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通用24篇)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1
三月份,我认真学习了《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谈话》——第一次谈话关于教师教师创造性劳动的几个基本问题,通过学习,对我的教学思想和对教育的理解促动很大,现将感受总结如下: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校长,那你首先就得努力成为一个好教师,一个好的教学专家和好的教育者。他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他对教师和学生的研究和服务精神,是他取得成功的力量源泉;苏霍姆林斯基每天坚持走进教室,观察思考老师们的课堂劳动,给予他们切实的帮助。他还亲自指导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经常跟学生们谈话、接触。
他对学困生的教育也特别值得我们教师学习。我们教师通常将造成学困生的原因归咎于他们的智力低下,或是父母从小溺爱放纵,教育方法有问题。解决的办法无非是有针对性地多补课,引导他们多读相关的.教科书。苏霍姆林斯基却认为“难教儿童并不是智力上有障碍,而是他们的观察能力出现了问题”。他反对强迫难教儿童学会一定数量的教材,而要教他们去观察世界,发展他们的智能。方法转变了,这些孩子多年产生的对教科书和补课的畏惧便会烟消云散,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随之减轻。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要领导好教育和教学过程,就是要精通教育和教学的科学、技巧和艺术。想成为一个好校长,首先就得努力成为一个好教师,一个好的教学专家和好的教育者,还要日益深入地钻研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微妙细节,不断地开辟塑造人的灵魂这门艺术的新境界。其次是只有当教育和教学工作中的那些最重要的问题能在实践中不断得到解决时,才能彻底改进学校工作,提高学生知识质量和完善道德教育。第三就是不断滋养自己思想的源泉,而这种源泉就是课堂,我们必须大最地听课和分析课,才能对教师的教育学和教学法修养,对他的精神财富、视野和兴趣作出正确的结论。其次,苏霍姆林斯基对如何发挥领导的作用的认识很值得推崇。“领导学校工作的秘诀之一,就在于唤起教师探索和分析自己工作的兴趣。”唤起这种兴趣,首先是树立一种精神,“精神”是学校中最宝贵的财富,在学校里,没有比教师的精神状态更重要的事情了!而对于一位校长的“工作”来说,没有什么比“唤起”更重要的事情了。在本次谈话中,他还明确的得出了:“我认为校长的使命就在于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善于思考、勤于钻研的研究者。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通过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理论学习,使我对不断加强学校改革的更坚定了信念,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只有提高自己多方面的素质,才能提升学校的品位。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2
作为一个老师,评价学生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可是在中国,就如闫学老师所说,怎样对学生进行评价几乎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我们历来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除了分数还是分数,要不然,怎么会有“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说法呢?即使如此,作为一个班主任,在每天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仍然免不了要对学生进行评价,不管是即时评价、口头评价、书面评语,还是自己内心对学生的评定。
暑假里看了学校送给每位老师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一书,作为一个老师,苏霍姆林斯基的名字可谓是如雷贯耳,可让人汗颜的是,我真的是只知道名字和他的几个小故事而已。刚开始拿到书的时候还以为此书是摘录他的著作中有关班主任的篇章写成的,翻看后才知道这其实是闫学的“读书笔记”。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帕夫雷什学校评定操行的根据让人耳目一新。
“能进行自我教育”——这是苏霍姆林斯基非常看重的'一点;“尊重劳动人民,尊敬父母,尊敬老人,尊重妇女”——用了“尊重”而不是“热爱”,明显地,“尊重”更贴近现实,更符合学生实际,更能够做到;“不容忍坏事”“能为别人做好事”——这是要学生从小树立是非观;“能认真劳动(包括学习劳动和公益劳动)”——把学习看做是一种劳动,并且把它和公益劳动并重,而且对这两者的要求仅仅是“认真”,仔细琢磨,大有深意。
我们经常在讲“教书育人”,可育人应该放在教书前面,只有一个人懂得感恩,懂得做人的道理,他所学的知识才能用在正途上。这也正是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情感素养,形象地说,好比是调正了弦的小提琴。而只有调正了弦的小提琴才可能演奏。只有当一个人懂得基本的情感素养,才能对他进行教育。”闫学老师提到的周老师的案例也让我感慨万分。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我带出的第一届毕业班,第二年来看我的学生里,大部分都是原来的调皮捣蛋生和学困生,优等生只有几个,而那些成绩不上不下,纪律不好不坏的,特别少。仔细想想,那是因为我们在做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捣蛋生和学困生的教育上,而那些中间的“灰色空间”往往是被遗忘的群体。
看完此书,细想收获,虽然书中提到的一些理论并不适用于我国现在的教育制度,如把学习劳动和公益劳动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可是仍然不掩它的人本价值,至少苏霍姆林斯基的观念、实践让读者看到了另一种教育,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3
苏霍姆林斯基,读来,再亲切不过的一个名字。那种一读倾心,再读仰慕、崇拜的感觉历历在目,会让你情不自禁的,寻觅大师的足音。
最初读大师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没有高深晦涩的理论知识,这种理论加实践的论述方式与我最相宜了,好理解嘛,具体操作起来也比较方便。
我被它深深地打动了,我为文中所描绘的教育所吸引,或者说是有些迷恋。我坚信,这样的一所学校,这样的一群老师,是一所理想的教育乐园。
苏霍姆林斯基先生,他那么懂教育,了解孩子,他走到了教育真谛的大门里面。他热爱教育,喜欢孩子,在自己的教育园里探寻教育的规律,他觅得教育之真谛,微笑着将自己的教育发现呈现在我们大家的面前。
在他面前,我并不感到自身的渺小,因为你已完全为他的真知灼见所折服,心中唯有崇拜和无限的向往。向往,甚至觉得,那就是教育的天堂,教育的世外桃源,教育的理想国,孩子和老师们的'一片乐园。你无法抑制他那股强大的吸引力,那样的一种理想的教育状态,成了我终身对教育的仰慕。
似乎遥不可及,却又那么地撼天动地,仿佛不在人间,只属于那高高的云端。我醉了,陶醉在这样的一片教育理想之乐园。
这是怎样的一种教育情怀、追求和热爱!难怪闫学老师在《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中写下了这样的序言——我想做这样的老师。是的,我想从事这样的教育,我想做这样的教师。读罢此书,谁又不会让这一信念在心里深深地扎根呢?
和孩子们在一起,是多么奇妙的人生之旅!是谁,赋予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神奇的教育魔力?
我愿意和孩子们在一起,为你,我不怕千难万险,因为苏霍姆林斯基思想的光芒,是远方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巍峨高山,心向往之,我愿追随大师,执着追求教育的真谛,牢记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不忘初心,不负使命。
没有人会随随便便的成功,唯有用心、专注、执着,才能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书海跋涉,笔耕不辍,在思考中行动,在实践中前行。对教育,我们有理想,有追求,有思想,有激情,有情怀。是的,我们都是时光的穷人,我们不只是惜时如金,会思考,敢前行,我们拥有一颗坚定、执着、淡然而行的勇敢的心。
学习终究是自己的事,让我们铺下身子,静下心来,融进文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为邂逅高贵的生命,愉悦自己,欢喜他人。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4
暑假期间,我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选集。在书中,他从多角度谈了教师、家庭、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多方面影响。既有对成功做法的赞扬鼓励,也有对学校和社会错误行为的严厉批判。
读了这本书,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去腐存新。在读书时,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毛躁与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读完全书后,我对苏霍姆林斯基谈到的这几方面内容深有体会:
一、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
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立志从教,并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得益于他的启蒙教师安娜·萨莫伊洛英娜。这位女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也是孩子们亲密的伙伴。她讲课时学生们都有浓厚的兴趣,所教的知识常被学生铭刻在记忆之中。她常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引导学生思考许多问题,学习了不少东西,明白了许多道理……这使幼小的苏霍姆林斯基不仅爱上了书本,爱上了同伴,爱上了大自然,而且他更尊敬这位老师。他向往着自己的知识能同老师一样渊博,向往能象老师一样。从这时起,苏霍姆林斯基逐步树立了从事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志向。因此在七年制学校毕业时,他毅然决定报考师范院校,后来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学生健康成长直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对学生的影响、发展作用极大。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对他们的教育做到“爱心、耐心、恒心”,直到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止。
二、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
苏霍姆林斯基在《寄语后来人》一文中,对后辈的教育同行们寄予了无限厚望,他把自己对教育未来的期望整理成八条教育遗嘱,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细致地嘱咐。其中有一条,苏霍姆林斯基特别讲到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他说,要当作最宝贵的珍宝一般,保护儿童的信赖这朵最娇柔的鲜花。它是很容易折损,憔悴和被不信赖的毒汁毒死的。作为一名教师,很少有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作为学生的家长,也极少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教育下一代时,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一点也不比大人小。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绩而变得美好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三、反思造就了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也曾有过这样的失误。那时,他刚参加工作,一个名叫斯捷帕的男孩,由于过分活泼、顽皮,在一次玩耍中无意把教室里放着的一盆全班十分珍爱的`玫瑰花给碰断了。对此,苏霍姆林斯基大声斥责了这个学生,并竭力使这个闯祸的孩子触及灵魂,吸取教训。事后班上孩子们又拿来了三盆这样的花,苏霍姆林斯基让孩子们用心轮留看护,唯独斯捷帕没有获准参加这项集体活动。不久这个学生变得话少了,也不那么淘气了。年轻的苏霍姆林斯基当时想,这倒也好,说明自己的申斥对这个学生起了作用。可是不愉快的事件在他斥责这位学生的几周之后的一天发生了。这天放学后,苏霍姆林斯基因事未了,还留在教室里,斯捷帕也在这里,他准备把作业做完回家。当发现教室里只有老师和他俩人时,斯捷帕便觉得很窘,急忙准备回家。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注意到这种情况,无意中叫斯捷帕跟自己一起到草地上去采花。这时斯捷帕表情迅速变化,先苦笑了一下;接着眼泪直滚了下来,随后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跑着回家了。这件事对苏霍姆林斯基触动很大。此时,他才明白了,这孩子对于责罚,心里是多么难受。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以前的做法,是不自觉地对孩子的一种疏远,使孩子感到了委屈。因为孩子弄断花枝是无意的,而且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愿意做些好事来补偿自己的过失,而自己却粗暴地拒绝了他这种意愿。对这种真诚的、儿童般的懊悔,报之于发泄怒气的教育影响,这无疑是对孩子的当头一棒。
此后,苏霍姆林斯基吸取了这一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很少使用责罚。通常,他对由于无知而做出不良行为后果的儿童,采取宽恕态度。他认为,宽恕能触及学生自尊心最敏感的角落。
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自己,造就自己,完善自己。这正是做教师的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让反思成为教师成长中的好习惯。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5
前段时间读了特级教师闫学著的《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了这本书之后,你不由得会产生这样的愿望,我们的教育都是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育,我们的教师都是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一、学生劳动意识。
凡是热爱劳动,双手灵巧的孩子,往往聪明好钻研,学习上很少遇到困难。劳动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教育中没有劳动的参与,其他方法、手段、智慧在很大程度上丧失其意义,劳动不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一种精神培育。现在很多学校都开辟了种植园,对于种植园的果实,是否可以鼓励把第一批果实送给家长或老师,学生会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一个孩子(学生)对家长(老师)应有的责任感。
二、关注学生身体健康。
从教十几年,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不在少数,老师使出浑身解数,只能维持几分钟,有的学生天真活泼,有的天生性格内向。未能找到问题真正症结时,所有努力效果都将大打折扣。学生学习吃力、性格忧郁等,绝大部分是身体健康出了问题,孩子精神、智力、世界观、自信心都取决于身体是否健康,作为老师应把关心学生健康看作自己的首要工作,这是一切教育工作最核心的所在。
三、教师应该是读书人。
读书的教师群体共同把学生带入阅读的世界,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完善人的内心世界--道德素养。教师应不间断地读书,就是因为我们需要更多的空闲时间,我们才应大量阅读,才能最终减轻自己的负担,才能花费最小的力气取得最大的效果,才能帮助学生减轻脑力劳动的负担,才能感受到教育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四、让学生喜欢自己所教学科。
数学大师苏步青在求学时,本来十分喜欢文史,正是教他数学的一位中学杨老师把他引上了数学研究之路。杨老师的数学课十分吸引人,给学生看了不少他从日本带回的数学杂志,讲解那些杂志里的数学知识和习题,把年轻的苏步青吸引住了,他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几乎把所有能够抽出来的时间都用来钻研数学了,直至成为一位著名的数学大师。考上车中的学生门门功课成绩优异,在这群学生中,有哪一个学生对某一科特别喜爱?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当发现学生在某一个领域内产生兴趣,哪怕是一丝兴趣的萌芽,我们也要像对待珍宝一样对待这一丝萌芽,因为这是学生发展智慧的希望。
五、对于学困生,真的就找不到一条发展自身潜能和途径吗?
只有分数这一个评价标准吗?分数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领域,不能因为这个领域失败了,就否定其他更多的那些领域,让孩子不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他可以除学习领域之外的其他领域成为一个出色的人。对于学生学习困难的,我们观注了什么,是不是把他当人来看待,老师应该反思能不能帮助孩子树立生活的信念。六、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喘息。现在的教学还是应试教育下的'教学,很多学校都把教学搞成学校教育唯一的工作。学校拼命抓老师上课,老师就把45分钟每一分、每一秒都充分利用,把学生框在老师预设的思路内学生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一节课、一天、一月、一学期、一年、几年学生能吃得消吗?我们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们想一想的时间了吗?认为自己把规定的内容讲完就万事大吉了。学生思维有喘息的机会吗?老师的课堂行为应让学生多一些思考。老师上课教同样内容,学生不同,却是同样的的方法,我们面对的是人,而不是机器,充分重视学生的反应。我想通过这本书引发对于教育现实的更多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6
最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著的《帕夫雷什中学》一书,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作为一位教师,要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而这,不正是我们追求的教师的境界吗?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全体教职工团结一致,是学校能实现自身目标的根本保证。这一点,作者身为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不仅做到了,而且能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和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保证了全体教职工能沿着教育正确的发展方向去努力工作。
书中对帕夫雷什中学的学校工作作了详尽的描述,不仅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且也深刻明了地阐述了作 者自身的教育思想和学校全体教职工一致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
今天,许多在理论上成熟,但在实践上却还没有付诸实施的教育思想,在帕夫雷什中学早就变成了现实;今天,我们许多人甚至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认为只是教育上的一种理想甚至于空想的事,在帕夫雷什中学变成了轻而易举的事。而在今日中国千千万万所中小学里,在我们提出“素质教育”的同时,我们能否找到一点帕夫雷什中学的影子。
苏霍姆林斯认为教师集体的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帕夫雷什中学提出,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帕夫雷什中学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经成为传统。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帕夫雷什中学图书馆不仅有丰富的藏书,而且每个教师
个人也有大量的私人藏书,每个教师都订有几种杂志和几份报纸,.他们彼此之间还进行互换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的要求是“必须是读书爱好者。”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切勿忘记关注教师读些什么书,他怎样对待书籍和科学。”他把读书作为衡量教师发展的标准,他说:“只有当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很重要的精神需求,只有当他不仅有书而且也有读书的时间的情况下,他才有可能借鉴别人的经验。
苏霍姆林斯基把孩子带到蓝天下、森林里、河流边,通过童话、幻想和游戏,引导他们进入周围的世界,每天都发现一点新的东西,所走的每一步都成为走向思维和语言的源头。
作为成长中的个体,学生身上的不良习惯和弱点是难免的,然而对于学生的种种问题,当老师们感 到束手无策时,往往会采用批评的方法,结果情况越来越糟,如果适时地采取赏识赞美的方法,让学生在“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成长,则会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十个手指也有长短”,更何况我们的学生?他们之间势必存在着差异,但所有学生,不管是聪明的还是木讷的,是听话的还是淘气的,是家境优越的还是贫困的,都十分需要老师的关爱。爱好学生是容易的事,爱那些让我们操不完心的学生就非易事。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不断地学会爱:学会把每个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欣赏学生,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学会向学生表达自己的爱;学会把学生看作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 只有这样,才能以更好的心态投入工作,才不会抱怨自己付出得太多,因为你会发现:在付出爱的同时,我们也在收获着爱,付出爱也是一种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7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这一百条建议凝聚着大师智慧的光芒,似一颗颗启明星为教育者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此书将深奥的理念植入于简洁质朴的文字中,用生动而翔实的案例阐述大师的教育思想,使人轻松愉快的在阅读中得到启迪。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再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需要,译者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外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书中众多观点对我影响都很大,其中最能引起我的共鸣的就是尊重每位学生的特异性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又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学生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正如文中提到的语文老师尼娜彼特罗芙娜的学生米哈伊尔一样。尽管米哈伊尔在平时上课中让尼娜彼特罗芙娜气得脸色发白、双手颤抖,但当这个“两分生”--米哈伊尔很潇洒地为她修理好电视机后,尼娜彼特罗芙娜感到非常的难受,甚至是久久地坐着,哭着……尼娜彼特罗芙娜深深地感到自责:我们做教师的人,怎么会没有发觉,在我们认为无可救药的懒汉和毫无希望的“两分生”身上,在他们的心灵和双手里,还蕴藏着天才呢……
这一事例不禁促发我深思:既然是在学校的“两分生”,还能很快成为一个技术很高的电视机修理工,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中是否应该多一把衡量的尺子。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地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大家都知道,目前海州高中的学生中特长生比较集中,尤其在我所任教的文科班中,美术生、音乐生大概占半数,如果只用学习这一把尺子衡量,他们中的多数真的就是所谓的“两分生”,往往被老师忽视。多年的这样的教学经历已经让我完全转变了观念,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鼓励、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比如历史课学习西方绘画史时,美术生会查阅资料引导大家欣赏那些旷世绝伦的`美术作品,学习音乐史时,音乐生会发挥其特长,课堂中他们的表现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从他们的表情中我看到了自信和成就感的满足,相信高中时代的这种经历可能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积极影响。
平时工作中偶尔也会遇到把我气得脸色发白,双手颤抖的学生。我现在任教的班级中有一位体育特长生,逆反心理极强,犯了错误不服管教,常与老师顶嘴,在与他的接触中我发现,教师直接指出的错误往往会引发冲突,那我就考虑换一种方式,用表扬的办法拉近他与老师的距离。说实话,想表扬他真的很难,终于机会来了。在一次考试时,我发完试卷,首先和同学们约法三章:不准传递任何东西、哪位同学借笔要告知老师。在监考过程中,我没有想到的是第一个支持响应我的竟然是这位有错不让说,经常与老师顶嘴的体育生,举手告知我他需要借笔,我立刻抓住这个机会,对他的行为大加表扬,不仅带动了其他同学,使考场秩序井然有序,而且更主要的是在这位同学身上逐渐地发生了越来越多的改变,与老师的关系越来越亲近,与班级同学越来越和谐。
海高教学大楼正厅有这样一块宣传板“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用尊敬的态度待老师”,在欣赏中我会发现孩子们越来越多的闪光点。一个不爱学习,常常溜号的同学会在假期的雪后给老师打电话询问是否需要扫雪,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责任和担当。
老师的欣赏会换来学生的尊敬和热爱。在3月27日海高校报上登载了这样一篇文章,给大家节选一段“海高的老师,是那么的热情,那么的亲切。我为能拥有这么多的好老师而自豪,例如我们的历史课张老师,她和蔼而认真,细心而又严谨,她的热情早已经将我们班的同学连在了一起,她总是象班主任一样来教育我们,怎样摆正学习态度,甚至怎样待人处事,有时还亲切地纠正我们的不足,在她的口中我们几乎天天听到鼓励我们的话语,让我们觉得她就像我们的家长”。虽然只是这样一篇小短文,登在读者有限的海高校报上,可每每想起却总是让我感到温暖和幸福。
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特异性,用爱去发现孩子们的优点,发挥其潜能,塑造其完美人格。苏霍姆林斯基虽然与我们处于不同时代,来自于不同的国家,但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引起了我的共鸣,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8
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所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表,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有感于以下几条:
1、教师要爱自己所选的职业。
在选择做老师之前,我们每个人都要先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热爱这份职业,这样才会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工作中的一个个难题。在给《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作者提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女教师退休前,举办了一次隆重的晚会。这位即将退休的女教师事实上还相当的年轻,她从20岁开始工作,到退休也不过45岁。为什么这么年轻就要退休呢?大家都不理解。奇怪的是,这位女教师连多工作一天都不愿意,恰好当她在学校工作满25年度那天离开工作。她的.告别讲话,消除了所有的疑问。她说:“亲爱的朋友们,我离开是因为学校工作不是我喜爱的事业。我在这个工作中得不到满足,它没有给我任何乐趣。这是我的不幸,是我生活的悲剧。每天都盼望着课快些结束,喧哗声快些消失,可以一人独处。你们感到惊讶,一个45岁的妇女就离开了工作,而她的健康还很好。不,我的健康不好,已经受了内伤。受内伤是因为,工作没有给我乐趣。我的心脏病很重。劝告你们,年轻人,自己检验一下,如果工作没有给你们乐趣,那就离开学校,在生活中正确地判断自己,找一个心爱的职业。否则工作会使你们感到痛苦。”
2、教师的工作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他要经常地评价自己学生的工作。
在衡量知识质量(也就是劳动质量)时,教师的评价带有明显的道德意义。评价里包含着刺激,应当使儿童在这种刺激的影响下确立一种要学好而不要学坏的意向。通过这种评价,不应当使儿童对于人们怎样看待他(是爱劳动还是懒散的)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评价所能起的这种微妙的影响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成为一种教育力量,就是它一定要跟儿童的内在的精神力量结合起来。评价是教师手里的一种教育工具,它应当激发儿童的学习愿望,帮助形成这种愿望,而不是对于不愿学习的一种惩罚。如果由于学生不善于学习而给他一个不及格的评价,那就更糟:儿童觉得教师已经把他看得什么都不行,他就会欺骗和弄虚作假。学生不善于学习,如果教师不重视这件起初的小事,那就会酿成大祸―――懒惰和散漫。
3、学习:这并不是机械地把只是从教师的头脑里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
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道德关系。在这种关系里起主导的,决定性作用的特征,就是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自尊感,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要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教师的任务在于,要敏锐而巧妙地,坚持不懈而严格要求地培植儿童的智力和道德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9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对待学困生,首先,我们应该找出学生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也就是预防学生学习发生困难,让这些孩子不要感觉到自己是一个不够格的人,要使他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欢乐,独有的自尊。就像作为医生,如果他竟对自己的病人说:“你的病是治不好的,你的事毫无希望了……”那他能够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具有人道主义的医生吗?在我们教师的眼里,必须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我们教师看来是可教育的,必须便学习成为他们树立高尚的自尊感的领域。
首先,要让这些孩子充分的阅读,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教师要为孩子们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和文章。这些书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稳中有降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阅读越多,越能引发孩子们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疑问,引起孩子的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而思考越多,他们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工作起来就容易多了。
当然阅读是讲究一定的方法的。不是死记硬背。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们主动的去阅读,去寻找疑问的答案呢?让孩子有疑问,这就成功了一半。作为教师的我们,让孩子先产生疑问,在课堂上哪些东西要讲,哪些则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是给学生留下了疑问。在生活中,哪些东西需要引导,哪些只需要帮助等。当然,前提是对学生有了充分的观察与了解。
其次,第一次的学习很重要。
这就是说教师首先要对教材要有深刻的理解,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让学生在学习时对所学知识不要做出肤浅的认识与理解。让孩子们第一次学习就要学习正确的,明确知识要点。这就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及学习能力作一个充分的估计,备课时预先估计一下,在什么地方,什么知识点上,学生可能出现错误,以及这个学生具体可能是谁。对任何一个可疑的地方,预先都做好详细的设计。然后在当堂有让学生独立地完成作业的时间。让学生在独立作业中得到思考,得出概括性的`结论。学会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在课堂上就看出哪些孩子需要布置的家庭作业是哪些题。让孩子更好的学到知识。
再次,对这些孩子的评分也很重要。
评分是教育上最精细的工具之一。作为教师不应当把知识的评定作为某种孤立的东西从教育过种中分离出来。只有当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怀有好意的基础上时,评分才能成为促合学生进行积极脑力劳动的刺激物。对待这些孩子的评分宁可少一些,但是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如果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情况而没有能力掌握知识,就不打不及格分数。不要让孩子感到没有努力的方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任何时候都要不急于给孩子打不及格的分数。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没有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如果看出孩子学习的知识还比较模糊,在他们关于所学的事物和现象的表象中还有些不明确的地方,那根本不要评分。应当首先设法让他学会知识。提问题的时候应当避免提那些不需要思考的,可以从书上准确无误的找到答案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10
世界上的书籍千千万万,但是只有一种让人当初一见钟情,之后则要常常拿起——哪怕抚摩一下也好,这种书往往蘸着生命的汁液用心写就。《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无疑属于这样的精品。
我把这本书当成是我一生的财富,那是因为:这是一本读来亲切的书读目下的多数教育书籍,包括媒体上的某些论文,简直是比自己写文章还要累,几近“眼睛的牢狱”与“心灵的折磨”。
但《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不!苏霍姆林斯基没有、大概也不想以教育家的身份,用校长的口吻(尽管他就是校长)对教师进行空洞的说教和长篇大论的理论阐释!尽管选集中的每一本都一本书都厚重如砖,但苏霍姆林斯基提炼出教师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棘手难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每一条建议都结合生动的教育实践来说,因此他就好像坐在你的身边,微笑着,与你娓娓而谈,真可谓是“坐而论困,起而新教”。
奥苏霍姆林斯卡娅教授在致教育科学出版社的信中这样评价他的父亲: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因此,这不是方法、技术之作,而是实践大作、心血铸就
因此,我常常是把《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当成睡前难得的思想与精神的享受来对待的。
“思想应该像高大的橡树一样坚强,像出弦的箭一样有力,像烈火一样鲜明。真理的坚定性,真相的鲜明性和思想的不可动摇性,是从同一个名叫困难的'源泉中涌出的泉水。”
“亲爱的朋友,请记住,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因为在要摘掉这朵花时,不可抖掉那闪耀着小太阳的透明露珠。”
“正因为有一条鲜明的对象、画画、知觉、表象的清澈的小溪不断地流进儿童的心田,所以儿童的记忆才那么敏锐和牢固。”
……读着这样的书,我不免会忘记自己是在读书,仿佛倘佯在情感的无边矿野,飞翔在思想的万里晴空,品味着一首首灿烂的教育诗篇,观赏着一片片绚丽的人文风景……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11
暑假里,我拜读了《走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教师的典范,做人的榜样,世界教育大师。他的“尽义务”、“给予”、“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奉献”思想,他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优秀人才”、“培养真正的人“、”我把心给了孩子们“等思想让我在暑假里时时反思自己两年教书生活里的点点滴滴。他经历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记录、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形成了丰厚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经验。通过遍遍阅读,我一次次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的精神洗礼,接下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人是财富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优秀人才,“如果让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那么任何人都可以达到全面发展的最高阶段——不仅在创造物质财富方面,而且在创造精神财富方面,成为一个无与伦比的优秀人才“。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接受并将无私的爱奉献给每个孩子,所有的孩子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爱因斯坦。
我认为,在当今的大环境下,做到真正意义的“爱学生”,不掺杂任何杂念,这真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坦诚的说,我觉得我没做到。我经常因为学生不良行为屡教不改而费解进而怒火冲天,经常因为学生一道题“百讲不得其解”而愤怒。虽然多数时候我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大发雷霆,不去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但做到这样是远远不够的,不伤害他们和发自内心的爱他们,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这两种心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直接行为哪怕是一个眼神都是完全不同的。我真的会因为这些而对他们有条件反射的不喜欢。因为学习不好的孩子往往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协调,经常会做出让人愤怒的事情。我觉得这样真的不应该,其实这种愤怒正是对发展中的孩子不能正确对待的表现。每个孩子每天都是新的,因为他们每天都在变化,正在成长的孩子很容易被改变。“我们也曾经是孩子”这么浅显的道理,当我面对孩子的时候往往被抛在了脑后。这就是与真正的“好教师”的最大差距。自己真的还需要深刻的反思与“修炼”。
二、游戏与休息篇
游戏在儿童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游戏既能给儿童带来快乐,也能展现出儿童的创造才能。没有游戏,儿童就没有完满的智力发展。孩子们在游戏中迈上认识阶梯的第一级,他们的智力生活受着美、故事、音乐、幻想、创作和游戏的鼓舞。凡是激动了他们情感并因美而吸引了他们的,都深深地印在了记忆中。关于休息,一天中的几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是一个人精神生活最为复杂的时间。使学生在学习和体力劳动以外的几小时,充满着活跃的、令人振奋的思想以及深厚的道德情感、智力情感和审美情感。儿童在休息时间的精神兴趣越浓厚,那么学习、上课时的脑力劳动便越能吸引他。而现在的儿童,每天满满的辅导班生活充斥着孩子们的生活,只能说现在的孩子离休息与游戏越来越远了。
此书的开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时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恩呢该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值得我们每个年轻教师去领悟。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9
读一本好书能够发人深省,是读者产生共鸣。学生时代,常会在寝室里和室友分享自己喜欢的书籍,如今踏上社会,琐碎的事情多了,那些我想要看本好书的心情也渐渐的少了。本学期,园领导给我们创设了专用的阅览室,投入资金购买了很多关于幼儿保健、饮食营养、学前教育方面的书籍,当然还有很多富有人生哲理的书籍。每周一中午空班的时候,我们几个同事就会约好一起去看书,这又仿佛回到了校园时代与同学一起看书的日子。这次我又细细的品了品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又使我有了新的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撰写的写本书中,一共对教师有100条建议。其中第二条就是在论述教师的时间的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书中举例说一位女教师的来信中表示:“是的,没有时间!”——这是教师劳动中的一把利剑,它不仅伤害学校的工作,而且损及教师的家庭生活。作者又举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公开课,由于他上的太出色,听课的教师与视导员听得太入迷竟然忘记了记录。课后,听课的教师对他说:“你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是那么有感染力,你花了多长时间准备这节课?”那个老师老师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但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说现场准备只用了15分钟。”读到这我产生了很大的疑虑,什么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呢?为什么那个老师说我准备了一辈子?”继续往下读,我才知道“终生的备课”原来是读书,他不是为了上一节课而去准备,而是将自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阅读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告诉给他的学生。再想想自己的备课,我只是在单纯的为准备一节课在备课,单纯的在备学习活动中的素材点,怎么样和这个老师一样,将自己所知道的东西与教学结合起来了,这是我要思考的东西。联想到大教研中观摩佳佳老师的一节活动《小兔找太阳》,一节原本简单的语言课《小兔太阳》竟上成了一节综合活动,活动中包括语言、计算、科学,充分发挥了孩子的想象力与记忆力。当孩子说道月亮有时也是“圆圆的、红红的”这个现象时,她也应将月食这个现象应答自如。活动后还留给幼儿探索的机会,让孩子们思考“为什么太阳能热水去需要太阳”使整个活动有了延伸,有了新的知识点。能上出这样好的优质课离不开教师的实践经验,更离不开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才会在孩子提出疑虑的时候应答自如。
书中表明,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的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现在回想,为什么园领导和组长让我们看《教师成长手册》、《课程纲要》,给我们创设阅览室、让我们多看书,这都是有原因的。在没有弄懂原理知识、不掌握孩子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去盲目的备课、上课是不会产生优质课的。
作《给教师的建议》,真的让我受益匪浅。我知道作为一名新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一定要多看书。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阅读过程中吸取他人的教学经验,丛中取长补短使自己的头脑更加的成熟。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12
大师曰:“不随意识记是减轻脑力劳动的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不随意识记的效果,取决于学生在认识某一理论问题的过程中所完成的是什么样的脑力劳动。儿童不通过专门记诵而获得的知识越多,那么他在记诵那些非经记诵就不能识记的东西时就越容易记住。不随意识记是智力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条件,它能把脑力解放出来用于思考,用于深入地理解事实和现象的本质。不随意识记可以预防最大的弊病之一——死记硬背。”
苏霍姆林斯基谈的这些,对于我们从事教学的第一线的老师来说非常有指导意义。他告诉我们什么是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随意识记,又称有意记忆,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并经过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它具有主动性特点,适宜完成系统性和针对性的识记任务,是学习活动最主要依靠的`识记类型。不随意识记,又称无意识记,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没有经过任何意志努力的识记,这类记忆是数量最多的。它的特点是不易疲劳,但有很大的被动性、偶然性和片断性。
反思自己的教学生涯,我在教学中采用的“随意识记比不随意识记”多,常常给学生布置去读背课文,记忆词语的解释等等。现在,我应该多让孩子们学会不随意识记。比如,生字的教学,我会交给孩子们记忆生字的方法:做动作,猜谜语,换偏旁,加一加,减一减等,教会孩子从故事中去理解词语,从图画中去记忆课文的内容……为了防止死记硬背,就要加大不随意识记的比例。对要求识记的知识,一要理解,二要思考,三要趣味化,四要扩大智力背景。
我会记住大师那智慧的光芒:“所谓学习知识,首先意味着要善于运用知识。”杜绝让学生死记硬背。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13
10月是读书月,在上级部门的引导下,我们系统全面的通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专著,感触颇深。
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的素质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的观念如何才能转变,或者说,和时代相通的先进教育理念、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从哪里来?广大教师要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就是最好的办法。通过阅读教育专著,我获益匪浅,认为阅读教育专著是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最便捷的方式,是帮助教师提高的有效途径。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近二十年来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而且影响极大的一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十七岁初中毕业后,就当农村小学教师,二十九岁起担任一个农村完全中学的校长,直到五十二岁去世,始终没有脱离学校的实际工作。在并不算长的一生中,这位有心人立志教育改革,潜心科学研究,写出了四十多本书和六百多篇论文,理论上自成体系。苏联中央级和地方级的出版社,分别为他出版了两套多卷本的教育文集。他在苏联教育界的地位,不亚于过去的马卡连柯,而他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成就,甚至比马卡连科还更丰富,更有现实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像一面镜子,字里行间真诚地表述着作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因为它充满了精气神,这种东西弥漫在课堂上,会把学生的心紧紧抓牢;这种东西存在于教师心灵深处,使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苏霍姆林斯基用真诚的笔调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来说,一点也不显过时。在今天教育的问题是具有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或消失。
教师要多读书,提升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读书可以提升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本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
通过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从中悟出生动真实的道理,通过这些去更好地指导我们去教学。像这样有价值、有意义的书籍今后还要多看、常看、反复看。为了我们的工作更加有意义,我们有这个必要去学习书本上的精华。不断地反思自己,总结自身不足等原因。作为老师,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去点燃学生心灵中“想成为一个好学生”的火花,爱护好这点火花,使他能熊熊燃烧起来。
这是一次读书的交流,是一次思想的交流,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我将带着这份收获,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中,为教育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14
孩子们不应当把我视为老师,而且应当把我视为一个普通人,他们同这个人即使在教室以外也有很多共同的乐趣,只要求掌握知识,并打上分数——不,这是不够的,这样做只会产生隔阂。教育好学生的秘诀在于尊重他,指责的越多,缺点说得越多,教师的话越会失去价值……”
每次想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都在反思我的课堂,反思我在课堂中的言行,它也时刻提醒我怎样做一个让学生信任、尊重的老师。
“教育要切实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我们做教师的最熟悉不过的话了,但是真正落实起来,我们跟苏霍姆林斯基还有很大一段差距。反复咀嚼、品味苏霍姆林斯基的精彩语段和教育事例,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充满人性、充满艺术、充满技巧、充满激情。
在读这本书和我的长期工作中,我不断认识到,作为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勤于发现、善于发现。应多动脑子,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并能全身心的投入。以“发现”的眼光去与孩子接触、交流,必然会对孩子产生积极地影响,激发学生的乐趣。因此我总是想成为让学生喜欢自己课堂的老师。课堂教学除了传授一定的知识,还要启发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启发他们努力跳出课堂的范围去阅读、研究和思考。这就在于老师的教育素质,以前自己对看书没有多大的兴趣,读完这本书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条。只有这样,课堂才不会成为现成真理的灌输与接受的地方,才会成为人感受自身理智的存在,实现心灵自由交流的地方。总觉得自己平时上课缺少一种东西,那就是激情。我觉得要在今后的课堂上,让课堂成为自己表现得舞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他们的教育技巧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表现自我,即把自己的精神财富展示在学生面前”。
我们纵观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他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怎样对孩子们的教育上了,其执着和顽强的毅力,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当年自己进入教育这一行业时,也曾满怀信心、雄心勃勃……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挫折的打击,使我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自己的过去有了一个反思,有了对教育新的感悟,那就是要让孩子拥有良好健康的心态,对学生负责的老师。我认为教师的责任感,体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在平时工作的细节之中。对学生负责,就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关心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在校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发现问题,及时耐心地进行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对学生在校的每一天负责,对学生的一生负责。
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段话: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种本人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们交往是一种幸福和快乐的'人。这也就是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爱学生、让学生喜欢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喜欢自己,首先自己必须先爱学生。课堂上,把自己的关注面扩大,关注每一位孩子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及时地表扬好的,指正差的,让每位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学到更多新知识。课余时间,不能吝啬自己的关心和爱心,蹲下身子来多与孩子们聊聊天,当我们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我们就会以最博大的爱与理解去对待孩子,“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全面的了解学生,对他们做细致入微的观察,指导他们的一言一行,从而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让我们进步,也可以让我们明理,书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作为教师这一职业,应该多与书籍打交道,更应该多读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并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不断地学有所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才能更好地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
在一次次地阅读苏氏语录时,都会被他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所感染,作为我们教师,只有日益深入地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只有不断地将学习过程融入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才能成为学生所信赖、尊重的教师。
放假在家中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有很多的点点滴滴让人感受颇深。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它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获益匪浅。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虽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读那些教育专著,从而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
许多老师经过多年的教学,认为自己对所教内容已烂熟于心,没必要再认真努力地学什么新东西。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一、因为知识越丰富,讲起课来就越内容生动有趣、海阔天空,而学生的思维就是适应生动有趣、海阔天空的;二、是知识是需要时时更新的,老的东西总会被淘汰的;三、就是教师在不断学习中亲身体验学习过程能更加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制定学习计划,实施教学过程中更容易作出符合实际的对策。总之教师永远没有理由停止学习或放松学习,而学习就正是在不断的阅读中实现。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所以让我们所有的老师都来热爱读书吧!我们要坚持不懈地读书,读教育名家的书,吸纳各家思想之所长,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15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应当把学习仅仅归结为不断地积累知识、训练记忆和死记硬背。死记硬背会使儿童变得迟钝和愚蠢,既有害于儿童的健康,又不利于儿童的智力发展。我的目的是要努力做到,使学习成为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使这种丰富的精神生活促进儿童的发展,丰富他的智慧。我的学生的学习不应当是死记硬背,而是在游戏、童话、美、音乐、幻想和创造的世界里进行的生机蓬勃的智力生活。
是的,孩子们是这个世界里的旅行者、发现者、创造者。我的教育理想就是:让孩子们去观察、思考和推论,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创造的东西而感到自豪,为别人创造美和欢乐并在此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欣赏自然界、音乐和艺术的美,以这种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心别人的痛苦和欢乐,像关心自己的事情一样关心别人的命运。在这一章节中,我深刻体会到苏霍姆林斯基对于教育以及学生们的那份热爱和真诚,对我的教学工作有了思想上的洗礼和熏陶,我将在我的教育中践行和体悟这种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16
可以说这是一本让我百看不厌的一本书,也可以说从来没有像这样一本书深深打动我。这本书的作者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在这本书中他每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现实作为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给予合理的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书中告诉教师:教学并不是机械的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疏导到学生的头脑里,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道德关系,在这种关系里起主导的决定性作用的特征,就是培养儿童的荣誉感和自尊感。我们教师的任务就在于,要敏锐而巧妙的、坚持不懈而严格要求的培植儿童的智力和道德力量。帮助儿童把学习看做一种要求做出很大努力地劳动,这种劳动只有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而取得成果的时候才是愉快的。在此他又给孩子划分三个阶梯:做出自己的`努力,靠劳动取得成果,享受到脑力劳动的欢乐。我们教师可以据此评价学生,让学生感觉到热爱劳动的乐趣,让孩子的一生中都在追求“我比今天知道的多”的不可动摇的愿望。从此我们可以正确的评价学生,让孩子拥有一个正确的道德观。
他还告诉我们让孩子学会在集体中交往,因为“唯一真正的美是人与人交往的美”。
是呀,一个人将成为怎样的人,这里有赖于他与人交往中的表现,有赖于这种交往会激起他什么养的思想,以及这种交往会把他的知趣引向何方。他为了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让孩子去发现美,他和孩子们把一些地方称之为“童话角”、“美丽角”。让孩子在那里体验美、感知美、发现美。因为这样孩子才会有美的心灵,才会用美去对待他人。回想我们的教育确实也注意到此方面,但我们与作者却不能同比。反思之,不由让自己又充满力量前进。
可以说这边儿本书的点点滴滴都存在着教育,可以说读它可以排解烦恼,可以指点迷津;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予以帮助,让每个人充满信心……所以我会反复读之。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17
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其中有两条建议留给我的记忆深刻,一点是兴趣的秘密何在,二点是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两点使我深有体会,并对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书中谈到,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它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但是,在一些情况下,这个源泉像潺潺的小溪,就在我们的眼前,你只要走进去看,在你面前就会展示一幅令人惊异的大自然的秘密的图画;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兴趣的源泉则藏在深处,你得去攀登、挖掘,才能发现它。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使我联想到我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些事情。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用语,虽然在当时曾是交际用语,但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确实是有难度的。而文言文又不能不学,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它所占比例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另外,它的短小精悍,语言之精练又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如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能让学生主动去学,去积累它的相关知识确实花费了我很多时间去思考。后来,我觉得对于一个文言知识不是很丰富的初中生来说,如果一开始就拿又长又难的文言文去压他,不如选择一些又短又有趣的文言小故事去激发他们的兴趣。于是我精心挑选了一些很有哲理意味又很有趣的文言小故事给学生去做,做的量一开始比较小,让学生集体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出故事后的道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大了。一段时间后,学生会主动来问一些问题,并开始讨文言文的题目来做。我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花了半堂课的时间和学生谈了我对于文言文的一些看法,告诉学生文言文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如果我们能够把文言文学好,一可以继承我们民族文化中优秀的组成部分,二来还怕学不好现代文吗?对文言文的理解、领悟能力的提高确实对学习现代文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方式方法。不信,同学们可以试一试。现在,我的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劲头明显比以前大了。是啊,正如书中所言,有些兴趣的源泉埋藏较深,没有浮在表面上,你必须去挖掘它,发现它。
书中还谈到不要违背儿童的天性,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破坏童年的情趣。这一点我也感受颇深,从中受到启发。譬如文言文的训练必须花时间,时间哪里来,就是利用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来参加训练,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掌握基本的技能和技巧。在训练的过程中,而且不能违背儿童的天性,训练的时间不能过长,时间过长会使孩子们感到厌倦,精力没那么集中,效果肯定不理想。我根据这些提示,每星期只让孩子们练习两篇课外文言文,这样反而可以保证训练的效果。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一书后,我受益匪浅,对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我从中也受到了启发,我必须多充电,多学点理论知识再去联系实际。我想在今后如有空余的时间,我要多阅读报刊书籍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18
“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苏霍姆林斯基》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两个规律,一是学生是有差异的,二是教师的态度。
读到这里,我想学生成绩的好孬是不重要的,关键是让他感受到成功,并逐渐提高,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他需要我们去培养,有的学生的抽象能力早些,有的'晚些,但最终学生都可以是抽象的。如果一开始就放弃的话,就是教师的失职。
教师的态度决定学生的发展,努力引导学生,通过怎样的途径,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苦难,才能引导学生达到大纲所规定的水平,每节课使学生进步,这才是教师的态度,教师关注的是发展,而不是结果,要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这就是教师的本质任务。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19
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感悟
寒假,我有幸拜读了由特级教师闫学写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一本书。这是一部论文集,主要讲了该怎样当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可以说,这是作者多年教育心得的结晶。书中作者从多角度谈了教师﹑家庭﹑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多方面影响,既有对成功做法的赞扬鼓励,也有对学校和社会错误行为的严厉批判。
在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们”。在帕夫雷什中学,他全面探讨了普通教育的各个领域,提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理论,而他根植于实践的经验和著作正是这一理论的完美诠释。这是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教育体系,因为他的理论与实践总是那么具体、清晰地结合在一起。他一生著述丰厚,41部教育论著,600多篇论文,12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等文艺作品。用作者的话说,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就是在与一颗伟大的心灵对话,他让我们更加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感到自豪:在这个世界上,这项工作虽然充满了艰难和历险,但它是值得做的,因为当你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你就一定能够找到每个人心底蕴藏着的宝藏,也一定能够想到办法去挖掘这些宝藏。
本书从五个方面描述了如何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当老师,有教师的智慧是照亮前方、教育就是提高免疫力、以天地为课堂、用一辈子备一节课、世界上的一切都与你有关。在第一辑“教师的智慧是照亮前方”中有这样一篇文章:课堂是触及理智和心灵的地方里面谈到很重要的一点:师生之间应该进行目光的交流。而另外一篇叫做教学的艺术在于变化,也就是说教师不应从预先的教学设计出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上课并不象把预先量好、裁制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就在于,我们工作的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脆的心灵和精神的儿童。因此,真正的教育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课时计划。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感觉出课的发展的逻辑,使课的结构服从于思维的规律性。”的确,它简直像真理一样触动着我的灵魂深处,细细品读,耐人寻味。
在第二辑“教育就是提高免疫力”中有一篇文章:师生交往是一种精神交往,其中阐述到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的爱绝对不限于跟孩子们呆在一起,他更看重的是与孩子家里真正的友谊。在他看来,教师要做学生真正的朋友,并不只是跟他们一起到树林里去,坐在篝火边吃烤土豆。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起丰富的精神交往,在思想上、智力上培养共同的兴趣,这样教师与学生的友谊才会有牢固的'基础。他提醒教师:怀着空虚的心灵去接近学生是危险的。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做的:他喜欢给孩子们朗读童话、诗歌,还有自己创作的一些小故事。白天,他们一起到瓜园、果园里劳动;黄昏,他们一起坐在铺满落叶的树林深处,枝叶在飒飒作响,微风轻轻吹拂,夕阳洒在如茵的草地上。孩子们听得那么入神,大家一起编故事,写诗歌。一起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语言创造的美。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用自己足够的精神力量感染学生,和孩子们保持着密切的精神交往。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一篇文章“让善良在童年扎根”,在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体系中,培养孩子具有善良的心灵是一条一贯到底的红线。不论是对“难教孩子”的教育,还是师生关系的构建,和谐教育,乃至爱情教育,无不以善良为底色。他认为真正的教育者要唤起学生努力成为一个好人的志向,用运用教师本人教导学生所怀有的真挚诚恳的感情,激励学生成为一个好人,在心中树立与人为善的人生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20
暑假里,我和女儿一起读名著,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美 ——生活的快乐。我也认真拜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选集。这是一部论文集,涉及内容很广,既有德育﹑公民教育﹑理想教育方面的论文,也有劳动教育﹑情感教育﹑语言教育﹑自我教育等方面的论文;有论述学校教育的论文,也有论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各种教育有机结合的论文。可以说,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多年教育心得的结晶。在书中,他从多角度谈了教师﹑家庭﹑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多方面影响,既有对成功做法的赞扬鼓励,也有对学校和社会错误行为的严厉批判。读完全书后,我对苏霍姆林斯基谈到的这几方面内容深有体会:“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然的、和谐的才是最美的。儿童周围的世界,首先就是那包含无穷现象和无限美的大自然的世界。这个大自然是儿童理性的永恒源泉。所以“美——生活的快乐”这部分内容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者深信,揭示多姿多彩的、引人入胜的自然界的小艺术作品,其使命不仅要发展儿童的认识兴趣,还要产生一股触及教育过程的许多方面的强大的教育力量。比如《我们拯救了小云雀》我们在小麦地里找到了一个小云雀窝,在窝里有五只小云雀。他们还不会飞。明天收割机就要来割麦了。
我们看着小鸟,而一只大云雀在我们的头上飞来飞去,我们捧起了小鸟藏身的窝,把鸟窝转移到了绿色的粟子地里,粟子离收割的时间还早着呢。我们走回家去,看见一只大云雀飞进了鸟窝。它在那里坐了好长时间。然后,他出来了,快乐的唱着歌飞向了蓝天,它是在告诉我们:“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孩子!”作者从自然界的事物着手,从平常得再也不能平常的童趣入手,引导孩子要善良的对待所有的生灵,所有的小动物,要与自然界的万物和睦相处,不正是我们今天提倡的保护生态环境吗?想想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具有超前的意识!又如《为了蝴蝶不被刺伤》小卓娅在花园中玩,她走近一棵刺槐。
在刺槐上面有尖尖的刺。一只漂亮的蝴蝶正在刺槐上飞。哎哟,它怎么不害怕呀!要是飞到了刺上,那会怎么样呢?卓娅走到刺槐跟前,摘下了一棵刺、两棵、三棵。妈妈看到了就问她:“卓娅,你在干什么?”“为了不让蝴蝶被刺伤”!这是多么美好的心灵,多么纯真的想法,多么善良的举动啊!人之初,性本善,孩子那颗纯洁无暇的心灵,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保护。在纯洁,善良的心灵的感召下,我们自己也将使身心受到洗礼,情操受到感染,世界将充满关爱!还有《雨和雷》小雨点躺在温暖的小云朵上。他是这样一只小鸟,就象小公鸡那样。雷悄悄的走近他的身边。这是什么样的野兽啊!披头散发,全身都是毛。雷偷偷的走近小雨点,还呼隆隆的吼叫。小雨点吓醒了,哭了起来。他的泪水一个劲掉到了地上。这时地上的人说:“下雨了。”田野和草地在洗脸。小麦和白菜也在洗脸。小雨点哭够了。雨停了。这是多么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把孩子们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描述得如此浅显易懂。
把有时会给人类带来伤害的雨和雷也描写得如此可爱。在作者眼里大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那里的阳光、雨露、微风都会让你感受到生活是如此惬意!世界不是不美,而是我们的双眼被尘世所蒙蔽,看不到也欣赏不到美好的.事物。人生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别在去计较那些丑恶的不开心的事情。只要你有一颗宽容的心,包容一切,你将活得非常轻松而又愉快!读了这本书,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去腐存新。在读书时,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毛躁与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让我深深感受到,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21
在跟岗学习期间,我有幸拜读了《走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著。
下面就谈谈我感触最深的几条:
1、让学生超过自己的教师是好教师,让学生连自己也赶不上的教师是不好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名言,妙就妙在让学生超越自己。人们常把学生比作一棵小树,教师就是栽培小树的园丁。一旦小树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园丁心里何等之没美啊!培养人、塑造人,造就人,是教师敬业乐业,奉献进取品质的集中体会,是教师美好的理想与追求。一位好教师会发自内心地对自己的学生们说:“我希望,你们都能超过我啊!”
2、儿童世界是美好的,要学会用心灵去倾听、理解和感受儿童世界的音乐,不仅要当儿童世界的听众、欣赏者,还要当它的作曲家,要在其中创造出光明愉快的曲调。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对待儿童要充满对人的信任与和善,要学会发自内心的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在人身上创造一切美好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理想的人。”他指出不要因为孩子的一点缺点就遮住了教师的眼睛,如果教师用幸灾乐祸的态度对学生吹毛求疵,学生就会用同样的方法令人不得安宁。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自我检讨自我约束,并学会善意待人。
这让我想起他曾经举过的两个例子,一个是淘气鬼乌拉在集体活动时跑到密林深处捣乱,他没有发脾气,而是借此安排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把全班同学带到一个隐秘的洞穴藏起来,"我们不去找他,让乌拉来找我们"。当小淘气鬼发现大家都不见了的时候,害怕和孤独让他惊慌失措,认识到了错误,在无声中进行了一次自我教育。另一个是他把学生带到花园的一角,让他们在窝棚里通过观察过路人的神态,来学习感受别人的心情。孩子们看到了姑娘的微笑感受到她用劳动创造生活的喜悦,看到老奶奶在战士纪念碑前献花感受到她失去儿子和丈夫的痛苦,通过一次次"察言观色",孩子们冷漠的.心变得敏感起来,他们开始关心周围人的喜怒哀乐,学会用心灵去感受用善意来待人。
这俩个例子让我很受触动,在我们的教育中多于说教少于自悟,我们常常指责孩子不应该怎样做,却很少让他们发自内心的认识到为什么要这样做。训斥责骂的结果是让孩子们敌视我们疏远我们,“恨铁不成钢”的“爱”使我们的辛苦付出变成了一种负担与苦刑,这不能说不是教育的一种悲哀。有人说教育像是在照镜子,学生的一举一动就是我们的影子。我们宽容大度学生就会友好和善,我们遵守原则学生就会诚实守信。如果面对孩子们的错误我们能心平气和疏通、巧妙地引导他认识到错误的后果,如果面对孩子们的冷漠我们能温言细语甚至通过亲身体验培养起他们的"情感修养",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让孩子们受益终身的。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22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当代出类拔萃的伟大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他一生心血筑就的纪念碑。人们在这纪念碑面前,可以玲听到许多烩炙人口的有益教诲;可以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素质教育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我选了其中三段著名的话,来谈谈我读书的心得。
一、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我们上课时有时说"这堂课上得很没劲"。原因也许不同,但教师讲课时激发不出学生的真正的激情可能是最重要的。教师对教材讲述的含糊不清,针对性不强,以至于在孩子们那里形成了一种沉闷的感觉。教师对教材无所谓的态度,立即会传递给学生,这样一来,教学内容似乎成了架设在师生之间的一条鸿沟。面对着难以逾越的宽度,试问学生怎么能精神得起来呢?在这样的课堂上,比起那些需要注意力集中和内容丰富的课来学生本不需要紧张,但却前所未有的感到疲惫,也许只有下课铃才能让他们更兴奋一些。
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培养这种愿望与学校整个教学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它的实现首先得依靠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激励,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时刻注意克服那种令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语调,用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二、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学校里会有这样的场景:教师正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认真听着,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于是教师得出结论,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教师把学生单个叫起来,让他复述的时候,往往又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教师不得不把刚才讲述的内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讲述之前,教师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刚才不提出问题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可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教师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内容时,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
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是让他们扮演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积极主动收获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更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23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当代出类拔萃的伟大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他一生心血筑就的纪念碑。人们在这纪念碑面前,可以玲听到许多烩炙人口的有益教诲;可以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素质教育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我选了其中三段著名的话,来谈谈我读书的心得。
一、苏霍姆林斯基说:
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我们上课时有时说这堂课上得很没劲。原因也许不同,但教师讲课时激发不出学生的真正的激情可能是最重要的。教师对教材讲述的含糊不清,针对性不强,以至于在孩子们那里形成了一种沉闷的感觉。教师对教材无所谓的态度,立即会传递给学生,这样一来,教学内容似乎成了架设在师生之间的一条鸿沟。面对着难以逾越的宽度,试问学生怎么能精神得起来呢?在这样的课堂上,比起那些需要注意力集中和内容丰富的课来学生本不需要紧张,但却前所未有的感到疲惫,也许只有下课铃才能让他们更兴奋一些。 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培养这种愿望与学校整个教学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它的实现首先得依靠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激励,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时刻注意克服那种令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语调,用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二、苏霍姆林斯基说:
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学校里会有这样的场景:教师正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认真听着,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于是教师得出结论,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教师把学生单个叫起来,让他复述的时候,往往又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教师不得不把刚才讲述的内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讲述之前,教师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刚才不提出问题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可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教师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内容时,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 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是让他们扮演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积极主动收获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更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三、苏霍姆林斯基说:
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乎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绩而变得美好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他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忘己任,努力完善教育方法,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24
最近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整体进度比较慢。遇到一些章节总是想反复读诵,频频中断,一者是有些地方实在是太在理太认同了,所以会反复多看几遍,而有些地方是感觉尚未明白所以要推敲几次!如:书中提及,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极其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联系我们当下,熊老师一直在提老师们不能停留在舒适圈内,要打破舒适圈。我想如果我们教师在工作中习惯性的停留在舒适圈内,不去探索和分析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学生,那么这种创造性就得不到发展,我们的教育就变得没有创造性,间接的对孩子们的教育就会变得特别的呆板生硬模式化,遇到一些突发的问题或者比较有个性的孩子就容易不知所措,也找不到突破点。
这一点深有体会,这学期带一二年级的数学课,合班上课,二年级的小嘉同学是一个比较活泼好动的孩子,这类孩子有个优点,就是很聪明,基本一点就通。所以刚开学那段时间我基本的思路是给他布置任务,不懂的地方适当点拨,课堂上虽然也会有点小动作,基本提醒一下会收敛。后来一两周当我把重心转移到一年级的同学身上时,我发现他的状态就特别不好,课堂纪律很差,着实把我气的够呛!没有办法,因为我是老师,职责所在,不能退,也无路可退,于是向其他老师求助,小红老师给了一个字:陪。细细思考也有道理,就像对自己的孩子,光严格要求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陪伴。同时我还发现,其实小嘉同学也有很善良,很热心,很渴望被关注的'一面。可能因为他的性格,以往受到的批评都是比较多的,可是越批评孩子的状态就会越差,这一点是永恒的真理。唯有鼓励和表扬为主才能让孩子朝气蓬勃自信满满。明白了这两点之后自己再次调整对他的思路。
课后多一些陪伴,陪他们踢足球,陪他们做游戏,带他们去我家摘橘子等,课堂上带着他一起温习一年级数学的重点,同时多表扬他进步的地方,偶尔有些地方没做好也先放一放,先说那些方面做好了。一个月下来感觉我们相互的状态都会很不错,打心眼里喜欢上这个胖嘟嘟的小伙子了。我想这应该也属于教师的创造性工作的范畴。用心对待每一个孩子,用心对待每一次课堂,用心对待每一个问题,我想唯有“用心”二字才能不断的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也唯有用心二字才能让教师感受到教育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01-05
苏霍姆林斯基经典名言12-29
苏霍姆林斯基名言11-27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09-19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10-31
苏霍姆林斯基经典名言(13篇)12-29
苏霍姆林斯基经典名言精选13篇12-29
苏霍姆林斯基经典名言15篇01-07
苏霍姆林斯基经典名言(15篇)01-07
苏霍姆林斯基名言(15篇)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