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23 17:49:41 生物/化工/环保/能源 我要投稿

生物教学设计【推荐】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物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教学设计【推荐】

生物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的基础上,引出了人体是如何将食物消化并将其中的营养物质吸收的。在学习了生殖系统后进一步向学生巩固系统的概念,并逐步让学生理解系统中的器官是协调一致共同完成某一功能的问题。是学生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基础。并为学生下一步学习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在上学期接触过系统的概念,但是没有系统的学习,对系统概念理解不是很深刻,所以在讲解消化系统时应对学生明确系统的概念。学生刚刚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可以在学习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时进一步巩固食物中有哪些营养。

  2.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对于消化系统的组成中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学生不易区分,容易将二者搞混,所以教师在教学应给予简单明确的分析。

  3.分析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心理上,学生对生物课有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课的科学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明确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掌握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

  2.能力目标:

  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和预防与吸收有关的疾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讨论和交流,认同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

  教学难点:明确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消化系统的组成。

  2.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初步消化的部位分别是什么?

  3.消化主要场所在哪里?

  二·推进新课

  1、学习任务一: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1)教师展示多媒体图片----小肠的结构

  (2)学生观察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教师搭建平台学生交流展示。教师展示多媒体对讨论结果

  (4)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小结梳理展示知识体系

  2、学习任务二: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

  (1)教师展示多媒体图片学生观察。

  (2)讨论:吸收营养物质最多的是大肠还是小肠?

  (3)教师搭建平台学生交流展示。教师展示多媒体对讨论结果该出恰当的评价

  (4)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梳理展示知识体系。

  三.自觉练学 巩固新知

  多媒体展示题目

  四.课堂小结

  五.拓展延伸(为下节课做铺垫)

  多媒体展示图片、题目

  1.为什么我吃那么少却还是长了这么胖呢?如此多的肥肉,唉!!

  2.怎么我使劲地吃,却还是这么瘦啊?

  六·作业布置:

  练习册P13页16题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第二课时

  1.小肠适合吸收的结构特点

  2.吸收的定义

  3.消化道吸收部位吸收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合新课程理念,利用多媒体,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得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及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尽量创设情境,让学生去领悟、去体验、去感知,使学生感受到小肠的重要,感受生命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明白病从口入的道理。

  成功之处:学生自发地提出问题,相互交流,自主获取知识,达成共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不足之处:

  第一,最大的失误还是备学生不足。

  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备课时,没有“吃透学生”,没有正确估计到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困难。探究式教与学的基本要求应该是要从学生“所在位置”出发,了解他们困难所在。事实上,由于自己不是专业教师,在备这一课时,为了先弄清楚消化系统结构及其功能,已经是翻阅了许多资料,花费了许多时间才算是做了胸有成竹。但在教学设计中,却高估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接受能力,错误估计了学生中可能存在的困难。以为只要通过一个简单的观察,学生便能轻而易举的理解小肠的功能。因此,当要学生复述小肠的功能时,就成了有些生拉硬拽的感觉了。

  其次,探究教学过程略显僵化,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仍不够紧密。

  探究式教学要使学生的学习基于他们自己的亲身在经验并发展他们好奇求知的天性。在这一课教学时所设计的故事情节虽然学生也容易理解,并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本质基本上还是“要我探究”,没能充分体现“我要探究”的主动性。课堂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如此,才激发教师们不断地反思、改进,在课堂教学中一步步成长。也以此勉励自己在反思中进步。

生物教学设计2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实验课程的第一课,其重点是通过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由于开学初新生军训了一周,他们对校园环境也较熟悉了,为此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发学校的“问题资源”展开教学。基于本节课的问题较多,所以应首先把学生暂时分成几个组,暂定小组长,以后根据学生素质的个体差异作合理的调整,并说明小组长轮流当,然后让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组长汇报。同时要非常重视如何组织教学,应制定相应的课堂规则和设计形成性评价方案。如使用档案夹,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讨论时声音不宜过大,别人发言时其他人认真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同时指出这也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课堂规则和每节课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是课堂调控的重要手段,要充分运用好。同时引入报刊有关科技发展方向及课改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明白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及进行课改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争取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配合。

  目的

  教师应按照课标内在的要求,通过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及初步了解有关生物学方面的信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和社会的习惯。

  材料器具

  藤缠树的标本、磁带(校园歌曲)、录音机。

  实施步骤

  1.引入:放一首歌曲《校园的早晨》,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的关系。

  2.涉及报刊有关信息:列举事例,如成都七中学生童一在世界生物知识奥林匹克竞赛中获一等奖,说明我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我国获诺贝尔奖的人却没有,为什么?让学生明白今年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课方式,培养目标学习方式的变化。

  3.给学生提出当今科技两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学技术革命,为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打下伏笔。

  4.分组,选定小组长。(组织教学:制定课堂纪律规则及评价条例。)每节课应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这对组织教学很重要。

  5.(问题资源)从学生生活实际及学校具体情况出发,让学生思考:学校目前面临的问题并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1)学校的垃圾问题,用哪些方法解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2)学校的厕所问题,怎样解决?哪种方案最好?(想象)

  (3)出示:藤缠树的'标本。学生受到启发,发现学校某些树木、花草长势不好,原因是什么?(如果学生知道不多,留待以后学习生物知识后解答,并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改变此现象。)

  (4)学校的沟渠问题,污染较严重,怎样解决?什么途径最好?

  (5)伙食团周围树干与其它区域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6)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7)为什么政府要制订《禁止焚烧秸杆》的措施?

  (8)今年天气的变化造成粮食的减产,说明什么问题?

  (9)关注学生自身: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长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更健壮吗?更聪明吗?

  (10)列举我校前任校长的肾衰竭疾病,探讨疾病问题,器官移植问题?

  6.师生共同阅读课程《致同学们》的第一、二段,欣赏这两段话,提高文学修养。讨论:生活离得开生物吗?

  7.教师启发,通过平常看报、看电视、看书、听广播或在网上查询的资料,谁能说说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以外,你还知道关于生物学的其它方面的知识吗?(最后教师补充)

  8.结束语: 同学们,你们觉得生物知识有用吗?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公民,是否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是否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呢?

  9.对本节课同学们的表现作评价。

  因为本节课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交流,所以无论对与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辩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为此本节课的评价的侧重点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比例为着80%,能力目标(体现在思维和表达能力方面)占15%,知识目标占5%。

  10.效果反馈:本节课达到了预想的目标,上课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占三分之二以上。为了更了解学生,下课布置作业:写一篇自己对生物学的肤浅认识,题目为《你喜欢生物科学吗?》 本节课体现了学生自主、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学习方式。

生物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分析

  北京版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按照人、动物和植物分成了三部分。本节以讲解和比较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为主。教材中分别以家蚕和蝗虫为例,介绍了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课堂上让学生分析资料,对常见的其它昆虫的生长发育类型进行分类、总结。同时比较昆虫、两栖动物、人类和绿色开花植物的在生殖方面的共同点,课上通过启发、观察、比较、讨论、探究等形式,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体验到生物学知识与多学科的密切。

  二、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2.描述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3、比较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观察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提高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锻炼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尝试在基于本学科基础上,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三、教学重点

  能够举例说出昆虫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四、教学难点

  尝试运用所学,对常见昆虫的生殖发育进行分类;并尝试与多学科内容建立联系。

  五、板书设计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有性生殖无性生殖

  七、课后小结

生物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性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中,概述出花的主要结构。

  2.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测描述出传粉和受精的过程,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3.模拟人工辅助传粉,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良好习惯。

  重点和难点

  1.雄蕊和雌蕊(花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2.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

  3.爱花习惯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

  一、花的结构

  1.花托 2.萼片 3.花瓣 4.雄蕊 5.雌蕊

  小结: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

  方案一:两人合作,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解剖桃花(鲜花、冰冻鲜花或浸制标本)或当地常见的典型的一种被子植物的花。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相互交流,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方案二:四人合作,根据假设,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桃花模型,认识花的结构,分析、交流,明确雌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验证假设,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方案三: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性学习,回忆平时常见的被子植物的花,对照彩图进行联想、观察,认识花的结构,相互交流合作,解答疑惑,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方案四:两人合作,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花的结构,对照已经解剖开的桃花(鲜花或挂图)黏贴图,根据疑惑,进一步认识花的结构,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组织学生画花、说花,围绕困惑:与果实和种子形成有关的结构可能是什么?进行学法指导,利用CAI组织学生探究花的结构,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得出结论。利用桃花模型质疑:假如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它还能发育成果实吗?请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观察模型,认识结构,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用优美的`诗句带领学生回到那鲜花盛开的季节,充分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请学生带着疑惑,自学、相互交流,认识花的结构,明确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用花的黏贴图引导学生思考花是怎样结出果实的?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花的结构。由于花粉和胚珠的结构不易看到,在探究时要注意联系实际,用挂图或板图进行说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二、传粉和受精

  1.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2.受精:精子和卵细胞相融合的过程。

  方案一:调动经验储备,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想像、回忆,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述(虫媒花和风媒花)传粉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进一步了解传粉过程,总结出什么是传粉。

  方案二:根据问题,仔细观看录像(CAI课件),合作交流,描述(虫媒花和风媒花)传粉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总结出什么是传粉。

  方案三:课前小组合作排练,课上以小组为单位模拟表演(虫媒花和风煤花)传粉过程,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什么是传粉。

  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方案一:根据问题,调动经验储备,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最终在合作交流中,进一步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方案三:针对书中的不解之处,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活动教具,黏贴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方案四:在教师帮助下,列表回顾种子的结构、果实的组成和子房的结构等知识。

  运用逻辑思维和推理的方法,大胆推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创设问题情境:花落后能结出果实。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指导学生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人工辅助传粉的方法,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生物教学设计5

  教学分析

  生物圈中的每一个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受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构建应主要通过学生观察多媒体录像、收集资料并分析、讨论、交流获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直观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收集的相关资料,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对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培养学生收集信 息、讨论分析、合作交流的能力,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珍爱生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

  1、 描述生物因素的概念。

  2、 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 的作用。

  3、 通过学生收集资料,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 结合实际,引导培养学生树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

  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多媒体:反映植物间、动物间以及植物和动物之间关系的图片和录像。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的资料。

  教学程序

  一、 情景激疑:

  1、 媒体展示:

  呈现生物关系的一组录像,请学生观察。

  2、 设置问题,引导激疑:

  (1) 你从画面中看到了几种生物?

  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3) 学生思考并发表个人的意见,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师启发:生物界中是否所有的生物之间都存在这样的现象?从而顺利地引入课题。

  二、 探究新知:

  1、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蚂蚁共同搬运食物、蜜蜂群聚生活、白蚁的群聚生活、狒狒的群体生活,两只公羚羊为争夺一只母羚羊发生争斗,两只狗为争夺食物打架,两只雄象海豹为占据一片海滩在争斗等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对比、讨论,找出它们之间各自的关系:蚂蚁共同搬运食物、蜜蜂群聚生活、白蚁的群聚生活、狒狒的群体生活的画面中都体现出同种动物之间的互助关系,两只公羚羊为争夺一只母羚羊发生争斗,两只狗为争夺食物在打架,两只雄象海豹为占据一片海滩在争斗的画面则体现出同种动物之间的斗争关系。最后师生共同归纳:①同种动物的群体生活,虽分工不同,但彼此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繁衍。同种动物之间的斗争虽然对于失败的个体是不利的,但对于生物种族的生存和发展是有利的。②结群是动物互助的一种常见形式,可以是长久的,也可以是临时的,“社会性”昆虫是结群的最高形式。③“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哲理。

  2、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寄生在大豆植株上的菟丝子、寄生在人体内的蛔虫、地衣、冬虫夏草、白蚁与鞭毛虫、鳄鱼捕食、狼吃兔子、桦木树中生长的云杉、动物尸体上的细菌等活 动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对比、讨论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寄生在大豆植株上的菟丝子、寄生在人体内的蛔虫体现出不同生物之间的寄生关系;地衣、白蚁与鞭毛虫体现出不同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鳄鱼捕食、狼吃兔子体现出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桦木林中生长出的云杉则体现出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动物尸体上的细菌体现出了生物之间的腐生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在不同种个体之间的关系比种内关系复杂,包括植物与植物,动物与动物,动物与植物之间的关系,既有种间的互助关系,也有种间的竞争关系。其中主要是围绕着食物发生的联系,主要包括:共生、寄生、捕食、竞争、腐生等。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寄生、捕食、竞争之间的不同:①从范围看:寄生是寄生物生活在寄主的体内或体表;而竞争和捕食并无此限制,但捕食是动物所特有的。②从斗争的目的看:寄生是寄生物从寄主体内或体表获得生存所需要的养料;捕食是某动物以另一生物为食物,从那里获得食物和能量;竞争则是两种生物为争夺资源(包括食物、水、光、肥等)和空间而发生斗争。③从斗争的结果看:寄生关系,对寄生物有利,对寄主不利;捕食关系则是以捕食者胜利和被捕食者失败而告终;竞争的双方谁胜谁 败则不一定,也可能两败俱伤,这与生物种类和时间不同而异。这样通过对比,学生在应用中不会出现混淆不清的现象。

  3、 分组讨论各自查找的资料:进一步认识到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多层次的,不是单一的,正是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制约,彼此依存,促进了生物界的共同发展。同时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加强对这部分知识的全面理解。

  三、 归纳总结:

  这是对探索的知识和结论进行归纳总结,也是本节知识的构建和升华,是学生思维活动最积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手段之一。从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从椋鸟与枸杞之间的关系归纳出:自然界中没有一种生物能脱离其他生物而孤立生存。生物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但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生命之网。各种生物个体都是此网中的一员,它即影响别的生物个体,同时又受着其他生物的影响。

  四、 迁移深化:

  1、教师出示多媒体录像:一群狼群攻击一群麝牛,狼群之间互相协作,一群麝牛之间也互相帮助,当一群狼捕杀掉一只麝牛时,狼群又为了食物争斗起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录像中生物之间有哪几种关系?又是怎样转化的?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学会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达到对知识的深化。

  2、 教师出示资料:

  ①洱海引进太湖银鱼,造成洱海弓鱼、大眼鲤鱼等近2/3的洱海土著鱼灭绝。学生思考从中有什么启示?

  ②我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的紫茎泽兰和飞机草。原产中美洲,现仅云南就达2470公顷,具有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群居性高的特点,总是以满山遍野密集的单优势群落出现,严重影响许多物种的生存发展,含有的毒素引起马匹的气喘病,牛羊因无饲料而锐减,你能帮助云南省解决这个问题吗?

  ③ 毛里求斯有两种特有的生物,一种是渡渡鸟,另一种是大栌榄树。渡渡鸟喜欢在大栌榄树树林中生活,在渡渡鸟生活过或者经过的地方,大栌榄树总是枝叶繁茂,幼苗茁壮。16世纪至17世纪中,欧洲人踏上了毛里求斯的土地。他们用来福枪的射杀和猎犬的追捕,使渡渡鸟的数量急剧减少,到1681年,最后一只渡渡鸟被杀死。奇怪的是,渡渡鸟灭绝以后,大栌榄树也日渐稀少,到本世纪80年代,整个毛里求斯也只剩下13株大栌榄树。这是什么原因?(学生了解椋鸟与枸杞之间的关系后,会理解这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五、开拓创新

  鼓励学生进行生态调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公园或效外的自然环境。确定调查目的、调查内容、设计好调查表,记录完整的调查内容,如调查范围内的陆生植物、水生植物的名称。上述植物上昆虫及其他动物等等,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说明

  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 生思维的积极性。多媒体、画面的展示,使学生在回味自然环境的意境中步入知识的学习中。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做到课堂的主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中,都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突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小组合作交流锻炼学生分析、归纳、逻辑思维的能力、交流表达则培养了语言能力,同时又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力,开拓了思维的宽度和广度。

  四、加强责任意识、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树立生态科学观。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珍爱生物,热爱大自然。

  五、立足课本内容,注重课本资源开发,加强实践创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学生查找的资料,丰富了课堂内涵。课外生态调查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朴素理论。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始终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维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问题情景的设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资料的展示给学生一个发展延伸的平台,归纳总结,锻炼了学生思维的能力。选择一些实际资料,使学生感到真切、自然,问题的深化给了学生放飞思维的空间,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到了身心愉快。课堂教学中学生查找资料之丰富,令教师在兴奋、赞叹之余,又惶惶不安,从而更坚定了以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之路。

生物教学设计6

  课题

  生物的特征课型新授个性化修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一些生物与非生物,会比较它们的区别。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教学难点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展示实物】石头、菊花(带有枯枝)、树叶、蝗虫、蚯蚓、杯子、水等。

  【提出问题】观察并区分以上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你区分的理由是什么?

  二、问 题引导,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p2-5并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生物?

  (2)生物有那些共同特征?

  (3)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怎样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4)教材中的10幅图片各说明生物的哪项特征?

  (5)观察一下教室,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

  (人是生物吗?拖把、扫帚是生物吗?粉笔是生物吗?菊花的枯枝是生物吗? )

  (6)说一说科学观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独立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共同总结。

  【总结要点】:

  (1)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 根据某一物体是否需要营养、呼吸、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特征,来判断其是否是生物。

  (2)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3)植物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获得方式不同: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的有机物。

  (4)动物和人排出体内废物的方式有:出汗、呼气、排尿。

  【你说我辨】下列现象,各反映了生物的哪一特征?

  1、蟑螂捕蝉,黄雀在后。

  2、葵花朵朵向太阳。

  3、蜻蜓点水、金蝉脱壳。

  4、望梅止渴

  5、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

  四、视野拓展,感悟提升

  课本知识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对于生物的特征,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生物现象你有疑惑,提出来,大家一起探究… …

  1、阅读以下短文,说出小球藻是生物吗?从文中找出证据。

  宇宙航行时代的`到来,使“宇宙食品”的供应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于是人们想到了小球藻:它的直径只有3—5毫米,却能够吸收人们排出的二氧化碳,利用阳光,使自身产生大量营养物质并且放出氧气,净化太空飞船中的空气。它还能用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繁殖,一昼夜产生2—3代。

  2、一个苹果、一个鸡蛋、一粒小麦种子、一棵小树苗,它们都是生物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3.p6练习2

  五、巩固训练,检测反馈

  (一)、选择题

  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是( )

  a.机器人弹钢琴 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 d.馒头上长出“白毛”

  2.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 )

  a.需要营养 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 )

  a.呼吸 b.排出体内废物 c.对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4.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 a.都能运动 b.都能呼吸 c.都有细胞结构 d.都生活在水中

  5. 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花开花落 b.北雁南飞 c.孔雀“开屏” d.潮涨潮落

  (二)、拓展题

  请说出散曲名家马致远的《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的生物有:

  曲中的非生物有:

  判 断依据是; ___

  2.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

  (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

  (2)猫生小猫属于 。

  (3) 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 。

  六、梳理总结,反思升华: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

  【知识网络】

  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生活需要营养

  能进行呼吸

  能排除身能产生的废物

  2、生物的特征

  生活需要营养

  能进行呼吸

  能排除身能产生的废物

  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教后反思:

生物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体会语言表达的妙处,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2、读懂课文内容,并了解课文先总后分的写作顺序。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乐于观察”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究事物奥秘的欲望。

  教学重点:

  第二自然段,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体会语言表达的妙处,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教学难点:

  第五自然段,理解究竟什么是“生物钟”这个科学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质疑

  同学们都很喜欢猜谜语,我们来比比谁猜得快。

  (出示谜面:兄弟三个爱赛跑,个子有矮也有高,它们会走没有脚,它们会说没有嘴,却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要起床,什么时候上学去。

  板书:时钟

  生说时钟的用途。

  同学们,有一位伟大而神奇的魔术师,它能让你在没有时钟的时候掌握时间,猜猜这位伟大的魔术师是谁?(板书:自然界的)

  齐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头脑中会产生哪些小“?”呢?

  学生有可能提出:(1)自然界的时钟是什么?(2)这些时钟是怎样的?

  (3)它会怎样向我们报时呢?……(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简要板书)

  二、认读生字,整体感知。

  1、同学们,要想解开小问号,我们该怎样去做呢?

  2、是,读课文是我们解开小问好的办法。在读课文时,老师提醒大家注意两点,(1、要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你的同桌还可以请教老师。2、把句子读通顺。)(学生读课文,师巡视。)

  3、自然界的时钟慢慢的要敲响了,你们准备得怎样了呢?

  (过生字关:出示本课要学的生字。小组合作学习,把生字的音读准,不会认的字作上记号;互相帮助,如果都会认了,小组长检查,读对了,请小组长给每个组员发“笑脸”)师巡视,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帮助能力差的学生,及时表扬合作学习好的小组。

  4、生字朋友带来了一连串的生词,能读出这些词语吗?(不带拼音)

  发现蒲公英夜幕降临不声不响地洞底细

  拜访内部(指名读,齐读)

  出示生字词中没有的词语。(带拼音)

  (喇叭绽开美貌巡逻辛勤)顺势问问学生是怎样认识这些词语的。

  5、让我们把生字词送回课文中,读一读课文。

  6、分任务朗读课文,顺势正音。(出示朗读要求:坐姿要端正,声音要响亮朗读有自信,抑扬有感情。)

  7、师范读课文,思考:自然界的时钟是什么?你喜欢自然界中的哪一种时钟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三、学习课文,指导朗读。

  1、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课文中写了哪几种花?这些花是怎么报时的呢?

  通过你们的介绍,你们知道徐老师明白了什么呢?请大家仔细听。

  让学生说说听了老师的话有什么发现。

  真会倾听,我们把刚才说的话连起来就是,出示:(牵牛花大约在清晨四点开了。五点钟,野蔷薇开了。六点钟蒲公英开了。到了太阳当顶的中午,美丽的'午时花开了。夜幕降临,夜来香不声不响地开了。)自己读一读,你觉得怎样?

  课文中是不是跟老师一样写的呢?同样写“花开了”,文中是怎样写的?读一读,画一画花儿开放的样子。

  请大家挑选其中的一句话,反复朗读,想象一下花儿开放的样子,边读边可配上动作。

  指名读其中的句子,适当地作出评价。

  师小结:我们欣赏了这么美丽的花,我觉得这些花各有各的姿态,真是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想把这美丽的花儿永远记在心中吗?齐读第二自然段。

  试着背给同桌听听,指名背。

  过度:自然界中的花就是这样为我们报时的,那动物们是怎么报时的呢?只有学完课文,我们才能解决第二个小问号。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现、英、夜”。

  想办法记住这几个生字,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指导书写“夜”

  (1)、出示几个写得不好的“夜”和范字进行比较。

  (2)、这几个字哪个字好看?哪个不好看?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3、学生观察、描红其余的两个字(提醒书写姿势)。

  板书设计:

  植物

  自然界的时钟奇妙的活时钟(生物钟)

  动物

生物教学设计8

  新一轮课改强调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同时也是课程的创造者;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构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基于上述认识,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节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做了一些尝试,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教材分析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离不开环境对他们的影响。那么,生物又是怎样适应和影响环境的呢?教材是按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部分编写的。第一部分出示了几幅图片,试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理解生物的生活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理解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最后总结: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2. 设计思想

  一般在设计这样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往往会考虑用两节课的时间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和图片,课上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总结得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第二课时:重点组织学生做“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研究活动。笔者认为,第一课时若能用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相对真实的实物(或标本),让学生能近距离、全方位地进行观察和分析,深切感受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关系,比单纯地看图、找资料、得结论要好得多。所以,我们想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再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通过“给生物找个家”的活动,让学生更直接、更亲近地去领悟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观察和思考、体验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建构起新的认知层次,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同时生物也影响环境。

  3. 教学目标

  (1)结合图片资料和标本,学会从多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

  (2)通过观察图片资料、标本,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概括和表达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3)理解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和其他生命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 课前准备

  准备三四幅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几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的生物标本(动物、植物),用布将这些标本罩上并编号;放大镜;学生分成七八个小组,围坐在放有标本的实验桌周围。

  5. 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探究课题。

  教师连续展示精心挑选的美丽的自然风景画,然后向学生提问:看完这些画,大家有什么感觉。

  教师用语言来激发学生对自然界和谐美的共识;每当人们提到辽阔的草原,就会想到绿草和牛羊;提到茂密的森林,就会想到悠然自得的小动物;提到浩瀚的海洋,就会想起海洋中斑斓的海底世界和海面上飞翔的海鸥……但是,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牛羊在水里泡着、鱼在树上挂着、鸟在地上躺着,我们会觉得很不舒服,认为是不和谐的。

生物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③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

  ④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

  重点:

  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

  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课前准备

  教师:有条件的学校可使用多媒体,展示宇宙中各大星球的外貌,从而和地球作出对比;没有条件的学校可收集各大星球的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解,另外,还准备一个地球仪。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中各大星球的资料。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生物圈的概念

  ①学生观看生动的课件,然后根据自己在课下收集的资料,共同讨论太阳系中各星球的状况。

  ②学生们根据自己手中的地球仪,讨论生物圈的范围,然后总结生物圈的概念。

  ①教师通过展示课件,把一幅美丽的太空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地球上生物圈的`概念。

  ②教师事先让学生们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范围

  ①学生分组开展竞赛,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最精确的语言说出生物圈的范围。

  ②学生将自己的设想记录下来,然后在全班评比最具创造奖若干名,日后进行一次模型比赛。

  ①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竞赛。

  ②教师布置学生设计生物圈的模型。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①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且利用手头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结果。

  ②学生分别扮演动物和植物在各个星球上的生活状况,表现出它们对食物、水、氧气的依赖。

  教师布置学生扮演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课下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一个生物圈的简易模型。

生物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描述鸟类生殖和发育的过程;

  2、识别鸟卵的结构,说明其各部分的功能;

  3、培养学生热爱鸟类,感受自然之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⑴鸟类生殖和发育的特点。(重点)

  ⑵鸟卵的结构及功能。(重、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实验。

  教学方法:

  引导阅读、观察、实验、启发、讲解。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由多媒体播放“小鸟天堂”入手,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小鸟天堂”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鸟呢?这与鸟的生殖和发育有关,引出课题。

  新知识学习:

  一、鸟的生殖: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0~51页相应内容,认真观察书中的图片,并思考:

  ①鸟儿大多在什么季节繁殖?

  ②鸟有哪些与繁殖后代有关的`行为?这些行为有什么意义?

  ③鸟巢有什么作用?

  ④鸟的生殖方面有哪些特点?

  教师在学生活动后,点评,讲解并小结:

  1、鸟的生殖有明显的季节性;

  2、鸟有占区、筑巢、求偶、产卵、孵卵和育雏等复杂的生殖行为;

  3、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卵生。

生物教学设计11

  一、酶的发现

  1、斯帕兰扎尼:发现胃中有消化肉的物质。

  2、巴斯德:酒精发酵是酵母菌代谢活动的结果。

  3、李比希:酒精发酵仅仅是一种化学反应,与酵母菌的活动无关,最多只需要酵母菌中某种物质的参与而已。

  4、毕希纳:促使酒精发酵的是酵母中的某种物质——酶,而不是酵母细胞本身。

  5、萨母纳尔:得到脲酶,证明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6、20世纪80年代初:科学家发现少数特殊的酶是RNA,这类酶称为核酶。

  二、酶是生物催化剂

  1、酶的作用机理:锁钥关系,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2、作用特点: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

  提示鲜甜爽口的猕猴桃果汁,令人赞不绝口,而且营养价值丰富。但是在开始生产果汁时,一是产量低,二是有沉淀物,好喝不好看,市场销路也不好,难坏了果汁生产人员。原因是果汁中有一种果胶,造成产量低而且有沉淀。你能想法帮助他们吗?

  趣味思考:在果汁生产中加入一种果胶酶,在常温常压下利用酶的高效催化作用就能迅速把果胶分解。

  三、酶的特性

  1、酶的催化活性极高。

  2、酶的作用具有高度的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底物或少数几种相似底物的反应。

  3、酶易失活。凡使蛋白质变性的因素,如强酸、强碱、高温等条都能使酶破坏而完全失去活性。

  提示蔬菜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我们吃蔬菜时无论咀嚼多长时间也感觉不到甜,纤维素和淀粉一样是多糖,为什么不甜?

  趣味思考:因为唾液淀粉酶具有专一性,只能催化淀粉分解,不能催化纤维素分解,所以感觉不到甜味。

  四、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和pH

  1、温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一般酶的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酶的活性最强,催化效率最高的温度称为酶的最适温度。超过最适温度,酶的催化效率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减慢。低温和高温都能抑制酶的活性,但低温不使酶失活,高温使酶失去活性。

  2、酸碱度:同温度影响酶活性的情况基本一样,但过酸、过碱会使蛋白质变性而失去活性。不同的酶最适pH是不同的。

  五、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有pH、温度、酶的浓度、底物浓度、反应产物的浓度等

  核心解读

  1、关于酶本质的研究方法

  (1)实验设计思路:

  (2)实验中单一变量是不同底物。

  (3)结论:通过对照,实验组若出现紫红色,证明待测酶液是蛋白质,不出现紫红色,则该酶液不是蛋白质。

  特别提醒

  低温、高温、过酸、过碱都将影响酶活性,但性质不同。

  ①温度过低及pH略偏低、偏高时,酶的活性降低(酶的活性受到抑制而没有最大程度发挥)。适当提高温度可提高酶的活性;调整pH到最适值时,酶的活性提高。

  ②温度过高及pH过高、过低时,酶的活性降低(酶的活性不是没有发挥出,而是逐渐失去活性),其原因在于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这种失活是不可逆的,当改变至最适条时,酶的活性不能“复活”。

  2、影响酶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酶作用的因素: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常有酶的浓度、底物浓度、pH、温度、抑制剂、激活剂等。

  (1)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规律总结

  在底物足够,其他条固定的条下,酶促反应的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如上图所示。

  (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规律总结

  在底物浓度较低时,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大,反应速率加快。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浓度时,酶分子都参与了反应,底物浓度再增大,反应速率不再加快。如上图所示。

  (3)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规律总结

  每一种酶只能在一定的pH范围内才表现活性,超过这个范围酶就会失去活性。其特点如上图中曲线变化所示。在一定条下,每一种酶在某一特定pH时活性最大,这个pH称为这种酶的最适pH。

  (4)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规律总结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酶促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酶促反应速率不仅不再加快反而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一定条下,每一种酶在某一特定温度时活性最大,这个温度称为这种酶的最适温度,如上图所示。

  (5)酶的催化能力与时间的关系:

  规律总结

  酶的催化能力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酶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会发生“钝化”现象,即催化能力开始下降,最后失去催化能力,如上图曲线所示。

  题例领悟

  题型一 酶的本质和作用

  【例题1】 关于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酶只有在生物体内才能起催化作用

  B。酶都有消化作用

  C。调节新陈代谢的物质不一定是酶

  D。酶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解析:酶虽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但它的催化作用不一定非在生物体内,只要条适宜,体内体外都可起催化作用,故A项不正确。酶的催化作用表现在多方面,有的酶促进物质合成,有的酶促进物质分解,只有消化酶才能促进消化,故B项也不正确。调节新陈代谢的物质有激素、维生素、无机盐等。酶是对代谢过程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故C项正确。在核糖体上合成的物质是蛋白质,所以只有蛋白质类的酶才在核糖体上合成,核酸酶不能在核糖体上合成,故D项也不正确。

  答案:C

  反思感悟

  酶的化学本质大多数是酶,少数是RNA。酶在生物体体内、体外都有催化作用。酶的作用是对代谢过程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其作用本质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有激素、维生素和无机盐等。

  题型二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例题2】 甲、乙、丙三图依次表示酶浓度一定时,反应速度和反应物浓度、温度、pH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甲图表明当反应物浓度超过某一浓度时,反应速度受酶浓度的制约将不再上升

  B。乙图中,a点以后,随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下降

  C。丙图可表示胃蛋白酶催化反应的速度与pH关系的变化曲线

  D。三图说明反应物浓度、温度、pH对反应速度均有影响

  解析:甲图表明当反应物浓度超过某一浓度时,反应速度受酶浓度的制约将不再上升,所以A项正确。乙图中,a点以后,随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下降,直至变性失活,B项正确。胃蛋白酶的最适pH大约为1、8,显然丙图曲线不能表示胃蛋白酶催化反应的速度变化。三图说明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反应物浓度、温度、pH。D项正确。

  答案:C

  题型三 酶的作用是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

  【例题3】 在适宜温度、pH条下,图中实线表示没有酶时反应的进程。在T1时,将催化此反应的酶加入反应物中,则图中表示此反应进程的是( )

  A。曲线AB。曲线BC。曲线CD。曲线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利用坐标曲线中的有关条分析酶的作用。酶的作用是降低活化能,因而催化效率更高,但不改变反应平衡点。从图中可以看出,曲线A、B、D均改变了此反应的.平衡点。曲线C中酶使反应达到平衡点的时间缩短(即反应速度提高),但没改变反应的平衡点。

  答案:C

  反思感悟

  ①与无机催化剂一样,酶仅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度,并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且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能发生改变。

  ②酶和一般的无机催化剂均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所以在有酶存在的化学反应中,只需较少的能量即可使反应物进入“活跃状态”,所以与非催化反应相比,反应速度加快。

  随堂训练

  1、做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实验时,用口含一小口清水,然后将含过的清水加入淀粉溶液中,也会使淀粉消化,和用纯唾液的效果一样,这一现象表明( )

  A。酶的专一性

  B。酶的催化活性极高

  C。酶的多样性

  D。酶受温度和pH的影响

  答案:B

  2、为了认识酶作用的特性,以20%过氧化氢溶液为反应底物的一组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在下列有关结论的描述中,从表中得不到实验依据的一项是( )

  方法结果

  1常温下自然分解氧气泡小而少

  2常温下加入Fe3+氧气泡小而稍多

  3常温下加入鲜肝提取液氧气泡大而极多

  4加入煮沸后冷却的鲜肝提取液氧气泡小而少

  A。从催化反应条看,酶有温和性

  B。从催化活性看,酶变性后就失活

  C。从催化底物范围看,酶有专一性

  D。从催化反应效率看,酶的催化活性极高

  解析:表中信息反映了酶的催化活性极高且活性受温度影响,但表中没有与酶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相关的信息。

  答案:C

  3、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多样性

  B。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C。食物的消化过程需要酶催化,而细胞内的其他化学反应不需要酶催化

  D。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答案:C

  4、下图中关于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表示正确的是( )

  解析:酶浓度影响反应的速度,不影响酶活性,A项错误。底物浓度影响反应的速度,不影响酶活性,B项正确。pH影响酶活性,一定范围内随pH的升高酶的活性增强,达到最适值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值时,随pH的升高酶的活性降低直到变性失活,C项错误。温度影响酶活性,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增强,达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值时,随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降低直至变性失活。所以D项错误。

  答案:B

  绿色食品

生物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各自特点。

  (2)能理解并能说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查阅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培养学生查阅、整理和分析资料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2)通过阐述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形成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的观点。

  (2)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二、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各种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

  2、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难点:

  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

  三、课前准备:

  教师:各准备一部生态系统景观的影像资料及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影像资料。

  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各种生态系统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说到了我们的生态系统是有自动调节能力的,例如我们的草地上鼠的数量多了,使的猫的数量也多,最后鼠就会减少从而维持了生态平衡。我们知道我们的生物圈中存在着许多的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以及组成成分和特点都是一样的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二)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①根据生活常识和收集的资料说出你所了解了几种生态系统

  ②观看各种生态系统的影片,你又了解了几种生态系统

  ③你能否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述出来(组内先交流)。

  听了其他同学的表述后,你又了解到了有关生态系统的哪些知识

  ①这些生态系统虽然各有特点及作用,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上来说它们都有哪些共同之处

  ②你认为在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设是什么

  ③假设其中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了,会对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由此你认识到了什么

  ④在你身边有哪些人为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⑤观看影片,分析资料中生态系统的恶化情况,你有何感想。

  ⑥从自身做起,如何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⑦小组内交流讨论,制定保护学校花园和草坪的实施方案。

  (三)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四)视野拓展,感悟提升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种种破坏行为,如乱砍滥伐、乱捕滥猎、过度放牧、环境污染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威胁着生物圈的稳定和繁荣。近些年来,区域性的环境问题已开始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环境变化,威胁着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物圈。为了挽救这场危机,很多国家的政府和人民都积极行动起来,认真研究生物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为保护生物圈的.稳定而努力。我们相信,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一定能够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会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五)巩固训练,检测反馈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水圈B、生物圈C、草原生态系统D、森林生态系统

  2、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远在南极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

  这种现象说明()

  A、DDT挥发性极强B、这些南极动物可能是从施药地区迁去的

  C、考察队把DDT带到南极D、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3、数千年的黄土高原,曾经生态优越、气候宜人。草原上鼠欢兔跳、狐走蛇行、鹰击长空……一派盎然生机,但后来由于砍伐树木、植被破坏,现在正成为一片秃山秃岭,不毛之地。每年雨季到来,大量泥沙冲进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罕见的“悬河”。请你分析:

  (1)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成分,除了已提到的生物外,还应包括。

  (2)写出该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

  (3)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是。

  (4)看了上述黄土高原遭到破坏的事实,你认为在“西部大开发”时,应注意些什么

  (六)梳理总结,反思升华

  1、生态系统的种类,他们各自的特点。

  2、各个生态系统是如何构成一个完整的生物圈的。

  3、反思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

生物教学设计13

  教学设计思路:

  主要从两方面着手来设计这节课。一方面是从我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我所任教的高06级3个班为年级的中差班,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掌握不牢,自主学习的能力差,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有限,再加上这节内容概念性知识多,难度较大,所以整个课的复习内容以书本知识为线索,用网络式的表、图等对比,归纳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梳理知识,知识点内容罗列得较详细,配合相关高考题的巩固练习,使学生能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根据高考考纲对这节课内容的要求及近几年高考题对这一内容的考查形式和层次的体现来设计了此课。

  考点分析:

  06年高考大纲《免疫》的考试范围是:(略)。分析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可发现免疫的内容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每年都有出现。如03年的理综新课程卷、全国卷、江苏卷、上海卷有考查;04年的全国卷Ⅰ全国卷Ⅲ、全国卷Ⅳ、天津卷、江苏卷、广东广西卷都有考查;05年的全国卷Ⅱ、全国卷Ⅲ、上海卷、广东卷、江苏卷也有考查。

  从历年高考试题及各类复习题中,常见的有关免疫的问题,从试题的形式上,多以选择题、图解形式出现,或与生活实际中的病例相结合,从多种角度命题,考查学生的审题、识图、分析、综合、文字及图形的表达能力。此外,有关免疫的问题是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与世隔绝类生活健康密切相关,这都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重难点:

  本部分复习的重点要点记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理解抗原和抗体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全过程。仔细区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异同点,结合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的有关知识理解抗体的产生和排出细胞外的过程。

  知识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理解抗原和抗体的知识,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全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知道免疫失调引起的疫病。

  2、能力目标:利用免疫特别是特异性免疫的有关原理来解释与免疫有关疾病的特病机制、症状及防治方法等问题。

  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归纳、综合、总结。

  教学反思:

  我通过本堂课复习课的教学,收获还是颇多的。

  首先我感到多媒体教学的'方便、快捷、容量大,使复习内容能及时、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并且通过课件中动画及不同颜色字体的设计来突出相关重点知识。

  其次,对这堂课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认真学习并熟悉了大纲和考纲对这一内容的要求,认真分析了近三年的有关高考题,有争对性地选择了几个高考题用于课堂上的巩固练习。并且在设计的课件中将考纲对这节内容的要求首先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这一节的复习目标更明确。

  第三,复习中能准确把握重难点知识,通过图形展示、图解归纳,再配合高考题的分析,练习强化,基本上突出并突破了重难点知识。通过练题及时反馈知识。

  第四,复习中对前后知识有一定联系,

  如通过抗体的合成和分泌过程的练习,将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生物膜等知识联系起来。

  第五,整堂课课堂气氛较活跃,能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但是,这节课也有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本堂课内容可不必设计这样多,像“免疫类调引起的疫病”就可放在第二节课来复习。虽然复习内容设计细,但像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比较内容可不必打在幻灯片上,直接让学生回答,再配以实例练习能区别即可。由于将作息时间搞错,使复习中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学速度太快,使学生回忆、思考的时间不足,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肯定不足。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多关注学生。在整个复习中,由于时间把握不准,练习多采用了集体回答的形式来检查反馈知识,使学生的过手练习不足。如果能单独让学生回答问题,而且能让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来回答有关问题,就能更好地反映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

  精选出来的练习题最好注明是哪一年的高考题,这样更能引起学生重视,又能让学生清楚高考题的题型的呈现方式是怎样的,对抗原、抗体、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还可多举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由于这部分知识难度较大,而且与人类生活健康密切相关,又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所以在复习中最好设计出与此知识相联系的内容:如单克隆抗体、禽流感等。这样使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生物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课本第20-21的海洋生物。欣赏海洋生物,表现海洋生物,感受海底生物世界的美妙。

  教学目的: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欣赏奇异的海洋生物,初步认识海洋生物的形状、花纹和色彩等。

  2、操作目标: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来表现海洋生物,能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人类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

  教学准备:教师:将美术教室布置成“海底世界”,《海底总动员》的片子,与大海有关的音乐等。学生:油画棒、水彩笔、颜料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交流。老师播放《海底总动员》的片子,让学生欣赏。然后再交流。

  1、谈谈你对海底世界的感受和海底生物的特点的认识。

  2、你最喜欢哪种海洋生物,为什么?

  3、你还见过哪些更神奇的海洋生物?

  二、课堂讨论。

  讨论:你觉得海洋生物的哪些特征最适合表现?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出?(适时让学生欣赏一些作品,鼓励学生构思与众不同的作品)

  三、创作练习。

  确定对象后,与小组的同学就表现手法及对象的大小,表现的重点(花纹、开关、色彩、形态等)进行讨论,可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播放与大海有关的音乐。

  四、展示与评价。

  在班级中办一个小小展览,展出学生作品,并各自说说构思,设计意图。其他学生进行品评,对说得好、做得好的同学授予“小海星”的贴纸。

  五、拓展延伸。

  师:海底世界美丽富饶,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瑰宝,我们在感受它的美丽的同时更有责任去保护他,那怎么去保护呢?提出问题让学生一起讨论思考。

生物教学设计15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生物的有性生殖篇三:第二节生物的有性生殖

  第五单元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第14章生物的生殖与发育

  第二节生物的有性生殖

  教学目标:

  1、知道被子植物开花、传粉、受精等过程的基本情况,进一步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2、通过直观教学、动手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通过植物生殖过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并从另一个方面中感悟到生命的可贵、生命的来之不易。

  重点难点:

  1、传粉方式,

  2、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动手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教学过程:

  [导入]:演示牵牛花,进一步熟悉花的基本结构,重点突出雌蕊和雄蕊的结构。

  [板书]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课件展示]

  被子植物开花的基本情况:花萼、花冠打开,雄蕊伸长,花药裂开,雌蕊也伸长,柱头分泌黏液。

  [板书]一、传粉

  传粉:植物开花后,雄蕊中的花粉就会从花药中散落出来,落到雌蕊的柱头上。

  结合多媒体图片棉花和豌豆花的传粉方式并讨论总结它们传粉的不同点。豌豆花在没有开放时,花粉已经传到了雌蕊的柱头上,是严格的自花传粉;棉花是异花传粉。

  [板书]传

  粉分为自花传粉、异花传粉(普遍)

  [板书]异花传粉的方式可分为昆虫传粉和靠风传粉等。根据传粉的不同途径,把花分为风媒花与虫媒花。

  [讨论]:假如你是一只小蜜蜂,你会去什么样的花上采蜜呢?(课件展示风媒花与虫媒花的图片)

  总结虫媒花的特征:花瓣鲜艳,花蜜香甜等;

  风媒花的特征:花粉多而轻,柱头分叉或成羽毛状,并且伸出花瓣外面。(说明传粉并不是很容易的,从而说明生命的可贵)

  [板书]二、受精

  [课件展示被子植物受精]

  请学生参照课本上图片,自己先总结植物的受精过程,然后以链式模式图的形式来边讲边说,老师再补充归纳,具体详见课件。

  传粉以后,花粉受到柱头分泌的黏液的刺激,就萌发形成花粉管,花粉管沿着花柱向子房生长,花粉管内有精子,花粉管到达子房,花粉管内的精子与子房内的胚珠中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板书]三、果实、种子的形成

  [课件演示果实的形成]

  传粉受精后,花的哪些部分会枯萎、凋谢呢?

  花萼、花冠、雄蕊、雌蕊的柱头、花柱

  不断发育的是:子房、胚珠

  子房壁发育成果皮

  子房发育成果实

  珠皮发育成种皮

  胚珠发育成种子

  受精卵发育成胚

  [探究]

  它们是果实吗?

  实验器材:胡萝卜、青椒、花生、马铃薯、豆荚、刀片、解剖针

  实验要求:1、判断属于果实的是:

  2、利用解剖刀等切开果实,进一步掌握果实的基本结构。

  问:果实是由()和()构成的,并结合实物找到这些结构。子房发育成果实,但也有些不是这样的`,如苹果主要是由花托发育而成的,子房发育的只占了一小部分。

  桃子我们食用的是哪个部分?(桃的结构:外果皮、中果皮、内果皮,种子)桃子里有一个种子,而西瓜呢?

  一个子房中有多个胚珠,多个胚珠发育成多个种子。

  [课后调查]无籽番茄的形成过程。

  [讨论]:

  如果在植物开花期出现天气连续下雨、刮大风或无风等情况,对植物的繁殖会有什么影响?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讨论回答)

  [讨论]:

  如果植物传不了粉,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呢?(传粉不能完成,果实、种子不能形成)

  由上述可知,传粉受精的重要性,但有些作物在开花后由于种种原因往往无法传粉也就结不了果,这时人们常用人工授粉的方法,给作物传粉,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见图讲述人工受粉的基本方法)

  [小结]:植物开花传粉受精后,形成果实和种子完成了有性生殖。

  传粉以后,花粉受到柱头分泌的黏液的刺激,就萌发形成花粉管,花粉管沿着花柱向子房生长,花粉管内有精子,花粉管到达子房,花粉管内的精子与子房内的胚珠中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课后探讨]:

  植物作为自然界的重要成员之一遍布全球,请结合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实际谈谈植物的果实、花、种子的利用情况。

  作业:

  完成课本上的1、3两题,。

【生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生物教学设计08-31

生物教学设计01-28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04-02

关于生物教学设计01-29

生物教学设计【精】02-25

【热】生物教学设计02-25

【推荐】生物教学设计02-25

生物教学设计【荐】02-21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