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历史典故:城濮之战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典故吧,典故的来源大致有三个。第一,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典故?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典故:城濮之战,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楚军左、右军被歼灭。
城濮之战双方兵力
楚方:四万二千余人;晋方:五万两千五百人
在城濮之战中,晋国以战车七百乘、五万多兵力击败楚、陈、蔡、郑、许五国联军十余万众,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晋军战车700乘(依史籍记载,每乘战车两辆,驰车一,辎重车一,人数当在百人左右,其中主要作战人员应为七十五人),秦、宋、齐三国亦派兵支援,全军由三部分组成:上军居右,以狐偃为将、狐毛为佐;中军居中,以先轸为将、郤溱为佐;下军居左,以栾枝为将、胥臣为佐
楚军由左、中、右三军组成:左军为申、息军,以子西为将;右军为陈、蔡军,以子上为将;中军为楚军主力,由子玉坐镇。子玉自恃军力多过晋军,自以为必胜。
城濮之战的意义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河南郑州西北)朝觐周王,会盟诸侯,向周王献楚国俘虏四马兵车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周襄王正式命晋文公为侯伯。晋国终于实现了取威定霸的政治、军事目标。
城濮之战初期,晋军兵力劣于对手,又渡过黄河在外线作战,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晋文公能够善察战机,虚心采取先轸等人的正确建议,选择邻近晋国的曹、卫这两个楚之与国为突破口,先胜弱敌,取得以后作战的前进基地。随后又运用高明的谋略争取齐、秦两大国与自己结成统一战线,争取了战争的主动权。当城濮决战之时,敢于贯彻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主动退避三舍,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争取政治、外交和军事上的主动,诱敌冒险深入,伺机决战。同时与齐、秦、宋各国军队会合,集中起相对优势的兵力;并针对敌人的作战部署,乘隙蹈虚,灵活地选择主攻方向,先攻打敌人的薄弱环节,予敌各个击破,从而获得了这场战略决战的辉煌胜利,成就了晋文公中原霸主的地位。
战争背景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互相征伐,战争频繁。公元前634年左右,楚国势力强盛,欲图称霸中原,企图北上。北方强国晋国自晋文公上位以来,实力逐渐恢复。晋文公知晓楚王图谋,遂先下手为强,与楚国发生战争
城濮之战的影响
楚
之前,楚国的势力差不多已经蹂躏了整个中原,黄河下游的大国,如齐如宋都被楚所侵略,鲁、卫、郑、陈、蔡等国都已投降了楚人。一面狄兵也曾攻入王畿,逼得周天子蒙尘。城濮一战,楚军败绩,南夷的势力即退出了中原,北狄的势力也渐渐衰微下去,于是华夏国家和文化的生命才能维持。
晋
晋国击破了弥漫中原荆楚入侵势力,压迫其退回原有之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地区,使中原复呈安定之象。于是中原诸侯之逼于威势而附楚者,鲁、曹、卫、陈、郑等国皆脱离楚国复回至中原集团,听从晋国之领导。后,晋国举办践土之盟。此次盟会,周襄王策命晋文公为侯伯 ,并给了晋 文公敬服王命,以绥四国 ,纠逖王慝 的任务,晋拥有了 代表周王室行使征伐大权的尚方宝剑 。
战争结果
城濮一战中,晋国大胜,晋文公建立了霸权,楚国北进锋芒受到挫折,被迫退回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地区。中原诸侯无不朝宗晋国。
楚国大将子玉羞愤自杀。
再之后,晋军进入郑国衡雍(河南原阳县西,当时在黄河南岸),并在践土(距衡雍较近,当时亦在黄河南岸,在河南花园口黄河北岸)修筑王的行宫,向襄王献俘。周襄王策命晋文公为“侯伯”。晋文公要求诸侯“皆奖王室,无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之,无克祚国”。晋文公在“尊王”的旗帜下,顺理成章地登上了霸主宝座。
【历史典故:城濮之战】相关文章:
城濮之战的意义有哪些09-23
巨鹿之战的历史典故05-28
解读历史钓鱼城之战06-23
官渡之战的典故06-29
经典的历史典故07-16
经典历史典故精选08-26
经典的历史典故04-20
经典历史典故02-19
历史典故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