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15 14:59:50 历史 我要投稿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设计1

  一、学习目标:

  ㈠内容标准:说出史记的作者和体例。

  ㈡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司马迁与《史记》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二、要点分析:

  1、重点:佛教的传入、司马迁和《史记》

  2、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导学法;学法:识图学习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四、教学手段:

  《佛教传入路线图》等图片资料、多媒体演示文稿、专题网站学习。

  五、教学过程:

  ㈠问题引入:你听说过佛陀入梦和白马驮经的故事吗?让我们在故事的交流中走进那段历史吧,由此引入教学。

  ㈡教材分析: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是秦汉文化史中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在宗教知识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1、佛教的传入:

  ⑴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创立的。佛教是经丝绸之路传入的。

  ⑵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识读插图《白马寺》:

  学习方式:问题识图与阅读。通过多媒体展示交流相关的图片、图画和视频资料;演出课本剧,等等。使学生了解:汉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经求佛是佛教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事件。白马寺被誉为中国第一佛寺。

  第二、佛教宣传的基本思想:

  讨论:佛教为什么能够进入思想相对封闭的中国?本质是什么?

  借助具体事例,对佛教的思想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认识:佛教宣扬忍耐顺从的消极的人生观,在当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比较有利,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因此,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和扶植佛教。极度的社会苦难,使广大民众方面看不到解脱的希望,只能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来世的幸福。所以,佛教对于广大民众也产生了吸引力。所以,佛教的本质是麻痹广大民众的'精神鸦片。

  ⑶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作分层学习)

  A级:知道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B级:举出一两个典型事例,如著名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说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2、道教的兴起:

  了解思想源泉主要是黄老学说和巫术,兴起于东汉时期唯一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民族宗教。

  二、司马迁和《史记》:

  1、补偿教学:教师进行史书体例解说,帮助学生了解纪传体与编年体、通史与断代史的含义。

  2、活动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司马迁的生平材料;查找教材及相关书籍中有关《史记》的材料。

  3、讨论交流:⑴司马迁撰写《史记》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的治学和治史态度?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为什么?!其重要价值的在哪里?

  学生分小组进行问题讨论,形成初步认识;每一小组派出代表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进行观点交流,形成共同认识:

  4、观点认识:

  ⑴我们应该学习司马迁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结论: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与史学著作。

  四、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1、学生解说: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情况。说明它的发现轰动了全国,引起了世界的瞩目,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学生自己交流世界七大奇迹的资料。)

  2、资料展示:展示秦始皇陵兵马俑,使学生感受到地下军阵的壮观,并通过语言描述出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㈢巩固小节:

  对教材中的动脑筋问题:刘邦夫人逃入尼姑庵躲避战乱的故事,引导学生通过历史时间作辨析:

  刘邦夫人逃入尼姑庵躲避战乱:约在秦末农民起义时,

  (前209年——前202年);尼姑庵的出现:最早应在张骞通西域后

  (约前138年——前119年)二者相距近1个世纪,是电视剧编导

  人员弄错了。

  ㈣学习检测:

  ⒈选择:佛教和道教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利用,其共同的特点是

  A.其宣传的内容都麻醉人民的思想

  B.都认为忍受苦难就能进入不生不灭的最高境界

  C.都主张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

  D.都宣扬放弃欲望就可以摆脱生死轮回

  ⒉名言赏析: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谁的名言?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怎样?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我们应向他学习什么?

  ⒊请你解说:西安秦兵马俑博物馆请作一日解说员,请你把自己设计的解说词写出。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蒙古灭西夏与金的原因,讲述蒙古灭西夏与金的过程,理解蒙古灭西夏与金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蒙古灭西夏与金的过程。

  【难点】

  蒙古灭西夏与金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法。

  教师展示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词,并提出问题:诗词中有这样一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描写了我国古代杰出的历史人物,其中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有什么呢?学生回答:统一了蒙古。接着教师追问:在此之后蒙古又展开了哪些战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所学思考:面对蒙古草原分裂割据的局面,成吉思汗做出了怎样的举动?

  学生回答: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同时被拥立为大汗。

  教师追问: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草原之后,如何使蒙古族发展壮大的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草原后,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把蒙古人按编制组织起来,平时生产,战时出征;组建了一支有一万人的护卫部队;建立了司法机构;创制蒙古文字。

  (二)过程

  教师出示《蒙古灭西夏与金》的示意图,并提问:随着时间的发展,蒙古统一全国的条件渐渐成熟,那么蒙古统一全国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成吉思汗首先率领蒙古军队进攻西夏,1227年西夏灭亡。之后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1234年,蒙古灭金。

  教师补充讲解:在成吉思汗率军进攻西夏时,在六盘山去世,西夏与金均是成吉思汗的继承者所灭

  教师追问:在蒙古灭西夏与金的过程中,西夏、金、南宋又是怎么做的?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西夏向金求救,但由于西夏曾与金交恶,金朝拒绝支援西夏。南宋不顾北宋灭亡的教训,与蒙古联合夹击金朝,导致金朝灭亡。

  教师继续提问: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唇亡齿寒,做事目光要远大,不要局限于当前的利益。

  (三)意义

  教师展示《蒙古灭西夏和金之后的形势图》,并提问:蒙古灭西夏和金的`历史意义何在?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5分钟的讨论,之后派小组代表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蒙古军队南下进攻南宋,双方之间的战争前后持续了40多年。

  教师展示史料,并提问:面对强大的蒙古,为何南宋迟迟未能攻下,请结合史料及所学谈谈你的认识?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蒙古善用骑兵,但宋军善于守城战和水战,宋军可根据地理形势对抗蒙军。

  2.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使得蒙军损兵折将。

  3.宋朝人口数量庞大,故和蒙军保持了长久的对峙局面。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复习本节课所学。

  作业:成吉思汗的继任者忽必烈建立了元朝,他建国后的措施有哪些?课下搜集资料,下节课交流讨论。

  四、板书设计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设计3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活动:成语故事表演

  【找一找】

  1.从课文或参考书中找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列出目录。

  2.选出你们最喜欢的一则成语故事。

  【演一演】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

  (1)写故事稿。

  (2)饰演故事中A、B、C……角。

  (3)尽量想办法准备一些辅助性的道具(注意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服装等,请参考课文插图)。

  2.各小组代表在全班擂台赛上演讲各自准备的成语故事。

  【议一议】

  1.谈谈你参与活动的感想。

  2.从你饰演的人物的立场、角度谈谈对所演讲的历史故事的看法。

  3.这则故事变为成语,流传至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评一评】

  各组最精彩的地方有哪些?(以鼓励为主,让所有的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学生学习课文之前,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断,以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重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胜与负的根本原因。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难点: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构想:

  在教学中重点理清课文的条理,抓好预习检查,使学生初步了解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役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然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顺课文条理,引导学生逐段深入学习。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揭示课题:我们今天要学习《赤壁之战》,赤壁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昌县西赤矶山。据历史记载,东吴的孙权以三万大军打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看看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战双方是哪些人?

  (3)交战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2、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所知《三国演义》的故事进行回答)

  3、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4、默读课文,想想赤壁一战的过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然后给课文分段。

  5、讨论分段。(按战役的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经过及结果来划分段落。)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理解“调兵遣将”,周瑜为什么要调兵遣将?

  (3)让学生谈谈对“隔岸相对”的理解。

  (4)说说这段话讲了什么?(赤壁一战的起因。)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示投影:说说你对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的看法?

  3、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火攻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默读五、六、七自然段,讨论了解:a、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划出有关的句子。b、指名读一读为什么要在“东南风很急”的情况下来进攻?c、读一读曹操的表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

  (3)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学生默读思考。

  (4)火攻一战的结局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读课文十、十一自然段。讨论理解:a、理解“锣鼓震天”“丢盔弃甲”。b、说说曹操逃跑的原因

  (5)总结段意,这段话讲了什么?

  四、读透课文,教师小结

  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预习“思考、练习”第二题。

  3、把今天学过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和他们讨论孙权、曹操输赢的原因。

  板书设计:

  战役的起因:南下,夺取江南的地方

  赤壁之战战役的准备:铁锁连船、准备火攻

  战役的过程:假投降、火烧曹营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课文,理清课文条理,领会作者是怎样围绕文章中心一层层表达思想感情的。准备开三国故事会。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瑜、黄盖是怎样用火攻打败曹军的。(板书课题)

  2、请学生简要说说火攻一战的过程。

  二、领会文章的中心。

  1、在赤壁之战中,东吴以三万军队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讨论回答。

  (1)周瑜: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2)曹操:骄傲轻敌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这篇课文中,你明白了什么?在学习上,对你有什么用处?(多请几名同学说一说)

  三、开三国故事会。

  1、分小组准备故事会材料。

  2、组织小评委,推选主持人。

  3、开三国故事会。

  4、评委给每个小组打分,给优胜小组颁发奖状。

  四、教师总结

  作业设计:

  1、把你今天在课堂上得到的知识讲给家长听。

  2、联系实际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3、预习《田忌赛马》。

  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

  东吴: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胜败原因

  曹操:骄傲轻敌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西晋的建立、西晋统一全国以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建立的背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2)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民族人民在进一步的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书写中华民族的历史新篇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西晋的建立;八王之乱。

  教学难点: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的影响;西晋灭亡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以复习导入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两则材料

  教师出示一幅地图

  教师: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内容,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魏蜀吴三国灭亡的顺序是怎样的?

  (2)西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3)西晋建立后为维护统治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学生看书回答,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一、西晋的建立

  1、三国灭亡顺序

  (1)263年,魏灭蜀;

  (2)266年,西晋建立,魏国灭亡;

  (3)280年,西晋灭吴,吴国亡。

  成语典故:乐不思蜀(后主刘禅)

  教师讲解: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教师出示图片《三国尽归司马氏》

  2、西晋的建立

  (1)时 间:266年,

  (2)开国皇帝:司马炎(晋武帝)

  (3)国 号:国号晋,史称西晋

  (4)都 城:洛阳

  3、统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教师讲解:

  4、统治措施:西晋时期盛行豪门政治,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

  教师讲解:石崇、王恺斗富故事

  石崇王恺比富,是西晋时期的一个历史事件。晋武帝统一全国后,志满意得,完全沉湎在荒淫生活里。在他带头提倡下,朝廷里的大臣把摆阔气当作体面的事。在京都洛阳,当时有三个出名的大富豪:一个是掌管禁卫军的中护军羊琇,一个是晋武帝的舅父、后将军王恺,还有一个是散骑常侍石崇。石崇、王恺相互攀比财富奢侈程度,令人张目!

  二、八王之乱

  教师: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内容,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八王之乱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2)八王之乱造成的社会影响是什么?

  (3)思考一下,西晋才建立不到三十年的时间为何会发生八王之乱?

  学生看书回答,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1、背景:

  (1)西晋初年,晋武帝大肆分封同姓诸王,导致诸王势力强大,争夺中央政权。

  (2)西晋统治腐朽残暴,激起内迁各族的'反抗。

  八王:

  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

  2、八王之乱的影响:

  ①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西晋从此衰落。

  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徒高潮。

  教师:西晋为何是短暂统一的?

  提示:

  原因:“八王之乱”耗竭国力,西晋衰落;

  统治集团奢侈腐朽、缺少雄才大略;

  西晋残暴统治,激起内迁各族反抗。

  三、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

  教师过渡:教师出示《敕勒歌》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教师出示一幅图片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三目。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当时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几个?

  (2)内迁的少数民族对后来的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看书回答,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1、五胡:内迁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称为“五胡”。

  教师讲解: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是指在西晋末期游牧民族趁西晋衰弱之际进入中原地区这一历史事件。“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五胡乱华是由氐族及匈奴族揭开序幕。五胡乱华的时间一般从西晋灭亡(316年)开始算起,一直到鲜卑北魏统一北方(439年)。这一时期,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是汉民族的一场灾难。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589年灭陈朝,方使中国结束了300年的动乱和分治。东晋建立时,中原已沦丧于胡人之手。迁居南方的爱国将士每每以北伐中原、收复失土为己任。东晋与五胡的战争,十六国之间的厮杀,使得这一时期战乱连连。河淮地区为南北交战的主战场。

  3、东晋十六国的更迭

  教师出示一幅地图

  (1)4世纪初—5世纪前期,北方地区陷入战乱,历史上把北方的15个政权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2)前秦统一北方与淝水之战

  教师讲解:

  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年),前秦攻灭前凉与鲜卑拓跋氏的代国,统一北方。370年,前秦灭掉了北方最具实力的强敌前燕,前秦统一北方。

  4世纪后期,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知识拓展】

  北朝(439年—581年)

  教师讲解: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七年级上册 历史优化设计 第17课 单项选择题

  【板书设计】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建立

  1、三国的灭亡

  2、西晋的建立

  二、八王之乱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五胡

  2、概况

  【教学反思】

  略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06-03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14篇)02-18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15篇)02-17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13篇02-17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14篇02-17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13篇)02-17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15篇02-17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15篇12-13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通用14篇)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