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历史典故

时间:2023-02-23 15:32:14 历史 我要投稿

经典历史典故集锦15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典故吧,要准确理解有关典故的正确含义和使用方法,避免用错,用偏,产生笑话,影响意思表达,你知道有哪些广为流传的典故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经典历史典故,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典历史典故集锦15篇

经典历史典故1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叁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经典历史典故2

  春秋时期,有一次楚灵王亲自率领战车千乘,雄兵10万,征伐蔡国。这次出征非常顺利。楚灵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弃疾留守蔡国,全权处理那里的军政要务,然后点齐10万大军继续推进,准备一举灭掉徐国。

  楚灵王的这个弟弟弃疾,不但品质不端,而且野心极大,不甘心仅仅充当蔡国这个小小地方的首脑,常常为此而闷闷不乐。

  弃疾手下有个叫朝吴的谋士,这个人非常工于心计。有一天,他试探道:“现在灵王率军出征在外,国内一定空虚,你不妨在此时引兵回国,杀掉灵王的儿子,另立新君,然后由你裁决朝政,将来当上国君还成什么问题吗!”

  弃疾听了朝吴的话,引兵返楚国,杀死灵王的儿子,立哥哥的另一个儿子子午为国君。楚灵王在征讨途中闻知国内有变,儿子被弟弟杀死,顿时心寒,想想活在世上没有意思,就上吊自杀了。在国内的弃疾知道楚灵王死了,马上威逼子午自杀,自立为王,他就是臭名昭着的楚平王。

  另一个故事是:晋献公宠爱骊姬,对她的话真是言听计从。骊姬提出要将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齐立为太子,晋献公满口答应,并将原来的太子,自己亲生的儿子申生杀害了。骊姬将这两件事做完了,但心中还是深感不踏实,因为晋献公还有重耳和夷吾两个儿子。此时,这两个儿子也都已经成人,骊姬觉得这对奚齐将来继承王位都是极大的威胁,便建议杀了重耳和夷吾兄弟俩,晋献公竟欣然同意。但他们的密谋被一位正直的大臣探听到,立即转告了重耳和夷吾,二人听说后,立即分头跑到国外避难去了。

  《淮南子·说林训》的作者刘安评论这两件事说:“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意思是说,听信坏人的唆使,使父子、兄弟自相残杀,就好比是砍去脚指头去适应鞋的'大小一样。这种做法是非常愚蠢的。

  ——《淮南子·说林训》

  【求解驿站】鞋小脚大,把脚削去一块来适应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地迁就凑合,或不顾条件生搬硬套。

  【活学活用】不考虑本国国情,照搬外国的做法,~,注定失败。

  【妙语点拨】淮南王刘安认为“削足适履太愚蠢”,很多人也认为削足适履是一种不明智的行为。毕竟,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和鞋的大小是痛苦的,也是生搬硬套的。然而,世界上可能没有为你量身打造的“履”——完全适应你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这种情境下,你该如何抉择?是改变环境适应你,还是改变自己适应环境?事实证明,如果不懂得在关键时刻“削足”,我们可能终生都不会寻找到适合自己的那双“履”。

  【近义】生搬硬套、杀头便冠

  【反义】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经典历史典故3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注释】

  选自《史记管宴列传》。

  仓廪:仓库。

  实:充实。

  荣辱:光荣和耻辱。

  【译文】

  仓库充实,人民就懂得礼节;衣食丰裕,人民就知道光荣和耻辱。

  【赏析】

  管仲担任齐相主持政务以后,与百姓同好恶,流通货物,积累资财,使得齐国很快走上国富兵强的道路。

  管仲所说的'“仓廪实而知

  有意思的历史典故

  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成为齐国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

  人民生活富裕,府库财富充盈,礼仪就能得到发扬,政令才能畅通无阻。

  管仲抓住了治国的根本,经过多年的治理,齐国逐渐强盛起来,成为春秋第一霸,历史上也有了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记载”。

经典历史典故4

  从前宰羊时放完血,屠夫会在羊的腿上割开一个小口,把嘴凑上去使劲往里吹气,直到羊全身都膨胀起来,用刀轻轻一拉,皮就会自己裂开。这叫吹猪或吹羊。如果谁要说可以把牛皮吹起来,那就是说大话了,因为牛皮很大,而且非常坚韧,根本吹不起来。所以"吹牛"就是说大话的代名词!

经典历史典故5

  历史典故:

  一代文豪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为人所熟知。其诗词歌赋,水平之高,数量之多,在中国古代文坛上都是屈指可数的。但他的宦海生涯并不顺利,虽然也曾官至三品,任过礼部尚书、翰林、皇帝侍读等要职,但的是作迁客骚人,一生被放逐的时间远远大于“在庙堂”的时间。虽然仕途坎坷,但他的名气却很大,身后更是千年传颂不衰。

  1057年,22岁的苏轼和19岁的弟弟苏辙在其父苏洵带领下进京赴试,在仁宗皇帝举行的殿试考试中,双双考中进士,名震京师,可谓少年得志。当时的大文学家、宰相欧阳修在读到苏轼的文章时说:“看他的文章,我的汗都快下来了,再过三十年,就没人知道我了,而只知道他了。”仁宗皇帝更是高兴地说:“我今天为儿孙选了两个好宰相。”

  苏辙和苏轼兄弟俩都是京官,苏辙任尚书右丞,苏轼任翰林学士丞旨。有一个人同他们是旧交,想求取官职。他在苏辙那边呆了很长时间没有如愿,便满怀希望转到苏轼这边来。他说:“我很想在翰林学士院谋个职,请你帮忙说几句话。”苏轼未置可否,却讲起了故事:“过去,有个穷得叮当响的人去盗墓。棺材里坐着个赤条条的人,他对盗墓者说:我是汉代的杨王孙哪!临死的时候,我嘱咐儿子实行裸葬。所以,没有钱周济你呀!盗墓的又花了好大力气掘开另一座坟,里面的人打扮像国君。死者自我介绍:我是汉文帝。驾崩之前,我留下遗诏叫臣下不要用金玉财宝陪葬。这里连器皿都是陶制的,你能得到什么呢?盗墓者见旁边还有紧紧相连的两座坟,便掘开了左边的`那座。死者皮包骨头,眼珠深深地凹在眼眶里。他说:我是伯夷,你没有听说吗?我是饿死在首阳山的,你想想看,饿死的人身上能有分文吗?盗墓的还想挖右边那座坟,伯夷好心相劝:那是我的哥哥叔齐。我这个做弟弟的瘦成这个样子,他还能像个人吗?”

  苏轼拿这个故事作比喻:伯夷是苏辙,叔齐是自己;苏辙满足不了你的要求,我苏轼就能满足吗?还是不要张口吧!朋友会意,竟忍不住笑了起来

  人物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经典历史典故6

  1、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说,我一定勤勤恳恳,不辞劳苦,小心谨慎地办事,为国家大事用尽我的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刘禅继位,他只知享乐,不知如何管理国家,就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 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第二次北伐,在第二次北伐前夕给后主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3、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4、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5、既生瑜,何生亮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以其经典名言"既生瑜何生亮"为演义党所不齿。原因很简单,因为其没有正确的心态。面对一个才能和智谋都高过自己的人他不是去讨教,而是选择了嫉妒和想方设法的与之争斗甚至陷害,这种要不得的心态终究使自己心愿难遂下英年早逝。

  这句话来自三国演义,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了抬高诸葛亮造的。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是著名的褒蜀,抑曹,贬吴的文学作品,历史上的.周瑜心胸宽广深受孙权及文武百官乃至后世英雄的敬重与怀念。

  6、破镜重圆

  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恐一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以谋晤合。未几,陈果为隋所灭。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国公杨素所获,极受恩宠。德言流离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见诗,悲泣不食。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

  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

  7、五弦琴

  晋代诗人陶渊明,虽不善琴,却置“无弦琴”一具,每逢酒酣意适之时,便抚琴以为寄托。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作《论琴贴》,自谓曾先后得琴三具,一张比一张名贵。但“官愈昌,琴愈贵,而意愈不乐。”当其任夷陵县令时,日与青山绿水为邻,故琴不佳而意自适;官至舍人,学士以后,奔走于尘土之间,名利场上,思绪昏乱,即弹奏名琴,也索然无趣了。因云:“乃知在人不在琴,若心自适,无玄也可。”

  苏轼《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匝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此均言声音不在琴,其意均从陶渊明“无弦琴”一事翻出。典见《昭明太子集。陶靖传》

  8、生子当如孙仲谋

  曹操与孙权相持于濡须,曹操攻而不能破,且见吴军阵容整肃,孙权英武异常,深为羡慕。于是就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语。这后人常以此比喻希望晚辈英贤。现多用来赞扬或激励。如:某某真是有本事,“生子当如孙仲谋”;努力做事你一定也会有所成就。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9、人面桃花

  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因渴极,叩门求浆。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崔护以言挑之,不应。彼此注目久之。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来后不复再见的惆怅心情。

  10、白云苍狗

  唐太宗大历初年,王季友在豫章郡幕府任职。诗人杜甫与王季友有交,怜悯他博学多才却仕途失意,又遭妻子背离而去的不幸,作《可叹》一诗抒慨,首四句道:“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诗以天上浮云翻覆苍黄的变化,比喻人生荣枯沉浮无常。

  “白云苍狗”,后用以比喻世事瞬息万变。宋代词人张元干有“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浮名一聚尘”句。典见《杜工部集》。

经典历史典故7

  典源出处

  《左传 ·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 ‘南冠而絷 (zhi) 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 (tuo,脱) 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问其族,对曰:‘泠 (伶) 人也。’公曰:‘能乐乎?’对曰:‘先人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使与之琴。操南音。公曰:‘君王何如?’对曰:‘非小人之所得知也。’……公语范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言称先职,不背本也。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君盍归之。使合晋·楚之成。’”

  释义用法

  楚国的'乐官钟仪被晋郑军俘虏,戴着楚国样式的帽子,晋侯问他还能不能奏音乐,钟仪说可以,给他琴弹,弹的是楚国的乐曲。后以此典表现困处异乡,怀念故土; 或用以指被拘囚的人。

  用典形式

  【南冠】 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唐 ·崔国辅:“西候情何极,南冠怨有余。”金·元好问:“南冠牢落坐贫居,却为穷愁解著书。”元·虞集:“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

  【恋楚】 唐·白居易:“钟仪徒恋楚,张翰浪思吴。”

  【楚囚】 宋·陆游:“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宋·文天祥:“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明·陈子龙:“簿书衡石皆秦吏,封事飞霜半楚囚。”

  【楚怀】 唐·李白:“楚怀奏钟仪,越吟比庄舄。”

  【伤楚奏】 唐·骆宾王:“寂寥伤楚奏,凄断泣秦声。”

  【系钟仪】 唐·刘禹锡:“楚奏系钟仪,商歌劳宁戚。”

  【忘楚操】 北周·庾信:“遂令忘楚操,何但食周薇。”

  【钟仪囚】 宋·苏轼:“我亦霑霈渥,渐解钟仪囚。”

  【奏钟仪】 明·徐渭:“料得他年谈夜雨,因君一为奏钟仪。”

  【楚囚哀】 宋·陆游:“一段凄凉傍酒杯,中年剩作楚囚哀。”

  【楚地囚】 唐·李白:“悲作楚地囚,何由秦庭哭。”

  【楚臣冠】 清·丁澎:“沧海不沉秦女石,浮云欲动楚臣冠。”

  【楚君子】 宋·文天祥:“俨然楚君子,一日造王庭。”

  【楚奏哀】 唐·骆宾王:“自悯秦冤痛,谁怜楚奏哀。”

  【楚琴悲】 北周·庾信:“操乐楚琴悲,忘忧鲁酒薄。”

  【操南音】 宋·萧灼:“南冠岌岌操南音,此意此心千万古。”

  【我囚向楚】 清·黄景仁:“我囚向楚,君赘归秦,六年离别话。”

  【南冠君子】 唐·李白:“九土星分,嗷嗷凄凄。南冠君子,呼天而啼。”

  【南冠学戴】 清·黄景仁:“南冠学戴竟何心? 落日登临怆别深。”

  【南冠相对】 清·宋琬:“犹有钟仪数行泪,南冠相对共沾巾。”

  【南冠楚囚】 唐·赵嘏:“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宋·章丽真:“万里归人空白头,南冠泣楚囚。”

  【钟仪楚音】 宋·苏轼:“风流贺监常吴语,憔悴钟仪独楚音。”

  【琴寄南音】 宋·严日益:“相逢莫说梦中梦,琴寄南音时一弄。”

  【悲歌学楚囚】 宋·苏轼:“此身聚散何穷已,未忍悲歌学楚囚。”

  【楚音感钟仪】 宋·王安石:“赵将时皆思李牧,楚音身自感钟仪。”

经典历史典故8

  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宋朝开国皇帝,“陈桥兵变”后被拥立为帝,黄袍加身。在宋朝建立初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禁军也黄袍加身,赵匡胤通过酒宴“杯酒释兵权”,称为其巩固统治的开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中国古代名人中一起了解具体典故吧。

  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禁军军将也黄袍加身,使类似澶州兵变和陈桥兵变的历史剧重演,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威胁利诱双管齐下,暗示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赵匡胤与汉高祖、明太祖大杀功臣之举相较,被视为宽和的典范。

  赵匡胤有一天召赵普问道:“从唐朝末世以来数十年,皇帝已经换了八个家族了,战争频繁不休不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什么原因呢?朕想停止天下兵戈,使国家长治久安,如何才能做到?”

  赵普回答:“陛下讲了这事,是天地人神之福啊。造成天下的混乱,非别的原因,就是藩镇的权力太大,君弱而臣强罢了。今日如想要解决这样的情况,唯有削弱藩镇的权力,限制他们的财政,将他们的精锐的军队没收,这样天下就会和平了。”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赵匡胤在退朝后留下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诸高级将领饮酒。酒至半酣,宋太祖对军将们说:“我若没有诸位,也当不了皇帝。虽然我贵为天子,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当了皇帝之后,我终日没有好好睡过。”

  此话令石守信等人大惊失色:“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谁敢再有异心?”赵匡胤说道:“谁不想要富贵?有朝一日,有人以黄袍披在你身上,拥戴你当皇帝。纵使你不想造反,还由得着你们吗?”

  石守信等将领跪下磕头,哭着说:“臣等愚昧,不能了解此事该怎么处理,还请陛下可怜我们,指示一条生路。”赵匡胤借机表达了自己让他们放弃兵权的想法,建议“人生苦短,犹如白驹过隙,不如多累积一些金钱,买一些房产,传给后代子孙,家中多置歌妓舞伶,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没有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

  大臣们答谢说:“陛下能想到我们这事,对我们有起死回生的恩惠啊!”第二天,各位军将就称病,请求辞职,赵匡胤一一敕准,并且给予他们优厚的退休金。

  煮酒论英雄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章回中,有如下描述:

  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

  这一段故事发生在曹操在白门楼勒杀吕布后,带着刘关张三人回到许昌,刘备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献帝和刘备论上了亲戚,并称刘备为皇叔。献帝此时察觉曹操的不臣之心,于是给董承衣带诏书,除掉曹操。而董承在暗地里联合了刘备等大臣密谋除掉曹操。谋臣劝说曹操早日干掉刘备,免得刘备日后做大,曹操嘴上说:“实在吾掌握之内,吾何惧哉?”实则还是有所顾虑,刘备之仁义天下知道,而关羽、张飞都是虎狼之将,于是就发生了曹操对刘备的考验,发上了以上精彩的一幕。

  那日,风雨变化,天外龙挂,用现在的'话说,发生了雷雨天气,而此处的龙挂指的是闪电。于是曹操指天为题,以龙的变化、升隐来暗指英雄的行为,这正指刘备的痛处,刘备就是担心曹操把他当做对手,就是怕曹操把他当作英雄。如果那样,别说刘备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连人头都会不保。于是在曹操追问他天下英雄时,他假装糊涂,处处设防,甚至用一些其他人物来搪塞,比如袁绍、袁术、刘表等。以刘备的胸怀,这些碌碌无用之人,又怎么能入他的眼睛?

  曹操是不是言过其实、过于自负了呢?从三国演义后面的情节来看,曹操的这番话充分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高瞻远瞩:袁术淮南称帝后,被曹操所破,带玺欲归其兄袁绍,被刘备截杀,落魄惊恐而亡,临死想喝蜜水都不能如意。袁绍空自兵强马壮,先自毁长城,拘田丰于狱中,关沮授于军营,驱许攸于阵前,终被曹操破于官渡,十余年内,其三子先后被曹操所灭。刘表枉称八俊,忧虑焦思而亡,而其子更不如他,后人写词如此道:刘景升子,豚犬耳。而孙策空称江东小霸王,死在许贡三门生下。看这些所谓“英雄”的结局,曹操的眼光是许等超前?

  短文的高潮发生在最后,刘备在曹操面前使用韬晦时,曹操却不买他的帐,用手一指刘备,再指自己,说:天下英雄,使君与操耳。一言而石破天惊,枭雄如刘备者也变了颜色,匙箸落于地。能如此看透刘备胸怀,天下无二人。而天不灭刘备,忽传惊雷,刘备这才掩饰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好个机智的刘备。

  老天是眷顾刘备的,此时若无惊雷,曹操就立刻洞穿了刘备的内心世界。两人虽同为英雄,在境界上还是有差别,想到曹操献七宝刀行刺董卓的从容应对,刘备靠的还是天的眷顾啊!但假设刘备真死于此地,诸葛亮就不会出场,那些轰轰烈烈的故事就戛然而止!

  这段描写,我们统计了一下,总共732个字,如此短小的篇幅,却把两个人物活然于纸上。一个如升龙,跃于云上,虎视天下,所谓视天下无一物,曹操的措辞是何等张扬,“我必擒之,非英雄,何足为英雄?”等等。而刘备似隐龙,因为时机没到,羽翼未丰,还要借助他人的力量,在谈吐中步步后退,在危急时刻又能急中生智,巧度难关,不愧是曹操所指的英雄。

  时间的流逝,能把很多东西一洗而空,豪华高贵的铜雀台如今早就荒芜,当年的赤壁古战场也没了金戈铁马的模样,但有一种东西却流传了下来,英雄主义的光彩和英雄们的故事,始终心耳相传。

  如今很难再看见龙挂的天气,即使有,也很难找到那样的人陪你喝酒,天下多的是“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人,对于这样的人,不如埋头喝自己的酒吧,还可以听听北京人玩的摇滚:

  风吹不散长恨,花染不透乡愁,雪映不出山河,月圆不了古梦,沿着掌纹烙着宿,今宵酒醒无梦,沿着宿命走入迷思,梦里回到三国。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经典历史典故9

  【注音】shú yáng jiǎ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铁勒的部族很多,其中一个部族叫骨利干,地处瀚海以北,那里的草多为百合,盛产良马,可以日行千里。骨利干北边临海,离唐朝京都长安很远。那里日长夜短,傍晚开始煮羊的'肩胛,等煮熟时,东方竟然天亮了。

  【出处】日入亨羊胛,熟,东方已明。  《新唐书·回鹘传》

  【解释】羊胛:羊的肩胛。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时间过得快

  【结构】偏正式

  【同韵词】伯乐相马、不公不法、黄门驸马、尻轮神马、软裘快马、零敲碎打、现身说法、横行不法、小廉大法、行而世为天下法、......

  【年代】古代

经典历史典故10

  1、数典忘祖出处

  《左传昭公十五年》:“王曰:‘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2、数典忘祖释义

  典,古代文化典籍,也指古代的礼制和历史。“数典忘祖”,比喻忘本,或对本国历史无知。

  3、数典忘祖典故

  晋国大夫籍谈,出身于一个世代掌管文物典籍的贵族家庭。“籍”这个姓氏,就是由他们世袭的职务得名的。可是到籍谈这个时候,他已不大管理文物典籍了,连晋国的历史也了解得很少。

  鲁昭公十五年(前527)秋天,东周景王的夫人穆后死了,大办丧事,各诸侯国都按照礼仪,派专使前来吊唁,并贡献珍贵的礼品。

  籍谈与大夫荀跞(li历)作为晋国的专使,也来到东周都城。但是,他们没有带什么珍贵的礼品。周景王心中很不局兴。

  周景王决定对晋使施加一些压力,所以王室丧事礼仪一结束,他就特别设宴招待两位晋使,并故意让侍者用鲁君新献的青铜壶给晋使斟酒。

  宾主渐渐地酒喝多了,周景王乘着酒兴向晋使荀跞夸起鲁国的青铜壶来,说道:“你看鲁国送来的这件铜器珍贵吗?”荀跞含含糊糊地答道:“确实珍贵。”

  周景王话锋一转,单刀直入地问道:“承蒙各诸侯国眼中还有我这个周天子,进献了这么多珍贵礼品,遗憾的是没有看到晋国的`,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呵。”荀跞没料到有这样一问,答不上来,就示意籍谈回答。

  籍谈也没有思想准备,随口就说:“陛下,各国诸侯获得天王的恩赏实在太多了,献上一点完全应该,只是敝国……”周景王打断他的话,问:“晋国怎样?”

  籍谈缓口气,继续说:“敝国僻处深山,与戎狄为邻,从来没有领受过天王的恩赐。我们的财力物力,对付戎狄的入侵都很紧张,拿什么献给陛下呢?”

  周王听了这话,责备道:“啊,你太健忘了!晋的祖先唐叔不就是我们成王的弟弟吗?王室恩泽广被,怎能说没有施到你们晋国的身上?”

  籍谈想再说什么,可是周王接连举出许多无可辩驳赏给晋文公的,有襄王的“大路”、“戎路”两种战车,还有武士、弓斧及祭神的美酒,等等。

  周景王进一步讥讽道:“你的祖先孙伯黡,是晋国专管典籍的正卿,你怎么把老祖宗的职务都忘掉了呢?怎么对晋国的历史这样无知啊!”籍谈和荀跞实在没有脸再待下去了,不等席终,就告辞而去。

  周景王望着这两个人的背影,得意地笑起来,对左右说:“籍谈大约要绝后吧,竟然数典忘祖了!”

经典历史典故11

  每年农历四月间,公历5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45°时开始。民间习惯把它作为夏季的开始。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庄稼生长渐旺,多进行棉花等作物的中耕管理。农谚:“立夏三朝遍地锄。”并以立夏日之阴晴占卜一年的丰歉。河南有“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的农谚。 旧俗立夏日又为民间传统节日,称“立夏节。”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那么,关于立夏的由来有什么呢?

  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迎夏仪式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有关立夏的历史典故有关立夏的历史典故。

  江浙一带,人们因大好的春光明媚过去了,未免有惜春的伤感,故备酒食为欢,好像送人远去,名为饯春。崔S在赋里说:“迎夏之首,末春之垂。”吴藕汀《立夏》诗也说:“无可奈何春去也,且将樱笋饯春归。”

  在民间,立夏日人们则喝冷饮来消暑。立夏日,江南水乡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有的'地方还有立夏日称人的习俗。

  立夏吃罢中饭还有秤人的习俗。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秤老人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秤小孩则说“立夏“称人”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打秤花只能里打出(即从小数打到大数),不能外打里。

  民间相传诸葛亮与孟获和刘阿斗的故事有关。据说孟获被诸葛亮收服,归顺蜀国之后,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临终嘱托孟获每年要来看望蜀主一次。诸葛亮嘱吒之日,正好是这年立夏,孟获当即去拜阿斗。从此以后,每年夏日,孟获都依诺来蜀拜望。过了数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掳走阿斗。而孟获不忘丞相嘱托,每年立夏带兵去洛阳看望斗,每次去则都要秤阿斗的重量,以验证阿斗是否被晋武帝亏待有关立夏的历史典故素材库。他扬言如果亏待阿斗,就要起兵反晋。晋武帝为了迁就孟获,就在每年立夏这天,用糯米加豌豆煮成中饭给阿斗吃

  阿斗见豌豆糯米饭又糯又香,就加倍吃下。孟获进城秤人,每次都比上年重几斤。阿斗虽然没有什么本领,但有孟获立夏秤人之举,晋武帝也不敢欺侮他,日子也过得清静安乐,福寿双全。这一传说,虽与史实有异,但百姓希望的即是“清静安乐,福寿双全”的太平世界。

  立夏秤人会对阿斗带来福气,人们也祈求上苍给他们带来好运。

经典历史典故12

  【出处】(汉代)刘向《说苑·谈丛》。

  【释义】忧:忧虑;乐:享乐。忧虑在天下人之先,安乐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历史典故】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一生功绩卓著,成绩斐然,做了很多为民众所称颂的好事,深受百姓的爱戴。他重视教育,无论到哪里为官,他都十分热心兴办学校,培养人才。

  一次,他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到岳州当官。此处有一名胜,叫岳陽楼,始建于唐朝,到了宋代已经破败不堪了。滕子京到达此处后,重新修复了岳陽楼,范仲淹受他所托写了一篇《岳陽楼记》来记颂这件事。

  范仲淹在文章中写道:“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的表现与被贬官的人和失意的文人的态度不同,是什么原因呢?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这样看来是在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成长心语】

  范仲淹年写《岳陽楼记》时已经58岁,被贬谪多次。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始终都没有懈怠“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使命。现在有太多的人,他们的关注点总是集中在个人利益上,忘记了自己是国家的公民,忘记了对于国家应该有那种关切之情。顾宪成的名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是一个口号,更应该成为我们真正实践的目标。胸怀天下的大气,“先忧后乐”的悲悯之心,是我们应该具备的。

经典历史典故13

  秦朝有一个大奸臣,名叫赵高。他出身卑微,其父因犯重罪,不仅自己被处以宫刑,而且也连累其母罚没为官家奴婢,后来其母与人野合而生下赵高。赵高就是在秦灭亡赵国后,作为阉宦被掳入秦的。由于他身体强壮,又粗通法律,很快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被任命为中车府令。

  秦始皇死后,担任中车府令的宦官赵高,和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串通起来,并且威胁丞相李斯,伪造遗诏,由胡亥继位,称为秦二世。赵高作为拥戴秦二世上台的头号功臣,理所当然受到了胡亥的宠信,被任命为中书令,身居列卿之位,成为朝中的实权人物。为了堵住众大臣与诸皇室公子对矫造诏书的怀疑与不满,赵高与胡亥对众人展开了残酷无情的诛杀。

  后来,赵高又设计杀死了李斯。李斯死后,赵高官拜中丞相,事无大小都由赵高裁决。虽然赵高当了丞相,把朝中的一切大权都把持在手里,可是他并不满足,还想篡权当皇帝。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的时候,赵高牵来一只鹿,献给了秦二世。他当着大臣们的面,用手指着鹿故意说:“这真是一匹好马呀!我特意把它献给陛下。”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这的确是一匹好马,陛下不信吗。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这是马不是鹿,不信可问问大臣们,它究竟是马还是鹿?”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大臣们都知道赵高为人阴险狠毒,许多人畏惧他的权势,明明知道赵高说的“马”是一只鹿,但是为了拍赵高的马屁,就顺着赵高说:“是呀,这的确是匹宝马啊!”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

  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暗中对不承认是马的大臣加以迫害,将他们投入监狱。此后,大臣们对他更畏惧了。

  后来,就连秦二世对长期专权的赵高也产生了不满。坏事做尽的赵高害怕二世追究他的过失,决定先下手为强,利用自己掌握的宫内外大权派亲信强迫秦二世自杀,然后操纵政局,欲立秦二世之子公子婴为秦王。

  秦王婴认识到赵高的险恶用意,经过周密的策划,在赵高督促其到宗庙受玺的时候,令早已埋伏好的手下人挥剑杀死了赵高,结束了赵高罪恶滔天的一生。

  成语“指鹿为马”就是从这个历史故事来的。人们常常用它来比喻那些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为。

经典历史典故14

  金屋藏娇的典故出自汉武帝刘彻与其皇后陈阿娇的故事,景帝离世后梁王夺位,当初刘彻是中宫太子,陈阿娇的母亲长公主扶了刘彻一把,让他顺利的坐上了皇位。

  他与陈阿娇青梅竹马,还是幼年的时候其祖母窦太后问他长大要娶一个什么样的媳妇,他言要娶表姐阿娇为妻并为阿娇盖一座金屋子,自此有了金屋藏娇一戏言。

  汉武帝坐上皇位之后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他真的为阿娇备下了一坐金碧辉煌的宫殿,并册封她为皇后。

  他的一生有三个都留下传奇的女人;陈阿娇的金屋藏娇,最后却被贬长门宫忧郁而终。卫子夫一步登天,从平阳公主府一名家奴成为国母取代了陈阿娇的地位,最后也在宫中以三尺白绫自缢身亡。李央央的倾国倾城因为其兄李延年的一首府乐‘北方有佳人’而三千宠爱在一身(生活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却不料也是红颜薄命,她是汉武帝最怀念的一个女人,在她有病的时候汉武几次探望都被她拒绝,至到死后也没让汉武见她的'病容,在帝王心里总是她的倾国之色,刘彻有一首秋风赋诗文里尽里对她的思念之情。

  金屋藏娇让后人知道了陈阿娇,司马相如的长门赋也让后人知道了她的悲惨收场。

  青梅竹马的情是情何以堪,金屋藏娇的藏又是为何人所藏;爱了一生痛了一生,藏尽了自己一生的青春风华藏尽了自己一生的快乐与痛苦。金屋里曾经的郎情妾意娇怯红颜,最后却在长门宫里灯惨月暗无复盼下忧郁而终,她死的时候只有二十六岁,二十六岁正是花开最浓的时节,她却早早的枯萎。

  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有丈夫却不知道丈夫在何处,一个人来回在长门宫里来回缓步踱步以排泄自己心中的愁怅与寂寞,自被贬长门宫后汉武帝再也不曾召见过她,有一次偶尔想起她来,与她约好城南宫相会,本是君无戏言,她一直在等待中,至死都不曾等来相会之人。

经典历史典故15

  刮目相看的解释

  [释义] 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

  [语出] 宋·杨万里《送乡僧德璘监寺缘化结夏归天童山》:“一别璘公十二年;故当刮目为相看。”

  [正音] 相;不能读作“xiànɡ”。

  [辨形] 刮;不能写作“乱”。

  [近义] 另眼相看 另眼相待

  [反义] 视同一律

  [用法] 多用于别人已有了显著的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了。一般作谓语、宾语。

  刮目相看的典故

  吕蒙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靠姐夫接济,没有机会读书,后来跟着姐夫打帐很勇敢,最终得到了孙权的赏识。目不识丁的他以为凭勇敢就能打天下。有一次。孙权很认真地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国家的栋梁,要好好读书啊“。 吕蒙嘻皮笑脸的回答说:“我现在整天打仗,忙得很呢,哪里有时间读书啊,哈哈。” 孙权很严肃:“我这个当国王的要比你还忙吧?我读了那么多书还嫌不够用,现在还抽空读许多史书和兵书,很有好处啊。你看现在曹操 这么老了,还很好学呢,你可不要把我的'话当玩笑啊。”

  从这时候开始,吕蒙下定决心,一有空就读书,学识长见得很快。有 一次,当时的大知识分子鲁肃和吕蒙一起讨论国家大事,鲁肃常常 被吕蒙问得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鲁肃很高兴地轻轻地拍拍吕蒙的背说:“以前我 以为你这个大老粗只是在军事方面有本事,现在才知道你学问很好啊, 看法独到,你再也不是以前吴下(吴国)的那个阿蒙了!” 吕蒙很自信地笑着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怎么能用老眼光看我呢。”

  刮目相看的造句举例

  1) 我一向认为儿童的潜能是不可限量的,只要有适当的刺激,他们就能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表现。

  2) 张君以往成绩不好,这次考试语文得了分,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

  3) 桂花是那么素雅,那么的大方,那么充满生机,叫你不能不刮目相看,特别是它那浓郁的幽香,熏得人都要醉了。

  4) 当中国闭关锁国时,亚洲的经济地图上出现了一块巨大的空白,当中国开启国门时,该地区的自然经济地理让世人刮目相看,政治影响力也在加强。

  5) 4年过去了,帕丁顿专科学校的生源来自同样的小区,但学校已经让你刮目相看。

  6) 在球场上,就像全世界所看到的,在一开始大败于意大利和巴西后,红白蓝军团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

  7) 大家公认的天才,没想到毕了业以后混在了社会最低层,所以人都对他刮目相看了。

  8) 没想到那么那的题目,你都做出来了啊,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9) 高级威士忌味道相当好啊,不仅能让你一醉方休,还令对手刮目相看,为什么不喝喝啊?

  10) 小红变得勤奋好学,热爱劳动,对她刮目相看的人不在少数。

  11)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12) 他的球技令我们对他刮目相看。

  13) 赵书记改变了原先的火爆性格,回霜收电,让人刮目相看。

  14) 进来的这个人气宇轩昂令屋里的人刮目相看。

  15) 看来你真有呼风唤雨的能耐,倒让我们刮目相看了。

  16) 小明近几年来进步很快,大家都得刮目相看了。

  17) 十年后的今天,小蓝获得了很多奖项,我们对她真的是刮目相看啊。

  18) 办公室的人都对我刮目相看,夸我再也不是以前的吴下阿蒙了。

  19) 资本市场的表现也让人刮目相看。

  20) 不出数年,这个市场已令人刮目相看。

  21) 他的.成就使许多人刮目相看。

  22) 他平时沉默寡言,此番石破天惊的话语,令人刮目相看。

  23) 世人将会对她刮目相看,将会向她肃然起敬。

  24) 一个假期后,他的成绩大幅提升,令我刮目相看。

  25) 开学咯,愿你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单词背诵过目不忘,几何代数只用心算,作文下笔如有神助,外加爱因斯坦的IQ附体!

  26) 本月摩羯座的聪明才智很是让同辈人刮目相看。

  27) 至为令人刮目相看的,是不少高层管理人员察觉到品质是进取型竞争优势的重要优势。

  28) 我一定要做到更好,让以前看不起我的人对我刮目相看。

  29) 士别三日,另当刮目相看,已非吴下阿蒙。

  30) 不能制造令人刮目相看的电视机,录象机。

  31) 你能够提出这样别出心裁的创意已经让我们很刮目相看了。

  32) 通过小明的努力,学习取得很大的进步,老师对他刮目相看,并让他要再接再厉。

  33) 兰花草不仅抗旱抗寒抗盐碱耐践踏,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只有具备前面那些条件,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改变落后的命运,爬到前方,别人才能对你刮目相看。

  34) 桂花是那么素雅,那么的大方,那么充满生机,叫你不能不刮目相看,特别是它那浓郁的幽香,熏得人都要醉了。桂花开,十里飘香,更是吸引来了无数美丽的彩蝶,随着这花香翩翩起舞,让人看的如痴如罪,流连忘返。

  35) 你娉婷婉约的风姿,娇艳俏丽的容貌,妩媚得体的举止,优雅大方的谈吐,一开始就令我刮目相看。

【经典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经典历史典故04-28

经典的历史典故01-13

历史典故04-12

历史的典故04-12

经典历史典故02-19

经典的历史典故04-20

经典历史典故精选08-26

颐和园的历史典故04-25

精选历史典故阅读09-03

历史典故阅读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