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评课稿

时间:2024-07-23 00:14:07 其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梯形评课稿(14篇)

梯形评课稿1

  本节课是《梯形》复习课,从内容来看又是梯形的常见辅助线的添法为主,并通过近十种不同的辅助线的添法,使学生学会了把梯形转化为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问题来求解的途径。让学生感悟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魅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精心选取了有针对性的.许多例题,来加强对梯形添辅助线的训练。从上课实际效果来看,是比较成功的,学生都能正确的找到解决的方法。教师本身基本功较扎实,上课思路、条理清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但从内容安排上来说,是否把添辅助线的各种方法,先不要让学生去归纳、提出,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思路错乱、混淆。可以通过对应的例子,让学生去思考、解决(这些例子应简单、明了型的)。然后再归纳、小结,可能效果会更好。即在练习中去寻找、归纳,要比先提出结果让学生去套用解决收效更佳。在此基础上适当配些较难层次的题目。由于还有一部分例题未有时间练,也使得添辅助线解决方法在这节课中只指方法,未有应用。还有一题的方法涉及到三点共线问题,学生提出了方法,但解决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师指点不够。有些例子可用多种方法的,还可让学生多发表各自见解,如果时间不够,建议可用两教时来完成。

梯形评课稿2

  我听过白老师的几节课,白老师教的梯形的面积一课,再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环节设计精巧

  新课伊始,白老师从三峡大坝的横切面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了运用转化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因而老师直接把这一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具体、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交流、讨论、,然后让学生展示多种方法的推导过程,融合学生的智慧,使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在课上得以碰撞,从而归纳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的面积公式教学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既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又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课上注重学生活动

  这节课白老师从准备,诱发、释疑,转化、到总结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诱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通过动手尝试、观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张扬个性,在群体互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让学生用眼看,用手做,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想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尽情表现,发现自己,在亲自实践中理解,认识新知,使学生的知识、情感、能力在探索过程中得到和谐的发展。

  三、教师的角色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参与、这一作用在本节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学生计算时的书写及单位名称等问题教师也予以指导,这些都体现出老师教学的细致和务实。

梯形评课稿3

  1、注重知识间的紧密联系。在学习《梯形面积》之前,学生已系统地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两节课的内容,并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因此,梯形面积的学习虽然是一个新的内容,但是在方法上是有法可依的,在教学时教师据此为学生搭建学习的脚手架,密切联系之前的学习内容;在研究过程中,又放手让学生自己开展研究,表述结论,从而经历比较完整的研究过程。

  2、通过动手操作,对课件的直观演示进行观察、比较、推理、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起到了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的目的。

  3、学习方式的变化是本节课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如在“探索新知”这一环节中,改变了过去由教师讲解、代替学生操作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动手实践—小组内交流—选择可行的`方法”这样三个步骤,完成了转化和归纳的全过程。突出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新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在不断地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并从中体会到了探究所带来的乐趣。

  4、激励评价到位,而且贯穿于整节课的全过程,这样能使学困生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好。

  5、小组合作时学生感到有话可说,而且交流时目标明确,活动有效,小组长在组织时也有一定的秩序,体现了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

  建议: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求横截面的这道题数字有些大了,学生在课堂上解决时占用的时间比较多,可以只列式不计算,在后面的考考你有多聪明时,可以让学生选择一题计算,因为这两道题的数字相对于小一些,这样还可以节省出后面练习的时间。

梯形评课稿4

  梯形是四边形中的基本图形之一,它是在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基础上进行复习的。梯形是四边形中最重要的基本图形之一,在整个四边形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能以大纲为指导,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难易适度。教学目标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教学内容始终围绕目标、反映目标,王老师能分清主次,准确地确定重点、难点、关键点,处理好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抓住知识的生长点。讲授具有启发性、层次性;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会学的'目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猜想、试验、探索与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思维品质。教态自然、亲切、语言清晰、简练、生动、富启发性。板书设计合理、工整,具备用图形表达数学思想、性质、建立联系的技能;现代化教学设备使用适时,演示熟练,能帮助改善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下面主要对王老师的教学过程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王老师由提出四边形按位置分为几类的问题引出课题,总结时说是二类,我总觉得有不妥的地方。

  2.王老师列举了许多添辅助线的方法,我觉得他始终漏下了一条,看到中点添加中位线。

梯形评课稿5

  评课

  在徐老师的这节课中,我们看到她为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而做的努力:课始,由两位同学带领大家回顾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通过比较,明确两者的共同点是运用了转化的方法。这一环节的设置,一方面激活了学生的与学习新知相关的那部分旧知,另一方面也给学生以有力的思维策略指导,为新知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例题教学部分,徐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她以活动为主线,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空。学生通过剪、拼、填表等一系列活动,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提供了有力的表象支撑。在这一环节中,周老师还有意让学生走向讲台,将自己的做法、发现讲给大家听。这一做法,在锻炼一部分同学的胆量,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激励着另一部分人。这点很值得我学习。

  对于这节课,我们也有些建议:

  1、例题交流时,问题太碎,亦步亦趋。

  这节课有前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为基础,不管是知识方面还是能力方面亦或是方法上,学生都有很好的知识正迁移的基础,所以教师可尽管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自己说。步子太小就会束缚学生的'手、脑。

  2、公式推导后,学生说得太少。

  在公式推导后,只有上讲台的几个人有机会说过程,而下面的同学都没有说,错过了一个促进理解的好机会。

  点评

  总的感觉是非常的朴实、实在,学生也学得很扎实。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首先老师非常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课一开始就带领学生复习正方形、长方形,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了解学生的情况、复习旧知,也为新课做好了铺垫。

  从教学内容上看,本课抓住了一个“准”字,既教学重点,难点确立准确,教师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都突出了重点,使学生会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突破了难点,使学生会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推导和验证梯形的面积公式。

  在求证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整节课都是有学生自主思考,合作而得出的。并且放手让学生去做,去说。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在这里放飞。老师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充分的素材、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用学具剪剪拼拼,进行了自主探索,并在形式上响应地组织了小组合作交流。体现了探究性教学的特点。通过实际操作,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验证、推导、小结,让学生发现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比较优化,进一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徐老师这堂课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体现了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探究性教学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梯形评课稿6

  王老师采用比较、分类复习方法,结合外地班学生基础较好的情况,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并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具体落实,而且目标的确定适合学生当前的发展,达到了预期目的。

  能注意到以前学习的梯形的有关的概念的复习,对梯形定义的内涵的挖掘与探究,加深了学生对概念进一步理解。

  课堂习题的安排合理,王老师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大课堂容量,而且将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吸引了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率。教学环节安排比较合理。能以学生的认知活动为主体,一切教学措施的安排始终围绕着学生的`身上,能注意到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暴露出的问题,能及时准确地纠正,应变能力较强。

  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明确了把梯形或其它多边形的问题需要转化成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问题求解,使他们自然掌握了梯形问题的几种常用的辅助线的添法这节课的难点。

  在典型例题1 “求证:四边形DGEF是等腰梯形”中,教者只强调要先证明一组对边平行,再证另一组对边相等即可。是否有必要证明这相等的两边一定不平行呢?

梯形评课稿7

  这是一节单元复习课,《梯形》是四边形中一种比较常见,也是比较重要的四边形。王老师对于《梯形》的知识结构整理的比较清楚,从四边形的分类、到四边形的性质、再到四边形的判定等等,而且在练习中经常强调一题的多种解法,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复习梯形中常见的辅助线添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整堂课节奏把握的恰当好处,重点、难点突出,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应该是比较成功的.。

  教学方法采用了“教师讲”与“学生练”相结合的教学思想,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回忆,但无意当中也剥夺了学生自主学生的时间,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方法和方式可以更多样化一点,可以适当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梯形评课稿8

  我聆听了陈老师的一堂复习课————《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是四年级上册空间与图形的内容。这节课相对来说知识点多,上起课来有一定的难度,陈老师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化难为易,将本节课重点和难点落到实处。

  一、 优点

  1、设计合理、环节清楚、复习目标把握准确,条理清晰的引导孩子进行知识点的构建和学习。

  2、课堂上老师敢于放手学生,让学生充分交流汇报,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师进行有效地梳理,充分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在练习中,针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和关系设计,进行有效地思考,对知识进行了拓展和延伸。

  二、需要探讨的地方

  练习拓展的面可更宽泛一点,可联系以前学生学习过的周长计算进行,提升思维的高度。

  总之,陈永志老师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用自己的教学风格折服了在座的所有聆听着,让大家觉得听课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享受。

梯形评课稿9

  《梯形的面积》一课教师先出示学过的图形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再出示梯形,让学生想一想怎样计算这个没学过的图形面积,接下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究梯形的面积,教学过程简洁明了,并无花样,但却是让我感到惊叹的一节课。

  首先,惊叹于教师的沉着淡定,整节课教师几乎没有什么发言,除却必要的引导性语言,并无讲述,完全由学生自己去操作,自己去交流,自己去争论,自己去归纳,我不得不想,教师该有多好的自信才能够这样完全将课堂留给学生。其次惊叹于学生的精彩争论,同学们机智的'问答,大方的阐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质疑某某的其中一个观点”“我反驳你的表述”“我赞同某某的观点”等等在这样的你来我往、唇枪舌剑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这样的课堂让我不禁反思,平常我们是不是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如果能像本课老师一样,真正的放手,也许能拥有更精彩更真实的课堂!

梯形评课稿10

  《梯形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上年级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按教材进度第一次系统认识梯形,要求学生不仅能根据“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特征直观判别,而且能与前面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进行比较和沟通。本节课温老师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比较为主线,以师生互动、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让数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原有经验,使学生主动学数学,探究学数学,快乐学数学,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定教的结构模式,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主要表现在:

  一、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与联系,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

  对梯形的特征研究,温老师努力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建立梯形表象过程中,让学生不断把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行比较,加深两种图形之间的区别,也为学生沟通四边形之间的联系作好铺垫。

  二、精选习题,整合知识点,用足用好每道习题

  本节课的知识点是比较多的,包括梯形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特殊性、画梯形的高等,为此,该如何能够选好习题,整合知识,给学生留足思考和探究的空间,显得尤为重要。温老师判一判,变一变、猜一猜这三个练习即让学生掌握了重难点又发展了学生思维。

  三、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每个问题

  让学生自学书本66页的上底、下底、腰和高之后,我没有简单地让学生说答案,而是请一位学生上来边指边说:上底是……下底是……,这样,既有了认识的结果,同时也是对梯形各部分名称的巩固。在汇报第二个直角梯形时,我问:“为什么它的高就是它的一条腰?”使学生在以往学习的旧知上,更明确地知道了:如果梯形的一条腰和梯形的底互相垂直,那么这条腰就是梯形的高。同时学生也了解到并不是在上面的'就叫上底,在下面的就叫下底。

  总之,温老师这节课的能落实贯穿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基本教学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操作活动,充分利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用发展的眼光来教学,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未来能力。如果在练习方面,学生动手的练习量能再有一点,我觉得就更好了。

梯形评课稿11

  以往听《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觉得内容简单,没有新鲜感。今天陈老师的《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听后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本节课的最大看点就在于,教师能够站在知识系统的高度把握教材,处理教学内容。梯形是特殊的四边形,是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教师紧紧抓住梯形的本质特征设计了教学的'全过程。

  首先,学生在猜测中进入新课。教师巧妙地设计了猜图的游戏。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的特征猜图,前边几个猜得又快又准,后边的怎么猜不对了?原来,“都是梯形惹的祸”。猜图情境的创设,既复习了已学图形的特征,为学生独立探究梯形的特征搭设了脚手架,又唤起了学生对梯形的好奇,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下带着强烈的好奇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然后,学生在比较中建立概念。学生在教师探究提示的引导下,通过将梯形与所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一一比较,从梯形是四边形——是“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学生在对话、修正、完善的过程中建立了梯形的概念,形成了对梯形的全面认识。

  接着,学生在操作中巩固概念、拓展概念的外延。教师没有停留在让学生利用概念辨认梯形的层面,而是让学生一刀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上剪出一个梯形、在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上剪出一个梯形,第一次操作,剪出了一个直角梯形,第二次操作剪出了一个等腰梯形。既巩固了梯形的概念,又巧妙地引出了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还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最后,学生在分类中建构概念。教师让学生把所学过的平面图形利用不同的标准分类,学生既利用了梯形与其它四边形的区别进一步巩固了梯形的特征,又将所学过的平面图形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建构了平面图形的知识体系。

  总之,教师站在知识系统的高度,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了猜测、推理,观察、比较,操作、内化,对话、分享的过程,学生不仅获得了对梯形特征的认识,还获得了数学学习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体验了数学学习过程的有趣。

梯形评课稿12

  听了葛老师的课,让我感受到了一位有经验的老师身上的魅力:教材挖的透、学情掌握的准,沉着,冷静的教学心态。她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回忆。

  1、新旧知识联系紧密,为新课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课前老师让学生回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边操作边讲解,可以很好地将方法迁移到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上来。另外教师让学生回忆梯形各部分的名称,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2、学生的合作学习有效。

  在探究环节,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合作的机会;教师的问题醒目,操作性很强,为学生的合作指明了方向;小组长责任性强,为小组交流的有效性给与了保障。

  3、注重数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

  如:横切面的理解。

  4、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

  教师在练习中强调用规范的格式求面积,并让学生板演展示,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5、练习设计突出了重点,强化了难点,看出了她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充分预设。

  6、合理巧妙地利用多媒体,强化易混淆的知识。

  教师在判断练习时,不仅让学生充分交流,而且最后多媒体呈现了反例,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总之,这节课很扎实,很有效,很值得我学习。

梯形评课稿13

  今天听了徐老师上的《梯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整堂课的教学,我们感觉较为满意的是,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了探究性教学的特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的教学应该说较好地落实了这一理念: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用学具剪剪拼拼,进行了自主探索,并在形式上响应地组织了小组合作交流。体现了探究性教学的特点。具体在教学中的体现如下:

  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老师十分注意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出现了多种操作方法,如:一部分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平移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一部分学生用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翻转180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公式;还有一部分学生用一个梯形沿梯形的右上角到对腰的中点剪下,翻转180度,拼成一个三角形,推导出面积公式。这样的.教学正好落实了《标准》提出的“数学教学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下学习”的理念。尤其突出的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实实在在地给了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值得指出的是:这当中还蕴含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让学生把陌生的知识自主地转化为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了迁移、转化思想。经过课堂小结的点拨,使得这一教学效果尤其明显。

  二、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首先,在导课时,创设了猜两个与数学有关的谜语,不仅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愿望。其次,创设应用探索出来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主要是通过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梯形的面积来实现的。课堂上黄老师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到了《标准》对于情景的创设“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要求。在这一前提下让学生进行探究,是水到渠成,显示了学习的自主性。在获取了知识后马上让学生运用新知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切实并切身地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的思想。

  三、体现练习的层次性

  练习的设计体现由简到难的梯度性,关注后进生,也兼顾学有余力的学生,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

  总之,在本节课中,教师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物展示、合作交流等各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体现了学生自身的价值,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梯形评课稿14

  复习课的课堂教学设计,要做到内容的“全”与问题的“透”,是很难的。复习课难上,也在于如何做到“复习内容全面,问题探究透切”。王老师的梯形复习课,在引导学生分析知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方面,采用比较,分类的科学方法,促进了师生积极互动,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梯形化归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是有关梯形问题的重要的.解题思想和解题途径,也是学生将梯形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很好的体现,因此数学老师在教梯形时,都会重视对梯形辅助线添法进行归类,久而久之,梯形辅助线的添法已经很完善。王老师在复习梯形知识的基础上,全面向学生介绍了各种梯形辅助线的添法及其作用,顺序渐进,几成完美,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也很出色。但我观察到,有一部分学生是一头雾水,参与热情不高。建议:如果能精选一些简单而又要添辅助线的题型,作为铺路石,从中归纳各种辅助线画法,那么能使纸上谈兵,落到实处,引发学生参与热情,使学生有探究的价值观和发现的成功感,教师也自然地从居高临下的领导者角色转变成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同时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一堂复习课,通过把小问题研究“透”,达到一两个教学内容的“全”,这样已经不错了,样样俱全,确实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