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时间:2023-04-24 10:32:39 历史 我要投稿

有关历史典故

有关历史典故1

  [以茶代酒]

有关历史典故

  三国时期,吴国集团老总孙皓经常举办酒会,下属全都要作陪,规矩是:参加酒会的人要喝光7升酒。韦曜是孙皓父亲的老师,酒量只有2升,孙皓看他喝不下了,就悄悄换上茶,让他“以茶代酒”,不至于难堪。

  这则正能量的典故到此本就结束了,可后续似乎更容易让人学到些什么。后来,正直的韦曜经常跟孙皓对着干,大肆批评孙皓经常开酒会戏谑下属。孙皓恼了,找了个理由将他逮捕并诛杀。

  [点茶三昧手]

  苏东坡到杭州上任时,欣赏了好友谦师精彩的点茶,品饮了谦师亲手点的茶汤,果真是非一般的感受,于是当场题《送南屏谦师》一首,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苏轼本人也是一位泡茶高手,谦师能被高手赞赏为“三昧手”,实属不易,其技艺可见一斑。

  [水厄]

  晋代官员王蒙特别喜欢茶,每天喝茶不停,客人来了也要陪着喝。然而,问题来了,当时的官员、知识分子大都没有喝茶这一雅好啊。因此,去王蒙家时,大家内心忐忑,戏称“今日有水厄”。

  风水转了1700多年,现在人喝茶,生命不息,喝茶不止,淹没在茶水里才幸福。

  [水递惠山泉]

  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煮茶要用无锡惠山泉水。可是无锡与京城相隔千里,怎么得到新鲜的`惠山泉呢?李德裕建了一条惠山泉的特快专递线,从惠山汲泉后,由驿骑日夜兼程传递至京城,时人称之为“水递”。

  一骑红尘妃子笑,这“水递”形式颇有点效仿唐玄宗时杨贵妃的千里快骑送荔枝的味道,奢侈啊。

  [赌书泼茶]

  宋代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爱读书,每次饭后夫妻俩一起煮茶的时候,就用“赌书”的方式比赛,看谁能先喝茶。一方问某典故出自哪本书哪一卷第几页第几行,另一方若是猜中就可以先喝茶。可是,往往猜中的一方常常得意忘形,将茶水洒了自己一身。

  名人夫妻如此琴瑟鸣和,放现在,随手发一条到朋友圈秀恩爱,肯定收赞无数。被媒体报道后,说不定还又抢了汪峰的头条。

  [贡茶得官]

  宋徽宗赵佶不仅嗜茶,还喜欢重用贡茶有功的官员,漕臣郑可简新创了团茶“龙团胜雪”献给他,官位便升迁到福建路转运使。

  后来,郑可简的侄子得到一种叫“朱草”的茶,他却让自己儿子入京进贡。献茶有功,儿子也被赏了官职,被人戏称“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朱。”

  郑家摆宴庆祝。席间,郑家洋洋自得,说:“一门侥幸。”被夺了“朱草”的侄子,激愤难平,当即接话:“千里埋冤!”

有关历史典故2

  1、白蹄乌

  据《全唐文》(卷l0)收录唐太宗昭陵《六马图赞》记载,骏马“白蹄乌”是武德元年(618)九月至十一月间,李世民与薛仁杲(薛举之子)在浅水原(今陕西长武县东北)作战时的坐骑,列于祭坛西侧三骏之末位(由南往北排列)。该马通身毛色纯黑,四蹄俱白。

  2、特勤骠

  骏马“特勤骠”是武德二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李世民消灭割据马邑(今山西朔县境)的刘武周势力,收复河东失地时,与刘武周大将宋金刚等作战时的坐骑,排列于昭陵祭坛东侧首位。此马毛色黄里透白,喙微黑色。

  3、飒露紫

  “飒露紫”是李世民东征洛阳,铲平王世充势力时的坐骑,列于陵园祭坛西侧首位,前胸中一箭。“飒露紫”是六骏之中惟一旁伴人像的。

  4、什伐赤

  “什伐赤”是一匹纯赤色骏马,排列于祭坛东侧末位。关于 “什伐赤”的名称,日本学者原田淑人认为:“什伐”或译作“叱拨”,是波斯语“阿湿婆”的缩译,即汉语“马”的意思(见原田毅人《东亚文化研究》,东京座右宝刊会1944年版)。

  5、青骓

  “青骓”为一匹苍白杂色骏马。据岑仲勉、葛承雍等先生考证,有可能是来自西方“大秦”国的骏马,“青骓”之“青”不是泛指一种颜色,而是来源于突厥文“cin”或“sin”,在汉语中音写为 “秦”,“秦”、“青”同音,故称之。

  据文献记载,骏马“青骓”是李世民和窦建德(隋朝末年河北、山东一带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在洛阳武牢关交战时的坐骑,列于祭坛东侧三骏中间。武牢关大战,李世民最先骑上“青骓”马,率领一支精锐骑兵,似离弦之箭,直入窦建德军长达20里的军阵,左驰右掣,打跨了窦建德和十几万大军,并在牛口渚(今河南省汜水县西北12.5公里处)俘获了窦建德。一场大战下来,骏马“青骓”身上中了五箭(前边一箭,后面四箭),都是从迎面射来的,足见它奔跑起来迅猛异常。石刻 “青骓”呈疾驰之状,显示出飞奔陷阵的'情景。武牢关大捷,使唐朝初年的统一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因此, 李世民称赞“青骓”马:“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 戎衣。”

  6、拳毛騧

  “拳毛騧”是李世民武德四年十二月至次年三月平定河北,与刘黑闼(原窦建德部将)在沼水(即漳水,在今河北省曲周县境内)作战时所乘的一匹战马,列于祭坛西侧三骏石刻中间。马黑嘴头,周身旋毛呈黄色,原名“洛仁騧”,是代州(今河北代县)刺史许洛仁在武牢关前进献给李世民的坐骑,故曾以许洛仁的名字作马名。许洛仁死后陪葬昭陵,其墓碑上就记载着武牢关进马之事 (见《昭陵碑石》《许洛仁碑》,三秦出版社1993年版)。后人或因马周身旋毛卷曲,又称“拳毛騧”。一般认为,马身若有旋毛是贱丑的,但此马矫健善走,蹄大快程,贵不嫌丑,故用“拳毛”作马名,以表彰唐太宗不计毛色,不嫌其丑,善识骏马的眼光。葛承雍先生研究认为, “拳毛”音源于突厥文“khowar,kho”,汉文在《北史》中称为“权于麾国”,在隋唐古音中语音对译极为类似。所以,“拳毛”的标准译名应源于“权于麾”。由此可见,“拳毛騧’,可能是从“权于麾国”来的或者是一匹与“权于麾国”种马通过人工杂交方式培养出来的大良马。

有关历史典故3

  人琴俱亡

  发生地:南京乌衣巷,典故:王献之和王徽之都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在王羲之年老之后,徽之随父亲从建康乌衣巷移居浙江会嵇。献之留在了建康。公元386年,王献之去世,徽之赶回建康吊丧。他坐在献之床前大哭一场后,取下献之生前喜爱的琴想弹一首曲子给献之听,无奈怎么也不成曲,王徽之将琴掷在地上感慨道:“呜呼子敬,人琴俱亡。”

有关历史典故4

  卧薪尝胆(勾践) 闻鸡起舞(祖逖) 囊萤映雪(车胤)

  凿壁借光(匡衡) 负荆请罪(廉颇) 初出茅庐(诸葛亮)

  鞠躬尽瘁(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 起死回生(扁鹊)

  口蜜腹剑(李林甫) 围魏救赵(孙膑) 才高八斗(曹植)

  程门立雪(杨时) 两袖清风(于谦) 精忠报国(岳飞)

  入木三分(王羲之) 夸夸其谈(刘备) 四面楚歌(项羽)

  背水一战(韩信) 指鹿为马(赵高) 纸上谈兵(赵括)

  逼上梁山(林冲) 多多益善(韩信) 完璧归赵(蔺相如)

  单刀赴会(关羽) 梦笔生花(李白) 破釜沉舟(项羽)

  望梅止渴(曹操) 江郎才尽(江淹)

有关历史典故5

  兰陵王高肃(约541—573),字长恭,生于北齐王室。

  北齐是历史上一个奇葩的王朝,仅仅存世28年,历任6朝皇帝,其中有3位是亲兄弟。这个被后世称作“禽兽家族”的高氏皇室,不仅后宫生活淫秽不堪,而且丝毫不体恤骨肉亲情,兄弟叔侄间的血腥虐杀,手段无比野蛮和残酷。在这样黑暗的生存环境中,兰陵王高长恭如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灼灼莲花,妖艳绽放,又阖然凋落。

  高家男人从高祖皇帝高欢起,一直保持着美貌的优良基因。当高欢还是个落魄的守城小卒时,在贵族小姐娄昭君眼里却是“目有精光,长头高颧,齿白如玉,有人杰表”。高欢的长子高澄,十二岁就娶了东魏皇帝的妹妹为妻,是“神情俊爽”之人。

  高澄有六个儿子,老大河南王高孝瑜不但长得“容貌魁伟,精彩雄毅”,而且“谦慎宽厚,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覆棋不失一道”,可谓才貌双全。老二广宁王高孝珩也颇有才情,“爱赏人物,学涉经史,好缀文,有伎艺”,而且政治头脑高明,北齐的皇帝走马灯式地变换,可他却一直都位居高官,辛苦地支撑着北齐摇摇欲坠的高氏江山。老三河间王高孝琬虽说才干不如两位兄长,也是性格率真,胆识过人。

  虽然祖父兄辈皆伟貌,但到兰陵王高长恭横空出世,余者便不值一提了。高长恭美到什么程度呢?《北齐书》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可见兰陵王确实有着不同于一般男子的超凡脱俗的俊美容貌,这大概跟他是汉、鲜卑、胡等多重混血有关。

  这样一个花样美男,上起战场却毫不含糊。传说这位王爷因为太过俊美,每次冲锋陷阵时,都会戴上一副狰狞的面具。崔令钦在《教坊记》里记载:“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威敌,乃刻木为假面,临阵著之。”而在段安节《乐府杂录》里,进一步演绎“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著面具,后乃百战百胜。”

  据正史记载,公元564年,北周联合突厥共十万大军包围了北齐重镇洛阳,北齐皇帝高湛急忙诏令段韶、斛律光、兰陵王为帅,领精骑1000,解洛阳之围。段韶和斛律光都是北齐最杰出的重臣名将,功勋卓著,战绩赫赫,年轻的兰陵王能与他们一起统率三军,其军事才华自然非同小可。在军事配置上,段韶率200骑为左军,斛律光领300骑为右军,兰陵王独统500骑为中军。这一千“甲骑具装”的重装骑兵,就如“钢铁猛兽”的“古代坦克”一般,具非凡的威慑力和杀伤力。

  北齐采用了诱敌后包抄的战术,冲乱北周军阵脚,使之于慌乱之中“投坠溪谷而死者甚众”。然后兰陵王趁机率500精骑杀入重重敌阵,以锐不可当之势,直奔洛阳城下。当时北齐军服尚红,北周军服尚黑。试想一下,500红袍金甲的铁骑,如一股红色的怒潮,在“四合如黑云”的'北周军重阵里席卷而过,那阵势是怎样的震撼。洛阳城墙上的守兵开始还在发楞,直到“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又有史书记载:周军“丢弃营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正是这次“邙山大捷”使兰陵王一战成名,由并州刺史晋升为尚书令,从此登上北齐的政治舞台。

  这样又貌美又战神的兰陵王,还有着无比的低调、谦逊和宽厚。《北齐书》中说他“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邙山大捷后,武成帝赏其功,为他买来美妾20人,他却不过“唯受其一”,照旧专情于王妃郑氏。《北齐书》还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说他某次上朝时,“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事后,兰陵王不以为意,“无所谴罚”。可见他平时对待下人是非常宽和的。即使是对自己的“政敌”,他也能够做到宽厚以待。当初长恭在瀛州时,行参军阳士深上表告发他贪赃枉法,长恭因此被免官。等到高长恭东山再起,引兵进攻定阳时,阳士深刚好在高长恭营中听命,因此非常害怕高长恭会借机报复杀害自己。为此,高长恭安慰他说:“吾本无此意。”可阳士深心中仍不踏实,非要央求惩罚。高长恭只好找了一个小过失,打了阳士深二十板子,好让他安下心来。在北齐那样动辄杀人砍头的疯狂时代,兰陵王宽厚仁和的风范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纵然如此风华绝代,如此军功显赫,如此仁厚低调,仍然改变不了兰陵的悲剧式宿命,只因他出生在北齐这个疯狂得近乎变态的帝王家族,他虽没有争王之心,却终因太过出色而逃不脱猜忌。

  其实他已经够低调谨慎的了,甚至在出任司州牧、青瀛二州刺史等地方官时“颇受财货”,这心思被一个叫相愿的下属看穿:“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给他出主意,要他装病在家,“勿预事”。从此,长恭故意“有疾不疗”,以求借此避祸。可惜北齐能征善战的将领已经被皇帝渐次杀光,能依靠的也只有他了,因此“未能退”。一次,江淮寇扰,兵事告急,他害怕再次拜将,竟埋怨自己:“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一代王将竟畏缩至此,可悲可怜之甚。

  就算如此战战兢兢委屈求全,终难改变悲剧的命运。早在邙山大捷时,后主高纬曾故作关切地问道:“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兰陵王一听,深受感动,说:“家事亲切,不觉遂然。”这句表忠心的话却触到了高纬的忌讳。高纬开始猜忌兰陵王想把“国事”变成“家事”,取而代之。573年五月的一天,高纬派使者看望皇兄,送来的礼物是一杯毒酒。兰陵王悲愤至极,对王妃郑氏说道:“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郑妃劝他:“何不求见天颜?”兰陵王心里却很明白,向皇帝讨个说法根本没用。他想起一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将斛律光,无缘由地被后主引诱入宫,被人用弓弦残忍地勒死。如果他贸然入宫,还不知是怎么一个死法。横竖都是死,还不如选择有尊严地死去。这样卑鄙残酷的君王,他不想见,也没必要见。万念俱灰的兰陵王,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遂将鸩酒一饮而尽,决然离开了这个悲情人世。时年仅32岁。

有关历史典故6

  01、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并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它在中国家喻户晓。这个故事记载在《列子》中。《列子》是公元前四、五世纪一名叫列御寇的哲学家写的书。

  故事说,有一名老人,名叫愚公,快九十岁了。他家的门口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人们进进出出非常不方便。

  一天,愚公召集全家人说:“这两座大山,挡住了咱们家的门口,咱们出门要走许多冤枉路。咱们不如全家出力,移走这两座大山,大家看怎么样?”。

  愚公的儿子、孙子们一听,都说:“你说得对,咱们明天开始动手吧。!”可是,愚公的妻子觉得搬走两座大山太难了,提出反对意见说:“咱们既然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为什么不能这样继续生活下去呢?况且,这么大的两座山,即使可以一点点移走,哪里又放得下这么多石头和泥土?”

  愚公妻子的话立刻引起大家的议论,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最后他们一致决定:把山上的石头和泥土,运送到海里去。

  第二天,愚公带着一家人开始搬山了。他的邻居是一位寡妇,她有一个儿子,才七八岁,听说要搬山,也高高兴兴地来帮忙。但愚公一家搬山的工具只有锄头和背篓,而大山与大海之间相距遥远,一个人一天往返不了两趟。一个月干下来,大山看起来跟原来没有两样。

  有一个老头叫智叟,为人处事很精明。他看见愚公一家人搬山,觉得十分可笑。有一天,他就对愚公说:“你这么大岁数了,走路都不方便,怎么可能搬掉两座大山?”

  愚公回答说:“你名字叫智叟,可我觉得你还不如小孩聪明。我虽然快要死了,但是我还有儿子,我的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一直传下去,无穷无尽。山上的石头却是搬走一点儿就少一点儿,再也不会长出一粒泥、一块石头的。我们这样天天搬,月月搬,年年搬,为什么搬不走山呢?”自以为聪明的智叟听了,再也没话可话了。

  愚公带领一家人,不论酷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每天起早贪黑挖山不止。他们的行为终于感动了上帝。上帝于是派遣两名神仙到人间去,把这两座大山搬走了。但是愚公移山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它告诉人们,无论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02、后羿射日

  世界年轻时,天空曾一齐出现十个太阳。他们的母亲是东方天帝的妻子。她常把十个孩子放在世界最东边的东海洗澡。洗完澡后,他们像小鸟那样栖息在一棵大树上,因为每个太阳的中心是只鸟。九个太阳栖息在长得较矮的树枝上,另一个太阳则栖息在树梢上,每夜一换。

  当黎明预示晨光来临时,栖息在树梢的太阳便坐着两轮车穿越天空。十个太阳每天一换,轮流穿越天空,给大地万物带去光明和热量。

  那时候,人们在大地上生活得非常幸福和睦。人和动物像邻居和朋友那样生活在一起。动物将它们的后代放在窝里,不必担心人会伤害它们。农民把谷物堆在田野里,不必担心动物会把它们劫走。人们按时作息,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生活美满。人和动物彼此以诚相见,互相尊重对方。那时候,人们感恩于太阳给他们带来了时辰、光明和欢乐。

  可是,有一天,这十个太阳想到要是他们一起周游天空,肯定很有趣。于是,当黎明来临时,十个太阳一起爬上车,踏上了穿越天空的征程。这一下,大地上的人们和万物就遭殃了。十个太阳像十个火团,他们一起放出的热量烤焦了大地。

  森林着火啦,烧成了灰烬,烧死了许多动物。那些在大火中没有烧死的动物流窜于人群之中,发疯似地寻找食物。

  河流干枯了,大海也干涸了。所有的鱼都死了,水中的怪物便爬上岸偷窃食物。许多人和动物渴死了。农作物和果园枯萎了,供给人和家畜的'食物也断绝了。一些人出门觅食,被太阳的高温活活烧死;另外一些人成了野兽的食物。人们在火海里挣扎着生存。

  这时,有个年轻英俊的英雄叫做后羿,他是个神箭手,箭法超群,百发百中。他看到人们生活在苦难中,便决心帮助人们脱离苦海,射掉那多余的九个太阳。

  于是,后羿爬过了九十九座高山,迈过了九十九条大河,穿过了九十九个峡谷,来到了东海边。他登上了一座大山,山脚下就是茫茫的大海。后羿拉开了万斤力弓弩,搭上千斤重利箭,瞄准天上火辣辣的太阳,嗖地一箭射去,第一太阳被射落了。后羿又拉开弓弩,搭上利箭,嗡地一声射去,同时射落了两个太阳。这下,天上还有七个太阳瞪着红彤彤的眼睛。后羿感到这些太阳仍很焦热,又狠狠地射出了第三枝箭。这一箭射得很有力,一箭射落了四个太阳。其它的太阳吓得全身打颤,团团旋转。就这样,后羿一枝接一枝地把箭射向太阳,无一虚发,射掉了九个太阳。中了箭的九个太阳无法生存下去,一个接一个地死去。他们的羽毛纷纷落在地上,他们的光和热一个接一个地消失了。大地越来越暗,直到最后只剩下一个太阳的光。

  可是,这个剩下的太阳害怕极了,在天上摇摇晃晃,慌慌张张,很快就躲进大海里去了。

有关历史典故7

  寄人篱下

  典故:在南京建都的`南朝时张融一贯主张写作要有自己的独创性,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在一篇文章的序言中写道,大丈夫做文章应当像孔子删编《诗》、《书》、制定《礼》《乐》那样,而不能一味寄人篱下,模仿别人。

有关历史典故8

  火牛阵

  战国末年乐毅率领的燕军所向披靡,一连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最后只剩下莒邑和即墨两座城了。而燕惠王在关键的时候换下主将乐毅,派大将骑劫率兵攻打二城。齐将田单立即组织反攻。他收集了一千多头牛,把每头牛的`两只犄角上都捆绑上利刃,牛身上披着画有各种神牛神兽的图案,牛尾巴上拴着草把,草把上浇灌上油。夜间打开城门,点燃牛尾巴上浸过油的草把,把牛赶到城外。一千多头牛被烧得牛性子发作起来,朝着燕军兵营方向猛冲过去。狂奔不止,田单五千齐军跟随在这火牛阵后杀了出来。燕兵吓得乱作一团,互相践踏,死者无数。就这样,燕国的士兵大部分葬送在这火牛阵中了。

有关历史典故9

  垓下之战

  垓下之战是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后,刘邦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汉朝。在这场战役中,刘邦将项羽围困在垓下(今中国安徽省固镇县)。项羽在四面楚歌当中率800骑兵突围,渡过淮河后被汉兵追上,最后项羽只剩下28人。项羽逃到乌江后,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刘邦彻底赢得胜利。

  汉王四年 (公元前203年)九月,在成皋争夺战中,项羽与刘邦议和,以鸿沟为界,东属楚,西属汉。不久项羽率军东归,刘邦也想退兵。这时,张良、陈平建议说,我们已夺了大半河山,四方诸侯又都归附,项羽兵疲粮尽,众叛亲离,正是消灭他的大好时机,若放他回去,必然养虎为患。刘邦一听,立刻改变了主意,决心东进。刘邦率军追项羽至固陵,本来与韩信、彭越约好合力攻楚,结果二将未至。项羽反攻,刘邦大败,遂坚壁固守。后用张良计,笼络手下几员大将,遣使封韩信为齐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又策反了楚大司马周殷叛楚。

  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刘邦、韩信、彭越、英布会师,共约 30余万人, 由韩信指挥,全力追击楚军,在垓(该) 下(今河南鹿邑东,一说今安徽灵壁东南)将 10万楚军团团围住。韩信命各路军分作十队,在四面埋伏,连环接应。韩信出阵挑战,项羽几次突围冲杀均被伏兵截击而回,人数越来越少。夜晚,韩信命手下士兵唱起楚地歌谣。项羽听见四面楚歌之声,以为楚地尽失,遂告别心爱的虞姬,率领 800子弟兵突围南走,被汉军追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身亡。楚汉战争以刘邦全胜而告终。次年二月,刘邦称帝,建立汉朝,中国重归一统。

  破釜沉舟,以一当十

  公元前 208 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 。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迫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在鸿门(今陕西临潼附近)设宴“招待”功臣汉高祖。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趁机杀掉汉高祖以除后患,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汉高祖。汉高祖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于是樊哙持剑闯入宴会厅,当面喝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哙的壮士气势所折服,因而与其对饮。汉高祖借故脱离险境。

  还乡定都,沐猴而冠

  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韩生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烹杀了说这话的.人。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

  因为项羽的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各路诸侯和天下百姓的支持,亚夫范增也因项羽过度猜忌而含恨病逝。因此“孤身一人”的项羽军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心灰意冷,遂率数十麾下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力竭自刎身亡。

  武艺小传

  项羽精通十八般兵器,其中独爱百兵之王--枪!传说项羽起兵之前会稽郡曾天降陨石,后项梁私下请当地铸造兵器的名人们来用此石取铁为项羽锻造兵器,经九天九夜终锻成一杆巨型錾金虎头枪,长一丈二尺九寸,重129斤,仅枪杆就有碗口般粗细,项羽为其起名曰“霸王”!此枪常人需两人齐力方可抬动,然项羽天生神力使此枪只有单手,后来更自创出一套无敌的枪法“单手十八挑”!

有关历史典故10

  【岳飞墓前的四奸像】

  人们在杭州西湖岳王庙里的岳飞墓前游览、凭吊的时候,在追忆岳飞抗金的壮丽业绩的同时,总是要对四个面向岳墓而跪的铁铸四奸像咒骂一番。然而,这四奸像的铸造简史是怎样的呢?

  宋、元时期,岳飞墓前还没有群奸像,最早出现于明朝中期,是浙江都指挥使李隆在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命令工匠铸造的。当时铸造的只是秦桧和其妻王氏及万俟卨三个,也不是铁铸的,而是铜铸的。这三个铜铸的奸像都赤身裸体、反剪双手跪在岳坟前。

  由于人们热爱忠良,憎恶奸佞,铜奸像经常遭到砸击和敲打,长此经往就破烂不堪了。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浙江按察副使范来,鉴于铜像破不成形,就令人重新铸造,还增添了迫害岳飞要犯张俊的奸像。

  范来调离浙江以后,浙江巡抚王汝训将张俊、王氏两奸像抛沉于西湖中,又把秦桧、万俟卨两奸像移跪于岳王庙前。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范来再次来浙江任提刑按察使,他发现原来他令人铸造的岳坟前面的四奸像没有了,就不惜解囊捐献,又重新铸造。这样,秦桧、王氏、万俟卨、张俊四奸像再度跪在岳飞墓前。

  约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岳飞墓前曾经一度出现了五个铁奸像,新增加的就产参与谋害岳飞的重要罪犯罗汝辑。到了清雍正年间,五奸铁像又破损,王氏的铁头已被打落在地。

  鉴此浙江总督李卫又重铸了四奸像。乾隆年间四奸像又毁,浙江巡抚熊学鹏又再铸,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乾隆年间铸的.。

  岳墓前的四奸像给予我们揭示了一条真理:凡是做过有益于人民的事的人,永远受到人民的敬仰。凡是做过有害于人民的事的人,将永远受到历史的审判,被人们唾弃!

有关历史典故11

  1、举贤尽忠,死抗皇婚。

  义乌人杨乔是汉朝名臣杨旋的哥哥,他容貌英俊帅气,治事干练,才华出众,深得汉桓帝赏识,官任尚书。他举贤尽忠,7次上书举荐贤士孟尝,但汉桓帝都置之不理,却深爱他的才干和相貌,并下诏将公主许配给他做妻子。杨乔坚决不同意,他开始绝食,以死抗婚,以死诤谏,在第七天的时候饥饿而亡。他不畏强权,凛然正义,以死尽忠明迹。(《后汉书》卷三十八,列传第二十八《张法腾冯度杨列传》及《孟尝传》等有记载)

  2、施粮救荒,急人所难。

  义乌人骆统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濡须都督,当年发生饥荒时,同乡和远方的客人很多都很困乏,骆统为此减少了饮食。他姐姐回娘家时见他这样很难过,多次询问原因,骆统说:“连士大夫们粗劣的食物都不够吃,我怎么忍心独自吃饱饭呢!”姐姐深受感动,就把自己私人的粮食给了骆统,又告诉了母亲。骆母也认为骆统很有贤德,于是就分粮施舍救了不少人。骆统很有才干,打仗也很行,他的许多主张孙权都予以采纳。他认为占募的做法在民间助长邪恶,败坏风俗,应急速停止,孙权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清官零陵太守徐陵死后,家中的田地、童仆、奴婢等都被地方霸主和强人抢掠一空,徐陵的儿子徐平落难。骆统知道后,一面代为申冤,一面亲自上书,请求孙权思贤嘉善,救济徐平。后来孙权安排徐平职位,徐平为吴国立了许多战功。骆统急人所难,关爱百姓,疏财侠义,展示了青年将领的宽阔胸怀。(《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十二《虞陆张骆陆吾朱传》和《会稽典录》等有记载)

  3、致诚孝义,感天动地。

  晋代东阳人许孜是孝义的典范。许孜二十岁时拜豫章太守孔冲为师,后来孔冲去世,许孜听说后非常悲伤,前去吊唁,并送丧到孔冲的家乡会稽,三年间一直吃素,在灵前服务,穿孝服。不久,他的父母也去世了,许孜骨瘦如柴,只能靠扶着拐杖站起,他把墓地建在县城东山,坚持亲自背土,不受别人的帮助。有人可怜他病弱劳累,苦求他接受帮助,他只好在白天不阻止别人的帮助,但到了夜里,就把别人帮他做好的部分去掉。因为服丧他还休了妻子,整天就住在墓旁,并在墓边种了五、六里的松柏,有只鹿破坏了他的松树,第二天鹿竟被猛兽杀死在那棵树下;许孜为鹿做了坟,猛兽就在许孜面前自杀了,他叹息着把猛兽埋了,从此这片树木不再被破坏。二十多年后,许孜另娶了妻子,把家安在墓旁,早晚向父母请安。皇上听闻后下诏书表扬了全家。这种师生情谊,父子孝义,诚实之心,连猛兽都能被感染。(《晋书》卷八十八,列传第五十八《孝友》有载)

  4、民族大义,感化盗寇。

  宋代义乌人宗泽一身正气,一心为民为国。宗泽在任馆陶县尉时,鄜州廷帅吕惠卿传檄给宗泽,命他与县令视察黄河堤防,檄文到达时正赶上宗泽的大儿子去世,但宗泽无任何停留就上路了。吕惠卿听说后感叹道:“真可以说是为国而忘家之人!”秉义郎岳飞因触犯法律要被刑法处置,副元帅宗泽慧眼识英雄,交给岳飞五百骑兵,让他戴罪立功杀金兵,结果岳飞一举大胜,于是他升任岳飞为统制,成了自己的得力干将。

  王善是河东大盗寇,拥有盗众七十万人,一万辆车,想要占据京城。宗泽单人匹马赶到王善大营,哭着劝王善为国出力,宗泽出自肺腑的一番话感动得王善也哭了,于是投靠了朝廷。拥兵三十万的杨进,以及各拥兵数万的王再兴、李贵、王大郎等人,在京西等地扰民,宗泽依次将他们招安。后来宗泽死后,杜充任留守,英雄不再被重用,许多人又去当了强盗。

  宗泽性格直爽讲义气,亲友中贫困之人大多靠他活命,而他给自己的东西却很少。甚至死前关于家事未留一言,只是连呼三声“过河”而死。(《宋史》卷三百六十,列传第一百十九《宗泽传》有载)

  5、舍身殉国,义薄云天。

  宋代东阳人李诚之是吕祖谦的得意门生,在知蕲州时积极备战,酒库每月发放给守城官员有四百五十钱,他将自己的'这份充入公款以帮助部队的粮食供应。嘉定十四年二月,金人进犯淮南,当时李诚之已经过了任期,但代替他的人还没到,本想先送妻儿回去,但听说有紧急事务就耽搁下了,他与幕僚们说:“我作为一个书生多次担任边远地区的镇守官,现在年纪已经七十,只差一死罢了。必当与同僚们合力守城,不成就战斗到死。”在他的率领下,击退金人无数次的进攻,甚至出城夺了敌军的大印。金兵派人来劝降,他将其杀之明志。后金兵集合十八万人来总攻,李诚之用忠义激励将士。城破后又率兵与敌巷战,敌我死伤相当。他儿子力战而死后,他本人在刎颈自杀前呼叫家眷赶快自杀。于是他的妻子和儿媳、孙子都跳入水中自尽,“取义成仁”。后李诚之被朝廷封为“正节侯”,在蕲州建立祠庙,赐名“褒忠”。(《宋史》卷四百四十九,列传第二百八十《忠义四》有记载)

  6、不畏强权,孝义双全。

  宋代金华人吕祖俭是吕祖谦的弟弟和学生,正准备奉命赴任去管理明州仓库时,恰逢哥哥吕祖谦去世。按照当时法令半年不上任就算超过了上任期限,但他宁愿冒丢官的风险也一定要为哥哥守

有关历史典故12

  瘦羊博士:

  据说古时东汉安丘人甄宇,在京城洛阳的太学里担任博士。一年年底,皇帝赐给博士们每人一只羊。因为羊的大小肥瘦不等,大家感到很难分配,于是有人主张把羊全部宰杀,然后用秤平均分肉。甄宇听后感到十分羞耻,自己带头牵了一只最瘦小的羊。这事传了出来,洛阳城里的人纷纷赞扬甄宇,并给他起了个带有敬意的别名“瘦羊博士”。后人有诗赞曰:“官卑岂愿乘肥马,食俭惟知取瘦羊”。(见韦居安《梅 诗话》)后来用瘦羊博士表示对大公无私的人的敬意。

  羝羊触藩:

  羝羊:公羊;触:抵撞;藩:篱笆。公羊的角缠在篱笆上,进退不得。比喻进退两难。出处:《周易·大壮》:“羝羊触藩,羸其角。”例: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回中有“纣王沉吟不语,心下煎熬,似~,进退两难。”

  “亡羊补牢”:

  亡:是逃亡、丢失的意思;牢:关牲口的栏圈。丢失了羊,赶忙修补羊圈,比喻事情出了差错,及时设法补救。语出《战国策·楚策四》。

  羊续悬鱼:

  《后汉书·羊续传》:“续为南阳太守……时权豪之家多尚奢丽,续深疾之,常敝衣薄食,车马羸败。府丞尝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于庭;丞后又进之,续乃出所悬者,以杜其意。”后因用“羊续悬鱼”作为居官清廉、拒绝受贿的典故。

  多歧亡羊:

  《列子·说符》:“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后以“多歧亡羊”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而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引申为泛而不专,终无所成 。

  三羊开泰:

  《周易》称爻连的.为阳卦,断的为阴爻,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常用以称颂岁首或寓意吉祥。在古代,羊字通作祥字,所以古器物上常饰以羊的图形,或直接塑作羊形,寓意吉祥。如出土文物三国时期的青瓷羊,其足型作卧伏状,昂首举目,双耳竖起,蕴含着无限活力,可能是当时的吉祥物。

  羊在古图形玺印中出现较多,如广西博物馆收藏的一颗汉代阴铜印《牧羊图》,刻绘出一头和善的山羊,不肯跟随牧童的情形。而在《虹庐藏印》中收编的一方汉代阳刻铜印《牧羊童》中,那头和善的山羊,与牧童则十分亲昵,耐人寻味。羊作为吉祥动物的艺术形象,出现在民间剪纸、刺绣、木雕、米塑等艺术作品中,如民间吉祥画中往往画有三只羊,寓意“三羊开泰”,图个吉利。出处:《易·泰》:“泰,小往大来,吉亨。”《宋史·乐志》:“三阳交泰,日新惟良。”

  苏武牧羊:

  汉朝建立以后,就不断受到北方匈奴的威胁。匈奴的侵扰惹恼了汉武帝。他曾经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出兵讨伐。匈奴每次战败,就派使者求和。为了双方的友好,汉朝天子经常派使者,但匈奴常常借故扣留汉使。

  苏武被汉武帝作为使者派往匈奴。在草原上,匈奴单于宴请了汉朝使节。但因变故,苏武却被当成犯人审问。苏武为了维护尊严,拔出佩剑往脖子上抹去。

  苏武的剑伤痊愈后,匈奴千方百计劝其投降。苏武宁死不从,被关进地窖中的他没吃、没喝,寒冬腊月,他以雪解渴,撕下棉袄中的皮毛充饥。单于发令把他流放到北海放羊。从此,他与羊为伴,与羊对话;与寒冷为伴,与草原对话。

  这牧羊的生活持续了19年,苏武以顽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公元85年,匈奴单于去世发生内乱,新单于派使者到汉朝求和。而汉武帝也已去世,汉昭帝派使者把苏武接回。

有关历史典故13

  奉城高桥镇有座石拱桥,建于明永乐六年.相传当地有个乡绅外出,有人问他出生何处?他说高桥.那人又问高桥有多高?他夸耀说:“初一跌下去,月半咚声响.”此事传到乾隆皇帝那里,引起游兴,欲下江南看高桥.船从淀山湖进黄浦江直驶奉贤,途径得胜港.乾隆问:“此处何地?”侍从答道:“此乃得胜港.”乾隆一听“得胜”两字,大悦,即令回朝.乾隆中途回朝可乐煞高桥乡绅,庆幸免却一场欺君杀身大祸.

  桥的历史典故(四):碎盘桥

有关历史典故14

  众口铄金

  屈原,名平,战国时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当时担任“左徒”的官职,但是得不到楚怀王的信任。他主张联合东方的大国齐国,共同抗秦。

  昏庸的楚怀王,不听忠告,反而偏信谗言,疏远屈原,并向秦国妥协。结果连连上了秦国的当,怀王最后终于死在秦国。怀王死后,他的儿子横继位为顷襄王。顷襄王像他父亲一样糊涂,竟把屈原赶出郢都,放逐到长江以南的沅、湘和洞庭湖一带。

  屈原始终热爱他的祖国,在被疏远、遭打击,以至被流放的苦痛年月中,无时不关心着人民的.生活,无时不怀念着国都郢都。他写的《九章》等不朽的诗篇,充满了悲愤和热烈的爱国之情。《九章》共包括九篇,其中的《惜诵》,一般都列为第一篇。

  《惜诵》,据专家考证,是屈原劝楚怀王联齐抗秦而被谗去职时写的。“惜诵”二字,据说是“不愿随便歌颂”的意思。诗中有一节假托在梦中和大神谈话来表达自己始终不变的忠诚。诗的大意说:“我曾在梦里企图登天,无奈既没有路也找不到船。请大神帮帮忙吧。可是他说,理想虽好实行困难!难道我的理想将永远被认为危险而无法实现?大神说:

  可思而不可恃。

  故众口其铄金兮,初若是而逢殆。

  惩于羹而吹齑兮,何不变此志也?

  欲释阶而登天兮,犹为曩之态也!

有关历史典故15

  春秋时期,子路问孔子:“卫君想请你帮他理政,您将先做什么?”孔子说:“先正名分。”子路说:“老师,您太迂腐了,名分有什么好正的?”孔子说:“你真鲁莽。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教化不兴,教化不兴则刑罚不当,刑罚不当则老百姓不知所措。所以要先正名”。后以“名正言顺”谓作事理由正当而充分, 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

【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经典历史典故04-28

经典的历史典故01-13

历史典故04-12

历史的典故04-12

经典历史典故02-19

经典的历史典故04-20

经典历史典故精选08-26

颐和园的历史典故04-25

精选历史典故阅读09-03

历史典故阅读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