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示范课评课稿5篇
小学数学示范课评课稿1
这是一堂令人耳目一新的课,一堂用全新的教育理念突现教与学的好课。
其一,教师巧妙地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套圈游戏作为教学情境,把数学知识融合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并以此贯穿全课始终。这就为学生架起了通往学习的桥梁,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因此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更是学得主动。
其二,把竞赛机制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其三,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本节课的另一亮点。比如:在总结连加的方法时,不是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完成,教师只是画龙点睛般地加以引导,师生一起归纳出连加竖式的3种写法。较好地培养了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的意识和能力。
其四,恰到好处地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其五,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最后一道练习题,教师仅仅给出三件玩具的价格和600元钱,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也经常要用到。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方面略显不够。例如:在第一轮比赛中,比较谁胜谁负,应该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教师一开始并没有强调要用套圈总数的多少来评判胜负,所以,从次数方面来说,男生两胜一负,说男生赢也是有道理的,教师不仅应该给予肯定,更应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自己找一个评判标准,这样引入新课更自然,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二,在第二轮套圈比赛时,男生的两次套圈得分明显低于女生时,教师如果能在这个地方提出一个问题:“男生还有没有赢的可能呢?”则会锦上添花。
第三,学生“说”的过程体现不够,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往往只满足于一、二个学生的回答,没有照顾大面积学生。
1、教师注重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整节课,教师善于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挖掘其思路,鼓励他们大胆的讲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及时给予肯定或鼓励,但在鼓励学生想法,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又不忘教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让他们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都得到了共同的发展。
2、教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几乎没有代替学生做过任何结论,教师总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获得学习体验。
3、教师大胆冲破教材原有的框架,活用教材,将套圈的游戏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活动,比赛极具开放性,让学生个性得到了张扬。
4、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首先是这节课以套圈的游戏引入新课连加,并且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玩中学,乐中悟,更是因为教师营造了一种亲切,平等,民主的学习气氛,让学生自然的融入课堂,让他们的热情始终高涨。
5、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课最后设计的应用延伸题目,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实践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一新课程基本理念。
不足之处:
教师在有一个环节擦掉了第一个学生的板书,这对那个学生是个小小的打击;教学的形式还可以多样化,例如在中间设计学生以小组的合作交流的形式环来调节课堂;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有待加强,在课堂中有的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但有几个小朋友却在玩东西,这说明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带动起来。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特点:
1、教师能创造性运用教材,优化内容,将连加的数学知识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套圈游戏贯穿始终,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使课堂气氛良好,教师的思想具有超前意识。
2、营造了宽松的教学气氛,发扬教学民主,本节课教师充分抓住学生好玩,爱玩的天性,用游戏的形式将知识赋予其中,再加上亲切的语言,得体的教态,使整个课堂活而不乱,井然有序。
3、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突出算理,突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会做还要会说,谭老师不仅教给了学生连加的方法,更是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将算理讲得清清楚楚。
4、突出了让学生解决问题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在本节课的练习环节,教师创设了“我与丁丁比赛”的教学情境,通过比赛,使学生知道,不一定要算出总分也能判断分数是否超过丁丁,从而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密切与生活的联系,加强应用意识。练习有一定的密度,体现了不封顶,不保底的思想。
同一学生回答次数过频,其他孩子发言的机会太少。其次是巩固练习的形式是以看屏幕的练习为主,学生动笔写的习题少。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结合不够。再有,课的延伸还可以设计得精致点。这堂课给人的感觉是水到渠成,如沐春风,教师教得亲切,自然,活泼,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以下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1、教学设计新颖别致,整堂课不觉得在学,而觉得是一堂套圈的活动课,学生是参与者,教师是评委,在玩中学,比生硬的说理更让人信服,更富有感染力,哪个学生不好玩,不好动?这堂课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所以气氛也相当的活跃,无疑,教学设计是成功的。
2、教学流程生动,流畅,层次感强。如三次套圈,每次的目的都不同,第一次引出连加,第二次引出连加中的进位,教师并进行重难点引导,第三次是估算,也是在游戏中进行,为后来的环节打下基础,最后,用600元钱买价格不同的动物娃娃,够不够?将连加运用到生活中,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层层铺垫,教学环节相当严谨。
3、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这节课也把权力下放,教师只作点拔,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他们的解题思路,激活他们的思维,如套圈比赛,男女生竞争,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面和质量,让人觉得是学生在推波助澜,学生们自主合作完成了学习任务,有一点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几点建议:
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否多举几个例子;
二、在学生上台套圈时,能否交给台下的同学一些任务,如让他们算结果等;
三、课堂要有小结,但这堂课的小结过于匆忙,流于形式。
小学数学示范课评课稿2
在听课过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课堂教学是教师教授知识、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在客观地考量着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教师在上课之前备课是否认真细致,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会在课堂上直接体现出来。在听课期间,我看到一些教师虽然年轻,经验也许不如老教师丰富深厚,但是在上课的时候对课堂知识点的设计比较合理,在学生面前讲课时也显得思路清晰、井井有条,可见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 对课堂纪律的组织是能否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教师对知识传授的技巧性固然重要。但从整体来看,如果课堂上没有良好的纪律做保障,或者说,教师不具备管理、驾驭学生情绪和行为的能力,那么就不可能顺利开展教学。在听课过程中,我看到一些优秀的'教师把对学生的纪律要求编成了简单上口的顺口溜,在课堂上用顺口溜的形式对学生提出纪律的要求,并与他们产生互动,这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还通过及时地评比鼓励,给学生树榜样,督促一些动作慢的学生提高效率,使课堂组织整齐划一。这种办法同样比对学生直接严肃的提要求更有效果。
这次听评课向我们展示了最新的教学理念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从各个角度来刺激学生的感观,多媒体的运用不只是浮于表面,而真正起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为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服务,体现了新课标,新课改。
通过这次听课,我开阔了眼界,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及自己的差距。数学教师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以兴趣为先导,教师自己制作课件、卡片,为教学打下基础,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语言,要规范教学,苦练基本功。我应该积极投身到教学中,以合格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相信通过我的不断努力,一定能拉近距离,不断进步总之,这次听评课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从授课教师身上学到了一些教学技巧,这都会为我以后的教学工作注入强大的动力,将使我尽快走向成熟!
小学数学示范课评课稿3
教学中,老师用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本节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1、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基于这点,老师创设了让学生抽不同颜色的纸牌的活动,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不确定及确定现象的体验。如在理解“不可能”这个概念时, 老师先让学生抽红桃,在好几位学生试抽之后,都不能抽到,学生由此产生疑问:为什么这几位同学抽过后,居然没有一个能抽到?由于疑问而引发思考,并作出猜测和推理,原来老师手里根本就没有红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把手中的纸牌转过来让学生观察,从而验证自己的推想。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成为“游戏——猜测——体验——推想——验证”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
2、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教学本节课时,老师 的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用形象的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更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还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真正做到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3、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老师的教学语言很少,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即有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评价,也有对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更重要的是有对学生学习情感的评价。比如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可能性现象时,老师适时的引导和激励,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和师爱的魅力。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只是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生活中的可能性现象。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 ,充分体现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当然,老师如能在某些环节上,进一步加以改进,比如让学生动手操作,虽然纪律难控制,可能效果会更理想!
小学数学示范课评课稿4
在前面听了朱兰玲老师的《9加几》,陈移玲主任的《9的乘法口诀》以及钟海英主任的《合理搭配》三节课,我要感谢这三位老师,给大家带来这么精彩的公开教学课,让所有的数学老师特别是新教师有这么好的学习机会,使得我们数学组在课堂教学上有了更高的提升。这3位数学教师,应该说是各自己的教学特长和特色,听了这3节课,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针对这次3节课,我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9的乘法口诀》一课中,教师先复习8的乘法口诀,从而引导学生编出9的乘法口诀,在熟记9的乘法口诀时,并不是以一贯的死记硬背的方式要求学生背诵,先是要学生去发现隐藏规律,寻找记忆口诀的途径。在创新性地使用手指记忆法教学生熟记口诀。使学生在探索实践活动中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关注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在《9加几》及《9的乘法口诀》中,教师都从学生感兴趣的西游记作为入题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合理搭配》一课中,教师以创设老师过生日这一情境,请学生帮老师搭配衣服开课,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数学问题处处存在。这三节课的'情境创设都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接下来的数学教学进行了情感铺垫。
三、经历探索过程,培养创新过程
在《9加几》这一课中,教师让学生摆小棒;在《合理搭配》一课中,教师让学生摆学具,并提示学生怎样搭配才不会重复,不会遗漏。在孩子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思考、动手、实践及创新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拓宽他们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教师的训练到位,练习有针对性。
这三节课都紧紧地扣住教学重点设计练习题,练习形式多样,通过练习最大化的巩固所学知识。
五、常规教学稳抓不放。
这三节课是低中年级的课堂,从课堂中来看常规教学这项工作都做的非常的扎实,都能以较强的亲和力,丰富的语言和表情,来营造出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得低年级的课堂都能做到活而不乱。
总之,这3节课,都上的非常成功,让公开教学活动目的真正发挥了实效。
小学数学示范课评课稿5
整堂课看似平平淡淡,但老师一步一个脚印地带领学生深刻领悟“搭配中的学问”,探索出搭配的顺序和“决窍”,一切是如此顺理成章,又是那样扎实平稳。对于这样一节有效的课堂,我想,权用三个“注重”或许可以逼进有效教学背后值得遵循的教学规律。
1.注重生动评价,强化有效引领。
陈老师在上课时不仅注重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更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如指名板演衣服的搭配方法后,老师马上请这三位同学解说自己的搭配思路,随后便抓住时机问学生:“你认为她这种方法好吗?为什么?”,很好地帮助学生理清了搭配的顺序,成全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资源、信息要素的协同促进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2.注重细节观察,强化有效建构。
在学生为搭配的衣服连线后(该生没有按顺序连,但答案是正确的),老师立即问学生:“刚刚这位小朋友在连线时出现个小问题,你们发现了吗?”,指导重新连线后还要求学生说说板演者的连线方法。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陈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她鼓励学生发现板演或回答时的细节错误,无形之中就给学生一种学习的紧张感,使得他们更加认真地投入到课堂当中来。
3.注重原始创新,强化多维发展。
通过衣服实物的搭配和连线的方法,陈老师鼓励学生充分开动脑筋,想出了各种搭配的`方法。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也确实找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真正达到了探究“搭配学问”的目的。这样,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创造”,这种“创造”源于他们的生活经验,能有效扩充、完善对“搭配学问”的独特解读。
【小学数学示范课评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示范课评课稿04-08
小学数学示范课评课稿总结05-14
小学数学示范课评课稿(12篇)04-08
小学数学示范课评课稿6篇04-08
小学数学示范课评课稿(6篇)04-08
小学数学示范课评课稿(5篇)06-17
小学数学示范课评课稿12篇04-08
小学数学示范课评课稿(集合12篇)04-08
课改示范课数学组评课范文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