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散记》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湘行散记》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湘行散记》读后感1
想读《湘行散记》,是从逐渐了解沈从文开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随军人队伍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心生厌倦后,即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说从文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过小学,但却凭着对文学的爱好,以及自己对社会人事的切肤体验和深刻观察,写出了当时社会喜爱的文字,从而跻身当时的“中层社会”;可是他从来都自称是是一个“乡下人”,无时不感觉到,呆在这个群体里愈是长久,愈是感觉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深觉自己和周围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样,因此常常陷于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痛苦。对此,沈曾在《湘行散记》里写道:“三三……,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
读《湘行散记》你会发现,她名虽似游·行志记,却并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记事。她是沈十六年后因探病母重返故乡途中的所见所感。与其说她是一本回乡散记,倒不于说是沈对当时社会基层民众的忠实叙述,以及对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们深挚而真诚的爱。
初读《湘》你会发现,那里有清澈毫无渣滓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质朴却沦为卖淫的妇人。但远不止这些,从“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会了解,在那个战乱且无序的年代里,只在沈的视角范围里,就有那么多转徙漂泊,有那么多普通人在战乱里平静的死去,却不为亲人知晓,有那多妻离子别,等待然后平凡的老去,有那么多平凡的人在命运的夹缝里平凡的生,然后在十六年后某个平凡的日子里不期而遇,却不再相识。初读,以为是在读小说,仔细斟酌,才发现是沈人生经历里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缩影,细细体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再往后,从“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到“历史是一条河”,你会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怜的收入,却干着辛苦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行船行当。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险时照样往下跳,行船过程中,船遇上险滩,河水再凶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护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这样,这些水手和拉船人却从不曾失去应有的勇敢和努力。而吊脚楼上妇人,多半因为这个社会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计的原因沦落为卖淫的女人,而即使这样,她们依旧不失去那一份质朴和可爱,以及那一份对生活的纯真希望。
读《湘》你会发现,你情感会随着沈一样流淌,到最后俨然如那一派清波毫无渣滓;虽然现在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穷苦人们的悲惨命运和容易被“社会上层”漠视的生活哀乐,但他没有将自己陷于深深的痛苦;没去无边无际的同情,也没有给人消沉灰暗的情绪。一以贯之的是对河水、对拉船人同船、对那片流域温暖的爱。因为他知道,对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们这些读书人是不配说同情的,对这些人的命运他也无力去做什么;想到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书中的文字,写道:
三三……,我先前一时不是还提到过这些人可伶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这些人不需要我来可怜,我们应当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样的生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着而应有的一份努力。他们在他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该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严肃。三三,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的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明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的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每次读时总有所感悟,却不知道是什么。联系现实中的生活,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富士康的'“跳楼事件”,以及和我同在一个园区的千千万万来自基层的群体,而这其中也应当包含一个我。每次在紧张忙碌的车间,在匆匆忙忙地上下班途中,我总是看到每张年轻面孔后面单调、机械、无趣的工作,以及还并不可观的收入,再想远一点,是一个个极易敲碎的梦想。我吧,又或许多少比他们强一点,在这个异地他乡耕织自己的梦想。我想,先前我也错了,正如沈所说的,我们并不是可怜的生,也不是无所谓的生,无论是在自然上,还是在各自的生活上,是担负有各自的一份责任的。虽然面对生活的“寒暑”的来临,我们比某些人更感觉严厉,但我们不应该因为这样就逃避生活,也不应该因为这样就放弃为儿女,为父母,为命运梦想所作的应有的一份努力。而这样的生活态度,在自己,是应当感觉庄严自豪的,在别人,应当是受尊敬的。把眼光再放得宽广些,或许我们只是历史的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命里,去哭、去笑、去爱、去吃、去喝,像生命无法把握的水手,永远勇敢有力,像沦落风尘的妇人,永远保留那份纯真的希望。
《湘行散记》读后感2
施蛰存1992年拿到了新出版的《沈从文别集》,施感慨沈又出了文集。30年代施曾对沈的《月下小景》表示不满,认为有凑字数之嫌,沈自己则说体例仿《十日谈》、《天方夜谭》,试着写一些故事,是尝试性的创作。过了几日,施从架上把这套书拿出来闲翻,又看到《月下小景》,施觉得沈对这些创作是有所偏爱了。沈的不同创作,有褒有贬,通常是两个极端,这也是很有意思的,喜则极喜,薄则极薄,当然施绝不是薄者。翻到《湘行集》时,《湘行散记》与《湘行书简》合而为集,施眼前一亮,原来沈是有心的人,当年的书信保留的这般完好,另外《书简》中配有沈从文返乡途中的涂鸦,施蛰存感叹:“原来,从文还会画画。”,这束《书简》是沈从文1932年返乡途中邮寄给新婚妻子的书信, 《湘行散记》则是当年以《书简》为底本扩充改写,公开发表的文字。
我拿到手的这本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湘行散记》是以当年的名作《湘行散记》为底本,又辑了《废邮存底》、《云南看云》、《偶感怀人》三组文章,其中《废邮存底》是沈当年就出过单行本的,是把一些没发出去的信收集而成的一本书,其中《一封未曾付邮的信》是沈有据可考的第一篇发表的文章(1923年);《云南看云》一组当年的公开的出版是《昆明冬景》以及《七色魇》,现在并作一集;《偶感怀人》一组文章则并没有出过单行的集子,有30年代悼念徐志摩的文章,有抗战胜利后悼念朱自清的文章,有50年代悼念靳以的文章,再然后就是80年前后悼念陈翔鹤及王际真的文章,这一组文章时间跨度之大,近半个世纪。比较遗憾的是沈文革后重新写有怀念徐志摩的文章并未完稿,只收录于全集未完稿中,那篇文字之细腻,远非沈其他公开发表的怀人文字可比,可惜戛然而止。这样一本精选集跨度之大,想来编排上是要对沈一生散文创作有所把握,但文体上未免偏而杂乱了,我若求全的话,《湘行散记》是定当与《书简》并行的。《书简》为里,《散记》为表,从中尽可以比较阅读作者创作的心态,以及公开发表文字与私密文字的不同,沈从文是个很爱写信的人,《沈从文全集》中书信卷占大半壁江山,《湘行书简》是其中最为动人的篇章。家国之思,历史现实静观,分外动人。
上面罗里吧嗦地谈了些《湘行散记》的掌故,如果只用一个词来形容品嚼这本书的滋味,我想“凄馨”二字最合意,“凄馨”语出施蛰存悼沈从文的挽联:“湘西一种凄馨意,彩笔争如沈凤凰”。在《湘行散记》里,甜苦杂存,冷暖互现,读过之后未免不能分那么清楚,何者冷?何者暖?什么是冷?什么又是暖?或许冷就是暖,暖就是冷,莫要以为我是打摆子,缘有例:
“年轻水手向吊脚楼一方把手挥动着。
‘哎,哎,我记得到!……冷!你是怎么的啊!快上床去!’大约他知道妇人起身到床边时,是还不穿衣服的。
妇人似乎因为一番好意不能使水手领会,有点不高兴的神气。
‘我等你十天,你有良心,你就来——’说着,‘砰’的一声把格子窗放下了。这时节眼睛一定红了。”(《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
水手把用命换来的钱,一个月的薪资,用来和这妇人亲近一次,这到底是冷还是暖呢?人性的丑与美,仿佛失去了界限,沈从文自己,也在沉默中体会到一点“人生”的苦味。“我不能给那个小妇人什么,也再不做给那水手一点点钱的打算了,我觉得他们的欲望同悲哀都十分神圣,我不配用钱或别的方法渗进他们命运里去,扰乱他们生活上那一份应有的哀乐。”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湘西系列,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了,小说中沈从文隐藏他的苦乐哀痛,散文里往往就明明白白的道出来,沈的散文以及自传实际上是理解他其他作品的一个突破口。近年来,对沈的褒奖,隔靴搔痒的论调,依然常常看到,从美到唯美往往让人忘记了他的心苦后人知。在散文的`篇章里,有苗妇人、放蛊,有浩荡湍急的滩水,水手搏命换钱,卖身却不忘本心,80岁如同托尔斯泰一样的老头子执着于生……湘西自有其可爱单纯处,但也有其强悍不屈精神雄强处。
沈说过一段有意思的话,如果没有湘西的香花臭草,没有瑰奇的景色,屈原即便再疯一点,也写不出离骚。这里是荆蛮之地,这里是五蛮溪的故所,这里是避秦的化外所在,这里历来被视作异端,清末仍可以见到的绿营军制,只为了镇压苗人叛乱,这里真的不是江南。沈从文文字之美,时刻带上点滴泪的淡然微笑,笔尖流溢的凄美之光,明晃晃隐着带血的铡刀。30年代有人评价沈从文的审美是带着镣铐的舞蹈,沈绝不是玩味和欣赏,而是用朴实纯粹的语言,表达深挚的爱,无言的痛。大滩的血泪,这些被历史遗忘了的民众,并不需要。
湘西这个地理概念,渐渐演变为一个具有文化意义上的概念,除湘军之外,全托沈从文之故。沈挖掘地方性,赋予其精神,《现代文学三十年》一书说沈从文是“湘西魂魄之所在”绝非一纸虚言。众所周知,49年伊始,沈从文疯去了,大多是认为政治的原因,我却觉得1947年湘军最后的残余在淮海战役中全军覆没,对沈从文的影响更大,在《一个传奇的本事》里,他一再的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缅怀这些与之共命运的乡人,他们在历次战争中亡了、腐了。他的生命就仿佛劫后余生,他失去了要他书写的群众,也失去了他想要刻画的一群,“我仿佛全个孤独”,心冷了,仿佛若有光,这光焰照到了别处。
《湘行散记》读后感3
读过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后,我对湘西有了更多的了解。虽然我从未去过湘西,但却在书中体验到了不一样的湘西。
生在南方的我,对湘西的了解甚微。在我眼中,湘西是一个充斥着原始神秘的地方,那里有神奇的巫术、蛊毒、赶尸术等,神秘莫测,奇幻怪诞。在地理书上接触到的湘西是;地理位置偏远,土地贫瘠,矿产丰富。有人说千百年前的陶渊明写下的《桃花源记》,描述的桃花源便在此地,那时候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之地,而如今,湘西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但在现代的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条件下,湘西的生产,建设,教育,文化还是远远落后的。
在《湘行散记》中,沈从文记录着他在船上的所见所闻,他由武陵过桃源时,了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这位朋友是一个渔夫,但是却戴着一顶价值昂贵的帽子,这是能引起了妇女们的注一件稀罕物。我对这个的印象较为深刻,他是一个粗俗中又带着些优雅的渔夫,很有特色。这个戴着水獭皮帽子的对一切满不在乎,是个爱玩字画也爱说野话的人,但他却是真性情,懂得的道理也多。虽然这个水獭皮帽子仅三十五,但是却有着自己的追求和思想,这是让我觉得值得关注的。
在《湘西散记》中,引起我的关注的还有那些水手和妓女。水手们不畏惧生死的精神对我有很大的触动,常年漂泊在外的让人不禁黯然,离开人,在江河上与水共生。他们常年在外头漂泊,缺乏寄托,便对吊脚楼上的妓女产生了深深的情意。
在第五章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中,我看到了那位水手和那位妇人的,这是让人却又感叹的一段相遇。水手和妇人纠缠之后,在妇人的身上,水手得到了感情的抚慰,妇人亦是如此,或许他们从此便无法再次遇见了。但他们也愿意各自交付了一把与一把埋怨。
想到这些眼泪与埋怨,如何揉进这些人的生活中,成为生活之一部时,使人心中柔和得很!这些妇女的痴情亦让作者感慨万分。我亦如此。
第二天早晨,另一个的水手开始叫着各种野话,因那位多情的水手还未下来,仍然留恋在妇人身边。不多久,传来吊脚楼上的妇人锐声的呼喊,正如同音乐中的笙管一样,超越众声而上。这位妇人提醒着着这位水手不忘她的深情,妇人如此这番多情,让人不觉生出爱怜之意。
生生,冷呀!你不怕冷吗?我这里有核桃,你要不要吃核桃?从水手这言语中,可见他的淳朴善良。水手赠予沈从文一袋妇人赠予的核桃,沈从文回赠四个苹果给这位水手,水手便拿着苹果飞奔而去,回到吊脚楼,将苹果献给妇人。他并未想自己享用这些苹果,而是将苹果送给对自己有恩情的吊脚楼妇女。他们这种却又真挚的情感让我感动。
沈从文的《湘西散记》带我领略了不一样的湘西,让我了解到了湘西有一群依赖着河流为生的人,他们善良淳朴。他们是如此平凡却伟大的人!这种清水里向上滑行”;汹涌时“水吼得吓人,浪打船边舱板很重”;湍急时“可同一股火样子,太热情了一点,好像只想把人攫走。且好像完全凭自己意见做去”……这随性质朴的河水,滋养了包括沈从文先生在内的千千万万湘西人。于是先生发自内心这样赞美故乡的河:“它同都市相隔绝,一切极朴野,一切不普通化,生活形式、生活态度皆有点原人意味。”这让我想起了先生墓碑上“亦慈亦让,赤子其人”的铭文,先生包裹在慈悲与谦让中的一颗赤诚之心,应该就是在这清秀山水中滋养出来的,这也正是“智者乐水”的真实写照。
对故乡河流的眷恋,令沈从文先生对河街也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河街不是普通的街,而是雨后涨水能被淹没的.街的总称。这一颇具湘西特色的景象,深深镌刻在沈从文的心中,以至于他在描写河街时用了《河街想象》这个题目。他笔下的河街简单而美好:有悄悄说话、用烘笼烤手的妇人,有卖纸钱的铺子,有插着白旗的小衙门,还有从窗口喊船的人……河街上萦绕着的歌声,“简直是诗”。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的故乡常德,这是靠近湘西的小城,曾经也有河街的盛景,可是历史的原貌只能留存于祖辈们的记忆里了,战火的洗礼、城市的变迁,让古老的河街化为了时间的尘埃。幸运的是,故乡的河街已被再建,每每徜徉于那仿古的建筑群中,吹着惬意的河风时,我心中就会飘过沈从文先生文字里的“极好的歌声”,这是乡土的歌谣,也是历史的回响。
“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这样的文字就像是纯美的童谣,流淌过我的内心,给我带来安宁和温暖。
先生说“真的历史是一条河,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那就让我们乘上他文字的小船,在历史的岁月中感悟那流淌千年地纯美和爱。
《湘行散记》读后感4
1934年初,身在北平的沈从文突然接到从家乡传来的母亲生病的消息,马上冒着严寒踏上了回乡探母的路程。1月12日,沈从文辗转乘车到达湖南桃源,在那儿租了一条小船,随即溯沅水而上,顶风冒雪,经过十天舟行,于1月22日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家乡——湘西凤凰。过后,沈从文根据在船上度过的十天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和少年时代的记忆,写出了十二篇散文,汇集成一本名叫《湘行散记》的书。从此,那条纵贯湖南西部的河流以及两岸的风光民俗人情,就被用清新优美的文字展现在世人面前。
沅水发源于贵州省都匀县的云雾山鸡冠岭,全长1033公里,自西南往东北穿行于湖南省西部的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之间,于常德市德山汇入洞庭湖。沈从文乘船经过的是桃源与麻阳之间的一段,属于沅水的中下游,两岸风光秀美,但由于重峦叠嶂,交通极为不便,因而自古以来就养在深闺人不识,充满了神秘性。沈从文的老家凤凰位于沅水中游,沈从文在这儿长大,而从十六岁起沈从文就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这里的山川景色早已印在了沈从文的脑海里。因而,沈从文一提起笔,美丽壮观的景象就跃然纸上:山峰夹江而峙,虽是冬天仍美景逼人;河水随地势变化出现落差,形成一个又一个下行容易上行难的急滩,水花飞溅,其声轰鸣,蔚为壮观;而过了急滩,水势就变得平缓,还常常出现静谧的深潭;有的地方,“全河都是大石头,水却平平的,深不可测,石头上全是细草,绿得如翠玉,上面盖了雪”,而小船就“在这左右是石头的河中行走”,实在让人感到妙不可言;岸边偶尔出现以吊脚楼和石板街组成的村墟市镇,高矗两岸,巍然壮观,使从小在湘西长大的沈从文也不由得睹之惊讶,叹为奇迹……沈从文的文笔胜于丹青,画出了一幅幅沅水两岸的秀美图景。沈从文的文字是平实的,毫无刻意夸饰之处,往往寥寥几句就让人如闻如见。而比风景更动人的,是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藏于心底融入血脉的对于家乡山水的倾迷爱恋之情。
然而,如果沈从文仅仅是描绘沅水两岸的自然风光,那么沈从文与那些纵情于山林的文人雅士就没有太大的区别了。沈从文并不是为了描写风景而写风景。沈从文的风景,往往是做为沅水沿岸“人事”的背景而出现的。沈从文的笔墨更多地落在了在这条河上谋生、在河两岸生活的人的身上。在沈从文笔下,那些有了酒喝就兴高采烈、行船如飞的纯朴的船夫,那些住在吊脚楼里敢爱敢恨、情意绵绵的女人,那些看到龙船比赛就高兴得大喊大叫的孩子,那些在矿山挖煤的“黑脸黑手脚”的汉子,那些勇敢而又和气的兵士,乃至于那些粗暴而又不乏豪爽的土匪,组成了沅水两岸特有的乡野人文景象。有关沈从文们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的故事,是那么平常,却又那么撼人心魄。沈从文对这些世代生活在高山峻岭之中、河流峡谷之间的人们是不乏深挚的同情之心的。沈从文为沈从文们的“生活皆很悲惨”而难受,为“地方经济”的“一天比一天坏”而感到担心。然而,读《湘行散记》,我们更多地感受到的是沈从文对这些人发自内心的感动:感动于“沈从文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负担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感动于沈从文们“不管怎么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而应有的一切努力”,感动于沈从文们“在沈从文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从沈从文们身上,沈从文感悟到了“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沈从文感悟到了什么?沈从文并没有具体说明。但从沈从文那平实而蕴涵激情的文字中,我们分明能听到沈从文的心声:历史是一条河,它是由一代又一代像生活在沅水两岸的地位“低微”的山民那样的人群汇成的;也许沈从文们一辈子都默默无闻,与豪华和辉煌无缘,但沈从文们的为生存而生存的朴拙的人生同样是庄严美丽的`。
壮美的风光和朴拙的人事交织辉映,贯穿于《湘行散记》全书的始终。从那一篇篇文字里,我分明感到,虽然沈从文已经远远离开了家乡,虽然沈从文早已不是住在河边的顽童和辗转流动的土著部队的士兵,而成了一位颇有名望的著名作家,但沈从文似乎还常常生活在沅水流域过去的梦里。沈从文用文字把湘西沅水流域构建成一个想像中的王国。《湘行散记》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沅水流域的一部短短的生动的历史。因了沈从文的这些文字,湘西沅水流域过去某个时代的面貌与声音、恐惧和希望就永远保存了下来,并在一代代读者心中回荡。而沅水,这个奔流于湖南西部崇山峻岭之中的普通河流也就和沈从文紧紧联系在一起了。人们谈到沈从文,自然会谈到沈从文的有关湘西的文字,谈到风光壮美的沅水;而只要说到沅水,人们恐怕也不能不联想到《湘行散记》中的优美的文字和它的作者沈从文。
我常常想,沅水作为一条河,不仅带给沈从文经验、灵感和智慧,更带来了面对人生的勇气。1949年后,沈从文因政治环境所迫,放下了手中写作的笔。在以后的数十年里,沈从文没有像许多文坛大师一样变成附庸于政治的文臣,而是默默地转而从事文物研究,并在这个新的领域里取得了超迈前人的成果。那条河和河两岸的人事经历,我想,使沈从文能够面对磨难坚韧不拔。沅水,一条普通的河流,不就是沈从文的河流吗?
《湘行散记》读后感5
读完之后,是应该写点东西的。
想读《湘行散记》,是从逐渐了解沈从文开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随队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心生厌倦后,即开始进行文学创作。能够说从文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过小学,但却凭着对文学的爱好,以及自己对社会人事的切肤体验和深刻观察,写出了当时社会喜爱的文字,从而跻身当时的“中层社会”。可是他从来都自称是是一个“乡下人”,无时不感觉到,呆在这个群体里愈是长久,愈是感觉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深觉自己和周围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样,因此常常陷于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痛苦。对此,沈曾在《湘行散记》里写道:“三三……,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
读《湘行散记》你会发现,她名虽似游行志记,却并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记事。她是沈十六年后因探病母重返故乡途中的所见所感。与其说她是一本回乡散记,倒不于说是沈对当时社会基层民众的忠实叙述,以及对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们深挚而真诚的爱。
读《湘》你会发现,那里有清澈毫无渣滓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质朴却沦为不良的女人的妇人。但远不止这些,从“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会了解到,在那个战乱且无序的年代里,只在沈的视角范围里,就有那么多转徙漂泊;有那么多普通人在战乱里平静的死去,然后不为亲人知晓;有那么多妻离子别,等待,然后平凡的老去;有那么多平凡的人在命运的夹缝里平凡的生,然后在十六年后某个平凡的日子里不期而遇,然而不再相识。初读时,以为是在读小说,仔细斟酌,才发现是沈人生经历里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缩影,细细体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但远不止这些,再往后,从“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到“历史是一条河”,你会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怜的收入,却干着辛苦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行船行当。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险时照样往下跳,行船过程中,船遇上险滩,河水再凶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护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这样,这些水手和拉船人却从不曾失去应有的一份勇敢和努力。而吊脚楼上妇人,多半因为这个社会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计的原因沦落为不良的女人,而即使这样,她们依旧不失去那一份质朴和可爱,以及那一份对生活的纯真希望。
读《湘》你会发现,你情感会随着沈一样流淌,到最后俨然如那一派清波毫无渣滓。虽然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穷苦人们的悲惨命运和容易被“社会上层”漠视的生活哀乐,但他没有将自己陷于深深的痛苦,没去无边无际的同情,也没有给人消沉灰暗的情绪。一以贯之的是对河水、对拉船人同船、对那片流域温暖的爱。因为他知道,对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们这些读书人是不配说同情的,对这些人的命运他也无力去做什么。想到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书中的文字,写道:三三……,我先前一时不是还提到过这些人可伶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这些人不需要我来可怜,我们应当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样的生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着而应有的一份努力。
他们在他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该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严肃。三三,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的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明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的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每次读时总有所感悟,却不知道是什么。联系现实中的生活,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富士康的“跳楼事件”,以及那些千千万万来自基层的群体,而这其中也应当包含一个我。每次在紧张忙碌的车间,在匆匆忙忙地上下班途中,我总是看到每张年轻面孔后面单调、机械、无趣的工作,以及还并不可观的收入,再想远一点,是一个个极易敲碎的梦想。我吧,又或许多少比他们强一点,在这个异地他乡耕织自己的梦想。我想,先前我也错了,正如沈所说的,我们并不是可怜的生,也不是无所谓的生,无论是在自然上,还是在各自的生活上,是担负有各自的一份责任的。虽然面对生活的“寒暑”的来临,我们比某些人更感觉严厉,但我们不应该因为这样就逃避生活,也不应该因为这样就放弃为儿女,为父母,为命运梦想所作的应有的一份努力。
而这样的生活态度,在自己,是应当感觉庄严自豪的,在别人,应当是受尊敬的。把眼光再放得宽广些,或许我们只是历史的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们能够选择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命里,去哭、去笑、去爱、去吃、去喝,像生命无法把握的水手,永远勇敢有力,像沦落风尘的妇人,永远保留那份纯真的希望。
《湘行散记》读后感6
1934年初,沈从文因母亲病重而返乡湘西,《湘行散记》这部散文集正是取材于此段旅程。沈先生在本书中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机而又富含神秘的湘西画卷,其间的风情令人动容。而比那景致更值得细细品味的是沈从文对故乡的情怀,这份情透过了纸上的文字跨越数十载,切实地渗入了我们心底。对于作者而言,“故乡”两字绝不只有单一的调调,而是富含各种意味。或许坐在书前的你想起这个词时,也会有五味杂陈萦绕过心头。
双目静观故乡变
在第一篇章《湘行散记》中,重返旧地的沈先生面对的是那个混杂着各种熟悉和陌生画面的湘西。十年前但凡有撒野的机会绝不放过的友人,如今已规规矩矩地成了一个大旅馆的老板;却还同自己如往日那般“牯子(公牛)老弟”、“牯子大哥”地相互打诨称呼,依旧大谈字画,大说野话。时过境迁,这片乡土繁华稍逝,如今再也没有什么热闹的节日能让水手们像旧时那般兴奋地划上一天龙船,直至看船者散尽、月光镀银河面为止;但江水间的各色船夫们依然以老带新,起早摸黑地辛勤劳作,如同旧日那样下水上滩二话不说。
该如何面对心间最熟悉的陌生土地呢?各人不尽相同,而沈先生选择了静静地沉浸于其间,收起了自己的一切评论,怀着敬畏之情注视着眼前行进的身影,聆听那一个个鲜活的传说。在沈从文看来,自己作为一名离乡多年的读书人,所有的评价都是那么的渺小。这片土地上的种种,正是生命在各色外界条件包围下凸现出的必然,这些人活着的庄严是一名读书人毫不明白的。这是一份对家乡最高的敬意,非大肆宣扬赞其美,非大放厥词责其丑,只是想更多地了解它、靠近它,满怀着第一次遇见时的那份初心来汲取其间的真意。
如数家珍自豪情
对自己故乡的了如指掌一定会令人自豪满满。行文至《湘西》篇章,沈先生也按耐不住,自信地以一个土生土长本地人身份来展示出家乡的全貌,来对那些自视过高的外人的片面之词表示鄙夷。沈从文坚信,身于此、长于厮的人要比那些满腹经纶的远观者更明白此处生命的鲜活。单就江面上过往的船只来说,沈先生就能排出“大鳅鱼头”、“乌江子”、“洪江油船”、“白河船”、“广舶子”、“洞河船”、“麻阳船”、“桃源划子”、“铜仁船”等等特色名称,对各色船只的形象描绘也让我们相信沈从文一定能够将它们切实地画将下来。可以想象,在孩提时代,这些在江面上滑过的五光十色的船只给这些水岸边的孩子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一路上看着沈从文们成长,直至将它们送出家乡,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被湘西抚养长大的沈先生骄傲地描绘了自己深谙的此间风情,不只是山水河川,普通至船夫矿工,稀奇如蛊婆男巫,一应俱全。当有人以“学者”自居,仅凭沈从文人的'片言只语就管中窥豹,产生对于湘西的错误见解时,作为一名故乡赤子,沈先生惟有自豪地在笔尖倾泻出对那每一寸土地的深切感知,来全力捍卫自己家乡的尊严。时光流转不息,那份因为对故里了然于怀而生成的自豪之情,想必不仅留存于沈先生一人的心中吧。
爱人自成新归巢
生活的快车终究还是会继续向前奔行不止,那故乡也会渐渐化为旅途中曾经的一所驿站。及至《湘行书简》的部分,沈从文笔下漾出的又是另一种思乡之情。细细究来,沈先生的这些在旅途中同夫人张兆和的来往书信才是前两篇章书文的素材来源,它们是沈从文旅途中的心情最原始的重要写照。
在沈从文二十日左右的离家行程中,光收录于书中的信件就达三十多封。《今天只写两张》、《第三张。。。。。。》。。。。。。《第八张。。。。。。》,这是作者在行程某日中写下的几篇文章的标题,一眼就能明了沈从文的心已经飞向何处了。旅途中,沈先生常常一封信刚写完封口,还未等及上岸歇息时找寻寄发之处,马上又忍不住开始了第二封,最多一次居然积累了六封信件一同寄出,真不知夫人将作何感想。
就这样,当读者还沉浸在前两篇章那纯朴旷达的原野之风时,沈先生的笔触一下子又柔和了起来。在第一篇章《湘行散记》中,沈从文曾挥笔揶揄过一名因为同相好之人缠绵悱恻而误了开船时刻的船夫,而在此处同妻子的交流中,却又成了“这份生活真使我感动得很”。彼处的爽朗同此间的婉约并存,原来沈从文早已心念新的归巢、新的故乡。在沈先生心中,固然湘西人民那种原始而又自然的生活方式比起大都市中已然腐化的人心更令自己向往,但个人好恶还是敌不过连理之情。真的是哪里有己所爱之人,该处就是自己下一步的归宿。旧日的故所已然远去,但不用担心它“雁过无痕,落叶无声”,这期间的故事已然深烙在心间,铸成了现在的自己,在同爱人交流的只字片语之间,它都会不经意地蹦将出来。那触动心间最软弱之处的琐事也必定会加深这份新的羁绊。所以,不用沉湎于昨日,珍视当下,善待眼前至亲之人,今日生活的点滴也必将成为明日的故乡之情。或许沈先生也想把此间情谊传达给我们吧。
全书的三个篇章各表一枝,多层次立体地呈现出了沈从文对于故乡的诸多感触,看似主题不一、风格各异,但也许这才是血肉生息的人心的真实写照,合上书本细细品完让人颇多感触。倘使各位尚有兴致,还可换种方式,将各章中描述同日行程的部分单独提将出来并行阅读一番,更直面地体会那种五味交错的感觉。我想,这肯定又会另有一番滋味。
这才是家乡对人们真正的意味,从旧时、现在,直至将来都是如此。
《湘行散记》读后感7
读完之后,是应该写点东西的。
想读先生作品《湘行散记》,是从逐渐了解沈从文开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随**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心生厌倦后,即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说从文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过小学,但却凭着对文学的爱好,以及自己对社会人事的切肤体验和深刻观察,写出了当时社会喜爱的文字,从而跻身当时的“中层社会”。可是他从来都自称是是一个“乡下人”,无时不感觉到,呆在这个群体里愈是长久,愈是感觉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深觉自己和周围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样,因此常常陷于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痛苦。对此,沈曾在先生作品《湘行散记》里写道:“xx……,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
读先生作品《湘行散记》你会发现,她名虽似游行志记,却并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记事。她是沈十六年后因探病母重返故乡途中的所见所感。与其说她是一本回乡散记,倒不于说是沈对当时社会基层民众的忠实叙述,以及对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们深挚而真诚的爱。
读先生作品《湘》你会发现,那里有清澈毫无渣滓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质朴却沦为**的妇人。但远不止这些,从“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会了解到,在那个战乱且无序的`年代里,只在沈的视角范围里,就有那么多转徙漂泊;有那么多普通人在战乱里平静的死去,然后不为亲人知晓;有那么多妻离子别,等待,然后平凡的老去;有那么多平凡的人在命运的夹缝里平凡的生,然后在十六年后某个平凡的日子里不期而遇,然而不再相识。初读时,以为是在读小说,仔细斟酌,才发现是沈人生经历里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缩影,细细体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但远不止这些,再往后,从“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到“历史是一条河”,你会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怜的收入,却干着辛苦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行船行当。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险时照样往下跳,行船过程中,船遇上险滩,河水再凶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护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这样,这些水手和拉船人却从不曾失去应有的一份勇敢和努力。而吊脚楼上妇人,多半因为这个社会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计的原因沦落为**,而即使这样,她们依旧不失去那一份质朴和可爱,以及那一份对生活的纯真希望。
读先生作品《湘》你会发现,你情感会随着沈一样流淌,到最后俨然如那一派清波毫无渣滓。虽然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穷苦人们的悲惨命运和容易被“社会上层”漠视的生活哀乐,但他没有将自己陷于深深的痛苦,没去无边无际的同情,也没有给人消沉灰暗的情绪。一以贯之的是对河水、对拉船人同船、对那片流域温暖的爱。因为他知道,对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们这些读书人是不配说同情的,对这些人的命运他也无力去做什么。想到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书中的文字,写道:
xx……,我先前一时不是还提到过这些人可伶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xx,我错了。这些人不需要我来可怜,我们应当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样的生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着而应有的一份努力。他们在他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该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严肃。xx,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的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明些。xx,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的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每次读时总有所感悟,却不知道是什么。联系现实中的生活,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富士康的“跳楼事件”,以及那些千千万万来自基层的群体,而这其中也应当包含一个我。每次在紧张忙碌的车间,在匆匆忙忙地上下班途中,我总是看到每张年轻面孔后面单调、机械、无趣的工作,以及还并不可观的收入,再想远一点,是一个个极易敲碎的梦想。我吧,又或许多少比他们强一点,在这个异地他乡耕织自己的梦想。我想,先前我也错了,正如沈所说的,我们并不是可怜的生,也不是无所谓的生,无论是在自然上,还是在各自的生活上,是担负有各自的一份责任的。虽然面对生活的“寒暑”的来临,我们比某些人更感觉严厉,但我们不应该因为这样就逃避生活,也不应该因为这样就放弃为儿女,为父母,为命运梦想所作的应有的一份努力。
而这样的生活态度,在自己,是应当感觉庄严自豪的,在别人,应当是受尊敬的。把眼光再放得宽广些,或许我们只是历史的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命里,去哭、去笑、去爱、去吃、去喝,像生命无法把握的水手,永远勇敢有力,像沦落风尘的妇人,永远保留那份纯真的希望。
《湘行散记》读后感8
1934年初,沈从文因母亲病重而返乡湘西,《湘行散记》这部散文集正是取材于此段旅程。沈先生在本书中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机而又富含神秘的湘西画卷,其间的风情令人动容。而比那景致更值得细细品味的是他对故乡的情怀,这份情透过了纸上的文字跨越数十载,切实地渗入了我们心底。对于作者而言,“故乡”两字绝不只有单一的调调,而是富含各种意味。或许坐在书前的你想起这个词时,也会有五味杂陈萦绕过心头。
双目静观故乡变
在第一篇章《湘行散记》中,重返旧地的沈先生面对的是那个混杂着各种熟悉和陌生画面的湘西。十年前但凡有撒野的机会绝不放过的友人,如今已规规矩矩地成了一个大旅馆的老板;却还同自身如往日那般“牯子(公牛)老弟”、“牯子大哥”地相互打诨称呼,依旧大谈字画,大说野话。时过境迁,这片乡土繁华稍逝,如今再也没有什么热闹的节日能让水手们像旧时那般兴奋地划上一天龙船,直至看船者散尽、月光镀银河面为止;但江水间的各色船夫们依然以老带新,起早摸黑地辛勤劳作,如同旧日那样下水上滩二话不说。
该如何面对心间最熟悉的陌生土地呢?各人不尽相同,而沈先生选择了静静地沉浸于其间,收起了自身的一切评论,怀着敬畏之情注视着眼前行进的身影,聆听那一个个鲜活的传说。在他看来,自身作为一名离乡多年的读书人,所有的评价都是那么的渺小。这片土地上的种种,正是生命在各色外界条件包围下凸现出的必然,这些人活着的庄严是一名读书人毫不明白的。这是一份对家乡最高的敬意,非大肆宣扬赞其美,非大放厥词责其丑,只是想更多地了解它、靠近它,满怀着第一次遇见时的那份初心来汲取其间的真意。
如数家珍自豪情
对自身故乡的了如指掌一定会令人自豪满满。行文至《湘西》篇章,沈先生也按耐不住,自信地以一个土生土长本地人身份来展示出家乡的全貌,来对那些自视过高的外人的片面之词表示鄙夷。他坚信,身于此、长于厮的人要比那些满腹经纶的远观者更明白此处生命的鲜活。单就江面上过往的船只来说,沈先生就能排出“大鳅鱼头”、“乌江子”、“洪江油船”、“白河船”、“广舶子”、“洞河船”、“麻阳船”、“桃源划子”、“铜仁船”等等特色名称,对各色船只的形象描绘也让我们相信他一定能够将它们切实地画将下来。可以想象,在孩提时代,这些在江面上滑过的五光十色的船只给这些水岸边的孩子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一路上看着他们成长,直至将它们送出家乡,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被湘西抚养长大的沈先生骄傲地描绘了自身深谙的此间风情,不只是山水河川,普通至船夫矿工,稀奇如蛊婆男巫,一应俱全。当有人以“学者”自居,仅凭他人的片言只语就管中窥豹,产生对于湘西的错误见解时,作为一名故乡赤子,沈先生惟有自豪地在笔尖倾泻出对那每一寸土地的深切感知,来全力捍卫自身家乡的尊严。时光流转不息,那份因为对故里了然于怀而生成的自豪之情,想必不仅留存于沈先生一人的心中吧。
爱人自成新归巢
生活的快车终究还是会继续向前奔行不止,那故乡也会渐渐化为旅途中曾经的一所驿站。及至《湘行书简》的部分,沈从文笔下漾出的又是另一种思乡之情。细细究来,沈先生的这些在旅途中同夫人张兆和的来往书信才是前两篇章书文的素材来源,它们是他旅途中的.心情最原始的重要写照。
在沈从文二十日左右的离家行程中,光收录于书中的信件就达三十多封。《今天只写两张》、《第三张......》......《第八张......》,这是作者在行程某日中写下的几篇文章的标题,一眼就能明了他的心已经飞向何处了。旅途中,沈先生常常一封信刚写完封口,还未等及上岸歇息时找寻寄发之处,马上又忍不住开始了第二封,最多一次居然积累了六封信件一同寄出,真不知夫人将作何感想。
就这样,当读者还沉浸在前两篇章那纯朴旷达的原野之风时,沈先生的笔触一下子又柔和了起来。在第一篇章《湘行散记》中,他曾挥笔揶揄过一名因为同相好之人缠绵悱恻而误了开船时刻的船夫,而在此处同妻子的交流中,却又成了“这份生活真使我感动得很”。彼处的爽朗同此间的婉约并存,原来他早已心念新的归巢、新的故乡。在沈先生心中,固然湘西人民那种原始而又自然的生活方式比起大都市中已然腐化的人心更令自身向往,但个人好恶还是敌不过连理之情。真的是哪里有己所爱之人,该处就是自身下一步的归宿。旧日的故所已然远去,但不用担心它“雁过无痕,落叶无声”,这期间的故事已然深烙在心间,铸成了现在的自身,在同爱人交流的只字片语之间,它都会不经意地蹦将出来。那触动心间最软弱之处的琐事也必定会加深这份新的羁绊。所以,不用沉湎于昨日,珍视当下,善待眼前至亲之人,今日生活的点滴也必将成为明日的故乡之情。或许沈先生也想把此间情谊传达给我们吧。
全书的三个篇章各表一枝,多层次立体地呈现出了沈从文对于故乡的诸多感触,看似主题不一、风格各异,但也许这才是血肉生息的人心的真实写照,合上书本细细品完让人颇多感触。倘使各位尚有兴致,还可换种方式,将各章中描述同日行程的部分单独提将出来并行阅读一番,更直面地体会那种五味交错的感觉。我想,这肯定又会另有一番滋味。
这才是家乡对人们真正的意味,从旧时、现在,直至将来都是如此。
《湘行散记》读后感9
想读《湘行散记》,是从逐渐解沈从文开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随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社会的黑暗。心生厌倦后,即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说从文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过小学,但却凭着对文学的爱好,以及自己对社会人事的切肤体验和深刻观察,写出当时社会喜爱的文字,从而跻身当时的“中层社会”。可是他从来都自称是是一个“乡下人”,无时不感觉到,呆在这个群体里愈是长久,愈是感觉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深觉自己和周围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样,因此常常陷于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痛苦。对此,沈曾在《湘行散记》里写道:“三三……,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受难者。……”
读《湘行散记》你会发现,她名虽似游行志记,却并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记事。她是沈十六年后因探病母重返故乡途中的所见所感。与其说她是一本回乡散记,倒不于说是沈对当时社会基层民众的忠实叙述,以及对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们深挚而真诚的爱。
读《湘》你会发现,那里有清澈毫无渣滓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质朴却沦为的妇人。但远不止这些,从“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会解到,在那个战乱且无序的年代里,只在沈的视角范围里,就有那么多转徙漂泊;有那么多普通人在战乱里平静的死去,然后不为亲人知晓;有那么多妻离子别,等待,然后平凡的老去;有那么多平凡的人在命运的夹缝里平凡的生,然后在十六年后某个平凡的日子里不期而遇,然而不再相识。初读时,以为是在读小说,仔细斟酌,才发现是沈人生经历里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缩影,细细体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但远不止这些,再往后,从“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到“历史是一条河”,你会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怜的收入,却干着辛苦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行船行当。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险时照样往下跳,行船过程中,船遇上险滩,河水再凶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护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这样,这些水手和拉船人却从不曾失去应有的一份勇敢和努力。而吊脚楼上妇人,多半因为这个社会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计的原因沦落为,而即使这样,她们依旧不失去那一份质朴和可爱,以及那一份对生活的纯真希望。
读《湘》你会发现,你情感会随着沈一样流淌,到最后俨然如那一派清波毫无渣滓。虽然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穷苦人们的悲惨命运和容易被“社会上层”漠视的生活哀乐,但他没有将自己陷于深深的痛苦,没去无边无际的同情,也没有给人消沉灰暗的情绪。一以贯之的是对河水、对拉船人同船、对那片流域温暖的爱。因为他知道,对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们这些读书人是不配说同情的,对这些人的命运他也无力去做什么。想到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书中的文字,写道:
三三……,我先前一时不是还提到过这些人可伶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三三,我错。这些人不需要我来可怜,我们应当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样的生活,却从不逃避为活着而应有的一份努力。他们在他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该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严肃。三三,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的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明些。三三,我看久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与人不同。我觉得惆怅的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受难者。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世界,爱人类。……
每次读时总有所感悟,却不知道是什么。联系现实中的生活,我想到前段时间富士康的“跳楼事件”,以及那些千千万万来自基层的群体,而这其中也应当包含一个我。每次在紧张忙碌的车间,在匆匆忙忙地上下班途中,我总是看到每张年轻面孔后面单调、机械、无趣的工作,以及还并不可观的收入,再想远一点,是一个个极易敲碎的梦想。我吧,又或许多少比他们强一点,在这个异地他乡耕织自己的梦想。我想,先前我也错,正如沈所说的,我们并不是可怜的生,也不是无所谓的生,无论是在自然上,还是在各自的生活上,是担负有各自的一份责任的。虽然面对生活的“寒暑”的来临,我们比某些人更感觉严厉,但我们不应该因为这样就逃避生活,也不应该因为这样就放弃为儿女,为父母,为命运梦想所作的应有的一份努力。而这样的生活态度,在自己,是应当感觉庄严自豪的,在别人,应当是受尊敬的。把眼光再放得宽广些,或许我们只是历史的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命里,去哭、去笑、去爱、去吃、去喝,像生命无法把握的水手,永远勇敢有力,像沦落风尘的妇人,永远保留那份纯真的希望。
《湘行散记》读后感10
想读《湘行散记》,是从逐渐了解沈从文开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随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心生厌倦后,即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说从文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过小学,但却凭着对文学的爱好,以及自己对社会人事的切肤体验和深刻观察,写出了当时社会喜爱的文字,从而跻身当时的“中层社会”。可是他从来都自称是是一个“乡下人”,无时不感觉到,呆在这个群体里愈是长久,愈是感觉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深觉自己和周围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样,因此常常陷于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痛苦。对此,沈曾在《湘行散记》里写道:“三三,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
读《湘行散记》你会发现,她名虽似游行志记,却并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记事。她是沈十六年后因探病母重返故乡途中的所见所感。与其说她是一本回乡散记,倒不于说是沈对当时社会基层民众的忠实叙述,以及对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们深挚而真诚的爱。
初读《湘》你会发现,那里有清澈毫无渣滓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质朴却沦为的妇人。但远不止这些,从“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会了解,在那个战乱且无序的年代里,只在沈的视角范围里,就有那么多转徙漂泊,有那么多普通人在战乱里平静的死去,却不为亲人知晓,有那多妻离子别,等待然后平凡的老去,有那么多平凡的人在命运的夹缝里平凡的.生,然后在十六年后某个平凡的日子里不期而遇,却不再相识。初读,以为是在读小说,仔细斟酌,才发现是沈人生经历里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缩影,细细体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再往后,从“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到“历史是一条河”,你会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怜的收入,却干着辛苦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行船行当。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险时照样往下跳,行船过程中,船遇上险滩,河水再凶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护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这样,
这些水手和拉船人却从不曾失去应有的勇敢和努力。而吊脚楼上妇人,多半因为这个社会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计的原因沦落为,而即使这样,她们依旧不失去那一份质朴和可爱,以及那一份对生活的纯真希望。
读《湘》你会发现,你情感会随着沈一样流淌,到最后俨然如那一派清波毫无渣滓。虽然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穷苦人们的悲惨命运和容易被“社会上层”漠视的生活哀乐,但他没有将自己陷于深深的痛苦,没去无边无际的同情,也没有给人消沉灰暗的情绪。一以贯之的是对河水、对拉船人同船、对那片流域温暖的爱。因为他知道,对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们这些读书人是不配说同情的,对这些人的命运他也无力去做什么。想到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书中的文字,写道:
三三,我先前一时不是还提到过这些人可伶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这些人不需要我来可怜,我们应当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样的生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着而应有的一份努力。他们在他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该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严肃。三三,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的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明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的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每次读时总有所感悟,却不知道是什么。联系现实中的生活,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富士康的“跳楼事件”,以及和我同在一个园区的千千万万来自基层的群体,而这其中也应当包含一个我。每次在紧张忙碌的车间,在匆匆忙忙地上下班途中,我总是看到每张年轻面孔后面单调、机械、无趣的工作,以及还并不可观的收入,再想远一点,是一个个极易敲碎的梦想。我吧,又或许多少比他们强一点,在这个异地他乡耕织自己的梦想。我想,先前我也错了,正如沈所说的,我们并不是可怜的生,也不是无所谓的生,无论是在自然上,还是在
各自的生活上,是担负有各自的一份责任的。虽然面对生活的“寒暑”的来临,我们比某些人更感觉严厉,但我们不应该因为这样就逃避生活,也不应该因为这样就放弃为儿女,为父母,为命运梦想所作的应有的一份努力。而这样的生活态度,在自己,是应当感觉庄严自豪的,在别人,应当是受尊敬的。把眼光再放得宽广些,或许我们只是历史的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命里,去哭、去笑、去爱、去吃、去喝,像生命无法把握的水手,永远勇敢有力,像沦落风尘的妇人,永远保留那份纯真的希望。
《湘行散记》读后感11
想读《湘行散记》,是从逐渐了解沈从文开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随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心生厌倦后,即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说从文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过小学,但却凭着对文学的爱好,以及自己对社会人事的切肤体验和深刻观察,写出了当时社会喜爱的文字,从而跻身当时的“中层社会”。可是他从来都自称是是一个“乡下人”,无时不感觉到,呆在这个群体里愈是长久,愈是感觉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深觉自己和周围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样,因此常常陷于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痛苦。对此,沈曾在《湘行散记》里写道:“三三……,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
读《湘行散记》你会发现,她名虽似游·行志记,却并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记事。她是沈十六年后因探病母重返故乡途中的所见所感。与其说她是一本回乡散记,倒不于说是沈对当时社会基层民众的忠实叙述,以及对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们深挚而真诚的爱。
初读《湘》你会发现,那里有清澈毫无渣滓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作为水手,有可爱质朴却沦为·女的妇人。但远不止这些,从“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会了解,在那个战乱且无序的年代里,只在沈的视角范围里,就有那么多转徙漂泊,有那么多普通人在战乱里平静的死去,却不为亲人知晓,有那多妻离子别,等待然后平凡的老去,有那么多平凡的人在命运的夹缝里平凡的生,然后在十六年后某个平凡的日子里不期而遇,却不再相识。初读,以为是在读小说,仔细斟酌,才发现是沈人生经历里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缩影,细细体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再往后,从“一个多情的作为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到“历史是一条河”,你会了解到,作为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怜的收入,却干着辛苦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行船行当。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险时照样往下跳,行船过程中,船遇上险滩,河水再凶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护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这样,这些作为水手和拉船人却从不曾失去应有的勇敢和努力。而吊脚楼上妇人,多半因为这个社会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计的原因沦落为·女,而即使这样,她们依旧不失去那一份质朴和可爱,以及那一份对生活的纯真希望。
读《湘》你会发现,你情感会随着沈一样流淌,到最后俨然如那一派清波毫无渣滓。虽然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穷苦人们的悲惨命运和容易被“社会上层”漠视的生活哀乐,但他没有将自己陷于深深的痛苦,没去无边无际的同情,也没有给人消沉灰暗的情绪。一以贯之的是对河水、对拉船人同船、对那片流域温暖的爱。因为他知道,对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们这些读书人是不配说同情的,对这些人的命运他也无力去做什么。想到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书中的文字,写道:
三三……,我先前一时不是还提到过这些人可伶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这些人不需要我来可怜,我们应当尊敬来爱。大家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样的生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着而应有的一份努力。大家在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该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严肃精选《湘行散记》读后感精选《湘行散记》读后感。三三,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的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明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的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每次读时总有所感悟,却不知道是什么。联系现实中的生活,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富士康的“跳楼事件”,以及和我同在一个园区的千千万万来自基层的群体,而这其中也应当包含一个我。每次在紧张忙碌的车间,在匆匆忙忙地上下班途中,我总是看到每张年轻面孔后面单调、机械、无趣的工作,以及还并不可观的收入,再想远一点,是一个个极易敲碎的梦想。我吧,又或许多少比大家强一点,在这个异地他乡耕织自己的梦想。我想,先前我也错了,正如沈所说的,我们并不是可怜的生,也不是无所谓的生,无论是在自然上,还是在各自的生活上,是担负有各自的一份责任的。虽然面对生活的“寒暑”的来临,我们比某些人更感觉严厉,但我们不应该因为这样就逃避生活,也不应该因为这样就放弃为儿女,为父母,为命运梦想所作的应有的一份努力。而这样的生活态度,在自己,是应当感觉庄严自豪的,在别人,应当是受尊敬的。把眼光再放得宽广些,或许我们只是历史的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命里,去哭、去笑、去爱、去吃、去喝,像生命无法把握的作为水手,永远勇敢有力,像沦落风尘的妇人,永远保留那份纯真的希望。
【《湘行散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湘行散记》沈从文读书笔记02-24
湘行散记读后感01-21
《湘行散记》的读后感03-22
读湘行散记有感11-11
《湘行散记》读后感范文04-24
湘行散记读后感14篇03-17
《湘行散记》读后感7篇03-30
《湘行散记》的读后感15篇03-22
读湘行散记有感3篇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