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03 07:17:08 设计 我要投稿

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5篇)

教学设计范文1

  教学目标:

  一、乐于以积极的态度体验美洲、拉丁美洲音乐的民族风格,喜爱美洲、拉丁美洲的民族音乐。

  二、能够演唱歌曲《拉库卡拉查》和《红河谷》,能表现两首歌曲的不同情绪,并能背唱其中的一首歌。

  三、聆听《平原,我的心》和《化装舞会》,能够领会拉丁美洲音乐的鲜明民族风格和它们的节奏特点。

  四、结合歌唱、欣赏活动,参与敲打节奏等创造性活动。

  教学重、难点:

  1、歌曲《拉库卡拉查》后半拍开始的节奏特点是这首歌的重点和难点。

  2、让学生领会、体验国标舞蹈的风格。

  3、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红河谷》。

  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竞猜游戏开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啊我要给大家猜个谜语,打一个国家的名字,给四个提示:1、它是美洲的一个国家;2、它位于伽勒比海岸边;3、他们国家最著名的舞蹈是“草帽舞”;4、著名的“玛雅”文化就是他们的印第安人发明的。(墨西哥)

  二、导入:那么下面就跟着一段桑巴舞的音乐,让我们尽情的舞蹈吧。(放《拉库卡拉查》录音)

  三、学习歌曲

  1、聆听录音,让学生感受旋律,思考“拉库卡拉查”是什么意思?

  2、老师简介歌曲,并解释“拉库卡拉查”的含义。

  3、再次聆听录音,感受歌谱旋律。

  4、跟着伴奏演唱歌谱。

  5、有感情朗读歌词。

  6、学习歌曲。

  7、纠错。

  8、有感情完整的演唱歌曲。

  四、让学生创编自己的“拉库卡拉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歌曲〈〈拉库卡拉查〉〉。

  二、欣赏乐曲〈〈化装舞会〉〉

  1、让学生说说自己心目当中的化装舞会是什么样子的。

  2、初步聆听乐曲,说感受。

  3、再次分部分聆听。

  4、举行化装舞会

  (1)化装晚会将各自扮演哪些角色?学生开始分组讨论,确定自己的角色,故事情节。有的说要扮演童话故事的人物,有的说要扮演语文书中的故事,有的说要扮演动画片中动物,有的说自己创编角色。说着说着有的学生手舞足蹈,恨不得马上表演,真让人羡慕啊!

  (2)、怎样打扮自己呢?用什么材料更能突出角色?有的学生用皱纹纸做衣服,把自己变成美人鱼,有的学生用塑料袋披在身上,把自己装扮成天使,有的.做头饰,有的做面具,各组分工合作制作,充分体现了合作精神,看到孩子们奇思妙想,真让人高兴呀!

  (3)、纷纷上台表演。孩子们穿上各种表演的服装,带上面具或头饰,扮演成各种角色,然后开始表演,你看那有的表演憨态可鞠,有的表演绘声绘色,有的组分配非常合理,行动统一,有表演,有拿道具,欢声、笑声在教室里回荡,真让人感慨啊!

  三、结束新课

  第三课时

  一、导入: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来聆听一首歌曲,如果听过的同学可以举手告诉老师,如果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演唱。

  二、学习歌曲《红河谷》

  1、教师用爵士乐的风格演绎全曲,伴随竖笛吹奏激趣

  2、复听范唱,让学对歌曲有完整印象

  3、先用mu哼唱全曲

  4、朗读歌词

  5、把歌词带入乐谱

  6、纠错

  7、有感情演唱

  8、视唱两声部乐谱――强调歌曲弱起处整齐的进入――引导学生解决呼吸、句法及音色问题

  三、简单跟着录音学唱英文歌词。

  四、老师小结

  第四课时

  一、复习歌曲《红河谷》

  二、欣赏乐曲《平原,我的心》

  1、初听

  2、讲解歌曲的一些历史,并引导学生去感受歌曲。

  3、复听。

  4、可以根据歌曲的舞蹈特即兴表演。

教学设计范文2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学问及内在联系,并能敏捷运用。

  2、在学生对这些形体熟悉和理解的根底上,进一步培育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敏捷运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预备】牛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五一假期刚刚完毕,谁来谈一谈这七天你去哪儿旅游了?

  学生自由畅谈。

  教师也利用假期到国际大都市——上海旅游了一趟,并有幸随旅行团参观了上海光明集团牛奶的整个生产流水线,时机特别难得,同学们想不想跟教师一块去看一看呢?

  2、课件播放生产过程

  师:看了刚刚这些,请同学们想一想,在生产牛奶的整个过程中,工人们应当考虑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说:做一个盒子要用多少材料,一个牛奶盒可装多少牛奶,一只箱子可装多少盒牛奶……)

  3、师:同学们考虑得特别全面。在生产的过程中,有些问题就用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问。这节课我们就来进展整理和复习。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复习)

  二、整理复习,形成网络

  1、自主回忆

  师:应当复习哪些方面呢?(生说师写:特征、外表积和体积)

  看着上面的表格回忆一下,可以一个人轻轻地说,也可以和同桌一起说。

  2、沟通评价

  谁先来说说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学问?

  (指名说,指名写)

  名称特 征外表积体积

  长方体有6个面,一般是长方形,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有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S=2(ab+ah+bh)V=abh

  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且面积相等;有12条棱,棱长都相等;有8个顶点。S=6a2V=a3

  3、归纳总结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联系?

  (正方体是一种特别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师:刚刚我们对有关学问进展了系统的整理,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这些学问帮忙工人叔叔来解决遇到的几个问题。

  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根底练习

  (1)师:由于天气太热,牛奶简单变质,假如有小包装就好了。同学们,请你当回小设计师,为你们小组这6盒牛奶设计一个小箱子吧。

  假设根据这样的'排列方式装进一个纸箱(课件出示),请你算一算:制作这样一个纸箱至少需要多少纸板?这个纸箱的体积是多少?

  (2)在算之前,你必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小盒的长、宽、高)

  那么就动手量一量吧,最好保存整厘米数。

  量好了就告知教师,我们统一长度。

  (3)学生尝试解答,汇报方法,集体评价。

  你是怎么求的?还有别的想法吗?

  (估量学生在求外表积时会消失错误)

  (4)下面三幅图,哪一幅折起来能成为一个牛奶盒?

  2、开放练习

  还有其他摆法吗?6人小组动手摆一摆,登记长、宽、高,再算一算外表积与体积,填在表格里。

  学生活动,教师参加。(让他们选择一种摆放好,加以展现)

  汇报沟通,生说师记。

  方法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外表积(平方厘米)体积(立方厘米)

  观看表格,你发觉了什么?(从中可以得出结论:长、宽、高越接近,即越接近于正方体,外表积越大;体积不变。)

  3、拓展练习

  (课件出示)假如给你许多牛奶盒连续摆,始终摆成一个正方体为止,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最小是多少立方厘米?

  (棱长如何确定?取长宽高的最小公倍数)

  至少需要多少个盒子?(一层摆几个,摆几层)

  四、延长创新

  师:刚刚我们为6盒牛奶又设计了5种包装方法,回去请同学们试着画一画这个小盒子的绽开图。

教学设计范文3

  教材分析:

  《我们的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以手为主题的组合单元。手是劳动的工具,是制造的凭借,也是传递情感的介质。《我们的手》一课则是从友爱的角度选编的课文。全诗共4个小节。采纳比方的手法,借手这一意象,把手分别比做电线、桥、船、小鸟等,表达对美妙生活的憧憬,把幸福、友好、真诚、欢乐等人性中美妙的情感传递给喜爱生活的人们。各小节的构造一样,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韵美和构图美。诗的内容浅显,但意境深远,是一首文质兼美的诗。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校以大语文教学观为根底,担当了省级科研课题小学生阅读心理的讨论,我们四年级教研组成担当了子课题之一的小学生阅读情感的讨论。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经过近两年的探究,学生已能从已知阅历、情感世界和想象世界动身,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熟悉并会写本课生字和词语。

  (2)学习以是为比方词的比方句,并能仿写。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2)培育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的力量。

  (3)结合本单元金钥匙默读思索,学习作批注笔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文中对手的比方,从而感知手也能传递人们美妙的情感,心手相连,会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伸出你的手,看看你的手像什么?(枫叶、海星)你用你的手做些什么?(剪纸、画画、写字)看来同学们有的拥有灵活的手,有的拥有能干的手,有的拥有才智的手。不过,我们的手还有神通广阔的本事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我们的手》,看看还发觉了手的哪些功能。(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你喜爱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看看你读懂了哪些。在书上做出简洁的批注。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要是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句子怎么办?(遇到生字可以查生字表或者,还可以请教师和同学帮助;遇到难读的句子就画下来,多读几遍。)你们的方法都不错!聪慧的孩子最会学习。开头学习吧!

  3、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齐读。

  三、细读课文,加深理解

  1、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其他同学思索:我们的手是什么?(电线)

  (2)现在,我们依靠集体的力气,小组合作学习。争论:为什么说我们的手是电线?

  每位同学说时,其他同学仔细听,做出评价。小组汇报。

  (3)(出示第一句)我们的手,是电线。齐读这句话。谁能把加点的字换掉,句子意思不变?(像)由此看来,这也是比方句。(出示课后的金钥匙。)

  (4)这一小节,同学们学得真仔细。教师信任,通过有感情的读,大家会体会得更好。指名读,美读。让读的学生自己或其他学生谈谈读的怎么样?好在哪里?

  2、学习其次节。

  (1)指名读。思索:我们的手是什么?(桥)

  (2)为什么这样比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你们能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指名读。竞赛读。

  3、学习第三节、第四节。

  (1)自由读第三、四节。边读边思索:我们的手是什么?

  (2)齐读。

  (3)有感情的朗读。

  四、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指名有感情的朗读。我们的手是电线、桥、船、小鸟,那么手的神通广阔的本事究竟是什么呢?(传递美妙的感情)

  (2)男女生对读。

  (3)师生接读。

  (4)我们的手还会是什么?师生互动。当你握住我的手,我们的手是什么?学生仿写。伸出你们的手,相互握一握吧,说说你们的手是什么?

  五、整体回忆,总结全文

  同学们说得好极了。最美妙的时刻,是心贴心的.时刻,是手拉手的时刻。人们心手相连,会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妙。愿我们能将人们美妙的感情传递下去。

  六、布置作业手还会是什么?仿照课文,再写一段。

  总评:

  本诗清爽明朗、意境丰富、图文并茂、富有想象空间。林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围绕新课改理念所提倡的阅读是学生的共性化行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导入新课时首先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看看自己的手像什么?用手做些什么?在激发学生想象探究的过程中自然导入。然后教师顺着学情,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思索,从中获得感悟,读得入情入境。在此根底上教师提出了我们的手是电线、桥、船、小鸟,那么手的神通广阔的本事究竟是什么呢?这一问题,让学生充分争论,同时绽开更深一层的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内涵。在此根底上教师提问:我们的手还会是什么?先师生互动,再让学生合作创编,接着又采纳生生互动的方式进展沟通。这既是对课文理解的延长,又是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也是对语言、思维力量的培育。

教学设计范文4

  《利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百分数第99~100页。

  【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和设计理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明白储蓄的意义;理解本金、利率、利息、利息税等概念;了解主要的存款方式;掌握利息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性目标: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及口头表达能力,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实践性目标:学生在调查实践中了解储蓄的意义、种类,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设计理念】:关注学生发展,整合教学目标。本节课根据教材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按照关注学生发展理念的认识,确立了知识技能目标、情感性目标、实践性目标,努力使学生在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性领域获得发展、构建自我。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百分数中(p99——100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常用百分率、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利率是百分数应用的一种,对于学生来说本节内容较为陌生,也更为专业化。教材在简介了储蓄的意义、存款的方式及相关概念后,编排了相应的例题,让学生感受到利率与人们的生活、理财等实际应用息息相关。

  教材这样编写的好处是知识要点明确,思路清晰,易于教师和学生把握。

  【学情分析】

  学生目前的基本情况是:

  ◆知识基础

  ①学生刚学过百分数知识,总体上掌握得较好,所以学生较容易接受。 ②学生对储蓄、保险、纳税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学之间的相互质疑,解疑的能力有一定的水平。但学生在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薄弱,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教学重点】

  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税后利息的计算。

  【课前调查】

  搜集有关储蓄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增强感知

  ◆预习课本P99~100

  ◆课前让学生分组或者自由结合到社会上进行调查、搜集有关储蓄的信息,把调查的结果、遇到的问题或感受记录下来。

  ◆向家长和长辈了解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如储蓄的种类,银行存款的年利率、存款凭条如何填写等。

  【设计理念】: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学习新知前,先让学生预习课本,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阅读资料及预习,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储蓄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分析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调查预习活动中的收集、提取、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二、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纳税的知识。那么就先请同学们做一做这道题,看看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怎么样。

  (课件出示:小红的爸爸上个月的收入是420元,如果按5%的税率缴纳个人所

  得税,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师:好,请你说一说你是怎么列式的?

  生答师板书。

  师:回答正确。做对的同学请举手。

  师:嗯,看来大家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还是不错的。那如果,小红的爸爸的收入暂时不用,可放在家里又不安全,可以怎么办?

  生(预设):存入银行。

  师:对,可以把它存入银行,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利率。(师板书) 师: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储蓄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我们的个人财产更加安全和有计划。此外我们还可以得到利息,增加一些收入。看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那你们知道银行存款的方式都有哪些吗?

  生(预设):有活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等。

  师:嗯,原来银行存款还有这么多方式。那什么是本金呢?有谁知道? 生(预设):存入银行的钱叫本金。

  师:比如我存20xx元进银行,那么这20xx元就叫做

  生(预设):本金。

  师:什么叫利息?

  生(预设):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利息。

  师:嗯,我存了20xx元,但到期取回了20xx元。那么这多出来的20元就叫做什么?

  生(预设):利息。

  师:最后什么是利率?

  生(预设):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利率。

  师板书。

  【设计理念】:在巩固上节课知识的同时,自然地导入新课。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不仅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利息、本金及利率等概念,为接下来的解决问题做好铺垫,而且让学生感觉到亲切,从课的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起到了开动思维的作用,使学生乐于参与数学活动。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好。刚刚我们认识了本金、利息和利率,对它们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就让我们结合具体的题目,去加以理解运用。请同学们做一做这道题。 课件出示:20xx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存款利率如下:

  师:我们来看一下20xx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存款利率。存期三个月对应的利率是3.33%,而存期半年的对应利率是3.78%,存期一年的呢,对应利率是4.00%。由此可见,利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存期不同,对应的利率也就不同。所以在计算时,我们要看清存期和对应的利率。

  师:这不,王奶奶想存1000元进银行,她想知道一年后,她可以取回多少钱。热心的李阿姨告诉王奶奶,除了本金,还有一些利息。同学们,在这道题中,本金是多少?

  课件出示:

  生(预设):1000元。

  师:那利息呢?

  生(预设):不知道。

  师:利息是要我们自己求的。谁知道利息该怎么求呢?

  生(预设):利息等于本金乘以利率再乘以时间。

  师板书。

  师:嗯,看来大家的预习工作都做得非常好。那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本金和时间,利率呢?是多少?去哪里找?

  生(预设):是4.00%,在表格里找存期一年对应的利率。

  师:好,现在本金、利率还有时间我们都知道了,那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计算一下,王奶奶存款能得到多少利息呢?

  生列式计算,小组内交流。师巡视。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生答师板书。

教学设计范文5

  1、教师通过谜语或诗歌导出“桥”。

  1、出示“桥”的谜语或诗歌。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出一道谜语,谜面是这样的“一道长虹跨两岸,万里天堑变通途。”

  生:桥2、学生画出心目中的桥师:对了,我们南京是长江之滨的历史名城,这里有一座雄伟壮观的长江大桥,同学们曾经无数次乘车坐船从桥上桥下通过,现在就请同学们在你们的画纸上画出你观察到的长江大桥。(学生画时教师播放音乐)

  2、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学生的观察角度从而3、介绍运用不同4、的观察角度观察桥。

  1、出示学生的画稿,2、请学生讲出自己平时的观察。

  师:同学们都画好了,现在我就请同学们来展示你所观察的长江大桥。(将学生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师:你发现同学们观察长江大桥的角度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吗?

  生:(答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在他们所观察的角度都是桥的侧面。(教师可放映侧面桥的课件)

  2、教师由浅入深,展示不同角度的桥,引起学生的思考。

  师:想一想,假如换个角度会不会看到不一样的桥?(教师边说边展示课件——出示课题《假如换个角度》)

  师:(教师逐一出示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桥)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然后说说你图片都是从哪些角度观察桥的。(教师放映完让学生说出感受)

  生:答从侧面看桥,桥像一道彩虹卧在江面上。

  从飞机上俯视桥,就好似一根彩带系在江面上。

  我们站在桥面上看桥,感觉人桥合一,与桥齐越,凌空飞架。

  站在正面看桥,实际上我们所看到的已经是路的延伸,这条路引领我们走向未来……

  在想象我们坐着游轮从桥洞下面过的时候,我们感觉到了桥像一座无比坚固的山,我们可以在山洞里避风躲雨。

  师:你知道为什么同样是桥会给人不同的感受?

  生:因为我的观察角度产生了变化,所以我们有了不同感受。

  3、教师小结刚才,通过对大桥不同角度的观察,使我们对大桥有了不同的认识,我们感受到了桥像路,像山洞,像彩带……

  5、学会换个角度观察大海1、请学生应用观察桥的方法观察另一个事物——大海师:同学们,世界上的事物何止桥一种,我们能不能用观察桥的方法来观察另一个事物——大海。同学们,你们可以八人小组进行讨论。

  师:能不能将你的讨论结果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答师:教师根据学生所讨论的结果出示课件。

  (出示课件平静的大海)人在海边看大海感觉平静、温馨、浪漫。

  (出示人在海中游泳或在船上)人坐在轮船上看大海,感觉人溶入大海,真正的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宽阔胸襟,可以包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出示空中看海)若是飞上蓝天俯视大海,我们会看到蔚蓝天空和碧蓝的海水在海的尽头相接,分不清哪里是海哪里是天,这时我们会有感于大海的优美和广阔。

  (出示海底景象)若是潜入海底,海底又是一个神秘的世界。

  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桥、海,使我们对事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产生更深层次的感受。但是你们有没有察觉到,刚才观察时,被观察的桥和大海都是静止的,而观察者人是运动的,不同观察结果的产生是由于作为观察者的'人的角度在不断变化而引起的。但是,世界上很多事物不仅有静态,还有其动态,这时我们观察的角度又要变化,就出现了被观察者是动态的,而观察者是静态的。大海就有动和静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同学们想一想,静态的人去观察动态的大海会有哪些不同角度,又会产生哪些不同的感受呢?

  生:答师:(展示日出大海)火红的太阳跳出海面,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朝气蓬勃。

  (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我们看到到波涛汹涌,巨浪排空的大海。我们感到可怕、恐惧、不可一世、感受到了人的渺小、不堪一击。

  (展示日落的大海)我们看到了日落的大海,大海有着落日熔金般诗情画意。

  当我们以静止的状态,观察运动着的大海时,好象找到了崭新的角度,有了一个全新的感受,他孕育着新的生命。

  四:由换个角度观察事物引申到换个角度看问题。

  师:通过观察桥和大海,我们知道观察事物时不仅要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而且不同的事物还有其不同的状态,在不同状态下给我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其实不仅观察事物需要换个角度,考虑问题,看待一件事情也需要换个角度,这样我们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前几天,余老师遇到一件这样的事情,有一位五年级的同学因为在一次数学考试当中一连错了三道应用题,为这件事情他一闷闷不乐,老是埋怨自己,吃不下,睡不着。余老师想如果有我们五(一)班的同学在一定会告诉他假如换个角度,我们该怎么想。

  生:答师:同学们,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假如换个角度去想去看就会豁然开朗的事情吗?请八人小组讨论,然后和同学分享你的感受。

  生:讨论后回答。

  6、小结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通过我们今天的讨论,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请八人小组讨论。

  学生八人小组讨论然后回答。

  师:其实古人早已对看待问题,观察事物有了精辟的论断,那就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的四句诗词,让我们一起来朗诵。

  (教师放映课件)师生一起朗诵。

教学设计范文6

  活动目标:

  1、了解夏季带来的变化,感受夏季的色彩。

  2、尝试运用冷色调,描绘自己对夏天景象的感受,理解与想象。

  3、发展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夏天的图片;彩砂纸;记号笔、蜡笔;

  活动课时:

  2课时

  活动过程:

  一、欣赏夏景,感受夏天的变化

  1、师:夏爷爷来到人间,大自然的变化可大了,你们知道会哪些变化呢?

  (教师出示夏天图片,和孩子们一起欣赏。)

  2、师小结:夏天,可真美啊,绿色的大地,绿色的树、你是一个绿色的世界,是你给世界带来了绿意于清新的空气,我们爱你——夏天。

  二、感受夏天的色彩,了解暖色调

  1、师:你觉得夏天给你怎样的感觉?(很热)画中主要运用了哪些颜色?

  2、师:小朋友,你们说的很对,粉和红色会给我们暖的感觉,它们是暖色调的,还有绿的、黑色的也属于冷色调的,夏天主要是以暖色调为主来表现的,使用的面积比较大,冷色系为辅,可以不用,或者少用。)

  三、学生画夏天,教师指导

  师:今天我们也来画一画美丽的夏天,你想画什么呢?

  你准备选哪些颜色用到今天的画中呢?

  1、鼓励学生大胆画出自己心中的夏天。

  2、教师随机指导,要求学生要注意画面的工整以及布局的合理。

  3、提醒学生选用暖色调画夏天。

  4、涂色时,也可以选择一些适合的`鲜艳的颜色,但块面要小,那样画出的画才会更漂亮。

  四、欣赏作品,评价

  让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中感受夏天大自然的美,感受夏天的色彩,比一比谁的作品更能让我们体验到夏天的美丽。

教学设计范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能力目标: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二、教学重点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仔细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整体把握内容。

  2、质疑探究法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3、比较阅读法将本文与《范进中举》对照比较,了解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态。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孔乙己画像“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及其生活环境。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二)

  (多媒体展示孔乙己画像)

  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以文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的启蒙主义抱负。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他最喜欢的是收在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字词。

  投影:

  (1)注音:

  阔绰(chuò ) 羼(chàn)绽出(zhàn)拭(shì)

  (2)释义:

  格局:布置的格式。

  阔绰:阔气。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绽出:文中是突露出来的意思。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固,安守。

  间或:偶然,有时候。

  不屑置辩:不值得进行辩解。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作,情绪低落。

  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2、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孔乙己的地位。

  (3)孔乙己的结局。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提示:

  (1)概括孔乙己特殊身份的语句:“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句中“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点明孔乙己地位的语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语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3、请学生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六个生活片断是:

  (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了新伤疤;

  (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3)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

  (4)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5)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6)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4、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投影: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个使人快活但又_______的人。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明确:

  穿长衫好喝懒做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偶有偷窃从不拖欠酒钱屡遭冷遇想和人交流无人关心、可有可无

  (2)深入探因

  学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学生研讨回答,教师归纳: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账”说明他质朴、忠厚。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

  (3)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四、揣摩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刻画方法

  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

  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点拨,归结:

  (1)概括介绍: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委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亡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4)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2、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课文老辣深刻的语言。

  五、布置作业

  写人物片断练习。请观察你周围的一名同学。最好选择一位有个性的同学,描写他(她)的外貌、语言、神态。用生动的语言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设计范文8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风景的优美和小洁心灵的美好,体会自然美与行为美的和谐。

  3、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4、促进阅读和想象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小洁心灵的美好,培养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

  教学难点:

  朗读中感受风景的优美和小洁心灵的美好,体会自然美与行为美的和谐。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配套课件

  3、录像:保护环境的广告片

  4、收集保护环境的标语或广告词。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插图

  2、提问:当我们荡舟湖上,看到这些美景,你的心情如何?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27课

  4、板书课题,启发思考:先板“湖水”,让学生提示是什么样的湖水?再板“清澈的”

  5、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哪个生字难读的.打上记号多读几遍。

  2、你发现哪个字比较难读呢?(学生汇报,师出示相对应的卡片,强调重点字音。如:“侧”是平舌音,“卷”要读圆唇,“演”要读前鼻音,“扔”的后鼻音要读到位等。)

  3、小组学习:把你认为难读的字在小组里一起拿来学习,大家共同解决困难。

  4、发船票(开展读字词游戏):老师准备带你们去欣赏这清澈的湖水以及那儿的美景,船已经停靠在岸边了,小组长手里有很多“船票”,上面有去掉拼音帽子的生字娃娃,谁全都把生字娃娃的名字叫出来了,小组长就会把“船票”给你。我们就可以去游览了。

  5、检查学习情况(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词,生认读——打乱顺序读):要出发了我们再与生字娃娃道个别,记住它们的样子。

  三、细读感受,赏读体会

  1、课件演示清澈的湖水以及周围的美景

  2、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3、这么美的景物,书上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请找出文中描写景物优美的句子读一读。

  4、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美美地读给同桌听。

  5、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6、谁来当小小导游:配上音乐,指名朗读写美景的句子。

  7、齐读写美景的句子。

  8、尝试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

  9、这样的景色给你怎样的感受?小洁的感觉如何?

  10、引发想象、换位体验:如果你是湖面的游船、水中的小鱼或是岸边的景物,你的感受会怎样?

  11、看到这些美景小洁也陶醉了,可她又在企盼,她会企盼什么呢?

  12、自己试着有感情朗读课文前四个自然段

  13、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前四个自然段,组织学生进行评议。

  14、配乐朗读课文1----4自然段,比一比谁能把美丽的景色和人物愉快的心情读出来。

  四、指导书写,练习写字

  1、出示生字“失、觉”,引导学生观察,说数自己是怎样来记住这些字?

  2、找一找哪个字最难写,难写在哪里?

  4、重点强调:“觉”字的下面不要写成“贝”。

  5、学习目字旁的写法,请学生观察并注意带目字旁的字一般要写得左窄右宽。

  6、学生先描红,再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7、组织学生评议,把写不好的多练习几遍。

教学设计范文9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3.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学重点:1.2.3

  教学难点:2.3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故事画面或挂图及阅读要求、《一千零一夜》、小黑板;生:《一千零一夜》、《东郭先生和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前几篇课文,把我们引入了故事长廊。今天,我们再次阅读精彩的神话故事,《渔夫的故事》,从中去获得收获。

  齐读课题

  二、明确阅读要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默读连接语,用”--“句出阅读要求,课件展示。

  2.阅读要求:把这个故事简要地讲给家人听,根据以往阅读的.方法,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1)独立思考。

  (2)四人小组讨论。

  (3)抽说(分意义段,读懂每段重点内容。依次抓每段重点内容讲述。)

  三、自学生字词、多音字

  1.四人小组交流生字音形及词义。

  2.读小黑板生字词(齐读、抽读、去掉音节读)。

  3.读多音字。

  撒sā撒网塞sāi塞车

  sǎ撒种sài塞北

  四、自学解决,简要讲述故事

  1.自读课文,分意义段,并把段意写在书上。(给一定时间读书。教师巡视与生探讨。)

  第一意义段(1-4自然段)渔夫捕鱼捞起了一个黄铜胆瓶,用小刀撬去瓶口锡封,一股青烟冒出变成魔鬼。

  第二意义段(5-15自然段)魔鬼听说所罗门已死,没有惧怕,于是要杀死救他的渔夫,并讲出了理由。

  第三意义段(16-25自然段)渔夫引诱魔鬼再次进入瓶里,并封住瓶口,战胜了魔鬼,转危为安。

  2.生小声简述故事。

  3.抽生讲述,其余认真听,等会补充,修正。(多媒体展示故事或挂图,图书结合看,并板书。)

  五、揭示中心思想

  1.出示多媒体阅读要求:认真默读课文,看看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渔夫用什么救了自己?

  2.默读思考(给一定读书时间,教师与生探讨)。

  3.四人小组讨论(要求:组长管理,从参与,教师参与。)

  4.集体讨论,充分发表意见。

  渔夫放出了魔鬼,救了他,魔鬼恩将仇报反而要杀渔夫。渔夫对魔鬼说:“我要问你一件事,你必须说实话。”“我没亲眼看见,绝对不能相信。”魔鬼要让渔夫想信自己是住在瓶里,于是就钻进瓶里,渔夫立刻封住了瓶口。渔夫战胜了魔鬼,救了自己。

  渔夫设计引诱魔鬼进入瓶里,就可救自己。渔夫假装不相信魔鬼是住在瓶里,说:“我没亲眼看见,绝对不相信。”激将魔鬼,魔鬼要让渔夫相信自己是住在瓶里,于是钻入了瓶里。

  渔夫用智慧救了自己,战胜了魔鬼。(板书)

  5.读第三意义段。

  六、读《东郭先生和狼》,认识魔鬼的本性

  七、拓展

  1.读资料表。

  2.读《一千零一夜》。

  板书设计

  32*渔夫的故事

  渔夫捕鱼捞到黄铜胆瓶放出魔鬼

  魔鬼要杀渔夫恩将仇报

  渔夫引诱魔鬼入瓶用智慧战胜魔鬼

  教后记: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范文10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和感悟父母对自己的爱,体会父母为抚养我们而付出的辛劳。

  2、能力:正确认识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教育,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知识: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

  二、教学重点

  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

  三、教学难点

  当父母与自己发生矛盾与冲突时,换位思考,理解父母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讨论法、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吉祥三宝》,创设氛围,引出温馨家庭的氛围

  教师:听到熟悉的《吉祥三宝》有何感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这样一个温暖温馨之家,在家中自己和父母和睦相处,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然而现实生活中有时却不尽如意,请看幻灯:

  幻灯:几幅家庭悲剧的照片或报道

  教师:出现这些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略)

  教师:悲剧虽然痛心。但原因值得深思。不管这些悲剧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其中有一个因素在悲剧的形成中一定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那就是疏于沟通、缺少理解。为了家庭的幸福和谐,我们和父母之间应该多一些沟通,多一些理解。

  教师:你理解你的父母吗?

  学生答:(略)

  教师:了解是理解的最起码的基础,只有了解了父母,才能更深切地理解他,才能明白该怎样和他们相处。下面我们就来测一测,你了解自己的父母吗?

  幻灯:测一测

  1、父母的习惯动作是什么?

  2、父母最爱吃的菜是什么?

  3、父母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4、父母的生日是哪天?

  5、父母有没有长期困扰的疾病?

  6、你知道父母的经历吗?

  7、你知道父母的收入是怎样得来的吗?

  学生展示测试调查结果:(略)

  教师点评:通过简单的测试调查,可以看出每个人对父母的了解程度是不同的`,不管怎样只有了解父母,才能真正理解父母,理解他们对我们的爱,你注意到生活中父母给我们的爱了吗?下面我们感受一下父母给我们的爱,请看书P98两幅图。

  学生看书:P98两幅图“手套”和“艺考”

  教师:看完了图画,现在我们准备更直观地感受一下母爱。用几分钟时间准备一下,相临两位同学讨论一下,设置一个形象的场景,添加一些对话,把此图片内容表演出来,看谁更生动、更感人。

  学生表演:(略)教师:同学们的表演很棒,除了书本上介绍的几种父母对我们的爱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身边是否还隐藏着一些让我们感动的父爱或母爱。请你说出来,让大家分享。

  学生讲述:(略)

  教师点评:刚才同学们讲述了感人的父爱和母爱,这真是父爱如山,母爱如灯,然而与此同时,社会上也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幻灯:某青少年研究所曾对1600多名小学五年级到高中学生做过一次调查,在1514份有效回收卷中:

  45.8%的学生承认自己与父母吵过架或打过架

  15.8%的学生在过去的一年中与父母发生了2到5次摩擦 11.8%的学生与父母吵架达5次以上

  此外,在晚上12时后,有流连于街上及离家出走等行为的学生比例分别高达20.3%和5.4% 教师:父母给予了我们无私的爱,给予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同时由于父母和子女在年龄、经历和思考问题等方面存有差异,产生冲突和摩擦是难免的,父母也是普通人,他们在生活中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当他们的方式欠妥时,我们怎样理解父母呢?先看一个短片:

  幻灯:父子矛盾的短片

  教师:怎样看待短片中的父子关系?你想过他爸爸为什么会这样做吗?

  学生讨论:(略)

  教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有过与父母发生过不愉快的经历呢?能否大胆讲出来?最后结果如何?换个角度,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呢?

  学生讲述分析:(略)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都生动地讲述了发生在身边的亲情故事,说得好不如做得到,在生活中,除了了解父母,用心体会父母对我们的爱,我们还应以换位思考的方式以及宽容的心态理解父母的不足,并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做到真正懂得父母的爱,懂得父母的心。最后让我们在《懂你》的歌声中结束本课。

教学设计范文11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儿。

  2.体会前呼后应的写作方法,并在迷人的张家界一课运用这种写作手法。

  3.品读描写颐和园漂亮风光的句子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读81页单元导读,思索:

  本单元围绕什么主题来写?

  我国的世界遗产

  师:今日我们来学习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园林建筑《颐和园》。

  板书课题

  介绍:颐和园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今日的颐和园已成中外游客竞相巡游的一个漂亮的大公园。

  二、朗读感知学习前呼后应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索:

  颐和园给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这两句话中都有一个词语是?——漂亮。翔这样文章前后两段都直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就叫前呼后应,也叫首尾照应,前后照顾。前后照应,可以使文章更完整构造更严密,我们在写游记时就可以用上前呼后应的写作方法。

  三、深入感知品读文章

  1.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知道《颐和园》紧紧围绕漂亮来写,为了突出表现颐和园的漂亮,巡游了颐和园内的哪些景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二至五自然段,找出巡游的景点。

  2.在巡游这些景点时是根据肯定的巡游路线巡游的,而且特别留意用词和词语的连接,请同学们速读文章,找出描写巡游挨次的句子。

  学生汇报

  总结方法:像这样根据巡游挨次边走边看,并且依次写出所看到的景物的表达方式就叫移步换景(移动脚步,变换景物)。假如我们要写一篇游记,比方描写我们的学校,就可以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3.现在请同学们从文章中选择一处自己喜爱的景点,找出你认为写得很美的.句子多读几遍,最好能说说一说美在哪里。

  汇报

  小结:刚刚大家都很留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读,来感受颐和园漂亮的风光。

  四、拓展阅读

  师:我们领会了颐和园的美,下面我们走进另一处自然景观张家界。

  在颐和圆一课中我们学习了首尾照应的写作方法,开头点出漂亮,结尾照应漂亮。现在我们来看《迷人的张家界》一文用到首尾照应吗?

  1.找出相关的句子。

  2.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的读课文,你觉得文章通过哪些景物写出了张家界的风光如人间仙境?

  3.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两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遗产名录的景点——颐和园和张家界。观赏了漂亮的风光,学习了首尾照应、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课下,同学们可以连续阅读丛书上的另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

教学设计范文12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外表可以发生反射。

  2.熟悉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试验,观看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受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试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拟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观看,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育学生的科学态度。

  2.亲密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舞学生积极参加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学难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学工具

  激光源、平面镜、纸、角度测量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请举出应用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

  二、新课引入

  教师:在漆黑的夜晚,我们看不到屋子里的桌子、电视,怎样才能看到呢?

  我们能观察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为什么又能观察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这是由于他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本节我们就讨论光的反射及其规律。

  三、新课教学

  1.光反射的规律

  1、教师:光传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转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的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

  观看: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点。并在黑板上画出图:

  教师向学生介绍以下名词:一点、两角、三线.

  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用虚线表示)。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教师:通过演示观看到光的反射现象。那么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

  试验一:

  1.根据课本图2.2-3,让从激光器射出的光沿纸板入射到镜面上的O点,观看反射光的位置。在白纸上画出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大小,并记录下来。

  2.不转变入射点的位置,转变入射光线的位置,重复上面试验两次。

  3.把纸板的半面对前折或向后折,还能观察反射光线吗?

  引导学生分析试验现象和数据得出:

  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板书: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试验二:

  把入射光线沿原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到镜面。观看反射光的位置。

  争论得出: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叙述反射光路图的画法:

  例:下列图中已知入射光线,请画出反射光线。

  画法:①过入射点画法线;②画反射光线(依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学生练习:投影仪胶片。

  (1)画出下列图的入射光线。

  (2)如图,画出反射光线,并答复:入射角多大?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多大?

  初中物理光的反射教案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演示三:用镜子和白纸反射太阳光或灯光。

  问:为什么镜子反射的光很强,白纸反射的光很弱呢?

  我们来讨论这两种状况。

  教师:平行光入射到光滑的物体外表上时的状况如图:

  初中物理光的反射教案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镜面反射:每条光线都遵守反射定律。反射光向同一方向射出,在这个方向的反射光很强,而其余方向无反射光。

  演示四:把几根大头针垂直插入硬纸条中表示“法线”,把硬纸条任意弯折后“法线”不再平行。(图上)

  强调:漫反射也遵守反射定律。

  漫反射向各个方向反射光,所以能使我们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

  教师分析实例:同学们看不到黑板反光局部的字,这是由于黑板上的反光局部发生镜面反射,光线强度比粉笔字漫反射的光线强。怎样避开这种状况?让“反光”局部粗糙,这样就可以发生漫反射,减弱反光局部来的反射光,同学们就能从不同方向看清粉笔字反射来的光,也就是能看清晰字了。

教学设计范文13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的生字、新词,了解诗句的内容。

  2、感受诗中表现的秋天的美好境界,领悟诗人表达的心境和情趣。

  3、会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的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

  【教学的难点】

  领悟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方法】

  情境激趣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条悠久而丰厚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文学的星空上,刚才同学们已经背了几首,今天老师和你们再来学习一首唐诗。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你认为这是一首反映什么时节的诗?

  2、说说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三、欣赏图片,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

  1、欣赏了这些美丽的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2、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外出旅游的好时光,唐代诗人杜牧在外出观赏美丽的秋景时,也被深深的吸引、感动,文思涌动写下了一首千古之绝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投影出示: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四、指导学法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诗词,你认为应该怎样学习古诗比较好?(自由说)

  2、小结古诗学法:

  (1)读一读:

  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义字。

  (2)动一动:

  运用工具书或课文的注解理解部分字词

  (3)想一想:

  这首诗的每一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整首诗主要写什么?

  3、自学古诗:

  (1)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了解。

  (2)合作学习,明确自学的任务。(完成表格)

  (3)我会读──我知道──我不明白的地方。

  五、精读古诗

  1、精讲第一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1)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因为深秋时节,天气转冷,作者就用了“寒山”。

  (2)径:小路。

  (3)斜:弯弯曲曲。

  (4)前半句句意:

  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从山脚一直延伸到深秋的山顶。

  (5)后半句:

  白云深处指的是云雾缭绕的地方。

  (6)句意:

  云雾缭绕的地方隐约可见几户人家。

  (7)指导朗读:

  读准字词,读出节奏。

  2、小结学法:

  理解诗中的字词,进而理解句意。

  3、师生一起学习、理解第二句:

  (1)做:因为,古今异议字。

  (2)爱:留恋,眷恋。

  (3)晚:傍晚。

  (4)红于:比……更红。

  (5)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6)句意:

  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美丽的景色而停下车来,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山花还要红艳。

  4、读一读第二句古诗。

  六、指导朗读古诗

  1、多种方式的朗读古诗:

  (1)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

  (2)配乐朗读。(创设诗情画意)

  2、理解并领悟古诗:

  (1)这首诗主要讲什么?

  (2)再次欣赏美丽的图片──美美的读一读这首诗。

  (3)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有感情的读一读。

  七、小结延伸

  这首诗用寒山、石径、白云、枫林向人们却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秋景图,置身期间,让人留恋往返。作者写“秋景”,全诗却不露一个秋字,真实让人折服。我想,称这首诗是“千古之绝唱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八、向学生推荐两本书

  《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70首古诗》。

  【板书】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设计意图】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因而,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秋”,对秋天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引导他们欣赏美丽的秋景图片,加深对“秋”的认识──秋天是一个收获是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由此,唐朝的诗人杜牧沉浸在秋色中流连忘返,文思涌动,写下了一首千古之绝唱《山行》。其次,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学古诗,理解古诗,因为学习方法就象打开知识门户的一把钥匙。再次,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最后,向学生推荐两本书《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70首古诗》,让他们平时注重语言的积累,明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道理。

  【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教学的难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创设情景,引学生“上路”:

  在导入新课,学生初读古诗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根据生活的经验,说一说秋天──欣赏美丽的秋色图。得出: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适宜外出旅游的黄金季节。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习古诗《山行》做好了铺垫。

  2、教给方法,让学生自己“上路”:

  好的学习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在总结以往学习古诗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

  (1)读一读: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义字。

  (2)动一动:运用工具书或课文的注解理解部分字词。

  (3)想一想:这首诗的每一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整首诗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自学古诗。

  3、指导朗读,让学生轻车熟“路”:

  常言道:“书读百遍,情义自现”,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遗憾的是由于课前高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反馈理解诗意的时间稍长,最后不得不压缩了指导朗读的时间。因而导致了学生对古诗的节奏美、意境美领悟不深客。

教学设计范文14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分析、概括等方法,使学生初步,建立分数的初步观念.

  2.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理解他们的含义,会正确读写比较简单的分数.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观念.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回忆旧知.

  (1)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2)把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2段,每段多长?

  (3)把3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多少支?

  教师明确:通过仔细观察这几道题中都有平均分,就是使每一份者都是一样多.通过刚才的分,我们可以看出,平均分后,每份都能得到一个整数,可以用一个整数来表示.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每一次平均分后都得到一个整数,这儿有一个,我想把它分给两个同学,那么怎么分才使两个同学觉得呢?每份得多少?只有分得同样多,才能使每个同学平均分.

  二、探究新知

  1.谈话导入 .

  【出示图片例1】这半个饼可以用一个整数来表示吗?那么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2.教学例1:认识 .

  (1)认识一个饼的

  ①出示图片例1.

  ②教师说明:把一个分成两份,其中一份是多少用分数表示就是这块饼的二分之一

  (板书: )写的时候先写一,再写2,最后写1.

  ③学生看图独立想 表示的意义.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 表示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

  教师提问: 一、2、 l各表示什么?

  学生:一表示平均分,叫做分数线,2表示平均分的份数,l表示取的份数.

  师强调:写的时候,注意这条线要写得平直,横线上、下的数要对齐.

  (2)指导读写

  (3)反馈练习

  ①引导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试析出它的 ,涂上颜色,并在涂色的一半上写 .

  教师提问:折法不向,拆出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每一份都是这张纸的 ?

  ②判断图中的阴影部分能否用 表示.为什么?

  3.教学例2:认识

  (1)【出示图片例2-1】

  教师提问:通过看这幅图,你都知道了什么?

  (2)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并给它涂上颜色,涂完后小组讨论判断对错.

  巩固意义: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三份,阴影部分表示这个圆的.三分之一.

  (教师板书: ,读作:三分之一)

  (3)拿出准备好的彩带,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剪下它的

  4.教学例3、例4.

  (l)引导学生每人拿出两张长方形的纸,按例3、例4的要求做,做完后填空.

  (2)同桌讨论,教师各组巡回检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集体反馈:四分之一、五分之一怎样?

  教师贴图:

  (4)判断.

  下面哪个图的涂色部分是 ,在里划.

  5.教学

  (1)教师: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纸、直尺和彩笔,在长方形纸上画出1分米长的一条线段,把它平均分成10份,标出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怎么写?

  (2)小组讨论,看图.

  (3)群体讨论.投影展示学生的答案,师贴出放大图.

  教师提问:数一数,这条线段上有几个 ?

  教师明确:把一条一分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十份,每份都是它的 ,它有10个这样的 .

  6.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几分之一)

  三、课堂练习

  1.填空: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 ;

  把一条1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15份,每份是它的 .

  2.判断:

  (1)

  (2)把一块蛋糕切成7块,每块是它的

  (3)把一根绳子平均分成3段,每段是它的

  3.一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每份长米.

  4.读出 、 、 、 、 ,写出这些分数.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五、课后作业 .

  1.小军跑步,他跑了全长的 ,请你在线段上表示出来.

  2.读出下面各分数.

  3.写出下面各分数.

  六分之一 九分之一 十二分之一

  十分之一 七分之一 二十分之一

  板书设计

  几分之一

  教案点评:

  本教案是针对这部分内容设计的一个教案。主要教授分数的初步认识。

  1.教师演示,初步感知平均分。

  平均分是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是产生一个分数的前提,所以在教学开始,通过旧知,紧紧抓住平均分这一关键问题展开教学,既突出了平均分的概念,又能自然地从整数引出分数。

  2.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真正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

  把二分之一的教学做为教学重点,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通过电脑演示(或实物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的意义,然后通过学生看图观察,动脑筋想,小组讨论,总结归纳等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从而突出对二分之一含义的真正理解。

  3.个性化的练习。

  练习基础知识为主,面向全体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以基础知识为扩展,面向部分优等生,注意体现层次性,针对性,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范文15

  (一)、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你们谁来说说课文说了一个什么故事?

  板书:空木罐、银木罐、金木罐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让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师:是在什么状况下发生的这个故事?

  生:地球发生大爆炸,全部的的江河都枯槁了

  3、师:想一想该怎么读才能表达出这景象?

  4、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过渡):师激情描述:火红火红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全部的水都没有了,人和动物都由于缺水而死。活着的人大喊着:水啊!在这样的.状况下,七颗钻石的故事发生了。谁来读读下一个自然段。

  (三)、学习其次自然段:

  1、指名读其次自然段。

  2、引导学生读好小姑娘哪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指名读(当学生有一个字没有读准音的时候,教师急躁帮忙学生把音发准)

  齐读这句话。

  3、学生自由练习读好这段后两句话。

  4、指名读一、二自然段。

  (过渡):木水罐怎么变成了银罐呢?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本段课文。

  2、师:为什么木水罐变成了银水罐?

  3、指导感情朗读:小姑娘把高兴起来。

  指名读

  4、出示第一自然段内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教师在音乐的背景下叙述课文故事片段。

  2、师:水罐为什么又变成了金的?

  (六)、学习第五自然段: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2、师:是什么使水罐里长出了钻石?

  3、指导朗读: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指名读、齐读

  4、引导学生读好其他句子,方法同上。

  (七)、配乐集体朗读一~九自然段。

  (八)、师总结:

  那七颗钻石飞到天上,变成了大熊星座。

  (九)、拓展练习:

  1、让学生写出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

  2、指名读读自己写的话。

  师:爱是无法代替的,这是多好的名言啊!

  (十)、完毕全文

  同学们说得多好啊,你们说的每句话都是诗啊!(音乐起)今后大家看到大熊星座的时候,都会想到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好,下课!

【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杯子的设计》教学设计03-14

教学设计09-05

比的教学设计08-10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07-07

教学论与教学设计05-20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12-24

学习制作手机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07-08

活动教学设计03-06

bpmf教学设计03-10

通分教学设计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