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典故(通用15篇)
中国历史典故1
饮醇近妇
典出《史记·魏公子列传》: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後果使人代公子将。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
魏公子就是战国四君子的信陵君公子无忌。战国后期,秦国为统一天下,不断向东用兵。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军之后,围困了赵国都城邯郸,信陵君窃符救赵,击退秦军,留赵十年。秦军知道信陵君长期住在赵国,多次进攻魏国,魏王非常担忧。多次与信陵君沟通之后,冰释前嫌,信陵君回到魏国,率领五国联军击败秦军,将秦军赶回函谷关以西,秦军不敢东向。后来秦王多次使用反间计,离间魏王和信陵君,并假装不了解情况,祝贺信陵君问他是否已经当上了魏王。魏王天天都能听到诽谤信陵君的谗言,不得不信,就派人代替了信陵君上将军的职位。信陵君自己知道被谗言所害而遭弃用,索性就托言自己有病,不再上朝参与国事。通宵达旦与宾客饮酒,喝着醇香的美酒,左拥右抱着美女,没日没夜寻欢作乐的日子过了四年,终因饮酒过多而致病死(可能是酒精中毒吧)。
饮醇近妇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形容有才干抱负的人意志消沉,沉迷酒色。另外也提示人们,言行高尚的君子,要想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是需要手段的。
中国历史典故2
鸡鸣狗盗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下面是其成语典故,一起来阅读下吧: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泰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蹭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中国历史典故3
中国有许多历史典故,据我了解的有:望梅止渴、完璧归赵等。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凿壁偷光。
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匡衡,他年幼时十分爱学习和读书。但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那时候的书很贵,有书的人都很珍惜那书,没有孩子愿意借给匡衡。邻居家是有钱人,也瞧不起匡衡,不愿给他一根蜡烛。匡衡为了有书看,就去给其他有钱人干农活,不求工钱,只求有书看,于是,每天休息时间,他都会得到一本书。可白天看书的时间太少了,在晚上看书是最佳时机。但又没有光亮,这使匡衡很苦恼。
有一次,他躺在床上,偶然看见,跟邻居家隔开的墙壁上有一眼非常小的窟窿,从邻居家那儿透来一道明亮的光。匡衡突然想出了一条妙计。他拿出书本,放到那一眼窟窿下,一个个字体看得清清楚楚。他想:如果窟窿再大一点的话,那不就看得更清楚了吗?
于是,他拿出一把锤子,想把窟窿凿大一点。谁知喧闹的捶打声和小石子儿的滚落声惊动了邻居。邻居以为匡衡是来偷东西的。就气愤地对他和他的.父母说:“你们是怎么教孩子的,竟然让他偷东西!还有,你这孩子真是没有教养!”但当匡衡对邻居说出了他真正的目的时,邻居为匡衡勤学好读的精神所感动,并让他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在明亮宽敞的环境下看书,学习。匡衡长大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勤奋使人进取,好学是通往知识的海洋。
中国历史典故4
芳兰当门
典出《三国志·周群传》。
张裕是三国时人。他原是益州牧刘璋手下的从事。刘备应刘璋之邀进川时,曾和刘璋相会于涪陵。刘璋设宴招待刘备时,张裕就陪坐在侧。刘备见张裕胡须浓密,只有鼻尖露出来,就开玩笑说:
“从前我在涿县住的时候,那里姓毛的.人特别多,东南西北到处都是,涿县县令就说:‘这姓毛的把涿县都围起来了。'”以此取笑张裕脸上多毛。
张裕见刘备无胡须,回敬说:
“我听说有个人做过潞县县令,后调任涿县县令,他卸任回家后,有人给他写信,却不知如何称呼他的官衔,光写潞县或光写涿县都不好,干脆称他为‘潞涿君'。”
刘备当面哈哈一笑,心中却暗暗不悦。
刘备取得蜀地以后,起先倒没有为难张裕,还拜他为州后部司马。
建安二十三年,刘备想出兵夺取汉中,张裕进谏说:“天象对我不利,不可出兵,出兵必败。”
原来张裕通晓天文地理及卜算之学,他推断的事一向灵验。但刘备对他的话根本听不进去,派大将吴兰、雷铜出征汉中。结果,吴兰、雷铜二将兵败身死。
不久,刘备又听人禀报,说张裕私下对人说:“庚子年,天下形势将要大变,要改朝换代,刘民国运衰落,即将灭亡,益州将要在九年后失去。”
刘备听了,勃然大怒,认为张裕造谣惑众,下令把他逮捕入狱,准备杀了他。
诸葛亮得知张裕被关押,向刘备询问张裕犯了什么罪,刘备说:“兰花虽好,但它生在门口挡路,不得不把它锄掉。”
于是,刘备下令将张裕斩首。但九年后,张裕的预言果然应验,益州被魏国攻占,蜀汉灭亡。
后来,“芳兰当门”这一典故,用来指因下对上有所阻碍而被清除。
中国历史典故5
凌波微步
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他的《洛神赋》是一篇传诵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迅飞鸟,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迹之态十分传神。
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轻盈。如贺铸《青玉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即用此典。(典见曹植《洛神赋》)。
中国历史典故6
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中国历史典故7
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中国历史典故8
从小我就看过不少历史典故,其中一个我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典故就是《曹冲称象》。
曹冲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观察,人人都很喜欢他。有一天,孙权给曹操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见那头巨象身强体壮,四肢粗壮,十分罕见。为了想知道这头巨象的重量,曹操特地聚集了众大臣一起来商议,大臣们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拿个称来称一下。”有的`就说:“这要造个多大的称,还是把它宰了切成块儿称吧”。当大家都在绞尽脑汁,争执不下的时候,曹冲走了过来。他弯腰低头靠近曹操的耳朵,轻声细语地说了一通。只见曹操听了点头称是,连连叫好。
曹操按照曹冲说的方法,叫家丁们准备好一条船,把巨象带到了河边,赶上船,当船下沉稳定后在船舷齐水面的地方划上一条线。然后宰把巨象赶下船,再往船上装石头,直到船下沉到那条线的位置才停止,最后用称称出船上石头的重量,这样巨象的重量就测算出来了。
曹冲的这个办法不仅不用宰大象,而且还很轻松的量出它的体重。这个办法“啧啧”让大家称赞,众人们立刻竖起大拇指直夸曹冲的聪明。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历史典故,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冷静地分析,多动脑。
中国历史典故9
吕作为一只狗,表示是有节操的,没事才不会乱咬人,其实这是跟狗还真没啥关系。洞宾在成仙之前,有个同乡好友叫苟杳,他父母双亡,家境十分贫寒。吕洞宾很是同情他,和他结拜为金兰兄弟。
一天,吕洞宾家里来了一位姓林的`客人,见苟杳一表人才,读书用功,便要将妹妹许配给他。吕洞宾提出成亲后自己要先陪新娘子睡三宿。苟杳一听不禁一愣,但还是咬牙答应了。
苟杳成亲这天,吕洞宾喜气洋洋,而苟杳却无脸面见人。苟杳好不容易过了三天,刚进洞房,见娘子正伤心落泪,连忙上前赔礼,林小姐只管低头哭著说:“郎君,为何三夜竟不上床同眠,只对灯读书,天黑而来,天明而去。”原来是吕洞宾怕兄弟贪欢,忘了读书,用此法来激励。
几年后,苟杳果然金榜题名做了大官。一晃八年过去了,这年夏天,吕家不慎失了大火,偌大一份家产化成一堆灰烬。夫妻俩决定去找苟杳帮忙。苟杳对吕洞宾热情招待,可就是不提帮忙的事情,一连住了一个多月,一分钱也没有给吕洞宾,吕洞宾以为他忘恩负义,一气回了家。吕洞宾回家一看,家里盖了新房,他刚要迈进家门,却见大门两旁贴著白纸,知道家中死了人,他大吃一惊,慌忙走进屋内,见屋内挺著一口棺材,妻子批麻戴孝,正在嚎啕大哭。
原来,吕洞宾走后不久,就有一帮人来帮他盖房子,盖完房子就走了。前天中午,又有一大帮人抬著一口棺材进来了,他们说吕洞宾在苟杳家病死了。吕洞宾一听,知道是苟杳玩的把戏。他走近棺材,操起一把大斧把棺材劈开两半,只见里面全是金银珠宝,上面还有一封信:苟杳不是负心郎,路送金银家盖房。你让我妻守空房,我让你妻哭断肠。因为苟杳和狗咬同音,传来传去便成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了。
中国历史典故10
出自《论语》“宪问”篇
原文: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注释:原壤:鲁国人,孔子的旧友。夷俟:夷,有解释为蹲的,也有解释为箕踞,双腿分开而坐。俟,等待。夷俟是说他蹲着或坐着等在那里,很没有礼貌。孙弟:同逊悌。
译文: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评析:据说原壤和孔子是从小一起长大的老熟人,遗憾的是直到老了之后,原壤还是那么为老不尊。因此孔子才将他从小到老的一生加以数落,并指出这样为老不尊的老人简直就是害人虫。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体会到,每个人的年龄虽然随着日月的`流逝会一天天增长,但是如果一个人不学习,不提高自己,那么不管年龄多么增长,他的素养也不会提高。因此我们应该以此警示自己:不要放松对学习和个人修养的追求,到老了还被别人看成是为老不尊的“贼”。人必自重,然后人重之。当然,也有人觉得孔子对这位原壤老人太过严厉了一点,如果他觉得那样度过一生也很快乐,我们又何必去苛求他呢?现代社会讲究尊重多元文化,讲究尊重个性,所以许多时候,对别人还是应该宽容一些为好。
中国历史典故11
玉女投壶
典出《神异经·东方经》。
相传上古时代,在东极的大荒山中,有一座巨大的石室。石室中,住着一位神仙名叫东王公。
东王公的身形像人,但他的脸像鸟,屁股上又长着一根老虎尾巴。他经常骑着一只黑熊在大荒山中奔驰,十分威风。
在神话传说中,天帝是主宰一切的。而东王公接受天帝的分派,主管人间万物的`生长。当他心情好的时候,天下便风调雨顺,世间的万物都茁壮成长,五谷丰登,百姓都能安居乐业;而一旦他发起怒来,人世间不是干旱,便是洪水泛滥,灾祸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困苦不堪。
东王公除定期到天宫去朝拜天帝以外,平日在大荒山的石室中十分寂寞。他有一位侍妾名叫玉女,长得十分漂亮,东王公也很喜欢她。为了消遣,他经常同玉女一起做投壶的游戏。
这种投壶的游戏,当时在人间十分流行。在一般贵族宴请宾客的时候,设一把特别的壶,主人和客人轮流拿着箭投向壶中,谁投中多,谁就获胜;谁投中少,就被罚酒认输。
但是,东王公的投壶游戏,要比人间壮丽得多。石室中安放着一把巨大的酒壶,他和玉女手中各拿着一千二百支箭,每掷一次,一千二百支箭同时向壶口飞去。如果这些箭全部投中,天就保持沉默;如果有一支箭没投中,天就会发出嗤笑,这时,人们在下界看到的,便是闪电。
后来,“玉女投壶”这一典故,用来借指闪电,或者称雨、雷等。
中国历史典故12
语句出自《周易》第二卦:坤卦。全句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整句意思是说,积累善行善德的家族,这个家族的福报不会断绝,家族的后代也会承受福报。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这个家族会经常发生灾祸,甚至连累后代。
古大德教人改心,现在人叫调整心态,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当以善念,当每晚省身,害人伤人之心切不可有,助人谅人之心还须思之,道家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人还是广积德,深积阴德为好,信仰“德”没亏吃的,德的`能量甚大,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易经》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正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 。《朱子治家格言》说“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人还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不要做事就要利儿,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正所谓吃大亏得大福,不吃亏不得福。佛家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蜀先主给傻儿子阿斗留下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箴言,但阿斗不信不听,最终亡国奴一个,回归道德信仰才能根治当下芸芸众生之疾。
中国历史典故13
负荆请罪大家都应该有自己喜欢的中国历史典故吧!我也有,我最喜欢的就是负荆请罪这个典故。
这个典故是我在一节语文课上知道的,虽然我不喜欢语文课,但这一节语文课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还让我知道了语文课的快乐。
刚开始的半节课,我一直没怎么听讲,可到了后半节课我就来劲了,老师说:“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课文《将相和》。”光听这个题目你会想,这和负荆请罪哪里有半毛钱关系,但是里面的故事讲的就是负荆请罪。听我一一道来,人物一:蔺相如(读过完璧归赵典故的`应该知道,同一个人);人物二:廉颇。故事是这样的:在渑池大会上秦王想占赵王得便宜,但蔺相如见机行事未让秦王得逞而立了大功,因此赵王并封他为上卿,职位超过了廉颇,廉颇很不服气:“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此后蔺相如一直回避廉颇,后来手下人问蔺相如为何如此,蔺相如答:“大家知道,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别人不是就有机可乘了吗?”这一席话使廉颇深感愧疚,觉得自己为了地位而不顾全大局,真是不应该,于是他背上荆条来到蔺相如门前道歉。从此,两人结为知己,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这也就是课题将相和的由来,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指和好的意思。
听了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做任何事都要顾全大局,而不要因小失大;在做错了事情的同时,应该先检讨自己然后才责怪别人,这就是我为什么喜欢这个典故的原因。
中国历史典故14
无弦琴
晋代诗人陶渊明,虽不善琴,却置“无弦琴”一具,每逢酒酣意适之时,便抚琴以为寄托。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作《论琴贴》,自谓曾先后得琴三具,一张比一张名贵。但“官愈昌,琴愈贵,而意愈不乐。”当其任夷陵县令时,日与青山绿水为邻,故琴不佳而意自适;官至舍人,学士以后,奔走于尘土之间,名利场上,思绪昏乱,即弹奏名琴,也索然无趣了。因云:“乃知在人不在琴,若心自适,无玄也可。”
苏轼《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匝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此均言声音不在琴,其意均从陶渊明“无弦琴”一事翻出。典见《昭明太子集。陶靖传》
中国历史典故15
武王伐纣
周王姬昌死后,他的第二个儿子姬发在丰京继位,称为武王,并将自己的父亲西伯昌追称为文王。
周武王拜姜尚为军师,用对待父辈的礼仪尊重他。武王还团结自己的兄弟周公旦、召公奭(shì)等,使全国上下一条心,厉兵秣马,积蓄力量,准备起兵灭商。
数年后,武王率军东进。但他没有公开打出灭商的旗号,相反却仍以商朝属国的名义,让军队在前面抬着自己父亲的木牌位,大旗上书写着西伯昌的名号,而自己也不称王,只称太子发。武王的这种做法,显然是为了对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形势进行一次虚实试探。
武王的军队东进渡过黄河来到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果然许多商朝属国的诸侯们纷纷赶来汇合,表示支持。但武王考虑到纣王在商朝还有一定的号召力,纣王的叔父比干、兄弟箕子、微子等一批商朝的贵族大臣们还在竭力维护这个摇摇欲坠的政权,觉得灭纣的时机尚未成熟,因此,只在孟津进行了一次观兵演习,与诸侯们联络了一下感情,便带兵回到了丰京。
这时纣王的'昏庸暴虐却更加变本加厉了。有天早晨,纣王在鹿台上与妲己一起观赏风景。此时正是隆冬天气,他们看见远处的淇水边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赤着脚在蹚水过河。前面的老人走得很快,好像不太怕冷,而后面的年轻人却缩手缩脚,一副十分怕冷的样子。为什么年轻人反倒不如老年人?纣王觉得奇怪。妲己说,这是因为那老人的父母生他时很年轻,因此他的骨髓饱满、精血旺盛;而这年轻人则相反,是一对老年夫妇所生,因此他的骨髓先天就不饱满。纣王不信,就命武士立刻去将两人抓来,当场砍开他们的脚胫骨看个究竟。还有一次,纣王为了与妲己打赌在鹿台下路过的一个孕妇肚里的孩子是男是女,又让武士马上剖开了她的肚子。
大臣箕子见纣王实在闹得不像话,进宫去劝谏。纣王一怒之下,下令将箕子剃了光头,关到后宫做奴隶。比干去为箕子说情,纣王竟命武士将他剖胸剜心,说是要看看他这个装假正经的圣人到底长了几个心眼。微子看到纣王实在无药可救了,他不愿亲眼目睹。
【中国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中国历史典故08-04
(精华)中国历史典故07-07
中国历史典故(荐)07-27
中国历史典故【集合】07-27
(荐)中国历史典故07-27
[集合]中国历史典故05-22
热门中国历史典故10-09
(热门)中国历史典故07-17
中国历史典故17篇07-17
中国历史与政变有关的典故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