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诸葛亮的历史典故7篇
诸葛亮的历史典故1
【人物故事】
馒头
话说诸葛亮平定孟获班师回朝,过泸水而不得,按习俗需要拿49个人头祭祀,次日诸葛亮用面粉和面裹以肉做成人头状顶替人头用以祭祀;自此以后也就有了很多祭祀时除了猪,牛,羊外多了馒头;另表:馒头原来是指顶替用来祭祀的俘虏蛮夷的头,所以是称为蛮头,后改用曼头用以避讳,再后加了食旁成为现在的馒头。孔明灯流传至今的孔明灯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即诸葛亮)所发明。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阳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另一种说法则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吃瓜留子
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
神机妙算救后代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诸葛亮死后,司马炎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炎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炎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炎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土兵们把信递给炎,炎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炎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炎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戏剧和图面中,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奋好学,师母所赏赐。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馒头故事
相传在三国时候,蜀国南边的南蛮洞主孟获总是不断来袭击骚扰,诸葛亮亲自带兵去征伐孟获。泸水一带人烟极少,瘴气很重而且泸水有毒。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个迷信的主意: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去祭泸水的河神。诸葛亮当然不能答应杀“南蛮”俘虏,但为了鼓舞士气,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军中带的面粉和成面泥,捏成人头的模样儿蒸熟,当作祭品来代替“蛮”头去祭祀河神。从那以后,这种面食就流传了下来,并且传到了北方。但是称为“蛮头”实在太吓人了,人们就用“馒”字换下了“蛮”字,写作“馒头”,久而久之,馒头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
大头菜故事
据说大头菜的渊源也与诸葛亮有关。诸葛亮居住隆中时,有一次小染疾病,他到山上去采药,发现一种象箩卜的东西,挖起来一看又不是箩卜。只见这东西拳头大小,上大、下小,咬一口一尝,不苦不涩,细品一下,还有点辣甜。他想,地上百草能养人,这种东西若没毒,不也是好菜吗?!!于是,他就挖了几个带回家,叫妻子炒了一盘,想尝尝味道咋样。谁知,菜一上桌,全家人一尝,都称好吃。问叫啥菜,诸葛亮想了想说,就叫“大头菜”吧。从此,诸葛亮一家经常吃大头菜。有一年风调雨顺,诸葛亮种的`大头菜长得又肥又大,秋后收了一大堆。襄阳人储存剩菜的办法就是腌制,诸葛亮将大头菜洗净晾干腌了一缸,第二年拿出来一尝,竟比新鲜还美味,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因士兵没菜吃,常使刘备发愁。诸葛亮就派一支木牛流马到襄阳买大头菜。大头菜带起来方便,吃着有味,刘备非常喜欢。从那以后,每逢大战之前,刘备就派人到襄阳买大头菜,他的士兵一直没有缺过菜吃。此后,襄阳的大头菜越来越有名气,人们自然想到诸葛亮,为了不忘他的功劳,大家就把大头菜叫做“诸葛亮菜”。
吃瓜留子
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诸葛亮留下来的。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如今,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
神机妙算
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诸葛亮死后,司马炎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炎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炎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炎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土兵们把信递给炎,炎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炎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炎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八卦衣
在戏剧和图面中,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奋好学,师母所赏赐。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诸葛亮的历史典故2
【内容摘要】一般认为诸葛亮是一位积极入世的儒家士大夫形象,但出山之前的诸葛亮明显具有疏离政治的隐士心态,认识了这一点,有关“三顾茅庐”的一些争议与困惑便可基本得到澄清。【关键词】诸葛亮;隐士;三顾茅庐【作者简介】王猛,文学博士,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三顾茅庐”成为礼贤下士的代名词,实与《三国演义》的敷衍之功有关。但关于三顾的具体细节存在颇多难以索解的困惑,一直以来可谓聚讼纷纭。如故事的原型依据——《三国志·诸葛亮传》“凡三往,乃见”的说法,就与当时史料《魏略》、《九州春秋》的记载相龃龉。笔者认为,如果从中国文化的一个特殊层面——隐士文化的角度,对诸葛亮出山前的心态进行分析,也许不难透视出这一历史插曲的真实一面。
进入历史视野的诸葛亮往往被视为积极入世的儒家士大夫的典型形象,因而其出山前作为隐士的身份相对暗淡而很容易被研究者忽略。实际上,“隆中对”之前的诸葛亮具有明显的隐士心态,其身份也有相当的隐士色彩,这是由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与诸葛亮隆中的小环境及其个人经历决定的。
首先,中国特有的隐士文化对传统士大夫阶层影响甚大,甚至渗透进其心理、人格的深层。传统文化儒道互补共通的文化结构是隐士文化滋生的土壤:道家讲究清虚自守,高蹈避世,追求独立人格、完善道德,隐士文化色彩最浓厚,不过他们虽避世而不完全出世,如庄子的眼冷心热⑴;儒家入世进取,但发轫期就有希冀超越世俗的一面,正与道家避世相通。
孔子云:“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⑵,“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⑶。孟子曰:“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⑷。原儒很早便为后来的士大夫们设计了进退之道,即仕隐之道:当他们心中信奉的道统与外在政治权力的势统发生矛盾(“邦无道”)时,便独善其身,思想上由儒入道,去做高蹈的隐士,否则便会走上仕途,甚至出将入相,兼济天下。这种儒道二元共通的文化格局,由于现实中道统与势统之间存在的无法调和的矛盾,决定了很多士大夫思想上常常出入儒道,传统的士大夫阶层会因此分化出新的社会身份——隐士。隐士文化对士大夫思想具有重要影响,某种程度上,隐士心态成为整个士大夫阶层人格的重要构成,以致在他们仕途最畅达的.巅峰,也会选择功成身退。诸葛亮正是思想上出入儒道的典型代表,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传统儒家知识分子最成功的典型形象,可是民间形象的诸葛亮却披上道家的外衣——评话、小说、戏曲中塑造的诸葛亮无不是道士的打扮。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而“淡泊”、“宁静”正是道家思想的体现,也是隐士心态的重要表征。
其次,诸葛亮所处的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隐士文化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兴盛期。由于时代的大动乱,这一时期的知识阶层逐渐从汉代经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思想极为活跃,个体意识开始觉醒,追求独立完善的人格境界,呈现出和现实政治明显的离心倾向,隐逸形式因需要而五花八门,身隐、心隐、朝隐、吏隐……发展至后来竟出现许多假隐士,南朝宋孔稚珪的名篇《北山移文》,即是抨击那些走由仕而隐之途、热衷功名利禄的假隐士的骈文。这一时期隐逸阶层空前膨大,从范晔《后汉书》首开
“逸民传”,记有名有姓的隐士十数人之后,记载隐士言行事迹史乘笔记极多。晋代皇甫谧著《高士传》,搜集隐士九十六人,绝大多数是当时人。隐士文化空前发达,使隐士人格备受倾慕。诸葛亮、庞统被美称为“卧龙”“凤雏”,由此可见。
诸葛亮的历史典故3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是位足智多谋、智勇双全、善于用兵的全能人才。诸葛亮也是一位军事家,他也曾带兵南征北战,在《出师表》中更是对当前的局势分析的头头是道,顺便还向刘后主刘禅提出许多中肯的建议。在文学方面,诸葛亮更是能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自己发明孔明灯、木牛流马,用于军事战场上。这些都是诸葛亮优秀的地方,好像诸葛亮能够随手就能想到计谋计策似的,诸葛亮的渊博是我们震惊,诸葛亮的计谋更是使用的出神入化,能够体现在各个方面。
诸葛亮可谓是很好的.谋士,在政治上才能更加杰出,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更是对诸葛亮评价为“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广受历代兵家的认可。
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兵入南蛮。而此时南蛮内部刚经历内讧,高定军事政变杀了前首领拥护孟获称王。诸葛亮派马忠和李恢兵分两路攻打南蛮,自己率军击败高定主力部队,杀了叛军高定。孟获退回益州郡。五月,蜀兵渡过沪水,进入云南,于孟获交战,生擒孟获。
首次抓住孟获,诸葛亮好酒好肉招待,并且故意让孟获观看蜀军军队实力,孟获看了并不服。诸葛亮就放他回去。之后却找来孟获副将,称孟获把罪名全部怪在他身上。副将十分生气,诸葛亮故意把他也放了。副将回去后,心中愤愤不平,就把孟获绑了送至蜀营。孟获第二次被抓,心里更是不服,诸葛亮再次放他回去。这次孟获回去也想出一计谋,其弟孟优假装来蜀营投降。诸葛亮识破其计,故意灌醉孟优。等到孟获来劫营的时候,再次被诸葛亮擒住。这第三次擒拿孟获,孟获仍不服气,认为不过是遭人暗算被计谋陷害,并不臣服。诸葛亮仍然放孟获回去。第四次孟获以为诸葛亮独自出来堪察地形,带兵欲偷袭诸葛亮时候,又中计被抓。第四次孟获部下感恩诸葛亮宽厚,竟然灌醉孟获,亲自把孟获送至诸葛亮军营。第五次被抓的孟获仍然是觉得被内贼陷害,于是诸葛亮又放回孟获。
如此反复几番,孟获并不臣服,最后孟获投奔木鹿大王还有乌戈国国王,两个大王虽然兵力强势却仍然被诸葛亮打败,孟获最后终于下跪起誓,永不反叛,效忠蜀国。至此,几次三番和南蛮征战,终于收复南蛮人心,保障了以后蜀国南境安宁。
诸葛亮出战之前曾有部下阻止,称南蛮险恶之地,不宜一国丞相出师,以防意外。可是诸葛亮擅长外交权术,人心连结,当时诸葛亮就已有征服南蛮免除后患之心。在南蛮境内,诸葛亮闻之孟获在当地破有人心,于是想到制服孟获,以其来统领南蛮效忠蜀国。于是便有了诸葛亮南征七擒七放孟获的典故。
诸葛亮的历史典故4
东汉末年,天下呈现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虽然偏安西南,却一直想北伐魏国,一统天下,恢复汉室基业。可惜,刘备生前没有实现这个愿望。丞相诸葛亮为了完成先帝的遗志,率领大军北伐。
北伐开始后,蜀军将领马谡[sù]自告奋勇,请求出兵镇守战略要地街亭。马谡虽然深受诸葛亮赏识,但缺少实战经验,诸葛亮对他不太放心。但马谡表示愿立军令状,诸葛亮才勉强同意,并指派王平将军随行,交代在安置完营寨后须立刻回报,有事要与王平商量,马谡一一答应。
可是待军队到了街亭,马谡执意扎营在山上,完全不听王平的建议。而且他没有遵守约定将安营的阵图送回本部。司马懿派兵进攻街亭,围兵在山下切断粮食及水的供应,使得马谡兵败如山倒,重要据点街亭失守。
诸葛亮分析了这次战败的'原因,认为最大的错误在于派马谡去镇守街亭。
他召见马谡,当面斥责他的刚愎自用和骄傲自大,并申明若不斩马谡,难以正军纪,立军威。马谡哭着说:“您将我看做自己的儿子,我将您当做自己的父亲。如今我死罪难逃,只求您能照顾好我的家人,我就死也没有遗憾了。”诸葛亮也落泪道:“我会好好照顾你的家人,不需要多嘱咐。”他挥挥手,手下人将马谡推出辕门,斩首示众。
诸葛亮斩了马谡,准备棺材将他厚葬,还好好抚恤他的妻子儿女。然后,诸葛亮嘉奖奋力死战的王平,擢升他为讨寇将军。明定赏罚后,诸葛亮上表请求自贬三级,由丞相贬为三品官员。
诸葛亮的历史典故5
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兵之后,正要乘胜进兵,攻取南郡、荆州、襄阳,刘备派使者带了礼物,向周瑜祝贺赤壁之战的胜利来了。周瑜从使者口中得知,刘备的军队正屯集在油江口。他大吃一惊,知道这是要抢先攻占南郡。心想:我费了许多军马,用了许多钱粮,目前南郡唾手可得,他倒来抢现成!我要亲自去跟刘备讲理。于是,他告诉使者,自己要去向刘备回礼。孔明听说周瑜要来,笑着说:他是为了南郡。刘备问:我该如何应付他?孔明说:他来就如此如此与他应答。随即在油江口摆开战船,岸上排列军马。周瑜一上岸,看到军势雄壮,心中不安。刘备设宴款待周瑜。周瑜客套一番之后,说:你在这里屯兵,莫非有攻取南郡的意图?刘备说:听说你要夺取南郡,所以来帮助,若是你攻不下来,我一定要拿下南郡!周瑜被刘备一激,心想:我只要弹一下手指,南郡便可到手,落得做个假人情。就说:我若攻不下来,那时由你去取。事情就这样说定了。周瑜回去之后,立即发兵,攻打南郡。哪知这一着早被曹操料到,他在败退途中已经给南郡的守将曹仁授予了抗击周瑜的密计。结果周瑜中计,不但没有攻下南郡,反而吃了一箭,身受重伤。
这时孔明却乘虚而入,派赵云攻占了南郡。孔明又从被俘的曹军将官手中,得到用作调兵的兵符,诈称要急救南郡,调开了荆州、襄阳的曹兵,由张飞、关羽夺取了这两座城。使刘备有了立足之处。周瑜则气得箭疮迸发,半晌方醒。公元210年,曹操为了离间刘备与孙权的关系。借用汉皇的名义,封周瑜为南郡太守,挑起两家的争端。果然,周瑜派了鲁肃,去向刘备索讨荆州。刘备借口说,若将荆州给了东吴,他就没有安身之地,先借用一下,等他攻下西川,便将荆州交还。并且立了文书,交鲁肃带回。鲁肃回报周瑜,周瑜说:你又中了诸葛亮的诡计了,他明明是推托,哪有力量攻取西川?我有一个法子,使诸葛亮逃不出我的计算。你再去荆州对刘备说:孙、刘两家既然和好,他不去取西川,我派兵去取,然后将西川让给他,他把荆州还给东吴。鲁肃说:西川路远地险,很难攻取,都督的计谋非行不可吗?周瑜笑笑说:你真是个忠厚老实人!
我会去取西川给他?不过借这个名义,路过荆州时向他要钱要粮,乘他不防,杀了刘备,夺回荆州。鲁肃受命,又往荆州去了。刘备与孔明商量。孔明说:你只要看我点头,便满口应承。鲁肃见到刘备,说:我家主公孙将军决定,起兵替皇叔攻取西川,换回荆州。但军马经过时,望供应一些钱粮。刘备见孔明点头,连忙说:难得孙将军的好心!孔明也说:大军到时,自然会远迎犒赏。鲁肃暗喜,告辞回去。刘备问孔明:他这是什么用意?孔明说:周瑜的死期到了!这样的计策,连小儿也瞒不过。他是想等主公出城劳军,乘势拿下,杀进城来,哪里是夺取西川?刘备大惊,问:那该怎么办?孔明说:主公宽心,我只等周瑜到来,他就是不死,也差不多了。他便把赵云召来,吩咐说:如此如此,其余的'事我自有安排。鲁肃回去见周瑜,说刘备、孔明都很高兴,准备出城劳军。周瑜大笑说:看来这次他中了我的计了!这时周瑜的箭疮已经渐渐平复,便亲自带领水陆两路大军五万人,往荆州进发。到了夏口,就问:荆州有人来接吗?刘备派来的人回答说;皇叔已将劳军的事安排好了,他在荆州城外恭候都督。周瑜继续领兵前进。到了公安,并看不到有人迎接。船队开到离荆州只有十里远,江面上还是空荡荡的。哨探回报说:荆州城头上,插着两面白旗,却看不到一个人影。周瑜心疑,就叫船靠岸,亲自带了三千精兵,直奔荆州。到了城下,依然没有动静。就命令军士叫门,说是东吴周都督亲自来了。
话刚说完,忽听一声梆子响,城头上一齐竖起刀枪,赵云站出来问:都督究竟为什么到荆州来?周瑜说:我是为刘皇叔攻取西川,你还不知道么?赵云说:孔明军师已看透了你的用心,所以留我在这里守城,你休想进得来!周瑜一看情况不妙,调转马头就跑。哨探迎面赶来报告:关羽、张飞、黄忠、魏延四位刘备的名将,分四路杀来,也弄不清有多少军马,只听到惊天动地的喊声,都说要捉周瑜!周瑜大叫一声,坠下马来,箭疮又裂开。左右忙将他救起,送回船去。军士们传说:刘备、孔明在前山顶上饮酒取乐。周瑜听了大怒,咬牙切齿地说:你以为我取不到西川,我发誓要将它攻下!当即传令:继续西进,攻取西川!军队开到巴丘,又有人报告说,上游有刘备的刘封、关平二将领兵切断了水路。周瑜气急败坏,进退两难。这时又得到报告:孔明派人送书信来。周瑜拆开一看,信中大意说:听说足下要取西川,我以为切切不可。西川民强地险,易守难攻。今劳师远征,转运万里,欲求成功,虽孙武不能。曹操刚于赤壁失利,片刻不忘报仇;今足下兴兵远征,倘曹操乘虚而入,江南必化为一片焦土矣!我不忍坐视,特此告知。周瑜看后,气绝身亡,时年三十六岁。
诸葛亮的历史典故6
诸葛亮有个先生,叫黄承彦,得病了,诸葛亮去望他,他就对诸葛亮说了:“诸葛亮啊,我的身体常有病。年龄也大了,有件心事要和你谈谈。”
诸葛亮说:“先生,请说。”
黄承彦说:“我家里有个女儿,想将她终身许配于你,你看怎样?”
诸葛亮这时不敢承诺,又不敢不承诺,为什么?承诺吧。听说先生的女儿模样最丑,是个丑姑娘;不承诺吧,先生亲口为女儿许亲,推辞的话说不出口,只可笑了笑说:“能让我和师妹见上一面吗?”黄承彦承诺了,叫诸葛亮第二天来。
黄承彦的女儿叫黄玉梅,她已经知道父亲把她许配给诸葛亮。也据说诸葛亮是个多才多谋的人,可黄玉梅是个有教化的人,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她也正要当面考考诸葛亮。
第二天,诸葛亮上门了。一进花圃门,就见一只老虎跳出来,冲着他跳上跳下,要吃他。诸葛亮吓坏了,心里蛮慌,东躲西闪,老虎也东窜西追,追有半个时辰,追得诸葛亮满头大汗,不知怎样是好。本来这是黄玉梅在花圃中装的一个机关,这个机关是木头做的虎头、铁做的虎身,铜做的内脏,制作蛮精良,活像一只真猛虎。这时,黄玉梅看看诸葛亮够受用了,机关“啪哒”一关,老虎不动了。
黄玉梅从假山石后走了出来。把披在老虎身上的皮揭开。诸葛亮一看,本来是装的机关。诸葛亮又恨、又恼。恨的什么?你这个黄玉梅,我好心上门来,你倒用老虎来吓我!恼的什么?我怎么没有识破它是只假老虎?就问黄玉梅:“为什么要用机关吓我?”
黄玉梅微微一笑:“实言相告,我用这个机关是想探探你是否真心来求婚。要是真心,不要说老虎要吃你,就是咬了你,你都不会逃走,我看你东逃西窜半个多时辰,也未曾逃回去,足见你求婚确是真心,我很钦佩你;二是想试试你的`胆子,此后你在疆场上,假如没得胆子,怎能打败仇人!”
诸葛亮看着眼前的黄玉梅,一点也不丑,仍是个才貌双全的女美人哩!诸葛亮和黄玉梅谈了好长时辰、谈得同舟共济。黄玉梅对诸葛亮既爱又敬;诸葛亮呢?对黄玉梅也是既敬又爱。
黄承彦蛮兴奋,把诸葛亮叫到眼前,把藏在木箱里的三件宝物交给了他,说:“我看你才干出众,处世有方,不久要为汉室山河出力报效。这只件宝物你要好好保管使用;一个是兵书,我家家传,教你在两军阵前攻无不克;第二个是八卦衣,我门第代相传,穿上身,掐指一算,可以知道过去将来;第三件是鹅毛扇,也是上代传下来的,你把鹅毛扇拿出来摇摇,可以提醒你审慎从事,碰到难事,计上心来。”
诸葛亮接过三件宝,感恩不尽。不久,诸葛亮和黄玉梅配完婚。
诸葛亮的历史典故7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
【释义】
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
【历史典故】
三国时,曹操率领大军南征,刘备败退,无力反击,大有坐以待毙之势。以刘备个人的力量,绝对无法与曹操相抗衡,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与江东的孙权联手。此时,诸葛亮自愿出使江东做说客。
诸葛亮见到孙权,只字不提联吴抗曹的请求,他知道孙权绝不会轻易投降,屈居曹操之下。于是刺激孙权,劝他投降。
孙权听完诸葛亮一席话,虽然不高兴,但不露声色,反问道:“照你的说法,刘备为何不向曹操投降呢?”诸葛亮针对孙权的'质问,答道:“你知道齐王田横的故事吗?他忠义可嘉,为了不服侍二主,在汉高祖招降时不愿称臣而自我了断,更何况我主刘皇叔乃堂堂汉室之后。钦慕刘皇叔之英迈资质,而投到他旗下的优秀人才不计其数,不论事成与不成,都只能说是天意,怎可向曹贼投降?”
虽然孙权决定和刘备联手,但面对曹操八十万大军的势力,心里还存在不少疑惑。诸葛亮看出这一点,进一步采用分析事实的方法说服孙权:“曹操大军长途远征,这是兵家大忌。他为追赶我军,轻骑兵一整夜急行三百余里,已是‘强弩之末’。且曹军多系北方人,不习水性,不惯水战。再则荆州新失,城中百姓为曹操所胁,绝不会心悦诚服。现在假如将军的精兵能和我们并肩作战,定能打败曹军。曹军北退,自然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这是难得的机会。”
于是,孙权同意诸葛亮提出的孙刘联手抗曹的主张,这才有了后来举世闻名的赤壁之战。
【成长心语】
人总是欺软怕硬的,遇到弱小的一方总是喜欢欺负,非得把对方逼到无路可退的境地。这是人的一种劣根性。如果你居于弱势地位,当对方不肯轻易顺你,甚至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时,你可以一开始就以“恐吓”压制住对方,让对方屈从和改变主意,这样你就可以反客为主,占据主动地位。活着就是一种对抗,如果你不想被对方压倒,你就得先声夺人、反客为主,时刻占据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