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通用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培养善于透视关键语言信息的能力。
2、逐渐简洁、严密、清晰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探究文本内容。
难点:
探究“特征”的外延、思想内核与美学价值。
[教学过程]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可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探究文本的内容。
一、“特征”的限定范畴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二、“特征”概念的引入
从“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最迟在公元前15世纪”、“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等语言信息分析,梁思成引入“特征”的概念并全面展开阐述,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文的独特视角。
三、“特征”的要点及其逻辑分布
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和上部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四、“特征”的形象表述
小论文中,要做到形象而又准确地说明事物,必须注意语言的锤炼。梁思成善于运用高度概括的语词,来表达理性的思考。如“拘束性”、“灵活性”、“多样性”、“可译性”等词语,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同时,他也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阐述说明事物的性质和关系。
如“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形象地阐述了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亲缘关系。
如“文法”和“词汇”的形象比喻,不仅是梁思成对建筑学理论的“惯例法式”和建筑构件、要素的形象概括,也奠定了梁思成具有中国特点的“建筑符号学美学”的理论基础。
五、“特征”的外延
梁思成并非一味复古之人,他一生致力于追求“为中国创造新建筑”的宏伟事业。在这篇小论文中,他并不是孤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进行对照联系。并在理论上提出“可译性”概念,辩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深入探究“可译性”的内涵,可从中感受到梁思成作为一代建筑宗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费孝通语)的大文化观。
六、“特征”的思想内核和美学价值
据历史记载,北京和平解放之前,毛泽东曾秘密派人拜访梁思成,请教北平城内历史古迹的保护问题。解放初期,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并为此遭到不公正对待。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他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是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他满怀忧患意识地提醒后人:“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中国建筑史》)我们通过品读这篇小论文,研究透视其中一些关键语词所传递的信息,感受梁思成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尚的审美境界。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概括并说出中国建筑的特征和其中蕴含的逻辑顺序,能够解释“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概念的含义,说出本文的写作意图。
2、根据自然科小论文富在文学性的特点,能够找出本文运用的比喻句,结合上下文说说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概括并说出中国建筑的特征和其中蕴含的逻辑顺序,能够解释“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概念的含义,说出本文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1、对建筑术语如“所”“斗拱”“举架”的理解。
2、对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的理解
评任任务:
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习结果展示,完成文本研读部分的第1、2、3、4等四问题,来达成学习目标一。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学习结果展示,完成文本研读部分的第5题,来达成学习目标二。
学习内容:
一、课前导入,激活学生。
导入:(幻灯片展示著名建筑图片)人们常说,世界上有三种不需要语言交流就可以达到心灵沟通的事物。那就是音乐、美术与建筑。刚才给同学们看的图片是不是很美呢?它的魅力何在?
不同的建筑,给我们的感受却是相同的。是因为这些建筑表现出了共同的特征。“特征”就是指事物外表或形式上独特的象征或标志。今天,我们要学习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的自然科学小论文,随着他的介绍去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二、知识链接
1、关于文体:自然科学小论文
自然科学小论文,也称科学小品,是科普作品中常见的一种样式,一般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自然科学中某一领域的知识,阐述一种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借以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特点具有二重性,既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又具有文学性(趣味性)。
鉴赏要点:整体解读,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分析内涵,了解科普文章的写法;探究精神,体会科学家严谨的态度。
2、作者简介:
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林徽因的丈夫,祖籍广东新会,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
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他是中国当代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的建筑系。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也有突出的建树。他于50年代对北京城区改造、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提议和疾呼颇受关注,令人感叹,引人深思。
1943年写成《中国建筑史》一书,第一次对中国古建筑特征及其发展历程作出系统的论述。梁思成从50年代起,热情宣传祖国建筑遗产,撰写《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我们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他十分重视吸取古建筑的精华以创造具有民族特征的新建筑,写有《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建筑创作的几个重要问题》、《进一步探讨建筑中美学问题》等文。1963年为纪念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1200周年,他作了扬州鉴真纪念堂方案设计。在此期间,他继续从事研究工作,著有《营造法式注释》(1983)等专著。梁思成的著作已编成《梁思成文集》四集出版(1982~1986)。他的专著《中国建筑史图释》于1984年在美国出版。
三、文本研读
1、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围绕“特征”,梁思成先生为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明确:(一)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二)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可译性等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速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教师活动: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本题主要在整体感知。为引入第二、三、四题,达成目标一服务。
2、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分别是什么?作者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九个顺序能不能颠倒?
明确: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
(二)平面布,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
(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
(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
(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不能颠倒顺序,特征之间有内在逻辑顺序,前两个特征,个别建筑物的构成的构成和平面布都是总体特征;结构方法,斗拱,举折,举架都是属于结构特征;而屋顶、颜色、其他装饰都属于装饰特征。对于九大特征的介绍,是由整体特征到局部特征的顺序展开的。结构特征是建筑的主要特征,装饰特征属于次要特征,这是由主到次的顺序。
学生活动:学生自读课文,归纳概括,形成概括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弄清论述对象,学会通过关键词概括,为达成目标一服务。
3、文章题目是《中国建筑的特征》,介绍九大特征之后文章就可以结束了,为什么还要用大量笔墨写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可译性”?说出他们的含义和与前面九大特征的关系?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建筑的词汇指的是建筑的构件和因素。
本文用文法来比喻建筑的规矩,用词汇比喻建筑的构件和因素,让人们能通过熟悉的文章组成来理解建筑中的各种法式和材料的使用。这种比喻的写法,使得论述生动,让读者易于接受。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文法词汇是建筑的的惯例法式或是规则惯例。它是约束性,又有灵活性。它是中国建筑的特征的特征。
前边论述的九种特征是中国建筑具体的特征,回答的是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是什么的问题在;后边的文法词法是构成这特征的要素,由此来回答中国的建筑为什么会呈现出以上的特征,所以,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由此可见,这篇文章围绕中国建筑的特征这一论题,先来说明这一论题是什么,然后说明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文法”、“词汇”“可译性”,解释其含义。教师活动: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形成筛选信息的意识,学会归纳概括,为达成目标一服务。
4、作者的写作意图,仅仅是介绍建筑的特征吗?
明确:文章最后一段可以看出,梁思成先生为我们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为了建筑新中国的建筑,建筑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之上,有继承,才在发展,学习传统建筑特征,从根本是为了古为今用。梁并非一味复古之人,他一生致力于追求为中国创造新建筑的宏伟事业。在这篇小论文中,他并不是孤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民族不同的时代进行对照联系,并在理论上提出可译性的概念,辩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深入探究可译性的内涵,从中可感受到梁思成作为一代建筑大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文化观。
这种情感源于他对祖国建筑的热爱,文中很多地方都有这种情感的流露。第2、7、11段都在流露。
学生活动:学生找出有关文句,体会梁思成“古为今用”的思想。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体会梁思成对古代建筑的热爱,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为达成目标一服务。
5、这篇文章出自科学大师之手,除观点确实、叙说严谨之外,文笔也兼有理趣和情趣。例如本文之中就有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句,请大家找出来,并结合上下文,说说运用比喻说明的表达效果。
明确: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间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个系统,从而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学生活动:学生找出比喻句,说说其作用。
教师活动: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学生体会自然科学小论文文学性的特点。为达成目标二服务。
四、拓展延伸。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的文学知识。
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二、能力培养目标
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明确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
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难点:
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一定浏览过不少名胜古迹,见过不少楼台阁宇。可你们知道这些建筑中包含着多少历史文化价值吗?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走进梁思成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共同领略中国建筑的永恒魅力吧。(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梁思成,19XX年4月生,广东省新会县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
19XX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他的学术著述,《清代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
三、感知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第二部分:作者概括了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1) 讲立体构成。
(二)讲平面布局。
第二层次:(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
第三层次:(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
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第四部分: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四、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明确】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全文按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结构方法、外观装饰的顺序来展开。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明确】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3)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说到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把建筑的“风格和和手法”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它们有何共同点?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作者所谓“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既寓于九大特征中又在某些方面具有普遍意义,是一种“沿用的惯例”,是一种为世代遵循的“法式”,守之则能体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创新则能建造出各具其妙的独特建筑。这非常类似于语言中的“文法”,既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06-20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3篇06-20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3篇)05-0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设计04-16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09-02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4篇06-10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3篇09-03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07-18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03-13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通用5篇)04-12