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有感通用14篇
余华《活着》有感1
缘于朋友的推荐,我阅读了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活着》,作者余华被誉为现代中国的巴尔扎克、查尔斯·狄更斯。我因为好奇翻开这本书,却因为它的内容而被深深吸引,我因福贵的快乐而快乐,因福贵的悲伤而悲伤,当看到“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掉了下来。
福贵的一生太苦了,尽管他年轻时享受过花天酒地的生活,但后来所经历的苦难却也是非比寻常。从他输光了所有家产并经历了一段萎靡不振的日子后,他开始学着面对生活。就在他开始习惯穿粗布衣裳、吃野菜的日子时,因母亲病倒到镇上去请医生而被抓了壮丁。幸运的是他总算没有在战争中死去,从死人堆里捡回来一条命的福贵辗转回到亲人身边,但贫穷、饥饿、疾病、死亡接踵而来,儿子、女儿、老婆、女婿、外孙一个接一个离他而去。最终,他只能与老牛相依为命,就像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老黑奴一样,同样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福贵就像讲述别人的故事一样讲述着自己的人生,这让我想到了身边一位年长的老总。他说他认为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是儿时的米汤水,因为在那个年代没有被饿死已是一种幸运,当饥饿难耐的时候,一碗哪怕只有几颗米煮就的米汤水便是人间美味。年幼时的苦难让他一度无法释怀,他说他以前每讲述一次都会忍不住掉眼泪,但是,他说他现在可以笑着讲完这段经历了。是的.,时间可以治愈一切伤痛。不仅如此,就连我们的生命也终将消逝在时间的长河中,福贵便是这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
既是尘埃,那活着的意义又在哪里?特别是像福贵这样苦难的人生,是不是倒不如死了来得快活?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几天,昨天上午在养老院做义工,看到这些老人,有的全身瘫痪、有的半身瘫痪、有的疾病缠身,当然也有八十九十岁仍健在的,对于这些老人而言,活着的意义又在哪里?有人说,没有质量的人生,毋宁死。但当真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又有多少人可以风清云淡?也许真的只有当面临死亡的时候,才能体会到活着也是一种幸福。这样看来,活着本身就是有意义的。至于他活着的意义是不是你认同的意义,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余华《活着》有感2
活着,就是一种坚持。
——题记
在期中考试前,我读完了余华先生的作品《活着》。这本书语言平实,真实,但感情也很压抑,让人读完之后内心很不是滋味。
主人公福贵本是富家子弟,可爱好赌博,最终输光了家中所有的钱。因为这,他的父亲被他气死了。之后,他将他父亲卖房子得来的钱去还欠下的赌债,不幸,在回来的途中被抓去当了兵。等到他回来时他的母亲也已经去世了。福贵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凤霞,一个叫有庆。有庆是他的小儿子,可令人难过的是,有庆学校校长的媳妇因为难产大出血,需要抽血,于是就把有庆的血抽光了,有庆就这样没了。他的闺女凤霞,小的时候因为发了一场高烧,变成了一个哑巴。后来,凤霞嫁给了一个城里人,叫二喜。可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凤霞因为产后败血症,生下苦根之后便去世了。二喜就带着苦根过日子,可之后因为一场工地事故,二喜也死了。苦根就跟着福贵生活。福贵的老婆家珍最后也因为软骨病,走了。就剩下了祖父俩相依为命。但好景不长,一次福贵早早出去干活,因为心疼苦根没吃过豆子,便给苦根煮了一锅豆子,结果苦根吃豆子撑死了。到了最后,福贵偶然间看到了集市上的一头老牛,他觉得那头老牛像极了自己,便用自己仅剩的积蓄买下了那头老牛,并给它也取名叫福贵,他们一起活到了80多岁。
这本书讲述了福贵悲惨的一生,使人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的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一头老牛和年老的他相依为命。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不仅仅因为它是一本好书,更因为它完美诠释了一种“活着”的人生哲理。是一本容易让人产生共鸣的书。非常好地秉承了中国人重“生”的观念,这是具有中国意味的小说,淳朴却极具震撼力。
余华《活着》有感3
“人生就像心电图,一帆风顺,你就挂了。”这句话在之前对我感触不大,可在看了余华的《活着》后,我才真正的理解,是挺讽刺的,一帆风顺,灾祸也就真的来了,不顶风而行,不逆游而上,你只会被摔着粉身碎骨,人生就是一场闹剧,就像硬币的两面,一半好一半坏,只有好和坏拼凑起来,才会是一块完整的硬币,才会是人生。
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福贵讲起了他自己:他以前是一个富少,成天往城里跑,烟花巷子里,睡错了床,他挺悠闲的,他知道自己有资本,但烟花巷子太温柔,他真正爱着的是让他后悔一生的赌场,或许是他傻吧,自己挖了个坑把自己坑进去了,我在想,如果那天晚上他和家珍走了,会变得不一样吗?怎么可能会不一样,他的性子,他所生活到现在的一切没有变,又会变什么呢?他输了,因为他只看到自己有什么,却不知道自己已经失去的太多了,他的父亲知道后,没有打骂,他把地产田地换成了铜币让福贵扛过去。徐家出了两个败家子,牛变成了羊,羊又变成了鹅,鹅有变成了鸡,到最后连鸡也没有了,福贵的爹也去了。
福贵也不在是以前的福贵了,他要养活自己,他租了五亩地,从早忙到晚,妻子被接走了,福贵变了,他的命是苦的.,但无悔啊!他认为自己的妻子是最好的,儿女是最孝顺的,哪怕到最后,只剩一只牛陪着自己。
我没经历过那段时代,我不懂,但有庆的死却让我泣不成声!不过或许,在这个动乱的年代,死去或许能少受点苦,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亲人相继离去,福贵的生命也失去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年头,他看着亲人一个个离去,我不知道他怎么想,他进述时,还是那么宁静,是麻木了?就像看一本书,或许带给你或喜或痛或麻木不仁的感觉,可人生也还要继续过,还是会出现新的章节,可那有那么容易就过去,失去亲人的痛苦怎么能够忘却,只是暂时想不起来罢了,但那种撕心裂肺的痛,又岂能是我们能够理解的?
表面上的安静并代表真正的安静,内心的波涛汹涌才是真的。其实,老人“福贵”讲述自己四十年前自己,让我觉得,最快的是时间,最慢的也是时间,春去冬来,一年就过去了,四十年间,有太多的遗憾,或许我不该去批判一个人的人生,因为我不是他,我不该去批判一个人的选择,因为我没经历过。
余华《活着》有感4
活着!为谁而活着?为什么要活着?《活着》这是一本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反复去思考的一本书,一本小说。
这本书让我读后,难以忘记,至今记忆犹新。
这位中国最享誉世界的作家——余华,他通过这本书叙述了一个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活着》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明白了人是为活着本生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本书记述了一个名叫福贵的老人和“我”讲述自己年轻时无所事事,然后赌钱输光家产,一夜之间从富人变为农民,脱下绸衣换上麻布衣服,从一个游手好闲的阔少爷变为一个亲自耕种的苦丁,然后家人的死不断的'向他袭来,自己的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家珍,万二喜,孙子一一离他而去,可是他自己却承受住了这些突如其来的打击,最终买下一头老牛,伴自己安度晚年,悠闲的回味自己的一生,看破这滚滚红尘。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在福贵身上,他被剥夺了许多东西,但唯一不能被剥夺的也只有活着的意志。这本书暗示着我们每个人无论受到怎样的灾难,都要勇敢的活下去,学会放平心态,看淡一切。《活着》确实被赋予太多的内涵,无疑是一种享受,它让我能更清晰地了解这个社会,了解人生的意义,也许是终生受益吧。
合上书,我似乎明白了许多,即使不能明白那些大人口中的哲理,但我知道不管发生什么,都要活着,即使不能看淡一切,也要活着,因为我是为自己而活着,即使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也不能对自己失去信心。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余华《活着》有感5
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就把余华的《活着》这本书看完了。余华的文笔一直是极好的,也是极为现实的,让人就像在读一个个故事。看完了之后,却并不轻松,总感觉有一块石头压在心上,让我喘不过气来,又让我的心一阵阵的钝着疼。对于主人公大起大落的人生唏嘘不已。
这本书在开篇的几页,就提出了活着的意义。“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么简短的一句话,就写到了我的心里,我想自己也应该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这甚至让我想起了曾经笛安小说中写过的那句话:我不是因为活着的惯性而活着。
主人公福贵的前半身,是个标准的浪荡子弟,吃喝嫖赌败光了自己的家产,气死自己的父母之后。幡然醒悟,生活却再也没有向他展开笑脸,每次他想努力一些,就要见到生活的曙光,可是生活偏偏要给他一个火辣辣的巴掌。
本来幸福的一家,就在当时社会背景的大潮中支离破散,最后只剩下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而那头老牛,他取名为富贵。整本书的剧情跌宕起伏,当我为福贵可以改过自新,一家人过着贫穷,但是可以聚在一起的幸福生活而高兴时。福贵去城里给自己的老娘找郎中看病,却被国民党抓了壮丁。终于在几经转折,回到家乡之后,却发现自己的女儿已经聋哑,母亲已经去世。
生活的苦难从来不会因为你的努力,而少给你增添一点压力。福贵的妻子本是有钱人家的大小姐,却要跟着福贵去辛苦的劳作,最后因为营养不良吃喝不好,而得了软骨病。幸运的是,福贵的儿子在一天天长大,那真的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可就是这么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却在为县长的女儿献血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可他当时只是个孩子。看着医生不顾孩子死活,抽干孩子的血,只为了救县长的女儿。我哭了,因为这个可爱的孩子死的真的太冤枉了。那个时代,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命就那么不值钱吗?
四口之家变成了三口之家,福贵的聋哑女儿凤霞慢慢长大了,终于找到了一个疼爱自己的丈夫,本以为生活可以让这个苦难的家庭幸福一些。可是凤霞在生孩子之后大出血死了,留下了一个可爱的孩子苦根。福贵的妻子,在几个月之后也拖着病体撒手人寰。这时候的家庭,就剩下了福贵的外孙、女婿一起生活。尽管如此,大家也要努力活着。可是福贵的女婿也在工作的过程中死去了,临死前的最后一眼,是苦根什么都不懂的大眼睛。再后来,福贵无意中让孩子吃了豆子,撑死了。
就是这样的生活,让风烛残年的福贵还要努力生活下去。“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活着,多么沉重的话题。这本小说,就像福贵坐在大槐树下,缓缓讲述着他的一生,语气中没有大喜大悲,这种大喜大悲却传达到了我们的心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福贵一样,即使面对生活的苦难,也要坦然的活着。
就像余华曾说过的那样,我们会来到这个世界,是不得不来;我们最终会离开这个世界,是不得不离开。作者:白静
余华《活着》有感6
再次翻开余华的《活着》,一种莫名的感动再次涌上心头。余华写得很平静,没有刻意渲染,我看得也很平静,面对富贵的一生经历,心中并没有波涛翻滚,这是那个社会中再平常不过的生命。
活着,在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现实生活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几度落泪,并不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手法有多么煽情,事实上,这部小说从头到尾都一直用一种平实得近乎冷漠的笔调进行冷静的叙述。然而正是这种朴实、平淡的语言,却能带给人们一种极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家珍病重,自知时日无多时对富贵说的话:“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见你们”。不想死,不是为了荣华富贵,也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只是不想离开自己的亲人,只是怕死后再也见不到他们。这朴实的话语所表达的,不正是最真实的`最感人的情感吗?
这部小说的确让我感到沉重,我觉得《活着》是一部超越个体情感而站在人类关怀的高度进行的创作。人的一生都不会风平浪静,会经历无数坎坷风雨,但人就是要默默得为了活着而忍受。这个看似荒唐的理由却充满了对生命价值的肯定,任何理由都不是人放弃生命的理由,这个简单却又充满哲学的道理被余华用小说的形式进行了诠释。“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去掘藏,老年做和尚。”书的最后似乎没有忘记又留下讲述者自己在慢慢降临下来的夜幕中说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话,“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成长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自己的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在艰难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艰难!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余华《活着》有感7
起风了,外面下起了雨,朋友圈的家乡下起了雪。我一直在南方的暖阳里惦念北方的冬。
富贵回到家中,日子是苦了点,但是看着凤霞和有庆一天天长大,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儿。就像现实中的我们可以看到家人,一家人在一起就是简单的幸福。但是看到因为有庆要上学而将凤霞送人的时候,心里还是觉得很难过,可生活总归是无奈的,特别是在那样的吃不饱饭的年代里。这么一句话是那么的现实:凤霞命苦,这辈子看来是要苦到底了。有庆可不能苦一辈子。这样的年代人的生活做取舍觉得是对的',并不是自私,是为了生存吧。
看着富贵的讲述,他的一生除了苦难就是苦难,但是却从他的讲述里看到了幸福和快乐,没有抱怨,没有怨恨,那么平静的讲述着自己的一生。有庆的不幸,被抽血抽死,却是为了救县长春生的老婆,有庆死了,家珍却意外的活了过来,或者这就是给富贵活着的力量吧!眼看着凤霞到了出嫁的年纪,但是却因自身的条件找不到一个好的婆家。在队长的帮忙下,找了城市里的二喜,二喜也因自身的不足,没有想到是的有着缺陷的两个人在一起是幸福的,书中不止一次的提到两个人手牵着手回乡下。这是作者想告诉读者,这就是简单的幸福。到这里就应该圆满的结束,凤霞怀孕了,天大的喜事,对于苦难的凤霞,对于苦难的二喜,更对于苦难的富贵和家珍都是最好的幸福不是么。或者这样不能更好的诠释《活着》这本书要诠释的意义,这些苦难对一个人的一生还是不够的。
凤霞又因为生产时候的大出血离开人世,紧接着家珍也跟着去了,富贵用一把锄头埋掉了至亲的三个人,这样的苦难还不够吗?当然或者还是不够的,苦根四岁的时候二喜不幸在一次搬运水泥板的过程中被压住,在血肉模糊中丢掉了性命。这就剩下苦根和富贵相依为命,似乎还不够,因为穷,苦根竟然被煮熟的豆子吃的撑死了。这样的死或者对于现代人是无法想象的,现代人只是因为吃,吃出了一身毛病,其实比撑死更痛苦。
作为旁观者,可怜富贵的苦命和无奈,但是富贵却讲述的异常轻松和从容,以老牛为伴的生活,也算是一种圆满吧!
活着,在我们看来是充满着力量的一个词语,它是无声的,是一种忍受,是一种煎熬,来承受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忍耐世事无常带给我们的苦难和不幸,又充满希望迎接生活中无聊和平庸、还有小幸福。
20xx一直在为活着而忙碌,外面下着雨,大肚皮先生在家发果子,比起太多的不幸,比起太多的苦难,才发现活着的意义更加的深厚。比起苦难中幸存的富贵,比起忍受不了苦难的春生,我们都成为了最幸福的人!
读一本书,是一种思考;看一种生活,心生一种感叹:活着,挺好!
余华《活着》有感8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主角福贵是一个出生在地主家庭的败家子,嗜赌成性,最终输光了家业一贫如洗。后被俘虏,历经波折,最终回到家乡。回到家乡后,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
真正的悲剧开始渐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软骨病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随福贵回到乡下,不料却被半斤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亲人的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活着》就这么用一个老人讲故事的方式描述了自己悲惨的一生,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过多的修饰。越是这样,越能让我在读的过程中潸然泪下,越能引起灵魂的震撼。看完之后,觉得心情是沉重的,悲伤的,一直被作者有意无意制造的死亡阴影笼罩着。但是,故事的主人公福贵在接二连三的重大打击下,并没有呼天抢地,一蹶不振。虽然命运如此,福贵却仍能坚强乐观的活着,这是怎样一种境界。福贵虽然生活贫苦,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但是他依然友好的对待这个世界,并没有抱怨什么,也从来没放弃过希望。“活着”,这两个字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与苦难、无聊与平庸。
生活,是平淡的,这种平淡需要我们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的一切成败得失。生活中或许会遇到苦难,遇到艰难,但是,无论遇到什么不如意,想想福贵的坚强和豁达,就会觉得其实不算什么。很多人在人生中困惑,或许是因为他们把人生复杂化了。其实,活着,是最简单化的人生,它没有功名利禄也没有喧嚣浮华。而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的幸福,就像作者说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余华《活着》有感9
“活着”作为一个词语,在中国人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要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苦难无聊和平庸。我觉得这部书最大的价值在于让人更加真实的领悟什么叫做坚强的生命,或者说一个人到底可以承受多少苦难。同时也引导每一个读者去思考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一本书,看哭了整个下午,为人物的相亲相爱所感动,又被故事情节的曲折所折磨,可是我却会有一种很强烈地想读下去的欲望,越是悲惨,越想去看到一点希望。于我而言,看完了活着,我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先是无限悲哀,悲哀过后是久久不能平静的内心起伏。福贵总是带着对生活的渴望,努力生活下去。虽然和他一起生活过的所有亲人都死在了他前面,但面对这样的打击,他还是挺了过去,很让我动容。在福贵的身上,我看到的是一个人对于苦难的无限承受力。我感受到的是活着这件事本身的不容易。活着远比死了困难得多。一个人能够随意了结自己的生命,这是很容易的事情,事实上也有很多人是这样做的。因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每一天,都要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和生活本身赋予个人的各种酸甜苦辣。但是因为种种活下去的困难,我们就不活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我一直深信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教人向善的。余华的这部《活着》无疑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我觉得它向我们传递的是人对于苦难的承受力,以及人的一种顽强坚韧的生命力的美好。对于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来说,生命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在中国老百姓的观念里也一直有“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样的俗语。而余华在这部作品里面更是具体形象地用各种各样的`事件向我们阐释了这句话。家珍得病走了、有庆输血过度走了、凤霞走了,就连苦根都离开了。生命中的亲人一个个逝去了,生活一次次地打击着福贵,可他没有妥协,没有失去生的希望。这本身就足以让人震撼,我们不得不去思索支撑他活下去的动力是什么?如果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福贵的一生的话,他这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余华在这里用第一人称去叙述整个故事,福贵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他所经历过的这一切由他自己的口讲出,让读者读来一方面觉得真实可信;另一方面,第一人称叙事也容易拉近读者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让读者亲历现场,直面这场残忍,读者的阅读体验自然而然就更加深刻了。我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福贵经历过这么多的苦难仍然和它的老牛相依为命地活着。因为只要活着就会有希望,活着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我至今都印象深刻。余华在书中写道:“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我觉得这段话很有价值,至少会给很多在痛苦中挣扎的人一些触动和安慰吧。这句话提醒我们思考人这一生到底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我上学的时候努力学习,为的是上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安稳的工作;而在这求学的过程中,我也经历过一个朋友因为生病而离开,一些同学因为成绩不理想或者压力过大不堪重负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这个漫长的求学过程中,我一直都在想,如果我的那些因为一时的失意而轻生的同学们,看到了这本书或者这句话会不会有一丝丝的触动呢?
我认为,人活着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我觉得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或多或少地遭受了一些苦难,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暂时的苦难而失去生的希望和勇气。在我每次心灰意冷,甚至觉得还不如死了算了的时候,我都告诉自己想一想福贵。
我想这就是这部作品的力量吧。它赋予人活下去的勇气,不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让人心平气和地去承受命运赋予我们的一切苦难。而我们在承受了苦难之后,一定会从中汲取养分成为更好的自己。
余华《活着》有感10
看完这本书我很感动,最主要的原因不是余华写作手法文艺高超,而是全本描述的事真实感很强,形象,生动,富有乡土气氛。别认为我对这本书评价过高,因为事实确实如此,《活着》这本书感动了无数的人······
刚开始认识余华是读他的《许三观卖桖记》,那本书让我受益良多,让我对余华这个人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和好感,这次看了《活着》我脑海里只想到改变、真实和感动。
真的再说不出什么了。
福贵是《活着》里的主人公,与他相关的还有妻子家珍、女儿凤霞、儿子有庆、女婿二喜、二喜的儿子苦根等等,这些挚亲的人都死在了福贵前面,他用自己的手一个个送葬了他们,中国过去几十年的一切灾难都降临在他的头上,死神的呼唤不止一次找上他。一次又一次的死亡,仿佛一张白纸慢慢变黑,世界越来越冷、阴沉,一切的`不幸好像有了眼睛一般盯上了福贵······但神奇的是,他仍然活着。后来他买了一头老牛,给他取名为福贵······
故事讲完了,闭上书的那一刻我好像是从另一个世界中走了出来,在看《活着》的时候我仿佛身置其中,在福贵的身边看着一切所发生的事,天空忽明忽阴,我感受着人性的真、善、美,福贵对生的执着和人间的悲哀和幸福。
愿天下和乐。
愿人间真、善、美。
余华《活着》有感11
易中天先生在《文化与人》中曾说:"我们总是习惯于把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对错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领袖人物或主导人物个人品质的优劣好坏。与此同时,历史人物也都按照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论,而无一例外的脸谱化了,中国历史则变成了一个大戏台。"于是在这种英雄史观的诱导下,人们往往会选择性地忽视那些真正用汗水、血泪和泥土为我们构筑历史的人们。
福贵就是其中之一。他的生活与我们相隔了半个多世纪,却在平凡和琐碎间闪烁倒映出我们的影子。就像作者余华所说:”人的体验和欲望还有想象和理解,会取消所有不同的界限,让一个人在他人的经历里感受到自己的命运。”这不仅是文学的神奇,更是活着的魅力。正是在这种神奇的洗礼下,我面对着脚上沾满了泥土、名叫福贵的这位老人,胸腔里涌动起心虚和感激两种情绪。
在这个充斥着社交媒体的聒噪时代,人们总是在不经意间见证一个人的一生,太多的生老病死,浇灌出一颗颗不屑生命的心灵;太多的苦难或辉煌,湮没了对生活的敬畏。人人如同不识愁滋味的少年,一则故事,只言片语,便像登上了一座高楼,妄自尊大地指点起来。幸福,艰苦,平凡,伟大……这些简单的词语真的能够狂妄的被用来概括一个人的`一生吗?当然不能!我们不曾经历他人的磨难,不曾感受他人的痛苦,我们只是在他人的忏悔中领悟,在他人的救赎中信服,却不能任意评定他人的幸福。
任何人都没有资格随意界定一个人的一生。就像是一棵在风雨洗礼中成长的参天大树,他在成长中经历的风霜雨雪和烈日艳阳,他在躯体上勾勒出的的一圈又一圈的年轮,他撑起的一片天空,还有他脚下生生不息的泥土,任何一颗微粒或尘埃,都有着他们自己的厚重的生活。
《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见证了他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女儿、外孙的死亡,他或许是不幸的。但就如作者所说,福贵是在主观的生活而不是旁人眼中的幸存。作者同时也用贺拉斯的话提醒我们:"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
福贵生活在历史中,他被历史的大潮一次次无情的撞击,被动地向前走。他不曾引领历史,他不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但他在平凡中坚强地活着,如同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农民百姓,为了活着而生活,他和命运“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他就这样无声的、尽情地讲述着他的故事,让人透过他的话语,回到那个年代,感动于无数个生命在泥土中、农田里、山坡旁顽强到令人敬畏的活着。
到这时我才明白我的心虚和感激从何而来,在这个春雨淅淅沥沥的午后,这位名叫福贵的老人,仿佛正站在我的面前,脚上沾满了象征生命的泥土。他和他沙哑的歌声渐渐远去,我看着他摇晃的背影,鼻子一酸,有点感动。
感动于这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更感动于自己的活着。
余华《活着》有感12
阅读《活着》最值得我思考的问题便是: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支撑福贵活下去的究竟是什么?没有了家人、生活拮据的福贵可以豁达生活的理由又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我思考了良久,我所得出的结论是:支撑福贵活下去的便是曾经与家人的所有美好回忆,以及对于自己年少时所犯下的错误的赎罪。
年少时的福贵是一个标准的纨绔子弟,好赌、风流、好色,满足了所有富家子弟的恶习,但是在破产之后,福贵真切的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就如福贵自己所说的:我一个人往家里走去,走走哭哭,哭哭走走。想想自己才挑了一天的钱就累得人都要散架了,祖辈挣下这些钱不知道要累死多少人。到这时我才明白爹为什么不要银元偏要铜钱,他就是要我知道这个道理,要我知道钱来的千难万难。这么一想,我都走不动路了,在道旁蹲下来哭得腰里直抽搐。
家产积累的不易,福贵深刻的体会到了生活的苦,没有了雄厚的家产做支撑,福贵不再是当初那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地主家的大少爷,他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了,他也要学会耕地劳作,不再穿绸子做的衣服而是穿棉麻所做的衣服。
福贵家中刚破产时正处于战争年代,被拉去当兵充数的福贵再一次体验了生与死,子弹从自己耳边飞过时会有劫后余生的庆幸,会感慨生命的无常,就如老全那样,前一秒还站在你面前和你说,这死去的人里面有四个是他认识的,下一秒的老全也变成了那些人中的其中一个。甚至这样说:如果有人死了,这没什么,如果你还活着那才是稀奇,你应该感谢老天爷还让你活着。
在我看充兵是福贵的转折点,那段时间教会福贵的应该不止惜命,还有对于生命的敬畏。回到家后的'福贵看到的依旧是那个贫穷的家,可是福贵却觉得很安心,甚至每晚睡觉是都要确定一下自己的身边是否还有家珍。那是一种真切的描写,一种让我看了会为之心疼的描写,福贵的改变是迫于生活对于他的改变,是深刻很无奈的改变。
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活着?文章的后半部分福贵的家人接二连三的离去,有庆因为给县长的妻子献血过多而死、家珍因病去世,原本出嫁后应该过上幸福生活的凤霞最终因难产而死,最后的福贵一无所有,有的只剩下女婿二喜和孙子,可是福贵的所有运气好似在充兵时全部耗尽了一般,二喜因工离世,就连苦根也吃豆子被噎死了。福贵的活着让我看到的是一个人在绝望后对于生命的最终和对于可以活着的庆幸。
作者以第三视角叙述,福贵在失去所有后还是可以那么的坦然,就好似在回忆着美好的事物,就好似并没有失去什么一样,可以那样精彩的叙述着自己的故事,福贵是懦弱的但也是勇敢的。在我看来,福贵的活着不再是我们所说的对于生活有许多期盼的活着,福贵只是为了生命最基本的要求而活着,只要吃得饱、穿得暖、有一头牛陪着也是好的,也是可以活着的,不论他人如何的嘲笑、如何的不解。
余华《活着》有感13
汽车蜗牛般在陡峭的盘山公路上爬行,迎面而来的是石壁,石壁林立。倏然,峭壁的石缝间伸出一簇瘦瘦长长叶片的茅草,那边石缝间探出一朵小小黄黄的山花,更高处一棵老松从山崖间腾空出世,苍翠如伞的树盖悬挂在云雾缭绕的悬崖,悬崖石缝间鹰爪般的树根,不屈不挠地深扎在一个个石缝里,支撑起那永不凋落的松针。
我的心灵为之颤动——峭壁上石缝间竟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读余华《活着》有同感。作者以一种娓娓而谈的`语言,似清清流水的小溪,缓缓地流进我的心田。人为什么活着?人怎样活着?只为活着而活着?活着是如此的艰难,活着是如此的沉重。活着就是要与恶劣的环境,人生之险恶搏斗着、对抗着、挣扎着,争取好好的活着。
活着,就要战胜自我,征服死亡。在逆境中,以死来逃避现实的人是一时的勇士,死需要勇气,生更需要坚强;在逆境中,能忍辱负重,顽强地活着的人,方显英雄本色。
徐福贵年轻时依赖父母,游手好闲,梦想靠来发家致富,结果是倾家荡产,一贫如洗。面对人生大起大落的逆境,徐福贵没有死,象石缝间的一棵野草活了下来。命运作弄他,厄运接二连三地打击他,先是丧父,接着丧母、丧子、丧女、丧妻,最后丧孙,老来形影相吊,与老牛相依为命,他把自己对亲人的思念,都寄语给了老牛:“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看似平常语,满纸辛酸泪。
人生的逆境,犹如生长在峭壁上,石缝间的生命,根扎入贫瘠,枝长对抗风雪。
余华《活着》有感14
命运在福贵人生的道路上,设下了一道一道坎,就像是福贵祖上积累了几百年的孽债,都落到了他一个人身上。
福贵,人活着才有希望,才能对死去的人念想。年轻时候犯过的错,总是有偿还的时候的。你现在只能坐在田埂上孤单的看着晚霞落尽,炊烟袅袅的村子里唯独少了你那一家,因为你的婆娘已入土,先你一步。
这时候走过你身旁的风,能不能带你回忆起些许从前,凤霞拉着你手,咯咯直笑,若不是小时候的病,也许长大后的凤霞会让来你家提亲的人,踏破那门槛,可惜现实没有如果,凤霞因为是哑巴就让同村的青年笑话,因为穷走在新娘身边的时候让人厌恶,你能回忆起这段吗?你还记得你说的话吗?“你们要欺负就来欺负我,欺负凤霞太不应该了。”为何人心那么冷漠,为何要欺负凤霞?
有庆半岁后才跟着他母亲回到你身边,那确实是一天好日子都没有过过,你想着不能委屈了儿子,要让他去读书,于是 你就和妻子商量着把凤霞送人,要留下那口米去换有庆的学费。可是凤霞也是你的孩子,有庆那是凤霞带大的啊!离开了凤霞,那还是一个家么?有庆是怕你的,要不然为什么老是光着脚跑来跑去,那一来一回得有十里路,你看着有庆在乡间的野路上奔跑的时候,有没有担心过他搁着脚,因为你说他的鞋底老是破,再穿烂就要揍他,他怕,于是他脱了。有庆是个心眼多好的孩子,学校校长要输血,老师一号召,他立刻脱下鞋子就往医院跑,全校师生就独他的血型能对上号,抽血的时候,那畜牲一般的医生竟然没有顾着有庆早已发青的嘴唇,依然抽血不止,那有庆的血都让活活抽干了呀!那么小的孩子,那么好的孩子,就让黑心的.医生害死了,“不够不够,还要还要”,不够你妈你怎么不去输血,还要你妈你怎么不去输血,他只是一个孩子好不好,你们能不能有点娘心,她校长是县长的女人,她的命精贵,那有庆就有理由让他牺牲来保她吗?
凤霞难产死的时候二喜抱着她睡了一晚,你就坐在灶边一夜,后来二喜上工地带着苦根,你不时就往城里跑,去看女婿,去抱外孙。可是天作孽,二喜上工的时候让水泥板砸死,可怜的苦根当时还不知道死是如何一回事,只听到父亲叫了自己一声:“苦根!“像是把喉咙都要喊破,那声音是来自黄泉里上的回响吗?有喜他的不舍啊!我怎么能不伤心落泪?只知道跟着你外公去乡下过几天,哪会晓得这一去,父亲早已不在,家也回不来。苦根,听著名字都让我掉泪,一直盼望着家里的鸡变成鹅,鹅变成羊,再攒够了钱,和外公一起去买牛。但这一天,怕是无论如何都等不会来,家里穷,平常生病了连一颗糖都吃不起,那天你和外公下地回来就晕倒在床上,福贵以为你能休息下就好,说出去给你煮豆子吃,家里穷的平常都吃不到的豆子这下你吃的欢,等到福贵再进屋来看你,那身体从胳膊到腿都凉下去了,是病的,也是让豆子给噎死的。苦啊,这辈子。
福贵的家人都去了,他那一辈的人也都去了,只有他依然活着,每天和一头叫福贵的老牛下地种田,看夕阳西下,也看人世沧桑。
也许生命对于福贵来说,就是活下去。但对于我们,我的理解是活着要健康,也要知足!
【余华《活着》有感】相关文章:
余华《活着》有感03-29
余华《活着》有感14篇04-17
余华《活着》有感(14篇)04-17
余华《活着》有感(12篇)03-29
余华《活着》有感(通用25篇)07-19
余华《活着》有感(集合12篇)03-29
余华《活着》有感(合集12篇)03-29
余华《活着》有感(通用14篇)04-17
余华《活着》有感(汇编14篇)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