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间隔排列评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评课稿,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间隔排列评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间隔排列评课稿1
间隔排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几乎每个学生都曾经接触过,但一般不会关注它。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是最简单的间隔排列,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有趣的现象,通过“看”“数”“比”“圈”等活动,由表及里逐步体验现象里的规律。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隐含且可以发现的。只要对丰富的具体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就能发现规律。探索规律的教学重点在于“探索”,必须让学生经历亲自寻找规律的.过程。如果把规律直接告诉学生,就失去了探索规律的教育价值。
上课开始夏老师安排了男生女生排队的游戏,使男生和女生一一间隔排列,在游戏中发现问题,通过轻松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关系规律。简单的小游戏,不仅很快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进入到探索新知的情境,而且为后续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接下来进行了几组排列现象,给学生提供了基于生活经验与认知规律的对话平台。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兔子与蘑菇、木桩与篱笆、夹子与手帕等排列是有规律的,并抽取了排列现象的共同属性:两者物体一个隔着一个的排列,知道了什么是“一一间隔摆列”现象。为了加深学生对“一一间隔”的认识,让他们找找“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老师出示了课本的主题图,与课本对话,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了对话的场景,师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真正使课堂都成为落实三维目标和学生学习、生活与发展的场所。
间隔排列评课稿2
这一课的教学内容难度颇高,知识点非常抽象。但王老师“扶”与“放”相结合,引导学生验证规律,加深对数学模型的理解,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一、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建构学习平台。
在教学中,学生常常对“一一间隔”概念的理解有点困难,原因在于生活当中“间隔排列”的现象有很多:有多种物体一一间隔,也有整体间的间隔排列。因而,如果不解决好这个概念,将会给后面的探索规律造成一定的困难。
这里,王老师创设了手指夹铅笔的游戏,给学生直观形象的.一一间隔排列实例,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在脑海里建立起“一一间隔”这一概念。
建议:由于数量上不够,类型上也不够丰富、典型,所以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还是应该让学生列举、交流了生活中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进一步认识“一一间隔排列”,体现出规律存在的普遍性和数学源于生活。
二、学生充分感受探究,促进思维发展
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王老师师在设计工作表时特意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找出符合一一间隔的排列来,将这三组排列编上号,通过幻灯片将其展示出来,便于学生观察比较。在工作表中特地设计填写每组中两种物体的对应数量,让学生很好地发现“多1”这一重要的共性内容。
建议:老师应该将一一间隔的所有情况理清之后再来探究数量之间的规律。
三、老师很好地关注了细节
要关注细节,关注学生,注重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如何思考、如何验证及其它一些学习方法。
间隔排列评课稿3
下面我针对教学中的一些环节谈谈我的看法:
1、师生交流充分,但生生交流贫乏。
本课教师安排的内容比较多,知识也较书上丰富了很多,可能就是这个原因,教师与学生点对点的问答比较多,而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很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不足,这样的课堂的参与面就会变窄。如一开始找规律的时候可以让同桌间先交流,再指名回答,找到规律进行概括的时候也可以先让学生交流。摆图形验证和画画表示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间先交流,这样学生验证的资源才会丰富,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其中。
2、对规律中隐含的内在联系挖掘不够
本课教师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比一比、议一议找到了间隔排列物体数量间的关系,发现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端物体的个数比中间的另一种物体多1,我觉得这个时候可以追问“为什么”。学生在认识了这么多组间隔排列的物体以后,应该对两个一组排列这样的对应关系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如果这个时候可以加以提炼,学生对为什么多1就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原来最后一个就是多出来的一个。所以两端的物体比中间另一个物体多
分析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四下《找规律》单元的第一课时,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本课内容的重点在于授之以“渔”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找”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其次在于“用”,学生找到规律以后能够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找”和“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数学需要运用观察、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学生:
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时,已经结合有关学习内容,探索过一些事物中的隐含的简单规律,所以学生已经有了初步探索规律的经验。但学生对如何将对所学规律的感性认识进行提升、归纳,并用语言表达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结合本课的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这位老师通过突出“找”规律和“用”规律两个方面,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找到的规律,使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清晰。
一、“找”规律——突出学生的探索活动。
这部分内容着重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物体个数间的规律,教师以学生感兴趣的动物排列和书上有趣的童话场景为题材,引导学生通过猜测、观察、分析、抽象、归纳、概括等方法发现、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
1、猜测、观察——找到实物间隔排列的特征
教师在课始安排了四个小动物排列的例子,前面三个是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而最后一个例子是不同的情况。教师以画动物引入,在引导学生猜测的同时画出金鱼和小鸟,学生通过观察老师画画的顺序初步有了间隔排列的意识,所以教师在画出排在第三个动物以后学生能很快报出接下来画的动物。后面的猴子和刺猬、猫和狗,学生以同样的经验很快找到排列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逐步积累间隔排列物体特征的感性认识。教师在这个时候出示了一个不是一一间隔排列的例子,发现最后一个例子中两种动物的排列方式与前三个的不同。学生一猜,错了,再猜又错了,在这个猜测的过程中清晰一一间隔排列物体的特征。教师在这里顺势提出:“为什么前面几组大家猜的又快有准,到了这一组就…”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这两种情况的不同之处,提出前面的三组动物的排列是一个隔着一个排列的,叫做一一间隔排列。让学生对实物间隔排列的特征的感性认识提升为语言表述。
2、分析、比较——找到数量间的关系
学生在此时对规律的认识还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要学生真正“找”到间隔排列物体数量间的关系,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比较。教师这时出示书上的例题,并添加的一组蝴蝶和蜻蜓,让学生通过数一数填表,在根据表中数据比一比,最后跟同桌议一议自己的发现,这样的三个步骤,让学生分别感受两者个数之间的关系,感知这些实物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原本书上的安排都是排在两端的物体比排在中间的另一种物体多1个,教师添加一组蝴蝶和蜻蜓后,一一间隔排列的情况就更加完整了。学生通过对每组物体中两种物体数量的比较,很快就能发现数量间的关系。
3、分析、抽象——找到排列方式与数量间的对应关系。
由于学生对一一间隔的两种物体,两端物体相同时的规律刚刚发现,所以教师在这里先让学生分别说一说三组物体间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对这些数量间的关系认识充分后,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学生把前面对规律的具体认识提升为抽象概括。另外在例题中多安排了一组蝴蝶和蜻蜓的一一间隔排列,这是两端物体不同时的情况。教师在这里很巧妙的利用这组物体,既让学生发现两端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还让学生想办法把这组动物的排列也变成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的情况,这里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一共提出了四种不同的方法,提升对两端物体相同时的规律的认识。这样将一一间隔物体,两端相同和两端不同的情况结合起来教学,可以在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找到排列方式与数量间的对应关系。
4、归纳、概括——找到精炼的表达方式。
教师在整个新授的过程中,注重以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找到的规律进行归纳、概括,同时通过引导,让学生的表达更加精炼、准确。如学生在完成表格并汇报完填表数据后,首先让学生比一比,说说每组物体中两种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由于学生在找规律的过程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所以这里先让学生对着具体数据进行表达,在学生能准确找出各组物体中两种物体的数量关系后,又提出:“把三句话合成一句话怎么说?”学生很快找到三组物体的共同点,两端的'物体比另一种物体多1。然后又提问:“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什么情况下,两端的物体比另一种物体多1?”学生马上意识到刚才的回答不完整,还缺了一个前提条件:两端物体相同的时候。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找到了精炼准确的表达方式: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的物体相同,那么两端的物体比另一种物体多1。
5、验证——找到事物存在的普遍规律
找到规律后,教师安排了两个环节动手操作。摆一摆验证,画一画表示。让学生通过摆间隔排列的两种学具,来验证看看是不是两端的物体比另一种物体多1。再让学生通过画一画,表示今天所学到的新规律。让学生在摆和画的过程中再次感受间隔排列物体数量间的内在联系,找到一一间隔排列物体数量间的普遍规律。
二、“用”规律——密切联系现实生活
数学与生活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运用数学知识或规律,可以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又能反过来促进学生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教师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中安排了两个层次的练习:
1、运用规律,解决基本型实际问题。
这个层次安排了三道练习,分别是书上的第1题和教师补充的红花和黄花问题、钥匙和锁的问题。三道题目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一、二两题侧重规律的直接运用,知道两端的物体是电线杆有25根,求中间的广告牌的个数,知道红花求黄花,知道黄花求红花。第三题侧重规律的逆用,要让钥匙比锁多1,可以怎么办?学生首先要想到什么情况下钥匙会比锁多1,那就是钥匙在两端的时候,然后再想办法调整如何放钥匙和锁,这样也就提高了学生对规律认识要求,从正反两个方向来思考、运用规律。
2、活用规律,解决提高型实际问题。
第二层次也安排了三道练习,第4题是锯木头中的规律,这道题目的解决要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思考、解决,这里教师在木头上很形象的锯出了痕迹,让学生在通过自己抽象思考以后有了形象的验证,从而进一步体验规律在生活中的运用。第5和第6题,安排的都是解决首尾相接的封闭排列,间隔物体个数是相等的情况。这里教师着重解决了第5题,男女生围圈做游戏,每两个女生间站一个男生,女生5人,男生有几人?由于学生前面没有遇到类似的问题,所以在一开始,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认为是男生有4人,因为男生在中间。教师在这里同样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当排成一排的男女生围成一圈时,两端的两个女生间还可以站一个男生,从而巧妙的利用前面熟悉的规律,让学生延伸认识了一种新的间隔排列的情况。第7题,教师设计了一道开放性的问题,只知道红珠有5颗,跟他间隔排列的黄珠可能有几颗?通过这道题的练习,更加开阔了学生的思路。通过这个层次的练习,可以让学生体会生活现象的复杂多样,必须灵活运用知识进行思考和解决。
本课的教学注重一个“找”和一个“用”,教师在这两个方面做得比较到位,语言表达准确,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发现数学规律,感受数学的探索性,以及数学的价值与奇妙。
【间隔排列评课稿】相关文章:
简单的排列组合评课稿11-04
简单的排列组合评课稿01-26
二年级上册《简单排列》评课稿03-27
二年级《简单排列与组合》评课稿07-21
二年级上《简单排列》评课稿07-21
评课稿-《走进青春》评课稿08-02
二年级《简单排列与组合》评课稿3篇03-24
二年级《简单排列与组合》评课稿(3篇)03-24
二年级《简单排列与组合》评课稿精选3篇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