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随笔

时间:2023-03-05 10:30:37 端午节 我要投稿

端午节的随笔(通用15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听说过随笔吧?有的可能还经常写随笔?随笔是一种很灵活随便的笔记或文体。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形式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端午节的随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端午节的随笔(通用15篇)

端午节的随笔1

  今天我读了一篇叫做《屈原投江》的文章,读完以后我有很大的感想。

  屈原是楚国贵族中的杰出人才。精通历史、文学与神话,洞悉各国形势和治世之道;人聪明,口才好。司马迁《史记》说他是“博闻强志”,“娴于辞令”。20多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左徒比楚国的令尹只低一级,他对内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发布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付诸侯。楚王很信任他,还让他草拟法令,又让他出使齐国,联合齐国反抗秦国。足见屈原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但他的改革精神和措施,却招来了楚国贵族大臣们的反对和嫉妒。反对者的代表就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儿子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这批人目光短浅,妒贤害能,只想维护自己的贵族特权,却把国家的长远利益置之脑后。可是他们的权势很大,整天围在楚怀王身边,左右怀王的言行。昏愦的楚怀王,听信了谗言,渐渐疏远了屈原。

  于是,就有了屈原投江的一幕。

  好死不如赖活,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两种态度都没有错的,不过现在看来更多的还是政治意义上的影响大一些,但也不能仅仅就当这是一场政治秀。死了名垂千古,不死就算他写出了离骚还是无用文人一个,往身后来看,死的却也值得。还有个问题,就是既然战国七雄都是属于华夏中国,那后世效忠哪个国家不都一样吗。回来看看屈原离骚之所以成为后世的榜样,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爱国投江的影响使人们衍生的了解并爱好,其实同时代的宋玉等人写的也很好,为什么就比屈原名气小呢?政治跟文学结合起来了啊。还有一个就是气质问题了,屈原爱国,所以写成离骚,如果他不爱国,或者说不爱的那么强烈,不去投江,也就不会写出那么好的作品了。有句话叫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因为楚国灭亡的最冤,而楚人性格上也比较强硬,现在的楚地有人说土话“不知周,大概那时候流传下的。我觉得屈原的死,也正好是一个心理上的刺激,所以秦朝灭的也那么快,败也由楚。

  有些人没事就说什么屈原是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自杀的人,不管出与什么样的原因,都很难联想到伟大,就算他爱国.....

  当你看到有这样一个节日,一定非常惊讶。是啊,那么多的节日:“儿童节”、“劳动节”、“圣诞节”、“妇女节”、“国庆节”、“端午节”……应有尽有,可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泡泡节”呢?想知道吗?请走进我们的校园,你就恍然大悟了。

  在我们学校,你总会看见有一些孩子,在廊子上吹泡泡,他们把泡泡“呼哧呼哧”地吹上天,泡泡便随着风儿飘动。于是,许多泡泡缓缓地升上天空,然后又慢悠悠地飘落下来,在泡泡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时,“啪”地一声,尽管声音极小,泡泡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然后,许多新的泡泡又从我们的“嘴里”诞生了,在孩子们欢快地“吹促”下,它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地飞上了天……下课时,我们就会看见满天的泡泡飘浮在空中。那泡泡总是一群群的,还有各种怪异的'形状:有爱心形的,有椭圆形的,有长方形的,有“8”字形的……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给了我们无尽的欢乐,无限的遐想……可是,老师却把吹泡泡当作违纪的事情,从我们课桌里没收了一只只孕育泡泡宝宝的 “母亲”,让我们无比难过与遗憾。我觉得,学校里五彩斑斓的泡泡,是校园里一处美景,仿佛是春天里第一缕彩虹,尽管它们的生命短暂,却充满无比的活力。

  “泡泡节”又是什么意思呢?从昨天到今天,一直好像是一个吹泡

端午节的随笔2

  小时候,端午这天家家户户都会有特定的食物—棕儿,出现在家家户户的饭桌上。棕儿吃起来吧!有种苦涩的味道。一般为了去掉此种苦味,饭桌上都会摆着白糖,这是最初的去苦涩的方法,后续,逐渐可以用肉、枣、红豆、来去除苦涩的味道,当时棕儿一般以黄色的六边形,亮相于餐桌上。如今不管是颜色,还是形状,都是千变万化,形态各异的。

  为何只有端午棕儿,才会出现在餐桌之上。大们的'回复是:“后人为纪念投身汨罗的屈原”。

  屈原是谁呀!翻开历史的篇章,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地楚国丹阳,湖北省宜昌市,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志,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年少时,可谓意气风化,不单是高官,还深受楚当权者的信任,有能力也有平台,借改革达富国强兵之举。精忠报国之心,显露无疑。正当一切顺风顺水之时,张仪出现了,张仪运用捭阖纵横之术,深受楚当权者信任,慢慢的就和屈原疏远了。屈原逐渐从楚国的政权中心,流落外地。发出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无奈。可叹他,满腹经纶敌不过,丰功伟绩少人提。就在张仪的计划步步实施时,楚国也必将灭亡。楚国子弟多才俊,尸横遍野在郢城之后,无力回天,爱国情怀热血红,全赴汨罗江水中。

  楚已是国破家亡,瞬间楚人轮为亡国之奴。如果当初当权者信屈原,不信张仪,或许又是另一翻景像。

  屈原一跃,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古代智慧,我辈只能望洋兴叹了。为了能让屈原从形式当中吃到粽子,可谓是展万家之所长。

  饭团和粽子原材料均为米,饭团没有任何包裹为鱼虾所食,棕儿多了棕叶的包裹最终为屈原所食,两者本为白米,多了棕叶之后,色泽上却能有着天差地别之感,饭团遇水立即分化,棕儿遇水,紧紧相依。刚出炉的棕儿,拔开瞬间,热气腾腾,咬一口还有种苦涩的味道在其中,饭团放久一点,就会变质,而棕儿放久一点,除味道有所差别,质却没有变。棕儿代表的人物——屈原,和月饼所代表的人物——嫦娥,已流传世界,不朽的中华民族。虽是云里雾里的典故,典故必会源源流长。

  如今,端午已成法定节假日,棕儿已进千家万户,端午和中秋,逐渐变成团圆的象征。

  棕儿味虽苦涩,我辈不能忘。端午节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我辈绝不能忘,屈原精忠报国之心,我辈更不能忘。

端午节的随笔3

  今天是端午节,我们一家去妈妈那里蹭饭了,女儿由于下午要上课就没有去成。妈妈听说我们要去,很开心,说天还没亮就起床煮粽子和鸡蛋了。到了家里,还是那很熟悉的味道,妈妈的笑容一直挂在脸上,尤其是看她最爱的小外甥来了,妈妈特高兴。因为儿子是妈妈一手带大的,所以对儿子特别有感情。一整天我和儿子都跟在妈妈的后面,和妈妈聊聊家常,那种感觉很亲切、很温馨。临走时妈妈准备了好多东西给我们带着,后备箱几乎都要装满了,有草鸡蛋、家里种的绿色蔬菜、花生米、粽子、肉丸、饺子等等。这些都是妈妈提前准备好的,妈妈还专门向四姨学习如何用鸡蛋和面油炸花生米,真的很好吃的。关键是妈妈对我们那份浓浓的爱意,已经足够我们感动了。

  每次回家,妈妈都会准备好多东西给我们带回家,说家里的这些东西没用农药和化肥,吃着放心。而且还准备了一桌我们爱吃的饭菜,每次我都吃得饱饱的,瞧,有这么能干的妈妈,我什么都不会您可以理解了吧!所以我不会做饭是有理由的。我小时候宁愿去地里干活,也不愿意做饭。感觉小时候的我就是一个男孩子,男孩子会的我几乎都会,女孩子会的好像我都不怎么会。所以我的骨子里还是有一种男孩子气的,貌似也没有女孩子的那种温柔、可爱。这个必须检讨,我得深刻反省一下啦!好在岁月的年轮把我魔变回来了,现在终于成熟长大变老了,也是一大进步哦!

  其实小时候好像妈妈也不怎么管我们,任由我们自由发展,也没有太多的约束和呵斥,我们就这样在无拘无束中慢慢长大,同时拥有一个值得回忆的.美好童年。现在有翅膀了,飞走了,家里就剩下妈妈了,其实妈妈是很想念我们的,但在电话里总会说:“那么忙,就不要回家了,家里什么都有的!”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常回家看看,带上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心意一起回家!

端午节的随笔4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最多的的就是:为了纪念浪漫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今天我园为过端午节给孩子们准备了粽子。每天我们拿点的老师总会把下午的点心一起拿上来,可是今天当孩子问我们:老师今天下午吃什么点心啊?我们给孩子一个微笑,回答:神秘点心。下午很快到了,当宋老师领来“神秘点心”。粽子的时候,孩子们都大声的说:老师我们最喜欢吃粽子了。宋老师问:孩子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吃粽子吗?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叫杨芷言的孩子说:老师是不是因为过端午节啊?

  宋老师笑眯眯的告诉孩子们:是的,因为要过端午节所以吃粽子。并说顺便给孩子们传播了一些端午节的知识,虽然我们的孩子还小不懂得那么多,但是从孩子们吃粽子开心的表情中,我们老师都得到了莫大的`欣慰。吃过粽子之后宋老师又带着孩子们制作了一个叫“五彩球”的手环,并告诉孩子们,我们制作的这个东西可以辟邪哦,虽然我们不迷信但是我们尊重我们祖辈人们留下的过传统节日的习惯。

  今天的孩子懂得了,端午节的习俗,还懂得很多的知识,希望我们的孩子们以后的日子里快乐成长。

端午节的随笔5

  端午节又要到了,我又感受到了那种真我纯我的意境。

  小时候,我只知那端午节吃粽子。吃着香香的粽子,我问妈妈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妈妈告诉我,那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纪念他不愿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纪念他至真至纯的真我风采。

  大一点儿后,又是端午节,我看到了有关屈原的国画。画面上的.屈原解衣散发,白衣乌发任风吹拂,口中似在狂吟高歌,不拘礼法,完全自我。这时,我又想起了妈妈的话:至真至纯的真我风采。

  再长大一点儿,从史书中了解到了屈原的伟大,也在他的诗中领略到了真正的他。屈原爱国,死谏楚王;屈原浪漫,著有《离骚》。但这只是表面,我更爱的是他狂妄张扬的个性,爱他的真我风采。

  在众人皆醉得麻木环境中,他选择了一人独醒。

  在世人皆浊的肮脏社会中,他保持着一人独清。

  离开了王都,他投入汨罗江中的波浪。

  褪去了华服,他裹上出水芙蓉的碧叶。

  他狂放的高歌与散飞的长发释放着他的狂妄与任性。

  他愤然地罢官与冲动的投江展示着他的清高与孤傲。

  他天真地处在官场,认清了世人的丑恶与腐败。

  他诚恳地到处游说,认清了众人的沉睡与昏醉。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对他如此的敬重。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要纪念他,纪念这种精神。这正是端午节的意义所在。

  正是他的真我风采让他达到了仙的境界,让我也为之放歌,放歌在这飘着粽香的端午、真我纯我的端午、至真至纯的端午……

端午节的随笔6

  每年的端午,总会想起屈原,想起这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想起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艾叶和粽子的香,更多的是一种临死不屈的爱国精神,一种忧国忧民的闪光品格;想起屈原所写的《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想起屈原抱石投汨罗江的无奈,他是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其实,端午就是感悟那段历史,感受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体味他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百折不挠,领会着他因报国无门而痛投汨罗江的千般痛楚的.心情!

  在传统文化日益被人忘记的时候,重温端午和感悟端午文化,是我们当前唯一能做的!

  而我,在端午节感受到的友情、亲情、历史文化,就是我端午最大的收获!

  端午是一种传说、一种怀念、一种味道。端午的情愫始终在我的脑海里萦绕。

端午节的随笔7

  一声声的蝉鸣把我从睡梦中叫醒。打开枕头旁的手机,一条未接短信,是远在老家的哥哥发来的:儿时的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船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如今全没了......一下我的思绪便飘回到那遥远的童年,千里之外的故乡。

  小时候在村里上小学,我们坐在教室里上课,看窗外麦苗黄竹叶青,高粱地里玉米黄灿灿,听蛙鸣声声蝉鸣阵阵,就知道端午节快到了。说起端午自然就会想起那飘着阵阵清香的粽子。端午节的前一天,外婆母亲就会把优质的糯米用水泡好,到街上去买新鲜的粽叶,晚上就将我们平时当书桌写作业的大椅子搬到屋外的院子里,粽叶挂在椅子的靠背上,将泡有糯米的脸盆放在椅子面上,外婆母亲坐在小板凳上,外婆从椅背上取出一片青青的粽叶递给母亲,母亲熟练地将长条形粽叶折成圆锥漏斗形,用小勺子在脸盆里舀一勺子清水泡好的糯米放入漏斗形的粽叶里,然后拿一根稻草(粽绳)系上,一个棱角形的粽子就包好了。我们兄妹几个象小鸡一样围绕在外婆母亲的身旁,外婆母亲给我们讲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讲屈原的故事,我们在院子里叽叽喳喳蹦蹦跳跳,想到明天就是端午节了,就能吃到清香可口的粽子了,可高兴啦,仿佛空气都飘着粽子的清香,香蓬蓬甜滋滋。

  端午节清晨,天刚蒙蒙亮,屋后老柳树枝丫上的`知了还在熟睡中,屋旁池塘里的鱼儿还在梦中,我们就睁开了惺忪的睡眼,想到的是那清香四溢的粽子,光着脚急跑到厨房,看见外婆母亲把正冒着热气的粽子从饭锅里捞起端上饭桌,粽子的清香伴着热气在空气中弥漫,直扑鼻尖实在诱人,叫你不得不流下口水。我们象一群馋嘴的小猫,伸手就去抓,结果稚嫩的小手烫出一个小水泡。母亲连忙拿出碘酒给我们擦,痛得我们哇哇直哭,外婆将粽子用扇子扇冷,用剪子将粽绳剪断,拨开粽叶,那粽叶的清香伴着糯米的清香就象甘甜的美酒让你未饮先醉。外婆将粽子裹上红糖送到我们口中,一口咬下去,又甜又香,毕竟是小孩,马上破涕为笑。至今想起仿佛唇齿间还留着浓郁甘甜的余香,久久萦绕挥之不去。

  背着书包去上学,跑到小伙伴家准备一起去学校,他一家人正围绕在桌子旁吃粽子,他父亲将几个粽子递给我,我欢快地提着粽子跑回家,母亲连忙拿了几个咸鸭蛋还有几盒芝麻糕叫我送过去。吃罢粽子极不情愿地去上学,跑到学校,老师说今天不上课,端午节放假一天,心里乐开了花。

  沿着村庄的灌溉河往回家的路上跑,只见平时寂静的小河今天热闹起来。小河两旁人来人往,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穿上了节日的盛装,灌溉河里的水今天特别满,河水也特别的清,映着蓝天白云,照着我们稚嫩的笑脸。河水喘急的地方打着漩涡唱着欢乐的歌儿奔向远方,还有鱼虾忍不住寂寞跳出水面迎接我们。村民自发组织的农船赛在灌溉河里举行,一只只小巧玲珑的船只披红挂绿,有的将小船船头扮成龙头,将小船船尾装成凤尾。一只只色彩斑斓的小船飞奔在小河里,象龙飞似凤舞,你会觉得龙飞凤舞不是神话,就实实在在发生在农家的生活里。船舱中间放着红彤彤的大鼓,挂着金灿灿的铜锣,比赛的船员选手都是村里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他们健壮的肌肤此起彼伏浑身是劲,平时乡村生活单调,年轻的激情无处可使,今天这场龙船赛像催化剂一样唤醒了他们体内的荷尔蒙,他们的青春也给平时寂寞的乡村注入了活力。他们身着统一的运动服,随着锣鼓声响起,一起挥动手中的桡子拼命向前划,小船象离弦之箭在河里穿梭,似脱缰的野马在河里狂奔,船舱里的人挥舞着棒槌,有的还跳起欢乐的舞蹈,唱起动人的歌曲。河里锣鼓喧天,彩旗飘飘,岸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这小河是村民的血脉,村里的全家老小洗衣做饭烧水喝茶,农田里的庄稼灌溉,菜地里的蔬菜用水全靠它,我的身上至今也流淌着它的血液,它是我们的母亲河啊。我们几个小朋友象跟屁虫一样跟着大人的屁股后头跑,只为那热闹,只为那童稚,只为那好奇。

  时光如水,童年的生活早已离我而去,慈祥的外婆父亲母亲也相继离去。他(她)们守望故土,听溪水欢唱,看后生出入,保佑漂泊在外的孩子平安。今天又是端午节,我虽然远离故乡,但儿时的端午节那粽子的浓香,那故乡小河里的龙船赛却永远珍藏在我的脑海里,永不消失,逾久弥香。

端午节的随笔8

  端午,好像与我没有什么干系,我没有去任何地方,可是天空的蓝有些浑浊,好似我心底油然而生的感伤。

  ——题记

  一连几天阴雨不断,却在清明这天放晴了。取之心底的压抑,不由得有几丝感伤。

  前些时候,是木棉花由盛转衰的过渡期。眼看着木棉花一朵朵飘落,落在城市的底层,“零落成泥辗作尘”。储蓄了一年的力量,如今却被践踏,我想,这不是它想要的。

  没由来的,很自然地想到了早已离开尘世的人。正如木棉花一样,在释放过光彩后,离开所依存的世界。无论在过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赞扬还是鄙视,都是未知。

  忽然,好像看见了空中的亡灵。此时。我能做的,只是握一握他们虚无的手。是安慰,也算是祭拜吧。

  蓦然醒悟,原来人生不过如此。既然死后的,是不能决定的,那么,就只有像木棉一样,绽放毕生的含蓄。

  想着,阳光就透过薄薄的云层释放出来,我仿佛看见了光束,澄明,纯净。可此时的天空,怪诞得出奇——云块很薄很淡;天空的颜色模糊且朦胧,些许暗淡,些许明朗;阳光刺眼,却找不到根源。

  此时的天空正如我的心情,复杂、混乱,唯一感知到的,是那么点感伤与忧郁。

  二

  再来,就是无尽的惆怅。我突然想起了陈旧的往事——我回过头去看自己成长的道路,一天一天地观望,我以孤独的姿态站在路边上双手插在风衣的兜里,我看到无数的人群从我身边面无表情地走过,偶尔有人停下来,对我微笑,灿若桃花。我知道,这些停留下来的人,最终会成为我生命中的温暖,看到他们,我会想起不离不弃。

  原来最终留给我温暖和想望的还是朋友。每个人都一样吧。

  我想起了郭敬明的话:

  习惯了送你上车,再跑到马路对面看你在车上安静地坐下来

  习惯了替你买甜品,看你笑得像孩子

  习惯了走在路上替你看车,牵着你的'手拉你过马路

  习惯了你突然难过的性格,我就陪你不说话

  习惯了深夜的电话,窗外淅沥的雨声

  习惯了手机短信里的笑脸和生气

  习惯了你的记性差,说过的话老忘记

  习惯了你对人的依赖尽管我也是个孩子

  习惯了你四处跑的性格老找不到人

  习惯了对自由的你有无穷的牵挂

  习惯了你突然出现在我面前说一起出去玩

  习惯了你的眼睛里明亮的光

  也习惯了你的眼睛中深深的暗

  习惯了在你难过的时候给你写纸条

  习惯了发短信叫你记着吃饭

  我们彼此习惯了 所以不离不弃

  只因为我们是朋友,所以给彼此最深情的祝福,叫做不离不弃。

  三

  由想起了曾经发誓不再想的话——我不想长大。

  因为长大就是一种炼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被洗去了纯真,以及许许多多的美好。

  我是多么不想忘记童年的美好,那些往事如同美丽的水晶球,那是我们所有孩子曾经的梦境,如同爱丽斯梦游仙境。可是,长大的爱丽斯丢失了钥匙,她是该难过地蹲下来哭泣还是该继续勇敢地往前走?

  可是,一个人总是要忘记一些事情,那么他才能记住另外一些事情。

  大人们总是会逼着我们这样做。

  后记

  那个雨夜,风筝飘落,本以为幸福就此落脚,可是却是未然。

  我必须在青春的洗礼中,勇敢地站起来,去坚强地面对。

端午节的随笔9

  快端午节了,我一向不忘一次的端午节。

  我和几个朋友来到增江河,那里人山人海,大家都是来看龙舟的.,我和几个朋友挤进了去,随着龙船跟去,一向跟得老远,最终且跟丢了那条龙船,害的我们几个从老远慢走回家。回到家,刚进门,闻到了一种清香,是粽子的味道。我走进从厨房,见奶奶在那煲粽子,我问奶奶;“奶奶好香的粽子味,你做了粽子了吗。”奶奶转过身来,对我说:“是呀,都熟了,奶奶给你拿一条。”奶奶说完从煲子里用筷子抽起来,给我。好香呀,看着粽子,口水差一点流出来。忙接过粽子,奶奶见我那么急着拿去,对我说:”细心热呀,别急着吃,这奶奶做了一煲,“欢快的拿着粽子,走出厨房,吃粽子去。这件事我一向保留在我脑海里。

  期望这次的端午节过得愉快……

端午节的随笔10

  一如往日

  只是没有往日的疲惫

  拥有的只是等待的无奈

  默默的我问着自己

  究竟是我用错了心

  还是我爱错了你

  没有人知道

  就如没有人知道天空何时会流泪

  鸟儿为何会悲鸣

  凉如水的夜晚

  纠缠而又烦乱的思绪

  如果你知道

  那么请告诉我究竟是我用错了心还是爱错了你?

  是谁曾经说过,不会放弃,而如今只留下我一个人.现在的你依旧欢言,我却站在长长的寂寞的海岸线,从什么时候,寂寞,眼泪成了我的朋友.我也不知道我到底错在什么地方,是命运的不公,还是我们原本就不该彼此相识.今年的端午节到了,一如认识她之前那样,在相同的地方,什么都不曾改变什么.而面目全飞!

  过去的'依旧会过去,我还是原来的我.如过我还剩下些什么.剩下的只有那颗疲惫不堪的心灵,还有那孤独的灵魂!每当清晨起来,眼角还有残存的泪痕!原来好多的梦是真的,只是我们都清楚,不愿触碰内心的那颗线,许多这样的日子,重复了又重复.回首当年,展望未来.你觉得我还有未来吗?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端午节的今天,我的手里紧握的只是那根回忆的线!是啊,一段感情的结束,是否就意味着一段新的感情的开始呢?谁会告诉我!我明白不是每段感情的开始,就意味着美丽的结局!在乎的人,会伤的比较深,不在乎的会选择一笑而过,这就是人与人的不同之处.

  回首了一段感情,或许本不该继续的感情,我一如继往,无法释怀。

端午节的随笔11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令我们难忘的事,我们想让它在大脑中烟消云散,可这件事却久久的在我们的脑海中回荡,好像有什么东西使它留恋。当然,有一个节日,使我至今难忘。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赏花灯。象征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记的那是去年的2月21日,也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白天呢?是各乡演的社火,有舞狮、唐三藏师徒四人、姑娘骑毛驴、。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表演。大街上热闹非凡,鞭炮声、鼓声、小朋友的欢笑声,简直能淹没了整个芮城县。

  随着秒针不停的动,八点到了,广场外已经是人山人海,仿佛每个人滴一滴汗,就能下一场雨,这一天要在广场放各式各样的礼花:首先是几颗“星星”往天上飞,离地面大约有两米多的时候,便炸开了。然后是由定时礼花“占领了”整个广场。看的我是眼花缭乱,这可是原来没有的。看完烟花,我们随着人流开始观花灯,街上的灯真多,使我目不暇接,有十二生宵灯、如来佛灯、观音灯、猪八戒灯、米老鼠灯、脸谱灯。加上霓虹灯,把整个临泽城装扮得更加美丽。彩灯绽放着绚烂的色彩,好像在为国庆加油呢。

  这一天,白天的热闹非凡,夜晚的`人山人海,都使我记忆犹新,使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因为它代表这我们的中国富有了!我相信,在不久的今天,中国一定会以一个崭新的面貌来迎接下一次的辉煌!

端午节的随笔12

  端午节前两天,母亲见邻居们忙着在地畔割艾蒿,又听说附近村里有个生意人,去年端午节拉了一面包车艾蒿在西安卖了几千元,这比种麦子划算多了,父母亲也抢着割了几捆艾蒿。放端午假,我和妻子女儿一早买了些吃的,回家看望父母亲。到了家里,父母亲正忙着整理艾蒿,我们帮着用绳子绑成小捆。

  吃了午饭,母亲催我们回家,九岁的外甥也催着要赶往新区卖艾蒿。说实在的,让我卖艾蒿,心里不是很乐意,一是放不下读书人的臭架子,二是怕别人笑自己真会过日子。看着父母亲忙碌了一整天,也就只好拉着女儿外甥艾蒿早早地返回新区。

  到了小区门口,我们选了块空地摆放好艾蒿;外甥坐在小板凳上,两手放在膝盖上,还吆喝起来;女儿站在后面,斜背着个小钱包,他俩看起来很像一回事。一会功夫,就围来几个人,先是把他俩夸了一番:“你看这娃多懂事,都能卖东西了。”“你哪里的?真能行,都自己勤工俭学了。”言语之间就挑上一两捆,付了钱还不住地打量着他俩。外甥像是得到了鼓励,说话更是铿锵有力。

  由于艾蒿太多,我和妻子只能拿些去广场卖。我鼓足勇气抱了一大捆去了广场,妻子远远跟在后面,怕碰见熟人,结果一连碰见好几个,应付似的说了几句径直来到广场。还没放下就有人要,这时来了一位广场管理员,让我赶紧挪走,说正在创卫,这儿坚决不能放。我只好拿走,心里有点抱怨父母亲,又不是没钱花,割这艾蒿干啥?但不卖吧,他们满山沟割艾蒿也不容易。这一幕使我想起了范进卖鸡,刚找个地就被人撵走了,没想到小说的一幕在现实上演了,只是范进为了活命,我算是重温儿时卖菜的生活吧。我只好抱到阳光小区门口卖,比起广场,人少了许多,自然光顾的人也少,好在没人撵。

  快九点了,我估计广场管理员走了,就再次抱到广场,根据刚才的情况一会就能卖掉。来到广场,刚放下,正擦着汗珠子,一下子来了三个工作人员,带头的`估计是个领导,示意我赶紧挪走,先前那个年轻的管理员对我解释说:“刚才不是给你说了,这儿不能放,你拿到小区门口卖。上面有规定,不是我硬要撵你走,我知道你也不容易。”我有点不好意思:“好,我挪走。”心里纳闷:这些工作人员真敬业,快九点了还不下班?我抱着走出广场时,听见一个管理员对另一个小声说:“年纪轻轻的,不出去打工挣钱,指望这能挣几个钱?”我灰溜溜地走着,似乎背后有万道目光向我射杀过来。晚上躺在床上,想想管理员的话,觉得说得很实在,是个爽快人。

  我又抱着艾蒿来到人行道的绿化带旁,坐在木椅子上歇息,这时手机响了:“爸,我卖完了,你卖得咋样?”我说:“不咋样,你先回吧。”

  我和妻子随后也回去了,一进门,外甥就得意地说:“看我咋样,卖得一捆不剩,最后那三捆叶子蔫了,我一块钱卖了。妗妗,我和我姐饿了。”妻子说:“你们不是兜里有钱吗?小区门口那么多小吃,你俩怎么不买?”女儿说:“还是算了,卖个钱也不容易,总共就一百来块钱,还是给我爷爷和奶奶留着,他们挺不容易的。”“就是,我姐说每人只奖励一块钱,我买了几个糖。咱还是在家里吃,省得花钱,这钱也不好挣,把我肚子都饿扁了。”外甥一旁摸着肚子说。

  我和妻子听了很吃惊,也很高兴。没想到卖艾蒿有了这样的体会和收获,这比平日苦口婆心地进行忆苦思甜教育效果好得多。看来明年端午还得让父母亲割些艾蒿,不只为卖点钱,更为了让这一代福窝窝长大的孩子有些生活体会,否则没钱了就只知道在银行取,从不知道挣两钱要流汗。对于我而言,也是颇有收获:工作不仅是为了生活,更是为了有尊严地活着,敬畏工作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想想这端午节,过得也别有滋味。

端午节的随笔13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十分深厚,每一个节令都对应一个节日,在这诸多节日中,我最喜欢端午节。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一天早早的,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弥漫着清新的粽叶香。这一天人们要吃粽子,所以不论是商家店铺,还是寻常人家都早早泡好粽叶,备好黏米和馅料准备包粽子。这不,一大早粽子就似变魔术般被包好,煮熟了。这时心急的小孩子望着冒着热气的'粽子会吵着要吃,而大人会耐心地哄道:“先等一会儿,用凉水拔一下再吃吧。”

  终于可以吃了,小孩子迫不及待地剥开粽叶,那好看的,黏黏的粽露了出来,咬一口真是香粽爽滑,三口两口吃掉后,小孩子一般还要吃,谁让它这样香甜又可口呢!大人往往笑着说:“吃吧,吃吧,多吃几个啊!”因为这一年里只这一个端午,也只有这一天包出的粽子,吃到人们嘴里,才会有不同于往日的味道。

  说到端午吃粽子,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我国古代有一位诗人叫屈原,他因为国家沦陷,而又不肯向敌人屈服,最后投江了。后人为了纪念他,选择在这一天包粽子投进江里。后来这一习俗广为流传,直到今天。

  端午的这天不只吃粽子,还有别的活动。南方的一些城市这天会举行龙舟比赛。这一天大人,小孩儿纷纷涌向比赛的地方,这个比赛可是人们盼望已久的。而在我们这里这一天不仅家家包粽子吃,还会买些艾叶放在家里。

  更好趣的是街上会有卖小饰品的,这些饰品就是小孩子戴的香袋。小巧玲珑的,袋子上还绣着精致的五毒图案,小孩子戴上可以保平安。这些小饰品都很可爱,惹得过往的人驻足观看,非要买上一个才心满意足离开。

  端午快临近了,我深深地期盼着。那清甜的粽香,它在我的心中已深深地扎下了根,我热切地盼望着它的到来。

端午节的随笔14

  小时候,端午这天家家户户都会有特定的食物—粽儿,出现在家家户户的饭桌上。粽儿吃起来吧!有种苦涩的味道。一般为了去掉此种苦味,饭桌上都会摆着白糖,这是最初的去苦涩的方法,后续,逐渐可以用肉、枣、红豆、来去除苦涩的味道,当时粽儿一般以黄色的六边形,亮相于餐桌上。如今不管是颜色,还是形状,都是千变万化,形态各异的。

  为何只有端午粽儿,才会出现在餐桌之上。大们的回复是:“后人为纪念投身汨罗的屈原”。

  屈原是谁呀!翻开历史的篇章,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地楚国丹阳,湖北省宜昌市,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志,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年少时,可谓意气风化,不单是高官,还深受楚当权者的信任,有能力也有平台,借改革达富国强兵之举。精忠报国之心,显露无疑。正当一切顺风顺水之时,张仪出现了,张仪运用捭阖纵横之术,深受楚当权者信任,慢慢的就和屈原疏远了。屈原逐渐从楚国的政权中心,流落外地。发出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无奈。可叹他,满腹经纶敌不过,丰功伟绩少人提。就在张仪的计划步步实施时,楚国也必将灭亡。楚国子弟多才俊,尸横遍野在郢城之后,无力回天,爱国情怀热血红,全赴汨罗江水中。

  楚已是国破家亡,瞬间楚人轮为亡国之奴。如果当初当权者信屈原,不信张仪,或许又是另一翻景像。

  屈原一跃,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古代智慧,我辈只能望洋兴叹了。为了能让屈原从形式当中吃到粽子,可谓是展万家之所长。

  饭团和粽子原材料均为米,饭团没有任何包裹为鱼虾所食,粽儿多了粽叶的`包裹最终为屈原所食,两者本为白米,多了粽叶之后,色泽上却能有着天差地别之感,饭团遇水立即分化,粽儿遇水,紧紧相依。刚出炉的粽儿,拔开瞬间,热气腾腾,咬一口还有种苦涩的味道在其中,饭团放久一点,就会变质,而粽儿放久一点,除味道有所差别,质却没有变。粽儿代表的人物——屈原,和月饼所代表的人物——嫦娥,已流传世界,不朽的中华民族。虽是云里雾里的典故,典故必会源源流长。

  如今,端午已成法定节假日,粽儿已进千家万户,端午和中秋,逐渐变成团圆的象征。

  粽儿味虽苦涩,我辈不能忘。端午节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我辈绝不能忘,屈原精忠报国之心,我辈更不能忘。

端午节的随笔15

  节日,就是辛勤的劳苦大众,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平淡无奇的岁月中,为了打破这份宁静,辛勤劳动的人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欢乐气氛的日子。这样使得,劳苦大众在平静地生活中,让人们有所期待、有所期盼。在漫漫长河中,有了庆祝、欢庆,生活才过得有滋有味,才过得有人情味、有人性。这也许就是传统节日在千百年来,传承至今的理由吧。

  就拿端午节来说,就是没有屈原,穷苦的人们也会在五月编造出节日来。我的家乡的端午节就没有纪念屈原之说,而是一段神话故事。这个故事祖祖辈辈传承下来,这几年却让屈原占据了。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恶神,仇视人间,他要毁灭人类。这位恶神派下来一位善良之神,让他执行这项任务。可这位善良之神,动了恻隐之心。下凡后对人类说,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位恶神要观看人间,你们到这一天的时候,家家户户,房门插树枝,窗口挂野草。到这一天恶神一看,呀!世间人类真死绝了,你看,房门口都长出树枝了,窗户上都长野草了。就这样又过了好多年,恶神知道了内情,杀死了善良之神,还为人间降下了灾难。从此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善良之神,在每年的端午节这一天,每家每户,门口插柳树枝,是为了挽留善良之神,窗口挂艾草,是为了表达对这位善良之神的爱戴。

  至于五彩绳,在我老家叫百索儿。这个传统是怎么来的就不得而知了,反正小时候,只要是过端午节,早上起床,妈妈就为我们弟兄几个带上百索儿。在老家也有人说是为了让孩子长命百岁;也有人说是,五月里蛇出现了,孩子带上百索儿,蛇不咬。不管怎么说都是为了祈求孩子身体健康,命运顺利。

  对于吃粽子,在我老家根本就没有这种习惯。我小时候也没有听说过,端午节还要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还是在上学以后,课本里学到的,那时候也就知道了屈原,知道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我们北方是以面食为主,在端午节那天,家里人会用面炸麻花,或者炸油饼,这也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小时候盼望过节,过节了就有好吃的。在小孩子眼里,过节是最好的日子。

  在我外婆家五月,杏子就熟了,端午节可以提前吃到杏子。我外婆家以前有一颗好大的杏子树,每年端午节时,我舅舅就拿好多杏子,还有麻花,油饼到我家来。这也是天打不动的规矩,自从我妈到我家,就有了这一规矩。有一年,端午节那一天我舅舅收麦子忘了给我家拿杏子,还让我妈质问了好长时间。尤其端午节吃杏儿,这在我儿时是最骄傲的,因为我外婆家的杏子比我家乡要早熟几天。端午节,下午上学,我拿着杏子、油饼、麻花,带着妈妈亲手拧在一起的'百索儿,信心满满,就喜欢摆着课桌上显摆。同学们看着杏子,馋的口水直流。那时候就喜欢同学们伸出小手,哀求着在我跟前要杏:“给一个吗!掰半个也行吗?我们俩是好朋友……等等”当我掰半个杏仁给同学,看着同学们吃,我特有满足感。因为外婆家的杏子,个大,不酸。我外婆家的杏核还是甜的,在我小学二年级那年,俩同学为了我吃剩下的杏核,还打了起来最后闹到班主任那里。

  初一那年,我吃上了粽子。虽然在小学就知道,粽子也是端午节的美食,可家里穷,父母没有买过。当时的粽子也是外地运过来的,老贵了,一个五块。那年我小姨,从外地打工回来,刚好是端午节,就往我家拿了几个粽子。人家是沾蜂蜜吃的,我又不知道,拿出一个拨开就吃。尝了一口,新鲜感就没了,一点都不好吃,就像玉米糊糊,没放盐。咬了几口就扔掉了,没想到我哥回家,小姨拿出了蜂蜜。人家咬一口沾点蜂蜜,甜甜的。我是馋馋的,真没劲。哎!猪八戒吃人生果——不知其味。我是没尝出味道,一个粽子糟蹋了。当时就埋怨小姨,为什么不多拿几个,一人一个,真没意思,心里有一种失落感。心里从没有想过,那时候谁家里都没钱,吃粽子也是奢侈品。在当今社会,粽子多了,却没人喜欢吃了。端午节象征性的吃个粽子,只是为了过节。今年端午节回家,拿了几个粽子,我女儿一个咬一点,说不好吃,就让我家猪,过了端午节了。

  不过我女儿对百索儿,还是很喜欢的。五月初四那天晚上,就让我媳妇给他绑在手腕上。最后是脖子上、手腕上、脚腕上都是百索儿。还记得我小时候也喜欢百索儿,端午节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找我妈鞋百索儿,有时候我妈忙,头天晚上没来得及拧,就催着让她拧。端午节那天,绑不好百索儿是不会去上学的。端午节过后,还一直带着,一直到农历六七月,百索儿颜色褪完,再加上爱玩,不讲究卫生,百索线让污垢侵染地,都看不出是什么颜色了,才取掉。有时候还不死心,自己找来各色丝线,自己拧一根,再绑在手腕上。也许是想着端午节越长越好。在孩童时代节日是越多越好,越长越好,而对于有负担的大人,还是要以过日子为重。

  对于百索儿来说,大人们是不会绑在手腕上的。我不绑百索还是初三那年,主要是男儿身,不好意思。但端午节,砍柳枝,割艾草,还是自己的强项。自从上了初中,每年端午节都会随着父亲到山上找艾草。很早就起床,赶天不亮要把割地艾草挂在窗口,大人们说这样吉利。我对吉利倒没有感觉,主要是为了新鲜、刺激、好玩。就拿我爸常说的一句话,“年轻娃,耍性子。”在那时候,天不亮背着一背篓艾草,走在大街上觉得特别有面子,谁要就赶紧拿点,脸上永远带着灿烂地笑容。人总是要长大,对好多事也有淡化之时。上高中以后就再也没有上山割过艾草。还记得我媳妇怀孕那一年端午节,我刚好在家,我爸让我上山去割艾草,我还对我爸犟嘴,今天满大街都是买的,跑那么远干嘛?我还心里嘀咕,都好几年没上山割艾草了,我爸今年怎么这么大兴致?最后我爸一人上山割了艾草。后来才知道,在老家,女人坐完月子,要把五月端午节那天割的艾草和柳树枝,放大锅里煮水,来为出月子的女人洗身子。传说这种水洗身,对女人身体好。我爸割艾草是为了我媳妇,当儿子的却不知道,自己真是个糊涂蛋。

  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大融合,家乡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已无人说起,而关于粽子,屈原、女儿节的说法,却占据了家乡的传说。对于社会低层的劳苦大众,怎样的传说都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一家人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幸福美满的生活。

  我总认为,只有节日,才能清晰地记录着劳动人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内容;只有一次次的纪念才能让中原文化渊源流传;祖祖辈辈记住正能量的东西,社会才能发展。如果现在我女儿问我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我会对她说:“因为有一位爱国诗人,在端午节这一天跳江了,所以每年我们都来纪念他。”而不会说,神、鬼之词。

【端午节的随笔】相关文章:

端午节的随笔10-13

端午节的随笔10-21

端午节随笔10-22

2021端午节随笔09-13

端午节初中随笔06-24

难忘的端午节随笔10-12

描写端午节随笔04-02

端午节优秀随笔12-08

【热】端午节随笔11-24

端午节随笔【荐】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