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故事

时间:2023-03-10 13:10:14 历史 我要投稿

关于历史小故事

关于历史小故事1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关于历史小故事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关于历史小故事2

  这个故事史料记载如下:“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这便是成语“超群绝伦”的由来。

  中国影视文艺作品的皇帝,经常是一副德高望重的样子,很稳重,缺少像西方历亚历山大、凯撒、拿破仑一类的政治:既是统帅和政治功业的开创者,自身又是具备崇高武德和天才战斗技艺的武士,项羽是大家知道拥有高超战斗技能的例外,但他本身战略思维的水准以及政治智慧的不足,却又降低了他作为伟大士兵的声望,而他对俘虏的残忍,更是一件败坏武德的不名誉行为。回顾中国历史,要说在这方面足以与世界上那些伟大武士政治家媲美的人物,非唐太宗李世民莫属。

  陈寅恪先生谈李唐开创的核心力量及其族群特征,曾用“胡化的汉人和汉化的胡人一语,”这一论断可谓精准钩划出唐太宗时代与地区精英族群的文化及个性特征。当时李家所在的太原是北方不同族群势力交错,战争为生活主要内容的地区,按民国 军事家蒋百里的说法,生活方式与战斗方式高度一致,这就决定了唐太宗年幼时代所受的教育是一种武士化的贵族子弟教育,骑射、战斗技能以及战略的知识,乃成为其日常的功课,而由于战乱时期,有防卫的城市为各种躲避战火的游民聚集之地,而好行动与向往功业的性情则又使其对不同的底层人群有接触的兴趣。这些再与其得天独厚的天才相结合,于是,一个既有天下大局观,又有高超战斗技艺的少年武士就诞生了。

  史书中记载他第一次参加战斗,并发挥重大作用是十六岁。当时隋炀帝在雁门被突厥一个既有天下大局观,又有高超战斗技艺的少年武士就诞生了。

  史书中记载他第一次参加战斗,并发挥重大作用是十六岁。当时隋炀帝在雁门被突厥围困,李世民参加了一名叫云定兴的将军的部队,前往救援。他向主帅提出:突厥敢于围困中国皇帝,必定是基于大规模救援不及的判断,如此小规模的救援部队,直接投入战斗,不会起到任何作用,不如让部队分成不同的分队,多张旗帜,拉开行军间距,令敌人认为是大规模部队来援,如此,突厥人必定认为自己判断错误,因此就会自动撤军。主帅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事实果然如他所判断。

  关于他在太原起兵的关键决定中的作用,史书已有太多记载,但人们容易忽略的关于他作为武士的独特个性和作为。到李唐底定关中,他作为方面军统帅,在与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战略决战中,仍然有大量他亲自参加战斗,带队突击敌阵,并取得关键战果的记录。这是中国

  军事极为罕见的。

  读过隋唐演义的人都谙熟尉迟恭单骑救主之类故事,与一般毫无根据的历史人物演义不同的是,这些故事都有真实的战史原型,而且,历的故事远比演义精彩。在演义中,是由于唐太宗游园之类原因,导致对方偷袭,而事实上,这是太宗常见的战斗方式。公元621年,在围攻洛阳王世充的最后战斗阶段,他多次带少量骑兵部队或侦察敌情,或诱敌来攻,或直接带头突击、贯穿敌阵,他的主要武器是弓箭,左右开弓,与他经常配合战斗的是后来那位门神尉迟恭,后者的武器是马槊,一种骑兵使用的长矛。他专门编练了一支千余人的骑兵突击分队,号称玄甲军,各小队分别有秦叔宝、程知节等人率领,这种矛头部队经常是他战役计划的核心,也成了其百战百胜的秘密武器。与亚历山大一样,他不仅亲自参加战斗,而且也是古代骑兵战略的'大师,堪称闪电战的古代前驱。

  正如后世有所谓三大战役的说法,紧接着东都的围攻,窦建德救援王世充的大军倾巢而来,除了史书记载的太宗在战略和战役战法上的精妙之外,在决战当日,太宗率领的骑兵特种部队,率先对溃逃中临时反身结阵的河北大军展开中央突击,其势如奔雷,锐不可当,一战阵擒窦建德,因此也使得东都负隅的王世充开城而降,为李唐王朝扫平了统一天下的两大障碍。

  唐太宗自16岁正式参加战斗,直到29岁通过政变成为皇帝,这种辉煌武士的青春时代对他的一生事业也有决定性的影响。漫长的战斗岁月使其僚属成为政治利益一体化的团体,而长期战斗中形成的战友感情也给传统的君臣关系注入了一种难得的伙伴色彩,这也是唐初政治空气相比其他王朝远为宽松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战斗的残酷和战略思维的务实、严谨与冷静也给予他与众不同的人格和个性训练,使他的统治更富于人性与理性色彩,可以说,他统治的年代也是中国漫长帝王专 制历罕见的思想相对宽容、个性化和文化上开放的年代,这是他作为伟大的帝王经常被后世人们怀念的重要原因。

【历史小故事】相关文章:

历史小故事11-13

历史小故事10-22

周朝历史小故事09-23

周瑜的历史小故事11-07

数学的历史小故事03-28

孙膑的历史小故事04-24

历史小故事(15篇)11-14

历史小故事15篇02-15

历史小故事(精选15篇)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