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时间:2024-09-10 21:39:40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精选30篇)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精选30篇)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1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最近读了他的学术著作《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提及了100建议,每一条建议都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和精辟的理论分析。苏霍姆林斯基将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文字深入浅出,让我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感受体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面我就来粗略地谈一谈看了这些建议之后的三点感想:

  1、永不停止阅读的脚步

  有句古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的我们更不能停止学习的脚步,如果我们不经常的更新知识结构,就不能对新知识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就有可能回答不出学生突发奇想的问题。因此,读书学习能让学生更加亲近我们,也使我们更具有魅力。现在,我所从事的是小学教育,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小朋友,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教学压力。但是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不仅在智力上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创造性极强,经常会问一些老师很难回答的问题。以前听过一句老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可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教师只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那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继续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时刻充实自己。此外,老师向来担任为人师表这一角色,如果我们教师自己就养成了不断学习、不断阅读的好习惯,那么自然会给学生带来正面的影响。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书中强调: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就应该把他们带到思维的源泉那里去,那里会展现出现象的链条,应该让学生努力把握住这根链条,在记忆中保持住几样事实,事物的关系,这时候他们就是在受着无可替代的思维训练。当然在各种现象的链条中,要一个接一个地进行发现,这样才会刺激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主要是要让学生产生共鸣,从生活实际中出发,将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抓住学生的认识与所要学习的内容之间的结合点,引发学生的共鸣,让他们有的想,有的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充分的备好课,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深入挖掘教材与学生认识之间的结合点,以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3、倾听孩子的心声

  倾听是一种身心两方面的活动,既入耳又入心,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对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教育孩子必须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只有我们善于倾听才能真正的从心去理解学生,才能反思自己的教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作为小学老师的我们,工作十分的琐碎,有时会因为自己的忙碌,而忽略学生对自己说的话,只是敷衍一句:“好了好了,老师知道了,一会再说!”可当我们真正忙完了,又将这件事给忘了,自然给学生心里造成了一定的阴影,觉得老师并不重视自己说的话。没有从老师这得到一个答复,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不愿与老师沟通交流了。因此,要做一名合格的老师,我们必须要理解倾听的意义,并懂得学会倾听。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2

  近来我利用空余时间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一本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学习这些名著,接受专家的建议,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但是说实话,面对这样一本厚厚的书,我知道我没有耐性一页一页把它读完,现在我只能简单地谈谈我所读过的章节,以及这些建议给我的启发:

  当我读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时我感触很深。苏霍姆利斯基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我参加工作13年了,每天都是上课、下课、感觉没什么可写。可苏霍姆林斯基一生都坚持写教育日记,读他的一个个故事,心里有说不出的敬佩,为什么我就无话可写呢?其实仔细想想我们身边并不缺乏可写的东西,有时候同学之间的一次争吵,课堂上一次激烈的争论,老师生病时同学们的一句问候,都可以点燃我们心灵的火花,只是我们没有及时把它记录下来。记得20xx年腊月二十九晚上,我在家看春晚,我的手机响了,我猜肯定是好朋友发来的祝福短信,谁知我打短信一看,我猜错了,上面写道:“老师祝您新年快乐,身体健康。”我情不自禁地笑了,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接着我给他回复了一条短信:“老师也祝你新年快乐。”接着他马上回复了我:“谢谢老师.”这是一个很平常的例子,也许大家会说像这样的小事我每天都会发生。但是当我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为什么不把这种震撼心灵的事记录下来呢?原来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在自己身上也发生过呀。都怪自己太粗心,太不善于观察,不善于总结了。所以从今以后我要做个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我都要随时随地把它记录下来,保存下来,若干年后这将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呀。这些教育日记不但记录了学生的点点滴滴,还记录了教师的'成长过程。我想我们把观察到的和记录下来的情况加以深入思考,这对教师的工作会有很大帮助的。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给我们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大家都知道在大的集体里,要比在小型学校里更容易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因为这里总有些有经验的教师。但是学习别人的教育经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是一种创造。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学习别人的经验要注意节约时间,如果你一个挨一个地去听所有教师的课,那是很难得到教育技巧的。他建议我们首先看看所有低年级教师的学生的练习本,如果发现绝大多数儿童练习本里的字迹端正秀丽,错别字很少,那么在这个班里你就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因为学生的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关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们学校里的优秀教师魏瑞攒老师,她班上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五写字都清清楚楚,每次乡里统测都是第一名。她是怎样要求学生的,怎样为学生做好示范的,她的许多经验、方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其次要学习别人的优秀经验,这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到自己的工作中,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即,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不是简单地照搬挪用,而是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教育对象的现状,采用“拿来主义”,在吸收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渗透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做到移植别人的思想精华而非形体。

  每一次县里组织听评课活动,这都是我们学习先进教师经验的机会。当我们听一些优秀教师的观摩课时,常常热血沸腾,也想回去以后一试拳脚。可回到自己的课堂,却常常是无从下手,因为生搬硬套的东西永远不是自己的。教育的行为受教育思想的支配,如果我们不能通过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透析他的教学理念,那么感受必定肤浅,学到的也必定是皮毛,所以我们要把别人的经验和思想精华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在这条建议的最后,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你对年长的同事们的经验研究和观察得越多,你就越加需要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在自我观察、自我分析的基础上,你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就是让我们在老教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更快的速度前进。作为新教师,我们要借鉴、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更要大胆实践,大胆创新,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相信通过努力,我们新教师会像那些优秀教师一样优秀的。

  通过读这本书,我对教育的理解加深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阅读未读完的章节 ,继续学习书中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我们要想当一名合格的教师,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不断吸取书中的知识,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得到自身的发展。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3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令我深思、考虑的是本书中的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从早忙到晚,时间真的是不够用。

  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

  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书中还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习、积极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知识,因为只有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才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促进自身各方面素质的.发展。但是,想要做好这些,我们一定要安排好时间的问题,让自己每天都要与书接下不解之缘,不导致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出现捉襟见肘的尴尬情形。相信只要处理好这个时间问题,自己在教学中一定会如鱼得水,教学的质量也会又很大的提升。

  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4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受益匪浅,从中选出这几个“建议”谈谈我的想法。

  一、教师,珍惜儿童对你的信任

  “教师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其实,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融洽的,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看学生,使他们感觉到你对他是公平的,信任的。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可贵之处,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在学生做得好的时候,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在学生做得不好的时候,我们更要关心和指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使他们在认识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不要加以指责,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样。其实他们也很痛苦,作为教师就是要时刻给他们启发和鼓舞,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有自豪感和尊严感。

  二、教学相长,取长补短

  “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儿童练习本的字迹端正秀丽,错别字很少,那么这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级里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东西。”

  想一想,我这几个月的教学其实真是这样的,“练习本”就是学生习惯养成的一面镜子,也反映着一名教师的教学效果。对于新教师而言,学生习惯的养成是今后有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我所缺乏的也就是这一点,要时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省力更有效。

  要对同事们的经验加以研究和观察,并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三、教师的教育素养

  “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的事业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其实,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想想自己,在这方面做得确实不好,每天不停地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管理班级,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读书,但闲暇时又懒得动,而那些教育书籍却安安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早已落满了灰尘。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此时,想一想实在是可悲!可怜!现在觉得自己还年轻,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还足以能“应付”小孩子,然而面对飞速发展的今天,可以说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了,我们不得不时刻要求自己要走在前面,那么唯有读书才能武装我们的头脑,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而读书的这种意识更应该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

  年轻的我对于教师这个行业还存在着比较稚嫩的想法,而学习对于我来说是补充自己,使自己成熟的一个最好的方法,我要不断地学习,积累经验,使自己能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师。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5

  读书可以使人心明眼亮。怀着对大师敬仰,我又一次在灯下细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读完后,不禁感叹苏霍姆林斯基就好像一位智者, 让我豁然开朗。

  书中有个是十分精彩的比喻。他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

  我的理解是: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

  小宇,三年级时转入我班。父母都有残疾。二年级时只上了一个月的课.到六年级时由于基础非常的差,无法跟上教学进度,学习态度也很不端正,我始终坚持给予学习上的指导,多次鼓励!请同学们对他进行帮助.在班会上表扬他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在爸爸生病时,能做饭照顾爸爸,是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另外,他的家庭困难,每天只带一点干粮在学校吃。我又给他进行申请,学校给他免去每月伙食费.这样,免去了他的后顾之忧。到第二次月考时他已经能达到80分了。他从进步中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对于班级工作也积极了许多。还有个女孩叫孟雪,家庭特别贫困,我就悄悄地把女儿穿小的衣服送给她。有好吃的也当做奖品给她,渐渐地她变了,愿意和同学一起玩,也能抬头听讲了……

  这些就是我与学生相处的一些点滴、一些剪影。每每回想起来都会有很多的感慨。每到过节时都会收到不少学生的短信贺卡。我想,教师的幸福就在这里:和工人相比,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活生生的人;教师的'工作不是生产劳作,而是和学生一起过有滋有味的生活。所谓师爱,就是孩子的心加上爱心。在爱的路上我已迈出了第一步,我会更加坚定地走下去!

  我们在面对这些受伤的天使时,怎能不顿生怜爱之情呢?要关注他们,并给他们更多的爱,甚至更多的偏爱。作为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一起学习,做学生们的大朋友。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地让他们感到老师的关爱。这样的次数多了,学生心里自然对教师积存着一份亲近,自然感受到了教师的一份关爱。

  当学生们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如此可爱,他们的潜力是巨大的,无穷的!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6

  最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收获颇丰:读这本书,不仅是在读那一条条独立成文的建议,更是在读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很大,也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作为一名老师,只有敞开心怀,展露内心真实的自我,孩子オ会慢慢释放自己,才会让你更好的观察到他真实的行为。

  “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一条,带给我极大启发。文中这样说:“有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种对学习无动于衷没有为自己找到感兴趣的学生越多,那么,教师们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那很难把热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心里。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态度。"是啊,我们每一位老师工作中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每个老师都非常头痛。书中提到,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做到孔子说的“因材施教”。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这样的孩子进行细致地了解。我们的孩子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身体状况、不同的兴趣爱好。教师面对这样的孩子,首先要对他们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了解清楚,这样在课堂上才能"使每个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可反思一下我们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真正全面考虑到这些因素了?仔细想来,在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是按照教师用书上的学习目标,对学生提出同一个学习要求、要求他们完成同样的作业,自然也会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他们。对此一些基础差、智力水平又一般的学生,他们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同时,也会影响到他人格的形成。为此,因材施教多么重要。

  当读到“请迟到的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这条时,我深深懂得了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报告"声打扰正在讲课的教师,影响正在集中注意力听课的'学生,接着可能还会发生一系列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为何不让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迟到的学生有他们的原因,很少有故意想搅乱课堂的。退到的学生也是个別人,在上课时间内,为了问清一个人的迟到原因而耽误全体学生的学习,实在得不偿失。课上询问后无论是老师、还是没迟到的学生,精神都无法马上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如果课下提醒,其教育效果不比课上询问差。如果凡是上课迟到的,不管什么原因都不用喊"报告"自己直接推开门悄悄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读此书前,我一直认为:做好一名老师,只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藴即可。读了此书,我オ知道,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仅要不断学习,而且要善于宽容学生错误,善于赞美学生。让我努力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吧!每一次与孩子们相遇,我都有一种农夫面对良种般的喜悦,一个个孩子是那一颗颗饱满且不同品种的种子,等待我将土地松弛,辅助他们阳光和养分,给予成长的一份空间,静静地等待这些藴含生命的种子最终成长为的自己。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7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本教育专著,我受益匪浅,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虽然这本书的背景是在前苏联,但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一、要用更多的爱感化学生

  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二、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

  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三、要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很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拴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从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要教书育人、提高教育质量,不仅要抓住这根“丝线”,更要牵好这根“丝线”,不让这根线断了。并通过这根丝线来教育学生,培养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把这些孩子逐步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给教师的建议》,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其中教师要有静气,感触特深。教师干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点点滴滴,一本本作业,一句句话语。所以,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乐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义也在其中,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是呀,作为教师,有的是满腔的热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确需要静。需要静下心来备好每一堂课,批改每一本作业,读几本好书,总结一下自己的不足,细细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尝作为老师的乐趣。何乐而不为呢?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此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但愿在其新锐思想的指引下,做一名幸福的教师。来,让我们一起放飞心情吧!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8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读了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受益匪浅。

  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要注重知识上的给予,更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书中的每条建议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不是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以及颇具争议的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对我们教师有很实用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都知道,要教给学生一滴水,那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知识大海的'营养,量变逐渐就转化为质变。是什么促使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读书阅读呢?爱学生,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许多教师都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内容与学生紧紧相连。正是这样的情感,让他们在24小时中做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事情,让24小时孕育了无数新的想法,也出现了许多奇迹。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他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之所以有差距,问题出在态度上,主动做事和被动做事有天壤之别。为了一节公开课,花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相关的和知识;为了写一篇论文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这就是平时不学习,临时“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应当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又做到了多少?当然此书中的建议都是值得我在以后教学中借鉴的。

  只要智力正常,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善良的。要毫不犹豫地爱自己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性格如何,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们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就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每个人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希望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自己是多么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要充分地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在这个喧嚣的社会,人性如果不定期洗涤就会变得浮躁,甚至忘了自己出发时的目的,只有书籍能让人保持一颗孩童般纯真的心。学校职工书屋给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找回自己、做回真我的机会,其中很多书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感谢《给教师的建议》,让我找到了初为人师的方法;感谢职工书屋,让我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9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后,我深受启发。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 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后进生的几条建议。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为了防止遗忘,需要在教过教材后3、4个星期(而一般是3、4个月)就进行巩固性的练习。

  对这些儿童来说,我们首先是要改变我们的看法了,对“后进生” 的教育工作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简单地认为转变"后进生"就是为其补课,提高成绩。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们应该知道,每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我们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否则只会适得其反。那么该如何做呢?

  对于学生我们应更多的是要发现他们的的优点,哪怕是肯定平常学习生活中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也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得到教师的肯定是对他们一种莫大的鼓舞。小学生年龄小,易受暗示,喜欢被肯定。例如,在一次的数学课堂中,我发现一个平时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勇敢地举起了手,并在大家的鼓励下正确地回答了问题。当场我就让全班同学表扬了他,课后,我又单独以进步奖奖励了他。从此,他上课的积极性高涨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其次,精心地为所谓的“后进生”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耐心地因材施教。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对症下药,各个击破。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所以他们的弱势也是不同的。对于这些后进生们,应当经常注意平时作业错误的地方,总结归纳弱势所在。然后进行有针对的练习,加强巩固。

  再次,借助集体的力感染后进生 ,这看起来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操作起来也是有很多难度的。首先要把学生按照成绩分成小组,要以好带差;让学生养成互助互学的良好风气,让好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内涵。自然他们就愿意交了。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大家庭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这样整个班级的学期氛围也会越来越高涨,后进生也能得到充分的帮助。

  当然,最重要的还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不要妄想速成,短时间见成效,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持久的耐心,平和的心态面对他们,教育他们,只有这样,转变后进生的工作才能行之有效。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10

  暑假又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正如林海音所说的一样,好书不厌百回读,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启发,新的收获。

  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觉得这一次读后,对自己的印象最深或者说在今后的教学中启示最大的是:在讲课的过程中“占据你的注意的中心的将不是关心教材内容的思考,而是对于你的学生的思维情况的关心。这是每一个教师教育技巧的高峰,你应当努力向它攀登。”

  苏老的话,给我的启示很大。反思自己的教学,难道不是停留于注意教材的内容吗?上课的时候,总是想着,这节课我将向儿童教一些什么内容,学生要掌握到什么程度,我将采用怎样的方式去教会儿童。力求把自己想要讲的东西变得明白易懂,或者为学生的.理解搭建梯子,使学生能够顺利学习。就这几各方面,进行苦思冥想,然后借助于一定的手段来完成,这就是我的备课吧。而这种备课在苏老看来是极其失败的,最致命的一点就是这种课学生往往不需要进行思考,只是停留于对知识的掌握。

  然而,苏老却建议我们在上课的时候,要特别关注的不是这个,而是对学生思维的敏锐的洞察,要充分地认识到你的面前是几十个活松松的人,要时刻关注他们的表情、动作、语言,从而了解他是不是在学,是不是乐意学,是不是在学的过程中思维参与到了其中。透过建议,不难看出,苏老对我老师的要求。

  首先,你得是一个自己所任教学科专业的专家。其实建议中很明了的告诉我们,你不要将注意停留于教材的内容上,但是设想一下,如果一个教师连教材的内容都没有透彻掌握,都不能流利、清晰地表述,那么你能够撇开内容去注意学生的思维吗?因此这注意学生思维的前提,是教师对所教学的内容已经胸有成竹,并且能够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乃至与内容相关联的内容、内容的变式也了然于胸了,可以说对教材的内容的表述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只有这样,你才可以在上课的时候,观察学生的反应,注意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行为。

  其次,要千方百计关注学生的思维。学生进行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学生是不是会思考,对思考有兴趣。单就内容来说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掌握它并不难,难的是学生是怎样掌握的,苏老一再强调不能用老师储存的知识倾倒给学生,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象本质的观察,这是使儿童变得愚笨,以致最终丧失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病。而是要善于在教材内容本身里去寻找他们进行思考和概括的“交集点”,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通过思考获得收获,从而激励学生的再思考,这也更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这种学习的过程看起老要比灌输慢得多,效率低得多,但是从长久的眼光来看,学生所获得的却要多得多,因为学习成了他自己的一种磨练心智的过程,他们在这样一次次的磨练中获得的提高,不单是掌握知识的增加,而是学习动力的加强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再次,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学生在课堂中是怎么学的,在学的过程中有哪些表现,通过这些表现,教师能从学生的眼神中发现他们的思维是否参与活动,他们的兴趣是否持久。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课堂教学实践智慧。在孩子的努力思考有了结果之后,我们要善于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且把他引领到一个新的胜利的高度。当我们发现学生学得勉强,思维停滞的时候,我们就应当想到隐藏我们的教学目标,曲径通幽,蹲下来以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采取不经意的方法让学生去发现真理,直到他的思维豁然开朗。所以这种情感不单是一种热热闹闹的学生亢奋的场面,更重要的是一种学生思维拔节的“静思默想”。

  这本书虽然几十年前就问世了,但今天读来,在课堂教学中的如此观点,却还是值得我们教师去思考,去学习。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11

  这两天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自己很早就已购买,但是从未完整地读过,只是看着目录从里面挑选一些相对自己有兴趣的章节进行佛系阅读。这次利用这个假期,从头开始一点点地往后看,才发现这本书不愧是给教师的建议,短短两天确实学到了不少新建议。

  这两天看完了前条建议。给我的感觉是前五条建议,从整体上对教师如何进行教育教学给了一些大面的相关建议。

  一、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位学生能够做到的最大程度,不要要求他做不可能完成的事。要让学生有自尊感,每节课都能取到相应的进步,让他能够热爱学习,才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要考虑到学生的各个阶段,因为他们都是相互依存的。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要教会他在阅读的同时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阅读要培养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超过出声阅读的能力,为四年级掌握迅速地、半自动化地书写能力打好基础。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节约教师时间。

  三、身为老师,我们要重视分析知识内容,把那些关键的知识明确划分出来。我所理解的`是应当提前把本学期学生需要掌握的关键知识全部整理出来,然后分摊在学期每天的零碎时间中,积少成多,这样到最后重点知识学生都能够掌握,并且他们不会产生厌烦感。在教学时如果能够创造智力背景,通过课外阅读和其他资料来与课本中的知识进行融合,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思考热情,那便是再好不过的了。

  四、还有一条对于老师的建议就是要多读学术著作,这点我还是认同的。有的时候可能不必要非得硬性规定去读什么,随手读的一本著作中,甚至可能只是一篇小文章,可能就会涉及到我们教学中相关的东西,就可能给我们的教育技巧带来提升。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12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一直如雷贯耳,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认真拜读之后,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首先来谈谈关于教师的阅读。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

  再来聊聊关于教师的学习。学习别人的教学经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是一种创造。作为教育舞台上的一名新手,几乎能够向每一位教师学到东西,哪怕他只比你早工作几年。如果你一个接一个去听所有教师的课,那是很难得到教育技巧的要领的。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你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

  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可以从听课开始,但不仅仅是听,要有自己的思考:“假如是我,我怎么处理这个问题?他这样处理目的是什么?这样的处理学生反馈如何?”勤于思考,才有助于反思自己。还可以学习优秀教师的管理经验,面对班里日常事务,怎样安排;面对家校沟通,怎么交流;面对学生情绪,怎么处理等。但同时更要明白:学生不同,借鉴可以,全部照搬是要失败的。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各方面能力不一样,用适合自己的风格去做,比“变成他”去做更容易。

  关于家校合作这个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我们专门讲到家庭和学校在教育影响上保持的一致性的问题。这种教育影响的方向就是培养关心人、体贴人、待人诚恳、对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抱以善良的态度这些品质。如果儿童不在家庭从事实际活动来加深和发展这些道德品质,我们学校是很难取得什么显著成效的。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生的。在寄宿制学校中,学生在学校与老师待的时间很长,从而对于学生的变化成长看在眼里。那么,与家长及时沟通学生的变化就尤为重要,这样可以协助家长更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长会、家访、父母讲堂、家长开放日等都是十分有效果的沟通方式。在学校我们教学生如何与父母相处,那么同样父母也应该学会如何与成长中的孩子相处,与父母介绍专家育儿专题讲座也是可行的。

  除此之外,本书中关于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巩固、学习的兴趣、教师的成长等方面还有很多建议,当在工作中有所困惑,一定要捧起这本书再来读一读,从中汲取力量,促进自己的教学。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喜欢读书的精神。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13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共有一百条建议,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自身三十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为指导所写的一本教育专著。

  今天我所看的是第二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底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一节课,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啊?我们每天都在忙碌的工作着,我们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确实,我们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上课,批改作业……可以说,用来备课的时间少之又少,我们在抱怨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思考,怎么才能处理好时间,怎么才能进行终生备课的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当然,读书也并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应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海洋。

  如果我们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就要读学术著作。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知识,应当是我们知识海洋里一滴水!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保活力,就要在以后的阅读中来寻找答案了!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14

  《给教师的建议》真是一本好书!我以前听说过很多次,但从来没有真正去阅读过它,直到现在我才开始接触它,突然就有一种朋友间的相见恨晚的感觉。

  苏霍姆林斯基有着三十多年的丰富的教学经验,他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是如此的深刻,让我感到无比的震撼和赞叹!书中所提到的事例似乎很多也是我曾经碰到过的各种各样的疑惑,但他都能找到答案,并给我提供建议,促使我更多地思考。

  他的理论是循序渐进地,让我感触最多的是第4条和第5条。

  “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是主要针对小学教育而说的,但我觉得我们初中也可以借鉴。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一年级的教师去研究四年级的教学大纲,并且罗列出三年内学生必须要牢固掌握的知识地基。我觉得这真是一种好的方法,初中阶段教师也应该研究教学大纲,搞清楚学生一年或两年内必须要牢固掌握、熟练运动的知识和技能,分阶段想方设法促使学生掌握。

  在讲完“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之后,苏霍姆林斯基又提出了“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的观点。其实我感觉这样的安排是非常有用意的.。前面主要讲小学教学中,可以不加解释让学生自己主动掌握一些知识,相当于死记硬背。他甚至在最后这样写到,“全部工作都是建立在自觉地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可是也不能不注意到:并不是一切东西都要解释的。我竭力做到,使随意注意、随意识记跟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但后面说“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其实也就是在批评死记硬背,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包括后面也说到给后进生提供各种阅读材料和思考习题,其实就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素材和知识背景、情境,促使学生不经意的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把知识教活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掌握了。

  我觉得不管是小学还是初中,都应该是两套大纲,但小学更多地偏向识记,而初中应该更多地偏向发展思维。但初中阶段,其实还是有一些内容需要识记的。另外,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在让小学生识记单词的时候,也是很注重方法的,并不是很枯燥的死记硬背,而是以游戏的方式,以一种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记住了海量的单词和词组。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15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句话:“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

  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16

  最近,我认真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专著,阅读过程仿佛是在和一位和蔼亲切的老人对话,书中字字句句都是对我们一线教师的谆谆教诲,他了解孩子,相信孩子,尊重孩子。他的教育理论深深地鼓舞着我,让我在教育道路上走得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激情。

  第六十一条“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的建议”对我的帮助十分大。要想减轻孩子的脑力劳动,教会他们学习,首先应当教会儿童用思维的“视线”同时把握住好几样事物、现象或事件,并且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有些学生无法理解应用题,是因为他们不会抽象,无法从具体的东西解脱出来。数学源于生活,学生要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要想办法让学生的想象不要停留在小兔子怎么吃萝卜,小兔子的耳朵多么漂亮上。所以在课堂中,我会尽量去引导,努力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尽量减少外在事物对学生的影响,课堂上不出现一些与课堂无关的物品和事件来干扰他们的思维。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抓住重点,升华课堂。对于学习落后的儿童,在帮助他们时,不是直接给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导他去自我寻求答案,使他学会思考。

  作者还认为:记忆力影响着儿童的数学思维和领悟。在数学教学中,明确而肯定的要求和目的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牢固记忆的东西是哪些,应该要明确规定。拿一年级上册的数学来说,我认为数的组成和加减法的意义是学生要牢固记忆和理解的。学生如果不能记忆,也肯定不会用。我们都知道,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读题十分重要,如果学生不能在读题时记忆题目的关键信息,他也无法完成题目。所以,明确要求每位同学认真读题十分有必要。对于重点或者难理解的知识,我会在每节课开始的几分钟复习,又会在单元复习中再次强调,牢固学生的记忆。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活动,只有当教育者不断提升发展自己时,教育才能有实际意义。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和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此书让我在教学上受益匪浅,更让我感动、深思。但愿在其指引下,做一名与时俱进的教师。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17

  上学期,学校分享了《给教师的建议》让我们新老师学习借鉴,读了以后感觉受益匪浅,略有所思。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

  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但教师要想教好,那须得一桶水,一池水。所以,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做到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储备自己的知识。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中,每个学生都是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股,只是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差异性以及特殊性。如何将这差异性以对的时间用对的方法得以解决,这就需要老师的能力使然。

  我们班级中的学生大多处于中段,肉段多,两端少,而对于班级所采取的最直接的策略就是直接带动后进生,以重点补差,持续提优,提升班级整体水平。如何补差,如何对后进生实施切合有效的方法呢,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里所提出的观点: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班级在二年级之初就成立了班级的读书角,孩子们将自己觉得好的图书捐献到班级,我在班级中选了图书管理员管理图书以及中午看书时班级的纪律。吃过饭后,先吃好的孩子们可以问图书管理员借阅图书,并在图书管理员那边进行登记,所以每次中午,班级的读书氛围都比较好,而管理员也特别负责。但是也存在不同的差异,有的孩子看书只看图片,一本书几秒钟就翻过一遍换另一本,根本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熏陶。所以,在阅读方面的提高上,还是有差异性的,这就需要老师的介入进行整班阅读。

  对于阅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系列练习,"读"是理解的基础,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课堂就应该是书声琅琅的。功利性太强,今后,还是我会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有理解地阅读", 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成绩,阅读才是一把最实用的"金钥匙",让我们铭记"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从阅读开始".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18

  一本深邃而丰富的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引发了我对于教师成长问题的思考。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这位具有丰富教育实践经验的前苏联教育家,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为教师提供了100条宝贵的建议。他不仅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上给予指导,还关注教师的自我发展,构建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教育思想体系。

  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了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他指出,教师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到其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一个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教学方法也至关重要。作者认为,教学方法并非一成不变,而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调整。尤其在现代教育中,面对各种新的教育技术和手段,教师更应与时俱进,善于利用这些工具提高教学效果。

  然而,教师的成长不仅仅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自我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应不断地学习和反思,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情感素养,如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等,这样才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在我自己的教育经历中,我深感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作为学生时代的我,曾受益于那些具有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教师;而当我为人师时,也面临着如何有效管理课堂、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等挑战。《给教师的建议》这本经典著作,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提高教师素质和职业发展水平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这方面,《给教师的建议》同样提供了宝贵的见解。作者认为,学校和教育部门应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帮助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同时,教师自身也应积极主动地寻求发展机会,不断拓展自己的专业领域。

  在实际工作中,我曾遇到过许多挑战。例如,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如何处理学生间的矛盾、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等。而关于这些挑战,苏霍姆林斯基谈到了他的观点和方法,为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后,我深感其对于教师成长的指导意义。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到自己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自我发展上的不足,还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坚信,《给教师的建议》所蕴含的教育智慧和理念将伴随我不断成长,成为我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19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书中涉及很多我们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用了很多的具体的事例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深受启发。它可以作为一面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书中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是我们在教育道路上的指路明灯。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提高水平。

  《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了学会赞美,赏识。这不禁使我想到:赞美和赏识他人体现了一种智慧——你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着自己的人格;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美德。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要常常刷新赏识教育的思想,赏识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个体,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用亲情去呵护。在浇灌、培育与呵护中观察、发现并准确把握每个孩子的闪光点,使他们的'闪光点得以升华。让每个幼儿都获得不同程度的体验与成功。使他们感到“我是最棒的!”“我能行!”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因为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建立自信,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有主动参与一切活动的愿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赏识教育让自由、欢乐与舒畅回归课堂,回归孩子的一日生活,赏识教育把自信、创造与成功,带给孩子,还给孩子一个完整的自我。赏识教育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沟通与关爱解开每个学生的心锁。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向我们阐述许多伟大的真理,就像他曾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作为新教师的我们最想应该做的,就是能够波动每个学生心中那根独特的琴弦。如何拨动?我想就是不断充实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自身的教育技能,让学生信你;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倾听,去思考,让学生尊重你;“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献出几分爱心,学生就会回报给你几分真情,像朋友一样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也爱你。希望自己能够一直在教学之路上换位思考,关爱学生,做个眼里有学生,心中有学生的好老师。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20

  寒假来了,在自己闲暇时间又把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翻开来细细品味一番。

  每一次读这部著作都会使我觉得在教学、教育工作中有所收获或印证。就像在与大师亲切地交谈,聆听大师的教诲。在读到关于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一节时,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我也有同样的感触。学生很好地背会了规则、定理、公式、结论,但是却不会实际运用自己的知识,有时候简直并不理解他会背的东西的内容实质是什么。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死记硬背,而注重对规律的理解和概括呢?

  通过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在学生学习某个新规律时,先把这种规律放到简单的,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中,呈现给学生。并带领学生观察、思考这些基本现象,在不断出现的现象中,找出隐藏的规律,并试着把它总结提炼出来。实质上,这就是用越来越多的新事实让学生多次经历这一规律。虽然它还是潜在的,但通过同学们的`思考你会发现智慧的火花让潜在的规律从同学们的头脑里逐渐浮现出来,慢慢变清晰、变透明。最后再引导同学们把它提炼成定理或公式。并练习运用这一规则解决一些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次这样的过程。学生渐渐地意识到,他们接触到一种有概括性的真理。这一真理能运用到许多地方。这就是定律、公式被发现的过程。现在再记忆这些规律就会容易得多。因为它经过多次的思考。

  那作为一名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或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首先,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把教材中的规律提炼出来放到一个个活生生的实例中去,并把这种实例进行必要的简单化、课堂化。准备呈现给学生。

  其次,分析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知识水平,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的要能起到指引作用,有的要能起到有限提醒的作用。

  其三,呈现实例时,要求学生们注意观察,配合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大胆发言。在同学们就快要发现规律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把合理和有用的部分加以总结、提炼,形成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规律。

  最后,及时练习巩固新学的知识和规律。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把所学到的新规律应用到新的题目或实例中去。在练习过程中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整个思考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掌握这种发现规律、总结规律,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的思维和学习过程。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21

  最近,在名师工作室组织的读书分享活动中,我们共同重温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耐人寻味,每一句话都发人深省,字里行间都蕴含着教育与生活的真谛。就像擦亮星星上的灰尘一样,书中的文字不断擦亮“教师”二字,为我指点迷津,指明方向。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写到,要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对待儿童要充满对人的信任与和善,要学会发自内心的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在人身上创造一切美好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理想的人。”他指出不要因为孩子的一点缺点就遮住了教师的眼睛,如果教师用幸灾乐祸的态度对学生吹毛求疵,学生就会用同样的方法令人不得安宁。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自我检讨自我约束,并学会善意待人。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淘气鬼乌拉在集体活动时跑到密林深处捣乱,他没有发脾气,而是借此安排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把全班同学带到一个隐秘的洞穴藏起来,“我们不去找他,让乌拉来找我们”。当小淘气鬼发现大家都不见了的时候,害怕和孤独让他惊慌失措,认识到了错误,在无声中进行了一次自我教育。另一个是他把学生带到花园的一角,让他们在窝棚里通过观察过路人的神态,来学习感受别人的心情。孩子们看到了姑娘的微笑感受到她用劳动创造生活的喜悦,看到老奶奶在战士纪念碑前献花感受到她失去儿子和丈夫的'痛苦,通过一次次“察言观色”,孩子们冷漠的心变得敏感起来,他们开始关心周围人的喜怒哀乐,学会用心灵去感受用善意来待人。

  这两个例子让我很受触动,在我们的教育中多于说教少于自悟,我们常常指责孩子不应该怎样做,却很少让他们发自内心的认识到为什么要这样做。训斥责骂的结果是让孩子们敌视我们疏远我们,“恨铁不成钢”的“爱”使我们的辛苦付出变成了一种负担与苦刑,这不能说不是教育的一种悲哀。有人说教育像是在照镜子,学生的一举一动就是我们的影子。我们宽容大度,学生就会友好和善,我们遵守原则,学生就会诚实守信。如果面对孩子们的错误我们能心平气和地疏通、巧妙地引导他认识到错误的后果,如果面对孩子们的冷漠我们能温言细语,甚至通过亲身体验培养起他们的“情感修养”,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孩子们也会受益终身的。

  “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让我们用爱和智慧点亮纯真的心灵,让每一个生命如花般绽放,如宝石般熠熠闪光!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22

  寒假里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得到了很大启发。这些建议使我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它就像一盏指路明灯一样,指引着我在教育事业上不断前行。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需要教师的关爱和关心。教师要在生活上、思想上和情感上要给予学生关怀。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作为一名教师,要用爱心滋润童心,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中,爱在点滴之处。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每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使我深切感受到在当前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在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教学行为、教师教育教学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

  一、爱学生,须知如何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友谊。

  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因此,要有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情感交流。

  二、爱学生,就须让他们爱上阅读。

  作者提到:“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因此,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因此,可以看出他对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

  三、爱学生,就须引导他们去接近学好的发源地。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在实践中学会发现、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不偏爱分析能力强的优等生,不歧视具有实践创造能力的中等生和后进生。努力使中等生和后进生特别喜欢一门学科,然后由这门学科引申开去,去参加与此学科有关的各种活动,思考与此有关的各种问题。

  “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因此我们应该爱学生,这种爱是拿他们当朋友的朋友之爱。反思我的工作,我要学习善于锻造"优秀学生"的卓越人格;实施民主科学与个性化教学,把更多的关注投向"后进生"。

  我们每一位教师,能够对待差生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有耐心,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善于思考,相信学生在我们的教导下会越来越进步。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我也希望与我的同仁共勉:在读书中自我提高,走近学生,我们都将是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23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深入领会这位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的精彩论述。

  尤其是第七十五条——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读后受益匪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工作,就其本身的性质和逻辑来说,就是不断地关心儿童的生活。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在孩子的眼里,老师是那么神圣、他们崇拜他的老师,似乎老师什么都知道,老师说什么都是对的,老师的一句鼓励的话,会让他兴奋不已——“我多棒”;老师一个爱抚的动作会让他骄傲自豪——“老师最喜欢我”;甚至老师一个赞赏的眼神也会让他专心去上好这节课,这些老师与学生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他们懂得如何去呵护这些幼嫩的心灵。但是,有时老师的一句话,会让学生自卑,认为自己就是不行,是班里最差的学生:“我什么都不行,我是个毫无用处的人。”因而,对儿童的性格也产生悲剧的`影响,儿童会“粗暴、甚至逃避,说谎话。”

  作为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关心儿童不仅仅是关心他们的学习,而是包括他们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的完美的精神生活,首先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做一个真正值得他信任的人。教育界做到这一点的人不计其数,但也不乏有人没有做到,他们对学生的不足冷言相讥,对他们的成长漠不关心,一副冷酷无情的面孔。

  苏霍姆林斯基还送给了每位教育工作这一个教育秘诀,那就是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让学生体验到“我是一个勤奋的好孩子,是一个有着高尚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

  “天天有进步的喜悦。”这种喜悦伴随儿童成长,他会更加尊重、信任老师,会把他所有的欢喜、烦恼都告诉你,所以,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我们不要把自己看成是学生的上司,或把学生看成是被管的对象,现在不是提倡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吗?作为老师、长者、智者我们要全力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作为朋友,我们要关心爱护他们,亲近他们。在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丰富他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让他们成长为有健全心理,完善人格的人!

  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也体会到,老师越是尊重他、信任他,他学习劲头越大,自信心越强,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就能取得很大的进步。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24

  毫不夸张地说,我觉得《给教师的建议》真是一本好书,我以前也听说过,但从来没有真正去阅读过,从来没有像看这本书那样地看一本教育书籍。曾几次水开了又凉了,凉了,又开了,也不记得去倒;曾几次小鸟停在窗前叽叽喳喳地叫也不能唤醒我;曾几次音乐停了也没有感觉到······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里面的每一篇文章。得感谢学校给我这样一个阅读的机会。

  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振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不得不让人钦佩,觉得自己几十年的书教得是那么失败。

  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我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忙;我也想教育日记,但总是不曾经有位教育家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蕴”。“有人说‘没时间读书’,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我完全赞成这句话,并深有同感,因为我就属于这种类型。因为我老是想:“老师也是人,老师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的,应付学校各种各样的检查,做课题,搞教研、进修、培训、评职称、提高教学质量、早上要带学生训练,晚上还要训练······忙了一天,只想坐下来看看电视、聊聊天,放松放松,哪有精力读书?”这几天翻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发现,尽管现在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他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了,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教师只有懂得一些课堂上并不学习的东西,才能使自己的视野变得宽广,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

  能手。而不是光全情于自己所备课的教材内容上,因为那样会使课堂变得缺乏情感,学生的兴趣也会荡然无存。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25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过去了,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却不主动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26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第一章中就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会遇到落伍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他把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归结于教师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

  所以他告诫我们要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需要个别对待,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他能力范围之内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读了这一条,我们每个教师所想的最多的应该就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通过长期私人讲学的实践创造出的教学原则,“因”是依据、根据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这里指学生;“施”是实施、实行;“教”是教育、教诲;合起来说,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这条建议和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而我们教师得到的启发是:

  第一,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要深入学生,细心观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使教育和教学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实际,避免盲目性。

  第二,对学生既要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适应个别差异,分层进行教育。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备课时要周密地考虑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要尽可能地设想到不同类学生可能出现的发言;设计作业时,则应该尽量给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思维度的作业,使每个学生在作业中有所收获和提高。例如,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智力、思维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由于行为习惯、学习很差,导致学习后进,成绩不理想,我就要先花比较多的精力和时间从培养习惯着手,每天、每课关注这类学生,勤督促、勤纠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尽管许多孩子自控力较差,进步不明显,但是只要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也是教育所取得的成功。而还有个别学生是因为家庭教育中过于放任导致的任性、散漫、学习不独立,我们教师就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多交流沟通,让孩子逐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在集体中生活和学习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这样才能让学生融入集体,养成独立学习的好习惯。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只有谨记“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我们才能个每个学生有所收获,得到提高和发展。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27

  从景范学校的崇文书院拿到厚厚的一摞书,整理拆封,到翻开这本大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让我这位刚刚进入教师岗位的新教师来说,是一份沉甸甸的礼物。这本书要慢慢读,细细品,为不辜负这次书海之行,我为此做了小小的读书和写作计划。

  翻开这本教育家给我的教育教学的建议,看着100条建议,光是目录我就看了三四遍,一开始本想寻找出对自己现阶段的教学建议,比如第31建议《给准备教一年级教师的建议》,第33条建议《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学校建议》,第38条建议《怎样训练儿童流利的书写》等等。这些先是粗略的翻翻看看,后来不知不觉,每天都要翻开看看这本难啃的书。这些建议开始改变我的教学思想,原来教一年级语文,也不是我所想的那么困难,写字课也不是那难教,它都有法可循,每一个建议背后都有令人反思和学习之处。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第38条建议《怎样训练儿童的流利书写》中,作者提到“培养快速的书写技能,首先要求对手的小肌肉进行一定的数量的操练性练习。”当然,这里所提到的仅仅是三、四年级的孩子。读到这里,我开始思考:我们一年级的孩子怎样做到认真的书写呢?在写字课上,一年级的孩子可以说出这个字结构,但很难发现每一笔的具体位置,当我讲完这个字在田字格里该怎样书写时,我们的'班孩子总是快速的描红和书写,并没有做到一笔一画认真临帖,并他们的写字姿势都不对,每一次书写,他们很快就把后面田字格写完了。我都不能用“好”这个字来形容他们的完成书后的写字作业。这个问题从上学期的期中考试之后,我就发现了他们这个不好的习惯,在这一建议中,读到这句话时,我想到了一个词叫“刻意练习”,我想到为什么他们书写习惯不好,在上学期才开始学习学拼音字母时,并没有做到长时间对他们的手部肌肉的训练与纠正。

  想到这里我思考怎样训练孩子们有目的,有规律的练习他们书写“双姿”。一年级的孩子正在培养书写习惯的关键期,我决定每天在写字课上刻意练习他们握笔和写字姿势。关于双姿练习,特别是握笔姿势,我是通过小组之间相互检查的方式,小组长带头握好铅笔,并且检查其他同学握笔姿势。坐姿的练习,我请一位已经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的小同学喊口令:“小腰”,全班一起:“挺直”,这是坐姿训练。虽然如今才练习了一个星期左右,但是我逐渐发现有部分孩子已经有了一些进步。这让我感到欣慰与高兴。

  虽然在这部书里,我还有许多建议没有看完,这已经让我受益匪浅,我们经常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高尚的人对话,的确,不仅让我和大教育家促膝长谈,更让我在教学路上继续前行!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28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35条,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记忆力,家长、老师、学校都十分的关注。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记忆力超出一般,我们也希望自己的学生记忆良好。但是,良好的记忆力除了遗传基因之外,就是后天培养。建议中说: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这一点为我们提出了,在我们记忆的时候需要靠自身的努力和意志去掌握知识,获取知识。在掌握和获取的过程中思维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记忆过程。

  学前期和小学学习期,是为牢固的记忆力打下基础的最佳时期。这也足以说明,我们小学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尤其注意记忆力的培养。应当注意的是,那些关于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的重要原理,不要让儿童通过专门的背诵和识记去掌握,而应当让他们在直接观察的过程中去掌握。这一点说明在学生记忆的时候,我们要培养学生在认真观察、认真思索的过程中发想规律和方法。就目前来说,大多数老师要求学生理解的去背诵课文或概念。但很少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践。因为很多学校没有时间,或者根本就没有学生观察或操作的材料或场地。

  在小学里,大多数学生都是瞬时记忆,因为这个发展阶段形象思维非常活跃。为了给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小应引导学生去观察、探索,使学生真正的体验过程,获取新知。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有意识记将被不随意识记所取代。建议中指出:死记硬背一贯是有害的,而在少年期和青年期则尤其不可容忍。在这些年龄期,死记硬背会造成一种幼稚病——它会使成年人停留在幼稚阶段,使他们智力迟钝,阻碍才能和爱好的形成。为了促使孩子记忆力的不断发展,要建立不随意识记和随意识记之间的合理比例,这件事首先取决于教师。老师在平时布置任务的时候就应该加以引导、分析、观察使学生的有意识记逐步过渡到无意识记,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在平时进行大量的阅读,只有增长了自己的知识,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问题、去分析问题,记忆知识。才能使学生的记忆力得到合理的发展。

  在我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想此观点与建议并不相违背,从侧面也鼓励我们去读书,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正是通过‘熟读’才真正的去体会古诗的真正含义;正是通过‘熟读’才在头脑中留下一种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就是建议中所说的不随意记忆。正是这种不随意记忆与熟读的融合才真正的发展了学生思维,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29

  本学期初,校领导赠与每位新教师人手一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并把这本书作为今年新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之一,拿到这本书后,我经常认真阅读,通过阅读以及和同事之间的相互探讨,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悟,借此机会将我的心得体会和各位进行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拜读的教育名著。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等,书中共有100条,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针对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解,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议向我们娓娓道来。

  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书籍,对我们工作在教育岗位第一线的老师来说,受益匪浅。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教育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师而言,丝毫不显过时。看过之后,带给我的是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为我指点迷津。我从中吸取了很多经验,也将许多方法和经验用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22条建议,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条的感受。

  书中第22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能力、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热爱这门学科”。但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学生,用积极的智慧去启发学生,而且还要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在这里,他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说:“我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我们常常希望学生有高昂的学习热情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常常把课堂效果不好的原因归结到学生身上。

  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正意识到,其实解决问题的根源应在教师自身,苏霍姆林斯基就说:“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学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30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颇深。不可否认,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老师来说,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忙于批改作业,周记、作文、家庭作业、默写还有一些补充的习题之类,有时候批到晚上一两点还是批不完。由于时间的绝大局部都用在了批改作业上,于是备课就不是太充分,枯燥、枯燥的课堂自己都有点不耐烦,何况是学生呢?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没有时间。殊不知,有时我们的时间分工也不太合理,甚至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比方我们总抱怨总有批改不完的作业,试想,假设我们把课堂效率提上来,书本知识的绝大局部能在课堂上消化,那么,我们还需要布置那么多作业吗?苦了学生又累了自己,何苦?

  现在想来,自己的读书量真的很有限。有时为了一节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上搜索着相关的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开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扪心自问: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09-05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18篇06-15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范文1000字12-14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范文1400字12-15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12-21

(经典)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03-11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01-12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范文1200字12-15

读给教师建议心得体会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