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26 01:47:26 信息技术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集锦14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集锦14篇)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篇1

  为期一周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教学应用》培训结束了,其中让人影响深刻的是如何将白板和微课等等信息技术与学科紧密的融合起来,在今后教学中,我将以这期培训为标榜,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个集成了众多媒体教学功能的实用软件,通过这样一套与硬件捆绑的软件,对于已经制造好的课件,教师可在该产品的批注模式下,对原有的课件可用不同颜色、不同笔型的笔迹进行标注讲解,可以随心所欲的在上面写、画、插入视频剪辑图片,可以改变背景图和颜色,可以进行放大和缩小等等如此众多的功能,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增加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趣味性。

  1.方便教学,有效丰富了教学内容和信息量

  在以往用课件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走到主控台前操作计算机,机械地把课件内容展示给学生,教学过程显得不流畅,学生往往不能像预想的那样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环节中去,课堂教学似乎失去了活力的源头。而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只需在白板地上点击需要的工具或图标,即可实现所需要的操作,且交互式电子白板自身的界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书写板书的空白区域,教师可以当黑板使用,顺应了教师的讲课习惯,使得授课很自如。又由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与各种软件能很好地兼容,其自带资源库中存放有各学科的图片、活动挂图、音像资料、学科工具等,教师可以灵活方便地引用所需的信息资源和教学软件,极大地丰富了教学信息。

  2.活跃课堂,有利于教学方式多样化

  以往的多媒体课件主要用于教学资料演示,那种预先设计、高度结构化课件在演示过程中只能进行有限的切换,无法进行更改和标识,学生参与度很低。而交互式电子白板平台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调用需要的素材,随时在书写、标记和计算机操作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根据需要灵活地进行编辑、组织、展示与控制,使教学的灵活性大大增加,学生有了更多到白板前展示、表现、练习和合作的机会,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参与的方式更加多样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主动建构的能力和意识,也有利于回归富有活力的课堂。白板的视觉效果还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特点都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技术上的便利,促进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的形成。

  3.重点强化,便于突破重难点

  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某些工具例如放大、批注、聚光灯、屏幕捕获等,可以对具体的细节内容进行放大、标注、聚光灯照射、截取图像等,引起学生关注,贴近教学需求。白板的拉幕动能、隐藏功能可用来一次又一次地刺激学生回答问题,从而使知识和概念在演示中更加清晰明了,拓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通过充分调用电子白板的这些功能,可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通过对比、归纳、突出、梳理、回放等形式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建构知识。

  4.及时反馈,便于教师调控教学

  交互式电子白板自带的电子投票器,可用于课堂上组织学生回答选择题,计算机系统能迅速统计得出答题情况,便于教师根据答题的正确率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电子奖状也是白板系统自带的工具,当学生有好的表现时,获得一张新奇有趣的电子奖状,对他们是一种莫大的鼓舞。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可以统计出每个同学获得电子奖状的数量,作为对学生评价的一个方面,是一种既客观又科学的手段。

  5.可以方便地储存教学内容,便于教师反思、分享,学生回顾复习

  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将所有操作过程和结果都储存起来,便于形成个性化的授课纪录,成为教师的重要课程资源,帮助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为今后的授课、反思提供参考。利用白板的回放功能,可对讲过的内容进行回顾复习,便于学生巩固以前的旧知识和内容,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这次播放的案例《荷叶圆圆》在教学中是一个很好的运用,在以往用课件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走到主控台前操作计算机,机械地把课件内容展示给学生,教学过程显得不流畅,学生往往不能像预想的那样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环节中去,课堂教学似乎失去了活力的源头。而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只需在白板地上点击需要的工具或图标,即可实现所需要的操作,且交互式电子白板自身的界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书写板书的空白区域,教师可以当黑板使用,顺应了教师的讲课习惯,使得授课很自如。屏幕频繁切换,教学内容显得琐碎零乱,很少有教师注重对主干知识的梳理和回放,在学生脑海里很难留下对所学知识的深刻印象,会弱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传授生字时会选用挂图的形式。

  未来是以网络的全面深入运用世纪。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应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引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网络教育的进程已在我们身边迅速展开,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一种极为便捷有效的途径。同样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增强课程吸引力,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加深并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微课作为网络资源最基础、最生动、最形象的在线课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以下是个人结合现有的完善的网络资源建设实际情况,就充分利用微课这一环节,提高学校教学效益进行学习总结。

  6、完善的网络条件是微课得以实施提高学校教学效率的基础

  首先,学校教学要想成功地搞好微课,必须要具有完善的网络条件。现在的高等院校,都极为重视学校的现代化建设,学校领导必须认清社会教育网络化发展的趋势,不惜巨资加大了网络方面的投入,建设现代网络化校园,并时刻注意保持与教育改革同步。

  学校必须全面开通校园网,这样才可以充分共享网上资源,及时了解教育教学信息;校内服务器也已提供了丰富的学校内部网络教学资源,例如,当前最为流行的清华大学多媒体网络数字化资源库。一律实行现代网络化办公;投影仪、“三线”等已走进每一间教室,切实实现了“班班通”、“校校通”,真正地实现了校园高效率的网络化管理。这样也又利用优秀的微课能够惠及到全国各地的学生,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以上完善的校园网络建设是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先决条件,并为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础。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在网页中插入图片、设置图片属性、编辑图片和添加背景,学会美化网页的方法;

  2、通过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自身艺术修养水平。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插入图片、设置图片属性、编辑图片和添加网页背景

  难点:合理美化网页

  教学准备:

  相关教学课件、网站、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作品对比,导入新课

  1、展示网页,引发兴趣:

  引言:教师展示未美化的网页和美化过的网页,学生认真观察。

  揭题:通过美化的网页,更吸引我们,那么怎样美化网页?揭题(板书:8.美化网页)

  二、回顾旧知,打开网站

  展示学习要领(板书:一、插入图片)

  三、回顾旧知,打开网站

  1.教师演示讲解

  2、学生活动:

  打开桌面上的网站

  四、引导在网页中插入图片

  1.回顾:如何在ppt中插入图片。

  2.师生互动交流。

  在网页中插入图片和ppt中插入图片的方法非常相似,教师提示插入图片过程

  3.布置任务:活动一。

  4.巡视全班,个别辅导。

  5.学生代表演示,发现问题。

  3.学生边复述过程教师边出示板书。

  定位光标—插入—图片—来自文件

  五、设置图片属性

  1.教师展示未排版过的网页,讨论交流,说明光插入网页还不够,还要对图片进行设置。(板书:二、设置图片)

  2.教师演示设置图片方法。

  同学们边复述操作方法教师边出示板书

  鼠标右击图片—图片属性—外观

  3.学生动手设置图片。

  做一做:活动二

  4.巡视全班,个别辅导。

  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图片属性对话框中各选项设置,如保持纵横比。

  六、编辑图片

  1.提问:只要图片的文字或者画的部分,可以做到吗?那就要编辑图片。(板书:三、编辑图片)

  2.教师演示编辑图片步骤,出示板书。

  鼠标右击图片—显示图片工具栏

  3.学生动手编辑图片。

  4.巡视全班,个别辅导。

  引导学生编辑图片除了“裁剪”功能,还有其他编辑图片的的功能,如调整图片的`明亮度等

  七、添加网页背景

  1.展示美化过的网页。

  思考:除了有图片的美化,还有什么特别之处?

  2.请学生参考书本P47,尝试添加背景。(板书:四、添加背景)

  3.学生演示添加背景方法,出示板书。

  文件—属性—格式

  八、作品展示,教学评价。

  1、学生互评:比一比,哪位同学的网页更美观。

  2、教师鼓励、评点。

  九、提交作业

  保存网页,提交作业。

  十、课堂总结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明确什么是信息,了解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信息工具

  2、过程与方法:简单了解各种电脑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简史

  3、情感与价值观:了解电脑的一些基本用途

  二、教学设想

  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在这以前可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计算机,客观上应该存在着一些差异,有的学生能按老师要求操作计算机,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差,计算机操作不“灵”。并且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不太集中、理解力不够,特别是对信息技术课程中抽象的理论、概念难以理解。因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用眼睛去观察,在学习中亲自动手实践。在操作中发现,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尽量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三、教材分析

  《电脑小专家》是海南出版社和三环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一课的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各种各样的电脑,以及了解电脑的作用。所以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只在于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内容不需要学生完全掌握,只需要了解即可。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明确什么是信息,了解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信息工具。

  难点:简单了解各种电脑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简史以及了解电脑的一些基本用途。

  五、教学方法

  1、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通过演示辅助教学课件,而且实时讲解,并把实例操作过程演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在这种计算机数字化了的“集体讲授模式”下更容易接受本节课的知识点。

  2、任务驱动法:

  多数同学对任务都会产生一种急切完成的动机,而完成任务又能给他们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通过布置任务,驱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3、分层教学法:

  在分组时先自由组合,再适当调配,组长根据本组情况给不同等级的学生做不同的分工,达到组内分层的目的。

  六、教具准备

  PPT、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

  一、出示电子显示牌,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很高兴,因为老师从网上找了很多不停显示的图,想跟同学们分享分享。(出示图)漂亮吗?生:漂亮。师:有那位同学知道,这显示图为什么总能不停地显示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寻找这个答案吧!倾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授新课

  1、提问:“椰妹在电话里听到什么?这话是谁说的?”

  学生说:“听到小雷明天要乘坐飞机来海南以及飞机的航班号,这些是小雷亲口告诉她的。”教师接着说:“对!椰妹在电话里听到的话是小雷说的,小雷的声音通过电话这个信息工具的传送,就形成了信息的传递。”这样一来,学生就明白了声音在信息工具的传送下会形成一种信息。我接着问:“同学们看过天气预报吗?中央电视台第一台的天气预报一般是在什么时候播报的?在电视屏幕里你看到什么?”学生说,有解说员、中国的版图、各地区的`天气情况、还有一些文字及动画。教师总结:“这些图片、人物、声音、文字和动画,通过电视台的发送,经过卫星天线接收在电视屏幕里显示,就形成一种信息。”教师继续提问第三个问题:“椰妹在机场的候机大厅看到什么?电子显示牌里显示的文字与数字告诉椰妹什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和回答后,老师再向他们说明,电子显示牌里显示的文字和数字是代表机场各航班的信息。教师:“电话、电视机、电子显示牌都是信息工具,你们还见过其他的信息工具吗?”学生利用刚学到的知识很快就会想到了手机、BB机及联网的电脑等。

  2、我先让学生默读第二部分的内容,自己了解各种电脑,再向他们介绍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简史。让学生知道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于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的宾西法尼亚大学里被发明创造出来的,电子计算机发展到现在大致经历了四代,并懂得台式电脑、便携式电脑和掌上电脑都是属于微型电脑。

  3、“小雷给椰妹讲述电脑神通广大的故事。”其实就是电脑的用途,让学生知道电脑可以进行数值计算、画画、办公,还可以应用到军事领域,科学家们用电脑来制造机器人。倾听、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让学生做起电脑小专家。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A、学会用电脑听CD。

  B、能熟练的使用最大化、最小化和关闭按钮。

  C、了解菜单栏、工具栏的位置以及各个按钮的提示。

  2、过程与方法:正确掌握基用电脑听CD的操作方法,能能熟练的使用最大化、最小化和关闭按钮,学会探索自学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到专用教室上课,进一步养成爱机护机的良好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设想

  用电脑听音乐,这是学生最喜欢的。由于我们学校的学生,个个家里都有电脑了,对电脑的掌握比别的学校的学生来讲是比较好的,但是他们必竟是个低年纪的学生,对电脑还是很好奇的。所在在教授这一课时,我选用了让学生先听音乐,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材分析

  《电脑和音乐》是海南出版社和三环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四课的内容。这一节课主要使学生学会用电脑听CD,还使学生认识最大化、最小化、关闭按钮,菜单栏、工具栏的'位置以及各个按钮的提示。使学生能够感觉到学电脑有趣,也很好学

  四、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用电脑听CD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练法

  六、教具准备

  PPT、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CD,想让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欣赏欣赏音乐(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好听吗?(生:好听)哪位同学知道,老师把CD拿入哪里才使它放出优美的音乐呢?(小组互相交流)想不想知道在哪里放入CD的呢?(生: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四课“电脑和音乐”。(板书:电脑和音乐)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8页,自己先在下面操作,遇到不懂的,问小组长或者老师。

  倾听、思考、回答老师的提问。

  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教授新课

  1、演示用电脑播放CD

  ①(讲解并示范)在光驱中放入CD唱片,电脑就能自动播放出美妙的音乐。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的电脑上怎么没看到它呢?(生:它“最小化”了)真聪明,是的,它“最小化”了,用“鼠标”单击任务栏里的Windows、Media、Player,Windows、Media、Player的播放界面就显现出来了。Windows、Media、Player的播放界面分为三部分,一部分为“任务栏”,一部分为菜单栏,另一部分是状态栏了。

  ②学生自由活动:学生自已在下面操作,遇到不懂的问小组长或老师都可以(生:如果Windows、Media、Player不是自动打开的,那要到哪儿去打开它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请同学们看着课本第19页,按着课本要求自己操作。

  2、合作探究

  学生在下面操作,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或小组长都可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声音要放小点,不要影响别人学习。

  小结:用Windows、Media、Player来听歌是不是很容易啊,其实网上也有很多像这样的软件,使用起来也是很容易的,像千千静听等等。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生综合运用Word中的文字、图片、表格等工具,发挥自主性,设计“月球探秘”电子报纸。

  2、通过讨论、设计和分工合作的方式,设计报纸版面,组织版面内容。

  3、加深对月球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索月球的兴趣。

  教学重点:设计报纸版面,组织版面内容,制作“月球探秘”电子报纸。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展示人类登上月球的图片

  师: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对月球进行不断的探索,并获得了许多宝贵的资料。

  下面,我们说一说,你对月球了解多少?

  让学生交流对月球的了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月球知识的兴趣。

  二、制作电子报纸:

  (一)、设计电子报纸:

  电子报纸版面设计与制作

  1、 主题:月球探秘。

  2、 设计第一版面导读栏(月球概况,探月历程,科普知识,月亮文化),在导读栏中设置相应的超链接。

  3、 讨论报纸的风格,确定需要的素材。

  4、 综合应用WORD工具进行复杂的图文表排版。

  5、 各页风格协调,版面设计合理。

  (二)网上搜索资料,保存到指定的文件夹里。

  根据设计,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版面,明确小组内的每个人负责的任务,上网搜索,整理有关月球的信息资料。分工制作《月球探索》电子报纸各版面的内容,注意合理安排图片,文字和表格的'位置。

  (三)制作电子报纸:

  教师提出小组合作的任务和要求,鼓励同学互相交流,共同合作。提醒学生选取素材要围绕“月球探秘”的主题,选用的文章要有吸引力,篇幅适中;提醒学生注意素材的准确性。

  电子报纸一般含有报名、刊号、出版单位或出版人、出版日期、版面数(最少在4个版面以上)、导读栏等要素。制作时有些要素如刊号、出版单位等,学生可以虚拟。

  建议学生在制作电子报纸时,使用文字、图片等多种表现形式,并与内容和谐统一。

  三、展示成果

  各小组代表讲解版面布局草图和自己的设计思路,以及制作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技巧。小组之间进行互评,教师给出总结性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对遗漏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说明。

  四、交流

  结合本活动的主题以及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说说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有哪些收获,遇到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谈谈制作板报的心得。说说自己是运用什么工具制作的报纸以及版面安排的意图等。

  五、小结。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图形工具的综合运用

  教学目的:

  1、通过讨论、交流,学会分析图形的特点及组成。

  2、能灵活运用所学的图形及修改工具绘制交通标志。

  3、认识几个简单的交通标志,了解其含义,增强交通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

  绘画工具的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

  对图形元素的分析判断及绘画工具的灵活运用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最近我们学校周围都在拆迁,很多楼房都变成了废墟,楼房拆迁下来的很多建筑垃圾都堆放在学校周围,所以同学们每天上学、放学的时候,都要注意安全。同时在我们学校大巷口竖起了一块交通指示牌,指示牌是这样的。

  【出示:“禁止驶入”交通标志】

  提问:有同学知道这个交通标志表示什么含义吗?

  师:为了保证同学们的安全,同时保持路面通畅,交警大队规定我们学校大巷口在同学们上学和放学的时间段,禁止机动车驶入我们的.校门口的巷子,这个就是“禁止驶入”标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个简单的交通标志,并试着来画一画,通过学习,让我们更多地来了解一些交通安全知识,好吗?

  【示课题:认识交通标志】

  二、新授

  1、画“禁止驶入”标志

  (1)先请同学们来观察一下这个标志。如果我们要把它画下来,要用到哪些图形工具?(圆、矩形)谁能来简单地说一下绘画的过程?(配合SHIFT键画标准的圆,再在中间画长方形,涂色)

  (2)请学生试着画一画(教师巡视)

  (3)思考:怎样能将长方形正正好好地画在圆形的正中间?(在边上画好长方形,再用“选定”工具移进去,注意设置“透明”状态)

  过渡:虽然规定了机动车禁止驶入,但还是有一些小汽车,包括一些同学的家长不顾交通标志的指示,违规开进了我们校门口的小巷,同学们觉得这种行为怎么样?(很不好,违法)

  所以我们要劝阻我们的爸爸妈妈,不要违反交通法规。

  2、画“减速让行”及“限制速度”标志

  (1)师:像我们校门口这么窄的巷子苏州还有很多。机动车通行时,很容易撞到行人,所以进过这些小路的汽车通常都会放慢行驶速度,同时,交警大队也会相应地提供这样的标志告诫机动车驾驶员。

  【出示:“减速让行”及“速度限制”标志】

  提问:有同学能猜出这;两个标志的名称吗?

  如果要画“减速让行”标志,需要用到哪些图形工具呢?(直线或多边形工具、文字工具)

  如果要画“速度限制”标志,又需要用到哪些图形工具呢?(圆形工具、文字工具)

  强调:用文字工具输入汉字时,注意字体要用“黑体”,设置“加粗”

  (2)学生选择“减速让行”或者“速度限制”标志画一画(教师巡视)

  (3)提问:你是怎么把“让”字放入红三角的正中间的?(用“选定”工具移进去,注意设置“透明”状态)

  【(4)提问:“速度限制”标志的圆环你是怎么画出来的?(一大一小两个圆,选定后重叠在一起)】

  三、练习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些交通标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红色为主,像这样的标志都是“禁止标志”,其实,除了红色的“禁止标志”以外,还有蓝色的“指示标志”黄色的“警告标志”等等。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两个蓝色的指示标志。

  【出示】停车标志和直行车道标志

  (1)你有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两个交通标志吗?

  (停车场、十字路口)

  说明这两个标志的名称

  (2)讨论:这两个指示标志该怎么画?

  停车标志:矩形、圆角矩形、文字

  直行车道标志:矩形、直线

  提问:直行车道标志左右两边的虚线怎么画?(画好直线用橡皮擦)怎样保证左右两条虚线一样平整?(复制、粘贴)

  (3)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个交通标志画一画(教师巡视)

  (4)若学生绘画有困难,教师演示。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认识了一些交通标志)

  在画交通标志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用到哪些工具?(图形工具、选定命令、文字工具、橡皮)

  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的绘画技巧能有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对交通安全标志也能有进一步的认识。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篇7

  一、本课说明

  本课介绍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回顾了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信息技术全面的发展历程。

  二、课前准备

  信息发展的图片、视频。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前景;

  (2)了解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起到的作用;

  (3)了解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2、情感性目标

  (1)感受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学习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好处;

  (2)唤起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强烈求知欲;

  (3)培养学生学习好信息技术为人类造福的情操。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了解信息技术的.现状及前景;

  (2)了解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

  (1)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

  (2)了解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屏幕展示恐龙视频。

  教师:恐龙不是来绝了吗?为什么动画片还有恐龙呢呢?

  学生回答。

  教师:不错,因为它使用了最前沿的信息技术手段制作的。

  2、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

  A、展示案例1图片;

  教师:请同学们谈谈计算机和网络对信息交流产生的影响;

  学生观察、汇报。

  B、阅读案例2、3谈谈你的认识。

  学生看书、交流汇报。

  教师:通过这些例子说明信息技术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现在,信息技术的应用的领域非常广泛,从生产到生活,从娱到学习,从交通到通信……到处都有它的影子。

  (2)指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未来。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案例4、5、6,说这些新的信息技术带来了哪些好处?

  学生阅读思考、小组交流。

  小组汇报。

  总结:完成P10填空1。

  教师:你希望信息技术还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方便?

  3、巩固练习

  完成“试一试”部分的练习。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学生作品,全班同学评价。

  4、评价总结。

  教后感:

  学生的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学生对历史可能知道可能甚少,我们可以拿过去的东西和现在的东西比较,让学生感觉它们的变化。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宁夏教育自治区教育厅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的,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课时《修饰文字》。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格式工具栏”和“格式菜单”完成对文字进行字体、字号、颜色等修饰以及对文字进行加粗、倾斜、下划线效果的设置。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选定文字的基本操作方法,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掌握修饰文字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熟练操作。

  2、知道字母B、I、U按钮所表示的`含义。

  3、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运用不同方法设置字体格式

  难点:

  1、取消字体格式的设置

  2、掌握操作的熟练程度

  五、教法、学法

  创设情景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提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获得的。从而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获得的方法是学生去发现,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创造。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教学中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让课堂洋溢着人文气息。

  在学习方法上,本课主要让学生运用尝试学习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发现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实际操作、演示等方式逐步完成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

  六、教学准备

  PPT教学课件、凌波多媒体电子教室、“小猪的作业”文档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一片美丽的森林里住着一群小动物,老山羊呀为这群小动物举办了一个电脑培训班,昨天,他们学习了修饰文字。山羊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份作业。今天老师把小猪和小猴的作业带给大家看一看,让大家给他们当一次评委。比较一下,谁做的最好呀?(小猴的),好在哪里呀?有同学来说一下吗?(字体、颜色等)

  (通过有趣的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设置任务,引导学习。

  师:由于小猪上课太贪玩什么也没学会,今天就让小猪和我们一起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篇9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

  一、教学目标

  1、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过去存在的、在各学科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

  2、通过整合、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3、提高教师应用媒体的教学水平,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变革。

  二、教学内容

  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机、录像机、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适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及其他辅助器材,这对教学的现代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我们应用现代技术所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很好地来体现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即应用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我们的课改顺利进行,为我们的课改提供一个平台。在教学中,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化处理相结合,使教师的讲授与多媒体的演示融为一体,将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活动

  以网络版的《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课件为例来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该课件为存储于服务器上集文本、声音、图像、录像、动画于一体,用HTML和Java语言编写的超媒体教学软件。以中国古典民乐《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课文朗诵配上景泰蓝制作六道工序的图片,并且用景泰蓝制作全过程录像和十几幅精美的景泰蓝工艺作品图,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以GIF小动画作点缀,营造生动的画面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切换到讨论系统bbs、在线测试、E-mail帮助上。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课件提供了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源。如:可以链接到与《景泰蓝的制作》写作顺序相似的《活板》一课的课件,提供了有关景泰蓝、中国文化及中国工艺的网站,提供了图文并茂的景泰蓝鉴赏方法等。运用网络自主探究知识和协作研究问题的能力,加速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能解决个体差异的教学问题,即能满足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甚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线测试,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自由进退,自主构架,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

  该多媒体课件用音乐陶冶学生情操,用动画激发学生兴趣,用图片激活学生情感,用动感文字引起学生注意,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对情绪智商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即挖掘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正面效应。

  四、教学评价

  1、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扩展教育或学习空间,使教育摆脱学校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束缚;

  2、能突出学习信息单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化,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形声并举,提高教材的表现力,进而使更加有趣简便和有效;

  3、能有效进行个别化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挥主观能动性,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

  4、能改善学生认识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这主要在于现代媒体能以自己的技术优势表现信息,化小为大,化大为小,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用新的时空观念展现事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有效地提示事物或事件的实质;

  5、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右脑潜能,使左右脑的潜能得到平衡的发展;

  6、能克服教师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进而促进教学深化改革,推动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综上所述,基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将彻底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无论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都不可能置它于不顾,而必须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渗透。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篇10

  一、指导思想:

  本人坚持以教学大纲为指导,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windows操作技能。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的广泛用途,并从小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方法处理信息的意识。从小培养良好的用机习惯,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进行创新实践。

  二、教学条件分析:

  1、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浓厚,热情较高;

  2、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搜集各种信息的能力较差;

  3、学生运用电脑的能力较差;

  4、部分学生上机行为不够规范;

  5、有些学生键盘操作不熟练,仍存在用一只手操作键盘现象。

  三、教学任务目标:

  在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指导纲要的指导下,在学校的'领导下,根据《小学信息技术知识要点》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活动,规范信息技术课,加强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复习巩固电脑绘图技术,掌握画图的基本技巧。

  2、进一步中文输入法,能利用中文输入法完成一些简单和功能,能为自己所用。

  3.对文件系统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会正确保存自己的文件,并能再次找到。

  4、进一步使学生了解电脑的基本构造,熟练开机和关机,及进行相关的操作。

  5、初步学习网络知识,能从网上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

  6、培养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为振兴我国的计算机事业而树立远大理想.

  7、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能够较熟练的掌握对计算机操作的基础操作能力.

  8、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措施:

  1、针对教材的特点,明确学习目标,巩固与提高课堂所学。

  2、对起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分类施教,要让基础好的学生学得一技之长,底子薄的学生打好基础。

  3、提高课堂兴趣,多采用范例教学法、活动项目教学法、综合实践法等,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教学进度表:

  第一周 走进幻灯片世界

  第二周 制作第一张幻灯片

  第三周 幻灯片中插入图片

  第四周 制作一组幻灯片

  第五周 浏览与放映

  第六周 设置动画效果

  第七周 让文字和图片飞起来

  第八周 参观动物的家(超级链接)

  第九周 在幻灯片里播放电影

  第十周 幻灯片制作秘籍

  第十一周 宣传海报设计

  第十二周 我的作品

  第十三周 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

  第十四周 利用网络了解禽流感

  第十五周 复习

  第十六周 期末考试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篇11

  课程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即用计算机知识完成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实际应用任务,因此任务驱动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很重要。通过培训,使教师理解掌握任务驱动的概念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将任务驱动的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

  主要内容:

  一、任务驱动的概念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概念理解: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由教师根据当前教学主题设计并提出"任务",学生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在强烈的解决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2、任务驱动在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课堂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1、模式建构的指导思想:把握时代特征;明确培养目标;立足课程教学;明确师生地位。

  2、模式的构建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特定的任务为驱动。具体实践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围绕着同一个目标和基于这个目标的若干任务进行。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对教学内容的主动学习,对任务的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同时又提出新的任务,形成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教学模型。这种教学方法符合信息技术知识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任务驱动”教学法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以“呈现任务——明确(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为主要结构的教学模式,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相对稳定性,教学模式诸要素相互作用的形成,有一定的组织和操作程序,它必须有相对的稳定性。

  ——实践性,教学模式从教学实践中产生,回到教学实践中检验,不断创新发展,为教学实践服务。

  ——可操作性,教学模式的形成,必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通过实践操作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相对灵活性,人是教学模式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教学的形式也就灵活多变了。

  三、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驱动课例的设计与实施。

  1、教师应该如何设计任务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任务的确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学要求的落实,教学目标的实现,均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任务之中。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设计教学任务呢?

  ①在设计教学任务时,首先要考虑任务的趣味性。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设置的任务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很难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学生的兴趣往往来源于生活,如何用电脑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因此,任务设置的生活性和趣味性是紧密相关的。如教学《下排字母键的认识》教师把西游记作为主题背景,创设了西去取经的情节,以冲关游戏作为铺垫,从而使枯燥乏味的键盘练习变的生动有趣。

  ②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师要设计任务的限制性和可扩展性。我们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差异,设计的任务不仅要包含有基本任务,还要包含有任务的可扩展点。这样学生在完成基本任务后,不同的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条件与需求,由任务中的“可扩展点”做进一步的发挥与改善。这样的设计既能控制整体教学进度,又可以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性,激发创造欲望。设计基本任务的目的是要解决本节课的问题,难度不要过大,要求不能过高,只要同学们能运用老师本节课所教的知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即可,因此基本任务常常设置的是限制性任务。扩展性任务:学生有一定基础的任务,教师只给出部分具体的要求,而没有具体的操作步骤,为学生留下大片自主探究的空间。如:在WORD中教学“艺术字的插入”,以“图片的插入与调整”为基础,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各样的艺术字,让学生输入以自己名字为例的各种样式的艺术字,比一比,谁创作的多而漂亮?这样,就需要学生自己找一找如何插入艺术字,如何对艺术字进行美化。第三层次:是具有开放性的综合任务。教师只给出一些要求,其内容和形式完全由学生自己去组织和安排,这比较适合模块的综合性练习。如:POWERPOINT的`综合练习,要求学生确定一个主题,设计一份研究报告报,如教学《夸夸我的家乡》要求从网上查找资料,有图、有文、有艺术字、有动画效果等,其内容和版面完全由学生自由发挥。对基础薄弱,操作能力差的学生,建议他们按照书上的范例对查找到的资料进行简单的处理,有图、文能说明一个主题即可。

  ③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还要考虑任务的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其教学内容以操作性实例为主,很少有理论知识出现,可以说是一门工具学科。教师在带领学生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以后,应尽快将任务交给同学们来单独或共同完成。因此,任务设置要有可操作性,学生要知道自己上机做什么,明确将要完成什么任务,而不是漫无目的进行操作。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可以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设计的“任务”,一定要注重可操作性,任务必须能够通过实践来完成,应尽量避免抽象和完全理论化的任务出现。此外,基本任务设置要有可考核性。限制性基本任务的设计就是为了保证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老师要进行及时的跟踪和检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是否完成了基本任务,老师要能够一眼就能看出,以便及时进行记录。

  ④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师不仅要考虑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也要充分研究学生阶段性的心理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合理安排。设计的任务要符合学生心理,贴近他们日常生活,能针对性启动学生内在动力,进而自主性研究学习。如:学校文化艺术节的到来,可设计一个让学生给自己班级的节目做宣传海报的任务。又如:“画图”教学中,针对教师节、元旦等节日的到来,可给学生设计一个制作贺卡的任务。教学任务的确定,必须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践,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需求和动手实践完成任务的冲动。

  ⑤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师要注意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等内容。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已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化,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工具,它的应用已经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注意渗透一定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等内容。例如:在学习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利用该软件制作班级版报的任务;在学习网络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上网查询“环境保护”、“生命的起源”等内容之类的任务。

  ⑥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师要注意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我们在设计教学任务时,不仅要融合信息技术的文化性、综合性,同时也要渗透其他学科知识。例如:可以从美术、数学、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中挑选任务设计的素材,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⑦教师要根据教学总目标,结合要学习的各软件的功能,分层次、分阶段、分课时地设计教学任务。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当一个任务完成了,就会产生新的认知需求,这样新的任务就产生了。因此我们在进行任务的层次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需求。另外,我们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还要注意软件基本功能的递进性,新任务中既要有以前任务中已经使用过的功能,又必须加入新的功能,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巩固已学过的功能,又必须学习、探索新的功能,达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任务驱动”教学实施的主要步骤及方法。(模式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主线,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点拨下,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在任务的完成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的主要步骤大体分为:

  (1)创设情境,呈现任务

  “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中的核心,“任务提出”是一堂课的关键。为此,我们在课前精心设计好任务后,要为学生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使学习能在一种与本节课教学内容一致的情境中发生。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各种途径创设学习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萌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在这种强烈的探究欲望的驱使下,其主动权和创新精神会得到最到程度的发挥。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可以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综合运用各种媒体与技术,并辅以真挚生动的语言描述,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形象。

  任务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是问题提出的外在表现。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学目标,将课程所规定的知识分成许多模块,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有趣的任务之中,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学习水平,从一个实际问题或某一个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出发提出学习任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在接受任务后,教师要引导他们拟定完成任务的可行性计划或者实施方案。

  以《请你带我参观上海世博会》为任务呈现给学生时,我们事先将这大的课题分解成许多小的模块:(1)要解决的问题:如旅游的交通路线及费用,主要场馆;(2)解决问题必备的工具:如学习上网查找、收集资料的软件(网页浏览工具),学会运用软件(制作电子幻灯片)将查找、收集的有用信息表现出来。把这样一个带有挑战性的任务呈现到学生的面前,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同时,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了冲突,学生会拟定新的学习计划和完成任务的初步实施方案,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体系。

  “任务”的展示千万不能泛泛而谈、含糊不清,应落到具体的某一点上。有的老师在设计任务时,认为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其实不然,任务应有它的可行性,操作性,且有大有小,有的任务可能只有一步,而有的任务可能要结合前面已经完成的任务进行,所以应避免流于形式,走传统授课的老路。

  (2)明确任务,展开讨论

  学生接受了任务,对完成任务也有了一个初步的实施方案,接下来的环节就是将任务进一步明确化和具体化。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当学生接受任务后,借助一定的情境,产生了一种积极完成任务的动机和兴趣,对任务将进一步剖析,并从中发现问题。由于任务是纷繁复杂的,完成任务所需的新旧知识及其工具也是多样的,凭借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是难以找准问题解决的切入点和选择适当有用的信息。这时,教师应创设任务情境,提供与任务相关的学习资料、参考方法和网上相关资料的位置等,为学生完成任务指点迷津,积极引导学生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此,我们指导学生学习上网,并且能在网络的海洋中寻找相关信息,同时指导他们制作电子幻灯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不断深入研究,不断积累相关的学习资源信息和不断总结学习方法,逐步丰富学习经验和提高完成任务的能力,为完成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任务呈现在学生面前后,教师要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来确定教法。如果任务相对比较简单,可以立即让学生自己去做;如果任务有难度,教师不要急于去讲解应该怎么做,或立即让学生自己去做。而是要指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理清问题,找出哪些是学过的,自己已经会做了,哪些是新的知识,自己还不懂。其次,师生共同讨论完成这个任务的方案,将任务分解成多个子任务,制定出操作的步骤,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学生通过相互的讨论,会发现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从哪里去获取相关的资料,寻找相关的帮助,解决问题的大体思路。这样可以使操作水平中下的学生,获得比较清晰的思路,在学习中不会产生好同学已完成任务,差同学还没头绪。

  (3)完成任务

  任务提出让学生进入了学习情景,确立了学习目标。通过师生、生生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的目标,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完成任务,学习者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认知水平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者是否具有高度的缜密的思维,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科学的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巧妙的娴熟的问题解决技巧,直接影响到任务能否高质量地完成。这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完成任务。在任务的完成阶段,教师作为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多给学生以鼓励,并走进学生之中,及时地为学生提供帮助,还要主动去观察学生,发现学生中容易出错的问题,特别是共性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同时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也要对此类问题进行强调、讲解、分析,并由教师或学生直接示范,进行点拨,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而学生一般可按以下方式来完成任务。 ①自主探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中指出:“鉴于可以预见的变革速度,我们可以推测知识会越来越陈旧和过时,……总之,他们必须学会学习,……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软件中的帮助请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教学《多变的窗口和桌面》学生通过讨论、尝试对已经找到的方法进行比较,整理,归纳得出最优化的法案:制作一个桌面背景——更换一个桌面背景就足可以以假乱真。

  ②合作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实践证明: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来完成任务,将会更好补充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完善他们问题解决的技巧与方法。因此,提倡学生们分小组共同完成某项既定的任务,让他们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共同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学生可以按座位或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分组,共同完成任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教师可以促进学生的沟通,学生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评判、接纳和反思。通过这种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如教学《请你带我参观上海世博会》,将全班的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让他们合作去网上查找去上海世博会的交通路线、旅游景点、风土人情等有用信息和电子幻灯片的制作。

  无论自主探究还是合作学习,教师对学生都要加以正确的引导,把握整个任务的内容、进度和方向,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和时间,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同时,教师不失时机的激活学生思维火花,引导思维过程,训练思维方法,培养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使他们高质量地完成任务,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4)评价任务。

  评价是学习者学习情况反馈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学习者掌握自己学习情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完成任务的不同阶段,教师选择不同时机、多种方式对学生学习活动结果进行评价,不仅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而且为学生下一步活动指明改进、优化的策略。我们把它分为过程评价和作品评价。过程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完成任务活动中的发言、技能、协作、创新等对学生作出评价。可以先让学生互评,再由教师点评。作品评价:对学生正在完成和已经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包括对知识的掌握、应用水平,作品中所包含的创意等方面的评价。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如,当学生用电子幻灯片的形式将任务完成后,首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之间的互相评价,修改不足之处。然后,举行一个成果展示会,聘请专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点拨。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点,学生更加明确了完成任务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再次分析任务,利用有效的学习情境,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思维方法,建立了新的知识结构。同时,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自评,学生之间的互评,并适当对其成果加以点拨,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教学,是切实可行的。它体现“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如何更加完善这一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有待与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的探索与尝试。

  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设计任务时应注意的问题

  1、任务要现实有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因此,我们要以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为素材向学生提出任务,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积极地完成任务,提高其学习效果。不能提出一些枯燥乏味的任务,迫使学生去完成,以免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任务要系统有度。任务所涵盖的知识应具有紧密的联系,适宜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让学生有“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悦,也要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反之,所需解决问题知识的层次过深、跨度过大或者过于简单,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不能解决或过剩,很可能出现半途而废现象或者感到无事可做,这都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任务要有事可做。《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当学生明确任务后,就应该在教师的指引下,或通过同学之间讨论,或自己探索来完成具体的事情。而提出的问题应该有实质性的内容,而不是让学生感到无事可做,或者由教师自导自演,这样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也违背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初衷。

  4、任务要有果可评。评价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途径,可以为教师设置下一任务提供依据。假如,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不可评的任务,学生可能会漫无边际地乱闯,教师也鞭长莫及,收效甚微。

  (二)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虽然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是知识意义的建构者,但是这并不表明可以忽视教师在其中的作用,相反教师的作用更为关键,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因此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的知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因此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提供有效的帮助;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去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再调动他们的创作欲望,使他们进一步地完成任务的可扩展点。

  2、要做到教学相长教师不能总是以师长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要学会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讨论。信息技术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内容更新换代非常快,这样就有可能有一部分学生某些方面的计算机知识胜过教师,因此,教师更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放下架子,“不耻下问”,即使是问学生,正所谓“能者为师”。

  3、教师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必须精心在分析教学目标,然后将教学目标巧妙地蕴涵到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从而得到教学任务。另外,设计的任务不但要具有灵活性,还要富有挑战性。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兴趣爱好,熟悉本学科知识、技能及其内在联系,还要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时指导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与帮助,引导学生分析任务,使他们能尽快地明确自己的入手点,并逐步提出新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防止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学习。另外,在学生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监视每一个学生的任务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引导,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5、教师要做适当地效果评价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做适当的效果评价,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这样做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又可以依据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学生在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学习技巧、思维能力及习惯养成、学习风格、审美等人文素质方面的特点与长处,通过发动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评价,创造出一个开放式的评价机制,学生可以在交流与评价中锻炼了能力,弥补了不足,使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效果得以升华。

  五、有关任务驱动的思考与改进。

  1、关于“任务驱动”的思考①关于任务的界定

  很多老师认为“任务驱动”中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去做一件具体的事、完成具体的操作,完成任务就是“任务驱动”。在“任务驱动”中,任务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即使学生完成了任务,但是学生的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这样的完成任务也不等于“任务驱动”。任务应该密切联系要求学生巩固的技能点和相关的知识点,但任务不能只停留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仅以某些操作性的任务去驱动学生学习也有悖于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因此我们在设计任务时,可以从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来考虑,完成任务的过程既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也要根据学生学习技能培养的需要,同时任务应该具有探究性、创造性和生活性。

  ②任务应适当向课外延伸

  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可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融合,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外活动。例如,下节课要讲解表格制作,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材料,如调查自己家附近市商场里一些商品的价格,也可以调查最近一个星期的天气状况等。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课前调查的数据制作一个统计表格。这样既可节省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又能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体验,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合适的课外任务,鼓励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有效的应用到实践中。

  ③适度的缺陷设计

  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设计适当的缺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同时能够从另外一个侧面教学,达到正面教学所不能达到的目的。缺陷设计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问题被发现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决,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④“任务驱动”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有些教师认为在“任务驱动”中,学生应尽可能地独立自主地去完成任务,教师应尽可能少地去干预学生,这样才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特点。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所有的学生未必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所以,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是活动中的参与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教师在布置任务后,应适当地进行巡视并介入到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搭起支架;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进一步完善任务创作;在任务完成后及时做好评价工作。

  ⑤“任务驱动”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任务驱动”的对象可以是学生个体,也可以是几个学生组合成的一个小组,“任务驱动”中的任务恰好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因此在“任务驱动”中可以采取“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的模式。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交流意见等形式来共同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从而共同提高。

  (2)任务驱动的改进:“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建——“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概念和教学模式

  所谓“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一改以往由教师提出任务的做法,让教师通过创设情景、作品演示、调查访问等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自发的主动任务,进而为完成这些任务而“需”、“需”才“索”、“索”才教,由传统的“教学”变为“求学”、“索学”。学生在教师或同伴的指导与协助下,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及知识的脉络,既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又提升了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过程是:在教师的激发下“我想做什么”——“我立即能做什么”—— “我如何把它做得更好”,由传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

  教师的教学任务是:激发——答疑——再激发——再答疑。因学生的“索”才教,由原来的主动变为被动,但这个良性的循环需要教师的把握与维持。

  教学建议:

  任务驱动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任务为主线,以资源为信息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完成某一个具体的“任务”着手,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总结归纳——完善创新”等过程来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进行实践和锻炼,增强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活动顺利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提出十分重要。任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大任务,即“创造性”任务,如绘制一幅宣传画;设计一份电子板报;制作一个网页等。这种任务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在应用中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另一种是小任务,即“学着做”和“自己做”,如“在电脑中查查今年的国庆日为星期几?”、“用多边形工具画出五角星”、“播放一段音乐”等。这种任务是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设置的尝试性任务,让学生在探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操作技能。

  培训建议:

  1、下发专题资料,让教师对培训内容进行预习。

  2、提供多个案例(年级不同、任务类型不同,方法应用的范围不同)供教师思考并讨论:

  (1)分析案例中的任务设计,看其是否符合任务的特点;

  (2)体会任务对学生的“驱动”效果。

  (3)分析案例,总结它主要应用于哪些有内容的教学?或者它更适合哪类知识的教学。

  3、结合教学实际,教师设计任务,描述教学片段,交互式地互助讨论。

  4、网上交流,将自己的想法在网络平台上,与同学科教师进行研讨。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学目标

  1.说出添加、删除视频效果和过渡效果的操作方法,独立完成视频美化操作。

  2.通过观察微课视频、小组合作等多方法进行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通过对视频效果的美化,感受Windows Movie Maker不仅能够添加视频效果还能添加视频过渡的强大功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视频效果的编辑步骤。

  (难点)视频美化的操作步骤。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两段视频,一段添加了视频效果和过渡效果,一段没有添加任何效果,通过对比观察出两段视频的差异,并提问这些视频效果是如何添加的呢?预设学生陷入沉思,带着疑惑引入本课——视频效果及过渡。

  (二)新课讲授

  1.添加视频效果

  教师演示第一种添加视频效果的方法,在演示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观察点击的位置和菜单命令,演示完毕后,请学生描述操作步骤。(在“情节提要/时间线”上选择需要添加视频效果的对象,在“工具”菜单中选择“视频效果”,在“内容”窗格中单击要添加的视频效果,在“剪辑”菜单上单击“添加到时间线”或“添加到情节提要”)教师可以评价学生观察仔细,语言表达能力很强,之后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究第二种方法,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随机请学生回答操作步骤。

  (在“情节提要”或“时间线”上选择指定影片段落,单击鼠标右键选择“视频效果”。在“添加或删除视频效果”中选定效果然后点击添加后再次点击确定)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很强,勇于探索和创新。

  2.删除视频效果

  视频效果添加完成后,预设学生想要尝试各种不同的视频效果,教师提出疑问:如果有不想要的视频效果,又该如何删除呢?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微课视频进行教学,视频播放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有几种删除方法,每一种方法是怎样操作的,播放结束后请这位同学分享。(法一:选择要删除视频效果的对象,单击剪辑菜单,选择视频中的视频效果,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要删除的效果,再点击删除。法二:在时间线上选择视频效果单元格,按。法三:右键选择要删除视频效果的单元格,然后点击删除效果。)教师可以评价学生观察的很仔细,总结也很到位。然后请学生按照微视频中任一删除的方法,将添加的视频效果删除。

  3.添加视频过渡

  有了添加视频效果的基础,教师布置任务:以信息技术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内讨论添加视频过渡的.方法,教师进行巡视指导。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在“情节提要/时间线”上选择需要进行过渡的第二个对象;然后选择电影任务→编辑电影→查看视频过渡;在“内容”中单击要添加的视频过渡;在“剪辑”菜单上单击“添加到时间线”或“添加到情节提要”)教师对其进行表扬,回答的小组代表概括能力很强,以后要继续保持。

  4.删除视频过渡

  教师播放一段视频过渡不自然的视频,并提问学生视频的不足之处在哪,应如何修改。请学生上台演示删除过渡效果的操作。(在“情节提要”上选择要删除的视频过渡单元格;在“编辑”菜单上单击“删除”)教师评价这位同学动手操作能力很强,知识迁移的能力很强。请学生自行操作,将视频修改得更美观。

  (三)巩固提高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操作之后,开展一个视频大赛,请学生利用刚才学习的知识来制作视频并上台展示作品,师生共同评选出最佳作品,并请未获奖的学生再次修改作品。

  (四)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有哪些,教师进行补充。

  作业:思考如何更改视频过渡持续时间,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篇13

  从教材地位和作用看: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第一节。在教材的组织结构中第一章是概述性的,为后继的各章节的学习做一些准备,其后各章是沿着培养学生的素养为主线(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有侧重地展开。也就是说本教材的每个章节的内容都是围绕着信息进行扩展的。那么什么是信息及其特征,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实际的联系。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将了解有关信息的基础性内容,了解信息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本门课程的学习作好积极的准备。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授的是:丰富多彩的信息和信息的一般特征,前者是铺垫性内容,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简单易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者是重点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应该让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从而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理解信息与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联系,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是中等偏下。对于信息技术,仍然停留在感性的程度,没有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总结。对多数的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就是上网课,就是学习操作课,他们对理论不感兴趣。但是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通过有效的设置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策略分析:

  《信息及其特征》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强,实践性弱,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因此我根据《信息及其特征》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教学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任务探究法。老师主要是讲授、引导、引发讨论和组织评价,把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共性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讨论、分组协作进行学习。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相联系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生活动前导:

 活动——成语猜一猜(学生表演)最有默契组合评选两位同学,一人比划,一人猜成语。如:狐假虎威等。

  以一个活动开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为下面的教学奠定基础。引用的活动要是趣味性强,会更加吸引学生,会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注意力就会更加的集中。

  学生观察分析:让学生观看“北京申奥”有关图片、资料。

  问题1:从下面资料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问题2:从下面的资料中你获取了什么信息?

  学生活动:与同桌或前后桌进行讨论、交流,然后大家自由发言,表明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对其它同学的观点进行补充。(学生的热情很高,场面气氛非常好)通过老师展示的资料,同学们从中获取了不同的信息,各自说出了自己的理解。那么,究竟信息其本身是什么?它又有什么样的特征呢?从而引入课题。

  二、感受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信息。

  教师活动:

  既然大家都知道了信息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是如此的密切,那么请大家列举一些例子。

  学生活动: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路边众多的广告。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生5:通过电视新闻获取最新资讯。

  思考:这些信息的存储形式是什么?(由于时间的关系,要注意控制回答学生的人数)

  通过两个事例和学生们的回答,让学生们感受到信息的丰富和信息及其信息技术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教师再提问:“同学们,好好思考一下刚刚举的这些信息的存储形式是什么?”老师归纳总结学生们的答案,用PowerPoint播放出“信息”的定义(信息是指以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传递内容。)

  三、信息的特征。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

  资料1:

  A、读书以明理。

  B、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资料2:

  有一句广告词说:一传十,十传百,终于成了人人皆知的秘密。

  资料3:

  空城记的资料(略)。

  资料4:

  肯德基的优惠券资料。

  (把以上资料以书面形式复印给生,每小组一份)

  学生活动:学生们热情很高,以四个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在这些例子的基础上总结信息的什么特征。然后进行小组代表发信,老师再进行总结教师活动:

  (1)鼓励学生进行猜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大脑。

  (2)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3)与学生一起分析这些资料体现了信息的哪些特征。

  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信息的存在是多种多样的,作为万物的一种,也有其共同的特征。

  信息的一般特征有: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真伪性、共享性。

  在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总结信息的其它特征如:可存储性、可传递性、可转换性、概括性、可识别性,可再生性等。

  四、完成P4页的实践。

  举一些信息,并注明信息的类别、用途、有效期、存储形式(载体)。并且要(可与邻桌)与相互评价一下你对信息的描述是否准确,分类、有效期、存储形式说明的是否正确,最后综合评价一下你这次实践的表现是优、良、中,还是差。

  五、归纳总结、梳理知识。

  教师与学生一起简短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将前面从零散事例中所获取的知识汇总,使学生所掌握的理性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环节六。知识的自主利用(课后完成)

  搜集相关资料和问题,讨论生活中人们是如何利用信息来为生活、生产服务的。(4人一组)以上作为作业,下节课可做讨论发言,便于引出第二节《信息技术极其影响》。

  板书设计:

  一、信息的定义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

  1、依附性

  2、价值性

  3、时效性

  4、真伪性

  5、共享性

  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到利用多媒体上课的的信息技术课,通过实际的授课,效果非常不错。整个课堂中学生讨论很热烈,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思维非常活跃。在这节课中,我们以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力争一下子就吸引住学生,争取打消了学生的抵触情绪(在初中的信息技术课都是在电脑机房完成教学,有部分学生知道不到电脑教室上课,有情绪,可以说是一百个不愿意),所以作为这一学年的第一节课,是一个好的开端,可以为以后整个学期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现在回顾本节课,觉得有几点想说一说:

  1、现在我们用的《信息技术基础》是一本非零起点的教材,新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强调提升理论,淡化技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素养的提升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为了能在课堂中真正地达到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我们在教学中,应多注意对书本知识的扩展、延伸,让学生能通过一系列的任务学习,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链。对于知识的扩展,也应该考虑学生的需求,少讲大道理,多摆事实,多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从而从共同经验总结出一般规律。这样学生学习就更有积极性,也更为投入,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深入。所以在讲授什么是信息时,由于本环节为信息概念的理解,比较抽象,故采用教师先引导学生举例后讲授的方式,让学生在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升上理性认识,从而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2、现行的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材,所包涵的内容非常广泛,理论性也很强。作为学生,他们上信息技术课,更多想的是玩,上网或玩游戏。对于理论的学习他们没有兴趣,也就不愿意去学。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完成这节信息技术理论课的教学?也是我们信息技术老师要多花费一定功夫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选择一些比较典型的,容易理解的例子来引出问题,说明问题。这样学生才有能力去总结一般的经验,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3、在这节课中,对于信息的特征,我并没有机械地向学生说出信息的一般特征,而是采用学生先通过自主思考后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从中体味信息的特征。任务完成后的交流、评价和改善,并要说出典型的事例。这样学生的学习的不会那么枯燥,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更高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也使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在小组学习后能完成学习任务,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4、在进行小结时,最好是老师能与学生共同分析,老师一方面要肯定学生的一些闪光点,一方面也要对学生的一些不足的地方加以补充纠正。这样学生既可以从老师的表达中得到启示,也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一个比较活跃、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学生不会感到有什么压力,接受事物的能力会比较好。

  5、最后一点就是,针对新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广,理论性强,已经淡化了对计算机一些基本操作教学的特点。如果每一点课都在机房上课,学生都是心不在焉的。他们关心的是什么时候开始上机,根本无心听课,这样很多理论课就无法完成。因些,我建议,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上机房与理论课的教学一定要合理安排,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篇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对出租车计费问题进行算法设计。

  (2)根据算法设计,利用VB软件编写程序。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利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两种形式,描述出租车计费程序算法。

  (2)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用编程实现算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编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体会到编程在生活中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难点:

  对出租车计费问题进行算法设计。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

  四、课前准备

  1、教学环境硬件环境:网络机房软件环境:VB程序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我们很多人都坐过出租车,或者以后肯定会坐到出租车,现有某地出租车计费如下,起步价8元,超过2.5公里的路程,按每公里1.5元计价。

  通过校园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讲授任务一:完善程序界面教师:编写程序解决问题,需要预先设计算法:

  1、用自然语言描述2、用流程图描述任务二:编程实现算法教师:算法厘清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通过编写程序来实现算法。

  教师演示:

  1、编写代码。

  2、调试程序。

  任务三:知识库1、算法及其特性2、关系运算符3、选择结构任务四:创新园1、某超市为了促销,规定购买100元以上的物品可以享受8.8折优惠,请设计算法。

  同学们根据提示,学习教材,尝试自主操作。

  同学观看演示,参考书本操作。

  学生自主操作优秀同学演示锻炼学生自主操作能力通过学生演示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扩展知识面锻炼操作能力。

  小结1、回顾要点。

  回顾本节课知识。

  七、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03-06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02-01

[精选]信息技术教学设计10-26

信息技术下的教学设计09-10

【精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11-30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精品01-25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精)12-26

信息技术优秀教学设计05-17

数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07-29

[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