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酒的历史典故14篇
关于酒的历史典故1
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一个著名的酒局,也是历史上一个重要事件。话说宋代第一个皇帝赵匡胤自从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荣登大宝,从昔日重臣摇身一变成为今天的皇帝。自打坐上龙椅之后,赵匡胤却一直惴惴不安。他非常担心历史会重演这一幕,以后若是手握重兵的部下也效仿他当年的做为,自己的江山也就易主了。
赵匡胤想解除手下一些大将的兵权。于是在961年,安排一次酒局,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武将饮酒。酒席上赵匡胤效小儿女情状,象失恋了一般唉声叹气个不停。众人问明白了才得知皇帝担心他们手握重兵日后会造反。他们只好告老还乡以享天年,并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他们的兵权从此被彻底解除了。在969年,又召集节度使王彦超等宴饮,解除了他们的藩镇兵权。这也开启了宋朝数百年重文轻武的国家体制。宋太祖的做法后来一直为其后辈沿用,三军统帅常常是个文官,武人比文人低一等。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防止兵变,但这样一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能调动军队的不能直接带兵,能直接带兵的又不能调动军队,虽然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但却**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以至宋朝在与辽、金、西夏的战争中,连连败北。
在古代,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向来有效,拳头就是硬道理。宋朝在这方面的表现在历史上提供了一个非常奇特的范例,或者说是反面教材。若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宋朝远胜秦汉,甚至与盛唐相比也不遑多让。然而宋朝的军事实力却不敢恭维,屡屡被起步于奴隶社会的辽、西夏、金、蒙古所击败。这种国富兵弱的格局,最后终于导致了宋朝的灭亡。可见,生存权都保证不了,一切都是白搭。所有这些后果,都起始于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所以这一场酒局,虽然政治影响力极大,但在大路眼里,由于它的负面作用,无论如何是不能让它进入前五的。
关于酒的历史典故2
贵妃醉酒历来被公推为中国传统四大美人图之一。在此次酒局中,杨贵妃美中见醉,醉中见美,与太监宫女们演了一出好戏。这是十大酒局中唯一的美人酒局,而且是唯一以女子为主角的酒局,所以不可不选。
却说这天傍晚,皇宫院内凉风习习,皓月当空。唐玄宗与杨贵妃本来相约在百花亭品酒赏花,届时玄宗却没有赴约,而是移驾到西宫与梅妃共度良宵。良辰美景奈何天,虽然景色撩人欲醉,杨贵妃也只好在花前月下闷闷独饮,喝了一会不觉沉醉,边饮边舞,嘴里念叨着“李二郎你枉为人君,说话不算数……” 万般春情,此时竟难自排遣,加以酒入愁肠,立时便醉。一时春情萌动不能自持,竟至忘乎所以,面对高力士等一干太监宫女,杨贵妃频频作出种种求欢猥亵状,倦极才怏怏回宫。
《贵妃醉酒》是出著名的.京戏。据说《贵妃醉酒》最早的版本是昆曲。原曲目中杨贵妃大醉后自赏怀春,轻解罗衣,春光乍泻。当然高力士们不解这种风情,倒也无伤大雅。后来梅兰芳同志亲自出手,以霹雳手段对这部作品做了“去污化处理”,所有少儿不宜内容统统被切掉了。于是,《贵妃醉酒》也就从当初的**变成了今日8岁以上孩童也可观赏的正剧。
关于酒的历史典故3
东晋新亭会
西晋末年,中原经过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后,北方大片土地落入胡人之手。北方士家大族纷纷举家南遣,渡江而南的占十之六七,史称“衣冠渡江”。
南渡后的北方士人,虽一时安定下来却经常心怀故国。每逢闲暇他们便相约到城外长江边的新亭饮宴。名士周顗叹道:“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在座众人感怀中原落入夷手,一时家国无望,纷纷落泪。为首的大名士王导立时变色,厉声道:“当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人听王导这么说,十分惭愧,立即振作起来。
这里的江河之异,是指长江和洛河的.区别。当年在洛水边,名士高门定期聚众举办酒会,清谈阔论,极兴而归,形成了一个极其风雅的传统。此时众人遥想当年盛况,不由悲从中来,唏嘘一片。王导及时打消了北方士人们的消极情绪。这便是史上非常著名的新亭会。后世咏叹国破家亡的诗词歌赋里常常见到的“风景殊异”、 “新亭会”、“江河”,就是来自此次新亭会。
这次新亭酒会对东晋政权的建立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北方士人是组成东晋司马睿政权的重要力量,此次酒会上王导打消了众士人的萎靡颓废之态。后来,众士人团结起来,使东晋政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很快建立起来。名相王导也被时人称为“江左自有管夷吾(管仲)”。
关于酒的历史典故4
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饮洒风尚,从周朝就开始盛行了,并且在各诸候国中,楚国是最负盛名的。楚国人嗜好饮酒,不仅在《楚辞》中有许多文字的描叙,先秦文献《左传》中关于楚人饮酒的记录也很多。
楚人的酒习俗可见南方酒文化之端倪。《左传》成公16年载:楚晋战于鄢陵,双方酣战一日,晋军秣马历兵,准备明日再战。楚王“闻之,召子反(司马)谋。毂阳竖献饮于子反,子反醉而不能见。”结果楚军因主将醉酒不能作战,只好连夜撤退,子反酒醒后受到楚共王和令尹子重的责罚,不得不引疾自刎。屈原正是总结许多的历史教训后,所以在他任左徒期间,能为楚王入同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候。屈原也才能“众人皆醉我独醒”《鱼父》。
《楚辞·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谢天狼;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东君”是楚人尊崇的太阳神。“东君”射杀天狼得胜而归,人们为之举行了庆功宴,东君就高举北斗为杯,痛饮佳酿。在屈原的笔下,楚人饮酒的豪气跃然纸上,也足以验证了诗人的夸张手法,已达炉火纯青之地步。楚人的嗜酒,其实为楚人酒神精神的一种显现。
《楚辞·招魂》在讲述盛宴时曰:“腼鳖炮羔,有拓浆些”。“瑶浆蜜勺,实羽觞些”。“挫糟冻饮,酌清凉些”,“华酌既陈,有琼浆些”。“拓浆”就是甘蔗汁,《汉书.郊祀志》曰:“泰尊拓浆折朝醒”。是指助酒,解酒的甜饮料。“琼浆”、“瑶浆”二词,清代胡文英《屈骚指掌》解释为白酒和红酒。如果按这段辞所说:瑶浆盛于“羽觞”,形似鸟状的酒杯,注满了瑶浆;琼浆盛于“华酌”,酌就是从酒樽(或是酒瓮)提酒用的酒斗,华酌的“华”在这里理解为花,华、花古代通用字。五臣云:“华酌,谓置华(花)于酒中”。由此看来,“琼浆”就是掺入了桂花(或菊花或玖瑰花)一类芳香型植物花朵的红酒(或甜酒)。《九歌》中提到的两种美酒:“奠桂酒兮椒浆”,桂酒、椒浆当是掺入了桂花、椒花植物的红酒,是以为证。此时此刻,浮现在我们脑海里的场景是:各种各样的名酒、美酒和饮料摆放在宴席上,人们争相你斟我酌,举起酒杯、相互把盏,喝酒唱歌,手舞足蹈。大家都喝醉了,就把醪糟沥渣(挫糟),把汁子冰冻一下,然后再喝(冻饮),那样可以醒酒(清凉)。正好应了现代一句俚语:“酒醉还需酒来解”,也正如“解铃还需系铃人”一样。不管是举行宴会还是祭祀亡灵,都可以证明楚人嗜酒的风气。
《楚辞》对中国酒文化的贡献不能小视。《左传》成公十二年载:晋卿郤至访问楚国,“楚子享之子反相,为地室而悬(编钟)焉。至将登。金奏作子下”。楚宫地室除用作“地下音乐厅”外,还常是皇宫贵族们聚众夜饮狂欢的场所。《招魂》曰:“铿钟摇簴,揳梓瑟些。娱酒不废,沈日夜些”。这段文字向我们真实地描述了当时楚国贵族们燃起明烛,饮酒作乐没完没了。那场面是:“女乐罗些。陈钟按鼓,造新歌些。涉江采菱,发扬荷些。美人既醉,朱颜酡些。娭光眇视,目曾波些《招魂》”。撞起编钟敲起鼓,歌妓舞女齐登场,新编的歌儿唱完《涉江》又唱《采菱》,一曲《扬荷》舞姿伴清唱,美女们早已醉意朦胧,两颊娇颜红晕胜似海棠,男女们都眉来眼去,暗送秋波。“士女杂坐,乱而不分些。”《招魂》男女之间相错杂坐,一点礼数也不讲了,可说是喝的天昏地暗,难分白天黑夜,好一副醉生梦死的景象。推测其地点很可能就在地室(地下音乐厅)中,因为那种场面在地室中可以避人耳目,更可放荡不羁。看来地下音乐厅不是现代人的发明。看着江陵擂鼓墩出土的那高大的冰酒鉴时,我们不能不为楚人的豪饮而惊叹了。楚人的好乐与豪饮,表现着楚人的放纵不拘,那都是酒神醉意的产物。
“兰膏明烛,华灯错些。结撰至思,兰芳假些,人有所极,同心赋些。酎饮尽欢,乐先故些。《招魂》”。在华灯错丽的场所,一些文人墨客借助醉意兴志,正是诗兴大发之时,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有作诗的,还有作赋的`,还有说文的,总之撰写的诗文赛过兰花香幽。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酒出诗”的雅语。把酒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屈原乃第一人也。
《楚辞.大招》曰:“四酎并孰,不涩嗌只;清馨冻歆,不歠役只;吴醴白蘖,和楚沥只;魂乎归来,不遽惕只”。朱熹《楚辞集注》曰:“酎,三重酿酒。秦月令曰:春酿之,孟夏始成。汉亦以夏酿,八月乃成。此云四酎,则是四重酿矣。”四酎,则是以三重之酒为水再酿而成的度数很高的醇酒。这么好的美酒喝起来,味道甚佳,清新爽口,又不苦涩。把吴国用白酒曲酿成的醴酒,和楚国酿造出的清酒—楚沥,配起来喝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同时你也不要担心酒不够。《大招》这段文字向我们透露了许多古代信息:一是楚国人早已掌握了熟练的酿酒技术了。并且能够酿造出上等好酒。二是楚人当时已经懂得了勾兑酒的方法了。三是楚人饮酒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四是楚人饮酒不亚于殷人嗜酒的习俗。
关于酒的历史典故5
1、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
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
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大踏实。有一次,他单独找赵普谈话,问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赵普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
宋太祖连连点头,赞赏赵普说得好。
后来,赵普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宋太祖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我。”
赵普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主呀!”
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额角说:“亏得你提醒一下。”
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
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释”就是“解除”)。
过了一段时期,又有一些节度使到京城来朝见。宋太祖在御花园举行宴会。太祖说:“你们都是国家老臣,现在藩镇的事务那么繁忙,还要你们干这种苦差,我真过意不去!”
有个乖巧的节度使马上接口说:“我本来没什么功劳,留在这个位子上也不合适,希望陛下让我告老回乡。”
也有个节度使不知趣,唠唠叼叼地把自己的.经历夸说了一番,说自己立过多少多少功劳。宋太祖听了,直皱眉头,说:
“这都是陈年老账了,尽提它干什么?”
第二天,宋太祖把这些节度使的兵权全部解除了。
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从地方军队挑选出精兵,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通过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开始稳定下来。
2、以茶代酒
“以茶代酒”的典故最早出现在晋朝陈寿写的《三国志。韦曜传》里,“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已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荈以当酒。”
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传位于子孙亮,后宫廷政变,孙亮之兄孙休上台。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做接班人,任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
哪知尸骨未寒,两位"顾命大臣"嫌孙休儿子太小,废太子孙和的儿子,改立23岁的"长君"孙皓为帝,他是孙休的侄子。孙皓初立时,抚恤人民、开仓赈贫,后变得专横残暴、终日沉浸于酒色从而民心丧尽。孙皓不知感恩戴德,上台不到3个月就要了这两个“顾命”的命,因为,他听说这二位见他性情粗暴又好酒色,流露出了一些后悔立他为君的意思。
其实一点不错,这孙皓就是一个好酒之徒,经常摆酒设宴,群臣作陪。他的酒宴,一整就是一天,而且有一个规矩:每个人以七升为限,不管你会不会喝,不管你能不能喝,甚至不管这酒是不是进了肚子,七升酒是必须见底的。如果按照现在的度量衡,一升酒有二斤,那就是14斤了,白水也会喝爆肚皮的。可是陈寿的《三国志》是这麽记载的,这里照抄无误。
群臣中有一个人叫韦曜,酒量只有二升,真难为他了。就算他的嘴是个大漏勺,也漏不掉这麽多啊。孙皓是个暴君,说一不二,动辄杀人,但是对韦曜却格外照顾,看着他喝不动了,就告诉人悄悄给他换上茶,这韦曜是何人?他原来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也就是太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地位相当特殊。而且当时韦曜正奉命写孙河的回忆录,孙皓还指望着他在里面美言自己几句呢,当然也不想看他一个人喝不下酒搅了大家的兴,就偷偷使出这”以茶代酒”的一招。
可惜,耿直磊落的韦曜碰到的是个嗜酒如命,贪图享受的平庸幼稚糊涂之主。孙皓竟把宴会演变成了"过家家","皓每于会,因酒酣,辄令侍臣嘲虐公卿,以为笑乐。"韦曜认为这样下去,"外相毁伤,内长尤恨",彻底堕落的孙皓不听韦曜的劝阻,最终,孙皓被惹火了,公元273年,孙皓把他打入天牢,不久被处死。
这样一个暴虐的君主,当然不能治好国。280年,吴国为西晋所灭,孙皓也做了俘虏,被遣送到了洛阳,受封的爵位是“归命侯”,比早先被俘的蜀王阿斗的爵位”安乐公”还要低!这个残暴无能的家伙苟延残喘了四年,病故洛阳,时年42岁。
关于酒的历史典故6
贵妃醉酒
贵妃醉酒历来被公推为中国传统四大美人图之一。在此次酒局中,杨贵妃美中见醉,醉中见美,与太监宫女们演了一出好戏。这是十大酒局中唯一的美人酒局,而且是唯一以女子为主角的酒局,所以不可不选。
却说这天傍晚,皇宫院内凉风,皓月当空。唐玄宗与杨贵妃本来相约在百花亭品酒赏花,届时玄宗却没有赴约,而是移驾到西宫与梅妃共度良宵。良辰美景奈何天,虽然景色撩人欲醉,杨贵妃也只好在花前月下闷闷独饮,喝了一会不觉沉醉,边饮边舞,嘴里念叨着“李二郎你枉为人君,说话不算数……”万般,此时竟难自排遣,加以酒入愁肠,立时便醉。一时萌动不能自持,竟至忘乎所以,面对高力士等一干太监宫女,杨贵妃频频作出种种猥亵状,倦极才怏怏回宫。
《贵妃醉酒》是出著名的京戏。据说《贵妃醉酒》最早的版本是昆曲。原曲目中杨贵妃大醉后自赏怀春,轻解罗衣,春光乍泻。当然高力士们不解这种风情,倒也无伤大雅。后来梅兰芳同志亲自出手,以霹雳手段对这部作品做了“去污化处理”,所有少儿不宜内容统统被切掉了。于是,《贵妃醉酒》也就从当初的变成了今日8岁以上孩童也可观赏的.正剧。
关于酒的历史典故7
千叟宴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其影响力比现在的春节团拜会要大的多。按照清廷惯例,每五十年才举办一次千叟宴。1722年康熙帝在阳春园宴请全国七十岁以上老人两千四百一十七人。后来雍正、乾隆两朝也举办过类似的千叟宴。
乾隆五十年(1785),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适逢清朝庆典,乾隆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举行了千叟宴。宴会场面之大,实为空前。被邀请的老人约有三千名,这些人中有皇亲国戚,有前朝老臣,也有的是从民间奉诏进京的'老人。在座老人中有不少是饱学鸿儒,当众吟诗联句,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被史官记录入史。乾隆皇帝还亲自为90岁以上的寿星一一斟酒。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最长寿的老人,据说已有141岁。当时乾隆和纪晓岚还为这位老人做了一个对子,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根据上联的意思,两个甲子年120岁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岁。下联是古稀双庆,两个七十,再加一,正好141岁。堪称绝对。
这场酒局体现出来的皇家气派自与民间大不相同。不但有御厨精心制作的免费满汉全席,所有皇家贡品酒水也都全免。在这五十年一遇的豪宴上,老人们争先恐后,一边说着多亏了朝廷的政策好,一边大快朵颐,狼吞虎饮。据说晕倒、乐倒、饱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数。千叟宴这场浩大酒局,被当时的文人称作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
关于酒的历史典故8
煮酒论英雄
青梅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里最为精彩的内容之一,曹操刘备二人此次双龙会,自然也足以在古代十大酒局中名列三甲。
刘备归附曹操后,每日在许昌的府邸里种菜,以为韬晦。用张飞这个粗人的话讲,就是行小人事。刘备乃当时豪杰,虽手下将不过关张,兵不过三千(当时大都已被遣返),但一向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里说刘备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意思是他与刘邦类似,天生就有领袖气概。刘备和刘邦一样,都不是屈居人下的将兵之才,而是领袖群伦的将将之才。曹操何等人物,遍识天下英雄,当然对刘备有很透彻的了解。他自然也知道,一旦羽翼丰满,刘备将是一位非常可怕的对手。
这场酒局,远不是那种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欢聚,分明是一场政治试探和政治表态的会面。一见面曹操就问刘备:你在家做的.好事!刘备当时已经暗受衣带诏,当即吓得面如土色。接着曹操拉着着刘备的手走到后院,说:玄德学圃不易。刘备才放下心来。曹操的耳目遍布朝野,刘备每天做些什么他当然清清楚楚。这两位,一个暗地里参加了反曹地下组织,另一个则派人每天监视对方行踪,都是权谋机变之辈。
二人以青梅下酒,酒正酣时,天边黑云压城,忽卷忽舒,有若龙隐龙现。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曹操实乃不世出的绝顶人物,这一番话,看似描述龙之变化,目的是说人得志而纵横四海。显然,这是他的一番自我剖白,借物咏志。当然他也下了一个套,试探在刘备眼里,什么人能纵横四海,比得上我曹操。刘备接连指出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和刘璋等地方豪强,都被曹操一一否决。刘备这个回答应该给满分,因为当时是个人都会如此回答。这样曹操也就认为刘备见识一般,和常人无异。接着曹操给出了当世英雄的标准,他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继续装傻,问:谁能当之?曹操指了指刘备,后指了下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当时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装作受了惊吓的样子,筷子掉到了地上: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笑着说:丈夫亦畏雷乎?刘备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内心的惊惶,巧妙的掩饰过去了。
此次酒局堪称双龙聚会。从曹操的说破英雄惊杀人到刘备随机应变信如神,可谓步步玄机。曹操的睥睨群雄之态,雄霸天下之志表露无疑。而刘备随机应变,进退自如,也表现出了一世豪杰所应有的技巧和城府。这一场政治交心,双方都是赢家。
关于酒的历史典故9
群英会
朋友们还记得中学课本里学的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吧?
却说周瑜在帐中正与众将议事,闻蒋干来访。当即命众将依计行事。蒋干打扮得象个世外高人,引一青衣小童,昂然而来。一见面,蒋干问道:公瑾别来无恙!这一句既是问候,又道出蒋干与周瑜原有一番旧谊。周瑜直接了当:子翼辛苦,难道是为曹操做说客吗?蒋干立刻装作很愕然的样子,说:你我分别那么久,我特来和你来叙旧,怎么能说是当说客呢?周瑜笑着说:虽然比不上师旷那么聪慧,但闻弦歌而知雅意啊。蒋干装作很恼怒的样子,说:阁下待故人若此,我当告退!蒋干心说,老同学了你还跟我来这一套,于是他装作很有性格的样子,转身就要走,被周瑜拦住。
之后周瑜大摆筵席,并禁止在席间谈论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周瑜曰:吾自领军以来,滴酒不饮;今日见了故人,又无疑忌,当饮一醉。说罢,大笑畅饮。座上觥筹交错。接着周瑜领蒋干参观了东吴军营的'精兵强将。周瑜装醉大笑道: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蒋干说:以老兄高才,实不为过。瑜拉着蒋干的手说: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言罢大笑。蒋干面如土色。饮至天晚,点上灯烛,周瑜舞剑作歌: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歇罢,满座欢笑。
蒋干被老同学今日的NB哄哄和功成名就刺激的够呛,倒也丝毫不敢提及游说周瑜投降曹操的事。这时他忽然担心起来,责备自己当时怎么在曹丞相面前把话说的那么满,现在回去怎么也得有个交代呀。管不了那么多了,总得有点收获回去。于是他剑走偏锋,就有了晚上偷听、盗书等宵小行为。后来曹操果然中计,斩了水军首领蔡瑁、张允。
说到底蒋干原本想拉老同学下水,想踩着老同学的肩膀在曹操麾下步步高升,没想到反过来让老同学周瑜给自己放了把鸽子。商场里还有个说法就是杀熟,你总是老同学长老同学短的挂在嘴上,OK,看在多年的情份上,今天我不灭你一道也说不过去。于是乎,一个劝降不成,便试图以鸡鸣狗盗之术盗取敌方机密。另一个则将计就计请君入瓮。这赤壁之战,蒋干也算为东吴立了件大功。
本来长相有点仙风道骨的蒋干,后来在戏里成了鼻梁上贴了块白膏药的角色,人也变得鼠里鼠气的。这一切,都是让他那个老同学害的。反过来,他的老同学周瑜,在酒局中表现出非凡的气魄、风度和智谋,这次群英会酒局,也就成为千古佳话。
关于酒的历史典故10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在饮酒、事酒的风尚和习俗上在当时的各方国中已是很有名的了。除此之外,楚人的酿酒技艺、手法也是相当高明的,酒的种类也很多,且均为上品。在当时的楚国,最具传统特色的酒要算“香茅酒”了。
《左传》僖公四年记管仲代表齐恒公与诸候之师宣布楚国的.罪状,其中有一条是“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苞茅即菁茅。《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包匦、菁茅”。菁在这里意为华采。《史记·货殖列传》:“蜀汉江陵千树桔,包茅橘柚。”杜预注曰:“包,裹束也。茅,菁茅也。束茅而灌之以酒为缩酒。”缩酒即楚国的沥酒、纵酒、清酒是也。茅草叶的两边有许多毛刺,鲁班就是一次偶然被茅刺划破了手,而发明了锯子。利用包茅上的毛刺粘附酒糟来滤酒,与北方周人用竹筐滤酒是有很大区别的。它的最大特点是,茅草自身有一种特殊的芳香气味,在过滤酒液的同时,使酒液带来上了它的香味,所以楚人叫它香茅酒。这在当时中国算是楚人的一大发明,以至于楚国在向周天子进贡时不仅有橘柚,还有苞茅。当时的周人也是用苞茅滤酒的,周人不仅看中的是滤酒方法,更看中了用菁茅滤出的酒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使酒更加有特色了。
苞茅是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一种特产,所以才作为贡品。用苞茅滤过的酒周人称之为“缩酌”,楚人则称之为“香茅酒”。据贾公彦《周礼·司尊彝》疏:缩酌过滤前的勾兑方法是将事酒与醴齐相掺合。事酒属清酒类,醴齐属浊酒类。郑玄《天官·酒正》注云:“郑司农云‘事酒,有事而饮也’。玄谓事酒的有事之酒,其酒则今为醳酒也。”醳酒即冬酿春成,含酒精度数低于昔酒和清酒。醴齐,即现代的“醪糟”(米酒)。《说文》:“醴,酒一宿孰也。”《玉篇》:“醴,甜酒也。一宿孰也。”“孰”字当熟字用,意思是说米酒一天一夜就成熟了。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考古中,荆州江陵凤凰山8号汉墓出土的竹简第163载:“甘酒一伤”。甘酒就是醴酒。该山167号汉墓遣策又载;“嘏酒一器”。考释者认为:嘏即酤,《说文》:“一宿酒也”。
以上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诸民族不仅酿酒技术、手法高超,透过古文献与考古证明,而且其流程也是非常讲究的。楚国当时除了名酒“香茅酒”外,还发明、酿制了一些饶有楚地特色的新酒品种,如《楚辞》中说到的“琼浆”、“瑶浆”、“桂酒”、“椒浆”等。这里面也包涵着酒的养生文化之内涵。
关于酒的历史典故11
1.文君当垆:
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富家卓王孙有个女儿叫文君,刚守寡不久,非常爱慕司马相如,相如就同文君私奔来到临邛,把自己的车马全部卖掉,买下一家酒店,做卖酒生意。并且让文君亲自主持垆前的酌酒应对顾客之事,而自己穿起犊鼻裤,与雇工们一起操作忙活,在闹市中洗涤酒器。
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夫妻爱情坚贞不渝的一段佳话,临邛也成为酿酒之乡。
2.王羲之兰亭流觞:
王羲之素有“书圣”之称,他最为后人所称道的《兰亭集序》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相聚会稽山阴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王羲之挥毫书写诗序,既著名的《兰亭集序》,王羲之适逢酒酣,趁兴挥笔,潇洒自如,写下这绝代书法佳作。
3.清圣浊贤:
三国魏初建时,曹操严厉禁酒,人们只好私下偷着饮酒,但讳言酒字,故用"贤人"作为"白酒"(或"浊酒")的隐语,用"圣人"作为"清酒"的隐语。清圣浊贤演变成一个典故。还有一个"青州从事,平原督邮"的成语,也是美酒和恶酒的`隐语。南朝人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记载,桓温手下的一个助手善于辨别酒的好坏,他则把好酒叫做"青州从事",青州是一个地名,青州的辖境内有个地方叫齐郡,"齐"喻"肚脐",好酒叫做"青州从事",是因为好酒喝下去后,酒气可以通到脐部;他把坏酒称做"平原督邮",是因为平原的辖境内有个地方叫鬲县,"鬲"喻"膈",意思是说坏酒喝下去,酒气只能通到膈部。
关于酒的历史典故12
长安酒会
冠军酒局让政治走开,让杀伐走开,让一切不痛快消失,让所有快乐降临。这就是大路为什么评选盛唐饮中八仙长安酒会为第一名的原因。
当年读杜甫的诗,最喜欢的一首就是《饮中八仙歌》。为什么在杜甫那么多的诗里独独最喜欢这一首?原因只有两个字:热闹。这首诗十分热闹而有趣,把饮中八仙描绘的姿态各异,活灵活现。古人说二士共谈,必说妙法,这饮中八仙齐聚,会是怎样的一种盛况?我们只能从杜甫的诗里来揣摩体会了。这饮中八仙分别是诗人贺知章、汝阳王李琎、左相李适之、美少年崔宗之、素食主义者苏晋、诗仙李白、书法家张旭、辩论高手焦遂等八人。
虽然历史上没有这饮中八仙齐聚一堂的明确记载,但盛唐时各种酒会盛行一时,参与者甚众。这饮中八仙,都是当时的.名人,或同朝为官,或诗文相交,或意气相投,我们知道,名人一向喜欢扎堆,他们八个聚在一次酒局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所以,大路坚信他们必聚在一起饮过酒,而且还不只一次,当然参与者可能还有些其他人。这种聚会,可能在白天,也可能在夜晚;可能在秋雨绵绵中举杯把盏,也可能在春雷阵阵里开怀痛饮。总之,如果你不能证明他们没在一起过,那你就要相信大路的说法,曾经有过这么一次潇洒快活的神仙酒局,杜甫用诗把这种场面记录下来并传于后世。
这一日,酒神酒仙,高朋满座;你来我往,举杯豪饮;觥筹交错,满座尽欢;酒色齐聚,且饮且赏;坐而论道,醉而忘忧;以文会友,以诗下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豁然而醒,兀然再醉;醉里挑灯,灯下寻酒;酒中乾坤,杯中日月;酒清为圣,酒浊为贤;酒乱汝性,酒壮我胆;酒林高手,饮坛新秀;感情深厚,一口便蒙;感情不深,舌尖一添;海吃海喝,牛饮驴饮;酒逢知己,千杯恨少;三巡已过,还有六圈;六圈结束,再来十坛……(以下省去三千六百字酒况描述)
这么喝下去就是神仙也会醉倒啊,于是乎,于是乎,就有了:
一仙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二仙汝阳王: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三仙李适之: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四仙崔宗之: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五仙苏晋: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六仙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七仙张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八仙焦遂: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阔论惊四筵。
关于酒的历史典故13
醉刘伶
像杨贵妃一样,西晋刘伶在酒后也经常失态,但与杨贵妃不同的是,刘伶的酒后失态不是酒后乱性,似乎是刻意而为,以示其雅致高格,与众不同。刘伶每次大醉后,喜欢在大道上裸奔,还自称以天为衣被,以地为床第。他是当时的`名士,名气太大了,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时人不但不斥责他这种有违传统的做法,反而称赞他这种行为是名士风流,是“率真”,“潇洒”,“有个性”的表现。
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酒量好,诗文更好。他经常“借杯中之醇醪,浇胸中之块垒”,可谓意气风发。他的《酒德颂》曾说“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太行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酒醉后浑然忘我之情呼之欲出。
杜康酒是当时的名酒。曹操有诗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见杜康酒在当时已是是最好的美酒。这“杜康美酒醉刘伶”的故事原本就是一个神话传说,两人也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在这个故事里,刘伶慕名来到杜康的酒馆,喝了三杯杜康的家酿美酒,一醉就是三年。这真是:“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盅海底眠,刘伶一醉睡三年。”
一千多年以后,河南的汝阳杜康与伊川杜康兀自为谁是正宗杜康打个不亦乐乎,官司甚至打到了国务院周恩来那里,这里且按下不表。
关于酒的历史典故14
鸿门宴
话说项羽不喜刘邦先占关中,又听说刘邦欲在关中称王后,更是大怒。谋士范增识见不凡,他对项羽说,刘邦早年在山东一带时,贪于财货,好美姬,活脱脱一暴发户的形象,不足为虑。而目前在关中,刘邦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范增认为刘邦已有天子气,宜早下手把他除掉,否则后患无穷。
在张良和项庄的暗地斡旋下,项羽没有立即攻打刘邦,而是摆下了一桌酒席宴请刘邦。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这是另一场双龙会,但参与者却比煮酒论英雄那场酒局要多,发生的年代也要早三百年。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强强对话,一时风云际会,楚汉群雄龙骧虎步,聚于新丰鸿门。
这鸿门宴简直是一部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的现代电影。太史公就是这部电影的.编剧。他的《史记》在细节方面的描述十分精彩,从项羽和刘邦的出场、退场,到席间各种人物的对话、神情、动作,甚至坐位的朝向,都交代得一清二楚。整个鸿门宴的过程,跌宕起伏,险象环生,刘邦屡屡处于危局,却次次能化险为夷。历史上对鸿门宴向有三起三落之说。
第一起,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接连暗示项羽下令杀刘邦,气氛极为紧张。结果项王默然不应。二起是范增见原定计划无法执行,于是叫项庄舞剑助兴,伺机刺杀刘邦,空气再一次紧张起来。三起是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樊哙简直就是一巨灵神模样,樊哙闯帐要比戏里的春草闯堂可要生猛太多。樊哙后来说了番慷慨激昂的话,对项羽予以斥责,说的项羽未有以应。这时情节发展到高潮,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有三起,必有三落。刘邦的绝处逢生,全在这三落之中。一落是项庄舞剑,本来意在沛公,不想项伯出面与之对舞,救了刘邦。二落是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为壮士,这个时候项羽还英雄识英雄,猛将爱猛将呢。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他斥责一顿之后心里惭愧,还给樊哙赐了坐。三落是刘邦以如厕为名而逃席而远遁。
如果历史真是一场戏,如果大路是这场戏的导演,大路宁愿在这场酒局的结尾处安排虞姬和戚夫人二人表演双姝对舞,必然美不胜收。然而,成王败寇这种政治博弈向来凶险无比,再美的歌舞升平也不过是假象而已。
【酒的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酒的历史典故08-04
与酒相关的历史典故08-25
与酒有关的历史典故12-17
酒的历史典故集锦08-09
关于酒的历史典故02-27
有关酒的历史典故12-20
有关酒的历史典故08-15
有关酒的历史典故04-19
关于酒的历史典故大全03-02
酒的历史典故14篇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