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的案例分析
大班的案例分析1
观察目的:
1.尝试大胆举手发言,不害怕。
2.主动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强自信心。
观察情况记录与分析
片段:在今天的语言活动《看云去》开展之前,我把小静请到了身边,拉着她的小手,亲切的与其交谈。我问:“小静,喜欢上管老师的课吗?”她微笑着点点头,“管老师可喜欢小静上课时认真的样子呢,管老师一直希望能看到你举手发言,好想听小静回答问题,你愿不愿意呀?”她说:“愿意。”“恩,管老师最喜欢在课上积极动脑,大胆举手发言的孩子了,你认真听清问题,想到了什么就可以举手说,大声的告诉大家,即使说错了也没关系,只要你愿意大胆地表达就是勇敢的好孩子,懂吗?”她点点头。
在活动中,当问及:“你刚才看到的云是什么样的?像什么?”和“如果请你把云朵画下来,你准备怎么画?”时,小静也积极举手,终于能大胆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个大大的突破,我及时用她喜欢的图形宝宝奖励了她,她的笑容更甜美了。
分析:小静是个自理能力较强的幼儿,平时就默默无闻,多数只与固定几个幼儿交流。在教育活动中,更难见到她举手发言,有时被点到名字后,就一副害羞的样子,站着不说话。平时我也力图不断的引导她大胆回答,却多是以失败告终。
指导策略
1.我为她的进步感到欣慰,当然今后我也会继续持之以恒地鼓励支持王静,帮助她形成积极动脑,大胆表达的良好习惯。相信她的自信心会在教师的一再鼓励下逐渐建立,教师要密切关注孩子的不同发展、表现、需要,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支持,才能促进孩子的'有效发展。
2.借助这个实例,鼓励教育其他不敢大胆表达的孩子也要积极勇敢,参加各项活动,增强自信心。
一、案例现象杨帆小朋友胖嘟嘟的,十分可爱,但是他有一些习惯很不好。
观察一:晨间自由活动时他会带着同伴在教室或幼儿园窜来窜去,追逐打闹;玩积木时,他会把所有的积木都扔在地上;小朋友正聚精会神地听讲,他却和周围的小朋友头碰头讲得热火朝天,手舞足蹈……观察二:绘画活动开始了,他趁老师不注意,拿着记号笔在画纸上、桌布上乱涂乱画,要不,就拍着桌子大声叫“我画不来”,当老师走近他时,他就对你笑嘻嘻的,让你又好气又好笑。
观察三:他的口语表达潜力较差,一紧张就小脸涨得通红,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有时也会结结巴巴说不清楚,有时直接说“我不会”。
观察四:自理潜力特差,能够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他妈妈对他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二、案例分析:
㈠好奇心很强。这时期的孩子好奇心理很强,不管对什么东西都很感兴趣,而且,我们那里的积木他以前根本没玩过,尤其是那些好玩好看的、自己没有的一些东西他们总想弄个明白,想个究竟,因此他们会玩玩弄弄,甚至把玩具弄坏。事实上,孩子所表现出的恶作剧、小破坏有时并非真的坏行为,但却是一种不利于他人的行为。
㈡家庭环境的影响,在家里,他是小皇帝,上面还有一个姐姐,长他6岁,他提出的条件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人人都会答应,使他养成了唯他独尊的性格,以致,什么都不会,因为有人包办了。
三、措施与效果:
不良的习惯,不是说一时就能改正的,我软硬皆施,表扬和批评相结合,每一天对他吹耳边风,睡午觉时,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背,把他哄睡,孩子也会反思的,逐渐,他慢慢改掉了这些不良习惯。针对杨帆画画时的表现,我让潜力较强的幼儿坐在他的身边,时常关心他,照顾他,还手把手的教他勾线,教他涂色。并与家长取得联系,在家多为孩子添置一些绘画工具,让他在家里涂涂画画,培养他的兴趣。针对孩子口齿不清、说话结结巴巴这一问题,我在平时注意与孩子多交谈,让他重复其他幼儿的回答,并时常找机会让他在群众面前讲述。另外,请家长平时用普通话与孩子交谈,让孩子在家多听故事,多接触语言环境,在每次的外出活动中,陪伴在他身边,引导他描述周围的景色、人们的活动,让他复述别人的话,渐渐地孩子的语言有了较大的进步。还有,午睡起床,让他自己穿衣,他每次都穿的满头大汉,我用鼓励的眼光看着他,向他竖起大拇指,此刻,穿衣服对他来说,已经很拿手了。
此刻杨帆已有了可喜的进步。早上来园时很有礼貌地向老师问好;和小朋友能友好的相处;绘画时不但能根据老师的范画进行勾线,还能透过想象进行添画;有时还主动帮忙清洁教室、给小朋友讲故事……
大班的案例分析2
案例提出的背景:
幼儿时期是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重视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现在的早期教育大都倾向于智力教育,往往会忽略道德品质,社会性能力,意识品质,规则养成等非智力因素的启蒙与教育。久而久之,很多幼儿就表现出缺乏自制力,行为自由散漫,不受拘束,不能很好的合作;上课坐不住、爱插嘴;游戏时随意扔玩具;午睡时玩鞋子、拉别人的被子等等;有时甚至会无法克制自己的不良行为,易争吵,发生攻击性行为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幼儿的规则意识淡薄。3——6岁是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因为良好的规则意识会让幼儿受益终生,所以在幼儿园阶段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至关重要。
案例实施的方法及过程:
幼儿阶段的幼儿坚持性、自觉性、自制力等都处于发展阶段,不可能像我们成人一样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在培养幼儿规则意识时就需要我们老师的不断督促与帮助。在幼儿园里,我们会给幼儿制定一些行为规范的要求与规则,比如日常生活习惯,坐凳子怎样做,上活动课时要怎么样,户外活动时要遵守什么规则,放学时要怎么样等等都有明确的要求,我们会发现大部分的幼儿会遵守规则要求,有较好的规则意识,但是,不可避免得有个别幼儿规则意识淡薄,不会遵守规则。张家霖小朋友就是一个规则意识比较差的小朋友,每次我们我们区域活动都结束时,他还在意犹未尽地玩,而且玩具扔得到处都是,需要我们提醒好几遍才恋恋不舍得回到座位上,也不会收拾。针对这样情况,我采取了一些小措施。让他当一个“小小管理员”。在一次区域活动开始时,我对张家霖说:“张家霖,今天你来当美工区的小组长,你要监督其他的小朋友不乱说话,不乱跑,不乱扔玩具,如果他们违反了,就暂时不让他们玩,表现好了再让他们玩;而且活动结束时你要把小工具和各种材料收拾好,还要督促慢的小朋友赶快离开美工区,如果你做得好,老师就奖励你一个小红点,好不好?”张家霖很高兴的答应了,因为受到老师的“重用”,他是很自豪的。活动期间,我观察他,发现他很重视他的权利,不再乱扔玩具,活动结束时,他很快的收拾好了玩具,也很快的回到座位上坐好。
收到的效果:
经过几次这样的小办法,我发现我们班不光张家霖小朋友,还有好几个规则意识较差的小朋友都表现得越来越好,规则意识逐渐增强。这个方法需要我们给幼儿一定的权力,让幼儿去担当规则的监督员,并在有人违反规则是做出处罚。这样一来,一些规则意识淡薄的幼儿就会很自觉地遵守规则,并且监督其他小朋友。
大班的案例分析3
背景:
幼儿期是一个人的数、量和形的概念最初形成的时期,也是一个人的思维发展产生质的变化的重要时期。传统的幼儿园数学活动比较枯燥,往往激不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极大地弥补了传统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教学手段,它所具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等特点,不仅能为幼儿创造出生动有趣的具体情境,培养幼儿的认知兴趣,还能够创造出崭新的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景象,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那么如何有效地整合多媒体技术与幼儿园数学活动,让多媒体技术更好地为幼儿学习数学服务呢?
案例:
片段一:
在小班数学活动“认识图形”中,我先一个个请出了带有精彩音效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按顺序飞进屏幕当中。
“这是圆形,像个皮球。”
“这是正方形,像个椅子。”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指着大屏幕兴奋地说着。
“圆形能变成什么呢?”我问。
“变成汽车的轮子滚呀滚。”孩子们说。
我一点,圆形真的变成了车轮开在马路上,孩子们马上开心地欢呼起来,“对啦,对啦,答对了。”
“三角形能变成什么呢?”
“变成屋顶盖在房子上。”
马上出现了一个吐着烟圈的屋顶,孩子们更加兴奋了。
看到图形演变成了各种场景里的东西,孩子们都觉得新鲜好奇,极大地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也为后面的活动打下基础。
(运用多媒体技术,借助图像、动态情境,幼儿在短时间内就能理解图形的概念以及图形变化。)
片段二:
在大班数学活动“小鬼当家”中,我预设从人民币的面额,“实际购物”两个层次进行教学。在认识人民币的时候,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了一副热闹的购物场景,由此引出买东西要用到钱。孩子们一下子提起了兴趣。
“我想买好多好吃的。”
“我要买花裙子。”
然后,我通过屏幕显示放大的人民币,孩子们清楚地知道了钱币上的数字就是它的面值。
接着进入到购物环节。网上商店里有好多小朋友喜欢的东西,有吃的(如饮料、糖果)、有玩的(如变形金刚、汽车)、有用的(如铅笔、橡皮),选中你想买的东西,然后选择合适的人民币进行购买,如果钱付对了,东西就是你的了。
买好东西,我们进行了分组比赛,看哪组用10块钱买到更多的东西。
“我们用10元钱买了4样东西。”
“我们买了8样呢。”
孩子们热情地进行着比赛。
(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模拟的各种现实情境游戏,避免了枯燥无味的教学形式,大大激发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分析:
1、生动有趣的音乐、场景,激发了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的老师”,能让较为枯燥、死板的`数学教学变得和音乐、游戏一样的有趣,好玩,正是多媒体教育手段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所体现的魅力。
2、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孩子们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而无法满足教学内容的创作及呈现。而多媒体技术手段能够创设集图、文、声、色及网络,交互于一体,利用多种表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地模拟和呈现实际生活情景,有利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联系,从而丰富数学教学的内容,培养幼儿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
1、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
教师最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及需要,一切完美的教育手段都得由教师来实现。所以要将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活动完美整合,必须要让教师熟练掌握,充分利用信息化教育环境,不断地充实自己。比如要具有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通过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只有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教师在设计活动的时候,才将多媒体完整融入,呈现成功的教学活动。
2、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创新。
在教学内容上,让孩子进一步了解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新动态、新信息;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各科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独立动手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情景教学,将孩子们的学习引到一个熟悉的情境中,让他们带着疑问,满怀着求知的欲望去干某一件事情,所达到的效果就非同凡响了。
3、教学效果是关键。
并不是只要是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或是使用了课件就是在进行整合,在实际整合中,我们要尊重教育和多媒体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分层次、循序渐进地开展整合。不能一味追求技术的奢华和时髦,追求地永远都应是教学效果。
大班的案例分析4
案例背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喜欢欣赏文学作品,理解作品内容,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幼儿爱听、爱看、爱讲、爱表演儿童文学作品,能理解并复述简短的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散文诗是幼儿园开展文学欣赏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阅读材料。在散文诗教学的组织与指导中,教师能否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高效优质地将散文诗所蕴涵的内在信息传递给幼儿,将直接影响着幼儿对散文诗的理解、体验和感受,以及散文诗教学的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
活动片段:
第二环节:欣赏理解散文内容,感受散文诗的优美意境。
1、完整欣赏《芽》,你听到了些什么?2、分段理解散文诗。欣赏第一段:听到了什么? 胆怯是什么意思呢?从哪里看出来?我们来学一学嫩芽胆怯的样子。欣赏第二段:嫩芽这么胆怯、害怕,有谁会来帮助她,让她快快长大呢?请幼儿说说谁会帮助嫩芽,听听散文诗里谁在帮助嫩芽。嫩芽得到了太阳、风儿、雨露的帮助,但是还是有些?(害怕)第三段(太阳、风儿、雨露的话):小嫩芽还是有些害怕,(PPT5)我们听听太阳、风儿、雨露会说什么话来鼓励她呢?倾听太阳、风儿、雨露的话。重点学说太阳、风儿、雨露的话。第四段:嫩芽变得健康、坚强、欢畅了吗?用语言和动作表现出嫩芽从胆怯到勇敢的心理。
第三环节:完整朗诵散文,表现表达诗歌的优美意境。1、嫩芽在太阳、风儿、雨露的帮助下,终于不再胆怯,勇敢地长大了,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呀!2、完整欣赏散文。
第四环节:结束活动。1、小结:嫩芽从胆怯变得勇敢,离不开太阳、风儿、雨露的帮助和鼓励!2、老师带来的嫩芽儿想交给小朋友照顾,你们知道把它放在哪里吗?(一个有阳光、有风儿、有雨露的地方)我们一起去寻找这个美好的地方吧。
案例分析:散文《芽》,以其拟人化的语态将嫩芽的生长发育过程展现了出来,它短小精悍,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芽的生长变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篇散文意境优美,其中还有一些非常美的词语,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感受美,而且也可以丰富一些词汇,如:胆怯、滋润、抚摸等。现在大班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言基础,而且这首散文讲的就是小芽在发芽过程中经历的从胆怯到勇敢的心理历程,也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这首散文为孩子创设了一种优美、温柔的情景,描写了小芽从胆怯到勇敢的变化,懂得“芽”的健康成长需要阳光、风儿、雨露的帮助。从教材的挖掘入手,不仅注重幼儿语言感受力的培养,同时也渗透了情感教育。它无论从意境还是情感教育上都不失为向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内隐教育价值,外显教学内涵。
《纲要》语言领域明确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因此在活动中,采用完整欣赏和分段欣赏相结合,先欣赏散文,感受散文优美的意境;再分段欣赏,通过直观的课件帮助幼儿感受散文中小芽从胆怯到勇敢的心理变化,懂得“芽”的健康成长需要阳光、风儿、雨露的帮助,更需要他们的鼓励。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欣赏散文,积累优美词句,乐于表达。使重点得以突破,语言得以发展。为了增强作品的感染力,突出“如何引导幼儿感受散文意境”这一重点,借用电教手段、多媒体的形式,将音乐、散文、画面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刺激幼儿的视觉、听觉感官。教师借助资源凭借教学经验,运用语调、眼神、语气等,诵读感悟,通过肢体动作,把自己融入到意境中,有主有次、有缓有急、有辅有成地开展活动。孩子们受到作品情绪的感染和熏陶,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出丰富的想象,说出了符合散文诗意境的诗句!
活动中教师注重提高幼儿的感受、倾听能力。在开始部分,欣赏教师配乐诗朗诵,将全体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再视听结合欣赏;分段欣赏理解内容。在这过程中,教师引领幼儿理解、感受作品,体验“嫩芽儿”在获得帮助后健康成长的喜悦。
幼儿积极与教师互动,教师与幼儿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师幼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身上所承载的文化、经验,不是对幼儿居高临下的“倾泻”,而是平等的对话;不是灌输,而是与幼儿分享。教师以一个合作者、研究者、学习者和欣赏者的身份出现。让幼儿在合作探索、交流的过程中,提高感受、倾听能力,获得自信。散文优美的意境吸引着孩子们主动去学习,真正起到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自觉倾听习惯,为今后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初步的基础。第三环节让幼儿看着课件进行配乐诗朗诵,使全体幼儿的精神和身体在柔和的音乐流淌中彻底解放,起到了在静中动的作用。结束部分教师亲切而又充满鼓励的话语“老师带来的嫩芽儿想交给小朋友照顾,你们知道把它放在哪里吗?”“我们一起去寻找这个美好的地方吧”。让孩子受到了极大地鼓舞,充满自信,学以致用,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在瑞吉欧“追随儿童”的思想影响下,我们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与他们一起去研究、去探索、去解决。整个活动孩子们都很快乐,不是被动地欣赏散文,而是主动体验和领悟散文的内涵。在老师的鼓舞、引领下,孩子们就像这棵“嫩芽儿”一样茁壮成长。
附散文诗: 芽
一棵嫩芽悄悄地从土地妈妈的怀里探出头来,就像一个胆怯的小姑娘。
太阳照耀着她。春风抚摸着她,雨露滋润着她,她感到温暖、亲切、舒畅,但是还有些害怕。
太阳说:“别怕!我把你晒一晒,你就会变得更健康!”
风儿说:“别怕!我把你吹一吹,你就会变得更坚强!”
雨露说:“别怕!我把你洒一洒,你就会变得更欢畅!”
于是嫩芽勇敢地抬起了头,张开双手。迎向阳光,迎向风儿,迎向雨露。慢慢地,慢慢地,她长高了,长壮了,变得更绿更可爱了!就像一个朝气蓬勃的美丽姑娘,在春光里欢笑起舞,在夏日里茁壮成长!
大班的案例分析5
一、活动背景
《小小萤火虫》这首歌曲优美抒情,富于歌唱性,表现力丰富。歌曲前半部分旋律平稳,“X X X X XX | X X X – | ”的节奏贯穿,营造出一种宁静的富有诗意的夜景氛围。我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在欣赏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内容,能用歌声和肢体动作大胆表现歌曲;学习听辨并唱准两段歌曲结尾处细微的区别,体验音乐的优美意境;通过曲谱、肢体动作感应曲式,乐意用多种方式大胆表现。
二、课堂片段及反思:
片段一:导入课题。
1、以教师带幼儿郊游引出;哇!今天的天气真好,我要带你们去郊游了。高兴吗?来,我们一起跳个舞吧!(放萤火虫音乐一起舞动)
2、故事引导:郊外的夜晚好安静,满天都是小星星,真美!可是有一个怕黑的孩子却不愿意睡觉。这时出现了一种神奇的动物(出示图片)它是谁?原来是萤火虫提着灯笼来鼓励这个怕黑的孩子了。
(1)你认识萤火虫吗?我们来了解一下吧1
(2)萤火虫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动物,它常常出现在夏天的晚上,喜欢在湿地生活,最喜欢吃蜗牛和露水,因为他的腹部可以发出漂亮的光芒,所以大家都叫它萤火虫。
(3)我们来听听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效果分析:通过谈话,引导幼儿初步感受歌曲旋律,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歌曲的宁静、优美的性质,了解萤火虫,完整倾听,帮助幼儿了解段落、记忆歌词。)
片段二:感应乐曲、理解歌曲内容。
1、放歌曲磁带,引导幼儿认真倾听。提问:这首歌好听吗?你听到了什么?
2、这首歌一共有几段?让我们再仔细地听一遍。
3、幼儿倾听第一段歌曲,说说这一段中唱了些什么?
4、幼儿倾听第二段,说说第一段和第二段是否一样。
5、带领幼儿跟着音乐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诵歌词。
(效果分析:第一、二乐句两段一样,第三乐句中节奏、音高相同,歌词略有不同,第四乐句既比较相象,但在歌词与音高方面又不一样,很容易混淆,因此重点学习每段的第四乐句。)
片段三:初步学唱歌曲。
1、跟音乐轻声学唱,引导幼儿感受夜晚萤火虫慢慢飞舞,四周静悄悄的氛围。
2、请幼儿说说用怎样的速度唱这首歌比较合适。
3、你觉得哪一句比较难唱?
4、教师重点范唱结尾句,幼儿学唱。
5、再次完整唱,提醒幼儿注意两段结尾的唱法
6、教师清唱,引导幼儿再次感受。
(效果分析:第一、二乐句两段一样,第三乐句中节奏、音高相同,歌词略有不同,第四乐句既比较相象,但在歌词与音高方面又不一样,很容易混淆,因此重点学习每段的第四乐句。完整学唱歌曲,再次将难点句加以重点练习。)
片段四:学习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1、你觉得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比较合适?为什么?
2、萤火虫在漆黑的夜晚给我们带来了光亮,我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3、夜晚,萤火虫在慢慢地飞舞,四周静悄悄的,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速度来演唱歌曲?
幼儿再次完整演唱歌曲,提醒幼儿用轻轻的,温柔的声音来演唱,速度稍慢。
4、幼儿分组演唱歌曲。
(效果分析:学习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将声音和速度的练习要求分开提出,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使幼儿的每次练习更有目的性。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引导幼儿感受夜晚优美的意境。)
片段五:表演歌曲。
师:这么优美的歌曲,我们还可以加上优美的动作呢。你想用什么样的动作来表现呢?幼儿自由创编动作,表演歌曲。
(效果分析:用自编动作大胆表现歌曲,体验音乐的优美。)
三、课后的反思:
我在第一遍范唱时,走近幼儿,面对幼儿清唱,把唱歌的技巧和歌曲表达的情感充分地表现出来,营造了一种静谧、亲切、温柔的氛围,引起了幼儿的.情感共鸣,更便于幼儿听清楚歌词。然后根据幼儿回答情况出示相应的图片,较好地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在幼儿初步感知歌曲内容的基础上,我采用让幼儿边看节奏图边欣赏录音,帮助幼儿感知歌曲的结构和节奏,再次激发了幼儿欣赏歌曲的兴趣。这首歌曲虽然是一首流行歌曲,旋律非常优美,深受孩子的喜欢,但要唱准、唱好很不容易,我就采用有节奏地朗诵歌词和分段学唱的方法来解决教学的难点,在朗诵第三句歌词“怕黑的孩子闭上眼吧”时,幼儿对“子”和“闭”的八分节奏很难掌握,我一连带孩子练习了好几遍,并引导孩子看着我的口型念,效果较好。《纲要》倡导我们在唱歌教学活动中,不光强调唱歌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本次歌唱教学的目标不仅是在欣赏歌曲的基础上学唱歌曲,关键要体验歌曲的旋律美和意境美,为此,我引导幼儿用轻声唱法随优美的伴奏带歌唱。我还借助动作表演法引导幼儿创造性地为歌曲配上身体动作,幼儿表现得很随意、有一定的表演兴致,而且动作比较个性化,通过表演帮助幼儿进一步记忆歌词、表达情感,从而充分感受了歌曲带来的审美体验。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曾指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可以鼓舞人的进取精神。应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展幼儿的音乐才能。”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音乐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大班的案例分析6
我们班有一个叫明明的男孩,他是这个学期到我们班的。明明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注意力很难集中,是个“坐不住的孩子”,有时他会“骚扰”周围的小朋友而打断教师正在进行的活动;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他常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他想参与同伴的活动,却因为不适宜的方式而被同伴拒绝。周围的小朋友实在驱逐不了他的情况下还会去告状。教师对于这个经常惹麻烦的孩子也伤脑筋,经常当众批评他,盛怒之下她勒令全班的孩子不要理睬他。但这种教育方法的效果并不好,时间一长,在其他孩子的眼中明明成了一个调皮、只知道惹老师生气的坏孩子。
马上就要进行集体教学活动了,孩子们陆续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好,老师开始讲述今天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明明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没在仔细听,他正用手撩旁边可儿的小辫子。可儿皱了皱眉,将自己的小椅子往旁边挪了挪,明明想将可儿的椅子向自己这边拉近一点,于是两个孩子开始拉拉扯扯起来,发出了一些声音。老师向他们这边瞟了几眼,有点不高兴但没有说什么,这时可儿突然叫了起来:“老师,你看明明。”老师终于大声地对明明说道:“明明,你给我坐好,再不听话,就让你出去!”本来和可儿僵持着的明明被老师的呵斥镇住了,他怯怯地坐直了身体,瞪大眼睛看着老师,脸上流露出内疚的表情。可儿接着又说道:“他刚才使劲地拽我的椅子……”“好了,好了,不许说了,你们以后听好了,从今天开始谁都不许惹明明,谁去惹他我就找谁,听见没有?”老师厉声说完这些话后严肃地看着全班的孩子。对于老师的命令,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听到了。”明明使劲地绞着自己的手指,有些难过的样子,但随着老师话题的转移,他又恢复了原貌,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东张西望,不知道在想什么。
分析:
一、教师教育方式产生的消极后果
首先,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又添新的问题。教师想通过孤立的方式迫使明明“改邪归正”,不再违反纪律,但是实际上这种教育方式非但没有解决原有的问题,反而对明明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明明在自己善意的行为受到同伴的误解并遭到拒绝之后产生了破坏性的行为
其次,教师在意识到自己教育方式不妥之后,想立即改变这种孤立教育方式带来的不良后果,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原因在于:
其一,年龄越小的孩子向师性越强,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大班孩子的道德认知还处于他律阶段,教师作为孩子眼中的权威,她的话尤其是命令性的语言对孩子的话就是判断事物的标准。教师经常当众批评明明,甚至动员其他孩子“不要理明明”的命令,很快被孩子接受并坚决地执行。
其二,明明给同伴的坏印象部分是由于他自己调皮经常受批评造成的,教师孤立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即使是明明善意的动机和行为也会被其他孩子误解并拒绝,面对同伴不分原因的排斥明明显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挫折,在没有得到正确引导的`情况下,他采取了消极的行为方式予以反击。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是一种恶性循环,即明明的负面行为反应越多使其他孩子越加肯定了他是个捣乱的坏孩子,也会越加排斥他,同时强化他们从教师那里获得的对明明的消极态度。
最后,孤立的教育方式使明明被迫陷入与同伴交往的困境(如场景三中反映的情形),教师没有利用集体力量中积极的因素,而是恰恰相反,她让其他孩子孤立明明,不仅不帮助他反而不去理睬他,教师的这种做法无形中在明明和其他孩子之间竖起了一道屏障,而学前期幼儿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的社会认知、交往技能、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明明始终被同伴这样孤立,将会失去更多的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这对明明日后的发展是不利的;另外,良好的人际交往是日常生活的调节器,会让人心情舒畅地从事各种活动,明明与同伴这种敌对的状态不改变的话也会干扰他正常的探索活动,降低他对外界环境的好奇心。
二、解决方式
1.教师首先要清楚明明的特点
从明明的日常表现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调皮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新鲜事物好奇心比较强,自控能力比较弱,缺乏耐心的孩子,此外,他想和同伴交往却不知道该怎么样被同伴接纳。从明明园外背景来看,他是从其他幼儿园转过来的,并且据笔者的了解,明明的父母为孩子转园的目的是觉得他原先的幼儿园教育环境不太好,孩子过于自由散漫,学到的东西也比较少,现在明明所在幼儿园里受到的约束比以前要多也要严格;另一方面,明明转园之后很快升入大班,由于大班与小学的紧密衔接,教师会在平时的要求中考虑到孩子对小学环境的适应问题,为孩子顺利地入小学做一些必要的准备,比较明显的一点就是集体教学的时间加长,会提出一些与小学教学要求相接近的要求,所有的这些对明明来说,都要去适应。
2.帮助明明建立与新环境相适宜的秩序感
(1)教师一方面要多关注明明的举动,同时对于明明不正确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并明确地告诉他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教师此时不适合说一些反话或是隐语,因为年幼的孩子有时并不清楚教师话中暗含的意思,所以对孩子要说大白话,尤其是对明明来说,他对新环境的熟悉程度还不够,对新班级一些具体要求还没有清楚的意识,并且相比他以前所在的班级环境,现在班级的要求要严,这样对他来说适应就更需要有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在同伴中给明明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鼓励他向班上的好孩子学习,实际上是把抽象的要求具体化。
(2)对于明明时常因为好奇心而违反了纪律.一方面不妨告诉他,上课的时候要认真听,不可以做其他的事情;另一方面答应明明,等老师上完课之后,可以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这个玩具,但是前提是他必须要认真听讲。在这里笔者想提及的是,玩具是给孩子玩的,只是作为纯粹的装饰品就失去它对儿童的意义了。
(3)教师要有耐心,明明的特点使得他适应新环境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对明明违规要不厌其烦,反复提醒,不能因为急躁而时常出言不慎。
(4)对于孤立的教育方式已经产生的消极后果,即明明在同伴中的不良形象,一方面教师要有勇气寻找合适的机会,当着全班孩子的面承认自己的错误,可以向孩子解释是自己太生气才会这么说,这样说是不对的,我们不应该不理睬明明,应该想办法帮助他才对。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减少明明在同伴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同时,让孩子学会去关心别人。
(5)教师要善于将集体力量用到积极的方面,可以鼓励孩子们帮助明明取得进步,让大家一起监督明明,在明明取得进步时为他鼓掌加油,在他犯错误时指出错误之处,并帮助他改正。让明明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同伴的友爱,逐渐被新集体所同化。
大班的案例分析7
一、活动案例实录
【活动目标】
1、练习单脚跳,发展下肢力量,提高身体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2、感受传统民间游戏的有趣,体验参与竞技运动的快乐。
3、学会与同伴协商合作。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看过传统民间游戏“斗鸡”的视频。
材料准备:口哨、“鸡崽回收站”牌子、“捞鸡”拐杖、红蓝颜色的背心各若干件。
【活动过程】
1、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热身,导入活动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热身,分别做下肢运动、头部运动、腰部运动、双臂运动、跳跃动作(双脚跳跃、单脚跳跃、单脚交替跳跃)、踝关节运动等。
2、幼儿摸索“斗鸡”游戏的规范动作及规则
师:你们都看过“斗鸡”游戏的视频,你们知道怎么玩“斗鸡”游戏吗
幼儿自由玩“斗鸡”游戏,教师请两名幼儿演示“斗鸡”动作。
师:他们这样玩,你们同意吗同意的幼儿举手。(没有全部的幼儿都举手同意)
师:那我们就采用这个动作了。现在我们讨论一下规则,怎么样判定胜负呢
幼:被人撞倒就算输。
幼:两只脚都着地就算输。
师:其实,“斗鸡”游戏的规则是两只脚着地就算输了。
5、教师鼓励幼儿自由练习“斗鸡”游戏
教师通过发布口令指导幼儿自由练习“斗鸡竹游戏。教师鼓励幼儿自由找一个对手试斗一下,并鼓励幼儿相互分享经验或吸取教训。
在练习过程中,有的幼儿出现了用手推等动作不规范的情况(如一只脚支撑,不是用手抱着另一只脚,而是抬起另一只脚),但并未引起教师的注意。
4、教师讲述游戏规则并鼓励幼儿进行“斗鸡”竞赛
师:大家看下我们今天有几个场地
幼:两个。
师:是的,我们接下来要进行团队对抗,在这过程中需要你和伙伴商量,怎么战胜另一边的队伍。现在老师讲两个规则:第一个规则是你们可以先确定对方队伍的一个人;第二个规则是当哨声响起时,两队各派一个人迎战,双脚着地输了的小朋友就下场,要到“鸡崽回收站”中去。
(1)第一回合:一对一对抗
幼儿进行一对一对抗,出战的两名幼儿同时双脚落地。
师:两个双脚都落地了,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办
幼:小艺双脚先落地的。
幼:是涵涵双脚先落地的。
师:好可惜,两个双脚都落地了,两个都出界了。
在一对一对抗过程中,有几对选手双脚同时落地,教师要么决定重新再来一次,要么决定两个一起出局。此外,教师指出了部分幼儿用手推的违规动作,但遭到幼儿的否认,于是教师口头强调不能用手推。
在一对一对抗结束后,教师根据在场上每队剩余的队员数量多少来判断输赢(其中胜利一队的幼儿有的已经跑到了淘汰的队伍中)。
(2)第二回合:二对二对抗
在第二回合对抗过程中,上一轮对抗中用手推的幼儿还是习惯用手推,被其他幼儿指出后该幼儿否认,但最后还是被教师罚下场。此外,在练习阶段动作不规范的幼儿在该轮活动中的动作仍然不规范。
(3)第三回合:三对三对抗
幼儿围成一圈自行协商出场顺序。在开始前,红队出战队员中有一名没摆好斗鸡姿势,教师口头强调三遍后,该名幼儿还是没摆好动作,在旁边幼儿提醒下才摆好动作。
在三对三对抗过程中,还是有部分幼儿动作不规范,违规的幼儿一直在场上进行“斗鸡”游戏。
(4)第四回合:群鸡对抗
在此回合过程中,再次出现幼儿用手推的问题,该名幼儿在周围观众的评判下被罚下场。于是,一些动作不规范的幼儿还没有开始对抗就自己去了“鸡崽回收站”。这一回合,红队输了,部分幼儿哭了。此外,教师进行小结并让幼儿分享成功经验。
(5)第五回合:再次群鸡对抗
在这一回合开始之前,动作不规范的幼儿找教师求助。在教师帮助下纠正动作后,他们重新加人战斗队伍,但部分幼儿保持斗鸡动作lO秒左右因无法保持平衡,自己去了“鸡崽回收站”。
师:(小结)今天输了不代表明天输,如果你们有了更好的办法,更好的活动方式,有可能一直赢下去。但是如果你们老是犯规,或者没有正确的合作方式,那你们就只能在“鸡崽回收站”了。
5、放松活动
幼儿之间相互轻敲手臂和腿,整理队服,活动自然结束。
二、活动案例诊断
1、活动时间偏长,幼儿身心负荷过大
身心负荷是指人在运动时承受的生理和心理的负担量。只有适宜的负荷量才能达到较好的锻炼效果。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目的,过大又超出幼儿的身心承受限度,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作为集中教学活动,大班体育活动的时间一般是40分钟,最长不宜超出45分钟。但这次活动持续了一个小时,而且在活动的过程中,幼儿不仅需要单脚站立保持身体的平衡,还需要在整个活动场内进行“斗鸡”游戏,这对幼儿的体能要求较高。此外,活动过程中幼儿之间有一定的肢体对抗,对幼儿来说心理负荷较大。活动持续一段时间后,虽然幼儿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但明显看到幼儿的各种情绪反应,一方面是对游戏输赢的情绪反应,如赢的幼儿欢呼雀跃,部分幼儿在游戏输后忍不住哭了;另一方面部分幼儿存在畏惧心理,如在活动过程中,部分本应该“出战”的幼儿因为畏惧未参加游戏。可见,本次活动时间偏长,对幼儿身心造成的负荷过大。
具体分析本次活动,我们发现此次活动的重点在后面部分,但从开始热身到正式一对一对抗用时近20分钟。因此,笔者建议在环节设置上省略热身和基本动作学习阶段,直接进人一对一的对抗阶段。幼儿在活动前已经观看了“斗鸡”游戏的视频,有了一定的经验准备,教师可把一对一的对抗作为幼儿对“斗鸡”游戏的探索阶段,在这个阶段给足时间让幼儿熟悉动作,让幼儿的模仿动作逐步转化为经验性的动作。在一对一对抗过程中,教师可以观察幼儿的行为,在幼儿探索结束后帮助幼儿梳理规范动作并强调游戏规则。这样,环节的压缩一定程度上减少幼儿的身心负荷,同时能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熟悉游戏动作和规则。
2、教师对活动规则的强调不够直观,不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
游戏规则不仅保证了活动的正常开展,而且有利于幼儿去自我中心化,关注到他人,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斗鸡”是一项竞技游戏,为了保证游戏结果的公平,需要依据规则来判断输赢。因此,为了实现体育活动的良好效果,在活动过程中需要幼儿理解游戏规则并自觉遵守。学前期的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往往根据直观具体的标准辨别是非。但令人遗憾的是,活动过程中教师对规则的说明更多的`是采用语言说明的方式。首先,在规则的发布上,教师的语言指令不够清晰。教师虽已通过口头形式向幼儿说明了规则,但幼儿对规则还是不理解,如幼儿都知道在游戏中不可以用手推对方,当被指出违规后,有的幼儿却坚持认为自己没有用手推。又如,在三对三对抗开始之前,红队要出战的队员没摆好“斗鸡”的姿势,教师再三强调却不起作用。其次,教师没强调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对团队比赛的关注。在整个游戏过程中,许多幼儿出局后就直接去了“鸡崽回收站”,教师并没有引导出局幼儿关注场上的情况。再次,在规则的落实方面,教师并没有很好地引导幼儿遵守规则。一方面是由于幼儿本身对游戏规则理解不到位;另一方面是教师忽视了对场上的控制,如在三对三的对抗过程中,教师只关注让两队的队员上场,却没有关注到场上的情况,有些用手推的幼儿仍然在场上继续对抗。
笔者认为,游戏规则的发布和落实应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着重幼儿自身体验,教师的示范应建立在幼儿已有的错误经验上。如针对活动中部分幼儿动作不规范的情况,教师可以让其现场重新演示一遍,并引导该幼儿观察规范动作是怎样的,教师再说明该幼儿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做一个标准动作示范。又如,在一对一对抗的时候,对于规则的要求和理解是一个关键的时期,如果在这个时候再次强调规则,将幼儿的违规行为(如用手推、双脚落地继续战斗等情况)再次梳理,效果可能会更好。此外,当幼儿到了“鸡崽回收站”,教师应该唤起幼儿对自己团队其他队员的关注。
3、活动中幼儿比较被动,没有参与评价
在活动中,幼儿是被动的,是被评判的对象,教师当裁判,虽然活动期间出现两名幼儿双脚同时着地的情况,教师有咨询幼儿怎么判断胜负,但是只是象征性的咨询,不是让幼儿给出意见,最终还是由教师决定。其实,幼儿期是由他律向自律转变阶段,掌握是非判断标准是幼儿学会自律的前提。让幼儿参与活动的评价,懂得用规则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及他人的表现,能加深幼儿对游戏规则的理解,提高幼儿遵守游戏规则的自觉性。同时,让幼儿参与游戏的评价,赋予幼儿一定的责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幼儿对游戏和团队对抗情况的关注。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幼儿明确游戏的规范动作和规则,也要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评价。
此外,从最后几回合失败的幼儿哭的行为可以看出,大班幼儿是十分看重比赛的结果。所以教师判定比赛胜负的规则一定要直观、公平。但在活动过程中的每一回合结果的判断上,教师以自己的标准来执行。例如,在一对一对抗的结果判断上,教师是以场上每一队的人数来进行判断,但实际上输赢的幼儿已经部分混合,这也就导致对结果判定不够明确。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可以将记分牌整合到游戏中来记录呈现游戏的结果,同时可以将两队幼儿分开,让他们有明确的团队概念。大班幼儿已经基本掌握了lO以内的数概念,翻牌子对于他们来说没有难度。罚下场的幼儿可以自动把记分牌往后翻一个,最后用数字来评判胜负。通过翻记分牌的方式,幼儿就能知道自己队伍的情况,知道自己的行为和团队胜负的联系。这样,幼儿懂得判断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也使得最后的输赢胜负判断有依据。
三、活动方案修改
【活动目标】
1、练习单脚跳,发展下肢力量,提高身体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2、感受传统民间游戏的有趣,体验参与竞技运动的快乐。
3、学会与同伴协商合作。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看过传统民间游戏“斗鸡”的视频。
材料准备:口哨、“鸡崽回收站”牌子、“捞鸡”拐杖、红蓝颜色的背心各若干件、记分牌两个。
【活动过程】
1、教师通过言语直接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我们都看过斗鸡视频了。现在我们就开始斗鸡游戏吧。但是老师有一个要求,当老师哨声响起的时候,两队各派一个人迎战。输了的,就需要到“鸡崽回收站”。
2、第一回合对抗(探索阶段):听哨声逐个出来,一对一对抗
这一回合结束后,教师进行小结。
师:在刚才的活动中,老师发现了一些问题。现在请小朋友上来演示给我们看下他们斗鸡的动作好不好
教师找在游戏中观察到的有典型代表动作不规范的幼儿(比如用手推对方、斗鸡姿势坚持时间不长久的幼儿)做演示,让其他幼儿观察错误的地方,并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教师再做标准动作的示范并强调游戏规则。
3、第二回合:二对二对抗
(1)在开始前,教师先向幼儿展示记分牌,并告诉他们使用规则
师:小朋友们,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呢这个是记分牌。记分牌上的8代表满分是8分,代表每一队伍都有8个队友,如果输了被罚下场的孩子要自己主动把记分牌往后翻一个,比如下去一个小朋友,就把8翻到7,大家知道怎么使用了吗
(2)开始第二回合斗鸡
师:大家要把上一回我们共同制订的动作规范记在心里哦,我们要做一只诚实、遵守规则的鸡。另外,在游戏中输了到“鸡崽回收站”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任务哦,帮助老师监督场上的小鸡有没违规的情况哦,好不好
第二回合结束后,让幼儿通过记分牌上的数字来判断哪一队赢了,教师再次总结期间出现的违规问题。
4、第三回合:三对三对抗
第三回合结束后,教师再针对实际活动中出现的违规程度再适当重新强调斗鸡的规则。然后请成功率高的队伍分享成功的经验。
师:老师发现,有些小朋友还是有违规的现象,请问其他小朋友有没发现呢谁可以帮助老师来示范下怎样才是对的
师:刚才X队小朋友赢了,那我们请他们来分享下成功的经验好不好
5、第四、五回合:群鸡对抗。
幼儿开始第四、五回合对抗。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再次强调规则并进行小结。
师:今天活动中,我们胜利的队伍是X队,没有赢的队伍也不要气馁,你们的表现也都很棒。
6、放松活动
幼儿之间相互轻敲手臂和腿,整理队服,活动自然结束。
大班的案例分析8
上午学习活动后,我安排孩子喝水、小便,突然暄暄跑过来告状:“洪洪把水倒在周周身上了。”接着周周走了过来,我一看,她的裤子湿了一大片,我气冲冲地赶到杯架处,见洪洪正站在旁边,就大声地问了一句:“洪洪,是不是你把水倒在周周身上的?”洪洪一听,马上耷拉下脑袋,一副灰头灰脑的样子。见他这样,我知道准是他干的,错不了,真想对他狂轰乱炸一番。可见到孩子被我吓得那个样子,突然感到自己的'态度有些过激了,于是强忍住自己的火气,用平稳的声音问他:“为什么把水倒在周周身上?”谁知他只是耷拉着头不说话。我只好转而问周周怎么回事。
没想到周周倒很客观地讲述了事情了经过。原来周周解完小便要走出来时,洪洪拿着杯子正在和同伴说笑,一只手兴奋地挥舞着,不巧刚好碰到从身后经过的周周,男孩力气大,一下就把他推进小便池了,幸好人没什么事。周周说完事情的经过,还补充了一句:“他没看见,不是故意的。”我再问洪洪是不是这样。见到受害者这样为自己辩解,洪洪抬起头点了点,说了几句,还感激地向周周看了一眼。看到这些,我刚才的火气全没了,剩下地是自责与羞愧。
孩子们年龄小,往往不会自己去解决他们之间产生的矛盾,所以经常出现“告状”的现象。洪洪这个孩子做事比较莽撞,所以常成为被告的对象。听得多了,不禁使我有些不耐烦了,加上今天这事件的“恶劣性”,所以我一开始就沉不住气了。但这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是多么的不应该,瞧瞧洪洪被我吓得样子就知道了。虽然我马上意识到,进行了纠正,但孩子已经不敢再开口了,我是多么的失败。
是周周的宽容给了洪洪解释的勇气,他的宽容也给我上了一课。作为老师,无论遇到孩子们告什么“状”,都应冷静下来,多问问为什么。对孩子说话要讲究方式,尽量保持平心静气,耐心听孩子们诉说,给他们一个解释的机会,才能明辨是非,才能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孩子的一些无心之过。
大班的案例分析9
案例实录:
在吃完午饭后大部分小朋友在安静的阅读书本,这时,听到了几个小女孩吵架的声音,老师便走了过去,是珂珂、雅涵、岚岚在争执,老师问:“发生了什么事情?”雅涵:“珂珂背地里她叫岚岚不和我做朋友,但是老师说过的,大家都是好朋友的,而且我也没做错什么啊。”老师说:“你们现在已经长大了,有自己交朋友的想法,老师也想和你们做好朋友,你们自己看看怎么解决好吗?”这是珂珂就哭了,岚岚见状也哭了。
时间到了下午,小朋友在吃午点,珂珂又和另外一个小朋友发生了矛盾,老师看见了,但是没有过去干预,让孩子们自己处理了事情。在离园的时候老师将珂珂今天在园的'表现悄悄告诉了妈妈,让她回家留意珂珂的情绪。
晚上珂珂妈妈回到家就悄悄给我打电话了,说珂珂回到家就抱着爸爸哭诉在幼儿园小朋友都不和她做朋友,她没有朋友了。
案例分析:
经过了和珂珂妈妈的电话沟通,将在幼儿园这几天发生的事情都一一和妈妈说了,妈妈就回忆周末的时候的一件事情,珂珂和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姐姐发生了矛盾,姐姐已经上小学了,用小学的方式去处理和珂珂的感情,就教唆另外一个好朋友不和珂珂做朋友,一直到分开回家都没有和好,当天下午回到家珂珂就哭得稀里哗啦,一个晚上都没有睡着,一直在很伤心的和爸爸妈妈述说自己没有朋友了,一来幼儿园就会接连的出现刚才案例中出现的各种纠纷,珂珂是一个懂事的小朋友,对朋友都比较重感情,情商较高,现在是已经满了六岁,对于这种感情上的处理都会比较的重视,有自己的交友方式,在对于姐姐的事情对她的伤害特别大,她就模仿姐姐的方式去留住自己的好朋友,所以就去挑唆岚岚不和雅涵玩。
措施方法:
和珂珂妈妈联系了以后,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就和珂珂的妈妈一起商量让珂珂打开心结方法,珂珂的心结还是姐姐的感情破裂了,所以让妈妈和姐姐的妈妈取得联系,在聚会一次,让她和姐姐能够和好如初,这样她才能不再为失去没有的事情焦虑,珂珂妈妈决定让珂珂在家休息调整两天,在周一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在来参加,那时珂珂和妈妈一起选购了很多零食,和小朋友一起分享,这样很快大家又欢声笑语起来,珂珂和雅涵、岚岚拥抱在了一起,都说大家要永远的做好朋友。
大班的案例分析10
在电子白板课题研究的大环境下,我们教研组开展教学活动观摩及研讨。针对电子白板运用于幼儿园各领域是否能够优化教学,真正服务于教学进行实践与探讨。本次研讨,我们以大班美术活动《我喜欢的房子》为例,重点研讨白板运用于艺术活动的优势,以促进教学及幼儿发展。在本次活动中,周婷婷老师利用电子白板教学丰富了幼儿的欣赏与体验,有效促进了幼儿想象与表现。
案例描述(一):
演示课件一:原始人—山洞—草房—砖房—楼房
师:你们知道以前人们都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吗?
幼:不知道。
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来看看,以前人们住的是什么样的房子。
(演示第一组课件图片,幼儿边看边说:“那是山洞。”“那是草房子!”“那是楼房。”)
教师小结:在最原始的时候,没有房子。人们为了不受到野兽的伤害,就住在山洞里;慢慢地随着人类的进化,人们开始住上了泥墙草房子,可这样的房子不结实,下雨的时候,又会漏雨;于是人们又发明了制造了砖瓦房,可砖房子看着不够美观,而且占地方,于是人们又开始盖起了高高的楼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住的房子也越来越漂亮了。
案例分析:
周老师先和孩子们欣赏“远古的房子”——大致了解房子的演变历史,孩子们从图片的演变中感知房子从最初的山洞逐渐演变到如今的高楼大厦,这是对房子本身存在的意义的了解。老师在播放图片时采用一些功能,帮助孩子忽略一些次要的,集中关注房子这一主题,如:聚光灯的使用。这也使得孩子们对活动兴趣更加浓厚。
案例描述(二):
演示课件二:住在不同地方的人们住的房子也各不相同。
师:你们知道吗?住在不同地方的人,住的房子也是各种各样的,我们赶紧来看看吧。
以课件图片展示:吊脚楼,蒙古包,四合院......
教师:这是什么房子?你知道他是哪里的房子吗?他为什么要建成这个样子?
幼儿:那是木头房子。
教师:这个木头房子为什么下面一层是空空的,只有几根柱子撑着呢?
幼儿:不知道。
幼儿:那是蒙古包,是草原上的房子。
教师小结: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有很多的蚊虫,而且气候比较潮湿,他们就设计了吊脚楼。他们住在吊脚楼里,不仅可以防蚊虫,而且通风干燥;蒙古族的人们就住在蒙古包里,因为他们经常要为羊、牛、马等寻找牧场,住在蒙古包里方便他们搬迁;一些老北京人就住在四合院里,因为有很多人都住在一起,非常的热闹。
案例分析:
在第二阶段的欣赏中,幼儿欣赏的积极性很高,但能够完整讲述的并不多,这和我园周边环境和家庭都是有关系的,孩子们知识面相对较窄,有一些房子是他们没有见过的。幼儿多数能讲出房子的建构材料,但对名称却不一定能说出来,用途就更不知道了。通过图片和老师的讲述,幼儿能够理解。但是,如果在活动前做好知识铺垫,活动效果将更好。
案例描述(三):
演示课件三:造型奇特的房子。
师:“一些设计师为了追求美观奇特,设计出了各种形状奇特的房子,我们快来看看吧!”
师:这个房子像什么?
幼儿1:像鸟窝。
幼儿2:对,就像小鸟的家。
教师小结:这些设计师的想象力可真丰富,他们设计出了形状不同的房子,可真漂亮啊。
案例分析:
老师在这个环节,给孩子们欣赏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建筑”——旨在拔高,引导幼儿发现其构思的奇妙之处,引发幼儿的想象与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都很兴奋,大胆地猜测、想象“房子像什么”。老师选的建筑也比较有代表性,比如:北京的鸟巢、悉尼歌剧院等,这些造型特别的建筑让孩子们兴趣浓厚,最后设计出来的作品也体现了“想象与表现”这一宗旨。
从这一次的活动中,我们不难看出,周老师在使用白板辅助教学后,教学效果更好了。《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活动重在欣赏、感知、体验,而后是想象与表现。周老师用三种图片的欣赏,给与了幼儿充分感知的机会,从“远古的房子”到“现代的房子”;从“西南山区的吊脚楼”到“内蒙古大草原上的蒙古包”;最后还有各种时尚建筑、标志性建筑。孩子的认知过程是丰满的、丰富的。这为孩子打开了想象的大门,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为孩子的艺术表现做好了铺垫。
大班的案例分析11
如何引导孩子融入集体
案例1:上幼儿园的女儿在集体跳长绳时经常举起胳膊跳,老师怕绳子打到她,提醒她:“乐乐,把手放下!小心打到你!”两次提醒后,孩子还是依然如故。老师又说: “乐乐,把胳膊挨着身边放就好了,你看像某某同学那样!”孩子看了看,不高兴地到一边玩去了。类似的集体活动中,如果老师提醒她或者没把她作为榜样,她就退出到一边自己玩去。
案例2:小朋友们在玩丢沙包的游戏,乐乐被沙包丢中罚出场时,表现得特别激动,哭着不愿意离场,我们一再要求她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她就很生气地表示不想玩这个游戏了,然后到一边自己看花草去了。
孩子为什么从集体中退缩
1.“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是造成孩子从集体中退缩的主要原因
“自我为中心”是学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儿童客观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它的主要特征是孩子还没有真正学会换位思考,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不能真正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意图。案例1中,老师多次提醒乐乐应该如何做,并且告知这是为了避免被绳子打着,但乐乐始终不领情,最后还是从集体中退出。究其原因是乐乐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不能站在老师的角度来理解老师的话语和保护她安全的意图;案例2中,乐乐哭着不愿意被罚出场,也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即她没能理解游戏规则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她觉得要她按照别人说的做,或者遵守什么规则,她就不玩了。
2.强烈的“自我存在感”会导致孩子从集体中退缩
研究表现,4~6岁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加速期,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存在感,希望得到大人的注意、认可和称赞。同时对自己的认识偏向“乐观主义”,即对自我的认识比较乐观、积极,甚至会过分地高估自己,一旦她的自我存在感得不到满足,不良情绪和不良行为就会产生。案例1中,老师指出了乐乐的不足,更重要是用做得好的同伴进行示范,这带给她的感受是“你指出了我的缺点,我没有别人做得好,所以我不玩了。”下面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个案例《不愿意继续参加家庭聚会的甜甜》来说明。
“爷爷,看看我的裙子!”5岁多的甜甜叫着,她正在参加中秋佳节的家庭聚会。“这个上面有小蝴蝶,小花……”甜甜的声音逐渐变小,因为她发现所有人都在关注她1岁的堂弟,堂弟在大人的鼓励下,摇摇晃晃正要迈出人生的第一步。没有人,包括最喜欢甜甜的爷爷,都没有注意她和她的新裙子。甜甜转身走进房间,把毯子盖在头上后走出来。她从毯子缝里窥视外面的情况,然后故意推倒堂弟,堂弟哭了起来。
拿下毯子,甜甜很快就看到了妈妈不快的表情。“妈妈,我看不见他,毯子遮住了我的脸。”妈妈坚持要她扶起可可,并立即向他道歉,可甜甜却不同意参加家庭聚会了。
在这里,甜甜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存在感,即我要被关注、认可和称赞,但问题是就连平时最喜欢她的爷爷都没有关注她,于是她要把毯子盖在头上,故意推倒堂弟,引起大家的关注,但得到的是批评和指责,于是她就不愿意继续参加聚会了。
3.缺乏交往技能也会导致孩子从集体中退缩
我们看下面的情境。
小区里有三个小朋友在玩“抓坏人”的游戏,小朋友A二话没说,直接闯入他们的游戏区域,说:“我要当老大。”结果,他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对,被赶出了游戏区,他失望地离开了。过了一会,小朋友B来到旁边,他在旁边专心观察,然后说:“你们好厉害哟,特别是你(指向小朋友c)。你们在玩什么啊?”c说:“我们在‘抓坏人’。“‘抓坏人?太好玩了,我爸爸是警察,我知道怎么抓。”c说:“你爸爸是警察,那肯定知道怎么抓,那你快来抓吧。”B顺利地加入了游戏。
A为什么遭到拒绝呢?他直接闯入别人的游戏区域,且要当老大,招致正在游戏的大家反感;而B则先观察三个小朋友在做什么,然后赞扬别人,最后还利用自身的优势“我爸爸是警察,我知道怎么抓坏人”这一有效信息,促使别的小朋友主动邀请他加入游戏。
引导孩子融入集体的策略
1.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逐步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定势
学会换位思考是孩子平衡自身与同伴、与集体关系的前提。学会了换位思考,孩子就能理解自己抢玩具,别人会伤心的;集体的规则若不遵守,会让别人不愉快……换位思考能促使孩子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我们来看下面的案例《我要妈妈陪我玩》。
红红每天晚上都会和妈妈一起游戏、一起看书。可是妈妈今天晚上要写东西。妈妈在书房工作时,红红跑过去说:“妈妈,你陪我玩吧。”妈妈说:“宝贝,妈妈今天晚上要做事,没时间陪你玩。让爸爸陪你玩,好吗?”红红只好去找爸爸。没几分钟,红红又跑进来找妈妈:“妈妈,爸爸什么都不会玩,我就是要你陪我玩。你不陪我玩,我就不喜欢你。”红红的妈妈不知怎么办才好。
红红的行为很明显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这种思考方式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定会经历的阶段。妈妈不用着急,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妈妈今天有工作要做,如果不做完,妈妈会被批评的。”同时告诉孩子:“如果你不再来影响妈妈,今天完成了任务,明天就可以陪你玩了。要是反复缠着妈妈,妈妈会做得更慢。”
2.引导孩子逐步掌握交往技能,让孩子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
交往技能包括倾听、表达、换位思考、问题解决、分享与合作等交往策略。良好的交往技能可以帮助孩子融入集体。家长可以尝试和孩子玩打电话、当小老师、为孩子录音等游戏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打电话游戏可以让孩子说说自己在干什么,描绘周围的环境和看到的事物等。当小老师是孩子最愿意干的事情了,可以锻炼表达能力,家长可以偶尔故意捣乱,让孩子思考怎样好好听讲。家长还可以将孩子所讲的故事、儿歌或唱的歌曲录下来重放,当孩子听到自己的'声音时会很开心,会讲更多的故事。
3.鼓励孩子同伴交往,让孩子在自然后果中体验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自然后果是指利用孩子违规行为所产生的自然结果,对孩子进行一定的合理的惩罚的方法。如当孩子在某一游戏活动中经常出现违规行为时,可以通过暂时剥夺其参与游戏的权利来惩罚他,目的是让他知道参加集体活动是要遵守一定规则的。我们看案例《我们不和你玩了》。
四个小朋友正在一起玩传球游戏。可F小朋友接到球后总喜欢在地上拍几下,然后再传给别的小朋友。K说:“不要拍了,直接传给我。”F在K的催促下,将球快速传递给了K,但接下来的回合中F又反复拍球。终于K和其他几个小朋友急了:“F,我们不和你玩了,走开。”K把球直接传给别的小朋友。F被排除在游戏之外,并且显得很失落。之后在家长的协助和同伴要求下,F答应遵守规范,和大家一起继续游戏。
F被排除在游戏之外是一种自然的后果。同伴间的相互约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有利于孩子走出“自我中心”的状态,站在互利互惠的角度来为对方着想,它为幼儿同伴间契约式规范的生成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交往技能的获得是需要反复练习的,多带孩子和同龄小朋友接触,让他自己去尝试,出现问题家长不着急,坚持原则,孩子慢慢就可以享受集体生活的快乐了。
大班的案例分析12
活动目标:
1、在竹竿游戏中,丰富幼儿身体移动的经验,提高身体的控制、协调、灵敏度。
2、学习与同伴相互协作,培养小组及团队协作精神,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3、帮助幼儿了解身体结构,对以后的成长会具有一定的帮助。
4、学会保持愉快的心情,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快乐生活的良好情感。
[评析:能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从认识、能力、情感角度提出了适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目标,目标符合《纲要》《指南》要求,能抓住关键性经验,表达明确具体。]
活动准备:
背景音乐、1、5米长的竹竿8根、图片、方位箭头、队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热身活动师:今天我要请小朋友们和我一起来做游戏,在做游戏之前我们要先活动一下我们的身体,那现在就请你们和我一起动起来吧!
[评析:音乐节奏清晰、明快,能激发幼儿运动的兴趣。同时,利用走、跨跳、双脚跳、单脚跳等基本动作进行热身,能为后续活动打下基础。]
二、基本部分
(一)游戏——巧过竹竿1、介绍玩法今天我们要和好朋友,一起合作过竹竿。怎么玩呢?
(1)一个小组一根竹竿。
(2)5个人为一组,每个组员必须一起手拉手用相同的方法过竿。
(3)5个组员要同时过竿。
2、示范玩法[评析:师幼共同示范,便于幼儿快速准确地把握游戏的玩法和规则。]
3、提出要求
(1)每组拿好和你相同颜色的竹竿,然后一个舒服的地方试一试。
(2)在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
4、分组游戏
[评析:提供了幼儿自主探索学习的机会。幼儿分成4组进行尝试。教师指导有重点,一是鼓励幼儿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大胆尝试,二是引导幼儿能同时过竿。]
5、分享交流师:
你们成功了吗?过竹竿的过程中,有遇到什么问题吗?
[评析:通过小组展示和教师抛出的问题,幼儿踊跃将尝试中遇到的问题大胆表达出来,教师组织幼儿思考讨论,在讨论中教师梳理出成功的秘诀。这种方法不仅符合幼儿学习发展的特点,而且也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教师小结:
我们过竹竿成功的秘诀是:首先要和同伴商量好方法,然后根据口令,同时过竿。
[评析:本次游戏主要让5人合作用跳、走、下蹲等方法过竹竿,这些不同的动作对幼儿身体移动核心经验的获得极有作用。]
(二)游戏——与竹共舞
1、介绍玩法教师结合图片,讲解游戏玩法:小组成员要一起手握竹竿朝箭头方向一起移动。
[评析:借助图片,能让游戏玩法变得形象易懂。]
2、提出要求
(1)拿好竹竿,根据屏风上的数字找到位置去试一试。
(2)每个方向都要尝试。
(3)在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
3、分组游戏[评析:每组一份操作图示,不仅能让幼儿的尝试更有目的性、次序性,而且也利用于目标的达成———朝同一方向一起移动。]
4、分享交流师:在和竹竿跳舞的`过程中你们成功了没有?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
5、教师小结:在和竹竿跳舞的时候,每组组员要朝同一个方向一起移动,移动的速度也要一样。
[评析:小组游戏后的经验的梳理提炼能为后续集体游戏打下基础。]
6、集体游戏
(1)提出要求:在跳舞的过程中4横排要对整齐、速度和方向要一样。
(2)集体尝试
(3)分享交流;师:有的组移动速度不一样,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4)再次尝试
(5)随乐移动[评析:音乐的使用,不仅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而且提升了游戏的难度,使幼儿必须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去改变方向和动作,去适应环境,其协调、控制、稳定性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6)教师小结:看来我们不仅要看着图示方向统一移动,而且还要听着音乐跟着节奏,用同一速度来跳舞,这样跳出来的舞蹈才能整齐,又好看。
[评析:本次游戏侧重幼儿腿部肌肉群的锻炼。通过小组游戏——集体三次游戏,让幼儿在前进后退、左右侧移动中体验运动方向,锻炼腿部的灵活性,也促使幼儿身体协调能力有效提升。]
(三)游戏——开汽车
1、第一次:四散开。
(1)介绍玩法师结合图片介绍:每组手握两根竹竿;一边一根,最前面的小朋友要握住竹竿的最前端,最后面的小朋友要握住竹竿的最后端。
[评析:细节图片的展示,让幼儿明确了握竹竿的方法。]
(2)提出要求:大家一起配合开汽车;汽车在马路上行驶时不能和别的车辆相撞,要注意安全;等音乐停了之后,就要把竹竿放回原来的位置。
(3)幼儿游戏[评析:《小汽车》音乐的加入,增加了游戏的情境性。]
(4)分享交流:师:刚刚小朋友在开车的时候发现了什么问题?
(5)教师小结:开车的时候大家也要保持同一速度、同一方向,特别是最前面的小朋友,不仅要把握好方向,避免碰撞,而且还要随时调整速度,这样才能把车开好。
2、第二次游戏:集中开
(1)介绍玩法师:刚才你们都是一组一组自由的开,现在我们要根据指示牌大家一起来开,比比哪组既能遵守交通规则,又能把车开好。
大班的案例分析13
不情愿的道歉
情景表现:
三个大班小朋友在大型玩具上滑滑梯,一个要从上面滑下来,其中一个非要从下面往上爬,另一个在滑梯下面拽往上爬的小朋友……远远看着这一情况的我来不及制止,就见上面的小朋友在滑梯的惯性中滑了下来,脚踹在了往上爬的小伙伴的脸上,细嫩的小脸上沁出血丝来……
大班的老师恰巧过来了,看到这一情景,便大声责骂“肇事者”:“涛涛,我就知道你最调皮,看你做的好事。”孩子吓得不敢说话。老师生气地拉着受伤的晓雨去了保健室,几分钟后,老师把三人叫到一边继续未完成的.“教育”, “你们说说,刚才是怎么回事?”三个人都低着头,涛涛嗫嚅着把事情说了个大概,老师叹了口气,对涛涛说:“你看看,你都把人家踢成这样了。他爸爸妈妈看见了多心疼啊!你想想,要是你被别的小朋友弄成这样,你爸爸妈妈是不是很心疼啊?”涛涛低着头说:“是。”老师说:“这就对了。快对晓雨说‘对不起’。”涛涛绞着手,不说话。老师又要求说:“快向晓雨道歉,说‘对不起’!”涛涛停顿了几分钟后,才不情愿地抬起头对晓雨说:“对不起。”晓雨回答说:“没关系。”老师看到自己的要求被执行了,就温和地对涛涛说:“以后不许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了,听见了吗?”涛涛点点头。“好了,去玩吧!”
问题分析:
这位教师对问题的解决是围绕被攻击幼儿的受伤程度进行的,使攻击的幼儿认识到打人是错误的,然后让他通过道歉来弥补过错,取得对方的谅解。事情到此为止,没有再深入下去。
我认为教师调解应该一步一步地引导双方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在这一过程中,当事的幼儿有没有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对错呢?涛涛的道歉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无意的,而且认为是晓雨错在先。事实上从滑梯下面往上爬本身就是危险的,老师也应该禁止过,错误的造成是可预见的,既然出现这样的状况,老师应该就事论事,了解问题的实质,一分为二来处理,换言之,难道谁受伤谁就没错吗?同时,老师还可以就此事件对全班幼儿进行随机教育,让幼儿以此为鉴,以绝后患。
大班的案例分析14
一、案例背景
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中,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日常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要实现这些教育要求,就必须正确处理好幼儿学习活动中师幼互动关系,使幼儿的学习更有价值,使幼儿的发展更有意义。
在“保护牙齿”的主题活动前,根据幼儿以往劳动生活经验,我觉得我班幼儿对如何保护牙齿这一内容十分感兴趣,但对于“牙齿怎么会变黑变坏”,“龋齿是怎样形成的?”这些与活动相关的知识却知之甚少。如何在幼儿较为陌生的知识领域中很快的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产生强烈的师生互动是我在活动组织前反复思考的问题。
在活动在组织过程中,我尝试运用了多种类型的师幼互动方式来推动幼儿的发展。
二、师幼互动的类型
师幼互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教师开启的师幼互动形式,一般表现在教师的提问,教师直接指导教学活动或游戏等。另一种是由幼儿
开启的师幼互动形式,一般表现在幼儿的主动表述、发表见解或在情绪焦虑、紧张及遇到疑惑时寻求教师的关注或辨别等。
三、片段分析
[片段一] 幼儿边观看教师自制的课件《爱吃糖的老虎》边听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故事内容。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不时的将几个问题抛给幼儿“老虎的`牙齿为什么会脱落”,“糖为什么会使牙齿坏掉”。
卡通动画是幼儿乐于接受的事物,但根据以往的经验,幼儿在观看的过程中,较难从动画中转移注意力。所以在此次活动中我改变以往的方式,将动画制作成无声动画,再由教师配合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穿插提问,使幼儿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动画与教师讲述之间。这样既满足了幼儿观看动画的愿望,又使得原本单调的观看中有了良好的互动效应。在这一互动中,我主要运用的是有指导、提问的方式。
[片段二] 为了使幼儿理解糖份中的酸能腐蚀牙齿上的硬组织,我特意设计了一个实验环节。在活动前几天将洗净的鸡蛋在一半浸泡在醋里。在活动中,让幼儿通过闻、看、摸感知鸡蛋壳上的硬组织被醋个的酸分子腐蚀变软变脆弱,一碰既碎。
当幼儿活动前看到老师将鸡蛋放入醋中时,幼儿表现出很大的好奇心,不时的有问题提出,此时我认为这些问题已为我们活动开展时的师幼互动打下了基础。当活动中
幼儿看到我拿出这枚鸡蛋时,都唧唧喳喳的议论起来。许多孩子伸长了脖子要看杯中的鸡蛋到底怎么了。于是,我手拿鸡蛋来到幼儿当中,逐个让幼儿看看,闻闻、摸摸。许多孩子看过、摸过之后,马上举起了小手要发表自己的见解。此时的师幼互动达到一个小高潮,幼儿们争先恐后的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在活动前就已有的一些生活经验进行表述。这一互动行为我认为是幼儿发表见解、表述情况的行为,是由幼儿开启的师幼互动的行为。
[片段三] 此时,当幼儿了解了龋齿的形成后,都似乎松了一口气。但那之爱吃糖的老虎又请幼儿帮它分析以下哪些食物应该少吃,哪些习惯是不对的。请幼儿将教师提供的材料分类。
这种由教师开启的师幼互动行为主要是指导幼儿通过某一教学游戏达到某一教学目标而开展的,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互动方式。
四、师幼互动行为分析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较为关注的师幼互动行为一般是幼儿的举手率。在我班,有部分幼儿经常举手,但较多幼儿则不太爱举手,发言率不高。在“保护牙齿”这一课题活动中,当我尝试了多种师幼互动后,上课举手发言率有了明显改善,同时大大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本次活动中,两种师幼互动的行为得到了有效体现。在这些行为中教师对于这些互动行为的表现一般有积极(鼓励表扬)、消极(批评指责)以及中性反应(没有鲜明的肯定或否定)。
由此可以看出,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能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幼儿对活动更感兴趣,活动的氛围比以往要融洽很多。
五、活动后反思
1、多媒体架起师幼互动的桥梁。
新《纲要》多处提到幼儿在幼儿园中与教师的师幼互动关系,有让幼儿形成安全愉快、宽松的氛围。在本次活动中,我多次使用课件,一方面是为了给活动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孩子们在最初就能感受到活动的轻松感,使他们能很快进入状况。另一方面,我觉得课件能给予幼儿直观影象,使幼儿充分、准确的领悟教师的意图。
2、给予幼儿充分表述的机会。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我给予幼儿充分表述的机会,让幼儿想说、敢说、会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的机会,孩子们在活动中不时的生成一些问题,例如什么是腐蚀?怎么会有酸的?这些都能充分体现幼儿认知能力及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
3、需要探讨之处。
A、在活动中,对于幼儿不太合理的猜疑教师是否要直接否定?
例如:我问幼儿老虎吃了狐狸给的糖后为什么牙齿全脱落了?这时崔俊杰小朋友说可能狐狸给老虎的糖里有毒药。对于幼儿这一天真的想法,教师是马上干预还是顺其自然。
B、当师幼互动达到一高潮时,教师应如何巧妙的转移幼儿的注意力,成功过渡到下一环节。
大班的案例分析15
情景描述:铖在平时特别喜欢老虎与大灰狼,这回马戏团表演他主动要扮演老虎。驯兽师是宇。他俩商量了一阵之后,表演正式开始。在“观众”们的鼓掌声中,“老虎”迅速“四脚着地”趴在了地上,驯兽师一个手势,虎向高空窜起,连窜几下后向远处扑去……后排观众纷纷站起,一片笑声,接着又是我们的掌声。太像了!心中不免感叹,驯兽师的手势不是很多,配合虽然没有真实表演来得默契,但虎的威猛展现的活灵活现,这种不加以拘束的表演是孩子真正的表现。
分析:
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孩子们扮作驯兽师和动物演员进行排练和演出。
1、课前很是担忧,心中郁闷得很:
这样的课怎么上?怎么还有这么的课?马戏团的演出怎么演?直到课中从孩子们表现出来的热情中才发现,原来孩子喜欢,而且非常喜欢。成人的观点往往与孩子不相融,原来许多东西我们必须站在孩子的角度观察、考虑。怪不得时间一长,幼儿教师的各个表现也要向孩子方向倒。
2、活动中的难度是驯兽师和动物演员的配合,这在孩子们的表演中表现得很明显。
如例中的驯兽师只有一个向上手势,虽在表演前商量过,但必竟这方面的经验准备太少,而我在这方面了解的也不是很多,想像中的`驯兽师只有几个简单的动作和抚摸动物。这主要是经验准备不够,包括教师本身。
3、驯兽师和动物演员之间最重要的是一种心灵的沟通。
在活动中会发现大班的孩子合作能力很强。在这里应该给伙伴相互间更多的沟通时间,这们他们的默契会更好。
【大班的案例分析】相关文章:
大班案例分析与反思02-28
大班案例分析与反思02-28
大班案例分析与反思03-01
大班案例分析与反思03-01
大班案例分析与反思03-01
大班的案例分析15篇03-01
大班的案例分析(15篇)03-01
大班的案例分析(精选20篇)03-03
大班案例分析与反思9篇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