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26 19:42:28 国学 我要投稿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国学经典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5篇)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1

  教学备课

  备课的目标:

  1、对所教学课程内容的准确把握。

  2、让自己完全掌握教流程和内容。

  备课中的注意点:

  1、深入浅出的解释所教内容的意思。

  2、可适当加入一些知识性的内容。

  3、只做学员思考的引导,不可实行错误的思想诱导。

  教学目标

  1、协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培养对国学的热爱。

  2、让学生诵读教学内容,完成当日应完成的教学任务

  3、协助学生树立符合国学传统观点的价值观。

  4、协助学生培养、形成尊师重教、礼待他人的行为规范。

  5、重视国学、弘扬传统积极文化。

  教学难点

  1、保持教学活动中孩子和家长的兴奋度,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将当日教学内容结合现实生活中现象深入浅出地阐述,使易于理解和记忆。

  教学内容

  1、课前准备:总计时间35分钟以内。

  2、课堂教学:总计时间50分钟。

  3、课后总结:总计时间25分钟。

  教学内容

  《大学》

  教学要求及课后作业

  背诵相对应段落、列举身边类似故事、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管理

  1、开课前将当天上课的新内容打印出来,做好开课充分的物资准备。

  2、确保教室内桌椅的整齐,地面的清洁卫生。

  3、课程结束后打扫教室的清洁卫生,摆放好桌椅。

  《大学》及译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理解、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理解、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步骤及要求:

  通读—通读所要教学内容(1—2遍),掌握课文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校对—准确核对并修正教学内容的词字,标注其不常见字,做到没有不理解的字,教学中没有障碍点,无死角。

  细读—细读教学内容并清楚其句义,逐字逐句解释、内化掌握。解义—查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古代结合现代),最好使用现代例子来解释古代故事中的道理。

  撰写教案,撰写教案方案,教案方案流程细化、量化。

  具体操作:

  1、导入课文——提问。

  2、进入课文——字词解释,文意解释。

  3、留时间给同学读书,不过找自愿来领读的学生开始读书。

  4、布置作业。

  5、结束课程。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明确古语是讲什么的。

  2.正确朗读《千字文》(节选六),初步了解文字所蕴含的意思,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了解古文的来历,读、背古文。

  4.读古谜故事《吟诗出谜收学生》,知道故事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朗读古语、古文,借助注解,了解意思,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听、读故事,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要了解自己,了解敌人,这样才能百战百胜。

  2.使学生了解算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古训。

  2.复习古语。

  3.复习古文。背诵《千字文》

  4.复习古联。

  二学习新知

  (一)古语

  1.出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指名读,再指名读注解,学生思考:这句古语告诉了我们什么?

  2.指名读,学生交流:这句古语讲了什么?

  3.学生自由背诵古语,教师考查。

  4.师:古语告诉我们了解自己,了解别人,这样才能百战百胜。

  5.学生听《开原之战》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指名回答。

  (二)《千字文》(节选六)

  1.出示内容,教师范读。

  2.教师领读,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纠正字音。

  4.同桌互读互听,再齐读。

  5.教师讲解意思。

  6.学生练习背诵,教师指名背。

  (三)古谜

  1.指名读“《吟诗出谜收学生》”的故事。

  2.你知道是什么吗?

  (四)国粹天地

  1.学生自读课文,读完交流。

  三、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日:“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中人交,止于信。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让学生了解这一文段的主要观点,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寻找最合适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

  3、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4、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三、教学重难点

  1、明白文段的观点,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2、熟读成诵。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大学》的主题:三纲、八目。

  “三纲”“八目”。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

  1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背诵上一节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听录音,比较自己的读音和读法。

  3、再读,正音:邦bāng、畿jī、惟huái、缗mí、蛮má、

  丘qū、隅yǜ、穆mù、於wū、缉jī、熙xī。

  4、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刘读、抽读。

  (三)整体感知文段

  1、读文段,边读边思考以下词语的意思。邦畿:天子的京都,包括京城及其郊区。惟民:民众。所止:所居住的`地方。

  缗蛮:绵蛮。“缗”通“绵”,鸟叫声。丘:山冈上。隅:角落。止:栖息。其:它。

  穆穆:仪表美好端庄的样子。於:叹词。缉:继续。

  2熙:光明。

  止:语助词,无意义。君:国君。仁:仁爱。敬:恭敬。孝:孝顺。慈:慈爱。信:信用。

  2、再读文段,感知文意。

  《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诗经》又说:“‘绵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冈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可以不如一只鸟儿吗?”《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3小组交流:读了文件段,你明白了什么?

  4、检查汇报。

  (1)、首先在于“知其所止”,即知道你应该停在什么地方,其次才谈得上“止于至善”的问题。

  (2)、“知其所止”,也就是知道自己应该“止”的地方,找准自己的位置。

  (3)、知已知彼,为人处事要光明磊落,庄重谨慎。

  3 《大学》本身说得好:“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不同的身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关键在于寻找最适合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这才是最重要的。

  5、读了文段,你发现什么规律?指名汇报并板书。

  (四)拓展

  1、看例子,谈想法。(结合刚刚学习的内容,说说图片中的人物体现了什么?

  2、联系生活,谈感受。

  (五)熟读成诵。

  (六)小结:寻找适合自身条件的,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已知彼,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庄重谨慎。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朗读《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内容,熟能成诵。

  2、比较学习有关“学习”的论述,理解孔子对于学习的认识和态度。

  3、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激发养成好读书、好学习的习惯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能成诵《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名句。

  难点:理解孔子对于学习的认识和态度。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通读《论语》,在摘抄本上整理孔子有关学习的论述。

  一、温故导入

  1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诵读《论语》,你们还记得论语开篇的内容吗?

  [课件出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学生齐诵。

  3 孔子在学而篇第一则中,表明了他的哪些态度?

  预设:对学习的态度、对朋友的态度、对做人的态度。

  4 孔子被尊为圣人,他不但具有贤明的美德,还在于他善于学习。那么《论语》中孔子对于学习的论述有哪些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快速回忆预习内容,自己稍加整理。

  二、归纳整理

  1 学生把预习摘抄本拿出来,整理一下自己摘抄的孔子有关学习的论述。

  2 集体交流,归纳出以下内容:

  [课件出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够流利地诵读课文,有节奏的诵读课文。

  2、学生简单理解长幼有序、尊敬长者的道理和一些做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老师以一个长胡子、长发飘飘的长者去演示长字。然后引申到如何对待长者,开始学习。

  二、朗读感悟

  1、让学生自由朗读,开嗓子读出声音来。

  2、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老师亲自范读,为学生解决他们朗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老师都、读第一遍时,要求学生仔细聆听,老师应该读出韵律和停顿。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既/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2 朗读第二遍时,老师读一遍,让学生跟着读两遍,然后再让学生同桌之间上句和下句相互对读几分钟,直至读到正确流利为止。

  3、在熟读的基础上,老师对课文简单讲解。例如:第1句可以处理为吃饭走路,都要长幼有序。

  第2句理解为帮长者但是要有始有终;

  第3句讲对长者不能直呼其名;

  第4、5句讲路上遇到长者应该恭敬地招呼;

  第6、7、8句讲在长者面前要得到允许才能就坐说话,声音要恰当,要看着对方说话;最后一句是说对待同族的'叔伯兄弟要向对待自己父亲和兄弟一样。

  4、在初步了大意的基础上,老师通过对读、点读、齐读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三、拓展延伸

  1、讲故事《信陵君敬老》 加深同学们敬老意识。

  2、思考,怎么做才能算是敬老。

  3、讲故事《杜环代人养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的意思。

  四、总结

  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要时时紧记。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03-26

国学对饮食教学设计10-15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5篇03-26

国学课《弟子规》教学设计11-12

国学经典论语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12-23

国学教学总结01-14

《国学》教学反思03-26

国学教学总结06-26

国学经典教学总结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