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长素发现》教学设计

时间:2023-04-06 09:47:08 设计 我要投稿

《植物生长素发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植物生长素发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植物生长素发现》教学设计

《植物生长素发现》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三章第1节,是在对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和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后,基于对植物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方式——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的学习,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植物个体水平的稳态和调节,并与1、2章内容并列共同组成生物有机体稳态调节知识体系。本节作为本章的第一节内容,深入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个体适应性,随着生长素的发现学生认识到植物激素的存在,并初步了解生长素的作用——促进生长,这为进一步学习生长素的其他生理作用及激素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说明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说明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训练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利用生长素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发展史教育,教育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生长素发现过程。

  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四、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于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稳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那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又是怎样的呢?它与动物的调节方式又有什么区别?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是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学生在高一的时候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并且在学习孟德尔豌豆实验时,又学习了“假说演绎法”,已经有了基本的生物学科素养,小组合作意识较强,所以对于本节课“生长素的发现历程”的四个实验的设计,以及层层递进的推理过程都能很好地理解。但对于实验的设计还有待提高,所以本节课要着重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多媒体出示:向日葵图片。

  讨论: (1)图中向日葵的生长方向有什么特点?

  (2)可能是哪种环境刺激,引发了向日葵生长方向的改变?

  向日葵会朝向太阳生长,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现象。其他植物会出现这种现象吗?多媒体展示更多图片。师生共同总结出向光性的概念。

  向光性:植物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

  那么,植物为什么会表现出向光性的现象呢?单侧光是如何引起植物的向光性生长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和达尔文一起“思考”,与詹森,拜尔同感“刺激”,随温特揭示生长素的奥秘。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设计意图: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公,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环境和条件。让每个小组推荐一人分别阐述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的实验和结论,教师适时给予总结。

  1、达尔文的实验(19世纪末)

  19世纪的时候,达尔文就已经注意到了植物向光性的问题。他用金丝雀虉草进行了简单的实验。

  多媒体出示:

  学生发言:在单侧光照射下,实验一:生长,向光弯曲;实验二:不生长,不弯曲;实验三:直立生长,不弯曲;实验四:生长,向光弯曲。

  设疑:(1)实验一与实验二对照,说明了什么?

  (2)实验一与实验三对照,说明了什么?

  (3)实验一与实验四对照,说明了什么?

  (4)你觉得达尔文的实验设计,遵循了什么原则?

  师生总结: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这种影响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过渡】但这毕竟是达尔文的设想,要想证实这种影响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它会引起背光面生长快呢?它真的可以向下传递吗?就需要达尔文之后的其他科学家进一步研究。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詹森的实验设计。

  2、詹森的实验(1910)

  多媒体出示:

  教师:詹森的实验可以看出什么?

  学生发言: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向下传递。

  你觉得这个实验需要补充吗?

  学生思考。教师展示云母片的`图片。

  【过渡】达尔文的实验,我们设想产生了某种影响;詹森的实验,证明确实产生了某种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还可以透过琼脂片向下传递。那么,为什么影响传递到下面,就会引起胚芽鞘的弯曲呢?下面就让我们来感受拜尔的实验方案。

  3、拜尔的实验(1914)

  多媒体出示:

  教师:拜尔的实验为什么要在黑暗的环境中进行?拜尔为什么要将尖端放置在左侧或右侧?拜尔的实验是如何体现对照的?

  学生发言:避免单侧光照射对结果造成影响。

  学生发言:由实验可以看出,将尖端切下,放置在左侧,胚芽鞘会向右弯曲;放置在右侧,会向左弯曲。我们小组推断,尖端放置在左侧时,影响顺着左侧向下传递,导致左侧分布多,右侧分布少,就向右弯曲;反之,尖端放置在右侧,影响顺着右侧向下传递,导致右侧分布多,左侧分布少,就向左弯曲。

  师生总结: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 造成的。

  学生发言:拜尔的实验体现了相互对照。

  【过渡】根据上述几个实验,科学家推测:“影响”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不均匀分布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那么,这个推断成立吗?让我们来领略温特的实验过程。

  4、温特的实验(1928)

  多媒体出示:

  学生发言:由实验可以看出,放置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左侧,会使其向右弯曲;反之,没放置过尖端的琼脂块,不会产生这样的作用。

  教师设疑:大家觉得温特的实验严谨吗?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

  师生总结: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影响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把它命名为生长素。

  5、生长素研究的后续进展

  1931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生长素,即IAA(吲哚乙酸)。

  1946年,人们才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后来又分离出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如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

  【小结】: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教室设疑:为什么单侧光照射下,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是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了,还是向光侧生长素被分解了呢?

  展示实验设计,证明是由于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了。

  教师:至此,我们终于弄清了植物向光性的原因。人类每一次的科学发现,都经历了科学家一步一步的研究,最终所有科学家的成果汇总才使科学前进了一大步。现在,仍有很多问题人类还不清楚,也许将来,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就会

  为科学发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过渡】:接下来,我们考虑一下,除生长素外,植物体还有哪些激素?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6、植物激素

  多媒体展示:赤霉素、乙烯、细胞分裂素的共同特点:

  (1)植物体内产生

  (2)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

  (3)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

  (4)微量

  (5)有机物

  【过渡】:学习了以上内容,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8,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的有关内容。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多媒体展示以下问题,请同学阅读课本后回答:

  1、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在哪里?

  2、生长素是如何运输的?

  3、生长素一般分布在哪里?

  学生发言:1、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极性运输(由上到下)幼嫩组织 属于主动运输

  非极性运输 成熟组织

  3、集中于生长旺盛的部位

  例如:胚芽鞘,芽和根尖的分生组织,茎的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回顾】:我们本节课的内容就学习到这里。下面请四位同学扮演科学家,帮我们再一次重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四位同学在讲台上扮演科学家,进行表演:

  “达尔文”说:我设想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 “影响”;

  “詹森”说:我初步证明了“影响”可以透过琼脂块向下面传递;

  “拜尔”说:我初步证明,由于“影响”在下段分布不均匀,才造成了弯曲;

  “温特”说:我进一步证明了尖端产生的“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

  至此,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教师:宣布下课,课后请同学们自主学习P49的“技能训练栏目”,并思考有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生长素发现过程

  (1)达尔文 推测:产生了影响

  (2)鲍森·詹森 证实:影响可以向下传递

  (3)拜尔 证实:影响分布不均匀

  推测:影响是化学物质

  (4)温特 证实:影响是化学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七、教学反思

  在讲授本节时,以向日葵作为切入点,利用学生想知道向光性原因的欲望为动力,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观察现象后小组讨论,得出答案,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随着一步步揭示真相,学生参与了科学研究的历程,体会了科学发现的不易,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在探究过程中,老师作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的新课改教学理念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授课中注意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知识的得出都来源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这样学生掌握知识比较容易。

《植物生长素发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植物向性运动的概念及意义。

  ②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③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2、能力目标

  ①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及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物质实验并预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②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及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的分析评价与设计,体验感知科学探究的曲折,培养学生执著探索的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等科学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

  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实验探究法、讲述法、比较法、自学法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使其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观察、比较和总结、判断思维和创新能力;还通过课堂上学案使用的教学方法不但明显加强了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还显著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教学过程:

  A、引入课题

  导言

  1、请同学们观看教材窗台盆景这幅图,想到了什么诗词?(回答: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红杏出墙”说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那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讨论,是外界什么诱惑使这“红杏”探出脑袋,向外张望?这是植物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B、新课讲授

  一、植物向性运动:

  这部分内容安排学生看书自学并完成学案上的知识预览填空

  二、生长素的发现

  (一)达尔文向光性实验

  先向学生介绍胚芽鞘是什么?

  达尔文实验:图解的形式,flash演示(A组胚芽鞘保留尖端,B组胚芽鞘切除尖端C组锡箔盖住胚芽鞘尖端D组锡箔盖住胚芽鞘尖端下面)

  问题探究一: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与胚芽鞘哪部分有关?

  看了课件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同学们分析本组实验中的AB,通过比较思考,这两个对照组单因子变量是什么?控制变量又是什么?由此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探究二:胚芽鞘感受单侧光的部位在哪里?

  看了课件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同学们分析本组实验中的CD,通过比较思考,这两个对照组单因子变量是什么?控制变量又是什么?由此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探究活动之后,及时布置学生完成学案上达尔文向光性实验设计相关问题

  (二)温特实验

  老师介绍材料中的琼脂块是什么物质?

  问题探究三:胚芽鞘尖端是否产生了某种物质?

  这个探究活动安排是先让全班学生按照学案上的提示完成整个实验设计方案、现象、结论之后,再叫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把实验设计方案、现象用图像来表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温特实验单因子变量是什么?为什么要做一个琼脂块没有接触胚芽鞘尖端对照实验?

  (三)郭葛实验:这部分内容安排学生看书自学并完成学案上的知识预览填空。

  C、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生长素发现过程两个经典实验,要领会到设计实验所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对照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并且要在实验步骤中从语言上、逻辑思维上体现这三个基本原则。还特别要注意描述的实验结论要与实验现象相吻合,即有什么样的现象应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D、练习巩固:全班学生完成学案上的课堂演练

  学案

  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

  生长素的发现

  课时:1课时

  问题探究:

  探究一: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与胚芽鞘哪部分有关?

  探究二:胚芽鞘感受单侧光的部位在哪里?

  探究三:胚芽鞘尖端是否产生了某种物质?

  知识预览:

  一、植物向性运动

  (一)概念:植物体受到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运动。

  (二)实例:、等

  (三)意义:是植物对外界环境的。

  二、生长素的发现

  (一)达尔文向光性实验

  1、外界条件为。

  2、取材:四个长势胚芽鞘

  3、实验步骤:

  ⑴取,分别标号为A、B、C、D

  ⑵A组不作处理,B组切掉胚芽鞘,C组用锡箔遮盖胚芽鞘,D组用锡箔遮盖胚芽鞘。

  ⑶四组都用照射,然后放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

  ⑷观察四组胚芽鞘生长状况

  4、实验现象:

  5、实验结论:

  (二)温特实验:

  1、取材:几个生长状况胚芽鞘及琼脂块。

  2、实验步骤:

  ⑴切下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以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并将这块琼脂切成小块,放在一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作为实验组A

  ⑵另取,作为对照组B。

  ⑶将A、B两组放在同样且条件下培养,然后观察胚芽鞘生长状况

  3、实验现象:

  4、实验结论:

  (三)郭葛实验:他从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其化学本质是,由于它能促进植物生长,故取名为。

  课堂随笔:

  1、这堂课的重点为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特别要注意设计实验的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同时还要注意实验相应的结论要与实验出现的现象相符合。

  2、这堂课的难点为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分析,关键要抓住实验设计的两大原则:对照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进行实验设计。

  课堂演练:

  1、植物的向性运动从根本上取决于()

  A、应激性B、适应性C、反射D、遗传性

  2、图Ⅰ图Ⅱ是是生长素发现的两个相关实验。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图Ⅰ是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图Ⅱ是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利用琼脂块探究胚芽鞘产生某种物质的实验

  ②图Ⅰ实验能够说明向光性的产生与尖端有关,感光部位是尖端

  ③图Ⅱ实验说明能够产生促进生长的物质的部位是尖端下部

  ④根据图Ⅱ实验可以推测:植物的弯曲生长可能和促进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有关

  ⑤两个实验均能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了生长素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⑤ D、①③④

  图Ⅰ图Ⅱ

  3、给你两个黑纸箱,两个长势一样的胚芽鞘,一盏台灯,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胚芽鞘具有向光性

  ⑴实验步骤:

  ⑵、实验现象:

  ⑶实验结论:

  课后思考:

  1、胚芽鞘的生长素产生的部位在哪里?作用的部位在哪里?

  2、植物受单侧光照射为什么会出现向光性?

  生物学案体例说明

  杜友珠

  问题探讨:

  1、提出与这堂课重点知识相关的某些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方法得出问题的答案,从而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2、把这堂课某个重要的结论性知识可演变为探究性设计实验让学生去思考实验方法、步骤、现象,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逻辑思维推出实验的结论,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体现新课标探究性学习重要理念

  知识预览:

  把这堂课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每个知识点以填空的形式展现出来,目的使学生在课堂上消化知识,达到这堂课的教学知识目标

  课堂随笔:

  主要是对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法指导,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课堂演练:

  选做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性题目,并且要突出重点知识和难度的梯度,题目的量不要出得太多。这是学生对知识巩故环节,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思考:

  提一些这堂课趣味性的问题或与下堂课内容相关的质疑让学生课后去思考,使学生对当日的学习产生回味无穷的感觉,也为学生学习下一堂课内容做好铺垫

  页眉:全校统一格式。

  页脚:指总页数。

  撰稿、审稿:每期必须填写。

  参考答案:另设页面附在学案之后。

  参考答案

  知识预览:

  一、植物向性运动

  (一)单一方向、定向

  (二)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

  (三)适应性

  二、生长素的发现

  (一)达尔文向光性实验

  1、单侧光2、一样

  3、⑴四个长势一样胚芽鞘⑵尖端、尖端、下端⑶单侧光

  4、A组的胚芽鞘向光生长、 B组的胚芽鞘不生长、

  C组的胚芽鞘直立生长、 D的组的胚芽鞘向光生长

  5、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与胚芽鞘尖端有关胚芽鞘感受单侧光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二)温特实验:

  1、一样

  2、⑵没有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切成与A组一样小块,放在一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

  ⑶适宜

  3、A组的胚芽鞘会向放琼脂的对侧弯曲生长B组的胚芽鞘不生长

  4、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

  (三)吲哚乙酸、生长素

  课堂演练:

  1、D 2、 A

  3、⑴取两个黑纸箱标号甲、乙,甲黑纸箱在侧面挖一个洞,用这两个黑纸箱分别罩到一个长势一样的胚芽鞘,再用台灯照射甲黑纸箱有洞一侧,将甲、乙两组放在同样且适宜条件下培养,然后观察胚芽鞘生长状况

  ⑵、甲组的胚芽鞘会向光生长乙组的胚芽鞘直立生长

【《植物生长素发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07-30

《植物生长素与植物生长》课后教学反思12-04

高二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导学案03-11

高二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导学案11-27

《植物》教学设计07-29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06-26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02-08

常见的植物教学设计01-14

课文《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