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调查报告

时间:2023-02-22 14:08:42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老年人调查报告15篇

  在生活中,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老年人调查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老年人调查报告15篇

老年人调查报告1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从一个新兴的高科技产品渐渐成为了人们的生活必须品之一。特别是最近几年,科技的进步带来了手机日新月异的变化,从普通的使用短信通话等功能升级到现在的可以随时上网浏览网页,拍照录制视频,听歌游戏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智能产品。对于老年人而言,现在手机的多功能带来的除了方便,可能还会存在使用上的不流畅和迷茫,对此我们专门制作了一次关于老年人使用手机的调查,以便更好的了解现在手机在老年人群中的使用情况,知道老年人对于手机有哪些方面的需求和体会,帮助厂商及手机运营商等依托实际情况开发出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手机或是应用程序,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精彩!

  以下是本次调查的具体结果和分析:

  一、参与调查的人数和性别

  参与本次调查活动的人数为287人,其中男性为157人,女性为132人

  二、参与调查的网友年龄

  参与本次调查活动的人员年龄分布:61-70岁的为52%,比重最大,其次为51-60岁,占调查人数比重的26%。

  三、参与调查网友使用手机的类型

  参与本次调查的网友以使用普通手机和智能手机为主,分别占有比例为57%和37%,使用老人机的网友较少,仅为6%。根据调查情况,当前,普通的手机在老年人群中还占据较大比重,说明老年人对于普通手机的使用较为习惯,而智能机随着市场的扩大也逐步成为了老年人新的选择。

  四、当前使用的手机满意程度调查

  参与本次调查网友对于现在在使用的手机是否觉得可以满足需求呢?根据数据表明,网友对当前使用的手机满意度较高,其中63%的网友认为现在使用的手机完全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27%网友认为基本满足需求,这说明手机现在普遍的功能已经可以老年使用者的需求,之后开发者和运营商应该更好的开发便捷软件,优化服务,提升用户体验。

  五、参与调查网友的智能手机使用情况

  本次调查中已经使用智能手机的网友为38%,想要尝试使用的网友为25%,说明智能手机已经开始逐步取代了普通手机的份额,成为了当前手机市场的主流机型,在老年使用人群中的普及率和吸引度都在提高。而参与调查的老年网友中有15%觉得智能手机过于复杂和22%其他原因选择没有使用,这说明现在的智能手机对于老年使用者的考虑较少,设置的程序等不符合老年人需求,让一部分老年人望而却步,需要进一步优化!

  六、参与调查网友的手机来源

  在本次调查中,自己购买手机的网友比例为:55%,子女赠送的为38%。

  七、参与调查网友不使用智能手机的原因(多选)

  本次调查中选择“没有适合老年人的操作设计”这一所知理由选项的'网友最多,而“手机资费过高,上网麻烦”、“ 使用太过复杂,学了就忘记了”次之,这说明操作使用不复杂不符合老年人使用习惯以及资费过高成为了老年人不选择智能手机的主要原因,手机制造商及手机运营商今后可以从这些方面优化服务。

  八、参与调查网友使用智能手机的原因(多选)

  本次调查中网友们选择使用智能手机的原因以:“相比普通手机,更多娱乐更方便快捷”、“ 看新闻资讯方便,还可以看电子书”、“ 时尚,社交,可以更好的与人沟通传递信息”为三个主要原因。这说明现代的老年人对于手机较之过去除了通话短信等基本通讯外,更为渴求信息的便捷获取以及与他们的社交交流。老年人群也乐于尝试使用新兴的高科技产品。

  九、参与调查网友使用的手机系统

  参与本次调查的网友使用的手机系统以Android与ISO为主,这也与当前智能手机主流操作系统相符,而在调查中有46%的老年网友对于自己手机的操作系统表示不知道,这说明在老年使用者中对于手机的操作系统了解较少,关注度不够,操作系统对于他们购买使用那款手机的影响不大。

  十、参与调查的网友常使用的手机应用(app)多选

  参与本次调查的网友中使用率最高的手机应用为浏览器,说明老年网友中使用手机浏览器上网浏览的较之单独的APP应用较高,而摄影美图应用、社交应用、实用信息应用、聊天紧随其后,说明当今老年人使用手机的目的较之过去更为多样,对信息和交流的需求更为强盛,今后手机应用开发者可以结合老年人的使用习惯和目的更好的针对老年用户开发出适合老人使用的应用程序。

  十一、网友对于乐龄网开发手机移动版的态度

  通过本次调查, 54%的网友表示如果方便会使用乐龄网手机移动版,26%的网友表示一定会使用乐龄网手机移动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网友们对于乐龄网开发手机移动版的态度较为积极,网站在开发移动版时也应考虑到老年网友使用的方便、快捷和使用习惯等。

  通过上述调查我们可以得知随着时代的发展,智能手机已经逐步成为了老年人使用手机的第一选择,手机的应用也从单独的通话短信等基本功能向社交、资讯、拍照等多媒体应用转化,而在此之间,对于老年使用者容易遇到操作较为复杂无法顺畅使用以及觉得资费过高等问题对老年人选择手机类型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也从侧面说明了当前的主流手机类型在开发时并没有考虑到很多老年用户的需求和使用特性,这也是手机厂商和运营商在今后可以优化的。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调查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在老年人群中手机的使用情况和老年人对于现在手机的需求和意见。

老年人调查报告2

  第一部分: 调研背景

  社会背景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以此标准,20xx年第五次全国普查时,我国的老龄化比例为7.0%,这标志着中国已经基本进入老龄化社会,到 20xx年第六次全国普查,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xx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xx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由,此可看出我国人口龄化的速度极剧加快。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增长如此之快原因主要有两个:

  其一是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目最多的国家。因此,控制我国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成为国家的当务之急,20世纪末,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随着计划生育的实行和推广,我国的人口出生率逐步下降,最终到20xx年出生率下降至“严重少子化”程度。而中年人口数不变,且依然在衰老,相对而言,我国的老龄化阶段逐渐到来。

  其二是随着社会的进度以及科技的发达,我国公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保健意识加强,医疗水平提高,公民的平均寿命延长,导致老龄人口数目上升。

  二者共同作用,导致我国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随之产生。如劳动力相对变少,劳动生产创造的财富要更多的分配给老年人,老年人的.养老费用剧烈上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养老问题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提到“应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那么城市和农村的家庭赡养情况是什么样的呢,这些要求是否贯彻落实了呢

  一、城市老年人家庭赡养状况: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城市的老年人赡养问题相对于农村并不严重。这不仅因为城市受教育程度总体水平比农村高,还因为城市的老年人保障机制比农村更为健全,实施更加到位。

  中国的养老,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目前主要还是以家庭养老为基础。无论商品经济发展到何种程度,无论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家庭结构发生怎样的变化,中华民族传统

  的伦理道德仍然是维系人们正常生活的基本准则。因为,在家庭中,由于长期共同生活而形成的融洽的亲情关系,是任何其他社会关系所无法替代的。

  家庭养老是以家庭为载体的,老人们在家庭中所遇到的养老问题可归结于以下方面:

  一、生活方面

  城市的公民工作较忙,一方面要不耽误工作,另一方面要照顾孩子,最后还要照顾老人,生活节奏较快,生活压力大,因此日常生活照料就会出现照顾不周的现象。

  二、医疗保健:

  城市生活条件整体水平比农村高,医疗保健制度较为健全,老人们生活较为富裕,因此,医疗保健就成为老人们忽视的一个方面。

  三、心理保健: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心理素质逐渐弱化,表现出进取心差、风险承受能力弱、害怕估计、情感脆弱、容易灰心等心理症状。这些症状比寂寞更折磨人,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派遣和慰藉,会导致老年人痴呆等一系列精神和生理疾病。

  四、文化娱乐

  城市的健身器材和设施相对农村较齐全,老人们健身运动的机会相对农村老人较多。另外城市的经济较发达,老人们在物质生活充裕的情况下有更多的精力去发展自己的爱好,参与文化娱乐活动。

  五、参与社会:

  城市老人一般是上世纪老一代的知识分子,掌握着熟练的知识技能,是年轻一代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劳力去学习的东西,他们渴望发挥余热,因此还希望参与到社会的建设中去,因此老人们并不缺少精神上的补充。

  六、权益保护:

  城市老年人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自身的权益有更高的认识,因此,老人们的权益保护更容易落实到位。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基本国策虽然有效地控制和解决了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问题和矛盾,但是也随之出现了家庭中“上有四个老人,中间有一对夫妻,下有一个子女”的家庭结构,给未来老年人和独生子女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困扰和众多压力。

  二、农村老年人家庭赡养状况

  近年来随着工业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急剧增加。由于体制和生活中的诸多原因,使得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面临诸多问题:

  家庭状况

  (一)健康问题:

  由于生理因素的影响,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项技能随之下降,容易引发各种疾病,目前我国老年人中有70%以上患有各种老年疾病,其中15%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

  (二)缺乏精神慰藉:

  子女工作忙,没时间陪伴照顾老人。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单调,长期导致亲情上的疏离和心灵上的煎熬。

  (三)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弱化:

  古代的“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已经极度弱化,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家庭赡养老人的意识薄弱,甚至逐渐淡化。

  其他状况:

  一、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农村的经济比较落后,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像城市那样顺利地完成。另外农村社会福利、政府救济和低保投入出现严重不足的现象。

  二、劳动经济负担大:

  农村不仅要管理田地还要通过其他劳动来维持家庭的经济,劳动量大,导致生活上照顾老人不足;经济负担重,导致不能完全满足老人生活和医疗等其它方面的经济需要;两种因素综合起来间接地导致老人的生活幸福感不足。

  三、老人自身的难题:

  老人的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和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还有些农村老人存在封建的家庭观念,老人必须有儿子抚养,且不愿接受社会的帮助,一旦儿子经济不足或赡养意识薄弱,老人的生活将陷入困境。

  四、缺少社会的帮助:

  农村老人存在的困难多,老人人口数量大,需要的社会帮助尤其多。

  五、隔代教育心理负担重:

  子女们外出打工,留下正在成长的子女陪伴老人,老人们就担负起教育抚养孙子孙女的责任和义务。由于祖孙间年龄相差较大,心理差异也很大,导致老年人照顾和教育孩子不到位,心理产生担忧和焦虑。

老年人调查报告3

  乡村债务的形成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由来已久,情况复杂,矛盾众多,已成为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xx县作为中部地区典型的农业县和人口县,乡村负债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一、乡村债务现状

  乡级债务8.86亿元,乡均负债2216万元;村级债务4.34亿元,村平负债50万元。以农业人口计算,人均背负乡村债务1618元;二是债务增幅。其中,村级债务利息增长快。以20xx年3.37亿元为基数,20xx、20xx年分别递增4399万元、4626万元。“两多”即:一是重债单位多。全县40个乡镇全部负债,其中债务1000万元以上的29个,

  5000万元以上的3个,上亿元的1个,即观音寺1.21亿元。全县853个行政村,零负债的村仅有2个,负债上100万元的95个,其中200万元以上的11个。二是欠个人的债务多。全县乡镇一级的债务中,欠个人债务达到3.42亿元,占乡镇债务总额的38.6%,涉及2.93万户;村级债务中,欠个人债务达到3.19亿元,占村级负债总额的74%,涉及5.03万户。

  二、债务成因分析

  2、公益事业成债。从债务的支出用途来看,乡村两级用于农村学校建设、道路水利建设、计卫优抚等方面的公益性支出,占债务总额的头,乡村合计3.88亿元,占负债总额的.29.8%。特别是前些年各种考核达标项目过多,乡村配套压力十分沉重,自身又没有建设资金来源,不得不举债完成配套任务。

  3、垫缴税费成债。1996年前,国家实行单一粮食收购渠道,户卖村结,粮款代扣,农民欠缴税费的情况较少。随着粮食市场的放开,粮食价格幅下跌,严重挫伤了农民上交的积极性,导致税费尾欠急剧上升。同时,乡镇税费任务还包括国地两税,因此,在农业税拖欠、国地税源不足的情况下,乡村两级不得不借款完成税费任务,这样共形成债务1.43亿元,占债务总额的10%。

  5、财力不足成债。农村税费前,该县每年乡统村提收入有1.08亿元,其中乡统筹收入3368万元、村级提留收入3428万元,此外,还有诸如乡村道路建设、水利设施建设等各种不规范收费4000多万元,国家取消乡统村提后,乡村两级基本失去收入来源,全部靠县级财政和转移支复保障运行,特别是村级经费一块,就比税改前减少1500多万元,维持基本运转尚且十分困难。1995年以来,乡村两级为保运转负债1.56亿元,占债务总额的12%。加之近几年新农村建设、综治维稳、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任务更加艰巨,很多时候不得不举债运行,此项债务规模有继续扩的趋势。

  三、化解债务对策建议

  乡村债务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重的社会问题,更是严峻的问题。尤其是农村税费后,化债难度日益增,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要化解庞的债务包袱,仅靠乡村自身的能力很不现实,必需在上级的统筹安排下,整体推进,逐步实施。我们认为要化解乡村债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继续深化农村综合。全面加快农村综合步伐,进一步精简机构,扩国家投入,切实减轻乡村两级公共服务的负担。建议从转变管理体制入手,对乡镇站所进行彻底,由国家拨出专项资金,实行全省统筹操作,对现有站所人员实行全员置换,再因事设岗,公开聘用,由“花钱养人”变“花钱养事”。属于公益性的岗位,纳入财政全额保障范围;属于经营性的岗位,推向市场,自负盈亏。受益,谁负担”的总体原则之下,建议国家充分考虑乡村两级的财力实际,给予适当的化债补贴。三是对农民历年尾欠税费任务

  负债,税改前历年税费尾欠,建议以村为单位组织群众公开评议,确无偿还能力的对象,可以挂账或减免,确有偿还能力的,立足现实,做出规划,逐年偿还;税改后的农业税,建议采取依法依规清收。四是对兴办企业形成的负债,建议参照国有企业改制的政策进行处理,属于企业的债务从乡村行政组织剥离,并依法实施破产、改制。另外,对人为新增债务实行行政首长问责制,坚决杜绝人为新增债务。

  3、提高乡村转移支付规模。农税后,尽管上级财政对乡村给予了一定转移支付,但很程度上需要县级财政给予补助,使本来就较为困难的县级财政更加不堪重负。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村级组织维持基本运转,每年约需5.8万元的经费保障,目前实施的2.56万元补助标准还远远不够。对此,建议国家在每年新增的支农资金中拿出部分比例,提高对乡村的转移支付,保证乡村基本运转,不发生新债。特别是计划生育、综治维稳、民政优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广播电视、农村经管等社会事业,国家应出台专门补助政策,彻底解决资金无来源的问题。

  4、积极推进财政体制。加快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系,科学、公平、合理地划分配套范围。属于公益性、政策新项目,如农村交通、水利、能源建设、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等,建议减少或免除县级配套部分。社会保障项目,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低保等,建议提高统筹级次,由省一级统筹。

  5、力培植工业税源。目前,财政困难地区的县乡财政趋于一体,村级经费绝部分也是由县级财政保障。从长源看,化解乡村债务,归根结底还是要发展县域经济,壮县乡财力。从xx的实际情况看,归根结底还是要加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发展步伐。为此,我省可参照江西等省的做法,对工业用地的出让金可实行减免,增强投资吸引力,扩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优势。

老年人调查报告4

  五保户供养问题是今年省、省政府着力办好的事关民生的“五件实事”之一。省、省政府主要领导来XX调研时,高度关注五保户的生活问题,明确要求做好五保户的供养工作。对此,市、区党、政府非常重视,及时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五保户的供养工作。为了准确掌握全区五保户供养现状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做好五保户供养工作,为省、省政府决策提供详实可靠的参考依据,区、区政府成立了专门的调研工作组,从民政、财政、社保、卫生、统计、物价、扶贫、残联等相关部门抽调20名农村工作时间长、基层情况熟悉的同志组成调研组,分4个工作小组,利用15天时间,先后深入全区16乡镇102个行政村和9所农村敬老院,采取入户走、查看,召开村干部、村民代表及五保户代表座谈会等形式,对全区农村五保户的生活现状进行了详细调研,基本摸清了全区农村五保户的生活状况。现将秦州区五保户供养的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做好五保户工作的几点建议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区位于11东南部,是XX市、市政府所在地,全市中心城区,辖10镇6乡,420个行政村,7个街道办事处,41个社区居会,全区总人口.28万,其中农业人口43.94万,占总人口的68%;全区总面积2442平方公里,耕地95万亩,人均耕地2.16亩,20xx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47.76亿元,口径财政收入2.9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4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986元。

  全区现有农村五保户供养对象1689户2348人,其中:男1406人,女942人;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的904人,长期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的1002人,身体残疾的442人;有耕地的1965人,无耕地的383人。(详见下表)

  供养方式。我区对农村五保户一直采取以分散供养为主、集中供养为辅的办法。目前全区分散供养2299人,占供养总数的97.9%,身体健康且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五保户主要依靠承包地种植收入和区乡救济、村组接济维持生活所需;身体残疾、常年多病且丧失劳动能力的五保户主要靠政府救助、亲邻接济、社会捐赠及微薄的承包地租赁收入,解决基本生活困难。目前集中供养49人,占供养总数2.1%,主要在乡镇敬老院,供养方式主要采取从财政转移支付、受灾群众补助款、季节性口粮款和救济物资中给予解决,目前全区敬老院有9所,20xx年区上投入20万元进行了扩建改造,现有总床位数120张。五保户去世后,其丧葬费用,经济条件较好的郊区和川道区,主要由村上筹集解决;经济条件较差的山区和僻区,由民政部门视其困难状况一次性解决8001200元。

  供养标准。税费前,五保户供养标准为:分散供养年人均600元,集中供养年人均1000元;税费后,随着各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我们相应提高了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分散供养对象年人均提高到800元,集中供养对象年人均提高到1200元。全区年供养经费约189.8万元,其中上级财政转移支付45.6万元,区、乡配套144.2万元。五保户供养标准适当提高后,全区五保户的生活现状有了一定改善,但由于目前农村劳动力量外出,种植业劳力不足,加之农业生产资料成本提高,虽然部分五保户有自己的承包地,但因无力耕种,其他农户又不愿承包,五保户种植业收入非常低微,五保户当前的生活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从目前秦州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城乡居民生活及物价总体水平综合测算,现阶段五保户基本生活标准月人均至少应为139.98元,年需1679.4元。(详见下表)

  秦州区农村五保户基本生活标准市场现价费用表

  二、当前全区五保户供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⒈供养标准偏低,生活水平难以提高。无论是集中供养,还是分散供养,供养标准都偏低。从调研情况看,由于不同地域经济发展状况差异较,农村住户的`基本生活所需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城郊区及川道区五保户最低生活费人均月需150.8元,年需1809.6元,山区及林缘区五保户最低生活费用人均月需124元,年需1488元。按照目前我区分散供养对象年人均800元、集中供养对象年人均1200元标准,仅能解决五保户最基本的生活,尚未达到当地群众最低生活标准,距中等生活水平还有较差距,加之就医、房屋维修等不确定性开支,所需供养费用缺口就更。我区五保户中长年患病、生活不能自理、无劳动能力的供养对象所占比例较,

  部分五保户生活设施简陋,居住条件较差,部分五保户住房破旧,年久失修。要全面做到五保户“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孤儿保教)”,的孺临一定的困难。

  ⒉供养资金来源渠道狭窄,经费保障机制还不健全。目前,五保户供养经费主要依靠财政转移支付、地方财政配套和乡村自筹解决。由于我区农村面,五保户数量较多,供养经费来源渠道较窄,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尚未建立,区乡财政又非常困难,要使五保户达到当地中等生活水平,供养经费缺口较。

  ⒊乡镇敬老院设施落后,集中供养人数少。全区现有乡镇敬老院9所,有床位120张,入住五保户对象49人,入住率仅为40.8%,主要原因:一是敬老院基础设施条件差,由于资金缺乏,除了改扩建的敬老院外,其它敬老院的生活设施、娱乐设施、居住条件相对落后,对五保户缺乏吸引力。二是敬老院管理经费没有保障,管理人员报酬难以落实,人员素质较低,流动性,一部分敬老院由乡村干部兼管,管理不规范,服务水平低。三是五保户思想观念陈旧,本土意识浓厚,到十几里、几十里外的敬老院集中供养,缺乏地域认同感和亲情感,生活不习惯,尤其是尚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五保户,更不愿出村离乡,入住敬老院。

  ⒋五保户精神生活普遍贫乏,权益保障容易被忽视。五保户是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多数五保户由于家庭变故、生理缺陷等原因,自卑感很强,精神状态低迷消极。调查显示,90%以上的五保户属文盲或半文盲,自我调节能力差,生活信心不足,生活孤单,性格怪异,性情偏执,加之缺乏电视等文化娱乐设备,精神生活十分贫乏,全社会关爱五保、敬老助残的社会氛围还不浓,甚至还存在对五保户的歧视现象,五保户的合法权益还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三、做好五保户供养工作的建议

  ⒈强化政府主体地位,提高财政供养标准。五保户供养对象是农村最困难的群众,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建议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五保户的生活保障,参照各地群众中等生活水平,适当提高五保户供养标准,改善五保户生活水平。

  ⒉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把五保户供养问题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多渠道筹资解决五保户供养问题。建议、省级财政列出专项,进一步加五保户供养的转移支付力度,从根本上解决供养经费短缺、五保户住房维修、病就治等突出问题。市、县(区)政府应将五保户供养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设立资金专户,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对集中供养的五保户供养经费,由县(区)级专户直接拨至供养单位;对分散供养的五保户供养金,确定金融机构统一办理个人储蓄存折,由县(区)级专户按月转入存折。另外,可在农村医疗救助和即将实行农村低保及新型合作医疗工作中,将农村五保户全部纳入救助对象,提高五保户生活质量,有效解决五保户看病难的问题。对五保户丧葬问题,应制定相应的规定,纳入财政预算,一次性解决。

  ⒊增加项目,加投入,切实办好农村敬老院。在继续坚持以分散供养为主的基础上,建议增加项目,加对农村敬老院的投入力度,改善现有敬老院基础设施和办院条件,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提高现有床位的利用率。按照地域认同,风格相近的原则,结合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建设一批乡村示范性敬老院,确保五保户能够就近入院,乐于留院。同时,通过整合现有敬老院及村集体闲置资产,争取相关项目支持,扶植发展适合五保户参与的农副产业,走以副养院、以院补院的路子。注重加强敬老院的管理,落实敬老院工作人员有关福利待遇,加强工作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围绕乡风文明建设,营造全社会敬老爱老,扶弱助残的良好社会风尚,为做好五保户供养工作着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老年人调查报告5

  一、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

  我国如今已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健康问题层出不穷。许多老年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饮食结构以及健康知识行为密切相关。为了了解社区老年人的饮食健康知识,增强老年人的饮食健康意识,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预防和减少某些疾病的发生,对周边社区5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饮食健康的调查。

  2、调查对象

  周边社区50岁以上的老年人

  3、方法

  对周边社区5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饮食、保健、身体状况等方面进行了访问与调查。

  4、结果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对蔬菜水果的摄入比较低,豆类奶类摄入量也稍显不足,禽畜肉类摄入量过高。三餐供能比中,晚餐摄入的热能偏高。多数人有肥胖的症状。在其他健康方面,三高,心血管疾病,,骨关节方面的疾病也较为普遍。

  5:结论

  老年人膳食构成不够合理,需加以调节。老年人饮食认知存在问题 ,对营养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人认为营养知识对健康不重要,有人认为空腹晨练不影响健康,有的人听风就是雨。说钙摄入过量不好,于是连400mg的钙片也不敢吃了。因此需加强营养宣教。老年人营养健康状况不佳,需引起注意。

  6、关键词:饮食、健康意识

  很多老年人都有自己的饮食习惯和口味特点。例如淮安地区的老年人还是沿袭以前的传统吃猪油面等高热量的食物,有些甚至无肉不欢,还喜欢吃腌渍的食物,

  60岁之后,人体各系统器官功能会逐渐减退,所以应改变以前的饮食习惯与口味特点。饮食要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才更有利于身体健康。食物要多样,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为平衡营养,各种食物都要吃一点。菜肴要淡。盐吃多了会给血压肾脏增加负担,易引起血压升高等问题。盐应控制在每天6~8克。饭菜要烂,要吃易消化的食物。

  针对以上现状,我对老年人的调查结果分析了。结果如下:

  二、对访问的分析

  1、老年人普遍会有缺钙的症状,牛奶是钙的最佳也是最重要来源,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老年人并不经常引用牛奶。

  2、社会现在很提倡保健,于是很老人其实知道要保健,但不了解它的真正意义,很多老年人只是知道保健,但不知如何保健。

  3、现在的老年人药物,保健品和补品吃的过多,觉得这些才是好东西。

  4、老年人也容易受报纸杂志上的不同观点所左右,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往往人云亦云。

  5、老年人睡眠质量都不太高,晚上睡不踏实。

  三、调查结果分析:

  许多老人不懂得保健,而且意识很薄弱,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1、国家政策不到位

  我国虽然已步入了老龄化社会,但还有待发展。就像老年人健康问题,国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老年人对保健的做法、含义、意义都模糊不清,还需要国家进一步的普及营养知识。

  2、观念的影响

  中国的家长总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所以这些老人们即使有钱也不舍得花在自己身上。总是把最好的留给孩子,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也不在意。 3、金钱的制约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难免还是有一些孤苦的老人,他们并不愿意把钱花在保健的方面,他们更愿意存着。

  4、社会风气

  保健品、补品现在十分普及,人们更愿意吃这些药品,虽然这些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可现在社会风气就是这样。再加上营养师的缺乏,人们没有合理正确的指导,所以保健意识薄弱。

  四、友情建议:

  1、蔬果宜鲜

  新鲜、有色的蔬果类,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水果中还含有丰富的有机酸,有刺激食欲增加和维持体液酸碱平衡的作用。

  2、数量宜少

  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老年人要吃多种食物,但每种食物数量不宜过多,每餐七八分饱。

  3、质量宜高

  质量高不意味着价格高,如豆制品、蛋、奶等都是质量高的食品,老年人应当经常食用。还要注意多吃鱼,少吃肉。糖的主要来源是主食和蔬果,尽量减少白糖、红糖、砂糖等精制糖的食用。

  4、食物宜杂

  没有一种食物能包含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因此,每天都要吃谷类、蔬果、菌藻等多种食物,还要注意荤素搭配,粗细搭配,色泽搭配,口味搭配,干稀搭配。

  5、质地宜软

  老年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不好,所以,饭菜质地以软烂为好,可采用蒸、煮、炖、烩等的烹调方法。选择的食物尽量避免纤维较粗、不宜咀嚼的食品,如肉类可多选择纤维短,肉质细嫩的鱼肉;牛奶、鸡蛋、豆制品都是最佳选择食物。

  6、饮食宜淡

  菜品要清淡,口味忌重。建议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克。建议老年人一日的食物组成:谷类150-250克,鱼虾类及瘦肉100克,豆类及其制品50克,新鲜蔬菜300克左右,新鲜水果250克左右,牛奶250克,烹调用油30克,食盐6克,食糖25克,少饮酒,喝足够的水分。

  7、速度宜缓

  细嚼慢咽有利于消化、吸收。尤其在吃鱼时更要注意。鱼肉由于肉质松软、细嫩,容易咀嚼、消化和吸收;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等优点,是老年人的首选食品。但由于鱼刺的问题,限制了许多老年人的食用。解决好这一问题,首先要选鱼刺较少的鱼类,吃鱼时,最好不要与米饭、馒头同时吃。

  8、饮水宜多

  老年人对口渴的感觉不像年轻人那么敏感,因此,要自觉多喝水,可选择淡茶或白开水。千万不要等到口渴再喝,以免缺水。缺水会引起老年人便秘和体内代谢失调。

【摘要】在中国,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3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的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占到全国总人口的1/4左右.老年人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从膳食营养的角度探讨老年人饮食习惯与高血压疾病的关系,认为:培养老年人科学合理的膳食意识,降低老年人高血压的发生率,是促进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老年人;饮食;营养;高血压

  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肥胖需求都不同于一般成人,老年营养成为老年健康的.症、冠心病、骨质疏松症等)的发生.如今,我国每重要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天平均约有1.3万人死于各种慢性病,占总死亡人数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迅速提高,世界各国平均的3/4.在我国调查发现,35~74岁成年人的高血压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的构成比例逐年增加. 因患病率为27.2%,即全国约有1.3亿高血压患者,其此,探讨老年人膳食营养与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1、我国不同职业老年人膳食营养的现状

  为了解我国老年人的营养与健康状况,采用对老年人群抽样调查的方法,抽取4种不同职业:退休工人48名、干部38名、医生40名、教师26名,男女各半,平均年龄在69岁的老人,共计152人,进行了膳食营养与健康状况的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在各种营养素的摄人量被调查中,老人平均每人每日摄人蛋白质74.6g、钙739.6mg、铁38mg、维生素A685.9mg、维生素B1、B2和C各0.95mg, 0.6mg和152mg;摄入的脂肪、碳水化合物各占总能量的28.3%和58.3%.由于4种不同职业的老人营养卫生知识等多方面的原因,在食物的品种和营养素的获得量方面略有不同.

  1.2、我国老年人膳食营养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①营养素摄入不均衡部分老年人中热能和脂肪摄入过高:一些经济收益比较稳定、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老年人群中,脂肪的摄入量一般都偏高,超过总热能摄入量的25%,有的甚至高于35%或接近40%.通过对营养摄入情况调查研究发现,老年人群中的热能和脂肪摄入量分别为我国RDA的120%和150%.

  营养调查中:钙的摄入量偏低,只有小部分老年人钙的摄入量在800mg/d,或接近RDA800mg/d的标准.还有部分达到了RDA的80%,而其余绝大多数老年人,钙的摄入量都低于RDA的80%,还有少数老年人还不到50%. 而且,其中的奶钙所占比例不同,大部分以植物钙为主[4] .维生素摄入不足:尤其是核黄素的摄入量不足最为明显.在我国老年人的营养调查中,有大部分老年人群核黄素摄入量,都未达到我国老年人RDA的标准,部分人群还达不到RDA的50%.许多老年人中的硫胺素摄入也不足.视黄醇摄入量也显得不足,据统计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摄入量低于RDA,有的只达到RDA的25%.部分老年人不同程度地存在某些营养摄入不足的情况:对不同职业的老年人进行营养调查,在低收入的老人和过于偏食的老人中,蛋白质摄入量,普遍处于较低水平,老人的营养状况欠佳,部分老人中存在血红蛋白低下以及维生素缺乏症状.

  ②膳食结构不够合理

  一些老人食物的品种比较单调,有的老人长期不吃乳类食品,也很少进食豆类食品.一般老年人都不进行营养配餐,没有经常性的营养监测.有些人的餐次之间很不平衡,早餐不足,不到所需热能的30%;晚餐过量,超过或接近全日热能的50%,有的甚至以饮酒来替代食物等[5].营养是对人体健康与长寿有明显影响的因素之一.我国一些老人中由于多种原因造成膳食组成不合理,营养摄入不够平衡,从而影响健康长寿和生命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应从合理营养着手提高日常膳食质量,使老年人在步入老年期后仍能保持较长时间的生活自理能力,尽量缩短在生命后期需要他人照护的时间,以减轻社会压力和家庭负担. [6另一方面,也使老年人亦能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为社会和家庭继续创造其生命价值,为社会再作贡献.

  2、我国老年人高血压发病率的现状与分析

  2.1、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随我国老年人高血压的发病率现状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随着中国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高血压患病率逐年上升,因此,社会和医学界对老年人的疾病也越来越重视.高血压是老年人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也是老年人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现已成为卫生保健的一个主要问题.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综合全国9个大城市20841例60岁以上老年人的疾病调查,主要多发病

  的患病率依次是:高血压22.4%~42.2%、糖尿病5.1%~33.8%、冠心病1.4%~12.9%、肺心病0.7%~6.1%、脑血管病2.5%~4.2%、慢性支气管炎12.3%~30.4%、癌肿0.3%~4.5%、老年性白内障17.5%~86.8%、前列腺增生3.9%~86.8%、老年性痴呆1.3%~3.9%. [7]黑龙江省1999年抽样调查显示,60岁以上者高血压患病率为65.4%,75岁以上者高血压患病率为73.85%,而患者服药率为

  38.56%,血压控制率为20.92%.由此可见,在我国老年人常见疾病中,高血压患病率是最高的

  2.2、我国老年人饮食营养中导致高血压疾病的因素

  钠对老年高血压的影响:钠是食盐的组成成分之一,食盐摄入量与血压调节和高血压病有关,高血压的发病率与老年膳食中的食盐摄入呈正相关,高盐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子.人体如果摄入过多的钠,会造成体内水与钠潴留,导致血管平滑肌肿胀、管腔变细、血管阻力增加,同时储备容量增加,也加重了心脏负荷和肾脏负担,引起排钠困难,从而引发高血压.钾盐不足对老年高血压的影响:钾盐可对摄入钠盐的升压和血管损伤有着重要作用,而与钠的摄入量相反,中国老年人钾的摄入量普遍偏低.钠高钾低是老年高血压的高发因素之一.矿物质对老年高血压的影响:老年膳食中如果钙不足可使血压升高,许多证据证明低钙摄入、钙代谢异常与高血压病有关,膳食钙的摄入量与血压呈负相关,而与尿钙呈正相关. [8]血镁与血压呈显著负相关,高血压血清镁浓度低于血压正常者.血磷水平与机体收缩压、舒张压均呈显著负相关.老年中的素食者普遍血压较非素食者低.饮酒对老年高血压的影响:饮酒也会对高血压产生影响,酒精能升压,同时可以降低抗高血压药物的有效性.[9]

  3、我国老年高血压群体应遵循的饮食原则

  3.1、控制总热量以保持标准体重

  控制体重可使高血压的发生率降低28%~40%,有人曾测试过每超重2.5公斤,血压上升10/7毫米汞柱.因此减轻体重,是超重者治疗高血压的必要措施.首先是限制能量的摄入,其次是增加体力活动,借以来减轻心血管的负担,对预防高血压有积极的意义.

  3.2、减少膳食脂肪补充适量优质蛋白质

  有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即使不减少膳食中的钠和不减轻体重,如果能将膳

  食脂肪控制在总热量25%以下,高血压发病率也会明显下降. 另外,不同来源的蛋白质对血压的影响不同,鱼类蛋白可使高血压和脑卒中的发病率降低,酪氨酸也有降低血压的功效;大豆蛋白虽无降血压作用,但也有预防脑卒中的作用[10].

  3.3、增加钾钙的摄入

  新鲜蔬菜中的绿叶菜、豆类、根茎类,钾含量较多;水果中如香蕉、杏、梅、含钾丰富;肉食品中以家禽、鱼、瘦肉等含钾亦高,正常人每日应吃蔬菜400克及一定数量的水果.所以,老年人更应该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牛奶中富含钙,每100克牛奶可提供100毫克以上的钙,所以饮用牛奶值得提倡.豆类、虾皮、芝麻酱和甘蓝菜、花椰菜等也含钙较多.但还应注意:必须减少食盐的摄入量,WHO建议正常人每日食用量不超过6g,高血压患者钠盐的摄入量,应在每日1.5~3.0g.

  3.4、限制饮酒

  尽管有证据表明,非常少量饮酒可能减少冠心病发病的危险,但是饮酒和血压水平、以及高血压患病率之间却呈线性关系.因此,不提倡用少量饮酒预防冠心病,提倡高血压患者应戒酒.因为,饮酒可增加服用降压药物的抗性,建议男性如饮酒,每日饮酒的酒精量应少于20~30g;女性则应少于10~15g[11].

  4、我国老年人高血压膳食的建议

  4.1、宣传合理营养均衡膳食的重要性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老年人群中大多数人的营养知识比较贫乏,与老年人同居的家庭成员也是如此.尤其是对合理营养概念了解甚少,即使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物质比较丰富的人群中,由于不懂得如何合理调配饮食,往往误以为鱼、肉、鸡等动物性食物吃得多就是营养好,导致物质丰富但却疾病缠身,特别是糖尿病、高血压等所谓的“富裕型”疾病在这些人群中的发病率比较高;而在一些经济收入较低的老年人群中,由于知识的缺乏,不懂得利用当地价廉物美的大豆、坚果、新鲜蔬菜、五谷杂粮食品通过科学的调配,来改善自己的营养状况.因此,为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出版一些通俗易懂的小册子、画页、以及电视、录像等易为广大群众接受和了解的形式来普及营养知识.

  4.2、建立有效的营养监测制度

  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年人数的增长和经济发展后,家庭结构趋向

  小型化,过去那种传统的几代人生活在一起的格局发生变化,因此,养老院、老年公寓等集体养老机构将会日益增多.而且,目前我国老年人集居的单位中还没有建立营养监督的制度.老人餐厅和食堂所提供的膳食往往只限于供膳,其营养质量较差,这里面有经济水平的原因,也有知识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问题.为了有效地改变群居老人的营养状况,我国也应该创造条件逐步建立营养监督制度,从营养政策和立法上规定:凡是养老院、老人公寓、老年病院等老人集居机构,应配备有专门学历的专职或兼职的营养师,让专业人员来负责制订老人的营养食谱;还应有定期的营养情况的监测制度,以保证提供合理的营养来维护老人的健康.

  4.3、老年人膳食食谱

  老年高血压的食谱:对高血压病应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药物治疗与食疗相结合.为此,根据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笔者总结出几种简单有效的高血压病治疗与预防相结合的食谱,供老年人选用.

  食谱1:川芎烧仔鸭(原料:川芎15克,仔鸭子1只.制法:仔鸭子去毛与内脏,洗净切块与川芎共同烹煮.功效:川芎有降血压、扩张血管之功效;仔鸭补充优质蛋白质.)

  食谱2:凉拌芹菜(原料:新鲜芹菜250克.制法:芹菜洗净后用沸水烫3分钟左右,然后切段,加少量食盐、香油、芝麻普等佐料凉拌.功效:降血脂、降血压.) 食谱3:黑木耳炖瘦肉(原料:黑木耳20克,瘦猪肉50克,姜片3块,大枣5枚.制法:上述物质加水适量,在文火上煲汤,浓缩水量至原水量1/3左右,再加少许食盐与佐料.功效:对心脑血管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对血脂、血压有降低的效果.)

  食谱4:醋泡花生米(原料:花生米若干、上等食醋.制作:优质花生米中加入适量上等食醋,并确保花生米全部浸泡在其中.浸泡1周后,每日早、晚各吃10粒花生米.功效:具有降血脂及防治动脉硬化作用,对高血压也有一定防治功效.)

  5、结论

  现代老年营养学研究表明,人类健康长寿受到多种因素作用影响,饮食与营养就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这是因为饮食与营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体细胞、组织、器官的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维持,都有赖于合理的饮食营养.

老年人调查报告6

  随着个人文明的不断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报表,不同的报表内容也不一样。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以下是边肖收集的老年人健康调查报告。欢迎你从中学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长者健康调查报告1我们的宣传资料对孤独感、与子女的关系、老人再婚等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引起了老人的一致欢迎和好评。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李明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胶南体育馆,看望晨练的老人。

  7月20日,根据社会实践活动计划,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李明星社会实践小组来到胶南体育馆,与正在散步和锻炼的老年人进行座谈,调查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现状。

  这些老人性格开朗,对练习小组成员的到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业者与老人亲切地谈论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与子女和孙辈的关系,以及他们的家庭是否富裕。借此机会,同学们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宣传自己的`基础心理学知识,并向他们介绍“如何消除老年人孤独感”等宣传资料。“李明星”社会实践团队的宣传资料围绕孤独感、与子女的关系、老人再婚等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引起了老人的一致欢迎和好评。

  这些老人历经沧桑,生活经历丰富,对山东师范大学学生的这次活动评价很高。并认为现在人们的心理状况存在一些问题,迫切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给予指导。为此,这些老年人希望大学生今后努力学习,用自己的知识服务社会,使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老年人调查报告7

  一、调查目的

  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情况,让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对老年事业有所关注,使老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健康医疗等方面得到充分保障,我们对连云港市老年人进行了整体生活状况的抽样调查分析。

  二、调查背景

  1、调查对象

  连云港市老年人(包括各个街道、小区、路边、敬老院等)

  2、调查方法

  大多数情况,我们调查小组自设问卷,但考虑到多数老年人的文化水平有限,无法动手完成问卷调查,因此,在随机走访的过程中,我们对能清楚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老年人做一对一的谈心调查,即访谈式调查,我们以和老人聊天的方式将问卷中所涉及的问题在此过程中问及,调查员同时记录下谈话的大体内容,回到学校后进行整理归纳。对于那些不能清除表达思想观点的老人,我们则采取询问其监护人的方法,例如在走访敬老院时,我们主要是对敬老院的负责人(院长)询问,从其口中了解敬老院每位老年人的整体生活状况。

  3、调查样本分布

  此次调查样本总量35份,汇总显示:被调查样本涉及各个阶层、各个文化水平老年人,年龄段介于60岁至90岁,其中老爷爷占62.9%,老奶奶占37.1%,

  三、发现问题

  在老人饮食生活方面,院长告诉我们,工作人员会经常变动饭菜类型,会给老人买水果或其他休闲类食品。过年过节都会做相应的饭菜和他们一起过节,而且平时自己也和老人生活在一起。今年物价上涨对他们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饮食方面自然会有所下降,但总体还是保持的很好。

  关于老人生活费问题,大部分老人是有儿女供给的,还有部分是靠自己的退休或者离休工资,还有孤寡老人是靠政府补贴和自己的资助来生活的。

  其他方面:从院长那我们了解到在这儿的老人凡是有儿女的,儿女都算是孝顺的,拥有不同文化水平的老人给人的总体感觉也是不同的,老人们随人都老了,但有很多时候他们还是在意自己的一些比如形象、生活环境、饮食等方面的东西。老人彼此之间有相互照顾的,也有彼此看不顺眼的,就像大家说的像小孩,有时候会很固执的坚持一个想法。

  四、 原因分析

  对于敬老院里的老人,他们大多数在自己生活上不能自理,而家里人又都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顾,而且现在生活条件好的家里都装修的很精致,怕有老人在家麻烦;另外还有历史造成的原因,比如来自台湾的那位老人;最后可能真的犹豫本身已是孤寡老人,只能把敬老院当成自己的家。但住在这家敬老院的老人大多身体或者心智在存在问题,所以他们的业余生活相对而言也比较枯燥无味。

  对于住在小区里的老人们,他们的公共娱乐场所就比较多,适合老年人的休闲娱乐健身场所也不少,这些老年人因为生活很富足,空余时间较多,所以他们平时的业余生活也比较丰富,生活很满足。

  最后,对于那些还在劳作的的老人们,他们的子女固然孝顺的'居多,大多尽了赡养义务,却仅仅满足于维持老人生活的温饱水平,老人们在精神上缺少慰藉,没有什么心思玩乐,令可在劳作中充实自己。

  五、 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于敬老院,我想我们可以呼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个老年群体,引起全社会的关心,使得老龄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从而进一步了解和改善敬老院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状况,对养高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出建议,进一步实行规范化管理,提出相应管理办法及改革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使得敬老院的老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对于那些生活条件相对而言较好的老人群体,我们仍然需要呼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时时刻刻感受到温暖,不会觉得孤独.

  对于那些生活在底层的老人们,我们则更需要时时刻刻都关爱他们,在每一个瞬间,在每一个路口,每一个拐角处,哪怕是报以一个微笑.让他们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关爱他们的人无处不在。

  六、 结论

  通过此次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调查,从整体上说,我们的收获还是有的,我们看到,连云港市绝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状态还是比较乐观积极、健康向上的,老有所终,而且连云港市养老保障能力,医疗保障能力,老年活动场所、设施建设,社区老年服务建设等均有比较大的改善,然而,当中仍就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老年人整体文化程度不算最高,健康状况偏差,老年人社会参与热情以及愿意给他人提供帮助方面表现相对较差。大部分老年人都替子女着想,在家庭关系、自我权益方面,老年人家庭都比较和睦,子女孝顺。在护理照料方面,都以家庭成员提供照料为主。总之,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优势和劣势,让连云港市的老年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老年人调查报告8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农民群体是我国最的人口群体,而农村老年人口也是我国最的老年人群体。农村老年人口规模,近年来,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在加快,据权威部门预测,到20xx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78%。而农村青壮年都在外打工,无法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因此,关注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了解他们的现状,积极解决他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现代人不得可以回避、一定要关注的问题。为此,我于xx年x月对的林湾村进行了调研,调研以面对面的谈为主,辅之以问卷的形式进行。

  村里现有低保户1户,专项补助户2户。为了能准确而全面映林湾村老年人口的生活状况,笔者根据各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对不同类型的组分别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思想、状况、与子女的亲密程度、医疗保障情况、养老情况等。

  (一)农村老年人的思想状况

  根据对林湾村近九个组的调查以及对林湾所属的老年协会、敬老院等一些老年人活动场所的调查,笔者发现,由于许多老年人在解放以前都经历过战争、饿饭等情况,所以他们对开放后党领导人民发家致富的政策是感到很满意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也是在不断提升。部分老年人对当今这个环境是充满了希望的,但也有部分老人会有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的感情,对目前社会上的贫富分化、败现象和村民自治中存在的不健全方面表示了自己的忧虑。有老人跟我们映了,撤地建房中村干部和村民的矛盾。

  (二)农村老年人的与子女的亲密程度

  由于农村的生活方式、农村人口的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局限,多数农村老人在面对自己的子女时无法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感情、需要,导致与子女沟通受限。在与子女亲密程度方面并不象城市里那样会通过身体的接触来表达自己对子女的爱。但在我所调查的老年人当中,并不存在与子女关系很糟糕的情况。多数老年人是和自己的子女同吃同住的。也有些老人并不愿意给子女的生活添麻烦,所以选择和老伴住在自己的老房子里。现在林湾村的耕地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已差不多都被占光了,房子在政府给予适当补贴的情况下,要自建。由于经济的原因,老房子被撤消了,老人别无选择也只有和子女共建房屋或由子女建房,多数人对自己目前的住房状况感到很满意或满意,对"是否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持无所谓或不想的态度。也有一些老人没有自己的房子要看媳妇脸色、或在几个儿子家轮流住,这类老人往往对自己以前的房子很怀念,对自己的住房状况普遍感到比较满意。也有些孤寡老人的住房是靠村会或镇政府解决的。

  在林湾村对青年人的调查中发现他们对老年人还是足够尊重的。没有老年人因为生活无着落或与下一代的关系不好而自杀的,老人与下一代吵架、骂街的情况也很少见,无老年人因赡养纠纷打官司的。在重问题上有的家庭甚至还是老年人说了算。五队的一个老干部赖爷现在就跟着女儿一起住,我们采他时,他抱着他的外孙说,他一个月也就用300多元,这其中除了吃饭的钱,还包括抽烟、喝酒的钱,生活过得不错。

  在谈中我们发现,部分老年人对下一代的生活还是比较放心的,由于林湾村优越的地理位置,对基本温饱是不担心的;有的则因为下一代的下一代没有能够考上学,对其前途的表示忧虑。

  (三)农村老年人的医疗状况

  根据调查笔者发现,由于老年人年老体衰,身体各方面的机能衰退,因此对所得的`年轻人不甚关心的小病是重视的,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守心的。得病之后,通常的选择是立即去乡、村卫生院去看病。这是小病,所花费的钱并不多。但多数农村老人对健康预防的知识了解得并不多,对一些突发疾病的急救措施更是知之甚少。还有些是得了病之后,由于经济的原因,部分是子女在支付医疗费。对新型医疗保险知道得不多。对一些病无力支付的,会去找到村、镇里面的领导忙解决。

  (四)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状况

  通过对老年人聚集地的调查发现,林湾村的老人部分都买了社会保险。主要是有村里面组织,到一定的时间通知要办理社保的老人到村会去交养老保险基金,老人们交的钱主要是以前的卖地所得。在规定时期没有交钱的视作自动放弃,交了钱的以后每个月都会领到280元钱。可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林湾村还是做得比较好的。多数老年人对此项政策还是比较赞同的。他们对自己以后的生活经济来源没有太多的担心。

  (五)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很少的老人会去订报纸、买书籍看。这主要是因为:由于经济原因,很少有农村老年人订报刊杂志,而村里订的报刊杂志主要是给干部们看的;

  在目前的农村老年人群体中识字的并不多;

  有部分老年人是因为年纪了,眼睛老花,看不清楚书上的字。

  老年人们平时的娱乐活动就是坐在一起喝茶聊天,打牌下棋。在沙西线与犀安路的交界处有老年协会,吃完晚饭,村里半的老人会选择到那里去打发时间。喝茶免费,专门安排有工作人员,还配有麻将、桥牌等老年人喜爱的、力所能及的娱乐项目。

  村里也会经常组织的老年人的活动就是聚集起来家活动一下,跳跳舞之类的。

  在谈中老人还提到交的团支部书记还组织了一部分老人到过翡翠湖,团支部书记亲切和老人们交谈,还合影留念。

  每年重阳节的时候村里还邀请老人去吃饭,年终的时候每人还会发蛋,九十岁以上的老人还会得到约100多块钱。由此可见,随着林湾村经济、社会的的各方面发展,农村老年人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天伦之乐。

  (六)农村老年人在村庄治理中的作用

  通过谈我们发现,多数老年人参与村治理的最多的是村民全体会,部分老人会去参加。也有些老人对村庄的治理并不关心,认为这是下一辈们的事了,自己不必操心。

  而通过其他的途径参与治理则几乎没有。

老年人调查报告9

  一、引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群体是我国最大的人口群体,而农村老年人口也是我国最大的老年人群体。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大,近年来,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在加快。因此,关注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了解他们的现状,积极解决他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笔者于XX年8月对山西省平遥县南政乡所辖的西堡村、贾家庄、王家庄、南政村、西游驾、蒋家堡、刘家堡、北长寿等村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以访谈形式为主,并辅之以问卷。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57份,回收率为95%。

  二、现状描述

  南政乡位于山西省平遥县的东南部,属平原地形,经济处于全县中等水平,以农业为主要产业。近年来,全乡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涌现出龙海集团、西堡康宝鲜奶厂等一批骨干乡镇企业。全乡有22个行政村,总人口为38976人,60岁以上人口为4107人,60岁以上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10.5%。按照目前运用的10%的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作为划分老年型社会的标准,南政乡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为了能准确而全面反映南政乡老年人口的生活状况,笔者根据各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对不同类型的村进行了调查。

  (一)农村老年人口的思想政治状况

  这里所指的思想政治状况包括老年人的社会主义信念、对党的态度与评价、对改革理解与认同程度等三方面。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由于时代的原因和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农村老年人能深刻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因而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相信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信任党的领导,拥护党的领导,赞成党在农村的改革政策。当然,也有部分老年人对目前社会上的贫富分化、腐败现象和村民自治中存在的不健全方面表示了自己的忧虑。

  (二)农村老年人的住房状况

  本文主要从农村老年人有没有自己的住房,若有自己的房子,对自己目前的住房状况感到是否满意;若没有自己的房子,那自己的住房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以及自己对目前的住房状况是否满意等角度展开调查和分析。

  根据笔者的访谈,我们可以看到:有七成以上的农村老年人有自己的房子,他们中大多数人对自己目前的住房状况感到很满意或满意。他们的房子大多是改革开放后由自己或自己跟儿女们一起修的。

  有近三成的农村老年人没有自己的房子,跟儿女或其他亲戚住在一起,主要是跟儿子住在一起。他们中有一半略多的人常年住在一个儿子家中。调查中发现,只有一个儿子且跟自己儿子住在一起的老年人,即使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仍对自己的住房状况感到很满意或满意,对"是否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持无所谓或不想的态度。而有两个以上儿子,且没有自己的住房,常年住在一个儿子家中的农村老年人,他们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有过因住房问题而挨媳妇骂或看媳妇脸色的经历。他们中大多数人很想或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对自己目前的住房状况感到不很满意或不满意。

  有四分之一没有自己的房子的老年人,在几个儿子家轮流住。他们多则在一个儿子家住一年、半年,少则三个月、一个月。住多长时间由家庭会议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决定。此种老年人大多数很想或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对自己目前的住房状况感到不很满意或不满意。交谈中往往表现出对被拆的老房子的强烈怀念。

  因为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比较晚。所以,现在的农村老年人家里多子女的现象比较普遍。子女们因老年人住房问题闹纠纷的事例比较多。此种现象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 有约10%的没有自己的房子的农村老年人靠村委会解决住房问题。他们大多数是村里的五保户。对自己的住房状况普遍感到比较满意。但也有人反映自己的房子存在年久失修等问题。

  (三)农村老年人的医疗状况

  本文主要从农村老年人得病后的反应(立即找医生还是采取拖、扛的办法)、老年人平时的看病处所、老年人对自己村里的医疗条件的满意程度、老年人得了大病所花的钱由谁出、老年人每年的医疗花费和山西省乡村卫技人员的素质等方面开展调查和分析。

  根据笔者的访谈,我们可以看到:有近七成的农村老年人在感到身体不舒服时,会立即找医生。这说明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健康意识增强,但也有三成多的农村老年人在感到身体不舒服时,选择扛不过去时再找医生。他们中除一小部分是自信自己身体很好,头痛感冒扛一下就过去了,不用找医生外,大多数人是因为家里经济拮据,现在医药费用高,看不起病。 有近80%的农村老年人平时是找村里的医生看病,有15.8%的农村老年人平时在乡卫生院看病。可见,村里的医生和乡卫生院担负着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平时看病就医的重任。但有近30%的农村老年人认为他们村的医疗条件比较差或很差,村里医生少,好医生更少。大量无学历甚至未经过培训的人员充斥着乡村卫生人员队伍,农村老年人所接受的医疗服务质量不容乐观。

  从表十一可以看出,村里老年人得了大病所花的钱,有80%以上的老年人是自己出一小部分,儿女们出大部分或完全由儿女们出。可见农村老年人在医疗上能够花多少钱,主要取决于儿女们的经济状况。他们自己没有积蓄或积蓄很少,但也有10%略多的农村老年人得了大病所花的钱是他们自己的积蓄或他们自己出大部分儿女门出一小部分,这些老年人主要是离退休职工或干部,也有少数是个体户或乡镇企业主。

  从表十二可以看出七成以上的农村老年人每年花在医疗上的费用在350元以下。可见,农村老年人整体医疗消费水平还很低。

  (四)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状况

  本文主要从农村老年人是否投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商业保险及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了解情况等方面来展开调查和分析。

  根据笔者的访谈我们可以看到:有100%的被调查南政乡老年人没有投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只有14%的老年人比较了解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有80.7%的老年人则根本不了解二者的区别。只有3.5%的农村老年人投过人寿或其它方面的商业保险。

  可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南政乡还是空白。为了积极稳妥地解决好农民的养老问题,我国政府从1986年开始探索,到1991年,民政部在国内调查的基础上出台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案》,同年在上东牟平县组织试点,随后在全国逐渐推广,已经有十多年了,但仅有14.0%的农村老年人比较了解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他们中大多数人是通过听收音机而得知的。可见,平遥县政府并没有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位副乡长则认为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会增加农民的负担。同时,农村老年人参保投保意识淡薄,在投保问题上思想顾虑重重,怕政策不稳。

  (五)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本文主要从农村老年人的文体活动、村委会在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中所起作用、老年人对老年生活是否感到孤独、寂寞以及农村老年人与下一代关系等角度展开调查和分析。

  根据笔者的访谈,我们可以看到:有近一半的农村老年人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这说明农村老年人的健身意识、自我保健意识在增强。只有不到20%的农村老年人经常读书看报,这主要是因为:由于经济原因,很少有农村老年人订报刊杂志,而村里订的报刊杂志主要是给干部们看的;在目前的农村老年人群体中识的并不多;有部分老年人是因为年纪大了,眼睛老化,看不清楚书上的。

  经常打牌下棋的农村老年人所占的比例并不大,而他们打牌下棋的场所主要是附近某户人家的大门低下。

  经常或偶尔养花或其它植物的老年人所占比例达到60%以上,这说明农村老年人的审美情趣在增加,养花成为受农村老年人普遍欢迎的活动。

  几乎没有农村老年人参加过村里组织的老年活动。村里也几乎没有组织过老年人的文化活动。访谈中有部分农村老年人向笔者反映,鲜有村干部上门慰问他们。大部分村没有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设施。而从表十八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将近一半的农村老年人经常感到孤独、寂寞。可见,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很薄弱,村委会在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方面还有许多事要做。

  有将近一半的农村老年人觉得他们与下一代的关系和睦融洽或和睦,有35.1%的人觉得一般,感到两代人之间关系不和睦的只占7%。可见,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老年人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天伦之乐。

  (六)农村老年人的再婚问题

  本文主要从农村失去老伴的老年人是否想再找个老伴,他们的再婚状况以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阻碍因素等角度展开调查和分析。

  有将近一半的农村老年人,在失去老伴后还是想再找个老伴的。一位姓李的贾家堡老人说"人老了正是需要老伴的时候,儿女们跟自己亲,但人家不能总在自己身边。"

  从访谈中笔者发现,很少有失去老伴的农村老年人能再找到老伴。众多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怕经济上负担不起。农村人一生中办的两件大事,一是盖房,二是给儿子娶媳妇,到自己年老时,自己手中已没有积蓄或积蓄很少。其次,是怕儿女们不养活自己了。中国农村实行的主要是延续了几千年的家庭养老方式。儿女们在负担一个老人都觉得吃力的情况下,他们一般是不会允许自己的老人再娶老伴的。再次,是怕别人说三道四。农村中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失去老伴的老年人再娶老伴是老不正经。

  三、对策和建议

  根据上文的现状描述和原因分析,笔者认为要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使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至少应从下面六个方面着手:

  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目前农村老年人所遇到的养老、医疗等各种问题,是"三农"问题的一部分,要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解决农村老年人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应紧紧地围绕"三农"问题来进行。不论是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医疗还是再婚问题都需要经济的支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战略性产业,但目前农业面临着总体收益低,谷贱伤农的现状。因此,要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积极地探索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收益中的贡献率。努力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事实证明,乡镇企业发达的地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也比较高,如苏南地区。加快乡村城镇化建设,完善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切实维护农村老年人在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各项合法权益。

  第二,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继续稳定和强化家庭养老方式的前提下,农村养老保险必须由家庭养老方式向社会养老方式过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强烈冲击。家庭规模和家庭收入是家庭养老的前提条件。随着计划生育的不断深入,家庭逐渐小型化、核心化,我国农村不少地区出现了"4-2-1"家庭结构。由于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核心化,相应的家庭收入减少,赡养的能力降低,现行的农村家庭养老方式已难以承担农村养老保障的负荷。劳动就业制度的变革,自主用工使得就业竞争激烈,要求子女在事业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家庭养老功能。

  针对上述状况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措施来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1、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制建设,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与健全社会保险制度,是世界各国开展社会保险工作的通行做法。应当从法律上明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健康发展。

  2、稳定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政策。建立个人帐户将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全部记在个人名下,属个人所有,实行向农民养老保险倾斜的政策。条件成熟后,我国也可借鉴外国经验,开征和形成社会保障税,实现社会保障金筹措方式的转变。

  3、尽快建立基金分级管理体制,加强基金监管力度,建立开放式的监督机制,完善审计、检察、财政等有关部门联合组成的外部监督制度,以保证基金安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农民的养命钱,它的安全与否,能否保值增值,不仅关系到参保农民的切身利益,而切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4、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重要性及社会保险意识宣传的力度。要使各级领导和群众接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必须大张旗鼓地宣传。要向各级领导和群众讲清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及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政策。克服目前有关领导不重视,组织不力,农民思想顾虑过重的弊端。

  第三,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完善合作医疗制度,改善农村的医疗服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合作医疗的组织领导。按照自愿量力、因地制宜、民办公助的原则,继续完善与发展合作医疗制度。有条件的地方,提倡以县(市)为单位实行大病统筹,帮助农村老年人抵御个人和家庭难以承担的风险。

  要加大力度巩固农村医疗卫生三级网。要充分发挥县级医院在农村医疗市场中的"龙头"作用,积极指导乡政卫生院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加强对乡镇卫生专业人员的培训。乡镇卫生院发挥在农村医疗卫生三级网中的枢纽作用,加强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巩固农村合作医疗,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要大力加强村卫生所的技术力量,迅速提高村医的整体技术素质。

  国家应加大对乡村卫技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力度,加大卫校培养乡村卫技人员的规模,提高乡村卫技人员素质。克服目前农村医生缺,好医生更缺的状况。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医疗条件。

  第四,村委会在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1、在村民委员会中应专门设立能代表老年人利益并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专门组织。该组织领导不由村长任命,而由全体村民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跟村长等一起由全体村民选举产生,以更好地保护农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2、村委会妇女主任应明确自己的职责,应经常组织妇女们开展关于赡养老人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并建立相应的激励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在多子女尤其是儿子多的家庭,在赡养老人方面,媳妇的人品、素质很重要。由于媳妇与自己的公公婆婆并无血缘关系,在嫁给自己的丈夫之前,该姑娘与自己未来的公公婆婆可能并不认识,即使认识也并无抚养关系。因此,在关于老人的赡养问题上,很多媳妇偏向于考虑自己小家庭的利益,而往往忽略了自己公婆的合理利益。而农村长期的风俗习惯是"两家的喜事一家办",即两家办喜事所花的钱都由男方家出钱。因此,娶一个媳妇对男方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经济负担。一旦与自己的妻子离婚,多数男方很难再有经济力量娶老婆,而且多数农家里的家庭收入是由媳妇掌握。因此,在因老人赡养问题发生矛盾时,男方及其父母多数忍让于媳妇。中国农村主要实行的是家庭养老方式,老年人在自己年轻时省吃俭用,把攒下的钱给自己的儿子盖房子、娶媳妇,到自己年老时,已没有积蓄或积蓄很少,有的老年人还背上了一身的债。当他们年老体弱,失去劳动能力时,当他们需要自己的儿女赡养自己时,遇到的是因老人赡养问题而起的复杂的家庭矛盾。在农村,在多子女尤其是儿子多的家庭,此种情况并不是少数。

  第五,需要国家和社会的积极支持。

  1、建立新型的五保体制加快集中给养步伐。目前,在南政乡除北长寿村建立了养老院,对村里五保老人实行集中给养外,其余各村实行的仍是分散给养方式。实行分散给养的村,村里的五保户反映自己得不到好的照顾,特别是在生病的时候,希望村里建立养老院。受村里经济状况的制约,北长寿村的养老院规模小、设施差,给养率和给养标准低,"医疗难"问题突出。村里实行税费改革后景况将更加严重。因此,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建立与农村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的五保体制加快集中给养步伐将显得日益迫切。

  2、国家应出台有关政策,根据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当地农村老年人最低生活保障线。对生活低于此线的当地特困家庭的农村老年人,国家和社会应给予一定的救济。

  第六,在改变农村不良风俗、推行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和建立有效的社会激励监督机制上下功夫。

  1、移风易俗。改变农民互相攀比,大办丧事的陋习。提倡简办丧事,把节约下来的钱用于农业生产、子女教育等。据笔者了解,农村中大办丧事之风盛行,一次丧事多则花七、八千元,少则花三、四千元。有农民向笔者反映,有的老年人活着的时候,儿女们也没在老人身上花过那么多钱。

  2、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加强对青少年学生尊敬老人、关心老人的教育。敬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访谈中,有许多老人反映,农村社会道德下降,有好多年轻人认为老人老了没用了,不孝敬老人。对公民敬老爱幼的教育应从娃娃抓起。但据笔者的调查,南政乡多数小学并没有开设思想品德课。学期开始,学生们从学校领取思想品德、图画、音乐等课的课本后就带回家里仍在一边不管了。有的小学即使开设了这些被称为"副课"的课,也是随便找个老师带一下,并不把这些课列入考核学生的范围。有位老师无奈地说:"人家考什么,我们教什么,成绩上不去不行啊!"

  3、全社会应建立有效的敬老爱老的激励监督机制,加强对子女赡养老人方面的教育与监督。大力宣传国家有关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农村老年人也应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敢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老年人调查报告10

  老年人的行为习惯:

  1。老年人都习惯早睡早起

  -老年人的生物钟已经开始定点了!除非他更改睡觉时间!

  2。老年人习惯性便秘

  -习惯性的在厕所里打发时间,非要大便不可!

  3。老年人喜欢清闲着

  -中意吃早茶,散步,找老朋友一起聊天,种花等等。

  4。老年人行为举止有时或者常常表现得像小孩子

  -老人开始功能衰退,固执、多疑、自私

  老年期的心理特征:

  人的心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和过程,要研究老年人在进入老年期后出现的心理变化,首先应了解什么是人的心理。

  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统称,那么,要研究老年期的老年人的心理变化状况,就要分别从老年人的心理过程和老年人的个性心理等角度来着手,研究老年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智力、情绪、情感、性格、需要、兴趣、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变化。

  (一)老年人感知觉的变化

  人的心理活动是外界刺激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大脑的结果,没有感知觉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心理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感知觉是论述所有心理活动的出发点,老年期的心理变化也是从感知觉的渐变开始的。老年期感知觉变化的一般特征是:各感觉系统出现普遍的退行性变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的敏锐度下降,感知时间延长。在第二节中,我们已经详细介绍过老年人的感觉系统,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感觉的生理变化,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只举些例子来说明。

  1、视觉老年人的视力水平,在60岁以后急剧衰退,据统计,70岁健康老人的视力超过0.6的只有51.4%,其中近距离视力比远距离视力减退得更为明显,出现所谓的“老花眼”,老人们读书看报时常常要将书报拿得远远的,或者需佩带老花镜(凸透镜)来纠正。

  2、听觉听力上,老年人的高音听力比低音听力衰退得更显著,这就是为什么老人更喜欢听中音和低音音乐的原因所在;而且,老人对声音的辨别能力也在减弱,特别是在不良听觉条件下或有噪音背景的情况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发现,与家人一起坐在客厅里看电视,旁边有人闲谈时,老人对电视情节的理解能力往往会下降。

  3、味觉我们常听到老人抱怨现在的食品食之无味,事实上,食品的味道并没有变差,而是老人对甜、酸、苦、辣、咸五种味觉要素的敏感程度减退了,因此,老人往往错误地认为过去那些美味的食品现在都变得乏味了。老人对食物的抱怨还有一个可理解的原因就是嗅觉功能的衰退,老人对食物散发出来的香气的感受性变差了。

  4、皮肤感觉老年人的皮肤感觉也逐渐老化。比如触觉,老年人的眼角膜与鼻部的触觉降低得较为明显,所以,他们对流眼泪或流鼻涕常常毫无知觉,需要别人加以提醒。在温度觉方面,老人对低温的感觉变得迟钝,因此有些老人在室温降低时也往往不觉得冷。

  (二)老年人记忆的变化

  记忆是指人们将感知过、思考过、体验过、操作过的事物的印象保持在头脑中,以后又在一定的条件下以再认、再现的方式表现出来或者回忆起来的心理过程。心理学家的研究认定了记忆和年龄之间存在这样的一种关系:假定18-35岁的人的记忆成绩为100,那么,35-60岁的人的记忆成绩就为80-85,60-85岁的人则为65。可见,人的记忆随着年龄增加而有所下降。

  老年人的记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记忆过程来看瞬时记忆(即保持1-2秒的记忆)随年老而减退,短时记忆(即保持1分钟以内的记忆)变化较小,老年人的记忆衰退主要是长时记忆(即所记内容在头脑中保持超过1分钟直至终生的记忆)。实证研究发现,老人对年轻时发生的事往往记忆犹新,对中年之事的回忆能力也较好,而仅对进入老年后发生的事遗忘较快,经常记忆事实混乱,情节支离破碎,甚至张冠李戴。

  2、从记忆内容来看老年人的意义识记(即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保持较好,而机械识记(即靠死记硬背的记忆)减退较快。例如,老人对于地名、人名、数字等属于机械识记的内容的记忆效果就不佳。

  3、从再认活动来看老年人的再认活动(即当所记对象再次出现时能够认出来的记忆)保持较好,而再现活动(即让所记对象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记忆)则明显减退。

  由此可见,老年人的记忆衰退并不是全面的,而是部分衰退,主要是长时记忆、机械记忆和再现记忆衰退得较快。以美国前总统里根为例,他在晚年时患有严重的老人痴呆症,记忆力急剧下降。当里根的养子去探望他时,里根常想不起养子的名字,只当他知道他是谁时,才紧紧地拥抱他。里根对他的护士说,他觉得前来探望他的前国务卿舒尔茨好像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但又记不起他叫什么名字。里根的这一系列表现说明,老年人记忆力的减退主要是信息提取过程和再现能力的减弱,而识记的信息事实上仍然可以很好地保持或储存在大脑中。根据以上生理规律,如果能够经常提醒老人回忆往事,是有助于减缓记忆力的衰退速度的。

  当然,记忆力的下降也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不方便。例如,有的时候眼镜明明架在鼻梁上却到处找眼镜,出门经常忘带钥匙,烧开水不记得关火,饭煮熟了却忘了关煤气,记忆不好在无形中甚至增加老人的`危险。

  (三)老年人智力的变化

  智力是大脑的功能,是由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各种能力有机组合而成,主要包括注意、观察、想象、思维、实际操作和适应等能力,其中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它保证了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智力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点,它是在人们具体的行为活动中显示出来的。

  老年人的智力是否衰退,这是老年人十分关心的问题。科学研究发现,人出生时的大脑细胞有140亿个左右,随年龄增长,人的脑细胞不断死亡。进入老年期后,脑功能逐渐衰退,但由于生存着的其它脑细胞的代偿作用,大脑的活动功能仍能维持,保持正常的智力。

  老年人的智力并非人们所以为的那样会全面退化,只是在某些方面有所衰减。有学者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可以分为“晶态智力”和“液态智力”两种。晶态智力主要是后天获得的,它与知识、文化、经验积累和领悟能力有关。例如知识、理解力等,由于老年人阅历广,经验多,这种智力易保持(甚至会增长),只在80岁以后才有明显减退;液态智力主要与大脑、神经系统、感觉和运动器官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有关。例如记忆、注意、思维敏捷性和反应速度等,这种智力减退得较早,也较快,一般在50岁以后就开始下降,60岁以后减退明显。以上两种智力的变化并不是平行的,也就不能笼统地说智力随年龄增长而减退。

  老年人的智力是部分衰退而非全面衰退,还体现在老人的动作性智力下降得较为显著,60岁就开始衰退,而语言性智力则保持得较好,80岁以后才有明显地下降。例如,在舞台上看到许多老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到年迈时仍然“宝刀未老、威力不减”,但动作表演能力就难免有些“力不从心”了。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事实上,我们不能否认,老年人一生阅历广博,经验累积,具有丰富的智慧。老年人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精细程度,对复杂事物的高度洞察力,与中、青年人的智力水平相比并不逊色。许多事例证实,很多人在晚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在古稀之年创立了“新人口论”,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在81岁时获得了他的第1033项发明专利,世界著名画家毕加索90岁时还在绘画雕刻,孙思邈在百岁高龄完成了他的第二部医学巨著《千金翼方》等等,不胜枚举。

  有人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内的名人进行过年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60岁以后出成果的人数比例从高至低依此为:哲学、医学、美术、文学、自然科学等。可见,凡与人生阅历和实践经验(即晶态智力)关系密切的领域较多出现大器晚成的学者和科学家。换句话说,老年人的智能有着很大的可塑性和提升的空间,活到老,学到老,是可以增进老人的智力水平的。通过持之不懈的学习、锻炼和积累,往往可以使老年人的智力水平发挥得更好、更充分。

  (四)老年人情绪、情感的变化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与周围环境不断互动,与现实事物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对现实事物也会产生一定的态度,这些态度总是以带有某些特殊色彩的体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喜、怒、哀、乐、惧、爱、恨等,情绪、情感指的就是这种内心的主观体验。

  进入老年期后,随着老年人生理机能的老化和健康状况的衰退,离退休后脱离了原有的工作岗位,家中子女又逐渐独立并成家立业,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和角色地位发生了较大改变,因此,老年人的情绪和情感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其一,老年人关切自身健康状况的情绪活动增强。随着年龄增长,健康状况日益下降,老年人变得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对于疾病较为重视。尤其是老年女性,怀疑自己患病和有失眠现象的显著多于男性。

  其二,老年人对于自己的情绪表现和情感流露更倾向于控制。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如遇喜事,他们不再欢呼雀跃,如遇悲事,也不易痛苦流涕。

  其三,消极悲观的负性情绪逐渐开始占上风。例如,提及社会中的腐败和不道德现象,老人就常抱怨世风日下,今不如昔;谈到舒适享受,老人往往只感叹“只是近黄昏”。一项调查显示,在描述自己情感的用词中,老年人用以表达喜悦情绪的用词明显少于中青年人。

  一般来说,老年人比较多地表现出下列消极的情绪和情感:

  1、失落感失落感即心理上若有所失、遭受冷漠的感觉。离退休后,老年人的主导活动和社会角色发生了改变,从工作单位转向家庭,他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较之以前显得陌生,加上子女“离巢”,过去那种热情、热闹的氛围一去不复返,对新的生活规律往往又不能很快适应,一种被冷落的心理感受便会油然而生。

  2、孤独感从客观上讲,由于子女逐渐独立,老年人又远离社会生活,自己体力渐衰,行动不便,与亲朋好友的来往频率下降,信息交流不畅,因此容易产生孤独感。在主观方面,老年人具有自己既定的人际交往模式,不易结交新朋友,人际关系范围逐渐缩小,从而引发封闭性的心理状态,这是老年人孤独情绪形成的重要原因。有专家曾对13693名城市老年人调查,发现40%的老人有孤独、压抑、有事无人诉说之感。

  3、疑虑感尽管年岁日增,但老年人常常自觉经验丰富,才能不凡,一旦退休就无从发挥,自尊心受挫,大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叹,于是空虚、寂寞、受冷落之感袭上心头,往往误以为自身价值不复存在,久而久之就会低估自己甚至看不起自己,这种自卑感一旦形成,老年人就会经常对自己产生怀疑,忧心忡忡,表现出过分的焦虑。

  4、抑郁感以上失落、孤独、自卑、疑虑的情绪情感对于老年人的心理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而且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容易遭受挫折,不顺心、不如意之事时有发生,例如,遇到家庭内部出现矛盾和纠纷,子女在升学、就业、婚姻等方面有困难,自己的身体又日趋衰落,疾病缠身,许多老人就会变得长吁短叹、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或者郁郁寡欢,这些都是抑郁的表现。

  5、恐惧感随着身体的老化,老年人变得越发害怕生病,一方面是担心生病后自己生活难以自理,给家人和晚辈带来麻烦,变成家庭的累赘,另一方面,一旦生病,特别是重病,老年人似乎就感觉离死神不远了,因此,老年人对疾病和死亡通常会产生恐惧感。

  (五)老年人需要的变化

  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生物性的需要和社会性的需要两种,一般来说,进入老年期以后,人的生物性需要降低,表现在老年人对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求缩减,性欲也有所减弱,但在社会性需要或心理需要方面,却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我们把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老有所养《论语》有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者安之”,即让老人过上安定的生活,使之老有所养。老有所养是指人年老后丧失全部或部分劳动能力和经济来源时有子女等后代赡养和照顾。具体来说就是无衣食之忧,无住行之虑,生活上有人给予照顾和扶助。老有所养是老年人最基本、最低层的心理需求。

  2、后继有人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儿孙满堂被认为是老人幸福的标志之一,即所谓“多子多福”,相反,“无后为大”,无后为不孝之最。在当代老人中,仍有不少人希望家庭人丁兴旺、枝繁叶茂,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接近生命历程的尾声,这种愿望就越强烈。这种愿望常常反映在许多民俗之中,例如,在儿孙结婚时必备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取其“早生贵子”的谐音。自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后,“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已在逐渐改变,许多老人更注重于后代的素质,而不再是数量的多少。因此,不少老人在退休后甘为照顾下一代而充当家庭教师和保姆的角色,虽操劳辛苦,但乐在其中,他们希望能给儿孙以最好的照顾和教育,希望他们长大后能有出息,以实现其后继有人的心愿。

  3、老有所归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作为一个社会性的存在,有归属的心理需求。青少年时,家庭完整,父母在世,这种需求表现为对家庭的依恋和对父母的依赖;而进入老年期后,子女纷纷“离巢”,家庭的完整性被分割,老人的孤独感油然而起,这时的老人需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以排解孤独。正所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许多老人在退休后都渴望回到自己的家乡,安度晚年。这体现的就是老年人叶落归根的心理。

  4、老而有爱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体现了老年人的一种精神追求。从夫妻关系来看,老年人对爱情的需求并不比年轻人少,只是他们用老年人特有的更深沉的依恋方式取代了年轻人那种轰轰烈烈的热恋。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对于老年人来说,爱情在老年夫妻之间更多地表现为相敬如宾、相互扶持和照顾。当然,老年人不仅需要夫妻之爱,也需要子女的关爱。子女过于投入自己的事业和小家庭,疏忽了老人,往往会使老人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充分享受天伦之乐,拥有亲情的精神支持,是老人最大的幸福和欣慰。

  5、老而受尊老年人都有受他人尊重的心理需要,但与中青年人那种因能力、业绩、财富而受他人羡慕和认同的心理需要不同,老年人更需要的是别人能够听取他的意见、看重他的经验、肯定他的过去。实际上,这种尊重经常反映在日常生活的各种礼仪中。例如,出门让老人先行,坐车为老人让坐,赴宴时让老人就上座等,对于这些照顾,老人其实可能并不真正在乎,重要的是从这些细节中老年人获得了一种受人尊重的心理满足。但是,老人也应该正确对待自己和尊重年轻人,不能倚老卖老。

  (六)老年人兴趣的变化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特别是新事物表现出的热情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老年人兴趣方面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对事物的淡化、对事物的关注面趋于狭窄,对新事物缺少激情。由于老年人见多识广、经历复杂,加之高级神经活动反应的减。

老年人调查报告11

  一、调查原因

  (一)我国已经成为老龄化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增长,截止至20xx年中国人平均预期寿命约为74、9岁,比世界平均值多4、6岁。中国城市生活质量的部分指标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划分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为社会老龄化,又称人口老龄化,是以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百分比(老年人口系数)为依据进行衡量的。划分标准尚未完全统一,一般是指老年人口系数10%以上。社会老龄化的形成是十分复杂的,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老龄化程度,应包括人口平均寿命、老年人口系数、年龄中位数(指以上和以下的人口各占一半的那个年龄)、长寿水平、老龄化指数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才是相对客观的(这个标准规定:老年人口系数在70%以上,少年人口比例在30%以下,人口年龄中位数在30岁以上,属老年型)。它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体现人类衰老的延迟,寿命的延长,死亡率和出生率的下降。通过我国第4次(1990)全国人口普查的老年型地区上海13、96%、浙江10、44%、北京10、27%、江苏10、24%、天津10、21%。

  (二)老年人的权益保护和保障制度问题日益严峻

  随之而来的我国关于老年人的权益保护和保障制度问题也渐渐被公众所重视,同时老年人诉讼案件的数量也逐年提升。通过我国某法院的连续几年对受理案件的总结分析,结论如下:我国老年人诉讼最常见的类型以婚姻、赡养、房产、继承、相邻、民间借贷、机动车事故纠纷等为主。20xx年该法院共受理老年人诉讼3件,20xx年开始逐步上涨,截止20xx年共受理老年人案件25件。

  本次调查针对以上逐渐上升的老年人诉讼数量进行调查,旨在通过对同一地区不同年龄、层次的老年人进行走访,企图深究诉讼案件背后老年群体对法律的态度和引发诉讼的原因,从而提出关于老年人权益保护的具体方案。

  二、调查过程

  本次社会调查共分为5个部分。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经过本人对相关资料的翻阅以及对实际情况的考察,决定采用如下问卷。

  (一)制作调查问卷(问卷此处略)

  (二)发放调查问卷

  问卷一共发放了105份,实际收到100份回复。发放的对象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手段,主要人群是老年群体,其中有离休干部、有下岗工人、农民、低保人群等。发放地点主要集中在沈阳市养老院、老年人居多的居民楼、小区等。发放时间基本集中在傍晚时分,老人在广场遛弯闲谈时,心情较放松不会对陌生人对部分涉及家庭隐私的问题太过排斥。由于针对老年人的调查问卷所以问卷的字体相对较大较粗,且问题设置相对通俗易懂,一些针对专业问题的专有名词加入了注释。

  (三)调查问卷的整理

  这套问卷共对100份问卷进行整理,其中男女比例各50%。年龄段在50~60的人群占23%,61~65岁的人群占17%,65~70岁的人群占39%,70岁以上人群占21%。受教育程度,其中80%是初中及以下的学历,20%是高中或中专,无大学以上学历人群。子女情况54%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子女,40%是独生子女,6%无子女。经济情况仅有8%的人是极差的,其他92%均处于一般以上水平。100位老人中,有高达66%的老人独自居住或在敬老院的理由是子女因工作等情况没有时间或精力照顾老人,20%是因为某些家庭纠纷导致家庭关系不和谐,子女拒不行使赡养老人的义务,存在推脱赡养义务的现象。9%属于享受政府救济或离休干部的情况,有接近5%的老人无子女或子女没有能力赡养。问卷对老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不平等待遇的情况进行提问,其中有48%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选择用消极的方式对待损害、侵权的行为,有32%选择私自解决,调解的方式,仅有20%选择积极主动向相关部门反映问题。老年人的婚姻状况有36%已婚状态其中6%属于再婚,有64%单身,其中28%有重组家庭的计划,在准备再婚的人群中男性高达24%。在关于签署遗赠扶养协议的问题上,有72%的老人不希望签订遗赠抚养协议,仅有28%认为可以考虑可以接受。在最后一道多选题,几乎所有老年人都有觉得自己比不上年轻时候的状态,会觉得有无力感,不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人际关系上都有不小的区别,认为自己的存在为子女增加了不小的负担。失眠多梦对自己的健康担忧,生活的质量明显下降,在老年群体中渐渐弥漫着类似的心理。在对大部分人的老年人走访了解中,能体会到老年人大部分都具有这种心理,而且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多重视自己,希望自己不是孩子负担的同时可以给孩子多些生活上的指导,希望孩子可以像以前一样依赖自己,不愿服老的心态。但是身体又明显不如年轻时,所以心有余力不足,从而产生的无力感、疲倦感。在无用感的作用下,导致自己忧心忡忡的人群不在少数。

  (四)调查问卷的分析

  尽管调查人群存在些许不全面的问题,但是调查问卷所呈现的数据一定程度上具有说服力,形成当今诉讼状况有多重元素。结合《关于老年人诉讼的思考》初步有以下分析:

  1、我国老年人对法律问题所涉猎的理解不足。通过调查问卷的内容结果显示,关于扶养协议如果不加注释有90%以上的老年人并不理解这一名词。而这是老年人应该具备的法律常识起码应该对自己的老年生活有一定的规划,如果不能按照自己的规划,或者说出现一些大家都不愿看见的现象比如说多名子女对老人动迁款的分配有异议从而互相推脱扶养义务时,老年人要有意识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或者说在事件初期就运用法律的途径解决问题,按照法定份额依次分配,从根本上避免争端的出现。 2、老年人心态呈现不同程度的消极状态。我国老年人诉讼在20xx年开始呈现急速上升的趋势,在各法院反映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老年人多半是空巢的状态并且大多数空巢的原因是另一半去世后本应与子女生活,却因子女忙于工作应酬,为了生活没日没夜的奔波无法在给予老年人物质生活的同时给老人精神的满足和生活上的照顾,从而不得不将老人送到敬老院或者让自己家可以生活自理的老人独自生活,在每周或者每个月固定时间固定次数来看望老人。这种社会现状使得老人出现消极的心理状态,不愿意与人接触,在处理问题上习惯性的'否定自己却又急于向儿女证明自己宝刀未老,还仍然可以为子女们遮风挡雨的矛盾心理滋生了诉讼的事由。譬如老人对财产的关注是因为子女无法扶养老人,所以老人本能的依赖自己一生储蓄所带来的安全感。

  3、老年人诉讼到一定阶段存在一系列障碍因素。根据法院的调查情况,目前存在百姓与法官交流困难,无法将案件的真实过程或者真实诉求表达给相关工作人员。这使得很大程度上的诉讼工作不能及时准确的处理,或者按照错误的方向调查,极大地耗费的人力物力也使得诉讼程序时间延迟,效率降低,耗费无意义的精力。而且在诉讼过程中,同时存在调解的工作困难、送达文书困难、庭审困难、执行困难等问题。有以上问题,是很多老年人诉讼无法正常进行的原因。试想如果一个诉讼在前期过程中无法进行调解势必要正常由调解环节转为诉讼环节,而又在诉讼过程中存在交流过程语义理解错误,庭审困难双方当事人争议点不同等情况。一旦诉讼结束,败诉方文书送达出现障碍,以多种理由借口拒绝接收文书,法院只能以各种强制手段送达,不能以圆满的方式解决问题。尤其是现在老年人诉讼多是以赡养费为由起诉自己的子女。如9月19日,安福县一位年近80岁的老人将自己三个儿子告上法庭,理由是自己三个儿子在成家立业之后,老人遭到儿媳妇的毒打和虐待行为,并且三个儿子拒绝给予老人赡养费。这对于老人来说,无疑是物质生活没有保障的同时精神也受到侵害,所以老人一怒之下就将自己的孩子告上了法庭。此类案件占当代老年人诉讼的大多数,这是我认为老年人应该签署遗赠扶养协议的关键所在。但是目前的现状是,老年人群体大部分不能接受遗赠抚养协议,更不会主动制定签署。这一举动会使得此类现状恶性循环,之后独生子女对老人的扶养问题只会日益严峻。

  4、老年人的婚姻状况使得纠纷增加。现在的老人在调查中显示仅仅有25%是已婚状态,高达64%是单身的状态。在100位老人中除了30%已婚状态之外,有34%的人群属于离异、丧偶但是仍然想或已经再婚的群体。其中以男性居多。据我们所知,法院在判决离婚时,如无特殊情节,大多数会将子女的抚养权判决给男方。因为男性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有生活来源和获取生活费用的能力,将子女交给男性抚养不仅可以使女方减少一定的生活压力而且使孩子获得更好的生活水平。如若男性大多数选择再婚就会出现孩子的生活问题和财产的纠纷。依照《婚姻法》夫妻在婚后的财产归发起双方共同所有,除特殊规定由一方所有的情况。这使得本应在离婚后归子女独自拥有的财产变为夫妻之间共有,这种情况使子女的心理出现不平衡或者是怨恨心理。很可能在日后出现不赡养或者在被继承人死后,继承人间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此时便出现两种诉讼情况,一类是父母与子女间因为赡养费或者扶养关系的诉讼。另一类是子女与继父母之间因为继承财产的纠纷问题。不单是对当事人本人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一代或者几代人的家庭纠纷。

  三、调查结论

  (一)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

  当今的青年人,忙着为生活奔波,忙着应付极其繁琐的工作任务,忙于应酬。却忽略了对父母的陪伴和交流。要尊老爱老,时刻值得我们父母在我们小的时候为我们所付出的时间、精力、耐心。只是为了将我们抚养长大,健康茁壮。而我们长大成人了以后不可以将父母独自放在敬老院,每日只能以回忆几十年的生活为生。如若这样便是这个社会的退步,不论科技如何发展,信息如何畅通快捷,都无法弥补孝道的流失。

  (二)在宣传传统文化的同时对法制进行宣传

  在于老人的交谈中,问到关于维护他们自己权益的方法。老人们所掌握的知识太过匮乏。在消费过程中被侵权选择忍气吞声;在敬老院受到实际损害选择通过调解的方式,调解不成就罢了,自己的立场不够牢固;在与子女的关系中擅长让步,一味的对子女妥协,导致悲剧一次次上演。这些都是生活中的真实情况,也是老年人经常被侵犯的权益。其他法制理念、法制知识可以不做重点。但是作为敬老院或者老年人居多的居民区可以将继承、婚姻、赡养、消费者权益等相关的法治问题进行宣传。作为法学专业的大学生也可以经常组织部分社团将老年人聚齐起来进行普法宣传,用老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生动的讲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分享给他们听。如果遇到类似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方式解决之类的方法指导。

  (三)司法人员在进行调解工作应当注重方式

  老年人诉讼主要的特点是诉讼进行的速度缓慢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老年人由于年纪的增长听力、理解力等方面都有减退的趋势。有些司法人员在进行调解或庭审的过程中不具备耐心,对老人态度欠佳。很多老人因为类似情况心理状况更加糟糕,无限量的夸大了自己心理的无力感和愧疚感。这种行为不能使诉讼按照一个积极有效的方式进行,也不能是司法工作者在一个健康良好的工作环境里进行调解。

老年人调查报告12

  为了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做进一步的调查和了解,我们团队于20xx年7月20日下午在唐山市会展广场,采用随即抽样的方式对广场上的部分老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因为老年人会在傍晚来广场上散步、乘凉,所以我们团队下午经过精心的准备,在五点左右来到广场,首先我们分成两队,安排两队各自负责的区域进行调查,然后我们开始了调查。在调查采访过程中我们随即对不同的老年人进行了调查,既有退休前担任领导的也有退休之前是普通工人的,既有现在领取退休金的也有靠做小生意赚钱的。

  我们的第一位采访者是一个退休的`领导,之前在某局担任重要职位,现在退休和老伴在一起居住,因为有四千的退休金,所以生活比较富裕,两个子女已经工作,每逢周末都会看望老人,老人感到很幸福,对于现在的养老体制,有一定的了解,虽然养老体制还尚不健全,但已经有所进步,并在不断完善,老人现在最担心的是身体健康问题,因为参加工作中过度劳累,颈椎不太好,老伴也有心脏病,所以比较多的时间用在疗养上,现在有了医疗保险补助,所以看病买药的压力也有所减轻,对于现在的生活总体上比较满意。之后还采访到一位老奶奶,现在正买水和饮料做点小生意,退休前在某公司是普通职工,退休了不愿意在家闲着,就和老伴在广场上卖饮料,一来打发时间,二来挣点钱,有四个子女,一个女儿和儿子在外地工作,两个在唐山本地上班,平日里在唐山的子女可以照顾老人,外地的子女只能年底回来一次,因为子女工作比较忙,所以现在和老人在一起的时间变少了,偶尔会感到一点孤独,因为自己的退休金比较少,所以生活比较简朴,因为身体不太好,高昂的药费对于他们来说是最担心的事情,感觉生活比原来有所改善,对当下生活评价一般。最后的一位采访者是从农村来的老人,因为儿子在唐山市里生活,老人在农闲的时候过来,正好赶上孙子放暑假,可以帮孙子做饭,照顾一下孙子,虽然老人已经年迈但身子还很硬朗,还有力气干活,所以不想在家休息,他说只要身体还干得动就自己挣钱,加上子女的帮助,生活还过得去,以后不打算进养老院,比较希望是居家养老,对于现在的生活比较满意。

  通过今天的调查发现,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和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退休金和医疗保险的保障能使老年人的生活保持稳定,子女的照顾和身体健康问题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为今天调查的地点是广场,所以大多是被采访者心态很好,他们大多是在闲暇之余来散步聊天,有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总体上对生活比较满意。

老年人调查报告13

  我们的宣传资料对孤独感、与子女的关系、老人再婚等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引起了老人的一致欢迎和好评。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李明星社会实践队去XX体育馆看望晨练的老人

  7月20日,根据社会实践活动计划,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李明星社会实践小组来到XX体育馆,与正在行走和锻炼的老年人进行座谈,调查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现状。

  这些老人性格开朗,对练习小组成员的到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业者与老人亲切地谈论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与子女和孙辈的关系,以及他们的`家庭是否富裕。借此机会,同学们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宣传自己的基础心理学知识,并向他们介绍如何消除老人孤独感等宣传资料。李明星社会实践团队的宣传材料对孤独感、与子女的关系、老人再婚等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引起了老人的一致欢迎和好评。

  这些老人历经沧桑,生活经历丰富,对山东师范大学学生的这次活动评价很高。并认为现在人们的心理状况存在一些问题,迫切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给予指导。为此,这些老年人希望大学生今后努力学习,用自己的知识服务社会,使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老年人调查报告14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我国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加,如何让老年人更好地实现老有所养已经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而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多,维权护老俨然成为了新世纪的一个广泛性的社会问题。

  当下,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也日趋严重,在庞大的老年群体中,农村人口约占到老年人口总数的80%。由于社会历史等原因,农村老人老有所养的问题,比城镇老人更为艰难。

  (一)调查缘由

  我国是一个具有优秀传统美德的社会主义国家,历来以抚养子女赡养老人互相帮助等为民族传统。其中的赡养,是指子女对父母的供养,即在物质上、经济上和精神上为父母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

  当今社会,如何让老人安度晚年,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层面上的义务,它更是一种法律上规定的强制性义务,无论是儿子或是女儿,都有同等的赡养老人的义务,否则不仅要受到道德上的谴责,而且还会受到法律上的制裁。

  山东省苍山县人民法院曾经对1990年以来的102起赡养纠纷案件进行过调查分析,发现老年人的赡养问题已经不容乐观,尤其是关于农村老年人家庭赡养条件的改善更是寸步难行。

  鉴于我国农村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为了更充分地认识我国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的现状,调研者特做本次社会调查。

  (二)调查目的

  从本次调查的地点和调查的对象上看,出于目前对本次社会调查的认知和理解,本次调查的目的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农村老年人的物质生活状况;

  2、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

  3、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现状;

  4、农村老年人与家人子女间的关系情况;

  5、农村老年人对我国目前在老年人生活保障措施方面的了解。

  (三)调查经过

  本次社会调查主要是在7月20—7月21日进行。7月20日主要是对本次调查课题在乡里以知识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7月21日主要是对乡里的群众以问答的方式进行调查,其间也有问卷调查。

  (四)调查方式

  采用问询群众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总结整理各种信息,得出研究结论。

  (五)参与调查人员

  郝宇甲

  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专业:法学专业09-1班

  学号:310912010120。

  二、实践概况及调查结果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最多的国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人群即为老年人,联合国将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定义为“老龄化社会”,依此标准,20xx年全国人口普查时,中国已经完全进入老龄化社会。20xx年老龄化比例为7.0%,20xx年达到7.69%(老龄人口为10055万),虽然20xx人口普查中关于人口的年龄比例还没有具体确定,但是根据前几次的结果来看,形势不容乐观(民政部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1.95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在国家经济实力还不够强、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如何赡养老龄人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95亿左右,老龄人口增加,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的成果,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是,也给经济社会带来许多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导致家庭、社会矛盾,对改革、发展、稳定产生不良作用。老有所养解决的尚好的,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部队离退休老年人,企业退休职工的供养依据经济效益而定,有些企业较好,而有些企业退休职工的退休金、医疗费也保证不了。

  至于农村老年人的赡养问题,许多农村集体经济也给予老年人适当的生活补助,有些地方还建有敬老院和老年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等,这些地方的老年人多能欢度晚年,但是这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农村毕竟只是少数,很多农村老年人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走访了一些农村老年人的家庭,参观了村里的一些老年人的活动,并对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情况作了一些粗略调查。我国在这1.95亿老年人中,就有近亿老年人生活在农村,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必须重视和加强农村老龄工作,促进各方面关注贫困老年人,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

  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全乡农村老年人的赡养状况,笔者对卓水乡农村老年人赡养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次抽样调查对象主要对50户人口进行调查。

  以下即是本次社会调查的结果:

  (一)调查人口情况

  1、调查人口年龄:

  20岁以下2人

  20-30岁8人

  31-40岁10人

  41-50岁15人

  51-60岁10人

  60岁以上5人

  2、家中是否有老人:

  80%左右家里有老人,只有不到20%家中没有老人或者老人已经过世。

  (二)老年人家庭赡养情况

  1、与老人是否一起居住:

  90%表示一起居住,10%则不在一起。

  2、是否乐意与老人居住:

  乐意的有45人,出于义务的有2人,怕麻烦的有3人。

  3、是否吵架:

  40人表示和睦相处,5人表示偶尔吵架,经常因小事吵架有2人,无感情只是履行义务的有3人。

  (三)老年人生活现状

  1、物质生活状况:

  80%的人表示生活非常好(A、B),20%表示一般。

  2、精神生活状况:

  100%的人表示衣食无忧;100%的人表示有娱乐活动,但是大多数只局限于家人聚会或与邻居老人的聊天;没有人为老人买保险;100%的人表示与家中老人间有情感交流;其他情况则没有。

  (四)农村对我国老年人家庭赡养措施的现状了解

  1、只有5名老人领取退休金;

  2、20%的人对我国的老年人赡养政策了解一些,但会死仅仅局限于老年基础运动设施方面,对养老院等只听过没有见过,剩下的80%的人对此根本不关注;

  3、17人认为我国的老年人赡养措施一般,20人认为不实际,13人认为不好。

  以上就是本次社会调查从调查问卷上得来的基础信息。

  调查数据的显示结果还是比较理想的,但是我不得不对此表示怀疑。通过对街坊邻里的调查得知,这50户家庭中有5户家中老人独自生活,日常生活不能自理,更不用提什么衣食无忧了,所以,参照此次调查数据,又通过网上的各种信息,我得出了自己的关于我国农村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的观点与看法。

  三、成果与建议

  虽然仅仅是针对广大农村群体进行了一次小额的抽样,但是通过对本次调查结果的分析,再加上网上信息的各种汇总,还是可以看出很多问题,不仅仅是局部不发达地区的农村现状,这在全社会的农村都是普遍存在的。下面将主要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从调查的情况看,农村很多老人的晚年呈现出不同于城镇老年人的生活特点。

  1、生活条件较差,生活方式单调

  农村老人的生活方式主要有四种,即三世同堂型、不分不离型、分担赡养型、独自生活型。三世同堂型即老人与子孙共同生活,生产生活中的'事物主要由子女、儿媳决定,老人除干点家务活帮助照看孩子外,别无其他生活,生活比较单调;不分不离型是指老人与子女虽没有分家,但是不与子女一起居住,生活费用由子女供应,这种类型的老人在子女少的家庭中占有着相当大的比例;分担赡养型主要集中在多子女的老人家庭中,子女按比例分担老人生活所必需的粮食及日用品,老人也不与子女一起生活;独自生活型是指单身老人或老年夫妇单独生活,生活费用由自己承担,责任田里的重体力活由亲朋好友或子女帮助,这种类型的老人既有孤寡老人也有多子女或单子女的老人。许多不分离型、分担赡养型、独自生活型的老人大多居住在村庄周围低矮破旧的房子里,在有的地方,村庄周围甚至出现了老年人聚居的“老年村”,其生活条件普遍较差。

  2、老人生活要求低,渴望但不苛求精神赡养

  与城镇老人呼吁精神赡养不同,农村老人虽然也希望儿女精神赡养,但相当一部分老人是只要生活有保障,不致挨饿受冻就很满足了,而不太注重营养保健、参加娱乐活动等。

  3、生活来源单一,完全依赖子女

  农村老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极少,他们中很多人因年老疾病而丧失劳动能力后,生活只能依赖子女,没有其他出路,这是农村老人与城镇老人的一个显著区别。

  (二)造成农村老人生活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子女间非正常攀比,使老人生活无着落

  从调查的情况和网上查询的一些资料看,多子女家庭互相推卸赡养责任的纠纷案件占全部赡养纠纷案的80%以上。

  2、农村社会养老体制不健全,养老方式单一落后

  绝大部分老人至今仍靠子女扶养,他们年轻时扶养子女,为子女上学、结婚耗尽了全部积蓄,有的老人甚至把住房也全部让给了子女。由于农村养老保险体制不健全,老人大多没有经济来源,到年老时在经济上便完全受制于子女,致使有的子女特别是个别儿媳视老人为负担,老人在家里经常受气。

  3、部分子女道德伦丧,只知向老人索取,却不愿回报老人

  有的儿媳视娘家人为自己人,公公、婆婆为外人,“内外”差别大,不赡养甚至虐待公婆,有的儿子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使父母饱受委屈。

  (三)农村养老问题严重干扰了农村的正常生活秩序,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带来了负面效应,因此必须正视这一问题:

  1、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倡农村青年为自己和老人参加养老保险,使农村老人减轻对子女的物质依赖程度。从长远的观点看,通过社会保障体系使老人安度晚年,将是解决农村养老的一个重要途径。

  2、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在全社会提倡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建立团结和谐的农村家庭关系。当前甚至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农村,子女仍将是养老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必须将敬老爱老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渗透到农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3、依法养老。目前,关于保护老年人权益的立法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婚姻法、刑法、民法通则等法规中都有专门的条款,国家还专门制定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不尽赡养义务的人可以视情况追究其民事和刑事责任,从而为农村老人依法养老打下了法制基础。当前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让全社会了解保护老年人权益的重要性。

  4、提高思想认识,加强老龄工作。老年人是党和国家的财富,他们在革命和建设中作出过巨大贡献,是历史的功臣。农村老年人既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又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需要物质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关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决定》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敬老、养老、助老以及代际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指出要“基本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5、坚持家庭赡养为主,积极办好敬老院。尊敬和赡养老年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我们要从农村老年人众多、经济不够发达的国情出发,实行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者共同赡养,并以家庭赡养为主的办法,使老年人继续生活在自己熟悉的住所和环境里,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同时要积极创建和办好敬老院、托老所,对老年人做到经济上赡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安慰,让老年人欢欢乐乐安度晚年。

  6、加快农村医疗卫生组织建设,切实解决老年人的缺医少药问题。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相对落后,老年人看病难,就连吃药、打针和患病护理都有困难。我们要加快农村医疗卫生组织建设,积极创建和办好医疗、保健室,努力做到良好的预防、医疗、康复,这是保证老年人健康长寿的基本条件。

  7、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办好老年活动中心。农村老年人既需要物质方面的赡养照顾,又需要精神方面的关怀安慰。生命在于运动,老年人到活动中心,走走跳跳,说说唱唱,看看书报,讲讲故事,既交流了思想,又丰富生活,还能强身健体。

  8、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依法维护老年人的权益。农村老年人在社会中是弱势群体,他们的合法权益比较容易受到侵害,加之许多老年人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较弱。我们要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强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四、结语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对于笔者本人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不仅仅是在学习方面的社会经验的累加,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更清醒的认识到国家发展现状,这对于大学生尤其是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老年人调查报告15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性发展趋势,伴随着人口老龄化,会衍生出老人的生活许多问题。曾经的他们意气风发,岁月是无情的,在他们身上留下岁月的痕迹。他们年迈体弱,敌不住疾病的侵袭。他们体力上的退化及感情上越感孤独,年轻的我们要承担起我们的责任为生养我们的父母及众多的老人付出我们的一片孝心。给予一片阳光,绿树就会成长。我们付出一份关心,他们就会温暖。

  在今年的暑假中我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走访我家周围的老人,倾听他们的故事,畅谈心中的琐事。我想了一些贴近老年人的问题,进行调查发现一些问题实实在在却我们常常忽视,我们需要思考很多问题。

  我调查的老人一般是在接近退休年龄的,有的已经在家享福,有的还依旧没日没夜地奔波忙碌。有的为他们感到幸福,有的心中又泛起层层辛酸。同样的年龄不一样的生活处境。我们正处在一个不断文明进步的社会中,创造一个和谐社会,老年人也是我们社会的一部分,我们的将来。他们养育过我们,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的理想社会。我们是他们的希望也是他们的依靠,付出一份心,让他们燃起生活的热情。

  题目大体包括每月的生活费在多少元左右?有没有觉的经济上有问题?子女都在工作吗?他们大概多长时间回一次家?回来都干一些什么事情?会不会有一些不开心的争吵?他们是怎样处理事情?等。结果发现有经济问题的只有少部分,一般200就够用了。但受调查老人一般都感到比较孤单,孩子们都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事业生活家庭,因为工作的关系很少回家,只有逢年过节才有时间回家一次看望父母,带去一声问候,这么小小的.一个行为却是众多老人唯一的心愿。更有甚者节假日都很繁忙,过年也很少回家,不知道作为子女的他们是怎样想的,因该不会是厌恶自己的父母,他们也经常寄钱回家来表孝心。这些老人一般没有金钱上的困难,两个或一个老人只能平常以打牌或聊天或看电视来结束每天的生活,贫乏活着。其次是比较不幸的,他们的子女没有工作,没有职业,也没有心思去干活,有的在家靠父母,有的在社会上游手好闲。他们没有尽他们的义务还不停的拖累父母,父母为他们操了心,晚年不得安心,起早贪黑直至终老。第三种就比较幸福,家庭和睦,子孙绕膝越活越年轻。出现以上三种情况的原因大多是这样的:

  1、缺乏正确孝敬老人的知识,想到了敬老,还要想到如何敬老,更要想到如何才更善于敬老。很多老人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思想上产生了很多的困惑和畏难情绪,为了让老人能够尽快融入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需要子女们以更大的耐心和爱心帮助父母再学习,需要付出精力来教育父母掌握新信息,学习新技能,接受新事物,只有这样,老人们才有信心热爱新生活,找到更多的新乐趣。钱虽然能解决很多生活上的问题,但是老年人缺的并不是钱,他们一向生活简朴,只要能满足自身的需求,再多的对他们来说也是浪费,人老了需要年轻一辈的关心,只要能经常得到子女的关怀比起其它一切都更有价值。当老人生病或是发生意外的时候就算是再忙也会回家照顾父母,跟父母聊聊天才发下现自己对父母的想法一无所知,而那时就有点晚了。“子欲孝而亲不在”,老人们的纷纷离去肯定会让人感到了落寞和空白,曾经的种种历历在目,不要错过机会,让他们颐养天年。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述说千万子女心中的遗憾,告诉我们失去了才后悔是来不及的。听听妈妈的唠叨,工作的事同爸爸谈谈,这是一种幸福。能够孝敬老人,有机会孝敬老人,的确是人生极大的满足和幸福。我们能够在孝敬老人时享受那美妙的过程和动人的时光,这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无论你穷也罢,富也罢,只要用心去感受,你会真实而美丽地发现:孝敬老人其实是一种永不磨灭的幸福和感动。

  2、缺乏教育是主要的,我觉得思想品德教育在我这里是不被重视的,学校老师在猛抓考试成绩的同时忽了学生在思想上的发展,思想被抑制,正确的行为方式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思想上有了误区,行为上有了偏差。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及典故都没有让他们体会到其中的道理。还有父母本身没有一个好的榜样也就缺乏了教育。所以要进一步发展教育的力度,普及义务教育,增强对孩子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让孩子健康成长。

  3、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家庭生活其乐融融。大家相互努力,创建和谐生活人人有责。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敬老人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子女应尽的义务。

  孝敬老人是社会公德,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就是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了社会和谐的发展,老人有一个阳光的晚年共同努力。

【老年人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老年人调查报告02-22

老年人调查报告(15篇)04-20

老年人生活现状调查报告06-27

老年人调查报告汇编15篇04-20

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报告04-21

老年人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04-21

老年人调查报告(通用15篇)04-21

老年人生活现状调查报告12篇12-18

老年人生活现状调查报告(12篇)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