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

时间:2024-09-16 13:30:53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1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不一样,有的人为求生存,随波逐流,趋炎附势;有的人选择了冒险拼搏,挑战自然;更多的人是顺其自然而生活。怎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选择,而这种选择与职业的关系极大,我称其为职业的生活方式。我成为一名教师,那意味着我选择了教师的生活方式。

  当初选择师范专业完全是因为分数的关系,毕业后又经思想挣扎最后还是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不为别的,只因为生计。而今想来,谷定珍的《美的教育》给了我不少启发,我开始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活方式了。因为我对这个职业是喜欢的,而且我希望能够在职业上有所成就,不想自己的职业失败。不同职业的生活方式有区别,但是对职业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的还是一个人的职业理想。

  我的职业理想就是一个问题“我为谁而教育?我成为一个怎样的教师?”教育为了谁,很多人会说为了孩子、为了学生,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如此实践的,而是为了领导、为了评委、为了家长、为了分数、为了个人等等。目的不同,其行为必将各异。我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为了学生。教育事件的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选择等都应当首先考虑的是学生。

  为了学生而教育,这样的教育一定要对学生有益,所以我想成为一个对学生有益的教师。谷老师指出,教师分为三类:“一,有益,如同‘鱼翅’,没他,不行。言人所欲言而未尝言者,学生佩服之至,纷纷立志成为这样的人。二,无害,如同‘大白菜’,有他不多,没他不少。可是学校开门,学生上课,总得有老师。三,有害,如同‘烟灯烟枪姨太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好好的艺术作品,被他大卸八块,抽筋剥皮,破坏残踏。”我想成为对学生有益的老师。

  教师的益表现在教师的修养上,一来学生上该教师的课,二来教师的指点和生活方式是学生的示范。教师的修养越高,则学生获得的`益处就越大。细阅品读谷老师的著作,做出四个方面的修养:仔细而谦卑、不断学习、知足常乐、爱人克己。

  (一)仔细而谦卑

  在“怕后生笑”篇中,谷老师拿着二十多年前学生的周记,看着自己的评语,“战战兢兢”了。他想,假如其中含有错别字,大概早已成为这个学生教育他的孩子的“反面教材”了。我想错字别句事小,而如果教师的评语伤害了学生,那岂不是害了学生一辈子。同样的,我作为教师,在平时处理教育事件,对学生评语等细节上应当仔细认真,思虑再三,绝不可胡乱武断。

  再从谷老师的文字中,我体会到了一个教师的谦卑,能够不断审视自己,批评自己,并抱有一颗不满足于现有成长的心,不断追求。这样的谦卑之心,我当谨记,并修习磨练。

  (二)不断学习

  人不学不足以成才。这个学并不仅限于读书,还有听、问、看等方式,而读书是其中最重要的方式。有一组令人惊讶的数据,每年人均读书数统计结果:犹太人65本,苏联人55本,美国人50本,中国人5本。我们的祖先早就告诫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无论如何我们是要多读书的。

  从事教育工作以来,我常和学生讲起好好读书,可是我作为教师又做到多少呢?追根究底乃是心境的问题而不是惰性。人的惰性是可以由自己的心去克服的,而如今我惰性横生皆因心境未至,心浮气躁,事事无不烦心,自然是读不进去的。读书者,首先要调整心境,使自己的心静下来。我必将常常自省吾心,时刻提醒自己珍惜时间,静心读书。

  人的时间真的不多,少小不信人生事,白首方恨读书迟。现今看到谷老师言至“正因为年纪大了,时不我待也”百感交集。年轻人总会不相信年长者说的人生感言,因为其未至,但真到了那个时候却后悔莫及。前辈之体悟,当是后辈的借鉴,应当倍加努力,用心读书,充分利用时间。

  (三)知足常乐

  当人的欲求达到时便会产生快乐,而欲求如果随之增加而无法达到时,快乐便会消失,产生了失落、消极、怨恨等情绪。我不能被我的欲望拖着走,而更喜欢一种控制欲求、知足常乐的生活状态。丰衣足食、良师益友、下棋、打球、品茶、阅读、游玩等都是快乐的事情,我知足。然而,如果问我流浪与失业,你知足吗?我当然不知足。我的知足是一个有限度的,这个欲求不高也不低,将自己的生活维持于其中,我将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状态,这于己于人都是有益处的,特别是可以由我的情感而感染学生。

  (四)克己爱人

  克己有知足之意,同时也包含了控制自己情绪的意思。作为教师,生气与否不能由学生控制,而应该用智慧控制。生气有效果就生气,面气心不气;没效果,就心平气静。克己讲的还有不伤人,我常因为一些不过大脑的话语而伤害了我的学生,这总使我事后非常后悔,对我而言,克己还得管住自己的嘴。

  为师者必爱自己的学生,师爱生、生必爱师。这种爱是无私的,是出于教师职业的本能。那么爱学生的什么呢,如何爱之呢?我想不起反面示范作用是基础,更高的是正面示范,再高应该是关心爱护了。

  选择了职业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与职业理想关系紧密。我的理想就是为了学生而教育,做一个对学生有益的人。要实现这样的理想,教师的修养至关重要,所以我有感于谷老师所言及自己平时所为,而确定四个方面的修养,即仔细而谦卑、不断学习、知足常乐、克己爱人。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2

  作为一名教师,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以前经常听到许多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仔细一想,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果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所以我觉得,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

  其实自己也深知,在教学中,书本是每一位教师无言的老师,所以读书就是我们再学习、再提高的最快捷而有效的方式。以前我们的薛校长就经常让我们多读书,但自己总是由于工作忙而没有真正地去理解校长的一番苦心。直到上学期期末与省级名师面对面交流的时候,见识了赵昭老师那深厚的文化底蕴,面对学生,能滔滔不绝,对学生的引导于无形之中,而当面对我们老师时,他又能从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侃侃而谈,让我们每一位教师不得不佩服他的学识渊博。当时我一边听课,一边想:如果上课的是我,我会随机应变处理学生的每一次回答吗?一名教师,只有自己的学识到了渊博时,自己的功底到了深厚时,才能让课堂笑声不断,活而不浮,重而不涩, 而赵昭老师真的可在称得上是一位有着真才实学的.学者吧!也正是这次交流,我才真正地理解了以前校长为什么总让我们读书,让我们向智慧型,学者型的教师方向发展。这回我才真正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才真正地感觉到自己水平的低浅,需要充实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所以在寒假中,我用心地选读了一本深受大家喜爱的名著《爱的教育》。以前曾听许多老师、学生都说读过这本书,很有意思,但始终没能真正去品读,所以借着这次假期我终于品读了这本书。当然书是向我班的孩子借的,因为有这样一句话:书非借不能读也。既然是借来的,所以读的时候也就特别认真。果然当读完之后,还真有些触动。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虽然不能让我们潸然泪下,激动万分,但如果细细品味,我们却真的可以被书中那一个个似乎就发生在我们眼前的小故事所打动,更让我真正领悟到了故事中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的爱。

  《爱的教育》这本书的作者是意大利著名的小说家、旅行家亚米契斯,这本书的写作形式与众不同,是以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为主要题材,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患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处,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以及对祖国的爱。使人读着读着,犹如在爱的海洋中遨游,感觉特别温馨。

  由于这本书很经典,所以被认为是意大利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同时,它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名著,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最富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被人们认定是每个家庭的必备藏书,特别受到青少年读者的喜爱,对全世界亿万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我觉得这本书更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读一读的好书。因为书中一些发生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故事,仿佛就是我们与学生每天生活的缩影,而让我受到启发的还是在作品中,那些老师在处理学生的一些突发事件时与众不同的处理方法。当然,虽然每位老师性格特点各有不同,但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对学生的爱,他们的爱是那样深沉,那样有教育意义。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3

  读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的内容所深深吸引,他让我感受到了师爱的力量。正如老一辈教育家夏沔尊先生说的:“教育若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一词最为广博而深奥,但在每个人爱与被爱的生活中,它显得又是那么单纯与具体。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为它无影无形,所以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成为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如教师对学生的爱,如此平凡,但能让学生深深地感觉到。我认为“教育,从爱开始”意味着教师要做孩子心中的明灯,照亮他采拮知识的路途,做孩子人生的航标,指示他驶向光明的彼岸。我们要把温馨的话语送给孩子,把热情的鼓励送给孩子,把无私的关怀送给孩子,让孩子时刻感受到老师的爱。这样,才能使一株带刺的蔷薇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在真正民主基础之上的爱,不同于那种保姆式的爱,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或施恩式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爱学生首先就要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与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爱学生其次要真正理解学生,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学会“心理换位”,也就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爱学生还要学会宽容学生,对于他们的缺点、错误,要耐心的帮助,严格的批评,热心的开导,不能使用“心灵的鞭子”;爱学生必须真心信任他们,信任是力量,能让学生勇敢地向困难挑战,使学生切身体验到教师对他的器重与喜爱。书中集中体现了李镇西老师独特的教育理念,那就是:“时刻保持对学生的爱;始终坚持将这种爱付之实施的心态与行动”“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李老师让我对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不但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爱,也不应是对学生的纵容,而是“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惩罚”;爱,不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而是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爱,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爱,不是用一颗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颗颗童心,而是“需要一颗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只有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老师爱学生并不难,难的是把这份爱一直在我们生命中延续,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向她们学习,一起做一名真正爱学生的老师吧。让教育从爱开始,让爱在教育中传递,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爱,从爱中感受到爱的力量,让我们的爱在祖国的花园中尽情的绽放吧!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4

  最近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用精辟的教育理论知识结合生动的教育实例将其几十年可贵的教育经验展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建议,每条建议都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田,更像一盏明灯给我指明了方向,为我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启迪,使自己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深深的洗礼。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学生的关爱、对教育的理解,深深感动着我。

  通过阅读该书,它使我悟到了如何建立积极互动的班集体,怎样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如何做一名有智慧的教师,怎样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微笑起来……

  书中提到:当一位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给他以特别的关心和耐心;要让他去完成专门为他挑选的作业,并且评价他的成果;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同时要有耐心,能够忍受学习困难的儿童那种迟迟不肯开窍的局面,那可以称之为豁然开朗的时刻必定能到来。读后这些话久久在耳边回荡,它给了我很多启示: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存在许多这样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在面对的他们时,要有最大的耐心和爱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应该多与他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难,从而对症下药。我们还应以赏识的眼光去看学生,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与学生做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和真诚,从而度过学习上的难关并逐渐乐于学习。

  小学教师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有幸跟着一位爱读书的校长,这些天我们学校的老师又共读一本教育战线上人人称颂的好书——《陶行知教育名篇》。领会了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感受颇深。

  陶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他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陶老先生提倡“爱满天下”,他是对学生充满爱心的典范。书中的一句话特别震撼我的心灵:“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里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一名班主任,如何以“爱满天下”的精神,去爱每一位学生呢?

  一、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

  小孩子的喜怒哀乐就在脸上,做为班主任,你一定要做个有心人,细心观察他们每天的心情,心理疏导也是你的职责,千万可别忽视了小孩子的情感。

  二、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

  总之,陶公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本源,是值得我们终身学习的!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5

  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我在陈老师的推荐下买了《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看到书名就觉得正是我们新教师现在所需要阅读的。现在经过半个学期的阅读和分享,我们已经读完了这本书,我感到很荣幸,因为我从书中了解了李镇西老师,知道了他班上那些可爱的同学们,收获了关于教育和其他方面的很多小建议。

  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到李镇西老师特别细心,他能搜集不好与学生之间交流的信件,这一行径,也为这本书减少了可读性和可信性。信件就是第一手材料,我们可以通过它回去体会当时李老师和同学们的心情,这样写作出来更加真实。现在我就在思考,我会不能好好留存学生的资料或者信件?我想要zw一个教师,我们在介绍一个学生时,最出色的方式就是通过观察他的资料以及交流的信件等,我想要我在今后也可以像是李老师一样,好好留存学生的东西,领至以后慢慢回忆起。

  书中的“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个爱学生的心。”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迪。“爱”这个字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作为朋友都是必不可少的,我相信只要教育当中穿插了“爱”,那么师生交往就会简单多了。

  这本书中随处可见的都就是李老师对学生的“快乐”,使我最惊艳的就是他居然可以忘记所有学生的生日,并在那天赠送给生日的学生一个礼物。我想要这远远远远超过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他们的关系由最初的师生转变成了朋友甚至亲人,这样怎么可能将不想学生动心呢?再加个角度想要,如果就是我,我也可以特别特别讨厌这个老师,也可以特别听到他的话。我想要我也须要显得更加认真,用心回去体会学生,用快乐回去转变学生。当师生关系转型柳絮飞不仅仅就是师生关系,沦为了家人或者朋友,那么我想要不仅我们可以沦为了更杰出的自己,学生也可以蜕变为更杰出的他们。只要我用“快乐”浇水,他们这株幼苗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另外李老师还很会观察学生最近的状况,学生一旦出现思想抛锚现象,他能够很快觉察出,并用委婉的方式劝告。教师们应该都知道,直接劝告其实很伤学生的自尊,所以用委婉的方式显得很有必要,既不伤学生的面子,又能够达到理想效果,何乐而不为呢?如今我在处理我们班学生的很多问题上,我都采用了李老师这种委婉的方法,结果事半功倍。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可以自己想想以前当学生的时候,我们理想当中的老师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就可以顺势往那个方向发展。优秀教师的法宝应该就是既守原则,又变成了孩子们理想中的教师。

  我们生活中其实存有很多美好,zw教师的我们,美好可能将就是你生病时学生平易近人的问候;你抱着作业回去办公室时,学生接过去的那一瞬间;中午踢饭时,学生真的你艰辛了特意给你多打的几块肉……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总是来源于许多小事,当然我们自己收获幸福的同时,也应该教会学生发现幸福。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小事,他们会发现他们的幸福可能很简单,老师的一句夸赞,同学之间的.帮助,测试卷优异的分数……如今虽然我们收获了幸福,但是却不能忘了给别人带去幸福。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创造幸福,给家人、朋友和老师制造幸福,成为一个大家喜爱的孩子,也让大家因它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教育仿佛就是高速行驶的列车,老师就似的就是乘务员,相同的时段迎相同的乘客,这一批乘客我们还没等充份介绍,也许在下一站他们就要返回这列于火车,同时上来另一批乘客。这些乘客也许源自同一个省份,也许源自全国各地,但是他们存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乘坐这列于火车抵达心中的目的地。不管道路存有多曲折,不管沿途的风景存有多奇妙,不管天气存有多严酷,将这批乘客安全送抵,将就是我们最基本的责任。珍视上来的每一批乘客,关心每一位乘客,为他们送来上最周到的服务,最真挚的问候,最幸福的预祝,使每一位乘客在乘车的过程中都获得心灵的享用,这样的旅途才算开心。”——题记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6

  读《陶行知教育思想》一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意思是说,教育的核心是爱学生。热爱学生是师德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爱满天下”教育思想的直接体现。陶行知说:“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他要求教育者“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真善美的活人。”爱的教育是少年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因而教育应当充满爱。可是,教师也是凡人,也有喜怒哀乐。当屡次教育总不见效果,当苦口婆心被一再地置之脑后,学生中错误常犯、是非不断,他们都会烦恼、生气,甚至失去信心和耐心。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也会克制不住自己对学生发脾气,但冷静下来又会觉得很内疚,也许他们有很多缺点,也许他们是一犯再犯。一个孩子反复出错,只是说明他自制力差,他们需要的决不是粗暴的对待,而是更大的关怀和更大的耐心。这就要求教师更应敞开爱的大门,接纳每一个孩子,宽容每个孩子。无论他是健康成长的幼苗,还是被风霜侵蚀的小草,都要用爱消除师生间的隔阂,用爱融化孩子心灵上的坚冰,用教师的大手牵着他们的小手,带着他们一路踏上人生的坦途。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教师的工作是单调的,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教师的工作更是默默无闻的。当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住倾颓的教室,扛住贫穷和孤独,扛起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这就充分体现出每一位教师都应拥有了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又有多少教师用他们无悔的师爱在默默中为孩子们铺洒阳光,点燃希望。 既然选择了,就默默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劳作着、战斗着。三尺讲台是他们驰骋沙场的沃野,手拿三寸粉笔站在这三尺讲台之上,他们自豪,他们荣幸。听,新课改的号角已经吹响;看,“和谐社会”重要思想和“和谐校园”指导精神指引着我们与时俱进的脚步。他们手拿三寸粉笔,百舸争流,他们稳站三尺讲台,千帆勇进。 “责任重于泰山”,面对这样的千斤重担,鼓励自己只要大胆去做,生命便会实实在在,只要放手去干,事业便会充满阳光。有多少个夜晚当别人已沉睡梦乡的时候,他们还在拖着疲惫的身体在台灯下回复学生写的.心得。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比生命更重要的,那就是责任,是“爱”的责任证明了自己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他们甚至用鲜血和生命维护了师尊,铸就了师魂,谱写了一曲曲人民教师的壮烈凯歌。他们,就是陶行知先生思想倡导下的中国教育的一代杰出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陶行知先生以“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的彻底献生精神,把满腔热忱和真诚爱心倾注给每一个青年学子。一个“爱”字贯穿了他的整个教育思想,要教好学生,爱是基础,爱是主流。只有心中充满爱,才能真正做到用爱去教导学生。每一位教师要努力地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武装自己,塑造自己完整健全的人格,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把教师工作看成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工作的信念。从现在起,用心用爱去做每一件事情,让爱传递。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7

  最近,我认真阅读《有效老师》,捧读此书,我收获很大。这本书所给出的教学上的许多建议,使我在原来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每次读到其中的案例时,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地应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教师只有再度作为学生,拿起书本,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最好的老师”呢?编者在《有效老师》一书中将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对于我们教师具有深刻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本书中提到狄德罗提出:“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不允许漠视学生的情感,因为教师的漠视就是一种摧残,这是不能容忍的。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残情感是绝对的蠢事。我们当以自勉——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在教学工作中,应关注全体,特别是对处在困境中的学生进行关心、鼓励、帮助、引导,时常对他们报以“你真行,你真棒”的暗示,这犹如涓涓细流,流淌在学生心灵之间,让他们享受到教育的温暖,激发起求起的欲望。学生的茁壮成长,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御的责任。

  作为一名教师,要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主动思考,虚心求教,肯干、实干,不断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尽全力把工作做得细致、扎实。同时,细心总结工作经验,在摸索中前进。“昨天的孩子,课本是他们的世界;今天的孩子,世界是他们的课本”,身处课改大潮中的一名普通教师,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今天的教育?我想,我应该快乐地迎接每一天,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事业,面对自己的工作,面对自己的学生,全身心去研究课程、教材、学生、教法等,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做到德才兼备。抓住“课改”带来的发展机遇,树立较强的科研意识,走进新课程,刻苦钻研课堂教学艺术,争做善于吸收的学习型教师,善于研究的反思型教师,敢于探索的创新型教师。

  其实,做名好老师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只要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从现在开始认清教师岗位职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不会落空,那么,每一位教师都会成为一名好教师。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8

  《爱的教育》这本书早有闻说,但一直没有时间坐下来细细品读。又到一年暑假时,虽然更多的时间用在照顾孩子上,但还是坚持抽空读完这本书,因为我觉得这本书对于为人父母、为人师长、为人子女应该是一本颇有裨益的教育经典。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的作家亚米契斯写的,采用日记的形式,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笔触来写孩子的生活和思想,读来显得真实,富有亲切感。整部小说,没有豪言壮语,只是用朴素平淡的语言,塑造出了一个个貌似渺小,但实际上却很不平凡的人物,自然生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卖菜妇女、卖柴人、铁匠的儿子、老石匠的儿子、卖炭人的儿子、少年鼓手、父亲的老师、带病上课的教师等等。这些平凡而朴素的小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生活充满爱,为他人奉献爱。正因为他们的爱,“我”的世界才变得更加美好。

  读着《爱的教育》,我思绪万千;合上《爱的教育》,我心潮起伏。“爱是什么?”这一问题在我脑海中不断萦绕。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爱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爱。《爱的教育》描绘教师和学生的篇幅并不多,但却篇篇精美无比,让人流连忘返。《女先生之死》这篇文章我印象很深,她让我感到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的伟大,教师不仅是教员,一个知识传授者,也是学生的父母、心理医生,教他做人,影响学生成长的目标、方向和质量,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和改造。在女先生死去的.追悼会上,学生纷纷掉泪,看得出孩子们对女先生非常挂念和崇敬。同时我也为自己能成为一名教师而光荣、自豪。

  回想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时在课堂上孩子不听话时,会忍不住狠狠地批评他们,但效果并不太好,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因为孩子们有思想、有想法,作为教师要想让学生听话,首先要走进他们,了解他们,与他们交流、谈心,用一颗真诚的爱心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是爱的事业。仅仅有责任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老师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教学生学会去爱: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所有需要爱的人!

  然而今天的学校教育,在高考中考指挥棒的引导下,更多的是追求考试分数,更多的是片面强调升学率,对学生一些良好的品格培养有忽视现象,存在“学习好一切皆好”的想法。但是,《爱的教育》这本书在给我们敲响警钟,孩子们需要的并不只是成绩,爱的美德更是我们急不可待的要教到孩子手里的珍宝。作为教育者,拒绝冷漠,传播爱心,不仅仅是我们对于自己的一份责任,更是我们对受教者、对社会的一份责任。就让我们怀揣朴素的关爱,把心中的这口水井带给沙漠中行走的孩子,带去安全和保障,更带去灵魂的浸润和生命的水源。

  中国的大文豪孔子曾说过:“仁者爱人。”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必须具有一颗美好的爱心。朋友们,让我们学学卡罗内、洛贝谛他们吧,多献出一点爱,用爱的钥匙,去打开人们的心扉,那么阳光将照耀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9

  春节期间我认真阅读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的教育手记,使我感染最深的是培养“优秀学生”六大方法。目前我国有幼儿和学生三亿左右,在这样一个广大的群体中,必定有众多的“优秀学生”。由于独生子女传统观念改革开放等原因,在这些优秀学生身上存在着一些不良因素也是完全可能的,所以要把“优秀学生”真正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优秀学生,教育界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那教师就是一线的操作人员。

  “优秀学生”首先必须践行志向。凡是“优秀学生”智商较低,他们的成绩就是杰出的,但他们的志向不一定十分明确,搞教师的必须教育、鼓励他们树立理想、明晰志向,真正努力做到“志存高远”。践行鲜明立场,恰当的理想,这就是培育优秀学生的首要目标。

  其二是正确引导“优秀学生”认识自己,凡是文化成绩好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最聪明,高人一等,尤其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更为突出,所以要教育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用一些具体的例子如与少年英才作比较,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分析自己的优缺点,逐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其三就是教育“优秀学生”维持童心,少年儿童具备淳朴正直的本质,但“优秀学生”随着因成绩不好,荣誉多、表彰多而产生骄傲自大,心胸狭隘的现象,搞教师必须使他们与班级里的学生公平相处,使他们看见文化成绩通常的学生,热爱劳动、关心班级、协助同学的优良品质,又可以使他们体会和同学亲密相处的幸福感,逐步淡化他们的“优生”意识,沦为同学中的普通小伙伴,维持一颗淳朴的童心。

  其四是激励“优秀学生”超越自我,这对少年儿童来说是比较难的,那就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来分析认识,例如某一次测验得了96分,而丢掉的'4分是基础分,按理来说是不该丢的,说明自己粗心大意,轻视了基础的东西,让学生万事细心认真,养成良好的习惯。

  其五就是优化“优秀学生”的失利心理承受力。“优秀学生”一但受挫折无法正确对待,心理素质比较高,必须使他们正确认识“失利就是顺利之母”的道理,可以通过打牌等娱乐活动形式,从失利中再次站立起来,搞一个勇敢的儿童,而不被挫折和失利而制伏。

  其六是培养“优秀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般情况下少年儿童很难做到,其实不然,平时的教学教育活动中,往往会有一些“优秀学生”提出一些被教师认为是意想不到的问题,如课堂教学中一位学生提出击打三角铁,手握住三角铁后击打的声音不响,这看来是一个小问题,但牵涉到声学的知识。音乐、声学本来是一个系统的,那应该正确对待、师生讨论、研究或在课后认真探讨,让学生认识到新的知识,若有更多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看学生的思路会更宽、知识面就会广,创新的意识很自然地会在少年儿童的心理养成。

  少年儿童就是祖国的未来,把下一代培育不好,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天职,在三亿左右的幼儿学生中通过教育,正确引导,确实可以存有变成千个科学家产生,确实可以催生千百万个国家栋梁,那我们的国家可以更加强悍。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10

  读李镇西的《教育寻真》这本书,我跟随李老师生动的文字,深刻的思考,来体悟教育的真谛。在书中我学习着,思考着,收获着。所谓“教育”就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这里的“服务”,首先是心灵的服务——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困惑需要请教生活阅历比他们丰富得多的长者,并获得有效的辅导;他们有许多意想不到的苦闷需要人倾听;他们也有许多成长的`快乐需要更多的人分享……而每天和他们朝夕相处的老师们,理应成为孩子成长的辅导着、倾听者和分享者,理应称为孩子最信任的人。

  我反复拷问自己为什么不把这一资源开发出来呢?如果我不断反思写作,那将在我的教育生涯中将会受益匪浅,肯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走进学生生活,课后和他们零距离的接触,平时多注意留心观察发现他们生活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搞好师生关系,让他们在幼小的心灵上感受到老师像慈母一样关爱着学生。我决心从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譬如班中有哪个小朋友生病了给以多点关照,多点嘘寒问暖;学习上犯错误的时候给予多点耐心,重在说服教育。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的可爱小精灵,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记得一次我清晰地记得,学生午餐的水果是小番茄,按照往日不是轮到我值日,我匆匆吃好饭总要去照看一下自己班小朋友的吃饭情况,以免有吃不饱或者有别的事情发生。那次偏偏没去,吃好饭坐在教室里忙于批改作业。谁知一个小朋友的衣角托起里面装满了小番茄,左右两个小朋友抚撑着,小心翼翼的缓缓地向我走来,并且这三个小朋友在班上成绩不是挺好。我感到一脸的茫然,还没等我转过神来,其中的一个小朋友说,老师这是给你吃的。我连忙发话;“你们怎么今天剩那么多小番茄,小番茄中还有维生素C很有营养的,没吃的给我站起来……。”。还没等我说完下面的同学插嘴道:“他们到别的桌上去捡的。”“老师你不是在昨天的思品课上教育我们不能浪费吗?”当时我真的被这一幕惊呆了。由此可看出老师对学生的真心关爱,肯定能换来学生的真诚,也绝对不会有表面上的服从,内心的叛逆。常言道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学生的课堂纪律还用得着担心?我可以在这里非常自信地说,我们原来二(1)班的纪律真正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我有这样的一班小朋友感到骄傲和自豪。

  综上所述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的目标就从获得功利性的成绩,转向人文性的师生可持续发展;课堂教学中的”缺陷”就从不可容忍的“错误”,转变成学生获得成就感的“机会”;课堂就不再是师生管理与被管理的战场,而是师生共同追求生活品质的家园。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11

  在《新华字典》中,“姿态”一词的意思是形态、样貌。那么“教育的姿态”,是否能够理解为教育所应有的样貌?而“所应有”就是一种应然,它基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现实生活中教育所呈现的样貌,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关注、去改变。

  在于漪老师看来,教育应有自己的样貌,中国教育应有中国自己的样貌。正因为如此,于漪老师在《教育的姿态》一书中多次强调“中国人必须要说中国话”、“要建立自己的教育话语权”等。然而,教育应有怎样的姿态,于漪老师并未进行专门的论述,而是将一篇篇令人深思的文章呈此刻读者的面前,由读者在阅读中体悟、在阅读中成长。

  我自知才疏学浅,无法真正理解“教育的姿态”真正含义,但正如“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我将基于对本书的阅读以及自己的认知水平,来谈一谈教育所应有的姿态。

  教育有三要素:教师、教学资料、学生。因此,我想从这三个方面谈起。

  一、教师的姿态。

  1.敬畏生命。

  每位学生的生命都是珍贵的,每位学生的成长都是有规律的,教师敬畏每们学生的生命,遵循他们的成长规律施以切合身心发展的教育。就因为敬畏,他们会尊重;就因为敬畏,他们会呵护;就因为敬畏,他们会研究。

  2.滴灌心灵。

  教书育人,育人为本。而育人先育心。只是触动学生上进的心弦,学生才会真正地改变自我、完善自我。教师了解学生、走近学生,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融,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就应有滴灌心灵的睿智。

  3.把握课堂。

  课堂是学生生命的培育场,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地。教师会精心备课,做好预设,同时,又具备教育机智,关注生成。他们深知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扼杀学生的兴趣,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教师个人的魅力。

  4.完善自我。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学生也在发生着变化。“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学做”是一种主动地完善自我,是心系学生的`外在表现。他们会透过阅读、实践、反思、写作等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专业魅力和人格魅力。

  二、学生的姿态。

  1.强烈的求知欲。

  他们可能成绩优异也可能成绩落后;他们可能潜力出众,也可能无才无能;他们可能仪表堂堂,也可能相貌一般……然而,他们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外在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会主动去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去一步步地提高自我。

  2.珍爱生命。

  他们明白生命是珍贵的,不可替代的。他们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爱他人的生命。因为珍爱生命,他们懂得尊敬别人;因为珍爱生命,他们懂得爱惜自己;因为珍爱生命,他们懂得感恩父母。

  4.具有良好品德。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立于社会,品德是最重要的。你能够成绩不优秀、你能够潜力不出众,但只要你具备良好的品德,依然会得到他人的尊敬,而这尤其显此刻走向社会之后。

  三、教学资料的姿态

  关于教学资料的“应然”,我不想去论述,也没有潜力去论述。我想借此谈谈教师如何运用“教学资料”。

  教材只是一种载体、一种工具、一种手段,而“人”才是目的。只有具有如此理念,教师才会正确地使用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育应有教育的姿态,而要使教育具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姿态,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做出自己的姿态。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12

  在朱永通先生《教育的细节》一书中,看到一则小故事,发人深省,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熊最爱吃蜜,而野蜂的蜜,多是藏在树窟窿里。大熊白天先到森林里寻找大树窟窿,一尝,是甜的,便断定是蜜,然后回“家”把小熊一个个运来,让小熊吃。待小熊吃饱,再一个个运回去。小熊吃蜜时,大熊四处张望,保卫小熊。若有人靠近,大熊会打死来人。东北的农夫想出一个主意,把藏在大树窟窿里的蜜挖走,换上大粪。大熊再带小熊来吃时,小熊一尝,不吃,大熊就打小熊,强迫他吃;小熊还是不吃,大熊气急败坏,大打出手,直到把小熊一个个扯烂后,大熊自己一尝,不是蜜。大熊坐下来,把小熊的尸骨往一处堆砌,好像重新堆砌在一起,小熊还会活过来。这时候,大熊的哭声响彻整个森林。

  看过这个故事,我很难过,也沉默了很久,想到了很多。身为教师的我,想到了类似大熊父母般的教育。我有一个叔叔,一放暑假,就带孩子报各种兴趣班,每天都有不同的安排。要是孩子一不乐意,就怒目相斥,甚至拳脚相加。每个暑假如此,每年如此。我相信,大熊是深爱它的孩子的,我也相信,叔叔也是深爱孩子的。但是,许多我们认为好的东西,事实上并非如此。

  我想到了更多,我们的教育。从内心深处,我希望我们班的孩子们都养成良好的习惯,保持好的品行,有着理想的成绩。但是平时的表现却不让人满意,我也会以严厉的方式强迫他们去接受,用过多的作业来巩固知识点。似乎,起了相对的作用,但却又是暂时的。

  弗洛姆说过,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我们不只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教学更是一门情感的交流。需要用爱和耐心去付出。注重教学的细枝末节,用教学智慧去完善他。苏霍姆林斯基常常语重心长的对教师“灌输”这样的观念:“你不是教物理,而是教人学物理。”孩子们才是主体,我们只是辅佐孩子的教育者。在与孩子们的沟通中,我们更要注重沟通的方式和艺术,巧妙的用说话的语言去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低下头来,俯下身来,耐心倾听。

  记得刚来到学校,为了能做到更好,能让家长满意,我经常以高要求来面对孩子们。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面对学生始终带着不怒自威的表情。一段时间来,不仅感觉到学生对我的敬而远之,自己也觉得心累,仿佛一座大山压在心头,初见这些七八来岁孩子时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自在不见了踪影。

  直到有一天,我听了李文老师的一节课,恍然大悟。我犹记得上的那节课,名叫《她是我的朋友》,课堂学习氛围浓厚。但李文老师的课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雅”。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时,李文老师时而俯下身子和学生面对面沟通,时而轻抚学生小脑袋,时而拍拍学生肩膀,这让我看到了她的和蔼可亲,更多的是对孩子们的尊重。这样的尊重换来的是孩子们对她的信任和敞开心扉的交流。整节课她都是充满着微笑,即使孩子回答不出来,即使回答错误,她都是用鼓励的眼光,循循善诱,用充满鼓励性的话语去激励孩子,让孩子树立自信心,改正错误,面对面的和老师交流。

  这样的课堂如沐春风,我感受到孩子们和老师的亲切,每个小细节都充满着温柔与耐心。所以说教学不仅仅是教学,更是情感的双向交流。我在想,如果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能够这样的和孩子们交流,把小事做到每个孩子的心坎上,用细节体贴每个学生细密的心思,课堂上肯定是春风化雨。

  在《教育的细节中》,朱永通先生说到一个案例,在深圳市清林小学,好几个班级都是由六十五个人组成。但是教室刚好坐六十四个孩子,剩下的一个孩子不是坐在讲台的右边,就是坐在讲台的左边。实在没有地方,学校和老师都是很苦恼。那么,各位老师,相信你们也遇到这样的情况。而我的班级也正在发生这样的状况,我的做法是谁的表现不好,谁被惩罚坐在后面。但是,在朱先生的案例中,我看到一个班主任是这样做的':凡是本周表现好的孩子,老师奖励他下周在这个座位上座一周,不能坐太久。这样一来,这个备受冷落的作为,变成了表扬的座位,吸引了更多的孩子想去坐。不但孩子们愿意去坐这个座位,而且家长们也纷纷鼓励孩子们好好表现,争取机会去坐这个座位。你看,脑筋一转,把消极的处境变为积极的育人行为,这是多么美妙的教育艺术呀!

  这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却潜藏着多大的教师智慧,也是老师用爱来呵护孩子们脆弱的心灵。我相信,一位老师最难做的事并不是上好一节课,写好一篇论文,而是如何做到对人性充分的关注、理解和呵护,并在几十年如一日的琐细工作中为每个孩子积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所以,从朱永通先生《教育的细节》一书中,我收获颇丰。教育,说到底,是对“人”的教育。有人说教育就是一堆的细节。是的,教育无小事,仔细品味书中的每一个案例,你会发现细节于悄无声息处极大的改变着人性。而如何能够关注到细节,则需要我们老师给予孩子们极大的耐心与爱。有爱,才有心;有心,才会关注。我想只要坚持捧着一颗爱心来,这些柔弱的小草们会不断地茁壮成长,开出美丽的花朵。

  愿用一首诗表达我的理想:我把手中的红烛高高举起,只要我的鸽群能翱翔蓝天,只要我的雏鹰能鹏程万里,只要我的信念能坚如磐石,只要我的理想能永远年轻,我情愿燃烧我的每一寸躯体,让我的青春乃至整个生命,在跳动的烛火中升华,在血液的鲜红中奔腾。

  愿俯下身来,关注每一朵花开。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13

  因为组织1+1教师读书俱乐部活动,因为张文质老师的引见,认识了许多喜欢阅读也乐于推动教师阅读的朋友,朱永通老师就是这样的人。如此说来,认识永通老师的时间也有十年了。前些年,朱老师也常参加我们的读书月谈会,相识十年却不知道朱永通老师伟岸的身躯内却藏了一颗敏感细腻的心,直到我读完他的《教育的细节》。

  《教育的细节》很经典,经典的教育范例值得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反复咀嚼和回味。一千个莎士比亚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育的细节》书中作者精心选择的范例无论从教育性、哲理性、典型性等方面都堪称经典,相信阅读此书的每一个读者都会从书中得到启发,激起对教育现状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

  在“减负,减出幸福来了吗”一文提到学校给学生“减负”的两件事让我读后在哭笑不得中心情愈加沉重:一件事是为了检查各校是否减轻学生负担,教育主管部门的检查组每天早上突击性的守在一些学校大门口,用电子秤检查学生书包的重量,凡超过规定的一律登记,排出名次在全县通报。某校的一位女生因为书包很重严重超标被检查时,“机智”答复检查人员说书包里面放着衣服、雨伞和球拍,被学校树为随机应变的典型。

  另一件事情是教育主管部门为了落实减负精神,重新规定上下午的放学时间并严格规定若放学10分钟后学校还留有学生的,一律取消该校参评“减负先进校”的资格。当年曾经把上午放学时间规定为10:50,给家长造成严重不便而令家长叫苦连天。

  书中形象生动的写道“每当一放学,教室则像进村的鬼子,恶狠狠地到教室扫荡,清空后的小院,一时间变得无比寂静,教室办公室不时传来笑声,此刻教师们大都聚在一起泡茶聊天,等待检查组的到来。”也因此朱永通老师大声疾呼“减负变成学校不得不想办法应付的一个又一个检查,这本身就是折磨人的巨大负担,所以,减去对学校多余的检查给学校松绑,让师生多一点自由呼吸的空间,这或许是避免‘减负’误入歧途的根本前提。”

  《教育的细节》里有智慧。排座位是每位班主任所必须经历的,而此工作也能考验出班主任教育智慧。在“润泽的座位”一文中,作者提出“如果一个班级里的人数是奇数,比如37或39,你会让谁来单独坐那个座位呢?相信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问题,但鲜有人去挖掘其背后蕴藏的教育奥妙。”怎么对待“班级里单独的座位”,我在我们工作室“相约周三”网络研讨中提出这个问题,有老师说“让班长坐,是班长就应该承担责任”,虽然有道理但忽略了学生是未成年人,即使是班长如果长期在班级独坐不仅与同学沟通有问题,也可能因此而滋生“我是班长”的优越感;有老师说“让最爱讲话的学生坐”,相信这一招是许多班主任用过,对待话多的学生,无奈之下将其“孤立”,想想当年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我也因为缺乏教育智慧而用过此招。

  此时想起,很是内疚、不安……朱永通老师在书中写道“总有教师独具匠心,从爱和尊重出发想出办法”,奖励表现最好的孩子下周在这个座位上坐一周,而且“不能坐太久,因为让谁的孩子去坐,家长们都会很有意见,且客观上,这个座位对孩子的视力来自心底,或多或少都会有影响,这样一来,这个备受折磨的座位,变成了表扬的座位,吸引了更多的孩子想去做,不但孩子们愿意去坐这个位置。

  而且家长们也纷纷鼓励孩子们好好表现,争取机会去坐这个位子”,写到此,朱老师忍不住地赞叹“你看,脑筋一转把消极的处境变成积极的语言行为,这是多么美妙的教育艺术。每走到一个陌生的座位去做符合生长中的孩子的心理机制,更为关键的是,这个新的座位,无形中构成的适当刺激,暗合了人的'炫耀本能,它可以激发出人潜在的正向能量。”

  《教育的细节》里有共鸣。朱永通老师《教育的细节》许多处说出了我的心声,说出了我想表达却表达不清的东西,因为在教育上我就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教师。为此我做了大量的摘录,比如:“学校的风格是一种说不出的味道,一个人的品位就是这种味道长时间培养起来的。有时候,一个学校的味道有可能在学生的记忆里嵌留一辈子。”,“任何一所学校的细节,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往往和它的文化有疏密不一的联系。看一所学校是否有人文气息,不用去琢磨那些贴在墙上给人看的标语或理念,也不用费心去加减乘除一个个考核指标的得分,有时一个细节,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最近电视剧《太阳的后裔》成为热门话题,剧中传递了许多正能量的东西,比如生命高于一切,在医生眼里只有病人和健康人,没有好人和坏人之分,只要是生命,就不分国界、不分好坏,不惜一切代价救治的责任感;在自己被偷的情况下当小偷有困难依然能够主动帮助小偷,感动和影响了小偷使其改邪归正;完成任务接到撤离的'命令可以离开地震灾区却因为战士和医生的使命感而主动留下……剧中有一个细节对我触动很大,就是余震发生时,年轻的李医生为保全自己撇开一时半会儿也救不了的伤员而逃离废墟。事后这件事一直在内心折磨着他,在地震过后不仅没有告知家人自己平安,连即将临盆的妻子都没有联系,一脸愁苦抑郁地不断投入更危险的工作,在工作中救赎,直到那位伤员原谅了他,他才原谅了自己,心灵如释重负,微笑重返脸庞。这个细节没有明显的说教,而是通过人物的自责、内省、自救而诠释人生的意义。

  正如《教育的细节》中所说“坚持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的努力去改变。小如一厘米的改变,如果它挑战了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反教育的‘习惯无意识’,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多更大的改变。在我看来,与其整日期盼外在强有力的制度变革来改变一切,不如向内求和向外做,秉持一厘米之边的信念和行动。”一部充满正能量的韩剧可以赢得那么高的点击率,对年轻人的影响那么大,不得不让教育者的我们反思: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应该如何进行才能有效?当我在朋友圈发出这样的感慨时,我昔日的学生则从中感受到我对教育的忧虑和不自信,为我鼓气说“老师二十几年前教我们政治时已经采用如今mba式案例教学法,把整本枯燥的政治教材知识变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传授给我们,并引导我们开放性思考。

  这在那个年代,不可谓不大胆。也感谢老师的包容和高度,才让我们没有死读书而是能够更好思考什么样的三观才是正确的,适合我们的。如今的我们能够有理想,有情怀,有追求,有守护,没有人变愤青,更没有人变腐朽,老师之功不可谓不大。”学生的话再次让我坚定自己“学生的成长是如此的美妙和神奇,它不仅愉悦着教师的心灵、推动着学生自己的发展,也带给家长们信心和希望。学生是成全和成就教师的贵人。”的信念,也由此特别认同永通老师所说“好的教育,一定是让人如沐春风的情感教育。

  教育的人间情怀,胜过无数的教科书和僵硬的规章制度。它是教育者伴随自身的生存状态而来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感悟,是教育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

  《教育的细节》是一本好读的书,符合崇尚简单质朴的我的胃口。书中无论理和例都通俗易懂,很接地气。看得出身为编辑的作者是真正热爱教育,真正走进了学校、走近了教师,不仅为中国教育的前途忧心忡忡,也设身处地地在为教师的发展着想。

  如同他在书中所写:“事实上,在今天中国僵硬的教育体制下,不管是谁,都只能在体制的隙缝间做一些细小的尝试和努力。如果你想跟游戏规则说‘不’,争取一点个人自由呼吸的空间,结果可想而知:你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正因此,那些穿越俗世利益的拒绝声,自然多了些许悲壮美。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14

  我经常对家人说,当老师的我很忙,没有时间干家务活。对朋友说,当老师很累,没有意思。确实没有老师不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是上课、改作业、备课辅导、谈话开会理论学习等等,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心累,恐怕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简单的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没有主动去做。教师的任务比较繁重,时间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流淌,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了。

  谈到如何解决时间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届公开课,区培训班的学员和区教育局的指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和指导员本来打算记一些记录,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然连记录都忘记了,就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这是多么令人惊叹啊!课后有一位教师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一辈子都在备课,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确实,做教师的每天必须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我想:这也就是许许多多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的根源。在今后的日子里加大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15

  《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文笔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爱的教育》书中那些平凡的人物:小石匠、卖炭人、父亲的老师、我的老师、铁匠的儿子、盲童等等,依然浮现在我眼前。《爱的教育》是以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 100个与孩子有关的故事:《扫烟囱的孩子》、《穷人》、 《虚荣心》、《感恩》、《嫉妒》、《吵架》、《告别》等等,歌颂了儿童应该具备的纯真感情。同时书中也表露了从家庭、学校到整个社会,都在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塑造着儿童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

  《爱的教育》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飞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竟使人们宁愿葬送自己的生命来挽救爱?带着这个问题,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长途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这一切的一切,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在这当中,我找到了答案。虽然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特殊,但真的让人觉得很温暖。爱比珍珠更宝贵,比糖果更甜蜜,比水晶更晶莹,比群星更璀璨,爱是一种感觉,是一种令人快乐,人人都想要而又用金钱买不到的'感觉。爱能够将心中的恨化为勇气,它使你微笑地面对生活,使你倔强地反抗命运,它是还魂的仙草,给罪人新生,他是慈爱的母亲,唤浪子回头,它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命运不会让你白白付出,它会用人间最珍贵的爱来回报你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身边,因为它无影无形,所以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成为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如亲子之爱,如此平凡,但很多人都无法感觉到。安利科有一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为什么呢?我思考着。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最容易忽略。人类是那么伟大,难道竟不习惯人间最平凡的亲情吗?《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是我们所比不上的,同时也是令人羡慕的。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就连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引起了我深深的沉思。而面对现在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而不是为孩子的错误找理由,但为什么仍有父母溺爱自己的孩子呢?当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的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了《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同时这份心情,也将我在成长道路上碰到的痛恨,化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这是我获得的意外收获。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已,有的想更悲观,则会自杀,表示他的抗议,这多可悲呀!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世界上最大的幸福就是坚信有人爱我们。”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助我、我多幸福呀!当你能够感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的时候,相信你一定不会吝惜付出你的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不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不是吗?在《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是这样但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甚至"消失",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珍惜的。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从别的岁月里飘进我生命中的云朵,不在落下雨滴,也不再刮起风雪,只把那融入大自然的爱的色彩,挥洒于我蔚蓝的天空。四季的风吹动着岁月的风铃,奏响迷人的恋曲,如流星般划过天际,仿佛一首纯真的抒情诗、一支幽婉的小夜曲,荡漾在我心头。我感激上帝,谢谢他将我变成人类,这样我才有机会,体验爱的生活。朋友们、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请乘上“爱”的小舟,走完属于你自己的爱的人生。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教师读《爱的教育》心得体会03-08

教师读爱的教育心得体会04-21

教师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10-31

教师读教育理论书籍心得体会11-19

教师读爱的教育心得体会(精选33篇)03-31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常用[15篇]11-14

读教育经典心得体会05-31

教师教育心得体会12-16

教师的教育心得体会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