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随笔

时间:2023-03-05 08:43:53 端午节 我要投稿

端午节的随笔(精选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对随笔有些了解吧?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什么样的随笔堪称经典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随笔,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端午节的随笔(精选15篇)

端午节的随笔1

  节日,就是辛勤的劳苦大众,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平淡无奇的岁月中,为了打破这份宁静,辛勤劳动的人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欢乐气氛的日子。这样使得,劳苦大众在平静地生活中,让人们有所期待、有所期盼。在漫漫长河中,有了庆祝、欢庆,生活才过得有滋有味,才过得有人情味、有人性。这也许就是传统节日在千百年来,传承至今的理由吧。

  就拿端午节来说,就是没有屈原,穷苦的人们也会在五月编造出节日来。我的家乡的端午节就没有纪念屈原之说,而是一段神话故事。这个故事祖祖辈辈传承下来,这几年却让屈原占据了。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恶神,仇视人间,他要毁灭人类。这位恶神派下来一位善良之神,让他执行这项任务。可这位善良之神,动了恻隐之心。下凡后对人类说,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位恶神要观看人间,你们到这一天的时候,家家户户,房门插树枝,窗口挂野草。到这一天恶神一看,呀!世间人类真死绝了,你看,房门口都长出树枝了,窗户上都长野草了。就这样又过了好多年,恶神知道了内情,杀死了善良之神,还为人间降下了灾难。从此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善良之神,在每年的端午节这一天,每家每户,门口插柳树枝,是为了挽留善良之神,窗口挂艾草,是为了表达对这位善良之神的爱戴。

  至于五彩绳,在我老家叫百索儿。这个传统是怎么来的就不得而知了,反正小时候,只要是过端午节,早上起床,妈妈就为我们弟兄几个带上百索儿。在老家也有人说是为了让孩子长命百岁;也有人说是,五月里蛇出现了,孩子带上百索儿,蛇不咬。不管怎么说都是为了祈求孩子身体健康,命运顺利。

  对于吃粽子,在我老家根本就没有这种习惯。我小时候也没有听说过,端午节还要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还是在上学以后,课本里学到的,那时候也就知道了屈原,知道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我们北方是以面食为主,在端午节那天,家里人会用面炸麻花,或者炸油饼,这也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小时候盼望过节,过节了就有好吃的.。在小孩子眼里,过节是最好的日子。

  在我外婆家五月,杏子就熟了,端午节可以提前吃到杏子。我外婆家以前有一颗好大的杏子树,每年端午节时,我舅舅就拿好多杏子,还有麻花,油饼到我家来。这也是天打不动的规矩,自从我妈到我家,就有了这一规矩。有一年,端午节那一天我舅舅收麦子忘了给我家拿杏子,还让我妈质问了好长时间。尤其端午节吃杏儿,这在我儿时是最骄傲的,因为我外婆家的杏子比我家乡要早熟几天。端午节,下午上学,我拿着杏子、油饼、麻花,带着妈妈亲手拧在一起的百索儿,信心满满,就喜欢摆着课桌上显摆。同学们看着杏子,馋的口水直流。那时候就喜欢同学们伸出小手,哀求着在我跟前要杏:“给一个吗!掰半个也行吗?我们俩是好朋友……等等”当我掰半个杏仁给同学,看着同学们吃,我特有满足感。因为外婆家的杏子,个大,不酸。我外婆家的杏核还是甜的,在我小学二年级那年,俩同学为了我吃剩下的杏核,还打了起来最后闹到班主任那里。

  初一那年,我吃上了粽子。虽然在小学就知道,粽子也是端午节的美食,可家里穷,父母没有买过。当时的粽子也是外地运过来的,老贵了,一个五块。那年我小姨,从外地打工回来,刚好是端午节,就往我家拿了几个粽子。人家是沾蜂蜜吃的,我又不知道,拿出一个拨开就吃。尝了一口,新鲜感就没了,一点都不好吃,就像玉米糊糊,没放盐。咬了几口就扔掉了,没想到我哥回家,小姨拿出了蜂蜜。人家咬一口沾点蜂蜜,甜甜的。我是馋馋的,真没劲。哎!猪八戒吃人生果——不知其味。我是没尝出味道,一个粽子糟蹋了。当时就埋怨小姨,为什么不多拿几个,一人一个,真没意思,心里有一种失落感。心里从没有想过,那时候谁家里都没钱,吃粽子也是奢侈品。在当今社会,粽子多了,却没人喜欢吃了。端午节象征性的吃个粽子,只是为了过节。今年端午节回家,拿了几个粽子,我女儿一个咬一点,说不好吃,就让我家猪,过了端午节了。

  不过我女儿对百索儿,还是很喜欢的。五月初四那天晚上,就让我媳妇给他绑在手腕上。最后是脖子上、手腕上、脚腕上都是百索儿。还记得我小时候也喜欢百索儿,端午节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找我妈鞋百索儿,有时候我妈忙,头天晚上没来得及拧,就催着让她拧。端午节那天,绑不好百索儿是不会去上学的。端午节过后,还一直带着,一直到农历六七月,百索儿颜色褪完,再加上爱玩,不讲究卫生,百索线让污垢侵染地,都看不出是什么颜色了,才取掉。有时候还不死心,自己找来各色丝线,自己拧一根,再绑在手腕上。也许是想着端午节越长越好。在孩童时代节日是越多越好,越长越好,而对于有负担的大人,还是要以过日子为重。

  对于百索儿来说,大人们是不会绑在手腕上的。我不绑百索还是初三那年,主要是男儿身,不好意思。但端午节,砍柳枝,割艾草,还是自己的强项。自从上了初中,每年端午节都会随着父亲到山上找艾草。很早就起床,赶天不亮要把割地艾草挂在窗口,大人们说这样吉利。我对吉利倒没有感觉,主要是为了新鲜、刺激、好玩。就拿我爸常说的一句话,“年轻娃,耍性子。”在那时候,天不亮背着一背篓艾草,走在大街上觉得特别有面子,谁要就赶紧拿点,脸上永远带着灿烂地笑容。人总是要长大,对好多事也有淡化之时。上高中以后就再也没有上山割过艾草。还记得我媳妇怀孕那一年端午节,我刚好在家,我爸让我上山去割艾草,我还对我爸犟嘴,今天满大街都是买的,跑那么远干嘛?我还心里嘀咕,都好几年没上山割艾草了,我爸今年怎么这么大兴致?最后我爸一人上山割了艾草。后来才知道,在老家,女人坐完月子,要把五月端午节那天割的艾草和柳树枝,放大锅里煮水,来为出月子的女人洗身子。传说这种水洗身,对女人身体好。我爸割艾草是为了我媳妇,当儿子的却不知道,自己真是个糊涂蛋。

  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大融合,家乡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已无人说起,而关于粽子,屈原、女儿节的说法,却占据了家乡的传说。对于社会低层的劳苦大众,怎样的传说都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一家人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幸福美满的生活。

  我总认为,只有节日,才能清晰地记录着劳动人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内容;只有一次次的纪念才能让中原文化渊源流传;祖祖辈辈记住正能量的东西,社会才能发展。如果现在我女儿问我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我会对她说:“因为有一位爱国诗人,在端午节这一天跳江了,所以每年我们都来纪念他。”而不会说,神、鬼之词。

端午节的随笔2

  每年的端午节前一天,老婆都要亲手包制一锅粽子给家人吃。尽管超市里出售的粽子种类齐全,花样繁多。

  老婆始终认为,只有自己亲手包制的粽子才最可口,最有端午节的味道。

  农历四月底,五月初。老婆就把包粽子所需的各种材料都给买了来。有粒大色白的糯米;浓绿新鲜的棕叶;有又宽又长的马莲;也有红红的大枣;颜色不一,酸甜不等的葡萄干儿及上好的五花肉。

  老婆包制的粽子,最大的特点是个儿大,三角形状周正,捆得结实,味道存正。如果是凉着吃口感更好,糯米qq的,大枣葡萄干儿的酸酸甜甜,红烧肉的满口留香,称得上是我家的第一美食。

  我家包粽子时,老婆绝不会让我动手。人家嫌我包的粽子个儿小,捆得松散,还包不严实。所以,她会一个人蹲在厨房包上 个把小时,一大锅粽子才能包好。然后就用炆火把刚刚包好的粽子煮上。不一会儿满屋就弥漫着浓郁的棕香,让人急不可耐。

  当然我也不闲着。老婆包粽子时,我就找出早就备好的五色亮光纸,自己叠纸葫芦。还是小时候跟奶奶学的。虽然手工叠制的没有市场上卖的丫丫葫芦那样精致,可我觉得更有端午节的味道。

  端午节这天,我必须起个大早,骑上自行车,到离家有一公里远处的机场上,把顶着露水的艾蒿才回来,传说只有此时的艾蒿才能起到除灾去病的作用。

  有时正赶上阴天,能见度差,真假艾蒿辨认不清,采回“山寨”艾蒿来也是常有的`事。不过我从来都不会担心。因采艾蒿的人很多,总有热心人把自己采到的真艾蒿分给我一些。

  艾蒿采回来了,便掐一些艾叶儿泡在洗脸盆里用来洗脸,掐一枝艾尖夹在耳朵缝里,或者信手将其插在发间,剩余的艾蒿就用一根绳子绑好后悬挂在门框上。在配上叠好的纸葫芦,端午节的气氛便营造好了。

  吃早饭时,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吃粽子,吃茶叶蛋。 在浓浓的艾香中送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随笔3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都特别爱吃粽子,但不是常吃。有个节日要吃鸡蛋,戴“花绒”,这才由大人口中得知这个节日是五月端,而我们只关心能否吃到粽子,对于为什么叫五月端,就一无所知了。

  五月端在祖辈心中是有分量的,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冬节一样隆重。这时大人们煮鸡蛋给我们吃,而平时是很少吃到鸡蛋的;大人们给我们买红黄绿三色的“花绒”,绾在我们手腕上,脚腕上,戴在我们脖子上,说这样可以避灾辟邪,让我们长命。那时有骑着自行车的贩子走村窜巷地叫卖“花绒”的,“花绒”裹在一个滴溜骨碌的六棱柱架子上,色泽绚丽,柔软。每当这时看到他们,我们就会央求大人们给我们买;开头有一个人买了,渐渐地就围了一圈人,挑选,讲价,仿佛成了街市上一个亲切,热闹的摊点。

  端午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吃粽子。九十年代,街上很少有卖粽子的,我很少吃过粽子,对粽子是陌生的;但看到别人吃粽子自然是异常羡慕的,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可以吃粽子的。我也吃过几回粽子,是亲戚家送来的,芦苇叶包的,三棱锥形,馅料是黏米和红枣,甜,黏,香。吃过了一回,还惦记那个味道,每当看见芦苇就容易想到粽子。每逢这个节日,村里富裕人家的一些老实、有礼貌的孩子们就会,依偎着家人到河边采摘新鲜的芦苇叶,要又大又宽的那种,回家洗干净,开始包粽子。包粽子是个艺术活了,我们又不会参与,只知道粽子好吃,对包粽子却也是着迷的;无奈哦,只得羡慕,心里直流口水了。粽子的味道和工艺对我有着很大的魅力,对这个吃粽子的节日也就“上心”了,懵懂中,期望这个节日早早到来。

  如今又到了吃粽子的节日了。这天,下起了小雨,只有中午晴了一会儿;然而,没有丝毫影响人们的激情。人们走到街上买了各种东西,蔬菜,肉,鸡蛋等等,为准备一份端午的'盛宴而忙碌,像往年一样,想过一个祥和吉庆的节。人们以过节来纪念过去的岁月,犒劳自己,感受着生活的美好。这样可以鼓励自己努力工作,给儿孙带来乐趣,合家盼望着幸福,平安,喜庆;可以凝聚家人的心,让家的味道变得浓烈,芬芳。这天,我还是吃着煮鸡蛋,味道还是如小时候的香,对粽子就不那么十分渴望了。周围的孩子们也不戴“花绒”了,有的只穿着由红色绣花的绸缎做的裤子,有的打扮和平常一样,在门口调皮的玩耍。几乎家家门上都插着艾草,这一点至今没变 。

  小时候吃粽子已变成心中一段美味的回忆了。那时大人们只知道端午节是祖辈们定下来的,规规矩矩地过节享受就是了,却很少有知道来历的,也很少给我们讲起。直到我上了初中,学了屈原的一篇文章,才知道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屈大夫的,也叫做端午节。我得知屈原是一位忠诚的大臣,写下了一部名作《离骚》;但受到恶人的排挤,无奈最后投江而死。《离骚》比较难懂,我只记得 “哀民之多艰”这一句。我虽然难以理解《离骚》,但同情屈原的遭遇。端午节人们包粽子投入江中,祭奠忠诚大夫,与英魂共享美食、安乐,寄托了哀思,也彰显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现在,即便吃不到粽子,只要想到或看到粽子,就会生起欢喜之感,好像每天都是吉祥的端午节。我知道人们用绿芦苇叶,包着黏米,大红枣,芝麻之类的馅料,包成三棱锥形,用白线捆好,放到蒸笼里蒸煮,熟了的粽子成灰绿色,鼓鼓的外形,吃起来,味道没得说。记得有一次在长途车站,我买了一个粽子,花了五元钱,味道一样甜。虽然贵点,我仍感到很满意,当然也有很多人买。

  有时候,我想,粽子为什要用青绿色的芦苇叶包成?人们可能也有这个疑问吧。这要先从芦苇说起。传说神仙喜欢在芦苇盖的棚子下乘凉,芦苇就意味着吉祥如意,用芦苇叶做的粽子就沾上了喜庆的含义了,能给人们带来好运气。观音菩萨喜欢竹叶,竹叶就成了吉祥的代称了,所以有的地方人们喜欢用宽大的那种竹叶来包粽子,图个吉利。那种竹叶也类似芦苇叶。

  许多人们为什么爱吃粽子?我以为,粽子味道固然是美的,但粽子也是一种素食斋饭,就像腊八节人们喝腊八粥一样,吃粽子寓意着虔诚之心,以祈求神灵祖宗的保佑。

  人们把煮熟的粽子,拿一些投入到河流江湖中来纪念屈原大夫,表示哀悼,为什会有这个举动?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诸葛亮渡泸水时,受到阻碍,就曾以羊马的肉做成馒头,投到泸水中祭奠水中的亡灵,或超度他们转世,或劝导他们随队伍回归故里。祭祀完了,风平浪静,顺利渡过泸水。可见在那时候已经有投食物到河里祭祀亡魂的做法了,之前也一定有这样的古老做法。所以用粽子来怀念屈大夫,也是随古风的。“神鬼之德,其明盛矣!”尊重逝去英灵,早已是一种风土人情了。

  念端午节,对屈大夫的《离骚》一书也倍加敬重了,定犹如他这个人一般璀璨夺目,我心中生起一个念头:要趁这个端午节,手捧这本千古绝唱的奇书来,让心灵化入书中,体会仁人的德行,作一场情感之旅。

端午节的随笔4

  中国有着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例如:热闹的春节,祭祖先,追思先人的清明节,让我们不亦乐乎,端午节也是其中之一。

  要问端午节的传统都是什么,那有两种,一种是划龙舟,另外一个就是传统美食包粽子。在端午节我和妈妈学会了包粽子,其实包粽子也有讲究的,首先要准备好糯米、粽叶、绳子,当然也要准备一些肉,糖,红枣等。做粽子时我和妈妈先把糯米和粽叶洗干净,馅料也调好,把粽叶卷成一个封底的漏斗形,再慢慢的舀起一勺糯米塞入粽叶中,中间加入蜜枣然后用勺子熟练的又盖上一层糯米,再用一片粽叶包裹的严严实实的,然后用绳子绑的紧紧的。这样一个让我垂涎欲滴的粽子就完成了,让在一旁的我直喊妈妈真棒,妈妈真棒。

  我也学着样子试了起来,先拿起两片粽叶横竖交叉卷成一个漏斗形,在学者妈妈的样子舀起一勺糯米,还没等我全部放入漏斗中,粽叶就好似天塌了一样,一半装进,一半撒在桌子上,看我包的样子。看妈妈包的那么简单,怎么到我这里那么难呢?看来我真是变成了一个“小吃货”了。

  后来经过妈妈的帮助我也完成了自己的杰作,虽然难看了点,这也是我的胜利品。经过我的学习,我内心里开始和妈妈暗暗的比起赛了,一会儿我们包了一大串粽子。我想看我们的杰作,就催着妈妈赶紧下锅煮粽子,我把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妈妈插好电没过多久就从厨房里飘来了阵阵的.粽子香味,这香气这点好美啊?香气飘满整个厨房,闻的我简直口水直流三千尺啊!过了一段时间妈妈说:“可以开锅了”我飞快的冲进厨房,打开锅盖就下手抓起一个热乎乎的粽子,也不管有多么烫,简直美味极了,粘乎乎真的好吃极了,我连连不住的感叹“简直是人间美味啊?。

  在这个端午节,我不仅吃上了美味的粽子,还自己亲身体验一把,真是一举两得啊!这是一个美丽端午节。

端午节的随笔5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令我们难忘的事,我们想让它在大脑中烟消云散,可这件事却久久的在我们的脑海中回荡,好像有什么东西使它留恋。当然,有一个节日,使我至今难忘。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赏花灯。象征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记的'那是去年的2月21日,也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白天呢?是各乡演的社火,有舞狮、唐三藏师徒四人、姑娘骑毛驴、。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表演。大街上热闹非凡,鞭炮声、鼓声、小朋友的欢笑声,简直能淹没了整个芮城县。

  随着秒针不停的动,八点到了,广场外已经是人山人海,仿佛每个人滴一滴汗,就能下一场雨,这一天要在广场放各式各样的礼花:首先是几颗“星星”往天上飞,离地面大约有两米多的时候,便炸开了。然后是由定时礼花“占领了”整个广场。看的我是眼花缭乱,这可是原来没有的。看完烟花,我们随着人流开始观花灯,街上的灯真多,使我目不暇接,有十二生宵灯、如来佛灯、观音灯、猪八戒灯、米老鼠灯、脸谱灯。加上霓虹灯,把整个临泽城装扮得更加美丽。彩灯绽放着绚烂的色彩,好像在为国庆加油呢。

  这一天,白天的热闹非凡,夜晚的人山人海,都使我记忆犹新,使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因为它代表这我们的中国富有了!我相信,在不久的今天,中国一定会以一个崭新的面貌来迎接下一次的辉煌!

端午节的随笔6

  今日是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在这个古老的节日里,人们包粽子、赛龙舟,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在我们家的端午节可都是充实又温馨的哦!

  记得那次端午节,我们家处处洋溢着端午节的气氛,可是一般人的家里总是呆巴巴的包粽子,有时候出去赛龙舟,那多没意思!我可不想这样过每一年的端午节,就在我左思右想的时候,脑子里的一根筋“嗖——”的一下抽起来了,何不来个自我创作粽子的比赛呢。说干就干,我抓紧时间,把表姐表弟和小伙伴全都都召唤来了,开始了,我们手忙脚乱,乱包,有的嘛,包个饭团,有的嘛,包个寿司,还有的嘛,东破一个西破一个。我想:这也叫有创意我可不想像这样的创意,我嘛,想来想去,最终想到了一个好点子,我简单做了一个爱心,别人看了看我,都很惊讶,“这就是好点子”我不管他们说,自我忙着做。

  粽子蒸好了。妈妈来看看我们包的粽子,我连忙冲上去:“妈妈,在今日的端午节上,我想送你个礼物!”我从身后拿出了这个粽子“妈妈,这是给你的.,感激你对我的养育之恩,多谢你给予了我生命!”妈妈看了脸上流出了晶莹的泪水。爸爸走过来,对着大家说:今日的粽子大赛,馨予获胜了,我们要感激自我的妈妈哟!

  在这次端午节中我既是自我包了粽子,也感恩了妈妈!端午节,一个传统古老的节日,一个温馨充实的节日。多么完美的端午节啊!

端午节的随笔7

  5月26日,平阳县行知幼儿园借一年一度的“端午”传统节日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色香味”俱全的传统盛宴。

  老师们用生动的故事、形象的视频等方式,让“屈原”、“龙舟”、“粽子”、“艾草菖蒲”等端午关键词“活”了起来。孩子们个个竖起小耳朵听得认真无比:当听到屈原投江,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发出“啊”的惊叹声和遗憾声,还不时的思考提出疑问“为什么端午节人们往江里扔粽子?”“为什么每年的端午节都是不同的日子呢?”。老师为孩子们一一解答,将端午节的传统文化知识渗透给孩子们,感受文化的传承,各级段还举行了相应的端午传统戏习俗活动。

  大班的孩子们正迫不及待地洗净双手,拿着粽叶,一副蓄势待发的样子:“老师,接下来线怎么缠呀,我这糯米会不会多呀!”手一抬,些许糯米爬上了脸庞;鼻子闻一闻,还没蒸熟的粽子原来也这么香!折粽叶、填糯米、裹叶子、扎棉线……欢声笑语萦绕,孩子们更有干劲了。不一会儿,一个个碧绿的小粽子跃然桌上,三角形、长筒形、扁平形……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却是每一个孩子的得意大作。

  一绳一结,五颜六色,毛线编织的蛋袋装进咸鸭蛋挂在孩子们的脖子上,意味着孩子逢凶化吉,祝福平安无事。为了庆祝此次传统端午佳节,中班选择了手工编制传统蛋袋活动。“我来教你吧,先把毛线对折,再用打结的办法扎出一个洞洞……”在互帮互助的氛围中孩子们完成了自己的五彩蛋袋,并小心翼翼地将咸鸭蛋装进蛋袋。

  “老师,你看我的蛋,变成了小兔!”“老师,快来给我的花朵鸡蛋照一张吧!”“老师,老师……”小班的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创意,天马行空地为自己的咸鸭蛋进行了彩绘,彩绘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五彩蛋,并明白农历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吃咸鸭蛋可以祛毒,利于保持身体健康。

  节日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知识、欢乐,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每个幼小心灵中的传承,该园的课程也因为传统元素的注入而变得更为丰富和生动!

端午节的随笔8

  又到端午节了,并且放假三天,端午节的祝福语不能说成“端午节快乐”,而要说成“端午节安康”!作为三十好几的人来讲,一点节日的味儿都没了。再也找不到小时候吃粽子的香甜味,只因我已长大。

  去年端午节,家里忙着给婆婆瞧病,粽子是大舅家给的,全家人心情指数都低。今年,婆婆和大姐包了好多粽子,至于我嘛包粽子的手艺不怎么样她们也就不让我插手了。我在旁边看着她们包着不同的'形状,婆婆喜欢包三角形,她说包了五六十年了。大姐包的形状可多了,三角、四角、六角、大的、小的、方的,她喜欢创新,平时同事家包粽子总叫上她帮忙包几个。粽子放在草锅里煮味道比高压锅煮的香,她们分两个锅煮,高压锅和草锅。粽子熟了,我是不劳而获了,有些不好意思,哎!等等吧,有一天婆婆老了,我再包给她吃吧。

  总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容不得你停下脚步思索着。天亮了,一家人去地里种花生。昨天的雨是及时雨,地里的泥土正好种花生。挖空的挖空,丢种子的丢种子,一早晨的气温凉爽适合种地。孩子总是捣乱的,小男孩满地跑,花生沟被他踩塌了,大人们一直斥责着,他吗乐呵呵当做没事。小外甥与女儿同岁干起活来有样子,可是也只是兴趣一会儿过后就烦了开始胡乱弄了。干活总是劳累的,腰酸背痛,汗流浃背。要不家长们总会拿这句话来吓唬孩子“上不好学就回家种地,天天晒太阳!”花生种下了,很开就会发芽长叶,同时杂草也会长起来,我拔草的日子也快了,暑假里等着地里拔草吧。种完花生,大家拖着劳累的身体回家了,一看地里种花生的人还一大片呢,种庄稼是农民的命根子。

  QQ的邮箱里有祝福的贺卡了,我在上周六事先发送了定时端午节贺卡,时间是20日早上6:10,我猜此时大家也该起床了,因为今天是端午节呀!过节了!收到的同事朋友也将祝福送给了我“幸福安康”!

  虽然是节日,可是该干的家务依然就绪,拖地、洗衣服、整理一下。每当打扫时就想打孩子,孩子不听话搞得很乱。人就是很矛盾,孩子小时候不听话盼着他们长大家里能整齐干净,当孩子们都长大成家立业了,家里倒也清净了,可是心情却又不一样了,总盼望着孩子们能常常回家看看唠唠,哪怕是把家里弄脏弄乱了也是乐呵呵的。只要孩子们能回来就很高兴!牢骚发完,活也干完。带着孩子去村里超市、学习用品店转了一圈,作为送给孩子的节日礼物。

  这个端午节知道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事情,一是当天不能祝福“节日快乐”,二是“端午节是九毒日之首”,看来许多的节日都是有渊源的。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端午节!

端午节的随笔9

  每年到端午节来临,网上和微信中一片“粽情”飘香的味道,南方有水的地方,更是早早地就预备下划龙舟比赛的物件,紧锣密鼓地加强训练划龙舟比赛的“战斗”队伍。而在我们北方大部分地区,端午节则是以包粽子、结花绳、做荷包、图吉利的民间活动为主。由于缺水,村民们不敢奢望在大江大河中祭奠、举办划龙舟活动,因此也就不知道纪念屈原和伍子胥的故事。我知道端午节纪念屈原,那还是在上了小学以后的事。

  过去,我们那里乡下根本买不到糯米,所以每到过端午只能吃干榆树钱做的粑粑,最有钱的人家也只能是从集市上买回二斤干枣,过端午用水泡醒了蒸枣山吃。常记得我们家门前那棵老榆树,春天,当那上面结满一串串鹅黄色香味甜绵厚实的榆钱时,就是我们最喜欢的时候。这榆钱自古就有被食用的.习惯,农村的小孩根本就不懂讲卫生这一说辞,只要是看见榆钱,就爬上树去先美美地捋着生嚼着吃上几口,解解馋。然后再拣粗大肉厚的折几支带回家晾干存起来,等到过端午节时让妈妈和着粗面蒸粑粑吃。

  记得那时侯还有个顺口溜:“东家女 ,西家娃,采回榆钱过家家,一串串,一把把,交给妈妈做粑粑。”。假如那一年的雨水多,村头那棵老榆树和着春风、映着绿色,金黄的榆钱缀满枝头。每到这个季节,母亲都会带领我们一群小孩子采摘很多的榆钱来,做着各种榆钱饭,还把剩余的榆树钱晾干存起来,以备过端午给我们蒸榆钱粑粑吃。也许是我们嘴馋、也许是童年记忆深刻的缘故,现在想起来那种榆钱粑粑的味道,那种嚼在口里那么香甜,那么可口,百吃不厌的情景时,比现在吃肉的味道还香。现在母亲已经不在人世,每每想起这些事来,心里总是酸楚楚的……

  过端午还有一件事,那就是盼着妈妈给我们戴花线绳绳,女孩子则盼着妈妈给她们“包指甲”。10岁以下的小孩子最希望戴花绳绳和包指甲。妈妈拿来五色线,挽起裤腿,用两只手灵巧地在她自己的光腿上将两股五色线合二为一,搓成一条条花线绳,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分别给我们系在脖子里和两只手腕及两只脚腕上,并嘱咐我们在洗脸时不要粘上水。直到农历六月六才能解除,这一个月不能下河戏水,否则花线绳遇水掉色就不灵验了。小孩家不懂啥叫不灵验于是问妈妈,妈妈说,子孙娘娘不保佑你平安了呗!我们一听这话,吓得一吐舌头说:“还有这事?”妈妈一脸严肃说:“不信你就试试看!”说是那样说,毕竟是小孩嘛,大人一唬就乖乖听话了,连晚上睡觉做梦都不敢马虎。

  女孩子包指甲那更是受罪啦。前一天晚上妈妈将和了白矾的凤仙花在碗里捣碎,放在妹妹的指甲盖上,用南瓜叶包一层,再用白布条包一层,最后用白线扎住,并嘱咐晚上睡觉要小心,不可蹭掉。还说不可以放屁,说一放屁包的指甲就不红了。吓得妹妹哭鼻子,妈说谁怕谁就不要包了。两个妹妹摇摇头,立马止住哭,乖乖地让妈妈给她们把十个手指头都包上。眼瞅着妈妈的耐心细致,我们几个男孩子眼睛里都并射出羡慕的光亮。五天后,当妈妈一个一个地打开妹妹的手指时,我们惊呆了:妹妹们的手指甲就像变魔术似的,红红地染上了一层颜色,拿水洗都洗不掉。

  俩妹妹高兴地一跳多高跨出门槛,在院子里大声嚷嚷:“我的指甲变红了!”我们几个男孩子羡慕地直咽口水,缠着妈妈也要包指甲。妈妈说,男孩子不能包,包了红指甲以后说娶不上媳妇!

  如今妈妈离我们而去十年了,妈妈不给妹妹们包指甲也已经几十年了,曾经的场景仅能定格在童年的记忆里。作为我们仍然相守的这些古老节日往事和温馨回忆,伴随着包粽子,插艾草这些古老传统习俗,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种美好的回望和驻足,维系着人间的亲情。

  盼望着,盼望着时光静淌,岁月温暖!

端午节的随笔10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最多的的就是:为了纪念浪漫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今天我园为过端午节给孩子们准备了粽子。每天我们拿点的老师总会把下午的点心一起拿上来,可是今天当孩子问我们:老师今天下午吃什么点心啊?我们给孩子一个微笑,回答:神秘点心。下午很快到了,当宋老师领来“神秘点心”。粽子的时候,孩子们都大声的说:老师我们最喜欢吃粽子了。宋老师问:孩子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吃粽子吗?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叫杨芷言的孩子说:老师是不是因为过端午节啊?

  宋老师笑眯眯的.告诉孩子们:是的,因为要过端午节所以吃粽子。并说顺便给孩子们传播了一些端午节的知识,虽然我们的孩子还小不懂得那么多,但是从孩子们吃粽子开心的表情中,我们老师都得到了莫大的欣慰。吃过粽子之后宋老师又带着孩子们制作了一个叫“五彩球”的手环,并告诉孩子们,我们制作的这个东西可以辟邪哦,虽然我们不迷信但是我们尊重我们祖辈人们留下的过传统节日的习惯。

  今天的孩子懂得了,端午节的习俗,还懂得很多的知识,希望我们的孩子们以后的日子里快乐成长。

端午节的随笔11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星期六,也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而明天是星期天,又是父亲节,当端午节遇上了父亲节,可以说是难得的巧合。粽子飘香,雄黄酒浓。又到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家家户户在挂菖蒲、悬艾叶,薰苍术、焚白芷,佩香囊、戴香袋,赛龙舟、跳钟馗的时候,总是免不了要联想到爱国诗人-----屈原。尽管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传统影响的式微,端午节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只是简单的吃粽子;但日历上“休”的字符还是提醒人们,这合家团聚的一天,是为了纪念一位爱国诗人而传承千年的习俗,昭示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力量源泉。

  近日,笔者查阅资料得知——端午节的传说之一,就是为了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当我读罢孝女曹娥的传奇故事,不仅让人回肠荡气肃然起敬!一名只有14岁的女孩子,也就是刚上初中的年龄,该是凭着一种对父亲多么强烈的爱,让她在父亲溺于江中17天之后的五月五日(农历),自己竟然也投江救父!也许是曹娥对父亲真挚而炽热的爱感动了上苍,5天之后,曹娥竟然真的找到了父亲,平安上岸!

  人们常说:女儿和父亲是前世的情人。民间也流传着“女儿是爸爸的小棉袄”的说法,无不体现出父女情深!在端午节的浓浓节日气氛里,收获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和感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父亲节约始于二十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现已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最广泛的日期在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世界上的第一个父亲节,1910年诞生在美国,是由住在美国华盛顿州斯波坎的布鲁斯多德夫人倡导的。母爱是伟大的,父爱也同样伟大。“父爱如山”,当端午节遇上父亲节,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屈原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今天我们过端午节,更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有人说:“端午节是南方人的节日,北方人都不过端午节。”笔者对这样的说法不敢苟同。据悉,在中国北方的很多地方,现实条件所限,不可能举办像南方长江边上很多地方每年端午节“赛龙舟”的`大型庆祝活动,但是,即便如此,在绝大多数北方地区,端午节都有吃粽子、挂香囊、插艾叶等传统习俗,民间还有戴五彩绳的说法,老人将五个颜色的绳子拴在孩子手腕脚脖上,为孩子祈福,像这些淳朴的端午节日习俗依然保留完好,这无疑是值得欣慰的。今天我们过端午节,就是要牢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不能丢。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全国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端午习俗,通过端午节的系列纪念活动,传承民族精神,凝神聚气,共筑中国梦,在多种文化思潮激荡的今天,显得尤为必要。

  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喝雄黄酒最正统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投汨罗江的楚国大臣屈原。如今,端午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还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实,不管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还是纪念孝女曹娥,端午节和父亲节都承载了满满的爱——对国家的爱,对亲人的爱,对照“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我们对具有千年历史的端午节陡生一份亲切。

  众所周知,贵族出身的屈原,背负着家族的荣耀、父辈的期许,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为实现心中的“美政”,他怀抱着报国忠君的赤诚,辅佐怀王举贤授能、变法图强、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恢复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盛景;却因为触动了腐朽贵族的利益遭到诬陷和诽谤,最终被昏聩的怀王疏远并放逐。

  然而,屈原并没有沉溺于个人的不幸不可自拔,而是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傲骨从容适变,以“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的正气慷慨以赴;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怀悲悯苦难的人民,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寻追求济世安邦的路径。最终,在郢都陷落、复国无望的境地中,怀抱着国破家亡的绝望心情,自沉于汨罗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今天的我们,就是要以这种“家国天下”的情怀,担当起伟大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以肩扛千斤、背负万石的担当、以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追寻,坚定信念,迎难而上,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以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追求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最终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两千多年前,这段记述在《大学》里的文字,阐明了只有提升个人修养,才能管理好家庭,从而治理好国家,最终实现天下太平,从而将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串连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种被称“家国情怀”的情感,奠定了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中国梦”,正是爱国精神的不变传承和“家国情怀”的最好表达;而要想让梦想变成现实,就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凝聚起全社会全民族的力量。因此,我们在吃粽子、划龙舟的时候,更要缅怀先贤的高风亮节,传承这种忧国爱家的伟大情怀。

  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已经把清明、中秋、端午确定为国家法定假日,无疑是标明了我国从国家层面上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坚定决心,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如何把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转化为实际行动,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当端午节遇上父亲节,我们不妨把它当做一次东西方文明的有益碰撞,因为,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家人,是没有国界的人类最美好的。

端午节的随笔12

  端午是一条河流,源头是汩罗江,从屈原投江的那一刻起,已汩汩流淌了二千多年。

  喜欢端午,只是缘于一个朴素的愿望。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除了春节,就是端午,父母要为孩子每人张罗一套衣裳,还会有一个小小的香囊,那是母亲在深夜借着昏暗的灯光一针一钱勾出来的。端午的清晨,换上新衣,佩在衣襟的香囊缓缓地释放着酽酽的香味,氤氲着儿时的整个端午。

  家乡的端午是要吃粽子的,串串粽子就悬挂在厅屋廊间。有一年,吃多了,加上糯米不易消化,结果反了胃,腹积难消,痛了整整一宿。之后,对粽子我便敬而远之,数年不闻粽叶香了。在外读书那年,母亲托人捎了几串粽子,便随意扔在寝室的桌上。上课时,杨梅的吆喝声远远传来,闪念之间,就想起了家乡,想起了端午,就特想吃粽子。下课后,直奔宿舍,几串粽子却不翼而飞。转身,室友们却一脸灿烂:“你家乡的粽子真是好吃呀!”我又一次与粽子失之交臂,而节日的盛宴也就继续着空白。

  工作后,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此时,女儿的端午也就是一套春夏换季的新衣,和一串街头买来的粽子。以为端午就这样渐行渐远。母亲却执拗地打来电话,要我别忘了端午的祭祀,要在门楣和中庭各钉一幅菖蒲。我闻过隔年的菖蒲,也曾在屈原《离骚》的众多香草中找寻过菖蒲的原形。“清明插柳,端午悬艾”,菖蒲成了端午一道隆重的仪式。在母亲的殷殷叮咛中,才发觉端午从来未曾离我远去。

  韩国江陵端午祭的申遗成功,就象一场交通事故,让步履匆匆的我突然停了下来。在端午的若有若无之间,重新勾起些许往事。小时读过《白蛇传》,以为白蛇在端午的现形只是个传说,后来才明白选择雄黄酒作为道具自有凭据。端午已近夏至,阳气炽盛,记得母亲在庭院的角落除洒雄黄,正是为了避虫避蛇。端午的雄黄酒让白蛇不胜酒力,也自在情理之中啊!

  端午也在人们的怀念之中,明晰起来。接着就有了传统节日的休假,我不再有工作的.忙碌,可以偷闲回一趟老家了。可以重温心中那份母亲对节日祭祀的庄严与凝重。女儿可以吃上母亲包裹的豆粽,一觉醒来,可以穿上母亲早早折叠好,放在床头的新衣了。午饭后,可以去看那场龙舟竞渡,将端午划向我的记忆深处……

  走在端午的路上,以为端午的源头就是屈原了。待读到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才知道端午的仪式出百里而不同,纪念的对象也各异。就象滚滚长江,一路奔流,支流越来越多,到了入海口,已是一片宽阔的水域了。可是假若溯江而上,到了青藏高原,那千年不化的冰川,何处才是源头呢?屈原之前,南方的吴越民族早就在端午的节日里祭祀祖先的图腾了,这应该才是端午真正的起源吧!可是这都已不重要了,让我牵挂的,是端午还会向何处流淌,何时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入海口!

端午节的随笔13

  刚才下班前,忽然有学生敲门,我喊进来,是我任教的这个班级的班长刘同学,她说:“王老师我有事找您!”我说你进来说吧。她双手背后,向办公室里张望了一下,见还有别的老师在,就说:“我想单独和您说。”我就让她在外面等一会。过了几分钟,等我忙完了手头的工作时,同事也下班走了,我向外面的刘同学说:进来吧!我看着她,微笑着说:“有什么秘密啊,一定要和老师单独说?”只见她从身后拿出一个破旧的红色塑料带,放在我办公桌上,说:“老师,端午节虽然过去了,但我还是从家里给您拿了几个咸鸭蛋,都是我们农村的鸭蛋,都是我妈自己亲手腌的,您拿回家吃吧!”说罢就往外跑,我赶紧喊回了她,我说“你这是为什么呀,老师家里有鸭蛋,单位还分了不少鸡蛋,你自己留着吃,住宿的同学多不容易啊!你拿回去给宿舍的同学们分着吃吧!”她说:“老师,这是我和爸妈的心意,您不收,是不是嫌少啊?!”我一瞬间又不知说什么好了,她又说:“对了老师,还您的钱!”说完,从兜里拿出10元钱,放在办公桌上,转身跑了,任我怎么喊也没有回来。我立刻就明白了,于是前些天发生的一件事立刻浮现在我眼前……

  端午节前的那个周六,早晨小雨,我这个副班主任(正班主任是女王老师)因为送女儿上学,所以上早自习迟到了几分钟,我走进班级的时候,同学们在自习,我感觉气氛与往常不同,有些沉闷,于是在猜测发生什么事情了。这时正班主任王老师从水房打水回来了,我就迎了过去,想问问她发生什么事了,我还没开口问,王老师声音颤抖着告诉我说刚才她也迟到了几分钟,进班级时,校长正在训斥学生呢,原因是班级早自习纪律有些乱,校长来检查时,甚至还听到调皮的学生喊了校长的名字……于是,校长也说了王老师几句,王老师感觉管理班级有些累,学生也不听话,于是对工作很恢心……我听后,对王老师说:你也别着急,校长也是一气之下才说了你几句,再说,校长生气也正常,我们的同学怎么能喊校长的名字呢?那多不礼貌啊?只要我们班级管理抓上去了,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别恢心,我帮你!事后,我了解了事情的具体细节,和王老师商量在下周一下午好好开一个班会!

  周一下午,教室,全体同学,正副班主任两个王老师。我们两个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分析周六早自习的事,同学们发言说:首先是早自习不守纪律的同学引发了事件,其次是班长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最后是大家都对违反纪律的同学的行为视而不见,是大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的心态在纵容违反纪律的同学……同学们说得很好,我和王老师见到同学们这样具有理性地分析,都很欣慰。可是,班长刘同学在大家的批评中却哭得泪雨滂沱,她说她管同学们不听,把违纪的同学告诉老师还怕同学们孤立她,于是就选择了沉默……班会在班长委屈的'哭声中结束了,我和王老师心里不是滋味……

  会后,王老师去食堂和那里的工作人员解释我们班的同学是因为开班会所以吃饭才迟到了,于是食堂又给我们班的同学拿出了饭菜。而我,把班长单独叫到办公室,和她进行了大约半个小时的谈话,对班长的职责、权利、管理班级的方法、工作和学习的冲突、以及同学们的理解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谈话结束时,晚自习都已经上了20分钟了,刘同学还没有吃饭,我见她脸上不再有眼泪,渐渐露出了笑容和自信,又鼓励了一番,最后给了她10元钱,让她晚自习后买点东西吃……

  老婆的电话让我从回忆中回过神来,看着办公桌上的鸭蛋,我的心中充满了欣慰。我想,这几个鸡蛋鸭蛋,算不上贪污,也谈不上受贿,然而,我收下了,就是收下了学生对我浓浓的师生之情,这情意,多么质朴,多么温暖,多么真挚,她将鼓励着我在教育这条淡薄而漫长的道路上快乐前行!

端午节的随笔14

  记得大学毕业的那一年五月,二十二岁的我独自一人外出游历,曾特意去秭归深山老林里拜谒过“屈原祠”。去年春节,我们一家老小回家过年,亦特意选择在汨罗歇脚,绕道去拜谒“屈子祠”。对于这个有才又有节操的老乡骚人,自然得多几分敬意!

  当然,今天的随笔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写的,我根本就不会写,更不配写啊!只能记录一下自己的流水账生活。

  早上九点多睡醒了下楼吃肠粉,想起来该给老爸老妈打个电话问候了。电话里老妈问我:“早上吃了粽子和鸡蛋吗?”我一时语塞,亦十分愧疚。对于这些传统习俗竟然忘的干干净净。昨晚老婆还说冰箱里有粽子,要我早上起来煮了吃。可惜,节日意识不强,传统观念淡薄,关键是不听老婆的话导致如此憾事,亦错过一次浸润孩子传统文化的机会。

  小时候过端午节的情景恍如在眼前。端午节前几天,妈妈就带领我和姐姐去屋后的竹林里寻找大片的竹叶。刚落的竹叶有些泛黄,用清水浸泡二天就会重新焕发出绿光。上好的糯米也需提前一天泡好,等到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包粽子。我们湖北不像广东吃的是肉粽,我们只包纯糯米,煮出来就是纯白水粽,吃的时候蘸白

  端午节当天,妈妈早早起床煮粽子和鸡蛋。剥开泛着清香的粽叶,白白黏黏的粽子在盘子里滚一下,粽子浑身就沾满了白糖。咬一口下去,甜到心里。那时候端午节学校是不放假的,吃完早餐,妈妈把煮好的鸡蛋装上四五个,白水粽串起一串(可以当午餐,也可以送给别人品尝),我们就叮叮当当往学校去了。

  到了学校,小伙伴们开始比试谁的鸡蛋厉害。煮熟的鸡蛋有一头是很硬的,我们一人拿一个鸡蛋,相互碰撞,谁的破了就算输了。当然这里边还需要一点巧劲和角度,力度把控得好的话,一个鸡蛋可以碰破好几个别人的鸡蛋,赢的人就得意洋洋充满了喜悦。而且这个鸡蛋中的“战斗鸡蛋”是万万舍不得吃掉的,下节课之后,说不定又会为自己多赢些面子回来。

  除了吃粽子和鸡蛋,记得家乡还有一种野果是端午时节成熟的,土话名曰“端阳苞”。红红的小果子就结在田埂上带刺的灌木丛中。我们放牛的时候,田埂上到处都是星星点点的红色,随手可摘,真正原生态的.食品,那味道真美!可惜我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过和吃过了。现在的农村因为过度使用农药,很多野生的植物都绝迹了。再回到乡下,荒草丛生,没有人愿意去砍田埂上的野草当柴火了,生命力脆弱的物种哪里竞争得过野草呢?

  城里的端午节,粽子很少自己包了,超市里各种各样的都有(不过我很少看到家乡的白水粽)。久居南方,早已习惯了肉粽和杂粮粽,心里怀念的,还是家乡的白水粽。

端午节的随笔15

  当浸透整个村庄的槐香慢慢地随风淡去,南来的燕子在淡蓝色的空中上下欢快地舞蹈,田地里的麦苗开始噌噌地向上拔高,端午也就近了。儿时的记忆也随着满街飘飞的粽香逐渐舒展开来。

  “五月五,是端阳。花花绳。不可少。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这首童谣就是我家乡端午节的全部写照。

  刚进入五月,母亲就会拿出黑、白、红、绿、蓝五种颜色的丝线给我们搓花花绳了。所谓的花花绳,就是把那五色的丝线搓在一起,搓好后,母亲便会在我和弟弟的脖子和手脚处一一戴好。戴上花花绳的我会很快跑出去向小伙伴炫耀我的花花绳是多么的漂亮。小伙伴们大多也都戴着各自的花花绳,都说自己的最漂亮,我们会为此争吵不休,直到大人们出来拉着自家的孩子回家,才会告一段落。直至现在,我也不知道戴花花绳的真正含义,只是听大人们说过,戴上它,我们就会平平安安,出门还不会碰上蛇。那时候我们小孩子也不管那些,只是觉得好看,而且戴上它,就意味着端午马上就要到了,我们就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粽子了。

  小时候物资匮乏,难得吃上一次糯米制品,因此只能寄希望于这个传统的节日。还没到端午,我却早已掰着小指头掐算了好几遍时日,盼望着端午快点到来。

  端午的前两天母亲就忙开了,她和村里的婶婶阿姨们要去山上割包粽子的“胡叶 ”(胡叶,山上的一种植物,形状像小树,叶子很大,有淡淡的清香,家乡人常用它包粽子。)回来后,我和弟弟便会帮忙把那一片一片又肥又嫩的大叶子,拿到河里认认真真地清洗干净,再找个干净的地方晾干。粽叶准备好了,母亲便会去镇上的集市,买一些包粽子的`原料——白糖、花生米、糯米和粘黍米等待。白白的糯米和金灿灿的粘黍米口感不同,在采买的时候往往会照顾家里人的口味,各自都买一些。

  端午的前一天,下午放学后,我和弟弟会叫上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起去山坡上拔艾蒿,听大人们说艾蒿既能辟邪驱鬼,又是蚊子的克星,要是在端午节那天门上插上艾蒿,一家人都会平平安安……第二天上学的时候,我们就把拔回来的艾蒿插在门上,还会悄悄地把剩下的艾蒿,插在那些儿孙都在外面的孤身老爷爷或老奶奶的门上。这一天,整个村子都弥漫着艾草的清香。放学的时候,那些孤身的爷爷奶奶就会笑着问我们:“是哪个乖娃娃给我门上插上艾蒿?”我们一个个都会笑而不答,只是一溜烟便各自无影了。

  端午这天,等我们上学后,母亲就开始张罗着泡米、泡粽叶、准备开始包粽子。包粽子看似简单,但真要包起来却很不容易。母亲把所有原料泡好后,在院里扫出一块干净的地方,放上一个方桌,把盛着原料的几个盆子放在方桌上。先拿两三张粽子叶,用手卷成三角形的筒状,然后用一个勺子往里面盛上糯米或粘黍米,再往里面放些花生米、核桃仁、红枣等,放好后就用粽叶包起来,捏实后用手将多出的粽子叶卷回来,再形成一个三角形,便迅速地用五色线捆实,一个粽子就包好了。粽子好吃但包粽子却很费时间,等母亲把粽子全部包好,一个上午便也过去了。而煮粽子还得再用三、四个小时,我们只得等到下午才能享用。

  下午放学回家,老远便能闻见粽子的香味。母亲早就从锅里捞出两只熟透的粽子,用凉水泡好,剥开放在雪白的盘子里,放上白糖,等着我们了。我和弟弟忙用筷子夹开粽子,放在嘴里咀嚼,糯糯的、粘粘的、甜甜的,米香和胡叶的清香直入肺腑腑。母亲则在一旁笑看我们的馋相。通常开始下肚的两个粽子我是不知其味的,真正算得上囫囵吞枣,当肚子逐渐饱胀,这才品味出粽子的香甜可口。舔舔沾满糖末的嘴角,摸摸圆滚滚的肚皮,本想出去找小伙伴们玩耍,但母亲这时却总是让我和弟弟给村里那些没人包粽子的爷爷和奶奶们去送粽子,本来极不情愿,可是当我看到爷爷、奶奶们高兴地不停给我们的口袋里塞糖和瓜子,我们也就乐开了花,等送下一家的时候就更来劲了。

  第二天上学,同学们一见面,也不说其他,立刻就问:“你昨晚吃的是尖尖粽还是马脚粽?”接着大家就开始赞叹自家的粽子是多么的糯滑香甜,虽然已经开始上课,心思却还在粽子上。每年那一天的课都上得极为无趣,但那一天的我们却是极为开心。

  现在想来,那时的端午也没什么好吃的,只有母亲包的粽子,但却能让我们整整兴奋好几天。那清香的艾叶、神秘的传说、暖暖的亲情,让我感受到节日的气氛是如此浓厚。

  “粽子买回来了,粽子买回来了。”儿子的欢呼声打断了我的思绪。老公和儿子从超市买回了很多粽子,有蜜枣的、豆沙的、红糖的……可我总是吃不出儿时粽子的那种香甜。我正在思索这粽子里面到底少了那种味道,这时正好母亲打来电话,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里面少了母亲浓浓的爱,于是,我更加思念母亲,和她那亲手所包的粽子。

【端午节的随笔】相关文章:

端午节的随笔10-13

端午节的随笔10-21

端午节随笔10-22

2021端午节随笔09-13

端午节初中随笔06-24

难忘的端午节随笔10-12

描写端午节随笔04-02

端午节优秀随笔12-08

【热】端午节随笔11-24

端午节随笔【荐】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