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评课稿

时间:2024-04-05 11:40:05 志彬 其他 我要投稿

数学课评课稿(通用2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评课稿,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如何把评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课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课评课稿(通用20篇)

  数学课评课稿 1

  这次在我校举行的“小学数学课内比教学活动”采取了随即抽内容、现场备课、当场讲课的形式,使课堂教学更多的回归自然,更好的体现了教师的自身修养和教学功底。昨天和今天的8位教师的授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获也挺多的。下面我就这几位教师的课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的,昨天的几位教师的教学导入,都注重了抓住新知的生长点设计新课导入,为新知的教学打下基础。例如:质数和合数的教学,教师以复习因数和倍数的有关知识为切入点;正方体的认识以复习长方体的有关知识为切入点;圆锥体的认识以复习圆柱体的有关知识为切入点;加法的运算定律则以能凑整十、整百的整数计算为切入点等,为新知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定位不再“指手画脚”

  我们知道自主学习的理念是现今提的最响的`、研讨的最热闹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我们这几位教师的课堂上,较以前相比,更多的体现了自主课堂的理念,更多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是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对于每一个知识点的探究和生成都是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进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化,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例如:两节质数和合数的教学中,1~20的自然数分类、质数与合数概念的形成、100以内质数的寻找都是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完成的;正方体的特征教学中教师也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物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细心观察,自行寻找答案。加法交换律的得出、圆锥高的测量、其特点的找寻等等,教师都是通过放手,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在群体的互帮互学中形成新的数学知识体系。

  三、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也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这几节课中,都或多或少的渗透了一定的数学思想,例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教师在得出结论时,要求学生再举例来验证验证这个定律是否正确,渗透了验证的数学思想,在几节几何课中,很多地方教师都是让学生猜一猜,再来证明证明所猜测的对不对,这不仅渗透了验证的数学思想,还渗透了猜想的数学思想。这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当然一节课要想做到“踏雪无痕”几乎是不可能的,每一节课多多少少都会留下一些遗憾,看花容易绣花难啦!下面几个观点,纯属“一己之见”,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我们在教学中,要更注重挖掘教材,拓展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新的教材的编排更具有开放性,它给了我们教师更多的发展和挖掘教材的空间,作为我们教师如何更好地对教材进行更好的选择、组合、再造,使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内学到更多更有效地知识,进而体现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便更显得有探讨价值。例如在质数和合数的教学中,是不是也有很多可以挖掘的知识呢?

  ①20以内连续的合数有哪些?

  ②100以内所有质数的和、积是多少?

  ③合数中最小的奇数是多少?

  ④最小的合数与最小的质数的商是多少等等。

  这样做对于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的理解和巩固是不是有一定的帮助呢?在圆锥的教学中,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能不能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去观察这个圆锥它分别是什么形状?在用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旋转成一个圆锥时,最少旋转多少度可得一个圆锥?他们的各个部分分别作圆锥的哪个部分?这样为后面学习椎体的体积计算打下一定的基础。在教学正方体认识时,它是建立在对长方体认识的基础上,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既然是特殊的长方体,它就有很多长方体的特征,可以说是一节新而不旧,旧而不新的课,教师在教学中能不能再大胆的放一放手,让学生对其特征进行自主探讨,在把一个长方体变成一个正方体时,是不是随意变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体呢?它按什么规律变才能得到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呢?这里面所蕴含的知识点是不是也应该把它挖掘挖掘呢?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更牢固的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是不是先让学生掌握好每个面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再掌握6个面的表面积,掌握好6个面的表面积后,能不能随机的让学生再掌握特殊的5个面的表面积。4个面的表面积?这所有的问题在此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探讨。

  二、在教学中,更注重一点语言的准确,精炼,使其更具亲和力和儿童性。

  三、教师平时要做到通览小学数学教材,进而更好地把握教材,提高自身课堂的调控能力。

  数学课评课稿 2

  今天听了胡老师上的《圆的认识》让我耳目一新的感觉。胡老师《圆的认识》这节课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听了这节课之后,我认真的反思:

  一、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这节课要让学生了解圆的概念以及直径半径等的概念,所以这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本节课教师没有绑住孩子的手脚、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以学生的起点为教学起点,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尝试、验证等活动加深对圆的认识。而关于圆的直径、半径等的特征,老师就放手让学生通过折、量、画、比等活动自主探索、发现,符合客观实际,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感悟,并最终理解掌握。

  二、直观教学相得益彰。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我们的教学要时时注意让学生通过直观去体验,去感悟。我觉得胡老师这节课这一点做得比较成功。比如,教学“直径、半径有无数条”这样的特征,学生想象起来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就采用多媒体课件加以直观的演示,从而非常直观地凸显了这一知识点。

  另外,本节课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启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数学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等等方面教师都比较注重,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

  值得商榷的地方:

  1、圆上、圆外、圆内的知识介绍缺乏,致使学生总结半径、直径的概念时,说不清白。

  2、教师在教学“同圆内每条直径都相等”时,屏幕上的直径依次旋转至同一条直径重合,相信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从而加深对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数学课评课稿 3

  周二,海门市骨干教师考核中樊教师和黄教师借我们班的孩子上了《分数的意义》一课,以下是我听了他们的课后的一些随想。

  分数的意义是在三年级分两次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资料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在教学时他们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激活学生原有经验,为学习分数的意义供给支架。

  课始,经过精心设计的预习作业,经过简短的师生对话,摸清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找准了教学的现实起点。并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供给了有力的支撑。

  2、安排交流活动,在“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分数

  单位“1”这个概念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他们都从例题出发,经过充分的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学生在相互倾听、相互补充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我对分数的.直观感受。在小组交流中,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识更完善了,然后逐渐得出了分数的意义,从而突破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3、在反思中体会,在体会中明确概念。

  两位教师在教学中经过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练一练、猜一猜,为学生供给了高频率、多维度、深层面的体验,学生在学习时体验到了成就感,激励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在学生对分数构成了丰富体验的基础上,经过问题及板书的引导,及时让学生概括分数的意义,深化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但个人认为,有一些地方还是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还显得不够深入。

  数学课评课稿 4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是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的口算和估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田老师这节课我觉得以下三点值得学习:

  1、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田老师能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景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本课不但充分利用了教材中提供的资源创设情景,还能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计算方法、解决所提数学问题的全过程。课始,老师选择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植树节作为笔算除法的开篇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植树活动中也有数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让学生根据情境提问,激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这点就为整节课的顺利开展定下了一个好的.基调。

  2、两道例题的讲解上都采用了让学生在分小棒的过程中理解算理,学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加强了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算理的解。这种动手操作和竖式板书相结合的方法,非常直观,非常形象。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一个直接的帮助。

  3、田老师的板书和书写的指导非常细致,可以看出她在对学生的书写习惯的培养是下了功夫的。每一笔,每一画都非常认真,还课前画好了格子。学生也会学着她的样子,对竖式中的每一条横线都用尺画得那么直。老师的榜样示范作用非常明显。

  我觉得遗憾的地方:

  1、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而在例1和例2的竖式比较时,应该重点强调反问一下,十位上除后的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因为当时学生没有理解透,以致于在后面的练习中有几个学生出现了相应的错误。

  2、练习的设计虽然形式多样,但没有层次感,没有梯度,而且改错题的出现我认为非常突然,没有出现在它该出现的地方。练习的设计应该出现一些有点深度和适当难度的训练。

  数学课评课稿 5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李雪萍老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验证、交流等活动,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节课,李老师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知识点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如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这些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到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发现了两者的异同;通过“变魔术”的活动,让学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过程中,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通过“猜一猜”,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整节课创设了大量的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自然的成了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探索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充足的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说、用耳听、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也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时效性。每项活动的过程,李老师把活动要求交待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索,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最大限度地活动余地,使学生能尽情地展现自己,每一位学生都在亲自实践中认识理解了新知。当学生思路停滞时,通过问题促使其再前进一步,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时,教师及时总结、升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数学课评课稿 6

  比例的意义就是一个概念,通过具体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来理解并不难,本节课只讲比例的意义,课堂容量太小了。一个练习就用了16分钟,实在没有必要。其实,这节课完全可以再加上“比例各部分的认识及比例的基本性质”。因为,整堂课中师生互动比较少,也无法反映出更多的问题,所以就针对这一节课比较突出的问题作一简单点评:

  优点:

  1、老师的素质非常好,语言条理,表达清晰。各个教学环节设计的也比较合理,过渡自然。

  2、小组合作的展示方法就地取材,值得学习。但是当全部展示出来之后,如果能够再根据学生写出的比例进行分类评价和总结就更好了。

  3、费时最多的练习设计的比较好,开放性强,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4、注重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课堂结束时的结束语,设计的挺好。

  不足:

  1、最大的不足就是课堂容量太小,教学效率不高。希望以后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把握好课堂容量,要在学生学会的基础上使每堂课都是内容充盈的。

  2、在这节课的开始加上复习的环节是非常必要的。

  3、小组合作之后的评价与展示是非常重要的。用了16分钟进行的一个开放性比较强的主要练习,在结束之后老师要进行学习结果的评价与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可以让学生把写出的比例进行一个分类,让学生在分类中再次提升对比例的认识。

  数学课评课稿 7

  今天听了一节《认识分米和毫米》。“认识分米和毫米”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测量,感悟并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这节课田老师上得很精彩,也很扎实,我感触颇深。下面我就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田老师从学生已经认识的两个长度单位入手,先让学生回顾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新知的掌握。比如:让学生比划出一米和一厘米的长度,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让学生再去填上合适的单位,一幢楼房高20();一盒饮料8()。在“饮料盒8厘米后,设计了一个吸管1()”,由此激起学生探寻厘米以外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过渡到了新课分米的认识。在讲授1分米有多长,教师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分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找1分米的实际长度,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田老师在教授分米,知道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一个长度单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环节,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感受,逐步地强化。通过让学生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等一系列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建立了对分米和毫米的表象,所以在让学生交流一分米到底有长,让学生看着直尺找一找一分米是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有学生回答从刻度“0”到刻度“10”,有学生回答从刻度“1”到刻度“11”等等,教师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带动了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回答的丰富多彩。在让学生画一分米时,让学生交流画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是从刻度几画到刻度几,要画上端点,画完后要标注一分米。田老师还让学生用手比划,对着直尺比划出一分米有多长,用大拇指和食指捏着吸管的两端,感受一分米有多长。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大约是一分米的。

  在新授毫米时,田老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学生就说出了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田老师说如果不用“大约”这个词,怎样精确地表示出数学书的厚度呢?这就需要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它就是——毫米。就非常自然的过渡到了毫米的学习。在这里田老师“注意细节”,这也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教师把握了教学中每个细小的环节。“大约”一带而过,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长度单位,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严谨意识。接着田老师就讲述: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你能用自己的手指比画一下1毫米的长度吗?这样巧妙地引导会防止学生觉得知识传授过程的做作。教师学生用已学长度单位量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不足1厘米时,为了测量的'精确,我们需要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在实际操作中逐步建立起毫米的概念。在认识一毫米之后,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毫米的物品,比如胸卡的厚度,硬币的厚度等等。小朋友们在操作叙述中,进一步加深了对1毫米的感知,很能体现操作与感知的实效性。通过以旧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在练习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发展,在练习中比较,在比较中练习,强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与应用,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活动情境——让学生找长度是1毫米的物体;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与毫米有关的信息,以上这些教学设计,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感受数学,让他们体验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心理。

  本节课的教学重在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真是其乐无穷。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整个教学流程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可以感觉到教师在备课时下了一番工夫。教师通过量一量、画一画、数一数、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参与面广,活动量大,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且课堂气氛融洽,学生联系生活,深化概念,过程不做作也体现了数学美、符号化,对于学生的后阶段的学习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田老师这堂数学概念课,教与学都做到了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让学生动手测量,亲身经历,用心总结,才能学得会,辩得请,记得牢。如果真要说一些我的个人看法,我觉得有些学生忙了一节课也还是似懂非懂的,练习中却会出现很多错误,班级人数多,操作活动多时,学生的注意力易分散

  数学课评课稿 8

  一、教师素养

  吴老师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语言清晰,表达准确。教学态度真诚,师生关系融洽。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比较丰富,尝试以学生为主体,寓学于乐。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让学生或老师们记忆深刻。

  二 、教学特色

  1、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从本堂课看,吴老师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师能够从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创新四维目标教学,目标比较全面。

  2、教学创情景,激励促参与

  良好的开头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本堂课一开始,教师就用生活中的长江、珠穆朗玛峰、东方明珠塔来引出生活中的大数这个主题,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里,被激活,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老师接着让学生上台来数数,教导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百,找不同的同学来学着数,并强化概念。又用此方法依次推出概念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认识上的需要。

  3、灵活教学、多样呈现。

  本节课课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老师在引入数学概念个、十、百、千、万时,呈现形式多样,新颖自然,具有生活化,注意利用生活实物、图片、卡片、身体语言,表情动作等作为教学资源,师生互动巧妙,能够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关注教学过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真实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在活动中学会用语言表达交流,较好地体现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4、注意衔接,善于质疑。

  认知心理学认为,增强理解能力和记忆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在所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教师在导入时符合认知心理学的以旧代新原则,通过帮助学生复习学过的个、十、百的概念,从而引出千、万的新概念,层层善诱,不断质疑,新旧知识衔接自然。

  5、操练形式丰富,扎实到位。

  新课程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本堂课的学情来看,二年级是小学的低段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学习基本技能,养成了基本的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

  本节课课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老师在引入数学概念个、十、百、千、万时,呈现形式多样,新颖自然,具有生活化,注意利用生活实物、图片、卡片、身体语言,表情动作等作为教学资源,师生互动巧妙,能够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关注教学过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真实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在活动中学会用语言表达交流,较好地体现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4、注意衔接,善于质疑。

  认知心理学认为,增强理解能力和记忆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在所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教师在导入时符合认知心理学的以旧代新原则,通过帮助学生复习学过的个、十、百的概念,从而引出千、万的新概念,层层善诱,不断质疑,新旧知识衔接自然。

  5、操练形式丰富,扎实到位。

  新课程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本堂课的学情来看,二年级是小学的低段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学习基本技能,养成了基本的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

  本节课老师能够以学生为本,安排的操练形式丰富多样,有个人数模型、做数字填空、做拼数实验等,这些操练都比较到位而且配合默契,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在玩中学,在玩中记,玩中用。

  6、依靠多媒体技术,整合教学资源。

  新课程倡导充分运用电脑及网络,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网络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巧妙使用电子白板,使学生身临其境,贴近生活实际,从而达到良好的多媒体课堂效果。

  三、教学建议

  1、课堂要注重因材施教,但对层次差的学生似乎照顾不到。关注学生的点和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在课堂的内容方面还需要适当地拓展。

  3、从课堂评价激励机制来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无论从网络课的创新,还是从临场应付能力的实际操作,整堂课都值得研究与借鉴。初中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动动玩玩,我们的活动一定要有实效,要为主题服务,要优化课堂结构,寓教于乐,要力争使我们的课扎实、真实、平实、充实、丰实,从而真正地为发展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而服务

  数学课评课稿 9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这一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既是学生对前面知识概念的归纳,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本课要求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老师在几位专家引领把脉后,在教学时,注重联系生活,联系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

  (一)通过从生活实际引入小数,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是有用的。

  新课开始,老师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通过让学生估计课桌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当老师要求用米作单位说说测量结果时,学生心理产生矛盾,因为测量结果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教师引出不够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单位,就要用小数来表示。学生通过观看老师测量,亲自证实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二)教学小数的意义这一环节层次清楚,教学扎扎实实,并能在此基础上适当的开放。

  小数的意义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老师以米、分米、厘米、毫米为背景,引导学生观察大屏幕,从1米的尺子、一元钱,再到一条线段、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感悟单位“1”可以表示很多事物;先让学生认识一位小数,以同样的方法认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四位小数。顺理成章得概括出小数的意义。与第一节课相比,这堂课老师通过比较0.09米和0.90米的区别,更好地理解了两位小数的意义。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迁移、合情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老师既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又重视发挥集体智慧,组织好学习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活动。孩子们在静思中,在合作商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最后的计数单位的引出老师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这点在这堂课中是成功的一点。

  概念是思维的出发点。正如杨老师昨天所说:学生对数学概念掌握得是否准确、完整,将直接影响到各种性质、法则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影响着各种数学技能的形成与提高,同时也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很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并逐步形成小数的意义这一概念。

  (三)本课的练习针对性较强。

  基本上是针对课中的知识点设计的。我认为可不可以加入这样一题练习:把分数改写成小数,让学生体验到分母是其他数的分数,也是可以用小数来表示的,这样的分数与小数的转化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探讨。以这样的练习结束课堂,既让知识得以拓展,又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的空间。

  数学课评课稿 10

  本学期在教务处的组织下,我共听了20节课。在这20节课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二(4)班刘**老师的课。刘老师主讲的是《找规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能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充分利用学具与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体现了数学来源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特点:

  1、动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精心设计了课件,在本课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生动形象的图片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随即提出要求,让学生认真观察,找出这些图形的规律。教师讲明要求,学生马上主动并且迅速拿出手中图片在桌子上摆。随后教师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使本节课知识重难点“循环排列规律”马上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一目了然。

  2、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与探索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刘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以“猜想—实践—验证—反思”等一系列的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充分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去探索。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生在具体的.操作中体验可能性,探索数学思想、方法并获得结论,且能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3、课内向课外延伸,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课堂上,刘老师通过让运用所学知识,根据所出示的三组水果图的规律,找出第四组水果摆放的规律以及找出地面砖的规律等练习。使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例子,活动中愉快发展。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遗憾也是一种美。为此提出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1、本节课中教师准备了充足的教学用具,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题。在巩固练习第一题,给出一组图形,让学生猜猜第二组图形会是什么?出示的学具是红色正方形、红色圆形、白色三角形、白色正方形。我认为图片过小,不利用后面同学观察,教师用胶带把一组图形连接,不利用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可以设计四种不同颜色的图片,或四种不同类型的图片,以免学生在交流汇报时即要说是什么图形,又要说是什么颜色,造成个别学生表述不清楚,使听者也不清晰。

  2、低年级的课堂中应该多运用一些儿童化语言,以及鼓励性的语言。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我们的课堂将更精彩,更丰富多彩。

  数学课评课稿 11

  今天听了陈老师的《用乘法两步解决问题》一课,体会如下: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在本节课课中,陈老师围绕着教学目标,创设了一系列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比如例题中的团体队形问题、练习中的晨跑问题等,学习材料充满了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根据这些材料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而且在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之间筑起了一座畅通的桥梁。

  2、多样化的解决策略。

  在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陈老师始终让学生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在多种方法的寻找中,加强学生的说理能力,让学生说说不同的.方法所求的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用语言准确、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3、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练习即跑步问题由浅入深,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灵活性、多变性。学生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去选择、去优化,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这样教学不仅给学生萌发求异思维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而且也使学生切实地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4、注意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课堂上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民主和学习氛围。每个问题的提出,先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到同桌商讨,最后再小组合作解决。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别人交流的能力。

  数学课评课稿 12

  听了梁老师这节课,我感触很深。她讲授的是一节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的课,但是却上的很精彩。我由衷感到很钦佩。

  梁老师的课,我觉得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活”。主要表现在:

  1.教材处理灵活。梁老师选择的是大家熟悉汾河公园的景区图片,并附有数字,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带着兴趣开始了这节课的学习。

  2.教学方法灵活。这节课教师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不仅是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而且学生也把自己的结果进行了展示,教学效果很好。

  3.激励学生的评价灵活。改变了教师原有的评价学生单一的现状,这一点让我很敬佩。她在评价学生中用到了:你很棒,你真棒,你很牛,你是N.1......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更加有信心的去学习新知识。

  4.整堂课的气氛很活跃,学生时时紧跟老师步伐,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师生配合默契。

  此外,梁老师注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上课前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学生懂得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关键;在作业布置上,梁老师选择让学生去收集有关山西的特产,并做成学习小报,这样不仅把今天学过的知识加以巩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了山西的文化。

  总之,梁老师的这节课真的很美,要说美中不足的话,就是在设计有关0的读法时忽略了一种情况,万级和个级中有两个0的读法。

  数学课评课稿 13

  六年级X老我们展现的是一节朴实无华但具有一定教学效果的课。陈老师给我的教学启示是;

  1、教学重难点拿捏准确。一开始复习圆的面积公式为整节课设下铺垫,因为圆环的面积也就是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重点复习圆的面积计算为一些中下生起到很好的唤醒作用。接着马上就接入新授课内容,圆环形状的花圃并导出本课课题,让学生在情境中进入新课学习,围绕圆环面积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知识解决问题,整个教学重点凸显而出,教学目的非常明确。

  2、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学生剪圆环,亲身体验圆环的行程过程,直观的操作降低了中下生对圆环知识的理解难度,也使全体学生对概念理解、公式推导起了很大作用。看似简单的知识,陈老师还是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六年级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产生动力,这样学习上才能积极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各种困难。

  3、练习设计围绕重点展开,虽然题目不多,但每道题都有不同特点,各有代表性,第一题是紧靠例题直接给出两个半径,第二个图形是给出两个直接,求圆环面积,与第一题相比有了一点转折。第二题是知识运用,通过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然后画图理解题意,这个教学环节很值得借鉴,高年级学生对应用题如果真的认真审题,能根据题意画图,其实已经解决了一半,好的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减少困惑,很值得学习。

  自己一点与本节课关系不大的看法,平时黑板板书以及学生作业要求最好能更细心,更规范,黑板上学生的版演结果的单位都没小括号,展示学生作业本时发现学生也没有。细微地方不知道考试是否扣分,但严谨的细节也是数学科所要求的。

  在此我们感谢X老师的辛勤付出,为大家提供这么好的优秀评课稿,此评课稿仅供参考。

  数学课评课稿 14

  本节课《数学广角》重点是让二年级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排列与组合问题,是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组合,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课。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排列、组合问题是比较陌生有趣的,也是比较难的。如何有顺序、全面地进行排列和组合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排列、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纵观整节课我有以下看法:

  优点:

  1、教材的例1通过2个卡片的排列顺序不同,表示不同的两位数,属于排列知识,例1给出了一幅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情境图,冯老师在设计本课时,把排列1、2两个数组成不同的两位数,改成了学生喜欢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破译密码。并由打开密码锁进入数学王国解决一个个数学问题。

  2、课始的情境创设与课后的练习拓展情境呼应,设计精心巧妙。

  3、板书设计鲜明直观、重点突出。

  建议:

  结合此次教研活动的主题:训练学生准确表达数学语言的能力,我认为冯老师在让学生读题说题意的训练上做得很好。培养了学生的读题意识和语言表达力。训练学生准确表达数学语言的能力应该引导学生在倾听中模仿、在互说中发展(让学生说完整的话、讨论交流、看图说话、操作过程中说、让学生小结)此外我们教师应该努力做到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愿说”; 循循善诱,鼓励学生“敢说”; 导之以法,培养学生“会说”; 不拘一格,激发学生“善说”。 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数学能力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把“说的训练” 看成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认真地完成。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尽量多地重视学生说的质量,使之与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提高数学能力相辅相成。

  数学课评课稿 15

  精彩课堂,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关注。关注学生,也就是关注了课堂实效,更是关注了课的价值。通过X老师的课,我读到了学生的自信与分享,探究与成功。

  一、尊重学生——学导课堂的立足点

  尊重学生意味着要了解学生的基础,把握学生的.需求,懂得学生的困境,悦纳学生的差异。X老师的课就是在学生的身上做足了文章,课堂走得从容。一是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与知识出发。小数的加减法学生都有所认识,他们都知道怎么算。所以,X老师放开让学生自己尝试,让学生自己表达怎么算,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有效。二是把握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自己评价学生。这节课中X老师就顺应学生的这种心理,给学生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同伴之意进行互评:“他这种做法谁来评价一下,你觉得他做得怎样?”一节课中就是在学生这样评价中认识新知,学生学得积极、有趣。

  二、关注思考——学导课堂的核心点

  数学思考,作为《课程标准》提出的四大课程目标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让数学思考充盈整个课堂,这也恰是学导课堂的核心点。

  X老师这节课小数加减法虽然简单,但金老师还是围绕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小数点对齐”进行了深度推进。第一个层次,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进行比较与沟通,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第二层次,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对齐的原理是什么?学生从数学的特殊化思想、演绎推理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说明。学生真正理解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真正内涵。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这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探讨:在最后的练习环节,X老师设计了3题,形式、难易变化不大,是否设计一些更有趣的、形式多样的练习,在最后的环节再一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进行最后一次高兴潮呢?

  数学课评课稿 16

  5月8日上午,我听了一节高一年数学公开课《正弦定理》。课后进行教研组评议。

  1、这是一节师生互动好、教师有激情的课。教师讲解清楚,透彻,由于教师的亲和力大,学生积极性调动得较充分,感觉到课堂的一种和谐的氛围。

  2、教师有钻研,课堂条理清晰,但重点处理有偏颇。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正弦定理的证明与定理的简单应用。在评议中,大家认为,三角形的解的情况的讨论和归纳应该作为下节课的一个重点,提前来讲,显得过犹不及,学生产生知识学习的障碍,同时,由于是在临近下节课的讲解,造成教师抛出结论多,学生无法很好思考和消化理解,当然,教师通过数轴上“01211”,让学生形象理解和记忆,很有新意。事实上,平时学生若能抓住内角和等于180度、大边对大角,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再结合图形,就能很好判断三角形的解个数。

  3、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讲哪种更好呢?有老师认为,用三角形面积法证明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够更好地进行定理应用的例题讲解;有老师认为,定理证明的几种应该都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更好掌握定理的形成过程,这更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有老师认为,定理讲解就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对于基础较好班级可以更深入去挖掘一下,拓展学生思维,反之,不提倡讲得太多;有老师认为,定理推导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类比等。

  4、如何进行情境引入创设?本节课从白塔高度的测量引入,但由于塔心不可到达,这样引入效果不好。若能从解三角形需三条边和三个角中,寻找能构成一个三角形需要什么条件?引导学生从三角形全等到边角关系(三边、两边一角、两角一边,三角),会更自然些。

  5、定理的应用中的例题一题多变,有利于培养发散思维。当然,解题中教师板演示范在尽量规范,渗透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

  6、注意定理表述上图形、文字、符号的转换。

  数学课评课稿 17

  在听完本小节的平均值之后,我对老师的教学设计印象深刻,我很惊讶老师会有这样独特的视角,教学层次的进步,整个班级,所以我不能放松,因为恐惧精彩的问题,哪个聪明的指导错过了。他的优势不能崩溃,让我明白最深的一点是:

  首先,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挖掘出这么多平均使用的'例子,每个例子都有不同的重点,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平均值,以及对未来的中值和数量的研究。

  第二,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前三组数据设计巧妙,因为平均意义更抽象,难以理解,老师让学生做裁判,看哪组高层次的学生充分沟通各种比较方法,然后让学生深入思考哪种方法更合适,通过全面分析,最终获得最合适的平均方法。然后老师还会抛出什么是平均值,如何找到这两个问题的平均值,用条形图和老师聪明的指导,让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最终探索Evenly是平均的灵魂数量,最终让学生自己用自己的话来理解突破这一节类的焦点。多种方式解决学生的智慧,使学生的潜能发挥,体验成功的感觉,然后体验创造学习的乐趣。

  第三,这类教师重视观察,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方法等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思考,沟通和表达的能力,教师认为学生有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学习,因为我通常害怕学生不能来自己,似乎完全相信学生。

  第四,通过分析情况,解决问题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概念的理解,实现了在日常生活中寻求平均的实际意义,而且为学生创造自由表达。交流机会,提高他们的数学沟通能力。

  第五,实践设计的聪明才智,既有性又有趣。有水资源,奥运会等问题,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平均的意义,也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从生活,回到生活到概念。

  第六,教师和强烈的亲和力,很强的掌握教室的能力。教师借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感染学生,缩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全班学生非常热衷学习,学习效率也很高。

  数学课评课稿 18

  今天在南校听了四节课,都是关于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课。四位老师的教学准备都很充分,环节设计合理、过程衔接过渡自然,引导及时,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融洽,互动充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努力实践了生活化的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理想。

  下面简单说一下听课后的体会和收获:

  共同的优点:

  优点:

  1、信息窗的使用充分,借助信息窗的生活化情景,引导学生在经历发现信息整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9加几、8加几的计算。

  2、倡导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和选择。注重及时反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2、注重了算法的优化。

  3、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效果好。

  4、教师的问题引领到位,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对学生的学习能够及时进行评价,激励性评价较多。

  5、教师的板书引领直观,富有指导性,重点突出。尤其是关于凑十法的过程的呈现,及用△代替物品来画图演示圈一圈,凑成十,直观,导向性强。

  6、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很及时。

  7、学生的主体性强,计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8、练习设计题型比较丰富,圈一圈、算一算,看图计算,看谁算得快,题量充分。注重了练习的'趣味化、针对性,层次性。

  四位老师,教学中各有特色的体会

  辛老师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有序发现信息、整理信息并板书引领方面做得很好;

  禹老师把凑十法编成了顺口溜,学生易记,值得学习。

  侯老师和宗老师注重了引导学生对凑十法的操作体会,让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在体验中进一步感悟、内化凑十法;侯老师还注重了数学竞争情景的创设(数学城堡活动),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临时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及时引导解决方面值得学习。

  建议:

  1、练习设计若增加解决生活化得问题,效果更好。

  2、稍加强主板书的突出,导向性更强。

  数学课评课稿 19

  朱老师执教的《连加、连减》一课,教学环节比较清晰,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学生也学得比较顺利。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有:

  1、发挥直观教具的优势。新授部分的例题,朱老师利用书上的插图和自己亲手绘制的小鸡,化抽象为具体,非常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小鸡的变化只数和相应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感知题意,正确列式和知道运算的顺序。

  《连加、连减》评课稿 - 盼雪 - 雪中漫步《连加、连减》评课稿 - 盼雪 - 雪中漫步

  2、 加强叙述的指导。 在用教具进行演示的时候,朱老师反复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记住在每个演示过程中,小鸡的数量发生的`变化,再引导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并在学生加以叙述的时候,引导他们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原来有( )只小鸡,跑来了( )只小鸡,又跑来了( )只小鸡,一共有几只小鸡,在让学生反复的叙述图意中,将生动的情节转化为数的计算,为掌握正确的计算顺序打下基础。

  3、关注细节,提高习题的正确率。

  连加、连减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有的学生经常会忘记或记错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为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朱老师非常强调让学生把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写出来,从而克服了学生由于记不住第一步算出的得数而造成的计算错误的情况,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4、强化训练,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在学生学了连加法之后,朱老师马上让学生进行连加法的一系列相关习题运算,从而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明确连加的运算顺序,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学了连减之后的方法同上。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没有让学生在具体的题目中说连加(连减)法的含义,因为虽然学生能正确表达图意,能正确列式计算,但作为连加,连减这种应用题教学来说,理解含义还是至关重要的。

  数学课评课稿 20

  《位置与方向》这节课是要让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这节课是既是实在的又是实用的,老师以生为本,为学生创造最为合理的学习材料和教学路径,体现了生命的课堂,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整节课,教师放手让学生说,放手让学生做,放手让学生参与。善待了学生差异,将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学生在放手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量角方法,老师一一给予反馈,师生之间保持着有效的互动。“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有什么想说的或是想问的?”“谁还能再说一说。”课堂上我们不难听到这样的问话,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侯老师创设了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

  2、老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教师两次巧用学生的认知冲突,以学定教。巧妙设问引发了学生的第一次认知冲突。学生发现已有的知识已不能满足需求,即同方向但不同角度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尝试探究新知的欲望。学生的思维得到激烈的碰撞。这一环节的设计就巧在需要角度才能将物体的相对位置描述清楚这一知识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发需要,而不是老师强加的。当学生在知道了用角度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后,老师再次巧设问题情境:我知道了2号目标在火炮的东偏北40°方向上,现在我能去了吗?引发了学生的第二次认知冲突,即知道角度但不知道距离。学生感受到只有角度还是难以描述清楚的,距离就成为学生自身的一种需要。这一环节的设计与上一环节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最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层层深入的分层设计也有利于让学生明白这个知识到底是怎么样形成的,明确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让学生经历了从旧知识到新知识产生、形成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评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课评课稿03-08

【精华】数学课评课稿08-06

小学数学课评课稿08-29

数学课评课稿优秀10-03

数学课评课稿(14篇)06-14

数学课评课稿15篇04-24

数学课《找规律》评课稿03-24

数学课评课稿(精选20篇)01-31

数学课评课稿(通用21篇)11-15

数学课评课稿【集锦7篇】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