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03 08:11:59 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篇1

  写在前面:

  “谁不愿意”,就是“谁都愿意”么?反问句的作用,小学时候就学过,学生早已熟稔于心。今天,就是借一首诗,争取在认知上有所突破,领悟它真正的抒写自我的价值。可是,这一节课上,无论你怎么问,“谁不愿意”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学生都会坚定地回答:谁都愿意,每个人都愿意。我这才突然领悟:没有整体把握,语文教学就成了简单的问答游戏。

  教学中,不如多一些朗读和等待。

  这首诗的麻烦在于,很多东西是下意识的。尽可能地呈现自我,呈现自我的印象和直觉;实在是自成体系、自成生命。前后有机衔接,理性分析难以介入。读起来感觉什么都懂,但又感觉什么都不懂。

  教学过程:

  导入:

  说起星星,大家应该还记得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诵读这首诗)

  总有一些人会仰望星空,这是为什么呢?今天的诗或许会告诉我们。

  一、初读阶段:

  在当堂预习的基础上:

  是否发现了一点规律?

  (反问、格式和结构……)

  反复就是一种强调,说明一定有种强烈的感情要表达。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感情?作者想说的到底是什么呢?

  注:

  这是初问,后面我们还要回到“谁(不)愿意”这样的表达形式上来,从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来探求它的规律,和它在这里的意义。

  范读(教师)

  自读(学生)

  一点指导:

  读诗,就是借诗表达自我,没有人能告诉你应该怎么读,我只说自己的经验:

  每一个作品都是一个整体、一个完整的生命,读时一气贯穿却不是须眉不分;

  下一句(行、节)的开头,是含在嘴里的,但什么时候吐出来,自己的感觉说了算。

  这就是一首诗的旋律和节奏。

  (说说你对上述问题的理解——作者想说什么)

  预计:

  诉说对光明的渴望。

  (可以让学生注意“角落”这个词——为什么是“角落”;照不到,它才真正地成了被遗忘、被冷落的“角落”)

  二、细读阶段:

  “光明”被我们无数次提起,可“光明”到底是什么呢?

  注:

  我们常常说光明就是希望、理想等等。但希望和理想又是什么?从抽象到抽象。

  这一定不是语文。连词语解释都算不上!作为一个诗人,他绝不可能从这个角度去阐述光明。这样,这个问题就有了探求的必要。我们可以说光明是什么,却很难说清楚,光明到底意味着什么(对于“我”的意义、价值);那么,就让文本告诉我们答案吧。

  活动:

  再读第一节(学生)——

  从中选择一幅画面,给“光明”下一个定义。

  注意对学生的追问:

  为什么那就是光明?

  那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你为什么有这种感觉?

  哪一个字、那一句话给了你这种感觉?

  预计:

  学生会说到简单而不明了、能体会到却说不出来的文字。

  针对这种情况所作的引导:

  引导1——

  “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不合情理之处,说“柔软”)

  对柔软作出阐释的,正是下面这两句话: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再现不合理处,说“星星游动”)

  ——湖上的萤火虫就像是天上闪烁的星星一样,在游动

  这幅画面、这种联想给人怎样的感觉?

  (悠闲、浪漫、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哪些字给人这样的感觉?为什么?

  如:

  “游”——把“游动”换成“飞动”;“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闲走、闲逛)。”

  再如——

  “睡”——因为一切都安睡了,才不会有任何的搅扰,才能是“游”;否则,便是飞散。

  引导2——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不合情理处,说“闪烁”)

  换个什么词可能更接近作者的本意?

  但,为什么用“闪闪烁烁”而不是这个词?

  (闪闪烁烁、朦朦胧胧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引入资料: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紫藤萝瀑布》

  小结:

  如果没有猜错的话——

  朦朦胧胧形容的是花香,但就连这花香也是浅浅的、若隐若现的白色。

  我们听到的不是群鸟乱鸣,而是繁星满天;我们闻到的不是淡淡清香,而是一团团浅浅的白。听到的与闻到的,都变成了看到的;听觉的与嗅觉的,都变成了视觉的——不为别的,不过是为了创造一个幻境、梦境,不过是为了告诉我们:

  光明,就是晚上,萤火虫在睡莲丛中游动

  光明,就是春天,鸟儿落满枝头花儿阵阵飘香

  光明,就是诗歌,每一个字都在心头颤动

  ……

  (与其说光明是一种美好的存在,不如说,光明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最朴素的一种“需要”——这才是光明之于我们人生的意义。不过,这个意思学生并不需要现在就明白)

  三、赋意阶段:

  如果这就是光明——

  难道你就不想要、不喜欢吗?难道你还觉得这首诗与你无关吗?难道你还以为作者只是在说他自己的故事吗?不,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作者说的是他自己的故事,但也是所有人的故事、所有人的生活。所以才说:“谁不愿意”。——每个人都愿意、都需要。但,作者所说的.,真的是这个意思吗?

  你能读出什么言外之意呢?

  注:

  这句话字面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想要”,但其实,作者想要表达的却是:“我很渴望”。——他并不想说别人怎么样。(同理,“谁愿意”也并不是说“每个人”,而是想说:“我很无奈”)只是,怎样才能让别人也体验到这种渴望呢?那就是,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唤醒他们:

  ——“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

  引导(如果学生不理解):

  下面,我们就用作者的语言说自己的生活(这也是仿写的准备):

  1、用“谁不愿意”开头造一个句子。并说说你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2、接着以上的句子再造一两个,看看表达效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小结:

  一个“谁不愿意”,能够感觉到你的心中还有抱怨。说明你对现实还有很多的不满。但两个(或两个以上),却让你的表达发生了一点微妙的变化——能够感觉到你的心中有一股强大的能量,但它却不像是抱怨,而更像是一种积累了很久的、凝聚了很久的信念。是一种美好的东西。其实,正是在这样连续性的表达中,我们发现了自我(真正想要的什么)。比如说,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其实并不是想和老爸老妈对抗,而是……

  回到诗中——

  那么在这首诗中呢,

  我们又能发现什么?

  (读读想想)

  学生应能感觉到这样的意思:

  “谁不愿意……,但是……”

  (“但是”后面的内容才重要;让学生说)

  四、解题阶段:

  “星星变奏曲”——

  为什么诗题是“变奏曲”?什么才叫“变奏”?

  上下两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没有变的是什么?

  引导:

  1、的确有一个节奏。

  2、这个节奏发生了一点变化。

  从形式入手——

  “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颤动”和“颤抖”

  “凝望”和“燃烧”

  (还有末尾的差异)

  小结:

  同是诉说对光明的渴求,但侧重点又有不同:

  “谁不愿意……”,更多地是写光明的遥不可及;

  “谁愿意……”,是写正在经历不想经历的生活。

  ——一个是期待中的光明,一个是现实里的黑暗。

  只有经历了苦难和苦行,才真正懂得了光明的意义;

  只有懂得了光明的意义,才能在苦难中坚持和忍耐。

  就像——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

  就像前后两节的开头所说的——

  为什么是“星星(变奏曲)”?

  小结:

  “星星”揭示了上述道理:

  “星星”是微茫的希望,有了这种希望,才有了黑夜里的永不放弃的坚守。

  “星星”不是光明,却因为黑夜的存在而比光明本身更美丽、更动人心魄。

  (渴望与坚持,成就了我们的人生;在这一点上,两节诗的开头是相同的)

  PS:

  我想到了两句话:

  渴望,比渴望的对象更有价值。

  相信,比相信的对象更有价值。

  那么——

  两节诗的末尾呢,是否也表达了共同的意思!

  看上去应该是相同的,但真的是这样吗——

  和首节一样,都是写盼着的、想着的光明吗?

  飘动的旗子、燃烧着的火焰,真的不可能吗?

  (高高飘扬的旗子一样的火焰,到底指什么)

  引导: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因为盲孩子看不到别人,所以别人也“看不到”他。

  他心灵的世界,就是一个星星与阳光照不到的地方。

  但是最后,那里却被照得透亮。还记得是为什么吗?

  (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相互的温暖,就是“火焰”)

  (爱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什么是“独破”?“独破”就是独自承担,“独破”就是把这个世界所有灾难放在自己一个身上。这种不灭的意志、这种为了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也是“火”!而且,这把熊熊的火焰燃烧了整整1300年;在这古往今来的1300年间,又涌出了多少照亮了别人、也被别人照亮的灵魂!看得见,触得到。所以,第二节的开头就不再是“凝望”,而变成了“寂寞地燃烧”。也许,这首诗本身就是“火”,就是点亮我们灵魂的一盏心灯。也许,我们心中也有一把“火”,只是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所以,请仿写——

  仿写作业:

  如果……

  谁还需要……谁还会……

  谁不愿意(谁愿意)……

  谁不愿意(谁愿意)……

  谁不喜欢……

  小结:

  如果你会说出一句“谁(不)愿意”,那么,你只是一个俗人;

  如果你会说出一串“谁(不)愿意”,那么,你就是一个诗人;

  但是,如果你会“变奏”,会从不同角度看待人生的遭遇,那么,你就是一个思想者,一个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

  后记:

  成长,还在缓慢地发生。关于诗歌教学,现在最大的进步,就是把朗读这最好的进入灵魂的方式和提问启发结合起来。这样,原先松松散散的、按部就班的“教学环节”、“教学步骤”,就成了有目标的、紧凑的“学生活动”。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品味朦胧诗的幽美意境。

  【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引入及讨论、配乐朗读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解题与导入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师与学生研讨朦胧诗的涵义

  1、首先让课前认真收集资料的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朦胧诗读一下,使全班学生对朦胧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教师与学生共同研讨确定朦胧诗的定义: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学生初步朗读全诗,然后讨论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 谁还需要 还会 ” 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自主对下列问题进行研究

  (一)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二)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五、课堂练习训练学生对诗的语言的掌握

  1、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2、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3、根据自己对诗的独特体验,学生对诗进行个人自由朗读,加深对诗的思想理解。(播放适当的乐曲配合诗朗诵),学生在朗诵之后再谈对诗的理解。

  六、我的收获

  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的收获,教师适当指导学生从何种角度进行对知识、诗文的涵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最终对朦胧诗的认识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七、布置作业

  A类作业,主要针对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对朦胧诗的了解,自己写一些朦胧诗,主题围绕生命、友情、爱等多个角度进行诗歌创作。

  B类作业,针对那些对朦胧诗了解不是很多的学生,让他们深入搜集有关朦胧诗歌,对所搜集的诗歌进行自己的分析以待下一节课进行交流。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步骤教程设计学程设计时间分配

  一二题解与导入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朦胧诗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步骤教程设计学程设计时间分配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1、诗人用“柔软得象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联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五、拓展延伸: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期盼。自读课文朗读课文,自学理解分组讨论,集中归纳思考、理解学生写诗10分钟5分钟10分钟10分钟

  板书设计星星变奏曲江河对理想的向往,对黑暗的否定

  练习处理

  1.熟读成诵。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4、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暗喻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作者江河,是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动的主将之一。

  (放录音带)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五、练习:

  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练习:

  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这是将“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形成类比联想,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景象与缀满繁星的景象类比,使人意会到令人向往的诗一般的生活境界。

  3、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标准目标:

  1、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能力提升目标:

  1、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2、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3、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仅供有能力学生理解):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和整体思路:

  本课是第一单元诗歌单元的朦胧诗。属于略读课文,朦胧诗是诗歌中比较难懂的一种,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锻炼学生自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能力,教学安排上准备采用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为辅助的原则进行教学,基本采用。学生准备预习材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家走知道毛泽东曾经说过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告诉我们,星星点点的希望,可以染成一片光辉灿烂。是的,漆黑的夜里,众星拱月的美景曾给过我们许多的梦想和希望。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曾对着浩瀚的星海发出各种感叹。你知道哪些?(李白的《夜宿山寺》、杜牧的《秋夕》、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二、首读:单人读。

  试着读读诗歌,看你能读懂吗?

  读不懂?很费解?一句也不懂?阅读的必备资料:背景,作者,可供参考的导读等(教师简单指导),参考书不能用。找到相关的`资料——交流!(众人拾柴火焰高)

  三、再读:讨论读。把你们集合的信息总结起来,看看能不能碰出一点思想的火花。

  提示:结构、句式、分节、修辞、词语、给你的感觉等目标:初步读懂。教师之后范读。

  总结:结构上的,句式上的,感觉上的。总结板书。

  1、给你什么感觉?

  2、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3、这些词语是如何连接起来的?

  展示句式叠合的句子。第一节:感觉好,美(读),句式是“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喜欢??谁不喜欢??”。

  第二节:感觉不好,丑恶的(读),句式是“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喜欢??谁喜欢??”。

  作者通过这样的表达,想表达什么?(不明白?太模糊?作者的意思不明了?那老师昨天晚上冥思苦想,耗费了无数的脑细胞,把它改写了一下:

  四、再读:讨论读。

  目标:找出诗歌的内涵,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提示:参考自己的生活经历。读完后,教师总结:

  第一小节:肯定句式,肯定梦想中的美好

  第二小节:否定句式,否定现实中的丑恶(也同样表达美好的追求)总结内涵:表达了现实中挣扎而向往光明、温暖和自由的愿望。

  好了,明白了诗歌的内涵,让我们带着对作者的理解欣赏一下名家朗诵。

  五、重点问题:

  找一下星星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他们都有什么含义?整体象征什么?文中出现了六次“星星”的形象,每一次的出现都不尽相同。第一次的“星星”是没有光明时的一种希望;第二次的“星星”就是点缀夜空的星辰;第三个“星星”是比喻光明和温暖;第四个同第一个的含意;第五个指的是艰苦的历程中存留下来的一点点自由和温暖;第六个指在挣扎中保留下来的温暖的火种;第七个指自然界中的星辰。总而言之,“星星”在这里象征光明、诗意、春天、温暖和希望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

  揭示变奏曲的含义。

  六、揭示朦胧诗和江河以及题目“变奏曲”的含义。(课件展示)

  同学们,是的,这首诗没有出现任何关于理想和现实的字眼,但是,这样在我们看来很模糊的写法却在我们读懂之后,作者对梦想的无限渴望,对现实的无奈痛苦却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海中,作者用文学技巧、象征手法完美诠释了自己的追求。是的,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如此模糊的写法,正是这种诗歌的魅力所在。他让我们在自我解读的过程之中,了解作者的思想,获得更深刻的体会。

  七、结课。

  回顾本诗,作者的追求仍然深深回荡在我们的脑海中。是的,他用一个简单的句式,完成了梦想的企盼。让我们再次带着理解的眼光,却感受江河的内心吧!配乐朗诵(集体)那么,我们也从中懂得了一个道理:只要希望的星星永远闪烁在心头,并为了实现而努力只求,梦想就一定就实现。八:作业:

  一、背诵全诗,仿写句式:“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喜欢??谁不喜欢??”

  二、仿写一首诗歌。(提示:可以用美丑相对的两个概念)

  三、课后题。

  (第一个作业给实现基本目标的同学,第二个作业给完成能力目标的同学,第三个作业全做)

  附:板书:

  第一节:美(一堆意象),句式是“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喜欢??谁不喜欢??”。肯进句式。表达梦想的美好。直接企盼

  第二节:丑(一堆意象),句式是“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喜欢??谁喜欢??”。否定句式。表达现实的丑恶。间接表达

  总体:向往光明、自由、温暖!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2.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4.仿句练习,进行想象练习,训练学生诗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第一教时

  一、导语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在野外,仰望天空。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谁写的什么诗?——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齐背这首诗。

  这首诗作者采用了反衬的手法——用天上的幸福自由来反衬现实生活黑暗。从而表达了作者憧憬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描写也是星星的诗——江河的《星星变奏曲》。而这首诗中作者又借助星星来表达怎样的思想呢?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2、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三、自主学习

  1、借助资料,了解朦胧诗和作者。

  2、自读课文,勾画出重点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识记。

  颤动、闪烁、朦胧、覆盖、疲倦。

  3、熟读课文,把握节奏。

  四、合作探究

  1、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请学生体会这些物象营造的意境。

  (明确——星星、诗、蜜蜂、萤火虫、湖、睡莲、春天、鸟、白丁香;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瘦小的星星、寒冷、苦难的诗等。)

  2、分析上下节诗中不同物象的象征意义。

  五、小组成员互查自学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六、检测

  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拼音。

  颤动、闪烁、朦胧、覆盖、疲倦、

  2、下面诗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⑴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

  ⑵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⑶谁愿意,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第二教时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仿句练习,进行想象练习,训练学生诗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

  三、自主学习

  1.、听读,把握诗句的节奏、重音、语气。

  2、在诗中诗人他不需要什么?他不愿意怎样?他不喜欢什么?请先在诗中寻找答案并适当圈点、批注。

  3、诗人究竟为什么不需要星星?他究竟愿意过怎样的生活?他喜欢一种怎样的感觉?(找出你觉得优美的语句,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四、合作探究

  1、概括两节诗歌的意境。不同的意境有何作用?

  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两节诗歌有哪些相似或反复的诗句?请找出来。

  4、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五、小组交流后全班集中展示。

  六、检测

  一、诗中之象,即作者笔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这些是诗的根本,因为作者必须借形象来说活,请分析《帆》的意象。

  帆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的弓身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⑴意象是:A.的的帆。

  B.的大海,海风,浪。

  C.碧流,阳光,异地。

  ⑵意象组合构成了三幅画面,分别是。

  2、诗之魂,诗人无论怎样塑造人、物、景,都绝不单单是人、物、景,诗的意象是为诗魂服务的,诗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感情等。

  ⑴请找出《帆》这首诗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话。

  ⑵从这些话中你觉得作者塑造的“帆”象征什么?三幅画面象征什么?

  二、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媒体】

  幻灯片、磁带、录音机。

  【其他】

  学生课前预习: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思考课后问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介绍朦胧诗的特点:(先请学生介绍,教师再做相关补充。)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温故而知新。

  明确教学目标。

  了解朦胧诗的特点,为理解诗意作铺垫。

  二、整体感知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 谁还需要 还会 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整体感知全诗。

  三、合作探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4、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⑴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⑵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⑶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指导学生学会命题。

  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诗中的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四、拓展延伸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五、总结,布置作业

  1、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2、预习第4课。

  【板书】

  3、星星变奏曲 (江河)

  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

  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渴望。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篇8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仰望星空的经历?如果有的话,看到天上闪烁的星星,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生说。

  我国著名的朦胧诗人江河面对着星星,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星星变奏曲》。

  二、出示目标:

  1、深情朗读,感悟情感。

  2、品味语词,体会写法。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首先请允许我把这首诗读一遍!

  2、下面请大家自由的大声的把这首诗读上两遍!

  3、读完之后,你能不能说一说自己的感悟和疑问。

  学生谈感想和疑问,教师相机点拨,并试着梳理学生的疑问。

  四、细部品析:

  1、大家能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吗?你说说,如果知道的话,你能说说是怎样体会到这种感情的呢?说给大家听,大家学习一点欣赏诗歌的方法。

  2、体会不到的同学,让我们再一次细细品读,老师给大家提供两种思路:

  第一种:改一改,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读一读。

  投:

  如果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我们就不需要星星,我们就不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都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都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都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试着读上两遍!

  能体会到这种感情吗?

  生交流:

  明确:对光明的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3、那老师这样改过以后,你发觉与原诗有什么不同?读一读,体会一下!

  4、老师再改一下,大家请看:

  如果大地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是一首诗

  每个字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这样改过以后,大家读一读,有什么感受?

  明确:对光明的、对美好生活的强烈追求。

  还有一种情绪,隐含在里面,你能读出来么?那种抱怨、怨恨。那种经受了苦难、经受了心灵的压抑之后的一种强烈的倾诉。

  读起来,自由的读一遍!大家再齐读一遍!

  五、自主学习第二部分:

  自学指导:

  1、读一读,读2——3遍。

  2、议一议,这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有哪些不同?是不是可以删去?

  生讨论:所选的'事物不同、意象不同、冷暖色调不同,结构形式相似。

  是不是可以删除?

  不能,这就是变奏。

  资料补充:音乐术语。变奏作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

  那还能删除吗?这样写的目的其实就是强调!强调自己的感情!

  那么我一起来读,女生读第一部分,男生读第二部分!

  六、总结、背景出示:

  这首诗写于1980年,诗人经历了十年“xxx”浩劫,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的毁灭,故此对“xxx”时代的黑暗进行揭露和反抗,回想那暗夜如磐的时代,作者写下了这首诗,他倾诉着自己朴质的愿望,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憧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著名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意思有想通之处!

  七、有感情朗读全诗!

  八、拓展:

  1、臧克家的《星星》。有时间的话,再拓展北岛的《回答》。

  星星

  臧克家

  我爱听,

  人家把星,

  叫做星星。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

  星星是它的子民,

  谁也不排挤谁,

  彼此密密地挨近。

  它们是那么渺小,

  渺小得没有名字,

  它们用自己的光圈,

  告诉自己的存在。

  扬起脸来,

  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

  一,二,三,

  你数,呵,它们是那么多,那么多……

  能读懂么?主旨呢?最喜欢的诗句是什么?

  回答

  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有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⑵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情感目标:

  ⑴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⑵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描写星星的诗句、文章片断、歌诗乐曲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1年12月,在北京青年报与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主办的“聆听经典:缪斯的竖琴──中外经典诗歌音乐朗诵会”上,总策划、总撰稿人,著名诗人江河的《星星变奏曲》作为朗诵会的第一篇。对很多同学来说“江河”这个名字似乎还有些陌生,《星星变奏曲》竟写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人们如此青睐它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江河,去聆听他的《星星变奏曲》。

  二、投影出示

  作家作品知识:

  江河:1949年生,原名于友泽,诗人。诗集有《从这里开始》、《江河诗选》等。他与舒婷、北岛、顾城、杨炼一起被称为“朦胧诗”的五位主将。

  朦胧诗: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纷纷指责“新诗读不懂”。对此,北京大学孙玉石教授指出:在我们对诗人呕心沥血写出的诗歌作出否定和嘲骂之前,我们应当先问一下自己:是“诗离我们远去”,还是“我们离诗远去”?这句话确实耐人寻味。

  三、导读导学

  1、朗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

  ⑴教师播放朗读带,提示学生做字词、停顿和疑难的标注。

  ⑵提问:

  通过预习和听朗读,能否体会到诗歌中的感情基调?

  (学生讨论,明确──温情和憧憬的感情基调。)

  ⑶教师提示:

  除了这种感情基调,诗中还有一种不同的情感线索,请学生在诗歌的学习中能体会到。

  2、分析诗歌,把握结构和意象:

  ⑴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可分组、分段朗读,提问:诗歌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

  提示:这些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构成反复句。

  ⑵分析上述句式,强调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⑶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请学生体会这些物象的意象。

  明确:夜、蜜蜂、星星、湖、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瘦小的星等。

  ⑷分析上下节诗中不同物象的象征意义:

  讨论、归纳。

  明确:前一节诗中的意象营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围,后一节诗中意象描绘出寒冷和残酷的`意境。

  3、比较阅读,体会诗歌主旨:

  ⑴根据分析,本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组织学生讨论这两种意境该如何理解。

  讨论、归纳──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

  ⑵问:诗题中的“变奏曲”如何理解?

  明确:本诗前后两个诗节在结构上基本一致,但诗歌在意象的塑造,情感的抒发上,形成强烈的对照,这正是变奏曲。

  ⑶与贺敬之的作品《三门峡──梳妆台》进行比较,体会朦胧诗的特点。

  四、回顾并总结全诗

  学生总结:《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本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巧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一气呵成,诗人以“星星”象征光明,塑造一系列最美好的东西,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诗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义,它的光芒,不同于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这正展示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光明的理想。

  教师小结:

  著名诗人舒婷说:“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障碍必须拆除,面具应当解下。我相信:人和人是能够互相理解的,通往心灵的道路总可以找到。”我想,这也是江河以及那一代人内心的渴望与追求。

  【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江河

  变奏曲

  温情、浪漫──对比──寒冷、残酷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篇10

  【课文分析】

  《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全诗意象丰富,构成理想与现实的相互反衬,意境幽深而又冷峻,情感强烈而又含蓄。

  【教学思路】

  1、适当简介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引导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教育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

  暗喻句子的含义。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又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情感的……

  二、学生交流课前自主搜集的有关信息

  1、朦胧诗。

  2、诗人及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1、听配乐诗朗读,营造诗歌氛围,先感受后读诗。

  2、将自己听诗、读诗的感受说出来交流。

  四、生成探究

  将整体感知的内容整理归类,教师分别就主题思想、艺术风格等方面引导学生生成问题,探究问题。

  学生生成问题预计(可参见《读写导航》):

  1、诗中多用比喻象征,指出星星、萤火虫、春天、鸟以及夜、冰雪、冻僵的土地等物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2、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4、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上下两节有哪些变和不变之处?

  5、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在意境上有何转化?

  6、这首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这典型的特征是什么?

  7、理解诗中一些比喻句的寓意。

  五、综合创新

  1、以“日月星辰”为意象,写几行诗或几句话,表达你的思想情感。

  2、课外阅读一些朦胧诗作,选择摘抄几首自已最喜欢的诗来班里朗颂交流。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学习借助意象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体会诗情,通过朗读进入诗境,领悟语言表现力。

  3、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加强学生个性化体验,带动对诗歌的理解品析。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知

  1朗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

  (1)教师播放朗读配音,提示学生做字词、停顿和疑难的标注。

  (2)提问:通过预习和听朗读,能否体会到诗歌中的感情基调?结合此问题的回答,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课下搜集到的有关作者、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朦胧诗的资料。

  2、分析诗歌,把握结构和意象。

  (1)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可分组、分段朗读,提问:诗歌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

  提示:这些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2)分析上述句式,强调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3)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请学生体会这些物象的意象。

  (明确——夜、蜜蜂、星星、湖、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瘦小的星等。)

  (4)分析上下节诗中不同物象的象征意义:

  讨论、归纳。

  (明确——前一节诗中的'意象营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围,后一节诗中意象描绘出寒冷和残酷的意境。)

  (三)比较阅读,体会诗歌主旨:

  1.根据分析,本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组织学生讨论这两种意境该如何理解。

  讨论、归纳——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

  2.问:诗题中的“变奏曲”如何理解?

  (明确——本诗前后两个诗节在结构上基本一致,但诗歌在意象的塑造,情感的抒发上,形成强烈的对照,这正是变奏曲。)

  三、总结品尝

  引导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四、拓展延伸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星星变奏曲》评课稿08-25

音乐评课稿:星星变奏曲03-27

星星变奏曲音乐评课稿04-24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设计02-22

数星星的孩子的教学设计06-04

《小星星变奏曲》评课稿08-11

《小星星变奏曲》评课稿2篇03-10

音乐评课稿-《星星变奏曲》评课稿07-22

音乐课《小星星变奏曲》评课稿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