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20 06:37:24 设计 我要投稿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物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1

  一、目标定位

  知识目标:1.设计探究活动,说出鸟卵适合于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

  2.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能力目标:在开放性探究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鸟类生殖与发育过程,培养学生关心爱护鸟类的情感。

  二、方法阐释

  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条件使学生通过观察事物或亲身参与探究活动,获得感性认识。在认识卵壳和壳膜的结构时,可鼓励学生动手实验,来感知卵壳对外力的承受能力,以便理解卵壳对卵的保护作用。在课前将鸡蛋放置在醋酸中一段时间,使蛋壳溶解,壳膜露出,上课时让学生亲眼观察。在学生观察鸡卵的内容结构时,注意引导学生将实物与插图相结合,认清鸡卵的各部分结构。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新鲜的鸡卵是“活”的,可将孵化一段时间的鸡卵,演示给学生观察,因为此时的鸡卵的胚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成百块装,在卵膜周围有血管分布。结合鸡卵发育过程的模式图,引导学生分析卵的各部分结构的作用,理解鸡卵发育为什么能完全摆脱水环境的限制。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本节课件、收集与鸟的生殖与发育相关的材料、鸟的繁殖行为录像。

  探究实验材料:解剖剪、镊子、烧杯(内有40℃~50℃的温水)、培养皿

  学生:爱迪生孵小鸡的故事、兴趣小组成员腌过的生鸡蛋、每组两个生鸡蛋、收集与鸟的生殖和发育有关的资料

  环节一:温故知新,对比回忆

  比较昆虫、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发育方式,引入鸟的生殖和发育

  (教师出示各种各样的鸟巢,让学生思考鸟巢的作用)

  师:有没有困惑的问题?我们共同交流和探讨,好吗?

  生:在冬天,喜鹊窝高高地挂在树上,喜鹊来回飞也不去住,这是为什么?

  生:这我知道,喜鹊窝只是用来繁殖,孵卵的地方。

  生:刚孵出的小鸡毛茸茸的,十分可爱。可刚孵出的小麻雀,粉红色的皮肤上一根羽毛都没有。为什么会这样?

  师:鸡是早成鸟,麻雀是晚成鸟。

  生:鸟卵孵化的时间有多长?需要几天才能孵化出来?

  生:我知道,不同的鸟类需要的时间不一样,鸡需要21天。鸟类的孵化时间一般与鸟类的大小有关。小型鸟类为13-15天。中型为3-4星期,大型鸟类时间还要长。

  生:鸡孵化出来后,是纤细的绒毛,长大后为什么会变成那样的羽毛了,这是什么决定的?

  生:我知道这是由DNA决定的,它控制着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当鸡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它的羽毛就要发生变化,由绒毛变成羽毛,这也是为了适应环境。

  生:为什么家里买来的鸡蛋孵不出小鸡来?

  生:这事我知道,买来的'鸡蛋多数是没有受精的鸡蛋,不受精就不能孵化出小鸡来。

  师:对,只有受精的鸡蛋,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孵化出小鸡来。我们今天就探究这方面的问题。下面利用你们手中的鸡蛋,两人一组完成探究任务吧!

  环节二:探究新知观察分析

  一、观察鸟卵的结构(整个探究过程分为四个步骤:观一探三)

  师:播放小鸡破壳而出的短片,问:一枚小小的鸡卵为什么能发育成可爱的小鸡呢?是不是与它的结构有关?

  【观一】先让学生观察鸟卵的形状(一头钝、一头尖)

  【探三】

  一探卵壳:让学生单手用力握鸡卵,看会不会轻易捏碎,理解卵壳的保护作用。

  二探鸟卵的内部结构:让学生先看书上的观察操作步骤,明确操作目的,并在屏幕上出示探究过程中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①观察气室的大小②用镊子开出的口要比卵黄大,否则卵黄在倒出时会被划破。③注意观察卵黄上有没有小白点?④用牙签先轻轻按压卵黄,再把卵黄刺破并拔出来,感受卵黄的存在。随后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进行点拨。

  在屏幕上出示鸡卵结构图,让学生按照图上数字的顺序,说出鸡卵内部各个结构的名称,了解学生实验的效果。借助投影片,告知学生胚盘、卵黄膜和卵黄共同构成了卵细胞,细胞核位于胚盘中。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受精卵和未受精卵的胚盘,让学生对照观察并进行比较。

  生:未受精卵的胚盘颜色发白而且胚盘小,已受精卵的胚盘颜色发深而且胚盘略大。

  师:既然这两种卵的胚盘差别这么大,那么请大家考虑一下,胚盘有什么作用?

  生:是胚胎发育的部位。

  师:我们如果把这个鸡卵放在桌上滚动,不管它怎么滚动,卵黄始终位于卵白的内部,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提示:观察系带在卵中的位置,系带有何作用?)

  生:系带对卵黄起固定作用,并可以减少胚胎受到的震动。

  师:胚胎的发育离不开氧气和养料,这两类物质分别由什么提供?

  生:气室提供空气,卵黄和卵白提供养料。

  师:卵黄和卵白相比较,谁的营养更丰富?有的同学不爱吃蛋黄,其实卵黄的营养价值要高于卵白,它是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

  (指导学生看书并讨论,总结出其它结构的作用。)

  师:刚才大家都看到了,气室容积很小,那么如何提供胚胎发育所需要的大量氧气?

  生:卵壳是透气的,表面应该有气孔存在。

  三探气孔:引导学生利用桌上的物品设计探究方案,并且用温水浸泡法来探究一下气孔是否存在,对于学生的开放型设计思路,教师应给与适当的鼓励。

  师:大家想一想,鸟卵的结构为什么要这么复杂?这与它周围的环境相适应吗?

  生:坚硬的卵壳和内部的壳膜起保护作用,卵白提供水环境,气室提供了氧气,卵黄提供营养物质,给鸟的胚胎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增加了对陆地复杂环境的适应性。

  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养鸡场在挑种蛋的时候,从来不用那些蛋壳表面污秽面积较大的蛋,因为它们孵不出小鸡,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些鸡蛋表面的脏物堵塞了卵壳上的气孔,妨碍了里面胚胎的呼吸,所以孵不出小鸡。

  2.请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出示课前腌好的生鸡蛋,并提出他们所发现的有趣现象:盐水里的所有鸡蛋都是钝头朝上。

  师:钝的那头反而轻,这是为什么呢?

  生:钝的那头的气室里有空气。

  师:在笼子里只养了两只母鸡,它们能生蛋、能孵出小鸡吗?

  生:能生蛋,但孵不出小鸡,因为母鸡没有受精的机会。

  屏幕出示爱迪生孵小鸡的图片,由学生讲故事。

  师:爱迪生为什么孵不出小鸡呢?

  生:外界温度太低了。

  师:没有受精的鸡蛋孵不出小鸡,就是受了精的鸡蛋也不是随便就能孵出来的,看来鸟类要繁衍下一代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二、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教师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片,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说出相应的繁殖行为。总结鸟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播放鸟的繁殖行为录像。引导学生再次总结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师:大家都见过鸟类的哪些繁殖行为?

  生:母鸡下蛋、燕子衔泥垒窝、公鸡追母鸡满院子跑等。

  师:你知道鸟类在找到自己的意中人以后,都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搜集到的图片)

  生1:雄孔雀会展示自己漂亮的羽毛,丹顶鹤展示的是自己优美的舞姿,啄木鸟会通过敲打树干发出“爱情电报”。

  生2:雄军舰鸟鼓起红色的喉囊,雄园丁鸟偷取色彩鲜艳的物品进行炫耀,雄鸵鸟会跪在雌鸵鸟的面前,通过拍动翅膀和扭动着脖子向意中人求婚。

  师:当鸟儿找到自己的伴侣后,它们就要为自己建造一个“家”,这就是筑巢。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搜集到的图片,由学生介绍燕鸥、家燕、织布鸟千姿百态的鸟巢,教师对同学们课前的积极准备提出表扬。)

  屏幕上展示雌雄翠鸟正在xx的图片,请同学思考说出这属于什么样的受精方式?

  生:体内受精。

  师:想一想,这种受精方式和两栖动物相比有什么优势?

  生:它使受精的机会大大增加。

  师:受精后的鸟卵在雌鸟体内就已经开始发育了,但是当鸟卵被产出后,胚胎就会因外界温度过低而停止发育,怎样才能继续发育呢?

  生:那就要靠孵卵。

  师:在适宜的条件下,胚胎发育成熟,雏鸟最终破壳而出。

  屏幕上出示雏鸟和成鸟的图片,让学生比较并思考:鸟的发育是不是变态发育?并播放鸟的繁殖行为录像。

  环节三:课堂小结,对比归纳

  让学生总结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都包括哪些阶段,并提出问题:这六个阶段所有的鸟都必须要一一经历吗?哪些阶段是必不可少的?

  生:杜鹃把卵产到别的鸟的窝里,自己不筑巢、不孵卵、不育雏,另外帝企鹅把卵放在自己的脚面上孵化,也不筑巢。求偶、xx和产卵是必不可少的。

  四、教学反思

  本堂课比较全面地让学生掌握了知识,也比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总体上还是比较成功的。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该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的一个探究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以来接触的第三个科学探究,是本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的重点。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进一步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能够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但对于学生而言,此探究活动有较大的难度,一是因为距前两次探究活动的时间比较长,二是要探究的条件不止一个,要设置的对照组也不止一个,等一系列困难。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拟订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说出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能力方面:

  (1)通过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掌握对照实验这一方法,培养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重点: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本课知识重点。

  2.设计对照实验是本课技能训练重点。

  (三、)难点:

  对照实验的设计训练是本课难点。

  二、教学策略

  根据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本堂课安排的研究活动的重点为“实验方案的设计”同时,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需要,本堂课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先安排设计种子萌发必要条件的实验方案,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条件。

  另外,“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需要若干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本堂课的做法是在课内完成探究活动的方案设计、交流、确定等,而在课后去完成管理、观察、记录、整理数据、得出结论等工作;再在另外的课上进行交流讨论。既不加重学生课外负担,也较合理地利用了课堂时间。

  三、教学设想:

  基于以上的教学策略,我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利用课件1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1)观看课件1,欣赏奇花异草图片---(奇花异草由种子萌发而来)(2)明确主题,明确学习主题: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利用课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并能创设问题情境。

  第二环节:作出假设

  提问课前布置的问题:如果给你一些种子你希望把它们播种到什么样的环境中呢?学生通过课前请教长辈、查找资料等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

  引导点拨,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同学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

  明确本课探究重点: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

  第三环节:制定计划

  讨论提纲,制定计划:参照提纲(演示课件2)和课本的方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制定实验计划。

  (一、)设计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的探究方案。

  (1)个人设计方案。

  引导学生复习设计对照实验的要点,分析课本的方案,复习设计对照实验的要点: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时,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该保持一致。

  ①出示讨论提纲:提纲主要依据课本92页讨论题设计。

  ②演示课件3,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图:

  种子:大豆、菜豆、绿豆、小麦、水稻、芥菜子

  器皿:罐头瓶、培养皿、酒瓶、盘子、塑料桶

  材料:、泥土、餐巾纸、粘土、棉花、滤纸。

  全班分成3个大组,分别针对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种子的萌发需要空气、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三个假设开展探究,每名同学作为大组成员之一,针对本组研讨主题,参照讨论提纲,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③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课本、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材料用具进行实验并用简图画出实验装置。

  (2)小组讨论方案。每个大组内部分成若干小组(以4人为1小组),各成员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修订计划,推出最佳方案,准备小组间交流,讨论结果。(3)小组交流。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设计出简便易行的方案。组织学生间的交流与自评,参与互评。学生修订、完善计划。(4)小组再次讨论方案。(5)再次小组交流,小组之间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计划。

  在以上工作完成很好情况下,进行如下设计:

  (二、)设计种子的萌发需要其他条件的探究方案。

  演示课件4,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图:

  材料:泥土、餐巾纸、粘土、棉花、滤纸、清水,牛奶、洗涤剂、醋等。

  提示学生:你还想知道哪些条件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

  鼓励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条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光照?糖、洗涤剂、牛奶对种子萌发有什么影响?等)设计对照实验。

  对有创意的给与肯定,不科学的帮助分析原因,鼓励改进或重新设计。

  (4)总结全课,提出课后探究要点。评论中让学生明白:

  ①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时,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该保持一致。

  ②实验材料的选择要避免偶然性和减少误差,实验要有共性。

  针对本堂课的难点是对照实验的设计训练,通过出示讨论提纲、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图等指导学生设计,突破难点,组织和引导同学设计方案;在协作性小组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工作,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给予各个小组报告他们的工作及其成果平等的机会,所以多次组织小组内、小组之间的交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计划。

  第四环节实验探究为课外活动,第五环节得出结论和第六环节表达和交流在下节课中完成。

  设计这节课,我力求做到:通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让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学会生物学实验的一般方法,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探索科学的乐趣。

  在整个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平等中的个体,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而且也通过与学生对话被教,而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虽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但“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不仅应让学生参加科学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动,也应该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设计以上环节的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进一步加以指导和鼓励。

  讨论提纲:

  1、你想探究的是什么问题?

  2、课后你将立即实施本计划,在此前提下,你认为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

  3、每一组应当有多少种子?每一组只有一粒种子可以吗?

  4、实验探究时需要哪些材料工具?(请你思考如何使用)

  5、你准备怎样设置实验对照组时,实验对照组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对每一个实验组的处理,除了所研究的环境外,其他环境是否应当与对照组相同?

  6、实验中应如何操作?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7、明确分工组长:主持讨论每一个问题,作好分工

  讨论内容记录员:简单记录讨论结果,准备大组交流

  实验主操作人:负责实验的操作,其他人辅助

  观察记录员:负责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2、请设计实验方案,并用简图或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比一比,看谁的方案最优秀,看谁的记录最精彩!)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3

  摘要:研究教材越来越重要。一方面,备课时要有针对性地备内容,上课时所讲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教学效率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高科技的今天就要利用多媒体来教学了。有些抽象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生物知识,借助多媒体就能形象具体地展示到学生的眼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堂好的生物课,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整个教学的流程,做到科学合理,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生物教学;多媒体;教学设计

  随着高科技的普及,生物课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认识到这是一门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科学。所以,在初中课程设置当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了,近几年也纳入了中考的范畴>iw考更是一门必不可少的科目,所以我们在初中阶段如何一开始就上好这门学科,就成了研究的重点。

  一、课前研究教材,备写详实的教案

  现在的教师写教案,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抄写自己的或者别人的旧教案,从来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就是说不对症下药,有点像纸上谈兵。自从有了网络后,很多教师就到网络上搜索,随便一个教案拿来就用,下载的课件有时候不加修改就使用,这种阿固吞枣的教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知识的储备,影响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空间,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好的教学教案的备写呢?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首先要备自己的学生,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其次要备教材,研究教材,只有研究透了方能挥洒自如,才能搜集资料,进行取舍,选择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内容。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有一点点的偏废,这样下来,就有了一个好的教案,上课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制作丰富多彩的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现在的教学环境,和十年前已经无法比拟了,网络的三通已经不再是说说而已,每间教室都有网络,上课的资源非常丰富。不但教师备课时有丰富的资料可查询,而且学生学习时有大量的资料可参考,不再是教师黑板上写学生下面抄写的时代了,就是说教师说的都是对的,学生只能盲目跟从,学生的思维空间没有想象思考的余地。生物课上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制作丰富多彩的课件,在课堂上演不。课件的使用,一是加大了课程的容量,上课的内容多了,学生了解的知识丰富了,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样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课件的使用,还可以把上课的重难点凸现出来,重难点用课件显不,有些生物学的知识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这时,教师可将它显不在屏幕上,借助电脑的形象演不,把整个过程非常清晰地展不出来,学生一看便知是怎么回事,如果教师用语言表述,就很难讲述清楚。比如,在讲到DNA,它的结构是复杂的,就没办法用语言表述清楚,这时借助网络,将它的结构形象地展不到屏幕上,学生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只要用心去备课,用心去准备课件,一堂课一定是生动的,内容丰富的,效果是很好的。

  三、精心设计课前导入,提高学习效率

  万事开头难,一切事情看上去简单,一日_做起来发现事前想的和实际做的相差非常大,甚至于相差十万八千里。一堂课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各方面的因素,其中课前的导入是第一个因素。导入好了,能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起来,让学生马上进入学习的状态,如果导入得不好,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提升不起来,当然学习的效果就差远了。为什么有的课学生的学习兴致很高,而换了教师后学生也马上像换了个人似的,萎靡不振了,教师还抱怨学生挑肥拣瘦。殊不知这与课前的导入是有很大关系的。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去学习,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比如,讲到花,花的颜色为什么会是五颜六色呢?我们学习了基因学,那么就能从基因知识的角度去分析,这样不但复习了旧知识,还能提iw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科学设计课堂提问,提高学习效率

  4.1提问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教师的无效提问。公开课上,我发现很多教师的提问是无效的,要么一个问题反反复复提问好几遍,要么提出的问题没有效果,只是为了为问而提。提问,一个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个是让学生直奔上课的主题上来,将学生引导到本堂课的重难点上来,集中精力学习重难点。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谈到提问的重要性时,曾风趣地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所以,我们务必记住一点,与其提出的问题是无效的,那还不如不提得好,因为无效的提问反而会扰乱教学的'秩序,结果顾此失彼,教学的效果一塌糊涂。

  4.2记得有一位教师在讲细胞这节课时,他的提问就非常好:“同学们,今天我到早市上买了一个大西瓜,现在我把它贡献给你们,好不好?”学生一听有西瓜吃,群情激奋。教师把自己买的西瓜放在讲桌上,学生一看笑得东倒西歪。这是怎么回事啊!原来教师买的西瓜是个劣瓜,模样难看,凹凸不匀。教师马上进入主题,这个发育不良的西瓜,是怎么个发育不良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教师切开西瓜让学生观察,发现其凹侧部分的种子发育不良,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西瓜的发育不良呢?这时教师来了个反思维思考:西瓜(果实)发育一生长素一发育着的种子。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到高潮,学生就反复琢磨,这个歪瓜的形成原因。课后,我也反思了很长时间,一样的问题,就因为提问方式不同,学生反应的效果不同。

  4.3当然学习的效果肯定也是不同的,每次考试这个班的成绩都遥遥领先。可见上课提问方式的不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的提iw,学习成绩的优劣。所以,我们不要小看了简单的提问,这里面学问大着呢!上好一节生物课,方式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探究合作,比较学习等等,每种学习方法是固定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去灵活运用,这就和一样的米面做出上百种食品来的道理是一样的。生物教师要对自己的课程了然于胸,就是对教材必须要熟悉,对学生也要研究透彻,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教案的设计要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而随时变化,不能所有的教案千篇一律,用一种模式化的框框去套,只有做到实事求是,灵活多样,才能把生物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一些生物与非生物,会比较它们的区别。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师生一起欣赏图片中碧蓝的天空、流动的白云、遍地开放的鲜花、绿草如茵的草原、悠闲取食的牛羊和精巧别致的毡房。

  教师提出问题:图片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学生观察后,小组内交流展示观察的结果,最后达成共识:花草、树、牛羊是生物,白云、毡房不是生物。由所有生物的特征是否完全相同引入课题。

  二、推进新课

  板书课题: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学习目标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认识不少的生物,如果你要了解这些生物的主要特征就必然对不同的生物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那么在观察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尝试进行归纳和总结。

  学生阅读后,归纳、总结,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展示,最后达成共识:

  1、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能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2、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3、如果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

  4、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热烈的讨论能让你迸发思想的火花。

  学习目标二:生物的特征

  多媒体展示图片:

  (在尼日尔南部城镇马拉迪的一个治疗性给食中心,一位母亲背着她那因为营养不良而极度瘦弱的孩子。)

  问:这2张图片说明了生物的生存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什么?

  答: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讲: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肉食动物通过捕获草食动物获取食物,草食动物通过取食植物获得食物,民以食为天,人要每天从食物中获取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一旦食物匮乏,就可能出现图片中的状况。总之,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多媒体出展示图片:

  (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是什么动物?生活在哪里?你们看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它为什么要浮出水面呼气?

  (留足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

  讲:生活中的人每时每刻也都要进行呼吸,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2、生物能进行呼吸

  多媒体出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该图片揭示了什么生命特征?

  (教师提示:注意季节气候、身体状态)

  讲:人在运动过程中会排出大量的汗液,是因为在运动中人体内产生了比平时更多的废物,这些废物要及时排出体外,排泄的途径除了排汗外,还可以通过排尿和呼气的形式排出。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多媒体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花朵,一朵花受到昆虫的刺激作出什么反应?

  (花瓣收拢起来了)

  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叫应激性。

  4、应激性

  问:同学们还能举出哪些实例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

  (狮子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兔子发现天上的老鹰后向坡上猛窜;向日葵的花盘会随着太阳转动;含羞草的叶片受到触动时会自然下垂;一滴糖水会招来许多蚂蚁;我们吃饭时,会分泌许多唾液……)

  多媒体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图片,讨论交流生物具有什么特征?

  讲:一粒种子可以萌发生长形成幼苗,一株幼苗可以长成一棵大树;一头小象可以长成一头大象……这些都是生长。当生物体长到一定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讲:生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如蜻蜓点水等。

  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样繁殖?

  学生思考后回答:

  除了鸡、鸭可以产卵之外,猫、狗可以产仔。

  有的植物用种子繁殖,有的用根繁殖,有的用茎繁殖,还有用叶繁殖的。

  还有用细胞繁殖的。

  讲:生物的繁殖方式有两种: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高等的生物一般进行有性生殖,而低等的生物一般进行无性生殖。

  补充说明细菌可以进行-生殖,酵母菌进行出芽生殖等。

  讲:以上都是生物具有的特征,你还能举出生物所具有的其他特征吗?

  (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生物现象,归纳出生物具有的其他特征。

  问:蚯蚓只能生活在阴暗、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它能不能生活在沙漠中?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会使土壤变得怎样?这说明了什么?

  答:生物只能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生物都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问: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你会发现,孩子一般和他们的长辈相像,但又不完全相同,有着明显的差异,这说明了什么?

  答:这说明了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

  问:生物都能生长、繁殖,具有应激性,这些生理活动的完成,需要一定的结构基础,生物有没有共同的结构基础呢?

  答:虽然各种生物形形色色,但它们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除病毒外)。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练习一下。

  多媒体展示图片: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的蘑菇、枯叶、钟乳石、机器狗,指出哪些属于生物?并说出理由。

  学生讨论后回答:蘑菇属于生物,枯叶、钟乳石和机器狗不具有生长、繁殖、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动,属于非生物。

  课后小结

  学完这节课后,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基础,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动:需要呼吸,需要营养,需要排泄废物,能够生长繁殖,具有应激性,可以适应环境,还可以影响环境……

  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生命,观察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留给学生课后去思考)

  板书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生物的共同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体内会不断产生多种废物,并且能够将废物排出体外。

  4、生物能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的各种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能够由小长大。当生物长到一定大小的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一些生物与非生物,会比较它们的区别。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师生一起欣赏图片中碧蓝的天空、流动的白云、遍地开放的鲜花、绿草如茵的草原、悠闲取食的牛羊和精巧别致的毡房。

  教师提出问题:图片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学生观察后,小组内交流展示观察的结果,最后达成共识:花草、树、牛羊是生物,白云、毡房不是生物。由所有生物的特征是否完全相同引入课题。

  二、推进新课

  板书课题: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学习目标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认识不少的生物,如果你要了解这些生物的主要特征就必然对不同的生物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那么在观察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尝试进行归纳和总结。

  学生阅读后,归纳、总结,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展示,最后达成共识:

  1、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能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2、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3、如果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

  4、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热烈的讨论能让你迸发思想的火花。

  学习目标二:生物的特征

  多媒体展示图片:

  (在尼日尔南部城镇马拉迪的一个治疗性给食中心,一位母亲背着她那因为营养不良而极度瘦弱的孩子。)

  问:这2张图片说明了生物的生存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什么?

  答: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讲: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肉食动物通过捕获草食动物获取食物,草食动物通过取食植物获得食物,民以食为天,人要每天从食物中获取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一旦食物匮乏,就可能出现图片中的状况。总之,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多媒体出展示图片:

  (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是什么动物?生活在哪里?你们看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它为什么要浮出水面呼气?

  (留足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

  讲:生活中的人每时每刻也都要进行呼吸,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2、生物能进行呼吸

  多媒体出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该图片揭示了什么生命特征?

  (教师提示:注意季节气候、身体状态)

  讲:人在运动过程中会排出大量的汗液,是因为在运动中人体内产生了比平时更多的废物,这些废物要及时排出体外,排泄的途径除了排汗外,还可以通过排尿和呼气的形式排出。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多媒体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花朵,一朵花受到昆虫的刺激作出什么反应?

  (花瓣收拢起来了)

  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叫应激性。

  4、应激性

  问:同学们还能举出哪些实例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

  (狮子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兔子发现天上的老鹰后向坡上猛窜;向日葵的花盘会随着太阳转动;含羞草的叶片受到触动时会自然下垂;一滴糖水会招来许多蚂蚁;我们吃饭时,会分泌许多唾液……)

  多媒体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图片,讨论交流生物具有什么特征?

  讲:一粒种子可以萌发生长形成幼苗,一株幼苗可以长成一棵大树;一头小象可以长成一头大象……这些都是生长。当生物体长到一定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讲:生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如蜻蜓点水等。

  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样繁殖?

  学生思考后回答:

  除了鸡、鸭可以产卵之外,猫、狗可以产仔。

  有的植物用种子繁殖,有的用根繁殖,有的用茎繁殖,还有用叶繁殖的。

  还有用细胞繁殖的。

  讲:生物的繁殖方式有两种: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高等的生物一般进行有性生殖,而低等的生物一般进行无性生殖。

  补充说明细菌可以进行_生殖,酵母菌进行出芽生殖等。

  讲:以上都是生物具有的特征,你还能举出生物所具有的其他特征吗?

  (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生物现象,归纳出生物具有的其他特征。

  问:蚯蚓只能生活在阴暗、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它能不能生活在沙漠中?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会使土壤变得怎样?这说明了什么?

  答:生物只能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生物都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问: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你会发现,孩子一般和他们的长辈相像,但又不完全相同,有着明显的差异,这说明了什么?

  答:这说明了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

  问:生物都能生长、繁殖,具有应激性,这些生理活动的完成,需要一定的结构基础,生物有没有共同的结构基础呢?

  答:虽然各种生物形形色色,但它们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除病毒外)。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练习一下。

  多媒体展示图片: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的蘑菇、枯叶、钟乳石、机器狗,指出哪些属于生物?并说出理由。

  学生讨论后回答:蘑菇属于生物,枯叶、钟乳石和机器狗不具有生长、繁殖、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动,属于非生物。

  课后小结

  学完这节课后,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基础,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动:需要呼吸,需要营养,需要排泄废物,能够生长繁殖,具有应激性,可以适应环境,还可以影响环境……

  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生命,观察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留给学生课后去思考)

  板书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生物的共同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体内会不断产生多种废物,并且能够将废物排出体外。

  4、生物能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的各种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能够由小长大。当生物长到一定大小的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致同学们之后的第二节课,在第一节课中学生们认识了学习生物的重要性,接着学习生物的特征是自然而贴切的,同时它是后面学习调查生物及生物分类的基础。让同学们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②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思路: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提问,引导学生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生命。然后利用大量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并对照教科书的描述内容归纳生物的共同特征:①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②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③生物体对外界刺激都能发生一定的反应;④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⑤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⑥生物都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教师准备

  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实物、图片。②教师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挂图。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朝气蓬勃,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他们学习生物的起点基本上是一致的,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一些浅显的认识,对生物本质的认识还不够,应该认识到不同的学生认知水平也是不同的,尽最大努力让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教学策略

  通过预习学生从调查身边事物开始,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推理,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学习背景,将启发引导与学生的观察思考相结合,同时结合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两个物体,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从而获得有关生命的基本知识,再通过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达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引入特征的例子,让学生根据已有得对生命的特征认识的知识去判断,从众多的生物事例中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征,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教学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对生命特征进行探讨,主要是引入一些常见的例子进行集体讨论,师生对话,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索精神,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地位。

  学法: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讨论、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从特殊到一般,从普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

  教学设计:

  (一)设计预习提纲,以问题的形式在课前发给同学们:

  1 你家里有哪些生物?

  2 机器人和钟乳石是生物吗?

  3 什么是生物?

  引导学生在家里进行观察,培养对本节课的兴趣,对知识形成已知部分和未知部分,让学生带者问题听课,逐步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真正认识到什么是生物。

  (二)上课

  1 检查预习题 通过提问的形式检查预习题的效果,学生回答起来不是很全面,教师应做适时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 观察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所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所看到的画面中哪些物体是生物,哪些物体是非生物。使学生对生物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

  3 因为学生对小动物较感兴趣,通过学生较感兴趣的'小动物作切入点,创设情景。师叙述:我们见过电动玩具小狗,它会动、会叫,它是生物吗?与家里养的小狗相比,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学生回说出许多不同点。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启发:“如果你打它一下,它会跑吗?”“电动小狗会生小狗吗?以此比较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4 知道小狗的特征后,如何使学生对关于生物的认识达到共识呢?接着指导学生按照课本第二页观察的基本要求,观察课本第三页图1-10,分别让学生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并提出问题:①植物和动物对营养的获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②人类是否也是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③动物和人体排出体内废物的方式有哪几种?④狮子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跑,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代表,举例说明。各组间可针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总结出生物的基本特征。这一过程的设计使学生对生物概念的认识有更深一层的了解,是知识的拓展,延伸。

  5 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学生观察某些生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结合平时了解的生物知识,协作互补,从记忆中搜索信息,说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

  (三)复习

  出示两道题:

  1 想想你(也就是人体)具有哪些生物特征?

  2 当你看到路边的一棵草,一朵花时,是否认识到它们也有生命呢?

  随着这两道题的解答,本节的重点内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及时的复习和巩固,并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地情感教育。

  接着让学生回忆刚才地预习题地回答对生物和非生物地判断是否正确,加深学生地理解和记忆。

  (四)作业

  1 机器人是生物吗?

  2 参照课本第6页的叙述,讨论珊瑚,珊瑚虫,哪个是生物?说明理由。

  这两道题的设计是把容易混淆的问题为切入点,起到突破难点,学以致用的作用。

  (五)小结

  先让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纠正,解答问题。并进行板书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并强调这五点就是判断是不是生物的标准。最后让学生默写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强化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使知识得到升华。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7

  1.指出下列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落叶、芭比娃娃、珊瑚虫、珊瑚、珊瑚礁、珊瑚岛...

  2.当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此事例说明了(B)

  A.生物能生长繁殖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D.生物能进行呼吸

  3.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C)

  A.蘑菇B.病毒C.鱼化石D.苹果树

  4.动物、植物死亡后的'遗体属于生物吗?

  不属于,一个生物体死亡后,它的生命活动也将终结,也就不再具有生物的特征。因此只能被称为动物植物的遗体。

  5.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C)

  A.火山爆发B.开水沸腾C.雨后春笋D.潮起潮落

  6.下列哪项不符合科学观察的要求(D)

  A.要有明确的目的B.要有观察记录C.要有计划D.随便看一下就行了

  六、教学反思:通过讨论、讲解等方法,让学生弄明白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教学效果较好。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描述鸟类生殖和发育的过程;

  2、识别鸟卵的结构,说明其各部分的功能;

  3、培养学生热爱鸟类,感受自然之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⑴鸟类生殖和发育的.特点。(重点)

  ⑵鸟卵的结构及功能。(重、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实验。

  教学方法:

  引导阅读、观察、实验、启发、讲解。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由多媒体播放“小鸟天堂”入手,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小鸟天堂”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鸟呢?这与鸟的生殖和发育有关,引出课题。

  新知识学习:

  一、鸟的生殖: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0~51页相应内容,认真观察书中的图片,并思考:

  ①鸟儿大多在什么季节繁殖?

  ②鸟有哪些与繁殖后代有关的行为?这些行为有什么意义?

  ③鸟巢有什么作用?

  ④鸟的生殖方面有哪些特点?

  教师在学生活动后,点评,讲解并小结:

  1、鸟的生殖有明显的季节性;

  2、鸟有占区、筑巢、求偶、产卵、孵卵和育雏等复杂的生殖行为;

  3、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卵生。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9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倾听和思考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学习,更加关注我们周围丰富多彩的节肢动物,趋利避害,更好地生活。

  2学情分析

  探究式学习方法、提问法、分析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学生分析法等等。主要是突出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探究式学习,突显重要感念。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软体动物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4.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节肢动物与昆虫之间的关系。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导入

  教学导入(3分钟)

  教师活动:

  1.出示谜语:“没有手,没有脚,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缩到房里头”,请同学猜一下这是什么动物?

  2.利用PPT展示几种常见软体动物的图片,并让学生进行识别,让学生想一想,这几种动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是否有相似性?

  3.教师进一步指出:这些动物尽管在形态,结构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它们却都属于软体动物。

  为什么它们都属于软体动物?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之处?它们的存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观察和生活实例找到答案。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是“蜗牛”。

  观察、思考、做出假设。

  活动2【讲授】教学内容

  (一)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15分钟)

  教师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分组实验:结合书上12页图片,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明确双壳类的结构及其功能。

  提出思考问题,供小组讨论:其各结构与生存环境有何关系?

  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

  2.靠什么结构运动?

  3.靠什么结构呼吸?

  4.缢蛏如何获取食物?

  学生活动:

  观察、填写表格。思考、分析、交流、讨论,完成讨论题。

  1.依据经验推测其具有保护作用。

  2.靠足缓慢运动。

  3.用鳃呼吸。

  4.推测:在吸水和排水过程中摄取食物。

  (二)常见的其他软体动物(10分钟)

  教师活动:

  在观察双壳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书上13页石鳖、蜗牛和乌贼的图片, 提出思考问题:

  1.石鳖贝壳是什么形状?它靠什么运动?

  2.蜗牛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是什么形状的?它靠什么运动?

  3.乌贼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有什么特点?它是如何捕食和运动的?

  在PPT上补充这三种动物的结构图片,教师给出适当地补充,学生在进行对比观察的同时 完成表格。(表格附后)

  使学生通过比较,了解软体动物之间的相似和不同,通过对其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分析,强化“生物适应环境”的概念。

  学生活动:

  观察、思考,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思考、分析、判断、填写表格。

  (三)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5分钟)

  教师活动:

  1.教师指导学生比较表格中三种动物的相同点。

  2.提示学生这些相同点就是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3.通过主要特征提升出类群名称:正因为它们具备了这样的特征,它们才都属于软体动物。

  4.板书: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学生活动:

  通过比较、归纳、概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它们的身体都很柔软,都有外套膜,都有外壳或被外套膜包被的内壳。

  (四)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6分钟)

  教师活动:

  阅读教材13页相关内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自由发言,归纳、总结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水产养殖:贝类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低脂肪。

  2.药用:鲍的壳(石决明)、乌贼的壳(海螵鞘)、珍珠粉。

  3.螺壳和珍珠是很好的装饰品。

  4.有些软体动物也对人类有一定危害,如钉螺。

  学生活动:

  阅读、讨论、记录、交流。

  课堂小结(1分钟)

  教师活动:

  通过观察和比较,我们认识了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也可以通过概念判断某种动物是否属于软体动物。作为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都有丰富的多样性以适应其生活环境。

  学生活动:

  倾听、回忆、认同。

  活动3【活动】板书设计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1课时)

  一、实验: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

  二、常见的动物:

  常见的软体动物 石鳖 蜗牛 乌贼

  贝壳数及保护 8个覆瓦状排列的贝壳;保护 一片;保护 有退化的贝壳海螵蛸;支持

  有无外套膜及其作用 有,保护 有,保护 有,保护

  身体是否柔软 身体柔软 身体柔软 身体柔软

  足的种类 腹足 腹足 腕足

  三、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四、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养殖业――食用、药用、工艺品

  有害:疾病传播

  活动4【练习】随堂练习

  练习题

  (一)软体动物

  1.软体动物体外有贝壳,贝壳内的身体柔软,目前已知软体动物有 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 大类群。

  2.常见的软体动物有 、 、 、 等。由于它们的身体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而称为双壳类。

  3.软体动物中除了双壳类以外还有很多,如 、 、 等。

  4.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

  5.软体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1.下列关于蜗牛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蜗牛生活于水中营底栖生活B.蜗牛对农业生产有害处C.蜗牛的腹足肌肉发达D.蜗牛的身体表面有一个贝壳2.昆虫的外骨骼不

  1.下列关于蜗牛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蜗牛生活于水中营底栖生活

  B.蜗牛对农业生产有害处

  C.蜗牛的腹足肌肉发达

  D.蜗牛的身体表面有一个贝壳

  2.昆虫的外骨骼不具有的作用是( )

  A.保护内部柔软的器官

  B.支持内部器官

  C.防止体内水分散失

  D.感受外界环境的刺激

  3.蝗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原因是( )

  A.外骨骼不能随身体生长而长大

  B.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C.蜕掉原来的外骨骼使运动更灵活

  D.减轻体重,有利于运动

  活动5【测试】课堂小测试

  1. 河蚌外套膜的作用正确的是: ( )

  A.保护身体内部柔软部分 B.参与呼吸和形成贝壳

  C.能使贝壳开和闭 D.保护内部和形成贝壳

  2. 下列动物中不属于软体动物的是: ( )

  A.扇贝 B.海蜇 C.田螺 D.乌贼

  3. 有关河蚌体内珍珠的.形成,下列哪项叙述正确: ( )

  A.由外套膜分泌的珍珠质包被异物形成的B.由贝壳外层细胞分裂形成的

  C.由斧足上的细胞分泌的粘液形成的 D.由闭壳肌的分泌物包被异物形成的

  4. 下列哪一特征不属于软物动物 ( )

  A.身体柔软 B.身体分节 C.身体有贝壳 D.有外套膜

  5. 下列哪种动物在捕捉食物时,使用触手 ( )

  A.水蛭 B.乌贼 C.扇贝 D.海蜇

  6.蝗虫的呼吸器官是 ( )

  A.气门 B.气孔 C.气管 D.肺

  7.蝗虫在生长过程中必须蜕皮的原因是 ( )

  A.外骨骼不能生长 B.外骨骼损坏,需形成新的外骨骼

  C.表皮细胞老化、死亡 D.蝗虫的形态在发生变化

  8.在无脊椎动物中,能飞行的是 ( )

  A环节动物 B昆虫 C鸟类 D鸟类和昆虫

  9.身体分节是节肢动物的一个特点,下列不属于节肢动物的是 ( )

  A虾 B蟹 C臭虫 D蚯蚓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教材上的相关课后练习

  答案:1、(1)X (2)X

  2、A

  3、腔肠动物----身体表面有刺细胞 扁形动物--------身体扁平,有口无肛门 线形动物------身体不分节,体表有角质层 环节动物--------身体分节,运动器官为刚毛或疣足 软体动物---------身体表面有外套膜 节肢动物--------身体和附肢都分节,有外骨骼

  4、相同点 :均能保护动物内部柔软的器官

  不同点:软体动物的贝壳在保护动物的同时,也限制了动物的运动能力;昆虫身体和附肢的外骨骼分节,可使动物的运动更加灵活,外骨骼还可减少体内水分的丧失。

  5、繁殖能力强;体表具有保护功能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分节,运动更加灵活;感官器官发达;昆虫的呼吸系统完善,适应陆地生活;体形较小,对空间和食物的需求较小,利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更多的个体。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 举出例子并初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过程:

  导入:先比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得出结论是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同时学生分析刺猬、变色龙、竹节虫,得出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分析书本P19的资料,回答问题: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观察兔子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从而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生物为了适应不同环境其形态结构都有所改变。

  生物除了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

  过渡问题: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呢?生物本身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学生举出例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动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鼠妇疏松土壤,柳、杉树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帮助净化空气,人类大量得排除废气、废水使环境受到污染……)

  讲解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 1.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 2.作出假设: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的空气湿度不一样.

  ? 3.制定计划:学校内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裸地指什么?灌丛指什么?)

  ? 4.填写P7空气湿度记录表.并画出曲线图.

  ? 5.注意:如果裸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测量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水洼边吗?测量灌丛的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地上吗?

  举例:曲线图的画法:

  总结:前面一节课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解答下面问题。

  6、练习:

  1)如果将生活在淡水中的鲫鱼放入海水中,不久就会死亡,这一现象说明( )

  A.每种生物都是有寿命的

  B.每种生物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

  C.动、植物改变生活环境就会死亡

  D.生物的生存环境很容易破坏

  2)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叶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 )

  A.充分利用光能 B.减少阳光照射

  C.适应低温 D.适应潮湿的环境

  3)许多种鸟具有保护色,但也难免常被嗅觉发达的兽类所捕食,对此最好的解释为( )

  A这些鸟不适应环境

  B.被食的鸟是警惕性不高的

  C.适应是绝对的

  D.适应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对性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11

  新一轮课改强调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同时也是课程的创造者;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构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基于上述认识,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节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做了一些尝试,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教材分析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离不开环境对他们的影响。那么,生物又是怎样适应和影响环境的呢?教材是按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部分编写的。第一部分出示了几幅图片,试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理解生物的生活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理解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最后总结: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2. 设计思想

  一般在设计这样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往往会考虑用两节课的时间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和图片,课上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总结得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第二课时:重点组织学生做“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研究活动。笔者认为,第一课时若能用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相对真实的实物(或标本),让学生能近距离、全方位地进行观察和分析,深切感受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关系,比单纯地看图、找资料、得结论要好得多。所以,我们想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再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通过“给生物找个家”的活动,让学生更直接、更亲近地去领悟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观察和思考、体验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建构起新的认知层次,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同时生物也影响环境。

  3. 教学目标

  (1)结合图片资料和标本,学会从多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

  (2)通过观察图片资料、标本,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概括和表达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3)理解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和其他生命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 课前准备

  准备三四幅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几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的生物标本(动物、植物),用布将这些标本罩上并编号;放大镜;学生分成七八个小组,围坐在放有标本的实验桌周围。

  5. 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探究课题。

  教师连续展示精心挑选的美丽的自然风景画,然后向学生提问:看完这些画,大家有什么感觉。

  教师用语言来激发学生对自然界和谐美的共识;每当人们提到辽阔的草原,就会想到绿草和牛羊;提到茂密的森林,就会想到悠然自得的小动物;提到浩瀚的海洋,就会想起海洋中斑斓的海底世界和海面上飞翔的海鸥……但是,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牛羊在水里泡着、鱼在树上挂着、鸟在地上躺着,我们会觉得很不舒服,认为是不和谐的。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假如你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中遥望地球,映入你眼帘的将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图案。蓝色是浩瀚的海洋,绿色是广袤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

  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

  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合作探究智慧碰撞

  探究一:什么是生物?

  探究二:如何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观察

  (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2)观察可借助哪些工具和仪器?

  (3)科学观察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观察的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

  2、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

  3、要及时作好记录。

  探究三: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鸟捕食鱼

  牛在草地上吃草

  大熊猫吃竹叶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利用水、无机盐、二氧碳制造有机物葡萄糖、淀粉等)

  2、生物能进行呼吸

  鲸呼吸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野牛在晨光中呼吸

  小鸟在呼吸-

  鱼用鳃呼吸

  3、生物能排除生体内产生的废物

  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将废物排除

  植物通过落叶将一部分废物带走

  落叶是植物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向日葵总是向着有阳光的一方

  含羞草

  警觉的兔子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菜豆的生长

  红狐的生长

  6、传和变异的特性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

  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人胚胎初期细胞群

  一些单细胞生物

  1、珊瑚是生物吗?请说明理由。

  答:珊瑚不是生物,因为它是由死去的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而成的,不具有生物的特征;珊瑚虫才是生物。

  2、珊瑚虫一般生活在温暖的浅水区,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浅水区可获得较多的阳光,有适宜的温度,这些有利于藻类的生长,从而为珊瑚虫提供更多的氧气。因此,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

  课后小结

  生物的`七大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课后习题

  1、下列各项属于生物的是()

  A、海葵B、恐龙蛋化石

  C、电动狗D、珊瑚的骨骼

  2、下列各项中属于非生物的是()

  A、引起人感冒的病毒

  B、会弹钢琴的机器人

  C、生长在橘子皮上的青霉

  D、休眠的青蛙

  3、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什么的特征·······()

  A需要营养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生长和繁殖

  4、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母鸡下蛋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大汗淋漓D、馒头上长“白毛”

  5、一种雄性极乐鸟在繁殖季节,长出蓬松的长饰羽。决定这种性状出现是由于()

  A:应激性B:多样性

  C:变异性D:遗传性

  6、(20xx威海)下列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A、生物都能自由运动

  B、生物都需要从外界摄取有机物

  C、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

  教学反思

  《认识生物》一课的实践,导入新课用时一分钟左右,然后进入自主学习阅读文本阶段。共计用时二十分钟左右。通过我的观察,大多数学生只能读三遍,少数学生只能读两遍多一点。然后做练习题。做练习题这个过程两班情况差不多。从学生做题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文本仍然很陌生。对训练单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迅速的找到相应的句子位置,更不能直接解答。仍然要慢慢的从文本寻找。

  从而浪费了大量时间。在作训练单的过程中有些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自己完成并且能够有充分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结论。如:恐龙化石为什么不是生物?学生能够回答出它不具备任何一种生命现象,没有一项生物的特征。不能吸收营养物质,不能生长繁殖,不能呼吸,不能排出体内废物。对外界刺激没有任何反应。所以说恐龙化石不是生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充分证明了学生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在回答课后问题钟乳石在慢慢长大它是不是生物的问题时,班级产生了分歧:有的同学说是,有的同学说不是。

  争论的焦点就是“钟乳石在慢慢长大”。针对这个问题我主要采取了“导”而不是讲,让学生看课本中的图。引导学生明白“钟乳石在慢慢长大”和动植物的长大区别是溶岩的堆积,不是靠吸收营养物质长大。整堂课绝大多数学生都动起来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来。可以说效果远胜于原来的课堂教学。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13

  一、教材分析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生物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对动物作用进行概括,正与前两册教材突出人与生物圈的思路一脉相承。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并为第六单元中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对于加深学生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认识具有中重要意义。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

  2能力目标: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利害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使自己逐步树立生态学观点,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建立:

  1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情感是重点。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是难点。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资料分析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发,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图片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认知活动,逐渐认识到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运用新旧知识的迁移,突破难点。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的概念比较抽象,在复习七年级上册教材中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等知识的基础上,联系资料分析,使学生理解动物在吃与被吃的关系中,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从一种生物流向另一种生物,有利于理解物质循环的概念。

  五、学习方法

  通过资料分析、讨论去发现知识,逐步培养自助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体会同学见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事也提高了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活思维

  通过展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每个“福娃”所代表的动物,由此引出新课。

  2、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1)通过展示几组日常所见的动物行为以及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得出动物可以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与此同时,深入了解动物过多或过少都是不利的。

  (2)让学生阅读资料,引导学生从食物链和事物往的角度思考,来认识某种动物数量的消长对其他动物的影响。分组讨论,每组可以有选择性的回答问题,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在这种分为下,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很容易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从而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结合旧知识的`铺垫,学生对难点即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的突出也就顺理成章。

  (3)复习七年级上册生态系统的内容,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形成循环的图片展示物质循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进入深层次的理解。

  3、引领知识,知情统一

  动物在自然界中除了我们以上讲的作用外,你还知道那些?小组以比赛方式进行,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从而延伸出我们爱护动物、保护动物。

  4、总结提升,画龙点睛

  本节课通过对动物界中动物作用的分析,不难看出,生物圈是一个同意的补课分割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整体。对于生物圈的保护,人人有责。

  5、练习

  6、布置作业:结合实际,办一份保护动物的手抄报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学生对本节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本节的不少问题又是悬而未决的,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从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一类古猿”开始,适当介绍有关生物进化观点与神创论观点的争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存在着唯物和唯心观点的斗争。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在研究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根本区别时,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事物的异同点;在探寻人类祖先的踪迹时,地质考察、寻找古人类化石和遗物证据等方法特别重要。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阅读积极思考“地壳剧烈运动使地球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自然环境的变化对森林古猿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古人类化石以及石器,反映出古人类在运动方式和使用工具上有哪些特点”等问题,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并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本节文字的篇幅不大,但内容相当丰富。第4页的第二段课文,主要阐述环境的变化和森林古猿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使得下地生活的森林古猿朝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运动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必然促进取食方式的改变,前肢的逐渐解放使“露西”时代的古人类有可能使用自然工具;随着古人类生存能力的增强,“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开始制造工具。第三段课文主要说明工具的制造和火的使用,与人脑功能的完善及语言的产生是相互促进发展的。该段课文还概述了人类在生物圈中地位的变化,提出人类应当怎样更加理智地发展和运用改造自然的能力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处理好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总之,教师要在明确课文要点的基础上,积极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

  本节的技能训练不是简单地陈述一种技能,而是围绕着本节资料分析中所需要的分析判断能力进行设计的,并叙述了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几种观点,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中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如基因比较研究)促进了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

  课时安排: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2.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4.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在形态、结构上的相似性,了解人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通过分析资料了解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了解人类是在与环境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2.认识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认同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现代类人猿和人的图片,指导学生分析下面的问题。

  (1)你认识图A中的动物吗?它们与人有哪些相似之处?

  (2)通过观察上面的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1)图A中的动物是一种类人猿,它们与人在外部形态上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它们的四肢具有五指(五趾),能够用前肢抓握物体,面部表情与人相似,也具有喜、怒、哀、乐等表情。

  (2)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可能有共同的祖先;人类的祖先可能与现代类人猿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等。(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展示出许多不同的观点)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态度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对学生的观点是否科学不作评价,使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从学生的生活常识入手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

  盘古开辟了天地,用身躯造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那残留在天地间的浊气慢慢化作虫鱼鸟兽,为这死寂的世界增添了生气。这时,有一位女神——女娲,在这莽莽的原野上行走。她放眼四望,山岭起伏,江河奔流,丛林茂密,草木争辉,天上百鸟争鸣,地上群兽奔驰,水中鱼儿嬉戏,草中虫儿跳跃,这世界按说也点缀得相当美丽了,但是她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寂寞,越看越烦,孤寂感越来越强烈,连自己也弄不清楚这是为什么。与山川草木诉说心中的烦躁,山川草木根本不懂她的话;对虫鱼鸟兽倾吐心事,虫鱼鸟兽哪能了解她的苦恼。她颓然坐在一个池塘旁边,茫然对池塘中自己的影子。忽然一片树叶飘落池中,静止的池水泛起了小小的涟漪,使她的`影子也微微晃动起来。她突然觉得心头的死结解开了,是呀!为什么她会有那种说不出的孤寂感?原来是世界上缺少一种像她一样的生物。想到这儿,她马上用手在池边挖了些泥土,和上水,照着自己的影子捏了起来。捏着捏着,捏成了一个小小的东西,模样与女娲差不多,也有五官,双手两脚。捏好后往地上一放,居然活了起来。女娲一见,满心欢喜,接着又捏了许多。她把这些小东西叫做“人”?

  教师指导学生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思考:人类真是女娲创造的吗?如果不是,人类是怎样起源与发展的呢?(使学生带着疑问和极大的好奇心进入新课)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1.关于“人类起源”的几种观点

  教师展示资料并指导学生分析。

  资料1:神创论认为,地球及万物是上帝在大约6 000年以前,即公元前4004年10月26日上午9:00创造出来的。自从被上帝创造出来以后,地球上的生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神创论也叫特创论。神创论认为生物界的所有物种(包括人类)以及天体和大地,都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世界上的万物一经形成,就不再发生任何变化,即使有变化,也只能在该物种的范围内发生变化,是绝对不可能形成新的物种的。神创论还认为,各种生物之间都是孤立的,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亲缘关系。

  资料2:19世纪著名的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在仔细比较了人和现代类人猿的相似之处后,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通过分析上面两则资料,你同意哪种观点?

  学生分析后回答:同意达尔文的观点。

  教师进一步强调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存在着唯心和唯物观点的斗争。

  2.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区别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下面的问题。

  资料1:下面是几种类人猿的图片。

  图1

  图2

  图3

  资料2:类人猿是猩猩科和长臂猿科动物的总称,也叫做猿类。包括大猩猩、黑猩猩、猩猩和长臂猿等。因其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与人相似,亲缘关系与人最为接近,故称类人猿,类人猿是灵长目中除了人以外最为高等的动物。如具有复杂的大脑,牙齿的数目与结构、眼的位置、外耳的形状、盲肠、蚓突、胸廓、血型、怀孕期7~9个月,寿命可达几十年等,均与人相近。而且,无尾、无颊囊和臀疣(长臂猿例外),其中,黑猩猩与人类99%的基因是相同的。但类人猿的前肢较后肢长,因此,只能半直立行走及臂行,这又与人类有显著区别。现在生存的类人猿叫做现代类人猿,古猿则指化石类人猿。

  1、你认识资料1中的类人猿吗?

  2、通过上面的两则资料,你认为现代类人猿与人类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并在班级内展示。

  (1)资料1中的类人猿是长臂猿和黑猩猩。

  (2)现代类人猿与人类在形态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具有复杂的大脑和宽阔的胸廓,具有盲肠、蚓突以及扁平的胸骨。此外,类人猿在牙齿的数目与结构、眼的位置、外耳的形状、血型以及怀孕时间和寿命长短等方面与人类也十分相近。但是,类人猿和人有着显著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类人猿的前肢长于后肢,只能半直立行走以及臂行。而人则是直立行走。

  教师指导学生对展示的观点进行适当的补充并进一步强调:人类和现代类人猿在形态和结构上具有相似性是因为两者共同的祖先是森林古猿,存在不同之处是因为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人类和类人猿的形态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那么,森林古猿在进化成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过程中,环境是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相关的知识。

  学习目标二:从猿到人的进化

  1.人猿相揖别的原因

  教师引导:现代类人猿与其祖先一样,过着以树栖为主的热带丛林生活。森林古猿的一支,却由于特殊的原因,走上了演化为人类的艰难历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与猿不同的特征,并且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人猿相揖别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请阅读教材,并尝试完成下面的思考题。

  1、大量的森林变成稀树草原,对那里的森林古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在东非大裂谷地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早期人类化石?

  3、从图中可以看出,露西的骨骼具有哪些特点?她的运动方式可能是怎样的?

  4、从石器来看,他们已经具备了哪些能力?

  学生分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

  (1)东非地区大量的森林变成稀树草原,大量的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为了适应地面生活,森林古猿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就有可能发生变化。

  (2)下到地面上生活的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发展成早期的人类。所以,在东非大裂谷地带会有那么多的早期人类化石。

  (3)从露西的化石图可以看出露西的骨骼化石具有以下特点:上肢比较细,下肢比较粗长,骨盆的髋骨比较宽阔,和现代人类比较相似。说明她很可能采取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

  (4)图中的石器明显经过加工,分别呈斧状和凿状,可以当作工具,用来砍砸和削刮物体。由此可以推测古人类在逐渐适应直立行走的过程中,手的解放使他们已经初步具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了。

  学生代表对展示情况作补充和评价

  小组内对以上四个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大量森林变成稀树草原,东非大裂谷地带的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上生活,为了适应陆地环境,这部分古猿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为了获得食物和防御敌害,他们利用前肢使用树枝、石块等简单工具,这样,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逐渐地他们不仅能够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提高了工具的效能;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标志着人和猿有了本质的区别,所以,部分森林古猿能够进化为人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环境的改变。

  2.人类的发展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教材“人类起源与发展示意图”,学生通过阅读和观察生成有价值的问题。

  1、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

  2、人是生物圈中的重要一员,如何处理好人与生物圈之间的关系?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1)环境发生变化,部分森林古猿下到地面上来生活,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前肢解放出来,由能够使用简单的工具,逐渐发展到能够制造简单的工具,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在劳动的过程中,大脑也越来越复杂,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使他们相互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信息交流,能够想出更多的办法解决困难,制造复杂而精巧的工具。工具越发达,人类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能力越强,逐渐发展成生物圈中的最强者。

  (2)目前,生物圈是人类和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早期人类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比较差,需要同环境进行激烈的斗争才能获得生存的可能。在人类逐渐进化的过程中人脑的结构逐渐变得复杂,在群体中产生了语言,能够相互之间进行信息交流与合作,制造的工具也日渐复杂,提高了他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人类的活动也使生物圈满目疮痍,例如河流污染、草原退化、环境恶化等。因此,我们应该合理开发利用生物圈中的资源,并保护好生物(包括人类)唯一的家园——生物圈。

  教师、学生分组对本部分内容进行归纳,并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

  环境的变化使森林古猿分成两支,一支下到地面生活,为了适应陆地环境,能够直立行走,并利用前肢使用和制造工具,以获得食物和逃避敌害,逐渐进化成人类。另一支继续生活在森林中,利用四肢在树上攀缘获得食物等,进行树栖生活,逐渐进化成现代类人猿。

  教师指导学生对展示结果进行补充和纠正,并进行适当的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和小组给予及时的鼓励。

  学习目标三:区分事实和观点

  事实就是事情的真实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观点是观察事物时所处的位置或采取的态度,是根据事实进行的分析和推断。科学家的观点是根据事实提出的。请你分析教材中的资料,尝试说明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

  学生分析讨论后达成共识:(1)和(3)是事实,(2)(4)和(5)是观点。

  教师强调:事实是确实存在的,观点有正误之分,因此,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区分清楚事实和观点。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阐述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相关问题,请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问题。

  1、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什么?

  2、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

  (1)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森林大量消失,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上生活,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前肢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逐渐地他们不仅能够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并且能够用火,大脑也越来越发达,在群体生活中逐渐产生了语言。

  教师强调:森林古猿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但是人和现代类人猿有许多不同之处,这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年代,森林古猿进化成人类和现代类人猿。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上节已讲遗传,本节讲变异现象。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2、举例说出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3、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4、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变异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2.科学探究生物变异的原因。

  教学难点: 1.深刻认识生物变异在自然界普遍存在;

  2.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及总结规律。

  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分析和讨论法

  教学用具:两个品种的小麦若干,关于变异种类的挂图,和变异现象有关的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二片叶子

  (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

  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问,讨论: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根据同学们的讨论,什么叫做变异?请做一个小结。

  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提问:比较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但是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与祖先一样。后代在继承亲代特征的主要特点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称为变异。所以,我们所说的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变异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小猫与大猫的样子有所不同,但是小猫仍旧是猫,并没有变为其他生物。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

  (二)变异的原因

  1.外界环境的影响: 播放有关的资料,每个学生发放2--3个花生。学生讨论热烈。

  提问,讨论:产生花生性状变异的原因?

  (可多让几个学生回答、讨论,最后老师给予总结。)

  在我们观察到的变异中,有些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的。在我们刚才提出的变异现象中,哪些是属于这一类?

  提问,讨论: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田里,小麦的麦穗有大穗、小穗,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将大穗和小穗上的种子收获后分别种到田里,它们的后代会如何?

  小结:田中小麦的大穗和小穗的变异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

  提问:什么因素引起的变异可以传递给后代?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种情况。

  2.遗传物质的变化:

  提问,讨论:一个孩子单眼皮。但是,他的父母是双眼皮,这种变异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变异是否可以传递给后代呢?

  我们从上一节的学习中已经知道,若这个孩子是单眼皮,他的双眼皮的父母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Aa。孩子与父母的性状不同,是因为在生殖过程中父母传给了他决定单眼皮的基因。也就是说,他的遗传物质组成与父母有了差异,因此产生了与父母不同的性状。他的这种性状可以是通过生殖过程传递给他的后代。

  小结: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根据以上变异的原因,我们将变异分为两类:

  遗传的变异: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

  不遗传的变异:变异由外界环境影响引起。

  请同学们再分析两个例子。(1)某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的儿子。(2)某兄弟二人,哥哥长期在室外工作,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哥哥与弟弟相比脸色较黑。哪一种变异可以遗传?为什么?

  提出问题:是否由环境影响引起的变异都是不能遗传的变异?

  一些环境因素也可能使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若环境影响引起了遗传物质的改变,这样产生的变异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根据这一原理,人类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环境因素使遗传物质改变而制造出能遗传的变异为人类所用。

  所以,遗传物质是遗传和变异这一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提出问题:变异对生物个体、对生物界会产生什么影响?

  (三)变异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变异对生物个体有利、还是不利?这要看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看两个例子。

  小麦要获得高产,人们采取的办法往往是多施肥、多浇水。肥多水多,小麦的茎秆会长高,茎秆高,小麦成熟时容易倒伏,又会造成粮食减产。在这种小麦中,出现矮秆小麦,可以抗倒伏,但不会影响小麦在肥多水多的情况下长大穗。

  一些玉米植株发生变异会出现没有叶绿素的白化苗。绿色植物生长要进行光合作用,这种白化苗就无法生存下去。

  提问:高秆小麦变异为矮秆小麦,绿色玉米苗变异为白化苗,这都是变异,他们对生物个体的生存有什么影响?

  ——前者有利于生存,后者不利于生存。

  根据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可以把变异分为两类: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四)变异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

  变异对进化有重要意义。

  地球上环境复杂多样,不断变化。多种多样的生物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此外,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的进化,生物的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变异对进化的重要意义,我们在以后将继续学习。

  (五)变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人类出于生存的需要,在远古时就开始注意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对遗传变异的现象加以利用,特别是在农牧业生产中。人类在农业上利用变异的方法主要有这样几种:

  (1)在农作物、家禽、家畜中,有许多对人类有益的变异,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培育,获得新的品种,如肉用牛和奶用牛的培育。

  (2)用杂交的方法,将不同生物个体的性状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性状组合的新品种。如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与产量不高但抗倒伏的小麦杂交,让两种小麦的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产生变异,可以培养出高产同时抗倒伏的新的小麦品种。

  (3)为培养新的品种,也可以改变环境因素来影响遗传物质,使生物产生变异并对变异进行选择,培育出新品种。如用射线照射或用药物处理植物的种子,种子产生变异后进行选择,选出有利于生产的变异培育成新品种。

  应用以上方法,人类曾经培育出许多品种。

  板书设计: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一、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二、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生物性状的变异决定于遗传物质;同事、时也受环境的影响。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生物 鱼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09-07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06-22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02-15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通用05-11

[优秀]初中生物教学设计11-07

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01-13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新版01-09

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01-24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通用)12-27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15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