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反思13篇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新时代,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如何把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教育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教育反思 篇1
活动目标:
1、在参加活动中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在家庭环境中活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2、根据已有经验,在木偶表演中,发现他人活动的危险,并积极为他们提出安全建议。
活动准备:
1、事先与住在幼儿园附近的幼儿家长联系
2、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木偶。
3、教学挂图和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带幼儿参加真实的家庭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去一个小朋友家做客,你们想去吗?
2、幼儿观察客厅,了解在客厅的安全注意点。
(1)观察客厅,熟悉客厅中的摆放。
教师:我们先来到他们家的客厅,发现客厅中存在的危险。
(2)引导幼儿观看木偶表演,发现客厅存在的危险。
①教师:请小朋友们看一看小弟弟和小妹妹在干什么?
②教师才做玩偶表演:小女孩被小椅子绊倒,小男孩的脚踢到电视柜下面的尖角上。
③教师:小妹妹被绊倒疼不疼呀?怎样走路才不会被绊倒呢?小弟弟的脚踢到了哪里?他的脚会感觉怎么样?
3引导幼儿观察餐厅,知道在餐厅中的安全注意点。
(1)引导幼儿观察餐厅,了解餐厅中的物品摆放
(2)引导幼儿观看玩偶表演,发现餐厅中存在的危险。
4引导幼儿观察卧室,知道在卧室中的安全注意点。
(1)引导幼儿观察卧室,了解卧室中的物品摆放。
(2)引导幼儿观看玩偶表演,发现卧室中存在的危险。
5观看教学挂图引导幼儿总结,结束活动。
教师:今天我们去做客,发现了小弟弟和小妹妹的危险,我们还帮助了他们。那我们在家的时候呀注意些什么呢?
幼儿园小班安全教育——《我爱我自己》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了解男孩女孩的不同之处,知道要保护自己的身体。
2、能根据老师的要求阅读、操作幼儿用书,能从阅读中获得安全知识。
活动准备
1、水彩笔人手一盒。
2、男女卫生间的标志。
3、教学挂图和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游戏活动,加深幼儿对自己性别的认知。
(1)教师:小朋友们,你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男孩女孩听命令",请小朋友听清楚,按照"命令"完成动作。
(2)教师发出口令幼儿做相应的动作。教师:男孩,男孩,站起来。女孩,女孩站起来。男孩,男孩,跳一跳。女孩,女孩,转一转。
2、比较男孩和女孩衣着特征。
(1)观察比较男孩和女孩发型特征。
①教师:小朋友们互相看一看,男孩和女孩的头发长短和发型样式有什么不同?
②教师小结:男孩一般都是短头发,没有辫子;女孩有短发也有长发,有的女孩扎一个辫子,有的'女孩扎两个辫子,女孩还会戴很多样式的发夹,头花等。
(2)观察比较男孩和女孩衣着特征。
①教师:男孩和女孩穿的衣服有什么不一样?男孩和女孩衣服的颜色和款式上有什么不同?
②教师小结:很多女孩的衣服颜色比较鲜艳,女孩子可以穿裙子,也可以穿裤子;男孩子不穿裙子。
③教师:我们为什么要穿衣服呢?衣服帮助我们保暖身体,保护皮肤不受伤害等等。
教师引导幼儿边做动作边念儿歌:我爱我自己,时时多留意。衣服不掀起,保护好身体。
(3)观察分辨男女卫生间的标志。
教师:①小朋友看一看,这是什么?我们会在什么地方看见这个东西?
②这是卫生间的标志。你知道哪个是男卫生间标志,哪个是女卫生间标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③想一想,还有哪些地方会区分男女呢?
(4)观察分辨男女游泳衣。
①教师:这是什么衣服?什么时候穿的呀?这两件游泳衣有什么不一样?哪一件是男孩穿的?哪一件是女孩穿的?
②教师小结:男孩穿游泳短裤,女孩穿游泳衣。
③教师引导幼儿边做动作边念儿歌:我爱我自己,时时多留意。外人不可以,随便碰身体。
3、幼儿观察教学挂图,操作幼儿用书。
(1)引导幼儿阅读教学挂图。
教师:①请小朋友看看图上哪一个是男孩,哪一个是女孩?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②图上男孩和女孩身上穿着什么?游泳衣把自己身体最重要的部分都保护起来了,这些身体部位都是自己的小秘密,不能露出来,更不能让其他人触碰。
(2)请幼儿在幼儿用书上为自己相同性别的娃娃做标记,为男孩、女孩的衣服图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幼儿园教育反思 篇2
小班幼儿刚从家庭走向幼儿园,由于年龄小,手的动作不够灵活,加上他们绘画的目的不太明确,不清楚应该如何画,怎样涂色,画面怎样变得漂亮,他们只是把绘画当成一中游戏,随自己兴趣任意涂抹,画出的物体不太规范,因此,帮助幼儿提高绘画技能,使幼儿学会绘画的手段,表现他们内心意图是十分必要的,在小班教学的绘画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由于幼儿年龄小,对绘画一无所知,他们只会持笔乱涂乱抹,来体现自己心中的喜、怒、哀、乐,伴随着这种体验,他们对画画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这时教师千万不能急于教孩子画些什么,也不必强调幼儿画得像不像,因为这样易使幼儿失去绘画的兴趣和热情,而应该去引导、呵护、培养。提高幼儿的这种兴趣,如:为幼儿提供各种绘画工具、材料,使幼儿在高兴时能随时拿起自己喜欢的材料来自由描绘、表达,教师应时刻鼓励幼儿“画自己喜欢的”让幼儿兴致勃勃地自由涂画,从中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
二、认识绘画工具及材料。
幼儿绘画中,不能单一只用一种绘画工具来做画,这样容易导致幼儿没有新鲜感,因此每次作画教师尽量要让幼儿感到绘画课的新鲜和好奇。刚开始我让幼儿先用水彩笔学画画,当孩子对水彩笔画有一定的了解,使用时幼儿便会感到不新鲜,这时,教师便要换其他的绘画工具,如:油画棒、棉签、手指点画、水粉颜料、调色盘等。使幼儿感觉到绘画工具的多
种多样性,使幼儿对绘画兴趣进一步提高。
三、学习简单的绘画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教幼儿从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些简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小点表示花朵、小草、树干,用横线表示棍子、绳子、栏杆等。在教学活动中,我先让幼儿练习画气球、泡泡、太阳等。再逐步画栏杆、格子布、房子,使幼儿逐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用笔及对笔的控制力。
四、用儿歌、故事内容导入,调动幼儿对绘画的'积极性。 生动的儿歌、故事能够引起幼儿情感的共鸣,能给幼儿以美的享受。利用生动、形象、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学作品儿歌、故事,使教学成为有趣的活动,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便于理解,易于掌握。
五、举办画展、重视评价作品,给予表扬。
幼儿每次完成的作品,我都一一把它们布置在室内,引导幼儿观察、分析,评价各幼儿的绘画特点、色彩、线条、比例等画面效果,让幼儿形象、直观的欣赏作品。俗话说:“好的孩子都是表扬出来的。”因此,孩子完整的作品好的给予表扬,不好的应该先表扬,表扬的同时,委婉的提出不足之处,然后再进行表扬。使幼儿在表扬中得到进步,得到发展。当孩子们受到同伴和老师的表扬时,他们的情绪会更加高昂。那么绘画便会在他们心中得到升华。
幼儿园教育反思 篇3
常规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规教育在让幼儿社会化的同时,其自身的教育目的也发生了异化,导致了幼儿主体性及创造性的丧失,割裂了幼儿完整的生活。解放儿童,培育精神自由而自制的人才是常规教育的本真意图。
对于刚进入幼儿园的孩子来说,班级是其加入的人生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作为班级一员,孩子要遵守这个组织的种种规则,接受集体的管理与控制。但是约束与管理并不是把幼儿管死,要有一个“收”与“放”的平衡,即在追求常规教育下又不失儿童自由的发展。这不得不让我们对现存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合理性进行重新审视,还常规教育正源。
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展现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往往借助各种管理技术与道具,实现对儿童的管理与控制,将幼儿的生活局限在预定的生活轨道上。
1.常规教育常用的手段
场景1
“会说话”的教师手势
吃完早饭后,老师们忙着擦桌子收拾碗筷,无暇“正式”顾及孩子们。此时是孩子们相对轻松快乐的时间,他们有的在热情高昂地交谈着,有的相互推搡嬉戏着,有的手舞足蹈沉醉在扮演动画片的角色中……一时间,嬉笑声、打闹声、桌椅搬动的声音混杂在一起,实在是热闹非凡。收拾完毕,教师扫视了一下全班,然后举起双手拍起来:××|×××|××|×××|……孩子们看到教师拍手也一边拍着手,一边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场景2
有“魔力”的儿歌
喝水上厕所的时间到了,一部分孩子快速忙完后回到教室里。他们有坐着的、站着的、蹲着的……形态各异的孩子都在嬉戏打闹着。还有一部分孩子在盥洗室里边“悠闲”地忙着自己的事,有时还窃窃私语着。此时的教室里又“开锅”了。教师看了看盥洗室里的孩子,瞅了一眼墙上的钟表,边拍着手边念道“小手拍拍,拍拍小手,我把小手背起来。小手拍拍,拍拍小手,我把小手放起来……”孩子们一听到儿歌立即“各就其位”,跟着老师做着动作念起儿歌来。
这些是在幼儿园中所看到的最普通的场景。教师的手势、幼儿的儿歌都被赋予了特殊的任务——约束幼儿、进行常规教育。铃声、音乐、手势及儿歌都是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手段。它们的出现,连同它所带有的规限一同被儿童毫无疑问地接受,成为幼儿班级生活的“指挥棒”。
2.幼儿无奈的生活
场景1
在教学活动后的过渡活动中,丫丫跑到教师面前问:“老师,我们接下来干什么呀?”还没等老师回答,程程跑过来伸着头说:“画画呗,每周这个时间不都是这样的呀,你怎么还不懂呀?”
场景2
吃午饭的时间到了,在老师一番“苦口婆心”强调吃饭的纪律后,孩子们都低着头吧唧吧唧地吃着各自的饭。突然,莎莎叫到:“老师,宇宇不吃胡萝卜,还把米饭弄到桌子上了。”老师看了一眼不说话的宇宇,然后说道:“宇宇,你把胡萝卜吃掉,一会儿我检查!小心点,别把米饭掉到桌子上。刚刚讲过又忘了。莎莎你也快点吃!”宇宇沉默着并“艰难”地吃着他讨厌的胡萝卜。
在幼儿园中,以上的场景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场景一中的丫丫在常规教育的“高压”下变得失去了自我,过分地依赖教师,而从具有“高智商”的程程的话中我们可以得知他们生活的程序化与模式化。场景二中莎莎的告状显然与饭前教师“金科玉律”式的常规教育有关,而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强求宇宇吃胡萝卜,这正是常规教育要求共性特点的显现。宇宇在教师带有恐吓式的要求下,不情愿地服从了老师的命令。
幼儿园常规教育的问题
1.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的异化
一提到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维护正常的保教工作,因为这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需要。但其最主要的目的应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发展,使孩子从一个梦游者、一个不自由的、被决定的、有依赖性的、被动的人改造成为一个觉醒的、有意识的、能动的、独立的人,即我们常规教育真正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成为自制而自由的人。
然而,现实中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却被异化了。它被异化为防范并限制幼儿的行为,异化为为教师开展活动提供便利。教师实施常规教育的过程成
了对幼儿行为控制的过程,教师充当着至高无上的`管理者的角色,是社会的代言人。他们全然不顾幼儿切身的需要与感受,把幼儿当成任意捏造的泥巴,等待修剪的树苗。他们努力创设能够控制幼儿言行的外部环境,用心探索“有效的”手段,希望儿童的言行能达到自己的要求以实现自己的目的(幼儿整齐划一的行为、良好的班级制度、顺利地开展教学工作)。场景中教师的“手势”、创编的儿歌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常规为教师工作便利之目的是班级制度化外在价值的体现。这个外在价值表明受制度与常规约束之外的主体对之的需要。但是过高的估计制度及常规的外在价值,就会贬低其内在价值(即一种满足幼儿的需要,为幼儿的自我发展服务的价值)。若常规教育以管理为目的,以成就教师的“方圆”(顺利开展活动)为目的,只能使常规教育由指导人健康发展的“灯塔”异化为扼杀人的“刽子手”。高控制的常规教育只能导致儿童灵动式心灵的压抑与封闭,造成卢梭所谓的“既是奴隶又是暴君”——还不会说话就在支配人,还不会行动就在服从的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管理是手段,管理的真正目的是“育人”,是育精神自由发展的人,能够自己管理自己的人。”而现在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不是有点偏了呢?
2.幼儿主体性的丧失与创造性的扼杀
场景中丫丫的话:“老师,我们接下来干什么呀?” (教师是主心骨,你不发话,我就不知道该干嘛了。)宇宇默默地服从教师的命令以牺牲自己“胃口”。
这些幼儿园老师都听腻了的话、见惯了的事,往往把原因归为“这孩子自理能力太差了、胆子太小了”,但是从来没有认真地想过其中的意蕴,其实这正是幼儿主体性丧失的体现。
教师将幼儿视为需要成人照顾和关心的不成熟的个体,但是过多、过细、过严的规则及常规将需要活泼成长空间的幼儿牢牢地拴在樊笼之中;常规将一切活动都程序化、规范化,像栅栏一样不能使幼儿越“雷池”半步。在教师的脑海中,幼儿要听老师的话,你应该怎样,你必须怎样,没有为什么。在幼儿的印象中,教师是权威人物,到什么时候干什么,老师早已替我们安排好了,我们不用多想。教师的高控制管理和“包办式”的照料使幼儿高度服从教师的意志,这种服从使得幼儿的自主性和规则意识很难形成。没有自主性的幼儿就会更多地依赖于教师的安排,这导致了教师采用高控制的管理方式,于是形成了不良循环。“尊重幼儿,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逐渐成为一句口号。
幼儿主体性的丧失意味着其创造性的没落。幼儿擅长想象与联想,擅长“跑题”,遇到问题总爱问个为什么;儿童的思维是冲动的、即兴的,往往被眼前感性的东西所吸引并自我陶醉其中;儿童的思维是诗性的逻辑、音乐的逻辑、想象的逻辑、内心自由的逻辑、审美和艺术的逻辑。而常规教育要求幼儿遵守纪律,知道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要求幼儿按照既定的程序生活,到什么时候干什么事。吃饭不说话、走路不准跑、坐要放好手……幼儿的一举一动都要符合常规教育的要求,达到教师所期望的规定。这种程序化、模式化、一致化的生活方式与幼儿天生具有的“野性”是完全不相符的。在教师的控制下,幼儿变得唯唯诺诺。在常规的束缚下,幼儿灵动的诗性思维变成了僵硬的规范的逻辑。幼儿的创造力就在这规范化的班级制度与教师一致化要求下被扼杀。正如刘晶波所感言:“在这种教育事实中谈论提高幼儿的素质、寻找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培养他们创造性的途径无异于空中筑楼。”
3.幼儿生活的异化
幼儿生活的异化是指随着儿童主体的丧失,儿童处于被训练、被塑造的客体地位,失去了其生活的意义。儿童生活的异化就在于常规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与标准化,线性的生活方式将儿童丰富的生活世界简化为“守规矩”、“听话”式的单调生活。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下,幼儿学会了“解读”教师的言行举止,懂得了伪装与迎合。他们过早地脱下儿童天真烂漫的“外衣”,不情愿地戴上成人成熟而圆滑的“面具”。但是这“面具”只是在教师的面前发挥作用,在教师控制和常规的“漏洞”处,幼儿仍然有着自己真正意义的生活,有着自己解读生活的方式,有着发自内心的振奋与激动,此时他们才真正属于自己。这样,儿童完整的生活被割裂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即日常生活的世界和教育的世界,他们要在这两个世界中不时地变换自己的言行,以求得“主我”与“客我”的平衡。制度化生活将儿童从生活世界抽离出来的同时,儿童的生活发生了异化,快乐的童年在慢慢地消失。
幼儿园常规教育的使命:育精神自由发展的人,能够自己管理自己的人
“在教育的世界中一个最根本的冲突就在于自由与控制之间的矛盾。”常规教育是夹在自由与控制之间的两难问题。在自由与秩序之间,教师是倾向选择秩序以求得班级表面上的安静。为了达到此目的,往往将常规教育“科学化”、“标准化”,以致使“异化”,常规教育成了限制儿童自由发展的“条框”。我们应该还常规教育的本来“面貌”:解放儿童,发展儿童内心的自由,让其成为自己的主人。
20世纪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我们应该尊重儿童早期的个性表现,避免抑制孩子们自发活动,避免蛮横地强加各种任务,加重孩子的负担。”这说明真正促进幼儿自由发展的常规教育对其而言不是外铄的、强加的“附属品”,而是幼儿发自内心的需要,是在幼儿生活中自然生成的。
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当幼儿完全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时,他会表现出惊人的自制力与约束力并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协商、调解建立规则。此时,一切外在的规则与纪律对其而言都是多余的。“你别弄我的,我也不弄你的,我们各玩个的”;“你给我看看你的玩具,我也让你看看我的”。这种“自我中心化”、“幼稚性”的规则正是儿童内心需求的“原始”规则。当成人为幼儿提供规则时必须考虑哪些规则是应该转化为幼儿的内在需求,哪些规则是不需要的,必须祛除的。让规则在幼儿的生活中生成,让规则在幼儿的体验中获得。这就要求教师将精力从过多地控制儿童转向精心设计活动,创设有“准备的环境”;这就需要教师以平等的姿态与儿童对话,有敏锐的眼睛发现儿童的需求,有灵活的头脑创设问题情境;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与修改,让其体验到规则的缺失所带来的问题,领悟到遵守规则带来的自由与和谐。
“当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主人,在需要遵从某些活动准则时,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可以称他为守纪律的人。”我们所要培养的及社会所需要的正是这种能够自由而自制的人,能够自我管理的人。因此,常规教育的使命是解放儿童,引导儿童建立规则意识,培养能够做自己主人的人。
幼儿园教育反思 篇4
1、来园:
幼儿来园,老师的接待工作是一天中最繁忙的时刻,有很多家长会不停地嘱托老师:我们的孩子今天改注意什么;他几点该吃这个药了;我家宝贝说谁谁谁不跟他好了等等……一连串突如其来的琐碎之事,会让你本来很清醒的头脑一下子沉入海底,难以控制。因此我觉得,我们老师应该做个有心人,在班级做个留言板或在老师身边放个小本本,以便对家长的一些嘱咐做一个及时记录。
2、盥洗如厕
幼儿园的盥洗室不是很开阔,场地限制,因此,当老师请孩子们去解小便,洗手,喝水的时候,厕所里会产生拥挤吵闹的现象。因此,我觉得可以尝试请孩子采用化样式地组织幼儿分批入厕,可以避免拥挤。但当养成一定的常规后,可以让幼儿适当的学会合理时间的等待,从小让幼儿养成见机行事。
3、餐点
那么多孩子在一个教室里用餐,难免会产生交头接耳的现象,而且有的小组会产生卫生很差的现象。由此我觉得,我们可以尝试让幼儿在用餐的时候轻轻地说该说的话,养成不限制幼儿说话的习惯。关于卫生情况,中大班年龄段的可以选取小班长来监督卫生工作,以适当的调节班级卫生形象。
4、午睡
从小班开始我们就注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但在小班午睡的时候,幼儿的外套,棉衣,棉裤,折叠后放在床上,有时真的受不了这个高度,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让孩子把绵绵的.外套统一放在衣筐里,或统一的抛在被子上,这样会更整洁。在睡前,讲讲一些温馨的小故事,会让孩子更安静,更快速的入睡,这样的方法可以推广。
5、离园
幼儿在幼儿园呆了一天,离园的心情大家都可以了解,就像老师期待着下班。因此,当家长在教师问口出现的时候,孩子会特别的兴奋,特别的放肆。因此,我觉得在放学前,可组织幼儿进行自主的区角游戏,阅读游戏等,慢慢地让孩子养成不急不躁的个性。
【反思案例】:
一:《吃饭不讲话》
事件描述:今天中午吃饭时,有的小朋友很快把自己碗里的饭吃完了,这个时候我发现天佑碗里还是满满的一碗饭,原来他一直和旁边的小朋友讲话,于是我把他换到其他位置上,不一会儿天佑就把碗里的饭吃完了。
自我反思:吃饭聊天室最近班级里的一个坏毛病,因此老师一定要及时关注,把容易讲话的小朋友分桌吃,这样就使得爱说话的小朋友没有聊天的对象,让他们养成吃饭不说话的好习惯。
二:《认识人民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时,我一开始就告诉孩子们这节课我们来听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个爱问问题的孩子,一天,他又拉着爷爷问问题了:“爷爷,我们国家到底有多少钱啊?”爷爷想了想笑着说:“我们国家有188元8角8分。”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以故事引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对于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进行区分,孩子们掌握的也比较好。真正的难题在后面,钱数的换算,一张10元可以换几个一元这个孩子们还容易理解,因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10个一是10,可是要问一张10元可以换几个两元就有点难了,在讲这道题目的时候我着重讲了几个2加起来是10,并联系生活举例,引发学习兴趣。
孩子们在换币的过程中,也是利用实践活动来进行的,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关系和角之间的换算关系。但对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孩子们一开始觉得难以掌握,因为在计算的过程中关系到单位的换算,不能再象以前一样直接把数字相加减,只有通过巩固练习让孩子们慢慢掌握。回顾本章的教学,觉得在有些环节上没有处理好。
分析与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仍然较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有些地方还没有及时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对于孩子对分币的陌生,应该抓住孩子提出的问题“5分是5角吗?”让孩子来展开讨论,加深理解。孩子对分币比较陌生,因为“分”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很少使用,所以没有着重讲解,其实这是认识人民币的开始,分币的认识同样重要,虽然分币不大使用,但是让孩子建立元、角、分的观念,理解元、角、分的关系,分币的认识不容忽视。
在认识人民币的同时告诉孩子们要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质,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我还要感谢我们班那些可爱的家长朋友,因为有他们的帮助孩子们对人民币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了,有位家长告诉我为了让孩子更形象的理解钱数换算,周末家里换了一堆的零钱回来,我坚信有我们的共同努力,孩子们一定能够在天华这个大家庭中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
幼儿园教育反思 篇5
我班有个孩子叫亮亮,他特别爱哭,不愿意与人交往,还特别娇气。有一次一个小朋友拿了他带来的小汽车看看,他看见了,就跑过去,非抢自己的汽车,还大哭起来,这时候我发现了,连忙跑过去,给他擦赶眼泪,轻轻地对他说,你带来的汽车不就是要给我们大家玩儿的吗!我们都是好朋友,要一起分享一起玩呀!这时,他好象懂得了我说的话,一会功夫他不哭了,还和小朋友一起玩汽车。
以后我总是有意无意地观察他,发现缺点时,每次都及时地帮他纠正,告诉了他为什么不能那么做的道理。孩子是纯真的,我一讲道理,他每次都会很认真地倾听,而且懂得了以后也会改正很快。看着他一天天地变化,我由衷地欣慰,欣慰自己的教育在奇奇身上看到了结果,而且奇奇真的变得大方起来了,还经常把自己家带来的糖果分给小朋友们一起吃。
是啊!每位教师只要有心,留意观察一定能发现很多的问题。只要有心,也一定能创造出许多的'奇迹。的确,我们幼儿教师就是要改变孩子不良的习惯,纠正孩子不良的性格。爱孩子,就要勇敢地说出孩子缺点;爱孩子就要大胆地纠正他,让孩子们都能在我们的教育下健康成长。
幼儿园教育反思 篇6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常规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很多教师在公开场合开始回避常规教育的话题,他们似乎觉得谈到常规就意味着约束、控制儿童,扼杀儿童的天性。而事实上,绝大部分教师都不会甚至从未想过要放松班级常规管理工作。这种“必须做,不必说”的态度着实耐人寻味。
在教师眼中,抓常规是为了让幼儿树立集体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为了保护幼儿安全,保障活动顺利进行……那么,幼儿如何看待常规,教师了解过吗?
一、幼儿眼中的“规则”
幼儿作为常规的被约束者,他们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行为。为了了解幼儿是如何理解“常规”的,笔者随机选取了某园大班的男孩和女孩各1o名,在轻松的氛围中与他们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在访谈中,笔者用幼儿较易理解的“规则”一词代替了“常规”,访谈内容包括幼儿对规则的基本理解和举例等,涉及什么是规则、规则有什么用、谁制定规则、不守规则会怎样、规则能否修改等问题。对于幼儿的回答,笔者整理归纳出了以下几点。
1.“规则就是听老师的话”
幼儿在解释什么是规则时,大都表达出“老师说,我照做”的意思。还有的强调:“老师说不能就不能。”“老师讲什么都要听。”也就是说,幼儿认为教师是规则的制定者,而自己是服从者,应该无条件遵守规则。此外,他们大都认为规则一经制定就不能修改了,因为“规则本来就是那样的”。
许多幼儿都说教师也有要遵守的规则,而制定教师规则的是“园长”,也有幼儿说是“科学家”“董事长”。一个女孩还说:“规则是大王定的,大王就是很聪明的人。”
可见,在幼儿眼中,规则的制定者和服从者是不同的群体,制定者应该比服从者有更强的能力和更大的权利,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
2.“规则很重要”
所有幼儿都认为规则“很有用”“很重要”。尽管也有幼儿提出了他们心目中的“不好的规则”,如“每人只能喝一碗汤”“午睡起床后不能站在床上”等,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给予规则积极的评价。幼儿都说:“规则可以帮我们改正缺点”“规则可以帮我们养成好的习惯”“规则可以让我们很安全”。不过,如此“懂事”的措词也让笔者不得不思考这是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还是教师反复教导的结果。
只有一名幼儿谈到不守规则的坏处:“上课说话就学不好本领,在活动室打闹就会受伤,做操没有精神就长不高……”其余幼儿谈到的违反规则的后果都是指“会受到惩罚”,比如“弄坏玩具就停止游戏,午睡说话就不准午睡,犯了错误就要到外面冷静一下”。一名幼儿还头头是道地对惩罚方式作了总结:“惩罚有很多种类型,比如,物品没收、停止活动、口头批评,等等等等。”看来,对于各种惩罚,幼儿再熟悉不过了。笔者不禁要想:幼儿守规则是不是只为了避免受罚呢?
3.“不打闹、不说话、不慢吞吞”
在一些特定的'时间和场合不能说话,不能在活动室里打闹,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外玩玩具,不能破坏玩具,不能慢吞吞,不能老师说什么就是不听,老师说干这个事的时候不能不想干就不干……这些都是幼儿多次提到的规则。总结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安静”是幼儿眼中最重要的规则:“吃饭不能说话,睡觉不能说话,上课不能说话、不能插嘴、不能吵闹……”从幼儿反复提及的规则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平时强调最多的是哪些规则。而且从幼儿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强调规则时往往是告诉幼儿“不能做什么”,而不是“应该怎么做”。
4.“老师和小朋友的规则不一样”
有幼儿认为教师没有要遵守的规则,一名幼儿还很坚定地说:“小朋友不能管老师的事!”但许多幼儿能列举出一些教师必须遵守的规则,比如“不能对小朋友很凶&rdquo
;“必须上班”“必须准时开会”“必须记录小朋友的表现”等。不过所有幼儿都说老师的规则不如小朋友的多:“小朋友的规则很多很多,说也说不完……”尽管幼儿在表达时并不带着抱怨的情绪,但笔者不禁思考:幼儿园的规则真的很多吗?这些规则都是必要的吗?
值得关注的是,一名幼儿提到,同样的规则对教师和对小朋友的要求是不同的。她说:“小朋友吃饭必须刨(用筷子拨)干净,老师(吃不完)可以倒了。小朋友吃饭不能说话,老师可以说的。”幼儿也许没有想过要挑战教师的权威,但这不代表他们感受不到这种不平等的存在。
二、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反思
1.究竟是谁制定规则
经常听教师说他们会在活动中让幼儿讨论规则、共同制定规则,但在访谈中没有一个幼儿谈到自己参与了规则的制定。这并非说明教师没有给幼儿制定规则的机会,但至少说明幼儿没有感觉到自己参与了规则的制定。
皮亚杰认为,3~7岁的幼儿处于道德他律阶段,他们尊重权威,认为服从规则是自己的义务,将惩罚视作是对自身不良行为的报应。访谈中幼儿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理论。然而,如果我们将幼儿视作与成人平等的个体,将幼儿园视作教师和幼儿共同组成的集体,那么幼儿园的规则理应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制定,幼儿有权利和教师一起根据实际情况对规则进行适当的调整。教师要邀请幼儿参与到规则制定和调整的具体环节中来,并给予他们切切实实的权利,让他们感到是自己在制定规则,而且这种规则和教师制定的规则一样有效。这对于让幼儿体会集体的平等氛围,树立主人翁意识,从而更积极地看待规则、遵守规则,是非常重要的。
2.制定规则为了什么
访谈中,幼儿说制定规则是为了让他们养成好习惯、改掉坏习惯。但仔细分析幼儿列举的规则,不难发现教师制定规则还有更多隐含的目的:一是为了限制幼儿,让他们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二是为了成全别人,比如,睡觉不说话是为了不影响他人,吃饭不洒落是为了保持桌面整洁。
福禄贝尔将“儿园”称为“儿童的花园”,他认为儿童像植物一样有自己的习性,教育应当遵循他们的“生长习性”。他说:“葡萄藤应当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会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相反地,不管出自多么好的意图,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地顺应植物本性的话,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彻底毁灭。”这句话告诉我们,考查规则是否恰当的重要标准是能否促进儿童的发展,过分的约束和放任一样可怕。《纲要》也明确提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可见,建立常规的目的在于让幼儿在理解和遵守规则的过程中内化社会规范,获得社会性的发展。因此,规则存在的意义不在于限制儿童,而在于促进儿童的发展。
当然,执行规则必然和约束相联系,但如果教师能让幼儿体验到遵守规则给自己带来的好处,甚至适当地让幼儿体验到没有规则的混乱,那么他们对于规则就会产生内在的需要,而不仅仅是把规则看作外在的控制了。教师从幼儿的发展需要出发来看待规则,同时引导幼儿从自身的需要出发来理解规则,规则可能就会变得亲切很多。
3.安静是最重要的规则吗
“安静”在幼儿园似乎从来都是一项很重要的规则,这和我们幼儿园普遍的大班额、活动场地有限有关。“安静”这一规则是必要的,但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一规则,教师应该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要安静,而不是让他们为安静而安静,否则,规则就成为教条了。
那么,是不是所有情况下都有必要安静呢?为了让幼儿好好吃饭,教师允许他们偶尔轻声说话和要求他们保持绝对安静效果差不多,但前者显然更容易达成;要保证幼儿午睡不受打扰,与其勉强让不能入睡的幼儿安静地躺着,不如让他们出去做点别的事。别让保持“安静”成为教师习惯性的要求,以至于忘了去思考这一规则是否有价值。爱说爱笑是幼儿的天性,如果允许幼儿在恰当的场合充分地放松、自由地交流,那么要求他们在另一些场合保持安静就会容易得多。
4.规则面前教师有特权吗
在幼儿面前,教师是强势的群体,是权威的象征。规则的本意是它对于一个群体中的每个人具有同样的约束力,即使是强势群体也不能有特权。然而,教师在以高标准要求幼儿时,常常对自己放松要求。很显然,有部分幼儿已经看到了教师享有的特权,他们或许尚未向教师提出疑问,但这一幕无疑会让他们印象深刻。
很多教师都会说儿童和成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都会说自己愿意成为儿童的朋友。那么,首先抛弃自己在规则上的特权吧!儿童有明亮的眼睛、
智慧的心灵,他们时刻在注视着教师。教师要想引导儿童遵守规则,应从自己遵守规则开始。
幼儿园教育反思 篇7
本课的活动目标是在让小朋友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会讲故事,知道大人对我们很重要。在活动过程中,我首先为小朋友们介绍一个生气的小朋友——阿贵,他为什么不高心呢?由此引起小朋友的注意,使幼儿能有较高的兴趣,跟老师一起听听这个故事,在导课部分充分调动了小朋友的积极性,使幼儿注意倾听。
听完故事后,引导小朋友说出,阿贵为什么会希望这个世界上没有大人呢?他的愿望是在哪里实现的'?在梦境中阿贵在没有大人的世界里遇到了什么困难?在此部分通过提问的方式使幼儿充分理解故事。能够大胆来表述故事,进行自由的交流,锻炼了小朋友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在练习巩固的环节,让小朋友们对阿贵所遇到的困难按顺序进一步进行表述,在这里进行这样的处理是为了让小朋友更好的理解故事,训练小朋友们表达事物的条理性,让小朋友们进一步理解大人在对自己的重要性。
在授课过程中,没能更好地、全面地使训练幼儿的表达能力,如果在此活动中将此部分进一步深化、扩大,幼儿的能力将得到更好的培养。
幼儿园教育反思 篇8
【活动意图】
教育反思让幼儿知道眼镜非常有用,它能帮助眼睛有毛病的人清楚地看东西。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眼镜的不同用途,感受科学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2、能积极思考,大胆提出问题。
3、引导孩子乐于接受治疗。
4、帮助幼儿了解身体结构,对以后的成长会具有一定的帮助。
【活动准备】
1、经过验视力和听保健医生的讲解,对眼睛常见的疾病有一定的认识
2、一位戴隐形眼镜的老师和戴近视眼镜的老师。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注意
1、引起幼儿注意老师的近视眼镜:“这是什么眼镜?”
2、“为什么老师要戴这样的眼镜?”
3、“如果不戴眼镜,看东西会怎么样?戴了眼镜看东西又会怎么样?”
二、多样的眼镜
1、出示太阳镜,潜水镜等:“你们认识这些镜吗?它们有什么作用?”
2、向幼儿介绍各种眼镜太阳镜—可以保护眼睛,防止眼睛被强光刺伤。潜水镜—潜水员专用的,防止眼睛被咸涩的海水伤害,并能看清楚海里的东西。立体镜—是供大家看立体电影的。红外线夜视镜—是在夜间观察物体或环境用的。
3、你还知道哪些眼镜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如果你是科学家你会发明什么样的眼镜?”
三、感受眼镜的发展与进步。
1、观察所有的眼镜:“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请你们猜猜,老师有没有戴眼镜?(戴隐形眼镜的老师)
3、老师向幼儿介绍隐形眼镜,可让小朋友观察隐形眼镜。并介绍隐形眼镜的好处。
可以带领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做副小太阳镜,让幼儿亲身感受太阳镜的作用。
幼儿对眼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了解了眼镜有不同种类,不同作用。幼儿在观察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激发了幼儿探索的欲望。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将天气和心情结合起来,巧妙地将幼儿感受别人情绪与天气预报联系起来,在设计此活动时,我考虑到这是个偏重社会领域的活动,于是我把幼儿的“注意听”与“大胆说”作为设计这次活动的重点。活动过程中,我注意用我的`语言和眼神与孩子进行交流,为他们创设了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氛围,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老师的随机教育能力和指导性语言的运用,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例,我会在以后常教育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结合理论,努力使自己的摸索、实践过程缩短,以便自己不断地、迅速地得以提高。
幼儿园教育反思 篇9
怎样才能通过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行为呢?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该如何展开有效的自我反思。为了寻找答案,我认真阅读了董教授推荐的《聚焦幼儿园教育教学:反思与评价》一书。该书由刘占兰、廖贻主编,本书按照教育教学之前、之中、之后的时间顺序与案例研究线索,引导我们从思考主题和目标的确立开始,逐步学习提供适宜的的环境与资源,体会真正的主动学习的“课堂”,感悟如何根据幼儿不同领域学习的特点、发展进程进行有效的支持与促进,再尝试着反思与改进教学。
全书共六个单元,前五个单元中作者都以“导读——案例描述——个人反思——同伴研讨——专家点评”的顺序来编撰了二十八个案例,从每个活动的生成背景到组织过程,再到成果呈现都非常的详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个活动后分三个层面的反思与评价。首先是执教者作为当事者对自身教学组织的梳理与反思,然后是同伴作为旁观者对活动的评价与建议,最后是专家理论性的总结与指导。如果说执教者的反思多停留在实践层面的话,专家的总结则更具有理论的高度。这样分层次的评价,既清晰又全面,引导我们能够从多个层面去认识和思考教学的价值,为我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机会,懂得了反思与评价的要点。既开拓了我的视野,对我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也有很大的启发。在最后第六单元,作者还特别加入了“教学案例研究”,借助对若干个案例的评析,阐释了案例研究的视角与方法,让我们对如何撰写案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真的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反复阅读此书后,我对书中的第五单元“反思、改进教与学的行为”深有感触。通过对第五单元第一小节“以分组教学的形式关注全班不同学习需求的幼儿”的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活动目标、教学内容、活动过程要根据孩子的不同需要而设置,按照幼儿的探究问题与已有经验分组,并提出该组的活动目标与应获得的新经验,真正促进不同需求和不同探究水平的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与发现,让幼儿在自信、主动地完成阶段学习任务的基础上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动机。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光和影》。
“光和影”是幼儿园常见的科学探究活动。但是在我们组织的活动中,会利用孩子玩影子游戏的兴趣,全班一个主题,幼儿一起探究。老师确立教学目标后,全班孩子一起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课后,我们也进行反思,然而反思的结果呢,并没有改变按计划教学的模式,只是在调整目标,目标难了,无法达成;目标简单了,没有挑战性。总会出现有部分孩子在活动中是活跃的,但有部分孩子却是盲从的,还会有一些孩子在这个活动中完全是被动的,看了这个案例之后,我学到了很多,也使我茅塞顿开。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作者尝试分组教学的形式关注全班不同学习需求的幼儿。
一、改进“一刀切、齐步走”的做法,尝试“分组教学”。
徐春燕老师首先了解幼儿的原有经验,把全班孩子根据水平和兴趣分为两组进行探究。活动中,孩子们在暗室里、在阳光下,用自己的身体、用各种工具,进行了一系列有趣的探索和发现。动态的小组不断的分而又和,始终兴奋着的老师不断的判断、反思且寻不同幼儿的需求并给予适宜的支持。
二、判断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水平,为不同的幼儿提供更适宜的指导。
第一组幼儿经历了找影子、踩影子——在暗室里制造影子——继续制造影子,并给影子搬家——让影子与物体分开——我们的影子可以与身体分开吗——光源和影子的方向六个探究活动。
第二组经历了找影子、踩影子——在暗室里制造影子——让影子变大变小——制造彩色的.影子——我们的影子可以与身体分开吗——光源和影子的方向六个探究活动。 虽然两组幼儿探究活动的数量相同,但内容却有的相同、有的不同。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徐老师根据幼儿的兴趣点、所获得的经验及已经达到的经验水平提供了有针对性的适宜教育与指导,使每组都能够进行适合自己的教学。
本书的第六单元对“什么是教学案例”“什么样的主题适合做案例研究”“教学案例研究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如何撰写教学案例研究案例”“教学案例的基本写作形式有哪些”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与说明,希望可以为教师们进行教学案例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教学案例就是对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真实的、包含有疑难问题以及矛盾冲突的教育事件和教育情境的描述,它以丰富的叙述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幼儿的典型行为、思想在内的故事。
二、教学案例主题的选择
(一)围绕一个突出的主题。
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必须围绕一个中心论题,要突出一个主题,而不能追求面面俱到。
(二)具有典型的教育学意义
教学案主题的教育学意义可能体现在儿童发展规律与学习特点的揭示方面,也可能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原则的探讨方面,但更多的是体现再关键经验的确立以及教育教学行为的选择等具体操作策略方面。
(三)要有延伸、发展的空间
教学案例的主题应该是开放性和发展性的,一个好的教
学案例研究的主题必然是一个具有多种可能性的主题,不管是问题呈现的方式,还是问题解决的途径都可以引发案例开发者和他人继续深入地思考与探讨。
(四)能促进教师和儿童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反思 篇10
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1983年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是当代新型智能理论的杰出代表。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至少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博物智能、自省智能等);人与人之间并无智能多少的差别,只有同一类型智能的强弱差别;先天的智能差异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来改变,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教育在各项智能上达到很高的标准。多元智能理论对于规划孩子的教育,开发他的智能潜力,提高综合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课堂上如何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汉语拼音的教学?
一、联系生活,发展语言智能
鉴于拼音符号抽象枯燥的特点,教师如果不为刚刚进校的一年级孩子在头脑中建起一座抽象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那么,拼音将有可能成为孩子学习上第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这对于保护他们刚刚萌发的学习兴趣与信心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我认为应让拼音教学生活化,即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炼出对拼音符号的认同、理解。语言来源于生活,在拼音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地为儿童创设一种语言环境,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用带调音节组词或者说一两句简单的话,赋予音节以意义。例如,在教“m”这个音节时,可以请三个孩子上台来站在一块组成“m”的形状,然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用一两句话说出来。另外,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也能极大地激活孩子的语言智慧,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在教“yi”这个音节时,我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告诉他们这个音节不能分开拼,只能整体认读。而作为孩子,天生就喜欢听故事、讲故事,所以,到学习zicisizhichishi的时候,我就可以让他们自己讲故事学习记忆了。
二、儿歌串连,发展音乐智慧
儿歌是一种将所学内容本身转化为音乐智慧的最便捷、最直观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对于爱说爱唱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尤为喜欢。在拼音教学中,无论是教字母的发音,还是规范字母的形式,都运用了大量的儿歌,有的是传统的儿歌。例如“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aaa;太阳出来红彤彤,公鸡一叫ooo;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eee。”有的可以是我们为了教学需要,自编的儿歌。例如在教“ei”这个复韵母时,就可以编这样一首儿歌:“小兔飞飞,爱喝咖啡。e前i后,喝了一杯。”像这样的儿歌还有很多。例如,在教“d、t、n、l”四个声母时,学生给“小兔追马图”配上了一首有联系的儿歌:“小马驮大米,米粒洒一地,小兔追上来,劝它快停蹄。”由此可见,通过儿歌,学生不仅可以记住拼音字母的音、形,而且还创设了一种充满韵律的课堂节奏,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说唱,在流动的节奏感中发展了音乐智慧。
三、找好朋友,发展交际智能
对于刚进校的一年级学生,拼音教学如果不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那么他们将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难以集中。在教学中,可以经常开设“找好朋友”的活动,来调动学生拼读的兴趣。学生已学过了6个单韵母,让学生把它们做成“头饰”戴在头上,在课堂上让学生伴着音乐进行找好朋友的活动,学习的声母分别与哪些韵母相拼,并试着拼出来。找对了,找对了,两个就成了好朋友的活动。这样的安排比以往的直接出示音节让学生进行拼读,效果要好得多。
四、色彩记忆,发展视觉思维智能
低段儿童对记忆材料是以视觉加工为主,即主要是以看来记忆的。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生动直观的图画和鲜明的色彩,强烈的视觉刺激除了能够引起视神经中枢的兴奋外,还能在他们的“心灵黑板”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环节,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给声母和整体认读音节涂色,给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涂色,给字母和音节涂色等等,使抽象的拼音符号变成一个个美丽的彩色记号,让学生在填色过程中不仅受到美的熏陶,记住了这些抽象符号在形状上的细微区别,而且发展了视觉空间智慧。这种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教学设计我想可能比老师直接把知识灌输给他们要深刻得多。
总之,在汉语拼音教学中,要把握好教材的特点,科学的处理多元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寓教于乐,就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生动地获取知识,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幼儿园教育反思 篇11
寒假里,我阅读了由北师大出版的《聚焦幼儿园教育教学:反思与评价》一书。虽未读完,已感受益匪浅。比起一般纯理论性的书籍,本书更加直观、易懂。它用一个个案例来引导学习,从组织活动的最初立主题和制定目标开始,逐步学习环境的配合、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课后的详细反思及改进,都能为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指导和借鉴,从而为孩子们营造一个科学、合理的主动学习的课堂。
本书的最大看点是每个活动后分三个层面的反思与评价。首先是执教者对自身教学组织的梳理与反思,然后是同伴作为旁观者对活动的评价与建议,最后是专家理论性的总结与指导。这样分层次的评价,既清晰又全面,引导我们能够从多个层面去认识和思考教学的价值,为我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机会,懂得了反思与评价的要点。既开拓了我的视野,对我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也有很大的启发。
在工作中反思是一种自我积累的过程,常常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自然就会为自己增加不少经验。善于反思的教师能借助于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来分析、判断自身所确定的目标、选择的`内容、采用的组织形式、投放的材料以及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指导策略等是否适宜,从而减少教师在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错误。善于反思的教师能够从活动反思中逐步学会教学,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在读过本书和查看了一些资料后,我意识到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评价不再把幼儿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作为重点取向,更多的是关注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对幼儿知识技能的评价,往往由于幼儿知识技能发展经验的不足,导致幼儿在活动中屡遭挫折,影响其学习兴趣和情绪。因此我们对幼儿的评价一定要多元化,以欣赏的态度去评价幼儿,全面地赏识幼儿各方面素质的新的进展,使幼儿能较多的感受成功与被肯定的喜悦,从而激发出更强烈的学习动力和自身的潜力。当然在评价中也要发挥家园共育的优势,让家长参与进来,努力提升家长在评价中的地位。例如,可以在家长开放日中为家长设计评价表格来评价自己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在家长园地中挂上家园联系本,进行家园交流;为孩子建立成长记录表格;以及各种调查表等,请家长参与对幼儿的评价,让家长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从而更有效的共促幼儿个性化发展。
幼儿园教育反思 篇12
幼儿园小孩对是非的分辨能力较差,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意识都很弱,在这个《宝宝爱自己》安全周中就有一堂《不跟陌生人走》,在开学初,家长排队接孩子时,幼儿就会哭着跑着要冲出去,因此针对于这类现象,我们就专门利用空余时间进行了教育,幼儿安全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
这次安全周中的《不跟陌生人走》巩固了开学初教给幼儿的理念,在课上我考虑到中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的,因此我以谈话的形式引出动画故事《小熊安全教育》通过故事让幼儿知道小熊是因为相信了陌生人的话而被卖到动物园的,从此小熊失去了自由失去了亲人,引发幼儿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谈谈对“陌生人的理解,以及遇见陌生人应注意些什么。再举例介绍小雨在学校发生的事让幼儿懂得不要跟陌生人走,陌生人硬拉着你走你要反抗。在活动中请配班老师客串做陌生人,设置了一些与幼儿实际生活非常贴近的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认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初步对我们班幼儿形成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因为我认为仅仅告诉幼儿“不接受陌生人的糖果或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向孩子描述可能遇到的情况。然后指导孩子如何去做,特别是配班老师用糖果和玩具诱惑时,我班的个别幼儿有点动容了,看上去有点想跟走的趋势 ,我抓住了这一点进行了针对性的教育,让幼儿明白不能随便乱吃东西,因为可能食物里已经下了药,吃了你就被抱走了。
整个活动帮助幼儿认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共同分析判断,懂得在生活中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更不要跟陌生人走。这次活动,由于是假设性的,让认识的老师来做坏人,不能真正的测试,只能停留在让幼儿了解的层面,我如果请其他班的陌生人阿姨来客串会更客观,最后我觉得还可以延伸到家园共育层面,因为安全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仅靠老师的教育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可以让家长共同参与到平时的生活活动,因为进阶段接孩子时会出现孩子在前面跑,家长在后面走,上月拿被子也出现了,家长在拿小朋友的被子,小朋友自己跑掉了,家长都没来得及拿好被子,就追出去了,这些都是存在安全隐患的,要让小朋友和家长共同重视这个安全教育,家长可通过让小朋友了解有关家里的情况,比如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家园紧密配合,共同关心共同教育孩子。
幼儿园教育反思 篇13
区角活动时,两个幼儿为了一个玩具争了起来,由于活动时间临近结束,我没有出面干涉。在讲评时,我把刚才看到的一幕告诉了全班小朋友,并组织幼儿讨论一个玩具大家都想玩怎么办幼儿反应积极,都举起小手。然而,他们的回答大同小异:我谦让,让别人先玩。虽然我进行了引导,但仍没有幼儿讲出别的办法。我诧异:这是他们真实的想法吗要知道,他们还只是五六岁的孩子!当我再次审视孩子们时,发现那一双双本应天真无邪的眼睛中流露出与他们年龄不相称的顺从。无可否认,谦让是一种美德,但它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假如我们的教育只能使孩子违心的谦让,那它不是教育的失败吗
我决定展开主题活动,让幼儿想出更好的办法,既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又不伤害别人。在我的启发下,幼儿提出,可两个人一起玩、轮流玩,也可用交换、竞赛等方法确定玩者。我鼓励幼儿大胆地把这些经验运用于实践。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张钊想用赵—岩手里的水彩笔,就拿了自己的书去跟他交换。赵—岩当时正画得起劲,没有答应。张钊不死心,耐心的把自己的书一页页翻给赵—岩看,还不停地介绍自己的书怎么有意思。终于,赵—岩被吸引住了,同意了交换。
看着满心欢喜的两张小脸,我忽然觉得,教育不就是培养一种生活智慧吗当我们的孩子运用这些智慧轻松自如的面对生活时,他们肯定会更快乐、更自信。我想,这也是教育对多元化世界的一种应答。
区域活动时,小朋友们边建构边交流,心情非常愉快。王志伟小朋友突然抬起头,好奇地问:“老师,‘节约’是什么是不是男人和女人约会”接近学期尾声,我也发现小朋友们似乎成熟了许多,对男女性别特别敏感,常常发现或是男女生勾肩搭背,或是偷偷地亲一下脸,特别是王志伟小朋友,也许是家长不太管的原故,也许是言情电视看得太多的原故吧,他总是抱住几个漂亮的小女孩时不时地亲一下,所以他竟会把“节约”当成是男人和女人约会,这是一个很好的随即教育机会,活动结束后,我就让孩子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首先,我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了两个字“节约”,我问:“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两个字宝宝吗”大家齐声说:“知道,是节约。”我又问:“节约是什么意思呢”这下象打开了话匣子,有的说:“节约用水,就是用水省一些。”有的说:“节约用电,就是要随手关灯、关电器。”又有的说:“节约用纸,就是不要浪费白白的纸,也就保护大树了,因为纸是用大树做的`。”我又问:“那又为什么要节约用水、用电、用纸呢”这时马昕宇脸上非常严肃地说:“昨天,我在电视里看见,有一个地方没有草地、大树,不下雨,好久没有水了,大家快要渴死了,他们就派了五个人去寻找水,结果四个人饿死了四个人,回来了一个人,而且也没有找到水,幸亏科学家来到那里考察后,用一架大机器钻开地面,才在很深很深的地下找到一点水,后来他们每天用水非常节约,一个小孩不小心打翻了半碗水,大家都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
uo;这个故事一讲马上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周棱说:“刚才,沈一成就用手指摁住水龙头,浪费了很多水。”周之惠说:“赵玲今天画画用了六张纸,每张纸上都画了几笔。”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的,小朋友把平时看到的不节约的行为都一一例举,说着说着,小朋友们还意识到时间也应该节约,节约(珍惜)时间会学到更多本领。
可是当孩子们分散活动时,王志伟又轻轻地跟我说:“老师,妈妈就是跟爸爸说———你再这样下去,你就去‘节约’吧。”我听了马上意识到刚才理解错了,王志伟妈妈指的是“节育”而不是“节约”(可能他妈妈普通话不太准)。这该怎样给孩子解释呢我随手拿起一本《袋鼠妈妈的故事》书,跟孩子说:“你看袋鼠妈妈的袋子里装了几只小袋鼠呀”“一只。”“对呀,多生了宝宝妈妈的袋子就装不下了,你妈妈生了哥哥和你,要好好照顾你们,他们也感觉很累了,所以妈妈认为生孩子也要节约,不能再生了,你懂了吗”王志伟歪着小脑袋想了一会儿,点点头说:“老师,我懂了。”虽然看上去,有些似懂非懂,但是我相信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这个难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慢慢会清楚的。
【幼儿园教育反思】相关文章:
幼儿园教育反思07-05
幼儿园教育反思01-14
幼儿园中班教育反思06-26
幼儿园教育教学反思06-03
幼儿园小班教育反思06-18
幼儿园教育反思通用09-27
幼儿园教育反思与感悟07-28
幼儿园中班教育反思12-21
幼儿园大班教育反思01-12
幼儿园教育反思优秀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