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汇编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
《运动与设计》是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运动与力系列的第七课,本课侧重于科学、技术和社会三方面的内容,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身边的常见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性、综合性和开放性。
《运动与设计》中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这一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引导孩子们多去关注生活中的`“精妙设计”,研究他们所熟悉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将自己所学的运动和力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了解自行车各个主要部件的名称,这样他们才会言之有“名”。将自行车的实物与课件结合,让学生认识自行车的各个主要部位:车把、刹车(车闸)、脚蹬、齿轮、链条、前轮、后轮……。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认识自行车的结构,又尽可能地给学生留有观察和思考的时间,从而从自行车与运动密切有关的部件入手,引发师生共同探讨自行车运动哪些地方需要摩擦?用什么方法增加摩擦力?自行车运动哪些地方不需要摩擦?用什么方法减少摩擦力?这个环节,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结合日常经验,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教学内容基本可以完成,如果上课时,将自行车实物搬进课堂,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研究,效果将更佳。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简单电路》,教材第30页至32页。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使学生亲身经历探究一个简单电路的构成,初步学会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简单电路的探究,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做科学的热情,体会探究、合作、交流的乐趣。
3、科学知识:
认识简单电路的组成,并能画出简单的电路图。
教学重点
认识简单电路的组成并画出简单的电路图。
教学难点
能连接稍复杂的电路。
教学准备
电池、电池盒、导线、小灯泡、小灯座。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新课。
二、亲身经历,科学探究
1、试一试。
用给定的材料,想办法让小灯泡亮起来,并观察是怎样连接的。
2、画一画。
用图表示出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
3、换一换。
提问:如果把小灯泡换成其他用电器又会怎样呢?
(1)把小灯泡换成小喇叭,会怎样?
(2)把小灯泡换成小电机,会怎样?
4、问一问。
(1)在连接过程中使用了哪些元件材料?
(2)怎样连接才会使小灯泡亮起来?
5、做一做。
(1)小灯泡亮时,怎样才能让它熄灭?
(2)小灯泡熄灭时,怎样才能让它亮起来?
(3)有更方便的办法来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吗?
请大家分组合作连一连。
6、说一说。
(1)这个电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你知道这些材料各自的作用吗?
三、合作参与,探索发现
指导学生分组动手组装一个简单的红绿灯,并使红绿灯按指令工作。
(1)红灯亮。
(2)绿灯亮。
(3)红灯、绿灯都熄灭。
四、回顾亲历,自主小结
1、今天我们探究了什么知识?
2、通过今天的探究活动,你知道了什么?
附板书设计:
简单电路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参与制造人工彩虹实验,知道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了解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所反射的光的颜色所决定的。
2、能对本小组的设计进行改进和完善,对其他小组的设计提出合理的建议。
3、养成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发现新问题的好习惯。
其中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是教学重点,设计提出研究问题、实验方案是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
(一)问题导入、激发探究
1、谈话: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原理,我们解决了生活中许多地方的采光问题,还设计了自己的“阳光小屋”。你设计的“阳光小屋”是什么样子的?还有什么问题吗?说给大家听听。
2、学生汇报设计的阳光小屋和问题
3、教师小结,提出新的研究问题——怎样才能是我们的阳光小屋充满色彩?
设计意图:问题来源于生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基础,学生经历了阳光小屋设计,学生在汇报交流中总结了小屋的特点,一是阳光要充足,二是通风效果好,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提出“怎样让小屋充满色彩?”,探究问题自然生成,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实验导学、交流导疑
1、引入实验:学生阅读课本25也中的资料卡——课件欣赏图片——汇报收获和启示
2、小组实验(一)——制造人工彩虹
——教师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欲望。
——介绍实验材料,展示实验要求(实验材料:三棱镜、手电和白色纸板;实验要求:①在准备的实验材料里找出实验所需的器材:手电、白纸片和三棱镜。②实验中认真观察,把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③实验后小组讨论,根据观察的现象对阳光的颜色做出结论。)
——小组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论
——汇报展示,在交流中理解光的色散现象和光的颜色(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并且是按照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序列排列的)。
设计意图:把学生置于实验探究活动。学生探究怎样让小屋充满色彩,一是感到突然或者困难,教学时利用课本中的资料和彩虹图片做启示,学生会有新的想法,把阳光变成彩虹,便自然引入“制造人工彩虹实验”,直接要求学生实验,也会是一筹莫展,以演示实验示范、展示要求规范实验、汇报交流突出探究,让实验顺利进行,并能有所收获。
3、小组实验(二)——物体的颜色
——问题引导,红花绿叶这些物体的颜色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小组实验:将人造彩虹投射到不同颜色的纸板上,纸板会呈现什么颜色?
——全班交流,解开疑惑
——引导小结,归纳结论(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式。学生把普通白光分离出七色光后,便会对物体的颜色产生疑问,有了前一个实验和猜想的基础,让学生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将实验探究引向深入,能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检测导练、知识应用
应用解释现象:
1、夏天人们都喜欢穿浅颜色衣服,特别是白色的,不喜欢穿深色衣服,特别是黑色的。这是为什么?
2、房间里人们为什么总喜欢把墙壁刷地又光滑又白?
3、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设计意图:知识在应用中巩固。学生探究了有关阳光的颜色组成和物体的颜色知识,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把探究出得知识应用于生活,起到应用、检测和巩固的作用。
(四)交流总结、拓展延伸
1、汇报收获,体验成功
2、实验延伸:用平面镜和水做实验在制彩虹。
设计意图:在汇报收获时体验成功,在阅读“知识链接”延伸,在要求继续研究中拓展。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4
一、教材
1、教学内容:昼夜的形成。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意义:
本课在小学中年级初步直观了解地球、太阳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法认识探究昼夜交替现象和原因,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历程,引导学生感受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体会到科学技术在探索地球奥秘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3、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手电筒、蜡烛,纸人,遮光窗帘等模拟昼夜的形成,形成直观地球昼夜现象。
(2)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通过学生开学术小组讨论会,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4、教学重、难点: 观察地球仪,弄清楚地球自转方向、周期、昼夜形成过程。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提示
学生已经学习并初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观察了地球仪,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并试制作地球模型,初步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及通过太阳观察地面影子、温度、方向等知识。教学昼夜的形成同样采用直观教具演示,以生动、形象、直观的实验,富于启发地提示知识的内在规律,明白太阳、地球之间的关系,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要24小时这些知识通过直观教具演示和学生活动小组的实验活动,富于启发地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使学生明白发生昼夜的形成与地球自转的必然联系,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昼夜的.形成,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实验能力、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2、学法提示:
教师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实验、探究活动中,使之产生学习兴趣,自觉主动地学习新知。故本节课先是采用了操作实验法,让学生亲手发现新知,感受学习乐趣;其次采用演示法,激活学生思维,使其形象、逼真地体验到昼夜变化的产生;最后在拓展思考练习中,采用讨论辅导法,指导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1、复习上节课已学过的地球知识,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根据课题,学生分组研究探索,小组长到教师处领实验器材,教师发研究记录卡,教师到各小组辅导实验研究,从而为学生动手操作和理解“昼夜的变化”作好铺垫,小组长记录研究成果。
3、各小组上台展示研究成果,台下学生补充评价优缺点,教师注意点评。
4、教师示范实验,重点解释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5、再次让学生按教师实验过程摸拟实验,注意思考理解方向、周期、速度。
6、质疑问难,课堂小结。
7、为加深学生对“昼夜的变化”的理解,根据实验拓展:在同一天中,上海和乌鲁木齐、中国和美国,哪个地方先被太阳照到?(把握地球自东向西自转)
四、板书:
昼夜的形成
地球正向太阳面——光明
地球背向太阳面——黑暗
地球自转——光明黑暗交替
——昼夜形成
这样的板书,能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有利于学生迅速直观理解课文内容。
五、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1、课前搜集信息;
2、实验;
3、讨论辩论;
六、主要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探究法;
3、实验法;
4、暗示法;
5、演示法。
七、使用仪器
1、地球仪;
2、电筒;
八、达到的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开学术小组讨论会、学会使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能形成直观地球昼夜现象,培养了他们观察、推理及初步的空间概观念。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5
活动目的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小型的太阳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活动内容
实验太阳灶
活动准备
一个大号手电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硬质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长约4厘米的圆柱体。
活动设计
找一个大号手电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用硬质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长约4厘米的圆柱体,直径以正好能紧紧塞进反光碗的圆孔为宜。在圆柱一端横向钻一个细孔,穿入一根直径相当于孔径的铁丝,然后将露在圆柱外的铁丝两头扳折90°,各留5厘米,减去多余部分。
把圆柱塞入反光碗的圆孔内,再将铁丝两端插在一块泡沫塑料或木质底板上。拿一根细竹签,削尖两头,一头插在反光碗中央的圆柱上,另一头插上一小块土豆。把装置放在太阳下,调节反光碗朝着太阳方向,竹签长度要耐心调节,让插上去的土豆正好位于发光焦点上。要不了多久,土豆就会被太阳光烤熟,发出香味。
后记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了解太阳灶的初步原来,学生的探究热情十分高涨。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
2.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
3.能够做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2.知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3.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
2.感受到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教学难点: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跳跳球、课件、拉力器、红外线(或者玻璃瓶)
支架、测力计、拉簧、钩码、记录表格{每组一份}
2、学生分组材料:海绵块、拉力弹簧、压力弹簧、钢尺(塑料尺)、橡皮筋、(橡皮泥)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展示拉力器,请两位同学来拉动它
教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想不想来玩一下?
教师请两位学生拉开拉力器,在松开。
提问:在拉的过程中, 拉力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相机板书“形状改变”。手松开之后呢?为什么会这样呢?(课前渗透弹性、弹力的知识)
教师:看来物体改变形状以后,很多现象也会随着发生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物体的改变形状以后所引起的一些变化。(出示课题)
二、认识弹性和弹力。
1、教师:刚才有同学说到了弹性、弹力,那么大家觉得什么叫做弹性呢?
学生交流,
2、教师:那么到底什么是弹性呢?大家可能也说不清楚了, 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弹性。老师为同学们准备的材料有:海绵块、拉力弹簧、压力弹簧、塑料尺、橡皮筋。(课件展示)
(课件出示要求)1、用力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观察物体的变化。2、慢慢去掉所用的力,观察物体的变化。3、把观察到的现象用文字或图记录下来。
附记录表:(用最拿手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物体名称
原来的样子
用力后的样子
去掉力后的样子
2、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观察物体是否具有类似于拉力器变化的特性。
3、汇报交流,展示观察记录。
教师可以提问:你是怎样做的呢?发生了什么现象?
(教师要注意评价用语)
教师:你的方法很有新意。/你的发现真棒。
教师:大家经过动手操作之后,发现了这些物体具有怎样的共同点呢?
(可以恢复原来的形状)
4、教师:那么这些物体怎么会恢复原来形状的呢?我们再拿出这些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物体,先对它施加外力,然后慢慢地松开手,体会你手上的感觉。
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提问:你感受到了什么?这股力是往什么方向的?与你所用的力的方向一样吗?大家觉得这股力有什么作用呢?(可以出示一段课件)
5、现在,大家觉得什么叫做弹力呢?什么叫做弹性呢?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出示概念。指名一位学生读一读。(课件出示)
教师提问:弹性和弹力是不是同一个概念?他们有什么区别呢?
三、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1、教师: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弹性。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物体的弹性呢?
学生汇报,交流,可引导学生具体说一说
教师可以提问:这个物体哪里应用了弹性?
2、教师:2008年北京奥运会很快就要在北京召开了,在奥运会的比赛当中,也有很多比赛项目是和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下面请同学们看一看,下面这些运动项目,哪些地方应用到了弹性呢?
播放幻灯片,撑杆跳高,跳水,足球,射箭,
提问:什么地方应用了弹性?撑杆跳高怎样应用了弹性呢?谁给撑杆施加了力呢?撑杆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力?这种力起到了什么作用?谁可以来完整地说一说呢?
四、研究拉力大小对弹簧拉伸的长度的影响。
1、教师:再来看一看老师的这个拉力器,有没有同学想要试一试一个人来拉动他呢?
教师请一位学生拉动拉力器。
有没有同学可以拉的更长一点呢?(知名一位学生)
提问:那一位同学把拉力器拉得更长一点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那么大家觉得:弹簧拉伸的长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教师: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但这些想法都是出自你们的生活经验,只是一个猜测。那么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上,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方法来证明这个猜测呢?(做实验)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2、教师:老师为同学们提供的材料有:支架,弹簧,钩码、直尺。(课件显示)利用这些材料,大家觉得可以怎样来开展实验呢?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3、屏幕显示试验记录单,教师确定实验方法。
(1)首先搭好支架,挂上弹簧,量出弹簧的长度。
(2)一个一个地往弹簧上挂钩码,每挂一个,就要量出弹簧的长度,计算出弹簧贝拉伸了多长。
(3)做好记录,最后要得出结论。
4、提问:在进行实验的时候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呢?
分工合作 精确测量
5、学生开展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提供给学生4个钩码
在巡视时,注意引导学生精确测量,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6、教师:大家通过刚才的研究有没有什么发现呢? (钩码越多,弹簧伸长的长度就越长)
教师:那么,每多挂一个钩码,弹簧伸长的长度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呢?
(每次多挂一个钩码,弹簧伸长的长度都是差不多的)
教师:那你们能不能预测一下,当挂5个,6个,甚至7个钩码的时候,弹簧会伸长多少呢?(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那我们再来试一试好吗?组长来领取材料,继续往下面做。
7、学生汇报试验结果。
教师可以提问:和你们的预测一样吗?其他的小组呢?
8教师:通过试验,大家觉得拉力与弹簧拉伸的'长度有没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知名学生汇报,教师出世界论)
9、教师:我们通过实验、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了拉力与弹簧拉伸的长度的之间的关系,真了不起,以后大家对生活中的一些科学问题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有条件也要尽量亲自试一试,找找其中有没有规律。
10教师:刚才,老师只准备了8个钩码,弹簧伸长了大约9厘米。如果我们再往上面挂一个,弹簧可能会伸长多少呢?如果挂10个呢?会有多长呢?挂20个呢?100个呢?如果我们无限制的王弹簧上面挂钩码,弹簧是不是还可以按照这样的规律继续不断拉伸呢?(学生汇报。)
教师:同学们想不想来看一看真实的结果是怎样的?
教师演示实验。
教师:同学们请看,发生了什么现象呢?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物体的弹性并不是无限的,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五、拓展
1、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了哪些收获呢?
学生汇报交流
2、教师:老师这里还有一种好玩的东西,橡皮泥,那么橡皮泥又没有弹性呢?请同学们动手玩一玩,看一看橡皮泥又没有弹性?
学生活动,汇报。
教师:有些同学说有弹性,而有些同学说没有弹性。好像都很有道理。那么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来看一段录像,可能对解决这个问题有所帮助。(播放录像)
3、看了这个录像,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呢?
学生汇报。
4、教师:那么,到底有没有没有弹性的物体呢? 老师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好好的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去查找一下资料,或者动手做一下试验。下一次把你们的结果来告诉老师,好吗?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为了保证对营养的吸收,有的食物适宜生吃,有的食物适宜熟吃。
(2)食物由生到熟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其中有的变化是有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加热的过程中,观察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
(2)通过细致的观察,比较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并用文字或语言进行描述。
3.情感目标:
细致认真地完成食物生与熟的比较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了解生与熟的不同。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能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
三、材料准备
给每组学生准备:切开的生马铃薯和熟马铃薯,两小块生鸡肉(或猪肉),酒精灯、支架、石棉网、水、烧杯、镊子。
演示实物:大米、黄豆、苹果、葡萄、黄瓜、豆角、土豆、草莓、鸡肉、猪肉、鳝鱼……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合理的食物搭配可以保证我们获得均衡的营养,而食物的不同食用方法会影响我们对营养的吸收。
就让我们今天一起来探讨探讨吧!
讨论: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有什么不同呢?不同的食物该怎样合理食用呢?
二、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1.出示一些食物的实物:
2.揭示题目。
3.小结:有些食物经过烹饪后对我们的健康有利,而有的食物生吃更富有营养。
说说哪些可以生吃?哪些要熟吃?
举例说说生食和熟食。
三、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1.教师提供切开的生、熟马铃薯。
2.从生到熟,食物发生了变化。食物烧熟了,与生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分组观察它们的变化。
A. 看看马铃薯的颜色变化
B. 摸摸马铃薯的`软硬异同
C. 尝尝马铃薯的味道
汇报:马铃薯的营养会变化吗?
讨论:把马铃薯烧熟了吃有哪些益处?(熟的马铃薯和生的马铃薯一样富有营养,但熟的马铃薯含有的营养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四、观察比较生、熟鸡(猪)肉
1.操作指导:
放在水中煮。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装置,练习使用酒精灯。(将石棉网放在支架上部—烧杯里倒入水,置于支架的石棉网上—打开酒精灯灯帽—点燃酒精灯—置于支架下部—用外焰加热—使用完毕,用灯帽灭火)
2.实验要求: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和记录。
(1)观察生鸡(猪)肉
颜色、气味、用镊子夹住撕扯……
(2)预测:鸡(猪)肉从生到熟会有哪些变化?
(3)分组实验:用清水加热鸡(猪)肉
分组实验,教师巡回随机指导
汇报:将观察到的现象尽量用语言描述出来。
讨论:烧熟的鸡肉与生的鸡肉有什么不同?生的鸡肉为什么不适合直接食用?
五、小结:
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在加热后会发生变化,变得容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而且熟的食物比较松软,也容易被消化。但是食物在这样的加工过程中,营养会有一些损失。生的食物会保留自身的营养成分,特别是维生素不会被破坏。所以采用生食的方法能够减少营养的损失,但是生吃食物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8
一、教学准备
1、白纸、放大镜每人一份
2、书写纸、卡纸、挂历纸、报纸等每组一份。
3、每组准备两本不同的厚薄的书。
二、教学目的:
1、经历对一张白纸的外部特征进行多角度,多方法的观察描述的活动过程。
2、培养观察比较各种白纸不同和相同特点的能力。
3、培养探究纸的兴趣。
4、知道纸是由纤维组成的。
三、教学重点: 观察纸的纤维。
四、教学难点: 探究观察比较各种纸,不同特点的方法。
五、教学活动过程
㈠观察描述一张白纸的特点。
1、(出示一张白纸)这是一张纸,它是什么颜色?这张纸除了颜色是白的特点外,它还有什么特点呢?
2、提供给学生每人一张白纸。让学生进行独立观察,并根据需要记录关于这张白纸的特点。
3、小组交流每个人观察到的关于白纸的特点。
4、全班交流归纳:关于这张白纸我们观察到了它的哪些特点?
5、评价要求:能观察到关于一张白纸的10个以上的外部特征。
㈡比较两张纸的不同。
1、观察一下你们桌上的纸主要有什么不同?
2、学生分组观察并作记录。
3、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它们的`不同特点的?
4、学生汇报交流。
5、比较两张纸的厚薄可用哪些方法?
6、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得出各种方法。
7、试着你们说的方法比较生字卡片与科学纸张的厚薄。
8、怎样观察比较两本不同书的厚薄?
9、学生讨论得出可以用测量、计算等方法。
10、学生用尺来测量两本书纸张的厚薄,并交流观察测量结果。
11、评价要求:能够理解并经历比较各种纸不同特点的观测手段或方法。
㈢观察纸的纤维。
1、这些外形不同的纸,它们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呢?
2、引导学生将小纸片撕开,观察撕开的纸边。
3、学生观察,并作交流。
4、全班交流: ①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②师归纳:这是纤维。
5、纸面上能观察到纸的纤维吗?引导学生将撕下的半张纸揉成团,再展开,用放大镜观察纸面。
6、学生试验之后:①报纸,餐巾纸可以观察到。 ②书写的白纸、书本的纸张不能观察到。
7、学生观察,并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8、总结: ①在观察中你们有哪些新的发现? ②产生了哪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有什么想法?
9、学生讨论得出: ①发现:纸是由纤维组成的。 ②问题:纸的纤维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有些纸的纤维粗,有些细?纸是怎么造出来的? ……
10、评价要求: 能够观察到纸的纤维,知道纸是由纤维组成的。
㈣课堂延伸。
1、课后针对这些问题去搜有关纸的资料,了解纸是怎样造出来的。
2、分析下节课的内容:我们来造一张纸。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经历一个观察和探究植物根的主要作用的过程;
2.设计出验证根的吸收作用、茎的输送作用对比实验的方法;
3.体验到植物的根和茎作用的多样性,形态的多样性,初步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
【教学准备】
玉米、胡萝卜、水葫芦、菜豆的植株;
新鲜完好的小植株、试管;
牵牛花、玉米、丝瓜、草莓的'茎;
带花小植物、大号烧杯、红墨水、蓝墨水;
食用油、小刀。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植物制造食物所需要的水和土壤中的养分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呢?
2.学生讨论、推测,汇报。
二、根的形态的观察
1.观察玉米、胡萝卜、水葫芦、菜豆植株根的不同形态。
2.归纳:植物的形态多种多样,但它们都长有根,根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
三、设计实验,验证根的吸收作用
1.你需要哪些器材?(小型的带根植株、装有水的试管两支、食用油、滴管)
2.为了保证试管中的水不散发到空气中,我们需要怎样做?
3.什么现象能够说明试管里的水被植物的根吸收了?
4.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实验装置。
5.学生用自己设计的方法延伸到课外观察验证。
6.植物的根在植物生长中还起什么作用?
四、茎的形态的观察
1.土壤中的水和养料被根吸收后,又是怎样被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去的呢?
2.观察牵牛花、玉米、丝瓜、草莓的茎。
3.归纳:植物都长有茎,虽然茎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茎的作用都是一样的——输送水和养料。
五、设计实验,验证茎的输送作用
1.能想出一个方法让我们可以观察到茎把水输送到叶和植物的其他部分吗?
2.学生设计观察方法:
学生设计方法一
学生设计方法二
学生设计方法三
……
3.学生设计验证性的对比实验。
4.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的实验装置。
(1)为什么接触到红水的植物的叶和花都染成了红色?
(2)为什么没有接触到水的植物的叶和花都蔫了?
5.通过对植物茎的观察,我们知道茎对于植物具有哪些重要作用?
六、小结,延伸
今天,我们想出了哪些方法来观察和验证植物的根和茎的作用?关于根和茎的什么问题你还有兴趣观察和研究,准备用哪些方法来观察和研究?
附:板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根据形状取的的名称。
2.磁铁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3.磁性和磁极。
过程与方法:
1.能边玩边思考和交流,从玩中发现磁铁的性质。
2.能运用磁铁的性质解释现象和制作玩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表达和交流。
2.激发探究兴趣。
3.通过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学准备】
学具:每4人一组
桌面——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环形磁铁,水槽(有水)
桌肚——回形针、泡沫板
实验记录单
教具:磁铁鱼(用泡沫做,里面藏一块条形磁铁)、课件、多种形状的磁铁、
渗透:回形针排队
【教学过程】
一、动画激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很有趣的'动画片,想看吗?一起看屏幕(点击播放《猫和老鼠》)。
知道Tom用的是什么秘密武器?同意吗?(板书:磁铁)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看到它能吸引铁熨斗)
对,我们把磁铁能吸铁一类物质的性质叫做磁性。(板书:磁性)
二、自主探究磁铁的性质
(一)学生回忆平时玩
看来你肯定玩过磁铁,还有人玩过吗?既然玩过,那你们一定从玩中已经发现了磁铁的很多秘密,是吧?把这些秘密先在小组里说说,过会儿全班交流。
预设:
1.磁铁有各种形状
对!瞧,(课件出示马蹄形、条形、环形磁铁),这是我们常用的,第几个和刚才汤姆拿的一样?对,它叫马蹄磁铁,这个叫条形磁铁,最后一个叫环形磁铁。名如其形!你们看这里还有球形磁铁、柱形磁铁(出示实物),形状太多了!
2.相吸和相斥
你是怎么发现的?(请给大家演示一下)
有谁没有过这样的体会?(让这部分同学拿着试一试)(板书:相吸、相斥)
3.隔着物体也能吸。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桌面上放一块磁铁,用桌面下的磁铁带着走)
(二)提供材料现场玩
不错,一个个从玩中发现了这么多知识,真了不起!你们还想再玩一玩吗?
行!老师给每组提供了磁铁和回形针,就这两样。比一比哪个小组会玩,看看哪个组能从玩中发现磁铁更多的秘密。注意把你们的发现及时记录在这张纸上。
预设:
(1)一个接一个的排列,说明磁性能够传递。(板书:可以传递)
(2)把磁铁往回形针堆里放,磁铁总是会有两个部位吸引的多。
吸得多的部位说明了什么呢?(磁性强)
揭示概念:我们把磁铁上磁性最强的部位叫做磁极。(板书:磁极)
(三)老师引导深入玩
刚才看到同学们玩得那么开心,老师手也有点痒痒,我也来玩一个!我用泡沫做了一条鱼,它可以浮在水面上(师用水槽取水),而且它还能自由转动。来个比赛,如果鱼头朝南算老师赢,如果鱼头朝其它三个方向都算同学们赢。行吗?为了公平,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拨动鱼并宣布结果。
(1)诱生质疑
哈哈,老师的运气真好,每次都赢!
(2)揭开谜底
鱼有问题?你帮大家看看!
(3)讲解步骤
你们也想动手做做这个有趣的实验吗?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1
一、教学内容:
《太阳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太阳钟和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太阳钟的原理制作计时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三、教学准备:
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电筒、日晷模型
四、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现在几点了?”(学生说出时间)“你们是通过什么知道现在的时间?”(手表;上课的时间表)“那么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学生自由回答)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同时板书:太阳钟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认识太阳钟
1、介绍牛顿的故事
前几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日影的移动反应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太阳在天空的运行是匀速的,利用这个规律,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就做过这样一个太阳钟。(教师边演示)他在空地上插根棍子,每隔2小时,在棍影的终点放一块石头做记号,(利用电筒照射光,产生棍影)记下时间。他利用摆石头记影子,又在石头上记时间,看!多简单,多巧妙的太阳钟就做成功了。他做的这个太阳钟据说在村上用了70多年,人们把这个太阳种称之为“牛顿钟”
2、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得到了什么启发?
3、学生回答
4、教师小结
(二)探究日晷原理
1、介绍日晷:
实际上牛顿做这个太阳钟,是从日晷中得到的启发。(教师出示日晷的示意图和实物并把“日晷”板书在黑板)它又称作晷仪和日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时,通过不断的试验创造出来的,它利用太阳影子的变化来记录时间的工具。
2、制作日晷
同学们想不想研究日晷?(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袋,里边就有个日晷,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仿造这个示意图把它拼装起来。
3、探究原理
(1)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把它拼装完了!看到你手中的日晷你想知道些什么?研究些什么?
(2)学生回答。(晷面刻的是什么?它是怎样工作的?这根针有什么用?)
(3)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晷面和晷针:这是一个赤道日晷,晷面与赤道面平行,上面的刻度就是时间。晷针与晷面垂直,它就相当于我们手表的时针。
(4)在小组研究日晷是怎样工作的。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结合“牛顿钟”的故事共同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原理:当太阳光照射到晷针,晷面就出现晷针的倒影,倒影指向晷面的刻度就是当时的时间。
(7)为什么用太阳钟可以计时?你又时如何判断出当时的时间呢?
(8)学生讨论
(9)学生汇报
(三)认识手掌日晷
1、原来认识和掌握大自然的规律还可以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好处。那么在没有日晷的时候你能利用这一原理计时吗?
2、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介绍手掌日晷并出示示意图。
手掌日晷流传于民间,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智慧。使用方法是这样的(教师带领同学们实践体验):我们面向南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支笔,使笔与手掌垂直。拇指关节对着正南方,影子落在手上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
4、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共同体验手掌日晷的运用,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
5、请两组同学上台演示,台下同学说说指向的时间。
6、从这个试验你得到什么启示?
7、学生回答。
8、教师小结。
三、认识古代计时器
1、人民的智慧是深不可测的,在古代人们用来计时间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来看看这些计时器(出示计时器挂图)。
2、同学们在小组讨论它们都是利用什么原理计时的。
3、小组请代表汇报
4、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什么计时方法吗?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
四、归纳知识
1、无论是古代的计时器还是日晷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学生汇报(都有固定的刻度和标识)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
五、巩固新知,课后实践
请同学们根据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太阳钟”或者“计时器”,下节课带到课堂上共同研究。
六、教学反思:
古时常用的太阳钟至今似乎越来越少见,利用太阳钟的制作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后意识到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正确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这节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古代的一些计时工具,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并利用这一原理自己动手制作一计时器。
课前为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特质疑: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接着通过“牛顿钟”的故事初步建立学生对太阳钟认知,学生对于他的举动自然比较感兴趣。正好切入主题,介绍太阳钟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利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实践体验后,再找出工作原理,使学生认识更为深刻。
在学生意犹未尽的时候介绍手掌日晷,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迅速提高。学生实践验证后谈谈启发,帮助学生正确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最后出示古代一些计时器,让学生找出原理,并说说其它的计时器又是运用了什么原理计时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掌握大自然的规律,从中促使学生思考。同时让学生根据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太阳钟”或者“计时器”,下节课带到课堂上共同研究。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并把这节课的知识加以延伸。
这节课不受天气的影响下,带学生到室外体验教学效果更佳。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能力:能从曲线图中分析出人在生长过程中各时期变化的特点,并利用问卷进行调查和统计。
2、知识:正确认识到自己身体已经发生了哪些变化;举例说明“青春期”自己应注意的生理问题及和异性同学交往时要注意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青春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能与同学交流有关青春期健康的信息。
教学重点:
结合自身体验,通过数据、资料的分析和交流,逐渐养成科学地认识青春期带来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各种变化,用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身高、体重、肺活量的统计图表、多媒体课件
学生:四年来的身体外形轮廓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老师: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的身体和心理逐渐发生着一系列奇妙的变化,有的`阶段变化非常明显,有的阶段变化又不太明显,你注意到了吗?
活动:体验成长的快乐
学生:观察身高、体重和肺活量的统计图表,分析身体在不同时期发生的变化。
老师:知道学生正确识读曲线图。
学生:将分析出的结果填写在表中。
学生:讨论:我们在身高、体重、肺活量等方面的明显增长发上在人体发育的哪个时期?
老师: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还发生着哪些变化?
学生:汇报交流。
老师:祝贺你们已经进入青春期了。这是人生长河中最关键、最宝贵、最美好的时期,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我们可要珍惜哦!
老师:处于青春期的我们,除了身体的变化外,心理上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你意识到了吗?
学生:交流心理上的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学会健康生活
老师: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是从儿童走向成年的重要阶段,健康、顺利地度过青春期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讨论:青春期,我们需要怎样做呢?
老师:喜欢与同龄人交往是件好事,当你和异性同学交往时,需要学会掌握分寸。
学生:阅读男女生交往要注意的问题。
拓展:我所欣赏的品质与气质
老师:知道学生完成调查问卷。
学生:统计本组的调查问卷。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教学准备:
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纸、放大镜、小盆子、小瓶盖或小木块,搭"桥"用的.小纸条,记录用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观察过蚂蚁吗?蚂蚁是怎样的?能画一只大蚂蚁吗?让我们仔细观察观察蚂蚁吧!
二、观察哪一只蚂蚁。
1.选择观察瓶里的蚂蚁,还是放在白纸上的蚂蚁?
2.选择瓶里的蚂蚁观察,有利与不利的地方;选择白纸上爬的蚂蚁观察,有利与不利的地方;
三、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好一些?
1.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观察,既能看清楚,又不会到处乱爬?
2.用什么办法可以看得更清楚?用什么办法可以使蚂蚁不乱爬?
3.在盆子里倒一点水,水中央放一个小瓶盖或小木块,让一只蚂蚁爬到瓶盖上。蚂蚁只能停留在瓶盖上,不能到处乱爬了。不过,用什么办法让蚂蚁爬到瓶盖上去呢?
四、用放大镜观察蚂蚁。
1.小组内交流一下,怎样观察蚂蚁的身体。
2.分发放大镜观察蚂蚁。注意控制观察时的呼吸,别吹走了蚂蚁。
五、讨论蚂蚁身体的特点。
1.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
2.和蜗牛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3.和蝗虫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六、试一试。
1.看看瓶盖上的蚂蚁的行动,试着解释蚂蚁怎么不到处乱爬了。
2.如果再放一个瓶盖,在两个瓶盖上搭一座"桥",猜猜蚂蚁会怎样?
3.试一试。
4.怎么解释蚂蚁的反应呢?蚂蚁想家了吧?如果把蚂蚁放在教室地面上,蚂蚁能找回自己的家吗?
七、送蚂蚁回家。
这些蚂蚁原来住在什么地方,我们就把它们送回什么地方吧。在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中,请别忘了送小动物们回家,让它们回到各自的生活环境中去。在送小动物回家的过程中,我们还可能会有新的观察发现呢!
八、发布下一节课举行“我的观察研究”报告会的信息。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4
一、平时作业
第一次作业
1、你对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有何看法?
2、国外科学课程标准对我国科学课程标准的制定有何启示? 第二次作业
1、如何实现多种课程资源的合力作用?
2、为什么要重视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三次作业
1、阐述教师专业发展的两种理性假设。
2、阐述小学科学课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
具体要求:
(1)字迹清晰,书写认真
(2)要点准确,内容充实
(3)统一用学校大的作业纸,分开写,每次作业单独存档
(4)不做或整篇抄袭的',0分
二、副卷作业
任意选择一个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编写教学设计方案。具体格式见教案模板,先把教案模板打印出来,手填具体内容;“教师意见”不用填。
三、期末考试
题型: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友情提示:所有作业的提交时间截止20xx年1月9日下午5点。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能主动与同学交流各种人造地球卫星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能设法查阅各国人造卫星的资料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能游根据的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能设计模拟实验证实自己的假设。
科学知识: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人造地球卫星的飞行原理。
教学重点:查阅资料获得卫星用途方面的知识
教学难点:用模拟实验研究卫星的运动规律
教学准备:
1、课前查阅有关资料
2、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多种功能的卫星;
老师、今天我们来聊聊人造卫星的话题。我相信大家已经查阅了很多的资料,现在我们分小组整理自己的资料,并按照你们自己的标准给他们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
学生、交流各自的资料以及分类结果
老师、适时用课件进行说明
二、模拟人造卫星的飞行
老师、人类真了不起!能把这么多的卫星送上太空!那么这些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为什么不掉下来呢?
学生、猜测
老师、我们用一个实验模拟一下。
介绍实验的做法并提出问题:乒乓球模拟什么?当乒乓球作圆周运动时,握线的.手有什么感觉?如果没有绳子,乒乓球还会绕自己作圆周运动吗?
学生、实验
学生、交流以上问题
老师、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与乒乓球作圆周运动是同样的道理,只不过这时的拉力不是绳子而是地球引力。
如果改变乒乓球的质量、棉线的长度、转动的速度,手受到的力有什么不同?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交流
三、拓展:地球同步卫星
设计一个实验来解释地球同步卫星的运动原理
板书: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卫星的种类和用途:
人造卫星的飞行原理:地球引力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03-13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05-23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优秀11-01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20篇)06-16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21篇)09-26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5篇)06-29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01-29
科学领域教学设计05-14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11-14
《身边的科学》教学设计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