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传统习俗

时间:2024-02-02 08:25:28 毅霖 除夕 我要投稿

除夕的传统习俗

  习俗是一个汉语词汇,是习惯风俗的意思。习字最早见于,字形作习,上部是鸟羽毛的象形,下部是声符。《礼记·乐记》等均有相关记载。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除夕的传统习俗,供大家参考借鉴。

除夕的传统习俗

  除夕的传统习俗 1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过年(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布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1、年夜饭

  除夕夜得吃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蠔豉等,因为“发菜蠔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2、不汲水

  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夕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

  3、祭祖

  除夕不能忘了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百姓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大家才开始享用。

  4、压岁钱

  古人对压岁钱非常讲究。所用铜钱要大钱、新钱,再用红绳穿成各种形状。有的穿上百枚铜钱,取其“长命百岁”之意;有的则穿成鲤鱼、如意、龙形等吉祥形状,取“钱龙”、“钱余”之意,以期带来吉祥如意。除了长辈送小儿“压岁钱”之外,有的地区还有送“压岁果”的习俗。

  除夕夜,长辈会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边,取“吉利”寓意来祝孩子来年大吉大利。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压岁钱”更为直接纯粹,一般都用精致的红包装上红红的票子,然后分给孩子,讨个红红火火的好彩头。

  5、踩岁活动

  踩岁活动,主要是欲获得福气。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6、守岁

  除夕夜守岁也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习俗,早在西晋《风土记》中就有明确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传说守岁是为了防止一种独角兽的侵害,而这种独角兽最怕火光、红色和声响,所以人们就在除夕夜穿红衣、点红灯、贴红纸、放烟花炮竹,焚香祈祷,彻夜不眠,也就有了“守岁”习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

  许多地方也称除夕夜叫“吉祥夜”。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或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否则一年都要倒霉。因此,欢欢喜喜、和和气气、团团圆圆,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题。

  7、忌打碎器物

  除夕还有忌打碎器物的习俗。民间认为如果这一天打破碗碟杯盘,则意味着新一年会有“破运”。有时不小心在这天打碎杯盘,长辈会赶快用红纸包起来,并口念“岁岁(碎碎)平安”等吉祥语来补救。

  民间认为,将红纸包起来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灾难。所以,人们在除夕这天为了博个好彩头,都会慎言谨行,以求得一个吉祥如意年。

  8、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世界上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0xx年)。百姓过年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9贴福字

  过年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过年贴“福”字,寄讬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不过,“福”字究竟该怎么贴,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10、零点必须回家

  团圆的年夜饭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吃完,一家人就会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过年联欢晚会,或者到亲戚家串门聊天,但必须在零点前回到家。不过,依照古时计算的时辰来看,第一个时辰的开始是子时,就是晚间的十一点。因此,一到那时,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岁”,当钟表的指针走过十一点后,人们就会燃放早已准备好的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

  除夕的传统习俗 2

  腊月三十——除夕守岁迎新春

  腊月的最后一天为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年除日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除夕零点为两年的分水岭,俗语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在腊月三十日这一天,活动很多,人们送旧迎新的主要活动都集中在这一天进行。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响(放鞭炮),二是红(贴春联),三是火(点灯守岁)。除了吃年夜饭,最重要的是“守岁”至次日凌晨。“守岁”从最初的为怪兽所扰不敢入眠,延伸到后来的所谓老者以身作则教育晚辈珍惜光阴,而年轻人祝长辈增年益寿等等。

  熬年的传说——有关爆竹与拜年

  大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

  民间流传: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使人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365天便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便返回山林中。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人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天黑后,“年”从深山老林里窜出来,摸进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却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年”毫无收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很快,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要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要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还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去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孩童,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声响吓得掉头逃窜。于是人们知道了“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有一年,他待“年”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这种现象逐渐蔚成了绵绵相传的“过年”和“拜年”的风俗,“拜年”的风俗内容丰富,通常的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各种讲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谓“拜个晚年”。

  爆竹声中一岁除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鸣放鞭炮是除日一项重要活动。爆竹是古人用来驱逐疫鬼的武器。各地风俗不同,鸣放鞭炮的时间也不一,但大都在除夕零点鸣放鞭炮,烟火此起彼伏,炮声响成一片。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一书中,对当时除夕爆竹作了如下记载:“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而爆竹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不停。”《红楼梦》中也有描绘:“院子内安下屏架,将烟火设吊齐备,这烟火俱系各处进贡之物,虽不甚大。却极精致。各色故事俱全,夹着各色的花炮。说话之间。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许多‘满天星’、‘九龙入云’、‘平地一声雷’、‘飞天十响’之类的零星小炮仗。”从这也可以看到旧时新春燃放烟花的盛况。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是夜,主妇们忙着挂灯结彩,张贴春联,剪窗花,贴年画,红红绿绿把房子装饰得花团锦簇,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氛。

  孩子们最盼望的事也许就是压岁钱了。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起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人们的传统观念,总是喜欢在过年时,多讨些好彩头,希望一切顺利,这其中有许多旧习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扫帚之俗,以为新年使用扫帚将会把运气扫走,扫去财运,新的一年会难交好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为使此俗流行,还定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新年也不可骂孩子,说话必须特别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饭碗,大家也绝不骂他,反而说他“岁岁平安”,因“碎”“岁”谐音冲一冲不祥的气氛。新年里,大人最怕小孩子说溜了嘴,开年讲些不太吉利的话,除了横关照竖关照,有的地方还用块红布或草纸向孩子们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当作屁股,即使说出不吉利的话来,也等于放屁。还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于枕边,叫做“压岁果子”。橘子、荔枝谐音“吉利”,以求来年大吉大利。各地还有不少以物象征吉利的种种习俗,如《西湖游览志》记述:杭州一带置“热栗炭于中堂,谓之旺相;贴青龙于左壁,谓之行春;插芝麻梗于檐头,谓之节节高;签柏枝于柿饼,以大橘承之,谓之万事大吉。”有的地区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偷财神爷像,而且偷到后要把它藏在裤裆里,以取“财神入库(裤)”这句成语的意思。在这些异想天开的趣俗之中,埋藏着历代多少劳苦百姓献媚命运之神的良苦用心。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期间,各街巷通衢里,大户人家悬灯结彩。街头巷尾,乡里材社,到处百艺杂陈,各献高技,热闹非凡乡间多延请戏班剧团演戏,还开展听道情、扭秧歌、唱花鼓及各式品种的娱乐嬉戏,也有舞狮子,耍龙灯等种种文休活动。人们欢天喜地,共庆新春。

  红红火火贴春联

  在过去,大年三十的主要活动是挂家堂字画,贴春联、年画、窗花,祭天,请神,祭祀等。家堂(卷轴图画)、字画要贴在堂屋正中。

  春联的内容十分丰富,一般大门上贴的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之类显示门第家风的春联,进门迎壁墙上要贴“抬头见喜”、“万象更新”之类的年关吉利的单联,正房门上贴“国泰民安,人寿年丰”之类祈求福寿安康的对联,中堂两边要贴“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之类的祝福祝寿的对联。店铺要贴“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之类寓意招财进宝的对联,天地堂两边贴“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宅神堂两边要贴“年年多吉庆,月月保平安,”粮囤上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猪羊圈贴“六畜兴旺”,牲口槽贴“骡马满槽”,大车上贴“日行千里路,夜行八百里”,其他地方还要贴“福”字(有些地方把“福”字倒贴,意为“福到了”)。

  年画内容十分丰富,有各种故事如《唐僧取经》等,有历史故事如《李自成》、《楚汉相争》等,有戏曲故事如《回荆州》、《白蛇传》等,还有山水画等。年画的形式有中堂、单开、四条屏等。在诸多的年画中以鸡画、鱼画、娃娃画较为普遍,因为鸡表示吉祥,鱼意味着钱粮有余,娃娃则象征人丁兴旺。在北方农村还有家家贴窗花的习俗,窗花一般都是红颜色,其内容因时而异。

  大年三十祭祖仪式最为隆重,下午开始把家谱挂上,备好香炉、灯笼、长钱、纸表、鞭炮等物,到黄昏时开始请祖。进入子时(夜十二点后)即可接神,由家中最老辈主持,按《宪书》上说明的元旦之日的喜神、财神、福神,以及阳贵、阴贵诸神的方位,主持人举香率众到院里向各方位依次叩首,表示接神,完成接神一套礼节程序后,全家进行团拜,首先给老祖宗磕头拜年,然后长辈们坐在堂上(或炕上)接受小子辈们的拜年,行头叩首礼,说些祝愿的吉祥话,长辈们照例要给未成龄的小辈们一些“压岁钱”。在山东晚辈给长辈叩头,长辈给晚辈的钱则称“年份子”,有的人家分糖块,叫做“甜头”。

  大年三十,民间家家做供品。有鸡(吉祥)、鱼(年年有余)、盛虫(蟠龙,一般在腊月二十八日蒸好,除夕半夜供上,过了正月十五撤下,至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吃掉)、团圆饼(用面做成太阳的形状,分层蒸熟,染色,祭日供上,初一中午全家分食,所以叫团圆饼)、猪蹄、小米枣饭、水果、蜡烛、香纸等。泰安团圆饼供品的造型非常美观,用萝卜、豆腐和豆腐渣做原料,雕塑猪、羊、西瓜,加以彩绘。

  年夜饭——团圆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山东的年夜饭也有讲究,除夕半夜吃饺子吃面鱼(鱼形馒头)。此时,人们没有食欲,但是非吃不可,一般都吃一块“鱼头”或“鱼尾”,寓意是“头尾都有余”。即墨的年夜饭要吃豆腐和鱼,叫做“福有余”,要吃芋头,叫做“黏合”(意思是团结和睦),要吃黍糕,叫做“年年登高”。此外,还要朝大门口泼饺子汤,据说门神不让无家可归的亡魂进门,只好让他在大门外喝口饺子汤。根据宋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有《守岁》诗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苏轼写曾下《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包水饺、吃水饺是除夕的重要内容。一般包三种饺子,一是荤的,晚上吃;二是素的,祭神用;三是验岁的,包上硬币、红枣等,初一早晨吃。在山东,除夕饺子有很多讲究,除夕包饺子叫做“吃去年的陈粮,挣新年的钱财”,饺子包好后,要放上桃枝,叫做“驱邪避恶”。有的要包上豆腐,吃着有“斗福”之运,吉不可言;有的要包上四样素菜,叫做“四季发财”;有的要包上糖块,叫做“新的一年有甜头”;有的要包上花鱼,叫做“年年有余”;刚娶新媳妇的,要在饺子里包上红枣、栗子、花生米,意思是“早立子,生得花花,有儿有女”。最普遍的是在饺子里包上硬币,表示“新的一年有钱用”,硬币数目一般是四、六、八、十,四是“四季发财”,六是“六六大顺”,八是“四平八稳”,十是“大发财”。据说包饺子时,全家团圆,意味着来年一家人和和睦睦,欢欢乐乐。有些地区除夕煮饺子时,要燃一挂鞭,声音越响则认为越吉利。

  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古代,过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质,有些酒现在已经没有了,只留下许多动人的酒名,如“葡萄醅、兰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苏酒”等等。在这些酒中间,流传最久、最普遍的,还是屠苏酒。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

  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普天下人都盼望着新年零点的到来。

  旧时大年三十有很多忌讳。山东泰安、招远等地凡是做供品的饺子要用素馅,一般用豆腐、鸡蛋、菠菜和植物油调馅,饺子要小一些,形状象元宝。据说这样的饺子,神灵吃了头脑清醒。除夕请神灵之前,家庭成员和物品必须齐全,否则就是人不团圆、财不完整。神灵请来了以后,供桌两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否则就是与祖先争座位;不得吵闹,更不得骂人,否则就是对祖先不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泼在地上,否则就是混淆了浇奠与泼水;大祭神灵时不得高呼孩子的名字,逝世不满三年者不能当神供奉,需要另写牌位单独供奉;香台前的元宝不能扫掉,送神后要用纸包起来,作为二月二围宅之用,据说可以得到神灵的保佑;送神前不得外出挑水,迫切需要时可以带上一对纸做的小元宝到井台上焚烧,以求得井神保佑。

  除夕后夜迎回灶神

  在除夕天一黑,院中满布芝麻秸,人行其上,咯吱作声,名为“踩岁”,借“岁”、“祟”音同,表示一年晦气都已踩去,也是蛮有趣的。

  在北京小康之家的旧家庭,平日龛内供的大佛是观音、关圣、财神,每日要烧散香,朔望烧高香,初二、十六祭财神也烧高香,并点酒三盅,有时还供一碟酒肴,无非豆腐干花生米之类,可谓不腆之仪了。有大佛的家庭,在除夕日要预备“全佛”一份,全佛是三界诸神众圣,用秫秸做成架子,粘贴全佛,立在佛桌前面,再前面另设桌一张,名为接桌,以备摆供。全佛前另设一小佛架供灶神和财神像,桌前香烛全份,钱粮却须三份,一份接神,一份初二祭财神,一份送全佛。在院中拜喜神、财神、贵神,于是礼成。接神为新旧年分野,所以接神后,便分一家大小,叩首贺新喜,由接神起在香炉中点“白速定香”一只,一人看守,以便接香,灯火香皆不可灭,否则不祥。

  家庭供佛,除大佛灶王以外,另有张仙,相传天狗食月,有损本宅小孩,张仙用弹弓可以打去天狗,所以有小孩之家多供张仙,因之张仙龛上对联也是“打出天狗去,引进子孙来”字样。

  山东的鲁西、长岛和蓬莱沿海农村,家中有人去世,三年中不贴红对联,改用绿色对联。日照沿海渔民除日午后到渔船贴对联,将“招财进宝”合为一字,贴于船头,五桅风船的桅杆上分别贴“大将军八面威风”、“二将军日行千里”、“三将军随后听令”、“四将军一路平安”、“五将军马到成功”。长岛县渔民除日早晨为渔船挂大吊子(长方形大旗)拉米旗,傍晚,到船上挂灯笼,设祭桌,敲锣打鼓,放鞭炮,焚香纸,祭海龙王。

  胶东是上坟请祖先回家过年。德州的请祖仪式十分隆重,由本族中长者带领一二子孙,手执长钱,到村头跪下,一边烧纸一边念叨:“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了。”烧完纸便起身回家。到大门前,再烧纸表,鸣放鞭炮,面向大门叩头,并念道:“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了,请门神让路”,然后才迈步进门,点燃明烛,彻夜不息。进了大门以后,要在门口横放一根木棍,叫做拦门棍,最好是桃木的,拦住凶神恶鬼不准进门。在院内撒芝麻杆,或者谷草,叫做“踩岁”,据说有什么精灵或鬼怪进来会有响声。海阳县麻姑岛一带,年三十黄昏,合族男子备香纸、“马鞭”(以谷草为杆,糊剪纸)往祖坟焚香、烧纸,于每一坟头插一支“马鞭”,请老祖回家过年,名为“请年”。至家,于街门外设一横木,名为“拴马桩”,于街门外开始撒马草,直至祖谱前,将另一些“马鞭”供于祖谱前,待过年后正月初二晚饭后,持祖谱“马鞭”送至村外,将“马鞭”与香纸一起焚化,名为“送年”。长岛县渔民则于除夕黄昏持锣至祖坟,一路鸣锣,呼唤祖宗回家过年。即墨牛齐埠一带,在布置年节祭祖的同时,必在大街靠墙的地方用3块土坯搭一个小屋,俗称“孤魂棚”,棚内设一个牌位,上写“孤魂之位”,两边贴一副对联:“往日无主今有主,此处非家却是家”或“往日无主今有主,昔日无家今有家”,横批为“四方孤魂”。此后五更发纸,初一拜年,初二送神,都要祭孤魂棚。

  除夕的传统习俗 3

  1、驱傩

  驱傩在宋代有大傩仪、小傩仪之分。盛行于宫中的主要为大傩仪。据宋代人解释,大傩,意在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除夕这天,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面,绣画色衣,执金枪龙旗。教坊使孟景初身晶魁伟,贯全副金镀铜甲,装将军;用镇殿将军二人,亦介胄装门神;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自禁中驱祟,出南薰门外转龙弯,谓之埋祟而罢。而对比其他史料记载,南宋时期的临安驱傩仪式也大体如此。

  2、送节物

  史料记载,除夕这天宋代皇帝有赐文武大臣钟馗像的风俗。如北宋神宗时期,宋神宗就命画工摹拓钟馗像,然后雕版印刷精装后,将成品赐给中书省和枢密院中的官员。除夕之夜,神宗又派入内供奉官就东、西府给赐钟馗之像。而在民间,当时的人们也送门神、钟馗等节物之礼俗,如宋代史料笔记《鸡肋编》记载,除夕日送节物,必以大竹两竿随之。

  3、年馎飥

  馎飥,是宋代除夕所制作的一种特色小吃,类似于今天羊肉泡馍等汤饼类的食物。宋人就有冬馄饨,年馎飥的说法。大诗人陆游《岁首书事》一诗有言:中夕祭余分馎飥,犁明人起换钟馗,并自注:乡俗以夜分毕祭享,长幼共饭其余。又岁日必用汤饼,谓之冬馄饨、年馎飥。

  4、试年庚

  陆游《剑南诗稿》有云:乡俗,岁夕聚博,谓之试年庚。即将除夕这一天的赌博输赢视为预测下一年人生命运的游戏。另外陆游《新岁》一诗中,明烛聚呼卢之句便专指此游戏。

  5、消夜果

  除夕夜阖家团聚,为了打发晚上闲暇时光,宋代时,很多人家都要准备一些消夜食品,也叫消夜果,如《梦粱录》一书有描述宫廷内消夜果的场景,其言:是日,内司意思局进呈精巧消夜果子合,合内簇诸般细果、时果、蜜煎、糖煎及市食,如十般糖、澄沙团、韵果、蜜姜豉、皂儿糕、蜜酥、小鲍螺酥、市糕、五色萁豆、炒槌栗、银杏等品,及排小巧玩具头儿、牌儿、帖儿。供宫中皇子、女眷玩耍、食用。而在普通百姓家中,虽不能如宫中丰盛,但也极尽所能,准备消夜果,力保年节顺心。

  6、小儿卖痴呆

  按宋代人的风俗,在除夕夜天将亮前,要进行一项所谓小儿卖痴呆的.活动。南宋诗人范成大《卖痴呆词》就有描述: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招人买。二物与人谁独无?就中吴依仍有余,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从这首看似诙谐幽默的词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风俗饱含着宋代人良好的心愿,即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聪明伶俐。

  7、打灰堆

  宋代人所说的打灰堆,大约就是在天亮前拿着一挂满铜钱的竹竿,用力敲打灰堆或垃圾堆。据说只要打过灰堆之后,这家主人就会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心愿也多可实现,故也称作击如愿。

  8、籸盆

  烧松盆,主要是一种宋代民间的驱邪祈吉活动。南宋时已开始流行,周密《武林旧事》就记载,至(除夕)夜,蔶烛籸盆,红映霄汉。籸盆因为以麻籸(渣滓)为燃料,故有此称。刘昌诗《芦浦笔记》也有记载:今人祠祭或燕设,多以高架燃薪照庭下,号为生盆。莫晓其义。予因执事合宫,见御路两旁火盆皆叠麻籸,始悟为籸盆,俗呼为生也。

  9、焚苍术

  苍术是一种中药,宋人认为它有消燥湿,健脾胃的功效。因此,在宋代,每当除夕之夜,大部分百姓总是要焚烧苍术等药材,以此希望能辟瘟祛湿,祈求健康。如周密《武林旧事》载:至(除夕)夜如饮屠苏、百事吉、胶牙饧,烧术卖懵等事,率多东都(借指北宋)之遗风焉。可见,这种焚苍术的做法在北宋、南宋均有传承。

  小结:除夕在宋代又称作岁除、除夜、除日等,和现今一样,为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宋人有所谓月穷岁尽之说,故除夕夜的活动极为隆重。上面所说的活动如今是不是越来越少了呢?如果今年可以不妨回家吃个团圆饭也是不错的。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的除夕有哪些习俗古代除夕习俗盘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除夕的传统习俗 4

  一、除夕的来历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村外来了个半大的孩子,只见这孩子长得浓眉大眼,漂亮可人。这小孩子来到村东头见着一位老婆婆问起大家为何惊慌。老婆婆无奈告诉孩子夕又来做乱,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夕"兽,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年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夕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年在哈哈大笑。"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年的许诺。乡亲们一起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为此,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的“拜年”(拜年的由来),把年的图帖在门口或窗前,叫年画(年画上的那个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这一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来)。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以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恋的一晚。除夕之夜,最为热闹、喧阗,天一抹黑,孩子们或者半大小伙子,早已拿着香火,东一声、西一响地放起鞭炮来了,胆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只手捂着耳朵,远远地探着身子点,其它小孩两手捂着耳朵,紧张而又焦急地等待着……。此情此景,头发白了都不能忘记。

  每年阴历十二月三十或二十九日是一年最后一天,俗称过年,是一年最重要的节日。在农耕的社会与作物的收获有关,在殷墟甲骨文上,「年」字亦可能解释为「收获」,说文解字中解释「谷熟」,所以古代过年就与今日原住民的丰年祭相似,表示一年的结束并庆祝作物的丰收,神人同乐,另一方面,祭祀神灵,感谢其护佑,并祈求来年好运。

  过年的目的在除旧布新,因此,民间在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上天,接着就举行大扫除,俗称「清」,将家内洗刷一新,意味着除去旧年的一切晦气,扫除之后,接着要贴春联。除了门上贴春联之外,在室内外贴「春」或「福」的方形红纸,也在米缸或谷仓贴「满」字,在橱柜贴「山珍海味」,猪寮、牛寮贴「六畜兴旺」。贴红色的春联显现出即将来临吉祥的新气象。

  除夕当日午后,各家张灯结彩,每家备牲醴、菜碗、粿类祭祀祖先和神明,供品中一定会有发粿和年糕,表示年年高、步步高,事业发达。还有饭上插春花,称为「春饭」,春与剩谐音,表示富裕,另加一碗「长年菜」,这些供品都有吉祥的意义。除夕的祭祀是感谢神明和祖先一年来的庇佑并祈求来年多福。

  祭祀神灵之后,一家大小围坐一桌吃年夜饭,俗称「围炉」。古人席地而座,围着炉子吃饭,有桌子之后,将炉子放在桌下,不忘古人围炉的旧俗,并在炉的四周摊铺制钱,象征财旺。围炉时所备的菜也都有吉祥意义,如菜头取意好彩头,长年菜取意长寿。鱼圆、肉圆和虾圆取意三元及第,鱼取意年年有余,吃的时候,越慢越好,取意长久,菜中唯独鱼不能吃,要留下有剩余。

  围炉之后,长辈分压岁钱,将炉周所摊的制钱或另用红线穿的铜钱一百个「取其长命百岁」作为压岁钱,现在则以红纸包纸钱,俗称「红包」。

  分过压岁钱后,一家人围坐炉边,欢谈达旦,谓之守岁,民间认为守岁具有为父母祈寿的效用,这是孝道的表现。守岁到午夜十二时后,大家放爆竹,迎接新年。

  二、除夕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1、年夜饭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2、不汲水

  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

  3、祭祖

  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违禁词已过滤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4、压岁钱

  用铜钱要大钱、新钱,再用红绳穿成各种形状。有的穿上百枚铜钱,取其“长命百岁”之意;有的则穿成鲤鱼、如意、龙形等吉祥形状,取“钱龙”、“钱余”之意,以期带来吉祥如意。有的地区还有送“压岁果”的习俗。除夕夜,长辈会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边,取“吉利”寓意来祝孩子来年大吉大利。

  5、踩岁活动

  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6、守岁

  传说守岁是为了防止一种独角兽的侵害,而这种独角兽最怕火光、红色和声响,所以人们就在除夕夜穿红衣、点红灯、贴红纸、放烟花炮竹,焚香祈祷,彻夜不眠,也就有了“守岁”习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

  7、开灯睡觉

  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除夕整个晚上,家里一般都不关灯,特别是供养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关灯。

  8、忌打碎器物

  除夕还有忌打碎器物的习俗。民间认为如果这一天打破碗碟杯盘,则意味着新一年会有“破运”。有时不小心在这天打碎杯盘,长辈会抓紧用红纸包起来并口念“岁岁(碎碎)平安”等吉祥语来补救。民间认为,将红纸包起来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灾难。所以,人们在除夕这天为了博个好彩头,都会慎言谨行,以求得一个吉祥如意年。

  9、贴春联

  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

  10、贴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11、贴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12、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字究竟该怎么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13、零点必须回家

  团圆的年夜饭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吃完,一家人就会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或者到亲戚家串门聊天,但必须在零点前回到家。一到零点,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岁”,当钟表的指针走过12点后,人们就会燃放早已准备好的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

  14、燃爆竹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三、除夕吃什么菜寓意好

  1、年糕:年年高

  过年要准备年糕,是表示喜庆。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2、鱼:年年有余

  因为中国传统有年年有余(鱼)的说法,所以鱼是年夜饭必备的一道菜。除夕夜吃鲤鱼,鲤同“礼”谐音,过年吃鲤鱼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鲫鱼,鲫同“吉”谐音,过年鲤鱼和鲫鱼一起吃就是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鲢鱼,鲢同“连”谐音,过年吃鲢鱼连年有余。

  为了吃出连年有余的好意头,您可以除夕两条鱼,年夜饭吃一条,大年初一吃一条,就是连年有余。如果制作一条的话,年夜饭吃终端,大年初一吃头尾,这样就是连年有余,有头鱼尾。

  3、猪手:发财就手

  猪手,可以焖猪手,也可以发菜猪手,也可以花生猪手等等,吃法很多,因为猪手寓意着发财就手,做什么都会顺顺利利,就手发财,干什么也都会发财就手。所以这道菜式也是广州街坊最喜欢的一道吉祥菜!

  4、芹菜:勤快

  年夜饭不止是一家的团聚和对来年的美好期待,也是教育孩子的一次机会,长年菜中的芹菜,“芹”与“勤”谐音,教育小孩子要勤劳,只有勤劳才能获得美好的生活。

  5、蚝豉:好市

  华南的年夜饭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蚝豉,也称“蛎干”,牡蛎(也称蚝)肉的干制品,是广东人民春节必食的菜肴。蚝豉是补钙的最好食品,它含磷很丰富,由于钙被体内吸收时需要磷的帮助,所以有利于钙的吸收。

  6、腐竹:富足

  腐竹寓意“富足”,也是除夕不可少的一道菜。我们都知道腐竹是黄豆的衍生物。专家指出,腐竹与黄豆相比,更容易被人体吸收,营养价值也更丰富,因此经常吃一些腐竹,是很好的饮食习惯。

  7、蒜:会计算

  “腊八腌蒜,除夕吃”,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寓意“会计算”。传统的腊八节,民间除了有喝腊八粥的习俗外,在北方地区还盛行着当天腌制腊八蒜的习惯,到了除夕启封,白绿透亮的腊八蒜就着吃饺子,那叫一个赞。

  腊八蒜具有去油腻、去腥等作用,口味酸甜,就饭吃还能增加食欲。但由于腊八蒜是用醋腌制,吃多了可能会对牙齿有一定的腐蚀,另外,胃不好的人吃腊八蒜也应注意,吃多了不利于胃健康。

  8、饺子:招财进宝

  在中华民俗中的,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饺子”又名“交子”或者“娇耳”,是新旧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苍之意,是必须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饺子馅料的选择和寓意有着直接关系,最常见的韭菜馅寓意着久财之意,因为久即时间长、久远,谓之久财。冬季典型的白菜肉馅即百财之意。香菇最有养生功效,将其包进饺子馅里寓意着鼓财之意,鼓即高起,凸出,香菇的形状如同向上的箭头,或为股票大盘的走势,向上、饱鼓之意,谓之鼓财。最后还有南京人爱吃的酸菜,据说有算财之意。

  9、烧肉:红红火火

  烧肉本来就很受老广们的欢迎,皮脆肉香。广州人喜欢在年夜饭的时候有这道菜是因为烧肉寓意着红皮赤壮,寓意着你每天都红红火火,是一个很好的意头菜来的。

  10、生菜:生财

  生菜读起来与“生财”谐音,讨个口彩,是过年必备的蔬菜。上面再摆一把金灿灿的油炸馓子,便是“金条生财”了。

  除夕的传统习俗 5

  又是一年除夕夜,在遥远的异国他乡,我似乎闻到了家乡浓浓的年味,闻到了饭桌上团圆饭弥漫的芳香,似乎感受到了亲人们团聚的欢乐,似乎看到了亲人们脸上幸福的微笑。

  虽然已是人到中年,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盼着过年,可是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我们来说,奔波了一年,唯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和一家老小团聚一起,平时各忙各的,为了自己的小家打拼,兄弟姐妹各自散落天涯,一年到头也难得相聚。唯有这一年一度的春节,才是我们期待团圆的日子,也是大家久别重逢后欢聚的时候。

  其实,长大后过了那么多的年,给我的感觉就是“年年岁岁年相似,岁岁年年岁相同。”除了吃就是喝,除了电脑手机就是。没有人会像小时候的我们那样急切的盼望过年,也没有人会再像小时候的我们那样为了来年能穿上新衣服而虔诚的守夜。感觉社会发展了,年变了,年味也变了,再也找不到从前那种纯朴的年味,再也找不到那种欣喜若狂的感觉。

  对于七零后的我们来说,因为当时物质的匮乏,所以格外珍惜那时候能够拥有的一切东西。包括过年时能够穿上的新衣服,有时候可能就是我们盼望了一整年的。

  在我的记忆深处,有一年的除夕夜格外难忘。那时候的我应该是上小学三年级吧?暑假的时候去姥姥家,看到小姨穿了一件漂亮的裙子,小小的心里很是羡慕,也很是向往拥有。小姨也看出了我的心思,在我回家的时候,就送了四尺布给我,让我带回家让妈妈找人帮我做一条裙子。那是一块印有孔雀图案的花布,咖啡色,适合做裙子。

  可是我拿回家以后,妈妈左看右看然后说:“这么漂亮的布拿去做裙子可惜了,还是留到过年给你做件新棉袄吧?”我虽然很想穿裙子,可妈妈这样说,我也只好答应了。

  那一年除夕,晚饭后,哥哥们早早跑出去玩了,我和姐姐帮爸爸妈妈包饺子。我们边包饺子边聊天,妈妈说:“今晚谁守夜,来年就有新棉祅穿。”

  在我们老家的习俗里,除夕夜是要烧大大的树蔸子火的,说是谁家的树蔸子烧的越大,来年喂的年猪就长得越大。所以那时候,每年秋天,大家都会在漫山遍野寻找大树蔸子,把它挖回家,等到除夕夜烧大火。这也许有点迷信,但是最多的应该还是代表一个美好的愿望吧?

  而且除夕、初一、初二这三个夜晚,要烧整夜的香。从天开始黑烧到第二天天明,大约十二个小时。而且这香不能让它烧熄了再点燃,否则便是“断头香”不吉利。灯也要整夜通明,说是列祖列宗回家过年来了。因为烧香要守夜,祖先们为了让子孙后代有个盼头,于是便有了“守棉袄”之说。而且千百年来流传下来,也是当时人们一个美好的愿望吧?

  所以当妈妈问谁今晚愿意“守棉祆”时,为了来年依旧能够穿上新棉祆,我便毫不犹豫地说:“我愿意。”于是我便点燃自制的纸灯笼,去隔壁找来堂弟,又和堂弟一起去堂哥家,将两个堂侄叫来我家边打扑克边“守棉袄。”现在想来不免有些可笑,可是那时候的我却是认认真真的。我以一颗小小的虔诚的心去“守棉祆,”却守了我一生中最美的回忆。

  犹记得妈妈装了很多炒熟的花生、葵花籽、板栗给我们吃,另外每人给了几颗糖。好像那时候水果很少,记忆中没有水果的成份。

  于是爸爸便去堂屋教我如何上香,他教我将十柱香一起点燃,擎起来揖三揖,然后先插中间香炉的三柱香,完了在插左右两边香炉的。为了防止烧“断头香,”所以点香时同时点燃十柱香,留下一柱看时间,差不多了可以去上香。我一一记在心里,在爸爸的注视下上完第一遍香,爸爸看我像模像样的,十二点放完鞭炮接了新年之后,就放心地去睡了。

  我和堂弟堂侄边打扑克边吃零食,将糖放在火上烤软,扯成长长的糖丝吃。开始几个小时很新鲜,边玩边吃,乐此不疲。后来便犯困了,毕竟我们还是孩子,又没有熬通宵夜的'习惯。所以到了鸡叫的时候,我们一个个困得东倒西歪,扑克也不打了,零食也不吃了,有的倒在椅子上,有的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起来。我也不敢叫他们回家,因为他们若是走了,我一个人坐在那里守夜会害怕。于是我强打精神的在屋子里走来走去,突然我发现窗台上放着几盒达炮(一种用纸卷起来的手工炮,死劲扔在地上或者墙上会响,没有杀伤力)。那是堂姐夫年前送堂弟玩时,顺便送给我的几盒达炮,我没舍得放,现在看到了,便心痒痒的想放。于是我便叫他们起来放炮,他们一听,立即爬起来了。于是我们走到院子里,你一颗我一颗的扔了起来,将睡在牛栏里的狗吓得飞起来跑,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起来,瞌睡虫也吓跑了。

  我们继续玩了一会儿,天渐渐亮起来了,堂弟堂侄他们便告辞回家,说是回家换新衣服然后去各家各户拜年。我也迫不及待地穿上那件有孔雀图案的新棉祆,换上新鞋,随他们去了。

  这是我记忆深处印象最深的一次除夕之夜“守棉祅,”也不知道第二年过年的时候我是否穿上了新棉袄?但是那一夜的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还在昨天,却不料却已物是人非,沧海桑田了。当年陪我“守棉祆”的堂弟,如今远在广州,功成名就,有了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而当年陪我“守棉祆”的两个堂侄,一个“远嫁”陕西,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故乡;一个英年早逝,抛下了白发老母和尚未成年的两个孩子,远在天堂。而我,为了生存,又漂泊在异国他乡。

  时光荏苒,岁月绵长。我记忆中再没有在除夕夜通霄“守棉祅”的印象了,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没有年年守下去?

  如果有可能,我真的希望回到从前,在每一年的除夕夜,我都会陪爸爸妈妈“守棉祆,”陪他们慢慢变老。如果有可能,我也希望能够陪着我的孩子“守棉祆,”告诉他们这些传统的习俗,其实也是我们非物质文化的瑰宝!

  因为现在的我深深知道,我们拼命挣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我也深深懂得,孩子失去的母爱,也是用多少钱也买不回来的。真希望时光能缓,真希望岁月能慢,让我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还能够多陪他们在每年的除夕夜“守棉祆,”去守一份孝心,去守一份温暖,让我能幸福快乐地陪他们,慢慢走向时光深处。也让我能够陪着我的孩子,让他们的母爱没有缺失,让他们将这些优良的民俗继续传承下去,让年味在时光的隧道里,依旧越来越浓……

  除夕的传统习俗 6

  传说一:七郎射夕

  传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当大雪封山,夕聚会到附近伤害乡邻找食物,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这年,村子人在准备避难时,一位好心的婆婆救了饿晕在路边的孩子,并带到竹林躲避夕。婆婆告诉孩子,夕追到这,看到人们在伐竹就匆忙走了。

  孩子一思索,告诉大家,他有办法除掉夕,让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回家后各家的门外都挂一块红布。

  等到夕再次来袭,孩子出面吸引夕的注意,让村民往火里扔碎竹节,可大家因为害怕,都僵住了。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夕被吓跑了,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夕没有进所以保住了,但是那个救了村庄的`聪明孩子却死了。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这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叫做七郎。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三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据说这就是除夕之名的由来,而挂红布、点竹节,逐渐演化为后世的贴福字、放炮竹。

  传说二:熬年守岁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传说三:春联门神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除夕的传统习俗 7

  1、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3、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4、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5、挂灯笼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除夕的传统习俗 8

  除夕的由来

  腊月的最后一天晚上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位相连。因常在农历腊月三十,故一般又称为"年三十"。除夕有事也在腊月二十九。

  “月穷岁尽”之意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

  起源与“腊祭”有关

  除夕春节的起源,与上古时期的“腊祭”有关。“腊祭”,举行时间在年终腊月,早在尧舜时代便已出现,人们要祭祀百神,感谢它们的保佑,并祈求来年仍能风调雨顺。

  除夕重要的习俗

  1、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2、传统座次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3、守岁

  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说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习俗的最早记载。但这时守岁似乎还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岁成为全国的共同年俗。

  4、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5、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6、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7、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除夕的传统习俗 9

  除夕的习俗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除夕的禁忌有哪些

  1、忌倒污水、倒垃圾

  据说,随意乱倒污水、垃圾,乱丢杂物,随地便溺的话,不小心就会溅洒到神灵身上,如果神灵恼怒的话,就会降祸到人。

  2、忌剩下浆糊

  腊月里贴窗花、对联剩下的浆糊不能留,一定要处理掉,以免来年的日子越过越糊涂。

  3、进餐忌讳有人来串门

  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4、不能动“鱼”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5、忌过早睡觉

  守岁,其实就是在除夕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守岁”的意思是要守住一年中的最后一天。

  6、零点必须回家

  团圆的年夜饭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吃完,一家人就会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或者到亲戚家串门聊天,但必须在零点前回到家。一到零点,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岁”,当钟表的指针走过12点后,人们就会燃放早已准备好的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

  7、灯长开不关

  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不论是否守岁,屋里的灯都不要关,要彻夜不灭,寓意来年前途光明。

  8、吃饺子不能说话

  到晚上11点左右,开始下饺子。第一锅饺子出锅之后,却不能吃。饺子一出锅,还是和小年夜一样,先得摆供台。与此同时,由长房长孙挑鞭,次子点火,在自家的大门外燃放爆竹。一挂鞭放完,全家进门,按照大小依次给长辈磕头,然后开始吃饺子。吃饺子的时候不许说话,不许矗筷子,即使自己已经吃完了也不能随便站起来离开。

  9、忌开箱柜

  不少地方讲究从除夕这天的太阳落山到第二天春节太阳升起之前,忌开箱柜,以守住财物。

  10、忌吃药

  正在服药的病人,如果可能,最好是暂时停药,家里年前煎过的药渣也倒掉,不要留下;据说这样才有利于来年的身体健康。

  11、忌晒衣

  在除夕洗衣服晾衣服就是一大禁忌,据说鬼神会在除夕夜缠身在晾衣绳上,从而会带来厄运。

  12、不汲水

  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

  13、不可说不敬之语

  许多地方也称除夕夜叫“吉祥夜”。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否则一年都要倒霉。长辈给晚辈添饭加菜,如果吃饱了不想要,不能说“不要”,而是说“有了”;如果个别茶果吃完了,要说“吃兴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说“没有了”……这些吉利话是人们的“除夕功课”。

  14、忌打碎器物

  除夕还有忌打碎器物的习俗。民间认为如果这一天打破碗碟杯盘,则意味着新一年会有“破运”。有时不小心在这天打碎杯盘,长辈会抓紧用红纸包起来并口念“岁岁(碎碎)平安”等吉祥语来补救。民间认为,将红纸包起来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灾难。所以,人们在除夕这天为了博个好彩头,都会慎言谨行,以求得一个吉祥如意年。

  除夕年夜饭菜谱

  1、红烧鲤鱼

  年夜饭的菜单上,可少不了这道“年年有余”。这道菜不仅烹饪简单,寓意更是深远。中国自古就有习俗在年夜饭中留上这道菜,不仅好看还代表喜庆的氛围。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道菜通常都不是吃的,而是用来过夜的。所以在烹饪过程中,要更加注意它的外形要饱满丰腴,这对来年才有着好兆头。

  2、糖醋排骨

  这是一道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菜,不仅在年夜饭中可作为硬菜镇场,还十分受小朋友的欢迎。老少皆宜的糖醋口味让它远近驰名,在江南一代几乎家家年夜饭桌上都会摆上一道。这道菜色泽艳丽,也寓意红红火火。相信一家人都会喜欢这道菜。

  3、四喜丸子

  别名又叫红烧狮子头,逢年过节常吃的一道菜。不仅吃起来鲜美可口,肉汁满溢,更取吉祥之意。这道菜算是汉族的特色菜,肥瘦相间的肉汁被捏成圆润的外观,鲜艳的颜色加上扑鼻的鲜味,光是看着就叫人食指大动。

  4、油焖大虾

  自淡水区域的新鲜大虾,用最简单的方法去除虾线和虾须,背上划一刀锋利口子。热锅冷油下葱蒜爆香后,将选好的对虾扔进锅中爆炒。这道菜不仅做法简单,出来的成品也非常耐看。虽然调味品中会添加辛香料味道比较重,但虾肉中含有丰富营养,比较好消化。所以对于身体虚弱者也是极好的食物。

  5、红烧肉

  色泽红润、口味浓郁、酱香四溢是红烧肉给大众的经典印象,这道家常菜因为颜色火红,寓意红红火火因此成为了不少家庭年夜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

  6、扣肉

  扣肉算的上是过年家家都会有的一道美食了,记得小时候吃喜宴的时候总会有这道菜,而且都是到最后压轴上的,做好的扣肉肥而不腻,光是看看就让人口水直流的啊,太好吃了。

  7、白切鸡

  两广人爱吃鸡是众所周知的,白切鸡、姜葱鸡、豉油鸡……然而,贵港人是十足的吃货,一道白切鸡,摒弃了所有的酱料,仅凭一口原汁原味,实打实的满足着贵港人挑剔的味蕾。无论是招待客人,还是自家设宴,桌子上总少不了一碟非常美味的白切鸡。选用上乘的本地鸡,白斩后,蘸点姜葱油,非常美味,风味绝佳。

  8、黄金帝王蟹

  日子越来越好,年夜饭上海鲜的选择也更多。今年咱不吃常规的来一份霸道点的海鲜,帝王蟹。

  9、红烧猪蹄

  色泽红亮,软烂咸香,超级好吃,年夜饭就吃它。

  除夕饺子馅的寓意

  1、芹菜馅—即勤财之意故为勤财饺

  勤:即勤奋、勤劳;经常,勤密(频繁)源源不断,谓之勤财。是对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的祈福;更是对勤劳、务实的祝福。

  2、韭菜馅—即久财之意故为久财饺

  久:即时间长、久远,谓之久财。是祈福长久的物质财富;更是对天长地久的祈福,但愿人长久——健康、和睦、快乐、幸福。

  3、白菜馅—即百财之意故为百财饺

  百:量词,即百种、百样之意,谓之百财。对百样之财的祈福;或为对新婚燕尔白头偕老的美好祝愿。

  4、香菇馅—即鼓财之意故为鼓财饺

  鼓:即高起,凸出,香菇的形状如同向上的箭头,或为股票大盘的势,向上、饱鼓之意,谓之鼓财;或为对晚辈表达出希望其出人头地的美好祝愿。

  5、酸菜馅—即算财之意故为算财饺

  算:即核计,清算。如果钱多到要算一个晚上,那是多少呢?谓之算财;或为对选择的祝福,选择大于努力,愿亲戚朋友都能有个好的选择,选择好。

  6、肉菜馅—即有财之意故为有财饺

  有:即存在,凡是看过赵本山的小品人,谁会忘记“有才,太有才了!”这句名言呢?谓之有财;祝福你有财,更祝福你有才。

  7、鱼肉馅—既余财之意故为余财饺

  余:即剩余,多出来的,祝福您年年有余,谓之余财。付出的是辛劳,得到的就是财富,余留下来的是健康。

  8、牛肉馅—即牛财之意故为牛财饺

  牛:即牛气之意,炒股朋友们的最爱,天天逢牛市,牛谓之牛财;更祝愿朋友身体健康,牛气十足。

  9、羊肉馅—即洋财之意故为洋财饺

  洋:即广大,众多;比海还广阔,祝您发洋财,谓之洋财。

  10、大枣馅—即招财之意故为招财饺

  招:即招唤,有如财神,天下间的财富,由你调遣,谓之招财。传统是喜欢在饺子里面包上钱币,吃到的就是运气最好的,可又不是很安全、卫生,所以包上大红枣,祝愿吃到的就会在新的一年里红红火火,招气十足。

  11、野菜馅—即野财之意故为野财饺

  野:即野外,或为意外。试问,绿色、健康的意外之财,谁不喜欢呢?谓之野财。

  12、菜馅—即财到之意故为财到饺

  财到:即财到了、财神到、既有接财纳富之意。蔬菜馅,即为素馅、菜馅,谓之财到。

  13、甜馅—即添财之意故为添财饺

  添财:即增加、增添之意。即为甜食或为汤圆、月饼等;更与天才谐音,谓之添财。

  除夕的传统习俗 10

  除夕晚上传统上和好饺子面切好饺子馅为初一包饺子做准备,因为初一不可动刀。自80年代起,除夕晚上观看大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了许多家庭的传统。因为其节目质量下降以及其他娱乐节目增多,现在也有许多家庭到餐馆过年。

  初一:早晨包饺子。传统上北京(基本上是北方地区的'传统)老人初一是不出门的`,亲友、同事互相拜年。长江流域一带有年初一早餐吃汤圆的习俗,寓意团团圆圆,甜甜蜜蜜。

  初二:要祭财神,要喝“元宝汤”(馄饨)。北方一般习惯是回娘家拜年团聚。

  初三:祭祖,一般父母一方已经去世的已婚女性,会在这一天回娘家祭祖,并顺带拜年。跟清明的“上坟”不同,祭祖只是祭拜祖宗牌位。但在河北等地的农村,这一天同样是要上坟的。一般都要带上点心、酒等祭品给已故祖先进行祭祀,并且放鞭炮让祖先“过年”。一般上坟只允许儿女等进行,嫁入本家的外姓人则不参与祭祖。

  初四:一般新婚或者父母均健在的已婚女性,会在这一天回娘家拜年。

  初五:穷日,在中国北方,这一天一般没有人出门拜年,因为这一天是“黑道日”,一般从春节开始直到这一天才能把家里的垃圾扫出门,然后放鞭炮庆祝;有一副对联“一脚踢出穷鬼去,双手迎进财神来”即为对此风俗的描述。一般只有一些年轻人会在这一天举行朋友或同学聚会。亦称“破五”,是要在家包饺子吃。

  初六:开市。

  初七:过人胜节。

  初八:祭星。现在北京的各个庙会活动通常从初一开始,到初七或者初八结束。

  除夕的传统习俗 11

  1、吃年夜饭,是年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2、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窗花、年画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3、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唐代时写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称之为“纸炮”、“响炮”。如果把许多单个的爆竹联结成串,则叫作“鞭炮”、“响鞭”、“鞭”。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4、中国部分地区有一种除夕上坟的风俗,称为送年食。上坟时间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亡故的亲人与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从而寄托人们对亡故亲人的哀思。

  5、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除夕的传统习俗 12

  农历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晚上。含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之意。旧时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民间多俗呼“大年三十”。

  除夕的风俗活动很多。一是贴春联、挂年画。春联又名对联、桃符、门帖等。传说起于五代以前,人们对自然灾害和天相不理解,认为是鬼神作祟,于是过年时多用两块桃木削制七八寸长的人样,上书“神荼”、“郁垒”二神名,挂于门首以驱邪。五代十国时蜀国皇帝孟昶首次在桃木板上书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联语,成为我国最早的一幅春联(一说春联始于晋代)。年画是由“门神”演化而来,早在尧舜时期即已出现。宋代有了木板年画,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木刻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习称《四美图》。明末清初,我国年画形成了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县画”三大民间流派。

  二是守岁。最早的.记载见于西晋周处《风土记》:“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南宋《东京梦华录》亦载:“除夕……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古人歌咏守岁之诗很多。最早的有南北朝时梁人徐君茜《共内人夜坐守岁》诗:“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后如杜甫《杜位宅守岁》诗云:“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骆宾王《西京守岁》诗曰:“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苏东坡诗:“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三是吃年夜饭,饮屠苏酒。年夜饭又称“团年饭”、“宿岁饭”。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始去之。一北方人吃夜饭一定得有饺子,常有“更年交子”之称。南方人则多吃年糕。饺子呈元宝形,年糕有“年高”之谐音,均取其吉祥意。饮屠苏酒也是古人除夕守岁的一种普通风俗。据南朝梁人沈约《俗说》的.解释,屠苏是一种草房,传说有一隐士居其中,每到除夕夜,总会送给邻居街坊一帖草药,让投入井中,次日取水装入酒壶,全家饮用,便可祛除瘟疫。后人专制药酒,遂名之为“屠苏酒”。王安石《元旦》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可见宋人除夕仍饮屠苏酒。

  除夕之夜,尚有“辞岁”、置送“压岁钱”之习俗。《燕京岁时记》载:“凡除夕,蟒袍补褂走谒亲友者,谓之辞岁。家人叩谒尊长,亦曰辞岁。新婚者必至岳家辞岁,否则为不恭。”“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

  除夕风俗亦多见之于明清小说。《金瓶梅》第七十八回写除夕之日,竹爆千门万户,家家贴春胜,处处挂桃符。西门庆烧纸祭奠李瓶儿毕,置酒后堂,合家大小依次列坐递酒。众丫头、媳妇、小厮上来磕头。西门庆与吴月娘赏赐手帕、汗巾、银钱。《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贾府除夕换门神、对联、挂牌,新油了桃符,然后祭宗祠,合府向贾母行礼,散压岁钱、荷包、金银锞,摆合欢宴。由这两部文学名著的描写可以看出,我国除夕风俗基本上形成格局,千百年来变化不大。

  除夕的传统习俗 13

  1、贴春联,贴门神

  春联表达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门神则有辟邪之用,这都是要在除夕贴好的,门上红彤彤的春联,崭新的门神,向人们昭示着:过年啦!

  2、祭祖

  祭拜祖坟,宗祠拜祖,或祭拜祖先牌位等形式,都表示着后备儿孙节日之际不忘先人,并祈求得到祖先的庇佑。

  3、守岁

  一家人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这个时候,是一家人乐享天伦之时,也是展望未来之际。

  4、生旺火

  除夕守岁时,屋外点起篝火,火越旺越好,寓意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5、吃年夜饭

  传统年夜饭的`名堂很多,一般饺子、馄饨是必备的,取其形状如同元宝,寓意来年财源滚滚。鱼谐音余,也是年饭桌上年年有余的吉祥菜品。

  6、给压岁钱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磕头,老辈给钱。压岁钱不仅是长辈对晚辈的关爱,更有长辈的`庇佑,让孩子们在除旧迎新之际多了几分欣喜。

  7、放爆竹

  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声除旧迎新

  除夕的传统习俗 14

  惠州除夕的习俗

  年前的准备

  年前的准备可分为四大类:一为扫尘清洁房屋用物;二是备新衣着;三是备食用之物;四是备新碗箸。

  1、“扫尘”

  清洁衣物被帐,打扫屋顶屋角,洗净台凳桌椅的污垢,谓之“扫尘”。相传它始于古代人们除疫祛灾的一种迷信仪式。唐代盛行此俗。宋人是吴自牧所作的记录苏杭民间风俗的《梦梁录》云:“十二月尽,……士庶人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去年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惠州现代的扫尘,其实是一次家庭大清洁,像碗橱、衣柜、床等平时常用但又不常刷洗耳恭听的木制家具,这时都清出户外刷洗,晾干再搬回屋内。此外,堆东西的墙角、屋顶屋角、床底等卫生死角,都是要重点清扫的地方。关于此俗,民间还有一个传说。说是有一户人家平时很讲卫生,每逢年前都要反厨房的环境和用具扫得干干净净,灶王爷每年也恰在这时要上天堂禀报人间善恶,于是反这家人的事禀报给玉皇传旨,不许疫魔、灾星进入这家人家。从此,这家人一年四秀无灾无病,而邻居却灾祸不断,问为什么,这家人便把自己的事向大家一说,于是,各家仿效,就有了年前搞清洁卫生的习惯。这个传说说明扫尘之飞与人们去疫消灾的观点有关联。

  2、备新衣

  惠州民间备新衣着不在乎有。家道富足者,新衣新裤新鞋新袜全身簇新;不富有者,不能购齐新衣着,但至少应有一件新上衣。这一习俗在惠州民间甚为讲究。有些老年人,把去年穿过的旧衣,或作其它用途用过的粗布料,重新拿到染房染一次,自己缝制好一件旁襟衣服,这也称是一件新衣了。此习来由没有很详尽的记载,但和节前的“扫尘”是有联系的,应该是由其衍生而来,同有“祈新岁之安”之意。据惠州民间的说法,过年穿新衣,来年就有好运,不穿新衣,来年就不好了。

  3、备食、用之物

  新年前备食用之物,按惠州的习惯首为备鸡。早在农历七月十四左右,名家各户便开始备养过年用鸡,一般是购进鸡苗,旧过还多有人家自己孵育。养月余后,雄鸡施行阉术,惠州习惯称为“阉鸡”,养到过年之时往往养成数斤重甚至十多斤重的大阉鸡,这就是惠州民间传统中过年的主要用鸡。惠州的传统对春节用鸡十分看重,视作“排场”的象征,民谚中说:“年三十晚(或年初二)才知道谁排场,”此中“排场”,即是指“看谁家的鸡大”,或“谁家的鸡多”。除鸡以外,过年准备的食物就多为一些干菜果品类,如鱿鱼、津丝、冬菇、花生、瓜子、红豆、腊肉、蛋、水果;还有糖饯食品如糖莲子、糖瓜条、糖莲藕;油炸食品如糖环、蛋散、米糕等。惠州民间过年习惯蒸大笼、敛糕等,故年前各家各户多自己备好粘米和糯米,将其磨成米粉,这项工作劳动量大,工作繁琐,帮年前的准备工作中,这件事往往占了许多人的较多时间。由于春节有庆丰收及庆贺春至的意思,所以节前备食物的时间往往占上了十分大有的比重。一般人家,往往公倾一年之积蓄,竭尽财力、人力、物力,将过年所需的食物一一购齐。

  购备用之物,则主要是对联、门神、福字、年画、纸宝、蜡烛、鞭炮等。

  4、备新碗箸

  这是惠州民间一种特有的风俗习惯,惠州话谓“备新碗箸过新年”。惠州的习惯是,即使家中一点也不缺碗筷,也要购买一套。购新碗筷要讲究配套,即致同样的花纹釉色,碗、匙各一份然后再购买相应数量的筷子;购买的数量多为“十”。在惠州民间,“十”为吉祥数字,有“十足十”、“满”的意思。购新碗箸的意思,按惠州民间的说法大致有二:一是“添丁添碗”,以示子孙满门,寓“福”;二是“添新碗,置新箸,来年米谷停无住”,寓“财”。福、财二字,在惠州民间老百姓中,均是最为令人重视而又实惠的两个字。

  习俗

  一般人认为,过年就是指从老历年三十晚到年初五。过了初五,人们已是“吃了年饭去耕田”即又开始工作了。其实,惠州过年的时间并非如此短暂,它起自农历十二月廿三晚的“送灶君”,止于春节最后的喜庆活动“闹元宵”。现将过年的各种习俗简述如下:

  1、送灶君

  以前,不论贫富,家家都有灶君神位,灶君是奉天上玉帝之命,到人世间视察善恶的,他的神位安在灶台的壁上,上贴大红纸写的“灶君之神位”几个大字;两旁有一副小对联: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红纸下有一小型香炉,是户主每月初一、十五及逢年过节拜祭时插香烛用。到了灶君上天的十二月廿三晚,一些生活过得去的人家还要买一对用金纸剪塑成、高约12公分的灶花插在香灶两边,令昏暗的灶壁熠熠生辉。灶君坐镇人间,受每家之香火亦负起保护每家人平安健康的重任。

  灶君上天,就是要在玉帝面前禀奏一家人的功与过。功大于过,天宫会赐福,反之会降灾祸。这天一大早,人们就会买两根带蔗叶的甘蔗,以作天梯;还要买拜祭的鸡、鱼、猪肉等三牲,有茶有酒,让他吃饱喝醉,以便在玉帝前说吉利的话。民间传说灶君是大老粗,不识字,故要在灶神下放二个柑或大橘,两片红糖,以甜味封住他的嘴说好话,又因他是粗人,故当晚又要到香烛店买刻印好的“奏岁”形如一纸报告书文。在写好的“奏岁”文章的空白处填写全家的门牌号码、人口、姓名及犯有某些对灶君不敬的事(如在灶前脱衣服、说粗话等),请其原谅等字眼,折好放入专门的信封(买“奏岁”时已备有)。

  拜祭时,用纸做的黑色灶君衣是送给他去见玉帝时穿的新衣,与“奏岁”信,随纸宝香烛一起烧掉,烧完后将糖与大橘放大米缸留待灶君年三十晚回来享用。

  2、忙年关

  送灶后,人们便为过年而忙碌,俗称“忙年关”。其做法大致有清洁扫除、自制油角年糕、买年货、买年画、贴春联等。一般清洁的日期定为“年廿三、廿四、清洗衣衫、扫瓦面墙角,年廿七、廿八,将室内各物洗涤,摆放好,可有可无之物要除去或藏好。各应用物要放置规范美观,随后是全屋连同屋前后的地方都大扫大洗一遍,干干净净迎新年。

  过年,惠州人很注重吃和玩,所以过年前准备可口的小食品也是家家必须忙碌的。例如炸油角炸煎堆。惠州有句很流传的歇后语:“年晚煎堆人人有份”。可见它在春节期间的普遍性,此外,还有炸糖环、蛋散等,特别糖环基本上也是家家必炸的。它是用糖和糯米粉和匀后,靠民间的木刻印模印出来再放到油锅去炸到金黄色,甜而酥香,很引人食欲。年廿四晚蒸糕,寓意新年“步步高升”。不但有客家人喜欢的虾米萝卜糕,还有马蹄糕等,有的还蒸发糕、水。

  至于买年货,除了购一些拜神用的纸宝、香烛、爆竹等物,津丝、池菇、冬姑、腐竹、鱿鱼、发菜、虾米等都是必需的。而过年要吃点“腊味”也是惠州人的`习惯,“腊味”是年前才有的美食,如腊肠、腊肉、腊猪头皮、金银润等,其味之香美,令人流涎。年货,除了糖果之外还有小食,如“麻雀春”、花生糖,瓜子等。替小孩买新衣、新鞋是万万不能忘记的,小孩穿新衣是惠州人过年的标志之一,即使穷人,借钱也要为小孩置套新衣鞋,而大人穿得旧些倒无所谓,吃的东西少些亦无妨。

  年画、春联,年廿九就要贴好,年画主要是贴大厅或房间的墙上,年画种类繁多,有历史故事、戏曲、山水花鸟、人物等。有木版刻印也有机印,看各人喜欢而定,春联贴在大门与房门两侧,灶君与地主神位也要贴新写的大吉红纸。自灶君上天日起,几乎处处都有人写与卖春联,有用墨水写,也有用金粉开胶水写金字,其内容多是寓意平安、健康、家庭幸福等字眼,生意人家则多贴“恭喜发财”等。门神是守大门的,多是画武将,两人的面是相向的,但不能贴成面孔向外。惠州有句俗语“贴错门神”大家有意见,不和好之意,就源于此。

  年廿九前,男人定要去理发店理发,女人也要洗净头发。年廿九是市场、商店最忙的日子,一般年三十晚都停业迎新年,各人的购物都少不了的是:买一把带根须的生菜和一根带须带叶的甘蔗,寓意“生财”“从头发到尾”。生意人家还特别要买条生鲜的大鲤鱼寓意“生意兴隆”;一般人家多买二条土鲮鱼煎好上碟,放在米缸上,一直放到年初七才吃,这叫“责年”,责即压的意思,寓意“丰衣足食年年有余”。此外,很多人家都要去花市买盆年桔、腊梅,菊花之类点缀客厅迎春。

  团年饭是惠州人最看重的,也是一年中最为丰盛的。大家忙了一年,难得人齐团聚,三牲与各式美味应有尽有,但最忌“炒鱿鱼”(意被人家辞工),因此绝对没有炒鱿鱼这一味菜的。吃过年饭,小孩即洗好澡,满街跑,显示他们的新衣服;大人团团围坐论生活、谈人生,也要再环视全屋,看有无疏漏(即有无过年准备不足的地方以再做好),大人要守岁,备好爆竹、香烛,零时差一分,即要烧爆竹。此时家家爆竹齐鸣,此起彼复,硝烟弥漫红纸飞扬,满街纸屑(幸好此风俗近年已消除)。

  3、过大年

  大年初一,要吃素。有“初一吃素,相当一年吃素敬神之说”。初一大人小孩要给长辈拜年,老者要给晚辈派“利是”。有些年纪大的人没结婚,他(她)也会得到“利是”,但不用派“利是”给其晚辈。初一的禁忌较多,主要有:不要扫地、不要打烂物品,见面要说吉利话等。万一不小心打烂东西或吃饭时小孩子无意跌了筷子,也要说句“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筷落(快乐)”;如果小孩说错了话,大人即在旁说:“小孩子不知世界,莫怪”(小孩不懂世情,原谅他吧),以此趋吉避凶,是过年的特色,也是惠州人的聪慧。

  初一这天,惠州人举家出动,到西湖、白鹤峰、东坡祠踏春,到元妙观、准提阁许愿还神、烧香,到处人山人海。

  初二又俗称“开年”,主要是走亲戚,要早起,其菜式也十分丰盛。初二后可免去过年禁忌,即扫地搞清洁、洗澡等。商家更习惯在这天摆酒席请员工吃饭;如要辞退工人,也是在这天提出,夹一块鸡肉到你碗中,再给你一包“利是”,即示意你已被辞退。

  过了年初五,年味已减。到初七,又称人日,气氛又回升,也是百姓传说要出去游玩避灾难的日子。当日大家喜欢结伴到街上或本地景点郊游,人人带些小食品,随处吃喝玩乐,倒也其乐陶陶。

  正月十五称为元宵,闹过元宵节,民间意义的春节才算结束,各行各业又开始辛勤劳作。元霄主要特点是当晚大摆花灯、击鼓乐、大巡游、舞龙舞凤舞狮,还兴高采烈猜灯谜。当晚,年青人最为高兴,因为元宵节又称中国的情人节。在“灯树插光照,花焰七枝开”“一夜鱼龙舞”的盛况中,年青人可以游玩通宵,整夜不归也不会被大人责备。

  地传入;“麒麟狮”属客家狮,而“斗牛”、“扁鼻”等狮种,以淡水、龙川等地居多。从一些资料看,惠州的土狮种应该是“大头狗”和“麒麟”。

  惠州民间舞狮活动亦和舞龙有相同特点,均是自己扎造,平时以街(村)为单位自发组织狮队。旧时在新狮扎造好后,往往到元妙观点睛,谓“开眼”,并进行“抢青”活动。春节期间是舞狮活动最多的时候。除此外,一些大户在喜事及店铺的开张之日,为“驱邪保安”,经常也请狮往舞。

  惠州民间舞狮的特点是,狮爷携匣领路,继而是狮子,之后是锣鼓镲钹,持刀、棍、矛等冷兵器的武术队殿后。

  舞狮的传统动作有行进、瞌睡、抓痒、登高抢青、抢炮仗等。鼓点分快板、中板、慢板和煞板,多打七声鼓节奏。

  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往往就是狮队穿家过巷的时侯,住户鞭炮相迎,并封红包,狮队则在家居中的门庭中舞耍,给户人带来吉祥好运,完后居民鞭炮相送。春节舞狮之习,往往也要延至正月十五方止。

  除夕的传统习俗 15

  英国人期盼“新年红火”

  英国的苏格兰等一些地方,至今还保持这样的习俗,新年夜,人们期盼着有敲门声。开门时,人们可以看到一些涂着黑脸蛋的孩子们走进来,他们什么也不说,径直走到壁炉边,将一堆煤投进去,取意“新年红火,生活幸福。”然后孩子们一边唱歌,一边用刷子将壁炉周围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时主人要拿出钱来分给勤快的孩子们,有点像中国的“压岁钱”。

  苏格兰的村镇,新年之际举行大型而有趣的活动。在活动中,人们特别欢迎陌生人光临,如果是位个子高,脸又黑的生人到来,他将受到热烈欢迎,人们称这个人为“最先来的人”,会带来幸运。

  意大利人动真格的“辞旧迎新”

  新年前夕,你若走在意大利的大街上,一定要离建筑物远一点儿。因为意大利人此时,真的要“扔掉旧岁迎新年”,他们从窗口和阳台将破旧的东西扔出去。其中有旧书,旧报纸,酒瓶子,盘子,甚至旧一点儿的家具。总之,凡是看不顺眼的.都可以扔到大街上去。意大利人的信念是:除夕之夜扔掉的旧东西,在未来的一年中肯定会得到同样的新东西。因此,这时,在街上散步的人一定要小心,否则,难免被从楼上扔下的东西砸着头!

  比利时人向动物“拜年”

  在比利时农村,新年第一天人们起床后,首先走向所养的.牛、马、羊等动物身边,恭恭敬敬地向他们拜年问候,还要道上一声“新年快乐”。然后才向自己家里亲人们拜年,最后才去走亲访友。

  农村习俗也影响了城里的人们,他们新年伊始,也走向养的狗、猫、鸟、鱼拜年,说上一声“新年愉快”。为什么要先向动物“拜年”呢?大约比利时人认为,一年来动物辛勤劳动,动物的作用,保证了他们一年的生活,人应当表示谢意吧。

  匈牙利人新年不食飞禽

  匈牙利人除夕之夜不吃禽类,因为他们认为吃鸡、鸭、鸽等飞禽,来年的幸运便会飞走。他们在新年送亲友的礼物,大都喜欢礼物上有“打扫烟囱工人”和小肥猪的图形,因为这些图形在匈牙利人心目中是“除旧迎新”的象征,“打扫烟囱工人”当然是除旧的象征,胖乎乎的小肥猪,令人喜欢,含意也喜庆。人们在形象上敬重小肥猪,但实际上又是另一回事了,因为他们新年的传统食品是油炸小乳猪,那是要拿小肥猪开刀的!

  除夕的传统习俗 16

  每当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北京、台湾等。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北京的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人们还在自己家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的意义。

  除夕在台湾不叫除夕,而叫“过年日”。午后,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接着是“围炉”,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长辈得富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

  上海:“开门红”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年处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称“开门炮”,其原意是驱邪,企求全家兴旺平安。年初二清晨,各商店及手艺人都焚香敬神,称“烧利节”,中午十分,店主还设酒款待店员,一起祈求新年生意兴隆。年初五,相传为财神生日,大街小巷的商店开门营业,这一天中午每家都吃馄饨,以示兜财。此外在乡间田头还有木人头戏(今称木偶戏)。

  海南:“吃新节”

  海南至今仍保持着他们民族古老的生活习惯与风俗,“吃新节”就是其中之一。"吃新"就是吃新收获的劳动成果。饭,是用刚从田中收割来的新谷米煮的;酒,是用新糯米酿的;菜、鱼、肉等均是当年种养的。

  拉萨:祈求

  在拉萨,藏族居民一大早就在房顶上树起新的经幡,祈求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经幡由蓝、白、红、绿、黄五色布连接而成,寓有蓝天、白云、红火、绿水、黄土之意,上面印有藏经经文。树经幡时。一般先将五色经文布披挂在树枝上,而后将挂满五色布的树枝插于房顶。树好经幡后,还要在房顶上摆上青稞酒、炸面果等供品,燃起香草,然后边舞边歌。

  江苏:“掘元宝”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除夕的习俗3

  清朝《大同县志》所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垒旺火是内蒙古和山西等一些地的传统春节习俗。在民间,点旺火有红红火火、旺气冲天的寓意。

  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孩子们也可以走街串巷观看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

  除夕的传统习俗 17

  汕头的除夕习俗有哪些

  年前理发“挽面”

  在除夕前,大家都会忙碌张罗置办年货,潮汕人的年货清单可是相当丰富。除了鸡、鹅、鸭、鱼肉外,还必须要有柑橘、青橄榄等各式水果,作为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在旧俗中,过年前男人必须理发,女人必须“挽面”,如今大家都是以剪发美容代替。

  除夕“拜公祖”吃团年饭

  除夕到了,团年饭是这一天的“重头戏”,是一家团圆欢聚的象征。在潮汕地区,吃团年饭前必须“拜公祖”,传承潮汕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拜完毕后,人们将饭菜摆放好在桌上,一家人团团围坐,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多是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另外,吃团年饭也有讲究。比如饭后不得先行离桌,意为团团圆圆。饭菜也必须有剩,且不能倒掉,意为年年有余;等到全家人都吃完,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长辈分发“压岁钱”,而且必须在饭桌上发。

  初一拜年初二回娘家

  正月初一,大家都要用红色盘子装满象征“大吉大利”的`桔子,放在厅中大桌上,再配以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这一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过后,一家大小相互串门拜年,大人给小孩发压岁钱,主客之间互致吉祥话,共品工夫茶。正月初二是“女婿日”,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初七爱吃“七样羹”

  传说中正月初七是始祖“人”的生日,又称“人日”。潮汕地区每家每户都要在这一天制作用七种蔬菜组合而成的“七样羹”,潮汕有句俗语说:“七样羹,大人吃了变后生(年轻),奴仔(孩子)吃了脸红润,姿娘(小女孩)吃了像朵花。”七种蔬菜也是各有寓意,按潮汕话的谐音来说,白萝卜为“菜头”,取其“彩头”之意,韭菜取其“长长久久”,春菜取其“万物回春”,葱也就是“聪,聪明”的意思,芹菜的谐音为“勤快”,厚合、大蒜取其“诸事合算”之意。而且,过年期间吃惯了大鱼大肉,在正月初七这天吃一顿健康营养的“七样羹”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除夕的传统习俗】相关文章:

除夕的传统习俗07-02

除夕传统习俗12-15

除夕的传统习俗09-06

(优秀)除夕传统习俗07-05

除夕传统习俗15篇12-15

除夕的传统习俗(15篇)02-17

除夕重要的民间传统习俗03-31

除夕传统习俗(15篇)02-24

除夕的传统习俗(集锦15篇)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