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04 09:20:32 音乐 我要投稿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14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音乐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14篇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篇1

  课时:1课时

  课业类型:音乐鉴赏

  教材分析:本节课以欣赏为主,讲授为辅来感受体验两首爵士乐《南部之子》和《不知为何》。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爵士音乐的风格特点,激发学生去了解爵士乐的兴趣和愿望,简单了解爵士乐的起源和发展史,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爵士乐的节奏特点。

  《南部之子》,乐曲速度较快,体现一种愉悦的心情,并运用大量的切分节奏,是一种带有幽默,欢快,活泼情绪的舞蹈音乐。演奏乐器为小号,钢琴,爵士鼓,主奏乐器为小号。作者是路易斯???阿姆斯特朗,被称为“爵士乐之父”。

  《不知为何》乐曲速度徐缓,乐曲弥漫着淡淡的忧郁和哀愁,色彩沉郁。演奏乐器为吉他,钢琴,架子鼓等。演唱者诺拉?琼斯,被誉为“爵士公主”。

  课程目标:1.通过对比欣赏,引导学生感受,体验爵士乐的风格特征,并了解相关文化及艺术价值。

  2.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让学生初步了解爵士乐的音乐特点及相关爵士音乐的知识。

  3.由于某些历史与社会的原因,正确引导学生对爵士乐的审美标准,探索爵士乐对当代音乐的影响。

  教学重点: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爵士音乐的风格特征,并介绍有关爵士乐的知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基本把握爵士乐的节奏特点,结合做一做模仿爵士乐的节奏练习。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对比欣赏:民歌《茉莉花》 爵士乐《茉莉花》

  请学生说出两首歌曲的风格特点,并讨论对此类音乐风格有何理解,引出课题——爵士乐。

  二、新授

  1.学生通过欣赏,结合自己对爵士乐的最初印象,讨论爵士乐的基本风格,了解爵士乐队的基本构成。(展示爵士乐队演奏照片,认识乐器)

  教师补充(幻灯片)爵士乐产生的时间,源头布鲁斯和拉格泰姆

  2.感受、体验布鲁斯与拉格泰姆的音乐特点

  (1)通过欣赏布鲁斯音乐片段,请学生总结音乐特点:忧郁、悲伤、变化音多、节奏复杂、难掌握。

  教师补充:(幻灯片)布鲁斯(又译蓝调)意为在感情上悲伤、忧郁的意思。布鲁斯是南北战争后,在黑人民间产生的一种演唱形式,产生于19世纪末,由非洲被贩卖至美国南部庄园中做奴隶的黑人所哼唱的劳动歌曲、灵歌和田间号子结合而成。

  板书布鲁斯音阶:将主调音阶(1 2 3 4 5 6 7 1)的(3 5 7)级音降低半音,在音效上给人以苦乐参半,多愁善感的听觉冲击。(钢琴演奏布鲁斯音阶,从音响上让学生感受其效果)

  (2)通过欣赏拉格泰姆音乐片段,请学生总结音乐特点:适合跳舞的舞曲音乐,节奏欢快。

  教师补充:(幻灯片)拉格泰姆美国流行音乐形式之一。产生于1900年前后美国经济十分繁荣时期。从南部和中西部来的乐师,维持生计,就利用小吃店、咖啡馆、酒吧等各种公共场所的钢琴弹奏供宾客娱乐的钢琴曲。这种音乐只注重节奏变化而不注重旋律、情绪欢快而别具一格的钢琴音乐称为拉格泰姆,意思是令人发笑的拍子。

  互动:请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打拍子,让学生感受爵士乐的节奏特点——重拍后移,初步感受爵士乐的节奏特点。

  (3)了解爵士乐的即兴性

  爵士乐带有很强的即兴性,早期的黑人爵士乐师多不识谱,演奏时只是凭着灵感,对熟悉的曲调自由地进行变化演奏。

  (4)总结爵士乐的特点:节奏多变,多用切分音

  布鲁斯音阶,奇异感觉

  即兴表演

  3.欣赏“爵士乐之父”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代表作《南部之子》

  思考:1.早期爵士乐的演奏风格?(情绪特点和演唱风格)

  2.仔细聆听演奏中使用的乐器?(主奏乐器和伴奏乐器)

  教师总结:乐曲速度较快,体现一种愉悦的心情,并运用大量的切分节奏,是一种带有幽默,欢快,活泼情绪的舞蹈音乐。演奏乐器为小号,钢琴,爵士鼓,主奏乐器为小号。作者是路易斯???阿姆斯特朗,被称为“爵士乐之父”。

  互动:节奏练习,两声部节奏练习(出示谱例),进一步体验爵士乐的节奏特点,加深学生对爵士乐风格特征的印象。

  对比欣赏:“爵士公主”之称的诺拉?琼斯演唱的《不知为何》

  思考:1.通过对之前歌曲的欣赏,对比这首歌曲的风格?(速度和音乐情绪)

  2.演奏中使用的`乐器?

  教师总结:乐曲速度徐缓,乐曲弥漫着淡淡的忧郁和哀愁,色彩沉郁。演奏乐器为吉他,钢琴,架子鼓等。演唱者诺拉?琼斯,被誉为“爵士公主”。

  4.知识拓展:爵士乐的艺术价值,格什温与《蓝色狂想曲》,请学生自己找一找这首钢琴和乐队中的“爵士的影子”。

  5.讨论:爵士乐在中国的发展?播放歌曲《夜来香》,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百老汇舞厅”“和平饭店”等,靡靡之音,其音乐演奏形式与歌曲创作都表现出国人对爵士乐的吸收与借鉴。)

  爵士乐的现状?(步入开放的中国,爵士音乐已逐渐走进人民的生活,日益受到大众的喜爱,我们可以从各种不同的渠道欣赏到不同风格的爵士乐)。

  欣赏:《海底总动员》主题曲《飞越海洋》

  推荐同学们课后搜集《海上钢琴师》和《出水芙蓉》的音乐欣赏,进一步了解爵士乐 。

  三、小结:

  1.通过欣赏、讨论、练习基本掌握爵士乐的风格特征。

  2.比较两首爵士乐作品,并通过欣赏辅助作品,从中对爵士乐的产生、发展等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并总结爵士乐的主要特点。

  3.共同探讨了爵士乐对当代音乐的影响。

  四、布置作业:

  课后认真欣赏老师推荐的两部音乐,留意身边还有哪些具有爵士乐风格的歌曲和乐曲?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篇2

  一、培养目标:升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

  二、主要课程:

  声乐、钢琴、

  三、课程设置简况:

  2、乐理视唱练耳:总学时:190,周学时:2,开设5.5学期

  内容提要:通过视唱、听辨等教学途径,提高学生音乐听觉的敏锐性和精确性,并积累音乐语汇,丰富音乐经验,促使学生在音乐注意力、音乐记忆力、音乐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视唱能力,为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3、声乐:总学时:190,周学时:2,开设5.5学期

  内容提要: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主要内容为:歌唱的呼吸,歌唱的共鸣、歌唱的咬字、发声的训练、中外歌曲演唱、艺术表现等。

  4、形体训练与舞蹈编排:总学时:224,周学时:2,开设5.5学期。

  内容提要:形体训练由芭蕾基础训练的扶把动作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多风格组合的训练两大部分组成,任务和目的:

  1.克服学生自然形态的各种毛病,有一个正确的体形;

  2.训练音乐感,舞姿的`准确、舒展。舞蹈编排:即“编舞技法”,激发学生在深入生活搜集创作素材的基础上,选择表现的题材,确定表现的主题,具体着手创作,把舞蹈要表现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性格和情绪,以及段落结构、体裁、风格、形式,用准确、规范的形体动作加以表现。

  3、钢琴:总学时:170,周学时:2、2、3、3,开设三学期。

  内容提要:基本技术训练。弹奏的基本姿势、手指、手形、关节、腕、肘、大臂、小臂、肩身体的弹奏要求。识谱的基本知识、各种符号、术语。指法练习,音阶练习、琶音练习,和弦练习。练琴的基本方法,基本的演奏方法,音乐的基本表达形式。断奏、连奏非连音。起呈转合,旋律线、高潮点、练习曲、中外乐曲、复调音乐、音乐的各种体裁、各种题材。

  四、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11-20周为文化学习。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篇3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虽然音乐课并不涉及到升学考试,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音乐课的质量,也是极为重要的。

  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对音乐感受能力不够强。针对这一现实情况,现将我在教学中的体会、感受和反思简述如下:

  一、教材内容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显示,现在的学生热衷于流行歌曲、偶象歌星,而对教材中的歌曲却不屑一顾; 他们可以如数家珍似的报出一长溜的、连音乐老师恐怕还未所闻的歌名及某某歌星所唱,而对音乐课上老师反复教唱、竭尽所能讲解的歌(乐)曲却模糊不清,甚至毫无印象??这里固然能找到许多原因,讲出一大串非我们音乐教师所能的`理由,但从一个教育者应有的工作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来反思我们的教育,凭心而论,我们的课堂教学本身存在的许多问题恐怕也是一个不容低估的重要因素。

  二、改变教学方式,在上课的过程中验证反思

  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反应.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验证在备课时设计的反思,对症下药。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因此,在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反思材料,提供教师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

  三、存在的不足及整改措施

  作为音乐老师,我还存在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吸取老教师的经验,取长补短。因 此,无论是主课也好,副课也罢,教学反思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我认为更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提炼,从而发现问题,学会研究,不断地去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通过教学我感觉到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

  1、常有教学与教材紧密相关,切忌追求课堂忽视了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因此教师要认 真备课,精心设计。

  2、教学中要注意到大部分学生,因材施教,个性发展。

  3、要注意师生的情感交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生一同学习。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反思,请给指导。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虽然音乐课并不涉及到升学考试,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音乐课的质量,也是极为重要的。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初步了解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种歌唱方法的演唱特点。培养学生感受美,体验美的能力,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知道歌曲有三种歌唱方法并能加以分辨。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课间播放歌曲《我的太阳》

  新课教学

  1、美声唱法

  A、导入新课:歌曲《我的太阳》导入

  B、美声唱法:美声唱法一词出自Belcanto,这是18世纪流行于意大利的一种歌唱方法,其目的在于造就美妙的歌声。

  C、欣赏歌曲《黄河颂》片段。

  D、结合实例讲解美声唱法的演唱特点:声音悦耳、圆润靠后,具有声音本质美的声音。要求声区统一,声音连贯不断,音准完美,讲究声音的位置、共鸣、气息。

  2、民族唱法

  A、歌曲《歌唱祖国》导入(教师亲自演唱)

  提问:演唱的表情、音色?

  B、民族唱法:“民族民间唱法”“中西结合”的统称,也成为中国唱法。

  C、欣赏歌曲《大坂城的姑娘〉〈北京的金山上〉〈茉莉花〉片段

  D、了解民族唱法的特点:注重声音的民族性、音色真实、明亮靠前、语言十分讲究,注重声请并茂,韵味浓郁。

  3、通俗唱法

  A、导入:同学们平时喜欢唱些什么歌曲

  鼓励学生积极上台演唱。

  B、通俗唱法:即流行歌曲的唱法,也叫自然唱法,是以“自娱”为其表现的主要目的。

  C、分析通俗唱法的.演唱特点:无严格的技术规范,把“自娱”作为重要表现目的,强调其“倾诉性”和“宣泄性”力求演唱的生活化,大众化的口语化。

  D、讨论,是不是流行歌曲都适合我们?

  4、请学生分辨三种不同的演唱方法。

  5、让学生尝试用三种不同的演唱方法唱同一首歌,再次体验各自特点。

  6、小结。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篇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音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中的第八单元《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中第十五节《贝多芬》。这个单元主要探究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一共有两首,分别是《第23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和《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欣赏《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引导学生能够了解贝多芬的作品风格及内涵,初步理解作品的曲式结构,启发学生把学习、生活和乐曲所表达的深刻内涵紧密结合起来。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对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有自我欣赏能力,但这种能力与认知基础却由于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而使学生对古典主义音乐的特点存在一定鉴赏困难,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音乐作品不懂得如何进行欣赏。因此改变这一状况是上好本课程的关键,是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采用对比检验、模仿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感受古典艺术所带来的美。

  三、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音乐知识和感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首先是,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加强学生对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及贝多芬精神的认识。体会作曲家百折不挠的一直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

  其次,是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欣赏、讲解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奏鸣曲、奏鸣曲式及交响曲的基础知识,增加学生对于曲式结构的了解,为以后更好的鉴赏音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是知识与技能目标:

  聆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及《热情奏鸣曲》的音乐片段,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以及古典主义的音乐特点;区别交响曲作品及奏鸣曲作品的不同,并能够试着演唱《欢乐颂》这个乐章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能够试着哼唱主旋律,掌握奏鸣曲式的结构是分为呈示、展开、再现三个乐章;以及贝多芬所创的交响曲的四个乐章的结构。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一、聆听《忆秦娥·萎山关》、《谁不说俺家乡好》、《我和我的祖国》及《祝酒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诸,认识歌曲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及社会内容,进而了解当代创作歌曲的基本特征。

  二、在感受、体验、理解歌曲的基础上,认识歌曲的体载及风格,掌握艺术歌曲及群众歌曲的基础知识。

  三、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专业创作歌曲的繁荣景象。

  教学内容:

  一、欣赏《我和我的祖国》

  二、音乐知识: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

  三、欣赏《忆秦娥·娄山关》

  四、欣赏《谁不说俺家乡好》

  五、对比欣赏《祝酒歌》与《饮酒歌》

  教材分析:

  一、《我和我的祖国》歌曲创作于1986年,表达了中华儿女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表现了人民对祖国满怀深情的高尚爱国主义情操。歌曲为二部曲式结构,圆舞曲节奏贯穿全曲,曲调流畅、激越、抒情、歌词真挚,亲切感人。

  二、毛泽东词《忆秦娥·娄山关》作于1935年2月,1935年1月红军长征途中,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转回贵州改打黔军,抢占娄山关,歼故两个师,取得长征途中第一个大胜利。

  忆秦娥为词牌名。娄山关,在贵洲省遵义市北的娄山上,是由黔入蜀的要道。娄山,横亘于遵义桐梓间,是乌江与长江的分水岭。“忆秦娥”词牌在结构上由上片和下片组成。曲作者在音乐上也随之而布局。在旋律上,曲作者吸取了我国民族音乐中戏曲与曲艺音乐的素材,以及进行曲的要素进行创作。

  三、《谁不说俺家乡好》是电影《红日》中的插曲。作于1961年它吸取了山东民歌的音调,曲调优美、委婉。歌词朴实无华,通俗生动,真挚深情,唱出了家乡好,解放军好和解放区好的思想内容,表达了解放区军民对家乡自然风光和鱼水深情的由衷赞颂。

  四、《祝酒歌》作于1977年。歌曲表现了粉碎“”举国上下、亿万群众欢庆十月胜利,沉浸在喜悦之中的情景。歌曲为带再现的复二部曲式结构。1980年被评为优秀群众歌曲。

  五、相关音乐知识: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都是在不同的国家,在一种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从歌曲本身说,并无截然不同的明确界限。一般来说群众歌曲多为分节歌曲,音乐通常是概括表达歌词的思想,而艺术歌曲则词曲紧密,细致地结合在一起。

  教学重点:

  欣赏《忆秦娥·娄山关》和《谁不说俺家乡好》。

  教学难点:

  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学生在抒情流畅的圆舞曲节奏风格的音乐声中进教室。

  师:请问同学们是否听过老师播放的这首歌曲?

  生:……

  2、老师歌唱《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新中国伴随着歌声成长,歌声鼓舞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点题第十七单元。

  二、欣赏《我和我的祖国》

  1、刚才你们听得《我和我的祖国》感受到什么样的音乐情绪呢?

  2、生:……

  3、师:由调流畅,激越、抒情、歌词真挚,亲切感人,圆舞曲节奏贯穿全曲,歌曲创作于1986年为二部曲式结构。

  4、介绍曲作者——秦咏诚:生于1933年,江苏菱榆人,1948年参加革命文艺工作并开始学习作曲。1952年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学习,1954年毕业后留校任都,沈阳音乐学院院长等职。作有《我为祖国献石油》等歌曲和声乐协奏曲,交响诗等作品。

  5、欣赏乐曲(带问题:歌曲表达什么情感?)

  6、生……

  7、师总:歌曲表达了中华儿女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人们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也是人们发自心灵深处的爱国情感的升华。第一乐段以叙述性的音乐语言展开乐思,运用比喻的手法诉说我和祖国的亲密关系。第二乐段曲调转入高音区激情迸发,情绪逐步高涨,最后结束在高潮上。这首歌属于声乐艺术中的群众歌曲。

  三、音乐知识: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

  群众歌曲的歌词通俗易懂,其内容大多与政治、社会活动有关,它体现人民群众的理想愿望,表达人民群众集体的思想感情。它的曲调以雄壮豪迈者居多。音域不宽,结构整齐,节奏鲜明,易于上口,适于群众集体齐唱。如《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等,我国群众歌曲的历史,可追溯到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抗日抗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中,群众歌曲都起了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

  艺术歌曲源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其特点是歌词通常采用诗歌,着重个人感情的抒发和内心体验的揭示,曲调与歌词紧密配合,表现手段及作曲技法比较复杂,深刻体现整首歌词和各句歌词的内容,感情细腻,优美感人,抒情性较强,伴奏不只是做和声的衬托,而常在渲染意境和刻画形象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五四”以来,我国作曲家也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如《玫瑰三愿》、《我爱你、中国》等。

  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都是在不同的国家,在一种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有时,很难严格地将它们区别开来,从歌曲本身来说,并无截然不同的明确界限。一般来说群众歌曲多为分节歌曲,群众歌曲的'音乐通常是概括表达歌词的思想,而艺术歌曲则词曲紧密、细致地结合在一起。

  四、重点欣赏的歌曲

  今天我们欣赏的几首歌曲分别创作于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等不同时期,因此,其风格不尽相同,并在类别上又可分为艺术歌曲与群众歌曲,有的特征较为明显,大家有共识即可,有的特征不明显,大家可以讨论研究,不一定下结论,不要纠缠在某一歌曲属哪一类。重要的是探究过程。

  (一)欣赏《忆秦娥·娄山关》

  1、介绍作词创作背景:1935年1月红军长征途中,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转回贵洲攻打黔军,这次战斗,打了两天:2月25日黄昏,微雨阵阵,乍阴乍晴,直到26日拂晓,经过反复多次肉搏,击溃王家烈部四个团,再克娄山关,大雾弥漫,山黑月小,毛泽东的《娄山关》词,即作于此时。当时,娄山关战斗是胜利了,但长征的战略任务受到挫折,毛泽东的心情不免有几分沉重。忆秦娥为词牌名。娄山关在遵义市北,是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

  2、出示地形图等

  3、学生朗诵《忆秦娥·娄山关》词: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仓山如海,残阳如血。

  (提问学生词写的什么内容?)

  生:……

  师总:“忆秦娥”词牌在结构上曲上片和下片组成,上片是大军过娄山关的情景,有声有色。风吹声、雁叫声、马蹄声、嗽叭声、长空、浓霜、残月,下片是描写大军向娄山关进军的情景。

  4、介绍曲作家——陆祖龙

  生地1928年,江苏常熟人。1946年在清华大学学习并参加校管弦乐队吹单簧管,同时学钢琴及作曲。1949年参加解放军南下工作团。50年代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文工团指挥兼创作组长,总政歌舞团指挥等职。曾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音乐创作。主要作品有合唱《祖国永远是春天》、重唱《三个战友》等。

  5、师:忆秦娥词牌在结构上由上片和下片组成,曲作者在音乐上也随之而布局在旋律上曲作者吸取了我国民族音乐中戏曲与曲艺音乐的素材以及进行曲的要素进行创作。歌曲的前奏是全曲的概括,长短、强弱错落有致的音调三连音的号角声与连续附点马蹄声阵阵响起,一下子把我们的听觉视野引入紧张的战斗场景之中。

  6、欣赏乐曲(带问题欣赏上、下片音乐如何表现?)

  7、生……

  8、师总:上片把战地紧张肃穆的气氛,红军战士慷慨赴敌的英雄气概和坚毅沉着的革命斗志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下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红军战士踏着前进的步代,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和人民必胜的信心,接着重复歌唱“雄关漫道……真是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多么豪放劲健,把音乐推向高潮。在号角声的过门后,叠唱“从头越”昂首遥望,无边青山,像大海的波涛一般,一轮落日,垂挂西天,发出鲜红的血般光芒。音乐在重复“苍山如海”时出现了全曲的音、高八度的主音do,然后音域音量逐步淡出,令人回味无穷,其气象阔大而雄浑,神韵隽永而悠远。这正是视险如夷、无坚不摧的红军战士的抒情,伟大词人的革命精神和博大胸怀的形象显现。

  (二)欣赏《谁不说俺家乡好》

  1、介绍作品:是电影《红日》中的插曲。作于1961年。故事片《红日》是描写解放战争——山东孟良崮战役大捷的故事。这首歌曲是由在战争的硝烟中,为解放军送粮食的农村女青年唱出的。

  2、介绍词曲作者——吕其明,安徽无为人。八岁入新四军文工团。1949年到上海电影制片厂从事音乐制作,后任上海电影乐团团长。1959年入上海音乐学院进修作曲和指挥。先后为《白求恩大夫》、《庐山恋》等近40部电影作曲,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歌曲广为流行。还创作管弦乐序曲、交响叙事诗等。

  3、欣赏乐曲(带问题、曲调表达什么感情?)

  4、生:………

  5、师总:它吸取了山东民歌的音调,曲调优美、委婉,歌词朴实无华、通俗生动、真挚深情,唱出了家乡好,解放军好和解放区的思想内容,表达了解放区军民对家乡自然风光和鱼水深情的由衷赞颂。歌曲为一段体,加上衬字拖腔的运用,更显得民歌特色风味十足。“哎,谁不说俺家乡好,得儿哟依儿哟”恰到好处,亲切自然,给人回味无穷。这是一首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它唤起了人们对家乡无限的眷恋之情。

  6、同学们学唱《谁不说俺家乡好》

  7、请一些同学们站起来演唱。

  五、拓展与探究

  聆听《祝酒歌》与歌剧《茶花女》中的《饮酒歌》,加以比较,研究歌曲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祝酒歌》作于1977年,作者施光南,生于四川重庆,祖籍为浙江金华,1951年入北京一0一中学读书,开始学习作曲,1957年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1959年入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1978年调中央乐团创作组,1985年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1990年病逝于北京。他的代表作有《打起手来唱起歌》等歌曲,小提琴独奏曲、歌剧、芭蕾舞音乐,还有京剧等。

  (二)、欣赏《祝酒歌》

  (三)、歌剧《茶花女》根据意大利作家小仲马的同名悲剧小说改编,由威尔弟作于1583年。同年首演于维也纳。《饮酒歌》选自《茶花女》第一幕

  (四)、欣赏《饮酒歌》

  (提问学生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

  师总:两者相同点:同是“酒文化”,

  不同点:内容、形式、风格截然不同。

  《祝酒歌》歌曲内容表现了粉碎“”,举国上下、亿万群众欢庆十月胜利,沉浸在喜悦之中的情景。《祝酒歌》是歌曲形式,带再现的复二部曲式结构。风格是音调糅合了多种民歌风格的素材,即有新疆、西藏民歌调,又有江南民歌的风味,即有抒情歌曲、舞蹈音乐的风格,又有进行曲的特点。音调活跃、跳荡,很好地表达了欢欣、喜悦的情绪。

  歌剧《饮酒歌》内容表现主人公阿尔弗莱德借酒抒发他对真诚爱情的渴望和赞美,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微噢莱塔的咏叹调,则表现女主人公复杂微妙的心理矛盾。《饮酒歌》是歌剧形式(歌剧是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是单二部曲式为基础的分节歌。这是的歌剧合唱代表作。风格是轻快的舞蹈节奏,明朗的大调色彩和贯穿全曲的大六度跳进动机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六、课后作业

  列举你所知道以“歌颂祖国”为主题的歌曲,并说明这首歌曲的体载(“艺术歌曲”、“群众歌曲”、“颂歌”、“进行曲”“抒情歌曲”或其他)。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一课时

  知识技能目标:感受音乐节奏等基本要素,用自然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参与音乐学习中来,加深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入领会歌曲情感,培养音乐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音乐基本要素,用自然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领会歌曲情感,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三、 教法、学法

  教法:(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原则,以启发、点拨、引导为主,辅以示范和讲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讲解法:介绍歌曲作者和创作背景。

  示范法:用自己的演唱来表现音乐,来感染学生。

  多媒体辅助法:展示以体现歌曲内涵为主题的图片、诗词,播放歌曲的不同版本。

  (还有:情景创设法、合作探讨法、启发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 自己选择编排)

  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方法的选择 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学) 讨论交流法: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找出歌曲的特点,演唱的技巧。

  尝试法:指导学生自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都得到提高。

  四、 板书设计

  五、 教学过程

  本节课为多媒体教学课 所采用的的教具有 钢琴 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等

  1、 导入 (5分钟)

  一般采用情景的方式导入(欣赏形式的课程多采用创设情景的方式导入) 也可以采用复习上节所学的方式导入自己编入一段 课程导入词 (根据课程)

  2、 新课(20分钟)

  (如果是欣赏性质的课程 新课设计多采用多听 让学生多讨论 小组讨论啊 教师引导提问 学生多听 多想 多回答 然后再总结的方式去设计 目的 一个要让学生 了解 体会到歌曲情感)

  比如 1、讲解歌曲时代背景

  2、讲解歌曲作者

  3、学生初次聆听 体会歌曲情感

  4、学生再次聆听 感受歌曲旋律情感走向 画出歌曲旋律线

  (小组合作方式进行)

  5、学生再次聆听歌曲 带着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再次深入聆听歌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如果是教学新歌之类的课程 新课设计还是以学生为主导 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新课教学)

  比如 1、聆听歌曲

  2、讲解歌曲节奏 强弱规律 重难点不好唱的地方

  3、设计发声练习曲 (可以板书到黑板上)

  4、学唱歌曲 示范演奏 教唱 跟琴学唱 跟录音学唱 分小组讨论歌曲情感 找同学示范唱 抽唱

  5、互动环节 划出2 3 4拍子 适合歌曲的.指挥手势图,教同学指挥,抽同学演唱,抽同学指挥 这样全班互动下

  3、 课堂小结 (5分钟)

  自己总结整个课堂教学 再次阐述歌曲 旋律 作者 情感等 肯定下学生

  4、 课后作业

  同学们将自己所学歌曲演唱展示给自己的父母或者亲戚朋友

  下去聆听与本课作者有关的歌曲 体验歌曲表达什么情感

  六、 教学反思

  (空在那儿 这个学生学习了这课后 存在的问题的反思 不用写 空着就行)

  在教案中体现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设计旨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辅助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音乐教学四多“多听 多想 多体会 多创作”等方式深入了解歌曲情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重视整个的创作过程,重视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性是本节课的宗旨。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聆听《魔王》.《鳟鱼》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歌曲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感受.体验并理解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

  掌握有关“艺术歌曲”、“声乐套曲”的基本知识。

  【知识与技能】

  了解舒伯特的生平及其音乐创作,熟悉对艺术歌曲演唱的基本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鉴赏作品,聆听歌曲.探究艺术歌曲的艺术性如何体现。

  【教学难点】

  体验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感受其作品的思想内涵。

  【课堂教具】

  多媒体、影视资料、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及导入

  1、有这样一首歌,(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的双手轻轻摇着你)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什么歌曲?(摇篮曲)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梦幻.甜美)这是哪位作曲家的作品?学生回答(贝多芬?莫扎特?海顿?)。

  2、教师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舒伯特和他的艺术歌曲》(我在课前引导)记得上一课的作业让学生分组搜集舒伯特的相关资料,在这里请学生们讨论.分享一下舒伯特的生平.艺术作品及艺术成就,我来归纳

  小节:

  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自幼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少年时就显示出他的音乐创作的特殊才能,他的一生在贫困中度过,艰难的生活使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然后舒伯特却为人类留下了大量的不朽名作,他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及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等大量的.作品,被称为“歌曲之王”今天请大家和我一起认识舒伯特,聆听舒伯特

  设计意图:

  从学生的生活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轻松,互动活动也巧妙地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通过兴趣进一步欣赏多风格流行音乐,激发起学生的聆听热情,为更好聆听艺术歌曲做好铺垫工作。

  二、新课教学:

  (一)欣赏

  1.《魔王》

  (1)提问与思考

  ①歌词是谁的诗作?(歌德)

  ②反应什么内容?有几个人物?(叙述者.父亲.孩子.魔王)

  ③什么乐器伴奏?(钢琴)

  (2)聆听《魔王》听前提问:舒伯特怎样把歌德诗中的氛围和人物融入音乐中的?

  讨论小节:(不同的旋律音调表现不同的角色.钢琴伴奏的三连音表现逼人的气氛.两个特强的和弦表现父亲精辟力尽.悲痛欲绝的痛苦心情)

  3.《鳟鱼》

  (1)聆听中文版《鳟鱼》

  A.表达什么内容?(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音乐开始,鳟鱼欢快游着,后来音乐紧张表现鳟鱼遇到危险—绝望)

  B.同学们能说说作品包含了哪些寓意呢?(善良与单纯往往要被虚诈与邪恶所害)(词作者:舒巴尔特写了很多抒情诗,由于政治原因被关进监狱,表达他向往自由的心情,浑水摸鱼渔夫-统治者,受骗的小鱼——群众,舒伯特看到深有感触写成了这首歌)

  (2)聆听原文《鳟鱼》边听唱边打拍子.(明亮的小河里,面有一,条小鳟鱼,快活地游来游,去像箭儿一样)

  (3)请学生试唱第一段歌谱;来感受.体会这一段音乐(教唱两遍),多媒体-图片,这就是鳟鱼,我来弹奏,大家用“啦”唱出来,接下来我们一起唱歌词…..我们怎样才能才能唱出鳟鱼活泼欢快的音乐形象呢?(速度稍快.跳跃性)再一起演唱一遍

  教师小节:舒伯特以内容为中心,将钢琴演奏.歌曲和诗词融为一体,成就了音乐史上所谓的“艺术歌曲”

  (二)引导学生总结“艺术歌曲”的特点:

  歌词:根据文学家诗作而创作的歌曲;

  演唱形式:多为独唱曲;

  伴奏:一般都有精心编配的钢琴伴奏;演唱水平:对演唱技术有较高的要求目的:艺术歌曲是由作曲家为某种艺术表现的目的;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音乐的欣赏,了解到不同艺术歌曲的发展,在增加学生鉴赏的前提下,不断加深学生对艺术歌曲的认识和聆听,以便对当时艺术歌曲的内涵进行鲜明的对比,学习及后期熟练的演唱。

  三、扩展与探究

  提问:同学们还知道那些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以及中国艺术歌曲。

  《摇篮曲》.《教我如何不想他》(赵元任).《边疆的泉水清又纯》.《长江之歌》.《草原之夜》.《北京颂歌》.《江河万古流》.《送别》李叔同等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就不再一一的听了

  备用;(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只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对于音乐课程来说,其特质是情感审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其教育效应不仅在于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习得,更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和顿悟等情感层面上。以上教学环节在尊重学生个体对音乐感受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对乐曲产生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表现方式,注重了过程,强调了方法,不流于形式。

  四、小结与作业

  (1)舒伯特所创作的艺术歌曲将音乐与诗歌完美的结合,但他的作品并不是盲目的屈从于诗歌,而是赋予了诗歌新的内涵,使诗歌具有新的生命力,下课后我们可以再去欣赏一些国外的艺术歌曲

  (2)艺术音乐的特点:

  1、艺术歌曲是音乐史上特定的一种体裁。

  2、内容多采用名人作品,内涵丰富,艺术价值高。

  3、要求演唱者具备较高的演唱技巧与艺术修养。要有良好的音质,细腻的声线,咬字清晰,情绪表达到位。没有一定的音乐学习基础的人,很难进行演唱。

  4、演唱时比较严肃,风格也较为单一。

  5、歌曲结构一般较为精致,演唱时要非常注意细节。每个字每个音都有特意的安排。

  (3)相同的地方:

  不管演唱什么歌曲,首先要理解,读懂作品,体会到意境,然后全身心的情感投入去演唱。用心演唱出来的声音才能去感动听众感动自己。节奏是骨架,歌词是灵魂,歌声是血液。三者结合,才能够完美的完成演唱。

  设计意图:力图通过聆听、介绍分析、探讨、学生表演,大合唱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和表现音乐的美,体现音乐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时间,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这个基本概念,并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作业:下课后收集中外艺术歌曲。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欣赏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欧洲民间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欧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

  2.初步知道欧洲民间音乐的概况,了解风笛.排萧的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欧洲民间音乐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从不同的声音中分辨出风笛与排萧的不同之处,并说出主奏乐器.

  教学方法:讲授法,体验法,谈话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斯特曾说过:“人民的特性不仅蕴藏在有考古价值的文物和古代传说中,并且在当代口头流传的生动活泼的民间创作中。”今天让我们大家穿越空间一起走入欧洲的.民间音乐。

  二.过程

  教师课件展示本节课将从欧洲音乐的声乐及乐器两方面来介绍。

  声乐

  (一)美声唱法

  1.学生思考你所了解的声乐唱法有哪些?(美声,民族,流行等)

  2.课件展示教师介绍有关美声的知识

  3.学生演唱你所了解的美声作品

  4.聆听世界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的《女人善变》

  (二)欧亚唱法

  1.听《鸟儿在歌唱》学生体验此唱法与美声唱法的不同。

  2.教师介绍欧亚唱法的特点。

  器乐

  (一)风笛

  1.学生聆听风笛曲《漫步神秘园》,同时看书89页,了解风笛特点。

  2.学生简述你对风笛的一些了解,教师补充。

  3.介绍著名的具有爱尔兰音乐风格作曲家詹姆斯.霍纳,聆听他的几部经典爱尔兰风格的影视音乐。

  (二)排箫

  1.学生聆听排箫曲《森林的多伊那和妇女的舞蹈》,同时见书89页,了解排箫的乐器特点。

  2.聆听电影音乐《杀死比尔》中的排箫曲《孤独的牧羊人》,再次体验排箫的音乐特点。

  三.总结

  1.学生总结这节课令你印象深刻的音乐知识

  2.学生小结欧洲音乐特点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

  音乐欣赏:

  管弦乐曲《蓝色的多瑙河》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本曲,使学生初步乐曲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什么是圆舞曲等音乐常识。

  2、通过欣赏本曲,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欣赏乐曲的同时展开一定的联想。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1、 教师先弹奏一首圆舞曲类型的小乐曲,结束后提问:a刚才老师弹奏的歌曲每小节有几拍?b如果将这样的乐曲拿来伴舞也就是说将他看作一首舞曲的话,那它应该是一首四拍子的舞曲呢?还是一首三拍子的舞曲?

  总结:其实三拍子的舞曲有它自己专用的名词:圆舞曲也叫华乐兹(waltz)板书:圆舞曲是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曲。17、18世纪流行于维也纳宫廷,19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她的特点一般为节奏明快,旋律流畅速度为小快板。我们今天这节课的主要任务也是欣赏一首世界闻名的.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在欣赏乐曲的同时,我将同大家一起领略多瑙河上美妙的异域风情。

  板书:

  标题,作者

  2、作者生平

  在以前的音乐欣赏课上,我和同学们讲过,如果要较好的欣赏了解一部音乐作品,如果条件的话,最好能了解一下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同样为了能让我们更好的欣赏这部作品,我也找了一些关于这首圆舞曲的作者和创作背景的资料,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他们。首先是这首圆舞曲的作者生平。板书:作者生平。约翰。施特劳期[Johann Strauss]奥地利作曲家,小提琴家兼指挥家。于1825年10月25日生于维也纳一个音乐家的家庭里。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是维也纳舞蹈音乐作曲家之一,他自己组织乐队,在国内外宫廷舞会、公园演奏,颇负盛名。老约翰原想培养自己的儿子当银行职员,但小约翰却觉得自己非常喜欢音乐,所以他就跟他父亲乐队的队长学小提琴,又跟一位捷克的作曲家学习作曲。在他十九岁的时候他就有了自己的一个十五人的乐队当众表演他自己的作品,同他父亲的乐队分庭抗礼了。1849年,他的父亲去世后,他便负责领导他父亲的乐队,从此,他不断地创作乐曲,拉小提琴以及指挥自己的乐队,接受国内外无数次的定期邀请到处巡回演出。他演出活动的活动的最高潮,是在1872年到美国的访问,据说他在波士顿指挥十四场音乐会演出,音乐会在特地建造的大厦举行,可以容纳十万个听众,而演奏者竟有二万人之多,为此,安排了一百名指挥给他当助手,盛况确实可谓空前。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聆听《金蛇狂舞》,感受、体验其热闹、活泼的音乐情绪,体会江南人民赛龙船的热烈场景和欢腾的情绪。

  【过程与方法】

  在感受、体验以及小组合作学习,在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认识聂耳及其创作特点,掌握这位革命音乐家的伟大贡献。

  【知识与技能】

  带感情哼唱作品,认识作品的创作手法,体会作品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反复听赏音乐作品,体会作者表达的音乐情感,认识了解聂耳及其音乐创作。

  【难点】

  理解并掌握螺蛳结顶的传统作曲技法。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教师为学生播放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剪辑视频,并请同学们仔细留意:“视频中出现的曲子的名字是什么,你在哪里听过?”

  学生自由回答。(《金蛇狂舞》)

  2、教师总结并追问:“这样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给现场营造了什么样的效果呢?”由此,顺势导入本课。

  (二)初步感知

  1、初听乐曲,乐曲表达了什么情绪?听此乐曲可以想象一幅什么样的场景?(欢腾的情绪;营造了节日氛围,表现了江南人民在节日的夜晚赛龙舟的热烈场景)

  2、请同学们通过以往的历史常识结合课前的预习,简单介绍聂耳生平,教师做适当总结。(聂耳,是我国30年代的作曲家,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他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创作之中,也被称为是“人民音乐家”。它的创作领域包括群众歌曲、抒情歌曲、若干电影音乐作品以及民间器乐合奏曲,代表作品《码头工人》、《铁蹄下的歌女》、《翠湖春晓》等等。)

  3、乐曲的体裁形式是什么?(民乐合奏曲)

  (三)探究学习

  1、再次聆听《金蛇狂舞》,通过欣赏和观察乐谱,学生划分乐段,教师做总结。(乐曲分为几个部分?乐曲演奏主要由哪些乐器组成?全曲由三部分反复交替组成循环结构,乐谱上已经标注了分段记号。以锣、鼓等打击乐器为主,渲染了热烈欢腾的气氛,也使乐曲民族特色更加鲜明。)

  2、分段听赏音乐作品。

  (1)分析第一段

  聆听第一段,这段音乐描述了什么场景?(比赛开始时整装待发,人声鼎沸的场面。)

  带领学生哼唱旋律。

  (2)分析第二段

  聆听第二段,并思考:这一段在情绪上与第一段相比有什么不同?作者是如何来表现的?(情绪更加热烈,节奏更加紧凑、力度加强、速度变快。)

  带领学生哼唱旋律。

  (3)分析第三段。

  听赏第三段音乐,并思考:金蛇和狂舞分别指的是什么?(金蛇——江面上比赛的龙舟,狂舞——龙舟队争先恐后竞赛的场面。)

  3、探寻音乐的创作手法。

  请同学们仔细聆听作品,并结合第三段的乐谱,教师弹琴,学生通过分组对唱、接龙的方式仔细展开思考:在这段旋律中你能否发现什么规律呢?这是一种什么创作手法?(乐句之间上下呼应、呈现出逐渐紧缩的形式,最终以简洁的单音结束全曲。这是我国传统音乐创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作曲手法,叫做“螺蛳(si)结顶”。)

  4、思考为什么运用“螺蛳结顶”这种创作手法?怎样演奏才能更准确的'表达音乐情感?(“螺蛳结顶”可以很形象呈现问答句式;演奏时,一问一答要体现出一强一弱的演奏效果,形成鲜明的力度对比。整体速度稍快些,这样基本上就能把作品的整体情感准确的表现出来。)

  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得到了哪些启发?

  (三)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同学们了解施光南的声乐作品——请同学们欣赏《打起手鼓唱起歌》以及《祝酒歌》,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同样被称为“人民音乐家”的两个人,为什么在音乐创作上有着不同的风格呢?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2、师生共同总结。(两位作曲家生活于完全不同点历史时期——解放前和解放后,因此,艺术家的创作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小结作业

  1、师生用问答的形式,共同总结本课主旨。(结合时代背景欣赏音乐作品,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音乐文化)

  2、下节课我们以“人民革命音乐家”为主题召开一次音乐赏听会,同学们在课下整理文本及音响资料,下节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能用优美、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达古拉》

  2.能用筷子、身势律动等参与表现音乐,感受蒙古音乐风格特点。

  3.能够用不同的力度和速度表现歌曲,感受歌曲情绪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优美、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达古拉》

  难点:歌曲中八度大跳音准、切分节奏、长音的声音控制,把握好蒙古歌曲的韵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言: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的这幅画,这一望无际、层层叠叠的绿海把我们带到了哪里呢?宁静宽广的大草原上有碧绿的小草,湛蓝的天空、翱翔的雄鹰和小花般点缀在绿地上的蒙古包,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段来自草原的音乐,请你们把我们围坐的地方当做草原上的蒙古包,听着音乐围着蒙古包走一走,请一定合上音乐的节拍。

  (设计意图:语言导入,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感受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感受歌曲

  1.初次聆听歌曲《达古拉》,感受四拍子的韵律和歌曲情绪。

  师:请同学们随着音乐走一走,合上音乐的节奏,并想一想这首歌曲的情绪怎样?他是三拍子还是四拍子?

  2.第二次聆听歌曲《达古拉》,用雄鹰展翅飞翔的动作,感受四拍子的强弱以及歌曲悠远绵长、柔中带刚的韵律特点。

  要求:飞翔的时候脚走恒拍,手的节奏4/4 X - X - 第一拍拍击臀两侧,第三拍空中振翅,像老师这样,合上音乐的节拍,飞翔到草原上任何一个地方,飞翔的时候请你文明礼让,不要和别人相撞。(师适当的.数节拍)

  3.第三次聆听歌曲《达古拉》,加入筷子感受歌曲韵律

  师导言:刚刚孩子们雄鹰飞翔的动作很优美,草原上的人们能歌善舞,他们的舞蹈来源于生活,在草原上他们会随着音乐跳起蒙古的筷子舞蹈。下面请你轻轻就近飞到座位处拿起你的筷子,让我们模仿雄鹰展翅的动作来敲击筷子。像老师这样合上音乐的韵律,自由的感受音乐带给我们的美。

  4.第四次聆听歌曲《达古拉》,加入筷子感受歌曲乐句变化

  师导言:我仿佛看见了一群自由的蒙古人在草原上随音乐起舞,下面请你原地不要动,转向老师,看看老师做的动作和你们有什么不一样?(老师做的四个方向的变化。)这首歌曲分为两个大的乐句,两个大的乐句里面各有两个小分句,共四个分句,下面请你在小分句处换方向做动作。

  (设计意图:通过四次不一样的方式聆听表现音乐、感受音乐,让学生在表现感受音乐的同时了解歌曲情绪、拍子、乐句,并熟悉了歌曲音乐。)

  三)、歌曲学唱

  1.老师范唱歌曲,解读歌名《达古拉》。

  刚刚我们听到的这首优美的歌曲名叫《达古拉》,是一首蒙古族短调民歌。下面老师将这首歌曲献给你们,请你边听边看歌词,并想一想《达古拉》会是什么意思呢?“达古拉”是蒙古女孩常见的名字,相当汉语“招弟”“引弟”的意思,是大人希望再生个男孩的意思。这首歌曲的“达古拉”是指很久以前草原上的一位勤劳、善良、勇敢的蒙古女孩。

  2.学习曲谱。

  ①聆听歌曲,划旋律线。

  ②看图谱分析歌曲旋律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歌曲旋律,用“呜”音感受旋律。

  ③用献哈达的方式参与旋律线的感受。

  师:刚刚孩子们捧着双手,哼唱着歌儿让老师想起了蒙古人民圣洁的象征“哈达”,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朋友,他们会拿起象征着圣洁哈达献给他们,让我们也来当一当蒙古人,随着音乐的起伏献一献圣洁的哈达。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的画“旋律线”方式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旋律的起伏,从而引导学生唱准音高)

  ④唱歌谱。

  师:我们一起感受了优美的旋律,下面让我们用连贯优美的声音唱一唱歌曲的旋律,请你耳朵认真聆听钢琴,嘴里含上一大口草原上的新鲜空气,用最大的力量说悄悄话的感觉演唱,让你们的声音像草原上的清风一样柔美。(提出声音的要求,唱出美的感觉,重点解决八度大跳、切分音、长音的时值)

  3.学唱歌词。

  ①随琴唱词。

  ②解决一字多音的几处地方。

  ③第一分句两个小节的情绪处理。

  ④两个长音的地方力度处理。

  ⑤完整演唱,整首歌曲的情绪。

  四)、不同音乐风格参与表现

  1.聆听稍快速度的《达古拉》,师随乐展示筷子舞。

  师导言:我们一起演唱了优美的蒙古族民歌《达古拉》,蒙古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下面老师为大家带来一段蒙古特有的筷子舞,看看这段筷子舞蹈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同样是《达古拉》这首歌曲,听听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音乐的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改变,给歌曲情绪意境带来的变化)

  2.小结速度与力度给歌曲的情绪带来的变化。(歌曲速度变快、力度变强使歌曲情绪由抒情优美变成了欢快活泼,一下仿佛就将我们带到了草原上热闹的那达慕集会。)

  3.学生用简单的筷子舞节奏参与歌曲表现,强调舞蹈的韵律

  (多媒体出示节奏:4/4 X - X -)

  师导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蒙古的筷子敲击节奏带给我们的热情。请你拿好你的筷子,随老师用跳筷子舞的感觉一起敲敲节奏。(说明:蒙古的筷子舞蹈是通过敲击身体的各个部位发出声音,请你们敲击自己喜欢的部位随着音乐敲起来)

  4.完整表现歌曲。(第一遍:用优美的献哈达的动作参与演唱慢速的《达古拉》;第二遍:用筷子、双响筒伴奏演唱欢快热闹的《达古拉》;第三遍:回归原速演唱)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的

  (一)欣赏印象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德彪西的《大海》第一乐章,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印象派的风格特征。

  (二)知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作曲家德彪西。

  (三)探索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赏析《大海》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引导学生积极发挥想象思维,把握音乐作品的音乐形象,感受、体验印象派的音乐风格特征。

  (二)着重分辨作品的音色、速度、力度、节奏音型等的变化,以此来分析理解作品。

  教材分析

  1、交响音画《大海》

  交响音画《大海》,作于1905年三月,初演于1905年十月。本曲为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由三个不同内容的乐章组成,但每个乐章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集中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它表现了"大海"的景色及其富有动态的性格,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响,极为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乐曲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以完整的"海"的印象和对海的幻想。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这些印象派的手法,都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动画面。

  全曲分为三个乐章:

  一、《海上的黎明到中午》这一部分顺序描写了:大海的潮水声;夜幕缓慢地揭开,一丝光亮映照在海面上;一轮红日渐渐升起,天空由紫色变为了青色,逐渐地增加了光辉,一幅开阔的大海黎明景色被生动地描绘出来。

  二、《波浪的游戏》音乐生动地描绘了白色的浪花拍击海岸时的情景。导入部描写了可爱的小波浪来回动荡的音响。在音乐的继续发展中,英国管奏出可爱的第一个主要动机,给人以幽闲的感觉。

  三、《风和海的对话》这一部分开始时,定音鼓的震音刻画出远方激动、飘浮着的雷声。之后,音乐描写了海风吹到海面,引起阵阵骚乱的潮声,犹如风和海的对话。这部作品不仅描绘出了一幅引人入胜的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景物的歌颂和赞美。

  2、海上—从黎明到中午

  本课重点欣赏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乐曲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大海的画面:夜幕徐缓地揭去,大海从黑夜中苏醒,黎明的朝霞渐渐从阳光映照的水平线上升起,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美丽动人,充满生机:它时而是蓝,时而是绿,不停地闪烁着诡异的光,涌动着斑斓的色彩。它清澈可见的深处是那样的神秘,它浩大的声响,令人难忘它的威力。

  媒体策略

  充分利用视听、影像、图片、文字等相结合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展示,把教学内容、相关资料、过程设计等整合在一起,具有灵活性、实用性和可观赏性、可操作性;达到强化学生对印象派音乐的理解、感受、体验的作用,以扩大学生音乐视野,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的目的。

  教学准备

  学生:要求在课外从不同渠道查阅有关印象主义音乐的资料(流派的产生、音乐作品与美术作品之间的关系、作曲家德彪西等),并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以备课堂上进行介绍。

  教师:收集相关的影像,视频、视听、图片等资料,CAI课件制作。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大海》主题音乐片段,在音乐中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1、播放《大海》第一乐章音乐片段,并出示思考题;

  (1)你能听出这首作品的音乐主题吗?

  (2)这部作品与以往欣赏过的作品有何不同?你能说出有哪些不同?(旋律、音色、节奏等)

  2、学生聆听音乐后思考问题。

  3、结合作品学生交流和讨论,并由各小组派代表发言。(记录各小组代表发言情况,作为学生模块结束时的评价依据。)

  4、教师归纳:

  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它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影响而出现的音乐流派。它力求改变浪漫主义的主观情感表现,采用印象主义的创作手法,渲染神秘朦胧,若隐若现,虚无缘渺的气氛和色彩,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

  展示法国印象派作家莫奈的美术作品《印象﹒日出》引出课题(课件一)

  《印象:日出》真实地描绘了法国海港城市早晨日出时的光与色给予画家的视觉印象,突破了传统画法的束缚,被称为印象主义绘画

  三、作者简介:

  1、学生代表发言,说出你所了解的德彪西。(记录学生发言情况)

  2、教师归纳:视听作者介绍(课件二)

  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

  他著名的作品有管弦乐《牧神的午后前奏曲》。钢琴曲《月光》,以及《云》、《节日》、《大海》等作品。

  四、印象主义音乐与美术作品的关系

  1、展示印象派美术作品,学生讲述对画的理解。

  2、老师讲述:(课件三)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法国兴起了一个画派。他们把颜色彻底分离、用颜色的冷暖来交织画面,是一种艺术的革命。他们采取在阳光下直接作画的方法,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实际上就是冲淡理性的东西,追求瞬间的感觉。

  五、作品赏析

  1、分段赏析《海上的黎明到中午》

  (1)导入部:由加弱音器的低音弦乐和竖琴的持续低音奏出,加上定音鼓极轻(ppp)的滚奏,描绘了黎明前大海的安祥。

  (2)第一主题:从简单的双音音型开始,先由长笛和单簧管吹出平行五度的降D大调第一主题:

  (3)第二主题:由双簧管、第一竖琴和中音提琴组成混合音色奏出第二主题:它与第一主题构成对答,逐渐进入发展部分。

  (4)结束部:在这一乐章即将结束时,一个平静的但却令人难忘的众赞歌乐句由英国管吹出:它从弱到强,好似整个大海从海底翻滚而起,到达高潮的顶峰结束。

  2、展示思考题:

  (1)这些片断分别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2)通过听赏音乐片断,请你说说音乐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吗?

  (3)根据你的听觉感受,请说出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3、根据讨论分析归纳:印象主义音乐的特征(课件四)

  4、完整的欣赏作品:(课件五)

  音乐对于德彪西就象绘画对于莫奈(印象派画家)、诗歌对于魏尔伦(象征主义诗人)一样,首先是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因此,德彪西的《大海》绝不是单纯的描景音乐。他要捕捉的是诡异的光线和颜色,无常的海面与波涛,水的律动、光的闪烁、影的虚幻、风的空灵,这一切都来自他的体验,大海究竟给他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一一都从他笔下的音乐中流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德彪西海的世界。

  (1)要求学生边听边把自己想到的内容用文字或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2)展示学生的文字描述或绘画。(记录各小组代表发言情况,作为学生模块结束时的评价依据。)

  六、总结:

  (用德彪西的一段话)我非常热爱音乐。正因为我热爱音乐,我试图让它脱离使它受到抑制的贫乏的传统。音乐是热情洋溢的自由艺术,是室外的艺术,像自然那样无边无际,像风,像天空,像海洋。绝不能把音乐关在屋子里,成为学院派的艺术。

  总之,印象主义的音乐就是打破传统的束缚,在艺术手法上追求更新的东西。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不连贯的短小动机的瞬息飘浮,都是印象派音乐明显的标志。它反映了时代变化的初步迹象,是现代音乐许多重要特点和精神意境的发端。

  七、教学后记

  德彪西的《海上——从黎明到中午》是一部很难驾驭的教材。这不仅仅是因为作品的创作技法复杂、专业程度艰深,也因为我们过去对印象主义音乐了解太少、钻研不深。然而,作为近现代的一个重要音乐流派,特别是这一流派对当代音乐又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再不引导学生去认识了解它,将会给我们的后代留下多么巨大的遗憾?因此、即或是再难驾驭的音乐作品,我们也应当引导学生去认识、去理解。

  在一般情况下,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要素、音乐表现手段去认识作品的风格特征是比较容易的。而类似《大海》这样的作品却困难得多了。因为它的音乐要素、音乐表现手段并不像常见的音乐作品那样容易把握。但是,任何事物总是在辩证地存在与发展着的。具体到这部作品上,直接感受、体验音乐的风格,而后再透过客观存在的风格去认识、理解其音乐要素及音乐表现手段。这几乎反而更容易些。这份教案的设计正是从这里切入进去的。

  在教学方法上,其一,突出的使用了比较的方法以加深学生的认识与理解。在这里,用德彪西的音乐《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与莫奈的画《印象·日出》做比较。尽管这二者分属于不同门类的艺术,但在艺术思想、创作手法上都有共通之处。从他们的作品中能够找出共同的特征。这就为学生认识、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渊源及其基本特征提供了条件。其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聆听。仅《海上——从黎明到中午》这段音乐就在一节课中聆听了三次。初听时,学生对作品得到一个粗浅的、不完整的印象;复听时,学生对乐曲的某些片断做了深入的分析,并且对各音乐表现手段在整体欣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抓住瞬间感受;再次复听时,要求学生较为精细地、全面地感知、体验《大海》,进而对印象主义音乐有一个初步的理性认识。

  总之,这样设计本课的教案是比较实际,也比较容易收到实效的。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了解、接受多元音乐文化,开阔学生视野。

  2、通过中外爵士乐的欣赏,使学生感受、体验爵士乐音乐的风格特征。

  3、激发学生练习爵士乐的兴趣,为进一步欣赏和表演爵士乐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爵士乐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

  爵士乐节奏练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组织教学。

  二、导入——对比欣赏歌曲《茉莉花》——引出“爵士乐”。

  三、新课:

  1、请大家谈谈对“爵士乐”的印象。

  2、教师简介爵士乐的起源,解释“布鲁斯”和“拉格泰姆。”

  3、常见爵士乐器的简介。

  4、欣赏《南部之子》

  注意:

  a乐器演奏部分以什么乐器为主奏?(引出迪克西兰爵士乐)

  b伴奏部分强弱有什么规律(打破传统强弱规律)

  5、欣赏《不知为何》,注意乐曲是否容易唱?(引出连续切分)

  6、爵士乐的风格特征归纳。

  7、学生用电子琴弹奏音乐片段,体会爵士乐风格。

  8、学生分声部练习与多声部练习节奏。

  9、爵士乐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

  10、学生即兴表演舞蹈或律动。

  四、爵士乐的价值及影响。

  五、小结、下课。

  资料:《南部之子》是一首由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演奏并演唱的爵士音乐。乐曲速度稍快,表达演奏者愉悦的心情。乐曲开始的前半部分和结尾部分是以小号为主的爵士乐队演奏,当中穿插一段演唱。歌词:在南部有位青年人,英俊潇洒,平时穿着打扮犹如国王一般,是当地女性崇拜的偶像。青年人热爱音乐,把音乐视为生命。人们都把他称为“南部之子”。

  《不知为何》是一收由诺拉·琼斯演唱的爵士音乐。在以钢琴和大提琴为主的爵士乐队伴奏下,歌声徐缓、缠绵,曲调松弛、怡然、略带忧伤。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民谣的清新韵律。诺拉·琼斯的演唱音色优美、清新亮丽。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1901-1971)著名的.美国黑人爵士音乐家,被称为“爵士乐之父”。表演热情洋溢、诙谐机智。

  诺拉·琼斯(1979――)具有“爵士公主”之称,她的演唱融合了爵士音乐、乡村音乐、流行音乐等多种音乐风格。演唱专集《不知何故》曾在2003年第45届格莱美大奖上获8项提名,并获年度唱片、年度最佳单曲、年度最佳新人、最佳流行女歌手、最佳流行乐演唱专集、最佳非古典录音工程专集、年度古典制作人8项大奖。她史无前列地夺得了格莱美所有的四项最重要的奖项。

  爵士乐(jazz)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的黑人音乐,后来传入城市风靡美国,并成为世界性的流行音乐。爵士乐是美国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音乐。独特的音乐语言、极具个性的灵活的音乐演奏,时而低沉忧伤,如泣如诉;时而强劲高亢,激动奔放,给人深刻的精神体验和心灵的喜悦。

  爵士音乐来源于布鲁斯。布鲁斯是17――18世纪,黑奴怀念故乡和亲人,常常唱一种哀歌表达他们痛苦的心声,由于蓝色在美国被看作是忧郁的色彩,这种悲哀的歌曲,统称布鲁斯。

  拉格泰姆钢琴音乐是爵士乐的另一个起源。它从非洲民间音乐发展而成。音乐带有幽默、欢乐、活泼的情趣。乔普林被人们誉为“拉格泰姆之王”。

  迪克西兰爵士乐始于20世纪初,它吸收了“布鲁斯”音乐和“拉格泰姆”音乐的成分,形成一种由小号领奏的小乐队即兴演奏特色。最著名的代表就是路易斯·阿姆斯特朗。

  自由爵士乐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不同于以往爵士乐,在和声、旋律方面没有太多的限制,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可以自由、大胆、随心所欲地发挥。它强调音乐本身的强度与张力,加入大量的不协和音,把非洲、印度、日本及阿拉伯等不同音乐融合到一起,采用印度的西塔尔琴、塔部拉双鼓、扩音“拇指钢琴”,以及大量的电子音响设备和打击乐器。它一出现,就受到广大爵士音乐家和爵士迷的喜爱。自由爵士乐队20世纪爵士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爵士乐在我国的历史。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就曾出现过相当规模的爵士乐演出和一些颇具水准的爵士乐音乐家。那时主要是为舞厅伴舞。80年代末以来,爵士乐在中国复兴,并赢得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03-03

高中曲艺音乐教学设计05-16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04-12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实用】06-06

高中音乐《流水》教学设计02-05

高中音乐《鳟鱼》教学设计01-03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04-12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15篇03-03

高中曲艺音乐教学设计(5篇)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