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1
《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那么,引起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本文首先现简要说明了大学生就业的现状,然后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目前的就业难提出了几条解决对策。
关键词:现状;就业难;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从20xx年至20xx年,10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338万人增长至727万人,总数翻了一番还要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而来。对此,不少人将就业难归咎于扩招政策,认为是扩招导致大学生贬值缩水,供过于求。OECD公布的《20xx年教育展望》显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美国达42%,韩国达40%,加拿大位居全球之首,高达51%。而我国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还不到5%,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目标,即使到20xx年,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才达20%,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是很低的。事实上,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还是非常旺盛的。当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题,实质上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不单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是我国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和社会体制深层矛盾的具体体现,涉及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和思想观念的深层问题,关系到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大学生和社会等诸多方面。因此,要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必须加强通盘考虑,加强统筹管理,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1.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2.高校盲目扩招。我国高校招生规模连年大幅度扩大,虽然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但同时也带来了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硬件不足,图书、教学设备、师资力量跟不上;学生实验条件简陋;教学规模扩大,教师授课任务加重直接导致提高自身能力、科研时间不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得不到及时改善。特别是有些地方性大学和民办高校,办学条件差,教师数量不足且教学水平较低,学科及专业结构矛盾突出,管理混乱,最终导致了大学生教育质量下降,学生素质达不到社会认可。
3.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4.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5.学生就业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xx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xx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6.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差距。新形势下,一纸文凭已经不足以成为就业的通行证。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已有的实践证明,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并不尽如人意。
7.就业观念没有迅速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由卖方市场悄然转变为买方市场。然而,对于这一变化,大学生并没有做出及时反应和调整。一方面是就业期望依旧,大多选择在东南沿海地区,对于中西部地区不予考虑;另一方面要求离家近、薪水高、工作轻松。过分看重工作地域和薪资,而忽略了自身和职业生涯规范与发展。
三、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就业指导教育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育方向应该从基本的就业理论教学转向更加基础的就业实用性教学,对于学生的就业观念,工作观念进行改变。我国现在就业指导课程包括就业的概念,就业的重要性等等,但是对于实际的就业技巧,就业方式,自身定位,就业情况等等对于大学生就业重要的课程和信息都没有涉及,所以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改革应该更加彻底,课程安排上不能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程来教学,更应该向着实践看齐。
(二)社会就业环境
社会就业环境来讲,有必要增加我国的就业岗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增加我国就业缺口中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这样才能将企业从对于一般人才的需求转回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上,同样也可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再有需要社会进行支持的是,将大学生实习工作落到实处,尽量动员企业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实习机会。
(三)政府政策刺激
政府的政策刺激在改革中有相当的重要性。首先政府要做好大学生的分流工作,在考研、出国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分流方式。将创业进行到底,国家再有能力的情况下,要更加鼓励大学生创业工作,而且我国可以设立一些的国家性质的大学生二次培养机构或者可以鼓励民办专业技能学校对于大学生进行二次教育。这样就可以使待业的大学毕业生在走出校门后接收到更多专业性的教育。事实上我国已经存在一定的民办职业教育学校,这些学校与传统的技校,专科不同,都是针对于大学生这一人群,为特定的企业提供更加专业的员工,而且这些学校的教学内容也更加接近实际工作,这些学校已经想很多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这些学校的覆盖程度,专业能力不足,也不够正规,所以国家应该进行扶持一些更加正规规范的民办职业学校,为大学生提供转行的机会,想冷门行业提供更多的员工,减少大学生待业情况。
(四)高校体制改革
高校体制改革可以说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最重要的环节。首先,大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教育必须有一个巨大的变化,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发展教育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模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放一定的大学进行实践型技术教育,理论教育放轻。虽然这样的改革必然会减少我国理论研究人才的数量,但是这样的体制改革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而且也可以满足社会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减少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再有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要与实际的社会需求接轨。学校不能再盲目的设定专业,而是应该随时对就业岗位需求进行分析,合理的设置学校的专业情况。只有这样大学教育才能降低培养人才的结构失衡问题,减少因为专业过于集中导致的大学生竞争激烈,大量同岗位人员没有工作的机会。最后,我国大学应当注意的是,盲目扩招问题,的确大学扩招使得我国的人口平均素质有了明显地提升,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但是如果继续大学扩招历程导致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不能够有效缓解,依然会造成社会的严重不稳定,这不是提高素质能够解决得了的。所以大学扩招工作应该更加谨慎,在衡量实际的高考人数的情况下和国家适龄学生数量的前提之下,合理的决定大学应当招录的学生数量,这样的才能够有效控制,进入就业阶段的大学生的数量,减轻就业压力。(作者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姚佩玲.浅析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J].商,20xx
[2]张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xx
[3]阚甜.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xx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2
摘要:
云南省内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抽样,采用追踪调查,统计分析后发现其就业创业的价值取向是:就业意愿强烈,重视相关部门的辅导与帮助;注重工作的稳定性,趋向现实化;主体意识自我化,突出个人价值;创业思路单一,观念不成熟;与专业相一致,依重职业能力素养的特点。通过研究该群体各阶段就业创业价值观念的演变过程和各阶段的求职需要及心理特点,总结出针对该群体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体育类专业;藏族大学生;就业;创业;价值取向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形势越来越严峻,特别是体育类专业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更令人堪忧。如何针对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追踪考察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阶段就业创业价值观念的演变过程,从而有利于根据学生不同年级阶段的求职需要和心理特点对其开展适宜的就业创业指导,切实提高该群体的就业面与就业质量。
1、调查方法与设计
采用追踪调查法,选取10名云南省内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进行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就业创业价值取向追踪调查,通过研究该群体各阶段就业创业价值观念的演变过程和各阶段的求职需要及心理特点,总结出针对该群体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2、研究结果分析
2.1云南体育类专业藏族大学生群体就业创业价值取向
2.1.1就业意愿强烈,重视相关部门的辅导与帮助从表1中可以看出,调查学生就业意愿和是否希望得到相关部门辅导与帮助的情况是:100%的学生想就业,并希望得到相关部门的辅导与帮助。从而得出云南省内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群体就业意愿强烈,重视相关部门的辅导与帮助。
2.1.2注重工作的稳定性,趋向现实化通过调查,所有人的就业标准单一,且几乎一样,入学的前两年,都希望找到稳定的工作,并且到学校工作。后面几年20%的人出现了想到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愿望,但还是希望工作要有一定的稳定性,需是在职在编人员。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群体不愿尝试、不愿冒险,讲求安逸、稳定,受“铁饭碗”思想的影响,趋于现实化:
2.1.3主体意识自我化,突出个人价值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就业创业价值取向发展空间价值方面的需求调查,选择审美需要的学生人数有1人,占总人数的10%;选择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各4人,各占总人数的40%;选择归属与爱的需要和认知需要的学生人数各6人,各占总人数的60%;选择自我实现需要的学生人数有9人,占总人数的90%;而选择尊重需要的学生人数有10人,占总人数的100%。从以上数据分析云南省内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发展空间价值是希望得到尊重,其次是自我实现需要。这就可以看出该群体很想通过专业学习后,通过就业创业,从而改变现在的命运,该群体主体意识自我化,突出个人价值,希望得到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2.1.4创业思路单一,观念不成熟调查发现,该群体入学的前两年不想自主创业的人数达到100%,而后几年有80%的人表示想自主创业。除了有20%的人对自主创业从未想过,也不感兴趣和10%的人想开超市外,其余70%的人创业都基本一样,单一且跟专业息息相关,都是想开办体育类培训班、当教练。没有整体的职业规划和思路,创业观念不成熟。
2.1.5与专业相一致,依重职业能力素养从表3中可以看出,对就业创业中专业价值取向方面的调查,选择与所学专业一致的学生人数有9人,占总人数的90%;而选择与所学专业不一致的学生人数只有1人,仅占总人数的10%。从数据看出该群体对学校教育比较认同,对所学专业认可,择业态度主动自信,依重职业能力素养,希望通过专业的学习,利用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工作。
2.2云南省体育类专业藏族大学生群体就业创业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
2.2.1忽视学校因素从表4中可以看出,对就业创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调查,选择学校因素的'学生人数有3人,仅占总人数的30%;选择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学生人数各有9人,各占总人数的90%。从数据看出影响云南省内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群体就业创业和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而学校因素则显得不重要,因此通过本研究,如何加强学校对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探索出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模式,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率,显得尤为重要。
2.2.2以个人为中心,就业创业呈现单一化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群体,注重自我的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以自我为中心,大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之势。就业都希望到学校当老师,就是偶尔有不当老师的想法,也是要到具有稳定的,带编制的企事业单位工作。创业要不就没有想过,感兴趣的都是希望开办体育培训班,当教练。该群体就业创业都呈现单一化特性。
2.2.3过分依赖专业,缺乏拼搏冒险精神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群体,就业创业都是要与专业相一致,就业选择是当体育老师,创业则是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体育培训班,而现实中体育专业的专业就业率历年都很低,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并不大,体育专业的学生就业面不广,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该群体不会通过大学的拓展课程发展自身潜能,拓展专业以外的能力,他们过分的依赖专业,对将来的就业创业缺乏整体规划和拼搏冒险精神。
2.3改善云南省体育类专业藏族大学生群体就业创业价值取向的建议
2.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定人才培养模式需遵循“社会需要、服务地方、区域特性、学校实际”等原则,不要一概而论,更不能照抄照搬。云南省各设有体育类专业的院校应该利用转型发展和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认真论证,制定出能培养符合地方需求,且“下得去、留得住、用得成”的人才培养模式。
2.3.2探索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模式目前,社会、家庭、高校等都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各尽所能。社会各界给予各种政策,创造各种岗位;家庭高度重视,为孩子想尽一切办法;学校调动所有力量,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这些种种,虽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并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模式。因此,探索出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可持续的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模式,特别是针对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指导模式,是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2.3.3发挥榜样作用俗话说“没有吃过猪肉,还没有见过猪跑吗?”,意思就是见过就能照着摸索出来。没有主见和完全形成独立思考的大学生,都有“从众心理”。学校应该利用特殊群体大学生的特性,定期邀请就业创业非常成功的校友来作交流,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让大学生们有追求的目标和学习的楷模,让他们感受到就业创业可以“依葫芦画瓢”,从而减轻压力,减少迷茫感,进而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就业创业,使之能够真正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率。
3、结语
从追踪调查及收集的数据综合分析看,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价值取向特点是:就业意愿强烈,重视相关部门的辅导与帮助;注重工作的稳定性,趋向现实化;主体意识自我化,突出个人价值;创业思路单一,观念不成熟;与专业相一致,依重职业能力素养。存在:忽视学校因素;以个人为中心,就业创业呈现单一化;过分依赖专业,缺乏拼搏冒险精神等问题。建议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模式,发挥榜样作用等方面进行改进,从而切实提高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创业质量。
参考文献:
[1]肖凡.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创新创业引导研究[J].径营管理者.20xx,(5):111-113.
[2]任艳.“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与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研究---以天津商业大学为例[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4:3.
[3]向凌云,蒋芙蓉.高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7(6):142-145.
[4]刘志.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结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xx:5.
[5]石志成,乔琳,孙莉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xx,10(5):96-99.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3
摘要:高职院校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院校地域文化、师资力量、生源层次、基础设施(实验实训)、人才培养、教学目标等条件特征,与教学研究型高校存在诸多差异,使得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竞争中的侧重点、就业创业内容、薪酬也有所迥异。如何创新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路径,提升其质量和水平,成为当前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以丽江师专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研究为例,从就业、创业、择业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材教法、实践教学环节等进行探析,希冀增强研究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指导;课堂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由传统的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培养和造就什么样的社会需求人才,成为众多高职院校不断探索的重要内容。随着高校扩招,一方面,受到高校教育的人数增多,大学教育已渐进大众化,生源层次不齐;另一方面,高校因其办学规模、条件等诸多因素限制,难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不断需求,因材施教更是众多高校难以企及;而对用人单位而言,其目的很简单,“召之即来,来之能干”。众所周之,学校培养人才的复杂周期性与用人单位等的社会需求是存在一定差距的,辅之学生、家庭、社会的思想观念等,这三者的趋同,成为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背景下,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难以置身事外,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专业技能的同时,应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择业的指导工作,扩大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渠道、路径,提升其质量和水平,成为应有之义。以滇西北高职高专院校丽江师范高等专科为例,着重分析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以求实效和增强研究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在民族地区教育教学中的功能
高职院校毕业生,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军的主力,同类高职院校,相对不同地域、师资、办学规模和条件而言,其差别也较大,培养的毕业生层次、质量也存在较大差别,进而影响学生就业、创业的质量、水平。作为滇西北民族地区--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的功能因而也具有一般高职院校的共性,也体现其个性差别。
(一)提高认知,强化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在滇西北高职教育中的符号功能
就业、创业,对于全国高校应往届毕业生而言,目标是一致。但对于东部江浙沿海地区来说,用人单位相对较多,社会岗位在供需链接上体现出多层次性、多领域、多渠道,毕业生薪酬待遇的差异性,对同类院校毕业生相比较,差别体现落差不大。对西部地区,则未东部地区优势明显,学生的思想观念、择业、创业的机会在减少。在西部民族偏远地区,开设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结合就业、创业课程教育教学、民族地区特征(多民族构成)、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实验实训、图书资料、办学条件等,因地制宜,因时而化,因材施教,对于在校学生和毕业生进行创业、就业指导教育,有利于民族团结、边疆安定、社会和谐、家庭幸福,更加突显出了高等教育强烈的符号功能和价值。
(二)转变观念,打破传统、落后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择业壁垒的功能
西部地区,比之于东部地区,在经济、文化、科技、交通等领域,显得优势不够明显,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对西部高职院校来说,受限于主、客观因素,在院校的财力状况、基础设施、师资力量、人才培养、实验实训等育人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显得历史的单薄,对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表现在学习条件、育人环境、思想观念、学习动力、实践能力、见识等的滞后性。通过现代多媒体的信息化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有利于学生、家庭对就业、创业机会的认知重构,打破传统落后的大学生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的壁垒,让学生、家庭、社会、学校增强就业的危机意识、公关意识、创新意识,减少就业误区和成本,增加对大学生就业、择业、创业教育、引导、指导的机会。
(三)扩大学习,加大就业与创业指导在大学生中的教育教化功能
西部高职院校,通过开设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积极教育和引导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外,应加强综合素养的提高,诸如对大学生心理学、民族学、哲学、社会学、计算机、体育、写作、英语、礼仪礼貌、廉洁等课程学习。充分利用开设的就业与创业指导课倒逼青年大学生对相关知识、行业、领域的汲取,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增强就业、创业的意识,增加就业、创业的机会。通过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的课堂教学,起到深刻的教育教化功能[1]。
(四)结合地域特色,走高职学生在就业、创业、择业中的可持续发展功能
受经济、社会、地域影响,西部地区在就业方面,表现出就业创业机会少、就业岗位有限、创业制约因素多等不利因素,因此,西部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指导课堂,更应结合地域特色,立足当地社会经济,“引进来,走出去”,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更新就业、择业、创业观念,不能“一岗定终身,一业定人生”,走可持续发展的就业、创业、择业之路。
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在丽江师专教学中的成功展示
(一)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特点,实践课堂化专业教学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20xx年起,在国家教育部、云南省教育厅等相关文件精神指示下,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开始有步骤、有计划、分阶段对在校大学生、毕业生进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学分制,要求在校学生每学期必修满6学时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课堂教学,全年共12个学时,全日制专科学制三年中,累计修满36学时,共计6学分,方为合格。未修满学分者,须修满方可毕业。学生毕业前夕,由学校和相关教学系部再次对毕业生进行大学生就业、创业、择业讲座指导,确保就业、创业、择业的专业性、实效性。
(二)实施教师竞聘上课,学生试听课、选课制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提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的质量,每年举行的“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课堂教学竞赛”,通过学生听课、专家评课的方式,对自愿报名参加课堂竞赛的教师进行评比、淘汰,优胜的教师方可进行全校范围内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的课堂教学。同时,为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对进入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团队教师,再实行全校范围内学生试听课、选课制度,从而达到“教师喜爱教、学生爱好学”的教学目的,促进教学相长。
(三)实行教师集体备课,规范专业教学大纲、教案、课件
由学校招生就业处、学生处,负责召集每学期任课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的教师,实行集体备课,严格课堂教学内容,规范课堂专业教学大纲、计划、教案、课件,做到针对性、时效性、趣味性教学,提升课堂效果,为大学就业、创业、择业提供规范的教育、引导、指导,达到服务学生的目的。
(四)执行严格的教学评价,提高教育教学
质量学校把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纳入正常的教学评价机制,由学校教务处教学质量监控科、学校教学督导等,严格按照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进行教学评价,通过授课内容、方法、手段,教学难点,学生反馈等进行全面评价,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明确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的教学目标、任务[2]。
(五)积极组织就业信息统计员、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教师到省内参加学习
学校招生就业处,积极组织学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课程任课教师、就业信息统计员参加云南省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举办的“全省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人员培训”专题培训班,以提高就业信息统计员、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任课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
三、就业与创业指导课在学校实践教学中的不足
(一)部分师生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认识的误区
学校部分师生,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认识不够。相当部分学生,认为就业距离他们很遥远,是毕业之后的事情,现在不用关注那么多,即便上课学习了,也忘记了,等到毕业找工作,仍然比较茫然。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只要学好专业知识,还担心找不到工作?基于此,存在着教育教学、观念上误区。
(二)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堂的漠视、短视
部分学生认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不是专业必修课,学分低,学时短,认为学校不够重视,他们也没有必要重视,进而形成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堂的漠视,兴趣性不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够,自然无创造性可言。
(三)部分任课教师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知识系统性把握不够,学生实践少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任课教师,存在部分教师对课程的系统性把握不够,不能有效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难点,对学生就业、创业、择业予以适时指导,不能富有成效地及时跟进学生所关注的,把学生的关注点与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有机结合,部分授课流于传统填鸭式说教,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听,趣味性、互动性效果不够,达不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任课教师学缘结构差异较大,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的学习深浅不一,部分教师教学中典型案例知识老化,数据停留在若干年前,不能把最新的、最生动的、鲜活的大学生就业、择业、创业的典型案例融入课堂教学[3],使得学生听起来觉得枯燥、乏味,看起来雾里看花。部分学生身边成功的教学案例,没有及时融入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课堂教学,列举成功的案例总是距离学生是遥远的,或者专业性不强的,或者和学生间隔年代的,让学生觉得课堂教学有点看戏的感觉,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结合学校特点、学生实际的校本本土教材缺乏
全国关于《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相关教材、用书较多,针对学校自身、专业特点,学生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本土教材、用书缺乏,这样很难有针对性地对在校学生、毕业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和指导。
(五)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学时、学分、学期的合理分布不足
学校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在学时、学分、学期上分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学期课时较少,学分分值较低,上课时间段集中(一次上完),让部分师生产生错觉,认为学校不够重视,所以学生理所当然不重视。
(六)校外兼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教师缺失
某种程度上,校外大量的业界成功人士、学生创业就业择业典型人士的现身说法,远比校内教师的说教效果对学生的影响要深刻。满足日程的教学需要外,应聘请大量的校外专家、学者、业界精英对校内的课堂教学进行有益补充,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七)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经费投入有限
学校基于建设、发展,经费有限等诸多因素,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经费投入有限,在教师进修、学习,聘请校外兼职教师,就业创业科研探究等方面需加大投入,促进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有序发展。
四、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措施
(一)加强重视,加大对课程建设、教学相应的经费支持,提供教学物质保障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关系国家、学校、社会的大事,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家庭幸福的实事,做好就业、创业、择业指导,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重视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指导,能够积极、主动、有效地引导广大学生,正确对面对就业、择业、创业,切实转变观念,秉持一颗平常心,积极、乐观、健康的面对就业、择业、创业的过程中各种挫折、失败、教训,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基于此,应重视课程的合理分布,健全评价机制,加大对实验实训、实践、课堂研究、师资队伍等的经费投入,为课堂教学提供物质保障,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可持续发展[4]。
(二)加大宣传力度,在师生中营造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氛围,提高教学意识
在师生中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网络、展板等宣传大学生自主创业、应征入伍、就业、择业的典型成功案例,充分分析大学生就业、择业、创业心理特征,营造就业、创业、择业的良好氛围,让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进课堂、进生活,促进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
(三)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兼职人员聘用,丰富课堂教学专业性
加大对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学历、学缘、行业经历、教学经验等,打造一支专业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师团队,注重聘请校外行业、业界大学生创业、择业、就业成功人士,进入校园,进入课堂,通过内外教学团队,促进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实效性[5]。
(四)鼓励课堂教学研究,编写编撰适合本校、本专业学生就业指导、创业、择业本土教材,增加教学实用性
着重探索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注意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与其他学科的个性差异,既尊重课堂教学的规律性,又注重其特殊性。鼓励学校教师、校外兼职教师,编写编著适合学校特点、专业特点、行业特征的校本教材,使大学生就业指导、创业指导、择业指导更具实践性、可操作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五)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引进来,走出去”,提升师生教学的趣味性
通过教师公开课、示范课、专家听评授课,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课堂教学竞赛、走出去,引进来等多途径、广渠道、宽领域,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增强鲜活的内容和生动的案例,提高课堂师生互动,提升师生课堂教学、学习的趣味。
(六)与学生提供就业、创业的机会,增加课程、课堂教学的实践性
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安排,充分利用专业见习、定岗实习等机会,为学生搭建校内、校外就业、创业平台,不拘泥于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的课堂教学,带动学生加强专业认知,提升综合学习能力,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增强实践性,进而体会认知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五、结语
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学的因素很多,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就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堂本身去探究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具体在教学的过程中,会涉及到教师、学生、教学场景、教材、教法、课堂实践等诸多复杂因素,以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等入手,探析课堂(实践)教学研究,希望能引起共鸣。
参考文献:
[1]胡培根.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xx:53.
[2]高峰.大学生就业指导[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xx:120.
[3]张彦军,杜锋.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实战[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xx:56.
[4]朱道平.高校贫困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心理问题探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xx(2):21.
[5]刘洪杰.就业.创业[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108.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4
一、现阶段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创业出现的问题
(一)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创业理念不够先进
艺术类大学生经过了多年的专业学习,将学习的重点一直放在专业内容上,因此,艺术类大学生在面临毕业时,就业方向过窄,只能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又由于我国艺术院校强调个性化发展,使得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意识过于开放,过于追求个性化,使得在就业的过程中,未能与当前社会形势紧密联系,常常出现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不仅会极大程度的打击了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信心,同时,也会造成艺术类专业高投入、低回报的现象出现,不利于我国艺术类专业的良好发展。另外,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创业理念不够先进,认为艺术类的就业创业环境必须要在发展良好的行业和地区,学生不愿意到基层部门和乡镇地区工作,在艺术思想和就业理念上还有所欠缺,导致我国艺术类学生就业发展不均衡,抑制了艺术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校对于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内容不够完善
总体来看,我国艺术类大学生的人数在不断扩大,而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在不断的降低,学校对于学生的就业现象不够重视,在指导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内容不够完善,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踏入社会没有良好的就业意识,缺乏一定的就业空间,影响了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发展。如今,创业已经成为了一个热点词汇,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用以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但是,落实到具体部门时,却未能将大学生创业内容纳入到就业指导体系中,导致学生在接受就业指导服务时,内容过于陈旧,不仅无法分析当前社会的形势,同时也未能贯彻我国的就业指导方针,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积极性,使得我国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率逐年下降,影响了我国艺术专业的良好发展。
(三)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创业信心不足
艺术类大学生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常常是被迫选择,随着人才竞争压力的逐渐增大,许多艺术类大学生为了能够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而盲目的投入到就业浪潮中,使得自身的真才实学不能得到发挥,造成艺术类大学生在实际的就业岗位中,心理压力过大,难以体现出个人的价值。另外,尽管我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是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性过强,通常在多年的学习中,只是针对于某一方面进行深造,而创业不仅需要专业的技术,同时还要求了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营销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然而,目前艺术类大学生过于重视专业技术的学习,在能力培养上面有所欠缺,导致学生在就业创业的过程中,信息不足,抑制了个人的良好发展。
二、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引导的.有效措施
(一)更新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创业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尤其是在艺术类人才方面,竞争压力巨大,因此,为了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率,帮助艺术类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实现个人的价值,就必须要更新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创业理念,通过就业创业理念的更新,提高个人的行为素质,强化个人能力。可以通过多参加社会实践等方式,学校提供多渠道的实践平台,保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与社会的融合力度有所加强,在艺术思想上不断提高学生,使得学生愿意在基层岗位上寻求艺术能力上的突破,而不被虚荣所迷惑,了解艺术的本质,促进自身的能力发展。
(二)完善艺术类大学生教育服务体系的内容
只有完善了艺术类大学生教育服务体系,才能帮助艺术类大学生了解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提升艺术类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创业。因此,学校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情况的重视力度,通过配备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开设内容全面的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树立就业创业信心。在实际的教育服务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学生自主创业,同时,注重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营销能力以及应变能力,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加大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
我国重视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尤其针对于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在鼓励学生就业创业时,应加大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支持,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资金上的支持,政府及学校应当开设创业基金,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另一方面,技术上的支持,学生在实际的就业创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诸多问题,学校及相关教育机构应通过开设社会就业创业指导会议,帮助学生总结经验,开创美好的未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必须要更新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创业理念、完善教育服务体系的内容,同时加大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才能有效提高教育引导的作用,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5
论文摘 要: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实际培养效果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说明只有贯彻就业导向原则,才能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本文结合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具体情况,提出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与设想。
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课程改革是核心。因此,我们应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基础,设计课程结构体系,确定能力培养目标,最终实现学生就业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创业能力研究
一、以就业创业为导向,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一)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
根据课程开发的要求,我们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了《初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企业纳税实务》、《会计电算化实务》等课程。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身订制”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内容,发挥行业、企业专家在课程开发和建设中的作用。
(二)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和立体化
按照就业导向原则,我们设计了职业基础模块、职业技能模块、职业延展模块和创业就业模块课程体系。这种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不仅增强了课程的弹性,而且对职业化的课程进行了优化和补充,有利于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三)实行双证融通,技能培养与职业证书相结合
按照会计行业的准入制度要求,我们开设的《基础会计实务》和《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就与会计证的取得融为一体;《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和《中级会计实务》课程与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师证书的取得融为一体。这种以岗位技能训练和行业证书培训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创新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
随着教学模式改革的深入,基于素质、创新等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形成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亮点。这些教学模式主要有:
1.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就是创造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生在知识、情感、精神等方面相互交融,学生由吸纳向创新、创造转变,由单一知识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的转变。
2.自主式教学模式
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相互的有效交流,帮助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工学交替的模式在专业学习模块时进行的,将使专业理论的学习更贴近生产实际,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用能力很有好处,并使学生毕业后就能顶岗工作,取消了见习期。
4.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校企紧密结合,以科研部门参与为基础,促进教育、科研、产业互动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院教师刘玉祥教授主持研究的“秋红早蜜”、“秋红蜜”、“秋红晚蜜”桃树系列晚熟、极晚熟新品种和果品安全生产技术,作为我市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5.校企综合实施“2+1”教学模式 三、创新高职课程评价体系,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我国高职课程改革颇受关注,其中课程评价更令人关注。(教高[20xx]16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加强教学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此可见,高职课程评价问题不仅是国际高职课程发展与改革的趋势,也是我国高职课程自身发展与完善的一个必要条件。
1.高职课程评价的方法
(1)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随着高职课程评价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过程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形成性评价越来越被人所重视。要坚持以过程评价为主,同时,做到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依然是课程评价中的常用方法。但是,为了确保课程评价的客观、公正,提高课程评价的效率,采用客观测量、实验设计和统计推论等具有量化功能的方法,对课程实施和课程效果进行评价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3)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按课程准备、课程实施、课程结果三个环节加强过程控制,构建以学校职能部门、学生主体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评价机制。
(4)评价反馈与改进提高相结合。在高职课程评价体系中,评价反馈是课程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也是课程评价必不可少的环节。课程评价的反馈是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结果的全面分析,为今后不断改进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提供依据。
2.高职课程评价的内容
(1)文本评价的内容。文本评价主要包括:课程方案内容的评价和课程方案水平的'评价。其中课程方案内容的评价主要包括课程方案是否完全覆盖或反映出课程评价目标,应该如何表征课程方案及课程方案的合法性,而课程方案水平的评价主要指课程方案的创新度、课程方案的契合度即能反映出地域特色,所制定的课程评价标准能否检验课程本身及其各个工作环节的效率,课程评价的结论是否可以为课程控制提供依据,对课程可行性的分析,课程方案的科学性评价、课程方案的影响力评价等。
(2)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以内部教学质量为视角,从课程的开发、决策、设计等开始介入到课程评价。包括对课程开发、课程决策、以及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所涉及的因素进行评价,它是一个动态的评价过程。
(3)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效果的评价应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包括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掌握的程度、应用的能力等方面)、教师的教学角度(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安排、教学成果等方面)以及学生岗位职业能力表现(包括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等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吴亚萍.高职院校双证融通课程评价的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xx(9)
[2]蔡其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 教育探索,20xx,(06)
[3]葛振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M].20xx(3)
[4]邓泽民.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xx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6
摘 要
目前国家的政策逐步调整,大学仍旧在扩招,导致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逐步增加,就20xx年而言,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727万人,可想而知,在当前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多么的严峻。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地完善,各种教育制度也在进行深化改革,但是大学生就业问题仍然是值得关注的热点,也有不少毕业生走上了创业之路,但是前路迷茫,十分困难。本文就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进行介绍,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对促进大学毕业生及时就业有所帮助。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创业 对策
1 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
1.1 大学生就业现状
通过对部分学生的走访调查,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毕业后的出路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对自己毕业后的去向也是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调查显示,近年来理工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比较理想,大多数理工科毕业生选择去企业从事技术研发的工作。相比而言,文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甚理想,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大多通过考试进入政府机关或者事业单位。
就专业而言,目前一些人才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机械自动化、医药和师范类等毕业生就业率高,毕业生供不应求。而对于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专业的毕业生需求较少,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
从地区来看,北上广等发达地区人才较为饱和,就业竞争激烈,而中西部地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但是其工作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往往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于是就出现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矛盾,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从院校类别来看,教育部直属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高达85%,部门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较差。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与机遇并存。虽然目前的就业形势严峻,但是也不乏机遇,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增加就业岗位提供了动力,同时政府和企业也在努力扩大就业,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尽力完善就业服务和劳动力市场,充分实现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自动调节劳动力的供需平衡,加之政府推出的一系列职业培训计划和再就业培训计划,使得更多的大学生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调节供需矛盾。另外,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日益完善,国外先进技术、资本也在不断涌入,这也为增加工作岗位提供了可能。同时大学毕业生人才资源的开发程度在不断加深。将大学生安排到基层去工作,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而且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磨练他们的意志,近年来国家推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活动,而且未来工作的力度将不断增大,这成为开发大学生人才资源的重要举措,也是进行西部大开发的一项措施。
1.2 大学生创业现状
目前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也选择了创业,近五年来选择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上升,20xx年约有21万大学毕业生选择了创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互联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大多创业毕业生选择利用互联网进行创业,开发app,开网店,做微商等都成为不少学生选择的职业,还有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开餐厅,开甜品店,农业院校的学生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发展种植养殖业。
2 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成因
2.1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经济下行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就业压力。近年来经济危机直接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加上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多家企业倒闭,农民工返乡。外资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裁员,至少开始调整和大幅压缩招聘进人计划。这使得本来严峻的就业问题“雪上加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但也出现了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以致带来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矛盾。
(2)高校扩招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带来的就业压力。高校的扩招增加了大学生家庭的教育成本,提高了他们的就业预期。许多人认为,上大学可以改变自己的身份,只有找一个好工作才能算实现就业,就业预期的提高,无疑带来了就业的压力。如果他们没上大学,就不会有那样高的预期,或许更能够从容地就业。此外,不少学校因教学资源不足,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各学科领域和专业之间很少发生联系,致使学生的专业学习普遍过窄,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从而直接影响到学生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3)大学毕业生的过高期望带来的就业压力。在某种程度上说,大学毕业生不是找不到工作,只是找不到自己心仪的工作,或者说找不到期望值高的工作,然而毕业生只是拥有高学历,只有浅薄的课本知识,并没有丰富的经验,无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或者根本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一切都得重新学习,所以用人单位不会给毕业生支付很高的工资。低工资水平与高期望值的冲突,也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2.2 大学生创业的原因
(1)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政府扶持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建设了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大学里开设了创业培训课程,加强了同学们的创业兴趣,还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资金和无息贷款。在金融、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给予扶持。通过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就业,积极创业。(2)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通过政府的大力宣传和自身的学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发生了转变,不少人开始认为自主创业是不错的选择,通过自己寻找项目,利用所学知识自己开店当老板,这一观念的转变带动了一大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在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也为多个行业注入了年轻的血液,极大地促进了多个行业的发展。
3 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对策
3.1 政府方面
在创业方面,通过财政补贴、税收等减免措施,鼓励青年大学生创业。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拨发专项资金用于大学生创业培训,使得大学生拥有自主创业的能力,对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贷款和资金上给予照顾,在税收方面也给予减免,同时政府还要加强信息服务行业的发展,信息服务机构的发展和各种咨询服务机构的设立,增加了大学生的创业计划的可行性。此外,国家还要大力发展借贷业务向学生创业倾斜,大学生还可利用信用卡借贷来创业。
3.2 企业方面
在就业方面,企业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不能仅仅依靠学历就判定一个毕业生的能力,要从多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真正了解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单位寻找合适的人才,也要开展相应的工作培训,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工作的要领,尽早地投入工作,发挥自己的价值。在创业方面,一些成熟的企业要有责任担当意识,对创业的大学生给予技术上的帮助和指导,对于创业初期可能面临的困难,企业要勇于帮助大学生渡过难关,业务上加强与大学生创业公司的合作,帮助毕业大学生将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同时企业还应建立自己的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使得有兴趣创业的同学可以先通过在创业基地的学习,增长知识,为今后的创业积累经验。
3.3 高校方面
在新形势下,为同学们营造创业的氛围,使得有志于创业的同学能够在一起学习交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就业创业指导,开展SIYB创业培训项目,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培训,给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在课程设置上对创业班的同学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都要涉及,同时对于毕业创业的同学,学校在技术和科研知识方面予以帮助,对于高校自行科研的项目,鼓励本校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
3.4 大学生自身方面
在就业方面,当代大学生要理性地看待目前的就业形势,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全面冷静地分析自己和社会,不断地充实自己,认真把握每次就业机会。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和专业素质。只有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使自身既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又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
在创业方面,面对创业的千斤重担,要用正确的方法策略和良好的心态去积极面对。面对缺乏启动资金问题,要学会利用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合法争取稳定的筹集资金、家庭资助、贷款等等。针对缺乏市场经营经验问题,要培养自身的激情和抱负,在实战中摒弃“眼高手低”,对具体的市场开拓积累经验与相关的知识。同时也要加强创新能力,大学生创业容易失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技术创新。所以大学生不要只看到他人成功的表象,不顾时间、地点的差异,盲目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合理借鉴他人经验,只要努力向正确,方法合理,相信我们就会实现成功就业或创业的。
4 总结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是必须尽力解决的问题。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我们了解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也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就业存在压力,创业存在机遇,一定要把握机遇,将压力化解为动力。相信通过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的不断努力,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很好地解决目前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相信有更多的大学生会找到实现自己价值的道路,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百题问答[Z].20xx.
[2] 辜胜阻,肖鼎光,洪群联.完善中国创业政策体系的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xx(1).
[3] 许明,肖强,韦鸿鹏.大学生创业环境现状与对策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3).
[4] 李岩,田泽.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途径与对策[J].职业时空,20xx(13).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7
一、独立院校特质
(一) 独立院校特质
独立院校是民办运作机制的高等院校,是依托普通高校的教育资源延展。独立院校基本上承担30%的本科生教育培养任务,为社会提供全方面人才。虽然独立院校是属于民营化的模式,但机制比较灵活,避免了民办、公办机制高校的弊端,具有自己的一定教学特色,也具有明确的定位,使得培养的人才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及针对性。
(二)独立学院与公立学院的差异性
公立学院,公办大学,是指由国家举办的学校;民办高校是指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高等学校;计划内统招的民办大学享受公立大学同等待遇。独立学院则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属民办性质,它重点是突出一个“独”字。独立学院应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二、大学生就业趋势及现状
在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急剧增加以及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直面“招生计划与生源和就业率挂钩”的现实,研究分析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对于加强和改进独立学院的就业工作有重要作用。独立院校的办学质量取决于所培养的人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因此需要对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趋势进行详细分析,根据相关社会调查的数据显示,独立院校的大学生面临以下几种状况:
(一)竞争力薄弱
部分大学生表现为竞争力薄弱的状态,不利于面对就业状况去灵活反应,具体表现在对相关理论知识掌握不透彻,对于实践动手方面能力不强,使得在面对就业的企业单位时,无法满足企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就业地位。
(二)认同度不高
个别用人企业对于独立院校的认同度不高。这取决于独立院校的背景。独立院校属于办学条件及就学品牌未真正形成的学校,所造成的影响远远不具备一定的知名度,导致独立学院在社会的反响及认同度都不高,从而为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情况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个别企业甚至硬性规定只招收名校生,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就业门槛,对于毕业的大学生来讲这是巨大的就业压力。
(三)学生择业观念差
独立院校的学生择业观念容易产生偏差。由于大部分学生家境条件良好,在就业求职中比较看重经济因素,对福利高的单位有较高期望,忽视了对实际能力的培养及对实际经验的积累,造成期望值越高失望越高的恶性循环,导致学生容易在就业求职过程中丧失信心,找不准自身定位。
(四)就业信息不全
就业院校缺乏一定的专业人员对毕业生的就业趋势进行指导工作,导致学生很难运用完善的就业信息来进行分析探讨,同时也因为学校的社会知名度较低,企业对于学校的招聘需求工作较少,导致学生可选择的就业渠道也相对狭窄,造成就业被动的局面。
三、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分析
独立院校与公立院校是具有一定差异的,这与独立院校的建学背景及社会知名度相关,具体大学生就业现状可分析以下原因:
(一)政策支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就业难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其中大学生就业难更是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我国在部分法制方面的制度并不算完善,导致大学生就业时有存在户口的限制,企业用人指标也有申报的限制,不能良好地去解决就业大学生档案及相关户籍派遣问题,使得就业大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地位,造成用人单位用工荒,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特异现象。
同时有些地方还有地域的限制要求,企业并没有良好的用人自主权可以去自由选择大学生,大学生的就业市场无法达到成熟的状态,使得企业与就业大学生无法建立相关的信息发布平台,信息管理不到位也使得矛盾并存。
(二)教学定位
由于经济化发展影响,院校对于学生需求增多,广大院校开展扩招来满足教育需求,虽然一方面提升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却一方面增加了就业市场的压力及学生就业的压力,就业市场已经是大学生供大于求的现状,僧多粥少的情况不利于就业的发展,短时间内无法安排就业机会,造成就业人才极大的浪费及流失,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也会有打击积极性的影响。部分的独立院校在教学期间注重理论教学多于实践教学,导致大多毕业生在面临企业单位的需求时处于被动尴尬的地位。目前的社会企业需求除了要求就业大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要求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及综合素质。如果院校仅仅教授教学理论,直接导致学生在毕业后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与社会出现断层是教育任务的失职。
(三)企业单位
目前就业市场大学生的比例已相对较高,曾经相关的国有事业单位是接纳毕业大学生的主要渠道,但随着企业的机构改革,大学毕业生的接纳单位变得有限,使得大学生就业渠道变得狭窄,同时受当代经济发展影响,企业对于人才的标准不断提高,甚至个别企业设立高门槛高要求来期待高人才的输入,因此无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很容易被拒之门外。个别用人单位对接纳就业大学生的学历要求也较高,学历本科已经是最低级的要求,甚至有个别单位要求研究生学历上岗作为硬性条件,认为高学历等于高素质及高能力,因此大学生的就业现状非常严峻。
(四)学生原因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时代亟须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教育方式,高校只是起了一个指引的作用,真正承担的责任相对不多,况且大部分高校衡量高校就业率也往往不以大学生创业的好坏为衡量水准,在这一方面,学生往往只有靠自己。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大部分大学生缺乏明确的就业定位,也是受独立院校缺乏专业人员指导就业信息有关。大学生对于就业信息无法做到详细的分析规划,使得自身无法明确就业定位,那么在就业市场中就不能很好地分析自身优势,根据自身定位来选择就业,使得就业与社会出现断层,不能很好地达到就业目标。
另外个别大学生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对于就业存在观念偏差,对于就业的环境及薪酬的期望值过高,不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就业职位,不愿意去中小企业福利差的单位,不愿意去经济不发达地区,不愿意从事低薪岗位,不愿意从事基础性的基层工作,导致大学生对于就业机会视而不见,待价而沽往往会导致坐失良机,不切实际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相比,就业学生宁愿选择虚无的理想,导致就业情况困难。面对社会需求,大学生自身素质也是就业困难的一道门槛。往往在就业严峻情况下,大学生才意识到自己缺乏必备的相关技能证书,如英语四六级考试、从业资格证等等。对于就业单位要求的实践技能于院校教学期间也没有很好的掌握,导致自身条件不符合企业要求,一来院校的教学失去了意义,二来个人条件不成熟导致就业机会的缺失。学生欠缺一定的素质培养也是就业困境的最大问题。
四、大学生就业对策探讨
(一)政府方面
政府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使中小企业的民营业可以尽快发展,使得机制灵活、数量众多的民营企业成为接纳毕业大学生的主力军,从而解决就业岗位缺少及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政府应加强对大学生档案管理及户口限制的问题管制,使得大学生的户口限制及企业的用人指标限制得以放松,通过对社会保障制度等与就业学生相关的制度改革,使得独立院校的就业学生获得更多的保障,同时政府要完善基层就业的相关措施配备,使得基层就业场所获得较大吸引力并成为学生的首要选择。政府也要落实好大学生创业的有关政策,比如个体经营的小额担保贷款优惠制度等等,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建立先决条件,使得大学生提升创业的热情及积极性,为社会经济贡献力量。
(二)学校方面
独立院校方面要避免教育与社会的断层现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针对就业市场的趋势要进行广泛调研工作的开展,明确获取就业的全面信息,包括用人单位的意向、人才素质要求、专业限制、能力需求。针对就业市场的趋势来调整教学的方案,使得教学可以具有灵活针对性,更能合理建设教育结构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只有真正做到教育与就业市场的契合才能真正满足用人企业对人才的需要,避免人才过剩现象。同时独立院校要了解当今社会需求,重视实践教学,真正使得书本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己用能力,提升大学生就业探索中对自身实践能力的自信度。
学校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的一种投资方式,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作用。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但由于教育政策的约束令学费水平刚性化,在相对收入机制作用下,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加、收入水平下降。独立院校要多加强企业单位的合作。大多独立院校的学费较高,独立院校的学生家境较好,学校可从家长方面入手,谈成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项目,增加学生校外实习机会及就业发展的基地。利用企业的需求来定向培养人才,使得用人单位与学生达到共赢互惠互利的局面。校外实习可以使得学生利用良好的实习机会获得工作经验,也使得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能力进行考察;就业基地可以使得企业及大学生对双方增加了解,为企业用工及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独立学院要加强对就业方面的指导和专业的就业服务,一方面就业院校要寻求符合市场行情的就业指导材料,方便学生对就业趋势行情详细分析、找准就业定位,另一方面独立院校要构建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针对就业市场的需求贯穿教学,使得学生对于就业的选择有着明确的了解及认识,从而提升自身的不足,针对性提升素质培养。
(三)企业方面
大多企业在择人方面存在学历论、实际经验论及名校论,这些不切实际的择人观念很容易导致企业好高骛远,学生人才流失的现象,造成对就业市场人才极大的浪费,拉低了社会就业的整体水平。虽然高学历、高经验素质的人才是企业的最终渴求,然而一家有女千家求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用工荒的问题,因此用人企业应转变就业观念,降低不切实际的要求,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做到不求最好但求合适的就业用人氛围,一来可以给予广大独立院校的毕业生广泛的就业机会,二来可以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最终达到就业企业与就业人才的双赢局面。
(四)学生方面
对于现今的就业市场趋势,毕业生要建立正确的就业意识,改变天之骄子之类的就业价值观,要找准自己的就业目标做好自己的就业定位。只有真正切合自己的目标才能做到自己在就业岗位实现价值的可能。学生要结合院校给予的就业信息进行详细整合,找到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认清就业市场的潜在形势,同时要提升自身的能力及素质培养,努力与社会进行接轨,先进行就业再找寻自身职业方向或创业思路。随着经济发展,独立院校被社会认可会是必然的趋势,因此面对就业严峻的形势,独立院校要合理采取措施去面对就业压力,为社会贡献合格人才是独立院校的最终教学目的。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8
摘要: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如何通过创业的形式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成为当前高校乃至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对高等教育教学也提出了重要的要求。本文主要对当前以创业推进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通过创业的形式全面推进大学生就业,提升就业质量。
关键词:创业;大学生;就业;对策建议
一、引言
近些年,我国经济不断下行,其对就业的吸纳力量有所减弱,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因此,使得大学生就业难题不断严峻化。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提出,强化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必要措施,有助于改善就业结构。因此,必须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全面强化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以创业推进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
1、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牵引力。新时期,大学生必须要通过创业的形式来促进就业,这与我国的大政方针政策相符。一方面,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亟待创新,大学生作为年轻力量,其创新意识较强,创业意识不断迸发,在这一背景下只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就能够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另一方面,创业能够带动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可以活跃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鼓励和支持大学生通过创业的形式实现就业也是当前我国政策的重要趋向。
2、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必要措施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整体就业率还有待于提升,而就业质量更是显得较低,很多新兴行业还没有充分引进人才,使其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而大学生也出现求职无门的现象。而推动大学生的创业,使其在新兴行业实现一定的发展,将能够引导社会的就业方向,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才被吸纳到这些行业和领域中,不仅能够实现新兴行业的发展,还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整体就业质量。这与当前我国各产业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各高校应该重点从这几方面出发对大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
3、有助于改善就业结构
就业结构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实现向前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在大学生的就业结构方面却相对落后,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符。而实现大学生的创业,提升其创业意识和能力,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使得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热爱的行业施展才能,并通过创业的形式促进行业的发展,进而可以带动更多大学生的就业,使得我国大学生现有的就业结构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这样一来就能使得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得到更为全面的保障,能够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以创业推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1、加强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的指导
创业所包含的内容较多,对大学生提出要求较高,而要想提升创业的成功率,必须要全面加强高校对大学生的指导,因此,高校必须要花费必要的成本对其进行专业化的教育和指导。一方面,高校必须要成立专门的创业指导中心,通过对具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使其了解创业的相关知识,并帮助其做好创业的准备。另一方面,高校要借助自身的资源和力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平台,使得大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和了解创业的基本步骤,对其管理意识和经营能力进行培养和教育,为大学生创业做好保驾护航工作。
2、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创业的要求不断提升,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大学生创业的需要。因此,高校必须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实现对大学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互结合。一方面,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各产业的发展形式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大学生进行理论层面的深入教育,使其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以指导其创业实践。另一方面,要通过与各企业的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使得大学生能够利用业余时间深入企业进行实践,为其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利用理论知识对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进行修正和指引,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以此带动就业。
3、争取政府及社会力量的协助
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离不开政府及社会多方面力量的协助,因此,要想通过创业的形式全面推动大学生的就业,必须要争取政府及社会力量的协助。一方面,要促使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政策指导和资金支持,为其提供必要的保障,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另一方面,要充分借助于社会力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使得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甚至促使社会各界主动参与大学生的创业中,以全面适应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切实推进大学生的就业,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长期发展。
四、总结
不管是从经济社会发展层面还是从教育事业发展层面来看,以创业带动就业都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选择。因此,必须要从加强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的指导,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争取政府及社会力量的协助等方面着手,全面通过创业的形式推进大学生的就业。
参考文献:
[1]王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高校创业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推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xx
[2]刘思超。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xx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9
大学生毕业之前,都有一门相当重要的课程需要去学习,这就是《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大学四年,所学的课业很多,就业与创业技能的学习是大学生活的最后一门非专业课,对于这门非常重要却往往被处于毕业前夕内心焦躁不安的大学生忽视的课程。这就要求授课教师理论结合实践给学生以指导。
本人在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教学方面做了一些研究,认为:要使这门课程真正对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起到作用,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高重视,认清课程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是一门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课程。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四年的大学课堂上,学到了很多知识技能;临近毕业离校,却发现,自己的长处无处发挥,自己的缺点没有改正,自己的工作没有着落,自己的未来没有设计,这就需要教师从就业和创业方面给与正确的指导。
在《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课堂上,教师必须告诉学生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从现在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到社会对不同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从毕业生择业是否理想而导致的待遇差距到不同职业的发展空间,从就业的稳定与发展到创业的艰辛与成就。都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在,也是教师的重要讲解内容。
让学生们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首先需要教师了解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的需求,并有针对性的加以总结与分析。一般而言,这种需求既要考虑到学生们的相同点,有要区分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性,因此,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同时,也需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汇总与提炼,这可以说是本门课程的开门第一件事,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客观需要,才能采取相关的教学手段,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现在在课堂上学到的,就是将来在社会中用到的,自己将来的职业命运与现在的课程学习关系密切,最终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以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展开。
二、针对现状,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是一门与社会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如果不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如果不了解大学毕业生成功择业的先决条件,仅仅是照本宣科,是不可能教好这门课的。这就要选择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首先是在充分了解社会需求与大学生现状的基础上,采取一切切实可行的手段,帮助大学生成功的迈出走向社会第一步。具体而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采取必要手段,大胆做出取舍,除必须进行的诸如求职信写作、个人简历汇总、面试练习之外,尽量减少书本知识学习部分,把时间留给学生。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与就业愿景,布置相关任务,请他们走出去,与相关单位接触,做好社会调查,从而总结出“社会需要我做到什么,我自己能做到什么”这一关键命题。
其次,要做到充分利用学校的社会资源,尽量去与事业有成的毕业生联系,请他们以各种方式如视频、演讲、实地探访等,与学习本门课程的学生建立起直接的互动关系,请他们把宝贵的社会经验、个人经历、创业过程、就业体会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们的学弟学妹们。既可以使学生们得到宝贵的第一手经验教训,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也可以使学生们充分认识自己,最好对自己定位,以利于走向社会之前就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现实而圆满的规划与设计。
第三,要利用好每一节课的实践机会,多举办求职信写作、个人简历汇总、面试实践等活动,尽量让每一个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练习机会。同时,教师要做好评价与引导工作,使得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最终能够在毕业、就业之前就对未来的相关活动做好准备,达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效果。
三、苦练内功,提高学生的自身价值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是一门可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在教材中,针对学生即将面对的就业创业客观需求,大量采用了社会上流行的诸如求职信、个人简历、面试问题等等通用模板,使得一般学生只要认真学习,就可以初步掌握就业时必须经历的难度较大的择业过程。
在教材的帮助下,一般的学生可以做到写出文理通顺、言之有物、有针对性的求职信;能够根据个人情况与用人单位要求,汇总编辑出充分展示学生个人能力、兴趣、爱好、技能的个人简历;可以做到面试时对考官的提问做出言之有物的回答,在面试过程中能够变现出大方、稳重、自信的良好的精神面貌。
但是,如果想在未来的职业选择中得到理想的结果,仅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具体而言,每一个学生,都应该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在此基础上,要做到把有利于就业与创业的优点发扬光大,把不利于创业与就业的.缺点改善改正。正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作为一个大学生,一个年轻人,往往有不切实际的在自信,大多数学生心目中的自己,不论是知识还是技能上面,都要高于社会对他们的评价,而对于社会对他们的需要方面,又往往忽视了或缩小了对严酷现状的认识与警惕,也就是说,他们心目中的自己,优点是要夸大的,缺点是要缩小的。这种不切实际的观点,一方面是因为年轻人的自负,另一方面也与大学生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校园里,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较少有关。
针对这种现状,教师的作用就显得重要了。在课程学习中,教师要对学生摆事实讲道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也不要一棍子打死,对他们的优点要做出鼓励,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实际情况从而能够沉下心来,扬长避短,改变自己,适应未来。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教学工作,绝不是一种简简单单的照本宣科的工作,相反,这门课程教学目标的高标准、教学手段的严要求,要超过很多其他课程。而支持这种教学工作的动力,是对学生的认真和负责,对工作的担当与热爱和丰富教育教学经验。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10
一、创新与创业的概念
要创新当代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践活动形式,前提条件要清楚创新和创业的概念。创新是指人类为了发展,运用已经知晓的信息,不断的突破常规,发现或者产生某种独特、新颖的有个人价值或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事物的活动。从经济学中来讲,创新立足于经验和技术的相结合。步入二十一世纪,科学界对技术的创新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将技术创新认为是包含组织、商会、金融和科技等活动的一系列综合过程。而创业是指创立集体、社会、个人的各项事业,创业是人们通过发现、识别商业机会,组织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来创造价值的过程。所以,创业和创新既相联系又有区别。创新是创业的本质基础和前提,创业则是在创新基础上发展的以产生经济利益。
二、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近年来全国大学生规模扩大,就业形势严峻,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1。从培养院校角度。我国大多高校热衷于培养学术型人才,而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综合发展的综合型人才。高校培养的人才缺乏实践经验,理论知识虽强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因此,难以适应满足市场的需要。而且由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该工作的开展无法跟随就业的形式变化和制度改革的需要。
2。从用人单位的角度。随着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的发展进入了较稳定的阶段,对人才的需求量减弱,国家提倡发展的是高新型产业所需的是高精专人才,而大多毕业生属于应用型人才。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多中小型企业面临巨大市场压力与生存困境,为降低成本维持企业运转,大多数中小企业一般都会缩减人员,进一步加深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3。从毕业生自身角度。目前许多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认为到国有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大公司企业工作才是最佳选择,而在私营机构、中小企业工作只能当做过渡。对于自身能力过于自信,宁可一直在家待业也不愿去中小企业工作,而且有些毕业生想获得高收入却不又不愿从事需要高付出的工作。
(二)大学生的创业现状虽然以高校为依托,我国大学生不断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的创业还是比较落后,创业现状同样不容乐观,影响大学生的创业发展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业意识落后缺乏必要的教育引导。受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制约,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还较为落后,毕业后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少,付诸实践的更少。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还是高校的创业实践教育不到位,缺乏必要的创业教育引导。
2。创业能力不强。创业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创业者的综合素质,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一味注重课本知识,使得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高分低能”的现象较为普遍。
3。创业的社会环境不好。当前我国的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给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机会和平台。
三、对实践形式创新的建议
(一)创业计划竞赛实践的形式通过竞赛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在我国高校算是最为可行的一种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形式。学生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能够促进正确成才观的形成,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实践在就业创业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开展创业竞赛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科技队伍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若是创业计划竞赛能和一些社会企业联盟,让创业计划比赛项目能够真正实施,则更能增强学生参与创业的能力和信心,有些优秀项目还能够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因此,应该鼓励高校、地区和全国性创业计划赛事的发展。
(二)择业就业实践的形式择业就业是一个大学生,认识和评价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择业就业问题也是每一个大学生,毕业时即将面临的问题。因此,开展大学生择业就业实践活动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要重视学生就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创业实践锻炼,例如:举办各类岗前培训实践活动;举办校园招聘会。多组织学生参加面试模拟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和了解面试技巧为应聘做准备。
(三)自主创业实践的形式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中最为提倡的一种形式。可以从创新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形式着手,有效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充分利用学校内的场所和资源,建立创新实践基地,开办虚拟创业公司、工作室,或者是学校提供实体店面和资金资源,让学生开办创业实体。譬如:服装店、文件店、家教中心等,使得学生在真正的实践经营中,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学校还应与服务企业加强联系,多组织学生去企业见习和实践,这种实践形式能够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况,了解企业的管理和经营。
作者:吴敏 单位:吉林体育学院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11
摘要:
为探究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运用科学计量学的前沿研究方法,基于CNKI数据库收录的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领域主要期刊数据,应用CiteSpace信息软件系统,就关键词、作者及机构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用人单位、就业指导、求职过程等问题为我国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热点。《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20xx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等为被引频次较高的经典文章。研究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机构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温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创业;研究热点;作者分布
大学生就业是目前我国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已经突破700万,就业问题没有最难,只有更难。近年来,国家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相继出台一系列的鼓励政策,研究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文章也越来越多。本文选定近10年来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期刊做计量研究,对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梳理,为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政策方面的改革提供学术支持。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运用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Space软件,对下载近10年来CSSCI来源期刊收录的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1472篇文章,包括《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20xx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等基本载文信息的多个论文指标进行文献分析。
二、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对数据的热点关键词进行统计,得到关键词4181个。通过相近词合并,在关键词排序当中,大学生(644次)共现词频最高,排在第二位的关键词是就业(390次),这表明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为大学就业,有高度聚焦性。排在第三、四位的是创业教育(159次)、创业(76次),排在第五、六位的是高校(75次)、就业指导(66次)。这表明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许多理论与现实问题,创业、用人单位情况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等是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其中高校扩招和就业为研究热点运用软件的因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文章的关键词进行聚类,该领域研究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
因国际经济危机持续,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加之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数量众多,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学者认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等都有直接影响[1]。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困境的七大诱因为大学扩招导致论、体制弊端论、劳动力市场结构缺陷论、初次就业率统计指标设计局限论、结构性或摩擦性失业论、高端产业发展不足论、就业能力欠缺论[2]。九个因素为团队合作、创新与问题解决能力、内省性、专业技能、实践经验、职业动机、就业信息获取、求职方法及自我定位[3]。四个维度即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个人特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4]。还有学者认为就业信息的网络化与合理应用、指导内容的多样化与方式创新、主体需求的个性化与互动交流等有助于大学生就业、创业[5]。卓越导向和成长导向对大学生创业意向有显著正影响,环境因素的引入对预测个体创业意向有增量效度[6]。
(二)高校扩招背景下用人单位意向和就业指导问题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良好趋势,但在宏观就业形势方面,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总体上不容乐观[7]。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规模日益增加,从20xx年开始,大学生的就业难上加难。20xx年时,我国高校仅毕业107万人,到20xx年毕业生规模达到749万,增长达到7倍。从招生规模来推测,20xx年以后五年内,应届毕业生规模都在700万人以上。大学生就业问题,在许多地方凸显出来,每一个毕业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8]。因此国家必须调整高等教育发展规划,适当控制招生比例,保持适度规模,从而降低高校扩招所带来的毕业生就业风险[9]。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虽然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但很多大学生把报考研究生当成了规避就业的理想选择,大学生毕业行为选择受到社会、家庭、同龄群体和个人实际情况等综合因素的影响[10]。
三、作者与机构统计分析
(一)研究作者统计
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研究团体日渐扩大,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对作者及作者发文频次进行统计发现,CSSCI数据库共收录了1921位作者(含合著作者)的1472篇论文,其中发表过2篇论文的作者有169人,发表过3篇及以上论文的作者有72名,黄敬宝发文量最多,黄兆信、曾尔雷和施永川组成团队,徐小洲和梅伟惠组成团队,再加上孟大虎和岳昌君这两位作者,是近几年研究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主要人物。
(二)研究单位统计
研究单位分布能反映出我国不同高校在该领域的研究实力。通过统计,在20xx-2013年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共发文27篇,居载文作者机构发文量之首;温州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共发文20篇;浙江大学发文16篇,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发文15篇;中国人民大学发文13篇。由此可见,研究该领域的核心高校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东南沿海地区,研究大学生就业的核心力量聚集在北京,西部西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成果略显不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稳居机构发文之首,核心作者群的实力最为雄厚。温州大学创业人才培养学院和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是近几年研究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机构。
四、发表期刊被引用统计
据数据统计,《高等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三大期刊的文献被引用的频次较高。在作者发表的论文中,由曾湘泉独自撰写的《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一文在《经济研究》发表,被引用421次,是就业文献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文章认为,初次就业率统计指标设计的局限,客观上夸大了这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程度[11]。排在第二位的是谢志远刊登在《教育发展研究》上的《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297篇论文引用了该文中的数据或观点,该文指出大学生出现“就业鸿沟”的根源在于院系的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脱节,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真正原因是学生就业能力不足[12]。而木志荣的《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一文,则从大学生创业的角度指出了当前推动我国大学创业教育发展的两个重心,一是建设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二是组织培养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13]。此外,吴志功和乔志宏的《美国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理论评述》、房国忠和刘宏妍的《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等高频被引文献对美国的大学生生涯发展、就业指导与创业模式等进行了阐述,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五、结论
本文运用CiteSpace信息软件系统进行科学计量统计,通过对我国高校近十年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①关于中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学术研究紧扣新时期国家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政策调整、就业指导与求职过程、劳动力市场与专业设置、用人单位的调查、职业选择及影响因素等主题,这些学术研究也为国家就业、创业政策的改革完善提供了思路。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温州大学创业人才培养学院和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是该领域最重要的研究单位。③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呈多学科交叉趋势,与相关领域的研究比较紧密,与时代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剑平.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
[2]边文霞.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与面临困境动因研究成果综述[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3]罗峥,方平,付俊杰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初探[J].心理学探新,
[4]李恩平,牛冲槐,董国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维度探讨与对策建议[J].生产力研究,
[5]余蓝.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路径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12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我国的经济当前处于转轨时期。就全国来讲,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以及劳动者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比较突出。就高校毕业生来讲,数量大幅度上升,就业压力持续增长。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以新的理念宣传、指导、服务大学生自主择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彻底改变国家的统包统分、毕业即就业的政策。 高等院校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服务于社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国家的科技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富国强民;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提上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我们需要进行深刻的思考,回顾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历史沿革,可以明确发现,确实存在了不少的问题。大学生多念了几年书,没增加也没有减少劳动力总量。就这一点讲,和就业压力没有什么直接正相关关系。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是兴邦济世的根本途径之一。虽然目前的就业形式非常严峻,但是我们还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下去。就业难的现象也会改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问题一定会妥善解决,高等教育事业也一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有条件的地方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开展各类在岗和在职培训,着力提高我国劳动者的就业水平和业务素质。为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积极引进外资,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会给国家带来无限的商机,所以早在刚刚申请承办成功以后就有更多的`大学来开设国际商务和国际贸易,也就是说国家的政策决定了人才的培养方向。 经济发展教育先行,教育是发展的基础,但是年轻人完成了教育以后干什么呢?应该鼓励青年一代去参与创业。事实上,我们这些与改革一起诞生的年轻人有着强烈的创业渴望,在目前阶段来说只是苦于必要的创业扶持和引导。我们有火一样的创业热情,希望政府部门应该积极鼓励我们去自主创业,通
过有关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降低创业的门槛、创业成本和创业的风险,让我们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得到弘扬和落实。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原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这一问题的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和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的本职工作,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关注。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就显得尤为突出了,我们广大的大学毕业生们还是应该以火一样的热情,大胆创新,为我们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年轻就是资本,年轻就是财富,我们年轻,我们就有活力。我们要以火一样的热情,来点燃我们的青春,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精英式”人才,我们的国家才会兴旺发达!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13
就业就是民生之本,也是世界性难题,要从全局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挑战。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指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一、大学生成为就业问题人群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从20xx年至20xx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连续保持在1000万以上,累计将近5200万。近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保持在4.1%左右,低于“十二五”规划5%的控制目标。然而,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就业局势虽然总体稳定,但也面临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愈加突出的新挑战。
20xx年我国高校毕业生749万人,为历史最高。大学生就业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结构性过剩、扩招、毕业季失业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是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的,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是一种常态现象,但大学生群体失业基数过大,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以创业带动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鼓励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不仅是扩大就业的基本途径,也是增强经济活力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国家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更好地发挥这些政策措施的效用,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关键在于积极开发培育适合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并提供配套支持。
三、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义
大学生拥有较高的学历,在学校经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大学生素质较高,学习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创造力,刚毕业的大学生也具备年龄上的优势……大学生的这些特点,使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创业能力是一个人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一个创业能力很强的大学毕业生不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就业压力,相反还能通过自主创业活动来增加就业岗位,以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二是有利于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大学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可以把自己的兴趣与职业紧密结合,做自己最感兴趣、最愿意做和自己认为最值得做的事情。在五彩缤纷的社会舞台中大显身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并获得合理的报酬。当前社会鼓励大学生创业,虽然是从化解就业难的角度来考虑的,但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其创业的主要原动力则在于谋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只有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比例,整个社会才能形成创业的风气,才能建立“价值回报”的社会新秩序。
三是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我国高校扩招以后,伴随着就业压力,大学生素质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一直为人所诟病。在提高大学教育管理水平与大学生素质的各类探索实践中,大学生创业无疑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之一。通过创业与创业实践,大学生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自身就业心态,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并学会自我调节与控制。也只有这样,大学生创业才能成功。对于一个能自我学习,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与财务,善于拓展人脉关系,并能够主动调适工作心态,积极适应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其就业将不存在任何问题。
四、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有关调查显示,20xx年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6%,远低于发达国家20%的水平;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我国大学生创业率与创业成功率之所以呈现“双低”态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适合大学生创业的项目不多,可供大学生选择的空间狭小,而且创业项目相似度较高,特别是缺乏掌握核心技术优势、“含金量”较高的项目。比如,有关统计表明,软件开发、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等技术含量相对较低、行业准入门槛不高的项目成为近年来大学生创业的首选项目。由于市场上类似项目已趋饱和,加之没有自主核心技术和优势,要在这些项目上取得成功的`确很难。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当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健全创业政策法律体系。有关部门和学校应加强创业宣传,培育和增强大学生创业光荣的意识,并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给予政策扶持。加快完善创业配套法律体系,营造良好的创业政策和法治环境。强化大学生依法创业观念,引导其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降低创业风险。
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库。一是根据产业发展形势培育项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高科技、创意等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可以选择具有发展前景和一定基础的项目进行储备,提供给具有一定专长的大学生,助推其创业。二是根据大学生特点开发项目。小微项目具有成本低、经营方式灵活、技术门槛低的优势,适应大学生创业。可以根据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需要,规划一批小微项目并匹配一定启动资金,提供给大学生进行创业。三是立足学校及社会资源优势开发项目。可以借助学校品牌,开发教育培训、技术转让、专业咨询等项目;利用智力优势,开发家教服务中心、成人考试补习、会议礼仪服务、速记训练等项目。
构建大学生创业支持系统。学校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更多地向大学生传授创业知识,更加注重通过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有关方面应积极拓展渠道,通过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创业互助基金等,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优惠、便捷的资金支持;同时,通过开展财务知识技能培训、提供财务顾问等,帮助大学生搞好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政府、学校、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应搭建相应的平台,提供政策、法律、咨询等配套服务,形成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合力。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全社会形成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与机制,提升中国青年“创业力”,对提高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对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14
摘要:云南省内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抽样,采用追踪调查,统计分析后发现其就业创业的价值取向是:就业意愿强烈,重视相关部门的辅导与帮助;注重工作的稳定性,趋向现实化;主体意识自我化,突出个人价值;创业思路单一,观念不成熟;与专业相一致,依重职业能力素养的特点。通过研究该群体各阶段就业创业价值观念的演变过程和各阶段的求职需要及心理特点,总结出针对该群体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体育类专业;藏族大学生;就业;创业;价值取向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形势越来越严峻,特别是体育类专业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更令人堪忧。如何针对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追踪考察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阶段就业创业价值观念的演变过程,从而有利于根据学生不同年级阶段的求职需要和心理特点对其开展适宜的就业创业指导,切实提高该群体的就业面与就业质量。
1.调查方法与设计
采用追踪调查法,选取10名云南省内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进行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就业创业价值取向追踪调查,通过研究该群体各阶段就业创业价值观念的演变过程和各阶段的求职需要及心理特点,总结出针对该群体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2.研究结果分析
2.1云南体育类专业藏族大学生群体就业创业价值取向
2.1.1就业意愿强烈,重视相关部门的辅导与帮助从表1中可以看出,调查学生就业意愿和是否希望得到相关部门辅导与帮助的情况是:100%的学生想就业,并希望得到相关部门的辅导与帮助。从而得出云南省内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群体就业意愿强烈,重视相关部门的辅导与帮助。
2.1.2注重工作的稳定性,趋向现实化通过调查,所有人的就业标准单一,且几乎一样,入学的前两年,都希望找到稳定的工作,并且到学校工作。后面几年20%的人出现了想到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愿望,但还是希望工作要有一定的稳定性,需是在职在编人员。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群体不愿尝试、不愿冒险,讲求安逸、稳定,受“铁饭碗”思想的影响,趋于现实化:
2.1.3主体意识自我化,突出个人价值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就业创业价值取向发展空间价值方面的需求调查,选择审美需要的学生人数有1人,占总人数的10%;选择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各4人,各占总人数的`40%;选择归属与爱的需要和认知需要的学生人数各6人,各占总人数的60%;选择自我实现需要的学生人数有9人,占总人数的90%;而选择尊重需要的学生人数有10人,占总人数的100%。从以上数据分析云南省内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发展空间价值是希望得到尊重,其次是自我实现需要。这就可以看出该群体很想通过专业学习后,通过就业创业,从而改变现在的命运,该群体主体意识自我化,突出个人价值,希望得到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2.1.4创业思路单一,观念不成熟调查发现,该群体入学的前两年不想自主创业的人数达到100%,而后几年有80%的人表示想自主创业。除了有20%的人对自主创业从未想过,也不感兴趣和10%的人想开超市外,其余70%的人创业都基本一样,单一且跟专业息息相关,都是想开办体育类培训班、当教练。没有整体的职业规划和思路,创业观念不成熟。
2.1.5与专业相一致,依重职业能力素养从表3中可以看出,对就业创业中专业价值取向方面的调查,选择与所学专业一致的学生人数有9人,占总人数的90%;而选择与所学专业不一致的学生人数只有1人,仅占总人数的10%。从数据看出该群体对学校教育比较认同,对所学专业认可,择业态度主动自信,依重职业能力素养,希望通过专业的学习,利用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工作。
2.2云南省体育类专业藏族大学生群体就业创业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
2.2.1忽视学校因素从表4中可以看出,对就业创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调查,选择学校因素的学生人数有3人,仅占总人数的30%;选择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学生人数各有9人,各占总人数的90%。从数据看出影响云南省内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群体就业创业和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而学校因素则显得不重要,因此通过本研究,如何加强学校对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探索出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模式,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率,显得尤为重要。
2.2.2以个人为中心,就业创业呈现单一化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群体,注重自我的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以自我为中心,大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之势。就业都希望到学校当老师,就是偶尔有不当老师的想法,也是要到具有稳定的,带编制的企事业单位工作。创业要不就没有想过,感兴趣的都是希望开办体育培训班,当教练。该群体就业创业都呈现单一化特性。
2.2.3过分依赖专业,缺乏拼搏冒险精神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群体,就业创业都是要与专业相一致,就业选择是当体育老师,创业则是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体育培训班,而现实中体育专业的专业就业率历年都很低,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并不大,体育专业的学生就业面不广,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该群体不会通过大学的拓展课程发展自身潜能,拓展专业以外的能力,他们过分的依赖专业,对将来的就业创业缺乏整体规划和拼搏冒险精神。
2.3改善云南省体育类专业藏族大学生群体就业创业价值取向的建议
2.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定人才培养模式需遵循“社会需要、服务地方、区域特性、学校实际”等原则,不要一概而论,更不能照抄照搬。云南省各设有体育类专业的院校应该利用转型发展和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认真论证,制定出能培养符合地方需求,且“下得去、留得住、用得成”的人才培养模式。
2.3.2探索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模式目前,社会、家庭、高校等都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各尽所能。社会各界给予各种政策,创造各种岗位;家庭高度重视,为孩子想尽一切办法;学校调动所有力量,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这些种种,虽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并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模式。因此,探索出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可持续的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模式,特别是针对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指导模式,是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2.3.3发挥榜样作用俗话说“没有吃过猪肉,还没有见过猪跑吗?”,意思就是见过就能照着摸索出来。没有主见和完全形成独立思考的大学生,都有“从众心理”。学校应该利用特殊群体大学生的特性,定期邀请就业创业非常成功的校友来作交流,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让大学生们有追求的目标和学习的楷模,让他们感受到就业创业可以“依葫芦画瓢”,从而减轻压力,减少迷茫感,进而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就业创业,使之能够真正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率。
3.结语
从追踪调查及收集的数据综合分析看,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价值取向特点是:就业意愿强烈,重视相关部门的辅导与帮助;注重工作的稳定性,趋向现实化;主体意识自我化,突出个人价值;创业思路单一,观念不成熟;与专业相一致,依重职业能力素养。存在:忽视学校因素;以个人为中心,就业创业呈现单一化;过分依赖专业,缺乏拼搏冒险精神等问题。建议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模式,发挥榜样作用等方面进行改进,从而切实提高体育类专业藏族在校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创业质量。
参考文献:
[1]肖凡.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创新创业引导研究[J].径营管理者.2016,(5):111-113.
[2]任艳.“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与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研究———以天津商业大学为例[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4:3.
[3]向凌云,蒋芙蓉.高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6):142-145.
[4]刘志.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结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5.
[5]石志成,乔琳,孙莉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0(5):96-99.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15
一. 自我认识
我性格外向,开朗,幽默,大方,喜欢交朋友,经常在朋友同学中扮演组织者的角色,经常组织各种活动,对自己的号召力和组织能力有信心。擅长与人沟通人际关系,团队协作性强。虽然有时会有脾气暴躁缺乏耐心的情况,但是也能很快的性暴躁中走出来。
二.自我评估
我在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报告中,职业兴趣前三项是事业型(39分)、社会型(38分)和常规型(37分)。
S(社会型):社会学者、导游、福利机构工作者、咨询人员、社会工作者、社会科学教师、学校领导、精神病工作者、公共保健护士。
E(事业型):推销员、进货员、商品批发员、旅馆经理、饭店经理、广告宣传员、调度员、律师、政治家、零售商。
C(常规型):记账员、会计、银行出纳、法庭速记员、成本估算员、税务员、核算员、打字员、办公室职员、统计员、计算机操作员、秘书。
即适合职业为ESC:理发师、裁判员、政府行政管理员、财政管理员、I程管理员、职业病防治、售货员、商业经理、办公室主任、人事负责人、调度员。
三.自我分析
结合老师上课知道即对自己的了解以及在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中的结论对自己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
1. 职业兴趣:在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中第一部分我最想干的.职业或最想读的
专业三项依次分别是国际导游、会计师、文化经纪人
国际导游是我从小的梦想,从小我就向往能够飞到世界各地去看一看,尽管我有导游必须具备的责任心,但是这份工作也需要一定的专业语言能力,且需要一定耐心,这事是我并不具备的,也许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的改正。
会计师是我目前觉得在大环境下最适合我的专业,我大学的专业是会计电算化,对于专业知识肯定能够完全消化,在能够完全消化专业知识完成工作的情况下我还可以更上一层楼,对于会计来说考证才是最实际的,所以我在大学中的专业规划如下
文化经纪是我并不熟悉的一个专业,甚至跟我的大学专业没有任何关系,这个职业不仅是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懂得现代市场学,尤其是广告宣传。 要为工作坐下好的铺垫,我想在课余时间自修文化经纪人专业课程并考取文化经纪人证书,我在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也是隶属于宣传部门,对自己的活动宣传广告和市场需求有一定的了解。
四.职业计划
在校职业计划(短期规划)
本人现正就读大学一年级,我的大学计划如下
五.职业发展路径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根据实施结果的情况以及因应变化进行及时的评估与修正。
1、评估的内容:
1)职业目标评估假如没有考取注册会计师资格证就应该在工作过程中转
为审计会计或税务会计等
2)职业路径评估当出现专业知识能够达标时的时候,应该会尝试做写
的行业的会计,多尝试一下。
2、评估的时间:
一般情况下,我定期(半年或一年)评估规划;
当出现特殊情况时,我会随时评估并进行相应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