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评课稿5篇
《安塞腰鼓》评课稿1
《安塞腰鼓》出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它用宏大的场面,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激昂的鼓点,搏击的躯体,瑰丽的舞姿等来表现黄土高原的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对于这样一篇,我觉得李小军老师做的最棒的就是他的朗读教学。从腰鼓中理解生命和力量的主旨,对初一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避开难点,重点放在朗读上,通过读,体会,感受,难点自然就随之突破了。
李老师的朗读主要分为三种:
一,听读,交流朗读技巧。听老师读,听同学读,听自己读。交流读的好的地方,要改正的地方。为什么要这么读,理由是什么。李老师读的时候还故意给同学设计了小的陷阱,让同学去讨论去交流。通过听读同学们初步感知内容,初步感受到气势,力量,激情,生命
二,速读,用句式说话。用好一个------的安塞腰鼓或陕北人民是多么的'------这样的句式说话。李老师提出了读的速读,同时要求学生动脑思考,同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把可意会转化为可言传,用句式说出了同学们对的感知和感受。
三,寻读,学习一些方法。先是通过寻找标志性的句子,寻找文中语气转折的地方读出结构,梳理作者的思路。再寻找排比,反复的句子,大声的让同学读出来,一浪一浪的高潮让人喘不过气来,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接着寻找用短句,独词句构成的内容,体会表达效果。气势充沛,节奏鲜明,语句铿锵。而后,委婉的寻读出对比,指出江南有江南的风格,西北有西北的特点。黄土高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只有这,才打得起安塞腰鼓。最后让同学们选读,写出自己的感悟。对这厚重的黄土地,对这热情奔放的年轻后生说点什么,不仅培养了学生读的习惯和能力,极好地加强了学生的语感,还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安塞腰鼓的那种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这些特点,更要动手写出心中不可遏制的冲动。
李小军老师的朗读教学内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安塞腰鼓》评课稿2
我很喜欢《安塞腰鼓》这篇文章,作者刘成章简直把安塞腰鼓写活了,写神了。可是,当这样的一篇文章编入了教材,成为文本摆在我面前时,我胆怯了。因为安塞腰鼓离我们的生活是那么遥远,远得从来不曾看过,从来不曾听过。
就这样,我带着满心的期盼,些许的担忧,走进了赵老师的课堂,和学生们一起聆听那黄土高原上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所捶打敲击的安塞腰鼓。整堂课,酣畅淋漓,气势如虹,举手投足间豪放、洒脱、大气,完全不似女教师般小家碧玉。
在如此强烈的课堂气场上,赵老师也在充分地用自己的实践去验证张田若先生的.那句话:“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要让学生频繁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让学生频繁朗读后而不心生厌烦,那也不是很容易的。在这一点上,赵老师的教学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初读课文,让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并不一定要按部就班的照着课文的顺序读下去。赵老师在解读课文后很巧妙地将课文重新建构,并创造性地分成两大板块指导学生朗读:1、声音震耳欲聋;2、动作强健奔放。在这两大板块中,适时地、多次地穿插安塞腰鼓的鼓声、视频。虽然在朗读的细节上稍显粗糙,但能够让学生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将文本语言融入自身的血液,化为生命语言。在读好这两部分的基础上,赵老师顺势引导出“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真是:好一个安塞腰鼓。
最后,我想提一点小小的建议:在进一步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去体悟黄土高原上那奔放而热烈、磅礴而淋漓的生命力,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这样的课堂有了理性的思考,更有了生命的厚度。要是课堂上学生再活跃一些会更好。
《安塞腰鼓》评课稿3
听完陈**老师的这两节《安塞腰鼓》的教学,感受颇多:
1、关于课文的朗读
这是一篇表现艺术之美的美文,作者写得是激情澎湃,这节课陈老师也让学生读得激情澎湃,应让学生自己大声朗读,然后再抽生读,若学生在朗读时不能充分表现作者的感情时,教师再进行范读,通过教师规范激情的朗读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去领会文章。
2、关于教师的.引
视频导入时,陈老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咱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安塞腰鼓的?这样一步步就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了。
当学生活动时,教师也注意引导,让学生自己泛读(文章写得好吗?),再让学生思考读(文章是怎么写的?),然后将自己的思考及困惑在小组里互相交流,最后教师再引导提升点透。
3、关于课堂的训练
陈老师在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写法(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时,结合课文指导写作,练写结合让学生读透课文,解透课文,再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进行仿写训练,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
关于有效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读——思——议——导——悟
总之,陈老师将语文课上成具有“浓浓的文学味,浓浓的生活味”的语文课。
《安塞腰鼓》评课稿4
《安塞腰鼓》是一篇散文,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文章用语激昂、酣畅淋漓、大气磅礴,让人激情澎湃。两个个性不同的教学风格却也使这篇文章有的别样的韵味。
我校的景老师重在“读”中悟“情”。景老师尽管初上讲台,但对于这节课的处理我个人认为还是不错的。整节课景老师采用了听读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将“读”贯穿于整个课堂。采用了听读、自读、精读等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教师把反复出现的句子“好一个安塞腰鼓”作为突破口,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对安塞腰鼓的由衷的溢美之情。
个人认为还有几个问题值得商榷:
1.由于是七年级学生,所以教师需对文本中的生字,如“铿锵”、“羁绊”等进行强调,况且小宋两次出现把“铿锵”读错的现象。
2.“___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的设计似乎与“概括安塞腰鼓表演的总体特征”环节的设计内容一样,有些赘余。
3.课堂时间的安排有点前紧后松,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
当然,这仅仅是自己对文本解读的感受,我们常说,诗有诗心,文有文心,而诗心文心,都是作者之心。一篇课文教什么?一般来说,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文心,作者的`感受等等。但其实,语文教师还经常有意忽略了一项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文章的语言。很多文章的内容主题其实不需要教,学生一看就懂。那么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一些什么新的东西呢?我们可以发现,文章的语言美。《安塞腰鼓》就是这样一篇课文。
薛老师对《安塞腰鼓》的解读就抓住了这一把手——“腰鼓”。
1.抓住“腰鼓”组织教学过程。这节课就是从“腰鼓”展开的,先借助本校的课本剧从整体上使学生初步感知腰鼓的特点。其次品“鼓味”,赏语言,在朗读、发现、品析中体会腰鼓的犷野。接着悟“鼓魂”,探主旨使学生充分体味到腰鼓的阳刚之美。
2.抓住“腰鼓”整合教学。品读段落、品析语言及写作方法这三个方面的层层展开,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这大气磅礴的腰鼓的钦赞之情。
3.抓住“腰鼓”组织语言教学活动。由“我发现了________美,你听(看)________”的句式引导学生寻找美感,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体会了别样的美句。
当然,薛老师也出现了一点小的瑕疵,多媒体出示的生字词中“冗杂”的“冗”(板书三声)教师读成二声;“旋风”中“旋”教师说是二声,正确是四声。
总之,一篇文章,两节不同形态的呈现,都使我感受到语文课的别样魅力。
《安塞腰鼓》评课稿5
《安塞腰鼓》出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它用宏大的场面,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激昂的鼓点,搏击的躯体,瑰丽的舞姿等来表现黄土高原的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对于这样一篇文章,我觉得李小军老师做的最棒的就是他的朗读教学。从腰鼓中理解生命和力量的主旨,对初一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避开难点,重点放在朗读上,通过读,体会文章,感受文章,难点自然就随之突破了。
李老师的朗读主要分为三种:
一,听读,交流朗读技巧
。听老师读,听同学读,听自己读。交流读的好的地方,要改正的地方。为什么要这么读,理由是什么。李老师读的时候还故意给同学设计了小的“陷阱”,让同学去讨论去交流。通过听读同学们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初步感受到气势,力量,激情,生命······
二,速读,用句式说话。
用“好一个------的安塞腰鼓”或“陕北人民是多么的------”这样的句式说话。李老师提出了读的速读,同时要求学生动脑思考,同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把“可意会”转化为“可言传”,用句式说出了同学们对文章的`感知和感受。
三,寻读,学习一些方法。
先是通过寻找标志性的句子,寻找文中语气转折的地方读出文章结构,梳理作者的思路。再寻找排比,反复的句子,大声的让同学读出来,一浪一浪的高潮让人喘不过气来,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接着寻找用短句,独词句构成的内容,体会表达效果。气势充沛,节奏鲜明,语句铿锵。而后,委婉的寻读出对比,指出江南有江南的风格,西北有西北的特点。黄土高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只有这,才打得起安塞腰鼓。最后让同学们选读,写出自己的感悟。对这厚重的黄土地,对这热情奔放的年轻后生说点什么,不仅培养了学生“读”的习惯和能力,极好地加强了学生的语感,还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安塞腰鼓的“那种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这些特点,更要动手写出心中不可遏制的冲动。
李小军老师的朗读教学内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安塞腰鼓》评课稿】相关文章:
《安塞腰鼓》评课稿04-26
《安塞腰鼓》评课稿04-01
《安塞腰鼓》评课稿(优选)07-30
《安塞腰鼓》评课稿(5篇)04-01
《安塞腰鼓》评课稿(精选15篇)03-01
(通用)《安塞腰鼓》评课稿4篇07-15
《安塞腰鼓》评课稿常用10篇08-23
(合集)《安塞腰鼓》评课稿5篇01-07
《安塞腰鼓》评课稿[集合2篇]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