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习俗汇总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冬至的习俗汇总,欢迎阅读与收藏。
冬至的习俗1
吃饺子
冬至时节,吃的习俗真不少,除了饺子,较为常见的还有吃馄饨。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冬至馄饨夏至面。”说冬至这天,北京人家多食馄饨。南宋临安(今杭州)也有冬至吃馄饨的习俗,宋人周密说,起初吃馄饨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据说,馄饨为西施所创造,所以每年冬至苏州人都要吃馄饨。如今,馄饨制作方法很多,遍布全国各地,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则称曲曲,等等。
除此之外,全国各地还有各式各样的冬至习俗,如杭州人冬至吃年糕,期许年年长高,图个吉利;在北方,冬至天气寒冷,人们吃狗肉和羊肉以进补身体;银川冬至要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广东潮汕,每年冬至都要祭祀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在我国宝岛台湾,如今还有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人们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样如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不忘自己的“根”。
吃节食
冬至日,阴极之至,阳气始生。《礼记·月令》中载:“律中黄钟,乃阳之极,万物之始也。”杜甫也有诗句“冬至阳生春又来”,因此,民间流行搓糯米粉制作米丸,米丸象征太阳,是祭祀祖先以及待客的食品。浙江俗称冬至圆,福建俗称团圆子,广东则俗称为冬丸。古人有诗道:“家家捣米做团圆,知是明朝冬至天。”江浙一带如永嘉、玉环、平阳、泰顺、临海、宁海、峰县、象山、瑞安、武进各处都是这样。
有些地方则做团子(比丸子略大),用糖、肉、脂油、芝麻、豆沙、萝卜丝等做馅料,称之为冬至团,用来馈赠亲友。如吴县、丹徒、长兴、安吉、吴兴、桐乡、富阳、黄岩、新昌、定海、萧山等地都是这样。有谚语道:“冬节团子年节糕。”
南宋杭州一般流行吃馄饨,有“冬馄饨,年博托”的谚语。富贵人家追求新奇,一个器皿中共盛放十种颜色的馄饨,称之为百味馄饨(见《武林旧事》)。近代北方冬至也吃馄饨,取其圆,以疏达阳气。有谚语道:“冬至馄饨夏至面。”
冬至的习俗2
在广东,人们冬至一般祭祖,还要到坟墓前挂纸,俗称"挂冬"。有的地方冬至宴客以鱼肉腊味蚬菜合煮,众人环锅而食,称之"围炉"。除此之外,还将为您介绍广州、潮汕、梅州、顺德四个典型的冬至节气的习俗。
潮汕冬至习俗
潮汕的人们吃了冬节圆后,还要在家宅的门、窗、桌、橱、梯、床等显眼处粘附两粒冬节圆,甚至渔家的船首,农户耕牛的牛角,果农种植的果树也不例外。现代台湾著名学者林再复在《闽南人》一书中描述台湾冬节(闽南语称冬至为冬节)之日"家家户户清晨要以冬至圆仔致祭祖先……从大门、小门、窗门、仓门、床、柜、桌、井、厕、牛舍、猪舍都得以冬至圆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潮汕地区汉族民谚云:"冬节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海峡两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当作团圆节。
广州冬至习俗
冬至,在广州又叫过冬、冬节、小年,从年纪大的老人嘴里,也许还听说过冬至也叫大冬、亚岁、肥冬、喜冬、履长节、长至、短至。"冬大过年"、"肥冬瘦年",是广州人自细听到大的谚语。冬至似乎比春节还重要,阵仗比春节还要大。现在广州人过冬至,许多家庭还做汤圆、劏鸡杀鸭,家人围坐,吃顿丰盛大餐;也有许多广州人选择在酒楼过节,举家团聚,让大大小小的酒楼家家"墟撼"。只不过祭祖拜神已不是家家都有了,"饲耗"也极为少见。
顺德冬至习俗
在顺德,还有"围坐打边炉过冬至"的民俗,表示团团圆圆,暖暖和和过好这个冬,一家人平安,保健康,迎春节。打边炉实际为打甂炉,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汉族名肴,属于粤菜系。广式火锅。主要食材是生鱼片、鱿鱼片、生虾片等。主要烹饪工艺是煮。"打边炉"与一般的所谓"火锅"不同。火锅是坐下来吃的,而"打边炉"是站着吃的;火锅用金属器具,中间烧木炭,"打边炉"是用瓦罉,"打边炉"的筷子也是竹制的,而且特别长,约比普通筷子长一倍,便于站立涮食。
梅州冬至习俗
在粤东客家地区梅州,这一天,酿造娘酒是最重要的习俗之一。这习俗已传承上千年,至今仍盛行不衰。冬至当天一大早,在梅县梅西镇,村子的房前屋后青烟袅袅,许多村民都在家中忙着酿造客家娘酒。"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酿的酒可久藏不坏,回甜生津。"
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酿的酒可久藏不坏,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劲颇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酿酒已成为习俗。为了这一天,客家主妇常挑个吉祥的日子,专门到集市添置酿酒的器具,把陈年的酒坛搬到溪流中,用黄黄的细沙洗去污物,再让清凉的泉水反复冲洗,最后置放在阴凉处风干。
冬至的习俗3
星期天晚上妈妈要包饺子,妈妈说星期一是冬至要吃饺子,吃完饺子后耳朵就不怕冻了。冬至后天气就真正进入了严冬,天气越来越冷,我们的习俗就是吃饺子。
我们北方冷了,吃饺子不冻耳朵。那南方不冷他们怎么过冬至呢?我上网查了一些资料,全国各地还真的不一样。
1、南方人冬至吃什么——汤圆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南北各地还有不少汤圆的名品,如宁波汤圆馅多皮薄,糯而不粘;长沙姐妹汤圆洁白晶莹,香甜可口;如今不仅冬至吃,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汤圆。
2、杭州人冬至吃什么——年糕
吃年糕从清末民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3、四川冬至吃什么——羊肉汤
在四川却是冬至吃羊肉汤,羊肉是冬日可谓冬日滋补之首,专家指出,吃羊肉既能御风寒,又可补身体,对一般风寒咳嗽、慢性气管炎、虚寒哮喘、肾亏阳痿、腹部冷痛、体虚怕冷、腰膝酸软、面黄肌瘦、气血两亏、病后 。
4、河南人冬至吃什么——捏冻耳朵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但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吃饺子成为多数中国人冬至的风俗。
于是我大声对在厨房包饺子的妈妈喊道:“老妈,你OUT了,吃饺子不是怕冻耳朵,这只是一种风俗。南方就不吃饺子,吃汤圆,我查好了你来看看吧。”妈妈端着两只面手跑过来看,妈妈一边看一边的点头。妈妈还说:这就对了有疑问时就想办法去证明你的疑问,这样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我很高兴我既得到了知识,又得到了妈妈的夸奖,真是一举两得呀。
冬至的习俗4
冬至吃饺子是我国从古至今的一种习俗,始源于汉朝,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在汉朝,冬至称“冬节”,官府会庆祝冬节,进行“贺冬”仪式,例行放假。
关于冬至吃饺子有个传说:
“相传,在汉朝时期,匈奴作恶,老百姓民不聊生。当时,匈奴的首领是‘浑’氏和‘屯’氏,人们就在冬节那一天将方形面片上涂肉酱,放上驱走恶气的药粉,再拿一片方形面片。两片粘在一起,做成一种食物,来驱走匈奴的干扰,又将‘浑’和‘屯’的读音放在一起,组成‘馄饨’,所以汉朝时,家家户户要吃馄饨,后来演变为吃饺子。”
我有个问题不明白:“好好的吃着馄饨,为什么要变成饺子?”爸爸说:“三国的时候,有一位神医叫做张仲景,他与华佗、董奉合称为‘建安三神医’,有一个冬节,冬风寒风刺骨,张仲景給皇帝治病,很快就治好了,皇帝赐他一些钱,还称他为医圣,路上,他遇到一些人,身体冻伤了,耳朵冻烂了,张仲景用皇帝給得钱买了肉,放上药,包起来,做了个东西,这个东西像耳朵,张仲景取名饺子,給那些人吃了,那些人吃了后,病很快就好了。因为饺子在冬至创作,所以冬至变成吃饺子。”
冬至以后,冬天就开始了,古人以九天为一单元,有九单元,九九八十一,冬天刚好八十一天。老北京就流传一首《九九歌》。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数五九,笑井口。
春打六九头,沿河看水柳。
七九冻河开,八九雁儿来。
九九又一九,银牛遍地走。
冬至除了吃饺子以外,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习俗,但唯一不变的是祭祀上坟,从唐宋起,就有了这种习俗,到现在还有人祭祀上坟呢!
今年的冬至,我吃了妈妈和爸爸一起做的美味的饺子,妈妈给我讲饺子有牛肉白萝卜馅儿,羊肉红萝卜馅儿,猪肉大葱馅儿,韭菜鸡蛋馅儿和虾仁馅儿。今年我们吃的是猪肉大葱馅儿和羊肉红萝卜馅儿。我知道了饺子的历史,也知道了饺子的种类。饺子好吃得很,所以我感觉这个冬至很幸福!
冬至的习俗5
冬至吃饺子的由来
冬至吃饺子相传与东汉末年着名医学家张仲景有关。张仲景出生在没落的官潦家庭。其父亲张宗汉是个读书人。在朝廷做官。由于家庭的特殊条件,他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他勤奋好学,并且热爱医学。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暴发瘟疫,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相传张仲景老年还乡时,正逢大雪纷飞的冬天。街头很多因战乱流离失所的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不少人耳朵都被冻烂了。张仲景看到这个情况,内心不忍,于是令人在南阳关东边搭起了一个医棚。让弟子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做馅,然后包成饺子。施舍给百姓。这顿饺子把不少乡亲的冻耳朵给治好了。
此后,每逢冬至进九,大家都纷纷争食饺子,有谚语“冬至的饺子不冻耳”。
冬至的习俗
1、吃汤圆
在我国民间南方有吃汤圆习俗,北方有吃饺子习俗,尤其是江南地区。“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2、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我国北方地区在这天要吃饺子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3、吃番薯汤果
在宁波的传统习俗中,番薯汤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宁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汤果,跟汤团类似,但个头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没有馅。汤果也被叫做圆子,取其“团圆”、“圆满”之意。老宁波也有“吃了汤果大一岁”的说法。宁波人在做番薯汤果时,习惯加酒酿,这样子喝起来会更加温补暖胃。
冬至吃饺子的意义
寓意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风俗,据说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所以,在中国北方,一到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就成为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寓意二:冬至到,吃饺子,团团圆圆。
在一些地方,一到冬至这天,一家人就会忙忙碌碌,准备各种饺子皮、饺子馅,然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团团圆圆过冬至。除了北方吃饺子,南方还有吃汤圆的习俗,寓意,圆圆满满、团团圆圆。
冬至的习俗6
冬至的来历和习俗是什么
冬至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所以,永定河沿岸民间又把冬至俗称为“日短”。他们认为,从冬至开始,阳气四开,又有了“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故冬至有3种意义:一是阳极之至;二是阳气之至;三是日行南至,故谓“冬至”。
从冬至这一天起,到惊蛰节后6天,共有九九八十一天,九天称为一个“九”,即:公历从12月21日或22日至次年3月11日或12日。永定河沿岸民间称这段时间为“数九寒天”,还曾有一首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河开九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永定河两岸民间的“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俗称“亚岁”。旧时,每到冬至前几天,各家各户要准备好鱼肉、蔬菜等食物,先祭祖先,后拜父母尊长。
冬至节还要吃饺子,这源于一个故事:医圣张仲景,原是一名官员,时值寒冬,他告老还乡。在途中,他看到很多穷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好多人的耳朵甚至都冻烂了。孙仲景看到这种情况后,心里非常难过。冬至这天,他在空地上,搭起大棚,架起大锅,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温热的药材,熬煮炼制“祛寒娇耳汤”。煮好后,分给每人一碗。另外,把羊肉和药材捣碎,用面粉皮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分给冻伤人每人两只。人们食后,顿觉浑身发热,两耳起暖。从冬至到大年三十,张仲景用这种方法把人们的耳朵冻伤都治好了。从此,每到冬至这一天,人们便模仿“娇耳”的样子,做成了“饺子”。
过了农历十一就到了冬至(大约阳历为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开始数九。入九以后,民间流行消寒活动,逢九日饮酒消寒,席间惯摆九碟九碗,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满族人则不同,为了消灾祈福,于冬至日五更时分,邀请本家嫡亲姑表及挚友齐聚庭院席地而坐,杀猪祭天,即祭“祖宗杆子”。在大门的东南角立一高旗杆,顶端为葫芦形,稍下放一方形木框,内装用碎猪肠,猪腔骨拌的米饭祭祀乌鸦,乌鸦是满足古老氏族的图腾(氏族标志,北方氏族多以飞禽为族标),亲朋围坐吃“白肉”,这种白肉俗称“神余”。
冬至过后,我国各地都相继进入寒冷的季节。此时正值我国的小寒、大寒节气。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又有“小寒大寒寒冷冰团”之说。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从字面上理解,大寒冷于小寒,但在气象的记录中,则往往是小寒却比大寒寒冷,可以说是全年24节气中最寒冷的节气。常有“冷在三九”的说法,而“三九”又恰在小寒节气内。之所以叫小寒而不叫大寒,是因为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月初寒当小……月半则大矣。”按当时的情况延续至今而已。据说早年黄河流域的农家每逢小寒,家家用“九九消寒图来避寒。正因为如此,人们在寒冬腊月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要特别注意防寒保健,平安度过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欢欢喜喜迎新春。
特别是年轻人在寒冷的腊月,有的人穿着则“只要风度不要温度”。这种极端的着装是不合理的。衣服的保暖程度与衣服内的空气层的厚度有关。羽绒服有一定的厚度,羊毛织物气孔不直通,两种保暖性能都很不错。寒冬腊月外出时,应注意以保暖为主。“寒从脚起”,人们脚的保暖尤为重要。
冬至民俗活动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史记·孝武本纪》:“其后二岁,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历者以本统。天子亲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禅。”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
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什么是冬至
冬至是24节气之一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白天的时间最短,晚上的时间最长,理论是上是最冷的一天,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这一天过后也就预示着真正的寒冬就要来临了。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都把冬至当成一个大节来过,所以这一天又称为“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在春秋时期的时候就有了冬至这个节气,到了周朝这个节气就变成了一个节日,在这一天会举行很多的祭祀活动。
祭祀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朝时期,后来因为祭祀有专属的节日,所以就不再在冬至的这一天祭祀了。大家只在冬至这一天吃一些传统食物,以此来庆祝这个团圆的时刻。
在古人们的思想中冬至这一天是不能出远门的,因为这一天是冬天的象征,是年末的时候,一家人必须和和美美的在一起吃一段团圆饭。而且过了这一天之后你就会迎来大雪的天气,而且在河面上全是冰,非常寒的冷。
冬至的习俗7
冬至,作为24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有着特殊的含意。根据历史记载,古人认为自冬至开始,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今天我就来说说冬至那些你可能忽略了的事儿。
冬至,俗称“冬节” , 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过了冬至,白天会变长,黑夜会变短。
这一天,各地还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北方人说“冬至饺子夏至面” , 南方人说“冬至是妈妈口中吃了汤圆又长一岁的甜蜜”。
冬至来临:南方吃汤圆 北方品饺子
冬至北方吃什么:冬至北方习俗【吃饺子】
我国北方地区民间素有吃饺子的习俗。冬至饺子馅料的选择和寓意有着直接关系,最常见的韭菜馅预示着久财之意。最为常见的白菜肉馅即百财之意。冬至吃饺子的由来源于,河南名医张仲景因记挂穷乡亲们,冬至那天,在南阳东关空地上搭起医棚,向穷人舍“祛寒娇耳汤”(“娇耳”即现在的饺子),使人吃了以后只觉浑身温暖,两耳发热。所以冬至吃饺子习俗延续至今。冬至饺子陷里的香菇最有养生功效,将其包进饺子馅里寓意着鼓财之意,鼓即高起,凸出,香菇的形状如同向上的箭头,饱鼓之意,谓之鼓财。最后还有最近兴起的酸菜馅,据说有算财之意。而芹菜馅则为勤财之意,勤即经常,频繁的源源不断,谓之勤财。
为什么冬至吃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着《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
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
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吃饺子,好处多多
1、从烹饪科学的角度看,蒸煮饺子以水(汽)为介质的烹饪方式,温度只在100左右,即可致熟食物又可消毒杀菌,避免了烧烤炸条件下生成苯并芘等强致癌物,保证了食品安全。而且,食物的营养成分在蒸煮过程中也不至于因过氧化或水解而损失。
2、从膳食结构角度看,饺子的馅料都包在面皮中,可以做到谷类与菜果、肉类的适宜组合,使主副食搭配合理,营养丰富并酸碱平衡,膳食宝塔形结构。
3、从营养角度看,饺子以水(汽)为传热介质经蒸煮而熟,可以使食品中淀粉类多糖充分裂解,利于人体吸收。
4、合于中国人的肠胃于饮食习惯。符合“食饮有节”、“谨和五味”、“和于术数”的养生之道。
冬至吃什么饺子?
饺子馅多种多样,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喜好。不过在冬至这天吃的饺子,大多数人会选择羊肉馅的。理由是羊肉性温热,冬至吃可起到温阳作用,帮助机体驱寒,还有温养脏腑的作用。的确,在大冬天应适当多吃些温热性的食物,如韭菜、大葱、牛羊肉等动物类食物,有助于温阳保暖,利于养生。不过,若本身就有“上火”的情况,则不宜过度食用温热食物。
冬至的习俗8
冬至做什么事情
1、享祀先祖
福建省流行冬至祭祀始祖的风俗,如万历《建阳县志》说:“是日大族行祭始祖之礼。”福建祀祖用专门制作的粉米圆子。清人冬至祀祖一般是祀于家,祭于墓,聚族而居的南方。往往像清明和中元一样,在家庙祭祀祖先。
2、吃饺子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冬至过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在冬至这一天中国南北方会有不同的习俗,北方大部分地区会吃饺子、南方会吃汤圆,还有谚语:冬至到,吃水饺,以及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
3、吃汤圆
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4、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便进入数九寒天。中国民间将冬至叫做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开始,每9天分为一个“九”,共分9个“九”,数到81天时便“九尽桃花开”。
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经已到来。
5、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冬至养生小知识
冬至起居知识
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同时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防止阳气过度的消耗。“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冬令时节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
寒气内应肾。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是人体的“先天之本”。冬季,人体阳气内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所收敛。此时,肾既要为维持冬季热量支出准备足够的能量,又要为来年贮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时养肾至关重要。饮食上就要时刻关注肾的调养,注意热量的补充,要多吃些动物性食品和豆类,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狗肉、羊肉、鹅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食物。
冬至运动知识
运动方面,由于大雪节气万物潜藏,运动养生同样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宜做过于剧烈的活动,而应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比如每天在阳光好的时候做做舒展运动(上午9-10点钟或下午2-3点钟)。
冬至饮食知识
冬天肾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咸味食品,肾气会更旺,从而极大地伤害心脏,使心脏力量减弱,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在冬天里,要少食用咸味食品,以防肾水过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补益心脏,增强肾脏功能,常用食物如:槟榔、橘子、猪肝、羊肝、大头菜、莴苣、醋、茶等。
在冬季适宜补益的食品中,中医又分为几大类。天寒地冻,首选温补类食物。如鸡、羊肉、牛肉、鲫鱼等。上述几种,均属美味,在冬季可作为进补的佳品。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还有一类滋补类食物,具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猪脊、海参、龟肉、甲鱼、鲍鱼等。
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属阴,冬季吃这类食物易损伤脾胃。而食物过热易损伤食道,进入肠胃后,又容易引起体内积热而致病;食物过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畅,而血量减少将严重地影响其他脏腑的血液循环,有损人体健康,因此,冬季饮食宜温热松软。
冬至情绪知识
冬至养生也要重点养心,要养生先养善良、宽厚之心,心底宽自无忧。进入冬季,有些人便会显得意志消沉,这可能是患上了“季节性情绪病”。季节性情绪病是精神抑郁症的一种,病人每每在阳光减少的冬季,对身边事物提不起兴趣,还伴有嗜睡、多吃、易怒、过敏等病症。有抑郁情绪的老人可以在冬天坚持多晒天阳,还可以每天做一些简单的瑜伽动作,尤其是静坐和冥想的练习,能让心情舒缓下来。同时注意生活起居,按时休息和睡眠,不做熬夜的“夜猫子”。
情绪低落时,不妨做做其他事情来分散注意力。尽量与人接触,这样可以将忧郁减到最低程度。
冬至是什么意思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12月21、22或23日。这一天太阳经过冬至点,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的习俗9
冬至节气的习俗
祭祀活动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馄饨面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
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红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时节的农事活动
一、蔬菜管理
当前正值大棚番茄定植、茄果类、瓜类蔬菜播种育苗的关键期,对当前蔬菜生产要强化管理。
1、要科学播种育壮苗
播种时,应避开阴冷天气,抢晴天在大棚内采用电热丝等加温设施和控温仪,增加苗床地温、催芽等措施,提高出苗率;播种后,要及时搭建小拱棚、加盖无纺布保温增温,提高成苗率,培育壮苗。即将定植的大棚早熟栽培番茄、茄子等秧苗,选温度较高的晴天及时移栽,浇好定根水,灌根防病,搭内棚保温促成活发根。
2、要合理调控棚内温湿度与光照
早晚关闭大棚,加盖覆盖物,检查棚膜破漏,防止冷空气进入棚内。要采取多层覆盖,在棚内搭建塑料中棚或小棚,并可覆盖无纺布、遮阳网等保温,遇强冷空气冰冻天气要采取点蜡烛、燃香等应急加温防冻措施。同时在棚内畦间铺设干稻草,注意适期通风,降低棚内湿度,下午及早关棚,盖好棚内各种覆盖物,保证蔬菜的正常生长。
3、要加强田间生产管理
天气变冷后,应适当控肥控水,不随意施用过多的化学肥料尤其是氮肥,防止植株徒长及萎根。追肥灌水应选晴天中午进行,建议采用膜下滴灌与肥水一体化技术,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追施不同配比的水溶性肥料。合理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保花保果,综合防治病虫害,选晴天做好整枝、理蔓、打叶、疏花疏果等工作。遇连续阴雨、下雪和低温天气,棚内湿度较大时,要注意喷药防治疫病、灰霉病等病害,减少损失。
二、水果种植管理
目前我区柑桔采收已基本结束,桃等落叶果树也进入冬季休眠期,请广大果农做好果园冬季管理工作。
1、清沟排水:及时清理沟渠,防止园内积水。
2、修剪:结合冬季修剪,剪除枯死枝、病虫枝,清除杂草、落叶等集中烧毁,确保田间清洁。
3、药剂清园:冬季修剪后清理,药剂可选用波美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液,铲除在树体上越冬存活的害虫及病菌,减少来年病虫源。
三、田间农事管理
冬至节气以后,气候已进入严寒时期。大部分地区温度降到10度左右,并有霜冻出现。该月是冬种作物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
1、管好小麦。促进长根叶、多分叶的关键时期,应适时给麦苗追施一次速效肥料,以利分叶早生,增加有效分叶数,为高产搭好丰产苗架。小麦苗期生长逢冬旱季节,遇旱要沟灌“跑马水”。
2、油菜移栽和早栽油菜的前期田管均要求“精细”二字,特别是甘蓝型油菜需肥量大,应施足基肥,早施硼肥和钾肥,以促冬发稳长,增加冬前绿叶数和年后第一分枝数。
四、畜牧管理
1、注意日粮营养水平
由于天气寒冷,畜禽需要更多的能量用来驱寒,维持体温正常,基础代谢大量增加。因此要随时注意气象预报,根据气温、交通恢复状况等适时调整饲喂量及日粮组成。适当提高其日粮能量浓度,如可增加玉米10%—20%的用量。同时做好饲料原料的质量控制,在潮湿天气条件下,特别要注意饲料原料的储存,避免被雨淋或受潮,防止霉变。同时要严格判定饲料原料质量,发霉变质饲料严禁使用。
2、做好疫病综合防控工作
采取严格的防疫消毒措施,尤其是做好饲养栏舍及周围环境的消毒卫生,防止细菌、病毒等侵入;加强免疫注射,强化抗体水平和畜禽动态监测,做好猪流行性感冒、传染性胃肠炎等疾病预防。对家禽要做好鸡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病预防。发生病情时要合理使用药物,对症下药,用量准确,疗程要足。饮水给药要考虑药物的溶解度及饮水量,注意交替用药或间隔用药,避免耐药性产生,注意停药期,掌握一般用药原则。
3、密切关注气象信息
随时关注天气信息,及时出栏已达上市要求的畜禽。做好饲料、疫苗、兽药、及加温等材料储备。
冬至进补的禁忌
1、忌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虚则补,不虚则正常饮食就可以了,同时应当分清补品的性能和适用范围,是否适合自己。专家认为,进补主要作用是“补虚益损”,而虚又分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四种,各有各不同的补法。
2、忌无病进补
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又会伤害身体,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另外,补药也不能多多益善,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
3、忌盲目食狗肉
一些体质虚弱和患有关节炎等病的人,在严冬季节,多吃些狗肉是有好处的。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
吃狗肉后不要喝茶,这是因为茶叶中的鞣酸与狗肉中的蛋白质结合,会生成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具有一定的收敛作用,可使肠蠕动减弱,大便里的水分减少。因此,大便中的有毒物质和致癌物质,就会因在肠内停留时间过长而极易被人体吸收。
冬至的习俗10
1、馄饨拜各
是北方的冬至食俗。《燕京岁时记》说;“(冬至)民间……唯食馄纯而已。”《帝京岁时广记》说;“预日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馄饨奉献。谚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之遗意也。”之所以选用馄饨拜冬,是因为“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
2、吃冬至肉
是南方冬至扫墓后同姓宗族祠堂按人丁分发“胙肉”的古老食俗。肉有生、熟两种,分时有许多规矩。加区别学历高低,清有童生、秀才、举人、进士四级,民国有高小、中学、大学、留学四级,以示鼓励;优先照顾老人,在50、60、70、80、90年龄段,数量依次递增,以示敬重。冬至肉用祠堂公积金或富家捐款购置,族长主理其事在当时被视作一份厚礼。
3、供冬至团
也见于江南。冬至团是以糯米粉为面团,内包肉、莱、糖、果、豇豆、赤豆沙、萝卜丝等蒸成。主要充作供品,也可蹭送亲邻或待客,是冬至亚岁宴上的必备食品之一。
冬至的习俗11
一、冬至各地都吃啥
北方冬至要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为何冬至这一天要吃饺子呢?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于是发明了“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成食物,并称之为“饺耳”、“饺子”。此后,“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所以,现在又有“冬至吃饺子一冬不会冻耳朵”的说法。
南方冬至吃汤圆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冬至吃汤圆,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他们在家宴上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然后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在南方一些地方,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宁夏冬至要吃“头脑”
在冬至这一天,银川有个习俗,这一天要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人还给羊肉粉汤叫了个特别的名字——“头脑”。羊肉粉汤由蘑菇和羊肉烹饪而成,佐以盐、姜、葱、蒜、辣椒、酱油等调料,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一锅五颜六色的羊肉粉汤就做好了,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羊肉粉汤饺子做法独特,味道香辣可口,现在已成为银川的一道特色小吃。
潮汕地区冬至祭祖先、吃甜丸
在潮汕地区,冬至又称“小过年”,是民间一个大节日。在这一天老百姓要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在沿海地区,则要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祭拜祖先,为渔民祈福,求神明和祖先保佑出海平安归来。
潮汕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之说,其中“冬节圆”就是汤圆了,在潮汕地区又叫甜丸,在冬至这一天吃甜丸的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在很久以前,这些甜丸不仅是用来吃,人们还将甜丸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之上,一来是这甜丸圆圆的,预示明年丰收、全家团圆,二来是为了答谢老鼠给农民送来五谷种子。如今人们也不在贴甜丸,不过冬至节吃汤圆的习俗依旧流传至今。 江南水乡冬至节吃红豆糯米饭
在我国的江南水乡,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不过,这个疫鬼最怕红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红豆糯米饭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二、冬至该如何做到科学养生
首先我们从饮食上要调整好
“病从口入”这几个字说的恰到好处,意思就是如果我们在饮食上不注意的话,有些疾病也会因为我们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而找上我们。冬至以后气温变的更低,使我们感觉更加寒冷,所以这个时候我们适合吃一些可以让身体暖和的食物,比如羊肉、狗肉等一些温和的食物。冬至时节气候干燥,如果经常吃一些比较容易让我们上火的食物肯定是不可以的,辣椒虽然吃了可以使身体暖和,但是也不适合多吃,多吃的话使身体上火更容易产生疾病,所以无论食用任何食物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决定。
适当的吃坚果可以补充身体所需
说到坚果大家一定会想到很多种,瓜子花生这两种比较普遍经常吃的我们就不多说了。我们要经常吃些核桃、栗子、松子、榛子这样的坚果,这样的坚果营养价值更高,就连孕妇在怀宝宝的时候都是要吃这些坚果好让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补充每天身体所需的养分,无论是胎儿还是小孩子经常吃这些坚果可以使他们更聪明。所以就连孕妇都可以经常食用的食物,我们在这个适合滋补的节气里有什么理由拒绝这些坚果呢。
适当调好空调温度不能过高也不要过低
冬至的时候我们北方的家家户户已经开始供暖了,而且已经供暖一段时间了,即使是在农村各家各户也已经烧了热热的暖气或者炉子来保暖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把温度调的高我们就不会冷,但是我们也不能做到一个冬天都不出屋吧。所以我们在室内的时候空调、暖气的温度不要调的太高,不能和室外的温度相差太多,那样如果我们外出的话很容易感冒。
天气晴好的情况下要经常晒晒太阳
冬至以后的天气也是“喜怒无常”所以晴好的天气对于冬至来说应该是难得的,所以在晴好的天气里我们要经常晒晒太阳,这样不仅可以使身体暖和,小孩子经常晒太阳的话还可以补钙。所以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子在天气晴好的时候都需要在太阳底下晒晒太阳,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脚
用热水泡脚相信在冬天几乎每个人都在做这样的事情,俗话说“寒从脚下生”所以我们的脚部要着重的注意保暖措施,冬至以后发生冻脚的朋友会更多,如果是骑车上班的朋友更要做到每晚用热水泡脚,不仅可以促进脚部血液循环,每天泡泡脚也可以减少冻脚的发生。
三、冬至吃什么水果
一、苹果
苹果,象征着平安的意思,其内含柠檬酸、苹果酸、多糖果胶、铁、锌、钾、磷和维生素A、B、C等,具有养心益气、润肺健脾等功效,能促进胃肠蠕动,调理肠胃,利于排便,并能稳定血糖,对降低胆固醇、预防胆结石起到一定的功效,因此,苹果成为了水果中送礼的首选。
二、香蕉
香蕉吃起味香,一年之计均有收获,其含营养价值颇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喜欢的一种水果。而香蕉的营养价值在于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食物纤维和钠、钾、镁等矿物质,对人体皮肤和毛发的健康起到一定维护功效,备受专家认可。另,香蕉另一大营养价值在于能镇定人们睡眠,清热解毒,润肠通便,润肺止咳,帮助人体消化和滋补,值得推荐。但是由于香蕉性寒,不适合体质偏虚者食用,建议少吃。
三、石榴
石榴是一种非常美观的水果种类,白似水晶,让人过目难忘。同时,它还是个药食两用的水果,同样也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石榴性味甘酸涩,是属于温性食物,其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对人体腹泻、便秘起到一定的治疗功效。另,石榴这种水果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多酚类物质,在延缓衰老方面也起到一定功效,女性朋友可得一定要试试哦。
四、鲜枣
若要列出营养素最齐全的水果,那么鲜枣一定能名列其中。这种水果含如维生素C、钾、锌、镁、铁等营养元素。其中,鲜枣中的维生素C就可预防高血压、软化血管、冠心病和动脉硬化。而钾在控制血压方面带来一定益处,镁则是助于对抗压力,都是适合养生的好水果。值得注意的是,枣偏热,患有便秘、胃病和糖尿病的患者应禁吃或少吃为宜。
五、柑橘
柑橘味道甘甜微酸,色泽有深有浅,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如多酚类、维生素B1和类黄酮素,最直接的功效是能化痰活络。特别是患有急性气管炎的人来说,这时候要是吃柑橘,可以疏通经络,消除喉咙里边的痰积,在治疗患者这个起到关键作用。此外,由于感觉中还有胡萝卜素,这种营养素在体内转化成维生素A后,能帮助人们护眼名目。
四、冬至养生注意事项常见的有哪些
一、生活起居
冬至养生第一步就是体现在生活起居上。我们应该要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后再出来活动为宜。同时,也要穿好贴身保暖衣物,以抵御寒气侵袭。另,若是在冬至时节前后能睡好午觉,在养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既能保养神气,也能劳逸结合,达到养生的目的。
二、饮食调养
“药补不如食补”这句话说的就是养生中的饮食功效。而若在冬至时节能选择美味的、补益的食物进行滋补,那岂不美哉?那么美味、补益的食物有哪些呢?养生专家则建议,首选温补类食物。如羊肉、鸡肉、牛肉、鲫鱼等,均是冬至适宜食物。这些食物能给我们人体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并对肾起到合理调养作用。
三、保持室内通风顺畅
冬至气候寒冷,气温低下,不少人为了防寒保暖,在家的时候习惯紧闭窗户,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行为。若长时间待在不通风的室内,室内的二氧化碳就会急剧增加。在加上汗水的分解产物,消化道排除不良气体等,将会导致室内空气质量大大下降,从而会使人在这样环境中出现头晕、食欲不振等现象,不利于人体养生。因此,冬至应该尽量开窗换气,保证室内拥有一定量的新鲜氧气。
四、增苦少咸
冬至人体的肾功能是偏旺的,为了防止肾水过旺,建议大家多吃些苦味的食物,少吃咸味食品。因为多吃咸味食品,肾气就会更旺,从而会给人体心脏带来伤害,使心脏力量减弱,不利于人体保健。冬至常用的食物建议如下:猪肝、羊肝、大头菜、莴苣、核桃、芝麻、橘子、燕麦、薯类及各种豆类产品。
冬至的习俗12
冬至是什么?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而且在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冬至有什么习俗?
节日起源:始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
节日活动:更易新衣,备办饮食,祭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祭天。
节日饮食:吃水饺、汤圆、喝羊肉汤。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滕州、东平、汶上、曲阜、邹城,冬至习惯叫做数九,流行过数九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冬季应注意什么?
1.注意防寒保暖。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要及时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
2.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
3.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4.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冬至至春分这段时间虽然冷,但我们注意保暖,调节好心情,做一下户外运动,相信我们都可以过好每一天。
冬至的习俗13
苏州冬至吃什么
冬至夜,每个家庭的小辈都要到长辈家中,吃冬至宴、送冬至盘。还有,最重要的一项——祭祖、祭灶,除了鱼肉,还必用团子、糍糕,以示团团圆圆。
最隆重的就是冬至的前一天晚上——冬至夜,要“好好吃一夜”。宴席上,人们不但要吃百味馄饨,吃用米做的糍糕,吃用肉、豆沙等做的团子。还要喝冬酿酒,此酒只在每年冬至前酿造一次,味道甜淡,清香扑鼻。斟酒入杯,酒香渐渐泛起、然后扩散,最后满室皆是暖暖的甜甜的香气,让人不饮先醉。不过冬酿酒度很淡的,老少妇孺均能喝上两杯。
冬酿酒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考究,延续着渊远的吴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独特意义。
古城苏州自古有句俗话,冬至不喝冬阳酒是要冬一夜的,当代商人套用了这一俗语,把冬阳改成了冬酿,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于是也就有了冬酿酒的说法。旧时的苏州的冬阳酒是一种米酒,与桂花一同酿制而成,口味甘甜,色泽金黄,隐隐地有桂花的幽香,十分爽口怡人。
苏州冬酿酒原来叫冬阳酒,因为冬至过后阳气上升而得名。农历认为,冬至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因为这一天过后,阳气上升,万物开始慢慢复苏。所以有一个说法就是“冬至大过了年“。由于宋代以后浙江东阳当地的酿酒名声远播,加上元代马致远《拨不断》“菊花开,正归来。伴虎西僧、鹤林友、龙山客;似杜工部、陶渊明、李太白;有洞庭柑、东阳酒、西湖蟹”。以及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东阳酒,常饮、入药俱良”,才把两种不同的概念混淆了。于是我们才看到古代吴地文人常作“冬阳酒”,其他地区文人常写作为“东阳酒”。到了日本占领后,民间又常作“东洋酒”(误以为是日本酒),一直到近年,商家从《吴歙》“冬酿名高十月白,请看柴帚挂当檐。一时佐酒论风味,不爱团脐只爱尖”发掘出”冬酿“两字。
馄饨
据说,苏州人冬至还有吃馄饨的习俗。相传吴越春秋一宴上,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苏州人便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冬至团
冬至团又称为“稻窠团”,在冬至日前一夜,磨粉为团,以肉糜、菜果、豆沙、萝卜丝为馅,祭祀并互相赠送。现在吴地农村仍有吃冬至团子的习俗。
古苏州人过冬至
早期苏州人过冬至的习俗已经难以考证,但沈建东说,最迟到宋朝,苏州就形成了这样的传统:每到冬至夜,家家都要挂喜神像(即祖先画像),祭拜祖先;小辈还要穿上新衣到长辈处拜谒,称“贺节”、“贺冬”、“拜冬”,一切礼仪都和过大年一样。
那时候,祭拜祖先是最为隆重的,祭祀时间长达二三个小时。所有家人都要回家,先用丰盛菜肴祭祀祖宗,老苏州称之为“过节”,祭祀祖宗的菜肴重新热过后再摆上桌子,供全家享用,称为“吃团圆宴”,已婚妇女必须回婆家吃冬至夜饭。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冬至祭祀仪式已渐渐淡出苏州人的视线。此外,拜冬、穿新衣等冬至习俗也已变淡。
现苏州人过冬至
如今的苏州人流行喝冬酿酒吃团圆饭。
说起冬至夜的主食,我国通行的是“北方吃饺子、南方煮汤圆”的做法,但老苏州人吃的却是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沙佩智从饮食文化的角度分析,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古人有“天圆地方”之说,觉得方方的馄饨皮代表地,中间包的馅就是天,包在一起是“天地不分、天地相融”的“混沌世界”,苏州人冬至夜吃“馄饨”,寓意吃掉“混沌世界”,让世界变得神清气爽、更加美好。
也有苏州人冬至夜不吃馄饨而吃“冬至团”。沈建东介绍,冬至团又称“稻窠团”,用糯米粉加馅料做成,馅料有肉糜、菜果、豆沙、萝卜丝等,做成后用于祭祀、食用或赠送亲友。
如今,喝冬酿酒、吃团圆饭已成为苏州城里人过冬至夜最鲜明的标志。沈建东说,“团圆饭”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鸡鸭鱼肉,都要换上雅名,其中蛋饺叫“元宝”,肉圆叫“团圆”,粉条叫“金链条”,黄豆芽叫“如意菜”,鱼叫“吃有余”,等等,每个菜都渗透着喜气。
冬至的习俗14
1、北方吃饺子
饺子,又名“交子”,是一种古老的传统面食,北方人年三十都要吃饺子。而“冬至大如年”,当然这天也是要吃饺子,民间有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冬至吃水饺相传还与我国医学家张仲景有关,饺子就是他发明的,原名“娇耳”,他曾用“驱寒娇耳汤”救治了当时很多被饥寒冻坏了耳朵的贫苦百姓,人们在过年和冬至吃饺子也是为了纪念他。现在仍然有“冬至吃了饺子不会冻耳朵”的说法。
2、苏州人吃馄饨
吴地苏州过冬至是奉行周朝立法的遗风,以冬至夜为岁末,所以过冬至就是过年,当然节日气氛也很浓了。
苏州人过冬至的食俗很多,要吃“团圆饭”,饭菜名字都很雅致,蛋饺叫“元宝”、豆芽叫“如意菜”、粉条叫“金链条”、鱼叫“吃有余”等。馄饨也是苏州人过冬至必吃的一种主食,当地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3、宁夏人吃“头脑”
宁夏银川地区冬至这天要吃一种叫“头脑”的美食。“头脑”实际上就是羊肉粉汤饺子,用羊肉加蘑菇佐以葱、姜、蒜、辣椒、食盐和酱油等做汤,煮沸后加入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放切好的蒜苗、香菜和韭黄,一锅羊肉粉汤就做好了,它也是银川的一道特色小吃。
4、上海吃汤圆
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在江南一带尤为盛行,据史料记载这一习俗在明、清就有了。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圆,“圆”寓意“圆满”、“团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冬至团还可以用来祭祖和赠送亲友。
5、潮汕地区吃甜丸
冬至在潮汕地区是大节日,又称“过小年”。冬至这天,当地人要准备贡品到祠堂白祭祖先,然后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潮汕人冬至要吃甜丸,一种与汤圆类似的糯米丸子,也叫“冬节圆”。
6、杭州人吃年糕
杭州人冬至要祭祖,三餐都要吃年糕,寓意年年高。
7、广东人吃烧腊
广东地区也是非常重视冬至节的,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据介绍,广东很多地区冬至这天要“加菜”,祭祖之后全家人准备一桌大鱼大肉一起过节,烧腊是必不可少的传统食物。人们还在冬至这天向亲朋好友赠送腊肠、腊肉等。
8、泉州人吃“冬至丸”
泉州人冬至这天祭祖团圆,出门在外的人都会尽可能赶回家过节,当地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泉州人冬至要吃“冬至丸”,早晨要煮甜丸汤供奉祖先,然后全家人以甜丸汤做早餐。
冬至的习俗15
宁夏:冬至吃头脑
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五更天当家的早早地忙活起来,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熬好后将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葱、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调和面、精盐、酱油;肉烂以后放木耳、金针(黄花菜)略炒,将清好的蘑菇汤加入,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就做好一锅羊肉粉汤了。这锅汤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块、粉条,黑有蘑菇、木耳,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节,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饺子,就买吊炉三尖饼子、茴香饼子泡着粉汤吃。羊肉粉汤黄萝卜馅饺子,对银川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饭食,外地人一吃却赞不绝口。在外地很少见这样香辣可口的饺子,这也算是银川的一种特色风味小吃吧。
苏州人过冬至吃馄饨忆西施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考究,延续着渊远的吴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独特意义。
在古城苏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内,冬酿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酿造一次的冬酿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苏州自古有句俗话,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
老苏州们回到家,桌上摆好的圆夜饭不仅丰盛更是有意思,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鱼肉牲禽,都换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宝(蛋饺)、团圆(肉圆)、鸡(扑扑腾),金链条(粉条)、如意菜(黄豆芽)、吃有余(鱼)等,形色相似,处处渗透着姑苏传统节庆的喜气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区盛产稻米,用糯米粉制成各种糕团更是当地颇具特色和最常见的点心。圆圆的冬至团更是席间的必备点心,据说在苏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撑腰糕,三月青团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馅团子,六月二十四谢灶团,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团,九月初九重阳糕,十月萝卜团,十一月冬至团,十二月桂花猪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点心,新一年又来临。
据说,苏州人冬至还有吃馄饨的习俗。相传吴越春秋一宴上,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苏州人便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冬至进补,春天打虎,是广泛流传于吴地的民间俗语。苏州人从冬至这天起也开始启动大进补,也形成了秋后食羊肉的最高峰。驰名中外的吴中藏书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兴旺了不少。一家小型藏书羊肉店的老板透露,冬至里他的羊肉店可卖出八只羊,对食者而言,无论是烧、焖、炖、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补身体,实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福建:冬至暝搓丸
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捧。这是冬至一首儿歌。
《八闽通志·兴化府风俗·冬至》载:前期糯米为丸,是日早熟,而荐之于祖考。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冬至前一夜,莆俗叫冬至暝。这天傍晚,家家厅堂上红烛通明,灯光如昼,寓意事业辉煌。桌上以红柑为果岳(即是把红柑堆叠成小山岳状,故名)。红柑的最顶层插上三春(即民间剪纸者用红纸剪成福禄寿的纸花)一支,用红纸条封腰的箸子一副(十双)和生姜、板糖各一块,一家人洗手面,家长点烛上香,放了鞭炮,开始搓丸。所搓的丸子,是白色的,如当年有新婚的,则是搓红色丸子,以示家中添丁,家道会更红火。这时,女的穿上红衫,在灯光下分外耀目,孩子们笑口开颜,天真活泼。大家一起围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孩子们坐在高高的凳子上,跃跃欲试。主妇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开水揉捏成圆形长条,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圆坯,然后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其中最有兴趣的是:大人有的在捏元宝、聚宝盆;有的在捏小狗、小猪,取运气好,狗仔衔元宝及做狗,做猪,做元宝的俗谚,寓有财源广进、六畜兴旺的意思。孩子们对小狗、小猪最有兴趣,欢呼阿公在做狗、阿爸也在做狗、妈妈、奶奶都在做猪!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起来。有的搓只有豆粒大小的喜鹊丸(俗叫客鸟丸)。孩子们搓来搓去总是搓不完,有扁扁的,也有长长的,连他自己也觉得好笑起来。有的把米祭弄在眉毛上,鼻子上,真是可笑又可爱。如孩子把丸子落下地上,要叫孩子把他捡起来,吹去沾上的灰尘,不然的话,今后会长得丑。其意是在教育儿童从小就要爱惜粮食。搓丸毕,把丸子放在大笠孤之中,扣上盖子,摆在灶公灶前过夜。
冬至的夜最长,而孩子们爱吃丸子汤,睡不着,天未亮,就吵着妈妈要吃丸子汤,故有爱吃丸子汤,盼啊天未光的童谣。主妇把丸子倒进锅里,和生姜、板糖(姜、糖能祛寒开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热的甜丸子汤。把它祭祖后,全家人分而食之。要把丸子粘在门框之上,以祀门丞户尉,保一家平安。还要把(饲)喜鹊丸丢在屋顶(一般是12粒,闰年为13粒,寓意全年月月平安),等喜鹊来争食时,噪声哗然,俗叫报喜,寓意五福临门。
冬至早,一家人带着丸子、水果、香烛、纸钱等上山祭扫祖墓。因为冬至节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扫墓节,所以扫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阳两节的为多,寓慎终追远之意。
冬至的习俗16
冬至节气的特点
1、日照时间短。
2、气温走低气候寒冷。
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至后白昼时间日渐增长。但是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仍比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少,所以在短期内气温仍继续下降,而且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
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在气象上,冬至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实际上,由于地表尚有“积热”,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由于我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种气候意义的冬季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
冬至节气的习俗
一、拜天祭祖
冬至的时候有拜天祭祖的习俗,这个习俗是从很多年前就有的,现在的人虽然已经有很多都已经不相信神了,但是这样的习俗还是留了下来。家家户户会准备一些祭祀用的东西,在这一天进行祭祀。祭祀的时候有很多规矩,是比较隆重的。
二、传统饮食
在冬至的时候不同地区的人会吃一些当地的特色食物,比如说东北地区一般是吃饺子,合肥会吃南瓜饼,而潮汕吃汤圆,还有滕州会吃一些羊肉汤。曾经这些食物都是很珍贵的,平时没有,只有重要的日子才能吃,比如说庆祝冬至。
多数人会在冬至这一天和家人聚在一起,一起在桌边聊聊天,或者是到户外走走。这也是一个团聚的时候,一家人也可以在一起培养感情。当人们聚在一起的时候,配合上一些传统的美食,自然而然的就会有一种欢乐的气氛出来了。
三、冬至养生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所以女性和老人家尤其要注意这一天防寒保暖,同时也可以在晚间泡脚,适量进补,吃些养肝护肝食物比如菠菜、芹菜和猪肝等。
四、家人聚餐
冬至也是大家团聚的日子,很多平时不在一起生活的家人会聚餐,离家遥远无法返回的,必须打电话或微信给父母、亲人。
冬至节气的饮食习俗
吃冬酿酒
冬至吃冬酿酒,此酒只在每年冬至前酿造一次,味道甜淡,清香扑鼻。斟酒入杯,酒香渐渐泛起、然后扩散,后满室皆是暖暖的甜甜的香气,让人不饮先醉。不过冬酿酒度很淡的,老少妇孺均能喝上两杯。旧时的苏州冬酿酒是一种米酒,与桂花一同酿制而成,口味甘甜,色泽金黄,隐隐地有桂花的幽香,十分爽口怡人。
吃羊肉
苏州人从冬至这天起也开始启动大进补,也形成了秋后食羊肉的高峰。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兴旺了不少。冬至里羊肉馆一天可卖出八只羊,对食者而言,无论是烧、焖、炖、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补身体,实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吃冬至团
苏州人冬至夜吃“冬至团”。冬至团又称“稻窠团”,用糯米粉加馅料做成,馅料有肉糜、菜果、豆沙、萝卜丝等,做成后用于祭祀、食用或赠送亲友。冬至团又称为“稻窠团”,在冬至日前一夜,磨粉为团,以肉糜、菜果、豆沙、萝卜丝为馅,祭祀并互相赠送。现在仍有吃冬至团子的习俗。
吃馄饨
老苏州人吃的却是馄饨,从饮食文化的角度分析,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古人有“天圆地方”之说,觉得方方的馄饨皮代表地,中间包的馅就是天,包在一起是“天地不分、天地相融”的“混沌世界”,苏州人冬至夜吃“馄饨”,寓意吃掉“混沌世界”,让世界变得神清气爽、更加美好。
【冬至的习俗】相关文章:
冬至习俗07-02
冬至的习俗06-30
冬至的习俗11-05
冬至习俗作文06-23
冬至的习俗作文06-28
各地冬至的习俗06-26
【荐】冬至的习俗07-08
节气冬至习俗10-25
冬至的习俗【荐】07-06
冬至的习俗【精】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