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孔子拜师》评课稿

时间:2023-03-28 13:25:07 其他 我要投稿

三年级《孔子拜师》评课稿2篇

三年级《孔子拜师》评课稿1

《孔子拜师》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组感受中华文化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孔子在治学态度上的谦虚、博大,也展示了老子爱惜人才、无私相授的高尚品德,课文核心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思想。本文作者抓住中心人物的动作、语言,形象地反映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施老师通过指导学生抓重点词语和重点段落,借助自己的想象,反复品读交流,从而感悟到了本文的内涵,基本实现了课前预期的教学目标。接下来我从几个方面来具体谈谈自己对这堂课的感受。

三年级《孔子拜师》评课稿2篇

  一、“子曰”导入,大气开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精彩的课,往往有一个精彩的开始。在世界上,“孔子”已经成为我国的一张名片——中华传统文化的名片,《孔子拜师》这一课,施老师便是从诵读孔子的名言开始的,学生的齐读,让课堂瞬时充满人文气息,并且施老师顺势解释了“曰”和“子”的意思,自然的引入到了本课的课题,于是,施老师就在自己的课堂上带领学生开启了一趟“中华传统文化之旅”。

  二、巧设问题,指引方向

  好的问题的确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问题设计不在多,而在于精。施老师一开始就设计两个问题引路:1、像孔子这么伟大的人,为什么还要拜师?2、孔子是怎么样去拜师的?这样,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引导了方向,教师教路清晰,学生学路明确。

  三、创设语段,妙学词语

  理解词语的意思,从而读懂句子,进而读懂课文,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在第二自然段中,有些特别好的词语,如:“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等,正是这些词语表现了孔子拜师的艰辛,所以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也是语文课的重点。在平时的教学中,词语的理解往往陷入程式化的“说说词语的意思”“用词语说话”之中,不免枯燥、呆板。而施老师在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自己没有见过的生字生词后,设计了一段话,这段话是对全文内容的一个概括提炼,老师将其中的修饰性的词语都去掉换成空括号,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对词语的感受直观而具体,并且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总结,填入词语,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

  四、读中理解,渗透品质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本堂课中,施老师也依据新课标,让学生充分地读,通过变换方式——齐读、抽读、领读等,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让点点知识在多样化的朗读中如绵绵春雨洒入学生的.心田,被接受,被吸收,被运用。尤其是在讲述孔子见到老子之后的场景,施老师采用了分角色朗读的方法,男生读老子,女生读孔子,分别品味孔子和老子的话,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朗朗的读书声中将孔子尊敬师长,谦虚好学,老子爱护晚辈,真诚无私的品行诠释得淋漓尽致。

  五、配乐练笔,拓展能力

  在教学的后半段,施老师出示孔子赶路时候的语段,请同学根据前后文进行写话,配合着优美的音乐,学生发挥想象,积极叙写,通过之后的交流展示,发现学生的小练笔是非常成功的,展示出了良好的语文素养,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理解了孔子赶路的艰辛,并从中感悟到孔子不畏艰难一心求学的精神,对于学生自己,也是一个触动和启迪。

  本节课存在的遗憾,我个人认为,第一是老师授课时候激情不足,整堂课的语调、表情都过于平和,节奏感不强,感觉教师没有全副身心投入在课堂中,同时 ,教师的范读过少,语文的一大美丽之处就在于朗读,教师优美而富于感情的朗读,对于学生会起到非常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使学生直观的体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也许在此方面,还可以再加强,第二是板书设计感觉不太合理,可能学生无法正确领会三个越来越大的学无止境的含义,有待商榷。

三年级《孔子拜师》评课稿2

  一、关注课题,培养质疑课题的能力。

  细细读课题发现课题就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那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提醒学生关注课题,告诉学生写事写人的文章中,有些课题其实就是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写事写人的作文也可以以人物和事取题目。我觉得作文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节作文的指导,一篇短文的练习就能提高,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渗透,这样分解了作文和阅读的难点,也能减轻学生对作文和阅读的畏难情绪。课题是课文的题眼,所以我教学喜欢从题入手,这节课陈老师如果根据课题设计两个这样的问题:

  1、孔子是怎样去拜师的?

  2、拜师后,孔子是怎样学,老子是怎样教的?

  这样,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引导了方向;

  这样,教师教路清晰,学生学路明确。好的问题的'确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问题设计不在多,而在于精。

  二、关注重点词句,注重朗读能力的训练。

  在这篇课文中,有些特别好的词语,如:“相距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等,正是这些词语体现了孔子拜师学艺的艰辛和急切。所以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也是语文课的重点。在研读课文时,陈老师能通过把握一段话中的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学习体会。如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来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为了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孔子的艰辛,陈老师设计了很多层次的朗读,运用了计算、想象、查字典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力求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先是“从相距上千里”这个在体会曲阜与洛阳距离远,陈老师利用换算的形式得出的巨大数字让学生明白他们的距离之远,在之后运用语言描述没有汽车、飞机、火车的情况下步行前往,很艰难,指导学生读出远和难。然后出示一幅画面问:“孔子在前往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自然地过度到“风餐露宿”的理解。

  通过想象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孔子的求学的艰辛,读出感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让学生转换角色成为孔子,教师相机采访:“累了,你为什么不歇一歇?”“饿了,为什么不去餐馆饱餐一顿?”“困了,为什么不去旅馆休息?”角色的转换让学生近距离的走进孔子的内心世界,深入的体会孔子求学的急切。幷相机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设想与现实总是有距离的,特别是教学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课后我的脑海反复回放陈老师的每一步教学过程,感觉每一步都是轻轻的浮在浅表上,想象没有打开学生的思路,读的次数多,收获的效果不尽人意,没有在读中让点点知识如涓涓细流被学生接受、吸收、运用。究竟如何让每一步教学都落到实处,这是一个大学问,我们所有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孜孜不倦的学习总结,争取掌握其中的奥妙。

  三、关注人物品质,重视学生素养的提升。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课的教学中,陈老师能充分依据教学内容,从孔子、老子身上寻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然陈老师在课堂上没有向学生明确提出:我们要学习孔子、老子的什么精神,但在让学生描述孔子求学的艰辛历程中,在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中,在让学生看图辨认老子与孔子后说出依据中,在让学生扮演孔子与老子时的精彩点评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师此举在于引导学生对自身人生价值的思考,让课堂富有趣味性、生命性、人文性。于无形之中向学生渗透了中华美德的教育,真可谓“润物细无声”!

  四、板书简洁,突出重点点难点。

  陈老师的板书简单,朴实,工整,突出了文章的重难点。为本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年级《孔子拜师》评课稿】相关文章:

《孔子拜师》评课稿10-10

《孔子拜师》评课稿03-09

孔子拜师评课稿04-02

《孔子拜师》的评课稿04-08

孔子拜师评课稿11-05

《孔子拜师》的评课稿08-09

语文《孔子拜师》评课稿11-11

语文《孔子拜师》的评课稿11-14

《孔子拜师》课文评课稿范文11-10

《孔子拜师》评课稿5篇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