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评课稿

时间:2023-06-26 14:20:49 王娟 其他 我要投稿

《统计》评课稿(精选23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评课稿,通过评课,可以把教学活动的有关信息及时提供给师生,以便调节教学活动,使之始终目的明确、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行之有效。那么优秀的评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统计》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统计》评课稿 1

  黄老师执教的《简单的数据整理与统计》这节课,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教师基本功扎实,调控课堂能力非常强,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本节课里,创设了三个非常新颖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非常有新意。一是“动物联欢会”,通过“怎样知道每种动物各有多少只?”这个问题,让学生体验统计数据的必要性,并通过讨论得出小组分工合作,用“正”字记录的方法来统计数据,并制作成统计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到统计的必要性。第二个情境是“小明的奶奶向校长投诉小明写作业用了90分钟”,通过“校长应该怎么做?”而引出调查记录的数据;通过“奶奶眼睛看花了,怎么办?”引出需要整理数据而制作统计表;通过“看到统计表,校长会对奶奶怎样讲?”引导学生从统计表中去获取有用的信息。第三个情境是“四(3)班体育节所得奖券”统计表,通过“如果明年参加体育节,你能给什么建议?”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统计表的数据。在整个过程中,老师通过情境问题引路,调动学生的思维,并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充分体验到数据整理与统计的必要性、学会数据整理统计的方法、以及分析统计表获取信息。

  但也提出两点思考仅供参考。

  一是内容选择和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否妥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如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但三年级以前学生已经达到了这个教学目标,并且不仅仅学习了数据的整理与统计,而且已经学习了统计表、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本学期是在数据整理与统计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制作1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二是学生的思维到底该开放到什么程度?“看到统计表,校长会对奶奶怎样讲?”这个设问的意图是让学生学会分析统计表,获取信息。但是学生的思维却走到了“小明上课不认真听讲写作业玩”、“小明写作业不专心”、“小明是因为帮老师做事情去了”、“小明是因为接电话去了”、“小明可能是做家务去了”……。学生的思维已经远离教学目标,这时教师该怎样引导?还有部分评委认为,课堂的容量和密度还可提高;中后段教学过程离题,本节课应属教法、学法课;在引导学生回答时,教师没能及时引导到数学问题中来。

  《统计》评课稿 2

  《统计》是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统计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新课标把统计知识作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分析,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大纲提到,使学生具备一些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和知识,具备一定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根据数据进行合理的推断,并进行交流的能力,是小学阶段统计的主要目标。这节《统计》课作为一年级的第一册内容,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关于统计的'内容。今天听了徐惠娟老师的这节《统计》课,我感慨良多,下面谈谈我的见解:

  一、本节课有几个亮点:

  1、情境创设紧贴学生生活。教师从大象伯伯过生日开始,到生活中你最爱吃的水果,然后到你喜欢的动漫形象有哪些,无不从小孩感知的身边形象开始,活泼生动。课堂有个性。教师从本身的特长开始,充分地使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使生生与师生互动起来。

  2、教学流程合理,衔接自然,从情景的创设到引入新课,到新授,最后到练习,步步进行,井然有序。

  二、本人的一些浅见:

  1、统计方法的感悟不够充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统计方法摆出象形图统计,来表示统计的结果。而本节课中这个方法老师说的比较多,学生缺乏充分观察、思考、感悟,缺乏思维的碰撞,新知的传授也缺乏层次,所以,学生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我行我素,以前怎么摆,学完方法后还怎么摆。究竟这节课让学生学到什么呢?目标不鲜明,教到新知时,教师只是肤浅拉过,连最重要的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都没有训练。

  2、老师要求不明确,学生操作起来心存迷茫。

  3、有了需求,才会产生统计欲望,而本节课学生没有统计的欲望,所以所以不知从何入手。

  《统计》评课稿 3

  侯老师这节课语言生动精练,课堂组织很好,教学上紧密围绕着教学目标组织教学,通过课件让学生形象的体验到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特点,并与生活相联系,用了许多生活中的照片,让学生去进行判断,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教学效果很好。

  从教学目标来看体现出了认知,技能,情感的多元教育视角;从学习内容看,重点突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能力,符合课改的教学新理念;从设计的环节来看,整个活动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特点,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用生动形象的分类,取名等教学手段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她的每一个知识,每一个练习的呈现都很体,自然,而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就是在数学中所要求的'实在的课堂教学。在课堂上时刻体现出学生是真正学习的主人,每一个知识点的引出都是由学生或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来引出,同时还很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动手实践,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让学生在操作中发展数学能力;合作学习,让交流擦出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发展的共同体中共同发展;这些都是这堂课中的闪光点。所以我觉得这是一节好课,值得我们学习!

  本节课教师准备较充分,课件制作较好,教具准备充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回答问题较积极。本节课中学生学得积极、探究深入。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发展了探究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

  《统计》评课稿 4

  《折线统计图》这一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内容。这一课时是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并掌握其特点,进一步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听了易老师的这堂课,我觉得易老师以下几点做得很好。

  1、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关注学习起点是对数学教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才能让孩子更有目的,更轻松的学习。在复习导入环节,先出示某市1998年-20xx年中小学参观科技馆的人数,由此引出条形统计图,复习了旧知;另一方面在教学折线统计图的结构时又将其与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关注统计的现实意义

  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鲜活的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因此,易老师在设计的时候特别注重统计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选取学生身边的、熟知的生活材料,让学生感受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对以下几点我有着自己的看法:

  1)由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比较简单,在新知教学部分,当师生共同画好折线统计图以后,可否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如果学生发现不了,教师再做适当的引导。

  2)在教学制作统计图的过程中,教师的课件制作得很漂亮,学生也都能基本掌握画图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时,因为有个别学生的原点画得很大,很不美观,教师应该及时给学生以提醒。统计图不仅要画得正确,还要做到整洁、美观。

  《统计》评课稿 5

  本节课是二年级下册统计教学的第一课时,在这节课的教学,陈老师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统计一年级、二年级的体重,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整节课,陈老师语言和蔼可亲,有亲和力,非常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低年级的统计教学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复习导入:虽然学生在一年级时初步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两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但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已经记忆模糊了,复习导入做的不够,为后面的探究新知留下了隐患。

  2、数据记录:在探究过程中,每个学生轮流起来报自己在一年级时的体重,其他学生记录,其实二年级的学生统计能力还达不到如此熟练,这就造成了数据记录混乱,一年级时的体重就没记清楚,二年级时的体重记录的就更混乱,后面的复式统计表就没法完成。老师对学生能力估计失误,是造成本节课不够成功的关键。时间拖沓,后面的练习根本没有时间完成。

  我认为可以这样改进,学生说体重时,老师要求放慢速度,老师和学生一起做记录,这样就不会造成数据统计两遍,还不准确的局面。

  3、统计表:陈老师在统计表的表头问题处理上做的特别好,能够让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探知,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理解的透彻。

  4、板书:整节课,黑板上除了板书课题外,没有任何板书。 每一节课,黑板上都应该呈现出这一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即使在课件中已经出示过了也不能代替板书。

  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让我们一起认真学习,认真研究,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

  《统计》评课稿 6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节课的教学,就能看出教师平时上课的影子。接下来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二年级小学数学评课稿,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二年级小学数学评课稿1 《秒的认识》是一节生活知识课,朱老师依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教学流程清晰,教学目标明确,设计的教学信息丰富多彩。如:录像、游戏、体验活动等等,课堂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效果不错。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特色:

  这节课的设计,遵循了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利用课件展示嫦娥奔月的场景,运动场上的'时间等等,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也实践了“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数学理念。其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比如,让学生体验一分钟可以做些什么事,孩子们可以写字,可以做口算题,可以读文章,还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事情进行体验,效果挺好。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生活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将学数学与用数学有机联系起来。如在游戏环节中,让学生估测每个活动所需要的时间,比如:穿好一件衣服大约多少时间……这些活动的设计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中,教师十分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交流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统计》评课稿 7

  一、创设合理情境,让学习有趣。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融于现实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动物运动会说起,因为服务的需要,小熊厨师长和小鹿引领员,需要对同一群运动员作不同类别的统计;然后还是紧紧围绕这个比赛场,产生了分类统计天气、遮阳帽、奖牌等以完成数学思考为目的的生活情境。整个情境串自然合理,没有让人感觉为情境而情境,为生活化而生活化。同时,这个情境串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加上宋老师的语言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好像他们真的身处数学童话王国之中,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教学气氛良好,情感激趣的效果不错。往深里说,这组情境串又都传递着一个共同的隐性信息,即分类进行统计确实是因为不同的需要而产生的,要善于选择符合需要的分类标准。

  二、根植已有经验,让学习有根。

  已有经验,在这堂课中可以理解为两类:

  一是已有的生活经验。像课始,小熊厨师长要知道每种套餐各应该准备几份,就要知道什么?就是基于他们对动物相关生活习性的了解;再如后来统计好天气后问“根据这些信息,你估计比赛是在什么季节举行的?你是根据什么信息推测的?”“你对比赛安排和服务工作,有什么建议吗?”自主展开数学思考,产生统计的需要或对统计出来的信息进行合乎情理的分析,这些都是有赖于老师提出的数学问题根植于学生的已有经验,于是,学生不会茫然不答,而是积极互动。

  二是已有的知识或学习经验。

  本节课是为了体会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收集、加工信息,进一步组织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根据存在于同一事件里的不同问题,选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和计数方法,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目的,提高开展统计活动的能力,体会统计活动是为了解决问题。有序的收集数据的方法,根据数据做适当的分析,事物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从表格中能解决一些什么问题都是学生已经储备的知识,老师切入得很好,新知与旧知衔接自然,通常是用一句话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而这些,都是能顺利开展今天分类统计的前提。

  三、丰富探究层次,让学习有味。

  探究,是数学课堂的一个重要活动。但探究活动必须是有层次有张力的。宋老师的这节课上,较好的体现了这一理念。例题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感受不同标准分类处理数据,是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不是为了不同分类而不同分类,此为初步感受;为了看得更清楚,请来表格朋友来帮忙让学生参与了两张统计表的形成过程,组织学生观察统计表,让他们了解表格的内容和填法,并明白每一项数据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体会表格是根据问题设计的。此为深化感受。练一练的第一题,统计天气情况,老师是出示好表格让学生根据不同标准进行统计、填表,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根据标准去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这是模仿式体验,帽子练习从分类标准的制定,表格名称的填写,再到根据各自的分类标准去收集整理,并对自己的统计情况加以分析,这是一个完整的分类统计的过程体验,再到后面的奖牌等,形式由独立到合作,探究层次渐丰渐满,指向性也变深变宽。但是,又不是肆意拔高,而是契合他们本节课的思维发展坡度。当学生经历这样的活动时,他们就不可能是一个被动的观察者,模仿者,而是统计活动的创造者、发现者和使用者。这样的教学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考、浸透着理性的.数学思维,同时提供给学生通过自己的眼和手去认识世界的机会,及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又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我觉得这样的学习是有味的,既有浓浓的数学味道,又渗透着暖暖的情感温度。

  对这节课的思考:

  从宋老师的一句话说起:在帽子练习中,请你选择一种最喜欢的标准分类统计。虽然本节课的目标:只要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但是,就像是前面说的安排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就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数学规则是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产生的。而这也正是今天的分类统计高于一年级的分类的一个重要原因,直指统计的本质价值,统计不是为了分类,而分类是为了让统计结果符合现实的需要。所以,只是喜欢哪种,就选择哪种标准似乎不妥。是不是可以换个问法:你想了解帽子的什么信息,请选择一个合适的标准进行统计,然后看看能否回答你的问题。

  《统计》评课稿 8

  统计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这节《统计》课,主要是在于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进行统计,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彭老师采用学生所熟悉的材料,创设大象过生日的情境,并让整个情境贯穿于课的始终,“生日”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又利用动物动画的形式,容易吸引一年级的孩子,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很快地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落到了实处,在进行“喜欢吃什么水果”的统计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先让学生独立地想一想,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后,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调查与统计,然后让学生汇报调查与统计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侧重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对操作程序进行指导,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组织活动活而不乱,小组合作学习有声有色。

  整节课,彭老师亲切、平易近人,并时常以微笑鼓励孩子,学生课堂上的思路清晰,同时时刻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让活动富有童真童趣,让学生是在快乐的学习,在学生的全体参与中学到了所要掌握的知识。

  一点商洽:如何合理引导一年级学生回答问题还需作一些探究。

  《统计》评课稿 9

  上周听了两节二年级数学组的一课二上《7的乘法口诀》,感触颇深。陈老师上课老练,课堂驾驭灵活自由,课堂激情澎湃,还有那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细腻的课堂设计,无不让我受益匪浅;汪老师虽是一个美术专业的老师,竟也能把数学课上的这么成功,课堂虽然平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口诀已熟练掌握、并且灵活记忆,教学效果不言而喻。两节课基本流程差不多,都是成功的好课。下面主要围绕第一节,谈谈我的听课感受。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节课的教学,就能看出教师平时上课的影子。本课的教学,让我看出了师生之间通过一年多的相处,默契已达到一定程度。如例题中一共有7个问题,当前两个问题“摆1只、2只小船要用几个三角形”解决后,第三个问题“摆3只小船要用几个三角形”开始,教师只要说“请问”两字,马上有同学知道教师将要说什么问题,有一半同学能把教师心里的问题全部说出来了。编口诀的`过程中,反复有学生说:“应该把小数放在前面。”再如:当7的所有口诀全部编完,教师刚出示课题后,马上有同学争先恐后的发言:“老师,我有发现。”教师连过渡语言都不需要,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研究并识记口诀。

  本课中,学习口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运用,而在这之前,如何识记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本课通过读口诀,来达到记忆的目的,共体现四个层次。第一层次:“观察老师是怎么读的,一会儿我请大本领的小朋友来领读。”这一次是算式和口诀一起读,小孩子最喜欢当小老师领读,这句话,能让全班同学集中注意力听,又教会了学生读口诀的技巧。第二层次:“你坐的真神气,我请你来领读,这一次,只读口诀。”这一次是只读口诀。第三层次:“考考你,你能背出来吗?”当小朋友背不出来时,其余同学可以提醒他方法,这一层次,其实是对几句特别难记口诀的再次理解。然后会背的同学起立,闭上眼睛一起背,促使全体同学积极背诵。第四层次:“那一句不会背,我们读的过程中再来记一记。”全班齐读,此时,大部分同学已能背出,这是对后进生的兼顾。

  这节课中,我们经常会听见老师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你的声音真大声,和老师一样大。”“感谢你,你把小数放在前面。”“我特别喜欢某某的回答,说得特别好,用到了两个乘数。”“你坐的真神气,我请你来领读。”“先做好的小朋友已经在开始背口诀了,真好。”等等言语,充满浓浓的赞美和关爱,难怪学生会激情澎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统计》评课稿 10

  《复式统计表》是国标本苏教版第九册第十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统计表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复式统计表。通过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统计观念。这节课主要是教学认识和填写复式统计表,并对复式统计表作简单的分析。

  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是教学的难点,虽然不要求学生制作复式统计表,沈老师为了让学生有主动探究新知兴趣,在课中设计了抢答的游戏,这样通过某些同学的失败,为什么会慢呢?这样就顺利的衔接到需要一张新的统计表,内容应该包括4张统计表的'内容。由此激发了同学们的对学习新知的兴趣。然后让学生一起经历把4张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知道表头为什么要分为3栏,每一栏分别对应的是横式还是竖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填写统计表时,我先让学生认识这张统计表的整体结构,横栏表示什么?竖栏表示什么?表中的每格数据分别表示什么。并让学生自己详细的说说合计和总计是如何得来的,加深学生对于统计表数据的认识。之后利用练习,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复式统计表。

  从学生的反馈看,教学效果还不错。但从学会学习和生本课堂的角度上来考虑,显然本课让学生小组合作的机会较少,参与的面不够。

  《统计》评课稿 11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确定直条的高度,进一步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从中进行观察、分析。由于学生对于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已有了一些经验,与三年级不同的是纵轴上一格不再表示一个单位,而是表示多个单位,这给学生的思维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思维发散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探究的起点。课堂引趣,要“精”,要根据所学内容,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课一开始设问:“谁知道世界博览会?”这个话题知道的学生几乎没有,老师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趁势介绍世博会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了解世界博览会申办的程序,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接着让学生欣赏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申办成功时全国人民欢欣鼓舞的.场面,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想重温上海申办20xx年世界博览会的整个投票过程。本节课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统计上海申办世博会各轮投票情况这样一个情境,学生经历了四轮投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不仅学会了新知,而且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分散难点,掌握画法

  本节课的难点是确定直条的高度,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者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观察比较不同。观察第一轮的得票统计图,师问:波兰得了两票,为什么不画两格?让学生观察得出:三年级学习的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单位,这里一格表示5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从而让学生明白直条的高度应根据纵轴上的刻度算,这是与三年级的不同之处。

  (2)估计直条上的数据。教师把书上想想做做1的图改成没有数据的,让学生估计直条表示的数据大约是多少,再显示正确答案,让学生享受成功、学会看图。

  (3)利用多媒体学会画直条。在试一试中,让学生讨论:“纵轴上没有12,该怎么找?”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讨论出办法,再结合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学会了确定直条的高度,并会画直条。

  这节课的不足主要是:

  (1)对学生“放”的程度还不够,师生的交流多,生生的互动偏少,小组交流的形式上可以再多方位一些,发言面可以再广一些。

  (2)练习的的设计如果能与世博会能联系紧密些,那么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会显得更突出。

  《统计》评课稿 12

  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这节的《统计》课,主要是在于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进行统计,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听了彭海军老师的课,我有以下几个体会。

  首先,整个教学过程中,彭老师采用教科书所给的材料,创设了一个小象过生日的情境,并让整个情境贯穿于课的始终,“生日”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又是利用动物动画的形式,一年级的孩子就容易被吸引,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很快地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由此可见,兴趣还真是学生乐学的法宝!

  其次,新课改以来,合作学习成为小学课堂上的一大“亮点”,但很多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较多,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在进行“喜欢吃什么水果”的统计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先让学生独立地想一想,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后,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调查与统计,然后让学生汇报调查与统计结果。

  第三,整堂课,彭老师都以低年级孩子能接受并喜欢的面貌出现在他们面前:亲切,平易近人;并时常以微笑鼓励孩子,同时时刻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让活动富有童真童趣,让学生是在快乐的学习,在学生的全体参与中学到了所要掌握的知识。

  《统计》评课稿 13

  王老师这堂课教学设计非常清晰,各知识点分析到位,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是一堂非常不错的复习课。

  下面就这节课来谈谈我的看法:

  1、导入直截了当

  王老师从学生感兴趣的长跑成绩引入统计上的几个概念:样本,众数,中位数,总体,导入开门见山,并把复习的主动性给了学生,起到很好的复习效果

  2、设计思路清晰

  从长跑成绩到具体的.练习,学生的解答,教师的讲解,而且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注重数学思想的培养

  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能教学生扇形,柱形图去预测统计学上的整体的趋势,如何处理数学上数据

  《统计》评课稿 14

  以前,我总认为统计课很难上,在知识上很难找到需要探究的地方,再加上绘制统计图花费时间长,很难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图的作用。听了邓老师的这节统计课,让我眼前一亮,哦,原来可以这样上!

  1、从统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的只数引入新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2、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统计数据多的情况下,及时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工统计,让学生体验合作的乐趣和需要。可以看出合作的效率是很高的。

  3、在重难点地方处理巧妙。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整理数据,完成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当发现统计的数据太大时,一格再表示一个单位就太不方便了,从而引出矛盾。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原则的教学思想。确实有同学就想出来了。教师创设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悬念,一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一格表示2个单位或者更大的数的需要,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另外教师也预设了多个解决办法,沸羊羊的、懒洋洋的加以展示,同学们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的想法和喜洋洋一样,很有成就感。

  4、教学目标的呈现时机恰到好处,达到了既不提前泄露知识,又让学生及时了解目标的目的。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总结前面学习内容,又过度倒下面的学习任务。

  5、练习时要求明确。教师强调在绘制条形时要一一对应,做到快、静、齐。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但由于是小组合作,有的同学插不上手,操作困难,所以凸起来要慢一些。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找准刻度后记号记号在涂色,准确率要高。

  6、后面的统计图欣赏很好,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后面学习奠定了基础,也让学生体验到了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商讨的地方:统计的数据一定要让学生核对清楚,可能会有学生多数,或少数会严重影响后面的练习。最好能用数一个标记一个的方法。再根据统计图解决问题时,个人觉得先找信息,再提问题比较合适。可以体现学生的认知顺序。

  《统计》评课稿 15

  我们一同听了李老师的“统计”一课,也许大家的感受各有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把自己对本节课的感受与大家做个交流,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仁予以指正

  我觉的本节课从整体上看是成功的,具体来说,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4个特点:

  1、灵活选择教学素材。李老师利用了分类学具中的水果让大家分组统计。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玩,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教学中如果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到情境中,便可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中李老师充分利用孩子们所喜爱的动画片为线索,并贯穿于整节课中,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孩子们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自始至终处在愉快的学习状态中。

  3、较好的体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本节课在这方面有较充分的'体现。首先,教师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气氛,开放了师生关系。其次,教师组织学生从课件中发现问题,引导他们进行合作交流,思想碰撞。从最后动画片的统计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不断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多角度地选择、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同时,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的氛围中受到激励。

  4、重视对学生的课堂评价

  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的成绩加以肯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课堂上的评价更为重要,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哪怕是一朵小红花、一颗红星、一句激励性语言,都能激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本节课李老师特别注意了对学生的评价,她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用各种形式表示对学生的赞赏,如:你观察的真仔细;大家都是小博士,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善于动脑,将来一定能够成为科学家;你回答的比较好,给你们小组增加一颗智慧星等等。一句激励性的语言,一个赞许的目光,对教师来说并不费劲,但对学生的影响却非常大,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告诉学生在不断进步。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学语言的运用还需加强磨练,尤其是在语气、语调上还不是很有感染力;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还需要有意识、有计划的逐步培养。

  《统计》评课稿 16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数据,在填一填、涂一涂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和解决“以1当2”的问题。

  这节课的设计突出了“统计”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有趣的童话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听了霍老师的课,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的,下面就谈谈个人的一些收获:

  1、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课始,教师以亲切的谈话引入了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由神秘的礼物引出国庆联欢会创设了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接着,让学生看动物的出场去统计几种动物的数量。学生情绪高涨,然后,借助学生看到的动物展开收集整理数据活动,使每个学生都主动、认真地记录统计数据,体会数据的收集过程。

  2、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在探索新知识中采用了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例如统计图的方式,先让学生试着涂一涂,在尝试中发现问题:格子不够,让学生发现问题。每个学生思考着解决的方法:接着向上涂,并排涂,一格表示2只等等,在这个基础上总结出用一格表示2只。之后,每个学生完成统计图,并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实践过程。学习活动的设计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基本理念。

  3、紧密联系实际,创设良好情景,丰富学习资源

  但一节好的课也有它不足的地方,以下就是对霍老师的一点商讨的地方:

  1)动物出来收集用的时间多了,能否让动物出场交替出或分小组统计每种动物的只数。

  2)在讲一个格表示2个单位时,让学生讨论怎么办,不要只是老师讲,有点讲得多,留学生思考就更加好了。

  3)出示统计图评讲时,老师在黑板讲就不要在课件里再讲一次了。

  《统计》评课稿 17

  杨老师设计了“识图标,认天气”的游戏,原因有两点:有趣,毋庸置疑,“猜一猜”这样的数学游戏本身就能调节课堂气氛,引发课堂高潮,特别是猜对后得到的奖励更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点也很有必要。为了突破该难点,用猜一猜的游戏引发学生交流估测的依据,积累估测的经验。

  杨老师整堂课以学生为主导,在杨老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推陈出新。情境导入是以学生们熟知的天气预报音乐为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分类出多个天气图标,当学生学完天气图标后,引出这节课的例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统计一下各类天气的天数,让学生自己发现方法,总结方法。有画圆法、“正”字法等,帮助学生改进画圆法,让圆圈一个挨着一个;“正”字法从日历的开头,分门别类的把晴天、多云、阴、雷阵雨、阵雨等天气天数统计出来。学生的声音是课堂的主题,当学生回答的问题偏离主题时,及时把学生引导回来。如圆圈表示时,直接用画图的'方式呈现学生的结果,让学生自己判断到底哪种方法最好,充分肯定了“正”字计数法的重要性。随后的小组讨论也时刻围绕着学生,让学生发散思维,不局限于课本,寻找多种方法,表示收集到的数据。表格法、画图法,最后,引出条形统计图更是很细心地让孩子认识条形统计图。并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和差异,整节课水到渠成,灵活自如。

  《统计》评课稿 18

  王老师的这节《统计复习》课,生动自然。王老师课堂的驾驭能力很强。首先,她让学生自己翻开考试说明,看中考的各级要求与目标。直截了当。从考试说明的要求与知识框架来引出统计复习的知识点,依次复习了样本、总体、个体、样本容量的概念等,以及五个统计量的运用。

  总体上,课堂很活跃,思路很清晰,也契合生活实际,值得我学习!既有教学知识点的思维导图,又有教育激励的意义。起初让学生小组发言,以开火车的形式,说出自己的体育长跑得分,衔接自然。这让大部分同学参与其中,激发学习兴趣。在简单的知识点整理中,通过习题,学生大胆发言,清晰统计中抽样调查的四个相关概念,也很自然地引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特点以及应用。从5-6个小练习中依次展示了各类统计图的.特点,还有方差、标准差等离散量。其中还涉及了原作业本上的一道习题。遗憾的是,如果能够做些改编与变式,应该更有意义。而不是重新再解一遍原题。个人想法:换成纠错改错题,考察方差反应的整齐度、稳定度、波动情况。

  《统计》评课稿 19

  统计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这节《统计》课,主要是在于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进行统计,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彭老师采用学生所熟悉的材料,创设大象过生日的情境,并让整个情境贯穿于课的始终,“生日”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又利用动物动画的形式,容易吸引一年级的孩子,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很快地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落到了实处,在进行“喜欢吃什么水果”的统计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先让学生独立地想一想,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后,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调查与统计,然后让学生汇报调查与统计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侧重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对操作程序进行指导,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组织活动活而不乱,小组合作学习有声有色。

  整节课,彭老师亲切、平易近人,并时常以微笑鼓励孩子,学生课堂上的思路清晰,同时时刻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让活动富有童真童趣,让学生是在快乐的学习,在学生的全体参与中学到了所要掌握的知识。

  一点商洽:如何合理引导一年级学生回答问题还需作一些探究。

  《统计》评课稿 20

  这次景东杯课堂教学比赛,我听了李丹老师上的《统计》这一课,作为一名教龄还不满一年的年青教师,我觉得李老师这节课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整节课从新课的引入,新授,练习和课堂小结各环节的安排比较合理,有序,层次清晰,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拓展,既照顾全体,又为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体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如果长此坚持下去,定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李老师能提供学生比较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课中老师让学生说说如何统计班中每种水果喜欢的人数,在出示了统计图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安排了让学生看统计图同桌互相提问题等等,这样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质疑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由于李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民主,在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能在课中大胆质疑,如有学生发现教师所给的统计图的纵轴只有17个格子,就向老师提出:如果超过17人该怎么办。

  评课稿这些宝贵资源的呈现无疑是我们数学课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

  在这里我也想给李老师提几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要正确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在统计班中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的人数时,教师明知道有个别学生已重复站立而不加以指正,(班中也有同学向老师反映某某同学已经站立过了,但教师没有予以回应。)我想这是因为在教案中教师有这样一个预设的问题:我们怎么知道班级里每个小朋友都统计到了呢?

  李老师想让这个问题能在后面顺理成章地出现,孰不知这样做反而使教师要对班级人数重新进行统计,这样做势必要浪费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以致后来教师就干脆造假,把总人数凑齐就算完成了人数统计,这样做的结果显然使统计失去了它的真实性和它的`实际意义。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规范,表达要确切,如教案中"这是统计图吗"这句话表达就不够确切,应可以这样问:这是一张完整的统计图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注意倾听,更需要有适时的评价。在本课中,当学生完成了第一张统计图后教师要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看出喜欢什么水果的人数最多和最少。

  评课稿当有学生回答:喜欢草莓的有16人,喜欢菠萝的有1人,所以喜欢草莓的人数最多,喜欢菠萝的人数最少。这样的回答显然与教师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反应比较冷淡,也没有对该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并进一步启发,但我们知道该学生从数字上看出数量的多少显然是没有错的,老师对该生的回答先要予以肯定,然后启发学生从另外不同的观察角度来回答问题,从而让学生从观察直条的高低来知道数量的多少。

  从试教课到正式上参赛课,我觉得李老师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只要她继续不断地努力钻研教材和改进教法,相信她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数学教师。

  《统计》评课稿 21

  集团层面推进现代课堂研究实践已开展一个月,各学科任课教师都很快融入到了课堂改革的风潮。3月20日,集团数学组进行组内的第一次任务型课堂教学展示教研活动。活动中听了孙彩萍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课堂上孙老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退居幕后,创设情境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形式在一种开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感受、体验、发现和探索新知。35分钟的课堂紧紧围绕三个随堂任务的实施,师生共同演绎了一堂精彩高效的数学课。

  一、相比以前的课堂,孙彩萍老师的课堂展示,让我看到了这样三个变化:

  (1)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孙老师的《折线统计图》这一课,她设置的教学目标是通过3次小组合作讨论完成的,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自己就完成了知识建构,这比老师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效果要好很多,课堂上学生求知欲变强了,可以说孙老师的课堂让我看到了学生对学习更加主动了,从“要我学”转变成了“我要学”。

  (2)第二个改变是课堂评价形式变得多样化了:孙老师的35分钟的课堂展示,完成了小组互评、成员互评、师生互评三种评价形式:通过给表现优秀、积极的小组发送小花实现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通过小组汇报展示,其他小组补充回答等,实现了小组间的互评;在探究折线图和条形图特点这环节时,课堂上学生间互评进行地非常好,学生间精彩的互评顺利地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这些多元化的课堂评价形式有效地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3)师生关系发生了改变:课堂上,孙老师一直都扮演着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师生间关系不再是临高临下惟命是从的那种。孙老师课堂用语“哦,原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等肯定和询问的语气,体现了师生间平等的关系。《折线统计图》这节课中,孙老师通过精心设计前置性学习任务单、随堂学习任务单围绕统计最近每天的气温,给学生创设了真实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教学目标和课堂实施效果来看,我觉得她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大优点,值得我学习和揣摩:

  (1)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正确把握学生认知能力与教材内容要求的关系

  折线统计图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在前面已经学过统计表,条形统计图,而在平时生活中对折线统计图也有着朦胧的`感知。在前置性任务设计上,孙老师设计了让学生统计了近一周的日气温,由统计表引出所学的折线统计图,转化过程直观、自然。另一方面在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时又将其与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生活素材,关注统计的现实意义

  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鲜活的题材引入教学中。孙老师在随堂任务内容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统计数据来源于生活。从让学生统计日气温、分析气温的变化情况,让学生感受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提供这样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

  总之,我觉得孙老师的基于小组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实施过程和效果上看,都挺成熟的还是挺完美的;从教学设计上来看,随堂任务内容设计源于日常生活、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小组合作气氛活跃、学生课堂参与度高。随堂任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上有层次性,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完成了新知的建构和理解;在我看来,虽然集团推行任务型课堂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孙老师近乎完美的设计和演绎,让我看到原来学生是如此的出彩和智慧。

  《统计》评课稿 22

  10月17日上午有幸在黄海路小学参加“统计与概率”教学的专题活动。学习了两位教师执教的课,真是受益匪浅。下面就王艳艳老师执教的四年级“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课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教态自然亲切,师生关系融洽。

  新课程,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关注学生;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要给学生一个合理的、鼓励的评价。王老师这节课就很好地注意到了这些。整节课王老师始终面带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总是给予掌声和赞扬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带动其他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对于回答不出来或回答不能完整的学生,王老师总是耐心的引导、点拨,让学生不紧张,给学生重新思考问题的信心。这是我以后教学中该注意的地方。

  二、教学思路清晰,课堂引导到位。

  整节课,王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教学思路。课堂中老师注意培养学生去自主发现问题并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例如:课的开始有张丽华用画“正”的方法统计的班级喜欢电视节目的情况。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同时建立进一步探究新知的`欲望,在点拨中学习新知。所以很顺利的完成了统计表的学习。这为下面条形统计图的学习作下很好地铺垫,教师对这部分教学更敢放手给孩子,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中解决问题,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知识。教师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主体地位。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王老师设计的巩固练习是让学生分组收集本班喜欢电视节目的人数,并及时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在这个过程既让学生对新知的巩固,又试图让学生明确收集、整理数据的目的是回答问题,了解统计的活动过程,积累初步的统计活动经验。同时也告诉学生生活和数学是密切联系的,要善于把所学知识用到身边的实际生活中去。

  一节真课、好课总是会有不足的,建议:王老师对小组分工的环节安排在课前,分工时要到位,让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都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为课堂上节省时间。

  《统计》评课稿 23

  听了谭老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课,确实令我受益匪浅,收获良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好多。下面就谭老师这节课谈一谈个人的想法:

  1、由于条形统计图学习的内容长期以来都是数据的来源与学生通过收集去体会数据的。课开始,谭老师就情景教学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去收据数据,去体会数据,再引入条形统计图。这样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与生活,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

  2、课中教师非常重视与学生之间真诚地交流,悉心地倾听,积极地引导,和理地调控。

  3、谭老师语言生动、设计清晰、课堂气氛活跃、思路清晰、节奏紧奏,课堂调控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兴趣,课堂中,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发现去引导学生知道条形统计图它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学会看统计图,学会涂多少格?会做完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4、课件的制作好,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但我也提出自己一点不成熟的建议:

  1、出示例题的课件字太小了,所以收集“正”字出示看不清。

  2、过渡条形语言不好。

  3、展示新课结果重复有点罗嗦,讨论的时间太短。

【《统计》评课稿】相关文章:

统计的评课稿08-13

《统计》评课稿12-05

统计评课稿03-26

统计与概率评课稿08-01

数学《统计》评课稿04-09

【热门】《统计》评课稿03-21

《统计》评课稿【热】03-21

【精】《统计》评课稿03-21

《统计》评课稿集合03-24

《统计》评课稿【热门】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