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10 01:08:23 设计 我要投稿

加法教学设计1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加法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加法教学设计18篇

加法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便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读出写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操作、表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的组成”来进行加法计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小棒、圆片,小动物贴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看,请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组内小伙伴说一说。(出示主题图)

  交流汇报:生列式师板书:4+1=5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4加1等于5,你是怎样算出的?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想一想,说一说。

  2、小组交流,探讨多种算法。

  3、全班交流,代表汇报。

  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师做适当的.引导:点数、接数、心算、摆学具、数的组成4和1组成5所以4+1=5,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体现算法多样化。

  4、一道题,就有这么多算法,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学生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后,师对于用数的组成求和的同学给予高度评价。

  3、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做第25的“做一做”第1题。

  (1)仔细观察、分析、说图意。

  (2)全班交流,汇报算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板书:3+2=5 2+3=5

  (3)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4)仔细观察这两道题,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做第25的“做一做”的2题。

  (1)学生按要求摆一摆。

  (2)口头列算式。

  (3)打开书填在书上。

  3、由学生独立完成第28的1题。

  4、师出示卡片1+1、2+1、1+2,生动手用学具摆,并汇报得数。

  5、做第28的2题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四、寓练于乐,巩固深化

  分组进行“红花配绿叶”的活动。

  要求:为“绿叶”上的算式,找到相应的“红花”答案。

  活动方式: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个组找到的答案多,图案设计最美。

  学生互评:给优胜的小组奖励“团结协作星”、“智慧星”。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表现的真好!而且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加法的计算,老师希望你们课下多练习,提高自己的计算速度。

加法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

  学习新课

  (一)复习准备

  1.下面各数不改变大小,变成三位小数.

  8.9 0.4 2 13.4600

  2.填空.

  3.375千克=( )克 7.81千克=( )克

  4.075千克=( )克 3.4千克=( )克

  3.口算.

  0.4+0.3 2.5-1.4 1.28+1.21 4.6-3.2

  8.75-3.74 4.5+5.5 456+344 125-25

  问:最后两道口算题是整数加、减法,谁能说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是什么?计算法则是什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2.引入.

  我们今天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计算法则.(板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1.

  少先队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了4.075千克.两个小队共采集了多少千克?

  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提问:应该怎样计算?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要把两个小队的千克数合并成一个数.

  板书:3.935+4.075

  教师说明,我们学过整数加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一样,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提问:竖式怎样写?(学生可能会说出小数点对齐)

  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

  引导学生把以千克作单位的小数改写成以克作单位的整数,3.735千克是3735克,4.075千克是4075克.

  整数加法怎样计算?(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

  为什么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呢?(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

  板书:

  那么小数加法也要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怎样才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呢?

  引导学生说出,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板书:

  启发学生想,得数7.810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

  在学生明确7.810末尾的“0”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去掉后,再告诉学生以后计算遇到小数末尾得0“时”要去掉.

  反馈:完成120页“做一做”.

  订正时说说怎样计算的'.

  启发学生想: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在议论的基础上,明确:

  相同的地方都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的数位对齐.

  不同的地方,整数加法是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是从低位加起.

  2.学习例2.

  少先队采集中药.两个小队共采集了7.81千克.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了多少千克?

  引导学生把例2与例1对比,说明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两个小队采集的和,及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的千克数.)

  启发学生说出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减法计算)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说明小数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

  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计算.

  学生算出:

  如果用小数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算出,并说出算理.

  教师结合整数的计算说明,被减数千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把“0”写出来,计算时把那位看作“0”.

  提问: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明确,都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小数减法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末位减起.

  反馈:完成122页“做一做”,提示验算方法.

  订正时要说明计算法则及验算方法.

  3.统一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引导学生填空.(投影)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 )(也就是 ),再按照( )法则进行计算,最后( ).

  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 ).

  阅读课本法则.

  (三)巩固反馈(投影)

  1 8.35+4.65 21.37-8.37

  (突出得数末尾有0,怎么处理.)

  2 16.74+5.238 3.4-0.56

  (突出位数不同,怎样对位.)

  3 6.42-4.2 8.3+10.17

  (位数不同,数字特殊,易按整数凑整法计算而忽略了法则,要及时纠正.)

  4.10-4.8 25-4.37

  (突出难点,从整数里减去一个小数.)

  5.指出错误并改正过来.

  (四)作业

  练习二十六,第1~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只是计算数的范围比以前扩大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算理上也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本节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以及正确处理得数中小数末尾的0的问题.

  本节课的新课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从整数加法的意义引出小数加法的意义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从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是相同数位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引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也是如此,就是小数点对齐.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在与整数加法与小数加法的对比中,进一步明确整数加法是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是从末位加起,以防止混淆.

加法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P20——P21

  二、教学目标:

  1、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2、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能正确迅速找出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的两个加数。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上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a+b)+ = +(b+c)

  125+38+75=(125+ )+38

  2、计算并验算。

  480+547 456+358 789+457

  利用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进行加法的验算。在计算过程中,这两个运算律还可以使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二)探索发现

  1、出示教材第20页例3情境图。

  创设情境:回顾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事,得知李叔叔后四天将继续行驶并计划好了骑车的行程。

  李叔叔是如何安排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的?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你会计算吗?

  2、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解答。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15+132+118+85。

  3、组织交流。

  交流各自的算法,全班汇报。

  汇报预设:

  方法一:

  115+132+118+85

  =247+118+85

  =365+85

  =450(千米)

  方法二: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115+85)+(132+118)

  =200+250

  =450(千米)

  4、比较算法。

  比较一下哪种算法更简便,你是怎么想的,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改变其运算顺序,可以使计算更为简便)

  教师强调:在计算时,应先观察题目,分析是否能够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律”)

  5.基本运用。

  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 57+62+138

  (1)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2)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6、凑整训练。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 283

  1597 253

  47 164

  317 403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做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三)检测评价

  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集体订正。交流时让学生说清楚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60+145+40+355 372+42+258 146+143+54+257

  (四)评价反馈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如何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让学生互相补充,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明确只要把能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就可使运算简便。

  (五)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例3: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律”

  在计算加法时,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六、教学后记

加法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书第24、2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加法交换率的含义。

  2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能看图列出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

  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正确熟练的口算5以内的加法。

  4、利用各种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仔细观察、动手操作,理解加法交换率的含义。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观察操作法

  教具准备: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娃娃伴着徐徐的凉风向我们走来。他想和小朋友门一起做5的拍手游戏,好么?

  拍手游戏:师:秋娃娃拍一,你拍几?

  生:我拍四。(师生一起拍)

  师:秋娃娃拍二,你拍几?

  生:我拍三。(师生一起拍)……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游戏玩完了,秋娃娃玩的可高兴了,现在她想带大家到果园里去走一走、看一看,你们愿意么?

  (1)、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从这幅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左边2棵果树,右边有3棵果树。

  师: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几棵果树?

  师:你会计算么?

  生1:2+3=5(说原因)

  生2:3+2=5(说原因)

  师:说一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初步体会加法交换率。)

  生1:这两个算式都是加法。

  生2:他们的加号两边都是2和3,等号后面都是5。

  生3:他们加号两边的数的位置交换了。

  师总结:看来交换加号两边数的'位置他们的得数不变。

  利用操作,加深理解

  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秋娃娃可真高兴,它决定送给你们一份奖品。瞧(电脑出示第二幅图)

  师:秋娃娃送给她家什么奖品?你能说给你的同桌听么?(同桌互相交流)

  生:左边有1个苹果,右边有2个苹果。

  师:看了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几个苹果。(学生独立列式,集体订正)

  1+2=3

  2+1=3

  师:说一说这两个算式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再次体会加法交换率。)

  学生操作

  看到小朋友们这么聪明,果园里的小动物可不服气了,说:“如果你能回答出我的问题那才叫本事呢!”同学们你们有信心么?

  摆一摆:左边摆一朵花,右边摆三朵花。(学生独立完成)

  看着自己摆的图片和同桌互相说算式。集体订正。

  1+3=4

  3+1=4

  二、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同学么顺利的解决了小动物的第一个题目,这会儿,小兔子急了,他也想给大家出个题目,瞧:(电脑出示图)

  师:从这幅图上你都看到什么了?

  生:有小兔子。

  生:还有萝卜。

  师:那么看了这幅图你能列出那些加法算式呢?

  生1:4+1=5(上面有4只小兔子,下面有1只小兔子。)

  生2:1+4=5

  生3:1+2=3(上面有1个萝卜,下面有2个萝卜。)

  生4:2+1=3

  师:同学们真棒!能够看着一幅图列出这么都得加法算式。我要给你们一点掌声。可是小动物门的题还没完呢!

  师:从这幅图上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萝卜和盘子

  师:你能列出什么算式?

  生1:0+5=5

  生2:5+0=5

  师:为什么用0呢?

  生:因为左边的盘子里一个萝卜也没有。

  四、运用游戏、巩固新知

  1、手指游戏

  小朋友们刚才凭着自己的智慧勇敢的闯过了小动物门的重重关卡,咱们的朋友秋娃娃见了可真高兴!他向邀请小朋友和它一起做手指游戏。

  师:快、快、快、准备好,我们来做手指操。

  手指头动、手指头动,5可以分成1和几?

  生:5可以分成1和4,1+4=5、4+1=5。

  师:再把小手动一动、5可以分成2和几?

  生:5可以分成2和3,2+3=5、3+2=5。……

  师:小手、小手伸出来,我们一起做运动,我出1,你出几?

  生:你出1,我出4,1+4=5、4+1=5

  师:手指头动,再来动,我伸0,你伸几?

  生:你伸0,我伸5,0+5=5、5+0=5。……

  (师生互对、同桌互对)

  师:看了同学们玩得这么高兴,林子里的小鸟也想来参加,瞧:(电脑出示图)

  师:算一算一共有几只小鸟?

  生1:3+2=5(树下有3只鸟,树上有2只鸟。)

  生2:2+3=5

  生3:1+4=5(有1只大鸟,有4只小鸟。)

  生4:4+1=5

  2、摘果子游戏

  时间过得真快,秋娃娃要回家了。可是他想请同学们帮她一个忙,帮他把林子里的果子摘下来,你们愿意么?看来同学们都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可是这可不是一般的果子,你必须要回答出树爷爷的一个问题,这个果子才能送给你,你们有信心么?(出示一棵挂满苹果的苹果树,每一个苹果上又一个题)

  4+1= 2+3= 0+4= 1+3= 5+0=

  2>( )()<5 2+( )=5 ( )+4=4

  1+4= 3+2= 0+5= 2+2= 3+1=

  三、课堂小结

  1、学生自评

  刚才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么完成了这么多地题,而且还帮秋娃娃把果园里的果子也摘下来了,那么庆同学们相依相你这节课的表现,如果你觉得自己近填表现的特别好,就给自己的5颗星,如果你觉得今天表现的还行,就给自己的4颗星,如果你觉得自己今天表现得不够好,应该继续努力,就给自己得3颗星。请同学们拿出彩色笔为自己把表示成功的星星图上颜色。

  2、教师总结板书设计:

  秋天的果园

  2+3=5

  3+2=5

  1+2=34+1=51+3=4

  2+1=31+4=53+1=4

  0+5=5

  5+0=5

加法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加深对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理解。

  (二)能力训练点

  1、提高学生的口算准确性和速度,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9-6= 30+2= 8+51= 50-20=

  2、口答:

  54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54=50+( )

  6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68=8+( )

  3、摆小棒算一算。

  30+(7-2)= 70-40+5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时,是通过什么办法找出解题方法的?(摆小棒)这节课我们还是利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2、教学例1。

  出示35-2。指到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还剩多少根?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引导学生总结:35-2,就是从35根小棒中去掉2根,要先从单根的小棒中去掉2根,剩下的再和原来整捆的`小棒合起来,结果是33根。

  启发学生结合操作过程归纳计算方法。

  35分成3个十和5个一。

  先算5-2=3(即个位上的数先相减)。

  再算30+3=33(即再把个位上的数与整十数合起来)

  反馈练习。

  “做一做”第2题。

  3、出示“35-20”。

  学生摆小棒计算35-20,边摆边口述。教师巡视指导,启发学生明确:两位数减整十数,先把整捆和整捆相减,也就是先要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个位数,再把整十数相减,然后再加上各位上的数。

  指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把35分成30和5

  先算30-20=10(即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先相减)

  再算10+5=15(即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学生互相叙述计算过程:先算30-20=10,再算10+5=15,所以35-20=15。

  反馈练习:“做一做”,注意叙述计算方法。

  4、比较两题的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方法,请同学们结合例1的两题,试着说一说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例1、第一个问题,还剩多少本?

  35 – 2 = 33(本)

  先算5-2=3

  再算30+3=33

  第二个问题,还差多少本?

  35-20=15(本)

  先算30-20=10

  再算10+5=15

  比较两题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相同:都是把35分成30和5,不同:35-2是将分解出的5-2,而35-20是将分出的30-20

加法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计算过程。

  2、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的能力以及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的推理能力。用“倒推法”的策略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是创新性的思维。本课着重安排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感受、探索策略的运用。

  一、情境导入,探索新知

  1.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师:周末,小明、小亮和小红到郊外游玩,休息时,他们打算互相欣赏各自所带的画片。你能找到三个小朋友所说的数学信息么?(出示课件)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试着提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1、小明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画片?

  2、小亮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画片?

  3、小亮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张画片?

  4、他们三人一共有多少张画片?能试着写出算式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9+6,24+6,24+9,24+6+9

  师:上面几道算式,哪一道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准。(学生回答,教师擦去第一个问题和算式)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一下第2和第3个问题。

  2.教学24+6。

  师:24+6=30,你是怎样算的?请四人小组拿出小棒摆一摆,说一说计算方法。(师巡视指导)

  小组交流方法:(投影)说说你们的方法。其他同学可以随时对他们进行提问。有问题要问他们么?那我来问:你们先算的几加几?你们是怎么想到先算4+6的?让投影前的同学带领大家够10根捆起来。

  让我们跟着课件再来回顾一下这个计算过程。(课件)够了10我们就捆起来,这又是1个十,2个十加1个十就是3个十,3个十就是30.

  教师板书:4+6=1020+10=30

  教师提醒:这是一道解决问题的题目,写完得数后别忘记写出单位名称。

  师:这个方法你学会了么?请同桌俩快速的互相说说这个方法。

  3.教学24+9。

  师:小亮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张画片?能赛选出有关的信息列出算式么?请试着用刚才学过的方法想一想,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好方法分享给大家?

  师一边用课件演示一边板书:24+6=3030+3=33请生再说说这个方法。

  4+9=1320+13=33找另一生说说这个方法。

  师:仔细观察这两种方法,尽管计算过程中拆分的加数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为了把一个数拆开后变成整十数再相加,这就把新的加法算式转化成了前面学过的加法算式。计算24+9的几种方法中,你喜欢哪种方法?(算法优化)

  教师小结:今天的加法题,我们可以用摆小棒的办法解决问题,将整捆的小棒和单根的小棒分开摆,并将单根的小棒凑成10根捆成一捆,再计算。

  4.对比总结。

  师:观察比较24+6=30,24+9=33这两道算式的计算过程,我们都是先算什么?刚才这两道题都是先把哪两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的呢?再怎么办?

  学生:都是个位和个位相加,加得的得数再和整十数相加。

  师:再来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也就是说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板书),前面我们学过的二十几加一位数都得到的是二十几,今天学习的二十几加一位数怎么变成了三十几呢?十位上多的这1个十是哪里来的?生回答后教师规范语言“个位满10向十位进1”板书(进位)

  师:进位加法的得数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十位上的数比原来多了1个十。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师:今天学习的口算方法同学们掌握了么?下面我们就通过练习来检验一下你的

  1.想想做做2

  师:先口算第一组题中的三题。

  从这组相似的题目中,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都是先算3+7=10。也就是说这三道题都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把加得的得数与整十数相加。用这种方法,快速算算第二组、第三组。(左边同学第2组,右边同学第3组比赛)

  2、游戏:摘苹果。

  师:的确,我们班的同学不仅聪明而且学习非常扎实。这节课,到底是男生学得好还是女生学得好,孙老师也分不清了,所以我想通过《摘苹果》的游戏来赛一赛你们的水平,敢于挑战么?我先来说一下游戏规则:课件上会出现6道算式,算式的得数就藏在黑板上的`大苹果中,请同学们推选出男女同学代表各一名,到黑板前摘苹果,男生摘得多,就是男生获胜,相反则是女生获胜。其他的同学不准喊出答案,要在心里给自己的队伍加油。准备好了么?

  四、畅谈收获

  师公布结果,现在我作为我们学校的爱学习广播电台的小记者采访一下这位同学,请问你获胜的秘诀是什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应该怎样计算?

  五、拓展延伸

  1、有奖竞答。

  为了奖励同学们这节课的优秀表现,孙老师特意邀请了小红和小明这两位特邀嘉宾和同学们一起玩一个大转盘的游戏,他们都转了两次,你能猜猜他们转中的各是什么玩具么?说说你有什么高招一下子就猜中了?能像刚才那位同学一样分享一下你的思路么?

  2、智慧城堡。

  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后,同学们就顺利地闯入智慧城堡。接下来,还有更难的问题要考验我们,有信心挑战么?

  想一想:35+□=3□,□里都可能是哪些一位数?其中最大应该填几?

  35+□=4□,□里都可能是哪些一位数?其中最大应该填几?

  其实,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多动脑筋,用心去思考,你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做学习的小主人,生活中的有心人!

加法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借助学具的直观操作,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道理。掌握计算方法,并会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能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目标解析:

  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亲身经历个位上不够减时应该从十位退“1”当“10”来减,同时在交流、计算中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笔算的算法。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并会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一)口算。

  15-7= 20-8= 17-9= 13-7=

  指定某名学生说说口算时是怎样想的,提示:利用小棒来说明理由。

  (二)课件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三名金牌榜”情境图。

  代表团

  金牌数

  中国

  51

  美国

  36

  俄罗斯

  23

  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有关减法的什么数学问题吗?

  3.学生汇报有关减法的数学问题,收集如下:

  (1)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美国比中国少多少枚金牌?)

  (2)中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俄罗斯比中国少多少枚金牌?)

  (3)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俄罗斯比美国少多少枚金牌?)

  4.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3),指定某名学生板演,全班交流,笔算时应该注意到什么?

  (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5.学生根据问题一、问题二列出算式:51-36=,51-23=

  【设计意图:复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计算能力的平台,这个展示过程,激活了学生已有的两位数减一位数、100以内不退位减法的知识经验,也是帮助学生理解10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做好铺垫,完成知识的迁移、提升,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尝试练习,制造冲突。

  1.学生试着口算51-36= 。

  2.尝试列竖式计算,同桌交流遇到的困难。

  3.指定某名学生汇报,引发冲突:个位上的数不够减。

  (二)动手操作,建立表象。

  1.小组内借助小棒进行探究,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理解算理。

  预设:①11-6=5,40-30=10,5+10=15

  ②10-6=4,4+1=5,40-30=10,5+10=15

  问:为什么都要拆开一捆啊?

  3.课件演示摆小棒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三)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1.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学生列竖式计算,同时指定某名学生板演。

  2.全班交流,掌握算法。

  (1)个位:当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该怎么办呢?当被减数的十位上退1后被减数的个位上就是多少?个位上减得的差是多少?它表示什么意思?(提示:几个几)

  (2)十位:现在被减数的十位上是多少?十位上减得的差是多少?这时减得的差表什么意思?(提示:几个几)

  (3)结合摆小棒的过程,列竖式计算。

  (4)学生交流:个位和十位分别怎样算?并形成如下板书:

  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退位点记住点。

  3.练习巩固。

  列竖式计算问题(2):51-23,指定某名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

  (四)运用知识,拓展提高。

  1.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小明到书店买了一本24元的书,付给售货员50元,应找给小明多少元?

  2.学生列式,并列竖式计算,指定某名学生板演,然后全班反馈,强调:从十位上退“1”后,个位上要算10减3。

  3.比较51-36和50-24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五)观察比较,全面认识。

  今天学的列竖式计算和前面学的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背景,体会减法的意义;借助学具帮助学生理解100以内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有效地沟通了算理与算法之间的联系。同时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一)教材第19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同时指定某名学生板演,强调:退位点要点。

  (二)教材第20页的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然后全班交流,着重强调:十位上应该怎样算。

  (三)教材第21页的第6题。

  课件逐题出示,学生抢答,说明错误的理由,然后强调计算时注意的问题。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着重让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活跃了课堂气氛,能轻轻松松做数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动手操作中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觉得自己学得如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评价,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五、课后小练笔

  教材第20页第4题。

加法教学设计8

  活动目标

  1、能用表象进行5以内数的加减运算,并能用语言表达运算过程。

  2、发展表象思维。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难点:用语言表达运算过程。

  材料及环境创设

  1、材料:塑料小动物,雪花片等物品。1-5的数字卡。加减法图意的图片卡。印章。

  2、环境创设:在数学区放置以上材料,让幼儿操作摆弄,进行探索和复习巩固活动。

  设计思路

  口头加减法是幼儿学习加减运算的开始,活动的重点让幼儿认识加减法的意义。教学中要避免使幼儿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即题目中有“一共”就是加法,有“还剩”就是减法。设计时可以通过图示或直接演示让幼儿接触不同的表述方法,如加法,一种是把两个部分数“合并起来”,另一种是在一个部分数的基础上“增加几个”。又如减法,一种是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余部分,另一种是已知总数和剩余的部分,求减少的部分。用具体形象的方法帮助幼儿把合或分的心理运算活动与加减运算相结合,使幼儿真正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本活动的另一个目标是发展幼儿的表象思维。因为,表象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中介,幼儿掌握加减法要经过操作摆弄、运用表象进行计算。最后才能达到对抽象数字的计算。所以,设计时首先要让幼儿积累丰富的表象,然后通过解答口头应用题促使幼儿运用表象进行运算。此外,要求幼儿将计算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也是提高幼儿表象思维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开始时幼儿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可以适当出示直观教具,帮助幼儿理清思路。

  活动流程

  操作体验—>讨论理解—>复习巩固

  1、操作。

  (1)实物操作。让幼儿用塑料小动物、雪花片等物品进行加减运算,并用相应的数字卡表示计算结果。如计算三只小白兔与二只小灰兔合起来是几只小兔?

  (2)看图计算。让幼儿根据图意进行加减运算。要求幼儿先讲述图意,然后再计算结果。

  注意:提供的图意要有不同的加减法的表述方法。如加法,有的是计算两个盘子里的水果合起来是几个。有的是几个小孩在玩,又走来了几个,……

  2、讨论。

  (1)出示直观教具帮助幼儿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2)教师口编应用题,幼儿用表象计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3)幼儿口头编应用题。

  3、复习。

  幼儿用动物、水果等印章制作加减法的图片卡,并解答同伴制作的卡片上的加减题。

  活动反思

  “5以内的加法”是在学生认识了5以内的数和初步理解了加法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所以根据学生特点,我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1、复习铺垫。让学生摆学具,先摆3个,摆5个,再把3个分两堆,把5个分两堆,分别说说怎么分的。让学生回忆学过的5以内的组成,为5以内的加法做准备。

  2、探究新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感画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让学生说出图意后,让学生拿出小棒代替气球摆一摆,让学生知道把小丑两只手上的气球合起来要用加法,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学生很想表现自己会了,争着要边说边做“合起来”,这时多让一些学生说一说,加深印象。再请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并指导学生认识加号。算式列出后,再请学生说说算式中每个数字代表什么什么意思,为学习解决问题作准备。在计算出结果时,问问学生是怎么算的.。学生有的说想的分合式,有的说数数算出来的,对此不强调某一种想法,对每一种都表示肯定,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待到以后进行大一些数的加法时再由学生自己选择最方便、最合适的方法,留给他们思考的空间。

  3、分层练习。先让学生左手拿3根小棒,右手拿2根小棒,问合起来一共有几根,体验把两只手的小棒合并在一起就是3+2=5、这样的游戏进行几次后,让学生看书p24“做一做”,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对于第三幅图,有的学生会从图上的人物来说算式的意思,有的会从桌上的纸鹤来说算式意思,都给予肯定。

  本节课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理念,通过学生观察、自主探索、操作、表述,使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乐趣。同时教学后觉得在练习多样性、趣味性上还需要再改进。

加法教学设计9

  一.授课内容

  “有理数的加法”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的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安排四个课时,本课时是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本课设计主要是通过球赛中净胜球数的实例来明确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引入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为今后学习“有理数的减法”做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足球赛中的净胜球数,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数学思考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3.解决问题

  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4.情感与态度

  认识到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学生主动叁与探索获得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5.重点

  会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6.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三.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都来自农村,学生的基础及学习习惯是比较差。学生对新的课堂教学方法不是很适应;不过,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旧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逐步淡化,而是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能力。现在,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和勇于探究的良好学风,学生间互相评价和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已逐步形成。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情境

  我们已经熟悉正数的`运算,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例如,足球循环赛中,通常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作净胜球数。章前言中,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于是红队的净胜球为

  4+(-2),黄队的净胜球为

  1+(-1)。

  这里用到正数与负数的加法。

  (二)、师生共同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有理数的一些基础知识,从今天起开始学习有理数的运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个有理数的加法.

  两个有理数相加,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形?

  为此,我们来看一个大家熟悉的实际问题:

  足球比赛中赢球个数与输球个数是相反意义的量.若我们规定赢球为“正”,输球为“负”,打平为“0”.比如,赢3球记为+3,输1球记为-1.学校足球队在一场比赛中的胜负可能有以下各种不同的情形:

  (1)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赢了1球,那么全场共赢了4球.也就是

  (+3)+(+1)=+4.

  (2)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输了1球,那么全场共输了3球.也就是

  (-2)+(-1)=-3.

  现在,请同学们说出其他可能的情形.

  答: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输了2球,全场赢了1球,也就是(+3)+(-2)=+1;

  上半场输了3球,下半场赢了2球,全场输了1球,也就是

  (-3)+(+2)=-1;

  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不输不赢,全场仍赢3球,也就是

  (+3)+0=+3;

  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两队都没有进球,全场仍输2球,也就是

  (-2)+0=-2;

  上半场打平,下半场也打平,全场仍是平局,也就是

  0+0=0.

  上面我们列出了两个有理数相加的7种不同情形,并根据它们的具体意义得出了它们相加的和.但是,要计算两个有理数相加所得的和,我们总不能一直用这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这7个算式,你能从中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也就是结果的符号怎么定?绝对值怎么算?

  这里,先让学生思考,师生交流,再由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应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口答下列算式的结果

  (1)(+4)+(+3);

  (2)(-4)+(-3);

  (3)(+4)+(-3);

  (4)(+3)+(-4);

  (5)(+4)+(-4);

  (6)(-3)+0;

  (7)0+(+2);

  (8)0+0.

  学生逐题口答后,师生共同得出

  进行有理数加法,先要判断两个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有一个加数是否为零;再根据两个加数符号的具体情况,选用某一条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通常应该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计算“和”的绝对值.

  例2(教科书的例1)解:(1)(-3)+(-9)(两个加数同号,用加法法则的第2条计算)

  =-(3+9)(和取负号,把绝对值相加)

  =-12.(2)(-)+(两个加数异号,用加法法则的第2条计算)

  =-()(和取负号,把大的绝对值减去小的绝对值)

  =-

  例3(教科书的例2)教师在算出红队的净胜球数后,学生自己算黄队和蓝队的净胜球数

  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题以及教科书第23页练习第1与第2题

  (1)(-)+(+);(2)(+)+(-3);(3)(-)+(-);

  学生书面练习,四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师生评价。

  (四)、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本节课你有什么感受?(由学生自己小结)

  (五)课后作业

  1.计算:

  (1)(-10)+(+6);

  (2)(+12)+(-4);

  (3)(-5)+(-7);

  (4)(+6)+(+9);

  (5)67+(-73);

  (6)(-84)+(-59);(7)33+48;

  (8)(-56)+37.

  2.计算:

  (1)(-)+(-);

  (2)+(-);

  (3)(-)+3;(4)+;

  (5)7+(-);

  (6)(-)+(-);

  (7)(-)+;

  (8)+(-);

  (9)(-)+0.

  4.用“>”或“<”号填空:

  (1)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2)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3)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

  (4)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

加法教学设计10

  【三维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吗?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项体育活动(学生说了他们各自的爱好,老师都给予了肯定)看来同学们都非常爱运动,俗话说的好,“会运动的孩子就会学习,就会生活。”

  师:请同学们观察课本27页主题图,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求学生根据图说出了与数据有关的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的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其中的两个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师:首先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怎样烈式?

  生:40+56=96(千米)

  师:还可以怎样列式呢?

  生:56+40=96(千米)

  师:由于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所以我们可以写成:40+56=56+40

  师:请孩子们观察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点是都是40和56在相加,不同点是两个加数位置不同(交换了一下)。

  师:你能举个象这样的例子?(学生非常踊跃)

  师:同学们能说出这么多的例子,一定是发现了什么规律吧?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等待学生的交流)谁来把你的想法说给我们听一听。

  师:(学生们有的是用自己的话概括,教师适时引导)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师:这样的例子有多少个?

  生1:很多。

  生2:无数。

  师:那怎样来表示所有的例子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在随写本上写一写。

  (有的学生用的是省略号、有的是图形、有的是字母、有的是汉字,通过和学生的交流都开始朝图形和字母去表示这个规律,并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能想出这么多方法来表示加法的交换律,通常我们是用a+b=b+a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其中a、b可以是任意数。

  三、小组合作学习加法结合律:

  师:刚才我们通过解决第一个问题,发现了加法的交换律,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师:同学们先在下面做一做,点一生到前面做。

  师:这位同学做的`对吗?那它第一步求的是什么?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为了便于观察,我们把先算的打上括号,还是这个算式,怎样算比较简便?(强调算式的书写顺序不变)

  (学生说,老师写)我们给先算的打上括号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千米) =288(千米)

  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所以我们可以写成

  (88+104)+96=88+(104+96)

  大家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生:都是相同的数在相加,只是运算顺序不一样,但结果相等。

  再比较下面两个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小黑板出示)

  (69+172)+28○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

  (聪名的学生一看就知道用等号连接,但有的同学有点怀疑,让小组同学分工验证。

  师:请同学们小组交流发现的结论,最后概括出规律。)

  师:(学生的看括不规范)三个加数相加时,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叫做加法结合律。

  师:谁上来用字母把它的规律表示出来。(a+b)+c=a+(b+c)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所学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都叫做加法运算定律。下面老师想出几个题目考考大家,看看大家对新知识掌握的怎样,有没有信心,。

  四、巩固应用

  1.根据加法运算定律在□填上适当的数,并说说依据了加法的什么定律?

  □+270=270+80

  (33+16)+84=33+(16+ □)

  □ +56= □+44

  400+500= □ + □

  (25+□)+72= □ +(28+72)

  2.下面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45+59=45+59 90+10=5+95

  3.P28/做一做

  4.P31/4、1

  5.P31/3

加法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用数结合的思想方法得出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并能运用有理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3.对学生加强数感的培养,感受数的意义,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既会独立思考,又能勇于创新。

  重点难点重点:

  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加法进行运算。

  难点有理数加法中的异号两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问题情境

  小明在一条东西的跑道上先走了5m,又走了3m,如果以向东为正,他两次运动后的总结果是什么?

  5+3=8

  如果小明先向西运动5m,再向东运动3m,两次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5)+(-3)=-8

  如果小明先向东运动5m,再向西运动3m,两次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5+(-3)=2

  足球循球赛中,通常把进球数记为正,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

  图中,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那么红队和蓝队的净胜球数如何表示?

  二、知识点拔: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与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例题指导

  例1计算

  (1) (-3)+(-9)

  (2) (-4.7)+3.9

  解:(1)(-3)+(-9)=-(3+9)

  =-12

  (2)(-4.7)+3.9=-(4.7-3.9)

  =-0.8

  四、练习巩固:P22 1、2。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六、作业:

  习题1.3 1、8、12题

加法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47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整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①出示书本情境图,列式、揭示课题

  ②自主探究,学生独立尝试列竖式计算(分小组研究加法或减法)

  ③组长收集组内不同的做法

  ④集体交流。小组汇报各种不同的做法,全班展开讨论,小组内辩论。

  ⑤师生交流,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⑥同步练习

  2、教学试一试①出示情境图

  2、列式②学生独立做

  ③集体讨论,解决计算结果末尾“0”处理

  3、课堂小结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计算小数加减法应注意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眼睛亮①1题多错、②计算结果“0”的处理。

  2、小组竞赛(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对又快)

  3、课堂作业,当堂批改

  四、全课小结

  《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后反思

  江苏省阜宁县实验小学

  尹素文

  这次我有幸到杨州上课,上的课题是《小数加法和减法》,这是在学习整数加减法和三年级学习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这节课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试教时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用竖式计算时会受到整数加减法的影响,考虑到末位对齐,也有几个学生把整数和整数对齐、小数和小数末位对齐,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完全能凭借学习整数加减法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经验,通过自学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所以我采取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学习,让学生独立的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自己辨别哪种竖式是正确的,哪种竖式是错误的,并集体分析错误的原因,说说正确的竖式该怎么列,上完课后感觉学生的表现还不错,课堂上发言很积极,个个都参与学习,所有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都能掌握,知道把计算结果化简。

  自我感觉几处较好的地方:

  1、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例题:+,学生不大容易讲出算理,但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的方式,针对错例,有学生说出了错的理由:元要加元,角要加角,分要和分相加,也有学生说出的4应和的7对齐,接着我就追问为什么的4应和的7对齐,有的学生说4表示4角,7表示7角所以4要和7对齐,也有学生说4表示4个十分之一,7表示7个十分之一个所以4要和7对齐,还有学生说4在十分位上,7也在十分位上所以4要和7对齐,然后我话锋一转问那这题错在哪儿呢,学生比较自然的说出相同数位没对齐或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等。

  2、学生的发言比较理想,这节课对于学生以前旧知的迁移还是比较重要的,所以一开始我就复习了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并让学生根据竖式说出算理,这样为下面的学习节约了很多的时间,而且学生也有话可说,有几处学生的发言还是很精彩的。

  自我感觉不足之处:

  1、我作为一名教师,本身素养需进一步提高。

  2、由于时间的限制有个别学生的问题没有在课堂上解决,如小组竞赛。

  最后说说教学这节课的一些个人经验。

  1、复习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是为了比较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

  2、例题尽量放手,但算理要清楚,算法要明白,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算,还得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不能那样算。

  3、对于要化简的题型,第一次出现,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原来去掉小数末尾的0,更简洁,让学生上展台修改,其他学生对照修改,这短短半分钟一定不能少。

  4、练习要有层次和趣味性:(1)列竖式,学生判断竖式列的是否正确,方便中下等学生熟悉列式的模式。(2)只有横式,要求学生自己列式计算,这是完整的计算巩固。(3)改错,这是防微杜渐的练习,预防小数点不对齐,计算结果不化简,掌握计算方法但计算不仔细等(4)小组计算竞赛,既达到练习的目的,又能增强小组的合作精神,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整个课堂掀起学习高潮。这节课使我成长了不少,特别感谢谈开彬校长帮我分析了现在计算课的特点,强调了算理的重要,拟定教学的思路,感谢盐城市教科院的各位领导把这次去杨州赛课的机会给了我,还帮我修改了例题的呈现方式,练习的层次,感谢姚圣友主任给了我很多细节的指导,指导我提问的方式,告诉我节约时间可以设计习题纸等。感谢所有给我帮助的人,谢谢!

加法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练习六(教材第52-53页第1-8题)

  课时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得数是6、7的加法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在练习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学过的加、减计算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得数是6、7的加法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环节

  一、复习

  口算卡片练习:开火车,教师随机出示卡片,学生读题后报出答案。

  二、进行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2题。

  (1)教师将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2)让学生找一找,哪两张卡片上的数加起来等于6,并且说出两个算式和得数。

  (3)先让学生对老师说,之后学生互说。

  (4)再让学生找一找,哪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减等于7,并且说出两个算式和得数。

  (5)先让学生对老师说,之后学生互说。

  (6)教师拿出两张卡片,用大数减掉小数,让学生说出得数。

  2、完成第3题。

  (1)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时间2-3分钟。

  (2)反馈了解完成了几题,有没有全部做对,错了几道题。

  (3)和学生一起分析错例。

  3、完成第4题。

  (1)课件出示第4题,学生观察,说说题目的意思。

  (2)学生独立连一连。

  (3)汇报交流,老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进行演示和评价。

  4、完成第5、6题。

  (1)课件依次出示两题的主题图,让学生说出图意。

  (2)让学生看着图画列出两到算式,写在书。

  (3)汇报交流,说说每题列出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

  (4)集体订正。

  5、完成第7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指导学生说说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2)师:这道题告诉了我们什么?问我们什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3)要求一共有多少也就是求总数,用什么方法计算?

  (4)让学生口头列出算式,再进行汇报交流。

  (5)师:看了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6、完成第8题。

  (1)找规律: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说说每根线上排列的物体的形状,看一看,每一串形体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

  (2)教师和学生共同读一读这些形体,发现规律。

  (3)猜一猜:1号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形状?

  (4)让学生独立发现2号、3号盒子里物体的形状,并进行交流。

  (5)反馈,交流正确答案。

  三、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加法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56~5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的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

  3、使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想听吗?

  生:想。

  师:听完故事后,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猴子很笨。

  师:为什么?

  生:一天总数都是7个。

  师:同学们非常聪明,这是一个成语故事,叫“朝三暮四”。大家能够用学过的加法知识识破了养猴人的伎俩。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加法的数学问题。有信心学好这节课吗?

  生:有。

  二、亲历过程,探索规律

  1、探索加法交换律,渗透学习方法。

  (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1+2+3+……+9=?)

  师:这道题,你能很快算出得数吗?

  生:能!我是先把1和9相加,得到10;再把2和8相加,得到10;同样,3+7、4+6的和也都是10;这样就一共有四个10,再加上5,就算出了和是45。

  师:这位同学算得可真快!他的算法中到底藏着什么秘密武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吗?

  生:喜欢!

  师:这是我们班同学们体育活动的情况,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正在跳绳的男生有28人,女生有17人。

  生2:还有23个女生在踢毽子。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生1: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2: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生3: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共多少人?

  生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真是有心的孩子,提出了这么多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如果要求跳绳的有多少人?该怎样列式?

  生:28+17(师将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吗?

  生:还可以用17+28。(师也板书算式。)

  师:口算一下,28+17等于多少?

  生:等于45。

  师:17+28又等于多少?

  生:还是45。

  师:这两个算式结果怎样?

  生:结果相等。

  师: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式子连接起来?

  生:结果相等可以用等于号连接。

  师:对,用等于号,表示两边的结果相等。(板书:=)

  师: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板书:观察)

  师:能不能把你的发现跟同桌交流一下?

  师:交流得很好,肯定有了重要的发现!能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吗?

  生1:我发现28+17与17+28这两个算式中,加数的位置相反,可是结果是相等的。

  生2:我也发现了,加数的位置交换了,但和没有改变。

  师:同们学发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可刚才你们只是通过对一个例子的观察得出这样的猜想。(板书:猜想)

  师:这个猜想正确吗?我们必须通过一些例子来验证才知道。(板书验证)

  师:你们还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来吗?

  生:能!(师板书例子)

  师:同学们举出的例子可真多呀,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生:举不完。(师在学生的举例后画上省略号。)

  师:观察我们刚才所举的'例子,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1:加数的位置不同。

  生2:也可以说是交换了加数的位置。

  师: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生1:两个加数都相同。

  生2:还有和也相同!

  师:通过这么多例子的验证,证实了我们的猜想怎么样?

  生:正确!

  师:(故作疑惑,拖长声音)那会不会出现两个数相加时,交换加数的位置,和发生变化的情况呢?你们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

  师:举不出来吧。其实不光是你们举不出来,老师为了想这样的例子,可是冥思苦想了三天三夜,举不出来;我又发动全校的数学老师去想,结果是,仍然举不出来。

  师:下面就请我们的小记者去采访一下听课的老师,请听课老师帮忙举一个这样的例子。

  师:采访完了吗?哪个记者报导一下?

  师:这样,从正反两方面,更加证明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师:现在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了?(板书:结论)

  生1:两个数相加时,加数的位置变了,但和不变。

  生2:在一个加法算式中,如果把两个加数的顺序变换,和还同原来一样。

  生3:两个数的和不会因为加数位置的改变而发生任何变化。

  师:同学们的发现是加法运算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根据这个规律的特点,你想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叫什么律?

  生: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师:刚才大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了加法交换律,其实,还可以用更特别的形式来表示,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吗?

  生回答。

  师:你们的表示形式真丰富,也非常有创意,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如何表示呢?

  生:a+b=b+a

  师:其实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就已经应用过了加法交换律,你们还记得吗?瞧:

加法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65页

  教材分析:

  通过65页的例2联欢会给同学们分矿泉水作为情景,展开学习,通过小组自助探究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最后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基础上、在明白相同数位想加的道理之后进一步展开学习两位数加一位的进位加法,本课的关键在于学生理解并掌握“个位想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2、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过程,了解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有不同的口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体验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方法,能正确地口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个位想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教学准备:

  卡片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我们班要召开联欢会,老师想给每一位同学准备一瓶纯净水。全班有29人,买回一箱只有24瓶,不够分,老师另外又买了5瓶。如果每人一瓶够吗?(请学生列式说出根据)出示算式:24+5=29(瓶)因为29瓶只够29人喝,而我们班有29人,所以够分。(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

  师:图中的小朋友们正在筹备自己的节日呢!我们来看看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引出:咱班有33人,每人1瓶够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学生熟悉喜欢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引入新知的目的]

  二、解决问题,探索算法

  1、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1)试着一人分一瓶,看够不够;

  (2)算算一共有几瓶纯净水,就可以知道够不够了。

  2、师:要求一共有几瓶纯净水,怎么列式?板书:24+9 9+24 24加9等于几?(出示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1)实际操作,建立表象。

  师:请大家在准备好的纸片上面填一填24+9该怎样计算?学生操作后,请个别学生汇报操作的过程和计算的结果。(课件演示计算过程)

  师:刚才我们用学具演示了24+9的计算过程,谁能用自己的话再把这个过程说一遍?(突出进位)(2)抽象概括,弄清算理。

  师:根据我们操作学具和同学们的讲述,下面请同学们看算式识出这道题应该怎样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师:观察24+5和24十9这两道题?两位数加一位数,先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3、那现在知道每人一瓶够吗?跟同桌说说你最喜欢的方法。

  4、师小结:像24+9这样的题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揭题板书),有的.是先把第一个加数凑成整十数;有的则是先把第二个加数凑成整十数;还有的可以把两个加数的个位上的数加起来。

  5、今天学的跟上节课学的知识有什么不同呢?(进位与不进位的区别)

  三、趣味练习,运用算法

  1、做课本第65页下面的“做一做”,完成后说一说是怎么算的。

  2、在方框中填写适当的数。

  3、帮小鸟找家。

  四、布置作业:课本66页第4题和第5题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你对这节课的学习满意吗?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学习的什么内容、学会了怎么计算)?

加法教学设计16

  一、对教材的分析:

  1、本单元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本质上就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重视对口算思路的分析,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

  2、例题呈现贴近学生生活,设计了坐船出游鸟岛的情境,提出了“两个班合乘一条船能坐下吗?”和“还能上几人?”等问题,需要学生自己从中寻找条件,列出算式,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计算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由学生在开放的情景图中寻找条件,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思路,在交流中学习计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的构建方法,即呈现了口算方法,还出现了在脑中想竖式的方法。

  3、新教材练习形式多样,活泼有趣。

  二、对学生的分析:

  学生的基础: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前几册100以内口算的延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基础上教学的。一年级上册学习了二十以内的加减法,一年级下册学习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二年级上册学习了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学生具备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和思路。

  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

  口算一道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题,实际上是多道口算题的组合,最初学生计算速度会比较慢,而且要把第一步的得数记在头脑中,再与后面的数相加减,学生容易出错。因此,最初的练习要注意正确,适当的让学生说一说口算步骤,不强求速度,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让学生感受计算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数学问题,看看大家是否能解决呢?

  1、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38+30= 26+40= 52-10= 37-20= 2、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26+3=

  8+56=

  37-8=

  44-6=

  (二)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今年春游你们想去那里玩?我们一起看看光明小学的同学们准备去哪里?出示主题图认真观察画面,图中提供了那些数学信息?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学生可能会问:什么叫“限乘68人”?(不能超过68人)】

  2、有4个班,可以怎样坐船?(学生提出建议,可以两班合乘)如果两个班的同学坐一条船,怎样安排?(小组讨论,列出算式)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23+31 39+32 39+31 39+23 32+31 32+23 【进入第二个环节,在例1的教学中要突出2个要点,一个是利用所学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口算思路。第二是在交流、比较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想法,学习计算方法。】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这么多种方案都合适吗?学生会提出总数不能超过68人,怎样才能知道这些方案是否合适呢?(计算出结果)

  2、独立思考:请你试着口算23+31和32+39的结果,(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小组交流: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全班汇报:

  23+31:

  (1)一个加数先加另一个加数的十位,再加上个位【★】

  ① 23+30=53

  ② 31+20=51

  53+1=54

  51+3=54

  (2)一个加数先加另一个加数的个位,再加上十位

  ①23+1=24

  ② 31+3=34 24+30=54

  34+20=54

  (3)相同数位相加

  ① 3+1=4

  ②20+30=50

  20+30=50

  3+1=4

  50+4=54

  50+4=54 32+39:(口算过程和前面相似,可能会出现下面的算法,教师也要给予肯定。)

  32+40=72 72-1=71【★】

  【算法学生能说出几种就是几种,不追求多与全。】

  3、比较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相同点:都是加法等。

  不同点:后一道题,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4、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其他几种方案,看看还有哪些方案不合适。(学生根据“限乘68人”以及计算出的得数加以判断。)说说你喜欢那种计算方法或者你觉得最简便的计算方法。 【渗透择优思想,有★的算法要充分肯定】

  (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1、通过算式验证,我们的最佳乘船方案通过。可是光明小学的`同学们并没有听咱们的。他们让二(1)(2)班同乘一条船,板书:23+31=54,指名直接说得数。

  2、出示例2主题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限乘68人,二(1)(2)班只坐了54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可能提出:

  (1)二(3)班还能上多少人?

  (2)二3班还剩多少人?

  3、解决第(1)个问题。

  (1)组织学生列式,板书:68-54=

  (2)同桌互说算法。

  (3)汇报交流,强调对位。

  4、解决第(2)个问题。

  (1)你会列式吗?板书:32-14

  (2)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学生独算,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师板书口算结果32–14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1)竖式

  (2)拆分法,即把减数拆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如:32-10=22 22-4=18

  (3)拆分凑整。如:32-12=20 20-2=18 。

  5、小结:

  (1)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2)说明:在以后的计算中,可以用你喜欢的算法进行口算。

  6、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口算方法

  (1)今天学的什么?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

  (2)你有什么收获?

  (四)练习巩固,形式多样

  1、游戏:和小动物交朋友。猜猜小动物后面是几?(猜猜得数的十位上是几?)

  23+35= 8 25+38= 3 33+52= 5 67+18= 5 54-15= 9 54-38= 6 52-24= 8 39-26= 3 2、找错误

  34+23=66(看错数位)

  45+33=75(忘加另一个加数的个位)

  26+57=83(正确)

  68+14=72(个位满十,没有进一)

  3、57+36=93 57-36=21

  从图中你能知道这个游戏怎么玩吗?说一说(培养学生看图理解的能力)

  4、小小商店,分小组,分角色进行实践,让学生体会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数学的价值。

  (五)归纳总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加法教学设计1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冀教版)一年级上册(P86~P87)8加几的加法。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图,在操作的过程中了解“凑十”的合理性。

  2、能够运用“凑十”的方法计算8加几的加法。

  3、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不同算法。

  4、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加强礼貌教育。

  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凑十”的方法计算8加几的加法。

  教学难点:

  互相交流、体验8加几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视频图片,课件、花片。

  一、师生谈话:同学们!今天,好朋友大头蛙、蓝灵鼠和我们一起学习新知识。

  二、师生谈话:我们先让大头蛙看看上节课知识学得怎么样,好吗?

  三、出示口算题课件

  六、指名说一说9+5的算法。

  七、继续播放课件:大头蛙夸奖同学们。

  学生认真地看图片。

  学生看课件,指名答。

  生齐答:等于14。

  生1:看到了9,要找1。5可以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

  生2:看到了5,要找5。9可以分成5和4,5加5等于10,10加4等于14。

  生3:从9接着数5个数。10、11、12、13、14。

  学生们信心十足,情绪高涨。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情境,由动画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为新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初步探索

  一、继续播放课件:

  蓝灵鼠说:这些题太简单了,我来出几道题。

  课件出示P86“算一算”小松鼠图。(左边8个,右边4个。)

  学生说出图意并列式为:8+4=□。

  让学生在9加几知识的基础上,自由地探索8加4的计算方法。

  二、谈话:1、你知道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吗?你会列式吗?

  2、请同学们试着计算8+4=□(可以用学具),然后与同桌或前后桌交流一下。

  三、全班交流。

  小组派代表发言。

  (可以用实物展台演示,或用你们认为最好的方法。)

  四、师用课件演示并小结给8凑十和给4凑十两种方法,边讲解边板书。

  注意讨论:为什么把4分成2和2?

  五、播放课件:青蛙国王夸奖同学们。

  学生开始思考:

  有的学生可能摆花片;有的学生可能数手指;有的'学生可能……

  学生们逐渐地开始交流。

  生1:从8接着数4个花片:9、10、11、12。

  生2:从4接着数8个花片。

  生3:给8凑十。看到了8,要找2。4可以分成2和2,8加2等于10,10加2等于12。

  生4:给4凑十。看到了4,要找6。8可以分成6和2,4加6等于10,10加2等于12。

  让学生有动手、动口和人人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动手操作和交流,学生获得了良好的亲身体验,培养了合作能力和语言表

  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进一步探索

  一、播放课件:

  蓝灵鼠:这道题你们会吗?

  课件出示P86“摆一摆,算一算”。

  二、请同学们边摆边算,然后小组交流算法。

  三、全班交流。

  四、播放课件:大头蛙再次夸奖同学们。

  学生小组交流8+5=□的算法。

  学生代表讲自己的算法。

  通过交流学生进一步理解了8加几凑十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明白了“凑十”方法的特点。

  课间休息

  一、录音播放《小青蛙》这首歌。

  二、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想法?

  跟着音乐一起唱。

  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很容易疲劳,安排课间短暂的休息,可以使学生重整旗鼓。同时,进行保护青蛙,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一、下面的题你能很快算出得数吗?

  课件出示P87“试一试”。

  二、指名说一说8+7=□的算法。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学生说出8+7=□的计算方法。

  加深学生对8加几“凑十”方法的印象。

  巩固提高

  一、播放课件:

  大头蛙:你们的表现真不错!如果你们能闯过下面的三关,那才说明你们既聪明又伶俐呢?

  用动画鼓舞学生的情趣。

  二、第一关:课件出示P87茄子图,看图列式计算。

  学生列式为:

  8+3=11

  或3+8=11

  把练习题赋予一定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们上课伊始精神饱满,下课之时仍能兴趣昂然。

  三、第二关:课件出示P87一群小蚂蚁的彩图。

  问:一共有多少只蚂蚁?你能列式计算吗?

  鼓励学生的不同解法。

  学生列式可能为:

  6+8=14

  8+6=14

  3+3+8=14

  8+3+3=14

  3+8+3=14

  四、第三关:课件出示P87过河塘。

  1.师问:同学们,你能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2.播放课件:

  大头蛙问:9+6等于几?

  小老鼠边挠头边思考。

  师问:谁来帮帮小老鼠呀?

  6+8=?方法同上。

  3.推选两名学生,一个扮演大头蛙,一个扮演小老鼠。

  注意礼貌用语的使用。

  4.最后,小老鼠在同学们的帮助下通过了河塘,小老鼠随着音乐和同学们一起跳起来。

  5、大头蛙和蓝灵鼠夸奖小朋友们学得好。

  学生展开想象说:

  小老鼠想过河塘,大头蛙说:“你只有答对了荷叶上的题才能让你过河?”

  同学们积极发言。

  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加法教学设计18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2.通过计算、比较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把整数加减法计算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迁移规律的意识。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三、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读课外书吗?老师想问一问你们自己去书店购买过课外书吗?在一个星期天,小丽到新华书店来选购自己喜欢的图书。

  导入2:【老师知道咱班的同学特别爱读课外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小丽和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读课外书。在一个星期天,小丽到新华书店来选购自己喜欢的图书。】

  从这张图上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1:小丽买了两本书,一本是数学家的故事,另一本书童话选;

  生2:一本《数学家的故事》,价格是元;另一本是《童话选》,价格是元。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小丽买了这两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元?

  或者说《童话选》比《数学家的故事》便宜多少元?

  师:这两个问题,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答?

  预设:

  生1:求“小丽一共花了多少钱?”用加法计算,可以列示+=

  求“贵多少元?”用减法计算,可以列示=

  师:你能估一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吗?

  估算很重要,同学们平时一定要具有估算的意识。有时候估算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帮助我们检查和验算。估算也是一种很好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估算是重要的运算技能,通过估算可以帮助推算出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而在精确计算中有效避免出现不合理的错误答案。借估算定精算,实现了估算与精算之间的沟通,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那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应该是多少呢?你想通过以前我们学过的哪些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预设:

  生1:元角分的知识

  生2: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生3: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生4: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生5: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学会知识的迁移和类推,合理运用转化的思想,把新知转化为旧知,用旧知来解决新知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学习方法。只要同学们善于思考和发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小组的合作,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P72,自学例1。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验,用旧知引新知,为他们的学习指明方向,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学,完成自主学习单。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3、学生尝试计算,指名板演,呈现不同的算法。

  4、全班交流。你们小组解决了哪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预设: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学生4: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经验,以及在具体情境下对小数的理解,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大胆尝试探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4、重点思考:“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呢?”

  预设:

  学生1:在学习一位小数加法时,就是把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整数部分相同数位对齐,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的数要对齐。所以当两个两位小数相加时,百分位上的数也要对齐。

  学生2:因为不同的数位表示的含义不同,个位表示几个1,十分位表示几个十分之一,百分位表示几个百分之一。当小数点对齐时,相同数位就对齐了。

  学生3:因为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直接相加,所以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即“小数点对齐”。

  师:那该怎样计算呢?然后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计算时,从最低位算起,这道题也就是先从百分位加起,5加9得到14个百分之一,百分位满十要向十分位进一,在百分位上写4;十分位上4加2加1得到7个十分之一,在十分位上写7;最后个位上6加4满10,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写0,十位上写1。那么+=。

  首先列竖式时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相同的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从最低位算起,这个算式应从百分位减起,5减9不够减,就从十分位退一当十再减,15-9=6,得到6个百分之一,在百分位上写6;十分位上4退1是3,3-2=1,得到1个十分之一,在十分位上写1;最后个位上6-4=2,得到2个一,在个位上写2。那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找到各方法间的内在联系与不同;同时借助笔算小数加法的经历,通过运用数学语言的交流,逐渐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一本质,体会到小数点对齐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比较内化

  刚才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吗?我们一起来比较分析。

  预设:

  学生1: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学生2: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都是从最低位算起。

  学生3: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学生4: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一样,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进行验算,也可以用减法验算。

  在小数加减法计算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什么呢?

  1: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

  2:整数加减法是从个位对齐,而小数加减法是小数点要对齐。

  3:小数点要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点要写成实心的小圆点。

  4:计算结果如果末尾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

  【设计意图】通过小数减法与小数加法的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对比,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促进学生在头脑中完善与计算有关的'知识网络。

  (三)知识运用

  1.基础练习

  教材第72页,做一做。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6 .07+4 .89 5 .64-1 .78

  【设计意图】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

  2.综合练习

  (1)教材第74页第3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预设:

  学生1:可以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

  学生2: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

  学生3: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

  ……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在回顾与反思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做到在收获知识的同时积累小数加减法笔算的活动经验,并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例是在学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教学这部分知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法则,还要同整数加减法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加减法的实质。

  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1、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本课例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以“购买图书情景图”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不再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在例1的教学中我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对于+和的竖式写法,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写,再通过格式对比展示,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在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中,学生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3、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通过计算、比较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把整数加减法计算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迁移规律的意识。通过“小数点为什么一定要对齐”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明白“这样就能保证整数部分和整数部分对齐,小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对齐。当小数点对齐时,相同的数位也就对齐了”。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来体会和感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