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听课评课稿

时间:2024-10-28 14:39:26 其他 我要投稿

语文听课评课稿(精选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评课稿,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你有了解过评课稿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听课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听课评课稿(精选15篇)

语文听课评课稿1

  这是一篇有关环境保护的记叙文,文章描写了塞特凯达斯瀑布由旺盛到枯竭的过程及人们的表现,说明了环境污染给大自然、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告诉我们要珍惜、保护环境,爱护家园。从整堂课来讲,整体风格为实在、扎实而有效,紧扣文章的重点段落,让学生细细地读,充分地读,真正做到了以读为主。

  一、自主学习,文本对话。

  凸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学生当成大写的.人,放手让学生去自主读书,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文字,品味语言,感悟文章的真谛,学生紧扣文章的语言,与作者交流,与文本对话。此时,心与心在这里交融,此刻,情与情在这里碰撞。最终,作者、文本与学生融为一体。

  二、以读为主,重点突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本课教学中,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分组对比读,分角色读,个别读,齐读,师生对比读,在学生在找一找,比一比,读一读中,突破了该段的重点,让学生真正感悟到了塞特凯达斯瀑布昔日的壮观和今日的日渐枯竭。

  三、直抒胸臆,指导练笔。

  人们看到这样的情景,又会有哪些感触?会说些什么?并试着写一写。交流中,很多学生写出了自己的心声,道出了真情实意,说写结合,有效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四、几个想法。

  (1)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抓住文本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拓展,如:塞特凯达斯瀑布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仿佛对世人说些什么?(2)教学是一门艺术,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有情有趣是教学。”此时此刻,你就是巴西总统,在这个特殊的葬礼上,你会说些什么?与此同时,教师作为合作者、帮助者,同样可以以记者身份采访大家:你作为游客,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谈谈你内心的感受。

语文听课评课稿2

  朱老师在执教该课过程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

  首先,朱老师设计的复习巩固部分有一定的梯度又实在。这个环节的每个词语都是经过老师深思后选择的。它们中既有“着急”和“焦急”这对近义词,又有“一定”、“一闪一闪”中“一”的不同读法的`设计。

  其次,朱老师在上课过程中积极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她尽力结合小学生爱鸟的实际,借助课件为学生创设情景,尽力营造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入情入境积极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大胆想象,各抒已见,畅所欲言。从而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兴趣。

  再次,朱老师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着力训练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如:小鸟看见鸟妈妈时会说些什么?你对小鸟有什么美好的祝愿?看看大哥哥大姐姐的在爱鸟行动中,你们想对身边的小伙伴说些什么?等多出的说话训练设计都对学生的思维与语言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在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时,朱老师从身边入手,让学生跟着电脑老师学一学生字的笔顺,学生模仿着描一描,写一写。用这样方法学习生字有利于学生对生字巩固,也容易操作。

语文听课评课稿3

  识字、听说、阅读……头绪纷繁的低段语文教学,如何做到有机结合进行,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近日,吴望舒老师执教的《乌鸦喝水》第一课时,便做到了教学环节设计紧凑合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兼顾,从而使这堂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识字教学扎实有效

  低年级生字词的教学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本节课中,吴老师设计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识字,这些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也使学生轻轻松松地获得了新知。

  吴老师也注重培养学生辨析形近字的能力。如对“乌”、“鸦”这两个字的识记,吴老师引导学生说出乌鸦是一只鸟,所以“鸦”字是鸟字旁;“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这样学生就感觉非常有趣,记起来也就容易了。还有另一组形近字“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吴老师引导学生,让孩子们自己思考,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喝水”要用嘴巴(即“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所以是三点水旁。这样学生记起来十分方便,且不太会搞错。

  二、抓关键词理解感悟

  吴老师善于抓住课文的关键词,采用了读读、想想、说说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文本,可以说这些教学活动充分考虑到了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如:老师引导学生关注“到处”一词。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老师引导学生看图合理想象:乌鸦可能会飞过哪些地方呢?通过想象说话,让学生体会到了乌鸦找水的辛劳以及找不到水的焦急心情。之后,又指导学生用“到处”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对这个词语达到真正理解并掌握运用。

  三、注重进行朗读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并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这堂课,吴老师带着孩子们着重研读了课文的第一节。第一节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话,但也是情节曲折。乌鸦经历了找水,看见水,却又喝不到水这个过程。随着事情的变化,乌鸦的心情也是很不平静的。吴老师在教学中带领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逐句品读感悟,体会乌鸦心情的变化。读文中体现了个性化的阅读。

  综观整堂课,上得既充满语文味,又富有情趣。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语文听课评课稿4

  让课堂充满情趣,不仅是低年级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教学、识字教学本身内在的要求。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在学习上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很短,因此,在三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如何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陈如如老师的课堂就让我们体验着快乐和活跃。特别是她的识字教学环节,每处都体现出“以趣为本”的思想。

  一、创设识字情境,激发兴趣。

  课堂开始,陈老师就把画面定格在美丽大森林。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由境生情,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慢慢增长,课堂的情趣多了些许期盼。而在接下来的识字教学中,陈老师通过数学题引入、动作、语言等,创设情景,使汉字与事物形象地联系起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游戏形式,调动兴趣。

  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儿童喜欢模仿,喜欢表现。在在本堂课上,陈老师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如:数学题目,捉迷藏等。将这些游戏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游戏的乐趣,对识字就会兴趣盎然。

  三、找寻构字规律,乐于发现。

  深层次的学习兴趣应该能够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在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渴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一个成功者。陈老师的识字课堂就极大地满足了孩子们的欲望。用数学的方法识记汉字,对孩子们来说是个非常新鲜的玩意儿。他们被新鲜的刺激所吸引,而这种方法竟能让他们认识那么多新生字,还能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同。他们个个跃跃欲试。而得到肯定的孩子获得了心灵上的满足,在满足中体验着成功带来的欢乐,之后他们会用更积极的方式去探索、去创造!

  同样,作为班集体的个体,会因为同一个生字有这么多不同的精彩的理解而丰富自己的思维,让整个课堂显得生机勃勃,让每个学生个体都成为真正的发展主体。

  四、阅读巩固识字,延伸课外。

语文听课评课稿5

  曾经看到过叶澜教授评论一堂好课的标准,他说,一堂好课的标准应该是有意义的、有效率的、有生成性的、常态下的和有待完善的课。以此来衡量姚老师上的《行道树》一课,这应该就是一堂好课。

  《行道树》是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作。它出现在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当中。课文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平实而富有感情的语文刻画了行道树作为一个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可以激发读者对自己人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但是,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富有哲理的语言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姚老师在这短短的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内,能够引导学生对内容的感知,对问题的深入理解,注重语言的运用,注意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一切水到渠成,又拟乎信手拈来,不禁为姚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底所折服,也为她松驰有度,收放自如的课堂驾奴能力钦佩。总的来说,听课之后三点感受很深。

  第一,和谐是激活课堂的催化剂。我觉得活跃的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其中,教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很重要。当全班朗读完课文后,老师及时给予评价:读得比较整齐、响亮;当学生提出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其他同学又作了很好的解释的时候,老师的评价是:问题提得好,同学们讲得也很深刻;当一位同学因紧张而说不出话来的时候,老师的鼓励是:慢慢来,别着急,其实你讲得很好。再加上老师温暖的微笑,亲切的姿态,让我们感觉到老师是和学生站在一起的。

  第二,自主是课堂的主旋律。教师是一堂课的策划者而不是单纯执行者,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姚老师在这堂课中,给了学生三个句式:读了xxxxx,我仿佛看到了xxxxxx;读了xxxxxx,我体会到了xxxxxxx;读了xxxxxx,我不理解xxxxxxx。让学生用这三个句式,谈自已的阅读感受,这一环节成了整堂课的主要环节,给了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给予了非常好地引导与点播。整节课,学生就是在这种自主学习、自主提问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深入对文本的解读的。这样的方式,我觉得对于教师来说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魄力的。因为学生的思维有的`时候不同于我们大人,他们提的问题有时也是我们很难预测的,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对文本要有深入地理解和把握。

  第三,有效是课堂结出的硕果。一堂有效的课堂,关键并不在于教师怎么教,而在于学生学了什么。姚老师在这堂课中非常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不仅重视学生学会了什么 ,更注重教会学生会学。比如在要求学生选择三个句式说自己的阅读感受的时候,每一个句式都强调读了什么,我怎么样,这实际上教给学生阅读要立足于文本;比如有学生提出“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一句怎么理解的时候,姚老师问“堕落”一词一般用来形容什么,这里指什么;学生问“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度给予我们”一句怎么理解,姚老师问什么样的事业是“神圣”的,为什么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深沉”什么意思,找找它的同义词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姚老师引导得非常巧妙,同时也教给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来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要求全班同学一齐朗读课文的时候,老师的要求是:拿起课本,身体坐正,大声地朗读。这既是一种读书方法的指导,也是一种朗读习惯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也就体现在这里吧。

  说几点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一是对课文的朗读是否可适当加强。因为这是一篇精美的小品文,文章语言很美,蕴含的感情很丰富,所表现的精神境界很高尚。我觉得这样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进行感悟,从而感知美,体味美。课堂初,全班齐读之后,老师的评价是:读得比较整齐、响亮,但行道树的感情没有读出来,相信学了课文之后,同学们一定能够读得更好。那么在分析完了行道树的形象,体会了行道树的感情之后,如果再组织学生朗读的话,和前面也有前后呼应的感觉。

  二是尽管老师给了学生三个句式进行选择说自己的阅读感受,但绝大部分同学都选择的是第三个句式,都是提问题的,质疑探究的比较多,欣赏、品味、想象、抒情的比较少。

语文听课评课稿6

  没听课之前,看到课文的题目,我就想:这是一篇没趣的课文。不象我们低年级的课文,有各种各样吸引人的小动物,但听课下来,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其实不管是什么课文,只要老师引导的好,没趣的课文也能变得有趣。下面我就浅略地谈一谈听课后对这节课的一点看法。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冒着生命危险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往直前,大胆探索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教完第一自然段,在体会雷暴的可怕后,邵老师出示第二自然段“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邵老师让学生细细读读这个过渡段,从中体会到什么?开始学生不能体会到深层次上。邵老师再利用课件功能将“直到……才……”这组关联词变红突出,再让学生从这重点词“才”上体会,通过引导,学生终于能体会到从中可以看出:其一雷暴的可怕,其二解开雷暴之谜是不易,其三富兰克林的了不起。

  第三自然段中有个词“冷嘲热讽”,这也是本文第二处采用烘托的手法,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已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来之不易,也是弥足珍贵的。在教学一自然时,邵老师也注重这个词的推敲。通过读相关的语句体会,富兰克林当时的推测是那么大胆,让别人非常反感与排斥。接着用填空的形式来体会。例: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潮热讽。有的说:“.......”有的'说:“.......”有的说:“.......”让学生想象,当时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是如何对富兰克林说的?通过言语训练学生对“冷嘲冷讽”这个词的学习较为扎实。

  本课有复述的要求。当学生说到对风筝的材料有所了解,邵老师又让学生再读课文同桌探讨一下这些材料有什么用。接着课堂公开交流,学生明白这些材料的用处后,再让学生细细体会文中人物动作,明白风筝实验过程。最后,邵老师那着准备好的风筝及一些实验材料,问:谁愿意当一回小富兰克林,将这个实验过程边演示边讲解给我们听?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不知不觉巩固了风筝实验的一些要点,更为学生的复述提供了良好契机。

语文听课评课稿7

  徐老师针对我的课提了三点要求:

  1、继续加强教材、文本的研读,了解语文本体目标是什么

  2、熟悉课程标准:低段、中段、高段

  3、课堂练习的设计要目标明确,有针对性(或者针对语文知识,或者针对句子内容的了解、句式的模仿)

  叶老师意见和建议:

  1、2—4段每一段的结构都是总—分,第一句总起句概括了下面内容的意思。教师应该要帮助学生领会到这一点,对这种段落结构有所了解。

  2、第二段读句子,层次、目标不清晰。比如:第一次读“银杏叶”和“枫叶”的句子,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次读让学生想象着画面,读出感情。也可以小诗的.形式出现,师生合作读文。第三次把两个句子比较读,找出相似的结构。再让生用填空的方式,背诵这两句优美的句子。第三步进行仿写:“它把_______(颜色)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后面的仿写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适当提高。

  徐老师教学中段语文教学中,记叙文中语言的表达特色和段落结构是重点:

  1、学字

  通过抽学生(特别是朗读水平不太好的)读课文,既可以检测学生是否读准字音,也可以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

  2、学词

  尤其是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或者创造语境,也可以设计一些语境,帮助让学生了解掌握。

  3、学句

  第一步可以先让学生通过交流,解读这句话的意思。如:“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让学生说说在讲什么?有的会说是讲“银杏树叶子”,有的会说讲“秋雨把黄色给了银杏树”。也可以围绕“五彩缤纷”让学生选一种颜色说说“它把什么颜色给了谁?”第一次读句子,定位在让学生把句子读通顺。第二步可以从表现形式出发,让学生想想为什么“红色”给枫叶,“黄色”给银杏树,“金黄色”给田野,“橙黄色”给果树?注意搭配的习惯性和科学性。第三步可以积累写“银杏叶”、“枫叶”的句子,从填空的形式直到完全放手让学生背诵。

  (1)仿写环节,也应该由易到难,第一步先让学生完成“它把_______(颜色)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后面的仿写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适当提高。

  4、学段

  以第二段句子为例,请学生读一读写“银杏叶”和“枫叶”的句子,想想为什么先写银杏叶的句子,再写枫叶的句子。(从夏天的炎热到冬天的凉爽)

语文听课评课稿8

  【教学讲座】

  小学听课与评课要求

  无论是传统教研.还是目前大力倡导的校本教研.听课与评课都是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形式。但我们发现有的老师在听课、评课中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使听、评课的效果大打折扣。有效地听课、评课.需要正确的方法和程序。本文结合小学语文课的特点.就听、评课的操作方法、技术和相关程序做一些探讨。

  一、听课

  (一)课前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克服听课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必须增强听课的主动性、目的性和针对性。为此.听课之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做细相关的准备工作。

  1、明确听课目的

  首先.要弄清听课的类型。一般来说.听课大概有三种类型。一是优质课.二是研究课.三是随堂课.四是辅导课。

  然后.要根据课型确定听课的目标。

  ――听优质课。优质课的献课人大多是骨干教师.主要是骨干、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的输出。对于这类课.听课人要抱着学习的态度.认真吸收授课人娴熟的课堂教学技艺。

  ――听研究课。这类课往往带有实验、探究的目的听课人要以积极参与的态度.对教学中变革、探索的成分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检讨教学中的得失。

  ――听随堂课。这类课一般是常态课。听常态课时.听课人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合理取舍.注意发现经验和亮点.增加自己的教学积累。

  ――听辅导课。这类课一般是指“师傅带徒弟”的课.学校往往确定了“以老带新”的结对帮扶成熟教师或骨干教师对年轻教师的指导.主要通过听课、评课来实现。听这类课.指导教师要善于发现新手的有点.更要有针对性地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辅导课可以“师前徒后”.也可以“徒前师后”。

  2、了解教学内容

  听课前要对本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教学规范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研究。重点要了解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本节课前后教学内容的衔接。同时.还应对听课班级的学生基本情况进行一些了解。

  3、准备相关材料

  ①课本。

  ②本节课的教案(由授课者提供。如没有印制.听课人应课前参阅听课人的教案.或课后翻阅授课人的教学设计)。

  ③听课笔记。

  ④课堂评价量表。

  ⑤相关记录工具:如“时间和活动过程双向记录表”、学生活动微格记录表等

  (二)课堂观察

  教与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课堂观察既要观察教师.也要观察学生。

  1、观察教师的教.语言是否准确、生动、逻辑清晰。

  观察教师的教的重点内容:

  (1)课堂教学目标是否清晰准确.教学目标如何实现;

  (2)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3)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如何展开教学过程。这是重点内容.重要的是观察教学过程如何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5)教学目标达成度。既要看是否实现既定教学目标.还要观察教学任务的生成与转化。

  (6)课堂教学氛围。

  (7)体现的教学理念.渗透的教学思想。

  (8)教学表达与板书。板书是否正确、工整、规范。

  2、观察学生的学

  (1)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参与的长度。

  (2)学生的主动学习状态与长度。

  (3)学生的积极探究状态与长度。

  (4)学生的课堂学习情绪。

  (5)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把学生的发展状况和达成的学习目标作为课堂观的关键点。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果是评价课堂教学好与坏、优与劣、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局限于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更要看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学生的学习思维是否被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是否受到积极的影响。如果有条件.听课过程中或课后.听课人可对学生当堂学习的效果进行及时的测试(抓关键.以口头测试为主)。

  (三)课后反思

  听课人不是旁观者.听课的目的一是提高自己.二是帮助别人。因此.听课的过程中和课后一定要积极思考.既要积极吸纳别人的经验.又要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将课后的反思进行有序的整理.为评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评课

  评课是同伴互助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还是专家引领的重要阵地。评课既要反对只讲好话.相互奉承.也要反对只说缺点.相互诋毁。评课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既要看到成绩.也要指出不足.更重要的要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与授课人共同进步。

  评课前要充分准备.理清思路.抓住要点。切忌面面俱到、轻重不分、条理不清。重点要从一下几个方面分析得失.提出改进意见。

  (一)教学目标设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

  1、教学目标设定.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是指教学目标的设定.不能只设定单一的知识能力目标.还应在感情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设计明确的目标;具体是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适宜是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课标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难易适度。

  2、教学目标达成.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一节课下来.教学目标达成度如何.是评价这节课效果的重要指标。

  (二)教学资源整合

  教学资源的整合.即我们通常说的教材处理。但教学资源整合较之教材处理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对教材、教学辅助材料和其他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是检验教师教学能力的一把尺子。评课时要从教师对现有教学资源的取舍、整合等方面进行分析.特别是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教学重难点的准确把握、教学资源的合理取舍、学生现有经验的有效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是评价一节课成败得失的重要依据。

  (三)教学程序展开

  教学过程的评价要点.既要看教学过程的预设.还要关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调整、应变、生成与发展。

  1、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

  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为此.评教学思路.一要看教学思路设计是否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二看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实际.是否符合学生实际;三看是否有一定的独创性.能否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五看预设的教学思路是否根据教学实际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整和发挥。

  2、教学结构

  课堂结构主要指教学环节或步骤。教学指导思想的科学性.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和时间安排的合理性是评价教学结构的主要内容。

  教学指导思想.是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问题为核心”。

  教学环节是否完整?以讲授新课为例.通常应有复习巩固、新课导入、教师启发、师生互动、学生思考、教学小节、课堂训练(练习)等环节。

  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应十分注重给学生的参与、思考、讨论、练习安排较多的时间。如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整节课教师的讲授控制在10-15分钟.学生的自学、自悟、讨论时间安排15-20分钟.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安排5-10分钟。也有学校规定.课堂练习必须完成课本上的所有习题.并完成配套教辅上的部分练习。

  同时.还要观察和评价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握.如是否突出重难点.是否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是否有效的前后转换与连接.是否根据课堂突发情况合理调整教学时间与环节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条件和手段校际差异大。因此.评价教学方法与手段应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法的适切性。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即使同一节课.也要根结不同的教学环节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3、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探索阶段总会有许多瑕疵和不足.对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尝试.评课人要给予积极的鼓励.而不要囿于惯性思维横加指责。

  4、教学手段与工具的运用。既要积极鼓励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与手段.同时也要肯定不具备条件的教师使用传统的有效的教学工具和技术。要客服片面强调使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倾向.不能“为使用而使用”.更不能为装潢门面而滥用。教学条件和工具的运用.关键要看是否适时、适当、有效。

  (五)教师基本功

  “台上10分钟.台下10年功”。课堂教学的好坏.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师评课.要透过教学过程.看到授课人内在的教学基本功。

  1、板书:一是看板书设计的合理性.是否言简意赅.条理清晰.画龙点睛;二是看板书字迹.是否工整美观.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更要强调书写的规范、美观;三是看简笔画.是否具备必要的简笔画技能。

  2、教态: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是合格教态的基本要求。对教态的较高要求.教师还应该仪态优雅.富有表演力和感召力。

  3、语言:准确清晰、精当简练、语调适宜、快慢适度.是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较高要求: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或哲理、激情奔放、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幽默感。

  4、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微机等熟练程度。

  (六)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看课堂教学效率.即单位时间取得绩效.达成同样的教学目标.使用的时间越少越好、学生学得越轻松越好、学习过程越快乐越好、学习负担越轻越好。

  二是看目标达成度.主要看是否实现既定教学目标。这里要强调多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仅看学了多少知识.提高了哪些能力.还要看学生在思想教育、情感体验、实际操作等方面收获。

  三是看学生受益面.要关注全体学生的收益状态.从不单要看优秀学生的发展.还要看中等生和学困生的进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各上层楼。

  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可结合听课时当堂测试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确保评课有理有据、客观公正。

语文听课评课稿9

  美在心中.溢于言表。语文的阅读教学担负着不少的重任——它既是基础教育.也是爱的教育(人文).有人认为它还是美的教育。《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语言是美的意境是美的朗读也是美的。很多的文本本身就是对美好事物的优美呈现.体现了作家对美的向往与追求。这是作者要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也是语文不可或缺的魅力之一。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并非每个人都有特定的审美的能力.每个人对美的欣赏也可能因人而异。这位老师不仅对美有较高的鉴赏能力.而且她能在课堂上很好地作出诠释.能再现情景——用真实可感的美图.用优美婉转的描述。电子图像或许已经不是现代课堂上的新鲜之物了.关键在于使用者这次并没有生硬地进行展示.而是以图片为引.把学生引进文本.导入生活。三者的结合还颇为巧妙.如她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放在了一起并适时出示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如在理解“应接不暇”的时候.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就像姚淑华老师说的“答案就在文章里”.我觉得答案也在生活中。此外.老师还特意把这篇美文中的诗情画意展现出来.为此她别出心裁地把其中的段落编排成诗的格式.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这些尝试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请原谅我的少见多怪)静心一想:散文与诗歌确实有许多共同之处。老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积累.如开头词语的

  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环节——一枝一叶总关情

  过渡——嫁于春风不用媒

  小结——似曾相识燕归来

  氛围——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是一节高品味的语文课.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有品词析句、潜心会文的过程、有听说读写的训练.这就是语文课。同时.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如春风化雨.点点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有巧妙的点拨.由衷的赞美.热情的鼓励.颇有大家风范.课堂意境的渲染更是独具匠心.当学生情感达到高潮的时候.季老师戛然而止.恰到好处.学生意犹未尽.“英雄”的韵律余音绕梁.三是不绝。

  总之.今天的三节观摩课各有特色.各有千秋.虽然存在一些缺憾.但犹如维纳斯并不因为断臂而影响了她的美丽。今天的三节课也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正走在回家的路上。

  今天.我和我校的20位教师在南街小学听了王淑军老师执教的《小稻秧脱险记》和赵艳红老师执教的《开天辟地》两节阅读课.收获颇多。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两位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能时时刻刻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始终是课堂上的引导者.组织者.始终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交给了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王淑军老师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注重了朗读和写字的指导。王老师检查词语读音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形式读.在容易错的字音上.王老师进行了强调与强化.力争全体学生都能读正确.真正做到人人有提高.人人都学会。在检查朗读课文时.注重了学生朗读姿势与朗读能力的培养。王老师从细节处着手.让孩子们掌握读书的正确姿势.并教育学生要大声地、口齿清晰地把文章读出来.这就是朗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阳光、自信.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而且.老师亲切的语气.微笑的面容也给了学生读好文章的信心。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语文能力训练。王老师在了无痕迹中达到了这一要求。王老师在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时.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小组内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听赵老师在执教《开天辟地》.可以用“行云流水”一词来评价。整个教学过程赵老师始终以文本为依托.让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去感悟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如.教学“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这个巍峨的巨人……”两个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观察他的动作、神态.再读句子.读懂了什么.从哪读懂的?让学生再做做盘古把天和地分开时的动作.师此时配乐朗诵.学生在举臂一分多钟时的累与盘古的“一万八千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盘古的'伟大精神跃于眼帘;紧接着.赵老师趁热打铁.让学生抓住下一段的“精疲力竭”“微笑”感受它的献身精神。

  很感谢两位老师的辛勤劳动.能带给我们一些收获.一些思考。还有几点建议与大家一起商榷:

  1、王淑军老师在教孩子们写字时还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老师要在孩子们中间巡视指导.在孩子们的本子上写几个范字.让写的不好的学生零距离地学习临摹老师的字体.更能拉近师生情感;还可以让几个学生到黑板上去写.调动孩子积极性.让孩子真正喜欢上写字。

  2、赵老师整体上看学生读书的时间还太少.感觉像蜻蜓点水。开课伊始.就直接问: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标画有关语句。在学生对整体还没有意识时.这样未免太仓促。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对话.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景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赵老师像是在牵着学生走.一步一步的没有放开.学生在感悟时谈的太浅显.没有真正触及心灵。

  总之.听了这两节课.让我也反思了自己的语文教学.发现了其中的一些弊端.如:学生读书时间少.问题意识不浓.想象力不够.表达能力不强……这都与自己平时课堂上放的不够有直接的关系。想起叶老曾经的号召.“所有学生要善于使用语文这个工具.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贡献力量。”所以.对于一节普普通通的语文课.如果落实了该落实的工具性.影响了该影响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算是“语文课”了.也就有了语文“味”了。期待更多、更有语文味的好课不断呈现.也希望这样的活动更多一些。

语文听课评课稿10

  今天很高兴跟陈老师学习了一堂初中语文课,觉得自己很有收获,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心得,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紫藤萝花是一种怎样的花,许多学生多没有感性的了解。能积极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让学生对此种花有初步的感知,这是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的表现。我们有些教师往往会忽略或漠视课本中的插图,没有把它当作一种资源,这是很遗憾的事。在对文本整体感知的过程中,设计了三个以花为中心的两字词语概括情节的环节,既明确了阅读的任务,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阅读的指向性,加强了阅读的有效性。

  面对学生概括的动词加以辨析,如看花、赏花两字的区别,及时纠正板书的内容,体现现代教育的理念——以人为本。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对花的大开大阖的多角度描写是学生欣赏与借鉴的重点。“观千剑然后知器,操千曲然后知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些话都在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毛老师抓住朗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妙处。有齐读、分组读、默读,让每一位听课者又惊喜地听到了语文课堂里那久违的朗朗书声。

  学生在分析句子时,从初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进行及时指导。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色是借景抒情,在观花的过程,不时加入作者的感受。全文从线索的角度来看,实际上,作者的看花过程之线与她的情感变化之线交错在一起,要弄清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就是理清和理解作者结合生活而透露出来的情感。此时,教师能及时介绍作者的有关情况,使学生一下子明白了“手足情和生死谜”。让我们看到了呈现教学内容时机的重要性。总之,这是一节成功的课,有许多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听了此课后,有两点是值得大家思考的:①如何调控课堂行进速度②开放性的课堂是否也应该注意提问的指向性,如何避免学生回答问题误入“歧途”?

语文听课评课稿11

  这篇略读课文记叙了父亲在一片荒凉贫瘠的山坡上开垦一块土地,使它成为“我家”菜园的事,表现了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依次写了“失去菜园、决定开垦、开垦荒地、垒上石墙、种上豌豆、豌豆肥田、拾粪肥田、菜园丰收”这几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父亲言行的具体描写来表现父亲的优秀品质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本文的执教者徐老师准确地抓住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以“开辟难”为主线展开了对文本的教学。重点结合父亲在 “开荒、填土”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付出,引导学生来体会父亲开辟菜园的“难”。

  一、由菜园引出。抓住“直到现在,那一块坡地,仍是我家的菜园。春有菠菜、莴笋,夏有黄瓜、茄子,秋有辣椒、南瓜,冬有萝卜、白菜。一年四季,都是一片诱人的翠绿。”“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深入学习课文。

  二、让句子说话。学生通过研读“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看着新菜园终于被开出来了,父亲笑了。”“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这些句子感受父亲的形象。

  三、写话补充形象。如教学“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父亲冲进暴雨中干什么,他是如何保护家园的?体会父亲的勇敢。

语文听课评课稿12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感到特别高兴与欣慰,因为小丽老师的课总算顺利地上完了。如果说,课上得还算成功的话,我最想感谢的人就是刘主任和我们年级组的每一位老师,刘主任的工作那么忙,事务那么多,却隔三差五地询问课的情况,帮助我们协调上课的时间、准备上课的桌椅;我们组的老师们更是齐心协力,帮着出谋划策、完善教案。在这里,我代表小丽,向刘主任、向我们组的老师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谁的本领大》这是一篇饶有趣味的童话故事,记叙了风和太阳的两次比赛:第一次比谁能脱下孩子的外衣,第二次比谁能让船行得快些。这两次比赛,风和太阳都是一胜一负,从而揭示:风和太阳各有所长,不能以胜利傲视别人,也不能因失败妄自气馁,应当清醒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对待别人的道理。课文情节对比分明,语言富有个性,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小丽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是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我认为,本课时教学最大的特色就是:真正把阅读课上成了教师指导下的读书课。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不离课文、不离读书,从课文中质疑,又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让学生在读中求懂,在读中学会,在读中获得读的能力。读,贯穿本课教学的始终。

  1、读的方式多,有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还有分角色朗读等。

  2、读的次数多,涉及面广,课堂上书声琅琅,读书声此起彼伏。

  3、读的要求逐渐提高,先读通读懂:风和太阳第一次比什么?怎么比的?结果怎样?准确感知语言所传达的信息,把握课文内容;再读出感情:如“这有什么难的?”“看我的吧!”感受风的狂妄,太阳的得意,读出语言所蕴含的情感;最后读出神,如课文的最后,太阳说:“风先生,你的本领也不小啊!”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寓意以及言外之意。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正确看待自己,对待别人。更重要的是,在整节课中,学生一直处在乐读的状态下。课标指出:在第一学段,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有乐趣才会喜欢。如何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呢?小丽老师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奖励性的手段,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享受,表现了自我,获得了成功,就一定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就一定会喜欢阅读。

  另外,我认为这节课还有以下几个亮点:

  1、目标意识强。记得学校在落实“减负增效提质”规定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深入探讨,既要着眼于宏观,又要具体到微观;既要有明确性的目标认识,又要有具体的行动策略,从教学源头上确保教学质量。在具体备课过程中要做到“脑中有纲(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手中有法(方法)”。小丽老师根据课文内容以及课后习题的提示,在上课前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要正确认识自己,看待别人。(3)会用“觉得”造句。在上课时,她不忘脑中的标,胸中的本,目中的人,运用手中的法,一步步引导学生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2、训练意识强。课标指出: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听说读写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会用“觉得”造句。小丽老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我觉得”来做评价性的语言,还不时引导学生用“觉得”说话。正因为有了教学过程中的'熏陶和实践,所以小练笔中的作业,学生才能信手拈来,精彩纷呈。老师最后的结束语看似不经意,实是点睛之笔,显示了她较强的训练意识。

  3、注重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篇课文记叙了风和太阳的两次比赛,两次比赛的内容不同,结果不同,但比赛的过程相同,故课文在叙述上也基本大同小异。所以,小丽老师在设计时,重点指导学生学习风和太阳的第一次比赛,然后指导学生按照提供的学习方法,自己学习第二次比赛,为学生的自学搭建平台。这样,先扶后放,扶放结合,久而久之,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定会得到提高。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这节课当然也不例外。我个人觉得,如果在课堂上,辅以更多想的训练、说的训练,教学效果会更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加凸现。如:书中的最后一幅插图,风和太阳拥抱在一起,太阳向风翘起了大拇指。老师可以这样问:小朋友,风先生听了太阳的赞扬,也向太阳竖起了大拇指,它会怎么夸太阳呢?让学生练想练说。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口语训练的机会,又放飞了学生的想象,弥补了文本的空白,同时深化了文本的主题。

  我相信,通过这次汇报课,小丽老师肯定是收益匪浅。祝愿她和所有的年青老师在我们外国语这片沃土中茁壮成长。

  最后,感谢大家的耐心聆听,恳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语文听课评课稿13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则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葛老师能抓住童话特点,通过教师生动语言和形象的板贴画,把学生愉快的带入童话故事中在情境的创设中,学生积极的充当其中的角色,能自主的读、演、说。根据我个人的学习感受,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教学理念全面落实,融会贯通

  理论是行动的的指南。这节课,葛老师把《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一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位很准,始终把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从听、说、读、从指导学生的识字到写字,甚至到最后环节中深层的情感挖掘,葛老师把握的都非常好。第个环节落实的也很好。不仅如此,他结合新课改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没有把一年级的孩子当作不懂事的孩子,没有以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说话,代替学生的想像。而是把他当作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自己为主导。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读书的激情,使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流露真情;利用多种形式,内化文本的语言,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小语一年级课标中写的很清楚)

  二、教学目标训练扎实,达成度高

  葛老师的这一课,教学目标设计的很恰当有一定的坡度,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了一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具体表现在:能抓住重点,安排详略得当。能以朗读为主,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在学习课文中去识字。重点抓住三处:小松树的话、风伯伯的话和最后的“惭愧”。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他在开头设计了贴图的环节,通过贴图,调动学习兴趣。分角色朗读时,让学生戴上头饰,学生表演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同时教师能适当地指导学生对表演进行评价,通过表演引导学生体会小松树的骄傲、自满情绪。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环节设计紧凑,独具匠心

  葛老师的这节语文课备课充分,设计独具匠心。从开头的导入课文,新授、总结等每个纵向的教学流程。设计的很紧凑,过度语衔接自然和谐,没有生硬的感觉。始终能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最好的状态来学习新的内容。这样的学习效果非常显著。另外,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老师设计了多种促读的方法,如边读文边看图,分角色表演读、指名读、集体读、四人小组读、师生共读等等,并在读后评议,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这样的“读”落实了语言实践过程,不仅巩固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还完成了每个教学目标。

  四、教学语言独具特色,富有童趣

  对于教材的处理,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要多些情趣,少些理性。他的语文课就上的十分有情趣、有意思,学生学习兴趣高,效果就好。葛老师的教学语言本来就很有轻柔,容易让学生接近。加上整节课,葛老师能够用一些鼓励表扬性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节课,有孩子们在教师赏识,赞许的目光下学习。在老师鼓励关怀下成长,这种感觉,这种愉快的学习,孩子乐学,效果非常好。不仅如此,葛老师已经注意到通过贴图、分角色读课文等形式让学生充满乐趣地读着、学着。

语文听课评课稿14

  《放飞蜻蜓》评课5月13日,听了沈玉芬老师的《放飞蜻蜓》第二课时。

  这一课叙述了陶行知先生发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没有呵斥,没有批评,而是因势利导,跟学生讲起了蜻蜓的有关知识,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了蜻蜓的一个小故事。

  在课上,沈老师跟孩子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亲切的态度,启发引导的巧妙。学生们喜欢上了这位离他们原先较遥远的先生。可亲可敬的陶先生就这样走进了学生们心间。沈老师在学生的座位间穿梭着,倾听着,启发着,点拨着。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介绍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

  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沈老师突出了“慈爱”、“小心”、“商量”、“抚摸”等词语,同时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词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展开讨论。学生进入角色,边读文、边体悟,因此学生能独立思考,体悟得较深,讨论时也是有话可讲。

  在学完整篇课文以后,沈老师出示了图片,让大家欣赏,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重回蓝天的小蜻蜓会说什么,并让他们自由表达:你们有什么想对小蜻蜓说吗?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临下课时,沈老师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陶行知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

  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部动力。作为一名教师,要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兴趣,不断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不是负担,而是享受,从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语文听课评课稿15

  黄老师,艺高人胆大,构思新颖,打破语文课堂以往的面孔,让我听到了耳目一新的一堂语文课。课堂之活跃和丰富多彩是我一直想追求的效果。这样的语文课堂,这样的语文老师,是我高中时一直渴盼的。在感叹兴奋的同时,我也想起南京师大一位教授说过的一句话“让学生非常开心的课不一定是好课”,初次听到此话,我也感觉这话有点雷,可现在我有一定程度上的认同,觉着有些情况确实如此。嘉敏老师的这节课,如果是在较大范围内的展示,我无法想象老师会有怎样的各种各样的评价,是认同还是反对,是表扬还是“批评”,是支持还是提醒。下面,我只谈谈我自己的听课感受,不当的地方,还请嘉敏老师批评。

  包容的课堂,有节制地发展

  语文教学应该是多样性的,语文课也确实需要有几幅不同的面孔,总是板着脸上课肯定是不符合教学的规律和语文的教学内容的,所以语文课堂一定要有嘉敏老师的这种上课方式和课堂设计。这既是语文课的本性(言语教学)使然,也是现在语文课堂生命力的增长方式。

  语文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保守的、刻板的、机械的,可是我还有一个感觉,这种课应该有,可以有,但不可多,更不可成为语文课的常态课。

  可能我是一个保守主义者。我以为语文课堂进行言语的教学,有两种方向,,一种是向“上”的,一是种向“下”的。向“上”的是通过语言、穿透言语走向更大的思维概括、文化指向,可以说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这一点在教学上的体现,有点像文言文的教学,不拘泥语言而又立足言语;向“下”的是通过分享语言的表演,体验语言的滑翔,在言语的飞翔中达到对头脑的按摩效果,可以说成是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两种方向,两种路径,都有存在的必要,可我以为还是有一个主次之分。相比两种方式,前者给学生一副艰涩冷难之相,让学生望而生畏,难而却步。后者是言语的表演,展示,是聚集掌声和笑声的课堂;前者如果说是练习扎稳马步、操练一拳一脚的硬功夫死功夫,后者则是观赏型地演练,技巧型地表演。可如果没有前者的死磕与艰涩,后者则很容易成为花拳绣腿般的体操表演,可以说正是有了前者的“难能”,才会有第二种的“可贵”。

  嘉敏老师的整个语文课堂流程,顺畅而摇曳多姿,五彩斑斓,可以说编制得非常精美,可是在三十分钟处有一个小破绽,并且我觉着这个破绽攸关着整个课堂的设计,不过分地说是整个课堂的一个死穴,绝不容小觑。就是当嘉敏老师说这里(广州交通辞)是化用了李商隐的《贾生》时,结果出现了众生都“一物不知”的情况。这就产生了一个让人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没有一定量的古诗词的积累,那么本节课就成了空中楼阁,华丽而孤立,绝美而虚无。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我认为这样的课,可以有,但要有节制地发展。

  严肃的目标,后现代的外表

  我曾经在平行班的课堂上问学生,你们喜欢语文课本上的哪一篇文章,他们的回答是“都不喜欢”,并且说“只要是语文书上的就不喜欢”。语文课,经常给学生一副严肃的面孔;语文课文成了枯燥、古板、僵化的代称。嘉敏老师,却用了一副后现代的面孔,演绎了语文课有不一样的风采。根据詹姆逊对后现代的定义,戏谑、戏仿、拼贴、游戏是后现代的存在方式。听说嘉敏老师本科的时候就研究后现代的,其在语文课堂上采取这种形式上课,是有她的理论依靠的。可喜的是,嘉敏老师并不仅仅停留在后现代的空壳上,而是有着严肃的目标和崇高的内核,这个目标和内核就是——引起语言的风暴,用言语的教学来刺激学生关注语言,关注生活,热爱语文。

  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语言教学会对原有的语文语言教学产生一定的“破坏力”,并且非常鲜明。经典语言,何谓经典语言?何谓再现?再现的是否是经典语言?流行的广为流传的是否就是经典语言?这些语言能否历久不衰、历久弥新?能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嘉敏老师所举的一些鲜活的语言例子,会存活多长时间?这都是有待商榷的。

  虽然这牵涉到一个见仁见智的经典语言观问题,可是有一个前提是共识的——这些歌词、流行语所依附的一些古典诗词是经典语言。那么再现这些语言,即使鲁迅的《我的失恋》,或者通过各种方式——庄词谐用、虚实转化、古意今用——再现之后,还是不是经典语言,这种语言操纵的背后是什么?我们是不是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再生的能指上?要不要穿越文字,看到文字背后的意境、文化、人生?我觉着只有想通这些,才能让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恶搞”游戏上,才能有继续的语言风暴、再生地再生。

  即使再怎么论证“恶搞是语言的发展途径”,我还是不能把这些“另类”的语言和我所敬畏的华彩辞章重叠在一起。我觉着这些文字的背后是一种流行文化的浮躁和轻盈,对语言、言语有一种负面的破坏力,当然如果非要把这种破坏力看成对语言的发展之途,也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理解。问题是,这些语言很难历久弥新,更经不起时间的推敲,它是短暂的,它是转瞬即逝的,如其中的一些曾经的流行语,我们一说再说,已经失去了当初的鲜活感和幽默度,说多了反而感觉淡而无味,索然寡味,甚至有的已经成了毫无生气的语言落花,比如“……不是传说”“……不是……是寂寞”。我并不是对这些流行的语,包括网络语言或者流行歌词,抱有成见,但我总觉着它们很难经受住时间的打磨,很难有一个长时间的存活期,这也可能是我的妄断,这个问题,我想还是过一个较长的时间再说吧。

  关于语文教学的属性问题,凭我有限的阅读经验和知识储备,了解到有很多的争论,什么言语的,文化的,文学的,语文知识的,等等。对待各家各说,我们都有自己的选择,觉着谁说得有道理,就实践谁的理论,这也正是人文学科正常的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当然,如果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叫创新,更是作为一个有思考的语文老师的追求。但,没有广泛的理论阅读之前,我觉着还是不应该绝对地主张某一家某一派,这不是中庸,更不是一种偷懒行为的遮蔽,因为太过狭隘的理论视野,是危险的,尤其是非常极端地凝视某一理论时,马克思说过“任何理论都是一种偏见”,一定程度上也提醒我们要注意理论的局限性。至于说,矫枉过正,只有深入一家一说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一个”才能达到“片面的深刻”,我觉着在当下,这种情况下的精深,是恰恰达不到的精深的是和精深背道的,因为理论也需要互文地理解和掌握。偏听偏信,盲人摸象的评价,用在这种方式的理论的学习上应该也很合适。

  活跃的课堂,多彩的内容,打破了语文的僵化模式,注入了网络语言靓丽的面孔,这是语文的发展尝试。从这个意义上说,嘉敏老师的课,有着先锋、探索、实验的色彩,不管这种探索是被支持的还是被否定的,其课堂效果好的还是不好的,我想嘉敏老师都应该得到掌声,鼓掌!

【语文听课评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听课评课稿01-30

语文听课评课稿[经典]08-08

语文听课评课稿05-16

语文听课评课稿(必备)07-18

语文听课评课稿必备10-02

语文听课评课稿【热】05-16

语文听课评课稿(集合)05-16

语文听课评课稿集锦03-23

小学语文听课评课稿02-22

语文听课评课稿[通用]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