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26 14:17:41 设计 我要投稿

个人教学设计(集锦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人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个人教学设计(集锦15篇)

个人教学设计1

  忙碌而充实、疲惫却喜悦……是啊,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在这忙碌、疲惫中充实、喜悦、收获着。我将吸取10年遗憾的教训、收获的经验,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现根据市、区、学校的工作配档,制定如下20xx年个人工作计划:

  一、思想政治工作计划

  始终如一地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热爱本职工作,关心国家大事,坚持政治学习,记录政治笔记,提高觉悟和意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 概述道德修养(dào dé xiū yǎng)是人的道德活动形式之一。是个人自觉地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变为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在过程。不同社会、时代和阶级的道德修养有不同的'目标、途径、内容和方更多>>

  ,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加强团结,与同事相处融洽,合作愉快,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组成一个团结协作的大家庭

  二、教师个人业务工作计划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还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业务技能。本学年我将注重开拓视野,订阅专业杂志,浏览音乐网页,随时记下可借鉴的教学经验、优秀案例等材料,以备参考。不断为自己充电,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扎实提高基本功,努力使自己成为能随时供给学生一杯水的自来水。

  三、课堂教学工作计划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是学生茁壮成长的快乐园。为了使每堂课短短的40分钟井然有序、包容性大,信息量多、形式活跃、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发挥其最大的效用。我将注重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下功夫。课前认真备课。作到课前再备课,备教材、备学生,熟悉教学软件的操作过程,保证课前的准备工作及时、充分。课中全神贯注。处处体现音乐课特色,用旋律代替老师的指令,琴声就是他们出发的号角,让学生始终处于音乐的欢快氛围中。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趣味化教学,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愉快的心情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将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运用谜语导入新课、故事贯穿课堂始终、音乐游戏中解决枯燥的乐理教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的用脑、用耳、动口、动手去完成老师所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兴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个人教学设计2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是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的前提,其基本操作技术是生物科学、医学等领域最基本的实验技术,也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实验操作技术。因此,“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是高中选修教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本文从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评价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是选修1的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中的第1个课题,旨在为学生实践其他的生物技术实验做好铺垫,又由于本节内容位于传统的发酵技术之后,所以它是在传统的生物实践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为微生物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因此,可用“承前启后”这个词语来概括本课题的地位。

  2、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确立本课题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列举培养基的种类等基础知识,说明培养基配方及作用;概述无菌技术。

  (2)能力目标:尝试培养基的制备、高压蒸汽灭菌和平板划线法等基本操作技术。熟练规范地进行无菌操作,成功地培养微生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验制作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纯化大肠杆菌的方法;参与实验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领悟实验原理,交流实验体会;形成勇于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教学重难点:无菌技术的操作。由于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在实验室培养微生物除了要为微生物提供合适的营养和环境条件外,还需要确保其他微生物无法混入。因此,实验时针对培养基、操作者、用于培养的器皿、接种工具等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在“无菌”的条件下接种和培养,获得纯净培养物,才能成功培养微生物。可见无菌技术是微生物培养过程的关键。教学中可联系医疗和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无菌技术。

  二、教学建议

  1、设置适当情境————有效导入

  虽然微生物无处不在,但由于其一般个体微小,肉眼不可见,须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才可看见,所以学生对微生物的相关知识总体比较陌生。我们可以尝试以如下情境导入:情境一中展示一杯红葡萄酒、一小蝶香醋、一块腐乳、一盒酸奶,让学生思考这些食品分别主要是由何种微生物发酵而产生的。情境二通过投影仪展示水华和赤潮等与日常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生物。

  通过上述情境的展示和讨论,学生可以对微生物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激发起学生学习本专题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在微生物培养中保持培养过程纯净的重要性。

  2、重视基础知识———夯实理论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这一课题,就当前普通高中学生学情和各学校实验条件而言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要保证该课题的有效展开,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探究学习。基础知识部分主要就是弄清楚三个概念:培养基、菌落和无菌技术。

  关于培养基,教师在授课前可以先制备一个常用的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在课上进行展示,这样学生可以对培养基有个初步的形象认识,同时还可以结合多媒体简单介绍一下其他培养基的类型及分类依据,在师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概括出培养基分类的基本知识。然后再设置一些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

  ①实验室最常用的培养基是什么?

  ②琼脂在培养基中主要起什么作用?

  ③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与其培养基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一定相同吗?

  ④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按物理状态、化学成分、用途等分类依据分别应属于何种培养基?

  ⑤硝化细菌的氮源、固氮生物的氮源、自养生物的碳源、异养生物的碳源分别是什么?

  而菌落是实验室培养和分离微生物的主要依据,教师可实物展示或投影展示大肠杆菌的菌落、分解尿素细菌的菌落、纤维素分解菌的菌落,并让学生比较菌落形态、颜色、光泽等方面的不同,然后讨论以下问题:

  ①科学研究为什么常用菌落作为培养和分离微生物的主要依据?

  ②菌落形成常在什么培养基表面?液体培养基可以产生菌落吗?

  ③为什么说获得单个菌落就表示微生物得到了“纯化”?

  ④菌落的观察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

  至于无菌技术,是本课题成功与否最关键的操作要领,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行阅读教材P15小字部分“实验室常用的消毒和灭菌方法”以及教材P85的附录4,然后归纳出消毒灭菌的适用对象,并以表格的形式比较消毒和灭菌的区别:

  3、实验操作部分:建立流程、弄清原理————体会无菌技术

  (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该培养基的配置细节较多,但是并不是完全要记住的,只要抓住关键的环节(牛肉膏和蛋白胨的称量与熔化方法、先调pH后灭菌等),然后建立以下简单的流程图即可:

  计算→称量→融化→调pH→灭菌→倒平板

  上述流程图还可简化为六个字:“算、称、融、调、灭、倒”。为了更好的掌握培养基的配置,还可以设置以下问题供学生讨论:

  ①皿底和皿盖的大小关系?培养基是倒在那个上面?

  ②“倒平板”中的“倒”字该如何理解?

  ③培养基和培养皿的灭菌方法有何不同?为什么?

  ④“倒平板”指的是接种前还是接种后,还是都要?

  (2)纯化大肠杆菌的两种方法

  微生物的纯化方法很多,教材着重介绍了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但是原理大致是相同的:通过连续划线或系列稀释,降低大肠杆菌浓度,得到单个细菌繁殖成的菌落。以平板划线法为例,可尝试建立如下基本流程:

  教材中关于两种接种方法有详细的示意图,可先让学生自己看,然后由学生谈谈哪些细节体现了无菌操作的要求,哪些操作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们在实验室应从哪几大方面确保无菌操作的实现。

  (3)实验室操作

  本课题大体可按以下实验流程操作:

  本课题的具体流程可由学生结合书本中的提示自行设计,鼓励创新,但必须以遵循接种的基本原理和无菌操作为前提,以获得纯化的大肠杆菌菌落为目标,以安全为第一保障。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提醒和帮助。

  下面结合实际操作提出几个注意点或建议:

  ①以安全为第一要务。本实验最好选择非致病菌种,如本课题教材中的大肠杆菌等,这样可避免操作者被感染的可能。本实验用到的干热灭菌箱、高压蒸汽灭菌锅、酒精灯、紫外灯等仪器设备都要先培训、后使用,并填好使用记录,强化安全意识。

  ②以无菌操为关键要领。由于微生物的繁殖能力很强,该实验稍不留意就会失败,所以无菌操作显得尤为重要,且细节很多,我们可以对学生提出以下要求:在制定实验计划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可行性,然后将每一个应该注意的无菌操作环节都做好标

  注;在具体实验操作时,每组至少要安排两位同学监督操作是否遵循的了严格的无菌,并做好记录,这样即使实验失败了,也便于查找实验失败的具体环节和原因。

  ③体现对照原则和重复原则。将接种后的培养基和一个未接种的培养基都放入37℃的恒温箱培养,未接种的作为空白对照,只有上面培养基完好且无菌落产生,才能说明培养基配置成功了,才有可能得到大肠杆菌单菌落,否则实验只有重做。为了确保实验成功的概率,可以适当增加实验组和对照组培养基的数目,避免由于偶然原因导致实验失败,延长了实验周期。

  ④以获得标准的大肠杆菌单菌落为主要目标。由于学生不清楚大肠杆菌菌落特征,教师最好事先提供一个参照,这个参照可以是培养好的菌落,也可以是图片。引导学生从菌落颜色、形状、大小、光泽等方面来描述大肠杆菌菌落的特征。一般选择12h和24h为观察基点比较合适,因为微生物具有繁殖快的特点,如果培养时间太长,菌落也会连成一片,就不容易看到单个菌落了。

  三、教后反思

  本节课可以通过生产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在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保持培养物纯净的重要性。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多练习相应操作,从中体会纯净培养过程中“无菌”操作的重要性。要让学生熟悉实验原理再进行操作实验,利用培养结果指导学生回顾实验中的成败并相互讨论总结,深入理解知识。当然由于微生物的微观性和危害性,一定要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个人教学设计3

  【习作要求】

  1.通过写自我,让人们了解一个真实的个体,独特的个体。

  2.能选好角度,用典型事例说话。

  3.做到语言活泼清新,主题鲜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作前热身

  对一个人的了解,莫过于自己了。我是谁?我这个人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先听听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吧?(师介绍自己)

  (二) 选材点拨,明确写法

  1、经常照镜子吧,今天再来照照,把镜子中的自己,用笔写下来。

  2、学生交流,归纳小结,板书:外貌描写

  3、你知道能照见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的特殊的镜子是什么吗?告诉你,是其他人的眼睛。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你可以到同学、父母、长辈中间作个小调查:除了名字之外,他们还会怎么称呼你?为什么这样称呼你?搜集一下吧:

  同学——

  父母——

  长辈——

  4、学生交流,归纳小结,板书:性格特点

  5、师启发引导:生活中最熟悉的最了解的人就是自己。可是,要说起来,却会不知从何说起,不知道说些什么,所以,作文前的选材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可以回忆自己成长历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或者充满童趣的实例,细细品味,慢慢咀嚼。请你来说说自己的一些事情吧。

  6、学生交流,归纳小结,板书:具体事例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捕捉能反映特点的地方,启发引导学生说具体)

  7、师:大家说得真好,在这些事情中,就藏着一个独特的你,这个人就是你。

  说明:

  本堂课本着“激发学习动机→交流、愉快的参与→有话可说、有话可写”的教学过程,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出更加突出自己的个性、特点的事例。所谓特点,就是这个人和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只有把特点写出来,才可能使这个人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作文也才能出新,与众不同,别具一格。这是文章最为可贵的地方。因此,此环节旨在通过“把镜子中的自己画写下来、别人口中的绰号、我的童趣故事”几个环节,让学生初步懂得写自己时要注意的几个重要方面。

  (三)佳作点评,拓展思路

  1、出示例文,完成练习。

  例文一 我这个人

  我呀,叫朱慕尧,今年12岁,是一个普通的小学生,在新兴小学五(2)班读书。

  我这个人个子有些高,排队时总做队伍的小尾巴。脑袋大大的圆圆的,当然会让人联想到足球。俗话说:“脑袋大,脑水足。”所以亲戚朋友都说我聪明。我自我感觉眼睛大大的,水灵灵的,可妈妈却说我眼睛小,因为一见阳光,我的眼睛就会眯成一条小缝。我经常大口大口地吃饭,张开大嘴,会看见我的牙齿有些稀疏,我的大门牙早就被人给扛掉了,到现在还没装上。原来我是一只漏嘴巴的“小公鸡”,吃饭总是漏饭粒,在妈妈的监督下我终于改掉了这个坏习惯,现在吃饭可是“颗粒归仓”了。我的脖子有些粗,还有些短,等到冬天穿上棉袄,几乎就看不到我的脖子,妈妈常取笑我。我的肚子又圆又大,跟爸爸的“将军肚”差不多。

  我这个人呀,别的爱好没有,唯一的爱好就是玩电脑。什么电脑写作班、电脑绘画班……凡是跟电脑有关系的,我一个机会都不会错过。我这个“小电脑迷”只要拿上鼠标,什么事 都不管了。有时妈妈叫我做事情,我假装没听见,非得妈妈来拉耳朵,我才肯站起来。

  我这个人就这样,你愿不愿意跟我交朋友?

  例文二 我这个人

  我叫陈远,由于“远”和“圆”读音相似,不知从哪天起,大家都叫我“小圆子”。我的脸又长得特别圆,久而久之,我觉得这个外号倒挺有意思的。

  我跑步时,两脚替换的频率特别快,而步子又特别小,跑起来一步紧跟一步。每次跑步,同学们都笑我:“小圆子,你跑步真有趣,像一只球在滚,滚得快极了。”啊,是吗?我可是从没有看见过,不过我知道我跑得挺快的,尤其是短跑。在运动会上,我居然也会“滚”出点名堂来了,和其他三人“滚”出两次4×100米接力第一,两次100米第六。能为集体争光,我真自豪。

  我最喜欢说话,语速又特别快,就像竹篓倒豆子一样,一下子能滚出上百颗圆豆儿。可我这个人生就是头脑简单,什么事情都是来不及仔细考虑会脱口而出,以致有时上课也会和同学争论起来。唉,真是,……我真想把“圆豆儿”吞下去。我是科代表,我热爱自己的工作,因为我爱我的集体,生活在集体中,就是要为集体作贡献。可有时工作不顺利时,我还好几次掉了“金豆儿”———眼泪。不过我还是愿意为集体工作的。我爱掉“金豆儿”,因为“金豆儿”也是圆的。

  不过,“圆”也会给我带来不少麻烦。在做数学题时,我往往会把小数点点错,使最终的答案相差十倍、百倍;我也会因为漏看一个零,以致一道数学题从头错到尾……

  “小圆子”这个外号,对我真是太合适不过了。我这个人呢,好比一滴圆圆的小水滴,只有汇入大海才不会干涸,我愿去拼搏,去夺取光彩夺目、圆圆的金牌,而无愧于一个新世纪的学生。

  (1)文中的两个小主人公是个怎样的孩子?你从哪些地方看出的?

  (2)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你从两篇例文中学到些什么好方法?一起交流。

  说明:

  第一篇例文,虽然看上去很简单,但小作者的语言很风趣,很生活化,在介绍自己外貌的时候,非常有趣,把一个可爱调皮的男孩展现在大家面前,读来很让人忍俊不住。第二篇例文以一个“圆”字立骨,描写人物,组织材料,把人物的性格特征刻画得鲜明生动:脸长得圆,跑步像圆球在滚,说话像倒圆豆儿,爱掉像圆圆的“金豆儿”(眼泪),甚至粗心也和圆相联系——往往点错小数点,漏看一个零,文章最后说,我是一滴圆圆的小水滴,要全力去夺取圆圆的金牌。无论是成功的自豪,失败的懊丧,还是对理想的追求,都从一个“圆”字派生出来,“圆”是这些事物的外部特征,这一字也就成了统领这些材料的凝聚点。尽管材料十分琐碎,但由于红线贯串,仍然显得十分集中。

  这两篇例文各有千秋,展示自己、介绍自己,抓住自己性格中的主要特点,通过几件具体的、典型的事例,突出自己某一或某几方面的性格特点,力求写出个立体的、充满个性化的自我,写出自我的风采。无论是语言风格还是文章的构思上,都能帮助学生在比较和交流中打开思维,借鉴写法是例文学习的目的所在。

  (四)指点迷津,总结角度

  1、写自己的文章,你可要大胆的写,这是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另外,选好一件事情也很重要,否则,别人会以为你在吹牛,最后,加上活泼生动的语言,能让大家更喜欢你。要常自我追问,我们就会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个性,准确的认识自己。

  2、那么我们怎么追问自己呢?小组讨论讨论。

  3、交流、归纳

  追问角度参考:个人简况、家庭情况、外貌体型、性格特点、生活态度、爱好特长、成长经历、人际交往、优点缺点……

  可以写个人简况:姓名、家庭住址、出生的时间、年龄、名字的由来、名字的涵义……

  可以写我的长相:漂亮的'我,丑八怪的我,胖胖的我,瘦瘦的我……

  可以写我的性格特点:淘气的我,娇气的我,嘴馋的我,热情的我,倔强的我,憨厚的我,实在的我,骄傲的我,爱哭的我,爱笑的我,爱出洋相的我,爱睡懒觉的我,马大哈的我,好动的我……

  可以写我的内心世界:我的梦想,我的渴望,我的追求,我的喜悦,我的烦恼,我的悔恨,我的眼泪,我的委屈,我的哭诉,我的自责……

  可以写我的爱好特长:爱读书的我,爱画画的我,爱听音乐的我,爱唱歌的我,爱踢足球的我,爱作文的我,爱写诗的我,爱种花的我……

  可以写我的成长故事:我惹了祸,我出了丑,我挨了打,我做了一件荒唐事,我的一次冒险经历等等。

  4、我们在介绍自己的时候就要抓住自己的一到两个特点来写,不能面面俱到。而且,还要把自己的特点像刚才的同学一样,把它说明白,写清楚。(板书:写清楚)

  说明:

  小学生的思路比较狭窄,教师通过“追问”来打开他们的思维,帮助学生选好材料,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中直接取材,从日常生活入手,要选取那些最能展现你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例,反映你的性格特征。要仔细地审视自己,无情地剖析自己,逼真地描写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这样才能使一个充满个性的“我”跃然纸上。

  (五)完成习作,交流修改

  好了,老师已经帮你们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请仔细回忆,写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你,一个个性的你,好吗?最后,老师还提醒你:别忘了,给你的文章加一个最精彩的题目。

  1、静心思考,独立选材。

  2、练习写稿,教师巡视指导。

  3、互相交流,修改习作。

个人教学设计4

  11月19日,我参加办事处教委组织的小学语文教学大赛活动,聆听了来自各校的7位语文老师的课,收获良多。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这几位教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创设文本中的情境,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郭艳艳老师在教学口语交际《学会感谢,学会安慰》这一课时,她让学生一边观看视频资料,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并伴以深具感染力的音乐,声情并茂的语言激起了学生感谢、安慰的情绪。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再者九小的张倩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烘托了小钱患病时急需骨髓移植紧张的气氛,把学生带进了医院,带进了。

  病房,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两岸同胞,血肉相连的深入体会,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八小薛岩老师课堂语言简洁,准确,她用自己的挥洒自如的语言带着学生欣赏作者故乡的搭石,感受家乡人的情感之美,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激起了学生内心深处的善良。

  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我想,张倩老师所执教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充分展现吧。

  本课教学有这样三个层次

  1、初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2、局部分析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3、深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如在第一阶段自读感悟时,张倩老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想象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个阶段的自读感悟,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师生一起半数,总结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为深入品读文章打下基础。第三个阶段的自读感悟,王老师让学生边读边想,同一个时间的两个不同场景,那些句子是做让你感动的,为什么?而在开放引导这一环节,张倩老师采用了“联想想象”的办法:一年以后,康复的小钱与捐献骨髓的青年相遇了,他们会说什么?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读、练”环节中,培养创新精神。“读、练”的本身就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对问题敢于求异创新,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生“读、练”的过程中,教师不光要求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还要求学生注意课题与课文内容的'关系,鼓励学生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疑问,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学生,教师给予表扬,并抓住带有普遍意义的见解、疑问引导全班学生思考,给予正确解答。

  三、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7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如十小王迎春老师在处理课文中的四个主要景点时分别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汇报。最精彩的是学生上讲台提问大家反而被抬下的同学“反将一军”的环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甚至是争论明白了景物的特点,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颐和园可以探索的地方远不至于课文的描写。

  刘秀云老师则找准了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给予是快乐的?”从而也给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极大空间,学生的讨论有理有据、精彩纷呈;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对“不是获得而是给予,不是炫耀而是关爱”感受得很深。

  当然,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不断的疑问与思考,不吐不快,还是写了出来:我们的教师怎么了,上课的语言怎么会如此惊人地相似,总算是开了眼界。“你觉得他(她)读得怎么样”“你读得真棒”“你读得最棒”“照(学)他(她)的样子读一读”“谁愿意向他挑战(超过他)”等等。这此言语在每一节课里都有出现,频率之高,虽不是百分之百,但至少可以说是百分之八十。我不知道教师们是否了解这些话在表扬一人时,却打击了其他的人,“你是最棒的”,那其他的人都不如你吗,教师是否在批评其他同学呢?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会上奉化教师进修学校的语文特级教师张晨瑛老师说,如果在美国,老师在班级里说“你是最棒的”或“我们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这老师将会被学生家长告上法庭。

  “你自己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你爱怎么读就怎么读”“你爱怎么学就怎么学”,这是不是废话,哪有学生按不喜欢读的方式来读,什么是自己喜欢的,什么是自己不喜欢的,学生喜欢的就是好的吗?如果是这样的,那“你读真棒”“你读得不好”“你读得……”表扬与批评有什么意义?“你爱怎么学就怎么学”“你喜欢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美名曰:“自主学习”,体现平等意识和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试问,自主学习是这样理解的吗?这样说就能体现平等和尊重吗?如果这样,那你教师在干什么,你教师有什么作用,家长能放心吗?再说,这样能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吗?就阅读来说,有朗读和默读之分,《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朗读与默读有不同的要求,朱作仁先生在《语文教学心理学》一书讲得很清楚,对朗读与默读有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如时间,速度,数量等,既然对阅读有不同的要求,怎么能爱怎么读就怎么读呢。同样,学习当然有不同的层次和目标,怎么能爱怎么学就怎么学呢。当然,阅读确实是个性化的,每个人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来阅读,通过阅读也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但个性化的阅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爱怎么读就怎么读。

  新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不是强调合作学习吗,于是上课也来合作学习,殊不知为什么要合作,合作学习的前提是为了解决问题,讨论问题,各人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不同看法,达到个人独自学习难以达到的,从别人的看法中得到启发,从而解决问题,同时理解在合作基础上,建立友谊,互相尊重、信任等。我们的合作是怎么的合作呢,大家合作读,四人合作,选择你所喜欢的一段或一处说给大家听,这也叫合作,合作读有必要吗?选择一段说给大家听有必要吗,说什么?没有问题的合作,流于形式。

  语文教师在语言方面是很有个性的,很有魅力的,很有文采的,……,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却是……

  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

  一日听课所得又岂止以上几点,但我想,光是这几点,是我要用很多的时间才能深刻领悟的。

  教学大赛心得体会3我有幸观摩了市小学英语教学大赛,本次比赛活动分为五部分,分别是简笔画、才艺展示、口语、教学设计以及板书设计。共有来自各县区的37名教师参加了本次基本功比赛。通过观摩可以看出所有参赛选手都是花了很大心思,努力把自己最好一面展现出来。通过这次观摩,我开阔了眼界,看到了自己与参赛教师之间的差距。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首先是口语表达。对于限时命题性口语表达,各参赛选手们在拿到题目后只有十分钟的准备时间,虽然时间很紧,却没难倒各位参赛选手,他们的表达,内容切题,思路清晰,而且注意了开场白和结束语,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表达的过程中,注意了语音、语调,表情丰富,就想是在演讲一样,个别教师还加上动作,声情并茂,这一点令我佩服不已,很值得我去学习。

  其次是才艺展示。在才艺展示环节中,各位参赛选手的表现更是令我折服。在我的印象中,一直以为才艺展示就是唱几首课本上简单的儿歌,观摩了他们的表演之后我才知道自己对才艺展示的理解是那么的狭隘。“小学老师都是多才多艺的,都是全能的”参赛教师们把这句话演绎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他们中有的给动画片上的人物配音,有的表演短剧,有的配乐讲故事,还有一位年轻的教师竟然可以变魔术,且不说他们的表演是不是和教学有关,就单从才艺这一方面,就令我自愧不如。即使是唱歌的教师,他们所选择的歌曲也并不像我想像的那样唱一些简单的儿歌,而是贴近教材,改编歌词,形式多样,内容新颖、技艺精湛。

  接下来是教学设计和板书设计。参赛教师们的教学设计各具特色,在设计上紧扣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学策略。她们在展示过程中,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具准备到教学步骤各环节都展示得非常清晰,语言干净利索,各环节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层次分明。而且在教学设计上,几乎每个老师都借助于多媒体,借助于图片、视频进行教学,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融学习于娱乐之中,提高了教学效率,相信课堂达成度也会更高。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10号选手,她不但很好的实现了知识能力目标,而且将情感教育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学会主句型When is your birthday?My birthday is in?的同时,还让学生知道生日也是母难日这一道理,教育学生要学会孝顺父母、尊重长辈。使德育和智育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板书设计也是本次技能大赛的一个环节,多数教师的板书设计新颖,体现出了教学的重难点,借助于简笔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

  这次观摩给我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经过这次观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奋斗方向,我要以这些教师为榜样,刻苦钻研,积极向优秀教师学习,扎扎实实的工作,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越来越扎实。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一定能缩短差距,不断进步。

个人教学设计5

  习作目标:

  1、了解生活中值得敬佩的人和他们的好思想、好品质。

  2、学会通过具体事例,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3、注意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反映人物某一个品质。

  4、感受所写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使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情.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人物图)师:看到这些人物图,让我们想到了哪个词?(敬佩)今天我们就来写我敬佩的一个人

  2、板书题目:我敬佩的一个人

  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肯定有许多值得敬佩的人:他可能是见义勇为的英雄,是热爱学生、循循善诱的老师,是苦练书法的小伙伴、助人为乐的同学,也可能是不畏严寒、默默工作的清洁工人……他们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令人敬佩。今天,我们从中选择一位,写一篇习作,把自己所写的人的精神风貌表现出来。

  二、拓宽习作思路,确定习作对象。

  1、回忆敬佩过的一些人。

  ⑴打开记忆的闸门,静静地回忆一下,从你呱呱坠地到现在,这十年的成长历程中,你都敬佩过哪些人?请把他们认真地写在本子上。

  ⑵指名交流,你敬佩哪些人?敬佩他什么?

  2、确定一个习作对象。

  同学们敬佩的人可真多啊!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懂得欣赏别人的优点,敬佩其品质,这本来就是一种谦逊的表现。老师为你们高兴。不过,今天,我们只能夸夸其中的一位。(在板书的课题上标注)

  请静静地想想,在这些人中,你最敬佩谁,然后郑重地把他标注出来,简洁地写上敬佩他什么。

  3、同桌交流

  给同桌说说,你最敬佩谁,敬佩他什么,哪件事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4、指名全班交流。

  三、指导习作

  刚才同学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不光口头夸夸他们,还要把他们的优秀事迹写成文章,让更多的人敬佩他,学习他。

  1、出示课件,齐读习作要求。首先请同学们看习作要求。习作要求: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人值得你尊敬佩服,为什么?是因为这些人的高尚品质?这些人的特长或本领?还是因为这些人对你有过帮助或教导……从中选择一个人写下来。写之前,要想清楚你为什么尊敬或佩服他?用一件事写出你尊敬或佩服的原因,注意把内容写具体。写完后,读几遍,有不妥之处,认真修改。

  2、谁来说一说这次习作提出了哪些要求?我敬佩的一个人是在我们“身边”(板书)人的精神风貌也就是他的——(板书:好品质)那,怎样表现敬佩人的'好品质呢?(板书:写具体事例)真不错,我们回忆一下,平常写人,要把事例写具体,一般应抓住人物哪些方面来写?(板书: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当然,在一篇文章当中,只要抓住其中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把事例写具体,突出敬佩人的好品质。

  四、理清写作思路。

  1、课件出示建议。

  建议:(1)、确定写作对象。(2)、明确敬佩原因。(3)、选择典型事件。

  2、确定中心完成填空。(出示课件)我敬佩(),因为他(她)具有()的优秀品质(高尚品德,特长本领……)。

  3、理清思路。(板书题目)我敬佩的一个人。

  开头:开篇点题。

  经过: a、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b、细节描写: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人物的写好人物的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语言。)

  c、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

  结尾:照应开头

  五、资料链接

  1、回忆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一说伽利略有什么品质?

  2、回忆课文《全神贯注》,议一议,罗丹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其中,是怎样写罗丹的动作、神态的?找出来读一读。

  3、回忆课文《鱼游到了纸上》,青年是怎样专心致志作画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4、回忆课文《父亲的菜园》,父亲是怎样锲而不舍地开垦、管理菜园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六、眷写作文,写出内心感受

  1.师:同学们,没有人希望自己落后,没有人不渴求进步,赶快动手写出自己的敬佩的人的事迹吧,老师等候你们的佳作呢!

  2.学生动笔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边写边修改。

  七、修改作文

  八、课堂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交流,我们都被这些品质高尚的人所感动了。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他们都在默默为社会做着贡献,他们身上那些闪光的精神并不会因为他们的平凡而被掩饰,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一定会发现更多

  九、结束语:

  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敬佩的人,他们的事迹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今天请大家把自已所敬佩的人写下来,让更多的人尊敬他,学习他。

个人教学设计6

  《我敬佩的一个人》教学设想和目标

  1.拜访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的细节、抓住人物活动的语言、神态、动作,并学会倾听与记录。培养搜集和储存素材的能力。

  2.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态度自然大方、语句通顺,内容清楚具体。

  3.学习敬佩的人的可敬之处,关注学生的独到感受,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精神,让心灵得到净化,享受一次高尚的成长体验。

  4.促进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创新。

  5.培养自主、民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6.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所敬佩的人物的精神风貌,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7.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我敬佩的一个人》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本单元的教材中,我们认识了敢于追求真理,有独立人格的伽利略,如痴如醉、执著追求艺术的罗丹,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聋哑青年,执著、勤劳在荒凉贫瘠的山坡上开辟菜园的父亲。他们让我们敬佩,他们坚持不懈的品质深深地感染了我们,他们的音容笑貌也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今天,我们一起来说一说我们身边的,或者你了解的值得敬佩的人。

  二、交流激趣

  1.组内交流:

  ①要求把事情说清楚,表达出自己的敬佩之情。

  ②轮流说出自己敬佩的人。

  ③组内评价并评选出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小组同学帮助完善。

  2.全班交流:介绍人物的品质、事例是否具体,是否表达了敬佩之情;表达时是否态度大方,语句连贯,情感真挚。

  3.互动互助:学生可以为交流的同学提出修改完善的建议。

  《我敬佩的一个人》第二课时

  一、回忆再现

  师:上一节课的口语交际中,同学们讲了那么多可敬可佩的人,有严寒酷暑中默默奉献的清洁工,有下岗再创业取得成功的阿姨,有身残志不残刻苦学习的同学,有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的爸爸妈妈……请同学们再回忆一下:

  1.谁说的人物令你肃然起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他是怎么说的?

  2.回忆自己在小组和班上交流时,受到别人赞扬的地方。

  二、明确要求

  同学们读一读书本上的习作部分,明确这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

  1.指名读“习作”要求。

  2.说说这次习作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学生交流,老师打出字幕:

  (1)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2)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3)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三、创设情景

  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典型的录像画面再现人物,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感知、体验唤起学生的思维,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老师观察方式、语言描述、情感传递,在无形中起到导察、导思、导情、导行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敏锐地思维,细致地观察,正确地感受。

  播放录像:一名清洁工顶着烈日,打扫清洁的情景

  1.仔细观察这位清洁工打扫时的情景,即:动作、神态,发挥想象。

  2.学生把观察到的和感受到的,和同学说一说,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小组中去交流、引导。

  3.班上交流:对照习作要求,师生共同评价、交流,取长补短。

  播放录像:一名下岗的阿姨白天求职,晚上回家后伏案灯下,刻苦学习的情景。引导仔细观察后,练习说。

  师:刚才同学们看了两段录像,大家通过仔细观察,在讨论时说的言之有物,语之有情,字字句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们写作文时写作思路必须要清晰,你敬佩谁,敬佩他(她)的什么?为什么敬佩?都得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

  四、选择素材

  1.选择素材。从众多人物的素材中进行筛选,你选择写谁?提示:

  (1)你熟悉的,你身边的人和事,从生活中寻找。

  (2)事例典型,能够突出人物特点,也觉得有话可写的。

  (3)在脑子里进行搜索后,迅速确定要写的人。

  2.组织交流。

  (1)把所思考的内容简要的写出来。

  (2)同学交流,听一听同学的建议。并相互介绍准备的过程与方法。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我敬佩的一个人》第三课时

  一、结合课文启发引导

  1.读一读:找出课文中写人的文章读一读,课文是采用什么表达方法写人物事例的?

  2.想一想: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动作、外貌的语言,及“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对表现人物思想品质起了什么作用。

  3.组织全班交流。教师让学生明确: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把人物写“活”。

  (2)通过“我”的心理活动及由衷的歌颂与赞美把情感写真。

  二、作文起草

  1.提示激兴:要表现人物的品质,一般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及心理活动等去观察、琢磨、进行描写,重点写好语言和行动,以描写人物的神态和外貌作衬托,在描写过程中穿插写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怎么想的就怎么写。

  2.拟定初稿。

  古人有一种很好的写作理念,认为写作应该从写“放胆文”起步,逐步过渡到写“小心文”。四年级的学生还属于写“放胆文”的阶段,鼓励学生怎么想的就怎么写,“我手写我心”,不受形式的束缚,不受篇幅的限制,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

  三、正面引导鼓励修改

  1.学生自改习作,对照习作的要求,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修改。

  2.共同交流修改。

  (1)让学生以自己的.作文为例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修改方法,教师巡视点拨。

  (2)和同桌一起交流修改,相互取长补短。

  (3)鼓励学生拿出自己写的文章在班上朗读,共同讨论,找到最佳修改作文的方案。

  (4)教师对学生修改作文的过程、态度、方法进行评价。正面引导,鼓励学生再次修改。

  四、评议赏识

  1.把自己写的作文大声地朗读给同学听,让大家一起分享成果,感受快乐,或由学生自己选择欣赏某同学的作文来读。

  2.好的习作予以肯定,有不足的习作在鼓励的前提下提出修改的建议。

  3.各自再进行修改,评比优秀作品。以小组为单位评议、推荐。

  4.教室的文化栏里,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组织学生参观、阅读。

  教学反思

  1.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逐渐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锻炼他们的观察、感受、思考、想象能力;另一方面是要不断地强化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善于搜集、储备习作素材的意识,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2.寻找习作与口语交际的衔接点,让口语交际与习作有机融合。让习作在口语交际中生成,让口语交际的对话交流方式成为学生实现轻松作文的桥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创造情景,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兴趣,同时为学生创造平等、民主的对话平台。学生畅说见解,放飞思维,开拓创新,思维在反复的碰撞中成长。

  3.《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提出了“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要求。因此,习作教学不能死死盯住技术层面的操作,而是要在关注如何扩大搜集写作素材的范围,如何提高写作和修改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写作的快乐,享受写作的快乐,也是让人分享自我感受和体验的快乐,分享感受生活的快乐。

个人教学设计7

  设计背景:

  1、印象主义音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德彪西为主要代表的音乐流派,虽然经历的时间不长,但它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审美是近代音乐史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2、印象主义音乐是现代音乐的开端,和印象主义绘画、象征主义文学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是抽象、超现实的体现。特别是在旋律、织体、音色等表现方式上与古典、浪漫主义有着显著的差异。学习印象主义音乐帮助学生了解欧洲音乐发展的历程、概况。

  教学内容:第21节《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教学目标:

  1、聆听印象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德彪西的《大海》第一乐章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印象派的风格特征。

  2、知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作曲家德彪西。

  3、探索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赏析《大海》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引导学生积极发挥想象思维,把握音乐作品的音乐形象,感受、体验印象派的音乐风格特征。

  2、着重分辨作品的音色、速度、力度、节奏音型等的变化,以此来分析理解作品。

  教学方法及教学准备:

  1、方法:“质探五环”教学法

  2、准备视听、影像、图片等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诱思导入

  1、对比聆听两段音乐片段《爱之梦》和《大海》设问:哪一段是你熟悉的音乐风格,简述旋律、结构、音色的特征。(目的:引导学生学会从旋律、结构、音色上分析作品,为分析印象主义音乐特征铺垫)

  2、出示:印象绘画作品《日出》。请学生从已听到的两个片段中选择一首为《日出》配乐,你感觉哪一段适合?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导入意图:音乐浸入式对比聆听、分析为新知铺垫;画作欣赏与音乐结合,引导探索印象主义绘画与印象主义音乐之间的联系。能将将设疑、点题和新知有效的融合。

  二、自学与展示

  1.()国()主义作曲家()被称为一个人的流派。

  2.《》创作于1905年,取材日本版画《》的内容,为他一生最大的一部作品。有《》《》《》三个乐章组成,也巩固了他印象主义大师的地位。

  3.如果说:古典主义严谨,浪漫主义重情,那么印象派更强调的是什么?

  意图: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音乐文化知识,用(3)引导回顾不同流派的特点,利于知识前后连接,也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三、聆听感受

  1、播放《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交响音乐片段,并出示思考题:

  你捕捉到那些乐器的的音响?

  2、再次聆听:要求(追随一中乐器,)听听这些乐器旋律、音色、节奏等有那些特点。

  3、分段赏析《海上的黎明到中午》

  (1)导入部:由加弱音器的低音弦乐和竖琴的'持续低音奏出,定音鼓极轻(ppp)的滚奏,描绘了黎明前大海的安祥。

  (2)第一主题:从简单的双音音型开始,先由长笛和单簧管吹出平行五度的降D大调第一主题:

  (3)第二主题:由双簧管、第一竖琴和中音提琴组成混合音色奏出第二主题:它与第一主题构成对答,逐渐进入发展部分。

  4、交流讨论(旋律线条模糊,结构自由、变化,音色独特、新颖)

  5、聆听《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巩固对印象主义风格特点的认识。

  6、归纳过渡:展示法国印象派作家莫奈的美术作品《印象﹒日出》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它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影响而出现的音乐流派。它力求改变浪漫主义的主观情感表现,采用印象主义的创作手法,渲染神秘朦胧,若隐若现,虚无缘渺的气氛和色彩,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

  意图:增强学生体验、感受、分析、表述音乐的能力,初步掌握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四、表现与创造

  1、过渡:印象主义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和感受。我们的自然界有很多的音乐,只要善于提炼它就可能成为一首动听的音乐。

  2、请你以生活中的场景给你留下的印象创造一段音响并表现出来。如:春天的山林、清晨的校园……

  3、分组创作,集中展示。要求:小组长指导小组成员共同创作完成,面向全班同学说出自己的设计过程,展示活动的成果。

  五、意图

通过创造和表现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巩固对印象主义音乐的认识。

 总结与拓展

  1、如果将A浪漫音乐.B古典音乐.C现代音乐.D印象主义这四种音乐流派按照发展的历程排序应该是怎样的?

  2、你觉得印象主义音乐在世界音乐发展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聆听《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结束新课。

  意图:通过第一个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对音乐发展历程的了解;通过第二个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印象主义对音乐从传统走向现代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教后反思

  1、教材内容深:德彪西的《海上——从黎明到中午》是一部很难驾驭的作品。这不仅仅是因为作品的创作技法复杂、专业程度艰深,也因为我们过去对印象主义音乐了解太少、钻研不深。然而,作为近现代的一个重要音乐流派,特别是这一流派对当代音乐又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去认识了解它。

  2、学生素养不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不足,课前又没有安排学生的搜集整理本节相关的知识,感觉到学生学习效果和预期都有很大的差距。

  3、教学难度大:基于实际情况我遵循了以听为主的教学原则,既没有深入的灌输理论,也没有过多的讲解创作技法,只想让高一的学生能在认识、感受和体验上得到一点点触动。

个人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懂得将人物在具体事件中的言行心理写清楚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培养修改作文的初步意识,逐步养成修改习惯。

  2、能找到自己写得不具体的片断进行修改,把片断写具体。

  重点与难点

  重点:懂得写具体的方法,将自己的片断改具体。

  难点:培养修改的意识与习惯。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明确本次习作要求,比较两个片断,初步懂得修改的重要和怎样将写人的片断写具体。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揭题。

  从文章不嫌百回改,贾岛的推敲,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到白居易请保姆给诗提意见修改讲起。

  针对学生中写好作文从不重读修改,批好作文只看分数,不看批语,更不修改问题。

  揭提《把作文改具体》。

  2、明确要求。

  读“习作要求”,明确本次是修改写人习作《好——》中不具体的片断。

  3、学习方法。

  自由读“习作提示”,思考讨论:

  这两个片断什么是相同的?什么是不同的.?第二个片断哪些写法使得“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具体了?

  小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件事?当时妈妈肯定有很多话和动作,为什么选这些动作(放筷子,嘴唇试温,冲出去,围严实,三步并两步奔)?为什么选这些话语(亲切地询问“怎么啦?”惊叫“不好!烧得历害,快上医院!”)?为什么还要写听到妈妈喘气声越来越粗?

  小结将人物写具体的方法:围绕人物品质选事;记清事情中能反映人物品质的言行和心理。

  4、学生示范。

  出示班里学生写《好》中不具体的片断,及该片断的作者事先修改好的片断灯片。

  出示灯片,学生阅读比较。

  由作者讲述修改前后的想法及修改后的体会和收获。

  (习作写好要认真朗读一遍,让自己的耳朵当老师,修改错别字、多字、漏字和明显的的病句。习作写出好要认真看看习作要求,看习作有否围绕中心,把重点写具体,写人的习作要写好人物在具体事情中的言行与心理。)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重读《好》的习作,找到自己写得不具体的片断,将片断写具体。

  (二)教学过程

  1、发习作,重读寻找。

  自读习作,寻找应修改的片断。同桌交换习作,倾听同桌关于选择修改片断的意见和片断修改的建议。

  2、各人根据自己习作的问题,选择一个片断修改。对于部分没有合适修改片断的学生,可提供下列片断修改。

  奶奶不爱穿新衣服,很节俭。袜子快破了,也不要给她的新袜子,自己做了“大脚套”给我试。真的,这“大脚套”很暧和。我试了后很感动。

  3、交流修改习作片断,小结修改体会。附:《好爸爸》修改片断比较灯片内容。

  我爸爸天天学习到深夜才睡,早上又很早起来读书。爸爸为了参加自考,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眼睛也熬红了,人也瘦了。学习的精神真令人感动。

  修改:

  我爸爸是个读书迷,为了多学点知识和本领,他呀没日没夜地苦熬。为了我,我妈不知和他闹过多少回。这不,这星期天一大早,妈妈就让我到爸爸床前去监督。让干了一个通宵的爸爸老老实实睡一觉。我看爸爸眼睛是闭着的,可嘴里还在叽哩咕噜地背着英语单词。“不老实,我告诉妈去!”我刚要走,爸爸一把抓住我的手,“别走!小刚。爸爸不这样用功,怎么能学习本领?再说,你妈够辛苦了,别再让她操心了。”“这——”我看着爸诚恳的脸,心软了,可一见爸爸那布满血丝的眼睛,我忍不住说:“孩子,爸爸是技术科长,厂里引进不少新设备,我连说明书也看不懂,多急人哪!我能不拼命学点东西吗?”“可是——”我还是心疼爸爸,“爸爸您累病了那可怎么办呀!”爸爸笑了,“傻孩子。现在少睡点,过两天空了多睡点。少睡点不会垮,啥本领也没有,工作垮下去才真糟呢!”

个人教学设计9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性目标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鼓励学生写自己的独特感受是发展个性、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前提。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S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写一个人物群体》。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学会如何介绍一个群体。

  2.能通过描写具体的人和事,来突出人物群体的特色、风格。 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人物群体及写作素材,以学生最熟悉的群体(比如班集体)为题材,指导学生学习人物群体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这个群体的与众不同,体会人物群体的'特色、风格。

  2.通过群体中人物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互相爱护等友情、亲情,增进与群体之间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写作人物群体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描写表现突出人物的言行举止,来体现群体的特色、风格。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都学过哪些描写人物的课文呢?(学生交流)对,同学们说得真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四单元习作去学习一个新的习作内容。

  (教师板书):写一个人物群体。

  二、明确写作主题

  1、那么同学们,什么是人物群体呢?

  2、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些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播放课件)。

  3、同学们,我们现在了解了什么是人物群体了,那么在我们的身边都有哪些人物群体呢?

  4、请同学们思考并交流。

  5、小结:人物群体即一群人的表现。那么写人物群体,不是写一个人,而是写多个的人,而且这些人之间是发生联系的。

  三、写法指导

  既然同学们认识了许多人物群体,那你最想写哪个人物群体?想一想这个人物群体有何特点?那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写群体中人物的特点呢?

  1、指导写法:

  (1)、引导学生围绕自己身边的人确定一个人物群体。(我们一家人、我们的班集体、我的小伙伴等)板书(群体)

  (2)、引导学生探讨:那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写人物群体呢?

  (3)引导学生确定人物群体中有哪些主要人物?可以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的描写突出人物群体的特点。(板书:人物)

  (4)这些人物中哪些事给你的印象最深?可以用具体事例来展现人物;(板书:事例 )

  (4)想一想这个人物群体有何特点。板书:特点(如:团结友爱、幽默风趣等)

  (5)文章结构要有详有略,主要人物要集中笔力详细刻画,陪衬人物寥寥数笔顺带而过。

  2、教师小结:(并归纳板书)

  四、妙笔生辉:

  1、教师出示习作要求:

  2、播放音乐,学生创作。

  五、作品展示及评价

  (1)(投影)学生作品,并邀请学生朗读习作。

  (2)师生互评。共同修改作品。

  (3)教师习作展示

  六、总结提升:

  同学们,写作文其实不难,只要你们对身边的人和事有了细致地观察与发现,通过你们对语言的文字组织与推敲,珍视自己对身边事物的认识和独特感受。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这篇习作写好的。加油吧,同学们!

个人教学设计10

  教学

  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可以……也可以……”造句;

  3、认识森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及破坏森林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

  难点读通、读顺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可以……也可以……”造句,理清课文思路。

  课前

  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揭题导入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心愿,能不能告诉大家,你的心愿是什么?

  板书课题《云雀的心愿》。随机指导:雀、愿的书写。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呢?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学习练习:“雀、愿“的写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情境;

  学习课题中的生字

  二、1、指导初读: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请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和长难句学习生字、词语,初步感知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生说生字,适当点拨从字的音、形、义、组词各方面说生字,其他人纠正、补充与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学习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理解词语同桌之间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讨论、理解词语培养学生合作的学习意识与能力

  (3)、指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人倾听并及时纠正、补充与评价读通读顺课文

  3、强调生字词跟读、小组读、齐读强化生字词

  三、1、引导再读课文:

  刚才我们已经学了本课的生字新词,现在请大家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讨论交流同桌间讨论交流合作中感知课文

  3、指生说其他人倾听、纠正、补充、评价生生会话,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4、指生分自然段读其他人倾听、纠正、补充、评价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加强朗读

  四、指导写字

  1、提示注意点倾听提示强调字形

  2、巡视指导自己练写强化练习

个人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写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提高学生写人的能力。

  2、学会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3、继续锻炼、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写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提高学生写人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会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教具准备:

  小黑板学生搜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过许多人:父母、同学、老师……通过书刊、电视等也了解了很多人:革命前辈、英雄模范、时代精英…在这些人中,相信大家一定有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一个人,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他(她)吧。

  2、指名若干学生汇报。

  3、教师小结:听得出来,大家心中都有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人。

  二、说说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人

  (一)导语:

  前两天,就让同学们预习了本次习作要求,大家都作了相应的准备。下面就把你喜欢或崇拜的.人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二)提出说的要求:

  1、想好要介绍的人有什么特点,他(她)的哪些方面表现出了这些特点,他(她)长什么样?说话有趣吗?有没有在说话、做事方面和他人不一样的地方等等。

  2、重点讲清你为什么喜欢或者崇拜他(她),他(她)的哪件事你喜欢或者崇拜?你崇拜他(她)什么?

  3、谁都可以,只要是你喜欢或者崇拜的人都行。

  (三)、练习说。

  三、根据所说,打草成文。

  (一)、师相机点拨。

  a)导语:把我们喜欢或崇拜的人介绍给大家是一件多么让人愉悦和满足的事情啊!大家拿起笔来,把你心中最喜欢或者最崇拜的他(她)写下来吧!

  b)请大家对照评分标准写好本文。

  (二)、生列提纲,师巡视。及时给予个别辅导。

  四、布置作业

  完成习作

  板书设计:

  表达写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人

  外貌描写要形象

  事例描写要具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仔细阅读自己的“写我最感兴趣的一个人”一文,看是否体现了本次习作的主题。

  2、继续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3、在与同学的交流修改习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

  仔细阅读自己的“写我最感兴趣的一个人”一文,看是否体现了本次习作的主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的习惯。

  教学准备:

  小黑板优秀习作和不成功的习作各准备一篇

  教学过程:

  一、反复朗读细心修改

  1、自主修改。

  有一句话叫:“文不厌改。”这就是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这篇作文认真地读几遍,把错别字改正过来,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把需要增加的内容加上去,需要删除的地方划掉。

  2、相互修改。

  自己修改满意了,把作文读给同桌听,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

  二、交流习作师生评议

  1、朗读习作。

  请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们听的学生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修改?

  2、学生自评。

  让读习作的学生自我评价,体验习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3、师生评价。

  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习作的评价,要引导公正客观地评价他人的习作,分享他人习作的快乐。

  三、布置作业,完成习作

  自己再次修改习作,抄在本子上。

  板书设计:

  表达——写我最感兴趣的一个人

个人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能够在普通人中,发现可敬佩的人物,并从中选择一个写下来。

  2、学会描写手段,把事物写具体,突出表现人物的品格。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在讨论中认识可敬佩的品质。

  2、通过习作,表达对人物的敬佩之情。

  3、通过修改习作,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做一个值得别人敬佩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

  选择具体事例,通过具体的描写,表达敬佩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缓和气氛,激发兴趣。

  很高兴能和同学们在一起上这一节课,自我介绍一下,我姓董。

  (板书:董)大家能够和董老师认识,高兴吗?

  谁愿意来和老师打个招呼?(指名)不想对老师说点什么吗?好,这个同学真勇敢,就凭你的勇气,我想大家都很敬佩你。初次见面,我给同学们带来个礼物,大家猜猜是什么?

  (二)讲故事,读故事,明确重点学习方法。

  1、师:呵呵,大家都猜错了,先给大家讲个有关我自己的故事,想听吗?

  2、师讲故事。

  (内容:新年中,冰洞中救孩子的故事。)

  3、师:讲完故事,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点儿什么呢?(指名说,板书:敬佩)大家如果不用嘴说,怎么表达对老师的敬佩呢?

  4、师:谢谢同学们的.掌声,还想听故事吗?请看大屏幕(出示例文一)

  ①生默读。

  ②指名有感情朗读,其他同学认真体会。

  ③指名说说自己的感受。

  ④让学生讨论: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

  5、让我们再欣赏一个故事。

  ①学生自由默读,思考感受,思考表达方法。

  ②师生简单讨论交流。

  (三)总结故事,学写作文。

  1、师:通过前面的故事使我们懂得了怎样才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人,大家再想一想,还有哪些行为是值得我们敬佩的行为。举例也可以。

  2、自由讨论。

  3、指名发言。

  4、师:大家说得都很好,今天,我想让大家把这些人写出来,好吗?

  5、提出要求:

  内容:写清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你为什么敬佩他?

  形式:①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手法或心理描写手法。

  ②注意运用恰当的词语和修辞手法。

  (四)学生习作,教师指导。

  1、师:现在同学们可以动笔写,但要注意在写作过程中,不要互相交谈,以免影响到其他同学的思路。(开始)

  2、生习作,师巡视,发现好作文。

  (五)指名范读,共同修改。

  1、师:我刚才看到这位同学写得又快又好,咱们让他来读一读好吗?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并提出修改意见。

  2、师生讨论,进行修改。

  3、同桌互读,互提修改意见。

  4、再找一位学生朗读,评一评。

  (六)拓展:

  大家知道教师送你的礼物是什么了吗?指名说说。

  (七)作业。

  1、完成自己的习作。

  2、学习做一个值得别人敬佩的人。

  四、板书设计:

  敬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

  词语,修辞

个人教学设计13

  一、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生字、生词的掌握。

  二、教师指导学生赏析课文,并讨论下列文题: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归纳小说的主题。

  (1)小组讨论:

  (2)全班讨论:

  (3)教师总结:小说通过对帕霍姆为拥有更多土地而累死的叙述,评判了贪得无厌的人,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现象。文章先写帕霍姆的贫穷状况,又叙述她的贪得无厌的事情,最后对这种人进行了评判和嘲讽。

  2、为什么我们对文章所叙述的人物的贪得无厌不感到厌烦?

  (1)小组讨论:

  (2)全班讨论:

  (3)教师总结:文章两次写到帕霍姆买地,一次写他用脚“圈地”,均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的贪婪,但我们不觉其烦。这是因为作者总是采取不同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主人公的贪婪进行刻画。

  3、你有没有想到主人公帕霍姆最后的结局?这样的结局你认为是不是最好的?为什么要特地点名“刘英尺’?

  (1)小组讨论:

  (2)全班讨论:

  (3)教师总结:(开放性题目,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结局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因为他想追求最大值(得到了),结果超越了身体极限(人死了)。这样的结局当然是最好的,因为它把许多相反的东西,尖锐的矛盾集中到了一起,引起读者更多的思考。如果换成算计得恰好,即获得了可能限度内的最多土地,人又完好无损的喜剧结果,或者眼看无望,干脆放弃,至多就损失一千卢布的结局,则寓意、主题就很欠缺。

  4、讨论小说的主题。

  (1)小组讨论:

  (2)全班讨论:

  (3)教师总结:主要是批判和嘲讽贪得无厌,但也客观表现了一个受人赞赏的个性。

  5、开头部分帕霍姆两次买地的故事,有没有必要写?为什么?

  (1)小组讨论:

  (2)全班讨论:

  (3)教师总结:有必要。因为前两次买地为最后一次得到土地却丧了命作铺垫。帕霍姆过分的的贪心是逐步发展来的,也是前面过于顺利造成的。第一次买地可说是为了摆脱贫困,但进展顺利造成了他后面欲望膨胀的基础。第二次自称是为了不受穷,其实至少应是为了日子越过越好,结果更为顺利,生活强了十倍,这就大大激发了他的欲望,他希望眼前所有的.土地都属于他,他的贪欲大大膨胀了。这才有后面买大批土地的决定和表现出的过分贪心。这样的情节才是故事不显得生硬和突然。直接从巴什基尔人的买地游戏说起,虽一样可以揭示主题、寓意,但可能较为离奇,教化味较重,而采用民间寓言故事或传统小说的叙事风格,生活味较浓,且娓娓道来,似拉家常,效果当然好。

  三、课文结构

  开端:帕霍姆为改善生活而欲买地

  发展:两次买地

  高潮:帕霍姆用脚尽力丈量大片土地贪得无厌

  结局:帕霍姆悲惨死去

  尾声:仅得埋葬之地

  四、写作特色

  1、成功的运用了心理描写,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2、内容环环相扣,结构层层递进。

个人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学法建议】

  1、认真阅读“前文梗概”,精读文本。

  2、研习文本要注意找出情节在人物形象塑造中起的作用。

  3、找出索科洛夫在讲述自己不幸遭遇时的语言,分析语言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用战争的图片导入。

  二、作者简介: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前苏联作家。生于顿河维辛克镇克鲁日林村的一个磨坊主家庭。1926年肖洛霍夫开始构思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经过14年时间,四卷本分别于1928、1929、1933、1940年出版。该作品和小说主人公在苏联引起多次争论,但由于它在苏联文学史上别开生面地反映了广阔的历史画面,生动真实地表现了哥萨克民族在1912年至1922的动荡岁月中的历史,这部小说仍然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并于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在此期间,肖洛霍夫还发表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的第一部(1932),第二部于1959年发表,全书反映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苏联个体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过程,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小说的成功使作家在苏联文学界地位进一步提高。

  卫国战争期间,肖洛霍夫作为随军记者,在前线又写下许多的随笔和短篇小说。其中主要有特写《在顿河》(1941)、《在顿河上》(1941),《在个萨克集体农庄里》(1941)和《战俘》等。短篇小说有《憎恨的科学》(1942)和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1956-1957),从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的角度来写战争,对战争进行反思,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在国外引起强烈反响。1965年“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文本研习

  1、失去儿子后,“我没有哭,眼泪在心里干枯了”,这是为什么?

  (1)明确:经历了许多苦难遭遇。

  (2)索科洛夫经历了许多苦难,请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并找出有关情感起伏的词句。

  学生回答,明确:【受伤被俘】→成功逃亡(激动极了)→妻女炸死(穿心的痛)→找到儿子(喜气洋洋)→儿子牺牲(埋藏欢乐)→领养孤儿(轻松光明)→【出了车祸(悲愁的心)】

  2、遇到凡尼亚后,“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这又是为什么?

  明确:同情孩子;身世相同。

  3、凡尼亚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激动和狂喜?

  明确:渴望亲情,害怕再失去父亲,再去流浪。

  4、索科洛夫的哪些举动同样让人感动?

  明确:由于自己的不幸更能同情别人的不幸,对孤儿的爱;做父亲的幸福,心灵的慰藉,精神的寄托。

  5、引用苏联,德勃拉果依的评论:

  两个各自流浪的、“孤苦伶仃的”、失去了一切的人,彼此在对方身上赢得了在生活中应有的地位。因为不单是这男人使得这个孩子确实像个孩子那样生活下去,而且这孩子也可以使这男人“刚强起来”永远有信心、永远是一个男子汉

  四、合作探究

  1.“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这泪水有什么含义?

  (1)讨论明确:坚强(白天不当着孩子面流泪);追悔(梦境,分别时梦境,分别时推了妻子一把);担忧(死去吓坏儿子,孩子的将来)……

  (2)遭遇战争,失去亲人,泪浸枕头的只有索科夫一个人吗?不是。苏联人以平均每个家庭牺牲一个人的代价赢得了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胜利。再请同学们看一组数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蒙受空前灾难。战火蔓延到40个国家,有56个国家参战。在抗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战争中,双方动用军事力量9000万人,其中苏联2200万人,中国有4.5亿人卷入战争。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其中苏联伤亡约3000万人,中国伤亡约3500万人。

  死亡者达5500万人,是历次战争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其中苏联死亡2700万人。死亡者中有一半是无辜的平民。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伤亡人数总计约3500万;各种损失折合当时美元计算数额高达1000亿以上。二战各国死亡人数约5265万,其中军队1473万。一战累计死亡847万人,伤残2120万人。据外国学者统计,以前的5164年里,世界上共发生战争14513次,使36.4亿人丧生,损失的财富如果折合成黄金,可以铺成一条宽150公里,厚1O米,环绕地球一周的金质腰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37年里,世界接连爆发了470余起局部战争,至少有1000万人死于兵火,在全世界范围内,没有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平均要过520天才有一天太平日子。

  其实,小说写的.不只是一个人在战争中的遭遇,是一个民族在战争中遭遇,是人类在战争中的遭遇。索科洛夫的泪水浓缩了的苦难,他是一群人的代表,是艺术品中的典型形象,是“熟悉的陌生人”。

  2、小说的结尾说,“重要的是能及时转过脸去”,不能让孩子看到脸颊上滚动着的“吝啬伤心的男人的眼泪”。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读懂了索科洛夫感人的故事,就能感受到最后一节文字的震撼力。在战争中,最不幸的还不是失去生命的战士,而是无助的孤儿寡妇。凡尼亚是战争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因此,也不会理解索科洛夫的房东女人为什么哭。索科洛夫的悲惨遭遇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而凡尼亚的挥动小手触动了有良知的悲悯之心。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出战争的残酷。“我”不想孩子看到经历战争的人的眼泪,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他知道真相,让不幸的儿童能保住一些童心。小说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变为作者在抒发心愿: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经历战火……

  五、延伸学习

  思考:这篇小说在完成的时候,在1956.12.31――1957.1.1,《真理报》曾全文刊出,结果被市民抢购一空,当时莫斯科广播电台全文广播这部小说,结果市民们驻足街头,不顾寒风扑面多少人留下了辛酸的眼泪。小说为什么有如此的魅力?

  六、布置作业:

  1、整理字词和文学常识;

  2、完成《名师一号》练习;

  3、预习《六国论》。

个人教学设计15

  教学目的

  (一)欣赏印象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德彪西的《大海》第一乐章,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印象派的风格特征。

  (二)知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作曲家德彪西。

  (三)探索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赏析《大海》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引导学生积极发挥想象思维,把握音乐作品的音乐形象,感受、体验印象派的音乐风格特征。

  (二)着重分辨作品的音色、速度、力度、节奏音型等的变化,以此来分析理解作品。

  教材分析

  1、交响音画《大海》

  交响音画《大海》,作于1905年三月,初演于1905年十月。本曲为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由三个不同内容的乐章组成,但每个乐章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集中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它表现了"大海"的景色及其富有动态的性格,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响,极为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乐曲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以完整的"海"的印象和对海的幻想。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这些印象派的手法,都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动画面。

  全曲分为三个乐章:

  一、《海上的黎明到中午》这一部分顺序描写了:大海的潮水声;夜幕缓慢地揭开,一丝光亮映照在海面上;一轮红日渐渐升起,天空由紫色变为了青色,逐渐地增加了光辉,一幅开阔的大海黎明景色被生动地描绘出来。

  二、《波浪的游戏》音乐生动地描绘了白色的浪花拍击海岸时的情景。导入部描写了可爱的小波浪来回动荡的音响。在音乐的继续发展中,英国管奏出可爱的第一个主要动机,给人以幽闲的感觉。

  三、《风和海的对话》这一部分开始时,定音鼓的震音刻画出远方激动、飘浮着的雷声。之后,音乐描写了海风吹到海面,引起阵阵骚乱的潮声,犹如风和海的对话。这部作品不仅描绘出了一幅引人入胜的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景物的歌颂和赞美。

  2、海上—从黎明到中午

  本课重点欣赏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乐曲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大海的画面:夜幕徐缓地揭去,大海从黑夜中苏醒,黎明的朝霞渐渐从阳光映照的水平线上升起,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美丽动人,充满生机:它时而是蓝,时而是绿,不停地闪烁着诡异的光,涌动着斑斓的色彩。它清澈可见的深处是那样的神秘,它浩大的声响,令人难忘它的威力。

  媒体策略

  充分利用视听、影像、图片、文字等相结合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展示,把教学内容、相关资料、过程设计等整合在一起,具有灵活性、实用性和可观赏性、可操作性;达到强化学生对印象派音乐的理解、感受、体验的作用,以扩大学生音乐视野,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的目的。

  教学准备

  学生:要求在课外从不同渠道查阅有关印象主义音乐的资料(流派的产生、音乐作品与美术作品之间的关系、作曲家德彪西等),并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以备课堂上进行介绍。

  教师:收集相关的影像,视频、视听、图片等资料,CAI课件制作。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大海》主题音乐片段,在音乐中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1、播放《大海》第一乐章音乐片段,并出示思考题;

  (1)你能听出这首作品的音乐主题吗?

  (2)这部作品与以往欣赏过的作品有何不同?你能说出有哪些不同?(旋律、音色、节奏等)

  2、学生聆听音乐后思考问题。

  3、结合作品学生交流和讨论,并由各小组派代表发言。(记录各小组代表发言情况,作为学生模块结束时的评价依据。)

  4、教师归纳:

  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它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影响而出现的音乐流派。它力求改变浪漫主义的主观情感表现,采用印象主义的创作手法,渲染神秘朦胧,若隐若现,虚无缘渺的气氛和色彩,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

  展示法国印象派作家莫奈的美术作品《印象﹒日出》引出课题(课件一)

  《印象:日出》真实地描绘了法国海港城市早晨日出时的光与色给予画家的视觉印象,突破了传统画法的束缚,被称为印象主义绘画

  三、作者简介:

  1、学生代表发言,说出你所了解的德彪西。(记录学生发言情况)

  2、教师归纳:视听作者介绍(课件二)

  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

  他著名的作品有管弦乐《牧神的午后前奏曲》。钢琴曲《月光》,以及《云》、《节日》、《大海》等作品。

  四、印象主义音乐与美术作品的关系

  1、展示印象派美术作品,学生讲述对画的理解。

  2、老师讲述:(课件三)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法国兴起了一个画派。他们把颜色彻底分离、用颜色的冷暖来交织画面,是一种艺术的革命。他们采取在阳光下直接作画的方法,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实际上就是冲淡理性的东西,追求瞬间的感觉。

  五、作品赏析

  1、分段赏析《海上的黎明到中午》

  (1)导入部:由加弱音器的.低音弦乐和竖琴的持续低音奏出,加上定音鼓极轻(ppp)的滚奏,描绘了黎明前大海的安祥。

  (2)第一主题:从简单的双音音型开始,先由长笛和单簧管吹出平行五度的降D大调第一主题:

  (3)第二主题:由双簧管、第一竖琴和中音提琴组成混合音色奏出第二主题:它与第一主题构成对答,逐渐进入发展部分。

  (4)结束部:在这一乐章即将结束时,一个平静的但却令人难忘的众赞歌乐句由英国管吹出:它从弱到强,好似整个大海从海底翻滚而起,到达高潮的顶峰结束。

  2、展示思考题:

  (1)这些片断分别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2)通过听赏音乐片断,请你说说音乐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吗?

  (3)根据你的听觉感受,请说出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3、根据讨论分析归纳:印象主义音乐的特征(课件四)

  4、完整的欣赏作品:(课件五)

  音乐对于德彪西就象绘画对于莫奈(印象派画家)、诗歌对于魏尔伦(象征主义诗人)一样,首先是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因此,德彪西的《大海》绝不是单纯的描景音乐。他要捕捉的是诡异的光线和颜色,无常的海面与波涛,水的律动、光的闪烁、影的虚幻、风的空灵,这一切都来自他的体验,大海究竟给他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一一都从他笔下的音乐中流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德彪西海的世界。

  (1)要求学生边听边把自己想到的内容用文字或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2)展示学生的文字描述或绘画。(记录各小组代表发言情况,作为学生模块结束时的评价依据。)

  六、总结:

  (用德彪西的一段话)我非常热爱音乐。正因为我热爱音乐,我试图让它脱离使它受到抑制的贫乏的传统。音乐是热情洋溢的自由艺术,是室外的艺术,像自然那样无边无际,像风,像天空,像海洋。绝不能把音乐关在屋子里,成为学院派的艺术。

  总之,印象主义的音乐就是打破传统的束缚,在艺术手法上追求更新的东西。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不连贯的短小动机的瞬息飘浮,都是印象派音乐明显的标志。它反映了时代变化的初步迹象,是现代音乐许多重要特点和精神意境的发端。

  七、教学后记

  德彪西的《海上——从黎明到中午》是一部很难驾驭的教材。这不仅仅是因为作品的创作技法复杂、专业程度艰深,也因为我们过去对印象主义音乐了解太少、钻研不深。然而,作为近现代的一个重要音乐流派,特别是这一流派对当代音乐又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再不引导学生去认识了解它,将会给我们的后代留下多么巨大的遗憾?因此、即或是再难驾驭的音乐作品,我们也应当引导学生去认识、去理解。

  在一般情况下,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要素、音乐表现手段去认识作品的风格特征是比较容易的。而类似《大海》这样的作品却困难得多了。因为它的音乐要素、音乐表现手段并不像常见的音乐作品那样容易把握。但是,任何事物总是在辩证地存在与发展着的。具体到这部作品上,直接感受、体验音乐的风格,而后再透过客观存在的风格去认识、理解其音乐要素及音乐表现手段。这几乎反而更容易些。这份教案的设计正是从这里切入进去的。

  在教学方法上,其一,突出的使用了比较的方法以加深学生的认识与理解。在这里,用德彪西的音乐《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与莫奈的画《印象·日出》做比较。尽管这二者分属于不同门类的艺术,但在艺术思想、创作手法上都有共通之处。从他们的作品中能够找出共同的特征。这就为学生认识、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渊源及其基本特征提供了条件。其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聆听。仅《海上——从黎明到中午》这段音乐就在一节课中聆听了三次。初听时,学生对作品得到一个粗浅的、不完整的印象;复听时,学生对乐曲的某些片断做了深入的分析,并且对各音乐表现手段在整体欣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抓住瞬间感受;再次复听时,要求学生较为精细地、全面地感知、体验《大海》,进而对印象主义音乐有一个初步的理性认识。

  总之,这样设计本课的教案是比较实际,也比较容易收到实效的。

【个人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个人教学设计06-22

个人教学设计(15篇)02-26

个人教学设计15篇02-04

《杯子的设计》教学设计03-14

关于《珍珠鸟》个人教学设计范文04-28

an教学设计11-23

《我设计的服装》教学设计06-15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12-24

设计个人总结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