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15 19:53:05 设计 我要投稿

《植树》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植树》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植树》教学设计

《植树》教学设计1

  《植树的牧羊人》,又名《种树的男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写的一篇小说,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把土丘变成了绿洲的故事,分享了《植树的牧羊人》的教学设计给大家参考!

  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本课是一篇著名的绘本故事,作者虚构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突出人物品质,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全文以叙事为主,展示牧羊人改造荒原的努力,最后以议论点题。这种议论与叙述的有机结合,使文章生动感人,值得悉心体会。

  学情分析: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过渡到初中,基础较为薄弱,但思维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充满兴趣。教师应循循善诱,步步引导,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品读文本,交流互动。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牧羊人的情感。

  2.通过品读文章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教学重点:品读重点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图片,对话导入

  二、默读课文,探寻奇迹

  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牧羊人生活的这片土地出现了怎样的奇迹。

  明确:原先,这里是一个无边无际的荒野。

  然后,这里像一块铺在高原上的“地毯”。

  后来,这里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沃土。

  三、跳读课文,走进奇迹创造者

  1.再次默读课文,说说,奇迹创造者是怎样一步步把荒漠变成绿洲的。

  例句:(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在仔细盖上泥土。

  (2)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棵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

  (3)他说,这块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总结:他是有信念、执着坚持、慷慨无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

  2.圈点勾画出“我”对牧羊人评价的句子,体会“我”对他的情感。

  四、寻找身边的“奇迹”创造者

  根据【链接】说说你的看法,并分享给你的.小组。

  五、小结:愿我们都能做这样的牧羊人,种植希望、播下幸福,成为“奇迹”的创造者。

  六、作业布置:写一写,你知道的“奇迹”创造者 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一个你身边的牧羊人。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小片段。

  七、板书:荒地绿洲

  (对比)

  (执着、乐观 )老人

  七、教学反思:本课是一篇小说,虽然小说以人物为中心,可本文语言较为简单,可不必一个一个句子分析。本课以“奇迹”为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整个过程较为连贯。

  教学反思:

  《植树的牧羊人》是七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较前面的几篇课文,本文的篇幅明显长了许多。好在的内容并不深奥,所以学生理解起来也不晦涩。在教学中,我抓住了以下几个重点。

  1、解题。

  当我把“植树的牧羊人”这个题目写在黑板上时,我问学生“你能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在引导中,学生答出了“这是写人的”“这个人的身份是牧羊人”“主要写他‘植树’”……对于七年级的孩子,能在解题时答出这些内容,我是很欣慰的。满意之余我,我追问“对于标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纷纷提问“牧羊人为什么要植树”,我顺势而导,进入了文本的分析。

  2、小说文体的介绍。

  在讲解文体知识前,我在PPT上打出了本文的背景介绍“《植树的牧羊人》是作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学生读完后,都好像探索大发现似的,说了句“这是虚构的啊”。我点点头,在黑板上写下了“小说”二字。接着“小说三要素”、“我”不等于作者,这些概念就迎刃而解了。

  3、对比手法的渗透。

  有好几处对比,一是“新旧高原的对比”,二是“植树创造和战争毁灭的对比”。在梳理完“我”和“牧羊人”三次相遇的情节后,我让学生找出关于“主人公情况”和“高原状况”的句子并概况。引导学生展开“变“与”“不变”的讨论。最后得出“人类不仅可以毁灭,还能够创造”的主题。

  4、深入文本的探究。

  本文虽是小说,但是对学生写作记叙文也有很大的启发。特别需要谈的就是结构的紧密联系。这不仅体现在首尾两段,甚至的每一处都有很好的照应。在教学中,我先梳理情节,然后逐段逐句地带领学生去读。在字里行间的品读中,我不时地问一句“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这句话是不是闲笔”“你觉得这段中那一句最值得品味”。学生都很聪明,很快就发现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去做,就动手种树吧”“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等句子。这些句子一找出,人物的形象和的主题就显而易见了。

  有人说,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这样的人,其生命一定是阳光般灿烂炫美。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可以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即积极的心态还是消极的心态,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 这位牧羊人,不知道1914年的战争,也不知道1939年的战争。他天天和树打交道.和树相依为命,他用心灵的语言和树谈心,默默地交流。过的是淡泊生活 。他通过亲身经历证实了孤独者“找到了过得美满幸福的好办法--爱让生活多份阳光。

《植树》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它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平均分成若干个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以及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本节课就是要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来发现现实生活中它们的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规律解决植树中的相关问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中三种情况:两端都要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

  掌握“植树问题”中三种情况:两端都要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的解题方法。

  教具学具:

  绳子、挂图、泡沫、小树、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游戏:

  点名学生动手操作,给绳子打3个结并观察:给绳子打3个结,会把绳子分成几个间隔?(有三种情况:4个、3个、2个)(解释“间隔”的意思)

  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强调结数和间隔数的三种关系)点评:通过游戏激趣,引出“间隔”、“间隔数”的概念教学,由于有绳子打结作铺垫,抽象概念得到了具体化,同时间接渗透了间隔与间隔数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探究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2.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新课探究:

  1出示例题:(同学们,今年我们海南迎来了一件大喜事: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获批了,为了响应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号召)寰岛小学决定美化校园,要在长50米的塑胶跑道的一侧每隔5米植一棵树,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点评:所选例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同时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引入例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中学习数学。

  2.分组动手操作(分八小组,每组6人),在泡沫上“植树”,

  要求:(1)计算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2)思考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点评: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通过仔细观察、交流讨论,有效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体验以及情感的体验过程,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汇报结果:

  (1)两端都种:50÷5+1=11(棵)结论:棵数=间隔数+1

  (2)只种一端:50÷5=10(棵)结论:棵数=间隔数

  (3)两端都不种:50÷5-1=9(棵)结论:棵数=间隔数-1

  4、总结(学生汇报教师书写):

  (1)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2)只种一端:棵数=间隔数

  (3)两端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

  点评:孔子说:“吾听吾忘,吾见吾记,吾做吾捂!”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仔细观察,用心思考,在操作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充分交流,加深对植树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结论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课堂练习

  1、做一做:

  (1)园林工人要在全长800米的公路一侧植树,每隔4米栽一棵(两端都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李家庄小学从校门口的门柱到教学楼的墙根,有一条长120米的笔直的校道,在校道的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椰子树,一共种了多少棵椰子树?

  2、数学竞技场:分组竞赛,每组派代表选题,解答对得相应的分值,解答错则机会让给其他表现好的小组,总分最高的小组获胜。

  (1)挂灯笼(20分):要在长90米的教学楼上每隔5米挂一个灯笼,需要准备多少个灯笼?(两端都不挂)

  (2)插彩旗(20分):学校要在长12米的国旗台前每隔2米插一面彩旗,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两端都插)

  (3)上楼梯(20分):小明从一楼到三楼走了30级台阶,如果从一楼走到六楼,需要走几级台阶?

  (4)公交站(30分):5路公交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2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5)锯木头(30分):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一次需要8分钟,锯完需要几分钟?

  (6)街道上(50分):在一条全长20xx米的街道两旁每隔50米安装一盏路灯,一共需要几盏灯?(两端都安装)

  (7)滑冰场(50分):圆形滑冰场的一周全长150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15米安装一盏灯,一共需要装几盏灯?

  (8)钟表上(50分):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

  (9)电线杆(100分):在公路一边每隔50米埋设一根电线杆,共埋设了10根(两端都埋),这段公路有多长?

  (10)广告牌(100分):在马路的一侧立有广告牌,若每隔5米立一块广告牌,一共立21块,从第一块到最后一块的距离有多远?

  点评:设计形式新颖、有梯度、富有情境化和生活趣味的练习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充分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数学回归生活,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

  五、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只种一端: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

  例题:寰岛小学决定美化校园,要在长50米的塑胶跑道的

  一侧每隔5米植一棵树,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两端都种:50÷5+1=11(棵)

  只种一端:50÷5=10(棵)

  两端都不种:50÷5-1=9(棵)

  (1)挂灯笼:要在长90米的教学楼上每隔5米挂一个灯笼,需要准备多少个灯笼?(两端都不挂)

  (2)插彩旗:学校要在长12米的国旗台前每隔2米插一面彩旗,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两端都插)

  (3)上楼梯:小明从一楼到三楼走了30级台阶,如果从一楼走到六楼,需要走几级台阶?

  (4)公交站:5路公交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2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5)锯木头: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一次需要8分钟,锯完需要几分钟?

  (6)街道上:在一条全长20xx米的街道两旁每隔50米安装一盏路灯,一共需要几盏灯?(两端都安装)

  (7)滑冰场:圆形滑冰场的一周全长150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15米安装一盏灯,一共需要装几盏灯?

  (8)钟表上: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

  (9)电线杆:在公路一边每隔50米埋设一根电线杆,共埋设了10根(两端都埋),这段公路有多长?

  (10)广告牌:在马路的一侧立有广告牌,若每隔5米立一块广告牌,一共立21块,从第一块到最后一块的距离有多远?

  教学后记: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理解“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最终掌握植树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总的来说,本节课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效率也高,较好地展示了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优势,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规律:

  本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学具设计不同的植树方案,有利于学生发挥小组交流合作的优势,学生在相互的表达和倾听中促使思路的清晰化,促进知识结构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练习的设计独特、新颖、有梯度:

  本节课的教学我既注重教学过程,也注重教学效果。在练习环节中,我设计了有梯度的练习,体现了分参次教学。同时我还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植树相关问题,有效实现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目的。由于练习的解答采取竞赛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数学竞技场的练习题学生大约能够做5道题,其余的题可留到第二课时再完成。)

  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节课,我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模拟植树)------交流讨论(植树方案)------得出结论(三种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应用结论(解决生活中植树的相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做了适时的点拨。

《植树》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6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植树问题,理解并掌握在一条直线上“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

  (2)、在理解间隔数和棵树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两端都栽”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探究新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经历和体验“数形结合”、“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和数学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决心。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出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时,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运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师:同学们一定喜欢玩猜谜语吧?(课件出示):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谜底:手)

  谁能很快说出谜底?(生口答)。

  师:你思维真敏捷。

  (2)、师:同学们,伸出你的左手,仔细观察,你能看到数字几?

  (3)、认识间隔、间隔数。

  (预设1:数字5,5个手指;数字4,4个手指缝。)

  师:你观察得真认真!

  师:(课件出示)手指间的空隙,在数学上我们叫做间隔。(板书:间隔。)一只手上有四个间隔,我们就说它的间隔数是4。(板书:“间隔”后加“数”)

  (预设2:生:有5数字5,5个手指头;有数字4,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大家什么叫做间隔吗?

  生口答,师出示手的图片,板书“间隔”和“间隔数”。)

  (4)、认识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间隔无处不在。(课件出示:人民大会堂柱子、路灯杆、摆花盆、钟声等),师边放课件边叙述说明。

  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间隔?

  生充分交流

  (5)、揭示并板书课题。

  师:像这样有间隔现象存在的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有关植树问题的知识。

  二、合作探索,了解三种植树方法

  1、直接出示题目:

  在一条长2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栽一棵。可以怎样栽?

  师:我们可以用一条线段来表示小路的长(来时在黑板上画出线段),用这个(三角形加一竖,写在副板书上)来表示树,请大家来设计设计,看看哪个小组最能干?

  2、小组交流。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合作要求,完成方案。(出示合作要求) 合作要求

  (1)小组内猜一猜:可以栽几棵树? (2)自己独立动手画一画;

  (3)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3、汇报。

  师:谁来说一说,你栽了几棵树?谁还有不同的答案?

  (2)师:哦,看来同学们有的栽了4棵,有的栽了5棵,还有的同学栽了3棵,咱就先请栽了5棵的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栽的?(追问:跟同学们详细的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有哪些同学是4棵的?说说你是怎样栽的?

  刚才听到有同学说栽了3棵,来说说你是怎样栽的? (学生评价)师:你觉得他们说的怎样?

  4、三种植树方法的命名。 师:(指着第一种)像这种,在路的起点和终点都栽了树那我们就可以把它叫做“两端都栽”(板书),那像这种了,头栽尾不栽,或者尾栽头不栽,可以叫做——( 只栽一端 ),这种呢?(两端都不栽)

  1、出示题目信息:一条新修的公路,全长100米,在它的一侧种树(两端都栽),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

  2、理解题意。

  (1)、从题目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理解题意。

  师:解决问题时,要善于抓住关键词或句子,分析题意。你认为哪些词是比较重要的?

  题目中,“两端都栽”是什么意思?

  师:既然有“两端都栽”的情况,就有“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也有“只在一端栽”的情况。(课件演示: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三种情况。)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两端都栽的情况。

  (3)、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一共要栽多少棵?

  (指名生答)

  (4)、提出验证。

  a:师: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呢?我们怎么来验证一下?

  b:生尝试寻求方法。

  生:可以画一画图。

  师:你的想法非常好,可以用一条线段代表100米长的公路,画一画图,数一数实际种了多少棵。)

  (5)、尝试验证,边叙述边课件演示:因为两端都栽,所以要先在起点栽一棵,然后每隔5米栽一棵,再隔5米再栽一棵,再隔5米再栽一棵……看看一共要栽多少棵。

  师:现在栽了多少米了?就这样一直栽到100米处吗?

  (预设生:太麻烦了,浪费时间)

  (6)寻求“化繁为简”的数学方法。

  师:老师和你们有同感。100米的路太长了,你觉得路的总长要是多少米好了?

  生尝试发表自己的想法。

  (预设生:50米、20米、10米

  师:我明白同学们的意思了,就是把路的总长换成比较小的数就行了。你们的'想法太棒了!)

  师:在数学研究中,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就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即把“大数变成小数”进行研究,这样就可以“化繁为简”,找出规律。(板书:大数——小数,化繁为简)。比如,100米太长了,我们可以转化成15米栽几棵、25米栽几颗?从而找出规律。

  师:老师在电脑上可以画成小树,你们在练习本上,也画成一棵棵小树吗?怎样表示小树比较简单?

  (预设生:画成小树太麻烦,可以用一个点表示一棵小树比较简单。)

  师:你的方法真好!用线段图来表示,简单明了。(课件演示:小树变点,成为线段图)

  (二)、自主探究。

  (1)、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就来当一次“小小数学家”,研究一下当总长分别是10米,15米、20米、30米时,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有什么规律。请你们拿出题卡,认真画出线段图,并结合线段图把表格中的数据补充完整。

  (2)、生独立填表。

  (3)、汇报交流:谁把你的结果向大家展示一下?

  (师:谁和他的结果一样请举手?

  师:看来大家都做得非常认真!)

  师:为了便于大家观察,我把表格展示在大屏幕上。

  (4)、师:(边课件演示边引导)仔细回忆刚才画线段图填表的过程,认真分析这几组数据,能否说出总长、间隔、间隔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课件表格下出示:总长o间隔=间隔数)

  间隔数与棵数之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课件表格下出示:间隔数o( )=棵数)。

  那么,当两端都栽时,如果知道全长和间隔,怎样求出棵数?

  (5)、学生独立思考,充分交流。

  结合生答,师完成板书:总长÷间隔=间隔数,间隔数+1=棵树。

  (6)、师:如果不画线段图,你能说出总长是50米时,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吗?

  学生口述答案。

  师:你真了不起!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出示前面的例题。

  师:利用刚才我们发现的两端都栽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你能找到这道题的正确结果吗?

  (2)、生找出正确解法。

  (3)师:20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1?(20表示间隔数,因为间隔数加一等于棵树,所以要加一。)

  (师:你讲得太棒了!老师真心佩服你!) (4)、师:以后再遇到生活中类似于“两端都栽”的实际问题时,就可以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进行解决。那么现在就请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到知识城堡一展身手吧。看哪位同学是数学闯关达人!

  三、学以致用。

  1.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课件配图片出示)

  生独立审题,尝试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师提醒学生注意这里的棵树是多少?6米是什么意思?让我们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2.在一条全长180米的街道一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要安装),每隔6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生独立审题,尝试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这道题180米表示的什么意思?6米又代表什么呢?让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如何列式计算?

  3.钟声与钟声之间也有间隔,你能同化成植树问题进行解答吗?

  (课件出示)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敲完需要多长时间?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师:同学们,认真倾听钟声敲响几下?仔细观察它们之间有几个间隔?(课件出示:结合5次钟声,线段图出示四个间隔)

  (学生结合课件演示,说出:钟声敲响5次,共有4个间隔。)

  大钟5时敲5下,有4个间隔,共用了几秒钟?由此能求出什么?那么12时敲12下,有几个间隔?敲完用多长时间吗?请同学们尝试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汇报交流,说出思路。

  四、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充分交流。

  师:在今天的探究活动中,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规律,能运用这个规律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而且知道了数学研究中“化繁为简”方法,会通过画线段图帮助我们解决数学问题。其实,在植树问题中还有许多知识,比如两端都不栽时、只有一端栽时,或在封闭图形上栽时,棵数分别有什么规律呢?那么这道提留给大家!我们将在下次课的学习中继续探究。

  拓展延伸:

  现在要在这条1000米长的公路的一侧安放垃圾桶(只在其中一端放或者两端都不放),每100米安放一个。一共需要多少个垃圾桶?

《植树》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调查与了解:

  观察认识身边的树,查找了解树与人类的关系。

  实践与创作:

  通过观察、回忆、大胆的想象,运用绘画的形式设计表现绿色家园中的树。

  欣赏与评述:

  述课前收集到的树的资料,并能对自己和他人共同合作的树进行欣赏与合理的评述。

  隐性渗透:培养学生观察的自觉性,以及主动调查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爱护树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思想,以及树立创建绿色家园的远大理想。

  本课重点

  了解认识身边的树,以及树与人类的关系,并尝试运用绘画的形式设计表现绿色家园中的树。

  本课难点

  共同合作完成的画面的构图美的处理。

  课前准备:

  观察认识身边的书 收集树的资料

  课件 剪刀 彩笔 蜡笔

  教学流程与设计

  一、了解——身边的树

  教学设计

  1、 观察认识身边的树,查找了解树与人类的'关系

  2、 认识身边的树。(课件展示)

  3、 树的分类知识。(课件展示)

  教学意图

  通过课前的观察、了解认识身边的树,从而培养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观察习惯的培养,以及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认识——树的作用

  教学设计

  1、 通过课前的观察、了解、收集,汇报树对人类都有那些作用。

  2、 思考:如果没有树,人类会怎样?(课件展示)

  教学意图

  树是人类的朋友,使学生认识到树以其特有的功能保护和改善着我们的环境……课堂上,师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汇报展示,真正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以及视觉形象。

  三、畅想——我们来植树

  教学设计

  1、怎样保护我们的家园?

  2、你想怎样来做?

  教学意图

  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爱护树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思想;启发学生大胆地想象,树立创建绿色家园的远大理想。

  设计——绿化校园

  教学设计

  1、 我们共同设计完成绿化我们校园的任务。

  2、运用绘画的方法,每人至少设计一棵树。

  3、树的造型要美,树的排列要体现出秩序美。

  教学意图

  集体合作完成设计绿化校园的任务,感受集体力量的强大;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校园,美化自己身边的环境,以及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

  五、升华——保护树木

  教学设计

  1、 欣赏绿色的校园。

  2、 共同探讨,合理安排构图美的处理。

  3、 谈谈怎样保护我们身边的树?

  教学意图

  面对全体学生共同设计创作绿色校园,他们是多么的兴奋,同时感受到集体力量的强大!共同调整画面的组合,又培养了学生的构图的组织能力,并树立了保护树木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思想意识。

《植树》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性: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动手种树,初步感知

  1、创设情景

  2、理解题意

  [出示要求]:在操场边上,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学校计划在小路的一边种树,请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你的设计理由。

  师:从这份要求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0米长的小路,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

  3、设计方案,动手种树

  师:了解了信息,请同学们设计一份植树方案。你可以用这条线段来代表20米长的小路,其中每一小段的长度是1厘米,我们用它来表示1米长的小路,请你用自己喜欢的图案或图形来表示小树苗,把你设计的方案画一画。比一比,谁画得快种得好,老师就聘请他作学校的环境设计师。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反馈交流

  师:根据你的方案,需要种几棵树?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设计出了这么多的方案。那他们的方案分别是怎样的呢?

  请设计师们给大家作一下介绍

  师:他的设计符合要求吗?

  师:这位同学是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来设计的,我们把这个距离叫做间隔距离,在这份设计方案中,有几个间隔距离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4个这样的间隔距离。像这样间隔距离的个数我们又把它叫做间隔数。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种4棵树的设计方案是怎样的?

  生答

  师:最后我们来看看种3棵树的设计方案又是怎样的呢?

  生答

  师:就一个要求,同学们就设计出了三种不同的植树方案,真是太能干了!

  看来你们都有成为环境设计师的资格。李老师会把你们的.方案上交到学校的。

  师:(出示三种方案线段图)不过,李老师有个问题想请教大家,既然这三种植树的方案都符合设计的要求,为什么同样是20m长的小路,同样的要求,为什么有的是种3棵树,有的是种4棵树,还有的是种5棵树? 谁能来说说他们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师:第一种方案,在路的头尾都种了一棵树,我们就把它叫做是“两端都种”的植树方案,第二种方案,只种头不种尾或者只种尾不种头,我们就把它叫做是“只种一端”的植树方案,第三种植树方案头尾都不种树,我们就把它叫做是“两端不种”的植树方案。(板书:两端都栽 只栽一端 两端不栽)

  二、 合作探究,总结方法

  1、总结规律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在这三种植树方案中,它们的间隔数和树的棵数之间分别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同桌同学先讨论讨论,然后完成这张表格。

  植树方案 间隔数(个) 棵数(棵) 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

  学生反馈交流,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每隔5米种一棵树的要求,发现了植树的三种方案,并知道了每种方案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我们重点来研究“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

  师:在两端都种的情况下,在这条20米长的小路上,如果按照每隔1米,2米,4米,10米的要求来种树,那么间隔数与棵数之间是不是也会存在这样的关系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间隔距离,先在线段图中画一画,然后再列式算一算,间隔数是几个,需要种几棵树?间隔数与棵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后反馈交流)

  师小结

  2、运用规律

  师:老师有问题要考你们了,知道的同学马上起立回答我,比比谁的反应快?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有8个间隔共要种几棵树?有10个间隔共要种几棵树?如果已种了6棵树有几个间隔?如果已种了10棵树有几个间隔?

  三、 开放练习,应用方法

  1、这是我们镇新修的一条公路(图示),公路全长100米,园林工人们想在公路的一侧种樟树(两端都要种),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10米,一共需要多少棵樟树苗?

  (1)学生独立解答

  (2)全班交流结果

  2、师:如果两侧都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樟树苗?(把第1题中的“一侧”改为“两侧”?)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反馈

  3、 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反馈

  师小结

  4、在一条街道的一边等距离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街道全长800米,共安装了41座路灯,问相邻两座路灯之间的间隔距离是多少米?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反馈

  师: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6、书本P122练习二十第4题

  圆形滑冰场的一周全长是150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15米安装一盏灯,一共需要装几盏灯?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主板书) (副板书)

  间隔距离 间隔数 棵数

  两端要栽:间隔数+1=棵数 1米 20个 21棵

  只栽一端:间隔数=棵数 2米 10个 11棵

  两端不栽:间隔数-1=棵数 4米 5个 6棵

  10米 2个 3棵

《植树》教学设计6

  活动目标:

  1、了解绿树植树对环境和生活的作用。

  2、知道3月12是植树节,并在老师的帮助下种植花草。

  活动重点:知道3月12是植树节,并在老师的帮助下种植花草。

  活动难点:了解绿树植树对环境和生活的作用。

  活动准备:请幼儿收集有关树的资料或图片。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1、老师:我们呼吸的是什么呀,对是空气,你们知道空气是从那里来的吗?对是从大树上散发出来的,所以大树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树木,春天的时候也要植树。有一个专门植树的日子,你们知道是那天吗?

  老师小结:因为现在是春天,春天适合植树,所以大家把3月12日,指定为植树节。

  2、欣赏儿歌《留住小鸟》。

  大树不但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还是小动物的好朋友,用什么方法才能留住小动物呢?小猫和小狗用什么方法想留住小鸟?为什么没有留住小鸟?小兔子用什么样的方法留住了小鸟?为什么留住了小鸟呢?小鸟为什么喜欢树呢?

  二、老师分享和谈论有关植树节的`资料。

  1、老师给幼儿介绍有关植树节的来历、日期,并请幼儿讨论一同说一说有关树的作用。(丰富幼儿的知识,了解植树节的来历以及意义。)

  2、 老师带领幼儿一起讨论有关于保护树木的方法。

  三、老师让幼儿以植树为主题,分组绘画。

  1、老师请一组幼儿讨论的保护树木的方法,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2、老师请另一组的幼儿进行设计有关植树节,植树造林的宣传画。

  四、幼儿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种植花草的步骤。

  1、老师:小朋友,你们知道种花的正确步骤是什么吗?

  2、老师请幼儿思考后回答。

  3、老师小结:我们种花的时候,我们要先把土放进花盘里,挖一个洞,然后再把种子撒下去,再用土盖起来,最后给种子浇点水就可以啦。然后每天都要给种子浇水,吸收阳光和水分,这样就可以促进种子的生长,让它可以更快的发芽等。

  4、幼儿在老师的帮助下种植花草。也要养成爱护花草树木。

《植树》教学设计7

  设计说明

  “植树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本节复习课,就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巩固所学,理清思路,让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1.通过对比,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植树问题的复习分为三个类型:两端都栽树、两端都不栽树和在封闭路线上栽树。由于它们之间都存有共性:都隐藏着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因此,本节课把所有类型的植树问题归纳在一起,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公式,总结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最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所有和植树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变式练习,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在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三个类型的“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之后,设计了不同难易程度的练习,让学生根据前面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同时做好植树问题和生活实际问题的对比沟通,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堂练习卡

  学生准备:课堂练习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第七单元,我们共同研究了“植树问题”,想一想,“植树问题”存在几种情况,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指名回答后,老师小结。

  (1)在线段上栽树。

  ①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②两端都不栽:棵数=间隔数-1

  (2)在封闭路线上栽树:棵数=间隔数。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回顾,进一步理解植树问题中存在的规律,为下一步分层练习作铺垫。

  ⊙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基本练习。

  (1)在练习本上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每隔2厘米画一朵小花,两端都要画,一共可以画多少朵小花?

  (2)一个堤坝长200米,沿堤坝栽一行小树,每隔10米栽一棵,只有一端栽,一共可以栽多少棵?

  (3)在一段公路的一边栽95棵树,两端都栽,每两棵树之间相距5米,这段公路全长多少米?

  (4)公园大门前的公路长80米,要在公路两边栽上树,每两棵树相距8米(两端也要栽)。园林工人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

  (学生自由解答,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纠正错误)

  师:同学们真聪明,计算得这么准确,下面老师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题目,有没有信心完成?

  2.综合练习。

  一个挂钟,1时敲1下,3时敲3下,12时敲12下,当这个挂钟3时时敲3下共用了4秒钟。当12时时敲12下要用多少秒?

  (1)读题明确题意。

  (2)分组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层层深入地回顾了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我们对植树问题进行了回顾,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布置作业

  1.校园里有一段长80米的路,在路的一侧栽松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可以栽多少棵?

  2.要在100米的马路两旁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可以栽多少棵?

  3.一个圆形花圃周围长40米,沿花圃一周每隔4米插一面红旗,每两面红旗的中间插一面黄旗,花圃周围各插了多少面红旗和黄旗?

  4.一个小朋友以相同的速度在路上行走,从第1棵树走到第17棵树需要16分钟。如果这个小朋友走了30分钟,应走到第几棵树?

《植树》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几个层次,这节课主要是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教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线索,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再利用规律回归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五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通过观看图片为起点,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让学生感知间隔以及植树与数学的联系。

  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四、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性: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运用规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

  理解间隔与棵树之间的规律(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全长÷间隔长)并能运用规律解决抽象的植树问题。

  教学方法:

  1、采用手指引出间隔,让学生理解间隔,引出与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

  2、分组探究,发现规律,建立数学模型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4、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PPT课件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照片引发的思考

  师:植树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它不仅能够绿化环境,净化空气,使我们在劳动中得到锻炼,而且,在植树的过程中还蕴含着很多很多的数学问题,怎么样有兴趣探讨吗?

  在学习之前先学习一下和植树问题相关的知识 出示图片(让学了解间隔和间距)

  师:课件:在100米长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 (指名大声朗读)

  师:(生读完)说说吧学校植树都有哪些要求(指名回答)

  师:每隔5米种一课

  师:每隔五米指的是什么(点名回答)

  生:间隔

  师:这个词不错(板书间隔)。间隔指的是什么?

  生:两棵树之间的距离

  师:学校要求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生:5米

  师:还有哪些要求吗?

  生:两端都要栽。

  师:这个要求也很重要(板书两端都要栽)

  说说是什么意思?

  生:两头都要栽

  师:你能用手比划比划吗?

  生:能

  师:还有什么要求吗?

  生:在100米的小路的一边

  师:强调一边就是一行

  让学生试着独自完成提前的题卡(老师巡视找到不一样的结果20、21、22让他们写在黑板上)

  师:做完了吗

  生:做完了

  师:做完了,看黑板,同样的要求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答案,同意20的举手21的举手22的举手!那学校到底该买多少树苗呢?

  三、合作探究、寻找规律

  1、小组探究,给予充分的时间。

  那咱们就4个人一个小组探究一下这个问题,听要求,画一画,摆一摆或者模仿实际种一种!开始吧(这时教师下去指导巡视)

  师:大家往前看,大家探究出来结果了吗?

  学校到底需要买多少棵树?谁来说?(点名回答)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21棵。

  师:同学们对于这个小组讨论的结果21棵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大家都是正确的

  你们小组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得出结论的呢?

  生:画线段

  师:愿意展示给大家看吗?

  大家注意听,看看这位同学的方法和你们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总结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00米,100除以5是20个间隔

  师:是20个间隔吗?你带着同学数一数。20个间隔没错,那一定是21棵树吗?

  生:最后一棵没加上

  师:你把什么当成小树啦?

  生:线段上的小端点

  师:数一数是21个吗?

  生:是

  师:听明白了吗?有什么想问问他的吗?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生:摆铅笔,2根1个间隔3根2个间隔4根3个间隔5根4个间隔

  师:为什么加一呀

  生:最一开始的一根或者最后一根没算

  师:也就是学校要求两端都要栽

  师:当做两端都要栽的问题时 间隔数+1=棵数

  师: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种思想很可贵,发现规律,其他的组也是这么考虑的吧!

  看看这一规律的发现过程出示ppt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全长÷间隔长

  师:请同学们很自豪的把自己总结的规律读一遍。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操作、思考、教师巡视)

  师:有答案了吗?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劳动成果,你是怎样想的?你能在黑板上来“改一改”吗?

  师:6棵树几个间隔7棵呢99棵呢200棵呢

  8间隔几棵树呢50个间隔呢1000个间隔呢

  师:植树问题不仅能解决植树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说安路灯

  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m安一盏。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找同学朗读)能解决吗?巡视过程中找41,82两个答案

  师:同学们算完了吗?看大屏幕(展示两个答案)你们同意那个?强调两旁 乘2

  这个同学的错误正好提醒了我们做这类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两旁 两旁需乘2同意吗同学们?

  师:今年雾霾挺严重的刚刚还因为雾霾放了假所以呀

  北辰区政府为了减少尾气排放,减少污染,方便市民出行,为北辰人民新开设一条公交线路604路,从新河桥到东站后广场共有18站,相邻两站的距离大约是700米,这条线路大约是多少千米?

  能解决吗?写在题卡上 做完了同桌互相检查(老师下去辅导)

  师:谁说说你是怎么样算的?

  生:18-1求出间隔数

  700×17=11900(米)

  11900米=11.9千米

  师:都对了吗?

  生:做对了

  师:你们家里都有钟表吗?听过钟声吗?你听当当这是几时?

  生:2时

  师:当当当,这是几时?几个间隔?在钟声里面也有数学问题一起看看谁能大声朗读?(出示ppt)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 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敲完?

  师:能试着解决吗》做在题卡上,有困难了放在我们小组内解决,看看能不能解决。(巡视)同学们有结果了吗?哪个小组愿意汇报?

  生:5-1=4 (个) 8÷4=2 (秒)12-1=11(个)11×2=22(秒)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

  总结:这节课大家都有什么收获?

  两端都要植: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数-1

  板书设计:

  植 树 问 题

  两端都栽 棵树 间隔数

《植树》教学设计9

  仔细观察图画《植树》,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特别要注意近处两个人的动作。先说一说,然后写成一段话,注意把句子写通顺、写连贯。

  【指导】

  仔细观察,是写好看图作文的关键。怎样才能做到有顺序,有重点的观察呢?同学们首先应该审清题意。从题目要求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观察图画《植树》,第一要看清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第二图上画的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第三特别注意近处两个人的动作。明确了观察重点,我们就可以按照学过的一些观察方法,如由近及远,由远及近,从整体到局部等,去进行细致地观察。

  植树,就是种树,栽树。同学们一定都不会感到陌生。从图上近处的两个人来看,他们一定是在种树。小女孩儿两手稳稳地扶着小树苗,小男孩儿弯着腰,两手握着铁锹,正铲起土往树坑里填,小女孩儿脚边的水桶显然是用来浇水的。在他们身后土坡上,已经有了十几棵新栽下的小树苗,一群和他们年龄相仿的小学生,有的在用锄头刨坑,有的在给小树苗浇水,有的扛着铁锹正准备再栽下一棵,有的背着小树苗正朝坡上走来。从远处林立的高楼和离他们不远的一条河来看,他们可能是在护城河的岸边,可能是在郊外的山坡、荒地上。有了细致的观察做基础,同学们才能写出内容具体的看图作文。

  观察不但要有顺序,还要有主次之分。抓住主要人物进行观察,在描写中注重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刻画,同时,要注意运用联想和想象,比如开头怎么样,结果会怎么样,从动作中想象人物会说什么,会想什么,尤其是近处两个人的动作。描写要注意点面结合,除主要人物具体描述外,环境描写应做为主体内容的衬托,做为背景的人、物、景等也不必一一罗列,做简单的交代就可以了。选取记叙材料的时候,应该注意侧重于表现中心的内容。

  在记叙的过程中,可以选取不同的结构顺序。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叙,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依次叙述。也可以由对主要人物的描述扩展到整个劳动场面的描写。无论怎样叙述,都不能丢开“植树”这个主题,过程要分几步写具体。

  【习作评改】

  原文:

  植树

  一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植树。路上,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天气很好,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春天真美啊。老师给我们分了工,我们大家就分头干了起来。

  同学们先挖树坑,挖完后把小树苗放进去,再填上土,最后再给小树苗浇点水,一棵小树就种好了。大家干得兴高采烈。小刚和小红干得特别认真。小红扶着小树苗,小刚给小树苗填土,小树苗种好了,他们都高兴地笑了。经过一个上午紧张愉快的劳动,同学们在小土坡上种了几十棵小树苗。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同学们心里高兴极了,在老师的带领下,满意地回去了。

  评改意见: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小作者没有认真审题,弄清题意。题目要求在观察中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特别强调要注意近处两个人的动作,因此文章的重点应写图画上近处两个学生植树时的动作,分几步写清楚植树的过程,这些在文章中并没有具体地介绍,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只是“小红扶着小树苗,小刚给小树苗填土。”怎样扶,怎样填,以及他们是怎样挖坑,怎样互相配合,小作者都没有写清楚。观察的不细致,反映在文章中,就让人感到语言简单,内容空洞。因而在人物的语言,神态等方面,小作者缺乏想象。描写主要人物的神态,只有一句“他们都高兴地笑了”,没有一句对话,使图画的内容并没有在读者的眼前像放电影一样活起来,显得死板。

  文章内容松散,有时与主题脱节。开头部分老师带同学们去植树,具体的时间,地点,原因都没有写。“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一句更显得突兀,对天气的描写与赞美,本来可以与植树联系起来,但又被作者忽视了。

  对劳动过程的描写,作者用“先怎样,再怎样,最后怎样”一笔带过。没有劳动的场面,没有具体的人物活动。图中的学生们从他们手里的工具以及动作可以看出,他们有的在挖坑,有的在浇水,有的扛来小树苗,有的自己干,有的两三个人一起干。文章中没有描述。主要人物的描写中,也让我们不能了解植树的步骤,过程是怎样的。

  文章结尾没有起到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在老师的带领下,满意地回家了。”满意什么,为什么满意?劳动的结果只是种了几十棵树,植树的意义何在?读后并没有使人受到教育,明白植树对保护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这是文章的一大不足。

  【优秀习作】

  1 植树

  我们光明小学三(5)中队的少先队员,为了给首都的绿化建设做贡献,在植树节的下午到护城河边植树劳动。

  到达植树地点后,同学们自觉分成几个小组,按照分工起劲地干起来。我和小明是一组,他很快挖了一个两尺多的坑,我把坑里的石头子儿清理干净,就拿起一棵小树苗,直直地竖在坑里,两手牢牢地扶住树干,对小明说:“来吧,可以填土啦。”小明笑呵呵地“哎”了一声,挥动铁锹,把刚才挖出的土一锹一锹地填到坑里。小明干得可仔细啦,生怕铁锹碰伤了小树苗。我等小明填到一半,轻轻地把小树苗往上拔了拔,这样可以让小树苗的根更舒展,小树长得更快更好。填好了土,我又跑到河边打来一桶水,浇在树坑里。小树种好了,我和小明的额头上都渗出了汗珠,可是看着亭亭玉立的小树苗,我们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哪还在乎劳累。再看看四周,嗬,同学们也都种下了十多棵小树苗。他们正在挖新坑。继续种树,干得正欢呢。当然,我们俩不能落后又领了新任务,继续进行植树战斗。

  【评析】

  观察仔细,想象合理,能够抓住图画的重点,在观察中点面结合,既有主要人物的具体表现,又有整个劳动场面的描绘。

  叙述条理清楚,主题明确,语句通顺,连贯。场面描写简洁明了。主要人物的动作,心理语言,神态写得很具体。扶、挥、铲、拔等描写得细致入微。内容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文章的另一特点是开门见山,既交待了事情的起因,又点出了中心思想,对劳动过程的描写,由画面产生的联想都紧紧围绕着中心:为了给首都北京的绿化建设做贡献。符合本次看图作文的训练要求。

  2 植树

  一个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班主任李老师带领我们全班同学到西郊公园参加植树劳动。到了公园河边的上坡上,李老师给我们分了工:一组挖坑,二组抬水,三组栽树浇水。说干就干,不一会儿,土坡上到处是忙碌的身影。我和小丽负责栽树浇水,小丽两只手握住小树苗的树干,把它竖在坑里。我煞有介事地往手心里“呸”了一口,两臂一直一弯,双手握紧铁锹,铲起坑边的土,填进坑里。铲着铲着,小丽忽然,喊到:“等一下!”我一愣:“怎么了?”小丽看着树坑对我说:“看,一块石头,把它捡出来吧,不然会影响小树生长的.。”我仔细一看,真是一块圆溜溜的石头,我弯腰捡起石头,放在一边,再铲土的时候,我更细心了,看到有小石头就捡出来。填好了树坑,我和小丽把桶里的水缓缓地倒进坑里,我又用锹在树苗周围的松土上拍了拍,一棵小树苗就稳稳地挺立在柔和的春风中了。那轻轻摇动的嫩枝条点着头,好像在说:“谢谢!谢谢!”劳动结束了,同学们望着满坡新栽下的小树苗,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片茂密挺拔的树林。

  【评析】

  这篇看图作文的小作者联想力强,运用语言准确,生动。种树的时候,“我”煞有介事地往手心里“呸”了一口,两臂一直一弯,双手握紧铁锹,铲起坑边的土。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一个认真、可爱、勤劳的小学生形象。从对文中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善于观察,并且能够进行合理的想象。

  植树的过程一步一步写得具体,清楚。挖坑、栽树、填土、浇水,条理清楚,叙述详略得当。

  能够运用拟人的写作方法,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中心明确。

  3 植树

  在一片宽阔的河岸边,一群小学生在春风中植树。看,他们三三两两结成小组,你挖坑,我抬水,干得有条不紊,热火朝天。不大一会儿,原来空旷的河岸上已经挺立起十几棵小树苗。近前的一男一女两个小学生干得多认真啊:女学生稳稳地握住小树干,笔直地把它竖在坑里,盯着小树苗的眼神里,流露出无比的喜爱。男学生干得更细致,他弯腰曲腿,挥动铁锹,铲起坑边的土,轻轻地填进坑里,好像用力猛了,就会碰伤小树苗那娇嫩的根。树坑填好了,男学生顾不得擦一擦脸上的汗,让自己有点酸痛的臂膀歇一歇,就拎起水桶,将水慢慢地注进坑里。女学生用两手把坑边的土扫进树坑,又用力按了按。做完了这一切,两人望着挺拔的小树苗,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又继续干了起来。太阳渐渐升高了,河岸上已经变了样,再不是光秃秃的,几十株小树苗在轻柔的春风中轻摇着细嫩的枝条,让人看了感觉心情舒畅。映衬着远处一座座高楼,小树苗给城市带来了勃勃生机。

  【评析】

  文章的描述与图画内容相符,又对图画内容进行了加工,润色,文章显得完整,生动。

  植树的过程,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运用流畅、简洁的语言进行了具体的描写。点面结合:“面”,“他们三三两两结成小组,你挖坑,我抬水,干得有条不紊,热火朝天。不大一会儿,原来空旷的河岸上已经挺立起十几棵小树苗。”“点”,“近前的一男一女两个小学生干得多认真啊……”过渡自然,内容紧凑。观察仔细,想象丰富,如对男女学生神态的描写。小作者头脑清楚,知道自己在写什么,为什么写,因此读者也很容易体会出本文中心。

  4 植树

  阳春三月,是植树的好季节。植树造林不但可以美化环境,还能为人类提供所必须的氧气,净化空气。

  星期天一大早,我们就来到了一座小山坡上。同学们有的挖坑,有的搬运小树苗。大家不怕苦,不怕累,干得很起劲儿,不时传来阵阵的笑声。这时,小刚和小红来到一个挖好的树坑前。小刚扛着铁铲,小红小心翼翼地拿着小树苗,轻轻地放在坑里,然后用一双小手扶着树苗。小刚用铲子一铲一铲地培土,边铲边说:“小树苗可以在这里牢牢地扎根啦!”小红也高兴地说:“小树苗有家了!这回它们可以在这里生长了。等到20xx年,小树苗就长成一棵棵高大挺拔的大树,那时,咱们国家就更富强了!”培好了土,两人顾不上喘口气儿,又赶紧抬来一桶水,小红把水慢慢倒进坑里,松松的土遇到水,有点往下蹋,小刚又铲了几铲土填进坑里,还用铲子的背面拍了拍,两人一起用剩下的土给小树砌了一个圆形的土围子。做完了这一切,小红用手将小树拔了拔,又摇一摇,满意地对小刚说:“我们的小树苗一定会在这里长成参天大树的。”他们俩都笑了,笑容像春天的阳光一样灿烂。

  【评析】

  文章开头一段既是事情的起因,又是中心思想,为什么植树,作者讲得很明确,树木可以美化环境,提供氧气,净化空气。

  文中人物的语言,也反映出文z章要表现的中心“小树苗可以在这里牢牢地扎根啦!”“等到20xx年,小树苗就长成一棵棵高大挺拔的大树,那时,咱们国家就更富强了。”树与人的关系更进一层。联想也是为内容服务的,联想得好,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含;联想得不好,会使文章变得结构松散。

  真实、细致的动作描写,来自小作者准确的观察与发现。

  5 植树

  植树节就要到了,中队委员会决定组织同学们在植树节那天参加植树劳动,并进行“绿化首都小能手”的比赛。植树节那天一大早,同学们就来到了离学校不远的一片荒坡上,分配任务之后,辅导员一声令下,大家争先恐后地干了起来。因为是劳动比赛,大家干得既带劲又仔细。挖坑的,挖出的坑又圆又好,土里的石头捡得干干净净。抬水的,一趟又一趟,及时地送到栽树的同学身边。李明和闫文是一组,俩人早就商量好了要争当小能手。李明老练地握着铁铲,铲起坑边的土,准确地填进坑里,累出了汗,索性解开外衣的扣子。闫文两手小心地扶着小树苗,目不转睛地看着小树苗,生怕有一点歪斜。培好了土,又绕着树坑给小树浇了一桶水,两人把树坑堆圆,踩实,树坑周围打扫干净。看着自己的杰作,两人满意地笑了,彼此交换了一个充满自信的眼神。两人心里都在想:我们要争当小能手,要为家乡的绿化建设做贡献,让家乡变得更美丽。

  【评析】

  把植树过程想象成一次争当“绿化首都小能手”的劳动比赛,小作者匠心独具,既然是比赛,自然全力以赴,那种不甘示弱,那种一丝不苟,使文章内容紧凑,可读性强。

  观察与想象自然结合。图中小男孩儿的外衣没有系扣,作者想象为是由于小男孩儿干得带劲儿,累出了汗,所以解开了上衣扣子,这样想象符合劳动实际,又暗示着人物在植树过程中不怕苦,不怕累。

  结尾人物的想法,争当小能手,为家乡做贡献,提高了比赛的意义,也深化了全文的思想内容。

  文章结构合理,叙述具体。

《植树》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透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透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潜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情感目标:

  1、透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间距数+1=棵数,棵数-1=间距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原型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他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他里面还藏着搞笑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他吗?请举起你的右手。(五指伸直、并拢、张开)

  师:张开的五指中有几个空隙?(4个)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叫“间隔”。(板书)我们发现5根手指中有4个间隔,那么4根手指呢?3根呢?

  2、举例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钟声…)

  3、根据生活实景信息回答问题。

  (1)公园的一侧一些树,数了数有6个间隔,一共栽了几棵树呢?(7棵)

  (2)庄老师家在6楼,从1楼到6楼要爬几层楼?(5层)

  (3)河边的护栏有5根铁链,需要几根柱子?(6根)

  4、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的5根手指间有几个间隔;爬楼梯要几层。铁链需要几根柱子等,数学中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

  二、构建模型

  1、用图象语言描述“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师:(右手)我把5根手指看作5棵树,他有4个间隔。那么,6棵树、7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呢?你能用一个图来展示说明吗?(生作图,展示)

  2、构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1)我们一齐来看一下这几位同学画的图,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吗?

  (2)比较一下这几种作图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简便,看起来清楚?(是阿,用线段图的方法最简便,因此它也是我们最常用的。)

  (3)透过画图,我们发现这条路的两端都栽了树,这就是我们这天研究的植树问题的'一种类型。(板书:两端都栽)

  (4)在线段图上,我们用点表示栽的树,几个点就是几棵树,透过画图,我们明白6棵树之间有5个间隔,7棵树之间有6个间隔,那么你能想象一下10棵树之间、50棵树之间、100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植树棵数间隔数67

  (板书:棵数-1=间隔数间隔数+1=棵数)

  师:这天表现真不错,一下子就能找到这其中的规律,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三、利用模型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师:此刻老师要考考你们了,谁敢理解检查?既然大家都想来,那么我们一齐来。

  课件出示:同学们要在全长5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谁能大声清楚朗读这个题目?

  (2)从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小路长50米,两端都要栽、每隔5米。)

  (3)两端都要栽是什么意思?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哪两棵树之间相隔5米?

  (3)这题也能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答,你能试着画线段图吗?

  (4)展示学生线段图,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吗?

  (5)为了看起来更清楚,老师把这张图移到了电脑上,你能猜猜许老师画图的意思吗?从这张图上你能够了解些什么信息?谁也明白了也想来说给大家听一听的?

  (6)线段图里其实就反映着题目的意思,你能看着线段图用算式来解答吗?学生独立列算式。

  (7)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①出示学生各种答案,板书在黑板上。

  ②对于这几种方法,你们有什么看法吗?(生:我认为……)

  ③擦去错误答案,留下正确答案:100÷5=10(个)10+1=11(棵)

  ④师追问:大家都认为这种方法是正确的,那么谁能告诉我算式中的“50”表示什么吗?“5”表示什么?“100÷5=10(个)”又表示什么?(板书:间隔)为什么“+1”?(两端要栽,它比间隔多1)“10+1=11(棵)”表示什么?(植树棵树)这其实就是运用了“间隔数+1=棵数”这个规律。

  ⑤谁能够完整地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思?有谁听明白了,也想来说一说的?既然大家都想来说,那么我们就同桌互相说一说。

  2、试一试

  师:如果老师把题目改一改,看看谁还会?

  课件出示:“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校园决定在全长120米的求索大道一边插上彩旗,每隔8米插一面旗(两端都插),一共需要准备多少面彩旗?

  (1)生轻轻读题,说说从这个题目中你了解了些什么信息?

  (2)和刚才这题比较,你想说什么?

  (3)学生独立列式并汇报。

  3、巩固新知

  师:恭喜大家,顺利透过检查!你们还想理解新一轮的挑战吗?

  课件出示: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1)生独立阅题,说说这个题目中又有哪些数学信息呢?

  (2)这个题目和前面做的两题有什么不同呢?(①前面那题告诉路的长度,而这题求路的长度。②前面那题求植树棵树,而这题已经告诉了植树棵树。)

  (3)在做前面那题时,我们是先求什么的?(间隔数)那在这个题目中,我们就应先算什么?

  (4)学生独立解答并汇报:

  (5)板书学生的各种答案,你有什么看法?说说理由。生列式:36-1=35(个)35×6=210(米)

  (6)擦去错误答案,师追问:“36”表示什么意思?再“-1”表示什么?(板书:间隔数)这其实就是运用了“棵数-1=间隔数”这个规律。再“×6”又是什么意思?(板书:总距离)

《植树》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06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2.利用线段图理解“点数=间隔数+1”“总长=间隔数×间距”等间隔数与点数、总长、间距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点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培养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并能熟练掌握这种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出示,设疑激趣

  教师:哪位同学知道我们国家设立的植树节是在哪一天?(3月12日)在这一天的植树活动中,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 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 m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教师: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吗?

  预设1:20棵。(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每隔5 m栽一棵,共栽100÷5=20(棵)。

  预设2:我认为是21棵,因为题目中写着“两端要栽”,所以要再加1棵。

  教师:你认为哪一个结果是正确的?(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直接出示例题的情境,通过学生的尝试解答,既是对教学起点的了解,又利用两种不同的结果设置疑问,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热情。

  二、经历过程,感受方法

  教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进行检验呢?(画线段图)那我们可以在草稿本上试一试。遇到了什么困难?

  预设:100 m太长了,不太好画。(追问:那我们可以怎么办?)

  学生:可以先用简单的数试一试。(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经历分析思考的整个过程,感受“猜测──验证”的学习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深刻地体会“从简单事例中发现规律,并利用此规律解决较复杂问题”的数学思想。

  三、探索实践,建立模型

  教师:先看看20 m的距离,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可以栽几棵树,在草稿本上画一画。

  实物投影或课件出示:

  教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20÷5=4,20 m被平均分成4段,因为两端要栽,所以要栽5棵树。

  教师:再画一画,25 m可以栽几棵树?(学生操作)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25÷5=5,就是把25 m平均分成了5段,因为两端都要栽,所以要栽6棵树。

  还可以这样画:这里的蓝色线段表示什么?(间隔数)红色线段呢?(植树棵数)

  教师:不画图,你能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在课件上输入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棵数要比间隔数多1。(追问:可以用怎样的一个式子表示?)棵数=间隔数+1。

  教师:谁能说说为什么要“+1”?(因为两端都要栽,所以栽树的'棵树比间隔数多1。)你能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开头的问题吗?(指名回答,分析讲解)

  教师:回顾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说说你的想法。

  归纳小结:在解决较复杂或数据较大的问题时,可以先从简单数据出发得出规律,然后将规律运用于复杂问题进行解决。

  【设计意图】“画示意图──抽象出线段图──不画图”的教学过程,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设计理念,也正是在这一进程中,通过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建立起“一条线段两端都栽”这类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四、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刚才学到的知识,还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1.在一条全长2 km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 m安一盏。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

  教师:读完这个题目,你觉得有哪些地方需要特别引起注意?

  预设1:单位不统一,要先进行转化再计算。

  预设2:两旁。(追问:表示什么?)就是两边。你能通过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两旁”吗?在计算时该怎样体现?(先算出一边的路灯的数量,再乘以2。)

  学生练习,指名回答。

  2 km=20xx m(20xx÷50+1)×2=82(盏)

  答:一共要安装82盏路灯。

  教师:20xx÷50算的是什么?(间隔数)“+1”说明了什么?(两端都要安装)

  2.马路一边栽了25棵梧桐树。如果每两棵梧桐树中间栽一棵银杏树,一共要栽多少棵?

  教师:仔细读题,认真思考,说说你对这个题目的理解。

  引导得出:要求一共栽多少棵银杏树,实际就是求梧桐树的间隔数。由“棵数=间隔数+1”可得“间隔数=棵数—1”。

  25—1=24(棵)

  答:一共要栽24棵银杏树。

  教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验证)和这题有关的简单的例子,我们只要张开一只手。五个手指相当于题目中的?(梧桐树)每两个手指之间栽一棵(银杏树),可以栽几棵?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练习中的实际问题,相比例题有一些变化,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1题用画图的方法直观地表示出“两旁”,解决了算式中为什么要“×2”的问题;第2题先让学生思考,说说自己的理解,验证的环节既是对方法的回顾,又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

  五、逆向思考,拓展新知

  园林工人沿一条笔直的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 m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教师:读题并思考,要求“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就是求什么?(路长)跟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预设:例题是知道了路长求栽树的棵数,这题是知道了栽树的棵数,求路线长度。

  教师追问:该怎样解答呢?试一试,并说说你的思路。

  (36—1)×6=210(m)

  答: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是210 m。

  教师:“36—1”算的是什么?(间隔数)再根据“间隔数×间隔距离=路长”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练习,加深学生对例题中发现的规律的理解。该题是植树问题数学模型的逆向应用,有了前一题“间隔数=棵数—1”的知识为基础,学生应该能比较容易地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可引导他们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答。

  六、回顾思考,全课总结

  教师: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跟大家交流一下。

  根据学生回答,强调:

  1.解决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棵数=间隔数+1。

  2.当遇到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可以先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然后应用找到的规律来解决原来的问题。

《植树》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p106—107。

  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以及封闭图形(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含义、《表内除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以及用线段图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设计理念及思路:

  “数学广角”系统而有步骤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植树问题”的本质是对应问题,只要明确了“间隔”与“树”这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突出“一一对应”的思想,再以此为基础并通过适当变化就可以应对各种变化了的情况。

  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本节课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作了如下调整,把原例题中的路长“100米”改为“20米”,把“两端要栽”这个条件去掉了。数据改小有利于学生思考,也便于学生动手操作,但并不影响我们要研究的数学问题。“两端要栽”这个条件去掉了,旨在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演示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去探究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再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用发现的规律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而使学生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借助直观,通过间隔和数的对应,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的规律,建立不同情境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2.数学思考。

  (1)学生在参与观察、动手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中,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形结合、一一对应、化归、建模等数学思想方法。

  3.问题解决。

  (1)能运用所得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能和他人合作交流。

  4.情感态度。

  (1)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验植树问题的价值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运用一一对应,建立植树问题模型,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笔 直尺

  教学方法

  讲授、演示、讨论交流、操作练习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互动、引出课题

  师:想让自己的头脑变得更聪明的同学请以最佳的状态坐好,都有这个美好的愿望,光说不练可不行。这节课就让我们走上思维的道路,一起去迎接新的挑战吧。请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课前思维训练题:

  1.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锯成9段,需要锯几次?

  2.四年级在三楼,每上一层要走20个台阶,一共要走多少个台阶才能到三楼?(每层台阶数相同)

  师:锯木头和上楼梯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植树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植树问题的知识。(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一)创设情境,出示问题。

  园林工人打算在一条长20米的'笔直小路一边植树,请同学们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要求帮忙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理由。

  师:从这份要求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预设:20米长的小路,一边,每隔5米栽一棵)

  师: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

  (预设: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米,每两棵树的距离都相等)

  (二)动手操作,设计方案

  同桌二人合作,摆一摆或画一画

  (三)交流汇报,展示作品

  师:大多数同学已经完成了,谁来汇报(汇报后展示)

  (预设:我们小组设计栽了5棵树。在一条长20米的路上,开始先栽一棵,然后隔5米栽第二棵,再隔5米栽第三棵……再隔5米栽第五棵。)

  师:不错,老师期待你更精彩的表现,他们设计了5棵,还有不同方案吗?

  (预设:我们小组设计栽了4棵树,开头的地方没栽,先隔5米栽第一棵……隔5米栽第4棵。)

  师:为什么开头的地方不栽?

  (预设:因为有的时候在一条路的一头可能会有障碍物,所以不能栽。)

  师:你想得真周到,真是个既细心又爱动脑的孩子。是呀,如果在路的一端有建筑物就只能在另一端栽了!同学们的设计真精彩啊!还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吗?

  (预设:如果路的两端都有建筑物,可以栽3棵。)

  师:你回答的太棒了,老师感到震撼!对,有的时候在路的两端都会有障碍物,这个时候路的两端就不能栽树。

  (四)比较方案,探究规律。

  1.间隔数与总长、间距的关系。

  (1)出示植树的三种情况,学生观察相同点。

  师:同学们真有创造力!短时间内根据要求设计出了三种不同的方案,你们都有资格成为一名设计师了。现在请用你们雪亮的眼睛看一看,这三种方案中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总长、间距、间隔数 20 5 4)

  (3)间隔数与总长、间距的关系。

  师:这三种方案的间隔数都是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20÷5=4(个))在这个算式中,每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

  你们能说说怎样求间隔数吗?(总长÷间距=间隔数)

  问:要想知道有几个间隔,必须要知道哪两条信息?(总长、间距)

  师:接下来,咱们来比一比,谁的反应快?(如果一条小路长100米,每隔10米栽一棵树,一共有多少个间隔呢?如果每隔20米栽一棵树,一共有多少个间隔呢?)

  2.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1)学生观察不同点,教师讲解三种方法的名称,同桌交流棵树和间隔数的关系。

  问:刚才咱们找到了这三种方案的相同点,请同学们再用你们睿利的目光观察,不同的地方又是什么呢? (预设:植树的棵数不同、植树的方法不同)

  学生汇报后,教师讲解三种方法的名称。

  师:看来虽然间隔数相同,但是不同的植树方法,植树棵数是不同的。我们就来研究在不同的植树方法中,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赶紧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吧,可以把你的发现和同桌分享。

  (2)汇报交流。(板书)

  (3)演示,明白原因。(演示:树与间隔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3.小结:解决植树问题方法

  师:会求植树的棵树吗?这三种关系可是个宝贝,你们想得到它吗?那请闭上眼睛,打开你的大脑主机,我要把这个宝贝输入你的大脑了,千万别开小差啊,出现死机现象那可麻烦啦,准备好了吗?我要开始传宝贝了……好,收到了宝贝的同学请用最美的姿势坐好。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既然宝贝已经保存在你的大脑里了,那可不能让它天天睡懒觉,得常常拿出来发挥一下它的神奇作用。下面这几道题就需要它大显身手。请看:

  1.有一条500米的石子路,在石子路的一侧每隔5米栽一棵(只栽一端),需要准备几棵树?

  2.同学们在全长10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8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3.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一侧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4.在一条全长180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要安装),每隔6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有关“植树的问题”,不过,我有一个疑问想请大家帮我解释一下:植树问题就仅仅是指植树这一种现象吗?

  生举生活中的其他例子,锯木头、上楼梯、安装路灯……

  回到大脑思维体操的题目,进一步理解每一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师:第一题锯木头属于哪种情况,第二题又属于哪一种情况呢?

  师:今天这节课,你觉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师:植树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美化着我们的生活,美化着我们的校园。其实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个封闭图形,比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有兴趣继续探索吗?请利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回家和家长探讨。

  板书设计:

  (一条线段上的)植树问题

  方法 间隔数 棵数 关系

  总长 ÷ 间距

  两端都栽 4 5 棵数=间隔数+1

  只栽一端 4 4 棵数=间隔数

  两端不栽 4 3 棵数=间隔数-1

《植树》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树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二、教材分析

  这是学生在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方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教材创设“植树”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活动中探索新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准许学生用喜欢或容易接受的方法进行计算,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三、学生状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非常喜爱新教材的情景式教学形式,喜欢体验各种活动,不仅可以动手操作也可以和全体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使学生很有成就感,乐于探索,积极求知。能够用喜欢的方法学习和计算。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你们哪位同学植过树?谁知道植树需要哪几个步骤?笑笑他们班正在植树,我们到现场去看看,检验一下你们说的对不对。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2、出示主题图

  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明确全班一共有多少人?一组有几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每组三人,可以分多少组?”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自己观察,从情境中找出有效的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探索新知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小组交流。

  学生列出算式36÷3,并尝试计算。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算式的含义,把各自的算法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小组交流讨论,体验不同的算法,感受合作的快乐。)

  2、全班交流,小组选代表发言,得出36÷3=12中的36表示一共有36人,3表示每组有三人,12表示可以分12组。学生得出计算方法:

  1、因为12x3=36,所以36÷3=12。

  2、30÷3=10,6÷3=2,10+2=12。

  3、因为12+12+12=36,所以36÷3=12 ……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都要进行表扬和鼓励,准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感受集体的.智慧。)

  4、拓展练习1:

  60÷3 40÷2 80÷4

  66÷3 46÷2 84÷4

  69÷3 48÷2 88÷4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

  师:这些算式有哪些规律,说说你有哪些发现。

  只要学生说的合理都要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让学生用语言进行表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拓展练习2:

  教材10页第2题:观察图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明确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学生代表,学生列出算式48÷4=12并说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班交流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体验算法多样化,经历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感受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懂得欣赏别人,能够取长补短。

《植树》教学设计14

  精彩开篇词

  画家,用他的画笔,在一卷长长的宣纸上,在大片的空白中,绘出青山的苍翠。而他却远离浮躁,回归自然,孤独地行走在茫茫荒漠中,挥起锄头,把一片荒漠变成绿洲,一个简单而深邃的形式,便承担起此重任,那瑰丽的风光将永远深深地印在我们灵魂的深处。

  学习目标

  1.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2.学习人物的无私精神和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随波逐流,要高扬风帆在风雨中奋斗搏击。假如生命是鹰,不要畏惧困难,要张开翅膀在碧海蓝天中自由翱翔。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不随波逐流之船,不惧困难之鹰——植树的牧羊人。

  二、自学指导(一)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废墟(xū) 干涸(hé) 坍塌(tān) 戳(chuō)

  酬劳(chóu) 流淌(tǎng) 水渠(qú) 乍看(zhà)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溜达:散步,闲走。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

  3.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多部作品获奖,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多半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三、自学指导(二)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关键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交流点拨】

  牧羊人用几十年的坚持,不断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的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自信平和、忠厚内敛、认真细致的高贵品质。告诉我们人类有潜藏的智慧和改天换地的能力,只要心存善念必有善报,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变。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事的?请按这一顺序划分文章的段落结构并概括段落大意。

  【交流点拨】

  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事。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点题,交代牧羊人是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好人。

  第二部分(2—12):初遇牧羊人。第三部分(13—18):再见牧羊人。

  第三部分(19—20):最后一次遇牧羊人。

  第三部分(21):再次点题,抒发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

  3.请分别写出“我”前后三次见牧羊人时高原的情形。

  【交流点拨】

  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村庄废弃,泉眼干涸,狂风呼啸;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重见溪水;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树木歌唱,泉水长流,人口增加,村庄富饶。

  (二)深层探究

  在你眼中,牧羊人是个怎样的人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交流点拨】

  他是个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人。牧羊人种橡树,不在乎是谁的地,也不在乎能成活多少,也不在意别人知道不知道,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还是一个认真细致、做事一丝不苟的'人。从他挑选橡子、房间收拾得整齐、餐具洗得干净等细节可以看出。

  (三)技法赏析

  1.本文运用第几人称来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

  运用第一人称叙事;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我”在文中仅仅是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森林村庄。“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使种树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另外,“我”并没有和种树人朝夕相处,对种树人的生活了解得并不是非常全面,但是这个地方沧海桑田的巨变却令“我”震撼,这就使得种树人的生活具有神秘感和神圣感。

  2.遇上牧羊人之前,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荒漠的毫无生气?这样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

  与后文荒漠变成了绿洲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

  3.作者最后为什么还要写来到这里的居民的精神境界?

  【交流点拨】

  通过写居民的精神境界的变化,从侧面衬托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他不仅改变了荒漠,还改变了人。

  四、板书设计

  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 村庄废弃

  泉眼干涸 狂风呼啸 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 重见溪水 创造的

  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 树木歌唱 奇迹

  泉水长流 人口增加

  村庄富饶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直面不幸,勇敢超越,实现人生价值的牧羊人又何止一个人呢?请你再找找身边的“植树的牧羊人”的事迹,并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交流】

  20xx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遭受泥石流、山体滑坡的灾害,是墨脱县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村。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常常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

  13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颁奖词】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植树》教学设计15

  (一)歌曲引入,了解人物

  1.播放大家熟悉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说说歌曲中的老人是谁。(了解多少说多少)

  2.老师出示图片,介绍邓小平爷爷。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认读字词

  1.听老师范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邓小平爷爷的`什么事?

  2.自由拼读,勾出生字词。

  3.分小组自学生字。

  4.自学汇报:

  (1)“我会读”:读生字卡片。自愿读;开火车读。

  提示:看清声母读:植、岁、站、栽。

  看清韵母读:龄、行。

  (2)“我会记”:指名向大家介绍识字方法。

  (3)“我会写”:指名先在田字格中写字,再对照课本中的字,发现规律,描红、临写。

  (三)读文讨论,评价人物

  朗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你觉得邓小平爷爷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为什么说“小平树”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

  讨论方式:先自己读书感悟,再小组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最后老师评价总结。

  (四)实践活动

  1.观察校园、花园里有哪些植物,每种植物有什么特点。选一种最喜欢的植物画一画。

  2.照课后说的那样做:“植树节快到了,我们也去植树吧!”

【《植树》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05-22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05-21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05-13

《植树问题》优秀教学设计12-28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03-05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15篇05-13

《植树的季节》教学设计(6篇)04-10

《植树问题》优秀教学设计(通用)02-25

《植树的季节》教学设计6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