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18 08:16:26 传统文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3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3篇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1

  一、课程设计指导思想与理念

  贯彻新课程要求,尊重、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开设良好师生互动的课堂。在教学资料的选取,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理解生活,热爱生活,更好的融入生活,让学生深刻体会政治原来政治课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它就是在讲我们的生活,让学生乐学、易学,爱上政治课。

  二、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1、《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内容。本框题分为三个目:(一)传统文化面面观,(二)传统文化在今天,(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别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怎样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双重作用;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2、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本框题地位:我们今天享有的文化,是在世代传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而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只有善于继承吸取传统中精华的东西才能更好的发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让我们看的得更远。所以如果我们不理解继承,不理解继承的意义,那也不能准备把握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可以说这一框是学好下一框和下一课的铺垫,本框对整单元甚至整个文化生活的学习都非常重要。

  三、学情分析

  1、在“韩流”、“日潮”等外来文化的强烈攻势下,不少学生盲目崇尚外来文化,追捧外来文化,甚少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了解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通过本框的学习,从直观的赏析入手,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思辩中进一步明确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观点。

  2、高二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接触了解了不少的传统文化,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这为教师引导他们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一些具体内容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3、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体验,感受中形成、归纳知识点。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尝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从学生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入手,通过丰富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增强感性认识。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形成观点,掌握知识。 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观点、态度,并且能学以致用。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体现新课改学生主体地位。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的双重作用;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继承观。

  六、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引导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背景知识。

  2、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画菊》和《梅花》。

  3、理解“疏篱”“趣无穷”“抱香死”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4、反复诵读、体会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5、引导学生学习菊花独立自主、坚强不屈的品质。

  教学重点:

  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画菊》和《梅花》。理解“疏篱”“趣无穷”“抱香死”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学习菊花独立自主、坚强不屈的品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老师知道大家一定都认识菊花,你喜欢菊花吗?为什么?学生交流

  揭题《画菊》。(板书诗题:画菊)。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画菊》。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话语说说诗的含义。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师生探索,弄懂诗意

  (1)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画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释义诗中难解词语。

  1、疏篱:稀疏的篱笆。

  2、趣味穷:趣味无穷尽。

  3、抱香死:带着芳香枯死。

  师:现在你能完整的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学生试着交流。

  4、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活动。

  学生在语文课上已经都学过《梅花》,所以学生基本都能熟练诵读。

  学生根据原有的基础交流诗的含义。

  老师小结: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梅花,香色俱佳,独步早春,具有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因而历来为诗人们所吟咏,所歌颂。在我国古代为数众多的咏梅诗中,王安石的《梅花》堪称一首饶有特色、脍炙人口的佳作。

  教学反思

  xxxxx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口语交际”。

  设计理念:

  1、对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进行成果展示。

  2、检验学生课外合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收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是祖国的传统文化。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认识了古代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老子,学习了一个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同时还了解了古代建筑艺术的代表赵州桥、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清明上河图》。通过学习,我们对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已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那么,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还有哪些呢?前几天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在课外合作收集有关材料了,有些小组收集得还不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展示一下吧。

  二、展示成果。

  1、各小组先汇报展示的内容:

  (1)、民间工艺;

  (2)、风俗习惯;

  (3)、神话故事;

  (4)、书法绘画;

  (5)、古诗赏析;

  (6)饮食文化

  2、请各合作小组上台展示。

  教师提示:

  (1)、有实物的话要出示实物,让大家充分了解。

  (2)、小组成员要确定谁先介绍,谁补充。

  (3)、如果台下同学有疑问,要尽量回答。

  (4)、还要介绍你们小组是如何完成任务的。

  3、全班评价。哪一组展示得?

  三、总结成果。

  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像一个巨大的宝库啊!在这一座宝库中,还有很多的传统文化等着我们去发现和认识呢。希望以后同学都能多多的留意和观察。那么,通过这一次活动,你对祖国的传统文化又有了哪些深刻的认识?有了哪些收获呢?请写下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