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时间:2023-05-01 10:34:07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1

  和同事们交流,很多时间会把话题引向学生,引到最多的一点,那就是现在的孩子怎么一年比一年难教,怎么越来越难管理,怎么样才能改变这种不太和谐的关系,实现师生之间真正的沟通呢?最近,我研读了海姆G吉诺特这位心理学博士、儿童心理学 家写给老师的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告诉我们的的是如何实现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法和技巧。

  老师如何与学生沟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老师需要具体的技巧,以便有效而人性化的处理教育中随时出现的令人烦恼的小事,在处理这些事情时,理论是没有用的,用的只是技巧,如何获得这些技巧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在生活中,教师怎么和孩子相处,大家都意识到应该是:尊重、平等、民主的,大家都知道,但是一旦到实际生活中,我们的语言就会出现一些偏执,出现的偏执,并不是老师不爱这些学生,主要应该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理解沟通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本书一共有十二个篇章,每一片都围绕一个主题,用的.都是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小矛盾去指导老师,给老师使用日常用语上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小妙招,有了这些少许的改变,事情可能会变得更好办一些,掩书而思,我对书中“一致的交流”和“赞扬的危险”印象深刻。

  在“一致的交流”中说到,如果要改善教室里的生活,就要从检查我们对孩子的回应方式开始,一个老师如何与孩子交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老师必须要抓住孩子的心,一个孩子只有感觉良好,他才会正确思考,也只有处在良好的状态下,他才可能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他们的良好状态,也源于我们,他们的老师们。

  首先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沟通原则,谈境况,不谈性格和人品,它是用于老师和孩子打交道的所有场所。知道如何在各种条件下运用这个原则,是有效沟通的核心。其次是,对于学生,老师可以愤怒,但绝不侮辱。 然后是如何表达愤怒,作为教师,我们都深有感触,在一个学生听讲良好的班级讲起课来那是滔滔不绝,言语生动,这样的课堂师生感觉都很好,可是,如果满心欢喜走到一个嘈杂的教室,我们的心情已受到影响,我们会发怒,发怒时我们的心给就可能像是失去了理智,我们也会大喊大叫,训斥学生,这样,整节课的学习效率也就不会好到哪里,我们发怒之后也会有内疚感,也会在心中正中决定不能再重复这样的行为,所以,我们要学会克制自己,换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书中举例说:比如说进到一个吵翻了天的教室,老师坚定的说:“听到这么高分贝的吵闹声,我被激怒了。”教室里吵闹声平息了,因为老师在这里既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又没有侮辱孩子们。

  要拯救老师和孩子们的沟通,就要学会不带任何侮辱的表达具有细微差别的各种愤怒,其实,大多数老师对孩子们都有正确的态度和关心,他们所要的,就是一种能够表达这种关心的沟通方式,如果即使在被激怒时,一个老师也能避免使用诋毁的语言,这些自我试试的控制,不会使他的表达变得平淡,相反会增加老师的风格。我想这对老师来说是很关键的,他学会了运用一种不同的说话方式,一种生动、大胆、不带上海的表达愤怒的方式。

  沟通,就像健康一样,取决于未然,要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被尊重被关爱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当学生感到被尊重被理解,就能拉近、缩小师生之间的关系,在安全的、放松的、没有疑虑的情况下,孩子们在学习时就会更主动、更积极。

  在教育的路上,我觉得语言太重要了,它既可能是文明的,也可能是野蛮的,既可以用来疗伤,也可以是伤人的利器。所以,我们要利用好语言,在语言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多与孩子做有效沟通,那么,孩子们就会幸福的学习,我们也会快乐的工作,我们都能身心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2

  我一直有这么个观点,教育和抚养孩子是人的生命中最为重要的经历和体验。然而,刚为人父母年轻的爸爸妈妈,不熟悉或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经验,以及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会很容易导致极端宠爱孩子。所以,很多时候,我会停下来思索,自己的言行举动和生活方式对我的孩子会造成怎样地影响。有时又会想,我幼小的孩子的心理究竟是怎样?她到底是怎么看她的爸爸妈妈?

  于是,我细心阅读了一本畅销全美由海姆·吉诺特所煮的教子经典书籍,中文名为《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主要通过一些具体的情境展现给我们在父母和孩子共同生活中,如何以健康方式来处理亲子关系,并建立父母和孩子之间良好的情感沟通关系。作者告诉我们抚养孩子是一门学问,是一项需要父母去学习的技能,更是需要父母根据孩子的特点不断去总结校正的生活艺术。而不是以吓唬训斥、利诱欺骗、大声谩骂等不礼貌的行为进行低俗恶性地家长权威似的统治。其中,印象最深的几个地方,值得分享给大家,以便我们反思。

  在夸奖孩子们的时候,有些父母可能会过度赞扬自己的孩子。比方说,“你是最棒的”,“你在妈妈眼里是最厉害的”等等。这些赞扬方式,听起来很有力度,很受褒奖。但是,这很容易让孩子们陷入这种来自外在虚荣的夸奖里,而不是发自他们内心的自信和对自我的认可。很显然,每一个人都不会是这个世界上最最最高级别的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旦遇到周围比自己还要厉害的伙伴,从小听惯了过度式夸奖的孩子们很容易产生对自己的否定和怀疑,这种差将会在心理上造成巨大的阴影。所以,父母需要转换角度夸奖,需要父母引导孩子们,通过具体的事件让孩子们看到他们自身的优点和特长。孩子们这种通过认识自我价值和对自我的肯定,并建立起来自内心深处的自信心,将是慢慢人生长路中面对挫折困难时坚而不摧的力量源泉。

  有时候你会觉得孩子不听话,让你很生气。比如,半夜孩子不睡觉,而上眼皮打下眼皮的你还要陪着她玩耍,甚至还要担心第二天早起上班的时候;饭点孩子不吃饭,硬盯着电视看动画片,等等。这些时候,你需要控制你的.情绪,并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孩子们平等开放地交流沟通,还要观察理解孩子们流露的情绪和内心的想法。尤其是,我们不能对孩子们大声训斥或愤怒地行事,而是温和地对他们说你现在生气了并且为什么而生气。平静地表达你的自身感受,就相当于无形之中你在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们,当他们的生气时候也会进行淡定地沟通。所以,平时应多注意如唠叨,数落,训斥,打骂等等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

  更有意思的一个观点是,作者明确指出停止帮助和辅导孩子们的小学家庭作业!这种看法显然很激进。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是希望孩子们能自己独立的完成作业,而培养成自身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中国,父母一贯式让孩子们进行家教、上辅导班、课外训练等,通过投入更多地学习时间和精力,深怕自己的孩子们会落在起跑线上。这种趋之若鹜的方式,将会扼杀孩子独立的思考,丧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兴趣。所以,父母应该结合孩子们的特点通过引导,让孩子们独立的思考,自发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让孩子们自己去发掘自己的才华。

  当然,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形成了迥异的社会习俗,也造就了不相径庭的家庭理念和亲子关系。毫无疑问,两者均有着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正所谓“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西方家庭注重平等、自由、友爱,父母与子女之间都平等地享有主人的地位和权利。西方父母认为只有对子女抚养的天职,而没有中式“养儿防老”的索取回报的想法。一旦子女成人,就应该离开父母享有自己独立的生活。很显然,在注重宗亲关系的中国是很难赞同认可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总之,父母与孩子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兴趣,不断地去引导孩子们形成独立思考、坚强勇敢、享受人生的内在品质,这才是为人父母的责任所在和智慧体现。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3

  偶然看见这本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便被朴实的书名吸引,随意翻着看了看。发现书中写的是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在生活中家长、教师和孩子该怎么相处。想着不但有助于教学,也有助于自己教育自己的孩子,一举两得。读完发现,与孩子相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对孩子足够尊重和重视。

  孩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常常是受保护的对象,有着高大身躯的成人们总是为孩子罩上一层保护网,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恐惧与不尊重。虽然孩子是弱势群体,是受保护的对象,但孩子也是有着独立思维的个体,与我们有着平等的地位,我们在保护孩子的时候不应该单纯的靠呵斥,应该尊重孩子们的意见,在他们能理解的范围了给与合理的解释,这样孩子容易接受,也容易认同老师的制止。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起孩子,他们的一个不乐意的表情,可能包含很多内容,杜绝“孩子没什么想法”或是“孩子的主意只在一瞬间”的错误想法,要善于捕捉孩子的一举一动中背后的东西。因为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

  第二、要顺着孩子的思维去想事情。

  孩子的思想是纯洁的,最大的特点是好奇。与孩子交流的时候,顺着孩子的思维,给与他最大的理解,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进而才能解决问题。其实,老师授课就是与孩子的交流,只有与孩子深层次的沟通,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备课的时候,要让课程的每个步骤都尽量切合孩子的思维,或者引导孩子的思维朝教学目标靠近。在管理孩子的时候,需要杜绝“专政”,要善于理解孩子的思维,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让孩子们高兴的服从管理。

  第三、鼓励孩子有方法

  一个孩子表现好,我们通常总会夸赞说:你是个好孩子,或者:你很棒等评价性的赞扬。但在这本书中说到:在心理疗法中,从不会对孩子说:你是个好学生,你真棒!这些判断和评价性的赞扬都是要避免的。为什么呢?他们需要免受评价性赞扬的压力,这样孩子才不会总是向其他人寻求认可。夸奖最重要的一条规则就是: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他们的品性与人格。

  读到这里。让我想起了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的夸奖。教学中学生固然需要鼓励,但是很多时候这种不准确的'激励,非但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探索的动力,反而会把他们引向思维的歧途甚至步入思维的误区。所以,我觉得评价语言要准确客观,因人因境而异、具有针对性地作出不同的评价,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全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理念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就是要通过巧妙地铺垫、点拨、引导、开拓、深化,使学生发现求知、增智、冶情的道路上“别有洞天”。它有时需要归纳,画龙点睛,一语中的;有时需要引申,纵横发散,左右逢源;有时需要指正,由表及里,指点迷津;有时需要突破,走出定势,另觅新途;有时需要针对个体,循循善诱,春风化雨;有时需要面向全体,以石击浪,各抒已见。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不是一个人孤立地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要与人进行交流。所以当培养孩子的方法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时,孩子才会茁壮成长。父母在和孩子相处时要彼此尊重。当我们注意到孩子的努力,并且表示感激时,我们就帮助了他们培养希望。如果每一个孩子享有良好和谐的家庭教育,那我们的学校教育就能事半功倍了,做为教师更是要注意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科学、健康的教育和培养。我们要承认努力、表达感激,但是我们不能评价孩子,不能给他们定性。所以,让我们改变自己,掌握一定的技巧,让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4

  一直以来就认为有了爱和教育经验就可以教育孩子,读了这本书,才让我真正明白了只拥有爱是不够的,掌握大量的教育经验也是不够的。爱是需要技巧的。这本书写的就是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在生活中家长、教师和孩子该怎么相处。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光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如何获得并使用技巧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这部书不是枯燥无味的理论说教,它是以生活中的事例诠释着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和智慧。就像作者说的,语言就像刀,它们能够带来痛苦,即使不是身上的的痛苦,在感情上也会留下很多痛苦的伤痕。其实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给与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批评和评定性的称赞是双刃剑,两者都是在给孩子下判断。为了避免下判断,心理学家不会发表批评意见影响孩子,而是指导孩子。在批评孩子时,父母会攻击孩子的人品和性格。

  文中有一例:八岁的玛丽不小心打翻了她的果汁时,她的妈妈平静地说道:“我看到果汁打翻了,我们重新拿一杯果汁吧,还要那一块海绵。她站起来,把果汁和海绵递给女儿。玛丽低声说:”哎呀,谢谢你,妈妈。“她把桌子抹干净,妈妈还在一旁帮她。妈妈既没有严厉的批评,也没说一些无用的忠告,做女儿的真的很感激。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如果妈妈大发雷霆事情还是得解决,还弄得妈妈生气女儿伤心。即使无法避免怒火,也可以不带指责、不带定性评价地表达出来。所有这些人道的交流方式技巧的背后,是对孩子深深的理解和尊重。

  在孩子的成长中,磕磕碰碰很多,可能是和同学闹了矛盾,可能是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可能是在学校里中午饭没吃好,这些都足以让孩子恼心,试想当父母的也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诸如此类的问题,此书告诉我们,其实正在情绪中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理解他们,不管孩子做了错事或者取得了成绩,他需要的是父母知道他的心情和感受,而不是和他去分析为什么。譬如,当孩子努力地做一件事情即使可能最后也不是做的很好,父母也应该表示感激而不是讥讽,父母还应该避免使用否定的词语如”笨“、”懒惰“等等,因为这些词语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感到无助、感到自身的卑微。孩子在做了错事时,大多时候他们其实也已经意识到了行为的不准确,有些其实他们在犯错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惩罚,这时候的父母再去反反复复地批评他们已经多余,父母要做的也许只是一两句安慰的话语、或者一起设法弥补过错,孩子在这样的.帮助下会感觉温暖和爱。

  语言的力量如此强大,该书告诉我们,语言具有培养、激发,或者威胁、毁坏的力量。当然,关键是父母掌握了语言的技巧,学会了在合适的时候使用合适的语言。这也真是我从此书中学到的又一个沟通方法。

  作为老师,平时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调皮的学生,有犟脾气的学生,自己的做法是什么样子的,怎么处理的?我们也不妨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如:”这件事的确让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难受吧!“我想这些理解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心和他在一起,我们理解他,这样学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给孩子一定的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们的失望。说教和批评是毫无效果的,不能起到一点好作用,并且会产生距离和怨恨,因此我们需要学习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做到尊重和理解孩子。

  读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反省自己平日对学生的教育,当发生问题时,能否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否因为情绪伤害到孩子。今后我们应该真正的尊重理解我们的学生,把握一定的技巧,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5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对于孩子来说,一句恶毒的语言,将你的魅力立减到0分,哪怕你以后说了一百句的好话,也无法增强别人对你的好感。所以语言所掩藏的力量,是非常神奇的,很多时候被我们忽视,甚至意识不到语言给别人的人生带来的破坏和摧毁的力量,尤其是你最亲最亲的人,当你后悔的时候,你用我疯了,我真的糊涂了来表示的时候,但伤害,一旦有了,人与人的缝隙和鸿沟就存在了,无法弥补。

  对于我们的孩子,或许你用父母的权威表示你的翻云覆雨,说明你的地位,但其实,你知道吗?孩子以后为何会反叛你,不相信,或许那一刻,他对你不信任了。 我们与孩子是平等的,他无法做到自己是个完美的成年人表现,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每天除了看书,不玩游戏。 想想我们自己做到了吗?

  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不能有让他难堪的语言,也不能对他过分的严厉和斥责,我们是平等。譬如你在工作中,你喜欢听领导说你这样不对,你那样做的也不好,还是喜欢你听他说:或许,你这么做就会更好一些,我知道,你肯定会做的更好一些。愉悦的语言,会让心情飞扬一周。而不悦的斥责,则会让你每天战战兢兢,对于工作也就激情不再。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主要强调的就是这样几点:

  一、如何化解孩子消极的情绪

  有的时候,孩子哭了,我们或许会认为:大惊小怪,这有啥好哭的,尤其是一个小男生,哭哭啼啼算啥呢?所以,有的时候,我会对孩子说:宝贝,别哭,男生不要掉眼泪,譬如爸爸。或者说:我不喜欢哭泣的男生。或许孩子会立马擦掉自己的眼泪,而实际上我还是看到了他紧缩的眉头,他的心结其实还没有完全化解掉 。

  很多时候,我们的不以为怪,总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或者总是以教母的名义,去指导这个或者指导那个,譬如孩子摔倒了,是他不小心碰到门或者其他。我们就会大声的说到:你怎么不长眼睛呢?门不动怎么会撞到你呢?这样孩子就会哭了,他知道自己错在哪儿?这时的你,走过去,摸摸他的额头,问道:很痛吗?他说出很痛很痛,我们想他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应该会明白一些。

  就像人们常说衣服破旧者,观者重在衣;衣服洁净者,赏者重在人。在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中,如果我们注重的是孩子的鲁莽行为,而不是这件事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上,那么我们所说的话,则不是从同情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儿, 而从理性的研究去分析,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我们是他们的父母 ,而不是研究小白鼠的科学家,我们的责任在于保护他们,而不是剖析他们。

  二、关心在于质而不是量

  有的时候,看到孩子的闷闷不乐,我们想,或许他自己会理解的,所以不会多管闲事,生怕一个询问会伤害了孩子脆弱的心。有的时候,也会是看着笑话的态度去询问:呵,今天被老师批评啦?这时孩子会自动避你三尺,远离你这个隔岸观火的爸爸妈妈,这样孩子有了小心思也不会跟你说了。你则转而会抱怨:是不是孩子大了,不需要我了,小时候可呱呱的跟我说个不停。

  其实,不经意间,是我们把孩子的心远离我们的.世界 。碰到放学回来不高兴的儿子,你或许可以走过去,帮助他拿下书包,然后说出的情绪:我感觉你好像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如果这个时候儿子不愿意跟你说,因为他觉得自己犯了错误,或者理亏,或者丢人。你不要刨根问底,在他后面紧追不舍。我想过了一会儿,孩子会走过来,对你说:妈妈,我想有话对你说。

  此时的你,一定要停下来手中所有的事儿,因为这是你的关注和尊重。静静的听完,你只需要说一句:哦,被人打到鼻子流血的确是一件痛苦的事儿,但这不是丢人。我想这本书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事例,只需要说一句话,无需连篇累牍,也无需刨根问底,你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关心一些就足够了。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的手给你,你的人生,我的世界,我们一起去看,去听,去说话。因为我知道,有爱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对彼此的宽容、尊重和谅解。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6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是美国心理学博士、儿童心理学家海姆。G。吉诺特写给老师和家长的书。读了这本书,让我真正明白了只拥有爱是不够的,掌握大量的教育经验也是不够的,自以为有了爱和教育经验就可以教育孩子,其实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健康成长,甚至不足以与孩子切实地交流。爱是需要技巧的。这本书写的就是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在生活中家长、教师和孩子该怎么相处。

  第一:我们要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九岁的男孩,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亲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遭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然而这次这位父亲打算用一种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儿子对错过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失望,我可以帮助他,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儿子说:“你看上去很失望。”“我当然很失望。”“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是呀!”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因而我们应该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做出不恰当的评价。

  作为家长应该理解和尊重孩子,我想作为老师,我们就更应该如此。平时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调皮的学生,有犟脾气的学生,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冷处理,把他放一边,或是马上强制他不准发火。现在,我们也不仿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如:“这件事的确让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难受吧!”我想这些理解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心和他在一起,我们理解他,这样学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给孩子一定地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们的失望。说教和批评是毫无效果的,不能起到一点好作用,并且会产生距离和怨恨,因此我们需要学习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做到尊重和理解孩子。

  第二:鼓励与指导孩子:一个孩子表现好,我们通常总会夸赞说:你是个好孩子,或者:你很棒等评价性的赞扬。但在这本书中说到:在心理疗法中,从不会对孩子说:你是个好学生,你真棒!这些判断和评价性的赞扬都是要避免的。为什么呢?他们需要免受评价性赞扬的压力,这样孩子才不会总是向其他人寻求认可。夸奖最重要的一条规则就是: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他们的品性与人格。赞美的话语应该让孩子看到他成绩的真实情况,称赞的时候要做到明确、详尽的描述,孩子能从这些信息和赞赏中受益,远比哪些对品格的评价要有效得多。这一点上我觉得我自己在课堂上和学生们交流时做得还不错。

  给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批评和评定性的称赞是双刃剑,两者都是在给孩子下判断。为了避免下判断,心理学家建议我们不要发表批评意见影响孩子,而是指导孩子。在批评孩子时,我们会不经意间攻击了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导孩子时,我们应该陈述问题以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好不要针对孩子本人发表任何观点。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反省自己平日对孩子,对学生的教育,有时真的是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仅影响了自己的身体,更伤害到了孩子,真的应该心平气和的对待。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学生,所以,我们要注意我们的言行,尤其注意语言的技巧,真正的尊重理解我们的学生,让我们改变自己,把握一定的技巧,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7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不论是父母和孩子围坐在餐桌上共进晚餐,还是老师和学生相聚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内促膝谈心,这将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卷。然而,我们并不常这样表达,我们几乎没有这样的机会,我们许久没有感受过这样的温馨了。掩卷深思,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学习的改变的还有很多很多。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分为十个章节,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阐述了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不论是教师还是父母,都希望每天会是平静的一天,没有叫嚷、争辩、战争。可是尽管如此,生活中还是充满了无休止的小麻烦、阶段性的冲突,以及突如其来的危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教师亦或是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破坏力量。因为语言像刀能够带来痛苦,即使不是身体上的痛苦,在感情上也会留下很多痛苦的伤痕。在沟通中发生的不幸,常常不是因为缺乏爱,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因为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知识。与孩子沟通应该学会把孩子像客人一样对待。

  第一章分多个方面解释了和孩子对话的这门有规则的独特艺术。首先,孩子在交谈时很少是无知的,他们的信息里经常有需要解读的密码。孩子们看似没有完结的十万个为什么并不是单纯的想获得大量的知识,他们想要得到的是这个问题会不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所以同孩子沟通应该理解到孩子提出的简单问题背后的真正用意。其次,与孩子沟通应做到换位思考,因为只有当孩子感到被理解时,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

  由此,我想到我的中学时代老师通常对有情绪怒气的学生的做法是:冷处理或者是立刻严厉的批评他。如果作为老师不妨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我想这样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是理解他的。这样学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给孩子一定地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们的失望。说教和批评是毫无效果的,不能起到一点好作用,并且会产生距离和怨恨。

  除此之外让我记忆深刻的是的是父母如何正确有效地与孩子沟通。这本书提出了这样的命题:爱是需要技巧的。只拥有爱是不够的,掌握大量的育儿常识也是不够的,自以为有了爱和知识就可以教育孩子的父母其实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健康成长,甚至不足以与孩子切实地交流。技巧与知识是两回事。就如同一位外科医生,仅有对患者的无限爱心和丰富的医学知识是不能拿起手术刀为患者做手术的,谁都知道那是非常危险的事,因为这个医生缺少专业的技能训练。父母就应该像一位受过技能训练的外科医生那样,小心地、恰当地使用语言,用特别的方式与孩子相处,交谈。要知道语言就像刀,使用得当是去除病痛的利器,使用不得法,就会带来精神上的极大痛苦,其破坏力甚至是致命的。遗憾的是,有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无所顾忌地使用着这把刀,伤害了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还在埋怨孩子无可救药。

  这本书虽然是介绍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方法,但我觉得它同样适用与教师和学生间的沟通。书中说到对于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我们应该给与指导而不是批评。因为或许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伤害到学生。所以,不论是自己的孩子还是自己的学生,当他们表现出行为不当时,他们需要的不是批评,而是指导性的帮助。

  总之,老师与家长的语言具有培养、激发,或者威胁、毁坏的力量。当注意到孩子的努力,并且表示感激时,我们就帮助了他们培养希望和信心。与此相反,会造成孩子的焦虑和反抗,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影响他一生。

  作为一名教师,我会在教育学生中充分的运用教育的智慧,语言的技巧,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相关文章: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范文03-30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02-14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精选34篇)08-13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的读后感(精选27篇)04-27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5篇03-17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体会通用03-22

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12-30

伸出你的手作文02-18

请放开你的手作文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