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老师教学随笔

时间:2024-07-29 09:53:03 教师 我要投稿

数学老师教学随笔15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没少接触或者看到经典的随笔吧?随笔是过去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老师教学随笔,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老师教学随笔15篇

数学老师教学随笔1

  一、课堂上老师的主导地位不能丢

  新课程强调发挥学生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但其实,新教材的内容更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得很透,抓住重难点,能很好地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自己看书探究,尤其是我们农村初中学生,他们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教师更要讲得精,更要善于引导,放手之前要先看学生的水平如何。比如现在我教的有两个班的学生,其中一个班的同学很活跃,设置问题就不能太放手否则课堂就会成为菜市场,毫无章法;而另一个班的学生比较安静,我们得让他们有话讲,适当地设置幽默环节否则课堂就会成为一潭死水,毫无生机;比较理想的教法是老师一定要担好引导者的'“ 职责” ,引导思维活跃的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式,而对于沉闷的课堂, 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我经常采用各种提问方式去激发学生表现欲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成为一名教师,光有爱心还远远不够,爱心只是是作好称职老师教好书的前提。所谓“ 身正为范,学高为师” ,要作一个好老师,不仅要能得学生心,还要在各方面都能在学生面前起到表率作用,无论是工作还是学识上都应该让学生佩服,这样学生才会对你产生信任感,才会甘心听从你的教导,才会喜欢上你的课。老师对学生的承诺一定要做到,比如学生那里收缴到的一些小物品,一定要在承诺的时间内归还,否则在学生心中的信任度就会大打折扣,学生对老师没有信任感后,无论你实施的什么制度和提出的建议,学生会容易产生抵抗情绪,管理和教学工作就很难开展。

  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和课堂管理

  备课既注重知识的落实,也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上课前尽可能地做好充分的准备,每一课都做到“ 有备而去” ,这样在时间的支配和知识上的引导,我们都能尽在掌握。上课过程中重视启发学生思维,我经常让学生做到“ 三动” 既多动脑、动口,动笔,拿着笔上课,改掉部分学生把手放在口袋里上课的不良习惯,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违纪,应亲自参与管理,不能一味地推给班主任,否则威信只会建立在班主任那里,次数多,学生只会厌烦你。

  四、学生的作业检查要落实

  除每天上交的作业纸作业以外,对于练习册和一些辅导作业,检查任务就交给小组长和科代表,我在班上成立数学兴趣小组,确定小组长,由小组长来检查,小组长的作业由科代表来检查。

数学老师教学随笔2

  近几年课堂改革在各地绽放绚丽光彩,作为一名教师,培训、学习、反思、工作再次忙碌起来,也开始反思自己早已习惯的。课堂上,我是一个绝对的领导者,学生们是我的士兵,无条件地凭我的调遣、服从我的指挥。我用自己的“爱心”理所当然地虐杀了学生们的信心。

  以后,我要有意识地转变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努力创设质疑、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由、互助的课堂里一起学习、思维碰撞;让自己的生命在课堂上焕发异样的光彩,让学生们因为我的存在而幸福。

  学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我带着一张A4纸走进教室。

  师:同学们,这是一张A4纸,你想知道它的哪些信息?

  生1:它的长是多少?

  生1:它的宽是多少?

  生2:它的面积是多少?

  生3:它的周长是多少?

  师:现在我告诉你们它的长是30cm,宽是20cm,请大家快速计算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理解周长和面积的含义,对于熟记公式的他们,这个太小儿科了。不一会儿的功夫,一个个都扬起了微笑而自信的脸庞。

  师:如何允许你动手操作,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一张纸的身上还会有什么问题呢?孩子们一个个露出思考的表情,一时间班里静了下来。

  数学班长魏雅雪首当其冲举起了手。“老师,把这张纸对折后分成两个图形,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

  冯雨苗说:“长变成了15cm,宽没变,还是20,那它的周长应该是......”

  还没等她说完,道文涛就接上来了:“等等,它不仅可以左右对折,还能上下对折呢。”

  “对啊,对啊!这就有两种对折方法了。”孩子们纷纷回答道。

  我会心一笑,看着他们:“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所以沿着不同的对称轴对折也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那你们能解决魏雅雪的问题吗?”

  “没问题!”异口同声的回答之后,班里又安静下来,只听见笔在纸上走动的沙沙声。不久之后孩子们开始分享自己的计算成果:左右对折得到的长方形面积是300平方厘米,周长是70厘米;上下对折得到的长方形面积是300平方厘米,周长是80厘米。

  在我正想着引导孩子们对比归纳时,吕慧欣一脸兴奋地高高举起了手:“老师!老师!我发现形状不同的长方形,面积可能会一样。”

  “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不一定相等”同桌道胜欣不甘示弱地接了上来。“真棒!你们俩的眼睛真是一个比一个闪亮!”我情不自禁地拍起手来,孩子们也纷纷跟上来。

  “老师,我也有一个问题要考考大家。”道冬阳紧接着发问。我点头同意。

  “张纸上你们能折出最大的正方形吗?它的边长是多少?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剩余的纸片是什么图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又分别是多少?”

  还没等她说完,已经有几个孩子说见过这个问题。表扬他的问题提的特别好,顺势板书在黑板上。每个小组发了一张A4纸,由小组同学合作共同解决。下去巡视发现他们小组内分工明确,有的在动手折,有的在计算,有的在记录,各司其职。意料之中,孩子们在互帮互助中,很快完成了这一任务。

  “在这张正方形纸片上剪下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纸片,会出现哪些方法?”我接着引导学生。在学生的操作汇报之后,我把出现的三种情况贴在黑板上。还没等我开口,周军超同学就抢先说:“老师,你肯定要问我们剩余的这些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

  “嘿嘿......知我者,周军超也!大家帮帮忙呗!”被看透心思,只得这般接上去。安静的自主学习之后,小组内热闹起来,看来出现了“状况”。我给足他们时间,静待最后的汇报。第一组在组长王云歌的带领下,抢先进行汇报。计算周长,是吧各个线条相加;计算面积,是把图形进行了分割。刚结束,之间下边的小手像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

  任田旭说:“计算周长时,我们可以把水平的直线上下移动,竖直的线条左右移动,先凑成大的长方形,再加上多余的线。我的计算是:......”

  王思佳补充道:“计算面积时,不仅可以把图形分割成多个小图形,还可以把它补成一个大图形,再减去一下小图形的面积。我的计算是:......”

  ......

  “老师!老师!我发现这三个图形的周长虽然不同,但面积是一样的。”魏雅雪等不及我喊她起来发言,就着急的.喊道。

  真是一个善于总结的孩子。众多方法层出不穷,肯定孩子们的思考与结论,惊喜孩子们的表现。

  拿起学生剪下的小长方形,放在我的大正方形的上面,一块贴在了黑板上,问:“认识这两个汉字吗?凸和凹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骄傲的凸对凹说:‘我不仅比你面积大,周长也比你大’,你们怎么看?”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见我一直笑而不语,又低头开始了验证。真是一群懂事又聪明的孩子。

  “不对,凸的周长和凹是一样的,都是88厘米。”

  “通过线段的移动,他们的周长都是大正方形的周长加两条宽的长度。”

  允许孩子们大胆的猜测,给足时间让他们动手操作验证,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深刻地掌握。这节课,在孩子们自己的疑问--回顾--操作--猜测--验证--补充中,完成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与面积、不规则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复习。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构建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

  行走在数学课改的道路上,作为一名工作仅几年的教师,在不断学习中,我每一步都迈得坚实有力。期待在一如既往地坚持下,能够收获教学的万紫千红,享受教育的幸福。

数学老师教学随笔3

  数学是中学教学中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也是历年升学考试中的重头戏。数学的学习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数学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各类科学都要用到的基础性学科,几乎找不到一门科学是完全脱离数学而存在的。“数学是一切科学之母”,它是一门研究数与形的科学,它不处不在。要掌握技术,先要学好数学,想攀登科学的高峰,更要学好数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增强学生的数学观念。我在长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并且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在这里,我就将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初中阶段的数学和小学完全不同,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将开始由“算数”向真正的“数学”过渡,但是不少学生的思维难以由“数字”向“字母”和“方程”转变,难以接受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因此,他们就会觉得数学“很难学”、“不知所云”,进而发展成为厌恶数学、害怕数学,这样,数学成绩便一落千丈。单纯的数学理论未免过于抽象和枯燥。但是,“数学源于生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便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化简”书本知识,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用好用活每一篇教材。把数学和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觉得数学并不是那么抽象,而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学生就会产生学习好数学的兴趣。

  二、精心备课,抓住重点

  教学是也一门艺术,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本条件。要给自己制定详细的教学进度计划,什么时候要上到什么地方,这些都要了然于胸,根据自己制定的教学计划循序渐进,有条不紊。这样,自己上课的时候心里就有底,不会有有些知识点的讲解过于冗长,导致有些知识点讲解过于匆忙,学生不能掌握的情况发生。在备课的时候,要把握自己上课时候的思路,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要思考如何更好地给学生上好课,相关的知识点应该如何讲解才能让学生易于掌握,如何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等等。

  另外,要区分哪些是重点,哪些是次要的,在上课时突出重点。一堂课下来,有次要的地方也有重要的地方,如果不能突出重点内容,全部一起带过,学生往往没有头绪,不知道这节课老师讲了什么,自己学到了什么。因此在上课时要主次有序,要突出重点,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老师主要是要讲哪个知识点,而不能本末倒置。在讲重点知识点的时候,我一般会着重强调,并且以富有激情的语音和肢体语言相配合,进行详细地讲解。数学是一环扣一环的,一旦中间的任何一环出现问题,直接影响以后的学习。因此,即便是多花一些时间,必须让学生把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点弄懂、吃透。

  三、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始,尤其是初一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课文内容逐词逐句地范读,对重要的数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确定最佳解题方法。

  在学生有一定能力之后,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再从难点、易错处阅读提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促进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平时,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时,采取提前布置作业的形式,然后在学生交来的作业中寻找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普遍有疑难的地方,然后再讲新课,这样授课就有针对性,并且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数学思维。

  四、加强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在完成一段时期的学习,我总强调要学生抽些时间回顾近段时间学了那学内容内容,知识点之间有哪些规律和联系,自己在回顾的时候是否有新的启示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另外,在作业中也要认真反思,尤其是在批改之后的作业,并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自己的对题和错题,写下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新思路和自己的创新。

  在引导学生反思时,如每次只是这样简单地做一做,学生很快就会有厌烦情绪,这就需要在每次引导学生这样做的时候,给与其大量的鼓励、启示和评价,让学生体会到自己这样做的好处,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使他们觉得这样做是快乐的。在平时,每次引导学生反思时,我都会大力表扬那些思考认真的同学,对一些同学能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的,就引导大家都向他学习。我经常对学生说,只要是能在反思的情况下比以往有所进步,这就是最大的成功。让学生感到自己在不断地反思后,能够不断地成功,能够经常地、认真地反思,那么学生就会在反思中真正领悟数学。

数学老师教学随笔4

  教学随笔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数学老师的教学随笔吧!

  数学老师的教学随笔

  小学四年级,正是过渡时期。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但是,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对于优生有的聪明男生很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胜利之中。我曾经教过郑煊,他就是非常聪明。我经常在中午出题留给他们做。由于他的不细心,很少全做对。所以我就用这点来教育他不要总认为自己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如果打击他一次上课就能好几天。所以对于优生上课也应该多关注些。

  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讲哪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不止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并且要想他们成功就得在课下时间多帮助他们。本身他们基础不好很容易坚持不住所以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一点的进步。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 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除了这些我觉得有一种方法对任何学生都实用那就是————竞赛。竞赛可以使参赛者加足马力,镖着劲儿去争、去夺,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所以我就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差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因此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从而达到进步的目的。但将竞赛法运用于差生的转化一定要巧妙灵活一些。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但由于差生也“好脸儿”、“爱面子”,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取胜的机会,便自动退出了竞赛,这就达不到激励其志的目的了。但要对症下药,针对他们的优点展开各式各样的活动。

  在教学中,我长期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优势”、义务教育的普及,他们一帆风顺进入初中。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但学习处处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心中的天平失衡,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在学心上就不见进步。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但是,教学中,我明显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课堂开放过度,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数学老师教学随笔5

  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习高潮作准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下是我的两点总结:

  一、用悬念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方式更能吸引他们,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自始至终创设各种方式的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例如:在讲授一节新知时,我这样设计新课导入,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培养师生情感,使其亲师信道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使学生亲师信道,必须改变过去“一言堂”的课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使学生不再受束缚,使教学向民主化、人性化方面发展,允许学生有想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要把问题交还给学生,激励学生在互动中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能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归纳的知识内容,教师绝对不说;能让学生做的教师绝对不包办;能让学生自己发现找出答案的教师绝不再作指导。只有在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才可以作补充说明,绝不允许教师将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这样师生间的距离近了,感情增加了。而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思维和学习潜能。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当然,新课的讲授方式还有很多,但最终目的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数学老师教学随笔6

  如果把向南走1公里记为+1,把向北走1公里记为—1,对—1求绝对值,结果就成了向南走了1公里?!显然这里是有问题的。

  问题在于无论是正数还是负数都是相对数,不是绝对数,所以相对数求绝对值后得到的应是无符号的数,而不是正数。所以,无符号的数不只是一个零,应该还有其他的无符号数!

  所以有,—1=+1=1,这里1不是正数,而是与0一样的无符号数!

  关于无符号数的可能的计算方法:

  如果把三个女性记为—3,把四个男性记为+4,问:一共有几个人,计算方法是两个数的绝对值相加,也就是7个人。如果问男女差是多少,计算方法是相对数相加,是+1。

  如果把向南走1公里记为+1,把向北走2公里记为—2,问:一共走了多少公里,计算方法是两个数的绝对值相加,也就是3公里。如果问相对走了多少公里,计算方法是相对数相加,是—1。

  如果把向零上的10度记为+10,把零下5度记为—5,问:一共上下差多少度,计算方法是两个数的绝对值相加,也就是15度。如果问温的`和是多少度,计算方法就是相对数相加,是+5。

  如果题中没有说什么是正,如:邮递员送信先向南10米,再向北5米,做题前必须写:记什么为正,一般不用写另一个,因为不是正就是负,知道一个就行了。

  所以对于绝对值的概念也是有争议的。有人并不认为绝对值就一定是正数。这说明数学也是在不断发展之中的。而我们的见到的数学只是历史的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之一,没有影响到正常的学习。

  绝对值为无符号数

  当阴阳平衡的时候,事物既不表现出阴,也不表现出阳,也就是零的状态(零的确代表着无,其实也代表着平衡,(—1)+(+1)=0,这不就是平衡嘛!)。所以,所谓(—1)+(+3)=+2,其意思是阴阳的不平衡,阳比阴多两个,所以是+2。而所谓(+1)+(—3)=—2,道理是一样的,只是这时阴占了多数,阴比阳多了两个。

  男女、雌雄的道理也是一样的。三个男性(+3)加两个女性(—2)就不平衡,所以也就有了(+3)+(—2)=+1,男性比女性多出一个来。电荷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用绸子摩擦玻璃棒,玻璃棒上的电荷就会不平衡,玻璃棒也就会表现出电性。比如说(0)—(—2)=+2,也就是在平衡下减去阴,结果就为阳了,这里就是+2。

  那么绝对值是什么呢?绝对值就是无符号的数。比如说三个人,我们不说男性,也不说女性,我们只说人,那么我们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显然不可以用符号来表示,这里的3只可以是无符号的数,假如我们记为3(注意,这里的3与+3是不同的,+3是有符号的数,而3是无符号的数)。这样,当我们问,三个男性(假设记为+3)加三个女性(假设记为—3),一共有几个人的时候,我们就必须用绝对值相加,也就是+3+—3=6,也就是六个人。这里的6就是无符号数。如果按照以往的数学观念,我们把这里的6理解为正数就不对了,因为这样就变成了六个男性了。

数学老师教学随笔7

  昨天临下班,收到孩子们学校老师的信息,发布了孩子们第40次独立作业的成绩,小双成绩尚可,大双考得不太理想,班级90分以上的有26人,大双在90分以下,这个成绩肯定在班级是中小游了,我看到成绩的第一感觉:大双这次又是粗心大意了!

  下班回家,吃过晚饭,步行到孩子们的学校准备接孩子们回家,路上遇到孩子她妈,老远就发现她阴沉着脸。

  走近时,她问:“你知道孩子们的成绩呀?”

  答:“知道了,有啥情况?”

  她说:“大双被我狠狠的骂了一通!”

  我回答:“你骂她干吗?你了解了情况啦?”

  她回答:“我不管,她考不好就要骂,我要她考到前几名!”

  我没有答理她,接孩子们去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问:“小双,你错的`哪种类型?”小双说:“一条选择题!分析不到位!”

  又问:“大双,你这次是什么情况?”

  大双说:“有两条粗心大意了,有一条没有理解!”

  回到家后,我把孩子们的试卷拿出来一分析,小双的题目确实是分析不到位,少了一种情况,她没有考虑到“0也是偶数”。

  大双的题目有选择题与填空题各一条粗心大意,到家后她自己订正出来了,有一条计算题,她的理解能力有问题:利润的概念不清楚,对题目分析的不完整,但是她列出的式子并不错,还是计算错了。

  我认真的给她进行了讲解,分析了成本、利润与销售额的概念,大双满意地回到房间继续做作业,孩子她妈仍然阴沉着脸在给孩子们做错题集。

  孩子尽力就行了,要想办法改变孩子粗心大意的缺点,打骂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数学老师教学随笔8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手、脑、口都动起来,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潜能也被充分的挖掘和调动,但随之而来的困惑也较多。

  一、从教材的内容编排看

  新教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轻能力重知识的要求,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把教材的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步子,一会儿几何知识,一会儿代数知识,好比一台机器,把所有的零件放在学生的面前,作为教师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如何组装机器。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究,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必须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机械模仿教师的解题过程,死记硬背,这种方法已在教台站不着脚。同时,新教材还有独特的一面,那就是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考虑:七年级的学生还很喜欢色彩鲜艳的图片,所以教材编排了很多想想做做、剪剪拼拼游戏中的数学,如教材中出现的“观察与思考”,看图时的错觉,学生观察得到的结论,由于视错觉原因经常不正确,要实验检验。检验的结果与他们观察到恰好相反,这样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了,变的学生好容易理解了,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二、从教学的方面看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和信息资源的采集者,好比“机器零件”供应商,要从讲台上的“独奏者”转变到后台的“伴奏者”。教师必须要认真地钻研教材,找准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处理好教材、学生、教师的关系。寻找相关数学资源、图片、实物模型,创造和平共处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现实生活,体会现实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决心。比如商品中的打折销售,对于学生来说,买卖服装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事,但其中的数学知识学生知道的还不是很多,只要教师收集的资料准备真实有效,学生的会很感兴趣用数学的知识去解答这些问题。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语言、素材。生动的素材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而活泼的语言,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针对他们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素材,采用贴切的语言才能做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教学过程是一个与教材,与学生,与课标,与教学思想保持协调一致的,注意时刻改进,时刻提高,时刻反思的过程,教到老学到老.

数学老师教学随笔9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

  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这会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 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学生受到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数学老师教学随笔10

  对于刚从小学毕业,步入初一的新生来说,等待他们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这个新的环境与他们过去的环境不同:课程种类的骤然增多,知识结构的的巨大变化,以及教学内容和思维方式的要求提高,学习环境的改变。这些都使得大多初一学生措手不及,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所以我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初一是引导入门,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下面结合本人很短时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关于如何搞好初一数学入门教学的体会和做法:

  一、上好第一节课,取得学生的信任

  初一学生会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产生害怕的心态,认为进入初中后数学的知识将会变的非常复杂,从而产生担心、甚至恐惧的心理。而教师就要及时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态。所以我在第一节课安排的是“生活中的数学”,在教学活动中我模拟生活、结合生活,赋予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变单调乏味的数学学习为一种体验、一种享受,去关注学生的情感。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社会各领域无处不有数学的巨大贡献。引导学生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从心理上真正认为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才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初一的新生的兴趣很大程度受老师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一堂课的机会,凭借教师优异的教学素质,敏锐的数学智慧来感染学生,征服学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这将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启发教学,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意识

  由于初一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出现很大的变化:先是负数的引入,完成有理数域的建立;然后又从具体的数过渡到以字母代表数,体现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其特点是概念多,基础性强,与小学相比内容较为抽象,方法更为灵活。所以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分析问题,形成“立体思维”意识,拓宽思维的广度。 基于上述原因,初一数学入门阶段教学,重要的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两个转变:一是由学习上的依赖性向主动性和独立性转变;二是由概念判断、推理的具体性和感性经验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变。如果学生能适应这一转变,取得学习的主动权,就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我在引入“相反数”这个概念,向学生列举两个小动物从某地反向行走3米,要求学生用正、负数表示,接着启发学生用加法计算,取数中绝对值,将各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将结果对比,让学生通过自由辩论的形式,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看法,我在课堂中只要适时的调控,疑点自会越辩越明,最后归纳总结发现“相反数”的特点。

  三、因势利导,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刚进入初一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初中的数学,此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显得很重要。首先,要指导学生预习知识,提出章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和目标,让其围绕目标预习教学内容,弄清例题,并完成简单的`一些题目,把存在的问题及时在书中注明;其次,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让学生手动、眼动、脑动,重点记录的内容要板书在黑板上提示学生,书上的内容要让学生注明;然后指导学生作业,作业中,哪些须独立完成,哪些可讨论完成,哪些是在老师提示下讨论完成,应分不同层次要求学生,同时对评改的作业要督促学生及时修改;最后,指导学生复习,要求学生及时复习所学过的知识,比如在学习整式加减过程中,做一些有关有理数的小练习,让学生明确新旧知识的联系,还有就是指导学生归纳知识,找出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从而将知识转化成一个系统。

  在学习过程中,初一学生考虑问题较单纯,不善于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往往注意这一面,忽视另一面,只看到现象,看不到本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多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细心捉摸其思考问题的方法,不要轻易下结论。

  四、注重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多难以理解的问题,他们想获得这些知识,好奇又心强,但同时他们的自尊心更强,很要面子,所以经常表现出一种胆怯的心理,害怕自己提问的不恰当挨老师的批评,也怕被同学取笑。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想办法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例如:对于情绪紧张而叙述不清楚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其说清意思,对于提问有错误的学生,教师不要批评或讽刺,挖苦,要表扬他们的闪光点。另外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竞赛活动,一组提出问题另一组回答,组内可以补充回答,这样学生将在竞争的气氛中消除思想顾虑,就可以大胆的质疑和提问。

  在教学中要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能都按照课本按部就班,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积极采用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正确提问,在提问中受益, 在提问中得到知识。

  五、教学内容适当,精炼多讲

  在目前的数学教育中,数学教学普遍存在着这样的下良倾向:加快教学进度,压缩新课教学时间。这种做法使得知识发生过程遭到压缩,学生的思维活动被教师的灌输所替代,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不到应有的培养,知识的阶段复习受到削减,结果是基础不实,

  通过对学生平常的发现,我发觉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对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刚进初中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相对还比较欠缺,如果有的教师“望生成龙”心切,刚开始一味赶进度,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复习或用来补充内容,提高要求,这很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所讲知识没时间去消化,理解不透彻,导致作业无从下手,错误率高,测验得不到好成绩,这给学生增加失败的情感体验。尤其当学生接连遭受失败时,学习数学的兴趣被挫伤,其后果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害怕,厌恶情绪,甚至产生“反正学不好,干脆不学”的想法,这对我们以后的教学工作极为不利。因此初一教学进度要适当放慢。如有理数的运算中学生能够记住运算法则却不能熟练正确运用等,针对初一学生兴趣和毅志力特点,我在每一个运算法则学完后都安排有练习课,使学生能够巩固做学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我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梯度,课堂上有意识地多安排一些练习的时间,精选一些中下学生“跳一跳,能摘得着”的例题,习题进行训练,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学习的成就感。()这一组题目,由易到难,礼貌,兼顾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以能者多做为原则,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兴奋和积极探讨的状态之中,学生接受和输出的信息大大增加,达到个层次互补提高的目的。对于部分稍差的学生,我采取逐题完成的方法,不要求他们作业的数量,但是要求他们在有理数的计算中做一题就掌握一种题目的类型。开始阶段也应多一些对作业的讲评,使学生在讲评中获取成功感受,明白失误原因,消除疑难问题。总之,进度要适当,教师教的节奏与学生学的节奏和谐发展,稳步推进。

  总之,要使初一学生学好数学这门课程,首先是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后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以培养学习兴趣,为初中学好数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教育教学随笔教学随笔新学年教学随笔

数学老师教学随笔11

  数学课只要有声音,就是学习中最大的成功法宝。数学课只要有声音,就是叫醒你的耳朵去认真听讲。数学课只要有声音,就是战胜自己的魔力。

  今天的数学课干什么,要怎么干,答案都在孩子们的心中。

  “金超,你来回答我刚才提问的问题?”他是一个活泼,好说话的男孩,可是这一节数学课他安静的狠。没有往日的吵闹,没有往日的表述,没有往日的举手,静静的坐在那里看着黑板。

  他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小,可是我还是听到了,有点吃力,因为他在第一排离我的距离很近。

  “声音大一点儿”

  他提高了声音,还是有点小,比刚才好多了,可是后面的学生几乎听不到

  “再大点声音”,比刚才的声音有点大了。

  “声音再大点,超过我的声音”

  他怔怔,扭扭头,看了全班的学生,突然,一声响亮的果断的回答赢得了全班的笑声和掌声,此时的金超脸上多了一丝笑容,恢复了往日的学习劲头,手举的高高的。

  “不错,以后咱们回答问题的声音都要像金超一样,敢大胆地放开你的喉咙,扯开你的嗓子,用劲的.说,来鼓鼓掌。”瞬间,教室响起了快乐的掌声。

  听着你回答问题的声音,我心里有谱,听着你回答问题的声音,我心里无限甜蜜。

  课堂上,要的就是你的声音,只要你打开声音的按钮,就会播放一首动听的歌曲,静静的聆听,美美的享受。

  听着你的声音,真美!

数学老师教学随笔12

  记得在多次的教研活动中,张老师在给我们数学老师讲座的时候,都强调在数学课开始中,一定要注重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尽管很多数学知识可以直接告诉她结果,告诉他这样的题目就这么做,不用问为什么。但是在数学课的教学中,不少"优生"经常在基础知识上出错,开放性、应用性问题无从寻找破题思路,而一经教师提示,他们会作出恍然大悟的表情,这种状况时常发生。这实际上是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造成的,所以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无论对于优生还是差生,都是如此的重要,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知识的迁移、思维的发散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是培养一般思维与数学特殊思维方法的关键,必须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在新旧知识间进行相互作用,才能构建新旧知识间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如果压缩知识的形成过程,其被压缩的往往是学生既可学习的思维方法、又可逐步领会的数学思想,这样学生将错过或失去思维发展和能力提高。

  例如对于前几天绝对值的教学中,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结果,但是在后来在理解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所以在教学中这种看似简单的题目依然要让学生理解,所谓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一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让学生知道绝对值就是距离是一个正数,这样在教学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就会减少很多难度,有利于后来的教学。机械记忆的知识很难产生广泛迁移,缺乏迁移的知识是无法转变成能力的。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在新旧知识间进行相互作用,才能建立起知识间的实质联系。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压缩理论传授过程,用充足的时间做练习,以题代讲,搞题海战术。如果压缩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将错过或失去思维发展和能力提高的机遇。学生将比较模糊的掌握知识,无法把前后知识紧密联系,形成孤立的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被动的,活的知识一旦被框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知识就很难应用,学生的能力也很难提高。教师可以多通过典型例题,多让学生感受知识的来历,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融会知识的应用技巧,而不一味唱“独角戏”。这样做不仅能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公式,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会用自己所学的旧知识而获取新知识过程,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主动性,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在知识形成过程中不断发展,最终达到活学活用的程度,去游刃有余的解决实际问题。

  所以数学课,应该比其他的课程更加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应该更加的练习基础,打好基础,这样的话,数学知识理解的透彻,所以后来知识的衔接,有很好的作用。

数学老师教学随笔13

  孩子们的期末考试卷正静静的放在那里,等待改卷。

  想必此时的他们正欢天喜地玩得那叫一个痛快,断然不会有我们孩提时代对试卷结果的惶恐。

  回想这一学期的.数学教学,对于孩子们来说,我有太多的愧疚。

  愧疚在于由于担任学校行政工作,分身乏术。用于教学,花在学生身上的时间被无情压缩,总是疲于应付这样那样的事,虽然在做事过程中也有收获与成长,但每每看见孩子们的眼光,也难免不心虚,特别是那几个底子差的孩子,除了对家长多打招呼,找学生来一帮一,我竟也毫无办法了。

  回想这一学期孩子们的表现,我又有太多的收获。

  收获在于,孩子们养成了较为良好的学习准备习惯,知道在课间休息时要做好课前准备;养成了每天雷打不动听算的好习惯,奠定了较好的计算基础;养成了倾听同伴发言的习惯,知道当同伴说话时,应朝着他的方向认真倾听;养成了说完整的话的习惯,知道把话说清楚,把话说完整;养成了及时纠错的好习惯,不把错误带到第二天。

  我只想留给孩子们一个喜欢数学的念想,觉得数学好玩的心态,用新面貌,坚持好习惯,开始新的学期。

数学老师教学随笔14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怎样才能把教师的外部指导内化为学生的能动活动?怎样才能唤起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上下功夫?如何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怎样才能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能力也得到训陈和培养?

  要做好以上这些问题,我认为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否则,都是空话。这是因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科书不同于一般参考材料或其他一些课外读物,它是按照学科系统性结合儿童认知规律,以简练的语言呈现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虽存在,但思维过程被压缩。学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思想、方法更是难以体现。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呈现进行精心设计和加工,通过教学实践,体现数学本身那种令人倾倒的丰满的内容,体现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为此,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更要让他们参与那些课本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

  因此,我的体会是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通过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启发,把教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读活。让自己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看到数学本身本来丰满的面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不仅获得真理的条文,而且更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人与人、前辈与后代、数学家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否则,教师自己头脑里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思维过程,把课本当成一本死书,照本宣科,那么就不可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开来,那学生也只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样的教学也一定是既没有生机,也没有深度。不可能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建构了。

  总之,教师读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是我们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楚,讲清楚,才能给学生设计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为他们主动构建认知结构奠定基础。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了解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机地渗透给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全面完成小学数学教育任务。

数学老师教学随笔15

  我是一个长期从事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老师了,由于长时间从事数学课堂教学,我的数学课堂好像也形成了一定的风格。这种风格有时给我以笃定的自信,有时我也会对自己产生质疑。

  令我自信的是:在我的课堂上我俨然像一位有威严的将士,一上课就凭自己满腔热情把课堂气氛调制在严肃、安静、投入的氛围中来,如若有任何的风吹草动,我便出口不逊呵斥说:“闭嘴,不要做与课堂无关的任何举动,谁也不能影响我上课。

  谁影响我上课我饶不了你。”哈哈,这时教室便会鸦雀无声,我也会为自己暂时的震慑力而窃窃自喜。接下来我的课堂流程就一一的进行。新授课,学生提前预习,指名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每次都是那几个好孩子在提问题,好像其他孩子课下没有预习的样子。就这样,我也没时间知道谁真的预习了,谁没有预习,这个预习过程虽然很重要,我自己没时间检查督促,就交给家长来帮助,至于家长是否重视了这一环节我也无从得知。

  我要的是学生不懂的问题呈现出来方可。第二个环节便是解决这些问题。我总是先让每个孩子准备一个课堂记录本,力争让每个孩子手脑并用,思维和动手操作和老师同步进行。我先开始设置情景,我常常把我消化后例题情景展示给学生,直接告诉孩子选择有效信息记录下来。我便把我提炼的信息写到黑板上,让学生也把信息记下来。下面开始分析问题,我知道数形结合是分析问题的好方法,画线段图也好,(学计算也好,)为了快速的让学生学会,我一般采取带领学生一块动手画图,一块分析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的'联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同学们也兴致勃勃地模仿着进行着。这样,很快新问题就解决了。第三个环节是举一反三。我总是把重点放在这个环节上,因为我事先已经做了书上和练习册上的习题,如果我不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见这些题型,那么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在我批改的时候一定会叫苦连天,错号会像开花馍一样层出不穷。为了改作业不至于恼羞成怒,所以把这些功课提前做到课堂上。因为学生课堂上练过了,作业正确率高了,我陶醉其中,还小有成就感。这样,我和孩子们每节课都像打仗似的解决着一个个问题,攻克着一个个难关。四十分钟就这样在你追我赶中度过了。

  每天就这样:我教的匆忙,他们马不停蹄地学着。我在这个思维的制约下,我的课堂容量变得很大,我必须在四十分钟“有效”的处理完毕。我感觉我的课堂的每分每秒都是珍贵的,总有一种赶时间的紧迫感。在这种“快”“赶”节奏的催促下,我的收获是:大多孩子或许是“有效”的,他们作业对号多了,分数渐高了。可少数学生因为太“快”而跟不上班级的整体步伐,久而久之成为我们眼中的差生,从此一蹶不振,停止不前。这也是我常常忧虑的,这些孩子怎么办,成了老大难。

  在新课改理念的熏陶下,我也一直疑惑自己是不是对于新课程改革只停留在形式上,让学生探究的太少,可每当我尝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时,有种被阻滞的感觉,总感觉我的课堂知识的链接没有顺利完成,未免郁闷,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就会漏洞太多,错题增多、纠错难以到位。这样第二天课堂上还要运用大量的时间扫除上节课的后遗症。为此我的放手探究的脚步不得不搁浅。对于我自己的教学模式我时而满意,时而困惑、时而也会内疚。

  在专家唤醒培养孩子发现、探究、创新理念的呼声俱高不下的今天,我们的孩子是决不能成为高分低能的平庸者。我们的培养理念也必须与时俱进啊。我不仅想我的课堂应该如何做到真正的高效。既注重培养孩子的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又能关注发展孩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拓展。我应该把课程进行的速度稍微慢下来,先让孩子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分析呈现出教学情境中信息间的前后联系,给其质疑分析解决问题的时间,而不是我领着孩子一起摸爬滚打直接到达目的地。在这方面,我知道自己需要重度改革,如何驾驭这样高质量的课堂,我还需不断强化提升这方面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更新理念,把探究深入课堂。推动学生体验成功探究的乐趣,创设富有趣味性的多样化的探究课堂,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多样计算、创新思维等等综合实践能力。

【数学老师教学随笔】相关文章:

数学老师教学随笔03-30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随笔09-06

数学老师教学随笔(15篇)03-30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随笔15篇05-31

数学老师教学随笔合集15篇03-30

数学老师教学随笔(合集15篇)03-30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随笔(15篇)06-02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随笔(集锦15篇)08-03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随笔通用15篇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