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02 17:04:14 春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北京的春节语文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学反思1

  我一直以来,总以为精致的教学便是细腻,然而,现在终于感觉到自己的错了。精致的教学需要的不仅是这些,至少它还需要拥有大局的目光;需要摆正教学的详略;需要谋划精准的策略。

  今天,我就人教课标六下的《北京的春节》一课,说说自己的反思。

  一、拥有大局的目光。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的一个层次。这时候的孩子已经不再是一个个毛头小儿,他们已经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能对文章进行前后贯通的理解。于是,我们的教学便更应该着眼于整个篇章,而不应该只是一个段落。

  然而,反观我的教学过程,却发现整体的教学还是纠缠于一个个独立的段的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片断之间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三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较之除夕自然是无法比拟的了。正因为这样,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大可以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便是“灯”,再来体会灯,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之后再让学生来体会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会像我的现实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于是,这灯也就活了,不再是静止的,没有生气的了。

  二、摆正教学的详略

  刚拿到这篇文章,总觉得这也不舍,那也不弃。老舍的语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蕴要讲,春节的传统文化也要说……教学活动俨然也了“熬腊八粥”。

  特别是六个特别的日子的教学不知道取舍。在初次试教的时候,连什么是“腊八粥”“腊八蒜”也让学生去读,去了解。实际上这些内容,学生读一遍早就可以明白了,教师根本不用花什么功夫去让他们讨论。可是自己就是那么傻,总不敢放手。腊八如此,就更不用说其他日子了。于是,教学便也了小心翼翼,蹑手蹑脚了。

  现在想来,甚是可笑。所幸的是,我终于明白,写作有详略之分,教学亦有详略之分。该舍的时候,还是得大舍,切不可像佛家所云般“过于执著”。

  略不敢略,那么详总能详了吧?可惜的是,对于原本应该详细探讨的教学内容,我却总是束手无策。

  处理重点语段,我的“策略”往往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地想象来展开。方法单一,效果自然也就不甚理想了。更何况这些方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生的能力,于是教学便演变成了少数学生的舞台。

  比如教“除夕”这一部分。我的过程是先让学生读这一段,然后说一说看到了哪些画面,体会老舍一句一景的写作方法,之后再通过自己的引说,让学生体会到这热闹是“家家”“人人”“处处”“时时”的热闹。

  刚一开始学生还能说说看到的画面,但是当让他们体会“家家”“人人”等时,却出现了“意外”。学生大都没有什么感觉,出现了冷场。于是,我只能通过再一次的引说让学生来体会。说是“意外”,其实并不意外。我总是指望着学生能够听懂我的暗示,但是我是经过反复解读的,我自己自然明白文章是怎么写的,可是学生不然。他们才读了几遍课文,哪怕是读了多遍,我们能指望他们读得有多深呢?于是面对我的暗示,他们自然会不置可否。更何况教学目标怎能以暗示达成?我过于天真了。

  所以关键是,对于重点段的教学,我们需要可行的策略,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在这个环节,我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老舍写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过关键词的加红,也可以通过关键词的隐藏等方法,让学生去比较着读,来体会这些词背后所隐含的意义所在。这样教学的效果定然能够。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学反思2

  《北京的春节》是著名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作品,他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的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而且有详有略、主次分明,其中腊八、除夕、初一与元宵的部分作者是详写的。在教学除夕这一节时,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进文本,在指导阅读教学的同时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首先,我让学生说说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然后让学生再读读这段话,看看作者通过哪些活动体现了除夕的热闹,再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这些活动的,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背诵、积累。

  在教学“元宵节”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自读这段话,说说元宵的热闹和除夕的热闹有什么不同。紧接着,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假如你是一个导演,你会准备用哪些道具拍摄老北京的元宵节?你准备拍摄成一个怎样的元宵节?问题一出,同学们的兴致来了,纷纷举手发言,而且能抓住关键词句,如灯的数量多、种类多、人多等布景,营造出一个张灯结彩的节日气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将课堂交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孩子们的舞台,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学反思3

  一、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以平实洗炼的语言将老北京春节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娓娓道来,也映出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现了一幅醇厚悠远、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图。编排此文,旨在丰富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在领略老北京新春独特风情民俗,领略老舍先生简洁生动的语言特色的同时,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有关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对于南方的学生来说,知道得比较少,理解起来相对有一定的难度。但春节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又很喜欢,因此可从学生自己过春节的经验谈起,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教学思路

  教学中,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后,再整体感知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句子,边读边想,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交流中,师生共同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后总结写法,感受详写略写的好处,指导学生学习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并进行小练笔。

  四、课后反思

  进入六年级以来,感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高了一个层次,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一个段落,学会了前后贯通的方法。在《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教学时,先让学生找出本课的写作顺序,并把它记下来,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课文的大概内容,把文章的头绪理的一清二楚。一个外籍学生第一个举手回答问题,他说:老师,我知道课文的写作顺序,但我不明白这些节日的意思,中国的节日太多了针对他的问题,我让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出示这些节日,并注清每个节日的特点,中国的孩子对这些节日还是很了解的,通过师生共同探讨,这个外籍学生对中国的春节又了解很多。

  但不足的是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节日时,这三个部分有着共同点,而我只是一个个的介绍过去,对它们的内在联系却只字没提,其实,如果放手让学生从整体上去看,去悟,去体会,效果远远大于我的讲解,课堂也不会这么乏味,而且更能让学生明白,作者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

  对于毕业班的教学,我对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做到精致细腻,唯恐漏掉一个知识点,纵观《北京的春节》这堂课,我终于感觉自己错了,一直指导学生详略得当,可自己的课堂却略而不略,详而不详,该舍的不舍,该抓的抓不牢,方法单一,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总感觉课文的每个方面都要学生掌握到,词语、重点句子、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开,就讲解,结果却适得其反,一篇课文下来,虽然学生学习状态很好,兴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识都学会的没几个,可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详略,运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效。

  以此为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放手,更要对自己放手,该舍的一定要舍,该详的一定要落实到位。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学反思4

  春节——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个节日,因此对《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比较喜欢,就我自己本身来讲也比较喜欢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但这节课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变成综合课,缺少语文味。因此,在备课时我从作者的文学作品的特点——“俗白”入手。引导学生从通俗易懂和语言风趣幽默两方面来理解。由于文章内容很容易理解,所以,我就打算以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和语言特色为主。抓住作者详写的四个日子:腊八、除夕、初一、元旦,带着学生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在仔细思考后,我把教学设计改了一下,以“除夕”和“元宵”为主,“除夕”这一段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除夕的特点,分层感受除夕的热闹,从而体会老舍先生先总后分的.表达特色。“元宵”这一段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体会作者从两方面介绍花灯的写作方法,另外感受有详有略这种写法的好处。

  通过这次对教案的反复斟酌,我认识到“去粗取精”的重要性,合理的整合教学内容,不要贪多。学生学习的热情非常高。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学反思5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过:“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是啊,生活是的老师,课堂源自于生活。课堂教学正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在执教《北京的春节》这一课时,我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上课前,我先出示一副对联“锣鼓喧天辞岁旧,爆竹声中迎新春”,请学生回忆寒假里刚过过的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春节的场面,并让几位学生为大家描述过节的情景。对学生来说,春节刚过去不久,气氛犹浓,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我利用课件让学生读读北京小孩过春节的童谣,让他们饶有兴致地谈谈自己对童谣的理解,再揭示课题,和他们一起走进作家老舍笔下的《北京的春节》。我觉得教师必须以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通过自身的言语激励、诵读歌谣等形式,使他们自始至终保持对课文的情趣。我正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上这一课的,我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我的学生,大家学得也很投入。

  二、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我认为一节好课就应该对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朗读与感悟,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的想,再进行反复说的训练。在重点语段的处理上,我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反复地想象来展开。比如教“除夕”这部分时,我先让学生读这段,然后说说看到了哪些画面,体会老舍一句一景的写作方法,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体会这热闹是“家家”、“人人”、“处处”、“时时”的热闹。因为多数学生都生活在农村,还有一些同学是留守儿童,父母难得回家一趟,只有过年或过节时才会与他们团聚。所以他们对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的印象较为深刻,交流时就不会出现“冷场”了。

  课堂上,我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春节的氛围,在说中融入过年的情景,让他们在扎扎实实的读和说的训练中感受北京春节的喜庆、热闹和欢乐。我还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在朗读中细细体会老舍那“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

  三、详略得当,学习表达方法

  在课文中,老舍先生选择了春节中的九个时段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腊八、除夕、初一和十五这四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要是在学习时,处处点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达到囫囵吞枣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时段来品读,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课堂作业本上的那份表格,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而且这一课的板书,我都是让学生说,请学生自己上去写,让他们感受到黑板不再是老师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感受到黑板上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一片天地,感受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

  课文学完后,我还让学生说说“我们农村的春节是怎样的?它与北京城市的春节有什么不同?”一石激起千尺浪,孩子们畅所欲言:“过年前,我妈妈忙着做豆腐、炸油豆腐、做馒头和米馃。因为上坟时,我们要用这些食物去拜祭祖先的,让他们过年时也能‘吃饱’”;“除夕那天,我会帮爸爸一起贴对联,之后再和他一起上坟去拜祭祖宗,初一那天我们还要上坟挂红纸,保佑全家人的日子红红火火”;“初一一大早,爸爸早早起床开门放烟花,表示开门大吉;大约到八九点钟,我们起床后早饭要先吃糖水蛋,象征着家人生活的甜蜜,随后再吃妈妈煮的长寿面,它代表着每个人都要健康长寿”……正是因为他们有了这样的生活体验,所以说起来才会滔滔不绝。

  是的,生活是的老师,丰富多彩的生活,丰富多彩的体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唤起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欲罢不能。课堂上,我欣喜地感受着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这一切都源于——生活这个的老师。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学反思6

  一、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同学抓住三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在教学中渗透作者的表达方法。

  为此,让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说话训练,进行语言积累的同时,突破教学重难点。所以,我特意设计两个语言训练句式:

  1.你们交流的句子那些是写灯的数量多?那些是写灯的种类多的?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归纳、练习说一说。

  2.请试试看,能否用从灯的数量多和灯的种类多,用一句话完整地表达出来。

  如和除夕相比,正月初一全城都在休息。人们都干什么去了呢?请读课文第9自然段。学生通过读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的交流、表达,我特意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评价理答:

  1.这两个同学交流的时候,不仅恰当地用上老舍爷爷的话,还巧妙地运用了老师引语进行表达,真令人佩服!

  2.各种各样的花灯,加上五彩斑斓的花炮,加上香甜美味的元宵,令人陶醉,谁能不喜欢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 这样的选点训练,充分利用理答这一种特殊的教学对话,仔细倾听学生的问答,通过有层次、有秩序、有针对性的“追问”、“转问”、“提问”和“反问”等理答有效方式,把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调动起来,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升华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此时,此处语言训练点的设计和教师对学生有个性的评价语言的设计,更好地让学生敞开心扉去接触语言,去感受语言,去体味语言,使学生在沉浸于文本语言和情景的基础上,自由述说、自由运用本课习得的语言,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不足之处

  1.教学的节奏把握还应该明快一些,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还应该确切些。

  2.在语言训练点的选择上,选择面较窄,达不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只针对多数学生,而对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应该对这些学生多谢关注,设计合适、乐于让他们进行语言表达的语言训练句式。

  三、改进措施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对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开展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研究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同时我也认识到在教学中还需要更多细节的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学反思7

  本文是语文A版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方面的问题;接下来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的,并按时间顺序列举出这些日子;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里,那里的人们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并完成表格填写;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作者是将哪几天作为重点来写的,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描写孩子们的句段,仔细研读,体会孩子们过春节的感受;最后,再回顾全文,看你从作者的叙述中感受到了什么,体会文章的主题。至此,课文的主体部分已经学完了。接下来我先给同学们拓展了一些其他地方人们过春节的不同习俗。然后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了课文后的阅读链接,体味不同的人过春节的不同感受以及在写法上的不同。再就是引导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家乡或家里过春节的习俗。

  最后,让他们动笔依照课文或课后的阅读链接把刚才口语交际的内容写下来。从作文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写得是比较成功的:按时间顺序写得详略得当,较好地表现出了春节那种热闹、祥和的气氛;特别是孩子们的那种无忧无虑和快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