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稿

时间:2024-08-16 11:58:21 其他 我要投稿

评课稿范文汇编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评课稿,评课有利于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评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评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评课稿范文1

  一、成功的导入语

  陈顺甜老师借用钓鱼这一学生喜爱的话题一下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向零距离心理教学靠拢。这一同学们熟悉的活动,不仅和教学内容有机联系;而且把文章的线索很好的串联起来,而同学们都熟悉活动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充分激发学习热情,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二、抓住了关键字词,探究美

  陈老师在教学课文时,始终抓住一些关键的字词,通过反复品读、比较、回味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词之妙,如:探讨皇帝的性格特点时先让学生圈出皇帝对“新装非常满意”的动作的词-----“转”、“扭”。让学生在表演讨论的过程中理解了皇帝的愚蠢、自欺欺人。此时王老师提出,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在用词上下功夫,不能总是用那几个词,由于是实例点拨,生动形象,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三、朗读体悟,显示教师指导的魅力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朱作仁先生说:“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发出的一种直觉。而朗读就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读”而不思则罔,陈老师要求学生读思结合,首先理解皇帝的荒唐、愚蠢,然后从关键的词语,如:“既不…也不…也不…除非…”、“每一天…每一点…都…总是…”读出重音,读出情味,读出韵味来。最后,还请全班同学反复朗读,从读的情感和技巧两方面品析,在品析中感悟,在品赏中提高。朗读教学要读思结合,读导结合,教给方法。要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悟,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掌握技巧。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需要能出口成章,还应具备说笑嬉骂皆成妙语的功夫。教师在课堂之上点评妙语连珠,看似信手捻来,但都是教师文化底蕴和教育智慧的结晶。

  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美

  陈老师非常善于挖掘课文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进行语言实践,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会运用的“活”的语言,临近结束,还请来了皇帝、骗子、小孩,同学们想对他们说什么,尽可畅所欲言。《皇帝的新装》续写更是把学生的想象力推到了高潮。

评课稿范文2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课:

  1、教师自我介绍

  2、师:同学们,我们中国有很多很多的节日。(板书:节日)

  你们知道有哪些节日吗?(学生回答)

  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过“”的吗?

  哪个节日是属于我们少年儿童自己的节日呢?

  对,“六一儿童节”是我们少年儿童最快乐的节日,(师在“节日”前加上“快乐的”)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过过这个快乐的节日。(展示学生欢度“六一节”的画面)

  谁能用“快乐的节日”说一句话?

  二、“我是小老师”

  1、为了对同学们的节日表示祝贺,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份小礼物,看!(出示课文投影字幕)

  2、这首诗歌读起来非常好听,你愿意自己试着读还是听老师读?(除非学生朗读的素质还过得去,否则就该范读)(如果学生选择自己读,选用A种教学方式;如学生选择听老师读,用B种教学方式)

  〖A:学生自己读 (中、高年级的学生,就直接采用此法)

  (1)如果你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怎么办?(学生回答)

  那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吧!愿意怎样读就怎样读。

  (2)学生自由读书。

  (3)读累了吧,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我请你们当一回“小老师”,这个小老师有任务要完成。(出示课件:1、同桌互相检查读生字,读对的在他的生字表旁边打上100分。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谁读通顺了也在他的课文的题目旁打上100分。3、同桌互相帮助完成没有掌握好的部分。)读完了老师要看一看,谁的课本上能被同桌打上两个100分,有信心吗?

  (4)教师检查。

  〖B:学生听老师读。 (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好)

  (1)教师范读

  (2)好听吧,同学们赶快试一试。

  (3)学生练读。

  (4)读累了吧,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这次我请你们给同桌当“小老师”,这个“小老师”有任务要完成。(出示课件:1、同桌互相检查读生字,谁读对了,就在他的生字表旁边打上100分。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谁读通顺了,就在他的课文的`题目旁打上100分。3、同桌互相帮助完成没有掌握好的部分)读完了老师要看一看,谁的课本上能被同桌打上两个100分,有信心吗?

  (5) 教师检查(学生交流朗读,评论朗读情况比较好)

  三、“我就是作者”

  1、刚才听到同学们读书声,我们的好朋友丁丁也想来凑热闹了,你听!(点击课件,出现丁丁配乐范读课文的画面和声音。)

  师:丁丁读的怎么样?(学生评价)那你知道丁丁为什么能读好吗?我们来听听丁丁读书的秘诀吧。(出示丁丁的秘诀:我在读书时把自己当成了作者,那么,诗歌中的事就是我自己的事,所以读书自然就有感情了。)

  师:对,这是一种读书的方法,同学们按照丁丁说的试一试吧。看一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不具体,就算是高年级的学生,也搞不清楚什么把自己当作作者来读就有感情,应该给予具体的朗读指导)

  2、学生练读。

  3、哪位“作者”能把“自己”的诗歌读给大家听?

  师:别人推选你,你可要读好呀!你准备带着什么感情去读?

  你读课文的时候,你希望同学们怎么做?请你给在座的同学们提个小建议吧!(这一点做得非常好,让学生说作为听众的要求,能说出来,肯定自己要知道,比老师片面强调好的多)

  4、学生读诗歌。

  5、师:你觉得读的怎么样?(学生自评)

  想不想听听别人的评价?(学生互评)

  四、“我是读书小能手”

  1、刚才,丁丁说了他的读书的秘诀,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比丁丁更好的读书秘诀呢?

  2、学生交流

  3、哇,收获不小。看来同学们读书都有自己的“绝招”,那赶快把你的“绝招”亮出来吧!这首诗歌一共有四个小节,我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小节,分组比一比好吗?看一看谁是“读书小能手”。

  4、学生加入到自己喜欢的小组。

  5、教师布置任务。(每组选出一名代表,组内同学帮助代表出点子,不但要让代表读好,而且还要让代表告诉全班同学读了这一小节,你们知道了什么?)

  6、学生练读

  7、展示学习成果 (注意相机重点板书)

  (教师从看到的、听到的、字词等方面适时进行调控。第一小节:说说看到的欢乐的场景,感悟欢乐。指导朗读。第二小节:想像花儿、小溪向小朋友们祝贺的情景,指导朗读。第三 小节:引导学生畅谈实现未来理想的愿望。第四小节:引导学生表演邀请朋友过节的场景,指导朗读。),

  五、“我是艺术家”

  同学们,老师你们带来的这个礼物非常神奇,它不但读起来好听,而且唱起来也非常好听,想听吗? 让我们一起看着诗歌,来听!(出示课文,放映歌曲)

  1、学生听歌。

  2、好听吗,你想唱吗?来,我们再来听一遍,这次你可以一边听一边小声跟唱。

  3、同学们,除了用歌声来表达我们节日的喜悦外,你还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节日的快乐呢?

  (学生回答自己喜欢的方式)

  4、同学们真是一个“小艺术家”,那好,下面就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度过这个快乐的节日吧!可以画(可以到黑板上画也可以在下面画),可以读,可以唱,可以跳。

  六、“我爱我的祖国”

  同学们,“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样快乐的节日里,我想起了一个朋友,他的名字叫三毛,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的遭遇(多媒体展示《三毛流浪记》片断)

  今天我们能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你有没有想过是谁送给我们的呢?(学生回答)

  师:对,是祖国妈妈。是我们的祖国给了我们幸福的生活。没有祖国妈妈的培养、爱护,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那我们怎样报答祖国妈妈呢?请你对着我们的党和祖国的说说你的心里话。(学生畅谈理想)

  刚才同学们都谈出了自己的理想,希望同学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总评:总体来说,设计比较科学,我个人认为较适合中、低年级的学生,教学形式也比较多样性,应该是非常不错,如果是上比较重要的公开课的话,一些细节问题还要去多想想,甚至也可以先上上,看看反映如果 。

评课稿范文3

  《丰碑》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今天有幸听到马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马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2.诵读质疑法: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媒体演示法,多媒体展示感人的画面,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马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整体感知这篇文章,即:1.大声自读,读通课文;2.分段朗读,检查自学;3.快速览读,概括内容;4.小声自读,画出最感动的语句。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在结尾之处的教学设计也体现出教者的别具匠心。马老师用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在雪地里冻僵,像座晶莹的'丰碑的画面,让学生仔细看图,并想像,“当军需处长靠在树下马上要牺牲了,他会想些什么呢?他有什么心愿吗?”让学生看图想象延伸,不仅练习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发展了思维,也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

  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马老师又问学生:“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畅所欲言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了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我认为马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

评课稿范文4

  今天我有幸听了*老师的课,收获很多。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然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老师讲出了这首诗的意境美。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有条不紊地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如此,听课亦是如此。在听课的过程中,好多地方都值得我这个新老师学习,现做如下总结:

  首先,本堂课教学思路清晰。从课题导入——初读诗句,学会生字——精读诗句,理解诗意——背诵古诗,环环相扣。

  其次,课堂读的'形式多样:师范读——生自读——师生对读——同桌对读——指名读——齐读。这样改变了以往读书的单调形式,同时师生配合地很默契。

  最后,让学生想象诗的画面,展开从诗的字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老师进行了板画,让学生知道诗是可以听到的,诗也是可以看到的。全首诗声情并茂将自然引人诗境中,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体会到诗的美,好一个“有诗有画”呀!在读、听、看、想后再落实诗句之意,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形式较新颖,达到了当堂背诵

  的效果。

  不过,个人认为本堂课稍有不足的是:在学生写生字一环节时间有点多。同时,板书设计有点散,要是能把四幅分开的板画,整合成一幅画,到最后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完整的画面,效果会更好。

评课稿范文5

  天气正在逐步的升温,我们的实习即将步入尾声。本月我主要观看了张嫣泽老师的《枫树上的喜鹊》、赵兰芳老师的《坐井观天》以及石莉华老师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三节课,其中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张嫣泽老师的《枫树上的喜鹊》。张老师的这节课充满着轻松愉快的氛围,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十分的和谐融洽。接下来我将围绕着课堂实录、课件设计、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课后反思等方面来讲述一下我的感想。

  一、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方面

  本节课是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枫树上的喜鹊》是一篇想像丰富充满童趣的散文,作者喜欢站在渡口边的枫树底下,看喜鹊的窝,看见喜鹊阿姨站在窝边教喜鹊弟弟学习、游戏。作者为懂得它们的语言交流而感到高兴,表现了其对喜鹊一家的喜爱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在知识能力方面,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生活,学会了多种识字方法,大多学生能够大胆思考,独立借助拼音识字,并且也能够运用不同的方法识字,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初步具备预习生字词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对童话故事巨了浓厚的兴趣,好奇心较强,喜欢读书,但想象力不够丰富,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强,专注时间比较短,需要教师不断的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促使其更加投入的进行学习。教师对于学生的各方面的情况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把握,并且也能够很好地对学生和教材进行分析,也能把握教学的重点,这就为课堂教学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二、在课件设计方面

  教师通过在几张图片上插入声音,来给学生播放教师所提供的几种动物的叫声,请同学们根据叫声来猜出它是什么动物,将喜鹊的声音放在最后一个,之后又展示了喜鹊的图片,以此来引入本节课的课题《枫树上的喜鹊》。教师在课件中插入了非常多的与课文对应的图片,而学生正处于一个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的注意方式仍然是以无意主义为主,这种插入许多图片的方式,十分适合学生的注意和思维特点,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投入课堂的学习。同时,二年级也十分注重拼音与汉字书写,在课件中,教师也十分清楚地体现了出来。然而,在课堂中,教师一共提供了三个动物的叫声,但是展示在课件中却有四张图片,并且在教师提供的课件中我们无法播放音频,希望教师能够注意这一点。

  三、在教学设计方面

  教师将重难点放在了理解重点词,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喜欢的是什么。能够根据情境展开想象,借助课文的句式,把自己想到的内容写下。本节本单元的重点就是运用学到的词语,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旨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在教学设计方面,能够注重这一点十分重要。教师首先通过生活中美妙的声音来进行导入,通过三个动物的声音来引入本节课的课题《枫树上的喜鹊》,同时也向学生展示了喜鹊的图片。随后开始解决本节课的生字词。教师在帮助学生纠正错音之后,请同学们一起来理解“撑船”这个词语,通过一年级时学习的一首诗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同时也给出了视力的图片,让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去学习它。后面教师通过开火车的游戏去检查学生的生字词的学习情况,虽然这个游戏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十分普遍,但是,张老师通过她十分生动有趣的语言,让这个十分常见的游戏变得有趣了起来。随后教师在检查学生的生字时顺势运用了刚刚学过的“撑船”这个词,让学生通过读这些生字,把小船撑到河的对岸。在教学生写字时,对比“姨”和“弟”这两个字,找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能够更清晰的去辨别。在进行课文的学习时,教师随着课文的不断深入,拿出与课文相关的贴版画,将其不断地贴到黑板上,同时教师也自己动手画画,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师首先进行了1-4自然段的教学。这四个自然段中出现了许多的“喜欢”,请同学们认真的去读课文,找出作者喜欢的都是什么。在同学喜欢枫树时,教师将枫树画在了黑板上,让学生找出教师画的枫树与课文中所描述的枫树有什么不同。随后,教师对画进行补充,学生也借此体会到了文章用词的准确性。在后面教师也让学生对比了三句话,分别包含“很喜欢”,“喜欢极了”,“真是喜欢极了”三个词,让学会上体会到用词的不同所带来的感情的递进。最后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着幸福的一家人,他们都在干什么呢,让学生体会到省略号的好处。后面教师又展示了红日从山冈后面升起来的日出图片,让学生体会感情,并且按照喜鹊阿姨和喜鹊弟弟的语气来说话。最后请同学们根据老师设置的情境展开想象,让学生动手写一写。至此完成到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在效果分析和课后反思方面

  教师的目标达成度比较高,本节课教师紧扣学习目标,师生合作学习,字词学习和指导书写到位。善于通过对比执导,写字引导学生巧妙地观察“姨”、“弟”两个字的特点,通过教师范写和学生描帖,临帖学习写字。重点句子和想象训练也都比较到位。本节课教师情绪饱满,充满激情,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课堂学习投入,师生交流互动较好,板书设计合理。但是在学生对于问题的引导上仍有欠缺,这位教师的经验不足,有很大的原因,在这之后的教学中,应当多加留意,对于问题的引导上要方式多样,层层递进,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应当评价具体、多元。

  总体来看,张嫣泽老师的《枫树上的喜鹊》讲的很不错,并且教师善于利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引导学生去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够营造一个非常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去进行学习。虽然在教学过程中稍有瑕疵,但仍不失为一节十分优秀的课程。

评课稿范文6

  一、先请执教人何老师说说自己的授课思路和讲课后的感悟、反思

  二、评课:何老师对自己的课说出了自己的认识,下面按从低到高年级的顺序由老师们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评价。

  三、今天借这个难得的机会,我们请在座的领导,为我们指点迷津,给与《认识图形》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课。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较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老师在设计上以“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主动、

  灵动”的数学课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关注认知基础、轻松驾驭课堂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基(需)求。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说请来了三个老朋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这是复习,同时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服务的。

  二、突出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数(素)养的培养。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告诉学生把物体的一面放在纸上,拿笔沿着边描出来。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陈述操作过程,培养他们数学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到“面从体出”。

  三、动手操作,巩固理解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辨认这四种图形,老师又设计了“摆一摆”这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小棒摆出这些图形,并说出摆这些图形的时候发现了什么。学生说:“我发现摆正方形时每条边用的小棒一样多,摆长方形时,上下两条边用的小棒一样多,左右两条边用的小棒一样多”;“我摆三角形用了3根小棒”;“圆不能用小棒摆出来”等等。学生在动手操作、归类比较的过程中明确了每种图形的特点。这样,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每种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巩固了对四种图形的认识。

  四、有效设计问题,感受数学魅力

  本堂课无论是课中的习题还是巩固练习,都能紧扣教学内容、符合低段学生心理需求,同时又将触角伸向周边的学科,实现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如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以后。老师出示的各类安全标志,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称再讲含义等。这是学科整合的良好体现。

  五、联系生活,实践应用

  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在这个环节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平面图形?”这样设计就是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然后,课件出示交通标志牌,说说它们的形状,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知识的教育。

评课稿范文7

  受疫情影响,我们举行网上历史观摩课活动,这次是学习的大好机会我非常珍惜。经过紧张的网上听课学习,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下面具体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一、每一位老师的课都”各具特色、亮点纷呈”。

  无论是在知识结构上,还是在授课方式上都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素质教育观念,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在各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显示出各位老师的基本功非常扎实,组织调控课堂的能力很强,理论水平高,教学设计周密细致,教师从问题的设置到问题的引导,都非常到位。像王金芝老师在《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一课中,在第三板块胡风汉韵话交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这一环节运用微视频“民族交融的方式”通过富有感染力的音乐、生动具体的画面,让枯燥的文字变成有故事情节充满想象力的微视频,促成了教学目标的达成,让学生知道民族大交融的过程中,这种文化的关系取代了原来的种族关系,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融合,既有胡人的汉化,也有汉人的.胡化。

  二、教师角色定位准确。

  整堂课中教师始终以一个合作者、伙伴、朋友引领孩子们走进课堂进行学习,始终微笑面对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教师教态亲切,表情丰富,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在课堂上能够灵活应变。这一点,刘国峰老师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他在讲《俄国和日本的历史转折》一课中,通过让同学上台做采访的小活动,很好的活跃了课堂氛围,使整个课堂生动有趣,师生配合默契,拉近师生距离。

  三、教师的课堂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

  教师亲切自然的语气,饱满的热情,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思维开阔活跃,积极性和参与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

  通过这几个月的听课,我感觉到优秀教师的风采就是不同凡响。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交流中,他们的言谈举止无不流露出大师风范,回味他们课堂上的精彩之处,的确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反思。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以他们为榜样,吸取其中的精华,不断的学习,反思和完善自身的教学,打造出自己的教学特色,争取在教学上更上一层楼。

评课稿范文8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邓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四年级数学上册关于"口算除法"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1、从整体上看,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都给出了相应的证明和解释,让学生能够真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进行口算,教师的讲授给人最大的优势就是点点滴滴就能够从课堂上渗透出来,整堂课的讲解其实也训练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和技能。

  2、从知识点的引导上做了很好的铺垫,以一个环节是从数的四舍五入法改写成整十数,为后面的估算口算做了很好的准备,让学明白估算的基本过程,又让学生用仿照的说法练习语言描述,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从而很好的做了知识的界定。

  3、在针对题的口算中能够及时总结出计算的特点,让学生明白计算中的几个重点内容,而且注重方法的多样性,从一个80÷20的口算中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以及给出了验证,最后有得出了这种口算的计算特点,再从一个特点得出拓展应用。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

  2、在给出计算的不同方法后,其实没有必要比较哪种方法快,而且给出了计算式40÷20也不易比较,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明白方法的多样性。

  3、整节课教师的教学过于细,讲的多,学生练习的少,前面用了太多的时间来讲解,其实对于口算主要是让学生知道计算的方法后,进行大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速度。

  小学数学评课稿(三)

评课稿范文9

  很久没有听课了,今天很荣幸的听了王老师的一节英语课。这节课是Unit1 How Tall Are You的第二课时。完成了2个教学目标,第1个是使学生听、说、读、写四会句型:“How tall are you?I’m 164 cm tall. You are shorter than me. You are 4 cm taller than me.”并能在情境中正确运用;第2个是调查同学的年龄、体重和身高并就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做出汇报。

  王老师的课有很多闪光点:

  1、 从复习上一节课的'知识点开始导入,循序渐进进入本节课的新知识点。

  2、 课堂气氛较活跃,课堂形式多样化,在复习“how tall are you?;how old are you?;I am younger than……;I am older than …….;I am shorter than…….;I am taller than……”的时候,教师的提问面很广,照顾到了班级里的后进生,在师生互动中帮助困难生理解把握重点句型。

  3、 课堂笔记的规范和强调使得学生上课更专注,同时也使课堂重难点的呈现一目了然,帮助学生有序复习。对于后30%的学生,他们也能专注课堂,不游离于课堂之外,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4、 教师肢体语言丰富,例如在教授新词 strong ----stronger的时候,用上了肢体语言,不仅便于学生理解新词,更能加深学生对新词的印象。

  这节课在教授身高、体重时,要涉及到三、四年级的数字,孩子们对以前学过的知识已经有点遗忘了,对数字表达不是很到位,从而造成了孩子们表达障碍和老师的教学困难。英语学习是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中间知识系统出现漏洞,会对孩子的英语的提高造成瓶颈。因此,我们老师除了要落实本节课的知识点外,我们还要帮助孩子们把以前的知识点重新捡起来。课堂的互动有较多的师生互动,如果再上一部分的小组讨论,生生互动,相信会更加精彩。

  纵观整堂课,教学思路很清晰,从复习到听力理解再进入重点片段讲解,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是一堂非常不错的英语课。

评课稿范文10

  今天有幸聆听了一年级倪老师的一节课《认识图形》,本节课是学生认识“图形与几何”的开始,通过观摩,领悟到了倪老师的很多教学理念,学习到了许多教学策略,现总结如下:

  1、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升课堂效率。

  教师用书后的'关盘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对它进行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本节课中,倪老师就是以此为依托,从而展开教学活动,极大地方便学生对相关立体图形进行建模,提高了课堂实效。

  2、 练习设计富有童趣,学生积极性较高。

  有效的练习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但是该年龄段的学生可能会在经历了新知学习之后对接下来的练习活动感到疲倦。但是在本节课中我们丝毫看不到学生的疲倦,相反的却是越来越感受到学生的热情,这与倪老师巧妙的练习活动设计是分不开的。

  商榷之处:本节课可能过于依赖多媒体,本年龄段的学生空间意识还不够强,我认为还要更多的从现实生活中去找一些模型让学生去充分感受,停留在画面上的立体图形与现实中的立体图形在学生感知上我觉得还是有差别的,这样也便于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评课稿范文11

  新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今天,我有幸听了胡老师执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节课例。通过观课,让我看到了新课程的理念已在我们的课堂里生根、发芽了。听了这节课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胡老师在导入新课时通过问学生,同学们都喜欢过年吗?过年都干些什么?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比,引入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过年时又是怎样的命运来反衬出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从而为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做好了铺垫。

  二、点拨引导,层层递进

  老师课前布置了让学生进行预习,扫除了字词的障碍,通过课件出示表格,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在小组汇报后,又引导学生找出:小女孩几次擦燃了火柴?每一次都看到了什么?产生幻想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胡老师又充分利用课件进行点拨引导,并指导学生朗读相关的段落,在读中体会情感,层层递进。从她渴望得到温暖、幸福和疼爱中,最后总结出小女孩冻死街头的原因是因为她渴望得到真正的幸福。

  三、续写训练,拓展思维

  通过胡老师的引导、点拨,激起了学生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最后在布置作业时,老师让学生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同时,板书设计清楚明了。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教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另一个时传承文化,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在胡老师的这节课中,新课程的理念虽已充分体现,但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这篇课文通过些卖火柴的小女孩被冻死街头,从而揭穿旧社会的黑暗,让学生体会在剥削制度下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

  这篇课文时一篇很好的情感熏陶的课例。在这节课中,老师过于注重自己的讲解,而忽略了学生的朗读。胡老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然后让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去体会和把握情感,这样,文本的难点就不攻自破,那么这堂课就更加润泽了。

  二、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本时,胡老师没有把本单元训练的'要求:

  先读进去,再想开去贯穿于教学中,从而使课堂显得拘谨,老师不敢超越文本,对学生不敢大胆的放手,那么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就无从谈起了。

  三、我认为我们的教学都应该切入学生当下的生命,在引导理解小女孩在显示生活中有没有幸福?

  如果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幸福,再与小女孩所向往的那种幸福对比,从而反衬出她命运的悲惨,那么就可以省去那些繁琐的讲解。

  四、在教学中,一节课的四十分钟对于学生来说时非常宝贵的,所以,老师的教学语言应该言简意赅,干净利落。

  总之,在这节课中,新课程的理念虽已渗入教学中,但我认为胡老师的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没有达成的,学生没有真正在朗读中去准确把握情感。同时,对学生的学习关注太少。这仅是我自己的几点粗浅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评课稿范文12

  李老师用她那亲切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堂轻松的语文课,这篇课文故事性强,语言生动活泼,又没有高深的道理,它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水上飞机的作用,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志向。李老师根据课文内容,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一系列轻松可行的教学环节,如教学第2至5自然段时就教得很好,指导学生读,读出了小海鸥的好奇心。为了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教师设计了两次四人小组讨论,一是还有哪些水上飞机?它们各有什么作用?一是说说自己的的创意,说说自己设计的水上飞机,这是本课的`亮点,教师的即时评价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李老师重视双基训练,用“渐渐”“究竟”造句都设计得很好。

  下面我有几点想法想和李老师探讨:

  1、课文第一自然段讲了“小海鸥发现了一条奇怪的船”那么奇怪在哪呢?它与普通的船有什么区别?如果这里能再深入一些,学生对水上飞机就会有更深的感性认识。

  2、教学水上飞机的作用时,可以让学生想象水上飞机是怎样参加战斗的,水上飞机是怎样输送物资的,水上飞机又是怎样去扑灭森林大火的?还可以给水上飞机取名字,这样强化了水上飞机的作用,课堂也会更加出彩。

  总的来说,这堂课教学目标明确,层次清晰。我们说语文课要像戏剧一样有序曲,有过程,有高潮,有结尾很难,但李老师抓住这篇课文的特点,让学生发明自己的飞机使这节课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评课稿范文13

  刘老师这节课的内容是比的意义。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比?比同哪些知识有联系?怎样读写比?比有什么用处?怎样求比值?知识点很多,从整节课的课堂效果来看是成功的一节课。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1、改变了例题的呈现方式。教师精心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让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处理这些事实,感受到所学知识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而且就出现自己身边的`事物中。变单纯的课本例题呈现方式为创设生活化的应用情境,教者课前通过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找出数学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例题的呈现形式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探索提供条件。

  2、教学过程体现了三个字及细、透、广;三个方面分别为一是教者挖掘教材的广,二是例题的讲解的透,三是练习设计的多样性;这节课教学内容多,但教者能准确把握教材,环环紧扣,逐一解决教学内容,每一个知识点都没有遗忘;在练习上题型设计多样,由浅入深,尤其是练习题中表格的设计,体现了新旧教材的结合,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了比与除法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及六年级学生人数的比等,体现了教者的基本功和对教材的挖掘的深度。

  3、关注学生整体的教学活动状况。不但重求知的过程,注意引导学生学数学知识,练数学技能,进行数学思维训练,而且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打量世界、认识世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从来就不是书本上的枯燥学问,它的身影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的价值就来自你我的生活。

  总之,这节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核心,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应用意识”,课上得生动活泼。

评课稿范文14

  观评课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剖析与学习一线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手段等,对于我们师范生来说是提升教学能力的助推剂,通过模拟授课实践教学活动可以让我们将所学充分投入实践中去,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我在本月认真观评并学习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习作五》两篇课文,同时对《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进行了模拟授课实践教学活动。

  我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习作五》两篇课文从课堂实录、课件与教学设计、课标、教材与学情分析、课后反思等方面进行了观评课的学习,发现两位一线优秀老师的课堂独具个人特色,以下是我对这两篇课文观评课的一些感受和两位优秀的一线老师对我的启发以及我在模拟授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实践教学活动中的总结与反思。

  范老师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篇课文的教学,整堂课别具匠心,独具个人特色,整堂课引导学生以读促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以语言运用为中心,通过朗读、想象、合作、表达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彰显个性中,边学边积累,边创造;让学生在自读中真正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得到情感的陶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发掘诗句中关键词,利用图片帮助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拓展送别诗积累扩大学生阅读量,进一步感受友情、友爱的温馨。

  范老师的导入由一个“送”字的篆书字体,让学生猜测是哪个字,并介绍了字的本意,由送谈及送别,进而读诗题,过渡自然,并且运用古字可以激发学生对古风古韵的兴趣。在学习开始之前,介绍了作者和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对诗歌进一步的理解。在诗歌朗读部分,范老师设置了多种形式的读,很好地引导学生将诗歌的节奏、韵律、情感读出来。在课堂教学中,范老师还通过图片帮助学生多对古诗有更深入的理解,通过配乐渲染诗歌离别气氛,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以便于更好的体悟作者送友人的不舍之情。

  在课堂的最后教师设置了课堂情景演绎,帮助学生拉近了与古人的距离,更具有真实感。总的来说,范老师的此堂课生动自然,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多样,引发了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但在教学机智上范老师还是要不断地学习与提高,这样可以帮助范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习作五《我身边的小能人》一课该教师的授课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准确分析学情,合理制定了教学目标,力求在授课时把握好重难点。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理想的教学目标,该教师创设了授课和活动相结合的学习形式,借“征文比赛”引出习作内容,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首先明确写作主题及要求,然后探究写作方法,与此同时通过小组交流表达观点,培养合作意识,在事例比较中学会选择,其次通过一场才艺展示会让学生仔细观察,寻找描写方法,从而做到内容具体,情感真实。除此之外培养学生当堂写作的能力,要求书写具有一定速度。在课堂的最后引导学生反复修改,精心雕琢。

  本节习作课的教学活动较好的是教师走下讲台观察学生,同时给予学生现场发挥的空间,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具有真实性和现场感知力,更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整个教学过程紧凑,较好的突出了习作的主题。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学生参与度高,学习氛围浓厚,通过“你说我猜”的'小游戏和“才艺展示会”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课堂学习的疲惫,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积极思考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对于学生完成习作有很好的帮助。在学习写作方法之后应用它当堂完成一个小的短片,这样既使学生将学到的方法应用其中,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从该教师的整堂课来看,刚刚上课时教师比较紧张,进入状态慢,引导性语言不足。进行分小组讨论问题时任务下达不清楚,导致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滞后性。缺乏适当的鼓励性,在教学中没有关注到全体学生,后排学生多次举手却被忽视,最后精力分散。该教师的时间把控做的不是很到位,在最后的习作点评中没有进行较好的展示,而且评价略显仓促,同时课堂纪律稍乱,课堂上有一些学生没有参与其中。

  通过观评课和模拟授课实践教学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当中要让课堂“活”起来,在我日后的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我会注重教法和学法,努力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自身对课堂的把控能力,充分做到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学的互动性相结合。同时作为小学语文老师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多学习一线优秀老师的经验,多和老师们交流,让自己成为一股源源不断地泉水滋润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在每一位学生的心底种下爱学习、爱语文、爱课堂的种子。

评课稿范文15

  《乌塔》是四年级上册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和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并在阅读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

  今天很荣幸听李老师的课,整堂课给人感受是轻松的愉悦的。在教师甜美的声音中,我仿佛感受到一个14岁的少年,一个和课堂上差不多大的孩子,一个拥有梦想的孩子,真是深受感染。李老师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带着孩子们一起和乌塔游览了各个国家,激发了孩子的'课堂兴趣,这么有心的教师,该是孩子们的幸福。

  这与《乌塔》这篇课文,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我们不禁思考如何教授写人的文章。是从分析人物个性出发,还是从作者的写作手法出发呢?我认为,作为略读课文,我们有必要让四年级孩子学会一定的自学方法,课堂上可让学生自己思考,多给孩子一些自学的机会,多给孩子一些个人展示的空间。我们可以围绕“读了课文,你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有那些依据?”对于这个问题,孩子们能自己细细品出文章的任人物个性。接着我们可以接着拓展“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个人物的?”就能很自然地引出文章的写作手法,比较的方法,语言描写等等。

【评课稿】相关文章:

英语评课稿 英语评课稿07-13

评课稿 优秀评课稿优秀08-18

评课稿 优秀评课稿最新10-04

优秀评课稿优秀评课稿02-13

“比”的评课稿09-28

(经典)评课稿08-06

评课稿08-04

语文评课稿 语文评课稿优秀08-25

语言课评课稿09-21

课赛评课稿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