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总结

时间:2023-03-17 11:34:26 历史 我要投稿

历史知识总结15篇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知识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知识总结15篇

历史知识总结1

  1、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时间:公元前221年

  2、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建立: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

  (中央)①帝国的统治者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②中央政府的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分工负责司法、财政等政务。③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地方)①秦朝的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下辖若干县,县下还设有乡、里等组织。乡设三老管教化,啬夫管听讼、收赋税。②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县的属吏则由郡守、县令自行选用。③秦汉时的基层属吏职权颇重,地方百姓尚有知啬夫而不知郡县的。

  为了巩固新建的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还①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

  此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②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③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④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⑤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3、意义:秦虽短命而亡,但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却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历史知识总结2

  1.邓小平理论的内涵:

  (1)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后,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1987年,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5)1992年,南巡讲话,指出特区姓“社”不姓“资”,发展才是硬道理。

  2.一句话评价邓小平: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1992年,中共十四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2)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并确立它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知识总结3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①经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②政治: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如何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建设新文化;

  2、文化方针制定:1956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成果:小说、散文、诗歌、话剧、电影、史学

  (二)遭遇曲折

  1、19 57年反 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

  2、文革 十年,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破坏;

  (三)文艺的春天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落实双百方针;

  2、成果:见教材130页

历史知识总结4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参与决策的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

  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

  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王位世袭制保护了私有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前提:生产力水平当时较低)

  2、西周的分封:

  目的:巩固统治,拱卫王室

  被封范围: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形成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影响:

  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

  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春秋时期瓦解;战国到秦朝时期废除,被郡县制替代(直接原因:诸侯国势力太大;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解)

  4、西周的宗法制: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历史知识总结5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⑴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⑵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

  3.领导人:列宁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

  1.时间:1922年底

  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4.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5.解体:1991年底。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领导人:斯大林

  2.1928-1937年实施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实现。

  4.斯大林模式(又叫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2)评价: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具有严重弊端,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到6月

  2.目的:缔结和约,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3.操纵会议的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4.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对德条约)

  ⑴时间:1919年6月

  ⑵内容: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5.意义:《凡尔赛和约》与对奥、匈、土、保和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6.实质: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或战胜的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1921--1922年

  2.背景: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依然尖锐,日美矛盾尤为激烈。

  3.主导国:美、英、日

  4.签订的主要条约——《九国公约》

  ⑴时间:1922年

  ⑵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3)影响: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

  2.实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评价: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它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4课经济大危机

  一、罗斯福新政

  1.原因: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2.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根本目的:巩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时间: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

  5.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控。

  6.评价:

  (1)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恢复,人民生活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7.启示: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

  ★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一、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

  1.背景: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激化了德国社会阶级矛盾。

  (2)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展开欺骗宣传活动,赢得了中下层人民的信任和统治阶级及大垄断资本家的大力支持。

  2.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理和总统大权于一身。

  3.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

  4.内外政策:对内: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5.反犹狂潮: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叫嚣犹太人是全人类的敌人。具体措施有:(1)犹太人被剥夺了德国公民身份。(2)不得经商,不得担任公职,不能从事教师职业,限制从事自由职业。(3)不得参军。(4)严禁与雅利安人通婚。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慕尼黑阴谋

  1.内容:签订《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

  2.目的:祸水东引,把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3.实质:纵容侵略,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

  4.影响: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5.启示:对待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不能姑息养奸,要坚决斗争。反对绥靖政策,制止争霸的局部侵略战争,是清除大战隐患的重要举措。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2.规模扩大的标志: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3.进一步扩大的标志: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1.标志: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2.意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启示: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为了共同的利益可以走向联合。

  二、雅尔塔会议

  1.召开时间:1945年2月

  2.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3.与会首脑: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

  4.内容:

  (1)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2)决定成立联合国

  (3)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对日作战。

  5.影响:为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二战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

  四、二战的胜利

  1.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使法西斯德国东西两面受敌。

  2.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5月8日,标志二战在欧洲结束。

  3.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二战结束。

  4.胜利的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全世界人民协同作战,相互支持,共同对付法西斯。

  5.二战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五、二战的影响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影响:

  (1)它是人类历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

  (2)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六、二战的启迪

  1.和平来之不易,悲剧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历史知识总结6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XX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XX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XX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XX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

  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

  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意义?

  (1)定义: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执行中央政令。

  (2)特点: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终使最高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

  (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独立。

  ****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的前提和基础,君主****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中央和君主的绝对权利。

  秦始皇的功与过:

  功:

  (1)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过:

  (1)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修长城、郦山陵、阿房宫)

  (2)刑法严苛,赋税沉重,暴政而亡

  (3)思想****,焚书坑儒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点?

  1、基础并不同: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一个按地域划分。

  2、权利不同:一个是世袭,地方的小王国,一个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没有封地有俸禄

  3、作用不同:一个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一个能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皇权和相权之争的原因和过程:

  原因:皇帝为独裁统治历代都采取削弱相权,分化相权直至废除宰相的方法,以实现君主****。

  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用"中朝"对抗"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宋代—参知政事,继续分散相权

  明代—废宰相,权分六部

  清朝—军机处(标志****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评价康熙

  1、西南—平定"三藩"之乱

  2、东南—收复台湾,设台湾府

  3、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

  4、东北—收复雅克萨之战,签定《尼布楚条约》

  5、汉化政策,

  6、加强蒙藏民族团结

  评价唐太宗

  1、政治上: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民族关系上: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对外关系上: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个人品质上: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的评价的采分点

  1、政治上:纳谏、用人、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2、经济上:休养生息政策、均田制、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存百姓"思想、

  3、思想上:民本思想、慎用刑法、《唐律》的原则

  4、民族关系:"战而后和"策略、"羁縻府州"设置、安西都护府、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团结政策

  5、对外关系:开放政策、大都会、鸿胪寺卿、玄奘取经、兼收并蓄方针、对日本朝鲜影响

  科举制的"利"

  1、政治上: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2、教育上:促进了教育发展,尤其是文学的发展

  3、社会风尚: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科举制度的"弊"

  1、学科结构看:以儒教思想为核心、为重点,实际上这等同让一个民族"偏科"近千年。"科举"偏文舍理,这一点是很明显的。假如没有科举制度设置的独木桥,或许中国人自由自在地可以象西方社会一样走向文理均衡的道路,最终发展出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导致了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

  2、考试内容看:明清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意识,选拔出来的多是死读书的奴仆而非真正的民族精英了。

  利:

  1、政治上: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他们的行政效率

  2、教育上:促进教育发展,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3、社会风尚:促成社会上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考试选官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相对公正公平

  弊:

  1、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被选举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读书人成了统治者的奴仆。

  2、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人生观和偏重社会科学,忽视自然科学的考试制度)

  "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

  1、政治上;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

  2、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3、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

历史知识总结7

  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

  1、1921年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22年,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2、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弊端。

  (1)成就:1928——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2)1936年苏联制定新宪法,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形成。

  弊端:片面地发展重工业,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难以持续健康地发展。经济大危机

  1、危机的爆发:1929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危机的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3、罗斯福新政:①时间:1933年,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②目的: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③措施: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④影响: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1)1933年希特勒上台,建立法西斯恐怖—统治。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掀起—犹太人的狂潮。

  (2)1936年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失败。但此后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

  (3)意大利是最早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国家。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

  ①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

  ③和会的性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从《凡尔赛和约》关于殖民地问题的规定最能体现出来。

  ④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国的五四运动。

  (2)凡尔赛体系的确立:1919年~1920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同德国、奥地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等战败国分别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华盛顿会议

  ①目的:协调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②《九国公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③华盛顿体系的确立: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华盛顿会议对中国的影响:使中国又恢复到多个帝国主义国际共同支配的局面。

  3、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4、如何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它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在一定时期维护了世界统治秩序,但它是建立在战胜国瓜分战败国,强国瓜分弱国的基础上,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历史知识总结8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 汉承秦制

  有所变化 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 决策机构

  外朝 执行机构

  尚书台 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 中书省 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尚书省 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宋 二府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 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 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隋唐 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元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边远民族地区高寒宣政院进行管理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

  不断增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全

  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政治民主政治

  1、基础:梭伦改革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2、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3、积极作用: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极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2、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历史知识总结9

  ★1、黄帝时期有哪些发明创造?(为什么称黄帝为“人文初祖”?)黄帝建宫室,制作衣裳,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乐谱。所以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2、什么是禅让制?它被什么王位继承制度所代替?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世袭制代替。

  标志性事件:“禹传启,家天下”

  ★3、什么是西周分封制?目的?分封制下的诸侯是怎样的?发挥了什么历史作用?

  内容:

  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的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交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已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②诸侯的义务:交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目的: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分封制的意义或历史作用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

  扩大统治范围。

  分封制的实质:确立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社会等级制度。

  ★4、学习夏商西周兴亡应吸取的历史教训是什么?有何意义?

  历史教训: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启示:作为统治者应实行“仁政”为政以得,勤政爱民,关心百好生疾苦,努力创建和谐社会,才能求得稳定健康的发展。

  ★5、春秋争霸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直接原因: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周王室衰微)

  ★6、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原因?

  答:1、齐国在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庶。2、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3、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

  ★7、怎样评价春秋(战国)的战争?

  1、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消极影响)

  2、但在争霸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为统一奠定基础(积极影响)

  ★8、商鞅变法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时间:公元前356年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商鞅是法家代表)

  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商鞅变法的内容:(法令规定)

  在政治方面: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在经济方面: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在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商鞅变法的作用或影响: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盛的诸侯国。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9、商鞅变法是否成功,为什么?

  答:成功了,商鞅变法顺应了社会发展规律;使秦国强大起来。

  ★10、战国时期变法的的结果(作用、意义、影响):

  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阶级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11、秦始皇创立了怎样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1.统治者是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2.在中央设立政府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政、监察,最后由皇帝掌控。

  3.在地方推行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

  ★12、秦朝(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上:

  1.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者是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2.在中央设立政府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政、监察,最后由皇帝掌控。

  3.在地方推行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

  制,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

  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

  经济上:

  1.统一货币,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

  2.统一度量衡。

  文化上:统一文字,把毛画规整的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思想上: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

  军事上:1.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2.修筑万里长城。

  交通方面:1.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2.修建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

  ★13、秦长城起止点,秦朝疆域四至?

  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作用:抵御匈奴的侵犯。

  秦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

  ★14、秦统一的意义(作用)影响?

  意义: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15、陈胜吴广起义相关史实?

  时间:公元前209年

  起义地点:大泽乡

  根本原因:秦的_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含义:号召人们起来反抗秦的_。)

  政权地点:陈(张楚政权)

  结果:秦二世调集大军进行反击。在秦军强大攻势下,起义军缺乏后援最终失败,吴广陈胜相继被部下杀死。

  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中国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16、秦_的表现?

  1、沉重的赋税

  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3、法律残酷

  4、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17、秦始皇的贡献?

  1、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

  2、实行了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

  3、创立了郡县制等后世沿用的制度。

  西周的分封制知识点

  含义: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方式: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把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诸侯权力:周天子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允许建立诸侯国,有较大独立性。

  诸侯义务: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作用:①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②维护了西周王朝严格的等级制度。

  夏朝的兴衰

  1.建立:约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

  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所亡。

历史知识总结10

  (一)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

  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

  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动脑筋: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1)_引起民愤

  (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3)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

  (三)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_。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

  ★★总结讨论:

  (1)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都是由于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腐败,失去民心。

  (2)从夏朝和商朝灭亡中我们能得什么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亡国之主君桀夏约前20xx约前1600阳城年年禹商约前1600前1046年几次迁都,汤年盘庚时把都城迁到殷纣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周东周前770年前221年镐京洛邑周武王周幽王周平王

  朝代记忆顺口溜

  夏后殷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皇收。

  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兼五胡。

  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后称雄。

  宋齐梁陈是南朝,北魏齐周称北朝。

  北周灭齐传於隋,隋又灭陈再统一。

  隋灭唐兴称富强,五代十国各称王。

  契丹兴起在北方,建号为辽入汴梁。

  五代梁唐晋汉周,宋朝建国陈桥头。

  女真建金先灭辽,打破汴京北宋消。

  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兴起国号元。

  灭金灭宋归一统,元朝统治九十年。

  明代共传十六君,满洲初起号后金。

  后金国号改为清,入关称帝都北京。

  人民觉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国立。

  人民民主再胜利,齐心奔向共产国。

  历史学习方法

  读历史材料

  “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关注历史年代

  上课要专心听,下课后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历史知识总结11

  一、经济领域

  1.资奉主义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在l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电磁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新的科技成果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在生产力提高的同时加速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最终形成了以科技为依托、垄断形式组织生产的经济模式。

  2.经济结构的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最早出现垄断组织的是钢铁和电力工业。之后汽车、飞机制造等工业部门也相继出现垄断组织: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工业结构实现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飞跃,最终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布局,资本主义生产进人成熟阶段。

  3.能源结构的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隧着发电机的创制成功,电力逐渐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的新能源.人类社会进人“电气时代”以煤气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以及之后创制成功的柴油机,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在此基础上“电力”和“石油”成为人类社会使用的主要新能源。

  二、政治领域

  随着垄断组织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日益完善,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较为健全的议会民主制度。

  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资产阶级调整统治政策,实行政治民主化和社会立法在政治上工人阶级已经取得了普选权、组织政党等权利,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上,工人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工人运动失去了暴力斗争的环境,多以经济斗争和合法、和平斗争为主。

  三、思想领域

  19世纪中期出现的三大思潮——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到I9世纪末也有所发展甚至出现了新的变化。

  1.自由主义到干预主义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从自由竞争阶段进人垄断阶段,资产阶级从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到越来越多的干预国家的经跻政治生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借助国家政权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已从自由主义转向干预主义。

  2.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

  19世纪末,随着工人队伍的壮大,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再度高涨。在俄国+以列宁为首的多数派,坚持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纲,最终形成了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主义。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诞生。

  3.民族主义

  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扩张和民族压迫,亚非拉美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在斗争中日益成熟的殖民地人民更加注意本国的实际情况.民族主义思潮日益民族化,如中国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印度的提拉克主义等。

  四、国际关系

  1.世界格局

  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各国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相对缓慢,尤其是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而美德等国抓住机遇发展迅速,到l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产值超越英法分别位居世界第一、第二位。

  面对日益变化的经济格局,列强要求按照变化的实力重新瓜分世界,到l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美的绝大多数地区已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同时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帝国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同时,列强问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的斗争日益尖锐,在勾结和斗争中形成了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各国更加疯狂的扩军备战,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2.对中国的影响

  l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掀起反帝反封斗争的新高潮,先后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在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同时,加速并最终了腐败的清王朝,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4.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

  1、相同点:

  (1)两次科技革命都受到本国政府的重视,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2)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第一次科技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科技革命导致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国家机构开始和垄断组织结合;

  (3)都对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

  (4)从经济上看,都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2、不同点:

  (1)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发起者主要是劳动者,他们凭借经验或技能取得许多成果,这些发明成果都是生产经验的总结;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起者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各种发明无一不是在精确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

  (2)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于英国,约半个世纪后才在各国真正展开;第二次科技革命则是多源的。

  (3)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轻工业为突破口;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重工业为突破口。

历史知识总结12

  【—初中世界历史总结清单:三角贸易】三角贸易是同学们需要识记的知识点,同学们好好记忆。

  三角贸易

  识记 简述“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与残酷性。

  影响:①大批黑人在运送途中丧身。②使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长期贫穷落后。③欧洲积累了巨额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北:九上P54-55 从16世纪起,欧洲殖民者为补充和增加美洲殖民地的劳动力,开始从非洲贩运黑人。他们带着廉价工业品从欧洲出发,到非洲购买、换取甚至直接猎取黑人,用船运到美洲,卖给种植园主充当奴隶,然后带着满船的黄金、白银和欧洲需要的经济作物返回欧洲。由于这种交易的全程航线呈三角形,因此史称“三角贸易”。

  “三角贸易”持续了几百年,使非洲丧失了难以计数的人口。许多黑人在运往美洲的途中丧生。

  通过以上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历史功绩的学习,同学们要认真学习,很好的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历史的影响。

  通过上面对三角贸易知识点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可以很好的掌握此知识点,并能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的考试工作。

  初中历史总复习资料之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总之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以下的内容是对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复习资料的学习 初中物理,同学们认真看看。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a、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起义,第二天起义军占领武昌,接着,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宣布废除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

  b、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C、《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希望上面对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历史知识的复习学习,同学们对上面的知识能很好的掌握学习。

历史知识总结13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一、四大发明

  1、概况: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2、四大发明的产生与传播:

  (1)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3)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宋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4)指南针。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5)传播

  a、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b、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

  c、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d、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1、《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珠算

  珠算运算法编成歌诀流利顺口,配合小九九和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运算如飞。明清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历史知识总结14

  启蒙运动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1,原因:

  (1)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2)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展。

  (3)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

  2、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

  3、思想主张:

  (1)启蒙思想家们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

  (2)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4、影响:

  启蒙思想家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他们以生动的文笔,通过戏剧、小说等形式,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1、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2、思想主张:

  (1)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2)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3)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4)他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孟德斯鸠:

  (1)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2)影响:孟德斯鸠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

  4、卢梭:

  (1)著有《社会契约论》一书,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

  (2)他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

  (3)卢梭还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1、康德: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

  2、评价: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欧洲范围,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知识总结15

  考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①希腊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这是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深刻的背景。

  ②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从男性公民中选举产生,十将军委员会统帅军队,参与政治。十将军在公民大会上通过举手的'方式选出,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

  ③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考点:罗马法

  (1)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①公民法基本上属于罗马及其公民的法律。它包括元老院法令、元首命令、大法官告示,及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习惯法。

  ②万民法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帝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它主要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③罗马法的`核心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可以购买奴隶,保护除奴隶以外自由民的权利,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作用。

  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统治。

  ②罗马法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它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③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

【历史知识总结】相关文章:

历史知识总结03-17

历史知识总结(15篇)03-17

历史知识总结合集15篇03-17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07-21

历史知识竞赛方案03-18

人教版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07-20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07-20

高二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02-20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点总结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