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20 15:37:06 设计 我要投稿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比的意义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求比值和比的应用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比例的意义,对学生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和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应用,乃至在初中继续学习有关正、反比例知识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1、本班现有学生92人,男生49人,女生43人。

  2、本班班额大,学生基础较差,所以我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一学时的内容分成了两课时,本节课主要学习比例的意义。

  3、本节课我准备从生活情境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各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比例的意义的过程,并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组比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愉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比例的意义。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3、能根据一个比例写几个不同的比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复习

  1、什么叫比?怎样表示比?一辆汽车1小时行60千米,2小时行120千米,3小时行180千米,分别说出所行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这些比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2、怎样求比值?求下面各比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20∶252.7∶4.56∶10生回答。

  学生回答后,独立求出各比值,并交流汇报。复习旧知,为新知探究奠定基础。

  揭示

  课题这节课我们在比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知识。

  揭示课题——比例的意义。学生打开数学课本48页。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探究

  比例的意义

  1、课件出示

  例1:两组同学同时在操场探讨竹竿长与影子长之间的规律。

  列表如下:

  竹竿长(m)23...... 影子长(m)69......

  2、你能写出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并求出它们的比值。

  3、观察这些比,把能用等号连接的比用等号连接起来。

  4、教师板书

  3∶2=9∶6

  2∶6=3∶9

  强调:这些都是比例。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比例。比例就表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的式子。

  5、2∶9和3∶6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6、指导学生说出“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他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1、学生讨论,然后写出比,完成后汇报,并随意找出几个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

  2、学生试写:

  2:3=6:9

  2:6=3:9

  3、学生合作探究:什么是比例?

  4、学生小组讨论:2∶9和3∶6能组成比例吗?并说出理由。

  1、生活情境导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2、让学生分享在主动参与、探究中获取知识的愉悦心情。

  3、学生在合作探究和小组讨论时,增强合作意识,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比例的各个项

  1、课件出示:在一个比例中两端的两项叫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内项。

  要求学生依据定义,分别找出3∶2=9∶6和2:6=3:9的内项和外项。

  介绍分数形式的比例写法。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找出3∶2=9∶6和2:6=3:9

  的内项和外项。加深认识,学以致用。

  五、巩固练习

  1、请同学们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一下,0。4∶25能否和1。2∶75组成比例?为什么?

  2、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3、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和(),内项是()和()。

  4、用下面的四个数组成比例:2,3,4和6(能组几个就组几个)。你能否写出几个不同的比例?

  5、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若不能,改变其中的任何一个数,使其能组成比例。2、3、4、5试试看,相信你一定能完成?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答题情况。

  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六、比与比例的区别

  1、a÷b=a:b比就表示两个数相除,它们的商叫比值,应用比的意义可以求比值。

  2、比例a:b=c:d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应用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学生自己说出几个不同的比和比例,对比理解。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巩固新知识。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国标苏教版第28~30页例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能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在用小数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3、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比较、善于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引入课题

  1、在三年级时,我们认识了一些小数,你能说出几个吗?

  2、课前大家已经收集了很多关于小数的资料,老师选择了一些比较有价值的,你可以轻轻地把这些资料读一读,然后挑选你最感兴趣的一条,谈谈你了解到了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1)一块橡皮0.6元,一本练习本0.75元。

  (2)一张信封0.05元。

  (3)王琳的身高1.42米,体重32.5千克。

  (4)刘翔在国际田径超级大奖赛中,以12.88秒的成绩刷新世界记录。

  (5)一枚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0.001米。

  (6)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6.5°C-37.5°C。

  (7)“神舟六号”在太空飞行时距地球表面最远的高度大约是344.725千米。

  3、引入课题

  这些信息中的数都是小数,用小数可以描述一些事情,反映一些现象。看来,同学们对小数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想不想作进一步的的研究?你还想知道小数的哪些知识?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小数的读法

  小数怎么读?谁能把信息中的几个小数再读一读?

  能发现小数是怎么读的吗?

  让学生发现:小数点前面的数和我们学过的整数一样读,小数点后面的数只要依次一个一个地读。

  出示几个小数,让学生读一读:0.390.1080.0060.80

  2、探究小数的意义和写法

  (1)如信息中的0.6、0.75、0.05元这些小数是怎么来的?

  小组内回忆6角写成0.6元的过程。

  那5分为什么可以写成0.05元?同桌商量商量。

  引导学生:元与分之间的进率是多少?1分是1元的1/100,是1/100元,可以写成0.01元,那5分是1元的几分之几?是几分之几元?写成小数是多少元?

  学生尝试说说7角5分转化为0.75元的过程。

  那6角8分可以写成几元?

  (2)0.01米是怎么产生的?谁能大胆地猜测一下?(教师出示米尺图)

  引导学生说出:1厘米是1米的1/100,是1/100米,写成小数是0.01米。

  以小组为单位,在直尺上另外找出两个刻度,想一想,写成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把它们写下来。

  组织交流。

  (3)猜一猜,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还会得到什么样的分数?如何写成小数?

  把自己的猜想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交流,并试着把这些分数、小数写下来。

  组织全班交流。

  3、抽象概括:仔细观察上面每组的分数和小数,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

  引导学生概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以前我们学习了一位小数,今天又认识了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还会有位数更多的小数吗?

  4、教学“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说说怎么想的。结合图来理解每个小数把整数“1”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

  三、练习拓展

  1、把听到的小数记录下来。

  早晨6点30分,小明从1.2米宽的小床上起来,挤了0.008米长的一段牙膏,用了0.05小时刷牙洗脸,喝了一杯0.243升的牛奶,吃了一只面包,背起2.5千克的书包,飞快地向离家1.46千米的学校跑去。

  指名板演。读一读这几个小数,选择整数部分是零的小数说说它们表示几分之几。

  2、最近学校附近开了一家文具店,但店里商品的标价不太规范,请你们帮个忙,把这些标价改成用“元”作单位的小数。(图略)

  铅笔3角小刀8分直尺5角9分练习本76/100元

  3、把你认为长度相同的找出来

  4毫米0.004米4/1000米0.04米4厘米4分米4/10米

  4、估价:一筒薯片的价格在5元~6元之间。

  5、把课前收集的小数信息,挑一

  个用今天学到的知识介绍给同桌听。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小数,你有哪些收获?

  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经常用到小数,课后围绕“生活中的小数”写一篇数学日记。

  反思:

  我总认为“小数的意义和读写”这一内容用传统的讲授法比较恰当,因为这些概念是约定束成的,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等只能是一种形式上的追求。如何使传统教学与新理念融合在一起,达到比较完美的教学效果,本课进行了一点尝试。

  1、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课始,展示学生课前收集的小数信息,把小数的`意义设置在一种生活化、需求化、个性化的大背景中,让学生用个性化的理解方式来表达对小数的理解。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学生已有一定的经验,因此,在教学小数的读法时,充分利用个别学生会读这一资源,让这部分学生大胆释放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已有经验,通过他们的引读,让其他学生发现小数的读法。

  2、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活动前提,营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学习环境。小数的意义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抽象这个概念的过程中,通过旧知的迁移,尝试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把他们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主动建构知识。如回忆了6角为什么能写成0.6元后,让学生在小组里商量商量5分为什么可以写成0.05元?在米尺上找两个整厘米数的刻度,把它们写成分数和小数;猜一猜,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会产生什么样的分数,又如何写成小数?在学生经历了这么多的探究、体验后,引导学生观察每组中的分数和小数,从而发现抽象出分数的意义。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知识,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本课的练习安排,彻底改变了教材上的读读、写写、做做的模式,而是通过把听到的情境中的小数记录下来、改写商品标价、找相同的长度、估价、介绍收集的小数信息等形式,使知识得到巩固和拓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有趣、真实。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3

  【学习内容】

  小数的意义和产生,课本50—51页内容。

  【学习目标】

  1、我能通过观察知道小数的产生。

  2、我能通过分析明白小数的意义。

  3、我知道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学习重难点】

  小数的意义和计算单位及进率

  【学习流程】

  一、知识链接

  1/、谈话引入: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活动:

  认真阅读教材第50、51页内容,结合“导学案”中的学习提示,先自主探究,再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初步理解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温馨提示:

  (1)能你测量课桌的.长度和宽度吗?测量时发现了什么?

  (2)、你知道米尺是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吗?它的每一份用分数怎样表示?

  (3)、你能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的分数吗?

  (4)、你能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0的分数吗?

  (5)、你能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00的分数吗?

  (6)、什么是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7)、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8)、小数的计算单位和分数的计数单位有什么不同之处。

  2、我会总结:

  (1)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3、解决问题:

  (1)0.457,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2)一个小数由5个1、3个0.1、6个0.01组成,这个小数是()

  三、课堂巩固:

  1、判断:

  (1)0.40里面有4个0.01()(2)35克=0.35千克()

  2、把小数改写成分数

  9

  3、括号里能填几?你是怎么知道的?

  (1)、0.3里面有()个,0.09里面有()个;0.08里面有()个。

  (3)、找朋友:(用线把上下两组数连起来)

  0.0450.130.00010.9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4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第十册(第23页)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分数的意义和应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百分数源于分数,又有别于一般分数,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而本节课从实例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把学生带入生活中学习百分数。

  三、学情分析

  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了整数、小数、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特别是分数的意义和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同本课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课前可以让学生广泛的搜集整理百分数的信息,课上再说说这些百分数的意义,既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又有利于学生感受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其次,教学时还要注意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类推、辨别,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和分析辨别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在用百分数表达和交流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发展数感。

  五、教学要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六、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标有百分数的实物(商标、说明书、合格证、报刊信息……)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七、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百分数产生的必要

  1、情境出示:

  同学们,为了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组织一场投篮比赛,规定每班派一名选手参赛,不过五(1)班有三名同学报名,他们投篮的水平都不错,这是他们平时练习的情况:

  队员投中的个数

  1号队员22

  2号队员17

  3号队员43

  (1)同学们,如果你是五(1)班的班长,你会推荐第几号同学参赛?为什么?

  (2)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可能会有如下几种回答:

  会推荐3号队员参赛,因为他投中的个数最多。

  我觉得光比较投中个数不够公平,还需要看他们共投了多少个。

  2、师小结后,继续出示:

  队员投篮的个数投中的个数

  1号队员2522

  2号队员20xx

  3号队员5043

  (1)有了投篮总数,现在你准备推荐谁呢?(学生思考过后,会想到:直接算出投中个数是投篮总数的几分之几,再去比较。)

  (2)那谁来说说怎么算?(生交流,师板书:22÷25=17÷20=43÷50=,然后再通分===)

  (3)是呀,得出后仍不便于比较,进一步通分为分母是100的分数就便于比较了。现在谁能说说这三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呢?(学生回答出三个分数的意义)

  3、小结,引出百分数。

  (1)我们一起来看这三个分数,这三个分数比较特别,分母都是100,都表示某一个同学投中个数与投篮总数的一种关系,这些特殊的数数学上通常不把它们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写成88%。(板书:88%)读作:百分之八十八,也就是在原来分子的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一起再看一遍。(板书:85%)。你会了吗?拿出手指来,我们写写看。画个圈,画条斜线,再画个圈。(众生高举一手在空中书写)这就是百分数的写法。会不会写?像这一类的数就是百分数。(板书课题:百分数)

  (2)谁能说说这三个百分数所表示的意思。(学生分别说出这3个百分数的意思)。

  (3)现在你能确定几号队员投篮水平高些了吗?借助这三个百分数,很好地解决了选择哪个学生参加投篮比赛的问题了,看来百分数是我们日常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设置一个个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更深入地进行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角——百分数,这样的引入,使学生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同时在教学伊始就将百分数的读写法呈现给学生,也为后面的学习交流提供了方便。

  (二)联系生活,感悟意义

  1、从具体实例中,理解百分数意义。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百分数吗?各是在什么地方见到的?稍微留心一下,在我们生活周围到处可见百分数,这是一件衣服的合格证,(课件出示:合格证),在上面你能找到百分数吗?请你读出来。(学生读:棉75%涤25%)75%、25%表示什么意思呢?

  2、小组交流自己搜集的百分数的意义。

  同学们,课前老师也布置大家收集标有百分数的标签、合格证等,都带来了吗?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交流,互相说说你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这些百分数又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展开交流,教师参与其中)

  3、全班交流。下面想请几位同学带着你的收集到前面来展示给大家看一下。

  4、补充练习。

  (1)老师这儿还有几个百分数,一起来看,(课件出示课本中的情境图)从中能看到百分数吗?它们又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交流)

  (2)一起再来看老师从网上搜索到的一条信息,(出示网络信息:20xx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金额比同期增长110。7%,预计全年汽车出口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自己轻声地读一遍。这儿的110。7%又表示什么意思呢?(板书:109。1%)从这段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通过学生自主交流收集到的各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使学生感悟百分数的意义,同时体验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又出示了几个百分数,看似随意,实则是别有用心,这几个百分数不只是与学生收集的百分数的简单重复,而正好是学生所收集的空白所在,它们的出示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趋完善。

  (三)分析比较,深化认识

  1、回顾整理。

  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这么多百分数,那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回顾一下,我们刚才在交流这些百分数的意义时,全都采用了怎样的说法呀?(引导学生交流出:谁是谁的百分之几。)

  2、归纳小结。

  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就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板书: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3、观察分析。

  同学们,到目前为止,关于百分数的有关知识咱们也了解得很多了,但不知大家有没有疑问,百分数和分数一样吗?百分数有哪些特别之处呢?下面让我们仍以四人为小组,去研究研究,看看百分数有什么特别之处。

  4、学生谈发现,师引导整理。

  (1)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不同。(百分数的分母只有是100,而分数的分母是可以变动的;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而百分数只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小学教学设计网)

  (2)写法不一样。

  (3)读法不一样。

  (4)百分号前面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5)百分号前面的数可以小于100,可以等于100,也可以大于100。(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意义不同、写法不同、读法不同、百分数的前面可以是小数……)

  5、实例中体会不同。

  同学们真善于观察,发现了百分数和分数是不同的,有很多特别之处,现在请你来看一看下面哪几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哪几个不能?(课件出示:一堆煤吨,运走了它的。米相当于米的。)为什么?(引导学生明白:、这两个分数都表示一种关系,而其余几个分数都是一个具体的数量)那你能不能将这两句话读一读,让别人能听出其中的区别?

  设计意图: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往往把百分数仅仅“形象化”地理解为分母是100的分数,教材中又没有涉及百分数与分数区别这一内容,因而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并设计练习,让学生结合实际去辨析、去感知二者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拨开心中迷雾,认识“庐山”真面目。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出示:1%、18%、50%、89%、100%、125%、7。5%、0。05%、300%

  要求:喜欢读哪个就读哪个,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生读,并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设计意图:在这一个练习中,不是一味地让学生机械地读,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选择地读。学生在回答哪些百分数比较特别,以及这些百分数的分子为什么千姿百态时,其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通过问题包装、形式变化,枯燥的百分数的知识放射出迷人的色彩。每个学生都乐意读出自己感到特别的百分数,都乐意读出自己的思考,表述自己的发现,进入积极的求知状态,成为学习的主人。

  2、小游戏:让学生写出10个喜欢的百分数,学生动笔写了一小会,教师突然喊停笔。要求学生用今天学的百分数向全体同学汇报写了多少?

  设计意图:这个练习要求学生用含有百分数的句子,来说明已经写的百分号的个数,对于刚学习百分数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思维难度。但是通过这个练习,形成思维的阶梯,不仅让学生练习了写百分号,更重要的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用到了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为后续知识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3、读出下面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1)屏幕出示:“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我国人口约占世界的22%。”

  (2)学生谈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巩固了百分数的读法,而且从这两句话中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用仅占世界7%的土地却能够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从中足以看出我国的强大。让学生感到身为中国人而骄傲、自豪。(?感觉从珍惜土地的角度出发更好一些,强大?有点勉强)

  (五)总结提升,体现价值

  同学们,短短一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想在一节课时间里真正弄清百分数的所有知识那是不现实的,今天只是一个开始,希望大家以此为起点,不断去研究更多有关百分数的知识,好吗?最后老师还想给大家留个调查作业。这几年,我们烟台的变化可太大了,这一点咱们是有目共睹,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展开专题研究,向家长、亲戚了解了解,或者到报纸上、网络上去查找查找,收集收集有关我们烟台近几年各方面发展变化情况的百分数,相信当我们把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全班交流时,你一定会被我们烟台的变化之大以及变化之快所折服!

  设计意图:现实中丰富鲜活的素材,使学生从“单纯从书本中学数学”变为“密切联系生活做数学”。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及价值,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索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八、板书设计

  百88%、85%、9。3%、100%、110。7%,……

  分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数和分数区别:意义不同、读法不同、写法不同、百分数的前面可以是小数……

  九、创新特色

  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追求的是思维对话与碰撞。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本节课:

  (一)0把数学引向生活,引向学生身边实际。

  《新课标》强调了“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要学有用的数学”,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情趣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本节课中,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发动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初步感知百分数;然后让学生合作讨论,自主探索发现,自我感悟并初步得出百分数的意义,学生学得既轻松、快乐,又扎实、灵活。

  (二)把数学学习活动建立在认知的冲突处,思维的提升处。

  1、把数学学习活动建立在认知的冲突处。

  本节课伊始,围绕推荐几号学生参加篮球比赛,引发学生思考。在否定了学生知识结构中已有的各种比较方案后,无形中“逼迫”学生思考思考、创造出更趋完美的比较方案,百分数也就在这样特定的背景下应运而出了。

  2、把数学活动建立在思维的提升处。

  在学生自主交流收集的百分数,对百分数的意义有了初步的感悟之后,引导学生深入的探讨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辨析与感知,使学生准确的把握住了百分数的本质,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

  十、评析

  本节课较好地的解决了数学与生活,数学学习过程与思维过程和谐统一的问题。

  (一)现实情境与数学问题的产生和谐统一。

  数学的魅力在现实,数学学习的魅力在现实问题。教学中,我们找到学生经历过、体验过的本真现实,也就找到了吸引学生的魅力。本节课,执教者追索到篮球比赛派谁上场这一现实。在学生的经历中,派谁上场就是一个简单的、指令性行为,其实不然,在教师巧妙设计的悬念和设问中,抖露出一系列学生熟视无睹的内在的学向和发人深省的数学问题,数学价值、数学学习的价值昭然若揭,学生在派谁上场的研究中,获得的体验是真实的、具体的,思维必然由感而发。

  (二)问题解决与事实解读和谐统一。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数学问题发生碰撞,通过思维对话,寻求问题解决策略。本节课,执教者通过该派谁上场的确定过程,让学生算出答案——每人投中个数占投篮总数的几分之几。结果是表示三个人投中率的分母不同,不容易比较。此时,事实说明和呼唤新的表示方法,使大家容易比较的方法,至此,百分数在“呼唤”中闪亮登场,这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的。在百分数意义的解读过程中,执教者又再次运用已有的事实。

  (1)从投篮比赛结果生成的的百分数中去解释每个百分数的意思。

  (2)从日常生活中所见所用的百分数各自表示的具体含义去解读。

  这样把百分数的学习纳入到一个个具体的事实研讨与解读过程中,既让学生体会百分数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又为学生认识、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提供了足够的支持。

  (三)知识的学习与有效建构和谐统一。

  数学知识是延续的,数学学习与探究的空间永无止境。在数学知识中,探求其联系性,在数学学习中,把握知识的生成与联系,这是组织建立和谐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的认知结构的重要途径。本节课,为使学生形成结构,执教者组织学生去解析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异同,这是建构的得力举措。

  (四)教书和育人和谐统一。

  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向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解读本节课的设计,执教者既重视了通过百分数的引入与学习,使学生在经历百分数的产生过程,百分数意义的认知过程,获得了应有的体验和感悟,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更重要的是,执教者对教材、教学处理的人性化、教育化。从课的引入开始,教师就把教学活动设计成教给学生做人做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练习设计中,又透露出种种人文关怀:“你喜欢读哪个就读哪个,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我国人口约占世界的22%”,谈谈自己的体会。这些正是时代赋予教育者的责任。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教材第4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

  2、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2、能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2、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引出新的知识。

  教具准备:

  情景图、多媒体课件、习题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题:比例

  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生1,生2等回答)

  我们已经了解了比的这些知识,请做下面练习。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8:453:52.7:4.5

  求完比值你觉得哪些比有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比单关的有关知识。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

  “例”在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符合某种条件。今天这两个比的比值一样,能不能用等号连接呢?

  师:相机板书:3:5=2.7=4.5?

  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比例的意义,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什么知识呢?

  板书完整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揭题示标。

  预设:生:1、比例的意义是什么?

  生:2、比例的意义有什么作用?

  (师趁机板书在黑板右上角)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课题,提问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本节课我们就来完成这两个目标:

  三、自主探索

  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神圣不可侵犯,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国旗?

  【设计意图:对学生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教育】

  生各抒己见。

  你知道下面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它们有大有小,都符合要求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自学指导:

  1、请每位同学任选两面国旗,分别计算出它们长与宽的比值和宽与长的'比值。

  2、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3、把你的发现尝试用算式写下来。

  (5分钟后,期待你精彩的分享)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设计教学情景,设置悬念,国旗为什么形状相似却大小不一,这其中的奥秘何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通过形象的感受大小不同的国旗的变化。从而直观地感受比例的本质内涵。】

  (二)自学

  学生认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思考。

  (三)汇报分享

  谁愿意把你的结果和大家分享?师相机板书

  (1)15:2.4=10:1.6(2)60:15=40:10(3)…(4)…

  原来在国旗中有这么多的相等关系。国旗的缩放是按比例进行的。

  我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这样的式子就是比例。请同学读数学课本,40页,用笔勾画出重点词句,并读一读。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计算出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从中发现它们的比值相等,可以用等号连起来,自然而然地引出比例,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本,初步感受比例的意义】

  师:你还能写出两个比组成的比例吗?先自己选,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

  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吗?先同桌互说,再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再指名汇报。

  出示“比例的意义”概念

  擦去开始板书中的“?”并把比例可用分数形式表示板书出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思考等活动,充分感知比例的意义,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对比例意义的理解】

  师:你能说一说组成比例要具备哪些条件吗?

  生:…

  师:根据你的理解,请看主题图,你还能找出哪些比组成比例?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探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找到了设计国旗的奥秘了吗?

  生:…

  【设计意图:学生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后,没有就此终止,而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提升。通过收集学生写出的比例,不难发现,任意两面国旗的长与宽之比,宽与长之比,长于长之比,宽与宽之比都可以组成比例,国旗的尺寸中就隐含着这个秘密】

  四、当堂检测(牛刀小试)

  下面各比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样判断的?请写出计算过程。

  (1)3:7和9:21

  (2)15∶3和60∶12

  五、当堂训练:

  1、把下面的式子进行归类:

  (5)72:8=3X3(6)3.6:6=0.6

  比:()

  比例:()

  思考:你快速做出判断的原因是什么?明白了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判断:

  (1)、有两个比组成的式子叫做比例。()

  (2)、如果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那么这两个比

  的比值一定相等。()

  (3)、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4)、0.1∶0.3与2∶6能组成比例。()

  (5)、组成比例的两个比一定是最简的整数比.()

  六、拓展提升(思绪飞扬)

  1、写出比值是7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2、12的因数有(),从12的因数中挑选4个数组成比例是()。

  3、有两种蜂蜜水:第一种,用2杯蜂蜜和10杯水调配制而成;第二种,用3杯蜂蜜和15杯水调配制而成。那种更甜呢?你能用今天所学知识判断出来吗?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掌握组成比例的思路和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都得到发展,从而加深对比例的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七、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课堂作业

  第43页第2、3题。

  九、抽查清。(每组4号同学完成)

  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30:5和48:812:0.4和3:5

  十、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十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属于概念教学,分五个环节设计教学,利用十五个问题贯穿整节课,以问导学,以问导疑,以问导思,以问导获,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全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课的开始从引导学生复习比的知识入手,通过求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用“=”连起来,自然而然的引出比例,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用与生活,本节课从从学生熟悉的国旗引入比例,在求大小不同的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值中学习比例的意义,通过观察、探讨大大小小的国旗的长与宽、宽与长、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关系中,加深学生对比和比例的关系,比例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最后通过照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

  3.课堂采用以问导学的策略,用十五个问题贯穿了整节课,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考,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用问题控制学生的注意力,用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用提问强化学生的认知,用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对新课的教学,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答案强加于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思考、阅读等方式初步感知新知,再进一步提问“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吗,”、“你能说一说组成比例要具备哪些条件吗,”、“你还能找出那些比组成比例,”等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这样,学生的体验和感受都很深刻。

  5.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升华了学生的思维。练习是巩固新知、发展思维的有效手段。思维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完成,本节课设计了六种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对比例意义的巩固,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⑴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理解等式、方程的含义,体会等式和方程的关系,能根据情景图正确地列出方程。

  ⑵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和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⑶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流程:

  一、情景引入,初步展开新课。

  ⑴出示“天平”情景图,了解学情。

  让学生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天平;两边是一样重的;指针在中间表示就表示相等等等。

  ⑵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先写出等式;交流等式:50+50=100,交流这样列式的思考;揭示概念,象这样表示两边相等的式子就是等式。

  二、继续出示情景图,深入展开新课。

  ⑴出示情景图,明确要求。

  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⑵独立思考,试写式子。

  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

  ⑶学情反馈,班级交流。

  让学生自行上黑板写不同的`式子。

  可能会出现下面这些式子:x+50>100,x+50≠100, x+50=100+50,x+50<200,x+50≠200,x+x=200,2x=200等。

  甄别确认正确答案。

  ⑷尝试分类,理解方程的意义。

  明确要求——分类;为类别起名,等式,不等式;独立分类,等式:x+x=200,2x=200 ,x+50=100+50,50+50=100,不等式:x+50>100,x+50≠100,x+50<200,x+50≠200。

  再分类,不等式感悟“>”和“<”比“≠”更准确;等式分类:等式中有一部分叫等式(含有未知数)。

  ⑸体会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用符号表示等式和方程的关系,例如集合图等;用形象的情景表示等式和方程的关系,例如部分和总数等。

  三、独立练习,进一步内化新知。

  ⑴完成练一练1。

  确定用不同的符号表示方程和等式,确定寻找等式和方程的思路和方法;交流矫正。

  ⑵下面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用线连一连。

  9—x=3 20+30=50

  80÷4=20 等式 x+17=38

  x—15 方程 36+ x<40

  7y=63 54÷x=9

  ⑶完成第2页试一试和看图列方程。

  先独立列方程,再在小组里交流列式的思考。

  ⑷完成练习一1~3。

  重点交流第2题。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因此我设计教学方程的概念是从等式引入的,教材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首先通过天平演示,说明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让学生说出能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出来,让学生知道方程源于生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组图形的变化,逐步引出等式,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列举像方程这样的式子,并予以区别,强化方程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三位小朋友写方程,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做一做”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方程,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方程的意义。在这儿,一般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所以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断就可,不必在概念上过分纠缠,更不必拓展太多,以免加重学生负担。

  “你知道吗?”的阅读资料简要介绍了有关方程的一些史料。让学生只需感知,不作记忆的要求。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方程这块内容是第一次正式接触,虽然在这学期开始的作业本中有几次方程的题出现,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在他们头脑中还没有过方程这样的表象,所以授新课就要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开始,从他们知道的东西,如跷跷板到天平,然后再过渡到方程。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这节课只要学生能理解和判断,不能过分纠缠概念上问题和其他课外的知识,如果要学生了解太多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反而使学生因难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基础不太好、理解能力不太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对新的内容不容易接受,特别是概念课,所以让学生课前预习会对这些学生有一定的帮助。在课堂上多让学生看形象的事物,从而理解概念,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教学目标:1. 通过天平演示,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 使学生能够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重点难点: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课前准备: 课件、天平、带有磁铁的卡纸、彩色记号笔。

  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数量关系,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已知我们学校有408位同学,再加上所有老师,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师生一共有多少人吗?(板书:218+ x)。学得真不错,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来研究这些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所隐藏着的数学奥秘,想知道吗?请你用饱满的姿态告诉老师!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去过公园了吗?玩过翘翘板了吗,如果你和爸爸一起玩,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翘翘板摇晃不平衡)

  师:怎样才能保持两边平衡呢?(让妈妈也加入)

  小结;当两边重量差不多的时候,跷跷板基本保持平衡,就能很好的玩游戏了。

  三、探究新知

  1、师:在数学中与翘翘板原理一样的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生答:天平)

  2、介绍:(出示天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用到的称量工具——天平。天平是由天平秤和砝码组成的。砝码有不同,越大就越重。把要称量的物体放在左边的托盘,右边的托盘放上相应的砝码,当天平平衡、指针指在正中央,说明这个物体的重量就是砝码的重量。

  2.课件出示第二幅图:一个天平左盘上放了一个玻璃杯,右盘上放了100 g重的砝码,正好平衡。

  师:请看这幅图。

  思考: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生答。

  师:对,我们找到了这样一个等量关系,(卡片出示:1个空杯子=100g)

  3. 课件出示第三幅图:一个天平左盘上放了一个加约150毫升水(红色)的玻璃杯,右盘上放了100 g重的砝码,天平左低右高。

  师:如果我们在杯中加约150毫升的水呢?为了大家看得更清楚,老师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

  问:这时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能答:杯子里倒了水,水有重量,天平就不平衡了。)

  问:如果水重x克,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结果吗?

  生回答后,课件、卡片出示:100+x>100

  4.课件出示第四幅图:一个天平左盘上放了一个加了水的玻璃杯,右盘上加了100 g重的砝码,天平还是左低右高。

  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要使天平平衡,该怎么做?(增加砝码)对,要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师:怎么样?刚才左低右高,现在呢?(生能答:还要加砝码)那就在加100 g重的一个砝码。(课件演示:右盘上再放100 g重的砝码,天平出现左高右低。)

  师:现在什么情况?(生答:左高右低)这种情况你能用式子来表示吗?可以同桌讨论。

  学生回答后课件、卡片出示: 100+x<300

  问:观察列出的两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这个问题可能稍有难度,教师可以引导:当天平两边不平衡,一边比一边重时,要表示两边的关系,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不等式表示。(板书:不等式)

  问: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不等式吗?

  (学生列出不等式,教师选择两个写在卡片上贴于黑板。)

  5. 课件出示第五幅图:一个天平左盘上放了一个加了水的玻璃杯,右盘上放了250 g重的砝码,天平平衡。

  师:下面老师把其中一个100 g重的砝码换成50 g重的砝码。你再来观察一下。

  (学生看到都说:平衡了)

  问:谁来表示这个式子?

  学生回答后课件、卡片出示:100+x=250

  问:为什么用“=”呢?(平衡就是相等了)

  问:哦,那这个式子与刚才两个不等式比较最大不同是什么?(生能答,不能教师引导:这个式子中间是等号,叫等式。板书:等式)

  问:能再举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生举例,教师选择三个写在贴于黑板的卡片上。)

  这时黑板上的卡片有:

  300+200=500 100+x<300

  100+x>100 100+x=250

  80+x>100 100+50<300

  5×a=40 x+200 x+x=8

  三、探究交流,抽象概括

  1.分类、建构概念

  让全班观察黑板上的8个算式,根据它们的特点,小组讨论,试将他它们分类并说明理由。

  学生讨论。

  问:谁来说说你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的?

  (1)如果学生中有“是否含有未知数”(板书:含有未知数)“是否是等式”(板书:等式)这两类的重点说,其余的口头交流。

  (2)让按“是否含有未知数”分的学生把式子分成两堆。

  问: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结果。这一种分法,我们得到的这几个式子是什么式子?(含有未知数)那这几个呢?(没有未知数)

  问:你能把这一种(指含有未知数)再分成两类吗?怎么分?指名板演。

  (或者让按“是否是等式”分的学生把式子分成两堆。

  问: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结果。这一种分法,我们得到的这几个式子是什么式子?(是等式)那这几个呢?(不是等式)

  问:你能把这一种(指是等式)再分成两类吗?怎么分?指名板演。

  根据学生的思路来讲。)

  问:你们发现了这一类式子有什么特点?(揭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把它叫做方程。(板书: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一起读一遍。(学生齐读)这也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方程的意义)

  2.理解、巩固概念

  师:自己理解一下方程的概念,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未知数和等式)

  师: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生答:会。)请四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写两个,其他同学在作业纸上写。

  写好后,请同学们用手势一起判断对错,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同桌互改。

  小结: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一看是不是等式,二看有没有未知数。

  (出示课件)问:老师这儿也有几个式子,它们是方程吗?(用手势表示,随机让学生说说为什么)

  6+x=14 3+x 50÷2=25 ab=18

  6+x>23 51÷a=17 x+y=18

  问:通过这几道题的练习,你对方程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1)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

  (2)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

  四、巩固提高,形成技能

  1.判断

  下边哪些式子是方程?(课本54页“做一做”)

  35+65=100 x -14>72

  y+24 5x+32=47

  28<16+14 6(a+2)=42

  2.你知道吗?

  课件动态显示关于方程的小知识。

  你知道吗?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史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倡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3.练练思维

  孟老师今年的年龄加上7就是30岁,你知道老师今年几岁了吗?

  某同学今年的年龄的2倍是22岁,他今年几岁?

  4.提高智慧

  小刚集邮共360张,小红集邮共400张,怎么才能使两人的邮票张数一样多?

  5.数学游戏:小博士用他的手遮住了所写的内容。他想让你们猜猜他写的式子是不是方程。(用多媒体设计出手的形状盖在方格上)

  (1)□ +x > 40 (不是)

  (2)x÷□=80 (是)

  (3)3×□=24 (不一定)

  让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第三题:如果方格中填的是未知数这个式子就是方程,如果填的是8就不是方程,填其它的数就是一个错误的算式。)

  五、总结提升。

  回想一下刚才我们上课开始写的那个表示我们全校师生总人数的式子,现在老师告诉你一共有432人,你能得到怎样一个方程并知道老师有多少人吗?(24人)好聪明!这是我们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希望同学们也能像今天一样积极动脑,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去解开更多生活中的未知数,去迎接更多新的挑战!

  作业设计:

  1.作业本25页。

  2.口算一页。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其他式子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3077+ x

  等式

  不等式

  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能够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正确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3、通过观察、测量体验小数与生活的关系。

  4、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5、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小数学概念。

  2、小数表示形式。

  3、理解小数的含义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交流搜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

  1、一张桌子的高度是0.7米;

  2、教室窗户的宽是0.85米;

  3、一份汴梁晚报价格是0.50元

  4、每度电的价格是0.52元。

  5、一棵包菜的重量是0.625千克。

  6、奥运冠军刘翔的身高是1.89米,体重是74.11千克。

  问题思考:为什么在这些地方需要用小数来表示?

  引导学生在读一读这些小数,在读的过程之中,如果有错误,教师当即指导。

  问题:1、这些都是小数,你知道关于小数的哪些知识呢?

  2、关于小数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3、今天我们就进一步研究小数的意义。(揭示课题)

  这样的设计在于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新授部分

  1、0.7米表示什么意义?谁来说说(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引导学生完整说:刚才我们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长1分米,就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谁也来就像这样完整说一说。

  师:这就是0.7米的意义。对照板书中的分数和小数,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思考后再交流,十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反之,一位小数也可以用十分之几表示。

  问题:十分之五等于多少?0.8等于多少?

  我们过去三年级所认识的0.1米、0.2米以及0.7米都是表示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得到的分数,那么1米还可以平均分成多少份呢?

  每份长1厘米,就是1/100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问:谁愿意再来说说0.01米的意义。学生完整地说出:

  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长1厘米,就是1/100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想一想0.85米表示什么?

  重点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

  观察:对照板书,那么你们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得到: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师:能举些例子吗?现在我们如果将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多长?用分数、小数如何表示?

  你又能发现什么呢?(得到:千分之几可以写成三位小数)请再举例。

  师:如果将1米平均分成10000份呢?能再举例吗?

  接着学习下面的几个小数:0.50元、0.52元、0.625千克

  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归纳:刚才我们分的是1米、1元、1千克等,都可以用整数“1”来表示,我们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还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

  三)练习加强理解

  1、读小数:1.35元0.49米0.98千米0.87千克

  2、1厘米=()/()分米5角=()元

  3、王新买了三本书,价钱分别是9角8分、7角、3元2角。如何表示

  四)教学反思

  1、认识小数是小学阶段教学小数的.知识,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与实际生活中量长度、买东西等具体事件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习小数的内容。

  2、本节课教学包括一位小数的意义、读写方法,是后继学习比较小数大小和小数加减计算的思考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的接触小数,小数的读和写并不是孩子的难点,让学生借助生活实际去理解小数的意义才是学生的学习的关键。

  3、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用元、角引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领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4、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让课堂气氛充分活跃起来,这方面有待于今后教学中加强。

  5、学生对小数意义的认识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应该对教学内容可以进行适度的重组和补充。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比的意义。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求比值的方法,能正确地求出一个比的比值;理解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发现两个数量之间有关系。

  1、比如说,周老师今年25岁,这位同学你今年几岁啊?(指着第一位同学)(12岁)

  师:大家能列个算式表示出我们年龄之间的关系吗?

  (25-12=13)这个是相差关系。

  师:还可以用别的方法进行比较吗?

  生;12除以25求的是倍数关系。

  师:好的,请坐!

  2、请这组同学起立,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几个男生,几个女生啊?(老师指着一起数,男生5人,女生3人)

  师:除了表示出他们人数之间的相差关系,你还能列什么算式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呢?

  生:倍数关系。

  3、我们以前还学过这样的题,看大家还记得吗?看屏幕: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9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学校用150元买来3个小足球,每个小足球多少元?

  自己读题,看看每道题求的是什么?怎样列式。

  交流:谁来说第1个小题,指名回答,根据回答板书:

  (电脑出示:速度90÷2)

  这里的90表示的是(路程),2表示的是(时间)

  那你能说一说数量关系吗?(速度=路程÷时间)

  这里的速度表示的就是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下一道呢?指名回答,

  (电脑出示:单价150÷3)

  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呢?(单价=总价÷数量)

  单价表示的就是总价和数量的关系。

  好极了,请坐

  师小结:我们看这些题都是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比的意义。

  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常常要把两种数量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比较两种数量关系的方法。叫做“比”,一起来研究“比的.意义”。(板书:比的意义)

  1、这里的老师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用25÷12,可以说成“老师和同学年龄的比是25比12”

  (电脑演示:老师和同学年龄的比是25比12)

  一起读一下。

  可以记作25:12(电脑演示25:12)

  这里中间的两个圆点叫做比号,读作比。

  那同学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几分之几就可以说成同学和老师的年龄比是多少啊?(电脑演示:同学和老师年龄的比是12:25)

  2、那你能把这句话变一个说法吗?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可以说成“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2”(电脑演示)

  那如果是2:5呢?应该是谁和谁的比呢?

  (电脑出示2:5)(电脑演示:女生和男生人数的比)

  所以我们在说比的时候要有顺序地说。

  3、那么路程÷时间=速度可以怎么说呢?(指着算式90÷2问)

  你来试试:(路程和时间的比是90比2)

  也就是速度可以说成是――(电脑演示:路程和时间的比)

  4、单价可以说成什么呢?

  生:单价可以说成是总价与数量的比(电脑演示:总价与数量的比)

  5、那么从刚刚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数相除,又可以说成这种比的形式。你能不能说说什么是比呢?

  先在组里互相说说,开始。(学生说,教师巡视)

  谁愿意来说说?(多说几个)

  把他们的意见综合一下就是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一起读一下。这就是比的意义。比表示的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7、那你们能不能自己举个用比表示两个数量关系的例子呢?同桌先相互说说。(学生说)

  8、交流: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些都可以说成比。

  9、刚才我们通过观察,研究,发现“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并知道了比的写法,那你会写比了吗?一起来试试看,完成练习第1题。

  (二)教学比的读写法,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

  1、我们已经理解了比的意义而且学会了怎样来写比。那比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各部分名称又是什么呢?我想通过大家的自学,一定能很快解决。请大家对照要

  (学生自学3分钟)

  (电脑出示电脑自学提纲)

  (1)什么叫比的前项?什么叫比的后项?什么叫比值?

  (2)怎样求比值?

  (3)“试一试”(完成练习第2题)

  2、学生交流。

  好,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的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回答问题1,教师板书

  我们以5:3(板书5:3)为例,你能具体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比号前面的5叫做比的前项)

  (比号后面的3叫做比的后项)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那怎样来求比值呢?

  (只要把前项除以后项)

  以5:3为例呢?怎样求比值?(板书:=5÷3=5/3比值)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可以发现,比值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以是整数。当比值用分数表示时一定要是最简分数。

  3、刚刚我们已经知道了比的写法,其实比还有另一种写法,同学们一起看。

  例如5:2(教师指着5:2讲解)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我们一起来书空一下,注意:写的时候要从上往下写,它还是一个比,而不是分数,所以仍读作5比2。(板书:仍读作5比2),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0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整除、约数、倍数、质数、合数、质因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能使学生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两个数)和最小公倍数。

  (一)教学整除的概念

  因为整除这部分知识,学生在第八册教材中已接触过,因此在教学整除的概念时要注意抓住三点。

  1.复习“整除”的意义。

  例如:你能说出整除的含义吗?下面哪个算式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3÷7=3……2 6÷5=1.2

  15÷3=5

  24÷2=12

  2.用定义的形式对“整除”加以概括,并用字母表示。

  两个数相除,如果用字母表示,可以这样说: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也就可以说b能整除a)。

  3.突出强调除数不有是0。

  (二)教学约数和倍数的概念

  约数和倍数的概念是本单元最基本的概念,教学时要抓住五点。

  1.通过“整除”引出“约数”和“倍数”的概念后,加以概括。

  例如:15÷3=5,15能被3整除,我们就说15是3的倍数,3是15的约数。

  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b≠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

  2.要强调倍数和约数是一对密不可分的概念。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3.要掌握求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的方法,并掌握其各自的特征。

  在掌握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求法的基础上,重点说明其特征:

  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可讨论一下为什么?

  4.强调一个数既可以是另一个数的约数,又可以是其它数的倍数。

  如:12既是60的约数,又是6的倍数。

  5.要重点处理好0的问题。

  根据约数和倍数的概念,0是任何自然数的倍数,任何自然数都是0的约数。但研究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时,是把0除外的,所以要着重指出在后面研究的内容里不包括0,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三)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主要把握以下四点

  1.通过观察、引导,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2.能根据特征进行判断。

  3.通过能被2整除的特征,引出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4.深化知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1)在□中填上几符合要求。

  5□,能被2整除又能被3整除。

  1□0,能被2、3、5同时整除。

  (2)能被9整除的数,能否一定被3整除?为什么?

  (四)教学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要抓住四点

  1.通过对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及特点进行分类,引出质数、合数的概念。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也叫做素数)。

  如:2、3、5、7、11都是质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如:4、6、8、9、10、12都是合数。

  2.重点说明“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3.能利用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如: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

  19、21、43、67、2、89

  4.掌握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概念和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1)每个合数教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如:60=2×2×3×5,2、2、3、5都是60的质因数。

  (2)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3)通常用短除法来分解质因数,这样比较简便。

  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先用一个能整除这个合数的质数(通常从最小的开始)去除,得出的商如果是质数,就把除数和商写成相乘的形式;得出的商如果是合数,就照上面的方法继续除下去直到得出的商是质数为止,然后把各个除数和最后的商写成连乘的形式。

  (五)教学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要抓住以下四个方面

  1.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概念

  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例如:1、2、4是8和12的公约数;4是8和12的最大公约数。

  2.通过公约数的概念引出互质数的概念

  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例如:5和7是互质数,7和9也是互质数。

  3.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为了简便、通常写成下面的形式。

  2 18 30 ……用公有的质因数2除

  3 9 15 ……用公有的质因数3除

  3 5 ……除到两个商是互质数为止

  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得到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是2×3=6。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一般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在除的过程中,有时也可以用两个数的公约数去除。

  4.求最大公约数的两种特殊情况

  (1)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约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2)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1。

  例如:7和21的最大公约数是7。

  8和15的最大公约数是1。

  对于能直接看出最大公约数的就不再用短除法来求了。

  (六)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要抓住以下四个方面

  1.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例如:12、24、36、……都是4和6的公倍数,12是4和6的最小公倍数。

  2.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通常我们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了简便,通常写成下面的形式:

  (1)求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

  2 18 30 ……用公有的质因数2除

  3 9 15 ……用公有的质因数3除

  3 5 ……除到两个商是互质数为止

  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得到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2×3×3×5=90。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般从最小的开始),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两个商连乘起来。

  (2)求8、12和30的最小公倍数。

  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通常这样做:

  2 8 12 30 ……用三个数公有的质因数2除

  2 4 6 15 ……4和6还有质因数2,再用2除以这个数,把15移下来

  3 2 3 15 ……3和15还有公有的质因数,再用3除这两个数,把2移下来

  2 1 5 ……2、1和5每两个数都是互质数,除到这里为止

  在讲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时,重点讲明算理。

  3.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特殊情况。

  (1)如果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那么较大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

  数。

  如:12和48的最小公倍数是48。

  (2)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如:7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56。

  以后计算时,如果能直接看出最小公倍数是多少,可以不写出计算过程。

  4.通过讨论,比较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求最大公约数与求最小公倍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指点迷津】

  1.“整除”和“除尽”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在整数除法里,a÷b=c,除得的商c如果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如:15÷3=5,我们说15能被3整除,或者说3能整除15。

  在除法里,a÷b=c,数a、数b、以及商c不见得是整数,但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除尽,或者说b能够除尽a。例如,10÷4=2.5、1.5÷3=0.5、1.5÷0.3=5,都可以说被除数a能被除数b除尽。

  从上面可以看出,整除是限定在整数除法里的,而“除尽”就不一定限于整数除法。我们还可以用集合图表示其关系:如果a能被b整除,a就一定能被b除尽;反之,a能被b除尽,a却不一定能被b整除。即整除可以说是除尽,但除尽不一定是整除,整除是除尽的一种特殊情况。

  2.“约数”和“倍数”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不同?

  如果数a能被数b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如12÷3=4,我们就说12是3的倍数,

  3是12的约数。不能说12是倍数,3是约数。由此可见,倍数和约数是相互依存的。

  为了说明它们的不同点,请看下表。

  个数

  最小

  最大

  一个数的约数

  有限

  是1

  是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

  无限

  是本身

  没有

  3.什么叫质因数?什么叫分解质因数?

  把一个合数分解成若干质数连乘积的形式,每一个质数就是这个合数的质因数。如:12=2×2×3,2、3叫12的质因数。

  分解质因数就是把一个合数写成若干质数连乘积的形式。如12=2×2×3。

  4.“0”是偶数吗?最小的偶数是几?

  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因为“

  0”能被2整除,所以“0”是偶数。但在小学讲数的整除时,是在自然数的范围内,不包括“0”,所以我们可以不说“0”是偶数。

  最小的偶数是几?先要搞清范围,在自然数范围内,最小的偶数是2,到中学里学了负数就不存在最小的偶数了。

  二、学海导航

  【思维基础】

  1.举例说明什么叫整除?

  例如:20÷5=4,20能被5整除,或5能整除20。

  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也可以说b能整除a)。

  2.什么是约数和倍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b≠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

  举例:20÷5=4,20能被5整除,我们就说20是5的倍数,5是20的约数。

  约数和倍数是互相依存的。

  3.找出60的约数,4的倍数。

  60的约数有:1、2、3、4、5、6、10、12、15、20、30、60。

  4的倍数有:4、8、12、16、20……

  从上面可以看出:一个数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4.说说下面的数哪些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3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21、54、65、204、280、58、83、114、75、320、87、155

  能被2整除的数有:54、204、280、58、114、320。

  能被3整除的数有:21、54、204、114、75、87。

  能被5整除的数有:65、280、75、320、155。

  由此可知: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能被5整除。

  5.说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并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3、27、41、6、11、19、69、57、97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也叫做素数)。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1

  知识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能够根据比的意义或者比的基本性质来判定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中有《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一课题)看到这一题目时,有的同学可能会想比例是什么?比例和比有关系吗?如果有关系,会是什么关系呢?有什么区别吗?等等。这节课,我们就展开研究!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课件出示“天安门广场升旗”图,同学们请看,这是在干什么?对,这是天安门广场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你知道这面国旗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吗?

  (2)出示数据:看到这两个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周长,面积,长宽的比)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10/3(板书:比)

  (3)你还记得哪些关于“比”的知识。(求出比值)

  (4)同学请看,这是其它不同场合用到的国旗,请分别算出它们长和宽的比值。(汇报.师板书)

  (5)你有什么发现吗:(比值相同)这些国旗的大小相同吗?但比值相等,两个比也就相等,我可以用等式来表示:板书:5:10/3=2.4:1.6像这样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你还能写出几个吗?(汇报:板书)

  (6)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哪位同学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就是比例的意义,(板书:意义)

  (7)说起比例,它必须是各两个条件,一个是……另一个是……

  2.教学比例的判定

  (1)课件出示: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比例的意义来判断一下下面这四组,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2)汇报:为什么20:5和1:4不能组成比例:要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看什么?

  (3)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

  板书:1:2=():()

  师小结:像这样的比例能写完吗?只要比值是1/2就可以了。

  (4)“比”和“比例”的区别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比例和比有什么区别。

  3.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刚才,我们知道了,比例有4个项,我们把外边的两个叫做外项,把里面的两个叫做内项。

  (2)谁来说一说(1:2=6:12)这个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3)现在把内项和外项分别相乘,看看会有什么发现?(汇报,板书:外项的积=内项的积)

  (4)检验

  (5)师总结: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基本性质。

  (7)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是否成比例。

  (8)师: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我们既可以用比例的意义,也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9)练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判断)

  12:6和10:51/2:1/3和6:4

  1.5:3和15:0.32/5和12/30

  汇报:

  (10)师:五分之二和三十分之十二相等吗:(板书:2/5=12/30)它是一个比例吗?说出你的理由?(指出这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三.巩固练习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想一想,你填数的根据是什么?)

  1.5:3=():4()/40=9/60

  ():4=9:()

  四.课堂小结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难点: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做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什么叫做比值?

  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商,叫做比值。

  (3)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4、5:2、7= 10:6=

  谈话: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也和比有着密切的关系。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青岛都有哪些产品非常有名?(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青岛啤酒享誉世界各地,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探索啤酒生产中的数学

  出示课件:这是一辆货车正在运输啤酒的主要生产原料大麦芽。

  这是它两天的运输情况:

  一辆货车运输大麦芽情况

  第一天 第二天

  运输次数 2 4

  运输量(吨) 16 32

  根据这个表格,让学生提出有关比的数学问题。同桌俩人,一个提问题,一个将问题的答案写在本上,看哪对同桌合作得最好,提出的问题最多。

  谈话:谁来交流?跟大家说一下你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问题:

  货车第一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 (16 : 2)

  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32 :4)

  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第一天运输量的比是多少?(32 :16)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一一贴或写于黑板)

  2 :16; 4 :32; 16 :2; 32 :4;

  16 :32; 2 :4; 32 :16; 4 :2。

  1、认识比例及各部分名称。

  谈话:学习数学,我们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观察。现在就请你观察这两个比(16 :2;32 :4)看能发现什么?(学生会发现比值相等)

  思考:这个比值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每次的运输量)

  既然它们的比值相等,那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两个比连接起来?

  学生用等号连接,并请学生把这个式子读一下。

  试一试:剩下的这些比中,哪两个也能用等于号连接?在你的练习本上写写看。(学生独立完成)

  介绍: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数学上就把它叫做比例。我们知道,比有前项、后项,比例的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像16、4位于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2、32位于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比例,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学生先把2 :16=4 :32这个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再同桌俩交流它的内项外项分别是谁。

  自学提示:同学们表现得都特别棒,现在请你看课本自主练习第1题,能否根据刚才所学知识解决。(学生独立完成)

  2、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比

  4︰6

  比例

  2︰3=4︰6

  3.判断下面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6∶9 和 9∶12

  总结方法: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4.谈话引入:刚才,你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我不是这样想的,可能很快就判断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其实秘密就藏在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之中,它们两者之间可是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关系,你想揭穿这个秘密吗?

  那就请你以16:2=32:4为例,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算一算等方法,试试能不能发现这个关系!

  5、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出示研究方案:

  ①观察比例的两个内项与两个外项,用算一算的方法,找同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②是不是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具有这种规律,请你再举出这样的例子来。

  ③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6、全班交流。

  (1)哪个小组愿意将你们的发现与大家分享?

  (2)还有其他发现吗?

  (3)你们组所发现的是不是个偶然现象呢?咱们最好是怎么办?

  7、验证发现,共享成功。

  师:对,举例验证,这可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方法。那现在,咱们可以利用黑板上的比例,也可以自己组一个新的比例,验证看看,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学生独立验证)

  8、利用一个比例通过课件形象的展示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9、小结:不错,看来同学们很会观察,很会思考,很会验证,自己发现了比例的一条规律。也就是,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数学上我们把这条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也是我们在小学阶段,在继分数、比的基本性质之后学习的第三个基本性质。运用它,我们可以解决许多数学问题。

  10、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6∶3 和 8∶5

  方法:a、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b、说出写出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几,再分别算出外项和内项的积。

  c、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

  (二)自主练习,拓展提升

  1、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3∶ 1/4和12∶9 16∶2和32∶4 7∶4和5∶3 80∶2和200∶5

  让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教师结合回答板书:

  1/3∶1/4 =12∶9 16∶2=32∶4 7∶4≠5∶3 80∶2=200∶5

  2、连线:自主练习第3题。

  3、填空:自主练习第6题。

  4、自主练习第10题:

  2:1=4:( ) 1.4:2=( ):3 1/2:1/3=3( ) 12:( )=( ):5

  5、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写几个写几个)。

  2、3、4 和 6

  因为 2 × 6 = 3 × 4 所以这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

  2:3=4:6 6:4=3:2 4:2=6:3 3:6=2:4

  2:4=3:6 6:3=4:2 4:6=2:3 3:2=6:4

  练习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沟通。

  (三)回顾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70~71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过程与方法

  自己先复习,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感受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教法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复习本、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1、同桌交流情境“庆祝六一”的预习情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板书)。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两位同学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

  装饰教室还需要折多少只纸鹤?

  一共需要多少钱?

  扎礼品盒、蝴蝶结分别需要用多少米彩带?

  每个小组有多少人?……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使用了哪些运算?

  2、这些知识在我们脑中比较零散,不便于记忆和运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这些知识加以整理。

  3、全班交流,展示。每个同学整理完后,先在小组讨论、交流,再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四则运算、关系、意义、各部分之间关系

  加法:加、减法互为逆运算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被减数=减数+差

  乘法:乘、除法互为逆运算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对所学的所有的运算有个完整的认识,同时搞清楚各种运算的意义。

  4、师生总结。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课本第71页第1题。

  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四则运算的意义。

  2、课本第71页第2题。

  先让学生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独立解答后再说说解答过程。

  3、课本第71页第3题。

  独立解答后再说说解答过程。

  4、课本第71页第4题。

  让学生自己给算式找出生活中的具体情境。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一)自主检评。

  1、想一想,填一填。

  (1)58+58+58+58=()×()

  (2)根据2516÷68=37,直接写出下列各题得数:

  2516÷37=()68×37=()25、16÷0、37=()

  (3)在()内填入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据:

  0、43()1000=4302、46×()=24、6

  12、5()100=0、1250、03×()=30

  ()×0、3×8、54=064×125=()×8×125

  2、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为支援地震灾区,实验小学开展了献爱心活动。

  (1)五、六年级学生各捐款多少元?

  (2)五年级学生捐款数是四年级的几倍?

  (3)六年级学生捐款数正好是三年级的8倍,三年级学生捐款多少元?

  (4)全校教师捐款比六年级的`3倍多80元,全校教师共捐款多少元?

  (5)如果全校共有2000人比六年级的6倍少200个人,六年级有多少人?

  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不要让学生养成简单模仿的习惯,要让学生在对比练习中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

  (二)交流、评价。

  五、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感受?

  2、课外延伸。两个数相除,商9余4,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和等于867,求原来的被除数和除数各是多少?

  板书设计

  运算的意义

  加法:加、减法互为逆运算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被减数=减数+差

  乘法:乘、除法互为逆运算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教学反思:今天复习的是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对这一直感到很烦恼:如果单纯地让孩子回忆意义和法则,全部到位,一节课的时间也就所剩无几了,根本没有练习的时间;而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会背诵法则是否表示他能正确合理地进行计算了呢?这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基于这样一种考虑,今天我并没有强求学生背诵意义法则,特别是法则,主要是结合具体的习题练习来复习。显然,学生也更喜欢更愿意通过习题来复习,而不是枯燥地背诵。

  练习分成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整数、小数的四则计算和验算,主要考虑这两者的计算方法几乎一样,有共通性;第二层次是分数四则计算,第三层次则是估算,这是我本学期增添的内容

  在练习中,特别强调了计算中的余数处理问题,如5400÷2600,我让学生明确计算时可以写成54÷26,但确定余数时必需回到原式;又如70、5÷2、5,也通过同样的道理让学生明确余数应该结合原数确定。在课后练习中,同样的情况,由于课中进行了练习,错误明显降低,这也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前一定要认真研究习题,做到预先计划,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教材第45~4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操作使学生知道分数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2.在正确认识单位“1”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分数解决有关的问题。

  3.通过操作,分析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类比,迁移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单位“1”及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整体”的含义,明确“1”在这里的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分数的产生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平均分一些东西,会遇到分不到整数的情况。(出示插图)如:两个小朋友分别平分一个橘子、一块月饼........,这些数能用整数表示么?

  不能的话,怎么办?(用小数表示、用分数表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其中的一种----用分数来表示这些数。

  二、教学分数的意义

  1.三年级时,我们简单的学习了分数,会比较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大小、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来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你能用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说明的含义吗?

  2.课件出示课本46页插图。

  说一说,每个图下面的分别:

  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了几份?怎么表示其中的`1份?(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归纳)

  3.你能用前面的方式,说一说的含义么?

  4.引导概括分数的意义。

  那么,同学们,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分数的意义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板书。

  (1)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来表示。

  (2)教师指明:在数学中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3)请学生说一说46页4幅图中的单位“1”分别指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将“一个整体”替换为单位“1”。

  (4)议一议。你能说一说分子、分母的含义吗?

  教师听取学生的回答,并订正后,加以板书:

  ……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几份。

  ……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

  (5) 以为例,说一说分你是怎么写分数的,这样写有什么意义?(先写分母,表示整体一共被平均分成几分,再写分数线,最后写分子--表示有其中的几份。)

  (6) 及时练习巩固

  学生快速完成46页的“做一做”,师生即时订正。

  三、教学分数单位

  1.自然数的单位是几?10里面有几个1?32呢?(通过自然数的单位是“1”,引出分数单位“几分之一”)

  明确:分数也有属于它的单位,我们把它称作分数单位。

  2.引出分数单位的概念:

  把单位“1”(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1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板书)

  3 .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含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4.说出上面分数的分数单位,它们分别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5.指出:分数单位是由分母决定的,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四、巩固练习

  游戏:同桌之间互相为对方写出一个分数,由对方说出它的意义和分数单位。请2组同桌上台展示。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意义: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单位1),把一个整体(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来表示。表示其中1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1 3...........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几份

  — —...........分数线

  4 4.............分母:表示把单位“1”分成几份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理解与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和等式两个概念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师生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

  (课件出示:在美丽的大森林中,山羊、小猴、小狗、小兔在做游戏)

  让学生猜测如果让山羊和小猴玩跷跷板,会出现什么结果。

  (课件演示验证学生的回答,出现跷跷板不平衡的画面)

  提问:怎样才能让小动物开心地玩起来呢?

  学生:让小狗、小兔加入到小猴那边。

  (课件演示:跷跷板逐渐平衡。并能一上一下动起来。)

  教师小结:当两边重量差不多时,跷跷板基本保持平衡,就能很好地玩游戏了。

  [评析]:动物是学生们喜欢的形象,以故事情境导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的优势,使学生初步感受平衡与不平衡的现象。从而紧紧抓住学生的“心”。

  二、探究新知

  师: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还有一种更为科学的平衡工具,猜猜是什么?

  1、直观演示,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一架天平,教师向学生介绍它的工作原理。

  让学生仔细观察,现在天平处于什么状态。

  提问: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平衡状态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50+50=100

  2、继续实验,自主发现

  1)分小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每个小组发一些有重量的砝码和学生自己手中的书本等)

  要求:三组设计平衡状态,三组设计不平衡状态。并据此列式。

  2)学生实验,教师巡回作指导。

  3)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板书:

  平衡状态的:

  50+10=60

  50=20+书……

  不平衡状态的:

  50+30>两本书

  50<三本书……

  4)学生动手把不平衡状态的天平调平衡并列式

  50+30=四本书

  50+10=三本书

  5)师生一起把书用字母代替:

  50+10=60,

  50=20+X,

  50+30>2X,

  50<3X

  50+30=4X

  50+10=3X

  3、整理分类,认识方程。

  1)学生把上没面的式子进行分类

  2)让学生明确:像这些含有等号的式子都是等式。(板书:等式,标出大集合圈)

  观察右边三个等式与左边一个等式有什么区别?

  学生很快明确:右边的等式里都含有未知数。(在等式前面板书:含有未知数)

  教师总结:我们把右边这三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3)学生齐读方程的意义,同桌互相说出一个方程。

  [评析]:这部分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去合作。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尝试分类、交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并初步渗透了数学中的集合思想。

  三、巩固拓展

  课件出示两个小动物争吵的画面

  小狗:我知道了,所有的方程一定是等式。

  小兔:不对不对,应该说所有的`等式一定都是方程。

  判断谁说的对,并叙述理由。

  四、总结

  学生阅读数学小知识“你知道吗?”

  五、作业

  练习十一的1题

  教学反思

  1、利用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

  生活是兴趣的源泉,体验是主动参与的动力。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实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的加入了学习的热流中来。教学当中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关注情景教学

  在本节课中,将枯燥的方程概念融于浅显生动的情景中。导入利用小动物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背景,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对天平的所有情景保持着浓厚的兴趣。通过天平称重的实验,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知识来描述实验现象,使学生获得了等式和不等式的知识。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03-29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04-01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01-12

数意义教学设计03-03

《分数意义》教学设计03-27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02-16

《方程意义》教学设计04-05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04-12

《分数的意义 》教学设计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