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点滴观后感

时间:2023-02-27 12:23:56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心灵点滴观后感4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心灵点滴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灵点滴观后感4篇

心灵点滴观后感1

  上周我科医护人员陆续利用休息时间观看了《心灵点滴》这部电影,观看后大家感触极深。

  故事情节围绕着对待病人的两种治疗态度的医生的故事展开叙述。一开始就以独特的叙述开始用一个精神病人自己的体验来增强电影的说服力,只有体会过“病人”,才能真正做好“医生”,电影中有句话我印象很深:只有人类才会互相残杀!

  主人公亨特·帕奇·亚当斯,代表的是不仅仅关心病人的生理上的病痛,而且注意给病人带来快乐,带来心灵上的安慰具有人文关怀的一类医生;另一类是以华克院长为代表的自认为高高在上以传统的治疗方式对病人进行治疗的一类医生。在帕奇与华克院长的一次次争执中,我看到了一个好医生身上所拥有的三样法宝:热情、微笑、信念。《心灵点滴》中,帕奇主动去了解病人的需求,帮病人们完成以前未能完成的心愿,他用自己的热情感染了病人。在他的世界里,我看不到被动的做法与消极的情绪。他主动帮室友如迪驱赶幻想出的松鼠以让如迪敢出去上厕所;他主动与病人玛姬打招呼并与之握手;在华克院长的再三劝阻下,他依然去医院看望病人乍一看,他表现出的是固执行为,然而,这是由他内心的热情以及对病人的爱的驱使所产生的崇高行为。对帕奇来说,热情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在他的热情之余,他给病人带来了快乐,成为了他们最要好的朋友。这样一来,他不仅帮助病人避免死亡,更重要的是增进了病人的生活品质。

  然而,我们自己所处的环境,类似于帕奇内心充满热情的人已经凤毛麟角。我们的生活中,热情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我们不希望别人以冷漠的心对待我们,我们就必须先用自己的.热情温暖融化别人心中的冰。对一个从事医疗服务行业的人群来说,热情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热心、乐观、能够幽默大家的人,对于这样的人生我们其实是很向往的。奉献他人娱乐自己,像这种很有魄力的事情我本人觉得能做上一件就很了不起了,所以我们医务人员应该很用心的学习怎么与病人相处,怎么帮助病人,让病人快乐。这不只是来源一个作为心理医生的责任感,最根源来自对社会的感情,所以希望更多的人能以医者仁心来对待病人。主人公帕奇先生以先驱者的身份提出了医生应该治疗人,而不是疾病。他坚信,同情和心灵相通对医生来说与灵丹妙药和技术进步一样重要,作为一名医者像帕奇先生那样对待病人的做法是真正符合我们医学人道主义的做法。他能够真正关心病人的内心感受,让别人从心里感受到温暖,真正把医学的真谛融入了治疗之中,真正体现出了医者的崇高和圣洁。他不仅仅是为了治病而治病,而他更关注的是人,是为了治人而治病。

  朋友们,同事们,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是否应该深刻地意识到,将来的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医治病人身体上的疾病,更重要的是心灵呢?像影片中说,增进生活品质,或许很多病症,现在医学还无法治愈,但作为病人,最想得到的是心灵上的快乐,如果药物无法减轻他们的痛苦,请用我们善良、仁慈、幽默的心灵去温暖他们,真正地做一名帮助病人心灵的卫士吧!

心灵点滴观后感2

  正如美国特鲁多医师的墓志铭一样,“偶尔会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在安慰”。这才是一名医生的职责所在。去治疗那些我们能够治愈的,去帮助那些我们无法治愈的人安详地走完生命的最后旅程,去安慰那些备受疾病折磨痛苦的患者,这才是我们从医真正的目的所在。正如现代医院的前身是起源于古代修道院、救济院或寺庙,现代医生起源于基督教的神职人员一样,现代医学自诞生伊始,其目的就是传教式的慈善与施予。那时的医学远不及现在发达,所谓的医院通常仅仅是提供清洁的环境、良好的空气、冷热浴、充足的食物和取自圣泉未受污染的水。医生肩负着神祇,从古至今一如既往的用自己的所能、用自己的真诚,无私地帮助他人。

  医学不是万能的,尽管医学一直的不断的进步,仍然还是有很多疾病至今是医学无法治愈甚至无法解释的。一名医学生从入学起就被灌输和浸染着征服疾病的信念,仿佛一名医生的使命就是去挑战医学难题,妙手回春,让病患起死回生。可死亡是人类的必然归宿,这是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医学是无法战胜死亡的。正如韩启德院士在中国科协第16届年会的特邀报告中所讲的那样,“我们现在的医疗出了问题,不是因为它的衰落,而是因为它的昌盛,不是因为它没有作为,而是因为它不知何时为止。在宗教强盛、科学幼弱的时代,人们把魔法信为医学;而在科学强盛、宗教衰弱的今天,人们把医学误当作魔法。”

  医疗的飞速发展带来的是层出不穷的新药、新技术、新设备在临床的尝试与应用,而同时带来的则是更多的不良反应率、更严重的副作用和充满未知的风险。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患者真正需要的其实并不是无休止的、不惜一切代价的医学手段,而是一种陪伴他走到终点的人文关怀。在让病患身上插满抢救的管路时,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到底是在帮助患者,还是在加重患者的痛苦;我们到底是让他逃离死亡,还是延长他死亡的过程;还是单单为了履行我们心中单纯的治病救人的信念。患者不仅需要忍受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同时还要承受我们的诊疗所带来的痛苦。现在的医学模式已经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而医生所面临的最大的敌人不是疾病,不是病人,更不是病人家属,而是我们对于病患心理、社会属性的冷漠和忽视。正如吴阶平曾说过的那样,“医生要看生病的人,而不是单单看人生的病”。

  因此,我们从医最重要的本领不是手术刀,不是药品,而是我们的人文关怀,是我们通过对病人的言谈举止传递给他们的鼓励和信念。再好的手术刀和药品都无法最终战胜死亡,而唯有我们的.关怀能够帮助病患减轻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疾病的痛苦。

  同样想以韩启德院士在中国科协第16届年会的大学生见面会上的讲话作为结尾。“我想人心都是肉长的,医患关系中为什么医生被称为天使?因为仁爱。只是我们现在的医生有时候就忘了这很根本的一条,认为医生就是掌握技术来给你看病,成了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其实,医生能够真正通过技术来解决病痛的是少数,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医疗技术还不足以解除病人的病痛,这种时候靠你对病人的诚实,靠你对病人的关心和同情心,尽你所能的帮助,来取得病人的理解。如果你不能解决他的问题,他又觉得你高高在上,我认为这会给医患关系带来不好的影响,也是我们现在很多医护工作者做得很不够的地方。

  现在,我们的医学缺乏人文关怀,离人文精神越来越远,离开这个,那医学的宗旨自然也渐行渐远,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应该要特别注意。”

  与君共勉。

心灵点滴观后感3

  我相信一个医学生和其他人的观影感受是不一样的。不可否认的是,我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觉得patch是个对医学充满热情,十分幽默有趣,想法很多的人,也常常为他扮小丑,扮天使捧腹大笑。这部影片具备通常一部成功的片子有的卖点,笑点还算多,有浪漫的爱情,是主角从受人歧视反转成十分受人尊敬的存在这种大爽文类型。然而,我并不完全认同这部片子的观点。

  第一,按照剧中众人的表现,patch是下课绝不复习,整天表现得不务正业然后考试考了近满分全班第一的成绩。这种情况有可能吗?医学绝对是要投入大量时间去记忆背诵才能掌握的学科,除非是过目不忘的人,但是在剧中这方面并没有提及,所以我想patch的设定应该是一个普通天资的人。也许编剧想表现出因为patch对医患关系之间有自己独到的认识,所以具备了做一个成功的医生的素质,所以就可以在考场上也一帆风顺了,我们要注意到医患平等属于一种观念,是医德的范畴,而考试考的是基础知识,是医术的范畴。并不会因为你认为医患平等就可以无师自通的知道四型超敏反应的机制。编剧的目的也许是为了凸显出这种观念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才夸张地表现了这种观念带来的成绩上的不同,然而,这种做法简单粗暴地鼓吹了观念的重要,忽视了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学习的努力。

  第二,片子将近结尾,我也没有看到patch在治疗病人上展现除了插科打诨,扮丑逗乐以外的能力。医生之所以为医生,最重要还是因为他有医术吧。而patch在片中没有任何和医术有关的行为。反而将医疗器械作为取乐的工具,他的行为是肯定会对器械造成损害和污染的。病人要将自己的生命放心地交给医生是要付出多么重的信任,如果我们是病人,看到医生像patch这样的行为,会认为他是一个谨慎,医术高超的医生吗?看电影时patch的表现确实可乐,但是如果一个医院里每一个医生都是像这样的,那该有多吵闹,多混乱呢。记得曾经一个临床心理方向的老师和我们说,为什么现在医患关系这么差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医生的权威被打破了。主任医师现在只要给红包就会和你勾肩搭背,喝酒吃饭了。以前的主任医师都是病人不怎么见得到的。就是因为有这种距离感,所以病人觉得医生很权威,很信任他,不像现在的病人不相信医生的医术,觉得是他们的无能才造成亲人的'死亡。我认为,在这位老师看来,patch的行为就大大破坏了医生的权威。医患平等,并不该通过医生扮丑角逗笑病人来做到。

  第三,在片中,我认为把过多本不应该由医生负责的责任划分在医生身上,加重了医生的工作负担。现代社会的标志之一就是职业的细化。比如说当病人不愿意吃饭时,这个问题该不该医生负责呢?我觉得应该由看护或者医院里的心理科承担起来。医生应该记住病人的名字,在和病人对话时要与病人对视,要用平等的态度和病人交往,这些我认为确实有道理。但是这不代表医生就该对病人的一切了若指掌,对他的生活事无巨细。The future shock里面提到,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局限于某一个方面,而不是每一个方面,这是由人员流动加大等现代社会的不可避免的特点决定的。医患关系在课本中也有提到,具有时限性,这种特殊的关系只局域于医生治疗病人的这一段时间。

  总的来说,我认同这部影片希望医患关系更加平等的主题,但是我并不认同夸张的表达方式,和片中展现出的希望医患关系改进的方面。

心灵点滴观后感4

  心理科医生Dr. Chambers来到北京跟Fellows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以患者为中心的交流。临走时他向我们推荐了一部电影《心灵点滴》,所以我才有幸看到这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并感触颇深。

  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故事描述的是一位中年男人帕奇。亚当斯由于父亲去世后孤苦伶仃心情忧郁最终因抑郁被送入精神病医院,然而精神分裂的室友却使在那里“相对正常”的他抓狂,在精神病院,通过在那里的观察和与人交流,他却逐渐发现倾听别人和在乎对方是多么的重要,他静下心来认真地倾听室友,并通过以“莫须有”的方式解除了室友的恐惧,并从中体验到了帮助别人是何等的快乐,于是他立志做名医生以帮助更多的人。

  在医学院校中,出于真心为患者着想和解开患者的心结,帕奇进行着一个个在校长看来“疯狂”的举措,害的自己差点失去学位,但坚定的他最终赢得了人们的认可并自己成功创立免费医疗组织为病患排忧解难。

  在精神病院,当帕奇面对一名被大家认为疯癫的老头子的手指被问及:到底有几根手指的时候,他才明白打破思维定势认真倾听对方看到的居然和自己原先认为的完全不同,同时,帮助别人却又是打开自己和别人沟通的一条捷径。联想我们每日在面对病人的时候,反问自己是否在全身心地倾听病人和了解病人真正需要的东西,答案并不全是肯定的,每一个病患,都带着各种各样的不舒服和想法来到医院里,而作为家庭医生的我们,恐怕仅仅给病人开具处方缓解症状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足够的观察力,通过“察言观色”真正地了解病人的顾虑和担心,不要让自己被“思维定势”所困,同时能够找到和患者有效沟通的途径。

  “医生就是一个帮助另外一个人的人,一个可探访及治疗病患的可信且博学的'朋友。”“死亡不是我们医生的敌人,如果我们要挑战疾病,应挑战其中最严重的:冷漠。”“一个医生的使命不仅是避免病人的死亡,而更是增加病人的生活品质,这就是为什么当你治疗疾病本身的时候,你有输有赢,而当你治疗“病人”的时候(把病患当做一个人而非疾病),我敢说你总是赢的。”当帕奇在医学委员会审判时说着这些慷慨激昂的话语时让人心潮澎湃,也让我更加坚定了那个信念:所谓“治病救人”的说法着实有道理,尽管我们开的药方治疗的是疾病本身,但最终我们需要救助的却是人而非病,是一个个有想法有感情的人,机械地计算治疗剂量研究疾病机理远远不能完成救助人的目的。

  以上的陈述,使得我感到作为医生而帮助病患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们需要倾其真心想患者之所想,念其所念,真正心系患者,践行“常常总是安慰”,必定会使医患沟通更加顺畅。

  诚然,当今社会的患者不都是那么“天真无辜”,有些时候有些患者也让医生寒心,医患关系尤其在中国前所未有的紧张,作为医生的我们,可能很多因素都不能掌控,但通过电影还原的“原始医患关系”,让我们在遭遇患者不理解和面对艰难的医患沟通的时候,可以反问一下自己:自己所做是否已经做到心系患者,若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无论何时何处,我们可以问心无愧。

【心灵点滴观后感】相关文章:

心灵点滴观后感01-17

电影《心灵点滴》观后感6篇01-11

电影《心灵点滴》观后感(6篇)01-11

《心灵点滴》观后感(通用12篇)06-17

点滴真情作文04-22

点滴真情的作文03-16

点滴优秀作文03-02

考研点滴经验谈02-18

中班家长会点滴感想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